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范文

时间:2023-11-16 18:07:42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1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环境,而实验室的安全事故有其固有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实验室安全存在不少隐患,其原因在于安全管理欠佳。因此,要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增加不定期安全检查的频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安全无风险的实验环境。因此,认真分析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及时总结管理经验,探讨新形势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

近年来,为适应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环境监测机构纷纷开展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然而,在安全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规章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在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很多工作尚在不断的摸索之中,还普遍存在着管理体系不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例如:有不少单位还没有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具体部门,很多都是由单位实验室的质量控制部门或其他部门的人员兼职管理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对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极为不重视。此外,实验室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不断增加。

1.2安全硬件设施不到位

目前,我国很多单位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在硬件设施方面的差距非常大。大部分实验室都是由于资金不足,相关设备仪器陈旧;例如:一些单位在配置硬件设施时,忽视了洗眼器、应急喷淋装置、灭火器、通风管道、通气线路等设施的良好配备。此外,调查发现,有很多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消防设施配备严重不足,按规定,实验室应配备固定式灭火系统或移动式消防器具,但因资金缺乏而未配备或配备数量不足,已配备的消防设施又因维护不到位,致使其功能丧失,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1.3实验室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当前,少数实验室不注重抓安全管理,在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之中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难以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部分工作人员未能树立起应有的安全意识,导致安全管理体系难以得到完善。例如:在监测实验室,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安全防护意识,自觉性差。在实验室内随手将废弃的有毒有害试剂倒进下水道;生物安全柜内实验用品过多,堵住通气格栅;戴污染的实验手套直接接听公用的办公电话;在实验区内进食;将防护服穿出实验区域等。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却埋下很大的安全隐患。

2 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议

2.1完善和健全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制

毋庸置疑,完善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建立安全的实验室环境的重要基础,为此,相关单位可以根据不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与管理方法。同时,各监测站还要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度的内容要尽可能涵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例如:工作人员管理、菌(毒)种及样本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等,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努力使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

此外,有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后,还有落实责任制,严格按照规章执行,进一步明确职责,防止出现责任不清的现象。

2.2加强实验室规范化建设

环境监测实验室应实行规范化管理,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并减少环境对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危害。为此,环境监测实验室要依据工作任务的要求,在工作间内,各种仪器和样本的分布要合理,防止出现交叉污染的情况。对于环境监测必须要用到的各类器皿与试剂一定要分类存放,含有剧毒的试剂必须存储在指定的保险柜中,并交由两个及以上的人分别保管。此外,我们各级领导应高度关注监测站实验室建设,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适当添置一些必备的安全设施,更换一些过于陈旧的设备,为保障实验室人员安全、降低污染排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2.3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立长效机制是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引导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构建单位、实验中心和实验技术人员、实验者的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加强实验室规章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力度。在安全管理中要加大监测工作的监督、检查、整改和责任追究的力度;在执行层面上要运作规范,依法按章办事,工作落实到点到位。最后,制定以实验室安全运行为目标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全过程的各项详细的的管理标准,并在管理中严格贯彻和执行。

3 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在环境监测实验室里是十分重要、必不可缺少的。随着环境监测站实验室任务的日益繁重,监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实验室内各种复杂危险因素的威胁也日益突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文章结合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若干对策。针对这种现状,就要求环境监测站的各级主管部门要不断强化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瑶.实验室环境管理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S1).

[2]乔晋忠,张丽萍.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2009(1).

[3]方淑琴.加强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探讨[J].才智,2010(5).

[4]徐春辉.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科技广场,2006(6).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2

1.1安全管理体系不顺畅,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处、教务处、科研处、保卫处、后勤处等多部门共同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够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同时,由于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人员编制较少,许多涉及化学、环境、生物类院级单位尚无专职安全管理员,导致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安全工作。此外,实验技术人员长期以来作为教学科研辅助人员,学校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重视不够,致使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够强,安全技术知识不够全面,未能发挥队伍应有的作用。1.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近年来,高校开始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涉及面、内容、数量和可操作性均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执行层面,许多制度未能落实,制度约束性明显不足。2003年“非典”事件后,国家卫生、农业、畜牧兽医、质量监督检验等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先后了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规标准,但针对高校实验室环境、卫生、危险化学品管理、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依然较少。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还缺乏严格、明确、系统的法规和标准,不便于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参照执行。1.3校园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实验室安全文化缺乏。长期以来,学校师生员工对校园安全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层面,校园内“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尚未形成,危险性实验和仪器设备缺少实验指导书和安全操作规程。在实验过程中,师生还未养成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具等习惯,均以“被动安全”为主,未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部分高校仅将消防讲座、消防演练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消防演练以观摩为主,师生参与度明显不足,未能发挥应急演练的积极作用。同时,院系和实验室层面的安全教育依然薄弱,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参与性不强。此外,很多高校未开设实验室安全必修课或选修课,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够,以致于师生员工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安全素养不高。1.4安全检查推进不均衡,隐患整改未形成闭环管理。2015年以来,教育部依据《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进行了实验室安全大检查,起到了很好的工作成效,但各高校的重视程度、安全规范、检查成效不均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定期自行开展安全检查,但是检查人员专业水平不够,未能严格按照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的“五查”要求开展工作,尚未形成安全检查的闭环管理。1.5实验室建设不规范,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未能按照安全规范设计和建造,在通风系统、逃生通道、废气处置等方面均有不符合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实验室建设质量和安全设施难以有效保障。另外,部分学校由于办学经费有限,未设立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由于实验室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室通风系统、危险化学品存储、消防设施、紧急喷淋装置等实验室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具配备不到位,大型仪器设备未能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安全检验,设备带病工作或超期服役等情况比较普遍,存在安全隐患,易发生安全事故。1.6危险化学品管理不严,废弃物处置不及时。危险化学品事故是实验室安全事故中最常见的类型,经常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严格的危险化学品采购管理制度,对实验室采购量、供应商资质和配送安全未进行审核和控制。与此同时,有些高校未建设规范化的化学品库房或暂存库,大量化学试剂存放在实验室,存储不规范,化学品动态记录、使用台账记录不全,未形成闭环管理。此外,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废液种类繁多、组成成分复杂,因具有处理全部废液合格资质的环保公司较少,导致处置价格垄断、处理周期长和价格偏高。更为严重的是,含卤族元素、含重金属、含少量剧毒品以及不明成分的废旧试剂、锂电池、树脂凝胶废弃物、凝固态废油料等固体或混合废弃物长期被拒收,只能将这些特殊类型危险废弃物长期堆放在校园内,成为学校的危险源之一。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实践

