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22 17:02:12

研究性学习理论

研究性学习理论范文第1篇

排球运动是隔网对抗性的集体性的球类项目,我们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带入到排球教学中,在教学中鼓励同学们自我发展,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终身体育服务。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它强调学习者根据一定的经验背景,在创设情境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堂教学是智力活动与身体活动(身体练习)的有机结合,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身体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必要性

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属于发现学习,发现学习的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出现,只呈现有关线索或例证,必须有学习者去独立发现,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再将发现内容和结论内化。它具有自主独立性、探究性、过程性、全体合作性的特点。要求学习者要选择独立的方法,自主探究,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培养,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或研究的成果。研究性学习主张学生全体参与,她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她的目的是尽可能激活所有学生的潜能,研究性学习中无“尖子生”和“学困生”之别,成绩平平者的同学,很可能具有研究和创造的潜质。同时,研究性学习过程往往是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结合,她需要合作者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去解决一个问题,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2.在排球垫球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当今这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学会学习比学会什么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较多的主动性和支配时间,既是一种学习过程,又可以看成是一种学习能力。作为过程,他是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和操作程序。作为一种能力,他是指学生基于一定的学习经验形成的独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探究学习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去得到最佳的锻炼效果,从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排球垫球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自主探究,模仿,到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给与大家充分的发展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调动她们的积极性,使她们都能在排球垫球学习参与进来,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三、研究性学习在排球垫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选取两个女生排球选项基础班,两班人数相当,开展排球垫球教学,在实验前,两班的排球技术水平相当,基本是零起步。两班的任课老师都由我担任,一个为对照班,一个为实验班。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实验班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实验可是共12课时。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的技能测试成绩结果比较:

排球技能考核,考核排球垫球入筐和两人对垫,考核从数量与技术两方面考核。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基本掌握,0~59分为未掌握。

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班和实验班评价的标准具有严格的统一性,尽量排除非实验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和测评。

考核成员由我与我校的体育教师组成,依据教学评价指标的内容与量化标准对学生测评。

对照班技能考试成绩平均数为78.93,7人成绩为优16%,18人成绩为良占40%,10人为中占22%,10人为基本掌握占22%,无未掌握。实验班技能考试成绩平均数为84.64,9人成绩为优20%,22人成绩为良占49%,8人为中占18%,6人基本掌握占13%,无未掌握。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技能测试前后的成绩结果比较与分析

结果分析:表1,实验班实验后学生排球技能成绩平均值为84.64,对照班实验后学生排球技能成绩平均值为78.93。实验班标准差为3.38,对照班标准差为6.33,实验班与对照班排球垫球技术成绩均值标准误差1.25和1.90,对照班和实验班有显著差异。t=-5.13 P<0.01,说明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具有显著效果。

研究性学习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职计算机课程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前言

总理在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确定了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地位。同时国务院在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思想和新举措,我们需要更多扎扎实实的新行动。笔者结合自己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对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进行探讨。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为了促进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并且充分利用和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潜能,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理论将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同时也是一门追随学习者的课程,学习者的兴趣是课程的起点。与通常的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四重”来归纳,即重发现、重自主、重开放、重合作。

1.重发现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第一要素是发现问题,发现学习和生活中有价值的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这些课题既可以是课堂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又可以是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探讨;可以是思考性的,也可以是操作性的;可以是已知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领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发现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要在对课题的探索过程中得到新的认识、获取新的体验,使自身在新的内容或领域中获得独特领悟。

2.重自主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学生是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制订者、实践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且,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型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为学生的自身经验。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开放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研究性学习没有内容限制和硬性指标,内容可以来自方方面面,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灵活选择自主研究,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的学习,也有来自社会问题和自然现象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因此,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4.重合作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研究性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学习,需要学生直接参与和分工合作。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例如学会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学会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学会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计算机是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是和会读、会写、会算一样的。但计算机又不是一般的工具,只会使用是不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计算机的优秀用户,而是应懂得一些原理,并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应有别其他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应有所突破。因此,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学环境、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有机协调,需要整合多种教学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根据所选的参考标准不同、分析角度不同,对它的设计也有不同的表述,下面主要从研究课题、学习策略、学习评价三个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研究课题的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与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教学内容有明显的区别,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基于统一的教材,以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间接经验)为基础的,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则是以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同样是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范围里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教学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和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却注重使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坚持这一根本区别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广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选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绝对的标准和要达到的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把握。例如同样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擅长网络知识的学生可以选择网页设计与制作,擅长编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编写程序来开发软件,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并没有优劣之分。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策略的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它需要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地亲自参与完成的。同时,一方面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新的情感获得的过程。情感的获得会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书本学习所不能比拟的。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当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进行资料查询、操作与整理;汇总、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这样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和活动空间、时间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而达到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教学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它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

