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雕刻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15 17:25:29

数字雕刻技术

数字雕刻技术篇1

【关键词】数控雕刻技术;家具行业;生产率

一、引言

中国家具的生产制造,数千年来均以木匠手工制作的模式存续,但传统的手工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家具行业的产能需求。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引进国外的人造板技术,建立起现代化的板式生产线,板式家具抢占了传统实木家具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实木家具并没有因此而消亡,相反近年来国内的实木家具企业,均引进了数控雕刻技术,为传统的实木生产工艺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当前家具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不仅要做出质量,做出规模,还要做出效率,只有提高了生产效率,企业的产品才会有竞争力,因此数控雕刻技术的应用是家具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数控雕刻技术的出现

数控,即数字控制(Numerial Control,简写为NC)。数控技术,即NC技术,是指用数字化信息发出指令并实现自动控制的技术。1952年诞生于美国MIT,是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控制技术,早年主要应用于军事等高精尖行业。[1]后来在德国和意大利等传统制造业强国中,率先将数控技术运用到家具生产中,实现了家具生产技术的一次飞跃,家具生产从此进入了高科技时代。国内家具行业对于数控技术的应用,主要用于实木的雕刻,异形材料的开料,传统纹样的雕刻等,在使用范畴上与国外的家具行业有不一样的需求,在内在需求的引导下,逐渐诞生了一批适应国内家具企业需求的软件企业和设备企业,如北京精雕软件公司、广州圆方软件公司和山东神绘数控等企业,在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数控雕刻机在家具行业的应用得到了较好推广。

三、数控雕刻技术的分类

家具企业中目前应用的数控技术,按照使用功能分类可分为四大类:

1.数控加工中心

在众多数控设备中,数控加工中心的技术含量是最高的,可以在一台机器上完成开料、封边、雕刻、打孔等工序,代表了家具制造的最高技术水平。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衍生出众多类型的加工中心,如实木门加工中心、实木楼梯加工中心、板式家具加工中心和实木家具加工中心等,但加工中心的价格极为昂贵,配套软件及人力培训成本高昂,在国内的家具企业中应用并不够广,在大型家具企业中才有所应用。

2.激光雕刻机

激光雕刻机目前已经国产化,利用聚焦二氧化碳激光管通电后产生的高能量,完成在木材上切割或雕刻的效果,目前广泛应用于工艺品行业,家具行业中也开始使用大型激光雕刻机完成家具纹样的雕刻。[2]

3.平面雕刻机

平面雕刻机也称为三轴雕刻机,通过电脑绘制灰度图或在电脑中直接生成数据文件,最终生成数控设备可识别的G代码,雕刻机通过读取G代码中的X/Y/Z坐标信息及进给速度,完成平面雕刻。实木家具成产中常会涉及到一些平面化的雕花,板式家具生产中则会有屏风等需要镂空的家具,应用平面雕刻机就能满足生产需要,而且操作简单,设备和生产成本较低。

4.立体雕刻机

立体雕刻机即数控设备中的四轴雕刻机和五轴雕刻机,通过读取三维扫描或电脑中设计的立体模型文件,根据刀具参数和材料性能,经专用后处理器软件,最终生成数控雕刻机可识别的G代码。四轴雕刻机的工作轴是指X/Y/Z/A轴,五轴雕刻机的工作轴是指X/Y/Z/A/F轴,两种雕刻机均能完成木制品的立体雕刻。[3]目前家具行业较多运用四轴雕刻机完成实木家具零部件的雕刻,再进行手工修饰,实现了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的平衡。而五轴雕刻机,由于价格昂贵,特别是专用软件价格甚至达到数十万元,在国内家具行业中的应用并不广。

四、数控雕刻当前在家具行业的应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具的质量及审美要求也不断提高,很多人选购家具的时候往往更倾向做工精美,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家具产品,导致实木和板式材料相结合的板木家具渐成主流。传统样式家具和新中式家具常用雕刻作为点缀,雕刻工艺往往会成为家具产品的一大亮点,目前形成了手工雕刻和数控雕刻并存的局面。

如浙江连天红等大型家具企业,均已将数控雕刻技术应用到生产线中,实现了质量和产量的同步提高。在企业中,雕刻样品的制作会交给经验丰富的雕刻师傅来完成,等标准样品完成后,就可以进行样品的数字化加工。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雕刻专用的三维扫描仪及专用软件,在计算机中生成1:1大小的STL数字模型,在计算机中完成模型的修正后,再置入Powermill或精雕等数控加工软件中,经过专用后处理加工,最终生成G代码。国内目前生产中运用的立体数控雕刻机,主要以四轴为主,较大型的设备通常会具备8个工作轴,可同时进行8个家具零部件的生产。平面雕刻机的使用方面,通常使用大幅面都雕刻机或双头雕刻机,能容纳1220 x 2440mm的人造板,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材料损耗。

五、结束语

家具业作为传统制造业,原来的生产效率较低,只有通过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升级改造,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家具生产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也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家具消费国,届时家具行业的产量必定会再上一个台阶,因此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如何配置数控设备,培养专业人才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问题,相信通过设备企业、软件企业、家具企业和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破解这个难题。

参考文献

[1][美]Michael C技术.

[2]神绘激光.激光雕刻机使用手册.2012.

数字雕刻技术篇2

三维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三维数字影像作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无论在动画、游戏还是一些影视作品中,那些生动逼真的数字影像给我们带来的是视觉上的震撼和无穷的想象。画面的逼真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三维影像发展的特点和方向。如早期的科幻影视作品《星球大战》,当时的三维数字技术还不成熟,为了达到逼真写实的场景效果,工作人员制作了许多场景的实物模型进行拍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一种逼真光影效果的幻想空间,但是现在看来,场景模型的细致程度和自然光影的应用效果还是没有达到一种真实的状态。

在如今的科幻电影中,三维技术的成熟使之产生了革命性的蜕变。在《变形金刚》、《阿凡达》等一系列科幻电影中,已经达到了幻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在我们生活的真实环境中,不难发现,物体的造型和光影的照射决定了画面真实的程度,而所有真实的画面都是基于自然环境下的物体的表现。那么三维影像的发展,简单的说就是模拟自然的一种发展过程。三维影像的制作,虽然是基于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应用,但是在画面的表现上还是根据真实自然状态下的规律,就是利用物体的造型和光影。

三维影像技术发展至今,围绕着决定画面真实性的造型和光影两个因素,已有了很大的突破。极负盛名的Vray和Mentalray渲染器,就是关于自然真实光影效果的解决方案。对于物体的造型制作来说,有曲面建模、多边形建模和细分建模等一些建模方式,来针对不同的物体造型进行制作。对于一个真实的影像画面,不仅要有一个自然真实的光影体系,更重要的是具有真实可信的物体造型。只有物体造型准确细致,才能更好地展现光影带给它的真实性和厚重感,也才能创造出更可信的画面。

数字雕刻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关于制作超写实三维模型的一项技术,最具代表的就是Zbrush和Mudbox两款雕刻软件。这项技术的诞生,让超写实三维模型的制作不再是一项庞大的工作。其带给我们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科幻电影中呈现的超写实的数字场景和角色,还有在次时代游戏中的真实画面。这项技术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利用现实中雕刻的方式去制作数字化的场景和角色,省去了传统模型制作中大量顶点的编辑工作,从而让模型的制作在时效和质量上达到了一个契合点,在高效率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质量。下面笔者将以写实大象模型的制作过程,来介绍一下数字雕刻技术在写实模型制作中的应用。

一、了解物体的结构

在模型制作之初,我们都要先去了解物体的结构,特别是生物模型。对于物体造型和结构的了解,可以让我们在后续的制作工作中更好地把握物体造型和结构的准确性,这也是保证模型最终是否真实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我们可以根据真实的图片或者一些解剖图,来观察和记录大象的骨骼肌肉结构,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在后续的制作环节中要不断地进行比对和观察(如下图)。

二、构建物体的框架

在进行过对大象结构的了解后,下面就可以进行第一阶段的制作工作了。在模型的制作起初,先要来制作模型结构的大体框架,方式是很多的。目前业内较流行的制作方式大体有三种:第一是在传统的三维软件中进行第一阶段的大型制作,然后导入到雕刻软件中进行细节加工;第二是直接在雕刻软件中利用基础物体进行雕刻,直至制作完成;第三是直接在雕刻软件中利用四足动物的基础模型进行雕刻到最后制作完成。对于以上三种方法,主要还是根据个人的制作习惯和对造型的把握能力的高低来选择。第一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按照物体的结构进行精确的布线,为后期的雕刻奠定良好的基础,还可以比较快速精确地把握物体的大体结构。后两种方法的好处是制作环节简单,但是对于造型能力的把握要求较高,不利于模型布线,对以后需要动画的物体模型还要进行重建拓扑的工作。本例将使用第一种方法,这样可以更好地体会布线对后期模型细节的雕刻所起的作用。首先使用三维制作软件进行大体的造型制作。这里用到的是Maya软件。对比之前观察的样图,来制作大体造型,注意各个结构之间的比例(如下图)。这里用到的是多边形建模,其好处在于能够灵活快速地把握物体的形体,并能为物体的结构建立自由的线框分布。的文件格式,这个格式是三维制作软件的通用格式,为导入到雕刻软件做准备。

三、深化物体的结构

在物体基础造型完成后,就要在雕刻软件中进行深入加工了。把存为obj格式的物体模型文件导入到雕刻软件中,这里用到的雕刻软件为Zbrush(如下图)。在制作物体大体结构造型的时候,要注意布线,尽量按照布线均匀的原则来制作。均匀的布线可以为后面的雕刻工作奠定便利的基础。因为在雕刻软件中,模型的雕刻实质上也是基于顶点移动的原理。那么在光滑增加顶点雕刻细节的时候,就能够得到平均统一的顶点数量,以此达到一致的细节表现。在大体形态结构的制作中,要做到结构明确、布线合理均匀、比例准确。制作完成的基础造型(如下图),选择物体后输出文件后缀名为obj在导入到Zbrush后,可以看到物体呈现为类似于红泥颜色的模型效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模型表面的面片数量和Maya中的一样,还处于数量极少的模型状态。在此基础上,雕刻的第一步是继续调整模型的形态和大体结构。在Zbrush中,利用“移动笔刷”(如下图),这可以非常快捷地对物体的形态进行调整。大体形态调整完成确定后,下面就是对物体的结构进行深入的雕刻。在雕刻之前,要对物体模型进行细分的操作,就是增加物体表面的顶点数量,模型细分级别增加到三级(如下图)。顶点数量越多,代表着对细节的雕刻能够越深入。但是对于顶点数量的增加,还是根据制作的进度来增加的,不能在模型最初的阶段把顶点数增加到最后细节表现的数量上,这样会为造型结构的把握造成困难。基础工作准备完毕后,就可以进行结构的深入雕刻了。在雕刻工具使用中,运用默认的常用雕刻笔刷就足够了。在这个阶段的雕刻中,要多观察实物样片中大象的肌肉结构和面部骨骼结构,准确把握骨骼肌肉分布情况,这些都是达到最终写实模型的基础(如下图)。