近年来,在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认真落实各级文件精神,严格按照《教育部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体系》的要求,规范实验室安全工作。同时,学校从制度设计、安全检查、实验室管理和安全教育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实验室的主体责任,逐步构建起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涌现出了一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先进典型。本文以我校环境与测绘学院的环境实验室为例,介绍环境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我校环境实验室始建于1983年,目前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承担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环境实验室围绕学校和学院发展目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面打造了安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实验室,提升了实验室安全环境,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2.1认真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为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学院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链接”的“学院—实验室—导师”三级管理组织构架,并在管理的每个环节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制,将安全责任明确到岗位和人头,形成分工合理、齐抓共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新局面[3-5]。一是学院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书记和院长是学院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行政院长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责任人,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二是特殊场所如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等配备了兼职安全员,每个实验室明确了安全责任人,确定了工作职责,按照工作职责开展相关工作;三是学校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与学院主要负责人签订安全协议后,学院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行政院长与实验室主任签订了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主任与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签订了实验室安全协议。2.2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6-7],涉及水电安全、火灾与消防、生物制毒物质处理、化学废液处置、固体废弃物处置等。近年来,学院根据学科特色、专业特点,先后出台了《环测学院安全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危化品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实施细则》《环测学院应急预案》等文件,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与此同时,环境实验室根据学校、学院有关要求,先后制定了《环境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气瓶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多项规章制度,做到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2.3改进优化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近年来,环境实验室通过教育部修购专项、校内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等,提升优化了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先后建设了实验室门禁与视频监控系统、实验室通风系统、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化学品采购与管理系统、实验室废弃物收集系统等,改造了实验室化学品仓库。通过系列项目的实施,实验室的安全环境显著提升,更好地保障了师生的实验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药品库配备降温空调、通风设施、防盗设施、自动灭火设施、个人防护设施等,实现了药品分类存储和分类管理,实验室药品库更加规范,保障了药品库的存储安全;二是建设了规范的室外气瓶房和集中供气系统,将氢气、乙炔、氮气、氦气和氩气等实验气体分类存放,并通过输气管线集中输送至各用气实验室,实现了人瓶分离,降低了用气风险,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安全;三是为相关实验室配备了通风橱、防爆排气扇或集气罩,对实验室废气进行净化排空,彻底改善了实验室的通风环境,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健康;四是配备了符合规范和要求的实验室废弃物暂存柜,对实验室的废液、化学试剂空瓶全部进行分类收集和暂存,同时学校依托环境实验室建设了“水污染治理与控制实训中心”,该中心解决了实验室废液无法处置的问题,同时也为环境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8-9]。2.4严格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完善的安全教育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如果没有较好的安全教育保障机制,安全教育过程难免会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10]。为此,环境实验室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安全准入体系,具体做法如下:(1)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院组织实验室教师针对实验室安全开展入学教育。学生在进入专业实验室之前,实验室通过安全讲座、安全展板、安全视频等方式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进行考试,考试的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相关法规和制度、实验室安全常识和专业知识及个人防护知识等。考试通过者(≥90分)可自行打印《实验室安全准入合格证》,具有准入证书的学生方可进入实验室;为获得准入证书的学生发放实验服,要求学生实验课前将手机、书包等相关物品存入学生寄包柜内,穿实验服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2)上实验课前,实验课教师结合实验项目特点和使用的具有危险特性的仪器设备,如烘箱、马弗炉、高压灭菌锅等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并将教育内容记录在《实验教学计划登记表》中。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预习报告中写入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对于需要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如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的本科生,除上述措施外,学生还需填写《实验申请书》和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申请书中写明实验原理、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并根据实验原理产生的物质和使用的危险化学品,阐述实验防护和应急措施,然后由指导教师签字上交实验室。实验室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实验申请书内容,进行一对一考核,无问题后,方可授权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3)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工作。2016年,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一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演练工作,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认可;2017年,环境实验室承办了学校一级、二级和三级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演练工作,并录制成视频,在每年的安全教育中为学生播放,丰富了学生的应急知识。同时,该视频也得到了教育部科研实验室安全检查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开放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定期对学生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学院每年将行政运行经费的1%作为从事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费。2.5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查思想、查制度、查隐患、查整改和查管理。在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中,认真落实安全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二级单位自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季节性检查与节假日检查相结合、经常性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强化各类责任制度的实施,真正实现“计划—落实—检查—整改”的闭环管理。在安全检查工作中,环境实验室的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实验课开课前,实验室全体教师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大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以保障实验教学正常开展。正常开课后,实行定期检查(1~2个星期)制度,并形成常态化。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实验指导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值日和安全检查。在安全检查工作中,注重关键部位(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的安全防范、关键人员(安全员)的安全教育、关键时间(节假日)的安全检查和关键环节(隐患整改)的安全监督。采用实验室视频监控系统和语音对讲系统,随机对各实验室进行安全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如学生不穿实验服)及时要求整改。2.6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环境实验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室安全活动,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构建完善可行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变学生的“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自2016年以来,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讲座、网站与展板文化宣传、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安全实验室评比等主题活动。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了实验室安全文化的辐射作用,实现了师生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达到了预期效果。2.7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实验室安全档案记载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做法[11-12],在教学评估、专业认证、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工作评比、安全事故追责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工作至关重要。一直以来,环境实验室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档案的归档工作,根据工作实际配备35种安全工作记录本,并按照责任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安全奖惩、队伍建设、安全培训、事故调查与处理、专业安全等设置了23个档案类别,每学期末集中归档,档案实行专人管理。

