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48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1

关键词:低碳概念;建筑设计;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新时代新建筑的设计也有新的要求,建筑师的责任不在仅仅是建筑整体设计,还需要对低碳生活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保障建筑的安全性作为设计的基础,低碳生活的加入代表着人类生存质量的提升。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师的理念决定着建筑能否得到长远的发展,代表着设计时的设计质量、格调和品味。在大城市中,需要以扩张性建筑为目的,坚持环保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化的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给予建筑行业树立优秀的低碳形象,保障低碳环保的建筑设计概念实施。

1 目前我国低碳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1.1 从建筑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思考低碳建筑设计

目前许多建筑设计中的低碳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体现形式为,注重建筑周边环境的保护,并且做出具体的分析和改善,让建筑和周围环境达成和谐统一的形式。利用建筑物的低碳设计带动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利用建筑物周围的生态环境设计建筑的地毯设计,以此来体现地毯设计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互存关系。在进行建筑低碳设计的时候,需要增加其率面积,加大建筑周边植被的密度。尤其是在城市建筑设计方面,更是应当加强科学规划交通线路,科学的调整城市的绿化环境分布情况,利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更好的提升建筑周边的环境绿化设计,进而实现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

1.2 从材料的角度去思考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

从材料上体现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主要分为两点。第一种是利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对建筑进行装修和盖建。目前许多的建筑行业中,使用的混凝土会散发出对人体有负面影响的氡气,人造材料中往往会散发出大量的甲醛,这些材料既没有起到环境的保护作用,还对人体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从城市建筑的角度来看,建筑的主要结构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的能耗比较高,也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尤其是在混凝土进行拆除的过程中,废弃的材料往往很难得到有效的处理。从材料的使用上来看,材料的使用方式不恰当,极易造成许多的环境破坏隐患。对此,在材料的选择上就需要使用恰当的材料,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材料,材料的选取需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思考。第二种是通过材料的使用效率来体现低碳环保设计。在低碳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材料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设计,尽可能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大的利用率,让材料的使用真正的满足低碳要求,可以从建筑垃圾的减排入手,尽可能的减少材料的浪费,扩大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材料,实现环境利益的最大化。首先可以保持建筑设计整体和室内设计的一体化,最终达成设计的原始医院,进而让建筑结构要素尽可能的减少,以此来降低材料的用量,达成建筑能耗最低值。然后可以通过掌握材料的特点,更好的将材料运用于合理的地方。最后可以选用具备高耐久性、低碳、环保、节能的新型材料,例如具备可再生性且重量较轻的钢结构构件。这类材料不仅仅在搭建的过程中能够体现重量较轻的特点,还能够让施工环节最大程度的体现材料的节省,使施工周期大程度缩短,进而有效的控制施工成本,真正的体现施工材料浪费现象的控制效果。

2 低碳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2.1 低碳建筑材料的使用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有许多的低碳建筑材料被广泛的运用于建筑设计当中,这不仅仅能够节省建筑的成本,还能够有效的体现绿色环保,有效的降低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并且还能够间接的提升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建筑对人体的危害。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安全为主,环保第一的建筑观念,尽可能的使用可循环、可再生、节能环保能力强的建筑材料,根据工程的成本需要,尽可能的避免污染量大、耗能高的建筑材料,如此便能够有效的控制建筑物的二氧化碳、氡气、等有毒有害气体的释放量。利用低碳建筑材料还能够考虑到原本的生态环境和地域性,尽量醉熏就地取材的用料原则。

2.2 提升能源利用率

提升能源利用率是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重点,高效能源能够真正的体现建筑材料的节省,降低建筑资源的浪费,进而实现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的理念。根据目前的建筑实际情况来看,许多的施工方法和建筑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进而对建筑施工中建筑资源的浪费造成严重的影响。对此,想要真正的实现能源高利用率,真正的实现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环境保护,首先需要将建筑设计的着重点放在能源利用率的改善上,实现建筑资源的高效利用率,科学化、合理化的分配相关的资源,让低碳节能建筑的施工技术得到合理的改善,将建筑管理体制进行合理的优化,进而规避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真正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

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也是关系到建筑设计中低碳概念的重要要求之一。科学化的减少建筑对土地的占用面积,体现空间资源的高利用率。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还需要充分考虑低碳概念,科学化的设计房屋的建筑标准和建筑面积,真正的实现建筑耗能的降低,提升建筑空间的使用率。在建筑设计过程当中也不能盲目的追求低碳空间概念,而忽视的建筑功能的使用情况,低碳建筑的设计前提必须是建筑具备完善的基本功能和安全性能,确保建筑的安全使用和使用寿命为基础的时候,便可以着手于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优化建筑设计方案。对于新型的节能材料的使用情况来说,需要从完善的建筑系统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减少建筑费用,提升环境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低碳概念的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概念之一。低碳概念需要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设计到建筑设计的每一个小“角落”,我们应当从“低碳建筑材料的使用”、“提升能源利用率”、“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这三个方面来体现建筑设计的低碳概念,进而真正的实现节能减耗、资源再利用。

参考文献

[1] 杨新安.低碳概念细啊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4,1(05).

[2] 范忠仁.基于低碳经济的建筑设计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14,21(22).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2

一、引 言

“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集诸多教学要素系统化的目的。教学设计的设计基础是在析清“人类是如何学习”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组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来进行学习内容、教师、学习者和媒体等教学要素的组织。关于学习含义的理解有诸多不同,主要分为如下几大学派:第一,以机能为主导的学习理论代表有爱德华·桑代克、伯勒斯·弗雷德里克·斯纳金、克拉克·伦纳德·赫尔等。桑代克倡导联结主义,通过选择和连接进行学习,学习是渐进的而不是顿悟的;斯纳金是激进行为主义的代表,通过应答行为与操作行为结合强化奖惩等措施进行教学研究;赫尔则通过探究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第二,以联想为主导的学习理论代表巴普洛夫,他认为学习的发生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提出了预期学习理论观点。第三,以认知为主导的学习理论代表为皮亚杰、乔纳森,他们认为学习的发生基础是基于学习者原有知识,通过同化、顺应等进行知识的建构和发展。第四,以神经生理学为主导的学习理论代表为唐纳德·奥尔丁·赫布和罗伯特·C·波尔斯,他们从脑组织、神经网络和进化论的角度研究生物体与学习的相互影响及学习理论。[1]

从四大学习理论派别的发展来看,前两种学习流派过于机械化、简单化,忽视了人类的身心发展;认知学派较前两种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同化、顺应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且很难由学习者自己独立发生;第四种学习理论从生物体的层面考虑了器官与学习的联系。然而安德烈·焦尔当认为,学习是从学习者的概念出发进行学习的,学习者的概念是他们用以理解的唯一工具;只有学习者本人才能转化他们自己的知识;学习者不能在没有他者存在的情况下学习。[2]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什么是学习”和“如何促进学习”提出了新的视角,笔者结合这一学习理论探究了如何进行基于变构模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并对该变构学习教学设计模型(Allosteric 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ALID)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变构理论学习观