四、细节表现

观察并确定第二阶段的模型结构形态的雕刻工作准确无误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进入到雕刻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了——细节的表现。在此例中,大象的结构造型制作完成后,骨骼肌肉的表达已赋予了模型在力量上的表现力,但是与写实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表现在大象皮肤的质感上。观察样片知道,大象的皮肤是一种非常粗糙并具有类似菱形状的纹理构造,那么在细节的雕刻和绘制中就要去模拟这么一种皮肤质感。在细节绘制之前,要确定模型有着足够的细分级别。对于皮肤细小的细节处理,模型的细分级别最少要提高到六级。

在Zbrush中,对生物皮肤的雕刻处理,一般会采用Alpha纹理笔刷的方式,为模型进行皮肤的细节处理。在Alpha纹理中,可以查找与生物皮肤纹理类似的纹理图像(如下图),以此来进行雕刻处理,甚至可以把与之相同的皮肤纹理图像贴到模型的表面,大大提高了制作的效率。在表现细节雕刻的制作中,要保持十分的耐心和信心。把握住实物样片中所传达出的细节特征,在不断地对比和参考中进行雕刻制作,相信要达到最后的成功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以下是最终的模型完成图)。

数字雕刻技术的应用,让数字化超写实作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当然,对于这种高精度的模型,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刻画很多以往模型中达不到的细节,但是对动画来说,顶点数量的过高无疑是模型动画过重的负担。如何做到平衡,如今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比如大家熟悉的次时代游戏,从中可以看到三维场景和角色都有非常细致的模型表现,但是在游戏中又不会感觉到由于大量的顶点计算而产生的画面拖延或停顿的现象。因为在制作中,制作者利用高精度模型可以制作法线贴图和AO贴图等,然后把制作出来的这些高精度贴图贴到低精度的模型上去,以低顶点的数量而达到高精度的效果。当然这种模拟的结果不可能和高精度模型的表现一模一样,但已经是相当接近可观的效果了。

数字雕刻技术篇3

关键词:数字控制;模型制作;雕刻

1 数字控制技术概述

数字控制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是采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这种技术用计算机按事先存贮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对设备的控制功能。采用计算机替代原先用硬件逻辑电路组成的数控装置,使输入数据的存贮、处理、运算、逻辑判断等各种控制机能的实现,均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它已发展成为对制造技术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共性工程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在模型设计与制作行业的应用,极大推动了模型设计与制作行业的发展。在模型设计与制作过程中,CNC技术主要承担了雕刻工作,在雕刻过程中需要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AD技术),数控技术(NC技术)精密制造于一体。

2 模型制作方法

模型制作广泛应用在产品展示、产品生产中。实物模型制作有多种方法,有油泥模型、快速成型模型、仿实物模型等。其中油泥模型精度不高,强度亦不高。快速成型技术制造的模型需要有专门的实验室环境,设备成本高维护费用昂贵,模型强度低,易断裂,可加工性差,具有局限性;并且不能制作出复杂的装配关系。仿实物模型造价昂贵。而数控加工制作的实物模型避免了上述缺点,具有精度高、强度大、装配精确等优点。

3 模型材料的选择

采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模型,其加工工艺各不相同。建筑模型采用材料种类繁多,主要有粘土、石膏、木材、纸质、ABS板材、PVC等复合材料等。选择怎样的材料主要取决于用模型的类型和表现的风格,不同的材料其加工工艺也各不相同,当然表现效果也各有千秋。选择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厚度、色彩、表面质地、肌理和加工工序和方法等。应通过材料的特点来彰显模型的艺术魅力。

粘土、石膏、锯末、草粉等材料主要用于曲面造型。比如家具、地形、车辆、树木等模型的制作。粘土和石膏也常用于概念性模型。

木材易于加工、便于造型、细节肌理细腻、适合深度加工、表现细节。可以作为建筑的骨架、基础地形,也可作为园林小品、建筑装饰配件等,还可以作为规划模型中的整个建筑实体。

用数控技术加工产品模型时,可以根据模型的加工难易程度、结构强度及外观展示效果等进行材料的选择,选用金属或塑料等材料。对于只为了展示效果或检验安装关系的模型一般选用工程塑料。

ABS工程塑料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有极好的冲击强度、尺寸稳定性好、染色性,成型加工和机械加工较好,并且具有很好的粘结性能和塑催田。并且有多种厚度和宽度规格的成型板材。对于只以展示造型效果为目的的模型,无受力导致变形的问题,可采用常用ABS工程塑料。对于要达到透明效果的零件,需采用PMMA(亚克力)材料。

4 模型制作中的拆分与安装

在模型制作中,由于模型尺寸较大,结构复杂等原因难以加工时,需要对模型的进行拆分处理,在拆分与拼接的过程中,基本按以下原则进行:1)保证拆分与拼装后的强度符合要求;2)拆分后方便加工与拼接的原则;3)节省材料,减少切削时间原则;4)便于拼接时定位准确,操作方便的原则。

5 模型设计与制作流程

由于现代模型制作工作量大,要求高,现在CNC技术将计算机自动雕刻取代了手工雕刻。CNC技术是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AM技术)、数控技术(NC技术)、精密制造技术于一体。其制作流程如下:

(1)根据模型的外形,复杂程度,对模型进行分析,制定加工方案,根据图纸和具体加工要求,确定加工尺寸、加工深度、加工图形形状。形成设计草稿。

(2)从设计到加工的环节,必须用准确的三维数字模型进行传递,只有设计师自己提供或认可的计算机三维造型模型,才能准确使设计草图真正得以实现。绘制、编辑加工数据图形及数据转换处理。CNC雕刻机是由计算机控制实现的,如何将设计思路,按加工要求,绘制出准确的尺寸、形状、位置关系的数据图形,从而生成雕刻机的工作控制指令比如精雕机就需要操作人员能熟练掌握JDPaint中的各种命令,根据设计思路,绘制出加工图形数据,并由雕刻机生成刀具路径,刀具路径的计算是由雕刻软件完成的,刀具路径的计算依据是加工图形数据和操作员的工艺规划共同决定的,雕刻软件按操作员规划的工艺和雕刻设计图进行刀具路径计算的。因此,要准确完成加工,需要操作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绘图命令还要能理解CNC加工工艺方法。

(3)数控加工:采用CNC技术加工是自动化的,只需要开始前,正确选择好刀具、装卸刀具、对加工材料进行合适的装卡,设定切削参数,可由雕刻机自动完成雕刻工作。

(4)表面处理与粘帖:为了使表面光滑平整,需要进行打磨处理,先用较粗砂纸打磨,而后用较细砂纸打磨。对有较高要求的可进行喷灰处理,用来检查打磨后表面光洁程度。最后用胶水进行粘帖、拼接,胶水分为快干、慢干两种。快干可以在3内进行快速粘帖,慢干可以使工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整。牙粉和胶水混合可以填补拼接的缝隙,使表面平整,为了使慢干胶水迅速固化可采用丙酮。

6 结语

利用CNC技术进行雕刻拼接制作模型是目前先进的模型设计与制作技术,它不仅需要设计人员、操作员,能利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创意设计、更需要能熟练掌握专业的三维工业设计软件进行绘图并了解其工艺,正确绘制图形,合理规划工艺,制作出符合设计师设计理念的模型产品。

参考文献:

[1] 郎世奇.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陈胜,章海,李静敏.雕刻机在CAM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04):6567.

数字雕刻技术篇4

关键词:3D技术;艺术铸造;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数字化制造

近年来,在数码放大制模技术的引领下,3D技术的运用在中国艺术铸造行业得以逐步开展。本文结合2015年7月在南京举办的“3D技术在艺术铸造领域的应用”研讨会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中国艺术铸造行业的发展状况。

1艺术铸造行业概况

自2008年前后,上海紫顶艺术品有限公司和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艺术制像公司分别从城市公共雕塑和特大型制像放样入手,开启了艺术铸造行业使用3D技术的时代。3D打印技术开启了中国艺术铸造数字化制作新时代,将冲击传统的制作模式,更加有利于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艺术铸造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艺术铸造行业是跨越文化产业和制造业的边缘行业,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特殊行业,艺术铸造的很多成形、装饰技术来源于工业技术,工业新技术的引进,极大地推动了艺术铸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的制造业,正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悄然而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中国的制造业正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提出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艺术铸造行业对此也应高度重视,要借《中国制造2025》的东风,引进智能化制造,向艺术铸造强国的目标迈进。2015年7月5-7日,“3D技术在艺术铸造领域的应用”研讨会在南京成功举办,疏理了3D技术在中国艺术铸造行业的应用情况,研讨了3D技术在行业的发展展望。这更有利于3D技术在艺术铸造行业的科学发展。本次研讨会参会单位30余家计40余人,其中中国艺术铸造行业的骨干企业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艺术制像公司、山西宇达集团、成都市蜀海世星特艺有限公司、江西桐青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浙江神雕集团、西安天益金属艺术品制造有限公司、安徽佛光工艺美术集团、铜陵新九鼎铜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等均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中国铸造协会艺术铸造分会原秘书长詹绍思主持。