3结语

近两年来,环境实验室围绕安全工作在硬件投入和安全管理上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示范性。2017年以来,共有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56所高校来校调研参观。实验室有1人被评为“江苏省实验室安全工作先进个人”,并先后受邀到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和相关会议上进行交流。通过对近几年工作经验的梳理,我们认为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安全教育、安全考试、安全活动月等形式,改变师生的传统观念,树立安全价值观,让安全成为每位师生的良好习惯;二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学习,熟知实验室工作中的潜在安全隐患和应对措施,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三是高度重视安全检查工作,安全检查不能流于形式,要实现闭环检查,将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四是建立完整的实验室安全工作体系,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签订安全责任书并层层落实,加强化学试剂、气瓶、特种设备、实验室废液等重点环节的管理,建立完整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档案。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3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含义;实验室安全内涵;实验室安全路径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95-02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学与科研的基地。但是由于实验室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增加,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内容、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一些易燃、易爆、强腐蚀性、有毒有害的试剂,学生使用不当或稍有不慎则可能导致安全事故[1]。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非常重要。

1 安全的含义

安全:是指人、物、环境,不受到威胁和破坏的一种良好状态。

现代汉语辞书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 有专家学者提到安全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安全的状态,即免于危险,没有恐惧;另一方面是指对安全的维护,指安全措施和安全机构。

其社会学的含义:是通过持续的危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过程,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低至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

2 实验室安全的内涵

2.1 实验室安全: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安全直接关乎校园安全,是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须、必要因素。

2.2实验室安全的范畴

2.2.1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实验室环境安全包括:

(1)整体环境:

建筑环境:建筑环境的设计既要符合实验室相应教学与科研的要求,又要符合国家、地方和政府对实验室设计的整体要求。要充分考虑到布局的合理性以及供电、供水、供气、通风、空气净化、安全措施、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的保护与及时维修,卫生状态的保持等。

特殊实验室如生物实验室要遵循国家标准(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2];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实验室及储存仓库要遵循国务院2011年2月16日通过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2)四防安全:防火灾、防水淹、防漏电、防盗窃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条件。

2.2.2 物品安全

物品安全是实验室安全的主要内容。

(1)设备安全:实验设备是完成教学及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实验设备的安全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实验设备要符合教学及科研需要,包括实验台、实验消毒设备、实验用具清洗设备及人员伤害后的冲洗设备、通风防护设备、家具等的安装与使用均应符合要求;二是对专业设备的正确操作和使用及对实验设备的日常保养与维护。

(2)材料安全:尤其是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危险化学品的储存要符合通风、防晒、调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中和、防潮、防雷、防静电、防腐、防渗漏及隔离的要求。

(3)生物安全:生物安全包括从事在人工环境条件下进行生物培养(如微生物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和从事活体动物实验项目。除前述提到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令《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及卫生部《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

2.2.3人员安全

人员安全是指从事实验教学或科研的工作人员、教师及学生的安全,是建立在其他所有安全的基础上的,也是安全的最终目标。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熟知实验设备的功能,掌握安全防护及逃生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学生要遵守实验守则,服从实验教师指挥。

3 实验室安全的路径

3.1 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心

实验工作人员要了解岗位工作职责,热爱实验室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建立现代化的人才量化考核标准、科学的考核方法和合理的量化考核内容、公开公正的考核过程,恰如其分的全面评价实验技术人员,是培养实验室技术人员责任心及业务素质的最佳途径,考核是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结果评价,还要结合平时的实验室管理中的过程评价,注重平时检查与督促。以我校为例不仅建立了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考核体系及标准用于年终的考核,同时平时也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室安全四防、环境卫生管理状态进行量化考核。有效地保证了实验室的安全和有序运行工作。

3.2建立安全保障的制度

实验室安全制度的制定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3]。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设备使用规范、实验操作流程等。以我校为例建立了一整套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卫生、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耗材、实验动物、危险化学品管理、废气、废渣、废水管理等共六章、二十三项实验室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流程。充分的保障了实验教学及科研的顺利开展。

3.3 开展实验室安全的教育

包括基本教育和专业教育。

3.3.1基本教育:面对所有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在实验室上课的学生。

教育内容有:①实验室的管理制度;②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③实验操作流程;④常见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应对及处理方法。

开展方式:①利用实验室内的宣传板、文化墙营造安全第一的氛围;②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之前集中开展安全教育讲座,提高学生实验室安全防范意识;③将安全教育融入学生的课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随机性的安全教育,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讲、时时讲;④对一些安全隐患比较大的项目,有针对性的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对安全事故的应急防范能力。

3.3.2专业教育:主要面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在具有特殊防范要求的实验室(如使用易燃、易爆化学品、使用或合成易制毒化学品、开展微生物、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工作、使用活体动物等实验室)工作和学习的学生。

