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网络诈骗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48

避免网络诈骗的措施

避免网络诈骗的措施篇1

答:首先要明确:“网络诈骗”、“网络欺诈”不是严格的法律概念。在普通语境中,“网络诈骗”是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诈骗犯罪行为。“网络欺诈”则内涵和外延比较模糊,基本上也是利用网络传播、散布不实信息,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做出一些基于这些错误认识的行为,并可能因此而出现损失,这就形成网络欺诈。由此看来,网络欺诈的范围大于网络诈骗,网络欺诈可能会产生损失、也可能不会造成损失,只是行为本身具有欺骗性;网络欺诈造成的损失有可能是民事侵权责任或者违约责任,只有当行为人利用网络进行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产生错觉,信以为真,处分财物,而行为人实施上述行为是直接故意地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时,才是诈骗犯罪。关于网络诈骗犯罪,2000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第四条明确了“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诈骗、敲诈勒索”行为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问:网络诈骗是网络技术造成的吗?

答:技术和工具本身是中立的,这是客观事实。居心叵测之徒利用网络虚拟性借机骗取钱财,是一种蓄意的犯罪行为,这与网络虚拟性引发的交易风险是两回事。诈骗犯罪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存在,犯罪分子使用的欺骗方法,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他们可能会利用任何手段。之前出现的利用手机短信的诈骗犯罪,制造被害人刷卡消费、购车退税等虚假信息实施诈骗行为,又利用网络交易平台假意出售商品等,这些只是实施诈骗借助的工具不同。犯罪分子甚至利用电子商务网站的信用保证规则来实施诈骗犯罪,或者利用某些特殊商品的特性实施诈骗,都是形形骗术的构成部分,本质上是诈骗犯罪则确定无疑。

利用电子商务或者网络实施诈骗行为,与网络本身没有任何的连带、共犯关系,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事情。如同用来分割物品的刀具本身不构成凶器、只有当被用来戕害他人人身时才是犯罪工具一样。信息网络是独立的,只是一项技术。不过是这项技术显示出很强烈的、可以隐蔽利用对方身份的特征,这个特征与实施诈骗犯罪借助的手段有共通性,所以为犯罪分子所利用。在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的犯罪中,网络仅仅是个工具,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实施犯罪,并不是网络本身的过错。如把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实施犯罪归咎于网络,显然是张冠李戴的不当之举。

问:网络诈骗如何识别?

答:当前,在实践中见到的网络诈骗行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建立独立网站,以“商户对消费者”(BtoC,Business to Customer)电子商务模式中的“商户”(B)的身份出现,利用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以低价诱惑、通过散布虚假商品信息诱惑消费者,借机骗取钱财。现在建立一个网站及其基本的维护成本十分低廉;网站建立起来后,很难从技术上判断该网站是否是诈骗的工具。即使一些政府部门采取了一些监管措施,例如北京市工商局给备案网站提供了“红盾”标识,上海市工商局给备案网站提供了“企业营业执照认证”标识等,但是申领标识不是强制的,很多经营性网站可能没有备案,也有犯罪分子以假乱真冒用标识的情况发生;网站的建立几乎不需要物理层的设备投入,可以以虚假的身份申请网络服务,这样一旦事情败露,犯罪分子很容易脱身。因此,利用BtoC电子商务模式实施诈骗行为对犯罪分子而言具有便利、成本低、“安全性”高的特点。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诈骗是网络诈骗中比较突出的类型。

第二类是利用网络交易平台实施诈骗的行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交易平台上的卖家只收钱不发货,诈骗买家;交易平台买家收到卖家货物后销声匿迹诈骗卖家,相对而言,前者更多见一些。电子商务本身的“虚拟性”特征带来交易风险的加剧有目共睹。电子商务的运营商,为了向其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主动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是其追求利益的重要措施。因此相对于BtoC电子商务模式,基于CtoC(Customers to Customers)电子商务模式——一般称之为网络交易平台,由于有运营商基于降低交易风险并采取措施实践的环节,相对的诈骗活动要少一些。例如网络交易平台(CtoC)运营商实行卖家实名制,再利用与银行合作实现的支付手段进一步强化这种实名制;又如利用软件技术实现在交易平台中的对交易各方“信用评估等级”制度等等。交易平台运营商这样做的目的无一不是针对电子商务虚拟性而可能引发的交易风险设计的。应该说,以利用网络技术本身、辅之以其他传统的身份确认技术来规避电子商务“与生俱来”的风险,目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尽管如此,面对犯罪分子的蓄意诈骗行为,还是会出现相关案件。例如犯罪分子用假造身份证明在网络交易平台上注册,在表面上是“实名”的;在采用“恶意竞价”的方式--即内部交易、虚增交易成功记录等方式换取高的“信用等级”评价,让欲与之交易的消费者产生错误的信赖心理,一旦拿到诈骗来的货款后便立即抽身。应该说,这类基于蓄意的诈骗犯罪已经不是普通消费者加强自我防范意识能够解决的,因为这是犯罪分子蓄意所为。

第三类是其他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诈骗行为,这是广义的“网络诈骗”。前些时候出现的利用短信息的诈骗犯罪,制造被害人刷卡消费、购车退税等虚假信息,在消费者与犯罪分子联系后,利用银行取款终端机、“移花接木”式的假冒网络银行网站骗取消费者银行卡卡号(账号)和密码,迅速提取被害人银行卡内存款余额等。

问:网络诈骗可以避免吗?如何防止网络诈骗?

答: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之上的电子商务,是网络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当前经济活动中重要的推动因素。电子商务秉承了网络技术的快捷、及时、无国界等等特性,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商业活动的活跃,因此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对经济的贡献也十分巨大。同时,电子商务本身的“虚拟性”特征也必然带来交易风险的加剧。电子商务的运营商在通过各种方法降低交易风险,政府也在积极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网络诈骗是蓄意的犯罪行为,在多数情况下几乎防不胜防。消费者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应该保持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具体措施上,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可供借鉴。“中国电子商务法律网”的电子商务欺诈信息举报中心(. cn)过一个防范网络欺诈的“十招”技巧,非常实用。这里的 “网络欺诈”不仅是网络诈骗这种犯罪行为,是广义的网络欺诈。不过对于防范利用网络实施的诈骗行为还是很有启发的。

归纳起来,防止网络欺诈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交易对象真实身份确认”、“交易对象真实交易记录确认”、“支付保证措施采用”和“凭证保存”几个方面。

“交易对象真实身份确认”在实践中有多种方法,例如电子商务欺诈信息举报中心(.cn)防范网络欺诈的“十招”技巧中列出的“检查资质”、“检查网站有没有公布详细的经营地址和电话号码”、“检查网站是否提供实名登记的联系方式”和“检查付款方式”等。对交易对方信息把握得越多,交易的安全性越强,还可以增加补救的途径。

