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时间:2023-11-17 11:33:29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1

【关键词】组织学习;组织创新;知识吸收

近年来,组织学习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很多学者认为处在剧烈变动的环境中,组织学习已经成为组织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对组织而言,比竞争对手更为快速有效的学习,成为应对当今快速变化的经济经营环境及维持竞争优势的最佳利器。国外也有学者认为组织学习可以促使组织创新成为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而源源不断的创新,才可能产生良好的组织绩效。随着管理、学术及研究领域对组织学习、组织创新及组织绩效的重视,国内外关于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的关系及对组织绩效产生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本文梳理了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的相关文献,对该领域相关的研究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回顾。

(一)组织学习的概念与要素

学者对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的关注最早可追溯到March和Simon(1958)的研究,但是概念由Agryris和Schon(1978)正式提出,他们认为组织学习是指“发现错误,并通过重新建构组织的‘实用理论’(Theories-in-use)(人们行为背后的假设,却常常不被意识到)而加以改正的过程”,Agryris也因此被誉为“组织学习”之父。后来,组织学习的概念、理论逐渐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学者们不断对组织学习的概念进行修正,对组织学习的定义、类型、内容、程序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引人瞩目的著作恐怕要数后来彼得·圣吉的畅销书《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这本书被誉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彼得·圣吉也因此被誉为学习型组织之父。在该书中,圣吉明确指出,从长远来看,你的组织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比对手更好更快的学习能力。这本书在全世界范围内被热烈追捧,并被哈佛管理评论评委最具影响力的管理类图书。可见,21世纪,学术界和企业界对组织学习是多么的重视。当然,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这一点在之后的章节中将详细讨论。

对于组织学习这个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定义,这使得大家对组织学习的认识存在不同的理解。Huh和Ferrell(1997)根据组织学习的特性,分别从团队(Team)导向、系统(Systems)导向、学习(Learning)导向及记忆(Memory)导向等四个因素来衡量组织学习;Baker 和Sinkula(1999),从市场信息的角度出发,提出以对学习的承诺(Commitment to Learning),指组织将学习视为公司最主要的基本价值观、分享愿景(Shared Vision,指组织中的主管会将公司未来发展的愿景与员工互相分享)及开放心智(Open—mindedness,指组织不能受限于仅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去思考,能超越成规创意思考)等三个变量来衡量组织学习。Agryris(1994)等学者则将组织学习分成了三种形式:首先是单回路学习,也叫适应性学习,是在一个意识到或没意识到学习限制下的沿着一条路径的学习,这个限制反映了关于组织自身和其环境的假设;第二是双回路学习,又叫创造性学习,是沿着一个新路径的学习,这种学习要求能够离开原来选定的路径;第三是三回路学习,又叫再学习,指在进行组织学习时,对先前组织学习的过程和方式进行回顾,探求影响组织学习的因素,再提出有效的新程序,创造新环境,以促进组织学习。目前,西方实证研究领域对组织学习的操作性定义与衡量是由研究者依实际研究的具体情况来加以诠释的,在这些衡量方式中,公认以Baker和Sinkula(1999)所使用的量表对组织学习的内容的衡量最为完整与全面。后来的研究人员也通常使用这三种要素对组织学习进行测量。

另外,前面说到,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是与组织学习非常相近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Ortenblad(2001)总结了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的三个规范性的区别:第一,组织学习是一个过程或者一系列的活动,而学习型组织是组织的一种形式;第二,一些学者认为,学习是组织自发产生的行为,然而需要努力通过学习将组织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第三,有关组织学习的文献是从学术探索中产生的,而关于学习型组织的文献则主要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就是基于管理实践而提出的学习型组织概念。目前关于组织学习能力的研究大致有知识传播视角、适应环境视角、创新视角三种视角,而国内关于组织学习能力提升的途径主要集中在学习机制、信息技术、思维模式、学习渠道四方面。

(二)组织学习与创新的关系研究

Stata(1989)认为组织学习可引导组织创新,而且只有个人与组织的学习而引导出的创新才能成为组织中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Kiernan(1993)认为,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这二者彼此之间的相关性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氛围、领导能力、行政常规、资讯的获取、检索和分享,以及组织结构、系统和环境等;Holton(2000)认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必须不断地学习改造与创新,才能够有机会在快速变动的环境中超越竞争对手,抢得先机并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企业学习在组织执行创新过程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所以,组织学习势必成为组织创新的一个所需具备的条件,透过组织的学习,组织才能有创新的可能。并且,组织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创造力来维持一定的竞争力,以致不容易被模仿。产品和服务都是短时间内可以复制的,然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会的,这是组织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Hurley和Huh(1998)以美国联邦政府研究和发展机构的雇员为研究对象,对组织学习、组织文化与创新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该项研究,他们认为,组织学习机制的建立,能够提升组织内成员的创新能力,并有效激发出组织新的创造潜能。Mabey和SalamanH(1995)通过研究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维持创新的主要因素。Glynn(1996)则指出组织的学习能力不仅会影响到组织创新的初始阶段,而且会影响到创新的执行阶段。一个新理念的诞生并不困难,但是往往执行会比生成更困难。因为执行创新是对旧有习惯和行为模式的改变,这也许会和现有体制发生冲突甚至剧烈的冲撞,这需要很大的力量去保证创新得到合理的执行从而使组织创新可以落地变成组织实际的生产力。

在中国,毛建军等学者(2008)以394家中国企业为问卷调查对象,对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所采取的组织学习能力量表是在Goh和 Richard(1997)关于组织学习能力量表设计的基础上发展修改的(将组织学习能力要素分为明晰的目标和任务、领导承诺与授权、实验能力、知识共享能力、团队工作能力、预警能力和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七个方面)。组织创新量表则采用台湾学者蔡启通(1997)编写的量表(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衡量组织的创新能力)。其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能力对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直接正面影响作用,并且在我国,组织学习能力对管理创新的影响大于技术创新的影响。

另外,谢洪明等学者(2005)则以我国华南地区企业等为调查对象,对组织学习是否以及如何通过组织创新影响组织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他们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延续Baker(1999)的组织学习构面(将组织学习分为对学习的承诺、分享愿景、开放心智三个构面),引用创新理论的双核心构面(将组织创新氛围管理和技术创新两个构面),分别研究了组织学习的三个构面对组织创新的影响,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都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朱瑜等(2007)同样也以我国华南地区企业为调查对象,对组织学习、组织创新和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他们以华南地区企业规模大于100人的企业为对象随机抽样,采用的组织学习问卷同样借鉴Baker的研究;组织创新问卷则借鉴Damanpour(1991)的研究(包括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因素)。研究结果同样表明,组织学习的三个方面都对组织创新有积极的正面影响。

