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0 16:58:31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篇1

1桓仁县农业灾害特点

农业灾害分为农业自然灾害和农业人为灾害。农业自然灾害是指因气象、病虫等原因而造成的农业灾害;农业人为灾害是指因人们的生产活动不当所造成的农业灾害。有效实行农业防灾减灾需要从农业自然灾害和农业人为灾害去综合分析,科学实施。

就农业自然灾害来说,因桓仁县2011年冬季降雪较少,根据气象预测2012年春季降水量少于往年。2012年在春耕播种时土壤缺水、水稻插秧时供水不足的问题已日趋明显[1-2],同时因2011年冬至2012年春缺雪少雨,农作物虫害的发生程度相对偏重,因此2012年出现农业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就农业人为灾害来说,受人们种植方式的影响,因施肥、打药、耕作不合理而导致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因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不善而导致的水资源利用率降低;因农艺措施普及与应用的面积不够而导致的科学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的存在是导致农业人为灾害的重要原因。总体来说“天灾和人祸”是农业灾害的综合表现。

2保障措施

2.1科学备耕保春耕

强化备耕管理,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可靠、充足的农资储备是实现农业防灾减灾的基础。在种子备耕上要着重储备耐旱品种,农户在选择玉米品种时要适当地选择同一生长期的耐旱品种,以有效地应对2012年可能发生的旱灾。在肥料储备上要储备符合桓仁县耕地养分特点的配方肥,根据桓仁县土壤检测分析,种植玉米应选择氮、磷、钾配比为28∶10∶10的配方肥,种植水稻应选择氮、磷、钾配比为16∶8∶10的配方肥为宜。农药的储备应选择高效、低毒、安全、低残留的农药制剂。同时应做好水泵、地膜、遮阳网等农资的储备。在备耕工作中要严格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保证农资安全,为农业防灾减灾奠定基础。

2.2加强田间技术指导,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提倡适时抓早,要特别注重水稻育苗的适时抓早。水稻育苗的适时抓早是保证水稻早插秧的根本。实现水稻早插秧就可以充分缓解插秧用水,提升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水稻生产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桓仁县的水稻育苗时间应掌握在4月15—20日。在水稻田间管理用水过程中,要采取浅、湿、干交替的灌溉方式,既有利于水稻生长,又能均衡农户用水,同时也能有效地预防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对水稻生产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大力推行农业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在设施的维护与使用上要创新方式,实施有偿管理和有偿使用,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在防汛抗旱的基础作用,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好的效率。要大力推广机械播种、机械旋耕、机械插秧等技术,提高农机使用效率,抢抓土壤墒情,加快春耕进度,实现农业防灾减灾。

2.4积极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扩大栽培面积

针对八里甸子镇的马鹿泡村、柞木台村与木盂子的高俭地村等高寒冷凉地区,要积极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扩大栽培面积,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5实行科学施肥

一是按照作物的需肥规律和需肥量实施配方施肥,把握好基肥、种肥(口肥)和追肥的施用时间和方法。基肥、口肥应选择有机肥和磷钾肥,在翻地和播种时施用;追肥应以氮肥为主,在作物生长的最佳施肥期施用。一般来说,玉米的最佳追肥期是大喇叭口期,水稻的最佳追肥期在水稻分蘖末期;二是肥料深施。通过肥料深施能有效地减少肥料损失,实现农民节本增效,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肥料深施具体来说,要做到基肥深施、口肥底施、追肥覆盖;三是增施有机肥。增施有机肥能够有效地培肥地力,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作用。

2.6科学有效地实行安全控害

一是对桓仁县的鼠害、玉米螟、稻水象甲、稻瘟病等主要病虫害要实行全面的统防统治,提升防治效果,实现防灾减灾;二是针对不同作物建立标准化示范区,组建专业机防队伍,实施统一防治,从而引导农民实行标准化防治病虫害,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三是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测预报工作,普及科学用药技术,推广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措施,从而有效减轻农业人为灾害的发生,实现农业防灾减灾的目标。

2.7大力推广普及农业科技

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推行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的若干意见》,农业科技人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力推进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切实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水平,实现农业稳产高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党在农村的强农惠农政策,有效组织实施好国家各项农技推广项目[3],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以项目为载体,做好重大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水平,实现农业稳产高产,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二是不断完善“十、百、千、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强县、乡、村农技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将农业科技直接送到田间地头,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群众的无缝对接,有效推进农业防灾减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3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的稳定发展,实现农业防灾减灾任务光荣而艰巨,增强农业防灾减灾,人民群众是主体、春耕备耕是基础、科技指导是关键。要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4-5];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通过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该项关涉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推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4参考文献

[1] 常原飞,武红敢,董振辉,等.部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J].林业科学,2011(6):93-100.

[2] 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2006年黑龙江省农作物主要生物灾害发生长期趋势分析[J].山东农药信息,2006(7):25.

[3] 迟安荣.瓦房店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2):65-66.

[4] 王晓峰.试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214.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篇2

去年,会议认为。部系统和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任务,坚持科学抗灾,狠抓措施落实,强化工作督导,不时丰富和完善农业防汛抗旱工作机制,牢牢掌握了抗灾夺丰收的主动权,有力保证了粮食“七连增”和农业稳定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会议强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继续趋多趋强,农业防汛抗旱任务依然艰巨。要从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维护农民群众利益的大局动身,准确掌握面临的形势,切实做到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放松、措施不减弱。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会议指出。也是建党90周年,做好农业防汛抗旱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当前,要切实落实抗御低温冻害和抗旱的各项措施,努力减轻灾害影响,确保春节及“两会”期间“菜篮子”产品市场供给,确保小麦、油菜平安越冬。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要强化监测预警。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制定科学的防灾减灾预案,做到技术方案早出台、救灾物资早落实、防御措施早到位,做好春季抗旱田管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疫情监测,抓好春季集中免疫,坚决防止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二要加强指导服务。充分发挥行业专家作用。研究提出抗灾救灾和恢复生产的具体措施,指导农民科学抗灾。根据灾害发展情况,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商有关部门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加强救灾种子、化肥、畜禽水产种苗、饲草料等救灾物资调剂调运,支持灾区开展抗灾救灾和恢复生产工作。

三要搞好调度宣传。加强应急值守。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积极组织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业抗灾救灾重大行动、重大措施和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努力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切实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合力。