“交易对象真实交易记录确认”是针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的卖家买家信用等级评估技术而言的。大的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商提供技术上的信用等级评估,是衡量平台中用户交易记录的重要指标,应该充分使用这项技术。不过,犯罪分子可能会采用“恶意竞价”的方式勾结起来虚增信用等级,因此,这个参考作法要审慎使用,并与其他的方法结合使用。

“支付保证措施采用”是指通过网络完成买卖后支付货款时,尽量使用由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商提供的“支付工具”类的付款方式。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商或专门的网络交易支付提供商可以提供货款的代为保管服务。在买卖双方确认了货品所有权转移后再由买家(支付方)通知将货款汇入卖家账户。这样基本上可以保证双方支付的安全。当然,一些犯罪分子利用某些商品的特殊性诓骗消费者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凭证保存”属于一般交易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无需赘述。不过,对于电子商务中产生的交易,多数情况下是在线进行的,此时就要注意保存交易过程中的记录,如网络交易平台提供的“留言板”中交易各方的留言、双方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进行沟通的记录、电子邮件等。在发生诈骗后,执法机关还可以要求电子商务运营商提供相应的记录。正规网站一般都提供纸介质的发票、发货单等,从另外一方面也是交易方身份确认的证据之一。

避免网络诈骗的措施篇2

  最新学生防诈骗的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几个案件的学习,可以看出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这个时代,银行也同时面临着来自多方面不法分子违法操作的案件风险,如票据诈骗、电话诈骗、短信诈骗等,不法分子企图利用客户信息、银行的薄弱环节进行诈骗,此类案件在近几年呈高发状态。

  而作为银行的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经办业务直接接触客户,提高自身的防诈骗能力尤为重要,既担负着避免银行的经济损失,又担当着告知客户风险点的义务。在自身操作技能上必须做到规范操作无懈可击,严格按流程操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决不能给犯罪分子可趁之机。工作中要注意客户的大体识别,以及客户身份信息的核实,该核实的必须核实,需要客户提供有效证件的,必须提供做到位,避免虚假操作。遇到大额转账、汇款业务要多问一下其用途,电子银行业务多给客户做一下安全提示,例如密码的保管和使用流程,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很有效防止客户资金被骗。

  所以在以后的业务经办中,让自己多一份细心,给客户多一份业务的交流和温馨提示,可以很有效堵截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

  最新学生防诈骗的心得体会范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网上银行、网络炒股、网络购物等网络商业活动的日渐兴起,在人们沉醉于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诈骗也以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出现,且日益猖獗。网络诈骗不仅对广大网民的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产生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拟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随着这一犯罪手段的日渐猖獗,许多骗子纷纷把目光转向涉世未深的学生群体,一方面,警方要重拳出击,打击不法活动,另一方面,就要靠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提高基本的防范意识和识破诈骗的能力。特别是对于我们大学生朋友而言,要学习一定的防范网络诈骗的基本知识,提高防范网络诈骗的基本能力,遇到实际问题,忌盲目,多思考,千万不要被某些假象所迷惑。

  了解网络诈骗的形式是为了更好的预防诈骗行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网络诈骗形式:

  一、网络购物诈骗。如今,一些不法分子在淘宝、等知名网络交易网站,向不特定群体随意散布虚假商品信息,或直接制作虚假购物网站,编造公司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等,诱惑贪图便宜的网友上当。诈骗商品小到女性饰品、服装等小件商品,大到手机、电脑、汽车等贵重商品,交易一律采取先付款后发货的方式,一旦网友按照对方要求汇入货款,卖家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二、网络中奖诈骗。很多网友在浏览网页或进行网络聊天时,都会“幸运”地收到“恭喜您中大奖”的信息。当信以为真的网友与兑奖方联系,对方都会以需要保证金、支付邮寄费用等各种借口,要求网友先汇钱。当网友汇去第一笔款后,骗子还会以手续费、税款等其他名目,继续欺骗网友汇款,直到“吃干榨尽”为止。

  三、假冒银行网站“网络钓鱼” 。网站页面几乎与正规银行网站一模一样,且域名十分相近,有的只差一两个英文字母。时下,一种名为“网络钓鱼”的新型网络诈骗手段愈演愈烈。不法分子通过设立假冒银行网站,当用户输入错误网址后,就会被引入这个假冒网站。一旦用户输入账号、密码,这些信息就有可能被犯罪分子窃取,账户里的存款可能被冒领。此外,犯罪分子通过发送含木马病毒邮件等方式,把病毒程序置入计算机内,一旦客户用这种“中毒”的计算机登录网上银行,其账号和密码也可能被不法分子所窃取,造成资金损失。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而面对网络诈骗行为的我们应该不贪便宜。虽然网上东西一般比市面上的东西要便宜,但对价格明显偏低的商品还是要多个心眼,这类商品不是骗局就是以次充好,所以一定要提高警惕,以免受骗上当。收到诈骗者的信息或电话时不要主动与对方联系,拨打所谓的咨询电话,因为这样只能使您一步步上钩,而应拨打官网客服电话进行询问,一旦发觉对方可能是骗子,马上停止汇款,可向警察求助。当我们进行网上支付行为时应先确认网站的真伪性,仔细甄别,严加防范。那些克隆网站虽然做得微妙微肖,但若仔细分辨,还是会发现差别的。您一定要注意域名,克隆网页再逼真,与官网的域名也是有差别的,一旦发现域名多了“后缀”或篡改了“字母”,就一定要提高警惕了。特别是那些要求您提供银行卡号与密码的网站更不能大意,一定要仔细分辨,严加防范,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安装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并经常升级;注意经常给系统打补丁,堵塞软件漏洞;禁止浏览器运行JavaScript和ActiveX代码;不要上一些不太了解的网站,不要执行从网上下载后未经杀毒处理的软件,不要打开msn或者QQ上传送过来的不明文件等,加强对各类QQ病毒的防范和清除措施。

  最新学生防诈骗的心得体会范文

  如今电信诈骗的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日新月异,而且防诈骗往往滞后于诈骗手段的更新换代,因此作为银行一线的工作人员,在此通过一些逻辑小tip提醒广大群众,在接到不知名的电话时,应该这样做:

  1、 养成好习惯,如果接到陌生电话,首先看一下是否是外地的,尽量不要去接外地的号码,尤其是固定电话,如果手机是智能的,请安装类似360防诈骗的软件,能够一定程度上防止已经被举报过的诈骗电话。

  2、接到任何有公信力的机构电话声称您的账户或者邮件涉及非法事件的时候,请相信自己,没有做的事情无须为之担忧,更加不必相信对方为你着想的不良企图,任何机构在冻结或者扣划您的账户资金都需要有合法的手续去银行执行,不需要恐吓或者表现出一副为您着想的菩萨心肠,现在是法治社会,这些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相信自己就是最大的盾甲!