还有蒋天颖等学者(2008)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对浙江省制造型企业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组织学习、知识获取、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间的关系。他们也选择使用Baker的研究设计组织学习量表,组织创新量表则采用来自Chuang(2005)的研究(用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结构创新来度量组织创新)。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制造业,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有积极的影响。曾德明等(201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125家制造企业为调查对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式(SEM)方法对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他们所采取的组织学习量表同样参考Baker关于组织学习构面的研究;组织创新量表则借鉴了KimberlyEvanisko(2003),Hsu—Fang Hung等(2007)以及Khazanchi等(2007)的相关研究(将组织创新划分为组织结构创新、组织知识创新、组织文化创新和组织战略创新4个因素)。其分析结果同样表明制造业中组织学习对创新有积极的正向作用。陈斌等学者(2008)通过对武汉市商业银行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时,参考Baker的组织学习理论的构面和创新理论的双核心构面,分别研究了组织学习的三个构面对组织创新的影响。他们通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出组织学习各因素学习认知、明确愿景与创意思考三个构面与组织创新的两个构面管理技术创新及规划创新均呈显着的正相关,相关程度上与其它研究者在其它行业所得结论是一致的。

魏泽龙等(2008)一些学者在研究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时,以March(1991)对学习的分类为基础,将组织学习分为探索型和应用型学习两个维度,将组织创新分为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两个维度,研究组织学习对于组织创新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于组织创新有积极的正相关关系。朱兵等(2010)在以182家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来自企业层面的数据来对企业文化、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其研究同样从从探索型与利用型(应用型)组织学习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组织的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缪小明等(2010)在研究组织冲突、组织学习与创新的互动影响中,在分析组织学习和创新的影响部分,参考了Agryris关于组织学习的理论,分析了单回路和双回路学习对于渐进性和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单回路学习主要对渐进性创新有积极影响,双回路学习主要对突破性创新有积极影响。

以上是国内外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组织学习是否能够影响组织创新以及二者之间的路径关系所做的探索。然而,不同的研究最终都得出一个结论,组织学习的确是对组织创新是有积极意义的。组织学习对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持续获得具有不可或缺的贡献。管理实践必须重视对组织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使组织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让组织在日趋紧张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知识吸收与创新

上述研究是国内外学者从组织学习与创新的关系的直接探索和研究出发所得出的结论,还有一些学者则从组织学习中的知识吸收与整合能力出发,研究其对于组织创新及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吸收和组织学习是两个息息相关的概念。对此领域的研究贡献最大的应属Cohen 和Lecinthal(1990)的研究。他们首先提出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把知识吸收能力界定为:“企业从环境中识别、消化和开发知识的能力”。他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概念,使得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应用,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提出知识吸收能力这一概念后,Cohen和Lecinthal又将这一概念引入到组织实践中,并研究其对于组织运行的影响及同组织各方面的关系。通过研究,他们认为,吸收能力是影响组织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预测作用。组织的吸收能力有利于丰富组织的知识资源,促进组织知识存量的增加,并为知识取得后的整合利用创造了条件。Mowery和Oxley(1995)在宏观层面上证明了,由于企业广泛地投资建构吸收能力,国家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大为提升;与此类似,Liu和 White(1997)对中国29个制造行业中的145个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创新能力源于对自身吸收能力和新知识来源进行投资的协同作用;Tsai(2001)从网络视角对组织的学习过程进行考察后发现,组织单元的吸收能力不仅正面、直接地影响其创新和绩效,吸收能力还与各单元的网络位置发生交互作用,间接影响其创新与绩效。

在Cohen和Lecinthal关于知识吸收与创新的研究的基础上,国内的学者也开始关注此领域的研究。简兆权等(2008)选取我国珠三角地区124家高科技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知识吸收能力、知识整合、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整合对于组织创新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而知识吸收能力则通过知识整合这个中介变量对组织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阎海峰等(2009)以与在华跨国公司有互动关系的国内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智力资本、吸收能力与组织创新关系得出其结论,即企业实际吸收能力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均具有正面影响,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相比,企业的实际吸收能力更有利于管理创新。曹科岩等(2009)在借鉴了前人对吸收能力、知识整合与组织创新的研究的基础上,对组织中知识分享与组织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以我国华南地区95家高科技企业作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分享对组织创新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并通过组织创新进而影响组织绩效。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关系的研究的回顾,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关于此领域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究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现象。这为后人在研究组织学习在组织中的应用及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也为后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曹科岩,龙君伟.组织文化、知识分享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12).

[2]曾德明,何培旭,陈强.制造业企业绩效与组织学习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组织创新的视角[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01)

[3]陈斌,袁泽沛.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以武汉市商业银行为例[J].商业研究,2008(11).

[4]Creativit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2),293 321.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2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外语专业 英语学习策略 特色新课程

一、引言

英语学习策略是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它已成为我国外语教育界一个研究热点。根据国内外大量有关研究,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策略训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改善英语学习,还可以增强其主体意识,做“积极主动的‘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育部新出台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均规定在高中及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增加英语学习策略的内容。2000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中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2]强调了与学习策略密切相关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如何将有关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教学内容的研究却很少,因而使得成果的应用十分有限。《英语学习策略》特色新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作为教学成果,它包括直接成果与相关成果两部分,前者包括理论研究、课程实施研究和课程教学实践,后者主要包括相关课题研究及开发特色新课程(以《英语学习策略》课程为例)的研究。

二、理论研究

通过研究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以及对省内外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等实证研究,本项目组成员形成了外语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往往是成功的学习策略使用者;学习策略的有效使用并非是一个单纯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具有情境化、个性化和复杂多变特征的动态过程。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构成了全国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最庞大的群体,依照“调查成功学习者和不太成功者的差异,或学习策略与外语水平、个性特点、动机、态度等”,[1]本项目组经过调查本校2000―2004级英语专业本科生结果表明:他们对学习策略有较好的认识,但对策略的使用却不尽如人意;他们被动学习的问题比较突出、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创新能力低下。英语学习策略所倡导的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而如何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需要普通高校外语院系专家教师进行研究,开发与开设《英语学习策略》特色新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该群体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改善其英语学习。通过以“任务”和“问题”为主的教学,帮助学生增强主体意识、自主学习意识,逐步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进而促进其问题解决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加强学习策略教学为突破口,将“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构建一种基于学习策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特色的普通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新模式。

三、课程实施探索

项目组在理论与实证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课程设置改革,研究并制定了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英语专业2005级教学计划,研制了《英语学习策略》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了《英语学习策略》实施性教学计划以及编写了教材(讲义)、制作了课件等,并专门开设了《英语学习策略》课程,该课程主讲教师鲁吉和其他成员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例如,针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先让他们在课外进行小组合作性“研究”,要求小组中每一个成员必须积极参与,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课堂上则让学生将他们讨论的办法(学习策略)在全班交流。在此过程中项目组教师或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讨论和质疑,或以活动主持人、嘉宾的身份对讨论内容、过程、学生表现等进行点评,或以指导者的身份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与指导,再以教师的身份总结学生的讨论情况,运用学习策略课上所讲的理论知识进行阐释,并要求学生到实践中去检验、调整他们在讨论中认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经过教学实践,这一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效果: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开始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策略使用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并逐步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乃至创新能力,因此受到了学生的认可。