(一)变构理论隐喻

变构模型是学习科学视域下的一种新理念,是在分析和弥补从机能主义到认知主义缺陷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层面的理论而创造的一种新学习观,它源自生物中“变构蛋白”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的一种隐喻。这些生物酶是生命的基础,其形态变化及由此而导致的功能变化取决于它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3]这一隐喻得出了极具启发性价值的两个结论:首先,学习者的思想(即概念体)是由学习者能够启用和调动的关联决定的;其次,教育者只能通过操作教学环境等外部条件来干预学习者的概念体,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

(二)变构理论学习观

变构模型的学习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命题:第一,学习就是转化学习者的概念。学习者的概念不仅是学习者学习的出发点,还是学习活动的结果,也是学习过程所使用的工具本身,学习就意味着从一种概念的结构状态进入到另一种概念的结构状态。[4]第二,概念体由五要素构成:P(问题)、C(参考框架)、O(心智运算)、R(语义网络)、S(意义符)。个体的一个概念总是首先对应一个质问,质问又与相应的(模糊性)问题而存在,概念的炼制通常使其得到明确,同时其他相互作用的四个参数对学习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概念体既是学习者的工具,又是他们的“智力牢笼”。学习者只能利用自己的概念对信息进行处理、编码和解码;相反已存在的概念体会阻碍新概念的加入,尤其当新知识与已知概念相对质时,因为学习者认知、接受新概念时,总是用已有的概念进行解释,在这一解释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解、对质,从而阻滞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三、变构学习教学设计(ALID)模型构建与依据

依据变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笔者提出并构建了变构学习教学设计模型。

(一)ALID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变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要使学习者原有的概念体发生变化,然而对于教师而言,学习者的概念体并不能人为地直接进行操控,只能像变构蛋白一样通过控制外部环境来影响和改变它。显然,基于变构模型理论的教学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确定学习者的概念体,这是利用和对质概念体的前提,同时也是确定学习出发点的依据。第二,创设情境,旨在影响和变构概念体。概念体的变构分为直接建构和对质变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通过自身的概念体进行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概念体的变构是通过学习者与自身概念体的对质、解构和建构等不同阶段来实现概念体的重组的。学习环境的创设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人际互动等创设启动情境,激起学生的对质和动机。教学设计旨在使学习更有效、更高效、更吸引人。[5]主要包括分析、设计、制定、开发、实施、评价、修改教学问题解决方案的全过程,亦即应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的诸要素、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描述、计划或规定,为所需的教学活动制定具体可行、可操作的程序或方案。[6]变构理论教学设计模型旨在基于变构学习理论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组织与规划,为践行教学活动制定出具体可行、可操作的程序或方案。

(二)变构理论教学设计模型的内容

根据概念变构模型理论,并结合教学设计的相关理念构建了基于变构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体现了概念体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突出学习环境对促进学习者概念体变构的重要作用。

基于变构理论的ALID模型包括分析阶段、解构与建构阶段和评价阶段三部分。分析阶段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和确定学习起点。学习目标是学习结果的最终预期目的,也是教学工作者通过创设与操控学习环境欲使学习者的概念体发生变化的最终理想形态。学习目标的分析是利用学习者自身概念体的前提,也是与其对质的关键。学习目标的分析主要包括学习内容的组织形式以及与其相关 的支持性概念,即既要理解学习内容,又要探究为学习内容与学习者概念体进行变构的支持性概念。学习者特征主要包括概念体、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学习者本身概念体的分析主要涉及概念体的五要素:P(问题)、C(参考框架)、O(心智运算)、R(语义网络)、S(意义符),获取学习者概念体的策略主要包括问卷、谈话、画图等形式。学习者的概念体是学习者对现实世界和所获信息进行解释的唯一工具,同时确定和把握学习者概念体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它关系到后续概念体变构的成败。认知能力和认知风格是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根据每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安排;学习动机主要分析学者当前对本学科内容的动机强弱以及原因。通过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分析来确定学习起点,还应注意学习的起点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即将全体学习者的基本水平与单个学习者的个人起点水平对立统一起来。

变构模型学习理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解构和建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环境创设、资源设计和教学策略安排为学习者概念体的变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决定着概念体的变构成败。根据概念体的性质,即概念体的可利用性和障碍性进行不同教学形式的选择。如果学习者自身概念体能够直接同化和顺应外在知识,教师将会选择“利用”的教学流程;相反则会进入到概念体“对质”的教学流程之中。(1)“利用”模式。在“利用”教学模式中,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是学习者已有概念体不存在错误,同时概念体的知识结构与学习内容的组织形态处于一致或类似的状态。此时可以通过创设启动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为学习者的概念体变构提供信息资源,并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提供逐步的帮助和指导来完成概念体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环境创建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原有概念体的变构;学习环境的创建必须与学习者原有概念体产生共振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学习环境的创建必须以学习内容为基础,为学习者原有概念体与学习内容的结合创设条件。(2)“对质”模式。这一模式应用的目的旨在排除、撼动、驳斥学习者原有概念体中的错误,将学习者的错误概念清除出去,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和学习者的概念反着来。基于这种理论观点的学习环境创设,教师要制造导致思想对立的情境,这种对立可以是学生本身的,也可以是学生小组内部的。学习环境的创设要突出真实感、真切感和共振性,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学生真切感受到的认知冲突。教学策略由于对质的形式不同也存在着差异,在自我对质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数据资料、实物接触、现实接触、实验观察等形式实现;在协作对质中,教师可通过组织辩论、小组讨论以及论坛、聊天室、博客、微博等形式展开。(3)评价阶段。动态性是评价的主要特征,因为在教学预设、进行中、结束等阶段,教师都在实时地进行监控与评价,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学策略的调节。

四、基于ALID模型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经过对学生教材的设计、实验对象的选取、资料的查找和研究的论证,在2012年2月确定了基于变构模型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过程,即基于ALID模型的应用研究实验。

1. 课题选取

研究的目的源于探索基于变构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及应用方法。实验方法为准实验研究法。实验对象源自七年级的教学班级,选取两个班级的生物学科进行实验研究,即实验班和控制班。实验班采用基于变构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控制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其他变量相同,同时对教材的教学预设分别进行了两种模式的教学设计开发,便于授课教师进行教学。

2. 建立假设与确定变量

研究假设:对于七年级的生物教学,基于变构理论教学设计模式的学习效果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项假设中,条件因素C=学生进行七年级的生物课程学习;自变量X=两种教学模式(即变构理论的学习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因变量Y=学生的生物学习效果;干扰变量为被试者的主观态度、习惯、动机、准备状态、目标定时,为避免或减少这些干扰因素对数据分析产生的影响,笔者每周一都进行课堂调研及时发现及时排解,并将其记录下来作为最终数据分析的参考。此外两个班级采用同一位教师、同样的媒体进行授课,避免这些差异影响最终数据的效度。