  3、接到亲朋好友或者师友的电话声称手术或者急需借钱的信息或者电话,请务必联系可以联系的熟人确认相关事项,诈骗分子往往利用遇到急事或者灾祸容易慌乱和担心的心理进行诈骗,遇事沉着冷静,不要轻易相信。

  4、伪基站的高度发达使得客户发生电信诈骗的几率大大提高,同时作为高度发达的诈骗手段,伪基站的行为往往防不胜防,在这里,如果收到这样的信息,一定要联系各大机构公示的客服电话,而不是去联系伪基站发过来的网址或者联系电话。

  临柜工作人员在工作时谨记:

  1、合规操作,保护客户,保护自己,善于观察,对于边打电话边办理业务的客户,要适时提醒客户,尽到工作责任和义务。

  2、定期检查防诈骗小提示是否放置醒目。

避免网络诈骗的措施篇3

一是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互补充

为了应对不良网络信息,一方面,我国制定了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文件,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国家网信办《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网络安全法等。另一方面,作为我国自律性组织的中国互联网协会了一系列自律公约和规范,如《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规范》《互联网站禁止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互联网终端软件服务行业自律公约》《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自律》等。诚然,不良网络信息的治理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在现行立法滞后于互联网行业发展或者国家尊重新兴行业发展而暂缓立法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自律公约进行规范。但是,由于自律公约属于道德约束,并不具有强制力,所以当条件成熟时,应出台相应立法,实现依法治网。不良网络信息的治理需要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互补充,政府监管具有强制性,可以快速高效地应对不良网络信息,但是高强度政府监管有可能阻滞创新性行业的发展;自律性组织处于行业发展第一线,能够洞悉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但行业自律规范权威性不足。只有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互补充有助于实现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平衡。

二是管理措施与技术手段相互协调

关于不良网络信息,主要通过以下管理措施进行治理:完善不良信息治理的标准体系,建立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联动机制,明确不良网络信息的主体责任,通过日常巡查、重点抽查等方式加强监督检查,公开不良网络信息的举报方式、畅通举报渠道,依法处置发送不良网络信息的违法违规行为等。上述管理措施对于维护网络用户合法权益、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环境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在信息技术时代,我们应不断探索不良网络信息治理的技术应用,将管理措施与技术手段相结合,提高不良网络信息的治理能力。在强化不良网络信息治理的技术手段方面,要发挥基础电信企业的作用,基础电信企业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提升对不良网络信息的分析能力和防止能力。同时,要依托作为不良网络信息治理新生力量的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形成了较强的防范钓鱼网站、电信骚扰、网络诈骗的技术能力,并开发出手机卫士等安全软件,帮助用户识别拦截不良网络信息。根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的统计,2016年360手机卫士共为全国用户拦截各类骚扰电话385.1亿次,平均每天户识别与拦截1.05亿次;共为全国用户拦截各类垃圾短息173.5亿次,平均每天拦截垃圾短信4753.4万条。

三是日常监管与网络管制相互配合

在不良网络信息治理过程中,日常监管是常态、网络管制是例外。为防范网络不良信息的发送与传播,亟待构建一个日常监管与网络管制相互配合的治理体系。一方面,在日常网络空间治理中,不良网络信息的举报、监测、检查、整顿和处置机制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着作用;另一方面,当网络被不法分子当作实施犯罪的工具时,则有可能实施网络管制,以维护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在我国网络安全法中,除了规定日常监测预警外,也明确了应急处置措施,如网络安全法第58条规定:“因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处置重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需要,经国务院决定或者批准,可以在特定区域对网络通信采取限制等临时措施。”在事件中,倾向于通过网络进行组织、策划、勾连、活动,资料显示,联合国安理会认定的恐怖组织“东伊运”从2010年到2014年共了恐怖音视频282部,数量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甚至出现爆炸式增长。因此,紧急状态下的网络管制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在我国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时,必要情况可以实施网络管制以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当然,由于网络管制影响较大,实施网络管制应遵循严格的法定条件和程序。

四是监测处置与意识培育两者并重

不良网络信息的治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既需要直接的网络空间风险应对,也需要间接的用户安全意识培育。我国要加强不良网络信息治理的行政监管、健全不良网络信息治理的行业自律机制、探索不良网络信息治理的新兴技术应用、推动不良网络信息治理的国际交流合作。与此同时,应培育广大网络用户防范不良网络信息的意识,提升应对不良网络信息威胁的能力。以网络诈骗为例,网络诈骗俨然已经形成了从“信息获取、信息贩卖到实施诈骗”的高度流程化的黑色产业链,如果网络用户缺乏个人信息保护的防范意识,则为不法分子窃取、贩卖用户个人信息并实施网络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准大学生徐玉玉被骗猝死”“云南贫困户被电信诈骗近3万”“临沂大二学生遭电信诈骗心脏骤停离世”“清华大学教授被骗1760万”等一系列案例,无不暴露出网络用户安全防范意识的不足甚至缺失。为此,我国应通过网络安全法的宣贯,加大网络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用户防范不良网络信息的意识,避免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害。质言之,不良网络信息的有效治理,应从法律、监管、技术、自律、意识等视角展开,通过健全法律、创新监管、变革技术、加强自律、提高意识,从而构建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互补充、管理措施与技术手段相互协调、日常监管与网络管制相互配合、监测处置与意识培育两者并重的机制。

避免网络诈骗的措施篇4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受骗事件;安全教育;防范措施

一、案例背景

校园诈骗事件一直是高校平安校园构建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各类高校均出现过不同类型的多起校园诈骗事件。如网络、短信、恋爱、购物等诈骗手段。面对形式多样、手段先进的各类诈骗,再加上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法制观念淡化。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防诈骗的有效途径及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回顾

案例一:吴某,一年级的女生。来自农村家庭,家里条件不是很好,是个贫困生。某个下午,一名40多岁的陌生女子闯进宿舍,拿着一袋洗发水说:“同学,这瓶洗发水我五块钱卖给你,你十块钱能把它推销出去吗?”吴某拿着洗发水看了看,是个名牌,在超市至少卖十五元,那个人看吴某对她的“诱饵”感兴趣,就打开她那装的鼓鼓的书包,“你看,我这里还有牙刷、肥皂――全是名牌,一律一块钱!”吴某对这些东西爱不释手,推销人员趁热打铁:“你们平时也都在用这些牌子的洗发水的,这个比超市卖的便宜多了。我以低价格卖给你,你自己用不完可以卖给其他同学,价格可以稍微高点,这样这一包东西可以让你最少挣到三四百块钱!”面对眼前利润的诱惑,加上吴某早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所以最后吴某决定买下她所有的货,问其他同学借了钱,用1000块钱买下了这些东西。可当推销员走后不久,就发现:每瓶洗发水都只有半瓶,并且气味奇怪,用起来也没有泡沫。这时再追出去已是人去楼空了。

