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背景范文

时间:2023-11-15 17:10:32

研究性学习的背景

研究性学习的背景篇1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新课程的改革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研究性学习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前提的。研究性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并且能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活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应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64-01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1.研究性学习产生的背景。当今时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资源信息化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革。在教育领域中,各国纷纷把教育改革作为提高本国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中,许多国家都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改革的重点,这些转变后的学习方式的共同特征在于关注探究、统整,强调过程取向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也为我国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接受。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我国教育界目前对这一定义还没统一界定,代表性的提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不同,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参与性。

(1)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主体地位,但其学习活动并非不受控制,随心所欲,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被动的接受学习内容,虽然教学过程中也强调师生交流,但仍局限于一问一答的教学环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专题,给予学生一定比例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材,然后就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开展专题研究,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调节。

(2)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强调“开放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学科知识体系,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从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即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角度、思维方式、具体方法不同,因此研究结论,成果形式往往也不同,即研究结果具有开放性。

(3)参与性。参与性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探索氛围,主张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要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必须行动起来,不能只“想”不“做”,只有“做”,学生才能真切的体会科学研究的酸甜苦辣。在参与性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参与”,指导每一位学生全程参与研究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到资料的收集,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实际操作,最后得出结果。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更是一门艺术。“有效的问题研究必须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程度。亦即,学习目标必须设定在略高于学生的目前程度,通过学生个人的努力和社会互动,发挥潜能就能达到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做”,去“体验”,去“尝试”,去“反思”,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富有启发性的、新奇的教学情境,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学习活动的体验。

2.实践体验阶段。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对立的两个方面,教师教,学生学。而在体验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融入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切身体验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直观感受。人是通过体验成长的。马克思?范梅南说,“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体验可以开启我们的理解力,恢复一种具体化的认知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和亲身实践体验生活,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活动中积极培养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分享合作,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各种能力。

3.总结表达交流阶段。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在交流研究成果中可以帮助他人提出问题,检验真理,并有利于找出错误的推理,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研究性学习的总结表达交流阶段是整个活动的灵魂环节,如观察方法,收集材料的方法渠道,思考推理方法等。方法的总结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正是我们所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传统教学僵化的培养模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强调理论的灌输,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不足。而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愈演愈烈,使得许多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无法担负起社会的责任。而研究性学习一扫“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将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景中,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学生主动探究的态度和批判、创新的精神。

2.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学习过程中,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产生积极情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及操作模式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通过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养成了收集获取、整理归纳、总结评价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辨别知识的利用价值。

3.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之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已不仅仅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拘泥于单纯的传递知识,管理学生,也不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究学生所正在经历的一切,激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挖掘学生的无限潜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通过上述对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探析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常规教学中,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在研究性学习中,是学生要求教师再创造。由此可见,在新兴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培养”了学生,学生也“培养”了教师,师生共同成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对新课程的改革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5).

[2]庞维国.论体验式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11,(6).

[3]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研究性学习的背景篇2

关键词:STS;初中物理意义;物理中的STS

一、引言

进行STS教育就是要求要将科学的发展教育和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现阶段的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要顾及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发展需求,也要考虑到在STS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深入探究社会成员们对于现在和未来的生产和生活的期待,然后根据这个预期进行发展,做出决策。STS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参与到生产生活中的意识的培养,要重视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其教育理念需要适应现代教育着重素质的特点,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这就决定了STS教育所具备的特点是鲜明的:

第一,在进行STS教育的时候要面向科学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STS教育必须要从全面、大局出发,然后通过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而全面的认识现实世界,提高自身素质,整个过程也成为STS课程的组成部分。

第二,将STS教育贯彻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其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药不断的引导促进教学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结合中全面的体会知识,形成对科学正确的理解和自身价值观。

综上所述,STS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符合新的教育改革的要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加,学生的掌握效果也更加明显,特别是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贯彻STS教育方式,有效的提高了知识掌握的成效。

二、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中所具备的STS教育特点

1.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和特点

物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其实践性和动手性更强,同时物理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十分广泛,进行物理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时候更急迅速准确,然后通过一些实际的应用来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在物理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能够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增长,学习效果自然也更加敏明显。