3. 选取实验对象

首先对河北省遵化市地北头镇中学的七年级所有班级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的生物教学,在第八周时进行七年级所有班级的生物测试,这次测试以第八周的月考试题作为对学生生物学习效果的前测;接着对各班进行生物成绩平均分和方差齐同性的分析,并检查他们的成绩是否服从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分布。通过筛选最终确定了两个班级,分别是七(1)班为实验班和七(2)班为控制班。

4. 教材内容设计

教师讲授的教材为七年级下册的《生物》,前八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第八周后对七(1)班采用基于变构模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对七(2)班继续延续前八周的教学设计形式。基于变构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并运用学习环境来影响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与现实对质、与同伴对质、与自己对质等,学习环境的设计仅仅围绕P(问题)、C(参考框架)、O(心智运算)、R(语义网络)、S(意义符)这些概念体的要素进行。教师通过获取学习者概念体,然后创设环境来解构和变构学习者的概念体,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

(二)实验结果

实验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分析软件是IBM SPSS Statistics 18,分析数据包括两个实验组学习者的前测和后测成绩。

1. 前测成绩比较

对两个实验组学习者的前测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前测平均成绩为79.37,控制班的前测平均成绩为79.28。两个实验班的前测成绩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班与控制班前测成绩差异显著性概率P=0.973>0.05,故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 后测成绩比较

对两个实验组学习者的后测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F=0.072和P=0.791可以确定,两个实验组的方差具有齐性,不必进行置信度的区间调整。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后测平均成绩为89.29,控制班的后测平均成绩为80.21。两个实验班的后测成绩比较结果表明 ,实验班比控制班的平均成绩高9.08,实验班与控制班后测成绩差异显著性概率P=0.013<0.05,故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基于变构理论教学设计模式的实验班在教学效果上明显高于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控制班。

(三)实验讨论与案例剖析

基于变构理论教学模式进行的生物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的学习形式,这表明该学习理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在实验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基于变构理论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互动的过程,笔者从变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ALID模型围绕四个维度详细论述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教学设计及其关键点,并例举相关案例进行解读。

1. 概念体的获取与确定

概念体是变构模型的核心观念,因为概念体是学习者认识、理解外界的唯一工具,是新知识的解释系统,没有相关概念体的存在学习将无从谈起。显然,确定学习者的概念体是教学得以成功实施的前提,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在教学中,通常采用问卷、谈话、画图、文字描述、录音和视频等手段获取关于学习者的概念体。问卷法适合学期开学时的测评,如果在每一节课开始时都进行测试会对学习时间的分配造成影响,同时测评的结果并不能及时准确分析,也不能及时确定教学内容和策略。谈话法也可称为问答法,即在上课或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通过问答的形式获取学习者的概念体,这种方式灵活、多变,但是教师所询问的问题并不能完全揭示出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全部概念体,因为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师所关注的,通常带有主观性,这一局限性容易忽视学习者起支持作用的概念体,为以后概念体的成功解构和建构产生负面影响。画图法是学生概念体自我表征的一种有效形式,与文字描述方法相结合效果更为突出。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学习者能够尽显其所掌握的全部相关概念。因此教师可以规定让学生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来描述概念体,这种方式可以弥补谈话法、问卷法所隐含的教师主观性缺陷。录音和视频手段能够实时记录学习者概念表达的任何瞬间,为研究者留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研究他们概念体表达的内容、形式。研究表明,学习者概念体的表述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根据内容进行环境设计,即创造激发性的启动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使学习者愿意、积极地尽显相关的概念体。

在《血液循环系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谈话、填图的形式对学习者关于血液循环体统的概念知识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可以明确学习者概念体中的错误概念、空缺概念,为变构他们的概念体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测试表明,学习者对血液循环的方向存在着明显的错误认识,把握住学生概念体的这些问题关键点,将有利于进行学习环境、学习策略、学习工具的设计与提供。

2. 通过概念体进行学习

学生是从他的概念出发进行学习的,学习者的概念是他们用以理解的唯一工具。学习过程本质上就在于学习者究竟如何解决本身概念体与学习内容的差距问题,即学习者如何在已有概念体的基础上进行对差距内容的编码和解码。利用概念体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理解已有概念体的特征参数,即问题、参考框架、心智运算、意义符和语义网。研究表明,学习者对外界进行解释、编码的过程实际是不断对自己已有概念体进行质疑的过程。例如学生在对人的血液循环系统进行学习时,会不断提出一系列问题,“肺循环的过程是怎样的”、“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的血液是如何循环的”、“心脏和肺循环的关系和影响怎样”等。提问的同时,学生通过心智运算会在自己已有的概念体中迅速地搜寻参考框架、意义符,探索所有相关的语义网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个关键问题,也是确保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即在确定学习者已有概念体之后必须对其进行相关参数进行分析,防止学习内容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承载能力。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内容与学习者概念体的参考系数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教师是否是在分析了概念体已有网络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内容的组织与安排的,是否存在着与新授内容相关的参考框架。简言之,是否能够利用已有概念体将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的概念结构中。研究表明,通过概念体进行学习的有效策略包括补充思维导图和概念图、虚拟实验解剖、接触实物等。补充思维导图和概念图旨在引导学生完成从已有概念体到学习内容之间差距的概念结构,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同化和顺应方式;此外通过虚拟实验、实物接触、媒体等手段能够解决学习者提出的各种质问,即通过学习者的观察、探索、质疑进行学习者概念的建构和解构。在《血液循环系统》教学中,通过向学生提供血液循环的半成品概念图,即空缺其中重要的位置和方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填充和通过资料进行查询。

3. 对质与概念体

学习绝对不是累加式的机制,而且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才可能实现同化和顺应,更多的情况则是突破学生原有概念的“智力牢笼”,与原有概念体对着干。学习者的概念体是对现实和所接受信息进行解码的唯一工具,不能完全被移除,然而教学设计者必须通过分析学习者已有的概念体确定其中的错误之处(即教学设计就是要通过学习环境设计来影响和对质这些概念),最终通过解构和重构实现学习目标。研究表明与学习者原有观念进行对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害怕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得到质疑、挑战而常常处于默不作声或置之不理;有一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对质时情绪异常激动,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时常争论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走到了理智的边缘,这完全源于自尊心和对自己观点的坚持。学习者原有概念体的改变并不会易如反掌,一方面来自于学习者情感方面的维持,另一方面来自于与之保持较强一致性的概念体网络,只有当学习者的概念体完全无力维持他的观点并且认识到确凿的事实时,才会放弃原有观点,并通过解构和建构来接受新知识,新知识也只有在先拥知识失效的情况下才会真正安置下来。在《血液循环系统》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与班级答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对质活动,即组内自我对质、小组对质和全班的人际交流。在对质过程中,学生对具有怀疑的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教师应实时监控小组和班级学生的讨论状态,如果发现某个小组兴趣较低,应及时通过设疑、制造矛盾等方式挑起学生的 对质热情。