(1)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

(2)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3)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

(4)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5)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结语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条件,也证明了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岗位能力中的重要程度。计算机技术是操作性强、应用广泛的“工具型”应用技术,而且有着鲜明的岗位特性,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实现必将为高职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2]王文琪,邓小飞,李敬德.研究性学习百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4.

[3]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2.

[4]嵇永宁,苗长广.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4.

[5]李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研究性学习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数据结构》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004-02

1 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学习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的完善,网络环境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就是当前网络环境教育中研究的热点之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现实问题的精神。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枯燥,传统教学方法缺少互动和学生参与,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明显。本课题的目的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环境的构建,为《数据结构》学生个体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创新精神,提高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接下来,该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地探索网络环境下《数据结构》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

2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理论基础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研究性学习能够反映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基本原则如下所述:

2.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重视对于网络环境的应用,从而支持学生个体的“学”,与此同时,保证学生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具备较强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并且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个体可以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来灵活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

2.2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基本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对其加以科学有效的指导。

2.3重视协作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协作性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个体在深入地探索和研究相关的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考虑他人的观点,积极与他人进行协作,锻炼每一个学生个体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人协作的学习精神。

2.4 重视评价的过程性的基本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其评价必须融入到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之中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的评价系统,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加以全程跟踪指导。

3 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素构成

除了课题、学生个体、研究合作小组等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素之外,网络环境下《数据结构》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素的构成成分还包括网络环境下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络环境下的工具软件和网络环境平台。

4 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素之间关系

第一,网络环境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材料。这些教学资源涵盖了相关的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等等,它们为课题的确定提供了来源,而且,它们也和每一个研究合作小组中的学生个体的学习存在着非常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第二,在网络环境下的工具软件主要涵盖了浏览器、文字处理软件、个人数字图书馆等等,它们能够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研究、探索、实践的辅助工具,支撑着课题的确立。每一个研究合作小组中的学生个体都能够借助于这些工具来实现对于信息资源的查询、共享、加工和传输等等。

第三,网络环境平台主要涵盖了教学支撑平台、协作教学平台等等,它们能够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阵地,借助于网络环境平台,每一个研究合作小组中的学生个体都能够参与平等的讨论、交流、和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动课题的开展。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素之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整体。

5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具体来说,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包括创设情境、确立课题流程;启发指导、协作探讨流程;课堂小结、效果评价流程。

1)创设情境、确立课题流程: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第一个流程是创设情境、确立课题流程,该流程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该流程主要涵盖了以下的几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合作小组的确定。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确定研究课题。

2)启发指导、协作探讨流程:启发指导、协作探讨流程是课题研究的实质性进展流程,主要涵盖了下面的三个环节:资源搜索、网络环境交流与结论。

3)课堂小结、效果评价流程: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每个流程都离不开及时而有效的评价,课堂小结、效果评价流程必须体现出评价的多元化,主要涵盖了学生自评、小组协作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等。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该文对于网络环境下《数据结构》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通过网络环境平台结合《数据结构》课程,能够实现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为在高校计算机学科中顺利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侯小静,石念峰. 数据结构课程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4).

[2] 祁书洁.“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分析与探讨[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8) .