在我国教育改革中,颁布的新的教材加大了实践教学的篇幅,由此可见,物理实验教学时十分重要的。在高中物理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学过程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大化的增加实验过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逐步的养成独立探索和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课堂更急的有趣活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将STS教育渗透到物理研究性学习中来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

(1)要在生活中发现知识,通过STS教育让学生学会将生活中一些工具来转变为物理实验器材,这样就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工具短缺的问题,而且通过这样的行为,学生对物理学习就会更加有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实验的成本,增加实验次数,还能够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能力,增强对物理知识的领悟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能力。

例如,当进行“电荷”知识的讲解时,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自己准备一些价格便宜的小气球,然后让学生参与到摩擦起电的实验中来,让学生自己体验头发竖起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可以不断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回答,或者安排给学生独立探索的任务,例如,摩擦可以让头发竖起来,那么可以引导学生摩擦不同材质的东西,看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好奇中不断的探索和学习,然后通过不断的对比和总结来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十分的明确有效。

(2)进行STS教育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时加强研究性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知识需要实验的验证。通过STS教学,实验的过程就不能知识按照书本上规定好的步骤来进行,而是要增加对实验内容和过程的研究,然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自己探索那些方法可行,哪些方法不可行,从而加强对实验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能够不断的拓展,这就更好的发挥出了物理教学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资助思维和探索的过程。

(3)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STS教育理念渗透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巧妙的设置和选择,不断的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怀疑能力。通过物理研究性学习不断的启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然后通过有趣的引导,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提高对物理的兴趣和探究的能力,从而不断的提高教学的效果,也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三、结语

在高中物理的研究性学习中,通过物理实验的手段,促进教育和技术以及社会的联系,来促进STS教育的实施,这样就能够实现物理教学的目的,也能够培养出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和独立探索创新的能力,不断的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黄晏:STS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一点思考,《中学理科:综合》,2006年第3期

[2]黄达成: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调查与思考[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年10期

研究性学习的背景篇3

汤旭峰(1988-),男,云南省澄江人,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为数学教学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在新课改中提出的,它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研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有利于学生多渠道、多角度的获取知识,多方面、多层次的整合知识。本文试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点、在数学课程标准的体现等方面入手,初步分析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并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用频率估计概率》为例,提出几点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当我们刚刚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学习的内容越来越难,提到数学,脑海里浮现的只是一堆毫无感情的数字和符号。但是,数学却存在着它独特的魅力。所以,如何在数学课堂融入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有意义的数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广义上,研究性学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课程形态;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实施研究性学习一般有两种实施渠道。一种是综合实践活动,以课程形态实施的一门研究性学习课程。另一种则是在常规课程教学采用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它适用于各类课程的学习,渗透于学科之中的研究学习,以学科特点为主要特点。

2.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1数学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满足于寻找一些规律,还需要对这些规律的合理性加以推理和证明。

1.2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强调思维参与。这就使得学生的思考量加大,因为他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发现现实问题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1.3数学的这种开放性绝不仅仅体现在所选问题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思维的批判性,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数学思维及数学观念。

1.4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探究性是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3.从《数学课程标准》看数学研究性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索性等特点是一致的。

4.《用频率估计概率》教学设计

4.1情境导入

最近,学校正在组织篮球比赛,我们班的同学正积极的投入到比赛当中。我们班上哪位同学篮球打得最好呢?好,我们就以这位同学为例,假如这位同学参加了篮球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由于对方球员犯规,这位同学得到了一次罚球的机会,请问他罚中的概率是多少?那我们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来求概率呢?好,那老师再加上一个条件:假设那位同学投球的命中率为69.4%。他/她的命中率是如何得到的呢?(小组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叶澜教授曾指出“生命态”的书本知识要实现与三方面进行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改造,把静态的教材文本资源转化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态的资源,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把数学知识与解决学生的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回归知识的生命态。那段时间学校组织了篮球比赛,大家对此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上课的时候,我就以篮球比赛时罚中球的概率为情境引出新课的内容。

4.2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发生的可能性相等,它们发生的概率都为0.5,这是不是就是说,当我们抛掷一枚硬币100次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各是多少?