教育内容:①国家及学校有关政策及管理制度要求;②相关实验室或工作的潜在危险及防护要求;③相关实验室工作的专业技术要求;④特殊实验室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⑤事故记录及上报流程。

开展方式:①专业培训及学习;②特殊事件及场景的模拟训练;③专业技能的考核及评比。

4 结论

实验室安全是涉及到高校教学及科研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实验室安全的保障不仅有赖于实验技术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更有赖于实验室管理人员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殿鹏.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 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345-346

[2] 卫生部.WS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4

(1.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210013;2.徐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徐州221002)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现有监测体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改革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推进环境监测的市场化已成为当务之急,势在必行。南京市环保部门针对这一现状,相继出台了具体管理措施,鼓励社会化环境检测机构进入环境监测事业,进行了监测业务分包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南京;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500(2015)01-0052-03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现有监测体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环保行业政府监测力量受限于资源配置、制度、监测体制改革等因素,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环保管理要求,改革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推进环境监测的市场化已成为当务之急,势在必行。2013年8月在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要求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在国家层面上又相继出台了政策法规支持,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具体规划和方案,鼓励社会化监测机构进入环境监测事业[1]。

2012年初,南京市环保局《关于下发(南京市环境检测实验室管理规定(暂行))的通知》(宁环规[2012]1号),了《南京市环境检测实验室管理规定(暂行)》,标志着南京环境检测社会化市场的启动。经过近两年的起步发展阶段,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在计量评审准则要求范围内,逐步建立了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的公开招投标准入制、能力评估机制、例行及飞行式质量检查制度、技术培训交流平台、业务运行考核规定等一系列政策规定,旨在全面提升南京市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检测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环境检测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1南京市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现状

近两年来,南京市社会检测机构经过了起步、推进、稳定和发展阶段。目前常态开展业务的5家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均具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资质,硬件设备满足分析业务要求。但软实力方面总体较弱,主要表现为环境行业经验的缺失。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需要重点发展各检测实验室的优势能力,逐步拓展实验室的业务范围及技术水平,以满足环境监测业务的需要。

2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管理措施

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管理的总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动员、配置和整合环境监测资源,科学地开展监测工作,确保环境监测公正、客观、及时、准确,说清污染源状况、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潜在的环境风险,最终达到为环境管理和社会经济建设提供高效服务的目的[2]。

2.1构建准入评估机制

建立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是指凡从事环境监测活动,向政府或社会出具对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具有证明作用的监测数据的环境监测机构,必须获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资质认定。经认定合格的单位,可在认定范围内从事环境监测服务工作。

为保证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严把监测工作质量关,根据政府采购规定以及南京市环保局《南京市环境检测实验室管理规定(暂行)》的相关要求,2012年12月28日,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2013年度定点社会实验室进行确定。南京市环保局组织市站对各社会环境检测实验室开展了资料初审、能力评定和专家评审,确定了10家实验室名单并对社会进行公布,2013年6月26日,南京市环保局了“关于公布南京市第三方环境检测实验室名单的通知”。由此确定了10家第一批社会实验室具有开展环境监测业务资质。

2.2制定市场管理政策

通过制定政策规范环境监测市场行为,建立环境监测市场的准入、监督考核与淘汰管理机制,明确环境监测服务方与被服务方的相关责任、义务和权利,从而规范监测市场行为。对不按市场规则办事的,制定管理和处罚措施,保证监测市场有序和公平竞争。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价格体系和环境监测服务收费政策,引导各种经济成分积极参与环境监测市场建设[3],增加环境监测投入,发挥行业、部门和社会监测力量的特长,形成技术互补、信息共享,降低成本,造福社会的良性效应。

2.3建立质量管理制度

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以及各监测机构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制度、质量保证监督机制和环境监测从业人员资格管理机制等。打破条条块块之间的分隔与界限,集成统一的环境监测采样、运输、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规范和方法,建立科学系统的全过程的环境质量控制体系,使监测全过程受控和可追溯。开展质控考核、质量检查,能力验证等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监督、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体系[4],明确质量管理的责任和罚责,避免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干扰,提高监测的整体水平,应对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需要。

在市场化环境监测业务开展过程中,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逐步制定了相关质量管理规定,从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上对检测职责和程序进行了具体规定要求,细化了各流程记录,包括监测协议、社会环境检测机构能力评审、监督记录、质量评分等。陆续出台了社会环境检测机构业务考核实施方案,保证了检测工作的管理有序。定期召开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座谈会,告知其日常质量监督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及工作计划。

3社会环境检测机构成效分析

3.1缓解资源压力

环境检测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不足的压力,保障了监测任务的顺利完成。从南京市环境监测总的工作量来分析,目前的市场化检测量约占30%。随着市场化检测业务的加大,将进一步解放劳动力,释放人力资源。

以2013年开展情况为例,南京市社会实验室分析数据量约为3万个,占南京站数据总量的26%。涉及监测类型为环评监测、三同时验收监测、河流专项监测、委托监测等。

从业务类型看,环评监测数据12400个,占总业务量的41%,其中气体样品占69%;三同时监测数据为4839个,占总业务量的16%,其中气体样品占74%;专项监测数据为7561个,占25%,其中水质样品占82%;委托监测数据为5444个,占18%,其中水质样品占52%。

从样品类型及分析指标分布看,气体样品数据为14820个,占业务量的49%,数据量前三位的指标为非甲烷总烃、苯系物等,占气体样品的61%;水质样品数据为13300个,占总业务量的44%,分包数据量前三位的指标为COD、氨氮、总磷,占水质分包样品的52%;土壤样品数据为2117个,占总业务量的7%,主要涉及重金属指标。