研究性学习理论范文第4篇

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的思维习惯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二是要读出问题。前者要求学生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心灵感应,后者正是我们提倡的“善于质疑”。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在人文和自然两个大的方面和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有诸多联系,只要学生结合生活“善于质疑”,一定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的学法是受老师教法影响的,地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而“地理教学方法受各类课题本身科学方法论所支配,这是地理教学方法受地理科学方法论影响的最为重要的方面,它紧紧地制约着各个地理课题的教学方法”。

二、加强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的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作为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管理,特别是对教材中难度较大或教材以外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教师更应加以指导。教师应把握好如下几点:(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指导学生选择容易的、简单的、单一的。(2)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专题内容的情境(背景资料)。(3)要指导学生设计研究的方法、步骤、目的等。(4)要适时指导学生收集获得的信息(数据、事例、现象等),并进行整理。(5)要及时在研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在过程中自评和互评。(6)适时适地选择合适的方式使学生在组内、班内表达自己学习体会及结果,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7)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需要家庭、社会联系有关场所,争取有关支持等,切实做好学生后勤保障工作,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8)指导学生对已结束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书写总结报告或论文,并做出适当评价。

三、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步骤要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进行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虽然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但也不能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在实施时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遵循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尤其是初一的学生的思维中,具体、感性的成分还占有优势,这就要求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做到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使学生在思想上从接受上升到重视地理研究性学习;第二阶段主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的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判断问题的价值;第三阶段主要从使学生了解获取信息、资料的途径,到学会收集有用的资料,再到学会对信息资料的整理、再加工等。

四、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形式要活泼多样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而且多半是在分散的状态下开展,这种特殊性要求使学生始终对研究性学习有一种兴趣和热情。因此,老师在设计课程实施方案上要力求形式的多样化,通过形式的变化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进而激发参与和尝试的欲望。例如,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在“选题”阶段可安排有查阅报刊、上网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就近访谈、口头演讲、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每两、三次活动后就换一种形式,每种形式对学生来说都是较为新鲜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和活跃。

总之,地理研究性学习无疑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一系列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都能从多方面来支撑地理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周慧.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J].地理教育.2003(6).35.

[2]周慧.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教育硕士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研究性学习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字:教学模式改革、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终身学习理论

加快现代教学模式改革,使院校人才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遵循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中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终身学习理论是新兴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重要基础,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近些年,随着人们对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特点的不断深入的进行研究探索,建构主义掀起了当代学习理论的新篇章,它给当代学习理论的发展创新带来了影响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它是当今众多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去建构内心的过程,学习者的这种构建,并不是把知识生硬的从外界搬移到自己的大脑之中,而是以本来所具有的一定的经验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内心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作用来建构自己新的认识”[1]。认为学习者是知识加工的主体承担者和创造者,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其次,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的一般过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是通过已有经验对外在新信息进行内化吸收;二是从原有记忆中提取信息 [2]。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既是对新信息的重新认识和理解,也是对原有经验的重新改造和编组。另外,建构主义还指出,外在客观事物存在的内在意义除了客观事物本身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的主动构建。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构建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不存在唯一标准。

1.2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学习本身必须置身于一定的外在环境中进行,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利用各种外在工具和资源相互支持、协同工作的场所,它存在于学习者不断学习的进程中。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学习环境真实存在且十分复杂;二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社会协商,通过协商过程帮助其获取难以获得的认识;三是整合教学内容,可以为学习者从不同角度提供学习材料;四是能够促进学习者提高自我反思能力或帮助其在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识;五是学习环境着重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对于学习所需的内容和方式,学习者可以积极主动参与。

2 研究性学习理论

所谓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将探究问题的学习贯穿于各种学习过程之中; 狭义上讲,是指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从一定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来选择问题和发现问题,从而针对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的,通过主动的研究学习来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寻找到问题的解决和处理方法,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学习活动[3]。

2.1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要义

研究性学习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着重强调的是要通过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比较侧重的是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有效研究与解决。对于当前院校职业教育课程来说,只有通过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才能更加促进学员对课程的理解、更有利于学员学习的切身体验、更有利于学员的成长成才。

2.2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学习内容更为丰富。研究性学习所关注的学习内容具有广阔的视野,能把学习的焦点引导到对外在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的关注之中,可以极大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二是学习时间把握更为灵活。研究性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特点,按照自己的规划来把握学习的速度与进度,灵活地掌控学习时间,方便学习者按需学习。三是更为重视学习的交流与协作。研究性学习重点是研究问题的解决,由于要面对的是角度与广度相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必须要求依靠群体的智慧和恰当的协作分工。通过交流协作,大家可以充分的学习吸取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知识的短板与不足,使学习的效果得以极大的提升。