学生猜测:50次“正面朝上”和50次“反面朝上”

验证猜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同学掷一枚硬币50次,记录和整理数据后将数据填入表中。

[设计意图]问题,数学的心脏。学生在问题中,通过发现、猜想、合作、验证等一系列探究,获取知识与科学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时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学生在探索如何用频率估计概率的过程中,体会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合理性,感受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正确性,以及把这种方法作为一般规律加以应用的必要性。

4.3归纳提炼

4.3.1从刚刚得出的抛掷硬币“正面朝上”的频率的规律我们可以得出概率的统计意义,也就是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4.3.2概率的统计定义给出了估计随机事件概率的方法。那么这种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4.3.3概率的统计定义与概率的古典定义都给出了求随机事件概率的方法。那么两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范围、条件及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概率定义“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逐步变化,感受概率统计定义是对古典定义的进一步扩充。

4.4拓展延伸

“犯人”的机智。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绅士因看不惯王爷的所作所为而得罪了他,并被关进了监狱,众人替他求情,王爷就给他出了个难题:给他两个碗,一个碗里装50个小黑球,另一个碗里装50个小白球。规则是把他的眼睛蒙住,要他先选择一个碗,并从这个碗里拿出一个球。如果他拿的是黑球,就要继续关在监狱;如果他拿的是白球,就将获得自由。绅士紧皱眉头,“天无绝人之路”,灵机一动,只见他把所有的球都混合在一个碗里,然后再拿出一个白球放在另一个碗里,对王爷说:“现在我获得自由的几率为75%。”但是怎样才能把获释的机会再扩大一点呢?急中生智,突然,他大叫一声:“这一下,我有救了。”

问题:1.为什么第一次绅士对王爷说自己获得自由的概率是75%?

2.绅士最终是如何让自己获得自由的?

[设计意图]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才能建立起与学生的共鸣。通过调查解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喜欢数学的,但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冷酷还是让他们望而却步,无法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即使是数学成绩好的学生也表达出了因为考试而“不得不学”的想法。

参考文献

[1] 李正银.课堂生命化教学的缺失与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6,5

[2] 乐维英.研究性学习在初三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全球教育展望,2003,2

[3] 李三平,李传峰.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8

研究性学习的背景篇4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构建主义

0 绪论

目前,关于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背景知识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语言的关联性研究;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听力、阅读、写作等方面的重要性等。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理论,很多学者对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颇为喜爱,因此,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与英语教学的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构建主义与大学英语听力、口语、词汇、阅读、写作的关联性研究;构建主义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构建主义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等。

然而,就目前的文化背景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而言,之前的研究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内容有待充实。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实践性较强,对于文化背景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结果可随时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其成果检验途径方便、简单。因此,本文的研究前景较好,其研究成果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水平。

1 理论框架

20世纪80年代,皮亚杰等西方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儿童认识世界的心理过程,创立了儿童认知发展日内瓦学派,在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知识观、学习观、理想的学习环境及教学模式四个部分。本文将从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两大部分分析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中的重要作用。

理想的学习环境是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个部分组成。构建主义认为,由于每个学习者的个人背景和发展程度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即每个学习者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恰好可使学习者通过互相之间的协作、会话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促进构建能力的提高(曾小玲,张学进,2012:89)。

构建主义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和意义构建的主动接受者,而非传统意义上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在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中起帮助、组织、引导和促进作用(孙芙蓉,2008)。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 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文化背景知识是英语课文背后的隐含信息。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甚至出现文化干扰、文化休克等现象。基于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在为学生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以及设计教学活动时,应重点把握教学目标,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

2.1 文化背景知识与理想的学习环境

理想的学习环境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前提。对每一位英语学习者而言,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理想的学习环境的创设,有赖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和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