1.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于第2学期开设,共16周,一个学期学完。每周2学时,共计32学时,2个学分。该课程分为五个部分,共9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需32学时完成。第一部分为课程及英语学习策略概述、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相关因素等;第二部分教授英语学习策略系统中的管理策略系统;第三部分涉及英语学习策略系统中的学习策略系统;第四部分是关于是英语学习策略系统中的保障策略系统;第五部分的重点是学习策略的综合训练。为了使学习策略的训练、实践、使用“不断线”,建议采取分段给学分的做法,即课程结束时考核给1.0学分;第4学期结束时考核给0.5学分;第6学期结束时考核给0.5学分。

2.教学实践方法

1)教师讲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注意采用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方式教学,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2)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使用英语学习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任课教师发给学生一些策略训练指南,可适当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多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英语学习策略实践活动。此外,还可以建立课内外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英语学习策略实践机制。

3)由于本课程理论性内容较多、相对难学,任课教师注意突出重点与难点,做到详略得当,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

4)要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英语学习策略》课程教学之中,将纸质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起来使用。

3.课程考核体系

本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形式,前者为平时的考核,后者系指课程结业考试,两种考核形式应结合起来进行。考试多采用非测试型评估的形式,如学习策略使用过程、成效交流、写课程论文、写策略学结报告等,以开卷考试的方式。平时考核以作业(包括思考题、任务题)、课外合作小组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作为主要依据,结业考试与平时的考核的比例定为或5∶5或6∶4。

四、成果的创新点

1.本项目研究主持者鲁吉及其项目组成员在英语学习策略定义、分类框架以及静态性和动态性等英语学习策略基本理论问题上取得了新突破:借鉴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的有关理论对学习策略的静态性和动态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认识、区分两套不同英语学习策略系统,即策略的“静态结构系统和动态”,[3]较好地解决了学术界对学习策略系统内部结构与学习者使用策略水平的混淆问题,为训练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英语学习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以辩证的哲学观点,运用系统论的有关理论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定义进行了研究,从教学的角度对抽象的英语学习策略定义、名称、术语和分类等进行通俗化处理,从而使之增加了实用性和针对性。

2.在开发与开设《英语学习策略》课程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教改理论:将加强英语学习策略教学上升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战略高度考虑,针对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把外语专业学习同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以加强学习策略教学为突破口,在进行英语学习策略教学的同时,注重开发其教育功能,即通过学习策略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改善其英语学习,而且还要使他们增强主体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构建一种基于学习策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特色的普通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新模式。

3.在《英语学习策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创建了一套较为可行的教学体系:

1)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了学科型的体系结构,使之体现出“理论知识+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

2)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种适合该课程特点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较明显的成效。

3)探索出一种以“提出任务-使用策略-完成任务”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成果应用

1.由于《英语学习策略》课程内容新、实用价值大,因此有关内容纳入了2006年江苏省中学英语教师“四新”培训项目、2008年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之中,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以及参加培训的全省普通中学、中专和职业学校广大英语教师学员的欢迎。

2.通过不定期的师生个别交流,召开座谈会、汇报会或举行学习策略沙龙等形式,建立了一种英语学习策略应用实践的长效机制,初见成效。如2007届毕业生专业四级通过率54%,而“优秀学生会使用更多的二语习得学习策略”,[4]所以修《英语学习策略》课程的2005级学生专业四级通过率达82%。

3.《英语学习策略》特色新课程是我校2005年被遴选的省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特色的普通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新模式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外国语学院通过开设该课程,带动了英语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这一教学成果应用于外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并深化建构一种基于学习策略的英语专业教学新模式。

六、结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英语学习策略》课程是外语学院校级科研课题“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第二语言(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研究”(2001―2004)课题组(由鲁吉主持)重要的后续研究成果。该课题组针对省属非重点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如被动学习现象比较明显、管理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能力缺乏、创新能力相对低下等进行了英语学习策略可教性研究。其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开出《英语学习策略》这一特色课程,为学生搭建一个英语专业学习的平台,帮助他们增强主体意识,逐步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提高自我管理英语学习的能力和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能力,“掌握该在什么时候、在哪一种情况下采用哪一种学习策略或技能”,[5]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达成“利其器,善其事”的宗旨。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157.

[2]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鲁吉.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4,(6):38.

[4]Ames & Archer.Achievement in the Classroom[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8:8.

[5]吴增生.值得重视的“学习者策略”[J].现代外语,1994,(3).

[6]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研究性学习 培养目标 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37-02

当前社会环境急速变化,面对大学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体系的变革,在校大学生体会到了教育、学习和社会带来的多重压力,他们不仅要迅速掌握日新月异的知识技能,还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工作,而那些能得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学生除了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外,还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今后高等教育一面新的旗帜。如何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值得实施的教育实践模式。

研究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发展、实现自我的人生态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有相通之处,比如“探究性学习”“项目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等。20世纪90年代至今, 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理念一直广受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不同层面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而在当前高等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和选择的十字路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着力方向,结合研究性学习,探索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机制,将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打破传统围墙式教育,加快实现开放式、自由化、尊重个性的高等教育环境。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营造环境,体验学习经历

研究性学习其过程与实践特点就是营造有益的学习经历,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技能和经验,还强化了学生探索、分析、决策以及自主运用综合知识的水平。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经历下感受知识重构和创新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坚持科学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一次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经历,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认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可能产生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发现”相互割裂的局面。

与传统课堂学习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其方式、内容、时间、空间和评价指标是具有差异化和可变性的,内容不只是局限于单独的学科理论,而是以某一问题或现象为学习源,运用各种方法、知识、技能去认知、探索、解释,从中实现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探索为基础进行,学生的学习组织方式是呈现多样性的,可以是独立研究也可以是集体研究,可以是网络讨论也可以是现场交流。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经验接受的被动者转变为渴求知识的自我指导者和发现者。

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为学生营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从有助于激发学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的理念出发,通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经历及学习完成的创造性作品的评价与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养成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创新方法,塑造创新人格

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就是大学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形成创新人格的最佳时期。研究性学习模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非常适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和开展,打破了以往“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惯性思维,以模块、知识点为学习启动点,强调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过程,这种非绝对智力因素导向的教育模式对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1)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目标是追求纯粹的知识传承,强调经验的间接获取和知识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具有多样、开放的特点,通过培养学生主动、自信的意识,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更加注重学习个体的全面发展。(2)促进高校革新大学生学习评价。传统教学把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注重学习结果量化指标的考核,无法准确描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因此必须要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和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于一体的多角度立体评价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专长,提高学习信心和学习质量,进而更加有效的进行创新学习。(3)推动高校转变大学教育模式。研究性学习强调情景创造和知识重构,注重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促进者,知识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存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去获取,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三)改革模式,强化能力培养