此案例分析:一年级学生被骗主要发生在购买外来人员推销的各类商品。新生入学时都是刚离开父母、家庭独立生活的高中生,思想单纯、涉世未深。正处于诈骗分子最容易趁虚而入的阶段。同时,新生对诈骗人员推销的一些商品或服务存在需求性,并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但因为刚入校对周围的环境不熟悉,自然成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对象。

案例二:范某,二年级的女生。该生主动与年级辅导员取得联系告知被一名自称丁某的男生威胁,该男生自称是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事情的经过是该女生与另一姓戴的女生是高中同学,也是好朋友。戴某是另一所高职的学生。上大学后仍有来往,都曾去过各自的学校游玩。戴某与丁某通过微信认识,认识一周后就确立了男女朋友关系。一次烟花大会上戴某将范某介绍给了丁某认识。几天后丁某打电话给范某说戴同学要与自己分手,想让她帮忙劝说。后来又打电话说他们分手都是范某造成的,威胁她让她做他女友,如果不同意并把此事告诉戴某就会采取行动报复范某。后来接连几天都有类似的电话或短信。但经过学校保卫处调查此男生并非他所谓的某高校的学生,同时与戴某学校取得联系,要求配合处理此事。经过两边学校的跟进,此事并未出现严重的后果。

此案例分析:二年级学生主要发生在交友不慎引起的感情受骗。二年级学生学习、生活都已慢慢适应,对学校与周边的环境也很熟悉,除同学、朋友外也开始尝试通过网络、微信这种新手段结识朋友。正处于感情空窗期,喜欢通过恋爱丰富大学生活。由于恋爱经历少,无法分辨感情真假。因此出现人财两空的局面,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案例三:顶岗实习期间,王某接到一个面试通知,对方自称是集团公司,在招聘网站上看了王某的简历,而他们正好要招聘销售人员。“那时候王某正在找工作,每天差不多都会接到几个电话”,他也没有怀疑。后来他上网查看了这个公司的官网,感觉还是很正规的,虽然地点在上海,要进行语音面试,王某觉得还是合情合理。在第一轮语音面试中询问了姓名、年龄、身高、体重、血型、毕业院校、所学专业以及性格特长等个人基本信息,第二轮面试一位号称姓董的“主管”又询问了王某只要的要求及征求了他对公司加班、出差的看法。

等他得到被此公司录取的正式通知,要求他携带身份证及两份复印件、学历及奖励证明、一寸免冠照片5张、一个月的生活费到上海报到的时候,王某还觉得很欣慰,觉得可以到上海开创一番新的事业。没想到的是,列车到站后噩梦就开始了。他的工作是“网络销售”,这里也不是他在网上查找到的集团公司,他们只是借用了此公司的名义。王某不甘心自己被骗,还是硬着头皮留了下来,结果在此后的几天里他发现差不多每个人都是被骗来的,上当的人大多数是将要毕业的大学生。

此案例分析:三年级学生主要是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被骗。该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找工作的高峰期,无论是网络上、报纸上的招聘信息还是朋友介绍的面试机会,都会尽量去参加,出现“病急乱投医”的局面。在这种盲目择业的过程中,对面试的工作人员缺少警惕心,在没有弄清楚单位的背景、性质、真假,就把去参加面试,有些甚至还会给诈骗单位上交所谓的押金、保证金或中介费等。

三、案例启示

大学生们社会经历少、自我保护意识弱、容易相信陌生人等特点,使得诈骗分子的魔爪伸到了高校,造成高校诈骗案件频频发生。给校园的正常秩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作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高校,在维护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同时,还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避免诈骗事件的再次发生,为大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的校园环境。

1、高校要以课堂为主载体,加强大学生安全知识的普及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生活指导》课,今后可以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到授课计划中,通过课堂上教师系统地教授,增强学生们安全防范意识。并邀请公安部门专门人员开展安全讲座、进行各类诈骗场景模拟训练、发放安全教育手册,播放案例影片。让安全教育具体化,将安全防范意识植入脑内。

2、建立诈骗事件应急处置系统,与公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普及学生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报警意识。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在系部、班级建立一支维护安全稳定的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力量。无论是在校区还是宿舍,发生诈骗事件,要有第一时间报警的敏感性,并将信息给老师、同学,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作为学校的保卫部门,接到报警后要立即与所在区的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告知嫌疑人相关信息,便于在其他场合行骗时抓获犯罪人员。

3、安装学生宿舍门禁系统,强化学生宿舍人员出入管理

在宿舍各楼道也可安装电子监控,出现可疑人员可第一时间解决。加强宿舍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心,尽量熟悉每一位入住学生的长相,或检查进出人员的工作证或学生证。

【参考文献】

[1] 包迎华.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2] 邓国林.朱蓉蓉试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08(02).

[3] 李爱国,张瑞红,田玉梅.大学生受骗现象分析及对策[J].吉林教育,2009(4).

避免网络诈骗的措施篇5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信息泄密;信息诈骗;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34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力度的加强,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呈递增状态,这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每年毕业生即将就业之时都是“最难就业季”。许多大学生目标工作地点与求学地点的不一致,传统的现场招聘会招聘求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其求职需求,导致网上求职的盛行。由于互联网自身的特征和信息的重要性,网络信息安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信息是一种资源,拥有它就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立足。大学生求职时,必须填写个人简历,里面涉及太多个人信息,便引来不法分子对信息的觊觎。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渠道能够对大学生信息进行搜集并用于诈骗活动以获取利益。作为大学生,如何搜集和分析招聘企业信息?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不被侵犯?这对于即将求职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大学生求职中的信息安全概述

2.1大学生求职中的信息

大学生在进行求职时,一般需要填写个人简历,简历中包含了大学生的各类信息。大学生求职中的信息分类如表1所示。

2.2大学生求职中的信息安全

由罗森林,王越等人发表的《网络信息安全与对抗》一书中对“信息安全”是如此定义的:“安全”是损伤、损害的反义词,“信息”是运动状态的表征与描述,“信息安全”的含义是指“信息”的损伤性变化。大学生在求职中的信息安全不仅包括个人信息本身的损伤、损害,还包括在信息时代由网络谣言、信息霸权引发的安全问题。因为在进行求职过程中,大学生有可能会受到的各种影响不仅仅是在求职时个人信息受到损害,还有遇到不法分子虚假招聘信息、设计虚假网站等窃取大学生的信息等。