3 终身学习理论

终身学习(lieflong learning)是指属于社会的每个成员,为了自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个体发展的需要,所进行的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不断的学习的过程[4]。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相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与推广之下,已在教育界引起广泛重视。

3.1 终身教育的概念

目前,关于对终身教育概念的认识存在的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当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培养的总和”,它是从人诞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从人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刻而结束,即始于生命之初,终于生命之末,它包括人的一生当中的各个阶段的教育和各个方面的教育[5]。

3.2 终身教育的特点

终身教育存在以下特点:一是终身性。终身性突破了对教育所形成的传统意识和框架,将教育看做是人生当中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强调人生要不断的学习知识、更新知识、保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变能力。二是全民性。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为了学会生存每个人都离不开终身学习、离不开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目标即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学习、受教育的机会。三是广泛性。终身教育涵盖人生各个阶段、各个职业,遍及所有城镇、乡村,涵盖每一片区域,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可见终身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多么的广泛。四是灵活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决定了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终身教育的灵活性很好的体现在为满足社会分工的不同,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来决定。五是实用性。终身教育的实质目的就在于学会应用,将知识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只有学会如何应用,才意味着一个人是真正的学会了学习,真正的学会了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真正学会了主动的适应外界变化、适应社会不断的发展与变革。

4 小结

教学模式的改革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研究的重点内容,加快现代教学模式的改革,使院校人才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本文对现代教学模式改革中必须遵循的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和终身学习理论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三大基础理论的特点规律,指出三大基础理论是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卢家楣.学习心理与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0-115.

[2]侯立平.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07.

[4]杨燕菊.新课程下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几点体会[J].2011(1):115-116.

[5]秦兰.论终身学习发展的必然性[J].科学导刊,2014(13):225-226.

研究性学习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任务型英语教学 应用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的新课程标准提倡以任务型教学的途径来完成英语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完成来体验成功,从而发挥自身的语言学习潜能。通过对高中任务型英语教学课堂的观察和反思,我构建出一种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任务型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并且对任务的完成有自己的预期。将任务安排给学生之后,让学生自己感受任务,通过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和创新的欲望,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型教学,将研究性学习与任务型教学有机地结合,构建出一种动态的英语教学模式。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觉地激发想要学习英语的欲望,并且从中获得语言知识与技能,提高进行交流的能力,是一种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二、理论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及其定义

研究性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源于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杜威提倡学校中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美国中小学开始提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并且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放到首要位置。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要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这就突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他国家也纷纷表示认同并随之效仿。

后来国内很多教育家将其引用到课堂教学中,丁念金(2004)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主要表现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精神、独立性与合作性、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探索的意识和习惯,有助于学习过程变成自主探索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激发和增强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这些功能,都是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所无法比拟的。殷世东、伍德勤(2005)认为:学习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况琳(2005)将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概括总结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1.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杨颖秀,200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外部环境作用下自己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根据这个理论,学习者是学习主题,环境是促进因素,学习是从简单到负责的意义构建,思考与反思是其中重要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主要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我们认为构建主义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因为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构建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因此,与理解他人以理解的知识相比,亲身发现问题、重新提炼或重新建构知识,可以获得与现实更为相近的理解,也可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习(陆军,2005)。具体来讲,就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并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建立并维持能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人本学习观是我们为什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3.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就是一种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的教育活动,强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由于主体性教育的发展,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现代人才观、现代课程观、现代教学观,在客观上为研究性学习的普及与推广做好了准备。因此,主体性教育的发展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当前重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主体性教育史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教育学基础。

二、把研究性学习引入任务型英语教学

任务型语言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已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师从实际出发,通过挖掘和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到任务型教学的实际中。我们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任务型英语课堂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突出“用中学、学中用”,灵活而务实地开展任务型语言教学。我通过不断的认识与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语法讲解是主要的部分,直白地把英文逐字逐句翻译成中文,再对句子进行结构分析,认为只要将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讲解剖析清楚就行了。在高考的压力下,应试教育使教师注重题海战术,教师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语法和词汇的辨析上,而忽视了真正学习英语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工具。这种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最终造成我国英语教学“耗时低效”的结果。