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引导传授、自主认知、知识获取、综合评价。每个阶段都是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整个过程中,将学生置于开放的认知情景中,围绕具体的知识点、问题或项目,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将获取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并以实践结果为依据重新认知、整合和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各项综合能力与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而这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研究探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1)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目标要求,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内容,让研究性学习更具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进行资料搜集、信息整理,主动获取知识、理解知识、领悟思想,完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强化。(2)自主研究探索是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知识结构的完善不能仅靠拿来主义,学生以专题知识讨论、项目研究、课题设计等为契机,根据研究的目标、程序以及预期效果为蓝图,运用独立思维、协同创造的方式去研究、探索、论证知识存在的唯一性和项目实施的可靠性,实现自主研究探索能力的提升。(3)自主创新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的核心目标,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探索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创新,使得学生个体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得到发展,创新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可以是发明创造、重大发现、决策制订、知识更新,也可以是认知否定、方案完善、知识应用等,创新不在于大小,任何对知识、方法、成果的重新认识、完善或否定都是体现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体现。

二、研究性学习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综合性、探索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进而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目标。

(一)知识发现、成果形成机制,实现知识创造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充当了方向引导的作用,是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协助者,学生是整个过程的主角,他们需要通过自主自发的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而因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思路的不同,最后获得的知识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知识发现机制:他以某一知识点、问题或论点为导向,鼓励、引导学生独立设计研究方法和思路,以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去选择知识、建立结论假设,然后再以学习的知识去确认或者否定这一假设,最后发现、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和知识体系,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成果、发明创造和技术专利等。这种通过知识拓展获得知识创造的过程可能会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并同时对探究新问题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无限的勇气。

(二)个体激励、集体约束机制,实现主体成长

美国哈佛大学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除了从教师处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通过自身努力从图书馆、网络和其他同学那里获取各种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和思想。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集体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师生、学生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学生之间合作学习,通过互动的过程,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加快知识学习的速度,使大学生能及时分享知识发现、经验获得与发明创造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水平。同时,研究性学习还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洞察、价值澄清和自主实践的方式,激励自己发现新问题、接受新知识,而当学生理解现实生活的问题,发现自己知识构建和发明创造的潜能时,研究性学习就能真正实现主体成长。

(三)社会认知、社会认同机制,实现对象融合

社会认知是指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估解决结果,打破原有的唯一性和权威性,从而认识社会的过程。而社会认同则是学生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通过知识发现和经验发明实现社会价值,得到社会认同感的过程。社会认知和社会认同机制营造了平等、宽容、开放的社会环境,极大地推动了学生融入社会的速度,增强了学生面对社会的勇气。其所倡导的平等交流、大胆假设和自由抒发,对培养学生理性怀疑和科学求证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当前时期正处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专门化、应用型人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开展恰巧顺应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会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开展过程中必须以强化机制为保障,以为传统教育模式提供有益补充为使命,才能真正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

2003(05):71-76.

[2]李建军.研究性学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和实现机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78-81.

[3]王涛.研究性学习中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6):66-67.

[4]王娅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41-45.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4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园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b)-0168-02

药用植物学是用植物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一门科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被定位为“修剪的园丁”、“雕刻的工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枯燥乏味,只是应付考试,缺乏兴趣,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学习观,它的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考,培养研究能力和协作能力。现今研究性学习已受到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提高药用植物学教学质量, 本文将研究性学习充分应用于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之中,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长沙医学院2010级药物制剂本科学生54名为实验对象,均为大一新生。将其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7名,A组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B组为传统教学法组。

1.2 教学方法

1.2.1 教学目标

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和栽种药用植物、鉴别药用植物能力,并进行相关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研究,从而提高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质量。

1.2.2 教学方法

1.2.2.1 传统教学法组教师根据《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按传统教学方法,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辅以相关的实验。教学学时数、教学内容、进度、教师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完全一致,但不参与建设药用植物园、制作药用植物标本、大学生创新性课题。

1.2.2.2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①以建设药用植物园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药用植物学课程后,组织学生参与建设药用植物园,种植98 m2的中药材,主要是栽种丹参、桔梗、白术、射干、、半夏、天南星等药材。整个栽种和管理过程由学生们独自完成,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栽培的大量知识,并做好相应的生长与管理记录,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在上植物分类检索表查用的实验课时,即让学生从药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来查找药材所对应的科、属。另外还让学生参与辨别每种药用植物的科、属、种,给每个植物做标识牌。学期结束前在药用植物园内组织现场识别植物考试,作为实验考试成绩的一部分。②以制作和修复植物标本为途径,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药材长出完整的植株后,组织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的学生制作药材活体标本和腊叶标本,并在校园附近采集相关的药用植物标本进行制作。其次,组织学生整理和修复1988年全国第三次资源普查的时制作的部分药用植物腊叶标本。③以大学生创新性课题为平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课余,鼓励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实验,每个课题组人数在7人左右,目前开设的课题包括:《半夏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半夏与天南星的微波炮制》《桔梗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丹参规划化种植与野生品比较研究》,为申报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做准备。

1.2.3 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开始前1 d对各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进行测试,以消除误差。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考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科研能力4个方面的评价。①考试成绩:药用植物学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考试进行评价,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70%,实验考试占30%。理论考试试卷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量、题型、分值、难易度两组一致。实验考试为学期结束前在药用植物园内组织现场识别植物的考试。②学习态度:采用学习态度问卷评价,采用李克特五点数尺度测量,分数为16-80分。③学习动力:采用Keller 在研究和实践中以ARCS为理论指导编制的“教材动机性问卷”(instructional material motivation survey,IMMS)[3]进行评价,共20题,分数为20-100分,分数越高则学习动力越高。④科研能力:以、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的成绩、主持和参与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课题数量为指标。论文分别按省级期刊、部级期刊、核心期刊、CN刊物、SCI、SSCI、CSSCI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20-100分);竞赛成绩按校级、省级、部级以及一、二、三等奖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90分);主持和参与课题也按校级、省级以及第一、二、三排序,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60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前,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研究性学习法实验后,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相比,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考试成绩、科研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尤其是科研能力和考试成绩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植物考试,作为实验考试成绩的一部分。②以制作和修复植物标本为途径,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药材长出完整的植株后,组织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的学生制作药材活体标本和腊叶标本,并在校园附近采集相关的药用植物标本进行制作。其次,组织学生整理和修复1988年全国第三次资源普查的时制作的部分药用植物腊叶标本。③以大学生创新性课题为平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课余,鼓励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实验,每个课题组人数在7人左右,目前开设的课题包括:《半夏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半夏与天南星的微波炮制》《桔梗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丹参规划化种植与野生品比较研究》,为申报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做准备。