如今各种虚假钓鱼网站泛滥,各种求职网站上着形形的虚假招聘信息,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窃取求职者的信息,再通过短信、电话、邮件等对求职者进行诈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网上求职中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只有对其进行解决,才能使大学生安全地进行求职,防止信息泄密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

3大学生求职中信息安全问题

3.1大学生求职中信息泄密问题

为了解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以及从个人信息在求职中泄密情况,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问卷只针对应届毕业生,发放了18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74份,并对这些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大学生在进行现场招聘流程中,信息泄密的环节主要是投递简历到初次面试中的简历筛选环节。招聘单位获取了大学生的个人简历中的信息,其用途是否只是用于招聘员工、招聘单位怎样处理个人简历也并不为大学生知晓。在大型招聘会结束后的现场,地上堆积的简历随处可见。这些简历若是被不法分子购置和收集,那大学生信息泄露无疑,导致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3.2.2网上求职

大学生网上求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异地求职的困难、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方便,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也导致了求职大学生的信息安全问题。网上求职中信息泄密的渠道多、泄密方式更是多样。

与传统求职流程相比较而言,多了前面在互联网上从进入招聘网站至浏览招聘信息五个环节。而正是这五个环节,使大学生信息泄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3招聘企业利用求职大学生信息进行诈骗

信息经济学表明,掌握较多信息的一方具有明显的优势,可能对信息劣势方的利益进行损害。通过对求职者个人信息的收集,他们可以了解求职者的相关的个人信息并用于商业用途,更有甚者将求职者的个人信息作为诈骗求职的介质。据美国隐私研究机构EPTC透露,大部分网络服务商会根据追踪软件得到的信息,向用户有针对性的发送广告。不仅如此,存在着一些网络服务商,为了牟取自身的利益,将收集到的信息贩卖给其他需求者,或者有的会将信息与其合作伙伴进行交换,从而掌握更多的个人信息。有的网络诈骗分子通过各种手段掌握到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再通这些信息对求职者进行诈骗,骗取其财产,更有甚者骗取其人身自由。

大学生求职中因信息泄密导致不法分子利用其个人信息对其进行诈骗的案例比比皆是。通过各种诈骗方式和手段,不仅有直接骗取大学生财产的,还有利用个人信息骗取家人财产、骗入传销陷阱,更有甚者采用技术手段,如病毒技术、木马技术等将大学生个人信息盗取再造成其财产损失。

4对策研究

4.1搜集招聘企业信息

信息搜集是信息通过信息搜集媒体从信息源到目的地的转移过程,广义上,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活动包括信息定义、信息获取(查询和访问)和信息利用(分析、解释)。上文的分析可得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与招聘单位的信息不对称,在求职中处于不利的位置,故对招聘企业的信息进行搜集是十分必要的。可通过如下渠道搜集到招聘企业的信息:(1)第三方招聘求职网站;(2)公司官方网站;(3)老师、同学、本专业上届校友;(4)工商行政管理局官方网站或企业注册登记信息公开网站;(5)从搜索引擎。

4.2分析招聘企业信息

所谓信息分析,过去也称情报分析,是在信息调研的基础上,以对大量已知的信息的内容进行整序和科学抽象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深加工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取经过增值的信息产品,从而为决策支持和服务。大学生在求职中搜集到的招聘企业的信息未必真实可信,只有通过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信息分析才能在求职中进行决策。

现场招聘会求职。大学生在进行现场应聘之前,需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核实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再到人才市场或招聘地点的总台进行咨询,对比现场招聘会企业的信息。

网上求职。首先,大学生需要将搜集到的企业信息和招聘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将值得怀疑的招聘企业的信息单独拿出来进行分析。其次,将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网站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第三,接到电话通过面试时询问公司的名称、地址等信息。最后,在确定一切无误之后参加面试,注意各种案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分析面试的场地、情景,保护人身安全、保证自己信息不泄密。

4.3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连接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不均匀等特征;基于这些特点,网络中各种信息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跨越地区的自由流动,从而使得处于不同物理位置的终端之间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互联网的这个特点为个人信息泄密带来可能性。大学生在求职中应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避免因信息泄密导致财产损失乃至人身安全威胁。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

4.3.1合理地填写和管理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中暴露太多个人信息,有效管理个人简历是进行个人信息保护的一个关键举措。如何有效管理大学生个人简历,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1)不进行“广撒网”式投递简历;(2)简历中重要的和隐私的个人信息不随意填写;(3)在通过第三方招聘求职网站进行简历公开设置时尽量设置成保密简历。

4.3.2防范“网络钓鱼”

不法分子能够通过在一些正规招聘网站上虚假招聘信息,一旦求职者进入他们预先设计好的钓鱼网站,便会步步为营,诱导求职者泄密其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银行账户及密码,造成求职者的经济损失。求职者应注意:(1)面临招聘企业发至邮箱、手机、QQ等的网站链接时须警惕,应仔细检查域名是否符合企业原网站域名、是否存在可疑之处,再打开链接;(2)若进入了招聘企业要求进入的网站,须仔细查看网页底部的ICP备案号、版权申明等内容;(3)面临招聘企业要求下载压缩文件、插件、应用程序等须小心,很可能这些东西已经种了木马或病毒;(4)钓鱼网站中一般交易方式比较单一,它会要求求职者进行银行汇款,收款方通常为个人而非公司;(5)网站上设置账号密码是尽量避免使用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出生日期等私密的个人信息,与网银、支付宝等涉及个人财产有关的账户和密码不能保持一致。

5结语

大学生求职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可能为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后果,如遭遇财产诈骗、信息诈骗和传销诈骗等。求职大学生可通过加强对招聘企业信息搜集和分析、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等手段解决求职中的信息泄密问题,有效防范诈骗行为。

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为信息泄密可能带来的损失,需做好防范措施,在信息泄密后也要能够对招聘单位的信息进行深刻剖析。只有步步为营,才能在求职中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法分子盗取信息的本领也在增强,诈骗手段和方式还会翻新。这就要求我们在求职中除了谨慎地采用防范措施,还要多关注求职诈骗案例,避免重蹈别人的覆辙,以及各种因求职泄密信息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罗森林,王越.网络信息安全与对抗[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2122.

[2]宋鹏,王有凯.网络背景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探讨[C].第二十七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北京,2012.

[3]陈洪,秦喜杰.目标企业信息搜集研究[J].求索,2004,9(1):78.

[4]余波.现代信息分析与预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39.