春耕备耕任务重,四要及早谋划春耕生产。今年立春早、农时紧。对春耕备耕工作要早谋划、早安排、早发动。要组织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强农惠农政策,解农民春播种植意向,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搞好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农膜等农资的调剂调运和市场监管,努力稳定农资市场价格,维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要切实抓好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生产,深入开展规范化创建活动,强化产销衔接和质量平安监管,保证春节和“两会”期间“菜篮子”产品供应充分、质量平安。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篇3

__市位于____平原与西部山区过渡地段,版图面积1370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办事处和两个管委会,总人口40.3万,海拔最低为38米,最高为1080米,是比较典型的丘陵地区。__地貌比较复杂,东临万里长江,著名的清江穿城而过,渔洋河纵贯东西,大小溪流纵横交错,中小水库众多;干旱、洪涝、风雹、冰冻、小型滑坡和泥石流以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救灾压力大,减灾任务繁重。近些年来,__市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紧密结合市情和救灾工作实际,采取实际步骤进行了一些减灾防灾实践及探索,收到了一定实效。

一是针对农村居民房屋大多比较陈旧,抗灾能力弱的实际,从20__年开始,坚持有计划地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政府主导、民政主管、乡(镇)组织、村委会承办、农户自建、分级负责、统一检查验收和农户自筹资金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市直部门对口帮扶相结合。6年来,农户自筹资金5000多万元,政府补助近20__万元,部门帮扶近1000万元,帮助近3000户建成了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25.5万平方米,消除了安全隐患,确保困难群众居住安全。仅此一项,减少灾害损失3000万元以上,无1户危房因灾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二是针对丘陵地区农村居住地分散,灾后不便救援和历史原因,居民房屋一般建在山边、溪边、峡谷边和山凹上,极易受到山洪、大风、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破坏,生命财产安全难于保障的实际,自20__年国家实施扶贫搬迁政策以来,通过政府补助和民政救助计400万元,将符合条件的500余个“三边一凹”户优先纳入搬迁范围,实行异地建房,使他们免遭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确保了他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三是针对部分山区水源不足,一遇干旱天气人畜饮水就有困难的实际,从20__年开始,结合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和新农村建设,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采取管网延伸、联村供水、独村建站、单户设窖等多种形式,解决了3万余户10万余人的常年饮水问题,确保非大旱年份人畜饮水不出问题。

四是20__年以来,投资7600万元,对江河提岸、排洪设施、病危水库等公益基础设施进行了整治加固,其中加固长江堤坎3处1500米,排洪主干渠8处2100米、山洪沟5处4500米、病危水库加固排险8座,通过上述工程建设,显著增强了公益基础设施的抗洪能力。

五是以去年初春冰冻雨雪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为教材,适时集中开展减灾防灾知识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减灾防灾意识。去年,我市组织50名宣传人员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院落,散发减灾防灾知识手册1万份、宣传单2万份、张贴挂图200套,接收宣传教育群众15万人次。今年,在组织好首个“5.12全国减灾防灾日”活动的同时,重点抓乡镇一级和村(社区)救灾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和城乡社区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初步建立起以市、乡、村(社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减灾救灾应急管理体系。

二、关于丘陵地区减灾救灾的初步认识及思考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灾害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长期客观存在的。在改革开放取得重要成果的今天,如何有效应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阶层极为关注、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重要课题。根据笔者在丘陵地区县级民政部门从事近20年的救灾工作经历,对减灾防灾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和思考。

1、领导重视是关键。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对新时期减灾防灾提出了更高要求。减灾防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涉及诸多领域,是一项民心工程、系统工程。要有完整的实施规划、协调一致的部门配合、长期的财政投入、最广泛的公众参与和高效地组织指挥能力等。因此,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减灾防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进行统筹规划设计,统一安排部署,一并组织实施。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减灾防灾各项任务目标将无法落到实处。

2、公众参与是基础。减灾防灾是一项社会工程,工作的基础在于社会公众,最重要的力量也来源于社会公众。只有人民群众的认识提高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才能够产生无限的创造力量。要达到上述要求,一靠教育引导,二靠法制约束,三靠行政推力。当前,国家已先后颁布了《防震减灾法

》、《防洪法》、《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30多部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各级政府也结合实际编制了相应的规章、规划、预案等,减灾防灾法律体系基本建立,政府的工作力度正在逐步加大,应急指挥机构,应急队伍体系已初步建立,行政推力也在逐步增强。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种减灾防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减灾防灾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常抓不懈。要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广泛深入教育引导全体公民增强对减灾防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努力形成一种减灾防灾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要使每个公民自觉成为减灾知识的宣传员、灾情信息的报送员,应急救援的战斗员,受灾群众的服务员,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公民在建在救灾中的基础作用。3、财政投入是保障。减灾防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财政投入来支撑。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当地政府制定的减灾防灾规划,安排财政预算,确保江河堤岸加固、病危水库除险、山洪沟治理、“老旧”房屋和设备改造、应急物资储备、避难场所兴建等减灾工程建设资金投入;要象重视灾后重建那样支持配合减灾防灾工作。要建立减灾防灾财政预算增长机制,做到每年有预算,逐年有增加,保证减灾工作实际需要。

4、应急体系要健全。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编制“一个预案”、“五种机制”,加快“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即:市、乡(镇)、村(社区)都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并配套完善“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灾害信息管理机制”、“救灾款物管理机制”、“救灾社会动员机制”、“救灾综合协调机制”等;各级要建立减灾、救灾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应急队伍,加强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减灾、救灾快速反应能力。要制定减灾规划,加快对江河堤岸、病危水库、山洪沟、化工厂、危岩体、滑坡体系等险工险段的排查防控、预警预报、整治加固排险工作,力求万无一失,最大限度实现减灾目标,减轻灾害损失。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篇4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为目的,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气象预测预报预警能力、防灾减灾保障能力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流程,形成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防灾减灾服务手段不断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著。

二、重点工作

(一)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结合秦区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农村灾害性天气监测站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乡村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库库区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完善雷电、土壤水分等专业监测系统,构建广覆盖、高密度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充分利用集约化、精细化预测预报业务体系和现代数值预报等技术,加强灾害性天气临近预警和落区预报,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时效性和准确率,围绕暴雨、干旱、冰雹、低温冷害等灾害,开展预警评估等业务服务,指导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二)大力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升级现有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气象、防汛、广电等各类信息渠道,完善学校、医院、社区、机场、车站、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气象信息设施,加快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等公共媒体资源,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实现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加强镇级气象工作站和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信息接收终端设施,提升预警信息在农村偏远地区的传播能力。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广泛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及时传递预警信息,组织群众防灾避险。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农业专项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中央“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和省级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示范县、现代农业园区气象服务示范点建设,积极构建面对农业农村的气象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直通式”和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围绕各类农事活动、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用天气和土壤墒情预报,指导做好农业生产。开展气候变化研究,编制农村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主要农作物气候适宜性区划,加强趋利避害引导,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效益。