1.2.3 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开始前1 d对各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进行测试,以消除误差。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考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科研能力4个方面的评价。①考试成绩:药用植物学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考试进行评价,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70%,实验考试占30%。理论考试试卷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量、题型、分值、难易度两组一致。实验考试为学期结束前在药用植物园内组织现场识别植物的考试。②学习态度:采用学习态度问卷评价,采用李克特五点数尺度测量,分数为16-80分。③学习动力:采用Keller 在研究和实践中以ARCS为理论指导编制的“教材动机性问卷”(instructional material motivation survey,IMMS)[3]进行评价,共20题,分数为20-100分,分数越高则学习动力越高。④科研能力:以、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的成绩、主持和参与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课题数量为指标。论文分别按省级期刊、部级期刊、核心期刊、CN刊物、SCI、SSCI、CSSCI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20-100分);竞赛成绩按校级、省级、部级以及一、二、三等奖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90分);主持和参与课题也按校级、省级以及第一、二、三排序,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60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前,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研究性学习法实验后,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相比,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考试成绩、科研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尤其是科研能力和考试成绩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3 讨论

3.1 研究性学习法的优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一方面,通过建设药用植物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了学生的课堂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制作和修复植物标本,加深了学生对药用植物学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促进了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师生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组学生无论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科研能力、考试成绩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2 研究性学习法应注意的问题

3.2.1 对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要求高[4]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既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如研究生导师一般帮助、指导学生去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整个过程中应树立规范、良好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

3.2.2 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要求较高

在建设药用植物园时,需要学校有相应的场地和激励机制。另外,在制作药用植物活体标本和腊叶标本以及开展科学研究时,学校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和相关的鼓励机制。

3.2.3 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5]

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主动配合,尤其是在栽种药材以及制作和修复标本时,需要做许多枯燥的体力劳动,因此,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满腔热情,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目前高等药学院校开设课程的广度、深度、难度逐渐加大,药学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学生必须学会适应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较理想的学习方式[6]。实践证明,研究性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推广。但对于如何合理安排实验环节、如何创建更加科学的评估体系等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之成为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肖海英,冷一平,刘卫平.研究性学习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9):170-171.

[2]段小群,卢曦,李勇文.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药理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J].华夏医学,2010,23(5):595-596.

[3]鲍美华,李艳辉,蒋己兰.结合综合讨论的P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8,8(1):29-31.

[4]杨北宁.外科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0):67-68.

[5]蒋幼凡,刘晓,岳秀.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呼吸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33-34.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5

关键词:领域创造力;图艺创作人;真我创造力;真诚领导力;体验式学习;高峰经验;人生指南针;文化及创意产业

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中,设计专业领域与人类生活相关,固本研究特选在专业视觉传意设计工作范畴中,最能反映高个人艺术创意能力的专业图艺创作人,特以香港土生土长的不同资历的专业图艺创作人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着重开发一套实用与普及性高,能应用于启导个人发展积极创造力的培训及发展工具。过程中,透过文献探讨与书面案例,并与业界交流,先以半结构性访谈,再进行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去分析研究对象的创意成长路与心路历程,他们在个人创作事业发展历程中的生命事件、专业领域学习、发展及经验影响等类别为因素作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真诚领导力越强、体验学习圈越强及高峰经验越丰富,则对图艺创作人之的创造力影响越高。若图艺创作人能多运用体验学习,则可以更加促进真诚领导力对创造力的正面效应。最后,如图艺创作人能多运用体验学习,也可以更加促进高峰经验对创造力的正面效应,也会是较高创造性的创意成果。这样,如何从成长经历中发现真我,及能否自我学习,形成真我创造力: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启导着研究者发展“真我创造力”历炼模型

适逢研究者在数年前工作机缘中,因要准备针对领先世界级领导力培训的新教材时,偶然发现George,Bill著作True North:Authentic Leadership一书,书中真诚的领导者会热切追求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在管理中既用脑子去思考,也用心去感受。他们懂得与人建立长期且有意义的联系,并严格要求自己,以达到目标,对自己始终有着清醒的认知。研究者認同这股源自真诚的领导力,将会是二十一世纪具影响力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领袖培育模型,发展出来的领袖不但成功且不失己,模型中的自我意识、价值观和原则、激励、支持性团队及综合生活,导航了以成功领袖发展为书中研究成果所描述的每个受访者,并确立了他们个人心中的生命指北针。这书的中文版名为《真北》,翻译了书中所研究的125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导者,以定性研究分析他们的生命故事,发现真诚的领导者往往是从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中发掘出领导热情,并以此培养员工的领导才能,激励他们走上领导岗位上,薪火相传,发挥最大的团队力量与绩效。

若从企业业绩之影响力来看,作者领导下的企业能在十年内,从10亿美元增至600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35%,突显真诚领导力还要比当年盛名之美国通用的卓越领导力还卓越,加上近年金融海啸对全球大小企业之冲击,更能体会到这股真诚领导力对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活现化。

巧合的是,回顾国外不少的研究中,发现领袖与创意企业家具有不少相同或接近的人格特质。而另一方面,原创能力是创意成果以至创意经济的重要基石,研究者深信没有两个人的命运是完全一样,在基于人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创意潜能及人生经历的信念下,如何启发、培育及发展属于自己的个人创作能力,既能平衡个人或家庭生活的素求且愉快地创作,促进不同地域的创意产业、经济与发展特色的可持续创意成果,这些全是驱动本论文作者的研究方向及意义,深信能提出这以“真诚创造力”修练模型去发展富有高应用价值,及以此继续培育及发展更多的创意人才。

研究者回想到自己身为中国人,虽然土生土长于香港的环境下,受到了颇多的西方文化、学习系统及管理经验所影响,但同时也从少受到中国文化及管理哲学所感染,如儒家思想中,《礼记》的《大学》篇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在激励着研究者首先要做好自己。而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领悟到“真诚的我”需要“正心”,另“修身”有如“修练与实践”的道理,“真我创造力”历练模型的发现,比作者最早预期发展的一个纯作创造能力培训的“真诚创造力”模型,变得更实用及更具价值。

二、定性研究:以香港专业图艺创作人为例

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中,设计专业领域多样化、普及化及商业化,与人类生活相关及具较密切的影响力,固本研究特选在专业视觉传意设计工作范畴中,以最能反映高个人艺术创意能力的专业图艺创作人,特邀香港土生土长的不同资历的专业图艺创作人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透过业界推选、另在参考专业商会会员及专业领域获奖者名单中再筛选成三组,研究者通过个别邀请,最终获得59位在香港土生土长的图艺创作人应邀为研究对象。他们全都是拥有高绘画创造力的人才,当中有创作发展多元化或别树一格,并具影响力的插画家、漫画家、画家、创作总监、自由創作人、设计师及动画师等,三组分别为本地及国际知名创作人、拥有丰富专业插画经验的资深创作人,还有经验较浅的创作新秀作个案访谈及问卷受试对象,并实证了“真我创造力”历炼模型的信度与效度分析。其中真我创造力的形成及发展可分为五个主要类别的影响因素:个人经历与生命事件、价值观与原则、体验学习圈、高峰经验和专业领域创造力成分。