避免网络诈骗的措施篇6

关键词:大学生;受骗现状;防骗措施

1 前言

21世纪是高科技、高速信息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治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诈骗成为了经济领域中波及面广泛、社会危害严重、增长较快的高频多发犯罪类型。随着高校校园的日益“社会化”,部分不法分子频频将诈骗的黑手伸进高校,大学生被诈骗的案件屡屡发生,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如何有效减少和防止大学生受骗事件的发生,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调查对象及思路

此次调查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一是制定研究方案,把握整体思路;二是进行具体实施,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谈、资料收集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受骗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分析研究调查成果,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具体解决措施。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62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600份,有效率达90.63%,样本可信度较高。

(一)受骗者角度分析

1.性别因素

此次调查男生227人,女生373人。通过数据看出男生认为自我防骗能力非常好的占23.79%,女生仅占6.97%;男生经常被骗的占2.64%,女生为5.36%。这说明女生往往容易被骗,女生的防骗能力要低于男生。在对被骗的主观原因的分析上,男生认为思想单纯被骗的占60.35%,女生占71.31%。女生相对男生来说,思想单纯,更容易相信他人,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2.年级因素

此次调查大一年级283人,大二年级122人,大三及以上年级195人,对比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防骗能力也有所提高,在大三及以上年级中47.18%的同学能识别所有骗局,大二年级中有46.73%的同学,大一年级中仅有45.93%的同学。

3.户口(家庭环境)因素

此次调查来自城市的184人,来自农村的416人。在对防骗能力的自我感知中,户口所在地是农村的认为自身防骗能力还不错的占51.33%,城市的占45.44%;农村认为自身防骗能力很差的占5.72%,城市的占1.09%。从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城市户口同学的防骗能力总体上明显高于农村。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防骗能力的缺失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宣传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

4.高中文理分科(思维方式)因素

此次调查高中文理分科文科生255人,理科生345人。高中进行文理分科之后,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对问题的看待、解决也随之变化。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理科生能识破所有骗局的占总人数的48.68%,明显高于文科生的43.53%,由此看出理科生遇到问题相对比较理智,而文科生偏于感性,善良占了上风,容易上当受骗。

5.所W专业因素

本次调查大学生法学专业133人,非法学专业467人。通过数据发现,法学类学生中有55.6%的人很关注与防骗有关的知识,而非法学类学生有51.6%;其次调查发现不能识别新型骗局的法学类学生占3.7%,非法学类学生占6%,显然法学类学生防骗能力较非法学类学生好一些,就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

(二)诈骗者角度分析

诈骗所涉及的领域可以归为以下几类:消费类、兼职类、培训类、网络类、电信类、求职类、交往类、中奖类、社会实践类。

1.消费类

以提供廉价、违法物品为内容的短信或者链接诈骗以及通过假冒卖家进行的诈骗。高校学生基本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在购物时往往追求便宜,诈骗人恰恰抓住大学生的这种购物取向,通过QQ群、微信群、短信等方式正品促销等内容的信息,被骗者往往买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还有一些诈骗者通过淘宝等购物平台假冒卖家,诱骗大学生交付定金、邮费以及售后缴费等。

2.培训、兼职、求职类

以招聘为名,设下圈套。近年来,大学生为了积累社会生活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主动走上社会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诈骗分子借机设下骗局,通过短信、网络平台发送虚假招聘广告,在收取了报名费、中介费后便逃之夭夭,让学生饱受经济损失。

3.电信类

假冒身份,直接骗钱。诈骗分子利用高校学生与父母之间相隔较远及父母对于子女的关爱,以落难求援名义向学生父母行骗。再者诈骗分子以学校名义指定学生向XX账户汇学费,还有以助学贷款名义要求学生先行支付一定款项,诸如此类。

4.交往类

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平台或者其他方式同大学生进行交往,实则骗取钱财。有的诈骗分子各种色情小广告,实施色情诈骗,以此机会进行威胁、恐吓,骗取钱财。

5.网络类

利用网络虚假信息,设置陷阱,进行诈骗。现在网络上代刷会员、代刷等级等业务盛行,抓住一些网络游戏玩家争强好胜、虚荣的心理进行诈骗。还有一些网上投票活动,有的需要授权登录账号,诈骗分子则在后台窃取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诈骗。

6.中奖类

以提供奖品、奖金为内容的诈骗。此类诈骗直接以提供丰厚的奖品、奖金为诱饵,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的弱点,事先开设多个银行账户,以虚构的官方的名义向高校学生发送大量中奖短信,诱使“中奖学生”将奖品运费、手续费等汇入指定账号。

7.社会实践类

利用大学生怜悯、同情心理设置陷阱。在汽车、火车或者在马路上,诈骗分子扮成驴友、乞讨者等模样要钱,还有虚假招募大学生义工、公益志愿者等。

4 防骗措施探讨

大学生被骗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自身,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从总体来说有三方面,即进口、出口和自身。

进口即传播诈骗信息的媒介和途径。我们经常用聊天工具、网站、短信等途径获取信息,万变不离其宗,往往大学生较容易相信诈骗者从而受骗。应做到链接勿点,短信勿回,勿贪图便宜。

出口即行为和金钱。行为即人身活动,对于兼职、培训、交友、求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切忌过分单纯,轻易相信别人。交友时不与陌生人单独见面,注意保护自己。求职不贪图眼前利益,到正规网站正规就业;金钱即钱款交易,消费、转账、中奖信息等,对于消费诈骗,不轻易相信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是关键。

自身即大学生自身的防骗意识及挽救措施。多关注社会热点,增加社会经验。

(一)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克服贪图小利、管状思维等心理弱点

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大学生不能利令智昏,对他人的“慷慨解囊”,特别是那些陌生人所承诺或给予的“好处”,要格外小心。行骗者通常会利用贪婪的人性弱点,伪装成“弱者”或以“老乡”等身份出现,使被骗者对其产生一种怜悯之情或亲近之感,此时切不可被这种感情的表面现象所蒙蔽,而要理智地分析问题,应该多听、多看、多思。

(二)通过多种渠道掌握诈骗方面的信息

大学生要善于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相关的诈骗案件信息,如通过同学间的沟通交流、新闻媒体的报道等。要多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各种行骗伎俩,积累防骗经验。

(三)增强法制意识,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

大学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当欠缺法律方面的知识、不知道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时,就要尽可能地向知情人士咨询,也可以寻求法律救济,同时多参加一些法制培训讲座,以避免和防止再次上当受骗,切实防止诈骗的再次发生。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多开展防骗培训讲座,调查显示,此种方式还是很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潘央央、励业等.普及防骗知识、提高避险能力[J].商.2015(2):90-91