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我国对于外语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出能够掌握、用英语并且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承担着初步培养英语交际人才的重任。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而将研究性学习运用到任务型教学之中则能够改变这种现状。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行,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明显提高。

(二)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设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任务型教学之中,为学生营造了一种使他们克服困难,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在运用研究性英语学习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教学效果是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的。传统的英语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一味地追求题海战术。研究性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通过合理的任务设计,运用比较新颖的语言材料、趣味性题材,反映实际生活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在十分活跃的气氛中,掌握并运用知识,摆脱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极大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结语

将研究性学习运用到任务型教学的英语课堂上,强调真实意义上的交际,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一种重视输出的语言学习模式。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把研究性学习运用到任务型英语教学之中,促进人们对语言学习本质进行思考,使学生们更好地使用英语,是英语教学呈现新的面貌,能让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丁念金.跨越研究性学习的边界[J].江西教育科研,2004.

[2]况琳.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若干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

[3]殷世东,伍德勤.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教育探索,2005.

[4]杨颖秀.研究性学习能否成为学生新的课业负担[J].外国教育研究,2004.

研究性学习理论范文第7篇

/keyantilu/keyantilu2003_2.htm#C22直接进入)。】

【摘要】本文试图从教育技术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特征,交互环境,教学方法等方面论述学生的自主参与研究性活动与教育技术有机融合,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营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立体化学习环境。

【关键词】教育技术;研究性学习:立体化;学习环境

About the stereoscopic research study environment under education technology conditionsPing chang Middle, school, Sichuan, 6364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we mix students’ taking an active part in research activities with education technology from the theoretical basis, main characteristics, mutual circumstances, teaching methods etc and create vast study space and stereoscopic research study for the students’ active study.

Key Words: edu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study, stereoscopic, study environment

教育部最近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内,井为必修内容列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课程内容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究体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立体化学习环境,使教育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教育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它们的结合日趋紧密,有着教育心理化的趋势。心理学的技能掌握理论是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理论基础,如练习的主动性、分布练习、局部练习与整体练习、练习的反馈强化、技能的迁移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它是由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学习理论。它不仅关注知识的表征和意义学习的过程,而且还重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的意义。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圃社会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社会文化)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知识意义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的,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要素。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奉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类学习具有自发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和内在潜能;强调要尊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要把学习者作为活动的主体,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交融、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担当起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或学生的帮手、助手的角色,并积极发挥作用。教师要让学生觉得是一个真诚的、可信赖的、有感情的指导者。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小组式学习易于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习者有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因此,罗杰斯认为: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的,是意义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

由此可见,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学习的作用;强调意义学习或意义建构;强调师生交互、自主、探究、开放、实践、综合、多样性等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核心所在。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活动课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为现代教育学习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开放化和师生的交互性,现代社会也呼唤人的个性的展现,因而教育要给予学习者个体选择教育客体的自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习个体需要基础上的,无论是学习目的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的选择,都离不开学习个体的需要。因而,个体需要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的源泉。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习者有非常明确的学习动机,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学习意识和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模拟科学家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自己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或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再现知识发现的过程,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使学生成为研究课题的提出者、

设计者和实施者。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兴趣和爱好,与一般学习方式相比,学习者的个性因素在研究性学习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应用,活动中不能只让学生从基本知识剩理论观点,总是停留在抽象思维层面上,而要关注过程的实践活动,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学到科学知识,又使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自主、开放和研究性学习,必须有适合学习者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学习内容的情景支持、学习资源的组织形式和构造方式、知识的结构体系、学习平台和创作平台、实验平台、知识水平测试系统和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研究、设计、验证求解方案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雇用创新能力的虚拟研究机构。在构造良好的立体化环境中,学习者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进度,能随时监测自己的学习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主”、“探索”和“交互”的特征。

三、研究性学习的交互环境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无疑学生是主体,而教师从知识占有者和传授者变成引导者和指导者。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看学生能否有所发现、有所制造,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交互环境随时把问题记录下来,并阅读老师的解答;教师可以通过交互环境随时阅读教师的解答;教师可以通过交互环境随时阅读学习的问题,并把解答写入其中。这样,对于学生,他所面对的是没有人格的机器,可以以轻松的心态毫无顾虑地提出问题;对于教师,可以直观、全面地考虑所有学习者遇到的问题,便于发现所有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师生交互性和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即有机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图所示)。