3.2促使转型发展

一方面人力资源的释放,使人员从重复机械的样品分析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对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和培训,倒逼技术人员进行技术钻研,苦修内功,以适应工作需要。市场化检测业务的开展促进了政府监测机构的技术转型,锻炼了人员的工作组织能力,质量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技术专业水平。

3.3保证数据质量

质量管理措施的实施,加强了对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的管理控制,包括人员、设备、材料等要素,使市场化检测数据的分析过程完全被了解和监管,保证了数据质量。另一方面,严格的质量管理,对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形成了外在的压力,也促使其内部质量管理的加强,有利于社会检测机构的业务能力和质量水平的提升。从长远看,必将使社会检测实验室变被动为主动,带动整个环境检测实验室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建立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检测市场[5]。

4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分析人员技术能力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对环保行业的标准规范了解不够,对环境数据概念不强,分析水平偏低等方面。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一方面目前的检测业务量总体不大,市场潜力不明,另一方面由于政策不明等原因,导致投入缓慢。社会环境检测机构信心受到影响,限制了业务的开展以及稳步健康发展。尤其是对人员的贮备、积累不够,另外硬件投入由于成本而大多数选择国产低端设备,无法满足高质量的环境监测要求。

各种质量管理措施的最终目的,是促动第三方实验室的能力和质量水平,推动南京市社会环境检测实验室整体水平的提高,来满足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也就需要建立一个培训交流平台,以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作为全市环监行业的技术支持部门承担起对第三方实验室的培训工作,社会实验室来市站进行相关分析项目的咨询、培训并将此作为常态工作坚持。在实际业务中出现的问题,市站积极与第三方实验室共同努力,指定专人查找原因解决问题。

环境监测行业的市场基础是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需求量。环境监测数据需求非常广阔,如政府对环境质量的需求;环境保护部门落实各项制度对环境信息的需求;水利、海洋、渔业等部门对环境资源信息的需求;环境科研、环保产业、环境监督等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需求等等。另外,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公众对于环境健康日益关注,社会对环境监测数据需求量也不断增大。

政府需加强对环保法和相应法规的实施,改变目前一些不合理环境监测运作方式,把目前由环境监测站对环境污染源监测向环保部门提供环境监测数据,转变成排污企业有责任定时向政府环保部门提供污染物排放数据,使之成为企业一项必尽的责任和义务。环保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由承担具体监测任务转向监督管理方面,由社会性的监测服务机构承担日常的企业排污状况监测,从而营造环境监测需求市场。

5结语

在新形势、多元化的环境监测体系下,以发展环境监测事业满足环境管理要求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政府型环境监测机构转变观念和正确定位,更加有效利用社会环境检测市场服务行为,保证环境监测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推动我国多远化环境监测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许志娟.探析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方式[J].北方环境,2012,(24):208-209.

2但德忠,沈璐,祝艳涛.环境样品分析[J].分析试验室,2006,(6):96-102.

3赵英民.顺应时展要求强化环境监测管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解读[J].环境保护,2007,(11):64-70.

4吴邦灿.浅析环境监测管理职能系统[J].干旱环境监测,1993,(1):40-43.

5吴邦灿,曾北危.环境监测管理的基本职能[J].上海环境科学,1993,(1):10-12.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5

从传统高校信息安全实验室的使用和成果来看,其主要具备2个方面的功能:(一)面向科学理论研究,为社会服务。信息安全实验室为信息安全专业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实验室可以进行信息安全前沿性和前瞻性科学问题创新性研究和自主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对前沿性和前瞻性信息安全科学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以促进和推动信息安全学科的发展;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安全技术和系统,以满足国家和行业部门的需求。[1](二)面向实践教学,为学生服务。信息安全实验室最主要的任务是提供信息安全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信息安全理论课程枯燥难懂,利用实验室可以使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从而能够提升学生对信息安全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增强其学习的兴趣。然而,近几年安全事件的频发,将安全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面对当前的国际安全形势,高校应该进一步创新实践,信息安全实验室也应当及时改进,适应社会。那么,信息安全实验室还应发挥信息安全人才与企业交流的媒介作用,通过与企业的实时沟通,实时改进实验教学实践内容,第一时间把握社会需求,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环境要求

信息安全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它的任务是保障有价值的资源,如关系到国家机密、企业商业情报、个人隐私等[2]。针对信息安全自身的特点,信息安全实验室在环境建设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一)安全性。信息安全实验具有攻防对抗性,要求实验环境既要能够保障自身的安全,同时又不会对其他主机、网络环境等造成破坏。实验环境所包含的信息资料、实验数据、研究成果等都是具有价值的,需要得到保护;信息安全的对抗性势必会对其他环境造成威胁,如校园网络中的硬件、软件设备等都具有价值,不能遭遇破坏。(二)真实性。信息安全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它的任务是保障有价值的资源,如关系到国家机密、企业商业情报、个人隐私等。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就必须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发现安全问题、解决安全问题。因此,要求实验室提供的实验环境能够接近于真实网络环境。通过真实的攻防训练,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三)前瞻性[3]和可扩展性。信息化发展非常快,信息安全技术更新同样迅速,这就要求实验环境能够与时俱进,要能够满足现有理论技术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还要能够支持有价值的前瞻性研究。为此,信息安全实验环境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能够根据需要加入新的实验内容,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由此可见,信息安全实验室是基于现实网络模型而建立的一套信息安全实验系统。该系统由一定软硬件设施构成,能够模拟和仿真现实网络系统中的实验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指导教师能够有效管理学生学习情况,同时学生可以在实验平台上自主学习,进行攻防演练、撰写实验报告等。