2“3D技术在艺术铸造领域的应用”研讨会

2015年7月5-7日,在“3D技术在艺术铸造领域的应用”研讨会上,詹绍思首先作了开幕致辞。他介绍了3D技术目前在艺术铸造行业的应用情况,提出了3D技术的应用可以贯穿艺术铸造的设计、制模、制造与装饰等整个过程,艺术铸造行业在推广与普及3D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进一步加深对3D技术的了解;要加强企业间的交流;要提倡协作与服务,使小企业也能接受专业服务。在企业交流中提倡双向交流,敞开经验、教训,尊重交流双方;开展会下、会后的多方交流,广交朋友;并特别指出:在交流过程中不挖人,使同行间的技术交流得以健康开展。山西宇达集团卫恩科总经理以“三维扫描•3D打印在宇达的应用”为题,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山西宇达集团三维扫描•3D打印中心成立于2012年初。3D打印中心功能为:进行正向和逆向的3D设计制模;雕塑的放大制模与艺术衍生品的缩小制模;三维扫描实物并进行3D打印推出新产品。卫总指出:三维扫描•3D打印在青铜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有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应用空间,我们现在应用的还只是一些非常少的领域。随着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概念的不断拓展,宇达拟在创意、设计具有艺术性、创意性异常复杂的创意青铜艺术品,直接利用3D打印技术,并运用真空负压铸造技术挑战手工无法完成的高精创意青铜艺术品。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艺术制像公司总经理靡朝华谈了他对艺术铸造行业使用3D数字化技术的畅想。晨光已成功地将逆向建模放大技术用于多项大型制像工程,并在83米成吉思汗钣金大像的制作上采用了正向技术:电脑设计、3D放样。目前,晨光正在试验将树脂砂3D打印技术用于铜钟与铜鼎的制作上。砂型的3D打印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效率和成本。糜总认为,通过智能化制造技术,将可消除制造过程中人为的因素。糜总介绍了晨光近年来的发展思路:产学研结合,与东南大学合作。由于在艺术铸造行业找不到更高的交流平台,希望得到工业界的帮助。此外,晨光将坚定不移地发展砂型3D打印的工艺路线。他指出艺术铸造行业将成为高科技的艺术品成形行业,让全世界的文化精品为全人类所享受。铜陵新九鼎铜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东平的发言题目是“数字雕刻机器人项目介绍”。新九鼎现建有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一个,主要开展铜雕塑及铜艺术品的数字化设计与自动雕刻的研究,即通过三维扫描逆向工程、三维创作、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高效的开发过程,通过数字雕刻、3D打印、机器人七轴雕刻等技术实现精准的出样过程。新九鼎自2014年初在行业内首先引进了七轴机器人,其灵活的“关节”让作业臂在各个角度收放自如;能够雕刻最大尺寸不超过2m×2m×2.5m的雕塑;丰富的刀头配置使得雕刻精度得到提高,外表光洁度好,利于锻造;能雕刻泡沫、代木、密度板、实木等多种材质,满足多元需求;快速的雕刻速度,可实现雕塑作品的快速出样。郑总指出:雕刻机器人的应用是铜艺术铸造行业加快雕塑作品设计,缩短制作周期的有效途径,是满足社会与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陈小礅来自福建荣信金属艺术制造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荣发(福建)石业集团为母公司的小型艺术铸造公司,车间员工不足10人。荣发石业于2011年成立数控雕刻部门,现已发展成占地3000m2,固定资产500万,且拥有设计中心、数控雕刻中心、加工试验中心等多部门,购置有多部三维扫描设备、10余台套数控雕刻设备、20余名工作人员的高新技术团队。具备3D扫描,设计,制作等一条龙服务。这些3D设备同样应用于铜雕塑的设计、制模。荣信公司已将3D技术成功地运用于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造像、马可波罗、七彩云南、安踏集团奥林匹克公园等项目的铜像制作上。小陈的发言让我们看到,小小的艺术铸造企业借用了3D技术的翅膀将会大大的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影响力。西安天益总经理杨光的发言,则让我们看到了艺铸企业运用3D技术的另一种模式。杨总介绍说:目前公司在3D技术方面采用和专业公司合作的模式。天益公司目前并未购置价格昂贵的设备,但同样将3D技术运用于文物衍生品的开发、雕塑作品的制作和其它产品的开发。在运用3D技术的过程中,杨总感觉到:雕塑艺术家的泥稿原型可以不再翻制了;礼品类泥形制作的时间和精度可以更快、更高了;铸造产品原型在不重新塑形的基础上,大小可以自由放大或缩小了;铸造厂模具保存室可以放口袋了!杨总在发言中有一句话很精辟“:拥有不如应用,最好不如最合适”,给与会者很大的启发。来自“形创•中国”的朱一舟经理为大家介绍3D扫描仪。“形创”的扫描设备曾为艺铸行业的多家企业选用,朱总的介绍帮助大家了解了目前多样化的3D扫描仪。3D扫描仪是企业运用3D技术第一个需要考虑的设备,通过它可以采集物体立体几何点云结构数据,对于保存资料、开发产品是必不可少的3D技术设备,参会的许多企业都感觉到,上3D技术需要先上3D扫描仪。恩德集团旗下仲德实业(上海)有限公司颜昌耀副总经理报告的题目是“5軸加工中心工作原理、类型及其选用;UV数位喷绘机及其产品介绍”。UV喷绘机适用于多种平面材质(包括金属、陶瓷等等)的艺术喷绘,表面肌理的起伏可达1mm,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美唐科技是美国3DSystems公司中国大陆商,同时也是德国MK真空铸造系统在中国的加工服务与设备商。他们与铸造企业有广泛的联系。金天拾总经理是位专业人士,他用讲课的方式为大家做了报告。金总的第一个报告题目是“3D打印及其在艺术铸造的应用”,帮助大家了解了快速成型的各种工艺之间的区别,3D打印技术在砂铸和精铸工艺上的应用。第二个报告是“熔模铸造新技术—德国MKTechnology快速制壳系统介绍”。金总在发言中指出“高科技、低科技,能带来竞争力的是好科技;3D打印是一种制造工艺,有其本身的局限性;选对工艺方法很重要;多种工艺要结合”。2015年7月6日上午,研讨会代表们参观了位于紫金(江宁)科创特区的3D打印研究院。该院由中国3D打印领域的领军人物卢秉恒院士领衔,该研究院的目标是成为中国3D打印技术研发的最强基地和国内3D打印行业的领军单位。航天晨光制像公司也已进驻。3000m2的“3D打印展厅”汇聚了国内外3D打印最新研究成果。这样的参观拓展了大家的视野,看到了“制造业2025”的未来。参观之余,大家还顺便逛了一下毗邻的南京砂之船奥特莱斯艺术商业广场。

3结论

通过“3D技术在艺术铸造领域的应用”研讨会,基本可以明晰3D打印技术在艺术铸造行业的应用情况,同时也可以确定3D打印技术在艺术铸造行业的发展趋势。3D打印技术将引导中国艺术铸造由传统的制造技术模式向数字化制造模式成功迈进。

作者:胡春良 单位:山西夏县宇达集团

参考文献

[1]于彦奇.3D打印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在铸造中的应用[J].铸造设备与工艺,2014(2).

[2]胡春良.巨型青铜艺术工程《成吉思汗雕塑群》的放样、造型与内加固[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08(2).

数字雕刻技术篇5

在云南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的民谣,这既是对剑川木匠技艺的高度认可,也是对过去滇西少数民族生活情趣与审美意识的真实写照。但随着云南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机器将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代替,使得传承艺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因都市流行文化的吸引也对传统的木雕工艺渐渐失去兴趣。因此,面对“名从实来,绝非溢美与虚饰”的剑川白族木雕艺术,探索它的艺术特征是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必要前提。

剑川木雕的产品种类繁多其产品种类主要分为五大类别:房屋建筑装饰、家具、家居用品、旅游工艺品、宗教工艺品。其中,白族民居的建筑雕刻装饰尤其丰富多样,房屋饰件有厦插、子g、悬牙、吊柱、图挂、梁头、格扇门、窗、额枋、檐板、挂落、花罩、栏杆、木梯、托木(雀替)、门楣等。剑川白族木雕的绝活之一是豆腐仙窗,这种窗户中严丝合缝的豆腐格全由榫卯结构制成,工艺难度非常之大。在建筑中挂落通常位于额枋下方,雕有镂空图案,或用细木条组合成几何图形,远看如同装饰建筑的花边一般。还有檐板也称挂檐板、封檐板、花板,通常悬挂在屋檐下,用以遮挡梁、椽或望板的顶端,使其免受日晒雨淋,同时又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而木雕产品的原料主要选用杉木、揪木、锻木、香樟木、紫檀木、铁力木、乌木、祀梓木、优质红木、西南桦、缅甸红木等,在剑川市面上较常用的是云木(青皮木)、粉木,其因价格偏低,易于雕刻,使用较多。产品雕刻完需上天然漆,使其除了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价值外,还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

剑川木雕的雕刻技术

剑川木雕一直以来以精湛的雕刻技术闻名,其手法多样,含有平雕、 浮雕、 立雕、 镂空雕、圆雕、浅浮雕、线雕、玲珑雕、透漏雕等。层次感强,打磨光滑,漆水油亮。平雕的雕刻技法比较平滑细腻,主要用于细节和纹理的刻画,对花纹的刻画和形象的勾勒有着重要作用,并能细腻的表现出景物的质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但如今雕刻技法逐渐趋向于立体化,并运用透雕、镂雕、玲珑雕等多种技法结合,使纹样的粗细适当,细腻精致,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圆雕的雕刻技法使作品既浑然一体,又不乏局部的细致。一般各种人像的头部饰品、面部、衣服及莲花的雕刻是用浮雕的雕刻技法,此技法使作品凹凸起伏立体感极强。由于图案的具象的要求其雕刻的层次也从明代的单层线雕、浮雕发展到今天的七层透漏雕花在剑川木雕众多的雕刻技法中最具特点的是透漏雕,此雕刻技法的镂空程度比较深,整体造型主次分明,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且雕刻中常用曲线、弧线等,传达出圆润光滑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剑川木雕的图案特征