实验表明,与学习者的概念体进行对质的有效策略包括实物与现实接触、自我表述与评析、辩论等。最有效、最直接的莫过于通过实物的接触来驳斥学习者已有概念体的错误,这种对质是学习者通过实物真实感触的自我对质,比较温和且易于接受。此类方法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实现。自我表述与评析是通过学习者不断进行自我质疑实现的,但这种方式对于改变学习者的概念体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学习者很难挑战自己的错误概念,然而这种弊端可以通过设计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来实现,学习者通过对自己的质疑和资源搜索不断地解构错误观点,同时建构正确的概念体。辩论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对质,辩论的双方或个体会调用所有与其观点相关的论据来驳倒对方。这一过程既是对学习者原有概念体网络结构稳定性、正确性的检验,同时也是验证概念体对于事实完整性、稳定性的一种方式。当学习者已有概念体不能解释对方质疑或者所提出的概念被对方反驳成功时,这时就会引起概念体的“空位”和“认知冲突”,因此学习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概念体,通过解构和建构实行概念体的变化。辩论是激烈的、痛苦的,但是对于学习者的概念变构是印象深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辩论的激烈程度进行辩论过程的控制和调节,避免辩论过于激烈或平淡。为了避免面对面辩论过于激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通过聊天室、论坛、微博、博客和其他即时通信工具进行中性辩解。

4. 学习环境与概念体

教师或教学工作者不能直接操纵学习者内在的概念,只能通过外在的学习环境设计来影响学习者的概念体。学习环境在学习者的概念变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以展现学习者的概念体,获取和确定概念体的结构组织,为变构学习者内在概念体提供依据。其次,为与学习者原有概念体的对质创设学习环境,主要通过实践参与、实物接触、媒体虚拟等手段为自我对质、展开辩论提供有效的支持。学习环境设计的切入点不仅仅在于概念体中的要素,而在于要素之间的组织关系,学习环境要针对不稳定的观念要素联系或错误概念及其联系创设一种不协调的外在情境,启动学习者自我质疑,寻求答案的动机。第三,学习环境应为学习者不同变构过程提供适当的信息支持,包括在概念体的表达阶段和变构阶段。在表达阶段主要以问答、填图与画图等形式进行设计,这些形式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来实现。在变构阶段主要通过实物提供、现实接触、数字媒体资源来实现,旨在为利用学习者概念体或对质学习者的概念体提供事实参照,促进概念变构效率。根据《血液循环系统》一课的特点,主要采用了基于网站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设计,网站的内容包括血液循环系统的Flash动画、在线聊天室等这几项功能,目的在于向学习者提供自我对质、群组对质的条件,促进学习者识别已有概念体,变构错误概念体,建构新的概念体。

五、结 语

通过ALID模型的提出、构建与实证研究,旨在从变构学习理论的维度探索学习的发生机制和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变构模型的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获取、确定学习者原有概念体,这是学习者概念变构的前提;同时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基于学习者原有概念体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开发的。在对概念体的理解上一定要把握其双重身份,即可利用性和矛盾性,根据其不同的特性进行环境、资源和教学策略的设计。ALID模型是通过一学期的生物教学实验并结合概念变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其局限性在于不同学科的性质造成对学习环境设计、资源安排和教学策略的差异性需求,这也是以后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B.R.赫根汉.学习理论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 [4] 安德烈·焦尔当,菲新宁.变构模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 裴新宁. 学习究竟是什么[J].全球教育展望,2008,(6):13~20.

[5] 梁林梅,李晓华.美国教学设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电化教育,2009,(8):1~7.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3

【关键字】绿色建筑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的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设计

1、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

绿色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包括室内外环境分析与设计,其中室内的声环境、光环境以及空气品质等为室内环境分析、设计的主要内容,绿化设计、公共设施集约化设计等为室外环境分析、设计的主要内容。

(1)绿色建筑室内环境分析与概念设计。良好的室内环境对于居住者的身心愉悦、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效率。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概念设计在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降低建筑能耗为出发点,充分运用可再生资源,减少碳排放,降低建筑设施增多对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与破坏。通过利用现场资源来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将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区划分归类,如将具有同样使用功能的区域设计安排在指定的空间内,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及空调系统的设计和节能,而室内空气的对流畅通又降低了用户对空调等设备的依赖;利用自然资源还可以完成室内的防潮、除湿、换气等事项,同时也增加了室内人员的舒适感和愉悦感。

(2)绿色建筑室外环境分析与概念设计。从宏观方面而言,绿色建筑室外环境分析和设计以保护环境、节约土地、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重要的出发点,实现建筑工程的科技性、经济性、地域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在此笔者将重点对室外环境中的绿化设计进行一些分析。这种绿化设计通常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及窗台绿化等。对于城市建筑来说,屋顶的绿化设计就是对特定范围内居住环境的生态平衡及生活意境的创造。据研究,城市建筑物植被每增加10%,就能在夏季最炎热的视觉中将白天的温度降低2~3度,这既美化了人居环境,又能使夏季降温、冬季保暖,同时还吸附了浮尘颗粒,降低了大气污染。

(3)建筑材料的选择。根据有效场地选择来减少材料的需求量,并就地选材或在允许的地方使用旧材料,这样省却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费用,减少了能耗和浪费。在使用新材料时要首先选择最低消耗、而且具有再生性、可持续生产并能回收的材料。例如在木材资源丰富的地区,考虑增加可再生、可回收的木材材料的使用率;就地选取本地区的青石资源,用于建筑物的基础和修桥、补路等,不仅美化了建筑环境,而且营造了地方特色,还节约了资源。

2、绿色建筑节能概念设计

依照当地气候条件,认真研究节能减排及能源利用技术,尽可能地减少能源耗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绿色建筑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概念设计可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绿色室内设计所使用的原材料大多保持着原材料的质朴本色,因此能够就地取材,即选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或是可回收的材料,对塑料、玻璃和工业废弃物等进行再生的利用。

4、绿色建筑智能概念设计

绿色建筑智能化概念设计可利用温度、湿度以及风力等自然条件设计出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以保障室内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效率。通过完善的智能化概念设计以促进绿色建筑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

5、绿色建筑节水概念设计

中国属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节约用水是现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应加强用水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改进用水方式,科学、合理、有计划、有重点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绿色建筑供水、排水、卫浴用水、建筑物周围景观用水、绿化用水等都是排水设计的一个重点。绿色建筑内部需要大力提倡并推广节水型器具的设计与应用,在进水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余压,设计建设建筑区域中园林绿地节水灌溉设施;开发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性水用于绿地的灌溉等利用途径;设置合理、完善的室内给水系统,并按照室内水用途分别设置水表,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科学设计冷热水以及开水供应系统,或者是采用分质供水。

6、绿色建筑地下空间的利用与节能设计

建筑体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城市从单一的地上空间趋于向地上地下综合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缓解城市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紧张、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实际问题;同时,由于地下厚实的土层受地面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使得地下空间具有冬暖、夏凉的优势,因此,可设计成一种节约制冷与采暖耗能的最经济有效的建筑形式,从而提高绿色建筑的节能效果。

二、绿色建筑概念设计的原则

绿色建筑不仅关注建筑自身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以体现建筑的“绿色”化,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创建一个舒适健康、安全便利的居住场所,满足居住人群对建筑功能的需求。绿色建筑概念设计原则围绕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个关键,并将其贯穿于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功能设定以及建筑材料和技术选用、设备安装乃至建筑工程完工后的营运、维护等进程之中,充分把握概念设计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人、自然与建筑物三者之间的互动。