构建主义者认为,教师应通过建立概念框架,设定一定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其中,让其逐步探索,从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最终获取知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设置一些不确定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课文Mr. Doherty Builds His Dream Life(《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首先提出问题:Do you like city life or country life? Why? 这一问题即教师为学生设置的情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该问题进行探索,可独立分析总结,得出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优缺点,由此导入课文。这一过程即学习环境的创设过程。在教师给定的特定情景中,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和背景,实现新知识的构建。学习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可通过写作、会话等互相交流,促进知识的构建。

2.2 文化背景知识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构建主义者认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习者应居于主体地位,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对学习者进行适当的引Ш桶镏,促进学习者的知识构建。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调动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力。

再以课文Mr. Doherty Builds His Dream Life(《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为例。本篇文章涉及了美国文化的多个方面,如美国的乡村生活、日常娱乐、常春藤大学、保险行业等。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负责其中一个文化现象,并要求该组成员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并做汇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辅导答疑,从旁协助,并作总结。通过对文章中文化现象的了解和研究,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为进一步的知识构建建立了良好基础,有利于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3 总结

构建主义理论强调理想的学习环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可为学习者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构建;另一方面,在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讲授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曾小玲,张学进.大学英语文化教学问题与策略――一个构建主义的视角[J].琼州学院学报,2012,6,19(3):89.

研究性学习的背景篇5

【关键词】浅析;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1.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下面我们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1)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教与学关系的处理实质上就是师生关系的处理。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从教知识转变为导知识,从主动型转向主导型;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从被动接受型转向为主动投入型。可见研究性学习体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教学内容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大的困难在哪里?就在教学内容的设计!由于学生自主习得的知识是一种认知形态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认知形态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背景知识。这对教师设计学习材料提出了高要求。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求呢?数学教学内容包含两个方面:结果(知识)和过程(方法)。

(3)数学教育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通过选择、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究构建起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学生自主建构的方式、速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差异之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很强的互补性,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按自己的认知方式主动建构。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建构起一些知识,不同的学生建构起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因此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和反馈,通过资源共享,检查、落实教学目标。

(4)研究性学习是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协调统一。强调教法、学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介的有机整合。至此,我们对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这种教学设计的难点在于教师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认知形态的知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探讨,教学反思,我们感到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注意两个关键问题:研究性学习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研究性学习必须服务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个性化特点,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要求。如何在一节课中把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的体会是:一节课学生研究的问题不能太多,至多两个,最好一个;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要相信有些知识学生可以自主建构,或者有些问题本身就不是一节课能解决的,因此教师应致力于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此设计研究性学习主题,并设计微型研究活动和反馈活动,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5)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或“满堂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看法,及时鼓励点拨,适时提醒鞭策。营造一个宽松而又紧凑的、平和但又充满挑战的教学情境。

2.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与编制

选取课题时不妨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掌握知识并不一定具备能力,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编制出开放题,面对实际问题情景,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具体的数学问题,然后尝试求解形成的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

(2)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编制开放题。数学中的定理或公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3)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在实际问题中,条件往往不能完全确定,即条件的不确定性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实际需要,其不确定性是合理的。如包装的外型,花圃的图案,工程的图纸这些是需要设计的,而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设计者的知识背景、价值判断不同,得出的方案也会不同。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编制出设计类型的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将数学开放题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载体,首先必须有适合的问题,如何编制能够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这是值得研究的。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有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生的参与,必将促进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谌业锋

[2] 《探索现代教学媒体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教学中的作用》

[3] 《浅谈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4] 《中学数学教与学》,陕西师大出版社

[5] 《基础教育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背景篇6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27

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中教育制度的革新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就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重视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与高中生物教学

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强调学生之间通过合理的自主学习、互相交流以及探索创新,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策略。我们都知道,高中生物课程注重实验过程和知识的获得过程,该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目标,进一步实现生物学习的预计目标。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地在课堂学习中展开讨论和研究,在激发学习生物课程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逐渐养成学习生物的良好习惯。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生物教师应时刻结合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具体状况,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地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并不断完善,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2.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分析

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重视研究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1)科学分析,灵活运用。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过程中,重视小组合作中科学分析、灵活运用的思想,对于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科学分析,灵活运用,完善小组合作学习中分组问题、探究问题设置,使小组的分配更加合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中灵活的进行分组非常重要。(2)精心预设,任务分解。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过程中,通过精心预设、任务分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生物教师需要根据设置的问题,及时地指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使学生可以有序地进行探究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重视精心预设,任务分解这一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3)激励评价,及时反馈。大量的教学实践调查表明,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还应及时地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融合,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实现以优带差、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发展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提高学习水平。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过程中,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问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完善传统教学模式中不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互相帮助、互相研究,高效地完成生物课程的学习内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创造了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鹏程.新课改背景下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J].学周刊(C版),2014,(2).