三、信息安全实验室管理

信息安全实验室涉及的对象有三类:学生、指导教师、设备,实验室的管理主要包括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设备管理。(一)学生管理。实验室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提升实践技能水平,一套有效的学生管理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遵守实验室相关规定,学生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定,如设备使用原则。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学生是学习的主力军,训练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方法非常关键。三是信息安全的知识对社会和网络来说,既是安全的又是威胁的,要不断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到正确的方向、为社会服务的方向。(二)教学管理。信息安全实验室还承担相应的教学实践任务,有效利用有限的实验室设备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将学生以3人一个小组进行分组,让学生用团队的力量去完成实验任务是有效的。一方面,小组之间建立了激烈的竞争关系,同时小组内部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三)设备管理。信息安全实验室中的设备是教学环节、学生实训环节的重要部件,必须制定正确的设备管理规范。针对设备的使用规范一定要严格要求,以防操作失误导致设备的损坏。实验室设备内网和外网最好独立,以免损坏校园网络,甚至造成其他网络的损坏。

四、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发展中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信息安全实验室主要以密码学的理论和应用为主,尤其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在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上与社会需求脱轨,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如下:(一)实验内容陈旧。当前很多高校的信息安全实验室教学实践内容陈旧,没有与时俱进,依然主要以密码学原理为主的实训内容。该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要求,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无法用已学知识就业。(二)教学实践方式陈旧。很多应用型高校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学实践方式依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很差,根本达不到实际岗位要求,达不到社会的需求。(三)设备的扩展性差,没有更新。当前很多实验室系统由于受到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设备的扩展性很差,同时没能及时更新。

五、信息安全实验室发展建设的方案

(一)学校加强重视程度。高校要发展,创新是关键,实验室要发展,学校的重视程度起主要作用。如果学校不投入,实验室肯定原地踏步。(二)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信息安全行业是综合性的学科,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同时该领域的知识实时性很高,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很难还原实现。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应当由学校与企业联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信息安全人才。(三)师资力量的储备。培养学生,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指导老师,那么也应当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学习,无论是推荐教师到企业去,还是与其他高校交流等方式。总之,必须储备优秀的教师队伍。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6

环境监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人员素质、现场样品的采集、样品的管理、仪器设备、实验室环境、检验方法等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预先控制、过程控制、事后控制等三方面提出了提高监测质量的对策,希望能给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和环境管理部门的决策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环境监测是随着环境污染的形成而产生,并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环境监测既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环境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保证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必须加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

一、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因素

在日常的环境监测过程中,影响监测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在此,介绍几个常见的主要影响因素:

1、人员素质的影响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采样、监测以及分析等人员,这些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工作态度的好坏和责任心的强弱将会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现场样品的采集

2.1监测布点

监测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监测布点。但是,实际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地理位置、天气状况以及周边环境等影响,难以实现理论上的监测布点,而只能选取其他可代替的点位来因地制宜的进行监测。一旦监测布点与要求中的相差较远,或随意的不按规范布设点位,就会使采集的样品和监测数据出现错误,从而无法反映出真实情况。

2.2、样品的采集

在日常的环境监测工作中,采样往往被认为工作简单而被忽视,其实恰恰相反,在环境监测中,如果采样方法不正确或不规范,即使操作者再细心、实验室分析再精确、实验室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再严格,也不会得出准确的测定结果。

3、样品的管理

样品是从各种水、气环境中取得的实物证据和质料,妥善而严格的管理是获得可靠监测数据的必要手段。样品采集后应尽快送到实验室分析,样品超过保存期会发生物理、化学等变化,从而影响测定结果,如果不能尽快分析,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予以保存。

4、仪器设备

样品在分析过程中,会受到仪器设备的影响而直接使分析结果带有误差。这是因为仪器设备往往自身会有一定的精确度和灵敏度误差。

5、实验室环境

在样品进行测试的过程中,一般都对温度、湿度、压强和风速等条件有规定,如果在当前测试环境下不符合以上要求,而又不采取任何补助措施,就必然会影响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6、分析方法的影响

环境监测方法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完善的,并非一成不变。同时,不同的环境污染物浓度,在分析时采用的方法也随之不同。因此,一旦在操作过程中,由于采取了不完善的方法或者搭配不当,就会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二、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的相应对策