本研究的原始对象曾定為土生土长的插画家,但由于对象人口稀少,虽则他们的高绘画创作能力及业务范围已能满足全香港的高绘画创作的市场需求,但全职创作人数亦只仅为约八十多名。固将研究对象扩大,期望能将总体信度与效度提升。筛选分组主要按創作人个人的资历与成就作访谈及受试对象,三组分别为:知名组、资深组、新秀组。在2012年6月下旬至10月10日期间,研究者一共进行了前后两次的访谈活动。

透过前后兩階段全面且深入的社会调查,进行深度案例研究,以重新提出测量真诚领导力和领域创造力的量表。基于前期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新的研究框架,并以此作为社会调查的基础,进而在调查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弥补、得到完善测量的各变项量表的启示,是进一步解决、检验真诚领导力、体验学习圈、高峰经验和领域创造力之间各假设关系的基础。

访谈的第一部分,首先邀请知名组其中两位创作人进行半结构性访谈,以撰写访谈记录、文件及背景资料之据以了解图艺创作人之成长、学习与创作历程的关系,什么是导航着他们创意成长路的因素,对所需要作研究的理论作进一步分析及假设推论,为设计问卷之测量内容作准备。

访谈的第二部分,研究者因应最终回收问卷数量乃属小样本,也许需要为调查结果及分析的信度与效度作出补充,以弥补不足之处,并再进一步找出未能在资料分析上所反映的启示及其他影响因素,充实此研究成果。而在培训及发展工作上,研究者希望能找出那些影响因素较重要,需要及值得发展,并作可持续发展的落墨点,还需要作为持续研究的启示。

本研究除了理论综述及分析外,实证部分以定性研究及定量研究并重。早期先通过使用一个定性研究的范式以鉴别真诚领导力与体验学习圈的特征表现,以多种角度所获取资料,成功地了解到图艺创作行业间的关键性问题所在,包括市场需求的转变;同业竞争;创作人未尽全力;过于商业化及即食文化有损创造力;缺乏追求自我超越的创作心态等。

三、定量研究:研究设计与统计结论

本文研究者认为很有必要在上述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小样本的探测性检验(pilot-tested)以进一步完善真诚领导力和领域创造力、体验式学习、高峰经验等测量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修正量表,以致形成一个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的正式问卷。

此部分研究数据以能量化为主,固采用问卷方式向香港图艺创作人理解他们对个人经历与人生感悟、价值观与原则、体验学习圈、自我超越的灵性需求及领域创造力成分的交互作用的成果之信度与效度研究。研究对象被要求在问卷上填写如何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所遇影响很大到的人和事件,当中有家族成员支持,教师的启蒙,或有助他们个人创作与发展的前辈,生活逸事,而从令他们最感悟的创意作品、最崇拜的创作人、个人目标及座右铭等,反映着他们价值观及原则,还有个人自评的得奖作品与成名之作,也启导着他们创作领域发展的指北针。他们实证了“真我创造力”历炼模型的活现化,高创造力的来源及环境影响的戏剧性与重要性。

这次问卷调查,主要通过以独立开设的电邮账号,以方便统筹及发出附上调查问卷档案的邀请函电子邮件,以便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这是定量研究的最后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确定样本时,有意识地以知名组、资深组和新秀组三类图艺创作人为对象,主要是考虑到知名图艺创作人现在已成为本土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引起了诸多学者及社会业界的注意,但知名图艺创作人、资深与新秀类图艺创作人的比较性研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选择这三个组别作为研究对象,还将有助于控制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正式样本以香港土生土长的全职或兼职创作人为抽取对象,並在2012年8月22日至9月19日期间中举行。按个人的资历与成就作受试对象的三组分别为:知名组、资深组、新秀组。每组最少16人。最终获得的样本量为59个,包括了画家、自由创作人、儿童插画家、填词人、平面设计师、概念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等等不同的图艺创作人。经筛选未有严重作答不完全的废卷之后(0份),其中新秀图艺创作人为21人(占样本量的35.60%),资深图艺创作人22人(占样本量的37.28%),知名图艺创作人16人(占样本量的27.12%)。最后可用问卷为59份,样本中男性为36人(占样本量的61.02%),女性为23人(占样本量的38.98%);接受过培训的人数为53人(占样本量的89.83%);全职创作人为44人(占样本量的74.58%)。过程中,随了以电邮个别邀请他们作答填写问卷外,也有亲身到访或以电话跟进及作补充资料,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更多问卷作进一步统计分析处理。

本文认为,通过自我评估法来获取真诚领导力和个体特征,以及领域创造力和创作人个人背景特征等资料,以进一步解释创意成果现象是可发展性。之后,则应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如对样本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对主要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相应的统计检验和相关性分析,以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被调查样本中专业教育的平均年龄为3.32,标准差为1.901;被调查样本中体验学习的均值为5.6881,标准差达到了0.7495;培训的平均时间为0.9年,标准差为0.305;样本中真诚领导力的平均值为5.2644,标准差为0.9709;高峰经验方面,高峰经验的平均水平为5.0949,标准差为1.1693;真诚领导*高体验学习圈的平均值达到了2.5474,标准差为3.0867;高峰经验*高体验学习圈的平均水平为2.5895,标准差为3.1633;创造力水平的均值为5.4271,标准差达到了0.8553在变量的相关性分析方面。

研究发现真诚领导力与领域创造力是显着正相关关系(p

此外,领域创造力与真诚领导支高体验学习圈显着性相关(p

由于真诚领导力、高峰经验及体验学习圈具有很强的共线性,所以将调节变量学习体验圈划分为高体验学习圈和低体验学习圈,真诚领导力和低体验学习圈、高峰经验和低体验学习圈、真诚领导力和低体验学习圈、真诚领导力和低体验学习圈,将其带入模型中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真诚领导力和高峰经验对领域创造力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且效果非常稳健。而且真诚领导力、高峰经验与领域创造力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体验学习圈在真诚领导力与创造力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即如图艺创作人拥有了体验学习,则可以更加促进真诚领导力对创造力的正面效应。

另在高体验学习圈的影响下,真诚领导力和高峰经验对领域创造力均存在相关关系,但效果不显着。在真诚领导力和高峰经验对领域创造力存在相关关系,但影响是不显着的。也就是真诚领导力和高峰经验对创造力的主效应明显,但加入调节变量后不显着。这基本证明了体验学习对创造力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而体验学习圈在高峰经验与创造力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即如图艺创作人拥有了体验学习,则可以更加促进高峰经验对创造力的正面效应,各假设基本上得到验证。

四、总结

图艺创作中欲传达的是如何赋予作品价值、如何丰富意识形态、如何创造感悟。没有深刻体会难以潜移图艺之美,缺乏艺术环境则对创意培养谈何容易。人力资源的重视与培育、艺术环境的开放与多元化、社会大舞台的扩展与经营,以及政府支持创意产业的长期发展政策,皆是对产业发展蓝图及创作人生涯发展的重要元素。