图案是视觉艺术,木雕图案是经过艺术加工适应工艺制约的一种实用美术,可以依存于物质实体以原貌保存。寺庙的建筑和民居建筑、家具用品、装饰用品等可以展示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意识,这一切构成了云南剑川木雕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云南剑川的木雕图案大致可以分为:植物花卉类、珍禽异兽类、几何类、山水人物类、博古类、历史典故类、变形文字类等六个方面。这些装饰图案,反映了剑川白族人民热爱生活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剑川白族人民历史发展的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吸收了不同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白族木雕艺术的体现。如今众多的剑川白族木雕图案中,主要以山水花鸟、四季花卉、珍禽灵兽为装饰题材,虽也有博古类、人物类、文房四宝类的图案,但更倾向于表现自然山水、花韵情趣的美景。

1.以具象题材表现象征意义

剑川木雕装饰图案在选材中更多地倾向于具象的写实图案,追求自然,表现日常生活中赋予情趣的生活体验,比如木雕市场中最主要的产品之一格扇门,它也是图案风格传承最完整的产品之一。格扇门通常有四开、六开、八开之分,也就是以四扇、六扇、八扇为一组。一般由镂空雕与浮雕组合,每扇门的上半部分用镂空,目的是通风采光,下半部分用浮雕,目的是遮蔽挡风,门上所选用的雕刻图案,比如“松竹梅兰”、“春夏秋冬”、“琴棋书画”都写实了剑川当地浓郁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意味。而“象征”是设计创作中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在剑川木雕图案中也运用十分广泛,之所以多选用四季花鸟、珍禽灵兽、并将其生动形象的描绘于单体或整幅画面之中,是因为其美好的象征寓意,如:花卉中,牡丹象征富贵吉样、莲花象征高洁、梅花象征清高、脱俗之意。珍禽灵兽中,蝙蝠,以蝠谐“福”音,视为吉样。其中也有几种装饰图案组合在一起,寓意深远。如:松与鹤象征松鹤延年,喜鹊与梅象征喜鹊登梅,万字、柿子、如意组成象征“万事如意”蝙蝠与寿象征福寿如意等。这些象征的寓意反映了剑川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剑川白族人民经过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吸收了多种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白族文化艺术的体现。

2.线条有力,造型繁复,立体感强

对于图案的造型特点而言,材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木雕工艺繁复的技术手法与材料固型效果俱佳的缘故,图案中硬朗有力的线条便成为剑川木雕有别于其它工艺图案的重要特征,即便是在表现婉柔轻盈的图案主题,如牡丹、莲花、、梅花或是抽象的盘长、龟背、马三箭、豆腐块、冰裂纹、万字纹等都能道处苍劲挺拔的线条美感。然而,正如前面所提及到剑川木雕中多以曲弧线为主的走势特征,一阳一阴的完美结合,使得剑川木雕图案即造型线条流畅、不失大方。木材相对于其它软质的纤维材料以及过于坚硬的金属材质而言,在表现图案的层次感上占有非常大的优势,它能通过透雕、镂雕、玲珑雕等繁复的技艺表现立体感强的图形图案,因此,即便一个简易的主题在剑川木雕的表现中都显得繁复剔透,惟妙惟肖。

3.结构多样,嫁接变形

剑川木雕的构图特征丰富而多样,主要包括:位置的上与下、 雕刻图层的前与后、造型的大与小 、外形的方与圆、数量的多与少 、图案的繁与简、质地的粗与细、软与硬等。这些构图特征在整体构图的统一中又富有变化,具有动感,给人层层推进、有条不絮的感觉。且高超的雕刻技艺将正负空间的构图特征运用的淋漓尽致,表现出了阴阳互补、动静互化的美感。作为中国传统的图案类别,剑川木雕的装饰图案多以重复的构成形式进行组合排列,如:梅花格子窗的梅花装饰图案,以梅花重复排列,采用镂空雕的方式,使其形成正负空间,对比强烈,具有节奏感。这种排列方式以雕花漏窗、小条窗、支撑窗最为多见。例如漏窗通常使用一大块木板雕出镂空花纹,比如盘长、龟背、马三箭、豆腐块、冰裂纹、万字纹等,排列规矩整齐。部分装饰图案也运用了疏与密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主与次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聚与散的对比等构成形式,形成整体统一、局部变化的特点,增加了剑川图案的形式美感和节奏感。在图案的丰富性上,将多种吉祥纹样组合在一起,通过谐音的识别以达到美好寓意的剑川装饰性图案也是大有可观,例如,用鹿的造型表达“禄”的含义,用蝙蝠的题材通“福”的寓意,而用花瓶的形象代表“平安”等等,这些不同谐音的动植物、器物、天体图案嫁接使用,不仅可以使图案的造型丰富,变化独具特色,更可以增加图案本身的内涵与美好祝福。

然而,因为许多传统的剑川木雕图案一部分存留在纸质的载体上,一部分存留在老木雕艺人的记忆中。文字的记载也较为缺失,诸多的不利因素使剑川白族传统木雕技艺的传承、存储、整理和利用等方面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通对剑川木雕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找到新的闪光点,使其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它便成为如今我们需要面临的新问题。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与传统的木雕工艺技术的相关领域相结合。例如提高木雕设计者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水平,利用计算机对木雕图案进行数字化的存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产品的开发,建立质量优良的剑川白族木雕展示、营销等方面的信息平台等。这些开发也为年轻一代的学者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吴化雨(1979―),硕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黄 毅(1971―),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数字雕刻技术篇6

雕刻是建筑的重要装饰手段,穆斯林建筑之中的石刻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受实用功能的制约,另一方面,它的形式和风格又受到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扩建、改建,形成了较固定的内容和型式,也是青海地方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青海穆斯林石刻的特点

青海穆斯林石刻包括:世代居住于青海的回族、撒拉族所创造、享有和传承使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与之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回族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石刻遗存。

青海穆斯林石刻以清真寺和民居遗存为主,“伊斯兰建筑中的砖石建筑多有精品,特别是在清代西北陕、甘、宁、青等地,是国内回族雕砖艺术的最精之区,这也是与西方伊斯兰建筑的影响分不开的。”这些石刻艺术品,既有宗教故事,也反映吉祥文化,还有表现其他民俗文化内容的,工艺十分精美,而且数量众多。青海穆斯林民间素来有良好的石刻、砖雕传统,明、清以来历代均有石刻遗存散落民间。民间石刻是穆斯林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是伊斯兰文化作用于青海传统文化的产物,是青海穆斯林形成过程的历史见证和青海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与象征。

(一)在年代上早期遗物不多,但很具代表性。雕造镌刻与装饰以建筑为主,其中以建寺碑、功德碑、墓碑、墓盖石为多,记述和反映了青海穆斯林在各地定居、生存、发展的历史际遇,多用于清真寺、拱北的碑铭中,其内容大多是关于清真寺、拱北的历史等。在礼拜殿的窑壁、梁柱、门窗以及寺内宣礼楼、碑文石刻上均能看到阿拉伯文书法作品,包括各种匾额、锦旗、楹联。如《重建西宁大寺碑记》和《重建西宁东关大寺碑记》都是特定时期石刻文化的精品。

(二)具有强烈的穆斯林民族文化特点。青海地处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自元、明、清多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这些民族在统治期间、在与穆斯林文化交融中留下了本民族鲜明的烙印。石刻不仅在文字上有阿拉伯文、藏文、汉文等,在图饰造型民族融合的风格也十分鲜明。在清真寺、道堂、拱北门楣与壁面上,或在居家与店铺门楣与室内、或在匾额、招牌、器具上,回族喜爱书写、镌刻、悬挂、镶嵌阿拉伯文经语组成对联、中堂、屏联或图案画等;内容为《古兰经》和《圣训》中的警句、格言,或是止恶扬善、扶危济困、修身养性之类的话语,成为穆斯林民族的特殊标识。

(三)河湟地区作为青海穆斯林的聚居中心,石刻遗存历史年代较易区分,时间跨度不大。特别是清代至民国时期,在石碑、石构建筑上体现了用材讲究、刻工精细的特点,而且篆额、书丹、撰文、立石多为权贵、名人。由于,阿拉伯文书法最初伴随伊斯兰教一同传播到青海,多用于清真寺的装饰和碑文铭记,后来随着经堂教育的发展,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经众多写书法和雕刻艺人的创意,融合汉字书法的风格,款式形状多呈图形画意,形成了“书画合一”的中国体阿拉伯书法。如《新设循化营记》、《修浩门河渡船碑》、《循化县城东门肉丘坟碑》、《青海省政府主席马公阁臣墓表》等。造碑立石很有讲究,精雕细刻,大都有形可依,有图可查,有谱可据。

青海穆斯林石刻的内容与题材

青海遗存有许多伊斯兰石刻文物古迹,有古老的先贤墓、明代的墓碑、清真寺等。石刻艺术遵守了伊斯兰教严禁偶像崇拜、认主独一的教律,反对教民崇拜任何偶像,所以无论是建筑雕刻还是民居装饰图案很少见到人物、飞禽走兽、动物纹样,均以奇花异草图案和几何图案雕刻为主。青海穆斯林石刻的题材内容,除吸收了中国传统雕刻题材内容外,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容和题材。

(一)内容有石碑:按使用内容和性质分为墓碑(表)、功德碑、记事碑、题名碑、宗教碑、会馆碑、家谱碑、书法碑等。既有清真寺中的题记、石门、石窗、石殿宇等,也有坟陵建筑不可缺少的石牌坊、石墓门、石享堂等,还有遍布传统四合院中的门枕石、柱础、建筑饰件、石牌匾等。其中,清真寺、拱北、道堂、民居装饰中,礼拜大殿的凹壁、宣讲台、梁柱、门楹、墙壁以及拱北、道堂的八卦亭上的墙壁、门洞、房檐和房屋墙头具有不同类型的雕刻类型,并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工艺做法,结合当地的技艺特色,使穆斯林建筑呈现出丰姿多彩的风貌。

(二)题材既有《古兰经》、“圣训”、阿拉伯文书法,又有怡情养性、陶冶情操的山水、花草内容;既有宗教道德伦理、德化教育内容;也有伊斯兰教教义的中阿文对联。图案可分为祥禽瑞兽类、植物类、文字类、几何纹、器物组合类等,艺术直观的表达了穆斯林民族独特的人生观、道德观、宗教观、艺术观念意识。