质量控制就是要把监测分析误差控制在容许的限度内,保证测量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使分析数据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达到所要求的质量。从实验室管理的角度上控制可分为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这三个控制阶段相互影响并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1、预先控制预先控制是质控工作的起始点,是在环境监测工作开始之前所实施的控制。所以预先控制也是预防性的控制,即以避免产生错误,尽量减少日后的纠正活动为目的的控制活动。像质量体系程序文件、质量保证计划、人员训练和培训计划等都属于这种控制。为了做好预先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工作。 1.1人员素质。实验室人员的能力和经验是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首要条件。检测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者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目前尽管各实验室现代化仪器愈来愈多也越来越复杂,但技术判断、经验、技巧、甚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对于减少和保持测量变动在可接受的水平上仍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室人员必须具有与测量项目要求相当的最低能力水平。随着获得大多数方法的经验后,测验能力就会提高。为了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检测人员必须经专业理论、基本操作考核合格,才能持证上岗。 1.2仪器设备。现代化学分析需要合适的设备和仪器,实验的成功或失败常常可以追溯到设备和仪器的配备和使用的合理性。因此必须有专人对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以便有效地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和准确度。仪器设备从购置到使用要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档案,我们还需要有为分析有关问题而专门设计的质量保证体系及相应的其他因素支持。 1.3环境。仪器所处的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大多数精密仪器都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有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配备空调、抽湿机和通风厨等设施并保持实验室内的清洁。确保实验室的检测设备、辅助设施、操作空间、工作环境、能源、照明、温湿度、通风等条件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最大限度的使实验室的环境满足仪器的要求并防止因环境对实验人员健康造成的伤害。 1.4检验方法是检测的依据,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由标准部门制定的方法标准。我们要尽可能的使用国家、行业的标准方法,但这些标准方法对于在仪器操作使用、样品的制备和处置、检测工作程序等方面的说明尚不能准确指导检测工作时,应编制作业指导书来规范检测工作。检测工作所需的指导性文件、标准、手册等应随时更新,必须保证现场所采用的标准、方法和作业指导书等为现行有效版本。 1.5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应有专人负责保管,做好出入库登记,并保证其安全有效。及时清理已经过期的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在实验开展前要注意检查所需用到的试剂是否过期或变质,避免误用而造成时间和人力物力上的浪费。 2、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实施的控制。实验室的检测过程一般是下达采样和质控任务后,采样人员按要求采集样品并送往实验室分析,实验人员确认仪器设备和环境符合要求后开始进行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过程控制分为现场控制和实验室内的控制。 2.1现场采样质量控制,现场采样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可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完整性,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采样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控制。 2.1.1监测点位的设置。在确定和优化监测点位时应遵循尺度范围原则、信息量原则,并注意其经济性、代表性和可控性。

2.1.2样品采集。样品的采集应满足《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或《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对各项目的要求;特殊样品的采集要特殊对待,然后按要求填好采样地点、采样时间、采样人、记录人、核对人,出现异常要有附加说明记录。 2.1.3样品统一编号。包括样品序号、监测点位、监测项目、采样日期,并要求贴好标签,采样人员应认真核对,记录其状态是否异常或与监测方法中所描述的标准状态有所偏离。 2.2样品保存的质量控制 2.2.1样品保存与管理。为保证从样品采集到测定这段时间间隔内,样品待测组分不产生变异或使发生的变化控制在最小程度,在样品保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并针对水样的不同情况和待测物特性实施保护措施,要力求缩短运输时间。当待测物浓度很低时,更要注意样品的保存,应尽快送实验室进行分析。 采样人员应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要求,进行有效处理和保管,指定专人运送样品并与实验室人员交接登记。 2.2.2样品确认。分析人员在接收样品时,要仔细核对样品和采样记录,确认正确无误后方可签收。样品要按保存期、保存环境、保存条件和有效期等进行保存,符合要求的样品方可开展分析。 2.3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检测前必须创造一个清洁整齐便于操作的环境,应尽量减少因室内温度、湿度、电源电压波动、空气中污染成分对分析测试的影响;分析仪器设备、玻璃量器应进行定期检定校正。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7

关键词: 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思考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mode, countr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the more and more high. However, due to the poor and monitoring environment monitoring equipment status and monitoring technology lags behind, and the state of the required standards also has very big disparity, environment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still has a lot of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control puts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and how to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level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environment;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核心和生命,是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保证。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生命线,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是环境监测发展的根本所在。它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执法和科研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根本前提。同时,也是提升监测站监测能力及监测技术水平的基础。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今后环保工作的主要任务。在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时期,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职能日显凸出。污染减排、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污染仲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及城考创模考核指标都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撑,由此可见,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环境监测任务不断增加,环境监测项目不断拓宽成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必然趋势母庸置疑,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是环境监测发展的根本所在。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法规依据

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环发[2006 ]114号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是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而制定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行政法规,具体规定了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以及违反相关条款的处罚。2007 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9号)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要求是“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环境监测,并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并对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目前,监测站开展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是技术监督部门依据(计量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对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机构的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及质量管理体系的考核,”《认证认可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结果和数据的检查机构和实验室,必须经依法认定”而进行的考核认证工作。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是通过计量立法,对凡是为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检验机构(实验室)进行强制考核的一种手段,是政府对第三方实验室的行政认可。依据《计量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的法律及行政法规而制定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涵盖了认证考核的全部内容,要求实验室检测过程及出具的检测数据不仅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而且要有合法性,公证数据必须溯源于计量基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实验室向社会出具的检测数据具有法律效率。

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行使环境监督管理的执法依据,环境监测则是执行国家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及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为环境管理提供监测数据,并用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分析,评价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程度。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用于判别污染物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依据,目前开展的污染源(国控、省(自治区)控、市控废气、废水污染源)例行监测不仅是为环境管理提供监测依据,而且是企业污染源进行的监督性的监测。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2.1.1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形成的质量体系文件包括: “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是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指导性文件,也是审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环境监测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监测人员、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仪器物品采购等质量保证及监测计划、布点采样、样品运输、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的全过程,随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入,质量体系文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使体系文件更具有指导意义。

2.1.2为保证环境监测所需的仪器物品等的采购及寻求服务的质量,对“采购服务”和“采购供应品进行评审,采购服务包括: 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校准、仪器设备的采购、环境设施的设计生产制造安装维护保养等服务;采购供应品包括: 药品标准物质及实验室所需的仪器设备和消耗材料等,服务和采购评审依据供货合同,供应品的验收及监测使用的反馈意见等对提供服务的单位和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及服务质量进行评审,经评审合格的服务单位和供货商的资质供货名录及服务质量等相关材料都应入档保存,以印证其质量保证能力。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8

21世纪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挑战难题,诸如人口的急剧增加、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暖等等这些全球化环境问题正在逐渐加剧。而当前新兴的环境工程学科就是伴随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而开设的。环境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比较看有较大不同,环境工程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有较高的实践性要求,因此建设环境工程实验室,使实验教学成为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巩固。其次,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一 环境工程实验室概述