如何提升这个人竞争力实在是刻不容缓的,向真诚图艺创作人学习,并由提升艺术、与品格内涵之修炼着手,燃点起创作之火,应会是一条可行且必经之真我创作之路。一个真诚的前人,他能觉知到他所经历到的感情、感受等体验,并且他的行为就是他所觉知到的感受和感情的化身。“真我创造力”模型这个研究,如图1所示,实证了从个人成长的经历与人生感悟中,自我学习的简易法门。

要发展“真我创造力”的第一步必需敢感去暸解真实的自我,从人生体验中学习,思考个人创意成长路上的感悟,常抱创作激情,不时超越自我与放下,善用经验学习法去增广见识与感悟,让创意灵感源源不绝。

自我潜能是人类与生俱有的天赋,它包含三种主要力量:创造力、智力、因应力。可经由培养、刺激、教育而激发。它亦是促成个体自然成长与自我实现的趋力,自我实现则为人生的目标。也许生命历程中遇上一连串的失败,还是乐观期盼成功的到来,应为创造力表现的首要原则,还有创作人创意成长路上的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导航及成就创意成果与发展。若要成功,就必须要有正式和非正式的知识来适应环境,正是体验式学习法。体验式真我创造力发展模型,提供了简单有效的发展策略,锐意培育更多能以积极自我导航的创意人才。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人创造潜力,这是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固能掌握从“历史”中学习是重要的。而在种种的资源显得愈来愈有限的大环境下,创意却可以变化得无限可能之珍宝。艺术建设与再教育是一项美的希望工程,完善的工程蓝图只是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自我超越的灵性创作与展现,是创作人的个人修炼与追求。

综上所述,如果说真诚自己与创作激情是启发真我创造力的自我导航的宝石,那么真我人生感悟无疑是引领新一代图艺创作人,如何去感悟人生经历与追寻丰富灵性内涵以朝向北极星。若每位有心希望发展自我创意路,并能明白导航自己的北极星与方向与意义所在时,真我创造力就能随心随缘,并在积极学习和追求梦想的创作激情下所导航及前进,图艺创作也能升华成有价值的感悟与生命意义,进而成就了创作人原创力的活现。透过无限可能的经验学习法,不但能使在人生感悟后更具自信,研究者相信真我创造力定能在商业舞台上,较容易创作出更具影响力及可持续发展的作品,为人类舞动出更美好的生命内蕴,同为创作人带来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展望

本研究的最大局限性首先是对象人口少的问题,因主要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插画家或图艺创作人人数实在稀少;其次是图艺创作人的强项是在绘画画面,故以文字作沟通的问卷部分,所需要花的时间比一般情况更长,及影响他们作答的意欲。幸运地,能回收到已作答的问卷,大部分的作答内容可见创作人能流露出他们真诚的回复,及对本研究的支持。

香港已达到了另一个尖的发展,经济崛起之后,从制造中心,20世纪80年代到开花服务业在20世纪90年代危机和恢复在21世纪初。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的表现支柱产业,包括金融,物流,旅游和专业服务,各国也累积不少的宝贵经验及作相关性研究与成功案例分析,特别是全球竞争的加剧,香港已日见不足之处。由于许多亚洲经济发展及营运成本较香港便宜,星光大道的生产和服务,香港需要审慎寻找途径走出向下的价格竞争和不断上升创造新的市场空间,通过普及创造和全方位的创新,更少不了具原创的价值提升。

当然,创造力的表现不仅决定于个人因素,组织或工作环境也扮演重要角色。例如,人事管理方式、工作设计及人力资源政策等也都影响到个人的创意表现。

本文以创意成长路的分析为基础,强调创造能力训练的可行性;以成长经历分析与训练为基础,进而探讨高峰经验的特性,以及强化体验学习圈与创意成果产生的方法。

循级而上,最终如何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创作先锋为师,充分强化个人的创造潜能及创意成果表现,将会是非常值得作进一步研究的论题。特别是运用本研究所提炼出的真我创造力历炼模型,持续实证在不同类的创作人,让此模型的应用层面会更广,更具实用价值,并在创意人才的培训与发展领域上起了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与意义。

参考文献:

1.Amabile,T.M,Attributions of Creativity: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5(4).

2.Amabile, T.M.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Through Motivational Synergy[J].Journal of Creativity Behavior,1997(1).

3.Anthony, O’Hear.Philosophy, the good, the true, and the beautiful[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Beard,Colin & Wilson, John P.“The Power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a handbook for trainers and educators”[J].UK: Kogan Page, USA: Stylus Publishing Inc.2002

5.Conti, R., Coon, H., & Amabile, T.M.Evidence to Support the Componential Model of Creativity:Secondary Analyses of Three Studies[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6(4).

6.Dacey.J.S.,& Lennon, K.H.Understanding Creativity: The interplay of biologica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J].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8.

7.Desmond Hui.A Study on Creativity Index[J].T Home Affairs Bureau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Government.2006.

8.George, Bill.True North: Discover your Authentic Leadership[J].Jossey-Bass,2007.

9.George, Bill, Sims, Peter, McLean, Andrew N., & Mayer, Diana.Discovering Your Authentic Leadership[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2).

10.Hennessey, B.A., and Amabile, T.M.Reward,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

11.‘i.mission’Executive Committee.i.love.money[J].Hong Kong Society of Illustrators,2005.

12.Julia Cameron.The Artist’s Way: A Spiritual Path to Higher Creativity[J].1992.

13.Kolb, A. David.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J].1985.

14.Paul Roberts.Nurturing Creativity in Young People: A report to Government to inform future policy[J].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Agency,2006.

15.Sternberg Zhang, Eds.Perspectives on Thinking, Learning, and Cognitive Styles[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1

16.George,Bill,Sims,Peter,刘祥亚译.True North: Discover your Authentic Leadership[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

17.Joseph F. Newton.每梦成真[M].今天出版社,2004.

18.Lenz, Elinor,Adams, Linda.Effectiveness Training for Women超越自我的颠峰[M].生命潜能文化事业,1992,

19.Pink,H. Daniel,查修杰译.A Whole New Mind[J].未来在等待的人才,2006.

20.Rees,Darrel,杨久颖,杨晓芬译.How to be an Illustrator[J].如何成为顶尖插画家,2009.

21.Sternberg, R.J,Lubart, T.,洪兰译.不同凡想Defying the Crowd[J].远流出版社,1999.

22.高福安,林淑华.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3.贺小刚.企业家能力, 组织能力与企业绩效[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4.黄荣华,梁立邦.人本教练模式:激发你的潜能与领导力[M].经济新潮社,2005.

25,柯建军.设计―表现的突破[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6.连城纪彦.挫折,就是生命的转折Tell Yourself There’s Hope[M].今天出版社,2008.

27.刘道玉.创业与人生设计[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8.刘曙彰.点亮生命创造力[M].诺奕思文化,2008.