(四)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布局,按照有机构、有场地、有装备、有人员、有专项经费的“五有”标准,在全县建成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构建完备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网络,积极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减轻灾害损失。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建设,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作业安全。

(五)着力推进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制定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积极组织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加雨、干旱、冰雹、雷电、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改善技术装备、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处置措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要把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工作机构,强化工作落实。镇政府要按照“四有”标准成立气象工作站,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向基层延伸,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格局。加快组织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建设,指导本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二)落实工作经费。要将气象灾害应急、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工作站、气象信息员、各类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预警信息设施等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运行维持专项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并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进一步优化整合各部门防灾减灾项目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篇5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水利工作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落实近期省召开的几个会议精神,布置相关工作。省委、省政府把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和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列为“十项民心工程”以来,我市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更加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把做好水利工作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取得良好成效。我讲完话后,市水利局***局长将传达省有关会议精神,并就今后我市进一步贯彻落实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加快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和做好我市三防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各县(市、区)回去后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做好我市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作问题。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首先,各县(市、区)要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当成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农村饮水工程是广东省十项民心工程之一。认真抓好抓实这项工程建设,是各级政府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稳定社会的一件政治任务。各县(市、区)要明确任务,加快全省农村饮水民心工程实施进程,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的原则,优先解决农村饮用水困难问题,逐步改善农村饮水条件。今明两年重点解决农村***万人饮水困难问题;2004年~2008年全面改善***万人的饮水条件,达到饮用上清洁卫生水,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生活用水的质量和供水保证率,力争到2010年按省的要求,让有条件的广大农村群众基本用上自来水。

其次,要认识到我市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的紧迫性。就全省来说,通过近20年的努力,我省共解决了949万人吃水困难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1.1%,高于全国56.6%,但相对滞后于浙江、江苏等省市80%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我市目前形势看,截止到2002年,我市农村仍有***万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食水困难问题,其别困难人数有***万人。这部分人主要分布在偏远乡镇,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方便,经济较落后,人员居住较分散,十分不利于我市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程的实施。总书记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想办法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绝不能让群众再喝高氟水。全市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程建设将从今年开始逐步展开,计划用5年时间(2004~2008)解决全市***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我们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这项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省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工作的契机,创造性地做好我市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程建设。

最后,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程建设也是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省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如果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我市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都在共同努力,建设粤北经济强市,争当全省山区发展排头兵。我市是个农业大市,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农业的稳定和发展是基础,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农业,才能使农业和农村逐步实现现代化,农民才能过上小康的日子。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程建设,是关系到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实现我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落实措施,把我市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程建设推上新台阶。

按照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我市已完成的《韶关市解决农村饮水困难规划》和《韶关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近期实施规划》。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涉及面广,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全力以赴,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形成全社会动员,全民共建的巨大合力,认真做好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按省市的有关要求,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把我市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1.加强领导。各县(市、区)要成立由计划、财政、水利、扶贫、环保、卫生等职能部门共同参加的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严格按省市制定的目标、任务、要求,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和技术责任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到完成一宗,销号一宗,发挥效益一宗,把好事办实,把利益真正落实到群众身上。

2.抓住重点,由点带面。各县(市、区)要抓住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逐个突破,扎扎实实推进我市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作。

3.加强工程建设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农村饮水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工程建设中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科技含量;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程序进行管理,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建成后,一方面要及时组织验收,及时移交手续,尽快投入使用,发挥工程效益;另一方面,要建设好工程的管理机构,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实行有偿供水,形成以水养水的新机制,使农村供水工程真正走上长期受益、良性循环的轨道。

4.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机制。农村饮水工程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又是一项民心工程。资金问题是我们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各县(市、区)要按照当地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总体规划所需资金投入,加大政府投入,安排好配套资金;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在上级的专项资金引导和补助下,利用“政府推动、政策带动、社会联动”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二、明确目标,加快我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一)充分认识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达标建设、用水困难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等。***书记要求除***水利枢纽外的其他***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要在***年底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必须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搞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关系到我市广大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我市水资源比较丰富,也是水患灾害较为频繁的山区市。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把水安全问题作为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来抓。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我市的洪涝、旱灾频繁。在去年历史罕见的旱情面前,我市各地的水利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缓解各地旱情、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起着重要的作用。市区及各县(市、区)近年建成的城市防洪堤,都经历了多次洪水的考验,为保障我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水安全保障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我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意见》,以进一步推进全市水利建设,增强防灾抗灾的能力。这是市委、市政府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各级人民政府要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落实。

2.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是关系到我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事。我市是个农业大市,要进一步发展我市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利建设必须先行。只有全面提高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才能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可以这样说,没有可靠的水利工程,就没有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没有现代化的水利设施,就没有水利的现代化,就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抢抓机遇,切实把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抓出成果、抓出成效。

3.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有利于我市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发展环境的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水患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近几年来,全市发生的洪涝灾害,经济损失都以数千万元、数亿元计算,甚至出现死人伤人的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要消除水安全隐患,就必须把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提供安全的水环境,也是优化我市投资环境,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内在需要。

(二)认真、扎实地抓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我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符合市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和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运行机制。各县(市、区)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高起点抓好规划。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是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心工程,要在充分论证,认真搞好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验收都要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制订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的建设规划。规划要有超前意识,注意借鉴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把工程建设与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治理与保护环境、保护历史人文特色等方面相结合。

2.加强工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决定着工程命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项目,都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程序进行,必须把每宗工程都建成优质工程。严格落实好“四制”(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切实把好质量管理和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高标准建好每一宗工程。

3.改革与创新投资机制。预计要如期完成我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约需投入资金***亿元,投资大,时间紧,任务重。要如期完成工程任务,需要多渠道解决资金。水利建设要实行分级负责和分类管理,落实好事权和责任。一是要进一步增加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二是要利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争取中央水利资金和国债资金。三是要严格执行国家、省的有关规定,足额征收水利规费。落实水利建设基金专款用于水利建设和管理。也可以水利规费预期收益作担保,向银行贷款。四是通过开发资源来筹措建设资金,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五是要大力吸收民间和社会资金。村级的农水工程建设、维护可按照农村税费改革中政策允许的每年“一事一议”制度抓好落实,既不违反政策,又能集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维护。