2.张逸.对高校校园诈骗案件的剖析及防范对策[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9

作者简介

张宇(1994-),男,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2014级法学专业

避免网络诈骗的措施篇7

关键词:被害状况;诈骗手段;校园安全

近年来,高校在与社会不断接轨的同时,也遭受着部分犯罪因素的侵扰,其中侵财型诈骗类频繁发生。侵财型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财物,给受骗的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带来了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尤需关注和预防。

一、被害状况分析

(一)调研情况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遭遇过校园诈骗的学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9.6%,这一比率明显偏高,而且在这39.6%的群体中有20.7%的学生损失了财物,由此可以看出在贵州省各大高校中侵财型诈骗比较多发。从被害人的学科特点来看,所学专业为理科类的大学生遭遇诈骗且损失财物的比例大于文科类和艺术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但是比例差异不大,说明大学生各自的专业差异对其是否会遭受诈骗且损失财物的影响不明显。

(二)被害人自身的致害因素和被害救济

从被害人学的角度来看,被害人往往呈现出某些群体性特征即致害因素,和犯罪人共同构成犯罪的整体。当代大学生在被骗时所抱的有同情、渴望通过兼职积累社会经验和虚荣攀比等心理,其中渴望通过兼职积累社会经验的心理是绝大多数受骗大学生所具有的,也有较多大学生是因同情心理被骗的。大学生的这些受骗心理,多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高中隔绝社会的生活方式在大学生初入大学时仍保持惯性,单纯心理会催生各种致害心理形成其自身的致害因素。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70%以上的大学生被害人没有寻求救济而选择默认结果,其中绝大多数表示对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被害救济状况不容乐观。

二、诈骗行为人分析

(一)诈骗手段及特点

现今侵财型诈骗手段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身份伪装。校园诈骗中,上门推销、虚假招聘、提供兼职、钓鱼广告、伪装成弱势群体寻求帮助等手段较为常用,其中虚假招聘、提供兼职、上门推销最为常用。这些手段多是伪装成大学生中的一员或者弱势群体,利用大学生对于特定身份的信任实施诈骗,满足大学生兼职赚钱与维护形象的需求。

当下诈骗手段趋向多样化、网络化、职业化。行为人更多地利用手机、计算机等通信工具和网络技术实施诈骗,更具隐蔽性,如钓鱼网站、微信假客服、病毒二维码等。这些手段所面向的群体更为广泛,涵盖了抵抗力不足和已具备一定防诈骗经验大学生。经常性的诈骗行为人往往为资源共享而集聚,形成职业性诈骗组织,且力求向外扩充队伍、在高校大学生群体内部吸收人员,使得被害人向诈骗行为人转变的潜在危险增强。

(二)行为人的特征

行为人多是在社会环境中拥有较少的社会资源、个人或家庭经济地位处于劣势、受教育水平不高的人,表现为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四处流窜的闲散失业或者无业人员。此外需关注的是被害人向加害人的转化,如大学生陷入骗局却^而反向、向他人实施诈骗。

三、高校校园侵财型诈骗频发的原因

(一)大学生群体的原因

1.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在大学这种半开放式的社会环境中,新入学大学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轻信诱惑而陷入诈骗。

2.心理缺陷。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多是单纯、同情心强、虚荣攀比、轻信他人,容易顺应并接受被害环境,不能对自己的财物安全予以警惕,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将自己置于浑然不知的危险状态中,为行为人实施诈骗提供便利条件。

3.行为习惯较差。粗心大意,缺乏危险意识;误读大学生主流文化,疯狂的宴饮、烟酒之风盛行;依赖网络,频繁网络购物或陷入网络游戏,忽视自己真正所需;等等。这些是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诈骗行为人会利用被害人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疏忽和漏洞实施侵财型诈骗。

(二)诈骗行为人群体的原因

根据犯罪学上的理性选择理论和紧张理论分析,诈骗行为人大多是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中下层的人员,其通过使用合法手段实现物欲满足的可能性被个人能力和社会结构所限制,无法满足求富的欲望,导致心理出现严重的紧张,在有限理性引导下选择做出诈骗等越轨行为。

(三)客观原因

1.高校安全教育缺失。本调查显示,因学校或者学院做过安全教育培训这一途径而对诈骗产生警惕心理的大学生比例最少,可看出学校的安全教育职能缺失,防诈骗教育与技能培训较少或者力度不够。

2.高校间信息交互不畅。各高校之间缺乏校园安全信息的互动交流,一定程度上使诈骗行为人在高校间流窜作案却不被学生识别和警惕。

3.校园治安管理漏洞。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感觉校园不安全。目前的高校均为半开放式的,来往人员审查不严密;且学生公寓缺乏对外来人员的严格把关,使得上门推销型诈骗多发。

4.司法救济薄弱

诈骗犯罪受刑法规制,但若现实案例中的诈骗不构成刑法上的犯罪,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理。本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被害人在遭受了侵财型诈骗之后没有选择寻求司法救济,一方面是因为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则大多是损失数额未达到公安司法机关启动司法救济程序的标准,且公安司法机关一般只是被动地事后救济,在诈骗预防上暂时难以发挥较大作用。

四、预防措施初探

研究重在防治,防治重在多方协同努力。

大学生群体自身方面,应自觉接受校园安全教育,提高防骗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自身致害因素的产生或增强;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敢于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高校建设方面,校园应设置入校登记设备等;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发挥基础性的教育职能,培训大学生预防诈骗的知识和技能。从对贵州省高校的调研来看,各大高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诈骗行为人可在各个高校间流窜而不被识别,建议各大高校之间建立预防诈骗的信息共享网络平台,联动预防。

政府方面,有关部门应及时公开诈骗组织相关信息;对潜在的可能实施诈骗的行为人提供民生救济,缓解诈骗行为人在社会中的紧张程度,遏制潜在的犯罪推动力。

司法救济方面,公安司法机关可以交流总结全国各地高校校园侵财型诈骗的案例情况,对团伙作案和流窜作案的行为人进行联合排查,增强办案时效,帮助报案人追回损失,鼓励更多被害人通过法律途径揭露诈骗案件。

避免网络诈骗的措施篇8

关键词: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网络钓鱼

信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十年来Internet网络飞速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各种信息化系统日益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我们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信息时代,整个社会和个人的事务越来越依赖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网络对国家和社会的全局性、基础性地位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国家的关键设施。

伴随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渐突出。网络攻击、病毒破坏、垃圾邮件等迅速增长,利用网络进行盗窃、诈骗、敲诈勒索、窃密等案件数量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网络的正常秩序,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网上色情、暴力等不良和有害信息的传播,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针对网络和信息系统的破坏活动,以及网络与系统自身的安全问题严重影响着通信、金融、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正常运转;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破坏活动也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