按照国家教委对高等学校中关于本科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大纲规定,依据环境工程专家多年实践经验,我校制定出了学科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在借鉴多所部级实验室培养人才模式的基础上,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整理出一套环境工程实验室建设规模及发展方向的整体方案。依据环境工程学科的教学计划以及所需课程中专业基础课学时、专业课学时分配原则,环境工程实验室需要承担相应学时实验课。

为满足上述要求,具备了环境工程领域相关的实验装置、设备和实验条件。包括以下几个分实验室:环境化学基础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水处理技术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具备环境微生物、环境监测、样品分析等实验项目必备的仪器和设备;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等方面完整的实验设备与系统,如活性污泥曝气池实验系统、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实验系统、中和吹脱实验系统和袋式除尘器模拟装置、静电除尘模拟装置等;还具备研究实验和对外科技服务所必需的高精密分析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

二 环境工程实验室管理与维护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实验教学环节的成熟和发展,实验室建设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也在教学任务以及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实验教学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还比较短,往往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维护措施,导致实验室工作在实际开展中受到一些阻碍,总结归纳不利因素,根据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综合考虑实验室管理维护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制定出以下几点细则。

2.1 完善实验管理制度

首先,环境工程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实验管理制度,实验管理制度应以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转为主要出发点,按照环境工程所设课程的大纲、教案、进度制定符合课程开设条件的相关细则,在实验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规范实验室管理员、实验器材、实验环境的具体衡量标准,另外,还应对实验结果所形成的实验报告、抽样检查文档等文件信息指定统一的资料存档机制,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时定期对实验室环境、实验室规范以及实验室文档进行内部抽查和审核,由此来保证实验室的整体秩序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行。另外,任课老师应保证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实验的质量,多开展实验教学研讨活动,与实验室管理员合作指定符合课程发展需要的详细计划,并保证实验学时达到要求,实验中的实验仪器应至少保证90%以上的可利用率。另外,实验室管理制度中应明确每位实验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和权限,以构建稳定且具有创新力、生命力的实验组织为中心制定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首先,对于实验室的相关项目申报及审批、项目管理、经费申请及使用应做出明确规定,其次,实验室应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明确奖惩细则,保障实验管理工作的有机运行。为实验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2.2 构造网络管理平台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构造现代化实验管理平台,为实验管理人员以及任课教师提供便捷的实验管理方案,具体细则如下:实验员可以进行主机设备的登记,如登记仪器设备的编号、名称、型号、厂家、出厂号。从设备网络管理平台的设备变动栏目上,可以填写报废申请单。从数据分析栏目上可以进行快速查询,可以按编号、按领用单位、按领用人、按仪器名称、按型号、按规格等查询。实验员还可以查询到其他实验员所管理的仪器设备,便于申请调用;查询到自己所管理的低值耐用品,了解本期低值品录入情况,可以进行报表打印,打印统计表,明细帐。

2.3 制定仪器管理方案

环境工程实验室由于其自身独有的工作特点,应保证实验室设备的合理配置和需求,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发展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高校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大型设备配置明显显示不足。在设备管理的采购方面,应尽量添加大型设备的投资,并针对大型设备开展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对大型设备实行专人管理制度,针对相关设备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指定明确的设备使用办法,使用前应预约,使用完毕后需保证设备的完好无损,管理员还需负责大型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正常使用,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对于降低设备的 使用成本、规范管理办法都是良好的辅助作用。

2.4 构建技术性师资团队

通过长期在环境工程实验室工作发现,实验室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因此,需加强对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出一批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合作意识浓的专业技术团队,为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具体工作安排添砖加瓦。具体措施可以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实验仪器使用培训、工程知识业务培训的方式来提升实验教师工作能力,另外,学校还应指定明确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在试验工作一线做出突出成就的教师予以表彰,相关实验成果、研发成果、实践教学相关论文应与高校教学奖励、科研奖励保持一致。 2.5 提升实验室硬件水平

实验教学任务主要是围绕设备完成,那么硬件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实验效果,因此,环境工程实验室必须不断提升硬件设备的整体水平,高校应加强对实验中心的整体建设力度,摒弃对实验室辅助教学地位的偏执认识,根据教学方案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硬件采购措施,保证采购设备能够与时俱进,满足日常学习实验的需要。我校环境工程实验室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与2008年至今积极争取实验室建设资金共计400万元,实验室利用这批资金积极开展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换代、纳新工作,五年间供先后购置水分测定仪、环境检测仪、有机碳分析器、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多套实验器材,利用这些器材将我校环境工程试验的硬件水平提升到省级先进实验室的高度,通过这些器材开展相关课程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2.6 打造开放型实验基地

实验室需要长期发展,就必须走出堡垒式的自我感觉误区,大多数实验室往往感觉自身建设比较完善,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发展的必要性,导致建设空间降低,人才流失严重,针对这一弊端,我校制定开放型试验基地的建设方案,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完成,一方面实验室需对学生开放,将实验室的基本管理制度,设备的实际信息、操作规程,学生申请实验的流程办法以及学生完成试验所要提供的实验报告细则公布,使学生能够积极加入到开放式实验环节中来,另一方面,环境工程实验室应与学校其他实验室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共享,建立与其他实验室的合作关系,扩展实验平台的有机结合和统一管理。第三,开放型实验室应多开展实验室宣传活动,组织讲座、研讨会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板报的形式对实验室多做宣传,促进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三 结语

上一篇:理财规划可行性分析范文 下一篇: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