(三)加强领导,确保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城乡水利防灾减灾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任务光荣而艰巨,必须加强领导,协调各方,落实责任,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水利部门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职能部门的责任,认真做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的各项主要工作。发展计划、财政、建设、国土、交通、环保、林业、审计、监察、农业等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全力合作。对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的项目,要从大局出发,全力支持,协同作战,密切配合,打好这次水利建设大会战。要急工程建设之所急,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绝不允许推诿塞责现象的发生。同时积极发挥各种社会团体的优势和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身到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去。

三、进一步落实措施,加强督查,确保我市安全度汛

目前我市防汛工作已进入主汛期,市三防指挥部总指挥、市长***同志来到市三防综合指挥调度大楼,作了重要讲话,对我市防汛工作表示满意,对水利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敬业精神表示感谢,对我市今后进一步做好防汛工作,确保度汛安全做了重要指示,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安全度汛。

(一)以人为本,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由于自然因素、地理位置的关系,我市极易发生旱涝等自然灾害,三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市历届党委、政府对三防工作都高度重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把水安全作为我市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在强化安全生产意识的同时,要克服以下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和行为。

1.“等、靠、要”思想。有些县(市、区)在强调安全生产的时候,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安全工作拖拉,没有落实到实处。

2.无所作为的思想。有个别基层领导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得过且过,对安全工作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这种消极倾向是一种最大的隐患。

3.厌烦、畏难情绪和侥幸心理。水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反复抓、抓反复,有人对此产生厌烦心理,觉得年年都是这样,次次都是这些,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不良情绪极易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使一些小隐患变成了大问题。安全工作中所涉及的工程措施等,都需要投入,有的地方以经济不发达为理由,逃避畏惧,对困难不是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而是一拖再拖,不利于安全制度的贯彻落实。还有个别地方存在侥幸心理,觉得“我这不会有事”、“今年不会有事”,省市布置的安全措施得不到很好的执行,一到出事就后悔不及。

(二)明确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制度。

三防工作是做好水安全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省有许多相关的规定、市也有具体落实的措施,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三防工作责任制已成一体系,逐步完善。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没有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省市有关规定,这些制度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发生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原因。

工作制度要落实,就必须落实防汛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建立责任监督机制和追究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防汛行政责任人、具体部门和技术责任人,明确职责,严格实行。对落实责任制我们绝不能手软,不管是谁违反,都要严格地、坚决地依法追究责任,以保证制度的落实,工作取得实效。

三防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职责,也要明确,市三防办要加强检查,督促落实。只有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合作,相互协调,三防工作才能做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才有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才可持续。

(三)加强检查,排除各类安全隐患。

汛前各地都要对辖区内的水工程进行检查。***水库出险后,各地以“两小”工程为重点对辖区内的水工程进行了地毯式的检查,从各地的汇报材料来看,许多小水电站、水库和山塘仍有或大或小的隐患,不能达到省规定的有关标准,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排除各类安全隐患,责令有关单位部门限期整改,并逐宗逐项跟踪落实,确保度汛安全。

(四)固本强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防工作以防为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是提升三防综合防护能力的根本所在。近期,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1.加快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是提升我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基础,也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和发展后劲的基础。去年我市成立了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了动员大会,并与各县(市、区)签订了《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责任书》;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加快我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意见》,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抓紧时间,确保在年底完成我市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防洪安全保障和水资源供给保证。

2.加快我市三防仓库建设,做好三防物资储备工作。三防物资储备是做好抢险工作,把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所受灾害损失减到最少的有力保障。我市三防仓库目前还处于规划阶段,各部门要加强合作,推进我市三防仓库的建设进程,做好我市三防物资储备工作,奠定抢险救灾的基础。

3.加快三防队伍建设。一是提高三防办公人员素质,改善三防办办公条件,逐步实现三防信息化办公;二是做好各级各类防汛责任人的培训工作,提高有关责任人的安全意识和抢险技术;三是建立专业抢险队伍,加强培训,配好装备,提高抢险队伍的战斗力。

4.加大投入,保障三防经费的落实。三防工作是保一方平安的社会公共事业,各县(市、区)要做好预算,加大对三防工作的投入,对上级下拨的三防经费,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保障三防经费的落实,推动三防工作的进程。

(五)严抓落实,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做好督办工作,保证有关制度、措施能落到实处,推动三防工作的进展是三防办的一项重要职责。要求各级三防办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检查,如例行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重点检查和一般检查相结合、普查和抽查相结合、自查和互查相结合等,加强对三防工作的督办,保证三防措施的顺利实施,确保安全度汛。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洪灾;成因机制分析;减灾措施

中图分类号:S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228-2

1 蛟河市“7・28”洪涝灾害情况概述

1.1 雨水情况

2010年7月28日凌晨至7月29日8时,蛟河市出现一次强降雨过程。其中:漂河镇累计降水量达230.9mm,松江镇车背沟204.3mm,漂河镇苏尔哈149.8mm,白石山镇琵河167.1mm。

漂河水文站最高水位达6.24m,超出设防水位2.24m,流量850m3/s,超出设防流量700m3/s。

1.2 灾情损失

此次降雨致使全市17个乡(镇、街、区)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洪涝灾害。截止7月30日8时统计,全市受灾人口6.3198万人,倒塌房屋0.3779万间,转移人口1.40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3.73千公顷,成灾面积12.586千公顷,绝收面积8.124千公顷。全市直接经济总损失5.802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2.4942亿元,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1.5934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03亿元。

重点情况说明:公路中断28条;移动公司通讯中断13条;联通公司通讯中断9条;供电中断14条;水利损失情况:损坏水库6座、损坏堤防110处76公里、损坏护岸56处、损坏水闸23座、损坏水文站1个、损坏机电井35眼、损坏机电泵站3座。

2 洪涝灾害成因机制分析

2.1 以漂河镇为例进行成因机制分析

漂河镇位于蛟河市区南47公里处,东经127°06′-127°38′,北纬43°12′-43°28′之间,东与白石山镇为邻,西与松江、桦甸市隔江相望,南与桦甸市接壤,北与新农街毗邻,三面环山,一面濒临松花湖。面积63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55%。属威虎岭山脉,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个,最高峰南土顶子海拔1274米。林地77460公顷,水域43370.7公顷,耕地17472公顷,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1%。主要河流漂河、刘家堡河、青背河、冰湖沟河、荒地沟河。沿松花湖有7个村。