1、整体及环境优先

在设计中,绿色建筑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与周边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因此,力求所谓的最佳环境效益,就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自然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关心与尊重。如对当地文脉的保持、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等,加强对建筑所在地的地形地貌以及技术、材料的重视及利用,搞好建筑环境的绿化,降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运用独特的美学原则以充分展示建筑体的时代精神。

2、简省高效

绿色建筑概念设计就是要体现对能源节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运用电子和信息技术等诸多手段实现建筑的智能化,并加强建筑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预见性研究,使近期规划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为建筑物后期扩展和建造留下充分的余地。

3、健康舒适

在保证适用性的基础上,增强建筑的自然通风、透光等,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保证住户工作及生活、学习环境的绿色、健康。

三、结束语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气候环境差异较大,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特点加强绿色建筑的普及与推广。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探讨力求达到绿色建筑概念设计节能、环保的目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建筑节能设计管理的职能,建立良好的设计环境和政策支撑,提高绿色建筑设计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建设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于绿色建筑概念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30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 陈宇峰.绿色建筑的概念设计[J].福建建设科技,2008(3):3-4.

[3] 邹玲华.浅谈绿色建筑设计[J].广西城镇建设,2011(5):59-61.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4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由来及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西方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的70年代。在此之前,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会计职业团体及一些著名会计学家的有关专题研究报告。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原因是:(1)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明显落后于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70年代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给会计实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企业兼并、融资租赁、物价变动影响和国际结算等。因此,迫切需要许多新的会计技术方法和新的会计准则。(2)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侧重于描述性,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这样,与会计准则有关的一些重要的会计文献往往观点不一,甚至于相互抵触,从而导致会计实务的混乱,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严厉批评。正是为了解决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给会计实务带来的新问题,纠正会计实务中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出现的分歧,为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理论依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70年代中期率先展开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以“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等文件形式予以。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都先后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了一系列阐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和报告。实践证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避免不同准则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缜密性。

2能减少准则制定过程中由于个人偏好或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以及“长官意志”等各种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会计准则的科学性。

3可用来评估已的会计准则,既可据以对原准则做出修订和完善,给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而且还弥补准则中的某些缺陷,对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4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使其能据以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5通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传统会计理论中仍然适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起步较晚,会计准则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从目前的会计准则体系来看,它是由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1997年起陆续公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两部分构成。前者又称基本会计准则,是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所依据的基本会计规范,就其功能来说,类似于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后者即为国际会计惯例所指的会计准则。这种将会计准则所依据的理论体系,没有采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而是采取基本会计准则形式的做法的确值得探讨。笔者认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应采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主要理由是:(1)基本准则一般是粗线条、抽象化的,侧重于对一些基本会计概念的简要描述,有的条款不可避免让人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而概念框架则可以对这些概念所隐含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加以充分论述和详细说明,即使一些深奥的理论问题,也会变得易于理解。(2)我国的基本准则是会计准则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会计理论说明,虽然可以回避概念之争,但由于不可能有充分论证,容易让人误解为以“长官意志”代替学术争鸣;而概念框架只是制定和理解会计准则的理论指南,是独立于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并不具有强制性,实际上,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过程,也就是对有关的会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并指明主流观点的过程。(3)以准则的形式表达会计基本理论,也会使基本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的重复、矛盾难以避免,这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已的具体会计准则中已经屡见不鲜;而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代基本会计准则,既可以摆脱当前《企业会计准则》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又能解除会计实务界无所适从的困惑。(4)从国际会计惯例上看,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是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独立于会计准则予以,这种成功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探索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问题上,有的同志主张将《企业会计准则》修改完善,不搞另起“炉灶”。对此观点,笔者不能苟同。不能否认,《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于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加快传统会计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的步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从时代背景上来分析,当年以基本会计准则的形式表达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要比采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效果好。毕竟当时国人中懂西方会计的较少,能理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涵义的更是寥若晨星,而一场疾风暴雨式的会计改革又势在必行,在这种条件下,也只有用基本准则的形式进行会计理论的说明,才能收到?掳牍Ρ兜男ЧH欢敝两袢眨孀盼夜酶母锏牟欢仙罨坏峒苹肪撤⑸颂旆馗驳谋浠?0年会计改革风雨洗礼的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的素质更是今非昔比,加之由于《企业会计准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内容大部分亟需修改,此时,废止《企业会计准则》,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而代之的时机,应该说已十分成熟。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

1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借鉴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会计本质。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首先予以明确。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之所以没有会计本质的论述,可能是因为在西方国家,“信息系统论”已得到会计界的普遍认可。我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会计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无论是“信息系统论”,还是“管理活动论”,都未得到普遍认可。(2)会计基本假设。对于会计基本假设,西方往往在公告的背景资料中结合会计环境进行简单的提及,未进一步深入地加以阐述。但实际上,会计假设是基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而提出的,是会计核算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它又包括基本假设和技术假设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中,基本假设对财务会计具有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必须列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中。(3)会计对象。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只对会计要素进行详细论述,对会计对象不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会计对象一直是我国会计界争论的热点话题,将其列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原因在于: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务报表设置哪些要素,设置多少个要素,这都必须限制在会计对象的范围内,受到会计对象的制约,如果只?峄峒埔夭惶富峒贫韵螅椿峒贫韵蟛幻魅罚氐纳柚镁突崾タ凸鄣囊谰荩蚰岩员Vて浜侠硇浴?4)会计目标。对于会计目标,西方各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立足“决策有用观”。事实上,无论是“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都各有其存在的特定经济环境。“决策有用观”适宜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而“受托责任观”则适合于委托方和受托方可以明确辨认,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不是通过资本市场而是直接往来形成的经济环境。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十分发达,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主要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国家作为委托方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将我国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是比较恰当的。(5)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通向会计目标的桥梁。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决定了我国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应是可靠性而并非是相关性。此外,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财务报告等问题,均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加以阐明。

2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机构及名称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应由同一机构来制定及,这一点似乎已为我国会计界所普遍认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制定任务大多由民间团体来承担,但按照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现实条件,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则应由政府部门即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及。原因是:(1)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且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国家是我国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而由政府部门来制定会计准则,则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需要最为直接的手段。(2)在我国,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协调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在我国,至少到目前为止,任何一个民间团体都不具备协调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能力。废止《企业会计准则》,而由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而代之,还要涉及到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名称表达问题。西方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称谓不尽相同,如美国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报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称之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考虑到既要为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所普遍理解和接受,又能体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关系,还要反映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本质,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会计准则的理论框架”或“会计理论框架”的名称来表达。

参考文献:

[1]李心合关于制定中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1996,(12)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5

【关键词】小建筑设计;概念性设计思维;课堂教学

小型建筑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中一个重要方向,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学中的重要课程,小型建筑设计又包括小型建筑外观设计及对旧建筑的改造,是目前社会实际项目中的重要部分。在小型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很多实际问题。比如要考虑周围环境的条件、把握功能分区的合理性,使空间动静有别,排列有序、要具备方案实施的必要条件等。