青海穆斯林石刻遗存与分类

青海穆斯林石刻遍布全省各地,城镇内比较集中,郊区比较分散,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少于南部。主要有:大通县后子河拱北、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碑刻、南关清真寺、南山拱北、平安县洪水泉清真寺砖雕、化隆县西关清真寺、循化县街子清真寺等。它们多经历了数百年战争动乱、自然灾害、政治风云等的历史变迁,石刻文物也是屡建屡毁,屡毁屡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青海城镇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展开,陆续不断有新的石刻文物被发现,使原有石刻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不乏有价值的石刻艺术品。

(一)砖雕艺术

砖雕,亦称河州砖雕,青海回族砖雕艺术源于甘肃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将阿拉伯文字图案与中国山水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具有回族石刻艺术的特色。

回族的砖雕主要用于清真寺、拱北以及住宅建筑,集中在建筑的檐头、檀榫、砖墙、门窗、廊前等处。砖雕以“刻活”为主,“提活”为辅,即在特别的青砖上用镩、平刀、斜刀等工具,刻出各种花卉、乌虫、翠竹、劲松、荷花、葡萄以及阿拉伯几何图纹等,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民族气息和乡土气息浓厚。从砖雕艺术风格来说,回族的砖雕风格比较古拙朴素,用刀刚劲洗练,雄浑有力。注重整体效果。手法一般为浮雕或浅圆雕。景物前后紧贴,多借助于线刻造型,富于装饰趣味。整个工艺过程一般要经过烧制、打磨、格方、落样、雕刻等工序。砖雕技法复杂多样,主要有平面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阴刻。砖雕可以在一块砖上进行,也可以用若干砖组合雕成,一般是预先雕好再进行安装。操作次序是先将砖刨光,加施雕刻,然后打磨,遇有空隙则以油灰填补,随添随磨;还要修补,最后还要上色。例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中国现存十大古老清真寺之一的平安洪水泉清真大寺,为一四合院式古典建筑群落,也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迎门的砖影

壁,在向门的一面,整个用六角形绣珠式的花瓣雕成,华丽大方的气氛,令人如入花丛、大门左右八字墙上布满了青砖磨雕,花卉瓣纹,在阳光照射时,会形成柔和的清雅韵律。整个照壁设计精巧,刀法熟练,妙趣横生,堪称近代回族砖雕的顶峰之作。还有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卷棚左右八字墙上的砖雕,精雕细刻的一草一木,玲珑剔透,活灵活现,它充分显示了青砖磨雕后,所呈现的优美的质感及线、面所组成的古朴静雅纹样,属国内少见的精品。著名建筑学家刘致在六十年代来青海考察伊斯兰教建筑时,赞誉东关清真大寺的卷棚内部左右山墙的装饰,是砖雕中的精品。他认为洪水泉清真寺的“小木作装饰等极精美可观……全是难得之物”。大通县后子河拱北“……高台上的墓祠建筑部分,是相当精美可观的”。此外,还有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循化孟达大庄清真寺,迄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结构独特,雕梁画栋,设计灵巧,砖木雕饰工艺精致,独具匠心。它们同西宁北关清真寺、玉带桥清真寺、南关清真寺、杨家巷清真寺等典型的建筑风格砖雕石刻,较为清晰地诠释着青海穆斯林民族文化的变迁。

(二)碑刻艺术

青海的清真寺众多,明清兴旺,历代碑刻数不胜数。这些碑分为墓葬碑刻和清真寺碑刻两类,约百余方。清真寺寺观碑主要记载宗教场所兴建、重修、四至、传承、戒条等的碑刻。碑上既有阿拉伯文,又有汉文和藏文,阿拉伯书法艺术在这些石碑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有库法体、大楷、小楷、草书、花体、方体等等。除此以外,石碑围边上还有丰富多彩的装饰雕刻:有螺旋纹、缠枝、如意双环等图案,有的石碑上雕刻有莲花瓣、莲花蕊等几十种花卉图案,还有的以枝叶烘托圆月的精美图案。例如:初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在青海省内规模最大,历史悠久,与西北地区著名的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寺、新疆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并称为西北四大清真寺),据现存寺内的《重建西宁大寺碑记》(1914年5月立)和《重建西宁东关大寺碑记》(1948年8月立)两块碑文记载,可以看出这座大寺已经具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中阿合璧式建筑,气势宏壮。据当地老人所述“大寺对面原有一处记载大寺历史的碑亭院,院内竖有十几座石碑,其中有座高达1丈有余的红沙石碑,有历代皇帝的圣旨和明太祖朱元漳所赐的“百字赞”。这些资料多已不存,现寺内仅存有3座石碑,其中两座石碑立于民国37年(1948年),即重刻的《重建西宁大寺碑记》和《重建西宁东关大寺碑记》,另一块是立于民国3年的书有《重建西宁大寺碑记》的原碑,碑面剥落,有些字迹模糊不清,现立于大殿左侧。另外在循化县遗存有:《积石关护林碑》,立于光绪8年(1882年),原立于积石关,现保存于孟达乡木厂村清真寺内,高160厘米,宽73厘米,厚34厘米。碑文竖楷书17行,字体工整秀丽,共384字;《查加工水利章程碑》,立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原立于循化厅署头门,1958年被迁至化隆县烈士陵园后置放至今,高2米,宽1米,厚20厘米,碑文断残,无上下款,只688字,缺30字,碑文后列有各工“头人、军功”17人署名。《大理院水章判案碑》,立于民国11年(1922年),现藏于积石镇草滩坝清真寺,保护完整,高2.4米,宽0.76米,厚0.22米。中部阴刻“铁案如山”字,碑文阴刻楷书,书写字体清晰可认,共有511字,其中16字风化脱落,无法辩认。以上诸碑刻,风格健康、朴实,表现手法简练,重在以神传形,既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又颇具艺术魅力。碑壁上主题划一,但形式手法各异,刻工们在很小的面积中将实用、想象、趣味三者完美结合。

(三)石雕艺术

石雕是以石为原料雕刻成各种造型的艺术品。“中国最早的伊斯兰石刻中就有丰富的艺术装饰图案,如碑纹边框中的螺旋纹、缠枝、如意双环以及墓盖石各层的莲花瓣、莲花图案等”。在青海石雕与建筑相辉映,平添几分情趣。

传统回族民居多在大门口做石灰石或水泥装饰的照壁,刻绘有秀丽的自然景色和各式图画。石雕因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砖雕复杂,主要是博古纹样和中阿文书法,至于人物故事则很少见。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不像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撒拉族清真寺建筑风格也是中国传统飞檐歇山式。清真寺外廓、内部梁柱壁面上大多雕有植物图案和阿文书法,屋脊下中则放有宝瓶,殿顶龙头秀出。民居建筑一般为宫殿式风格。大房(撒拉族称“萨日”)坐北朝南,房檐前雕刻有程式精美花草图案。墙面多挂《古兰经》中堂,山水屏条等为主。位于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三兰巴海村的骆驼泉,是撒拉族发祥地的一处圣迹。相传,撒拉族先民于元初从中亚撒马尔罕率领同族牵一峰白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一部《古兰经》,辗转来到循化境。经夕昌沟、越孟达山、上乌土斯山时,天色已黑,苍茫中走失骆驼,第二天发现骆驼卧在一眼清泉中,已化为白石,他们试量水土与故乡相同,于是定居此地,随起名“骆驼泉”。二十世纪80年代初,循化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骆驼泉,泉边用花岗石雕刻3个不同造型的骆驼石像,精雕细琢的石骆驼,伫立泉傍,昂首峥嵘,栩栩如生。在循化为纪念已故伊斯兰教回族宗教领袖马天喜而建立的天喜陵园清真石牌坊,为五门石雕牌坊,由福建花岗岩制作而成,总跨度16.8米,为中国少有的伊斯兰教风格清真石牌坊。整个石刻庄严独特,气势辉煌,富有时代气息。穆斯林石雕的技法与砖雕基本相同,材料多采用青石、花岗岩、白石等。

(四)水泥雕艺术

二十世纪80年代,由于水泥的普及,在青海穆斯林建筑装饰中创造兴起了一种仿砖雕水泥制品,当地也称之为“水泥雕”。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初创建于元代,至今有700年历史的西宁凤凰山(南山)拱北。此处长眠着元代传教士圣裔固图布,兰巴尼,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凤凰山拱北几经毁焚,多次重建。后仿照河州大拱北图案,以固图布,兰巴尼墓为中心,于1987年重建。拱北八挂上花窗子水泥雕成八角三层大拱北一座,坐北朝南,基座周长32米,直径13米,内直径9.5米,高27米。飞檐秀出,造工精细,八面堂子水泥预制雕刻花卉图案,栩栩如生,攒尖顶端装有宝瓶,直插云天。“反映了青海穆斯林对先民的无限缅怀和中阿人民的深厚情谊”。而弥足珍贵。后面修筑水泥雕照壁,横贯东西。前面修建卷栅三间,东西两壁水泥雕刻阿拉伯文对联及经语。

综上所述,以石、砖结构为主体的青海穆斯林石刻,经受岁月的考验,数百年来依然耸立,从建筑、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多个方面展示着自身的生命力。在布局上,是艺术、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合。在审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体裁形式特征,同时对其他传统的艺术体裁有着明显的兼容性,从而使大量关于青海穆斯林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民俗等社会化信息成为石刻造型形式类别的艺术主题。它充分体现了穆斯林民族传统文化重鉴戒的审美要求,形成了自己的类型和风格,蕴含着丰富的穆斯林传统文化价值。

项目说明:

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艺术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1YJC760069。

注释:

[1][2][3]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6:159,211.

[4]阿达生,论中国东南沿海古代阿拉伯波斯文碑铭之研究[J]回族研究.

[5]古文义,青海穆斯林[M]青海民族出版社,1989-09,[6]李鸿涛,回族图案的民族风格[J]民族艺林,1988,(1).

参考文献:

[1]喇秉德,马小琴,青海回族史[M],民族出版社,2009,[2]马忠,青海回族、撒拉族金石录[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

[3]徐自强,古代石刻通论[M],紫禁城出版社,2003.

[4][明]刘敏宽,龙膺,西宁卫志[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5]马建春,回族的清真寺及其制度[J]青海民族研究,1991,(02).