2.1.1 多发性 从年内洪水过程来看,蛟河市的大洪涝灾害具有的多发性特点。典型年有1953年、1989年、1991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2年、2010年,发生的频率不等。

2.1.2 重灾性 由于暴雨型山洪破坏性较大,一旦遭灾,沿河农田、村庄、通讯设施往往受到毁灭性冲击,加上洪涝灾害对承载体发生多次破坏作用,所造成的损失过程长,直接经济损失大,尤其是近年来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2.1.3 季节性 蛟河市洪灾发生的季节性很强,由于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年的5-8月降雨相对集中,山洪比较普遍,其中主汛期的7-8月洪灾发生的机率最大。如1989年的7・22、2010年的7・28,都是洪涝灾害的高发点。

2.1.4 地域性 蛟河市洪灾发生的地域性很明显,局地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从历年汛期洪灾统计情况分析,蛟河市洪灾易发地基本上与暴雨中心相对应,大致可分为四大区域:一区黄松甸、白石山、漂河、松江;二区乌林、前进;三区拉法、新站;四区庆岭、天岗、天北。

2.2 成因机制分析

自然灾害系统理论认为,区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载体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是这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采用自然灾害系统理论,通过对孕灾环境和受灾体蛟河市漂河镇洪灾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认为蛟河市的以上洪灾特点是低山丘陵区孕灾环境、强降雨型致灾因子和脆弱性受灾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2.2.1 中山丘陵区孕灾环境 多样的中山丘陵地貌,丰沛的强降雨径流,各类山河溪谷自然形成的水系,构成了具有不稳定性的中山丘区孕灾环境。蛟河市是中山丘陵区,境内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森林覆盖率57.78%。本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有张广才岭,南有威虎岭,中有老爷岭斜跨东北、西南,中部形成蛟河盆地,西部丘陵起伏。东、南部山地以张广才岭、威虎岭为最高点,形成弧形地带,逐渐向西低缓;西部山地以老爷岭为最高点,海拔1284.7m,向西南渐缓;中部丘陵以市区为中心,向东西北呈放射状分布,海拔300-350m;西部丘陵由天岗镇向西波状起伏,海拔350-400m。拉法河、蛟河下游的蛟河盆地和松花湖沿岸及天北、天岗西部地势平坦,为河谷平原区,海拔250-280m。地形切变明显,地貌复杂。平均年降水量为719.9mm,其中5-8月降雨占全年的68%左右,强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间。各地降水的地域和时间分布均有明显差别。蛟河市土壤类型比较复杂,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26个土种。主要土壤有灰棕壤、白浆土、冲积土、水稻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等。灰棕壤土类是一种地带性森林土壤,分布于全市各乡镇;白浆土类是一种地带性土壤,分布在丘陵坡岗地上。这两种同点为土层薄,大部分渗透强度不大,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蛟河市位于松花湖(丰满水库)上游,境内河流都属松花湖流域水系,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有大小河流89条,其中四级以上河流7条。发生较大降水时在地貌影响下极易构成牛水汇流,往往在一次持续性的强降雨过程中,水位同步上涨,极易形成陡涨陡落、来势凶猛、快速成灾、极难防御、损失较大的强降雨型山洪。

2.2.2 强降雨型致灾因子 蛟河市的洪涝灾害主要起源于强降雨型山洪,灾害性强降雨的效应通过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产生的的破坏活动进行了放大,构成了强降雨型致灾因子。随着全球气温变暖,降雨愈呈无规律性,汛期极端性天气和灾害性强降雨增多,且时空分布不均,这是蛟河市强降雨型洪涝灾害风险加剧的直接自然因子。但是强降雨型洪涝成灾不仅仅取决于灾害性强降雨产生的自然过程,人为破坏植被、人为加剧水土流失和阻塞河道等人类活动对蛟河市强降雨型洪灾风险起到极大的放大作用。漂河镇的情况具有典型作用,在1990年国土部门进行的第一次土地详查时,有林地77460hm2,水域43370.7hm2,耕地17472hm2,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55%。而到了2010年第二次土地详查时耕地面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市国土局土地详查数据显示为现有耕地面积达到29345hm2。耕地来源有很大一部分为超25度坡地、林班地。这是利益驱动所造成的人为破坏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每年防汛期,漂河镇是重灾区,经常发生泥石流、洪涝灾害。

近年来,蛟河市虽然落实了退耕还林奖励补贴政策,通过在超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植树造林等措施,部分植被逐渐得到了恢复,部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人类活动造成的损害远远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个别地方甚至有加剧的趋势。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榆江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开发性建设项目增多,不同程度破坏了原有的山体平衡,导致出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概率大大增多。随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农民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为了增加收入,大量开垦耕地,有的农民把地种到了河堤里,种到了水库的淹没线以内,对河道行洪造成了人为障碍;严重破坏了水库的蓄水、调洪能力。由于流失土体的增加,加速了水库、河道淤积,致使水库库容逐年减小,调洪和行洪能力下降,河床不断淤塞抬高、断面变窄、变小,一旦遭遇强降雨,便会形成灾害性洪水发生,甚至出现小水量、高水位、大灾情局面。

2.2.3 脆弱性承灾体 单一落后的农业格局、部分低质临危的人居条件、脆弱的防洪系统、薄弱的抗灾系统构成了蛟河市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承灾体。因为农业是蛟河的支柱产业,蛟河洪灾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来自农业,而蛟河传统农业比重高,对土地依赖性大。因此在降雨季节,一旦发生洪涝,农业受害首当其,80年代以来,农业几乎逢洪必灾;房屋是农民的主要财富聚集体,因洪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部分来自于房屋倒塌。除了洪水强度大的影响之外,村落选址不当,房屋结构较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蛟河市洪涝灾害的灾情程度。在各乡镇的山区,许多房屋离河道太近,一旦发生大洪水,实难幸免。蛟河市现有的防洪设施工程大部分存在工程标准低、隐患多、抗洪能力差等问题。现有各类蓄水工程199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Ⅰ型水库14座,小Ⅱ型水库80座,塘坝102座。总库容6586.95万m3,仅占境内地表水量的3.2%,3座中型水库出险加固已经完成,小Ⅰ型水库出险加固已经完成5座,其余的水库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水库的拦蓄洪水能力差,本身防洪标准低。此外,组织抗洪的管理支持系统薄弱,市乡两级防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够,指挥监控硬件、通讯设施简陋,防洪抢险物资器材储备不足,防洪抢险队伍应急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均加大了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削弱了其灾后的恢复能力。