创新的小建筑课程融入了概念性设计思维。概念设计的产生的背景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发展先进的建筑思维理论,加强概念性设计思维等新理论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加快新形式、轻材质、环保材质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重点。

概念性设计思维是一种比较新型的设计方式,它的创意设计往往能够使建筑物充满活力,成为独树一帜的标志性建筑。概念性设计思维不用以往的小型建筑设计模式,它将设计者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再经过缜密的计算测量,最终完成建筑的设计。概念性设计思维是个别性认识上升为普遍性认识的思维活动。以实践提供的个别经验作为人们思维的基础。概念性设计思维具有综合性、创新性、预见性等特点,是研究、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规律及其理论体系的主要思维方法,在科学认识领域里具有显著的作用。

⑴概念设计是由分析设计需求到生成概念作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不断进化的过程。概念设计即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是完整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通过设计概念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⑵概念设计的宗旨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及环境条件下,用整体概念来考虑结构的总体方案,并能有意识地发挥和利用结构总体系和各基本分体系之间的力学特性与关系。建筑物是一个整体空间结构,各种构件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共同工作,并不是脱离总的结构体系的单独构件。

概念性设计思维方法以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范式为指导,以学生和学生的“学”为关注原点,在方法上突出廓清设计知识的结构与关联,在策略上强调搭建自主建构设计知识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自主学习。

随着概念性思维设计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接受,并将在设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实际课程学习中,往往概念性设计思维只重视单独构件和孤立的分体系的存在,没有考虑到实际运用、实际空间的规划、尺度问题。往往形式大过内容,导致综合运用能力下降,整体结构体系概念模糊。这些对于培养具有创作力的未来设计师是相当不利的。

针对概念性思维设计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案例。以“宁波天一广场某商业建筑外立面改造项目”进行举例。要改造该建筑,首先要对实际项目进行现场勘测,绘制图纸。由于概念性思维设计是不经数值计算,尤其是在一些难以作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所以,这就加大了对该建筑改造的难度。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难题,我们首先应研究旧建筑的框架结构,使得外立面改造后更好的为室内功能空间服务,使得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然后再分析周边状况,比如:道路停车规划、日照、采光、通风的合理性等。然后考察建筑外部的环境和内部的结构有详细的了解,掌握空间的关系和尺度。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空间的尺度会比较难把握,感性认识与实际效果存在差异,但设计完再重新回去检查一遍各个分区功能,优化功能分区,从总体出发,分析个体。这样严格计算,细心处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旧建筑改造方案的设计中,原始建筑框架是不变动的,所以在建筑学方面影响的因素比较少,更加容易把旧建筑外观进行创意设计。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分析借鉴一些国外的经典案例进行学习。

要把概念性思维发挥的恰到好处,不但要考虑建筑的外观形式风格。还要考虑外观与大自然的结合,和与周围环境的结合。设计的材料也尤为重要。可选用一些成品材料,便于安装,确保低碳环保设计。不浪费空间,不浪费材料。创造一个全方面相对完整的空间。比如英国剑桥大学就设计出一种“海藻房屋”:把含有海藻的玻璃管嵌入建筑中,在光合作用下,海藻产生氢气,为建筑提供所需能源。氢气的燃烧不会产生污染,属于清洁能源。

旧的教学模式将逐渐退出社会的舞台,而概念性设计思维这种比较抽象的思维方式,会越来越被人们认可,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推陈出新,在不打算原本教学秩序的基础上,推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学到想学的东西。所以要让学生们了解体验新改革课程的乐趣,必须与实际方案相结合,将概念性设计思维转变成能够实施的方案,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以致用,更好的参与实践,为以后的设计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探究出学习环境艺术设计更有效、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产品概念设计》 作者:梁玲琳.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6

所谓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指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

纵观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形成的历史,始于20世纪30年代paton提出的以会计假设为起点的会计研究,其奠定了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研究的基础。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发展,会计假设及以此为基础的原则受到了全面挑战。以会计假设为研究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其自身的缺点诸如缺乏首尾一贯的一致性以及其本身是一个简单的抽象范畴,受到各方的口诛笔伐。伴随196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提出,以会计目标为研究起点的财务会计研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最终成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师协会制定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框架的主要目标。从此,以会计目标为研究起点,“目标——假设——准则”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模式纷纷为各国效仿,为会计研究的发展,也为财务报告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诞生无疑为促进会计理论的完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会计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对占主导地位的会计理论观点的高度总结,是对各种抽象的会计概念进行具体的理论说明。

2.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规范会计实践的指南。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起指导作用。从以“假设——原则——准则”转向“目标——假设——准则”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模式,均产生于实践,并且是在实践中不断提炼,上升为理论。同时,它还可以评估并完善现有的准则,并对制定新的准则指明方向。

二、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研究的现状

(一)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产生、发展及其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发展经历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历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1951年下半年起,我国就实行了分部门、分行业、分所有制一统到底的会计制度。这与当时的计划经济是相适应的,但是对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几乎停滞。二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会计也由实务(会计制度)到准则(基本准则)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其研究方向逐渐转向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对此,分别提出了以下不同的观点:

1.同一论。该观点认为,我国1992年会计改革推行的基本会计准则即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基本会计准则只是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普遍适用的一般原则,财务报表的要素、要素定义、内容、分类、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做出原则性的规定,相当于西方所提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该种观点在我国会计改革的初期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的。

但是,笔者认为,如果现在还将此种基本会计准则认同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未必恰当,因为它会削弱会计准则中基本概念体系的指导作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偏重于理论性,而会计准则的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把一个具有相对科学性、权威性的概念结构置于带有行政命令性质的准则之中,着实不妥。

2.并存论。该观点认为,应在准则基础上,再制定一套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以指导准则和会计实务。这对已有的准则变动较少,似乎更容易让人接受,但长此以往在准则外另立一套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有可能在会计概念的阐述上会重复,既不经济,也不能提高效率。

3.替代论。即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替代准则(基本准则),用以指导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其优点显而易见,与国际惯例接轨。但是其理论性太强,实务性不够,会使一般的会计工作者望而却步。

(二)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替代准则(基本准则)的必要性

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原因有三:

首先,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代替基本会计准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转换,更多的是对重要理论问题充分论述,以便在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同时,具体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可以考虑到中国大多数的会计工作者文化层次较低的现状,能兼顾他们的利益。

其次,现行的基本会计准则理论性、层次性不强,过于抽象。有些理论问题,如会计本质、会计对象等并没有做专章描述。有些概念,在原有的准则中理论说明还不够,例如,第三章到第八章,其对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标准,不是把握各类要素的共同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做出一种原则性的规定,而是直接阐述各具体项目的确认与计量标准。因此,应另立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以替代基本会计准则。

最后,借鉴国外的做法,英、美都将概念结构独立于准则予以公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也认为:“概念公告不像准则公告,概念框架不要求成为公认会计原则,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没有建立描述特定项目或事项的会计程序或披露实务,而这些是由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并且,准则由行政机构,具有强制性。作为概念结构而言偏重于理论性,指导具体准则和实务。