1.物理安全问题

物理安全是其他安全的基础。不能保障物理安全,其他的安全就无从谈起。除了物理设备本身的问题外,物理安全问题还包括物理设备的位置安全、物理环境安全、电磁泄漏等。首先,物理设备的存放位置极为重要,要考虑防盗和访问控制措施。其次,物理设备的环境安全威胁包括温度、湿度、灰尘、供电系统对系统运行可靠性的影响和自然灾害对系统的破坏等。再次,防电磁泄漏,信息系统的电子设备在工作时要产生电磁发射。

2.方案设计的缺陷

由于实际中,网络信息系统的结构往往比较复杂,网络信息系统结构的复杂性给网络信息系统管理和方案设计带来很多问题。为了实现异构网络信息系统间信息的通信,往往要牺牲一些安全机制的设置和实现,从而提高的网络开放性的要求。开放性与安全性正是一对相生相克的矛盾。

由于特定的环境往往会有特定的安全需求,所以不存在可以通用的解决方案,往往需要制定不同的方案。如果设计者的安全理论和实践水平不够的话,设计出来的方案通常是存在不少漏洞的,这也是安全威胁的根源之一。

3.系统的安全漏洞

随着软件系统规模的不断增大,系统中的安全漏洞或“后门”也不可避免存在,比如我们常用的操作系统,无论是Windows还是UNIX几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安全漏洞,众多的各类服务器、浏览器、数据库、一些桌面软件等都被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可以说任何一个软件系统都可能会因为程序员的一个疏忽、设计中的一个缺陷等原因而存在漏洞,这也是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

4.人的因素

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依靠人员来具体实施的,他们既是信息系统安全的主体,也是系统安全管理的对象。人的因素是信息安全问题的最主要因素,比如,人为的无意失误,使用不当等;人为的有意攻击,以各种方式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信息安全个人防护措施

在信息时代,个人作为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应该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从小做起,从己做起,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安全防护设备,保护个人及组织的数据和信息资产不受破坏,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

1.要形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规范

(1) 关于计算机日常使用维护。

①不要长时间开机,特别是散热困难的夏天。注意每隔三到四个小时,关机休息一段时间,长时间离开要关机。

②关机时请使用程序关机,从“开始”菜单关机,不要强行关机。

③不要打开来历不明邮件中的附件和一些不明网页,以避免中毒。

④不要随便更改IP地址。

⑤用其他移动存储设备前,一定要注意用升级更新过的杀毒软件杀毒。

⑥计算机正在运行时,不要随便搬动主机,以免损坏硬盘。

(2)自己的文件数据不要存放在系统盘上。

计算机日常使用过程中,请不要图自已方便,把自已的文档放在“我的文档”或在桌面上的一个文件夹中。因为一旦系统崩溃,这些文件很可能丢失,即使没有丢失,重装系统前也要把那些文件复制到其他分区去,如果这时操作系统不能启动,就很难复制出来。所以,请在其他分区建一个文件夹存放自己的文件。

(3)保证操作系统是最新的。

我们常用的微软系列操作系统都有很多漏洞,尤其是现在最常用的系统和程序管理。有些人就利用这些漏洞制造计算机病毒,如“冲击波”、“震荡波”等,如果你不打上微软的最新操作系统补丁的话,即使你的杀毒软件是最新的,也不能避免中毒。也不要安装自己不用的软件,因为很多软件本身也会存在设计缺陷,这也会无形中给你的操作系统带来漏洞,让黑客对你的计算机有机可乘。

(4)保持杀毒软件是最新的。

定期升级杀毒软件并且更新病毒库和木马库,查杀病毒和木马,来检查自己的电脑是否感染病毒和木马等。杀毒软件建议至少一周更新升级一次病毒库,如果发现一种新病毒,则需要马上升级,否则就难免中毒被攻击。

(5)备份自己的重要文件。

数据备份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无论采取多么严密的防范措施,也不要忘了随时备份重要的数据。目前,最可靠的存储介质是光盘。只有刻在光盘上的文件才能长期存放,U盘也不保险,U盘病毒也是很容易产生的,向U盘上复制文件时,在电脑上应留有备份。

2.谨防“网络钓鱼”欺骗

用户在使用因特网进行信息浏览、收发邮件或网络交易时,需要堤防网络上各种形式的欺骗。近些年,针对网络用户,出现了一类叫“网络钓鱼”的诈骗事件,让很多人受到经济损失。“网络钓鱼”是通过建立假冒网站或发送含有欺诈信息的电子邮件,盗取网上银行、网上证券或其他电子商务用户的账号密码,来窃取用户资金。

(1)“网络钓鱼”的常见手段。

①通过电子邮件,提供虚假信息给用户。

②建立假冒的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站,骗取用户账号密码。

③利用虚假的电子商务进行诈骗。

④利用木马和黑客技术等手段窃取用户信息。

⑤利用用户弱口令等漏洞破解、猜测用户账号和密码。

(2)“网络钓鱼”方法措施。

对于以上不法分子通常采取的网络欺诈手法,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方法措施进行防范:

①针对电子邮件欺诈。有很多种病毒是通过邮件来传播的,特别是可执行文件,广大网民如收到如下特点的邮件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打开和听信:一是伪造发件人信息;二是邮件内容多为传递紧迫的信息;三是获取个人信息,要求用户提供密码、账号等信息。

②针对假冒的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站情况。广大用户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核对网站,看是否与真正网址一致;二是妥善保管好密码;三是做好交易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有关单位联系;四是不要轻易地打开陌生的网站,现在有些网站被挂有钓鱼木马,盗号木马等。

③针对虚假电子商务情况。用户应掌握以下诈骗信息特点,不要上当:一是虚假购物、拍卖网站看上去都比较“正规”,有公司名称、地址、联系电话、联系人、电子邮箱等;二是交易方式单一,消费者只能通过银行汇款方式购买,且收款人均为个人,而非公司,订货方式一律采用先付款后发货方式;三是在进行网络交易前,要对交易网站和交易对方的资质进行全面了解。

④其他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一是安装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并经常升级;二是注意经常给系统打补丁,堵塞软件漏洞;三是禁止浏览器运行JavaScript和ActiveX代码;四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私人信息。

⑤加强密码的安全设置。要设置好自己的用户密码和Administrator密码,并做到管理上的安全,禁用你电脑上不必要的用户,做到访问的安全。有些用户为了便于记忆通常把密码设置得非常简单,这让犯罪分子便有机可乘良。用户不宜选自己的名字、身份证号码、出身日期、电话号码、连续的数字或字母、常用的单词等作为密码,建议用字母、数字混合密码,密码长度不要小于6位,并且管理好自己的密码(不要泄漏自己的密码信息)。尽量避免在不同系统使用同一密码。

上一篇:建筑伦理学范文 下一篇:环境设计基本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