3 减灾对策

3.1 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发挥生态防洪功能

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森林的生态减灾功能。绝对不可以只顾眼前既得利益,而肆意毁林开地,破坏现有的森林植被资源,蛟河2010年“7・28”大洪水是由不可抗力和人为因素共同组成的综合体,其教训是极其惨痛的,它进一步表明生态平衡不容破坏,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工作;以封山育林含水保土;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水土保持林的固风沙,保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通过蓄积和蒸腾作用可削减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防风固沙的地方,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种植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种见效快、成绩显著的技术措施,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按照相关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

3.2 建设水利工程,做到兴利除害

水利工程措施是蛟河流域防洪除涝的主要措施。正在计划建设的团山子水库就是重点防洪工程,它的建成将有效地调洪削峰,减轻下游洪灾损失。同时在水利条件差或无水利设施的乡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小型骨干工程,提高流域防洪标准。要全面修复水毁工程和加快病险水库出险加固工作,提高河道防洪工程建设标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彻底根除隐患,提高工程本身的安全系数和防洪抗灾能力。通过在坡地打埂,调整垄向,等高作业等田间工程措施,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流量。新建一批桥、涵、闸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农田内涝排水顺畅。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暴发,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农田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

3.3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认识

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加大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宣传防灾胜于抢灾的理念,宣传乱砍盗伐、毁林开荒的危害性,让青山常绿,绿水长流。要培养和提高全民素质,特别要培养和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农民亲身感受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所带来的实惠,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减少对土地、生物、植被等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进一步从根本上改善本地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减灾防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篇7

一、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现状

1.防洪避洪能力。去年进入汛期以来,我省洪灾不断。就拿4号台风“碧利斯”来说,我省粤东、粤北的农业遭受重创。据统计,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935万亩,其中成灾面积448万亩,绝收面积105万亩,预计全省减收粮食57万吨,农业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65亿多元。渔业生产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4.24亿元,损失水产品达到16.30万吨,受浸池塘面积达到59.62万亩。潮州、惠州、梅州、韶关、清远等重灾区的蔬菜、水果、早稻、畜牧、水产等农业生产,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我省是每年台风必经的地区之一,按理说农民抗洪应该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了,但以上数字还是让人心悸。可见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仍极其微弱,农民靠天吃饭的困局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

2.防御农业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能力。随着我省汛期的到来,各地在4月下旬和5月上旬分别出现了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明显的迁入峰。据各监测点监测,虫量比上年多得多,至5月10日止雷州市站灯下累计诱白背飞虱13816头、褐飞虱118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2.9倍和10.8倍。另据了解,梅州等地早造水稻发生空秕粒灾害,由于20__年5月份遭遇50年来罕见的低温天气,恰逢早造水稻抽穗扬花期,尤其是成熟抽穗期处在5月下旬反常低温的早熟品种,根本无法进行抽穗扬花正常授粉,导致结实率严重降低。当地农业部门统计,梅州兴宁市严重受灾的稻田面积达4.6万亩,预计水稻减产量9000吨;梅州蕉岭受灾面积1.5万亩;河源、江门、韶关、清远等地也有部分早造水稻受害,估计此次全省早稻受灾面积超过10万亩,约有30多万农民受灾。农民防御农业病虫害能力还远远跟不上灾害的剧增。

3.禽畜疫情加重,农民减产减收。去年以来,__省揭东县、潮安县、罗定市和海丰县先后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去年上半年,__畜牧业生产受禽流感疫情的持续影响,出售和自宰肉用家禽约45519.04万只,禽肉产量约523469吨,禽蛋产量约154582万吨,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5.0%、2.9%、3.4%。

4.基础设施没保障。丰顺县黄金镇是典型的半干旱半水涝地区。境内有9.7公里长的防洪大堤,捍卫着1.8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去年4号台风“碧利斯”期间,防洪堤坝滑坡、塌方、裂缝30米左右的就有30多处,水毁管涌40多处。因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而崩溃,全镇经济损失严重:受浸水稻5300多亩(其中淹死4100多亩,埔东村全村水稻颗粒无收,光明、深田、埔头角、扬石、隍洞等5个村水稻80%失收),其它农作物损失3760亩,受黄泥、潮泥冲毁水田1000多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多万元。损坏公路5公里,损失物资150吨,生猪350头,三鸟1.5万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总计3000多万元。修复堤坝、高排水毁工程需资金120万元,对于贫困的黄金镇来说这是天大的难题,而不修复基础设施就预示着下一场洪涝将给农民带来更大的灾难。

二.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存在问题。

1.防范意识薄弱。一些地区由于经济落后,科技文化宣传不到位,农民的思想比较保守,接受能力不强,侥幸心理较重,大量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之后,留在农业上的较低素质的劳动力对农业防灾避灾知识、技术更不容易接受和实施,他们总认为灾害不会那么巧降临到自己头上,根本谈不上为保护公共种养环境花钱出力。虽然农村分田到户、农民成为独立生产经营者已有二、三十年,但却极缺乏防灾避灾意识。农民在生产活动中很少主动地进行防灾避灾,比如在种植过程中较普遍存在的重种植轻植保、年年洪涝的田块却跟大众盲目选择作物品种而不是选生育期能与汛期错开的品种避灾,在畜牧业中较普遍的存在重发展轻预防的现象,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灾害不同程度的发生,使某些本可以是轻灾、小灾的变成了重灾、大灾。

2.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不尽合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不能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综合发展。未能针对洪区与旱地特点,实施宜稻则稻、宜牧种草、宜渔则渔、宜林种树的“适应性农业”模式。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节粮型草食动物比重过小,规模化、工厂式的饲养数量还不多。

3.品种抗病力较弱。近期农业发展较快,品种也增加不少,为农民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但禽畜、作物品种抗病能力较弱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且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如水稻的稻瘟病,荔枝、龙眼的霜霉病、炭疽病,禽伤寒等,几乎年年都在我省范围内发生,只不过是受灾程度不同而已;这其中虽与当年的植保、气候等因素有关,但据调查反映,也与果树、作物、禽畜品种的抗病能力有关。