三、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设想

(一)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内容

借鉴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企业财务目标及环境、会计本质、会计对象、会计假设

1.企业财务目标及环境:会计信息为“决策”制定和“政策”制定而提供,即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学派反映的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产权主体多元化,会计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委托-受托”关系,要更多地考虑信息需求者的利益。结合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可进一步细分为总目标和基本目标。总目标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高经济效益和利用会计信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基本目标是为企业所有者和外部关系人强化经营管理提供有用信息。基本目标为总目标服务,而总目标是基本目标的落脚点和归宿。

2.会计本质:本质是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关键点。会计的实质,是会计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内容。以信息系统论作为会计本质,与以会计目标为研究起点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7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会计界重视理论研究的产物,是制定会计准则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认识还未达成一致,比如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的理解。本文将对我国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框架的必要性

关于此问题,有人认为在我国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时机还未成熟。李小荣(2008)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建立在稳定的环境基础上,而我国公平竞争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其次,我国的会计理论还未发展成熟,需要学习西方经验,财务会计概念本文由收集整理框架的建立需要充分的理论依据作支撑,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次,我国的会计人员总体水平较低,习惯了会计制度的核算方法,使会计概念框架的指南作用大打折扣。

周玲新(2005)认为为了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约束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决策有用性, 制定会计准则对产生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予以规范显得十分必要。为了给会计准则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并保证不同会计准则之间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客观上需要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连接点, 能更好地阐释会计理论, 指导会计实践。其次,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为制定和评价会计准则提供依据, 并保证会计准则的一贯性和系统性。再次,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还可通过其前瞻性为会计人员分析新出现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二、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原则

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周玲新(2005)提出了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遵循系统性、中立性、前瞻性及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等原则, 以确保会计准则的制定效率和依据会计准则产生的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增加财务报告目标的阐释, 将其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顺应会计环境的变化, 补充并完善会计基本假设。对规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计原则划分层次。重新划分并定义会计要素, 细化其确认和计量标准。对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容进行详细规定, 并明确指出其缺陷和不足。补充资本保全概念,为价格变动影响下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杨琼(2007)则认为应遵从客观性与逻辑性相结合,系统性与中立性相结合,历史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等原则。李晓君(2007)、王慧(2007)认为,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注意以下问题:与国际准则相协调;对国外的概念框架适当地借鉴和发展;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体现国家化标准;概念框架要有前瞻性;与现有准则的协调平稳过渡;由谁来完成概念框架的制定工作的问题。之后,赵文红(2007)提出了四个建议:一是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二是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三是确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机构;四是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应当完整严密。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

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起步较晚,从1995年开始。出于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需要,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争论,形成了众多的观点。

谢德仁(1995)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会计环境。因为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会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和孕育着会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苏新龙(1996)认为会计的起点理论应是: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吴联生(1998)在综合评价7种财务会计概念架构的逻辑起点的基础上,认为会计目标起点论是比较合理的,它应是我国制定会计法律规范、会计准则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时所应坚持的理论。而杜兴强(1999)不同意把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他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价值(增值)运动,而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和会计处理对象则共同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葛家澍和刘峰(2003)两位教授在《会计理论一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一书主要借鉴了fasb的“目标——原则”思路来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葛家澍(2007)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目标来规定财务报告的宗旨,以信息质量特征来促成高质量的信息,进一步研究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是一项正确的会计选择。其中以厦门大学葛家澍教授的会计目标起点论最终占据了主流,并成功应用于我国2006年新制定的会计准则当中。

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

葛家澍(2004)在研究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包括:财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的列报。谭晓兰(2008)认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应当完整严密,在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会计环境,将概念结构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会计假设、会计目标;第二层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第三层次会计要素及确认、计量报告原则;第四层次财务报告。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8

论文摘要:分析产品设计中的认知模型,探讨设计中概念生成与交互的具体过程和作用。以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建立方法论基础,为设计师个体设计或团队设计的过程、组织和策略提供设计方法。

key words:conceptgeneration; interaction; cognition; innovation design

abstract:the cognitivemodel of product design was analyzed. the concept generation and interactionprocesses and their effects on productdesignwere discussed. the purposes is to provide individualdesigners ordesign teamswith designmethods of the process,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strategy in design process accordingto the design theories and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概念设计活动是一个从设计任务的要求开始,到概念生成及其可视化的过程。不论是设计师的个体设计,还是团队设计、协同设计,通过研究影响设计的行为和认知因素就能揭示概念设计活动的根本 规律 。或者说是设计问题中,研究从问题域到解域的具体解决过程、任务和步骤,对于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概念生成中的认知行为

概念生成是指设计师或设计团队能迅速产生多个有用概念,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认知活动。

传统设计模型将设计作为分阶段、线性或循环的过程进行形式化表达(符号化表达)。设计过程按照分类学分解为若干子阶段和子任务。尽管各种设计模型命名原则不同,设计子流程某些主要种类大体一致。设计过程主要被分为:问题/情境、综合/生成、表达和评价。

marvinminsky在其有趣的书《思维的社会》中提出:无论是人类的思维还是人工智能的思维,都是由原本简单的元素相连而组成,当这些元素组成一个整体时,他们又变为无限复杂的。

设计活动中,概念生成的思维活动应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创造性思维的实质,表现为“选择”、“突破”、“重新建构”这3者的关系与统一。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点在善于进行“重新建构”,有效及时地抓住事物新的本质,构筑建新的思维支架。创造性思维包括: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分合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1]。从方法论上讲,强化创造动因的团队激智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cbs法、kj法等,都会结合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研究具体的设计思维过程需要建立认知活动模型[2]。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研究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schon,d (1983)建立的设计模型能够从认知方面来获取“设计师脑中的进程”,即把设计当作一种“反射性活动”,从设计问题到设计结果是一个接受(感知)—反射(解释)—反应(转化)的反射活动。schon认为,设计是“与视觉媒介的交互”,目的是“为进一步设计提供信息”的过程,即设计思维的本质是通过与视觉媒介(包括纸媒介、数字媒介等)的交互过程,获得新的设计信息,实现设计创新。在这个研究中,设计情境(designscenario)被定义为2种属性,也就是2种问题形式:创造性设计与常规设计; 2种限制情景:无限制问题与限制问题。

2 设计过程中的交互

设计研究表明设计师通常不是显性地意识到他们按照某种设计交互顺序做设计的。对于实践,研究案例表明设计师应该有意识地运用交互,来实现设计创新。交互作为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体现了设计思维的本质,是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设计师在个体或团队设计概念生成过程中的交互,是一种认知活动的交互,包括人机交互hci(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人人交互hhi (human-human interaction)。交互实质上是“2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交替听、想、说的循环过程”或者说是“两者之间(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机器)连续的作用和反应的过程”。对于设计,交互取决于设计表达和生成,表达是交互的对象,生成是交互的结果。事实上,设计表达和生成能力强的设计师其交互能力和水平也高。