数字雕刻技术篇7

【关键词】 商务印书馆;金属活字字体;历史贡献;活版印刷技术

商务印书馆“奠定了中国近代印刷出版的起点”,[1] “是中国民族近代印刷企业全面崛起的标志和动力”, [2]它历经清代、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其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大、技术之高、影响之深远堪称中国近现代印刷出版机构之最。因此,商务印书馆历来在近现代文化史、出版史、印刷史等研究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遗憾的是,以商务印书馆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为主题的研究却几乎是一片空白,仅有的片断性叙述也过于概略,对具体史实语焉不详。活字字体既是活版印刷产业最核心的技术条件,也是印刷设计的主要表现形式,更是印刷出版文化的重要载体。商务印书馆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相关研究的欠缺,既导致了商务印书馆历史地位的矮小化,也造成了中国印刷史、字体史、设计史等相关研究领域的滞后。针对于此,本文立足于国内外既往研究成果及第一手资料展开论述。首先,明确了商务印书馆进行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的历史背景;其次,重点调查了商务印书馆8种独有的金属活字字体及其开发过程、技术手段、字号等重要问题;再次,概括了商务印书馆字体开发活动对同时期韩国、日本印刷界的影响;最后,分析商务印书馆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终结的原因,总结了其历史贡献。

一、商务印书馆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的历史背景

商务印书馆是由夏瑞芳、高凤池等7人于1897年创立的印刷出版企业,[3]也是较早涉足活版印刷领域的中国资本企业之一。虽然创业初期的商务印书馆是职员十余人,“仅置三号摇架三部,脚踏架三部,自来墨手扳架三部,手揿架一部”的小型企业,[4]但是主要创办人有在美华书馆等外国资本企业的工作经验,[5]从创业之初就非常重视活字字体从而保证了较高的印刷质量。

1898年7月26日《昌言报》第3册“本馆告白”称“本馆因欲将报册格外讲求精美故特另托商务印书馆代印”, [6]商务印书馆的印刷使“《昌言报》……焕然一新。三号活字换为四号,因为活字质量高,所以印刷鲜明,一时传为美谈”。[7]实际上,商务印书馆使用了三号和四号两种活字印刷《昌言报》,其中的四号活字是修文书馆销售的日本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筑地明朝体(中国称“宋体”)活字。[8]正是因为采用了来自日本的最新活字,使得商务印书馆在创业初期得以崭露头角从而迅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同年8月26日的《昌言报》第6册中,刊载有商务印书馆“专售大小活字”的广告称,“本馆专铸大小新式活字铜模铅版精印中西书籍日期报单一切仿单并代办各种印书机器价廉物美中外驰名……近来各省大宪所办机器铅字大半购自本馆……”,[9]表明这一时期商务印书馆已将业务范畴扩大至金属活字、活版机械的销售领域,但所谓“专铸大小新式活字铜模”,应仅为代销日本等外资企业的活字,因为这一时期商务印书馆没有开发字模所需的技术、资金与时间。

1900年商务印书馆低价收购陷入破产境地的修文书馆。修文书馆是日本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在上海设立的子公司,其业务的重心之一就是销售筑地明朝体活字。在中国企业尚无能力开发活字字体的背景下,筑地明朝体成为当时印刷出版领域主要使用的金属活字字体之一。修文书馆的收购不仅使“商务之基础稳固乃发轫于此”,[10]更因其获得了“二、三、四、五、六号铜模以及其他机件工具铅字材料等”,[11]使商务印书馆成为当时保有字模并能进行活字铸造、销售的为数不多的中资企业之一,这为商务印书馆日后的活字开发活动提供了基础的技术条件。

1903年后商务印书馆在全部掌握企业决策权的情况下与日本金港堂展开合作的同时,[12]还积极从欧美等国进行各种技术引进,[13]在资金、出版、经营、技术等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成为中国技术最高、规模最大,在东亚也屈指可数的印刷出版企业。1915年大阪中田印刷所的大泽克等人调查商务印书馆后认为“工厂之设备不但和日本几乎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更胜一筹……如再不奋发图强,日本将被中国所超过”。[14]20世纪10至30年代是商务印书馆也是中国印刷出版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曾确立汉字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技术,一度垄断汉字活字市场的美华书馆――也是培养商务印书馆创始人的北美长老会差会印刷所――因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中资企业的挤压而不断缩小规模,最终于1931年被迫宣告破产。[15]这一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中国资本企业完全掌握了印刷出版领域的主导权。

1929年版《商务印书馆志略》中这样写到,“文化之进步,必依赖印刷品之宣传,故印刷业之发达,与文化有密切关系。本公司开办以来,加意研究,历经派人至东西各国学习考察,同时不惜巨金,延选高等技师……当初借材异地之苦心,所以求印刷事业之日新月异,俾与世界进步相适应,幸能达此目的,然煞费经营矣”。[16]可见,商务印书馆高屋建瓴地认为印刷是推动中国“文化之进步”的重要手段,而学习世界先进技术谋求“印刷事业之日新月异”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与“世界进步相适应”这一高远志向。在活版印刷技术为主流的时代,活字字体及铜模的生产、开发无疑成为支撑这一目标的根本之一。商务印书馆的活字铸造能力非常可观,“特备新式铸字炉多架……全年可铸字十六万五千磅。每字出炉,即完全可用……此炉……初自美国购来,既而自行制造,极为灵便”,[17]在新字体开发上则“不惜资本,分延名家缮写,工整流丽,各极其妙。经营多年,始克成功。本公司尤不敢自满。现尚精益求精,逐渐更换”。[18]此外,商务印书馆还自觉地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赛铜字模”就是成果之一。[19]

如上所述,商务印书馆从创立之初就重视活字字体,并将新字体开发、活字生产视为重要业务之一,这既是印刷出版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不断成长的动力和保证,更是为实现中国“俾与世界进步相适应”的重要手段。而雄厚的资金、广泛的市场占有率与先进的技术水平,这些都为商务印书馆进行金属活字字体的开发提供了资金、物质、市场和技术保障。

二、商务印书馆的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

综合现有各种资料,特别是通过《商务印书馆四号铅字样本》、[20]《清国用活版摘要录》等字样的比较,[21]可以确定20世纪初期商务印书馆的宋体字、黑体字(当时称“方头体”)及少数印刷用特殊符号均为日本字体的改刻,[22]因不属于新字体开发的范畴,所以在本文中不做涉及,另撰文详述。

据已知资料,商务印书馆开发过8种独有的金属活字为(1)二号楷书体、(2)隶书体、(3)古体活字、(4)仿古活字、(5)宋体注音连接字、(6)长仿宋注音连接字、(7)行书体、(8)草书体,具体情况及技术细节分别如下:

1、二号楷书体

据何步云的《中国活字小史》,二号楷书体的文字原稿(以下称“原字”)由商务印书馆职员钮君毅书写,种字由当时的著名刻工徐锡祥雕刻,[23]而贺圣鼐的《近代印刷术》中则记叙了其开发的背景、时间、动机与技术。

“华文铅字习用宋体,按钱大镛明文在凡例:古书俱能书之士,各随其字体书之,无所谓宋字也。明季始有书工,专写肤廓字样,谓之宋体……良由易于书写,且便镌刻,然好古者憾其不精审美,习而生厌。欧美各国,所用字体,形态百变,层出不穷,我倘墨守成规,未免相形见绌。宣统元年,商务印书馆k制二号楷书铅字……先以楷书原底照相摄制阴文铜版,每字嵌入铜壳子,制成刻坯铜模,浇铸阳文刻坯,刻工加工镌刻,以成原字,再以电镀法制成铜模,浇铸铅字,极为雅美”。[24]

即,二号楷书体开发于商务印书馆创立12年后的1909年,这正是商务印书馆与金港堂合作,致力于技术引进的同时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时期。其开发动机则出于内外两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对内是“好古者”认为形成于明末经美华书馆定型由日本印刷界改良的宋体字“不精审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印刷文化的审美需求;对外则是“欧美各国,所用字体,形态百变,层出不穷,我倘墨守成规,未免相形见绌”,这既是印刷出版行业对活字字体多样化的必然要求,更体现了商务印书馆具有国际化视野,在字体领域不甘落后欲与欧美发达国家一争高下的远大抱负。而相对“华文铅字习用宋体”,商务印书馆为“好古者”开发中国传统书法、印刷领域中被视为正统的楷体活字,是为在活版印刷这一新技术领域中确立中国独自的字体、印刷文化,这正是前述《商务印书馆志略》中“求印刷事业之日新月异,俾与世界进步相适应”这一目标的具体表现。

二号楷书体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先书写原字,拍照后在铜坯上制作阴刻文字,再将阴刻文字嵌入铜版制成刻字字模,接着注入铅合金制作阳刻文字(父型),其后经活字雕刻师进行修正完成种字,以种字利用直接电镀法制作字模,最后灌注金属制作活字――多数工序是重复劳动,非常耗费时间和成本。此时距上海美华书馆的姜别利(William Gamble,1830-1886)确立“木刻种字电胎字模法(也称电镀字模法)”[25]已经过了近半个世纪。商务印书馆创始人有在美华书馆工作经历,且为中国最大技术最为发达的印刷出版企业,为何不采用成熟的木刻种字电胎字模法或其他字模技术而采用了这样繁复的方法,遗憾的是没有资料暂时无法解明。因迄今为止这种在其他资料中未有阐述,所以可能是商务印书馆自行研究开发的。这种不成熟的字模开发技术,虽然反映出当时的商务印书馆还处于字体开发技术的摸索阶段,但是无疑为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虽然贺圣鼐称二号楷书体“极为雅美”,但何步云却称“字数不足,排版时缺字临时补刻凑数。字体不统一,影响美观”,[26]《华文正楷铜模铸字股份有限公司临时样张》也记载“宣统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有二号楷书字之创制惟数量不多市上流传甚少”。[27]虽然无论是开发技术还是字体设计层面二号楷书体都不能称为成功之作。但二号楷书体仍然是中国资本企业进行活字字体开发的首次尝试――也是东亚汉字文化圈中的第二种楷书活字字体――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日本制活字独占中国印刷出版产业的状况,[28]揭开了中国人自主开发汉字金属活字字体的序幕。