4.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涝、旱是农业的主要灾害之一,而有效防止旱涝灾害的水利设施的保障能力又较差,目前水利设施除大中型水库、河道、涵渠、堤坝的保障能力相对而言还比较强外,众多的小型水利设施却年久失修,排洪蓄水能力下降,有效灌溉能力下降。中小河流支流的河渠疏理、排灌站养护及洼地道路修筑与养护等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也非常有限。水利工程设施长期失修,排灌不畅,涝旱就更频繁。

三.尽快提高农业防灾避灾能力

1.增强全社会的防灾避灾意识。农业的防灾减灾避灾是全社会的事,各有关方面都要增强农业的防灾减灾避灾意识,做好相关工作。政府部门要耐心引导和指导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做好防灾避灾工作,唤起农民的避灾防灾意识。农民是农业防灾减灾避灾的主体之一,

既要注意发展生产,还要将防灾避灾环节的工作纳入整个生产发展之中,减少和避免白干空干的现象发生,应密切关注电视、广播等信息传媒,争取更多的时间、空间做好防灾、避灾和救灾工作。社会有关方面也要根据各自的能力和条件,积极投入到农业防灾避灾工作中去,或提供相关信息,或提供技术支持,或帮助资金募捐。2.因地制宜,构建不同发展模式。在季节安排上,抓住低洼地秋冬早春灾害少的有利时期,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冬季棚室蔬菜的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力争在汛期到来之前取得好收成。大力发展地膜马铃薯、花生和玉米,缩短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早上市,趋利避灾,尽量获取高效益。围绕水多水少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对易涝地区,实施退垦还湖、还河、还牧,采取“挖深垫浅”,划分滞水区、耐水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别为宜渔、宜牧、宜林和宜农地带;对地势相对较高的低洼地区,采取圈堤建站,修堤保收,疏通河道,提高排灌能力,堤内进行田、林、路、渠综合整理,恢复为农田,为宜农地带:对较干旱地区,规划种植一些耐旱作物,如青蒿、金银花等。

禽畜饲养在科学防疫的基础上改传统散养、放养为相对集中的小群体圈养,改善畜禽饲养环境,采用科学的饲养技术,减少疫病的滋生条件。积极发展专业户、专业村,发展规模化、工厂式饲养,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提高畜禽防病抗病的能力。适度发展禽畜生产基地,考虑动物的耐湿程度,对较低洼地因势利导发展家禽业,如白鹅、肉鸭等,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建立种鹅、种鸭场,发展家禽产业。

3.改良品种。政府要加大改良农作物品种和畜禽配种、搞好重大病虫害和畜禽疫情防治、生态控制等可持续治理技术的力度。引进国外良种,采用人工受精、授粉技术,提高品种改良成功率。跟踪测定,加大推动品种改良项目的力度,开办技术员培训班,培训农业技术骨干人员;增设品改点,依靠政府的支持、部门推广示范,全力改变农民的旧观念,使品改项目能顺利完成,以整体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农业保险;市场需求;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024-03

农业保险作为农业综合支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自然、经济、社会三大风险提供着有效的保障功能,是我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虽然农业保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整体需求和供给与农业保险的潜在总量相比,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研究表明:对于农业保险市场而言,潜在需求总量巨大,政府支持下的供给在不断增加。因此,市场激活就成了改变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于生产实际需求现状的主要矛盾。而农业保险市场服务体系的确立和完善,将对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起到关键的作用。

1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潜在需求总量巨大

农业风险的大量存在,决定了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潜在需求总量巨大。我国地域广大,幅员辽阔,农业生产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气候等生产条件,农业灾害的发生机会多。2010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742.6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86.3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339.9亿元。2011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247.1万公顷,其中绝收289.2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096.4亿元;2012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496.2万公顷,其中绝收182.6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185.5亿元。(数据来源于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2010年、2011年、2012年联合信息。)

1.1人均耕地少决定了农业保险的市场需求

作为农业生产基本要素的耕地,在我国的人均占有量较少。而且耕地的数量呈现递减趋势明显。我们国家耕地人均占有量从新中国成立时期的2.7亩,减少到现在的1.3亩,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4.9亩的平均水平。这样,客观上要求农业保险市场提供有效供给,保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1.2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上升,从“点”上决定了市场需求的增加据史料记载,我国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的水灾1029次,旱灾1056次,平均每年一次灾害。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5年,共发生成灾面积667万公顷以上的水灾9次,成灾面积1333万公顷以上的旱灾10次。50年代中灾以上灾害发生频率仅为12.5%,而2000年以来,每年都有受灾面积3000万公顷以上的水、旱灾发生。频率之高,属历史罕见。

1.3受灾、成灾面积居高不下,灾害损失空前加大,从“面”上决定了潜在市场需求的增加趋势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受灾面积一直呈现不断扩大趋势。50年代平均每年受灾面积2500万公顷,90年代平均每年受灾面积4942万公顷,几乎翻了一番。成灾面积50年代平均每年1050万公顷,90年代平均每年2500万公顷,受灾成灾率由42%上升为50%。1991年我国粮棉播种面积为11885万公顷,而受灾面积却达5547万公顷,受灾幅度达47%,成灾面积2780万公顷,成灾率约23%。1995年粮棉播种面积为11529万公顷,受灾面积竟然高达6750万公顷,受灾面积59%。受灾、成灾面积居高不下(见表1),2000—2009年10年受灾面积总计45940万公顷,成灾面积总计25846万公顷。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平均每年因灾害造成粮食减产约38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的2.1%。1990—1997年平均每年因灾害粮食减产增至2300万吨,相当于50年代的6倍,占粮食总产量的5%。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的评估报告,我国每年因各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约为1600亿元,相当于GDP总量的2%~4%。1998年长江、嫩江流域发生的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受灾面积为2120万公顷,估计经济损失2500亿~3000亿元,其中仅畜禽单项损失就高达300亿元,其损失程度远远超过1954年大洪水100亿元的水平(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

上述三点表明,保护农业生产的农业保险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大量存在的农业风险,决定了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在需求总量。