交互的信息是交互的实质,包括数据、图像、语音、行为。交互过程中,交互媒介也可分为传统的纸媒介(paper-based)和数字媒介(digitalmedia),见图1。基于纸媒介的交互,其交互信息是隐性的,基于数字媒介的交互信息被显性化了。后者较于前者,更加系统化、更加完整表述和更易被人接受和操作。

从设计认知活动分析,交互可分为:与自由形态的交互,例如和自己的手绘之间的交互;与数字形态的交互,如与建立的几何描述模型的交互;与由形态语法或拓扑机制 发展 而来的特定机制生成的数字表达的交互;和与由设计生成工具所表达生成的数字环境的交互[5]。

人机交互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人通过人机界面向 计算 机输入指令,计算机经过处理后把输出结果呈现给用户。人和计算机之间的输入和输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交互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其中数据交互作为人通过输入数据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并且它是人机交互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人人的交互是一种交流的活动,可表现为对话、问答、演说或者会议等,也通过计算机来辅助人人交互,甚至通过 网络 来实现远程的交互,人人交互不排斥人机交互。在数字环境下,可以设计并实现一个原型系统将多个参与人员和应用程序集中起来,实现不同地点的用户能同步或异步地交互。也可以通过传统媒介,运用团队激智方法在同一地点同步的交互。

3 概念设计认知模型

概念生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它和交互是怎样的关系?它在设计师的认知行为中扮演的角色?设计概念是怎样被提升、组合、适应、重用、抛弃和丢失的。设计研究者和认知学家都发展了各种程序模型来研究设计中的创造。这些模型通常是从观察设计流程和设计草案而分析发展来的。french(1985)提出了一个设计程序模型:分析问题,概念生成,图式(schema)化,和细节设计。这些模型,阐明了设计中的工作步骤或思维步骤[7]。

从研究设计活动的流程和内容,来分析可能的交互机制。idef0是以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技术(structured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ique, sadt)为基础建立了一种系统功能表达的工具。该模型帮助我们认识概念生成程序的不同阶段。在idef0中,由一个活动所生成的内容作为输出,它可以被输入、控制,或机制。这些活动控制,见图2。基于idef0 (may- er, 1992),建构了一个概念设计的认知模型(yan jin and pawatchusilp, 2005)。

图2的模型包含概念设计过程中4个关键的认知活动和一个交互机制:分析问题,包括理解现存问题和探索再设计中需要满足和保留的需求和约束[4]。通过任务分析,设计目标被提出,约束和需求被定义。作为问题分析,问题求解标准也从设计目标中决定。问题分析的输出是一个完整的问题情境描述。

想法( idea)生成,指生成新的初始概念。根据所给的问题需求和约束条件,设计师从他们记忆中提取相关的记忆信息和知识来创造初始的设计概念。基于finke(1992, creative cogni-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xman ( 2002, thethinking eye: visual re-cognition in design emergence)和前面的认知交互模型,想法生成活动不只是记忆提取,而且是“两者之间(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机器)连续的作用和反应的过程”。组成概念,是初始设计想法到设计概念的发展和构建过程。这个活动中设计师联结思维中先前生成或别人的想法或概念,这种想法的联结会转换为更加成熟的设计概念,组成可以看作是新的生成。

概念评估,是评价组成的概念是否满足设计需求,约束条件和评估标准。作为一个认知的过程,评估意味着设计师确认生成的概念是相关的、有用的、好的。相关的和有用的决定了概念是否满足需求和约束条件,同时设计标准决定其好坏。

概念设计认知模型中的交互机制,是为问题分析、想法生成、组成概念以及概念评估提供的一个支撑平台,通过传统设计环境的纸媒介,或是数字设计环境的数字媒介,设计信息通过交互机制,被交换和操作后形成设计认知互动。

图2中,交互机制中a可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多点的一个交互过程。交互机制本身可是一个cad系统,或一种团队激智方法。如草图风暴法,其关键在想法或概念的相互激发。这个机制的优点是将多样的设计信息显性化,提供给不同背景的设计师。

作为交互机制本身存在一个二律背反,交互的信息越多越利于生成更多、更完备的设计概念,设计创新度也高;但交互的信息越多,设计师的精力和时间成本越高,不利于概念生成的。所以一个好的交互机制应该是有条理,分阶段,信息管理合理的。例如:参加一次团队激智的成员不宜多,避免交互过于繁复。设计一个交互机制应该是符合伦理,意图明确,注重实效,并包含合适的认知和情感刺激的[3]。

4 案例分析

这里对一个创新性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这个案例为团队设计并且是多学科协同设计的过程。由一组研究生和相关专家组成的设计团队来完成一个产品——奥运火炬的概念设计,生成其造型特征并用一个宣传短片明晰和深化其概念,提供给后面进一步的设计。明确设计任务后,向团队成员说明设计要求和设计目标。

向设计师说明要加强交互在概念生成中的运用。见图3,运用草图风暴和书写风暴相结合作为交互机制,这种同步激智方法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规定约15min为一个循环,团队成员为10人。生成大量想法后,开始将这些想法进行组合,由相关专家评定,按照获得的信息进行进一步概念生成、组合,几个循环后进行细节设计,生成故事板和火炬的造型特征。由于设计过程有明确的交互机制,设计概念生成更加有序、有效和快速。

为了进一步研究交互机制对概念生成的影响,还把这个设计流程引入到实际设计公司,观察在更加广泛和实际的设计情景中,交互机制的应用。采用近距离的观察来发现实际设计环境下认知活动,并用 自然 语言法(nlp)对设计过程进行分析[6]。设计的对象为手机,观察者作为团队的成员之一,研究发现,见图4。

如图4,设计师的设计活动都可以解释为设计师的信息处理通过设计过程中交互机制里传递的信息,以设计目标和设计流程为标准,将其进行分类和进行定性描述。可以看到设计信息应是显性的,促进性的。公式化的信息更加高效并符合设计问题情景,但是会缺乏创新性。另外作为背离问题情景的信息,不应全部否定,其中部分信息具有高创新性,可以修改后重用。

5 结 语

概念设计的认知模型明确了设计概念生成过程和交互过程,以及相互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分析设计的本质过程,提高设计交互的效率和设计创新性。从分析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概念生成和交互的行为特点,可以构建更加完备的设计交互机制来促进设计。

参考 文献 :

[1] 简召全. 工业 设计方法学[m].修订版2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2] 赵江洪.人机工程学[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社, 2006.

[3] cooper alan.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m].詹剑锋,等译.北京: 电子 工业出版社, 2005.

[4] 黄旭,赵江洪,谭浩.基于案例的产品设计系统中程序型知识检索研究及实现[j].包装工程, 2006, 27(4).

[5] oxman rivka.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firstdigitalage, facultyofarchitecture and town planning technion[ j]. design studies,2006, 27(3).

[6] yen samuel j, larry leifer. capturingmultimodaldesignactivities in support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processanalysis[c] //the department of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committee ongraduate studies ofstanforduniversity, 2001.

上一篇:避免网络诈骗的措施范文 下一篇:生物技术知识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