2、隶书体

《近代印刷术》称“商务印书馆k制二号楷书铅字……更刻……隶书体等字”,[29]可见在二号楷书体后商务印书馆还开发了隶书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隶书体金属活字,字号仅二号一种,但印刷物极为少见。因资料缺乏所以原字书写者及雕刻师、具体开发技术等不明,开发时间可能是20世纪10年代初。何步云又称“该馆(商务印书馆)又刻制了少数隶书”,[30]可见隶书体字数不多,无法满足日常的印刷需求。

3、古体活字

何步云称“1915年,商务印书馆聘请近代书刻名家黄岗(原文,为黄冈之误)陶子麟,将古刻本《玉篇》字体,用照相方法,直接刻坯,制成一号及三号仿古活字二副”。[31]而贺圣鼐称“民国4年,商务印书馆更聘湖北黄岗陶子麟先生镌刻古体活字。陶君系近代刻书名家,彼以《玉篇》之字体,用照相方法,直刻字坯,数经寒暑,始成一号及三号古体活字二副”。[32]姚竹天则称 “民国商务印书馆创制古体活字”。[33]在以上三人的记述中,1915年商务印书馆开发的活字名称有所差异。比较《商务印书馆华文活字大小及样式》、[34]《申报》刊载的商务印书馆广告及其他字样,可以明确何步云的《中国活字小史》有误,即,1915年商务印书馆所开发的是古体活字。

从何步云的叙述可知,古体活字将文字蓝本拍照后在金属上直接雕刻活字父型再以此制作铜模,这种字模制造技术相对二号楷书体采用的技术更为便利是一大进步。据现有资料来看,这种技术既是国内首创也是20世纪50年代从日本大规模引入本顿雕刻机前中国企业采用的主流方法。担任古体活字雕刻的湖北黄冈陶子麟(1857-1928)是清末民初四大著名刻工之一,尤其善刻仿宋体及软体字,当时有“陶家宋椠传天下”的美誉,时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长的张元济曾写信给缪荃孙商讨邀请陶子麟刻字之事。[35]

古体活字仅见于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物的各种标题字中,可能仅为商务印书馆的专用字体没有推向市场。对比古体活字与宋本《玉篇》(1983年中国书店影印版),两者文字的间架结构、字体风格等完全相同,这验证了何步云说法的可信性。但因是宋代整版印刷书籍字体的覆刻,所以古体活字缺少金属活字字体所必需的统一尺度和平衡感,在横排时文字大小、重心不统一的情况更为明显。虽然商务印书馆的字体开发技术仍有一定的不成熟之处,但是古体活字开创了“仿宋体”这一汉字金属活字字体的新领域,其问世早于迄今为止被认为是第一种仿宋字的聚珍仿宋体约4年。

4、仿古活字

至1915年,商务印书馆虽已有二号楷书体、隶书体、古体活字3种独创的活字字体,但字号仅有一至三号3种,而且因字形不美、字数不多所以不堪使用。而伴随近代活版印刷技术及洋装书在中国的广泛普及,对小型活字的需求逐渐增加,为此,1919年商务印书馆又开发了仿古活字。

“民国八年商务印书馆海陵韩佑之先生y制仿古活字,初拟以《西陂类编》之字体为蓝本,用机器镌刻铜模,但因一一审查之后,《西陂类编》中可以为字范者,只有二千余字。又因机器铜模不合雕刻笔画复杂之华字,乃作罢议。于是韩君以宋元精椠为范,y制仿古活字……”。[36]

从上文可知,韩佑之尝试“用机器镌刻铜模” 开发仿古活字,而字模开发技术中可用的机器仅有美国人本顿(Linn Boyd Benton, 1844-1932)于1884年发明的本顿式雕刻铜模机(Benton Pantograph)。本顿式雕刻铜模机利用图形缩放比例原理,可在字模材料上制作各种大小的文字形状,极大地克服了直接雕刻法、钢模冲压法等技术对雕刻技师、字模制作工艺极高的要求、繁杂的程序、漫长的工作时间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仅改善了活字字模的质量,同时也引发了字体设计的大幅变革。但本顿式雕刻机虽然用于笔画简单的拉丁字母文字时非常便利,对于笔画复杂的汉字却要求高超的技巧与长期的训练,这也是贺圣鼐所称“又因机器铜模不合雕刻笔画复杂之华字”的原因所在。迄今为止,一般认为东亚最早引入本顿式雕刻铜模机的是1912年日本大藏省印刷局,我国则在20世纪50年代后才从日本引进本顿式雕刻铜模机。通过贺圣鼐的叙述可以确认,早在1919年前商务印书馆就已经引进本顿式雕刻铜模机并尝试利用其进行仿古活字的开发,虽然这次尝试并未成功,但却是东亚印刷界的首次尝试,证明商务印书馆在字模开发技术的引进上走在了东亚最前列。

仿古活字是在广泛收集宋元版本古籍字体的基础上开发的仿宋体活字,有初号至七号的方体和一号至五号的长体2种,是比较完整的金属活字字族,特点是笔画略细、整体匀称、各文字的重心统一、大小规整,被广泛使用于商务印书馆的各种书籍杂志的标题、正文中。相较二号楷书体及古体活字等幼稚的技术及不成熟的字体设计而言,仿古活字的开发表明商务印书馆的金属字体开发技术及对活字字体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5、宋体注音连接字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为了提高教育普及率和国民的识字率,正式公布了40个注音字母。以教科书为主要业务之一的商务印书馆以此为契机,于1919年开发了注音字母的金属活字,并在此基础上,于1922年开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注音连接字。所谓注音连接字是全角的宋体活字和半角的注音字母一起铸造的活字,就活版印刷技术而言,虽然因为多音字的存在会导致整体字数的大幅增加,但使用注音连接字可大幅节省排版时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这种合理高效的技术可能参考了日文的“ルビ付き活字”。

6、长仿宋注音连接字

从《中国活字小史》及《商务印书馆大事记》等可知,[37]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还曾开发过长仿宋注音连接字。实际上,1935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曾出资委托中华书局以聚珍仿宋体长体为原型铸造注音连接字,[38]而作为竞争对手,商务印书馆也紧随其后开发了长仿宋注音连接字。这是将仿宋字体的长体(夹注字)和注音字母一起铸造的活字,虽然未见实物,但因商务印书馆所保有的长仿宋字体只有仿古活字一种,所以长仿宋注音连接字应该是以仿古活字的长体为基本,在1935年前后制造的。

7、行书体和草书体

1929年《商务印书馆志略》记载“本馆有……行书、草书……等活字字模……均为名家雕刻”,[39]可见商务印书馆也曾开发行书和草书的活字字体。商务印书馆的行书和草书字体不仅是国内首次也是当时中国唯一,但遗憾的是没有能确认实际的印刷物,所以无法判断是商务印书馆的新刻还是对日本字体的改刻。

三、商务印书馆对韩国、日本活字字体领域的影响

20世纪初期,上海是韩国海外独立运动中心之一。对于韩国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而言,无论是丰富的藏书、完善的设备还是各种印刷出版物,商务印书馆都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成为他们所憧憬的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40]1919年4月10日,韩国独立运动领导人在上海建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并将《独立新闻》改组为机关报。上海版《独立新闻》分为中韩文混排版(1919-1926年,社长是李光洙,出版部长为朱耀翰,记者为赵东祜等人)及中文版(1922-1924,主编是韩国临时政府国务人员朴殷植,中国记者张黑地参与报务工作)两种。[41]韩文金属活字是刊行韩文报纸的技术前提,但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严密控制下无法从韩国带出韩文活字,为此,朱耀翰、赵东祜等只能委托商务印书馆雕刻字模。其具体技术与古体活字相同:先从韩文《圣经》中选取所需活字,切割下后以照相方法摄制,其后在金属上直接雕刻活字父型以此制作铜模。商务印书馆首先完成了正文用四号活字,并在四号字基础上利用照相技术放大缩小制成了其他号数的活字。为了《独立新闻》的印刷,商务印书馆特意还准备了一台手动铸字机和铸字工人一名,由韩国人训练中国工人进行韩文的选字植字训练。1924年,在朱耀翰等人的要求下,商务印书馆又对韩文金属活字进行了改刻,并开发了黑体三号及楷体四号的韩文活字。上海版《独立新闻》的中文韩文混合排版方式对其后的韩国报纸的排版方式也产生了极大地影响。[42]

20世纪30年代,日本印刷界基本完成了明朝体的改良,并开发了黑体字。伴随经济文化的发展、媒体的多样化与复杂化,印刷界对活字字体的丰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寻找新的字体,日本印刷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在广泛采集中国制活字字体样本的基础上,最终选定并复制了汉文正楷体、聚珍仿宋体等数种楷书和仿宋活字,而商务印书馆的仿古活字也被列为复制的目标之一。虽然因种种原因,仿古活字最终未被被日本印刷界采纳,但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商务印书馆的仿古活字具有较高质量并在日本具有一定知名度。商务印书馆的字体开发活动也对日本的字体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商务印书馆活字字体开发活动的终结及其历史贡献

如上所述,除对日本明朝体和黑体的改刻外,商务印书馆独有的活字字体开发活动,始于1909年的二号楷书体终结于1935年的长仿宋注音连接字,26年间共开发字体达8种之多。其中开发于20世纪10年代的仅有二号楷书体1种,20年代有隶书体、古体活字、仿古活字、宋体注音连接字、行书体和草书体共6种,进入30年代后仅有长仿宋体注音连接字1种。除注音连接字1种是基于宋体开发之外,其他的都是楷书体、隶书体,仿宋体、行书体和草书体等古典字体。可见,商务印书馆的活字字体开发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集中于20世纪20年代,而这正与商务印书馆高速发展时期相吻合。同时,相对于宋体和黑体等近代字体而言,商务印书馆开发的字体都是中国传统书法字体或传统雕版印刷领域的主流字体,集中体现了商务印书馆欲求在活版印刷这一新的技术领域中复兴和确立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所形成的特有的书法文化和印刷文化之目标。