2政府重视提高农业保险的供给,促进了农业保险市场的孕育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解决包括农业保险在内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2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示:“要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同时,要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2013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跨入21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得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从2004年起,中央政府连续在一号文件中相继提出“加快建立”、“稳步推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2006年《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农业保险“三补贴”政策。我国从2007年开始推行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2007年4月,在政府对“三农”的投入持续增加的大趋势下,中央财政决定当年拿出10亿元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保费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按比例承担,试点省份确定为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苏、四川、湖南6个省区,由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和吉林安华3家保险公司将参与试点,保险对象为五大种植品种,即棉花、玉米、水稻、大豆、小麦;保险责任包括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旱灾和冰冻;所遵循的原则是低保障、广覆盖;保险金额中央财政承担25%,省级财政承担25%,其余部分由农户承担,或者由农户和龙头企业,省、市、县级财政部门共同承担,具体比例由试点省份自主决定。保额原则上为农作物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种子成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灌溉成本、机耕成本和地膜成本。各试点省份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试点农作物的品种、保险责任的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以及保费比例。2008年,试点扩展至16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增加了花生、油菜、奶牛等种养业品种。此举极大地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此外,农业专家、经济学者和保险界人士等从多角度对农业保险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在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和供给、资金来源渠道、农业保险人才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农业保险实践中,我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得出了诸多教训,特别是2009年以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经营规模不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自2011年开始,专业农险公司出现,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全面铺开。

保监会在2011年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3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市场服务体系

尽管有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总量,农业保险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保护农业生产的要求。2010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130亿元,仅占保险业总收入的1.3%左右;农作物承保面积为9.2亿亩,全国尚有近14亿亩农作物得不到保险。国内大量的研究结论是,农业保险市场的现实需求与供给均远远低于农业保险的潜在总量的诱因是,承保方低盈利或亏损运营,投保方期望得不到满足,只能依靠国家政策补贴维持。笔者研究认为,深层次原因是,除了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决定的农业保险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外,一方面,投保方对承保方提供的保费标准和理赔标准的公平合理性心存疑虑,获得的理赔又远远低于投保期望,而且劳力的投入根本得不到理赔。另一方面,承保方面向广大农村,交通不便,出险诱因多重而复杂,加之道德风险的隐蔽出现,使之望而却步。因此,为了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从独立于承保和投保以外的第三方的角度,客观公平地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则,科学地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农业保险的开展,在我国建立起健全的农业保险市场服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且意义重大。当前,建立农业损失鉴定评价中心和农业风险研究及预防控制中心,是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市场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

3.1建立中国农业损失鉴定评价中心

确定保险费率,是农业保险中的一个关键的问题。由于农业损失的发生因时不同,因地而异,我国又是一个地理条件十分复杂的国家,如果单独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统一费率,很难充分反映各地区的差异。在这种实际情况下,从保证农民利益出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与当地农民收入挂钩的最高限价,而具体的保费由保险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为了确保农业保险责权的公平、公正、公开,正确处理投保与承保的矛盾关系,保障农业保险理赔的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建议取消由保险公司、物价局鉴定农业保险理赔项目中的农业损失的通行做法,建立中国农业损失鉴定评价中心及其纵向地方分支机构。其具体职责是制定农业保险标的的风险指标体系,以及各标的分地域的风险指标。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要科学地划分风险损失中的劳动力工资的含量、畜力和农机作业费用的含量等农民已经付出尚未取得回报的关乎劳力的成分,并给以理赔考虑,否则,农民会考虑将所拥有的劳力投向“月工资”或“日工资”;规定分地区各农业保险标的的保费金额和理赔标准;评价和预测分析“人为特殊活动”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根据确定的风险指标体系及理赔标准,通过现场勘察、取证,确定受灾程度以及理赔金额。

3.2建立中国农业风险研究及预防控制中心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减少和避免农业风险损失,建议建立中国农业风险研究及预防控制中心。其职责包括分析农业风险发生的时间、地域、程度,总结农业风险的发生规律,针对农业风险规划出防控大区域;确立农业风险的监测体系和监控网络,农业风险警示;组织预防农业风险。

中国农业风险研究及预防控制中心,应围绕防灾减损这一根本任务组织各项相关工作。

(1)设立农业防灾减灾专门学科。我国农业灾害发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客观上构成了农业灾害防控的专门学科领域。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很多,但专门从事农业防灾减灾研究的却很少,而且已进行的研究也十分肤浅。这是不符合我国这一农业大国而且农业多灾的实际。设置专门的学科,可以实现对我国农业灾害发生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依据农业灾害的发生情况进行地域分区,并借助科学的统计类比和模拟试验,针对我国的不同农区、不同灾害类型和发生强度,选育储备具有良好抗灾性能的作物、畜禽等品种,设计科学合理的农业制度以及防灾减灾技术路线,为有效地组织防灾、抗灾和灾后生产自救等提供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

(2)建立农业灾害预测预报系统。农业自然灾害大多为多因子共同作用所致,具有很强的不可预测性,但绝非无规律可循。而且,农业灾害中还有相当比例是人力所致,加强预测预报是完全有可能避免或减少的。现代科学技术也为预测预报创造了可能。如可充分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激光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等,对大气、水、地核、病虫和土壤等农业相关因子进行全面跟踪监测。农业灾害发生信息的预测预报,可以为农业生产组织抗灾自救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3)建立农业灾害发生应急控制机制和网络系统。农业灾害防不胜防,百年一遇的灾害近年也时有发生。建立灵敏的应急控制机制和网络系统凸显重要。应急控制机制应当通过立法的形式具体载明。在重大农业灾害发生的时候,其他社会产业部门都应紧急行动,为农业抗灾减灾服务。应急控制机制对于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予以政策控制,以充分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国家食品安全。网络系统中应载明社会救济、商业保险、互助合作、灾后重建等基本内容,并应由明确的相应社会组织承担。

(4)重用农业抗灾减灾品种和建立农业制度体系。一方面,要通过引进、选育和改良品种,筛选出适应不同农区的抗病、虫,耐旱、耐涝等作物品种品系和养殖良种。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灾害区域的特点,研究设计可以避开或抵抗灾害的农业制度,保障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此外,随着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和微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及白色农业正日益受到普遍重视和推广,由于其光、温、水、气等生产要素完全是在设施保护下人工调控,较大程度地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创造了农业生产的新空间,它们也理应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5)建设农业防灾减灾节点控制工程。对水灾和旱灾易发频发农区,要加大治水、治沙等节点控制工程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当地的生产经验和有利条件,提高蓄洪、排洪、蓄水灌溉能力和安全系数,对草地、森林、湿地资源,要坚持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尊重自然生态平衡规律,建设农业生态保护工程,遏止耕地风沙化、水土流失和各种恶性病虫以及鼠害流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上一篇:市农业农村工作汇报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教研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