在教学中,师生交互环境方式有集中讲授方式、集中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方式、非集中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方式、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对于上述的不同教学方式,我们要通过对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保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

交代教学目标,引起学生注意。明确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对情景的观察,通过语言和动作指导观察的重点、特征部位等;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讨论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述观点;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意建构;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强化记忆,促进迁移。对重点问题给予强调,帮助记忆。联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参与性学习活动。对教学资源提供的情境,进行积极的观察,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反应;实际操作,通过人机交互操作,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查询检索,对所得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通过对教学情境的观察,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分析后,深入思考,发现并提出进—步探索的问题;通过学习资源进—步的研究,或进行仿真实验,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探索;环绕待探索的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参与协商讨论;在协商过程中,积极通过语言文字(计算机汉字输入)表达观点;通过语言文字(计算机汉字输入),进行意义建构,即对学习过的内容中有关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进行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归纳。

通过教学设计,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将可以营造一种学习者可参与的教学环境,建构一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能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的。对学生学习方法或认知方法的培养是有帮助的,能使学生学会通过信息获取、加工处理、问题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

四、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性学习可用“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 Instruction)”、“认知学徒式教学(Cognitive Apprentices hip Instruction)”、“抛锚武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进入式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自我反馈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多种自主学习策略。我们在立体化学习环境中,主要来用了支架式、抛锚式和随机进入式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撒去支架。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学生逐渐内化和掌握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学生获得这些技能后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支架式教学的环节是:①搭脚手架;②进入情境;③独立探索;④协作学习;⑤效果评价。

(二)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又称情境性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抛锚固定一样)。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总之,抛锚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的环节是:①创设情境;②确定问题;③自主学习;④协作学习;⑤效果评价。

(三)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又称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斯皮罗等人根据对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样便于学习者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随机进入教学的环节是:①呈现基本情境;②随机进入学习;③思维发展训练;④小组协作学习;⑤学习效果评价。

虽上述三种教学方法形式不同,但是又有其共性,即它们的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师生交互,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尹传高·网络学校的基本特征: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01(3),36—38

[2]李克东·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1999(1),11—16

研究性学习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高职化学教学 教学模式 基本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早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识发展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那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发现学习”的教学理论;心理学家奥斯尔提出“有意义学习”的理论。三个理论构成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建构主义理论(它既是一种学习理论,又包含新的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因此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情境认知、真实生活中非正式学习研究的深入,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观点对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进行的。可以很好地解释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

2关于学习环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环境创设的理论基础,其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含四个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情境”即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协作”与“会话”即学习过程中人际和人机的交流、讨论和合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性的作用。“意义建构”即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这四大要素中,“情境”(即学习环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的背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都必须以之为依托;它是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保证,也是学习过程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该致力于学习环境的创设,并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和调控,发挥帮助学生探索发现的作用,促进学习者对其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这四大要素构成的环境我们姑且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环境”。

3教学模式的确立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我们可称为“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此创设的研究性学习环境中形成的教学方式可称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初期需埋下伏笔,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本身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并呈现出研究性学习情境,同时还需注意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与障碍,使研究的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难度,促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渴望排疑解难、寻根究底的强烈愿望,而且逐渐地由“有疑必问”过渡到“自疑自解”。上述过程就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模式”。这一过程可概括为:设置教学情境――引出思考问题――确定探究方向――主动探索、排疑解难――研讨启发――点评升华。由此可以看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和“研究性学习”环境创设下自然形成的,它是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和教学规律的,同时也包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的。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讲碘知识时,教师可以故意提问学生碘的用途。有的学生可能马上想起“食盐加碘”来。教师可接着再问:“食盐中加入的是碘单质吗?”学生可能一时回答不出,但又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教师可以接着追问:“如何用实验验证呢”?于是他们开始设计思路,自行分组进行讨论与实验。向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无蓝色出现。结论:食盐中不存在碘单质。学生头脑中马上会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食盐中加入的到底是什么形式的碘呢?这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两个参考方案。方案一:碘离子;方案二:碘酸根离子。为了寻求科学的答案,学生们再次思考、设计、实验、判断、推导,不断地批判、假设、验证。