但是1935年后,商务印书馆的活字字体开发活动却被迫终结,究其原因,除当时包括商务印书馆在内的各类中国资本企业竞相开发各种活字达36种以上,加上改刻日本的宋体、黑体等可以基本满足印刷出版界的需求外,[43]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位于闸北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总馆、东方图书馆、编译所等先经轰炸再被纵火最终毁于一旦。同年8月,商务印书馆再度开始营业,王云五(1888-1979)缩小印刷工厂规模,将印刷、排版等各业工人解雇后再给予经济上的支援,让其独立设厂,这催生上海出现了很多小型印刷及字模专业企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活字制造技术的普及。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商务印书馆又遭重创,被迫四处迁移,再无能力进行活字字体开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商务印书馆开发的活字字体还有所使用,但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简体字改革、汉字改刻活动中,这些字体被逐渐遗忘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

商务印书馆为了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确立中国独自的印刷文化,将活字字体的开发视为重要的手段和内容,从活字字形设计及字模开发技术两个层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开创了多个中国乃至东亚的多个首次。就活字字形设计而言:首先,商务印书馆的楷书体、仿宋体、隶书体、注音连接字、行书体和草书体6种字体均为国内或东亚首次,开创了金属活字字体领域的先河;其次,二号楷书体的开发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日本制活字字体的垄断,揭开了中国资本企业自主开发金属活字字体的序幕;最后,在商务印书馆的引领下,20世纪前期中国企业争相开发活字字体达36种以上,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字体开发的热潮。就字模开发技术而言:首先,商务印书馆摸索字模开发技术并首次应用于二号楷书体的开发中;其次,摸索和确立了通过摄影技术直接雕刻活字父型制作铜模的工艺,成为日后中国印刷界的主流技术,为中国字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次,本顿式雕刻铜模机的使用是东亚范围内有据可查的首次尝试;此外,1932年王云五支持商务印书馆员工独立设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活字生产开发技术的普及;最后,商务印书馆字体开发活动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国内,还对同时代的韩国和日本印刷界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综合以上,无论是丰富汉字活字字体字形,促进字模技术的发展,推动中国特有的印刷文化的发展和确立,还是促进汉字文化圈活字字体及印刷技术交流、发展等层面上,商务印书馆的活字字体开发活动都至关重要,为东亚汉字文化圈字体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五、结语

商务印书馆的字体开发活动,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汉字文化圈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因为商务印书馆牢牢把握住了技术和表现这两个字体开发中的核心问题,才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字体开发领域中落后的局面,开创了中国活字字体蓬勃发展的新纪元。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探索方法,无疑对今日我国的字体开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本文虽然阐释了商务印书馆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但是并没有针对这些字体的设计手法、表现、对出版技术及印刷出版文化的影响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活字字体是印刷术发明后信息传递中最为重要的工具和载体,其内涵远远超出设计史、印刷史的范畴,需要从多领域综合的角度、更广泛的框架中进行考察,就此而言,商务印书馆字体开发活动的相关研究还仅处于起步阶段。

【注 释】

[1] 史春风.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2] 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中华印刷通史[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494.

[3] 汪家熔先生等主张商务印书馆出资人为7人,日本学者g本郁马等则认为是8人,本文遵从汪家熔先生的主张.

[4][10] 高翰卿:本馆创业史,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我和商务印刷馆1897-1992[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4.

[5] 鲍咸昌和高翰卿都曾在美华书馆任职,U咸恩曾在英文汇报馆、英商字林西报馆工作后进入英文捷报馆担任活字植字工人,夏瑞芳则曾在英文捷报馆任职.

[6] 日本学者g藤{秀在《初期の商沼^》中称商务印书馆承担了《昌言报》第4册的印刷,而经板}雅宣的调查,实际商务印书馆从《昌言报》第3册开始承担其印刷业务.

[7] g藤{秀:初期の商沼^,日本文化の支那への影,(东京)w雪院,1940.245.

[8] 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经历了数次名称的变化。1872年,创立之初为长崎新塾出张活版制造所,1878年为平野活版制造所。1882年为筑地活版制造所,1889年为有限责任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1893年为株式会社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为了行文顺利,本文均称“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

[9] 板}雅宣:上海修文^,タイポグラフィの世界・|アジアの近代活字史,演讲资料.

[11] 郑逸梅:夏瑞芳、鲍咸恩创办“商务”略记,书报话旧[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5.

[12] 高翰卿:本馆创业史――在发行商所学生训练班的演讲,1897-1992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D我和商务印书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

[13] Christopher A.Reed.Gutenberg in Shanghai Chinese Print Capitalism 1876-1937” [M].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2004.28-30.

[14] 大泽克,中田良夫:上海の一瞥DD商品とレッテルと诟妗ぶ那人の蒿Lと印刷,日本印刷界[J].第69号、1915.40.

[15] m坂弥代生:美A^史考_Oと]i・名称・所在地について,活字印刷の文化史[M].(东京)勉\出版,2009.186.

[16][17][18][39] 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志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34,43,43,18.

[19] 赛铜字模仅见于商务印书馆广告,具体技术不明,可能是用赛璐璐之类的材料代替黄铜的一种字模制造技术.

[20] 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四号铅字样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

[21] 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清国用活版摘要录[M].(东京)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1912.

[22] 本文中的“改刻”指虽然对原有字体的形态、字面、线幅等进行了大幅变更但是仍然充分保留了原有字体印象的设计方法。“覆刻”指对过去的著名字体的形态、字面尺寸、粗细等不做大幅变更,几乎完全保留了其原本形态的再版。“复刻”与复制相同,指对字体的非法复制贩卖。“翻刻”指从原有字体中获得创意并重新制作的字体。在“翻刻”中,原有字体并不作为蓝图使用,更确切地说,“翻刻”意味着新的字体样式的创造。以上概念均引自小宫山博史的《デジタル书体の分类试案》(基本日本语活字见本集成 OpenType版,诚文堂新光社,2007.

[23][26][30][31] 何步云:中国活字小史,活字印刷源流中国印刷史料选辑 之二[M].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78,78,77,77.

[24][29][32][36] 贺圣鼐,赖彦于:近代印刷术[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9.

[25] 木刻种字电胎字模法是美华书馆姜别利引进的活字字模制造方法,具体技术是,先以黄杨木雕刻“种字”,再以蜡取版通过电镀方法制作字模,最后灌注金属制造活字。这种方法不仅设备要求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汉字笔画复杂难以小型化的问题,日后成为日本印刷界开发活字字体的主要方法.

[27] 华文正楷铜模铸字股份有限公司:华文正楷铜模铸字股份有限公司临时样张,(上海)华文正楷铜模铸字股份有限公司,1940年前后.

[28] 虽然1872年日本本木昌造曾开发少数楷体活字但是几乎没有应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第一种大规模使用的楷体活字是1875年由小室樵山挥毫,神崎正x的弘道轩开发的“弘道轩清朝体”.

[33] 姚竹天:谈制造活字铜模,艺文印刷月刊,第1卷9期,艺文印刷局,1937.17-20.

[34] 商务印书馆:近三十五年中国之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35] 王海刚:近代黄冈陶氏刻书考略[J].出版科学,2007.6.15.p80,83.

[37] 张静庐: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38] 第三号注音汉字字模表,中华民国教育部,1935.12,4.

[40] 金虎雄.韩国文学与上海――以韩国现代文学家的中国观与现代认识为中心[J].韩国学论文集, 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2010.81-82.

[41] 柳丁仁.《独立新闻》介绍[J].新闻大学,(上海)复旦大学.1999.01.48.

[42] 刘贤国:中国における『独立新のk行に伴う活字の_kとn国への徊ィ上海美A^と近代印刷、活字焕搐卧戳鳏蛱饯耄中国・日本・n国合同上海セミナ`文集,2010.11.22-23.

[43] 20世纪初期中国资本企业开发活字字体热潮的情况,可参见孙明远的《二世o前半期における中国人による「宋体と「楷体の_k》,《活字印刷の文化史――きりしたん版・古活字版から新常用h字表まで》[M].(东京)勉\出版,2009.05.281-32.7.

【作者简介】

数字雕刻技术篇8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印章、封泥和西汉时期的碑刻拓印,形成于唐代。在唐朝时的四川,人们综合了上述两利一文字、图像的复制方法,形成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是采用纹理不明显的木板,刨平后雕刻阳文(凸出)的反书文字或图案,称为版,然后在版上均匀涂墨后铺上纸,轻轻拂刷,便能印刷出正写的文字和图案。这种方法不断传播开来并延续了很长时间,甚至今天的某些地方还在采用,如藏传佛教的经文印刷、广东民问一些祭奠纸钱或传统食品包装的印刷等等。

北宋时期,在术版刻印的基础上又发展出铜版雕刻印。铜版雕刻印比术版雕刻印更为精细更为耐用,防伪性更好。在此基础上,由于经济活动的需要,代替铜钱、银两使用的原始纸币即宋金时期的交子、交钞、会子就产生了。元朝和明朝还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钞票:至元通行宝钞和大明宝钞。湖北郧县博物馆就收藏有铜铸的元朝至元通行宝钞钞版。

由于清廷闭关自守的政策,实行轻视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的科举制度,导致印刷术和其他许多科学技术一样,停滞不前,被西方赶超并越来越落后。清朝末年,字迹更为清晰,图案线条更为精细的西方石印技术和凹版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使中国的纸币印制工艺出现币人转折,大量采用西方的技术,曾经灿烂辉煌、独步于世界的中国古代造纸和印刷术,从此急剧衰落。

凹印技术与中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技术十分相似,但成像原理恰恰相反,即凹下部分印出点线。通常足用打磨平整的小版、铜版和钢板雕刻为印版,采用螺旋压力机和辊简印刷机印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从美国买进成套凹版印刷的制版、印刷机械,用来印制纸币。宣统二年(1910年),完成了大清银行兑换券的印制。此币成为国内第一套采用凹印技术的纸币。其后,清末至民国30多年的时间,中央政府银行及一些省份的地方银行,电在国内自行印制过一些纸币,但由于当权者对纸币印刷技术不加重视,纸币印刷主要被外国印钞商所垄断,大多钞票在国外印制,在国内印制的并不多。-般来讲,某种纸币停止印制和流通后,该种钞版大多数当时就会被销毁,极少保存。所以,纸币钞版本来就不多见,国内留传节今的民国钞版更是十分罕少。

上一篇:污水处理安全隐患与措施范文 下一篇: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