[2]王济山.关于高中生物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J].考试周刊,2011,(93).

研究性学习的背景篇7

>> 地方本科院校中文专业“美学概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对策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专业建设研究 对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旅游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会展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辽宁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学科服务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培训问题研究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汽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供给侧结构改革下高职教育发展研究 高职“设计概论”课程教学的实践对策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探究 “信息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 畜牧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尝试 高校《汽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文艺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化工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 大气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李玉用,张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发微[J].改革与开放,2016,(16).

[3]杨晓宁.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4]王莹.大学生浅层学习方法的实证分析[J].改革论坛,2006,(3)

课题支持:本文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MZY16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背景篇8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途径

前言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必须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性、积极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方式的优势,进而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理念和方法,让学生在面对化学难题时能够坚定不移的去克服。教师则应该立即转换自己的教学理念,定制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高效化的发展。

一、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所面临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必将受到多方因素的阻碍。我国多数高中化学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并且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新课程却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和教学的主体,这就对教师造成的一定的冲击,无法快速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式。另外,高中化学教师还要面临高考这一多数高中生都要面临的人生难题,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分数,通常会将一些新课程背景下的新知识点和老知识点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而给学生添加了较大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根据笔者深入实践教学调研发现,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因节约课时或院校实验设备缺失等原因,不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化学理论教学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实践。

二、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转变途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高中生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将会面临高考,日常学习负担和压力均比较大,而在面临化学这一门理论和实践均复杂的科目时,必定会产生消极或厌学的情绪,甚至是产生畏惧心理。高中生已有了自己的主见和学习观念,往往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心,进而产生积极的态度,积极的学习态度非常有利与提高学习效果。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化学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探究化学与魔术之间的关系,通过视频、图片和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一些魔术表演其实也与化学知识有关,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能够让一些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更加形象化、直接化和具体化,便于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有一定的自信心。

2.转换自身的教学角度和观念。新课程改革的出现,意味着教师就必须转换自身的教学角度和观念,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得到重视,让学生能够对化学问题有一定的见解,进而激发学生学兴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学习的优势,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化学知识的能力,并且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较难的问题,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对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的综合能力,时刻关注小组的学习状态。当学生面临难题是,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点拨,进而让教师的职能优势被充分发挥出来。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尽量从多个角度出发,甚至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评价活动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水平。针对日常化学教学的特点,应该看重学生的人文学习理念和科学探究精神,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和人生观,保证学生能够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在学习。

3.注重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高中化学更是如此,通过化学实验能够让学生一些理论化学知识的实际状态,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当教师在讲解“乙醇和钠、钠和水”的反应时,则可以组织学生走入实验室,开展化学实验,对当中的一些问题加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不仅保障了教学质量,还体现出了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

4.做好师资强化工作。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最终效果。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的师资力量必须顺应时代教学需求的发展,随时间推移而不断的加强。高中化学教师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面,基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屏障,遵循新时代的教学原作者,对一些较难的学术问题进行不断的研究,根据当前的教学需求和进度制定新的教学方案,树立坚定的、正确的、时代的教学观念,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理念,保障教学质量,甚至是成为学生会去学习的榜样。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的大教育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得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早已违背当前的教学环境,新的教学方案和途径已逐渐凸显出它的优势,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寻找新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继昱.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2.12.

[2]纪启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5.01.

[3]杜红权.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07.

作者:结锁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一中学

[1]张继昱.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2.12.

[2]纪启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5.01.

[3]杜红权.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07.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范文 下一篇:可视化多媒体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