通过这一案例的学习后,学生既掌握了碘酸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又了解到碘盐中碘的存在形式、食用和保存方法、碘盐的化验步骤及人体对碘的需求量。

在该化学教学中采取了以“问题”为核心形成情境要素;以“思考”、“讨论”为手段构成协作和会话两要素;以“实验、判断、推理”为途径和以“发现”为目的形成意义建构要素。从上述教学案例可看出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包含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大要素,同时也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

5 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时应注意的问题

应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它适合于开放的、具有较大空间的、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时,最好选择那些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材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学科,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完全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化学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强调学生是主体,是意义构建者;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协作学习与课后交流。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建构主义理论在中专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3).

研究性学习理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界定实施策略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时代要求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应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与人合作的意识、复合型的思维方式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为应对教育工作因此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应用性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一、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从本世纪中叶开始,在学习心理学领域,行为观逐渐被认知观取代,许多学习心理学家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研究性学习观在吸取不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基于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可以对研究性学习理论作如下简要描述:

(1)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基本观点与传统消极学习观相对立。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2)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

(3)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4)研究性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知觉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

(5)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及与主体性人格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研究性学习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他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这一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学校创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是一种突破性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特征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身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由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4.学会分享与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刻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即使在同一个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及研究视角、目标的确定等等的不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提倡的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具体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科学技术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4.自主性。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自选课题,自定工作方案,即使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也不要干预。最后的评鉴虽是经老师提议进行的,但怎样做也是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向学生提供的是帮助和支持。

5.合作性。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主张学生共同参与、投入问题的研究,相互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从中使学生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发扬和发展个性,切实增强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6.过程性。研究性学习的最主要价值在于其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注重的自然是它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得到发展,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师生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做好有关背景知识的铺垫,从而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再经过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确认问题,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等一系列铺垫后,学生就要拟定好初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做好开题工作。

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要学习和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去伪存真、整理与归类,然后对所获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同时考虑这一结论是否充分证实了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采取措施。(2)调查研究。学生根据已设计好的调查方案和方法,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调查,如实地记录调查中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获得客观的调查结果。并反思调查结果是否足以支持研究结论,或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3)初步交流。学生将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维,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抓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

我们要跳出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圈子,摈弃传统的、阻碍教育发展的教育观念,用素质教育观、学生主体观、创造教育观、现代人才观和终身教育观的全新教育观念武装头脑,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人人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的优化环境。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至少要抓住三个方面:第一,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这门课程无兴趣,不愿投入或被动投入,肯定学不好。第二,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的智慧、能力、愿望、追求的延伸和拓展,是知识的活化。第三,要让学生从小自信。自信对一个人来讲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信,就会变得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要做到“三个给”、“三个转变”和“三个优化”。“三个给”是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活动机会,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和思路;“三个转变”是由重视学生学习结果转变到重视学生会学,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变到重视教师指导学生学,由重视单向封闭的教学系统转变为多向开放式的教学系统;“三个优化”是优化师生感情,优化教育现代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要让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得以真正落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从而更好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努力建设研究性学习资源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它突破了传统课程教材和课堂的约束,把学习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社会和自然,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学和探究,形成了一种基于广泛资源的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对教育资源的依赖程度,远比传统学科教学要高得多。而传统教学的教育资源内容结构单一,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教学材料,是以教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参、教辅,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和记忆,这样的教育资源不可能给学生留下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从而也就不可能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因此,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必须经过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使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或某一项目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它的核心要求必须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各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必要发动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共同开发资源和积累资源。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围绕新课程教材内容和学生可能探究的专题,开发和积累资源,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和实验室等有关设施,挖掘资源潜力,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对现有的资源重新进行索引。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专题过程中,努力研制出更多更好的“预设资源”,广泛收集“相关资源”,注意整理和保存已经采集到的资源,使这些资源能长期积累、更新和共享。要充分利用当地社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科技场馆、科研院所、风景名胜、文化遗址等,做出系统的调查和登记,以利于形成学校层面的相关资料库。目前,信息资源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互联网络,特别是万维网这个巨大的全球资源。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和学生需要努力从这种“泛在资源”中,构建能够更有效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相关资源”,围绕不同的探究专题记录和积累不同的网络、网页链接表,并注意经常更新。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源,主要是能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活动的“导师”,包括教师和其他人员。学校应该对教师资源做进一步的梳理,了解教师的特殊才能、兴趣和爱好。

3.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突破口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教材教学内容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是1994年前后编写的,它滞后于现代教学思想,并制约教育改革的思路。传统教材教育长期以来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忽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直觉思维的培养,这是现行教材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弊端,其结果是影响了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塑造,影响了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资源,正确处理教材,来改编、创编、设计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寻求探索思路和方法。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去操作、去探究、去经历、去感受,进而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的能力,最终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4.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以跳出学科看教学的高度对待

有份资料以中小学数学为例,统计出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将来参加工作有70%的人用不着,有20%的人用一部分,只有10%的人用得着,甚至更少。如在数学中所学的“函数”知识,在今后工作中很少用到,但学习“函数”知识时,所要建立的“变量”思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对人以后的工作,甚至对人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并且21世纪的人才既是某一专业、行业领域中的专门人才,又是能通晓几个相关专业、行业领域的通才。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把教育变成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学智慧。教师要跳出自己的学科范围,注意传授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思想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把培养能力、思维方法作为最高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宽松、活跃的空间,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面对机遇和挑战,要敢于大胆实践,敢于否定既有,敢想敢做才能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叶平.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建设.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9).

[2]吴怡等.大学物理学科教育中应该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高等理科教育,2002(6).

[3]王鹏伟.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教育研究,2002(9).41高等理科教育教育教学研究专辑

研究性学习理论范文第10篇

(一)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原因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国课堂教学注重知识本位、师本位,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缺乏功能性的学习小组,时空构成缺乏多维互动及师生角色扮演模式化,压抑学生的个性,忽视学生的生命价值,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可突破并消除课堂教学中的这几处沿袭成规的问题,迫使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关注学生生命价值、注重课堂探究学习的过程、进行教法创新。

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和传统学习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时,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接受性学习的区别。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锻炼学生识别、搜集、加工、处理、利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我们应该积极地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时的理论基础

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主要依据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还包含了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时的师生角色

1.教师——学生学习的支持者

教师从传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真实世界的、复杂的知识问题。因而,他们不仅要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愿意放弃这种“知识条件严密的问题的确切答案”的观点。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的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联。教学是逐渐减少外部控制,逐渐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2.学生——知识的探究者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注意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学生应在教师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学生应该认识到成为一个自我控制的学习者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学习一些自我控制的技能和习惯。学生应该积极地融入到研究性学习中,投入到新的学习方式中。

二、研究性学习应用于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要将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实到实处,就要求教师精心策划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很好地渗透研究性教学模式。因此,笔者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参照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其他教师交流产生的经验,总结出了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时的一些模式。

(一)问题探究型

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布鲁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可以看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而研究性学习正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到一种好奇的境界里,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

这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学上讲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在创设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问。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问题偏难,学生理解困难,就会感到无从下手,产生放弃的念头。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同样会失去兴趣。因此,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度”,是一个关键而且至关重要的环节。

2.分析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明确问题。在指导探究——解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三导:导思、导议、导评,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探索,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结果的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同时,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研究的组织形式,将3-5名学生组成一组,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提出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收集信息,得出结论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大量的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可加强对问题的理解,拓宽自己的思路,提高和他人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课内充分利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使课内理论性的知识、理论上的解题思路通过实践、探索、论证更好地掌握。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应延伸、拓展新知识,启发学生再发现、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进教室,走进研究性学习。

4.评价总结

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一个关键的环节,教师通过对学生结论的评价,给学生肯定,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可以让学生总结经验,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做准备。

总之,开展问题探究教学,需要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诱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加强课堂问题探究教学的设计,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加强问题探究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通过图1所示,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了解以上过程。

教 师 学 生

图1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结精神。不过,它比较耗时,在进行研究时最好选用不确定的有多种解决途径的问题做为研究对象。

(二)假设验证型

上一篇:美术教学理念范文 下一篇:农村多媒体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