29.刘远章,陶兆辉.启动创意潜能——潜意识创意工程[M].明窗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30.谭司提反.奇得有理―经验学习策略与实战[J].浸信会出版社(国际)有限公司,2005.

31.田中真证.积极生活创幸福[M].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32.吴甘霖.我们都是创新天才[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3.熊汉富.企业管理人才创造力开发[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4.许焯权.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M].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2003.

35.许焯权.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与珠江三角洲的关系研究[M].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2006.

36.张德芬.活出全新的自己[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37.郑石岩.随缘成长[M].远流出版事业,2008.

38.茱莉亚·卡麦隆着,钟清瑜译.创作,是心灵疗愈的旅程[M].橡树林文化,城邦文化事业,2010.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6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中央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提高执政能力、推进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党委的决策服务部门,政研室不但要学习在先、实践在前,充分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而且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抓好能力建设,为服务科学发展练好内功。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着力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提高学习实践能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在中央党校20xx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政研工作的决策服务性和不断创新性特点,要求政研干部更加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通过学习创新保证政研工作始终走在前头。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努力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研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服务决策、推动发展,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尤其要重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新出台的政策精神,迅速将政策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二是提高谋划辅政能力,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身在兵位,胸有帅谋”。政研室作为党委的“智囊团”、“参谋部”,客观上要求具备超前思维和谋划能力。必须以调研成果使用为目标,拿出一批为市委急需、对决策或工作推进有用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真正使调查研究成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对策性调研,切实做到从本地实际出发,深刻领会上级精神,准确把握领导意图,全面了解社情民意,突出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做出前沿性思考和分析,提出一些独到见解。对领导调整工作部署或新推出的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重大问题,要快速反应,及早研究,提出对策,竭力当好参谋助手。要针对改革发展中的新变化开展前瞻性调研,着重研究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谋划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课题,敢于研究别人不敢或不便于研究的问题,敢于提出别人不敢或不便于提出的建议,努力做到未雨绸缪,想领导之未想,谋领导之未谋。要针对基层工作亮点开展总结性调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和看法,总结基层和群众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创造,形成能够指导全局工作、切实可行、群众认可的调研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是提高创新突破能力,确保调查研究出成果。政研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必须紧紧围绕政研职能的充分发挥,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载体,使政研工作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创新观念,就是要突破各种过时的思想障碍,既要认真贯彻党委的决策部署,严格按领导的意图办事,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领导关注之事,谋领导所思之策。创新思路,就是要按照职能定位,统筹推进调查研究、文稿起草、政务服务、综合协调等工作,真正为党委决策和推动工作当高参、献良策。创新机制,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工作机制,真正形成一套职责明确、运转灵活、落实有力的政研工作机制,为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保证。如建立健全“机关效能建设先进个人评选制度”、“优秀调研成果评选制度”和“优秀文稿评选制度”激励机制等。创新方法,就是要在坚持和完善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抽样调查、实地考察等传统调研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大胆应用市场调查、问卷调查、网上调查、统计分析等调研方法,使调研成果更准确、更适用。创新载体,就是要继续加大调研课题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力度,把课题研究与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相结合,着力做好研究成果的上报、应用和宣传,优秀成果要在机关刊物、政府网站等载体上刊登发表,促其交流和发挥作用。

四是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汇聚研究资源促发展。对一个地方而言,各种研究机构数量众多,但又往往面临工作人手少、工作任务重、信息不对称的实际困难,研究工作形不成合力。政研室处在党委、政府的核心位置,要勇于担负起统筹协调的职能,有效整合社会研究资源,拓展决策服务渠道,丰富调查研究方法,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服务科学发展的联动机制。必须密切联合县(市)区和市直部门,让一些涉及区域和职能部门的专题研究更深入、更具体,让一些涉及专门行业和领域的相关政策研究更准确、更到位,以此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必须密切联合几大 班子的研究机构,推动市委政研室和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研究室等服务决策的“权威机构”强强联合、共同研究,以此提高研究的权威性。必须密切联合社会研究力量,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市科技情报所、各行业协会中决策服务人才的聪明才智,以此提高研究的广泛性。必须密切联合市外研究机构和专家,对事关安庆发展的重大问题、涉及中长期方向性的问题研究,借助这些外力外脑超前研究、超前决策,以此提高研究的前瞻性。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7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网站以及网上课堂的不断普及和完善,给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使整个教育环境快速的发生变革。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成为当前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目前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建设上,有重复建设、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低水平开发、偏重素材开发、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在应用上,偏重于教材的补充扩展,教学资料的堆砌,较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较少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和信息的反馈。这导致网络教学的教学效益降低,基至背离网络教学的初衷。

本文从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角度出发,探讨以专题学习网站为技术平台,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网络化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途径。要点如下:

1、 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网络教育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意义。

2、论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的教育研究实践,探索建设“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原则规范、应用“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模式,寻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3、反思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研究的实施过程,整理出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几个关键步骤:选题、前期调查与分析、专题内容设计和系统设计;专题学习网站开发的技术与工具。

4、反思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研究的实施过程,通过对“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丰富的案例进行分析、反思、归纳、总结,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探索出以“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为平台,课堂内教学、课堂外活动、课堂内外结合的三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第1章 前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丰富人们生活,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到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之中。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网站以及网上课堂的不断普及和完善,给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使整个教育环境快速的发生变革。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成为当前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目前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建设上,有重复建设、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低水平开发、偏重素材开发、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在应用上,偏重于教材的补充扩展,教学资料的堆砌,较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较少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和信息的反馈。这导致网络教学的教学效益降低,基至背离网络教学的初衷。

本文从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角度出发,探索以专题学习网站为技术平台,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网络化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途径。

1.1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的提出

1.1.1专题学习网站提出的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但是我国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情况却令人堪忧,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而美国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以及做研究工作和创造性的工作。难道我们从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中抽出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辟建了校园网,却只是让学生知道上网就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收发E-mail吗?显然,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与网络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我国的中小学生网络学习状况之所以这样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网站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怎样的信息与服务。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网络教育呈现以下特点,网络学校只是沿袭了传统课堂教育的基本模式,网络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义,授课的形式由在同一教室的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在不同地方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授课中的被动接受地位丝毫没有改变,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所具有的协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优良特色,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网络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大力加强网络的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学校网站是计算机辅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无边界性,使学校的教学半径能够迅速延伸到几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得以迅速提高;它的易接触性,使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高,面向大众的终身教育有可能真正实现;它的无时限性,使得教学的组织可以更加灵活,人们的学习方式更加自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教学。这一切对于整个的教育领域,从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到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前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很多,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极积参与到网络教育模式的研究中。2002年4月,中央电教馆《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2],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项课题。成都十二中接到此课题立项任务之时,也是学校《创新教学设计与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成果之时。寻找一条如何将研究更为有效深入地继续下去,如何将已有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途径,成为课题组亟待解决的问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将研究方式多样化、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好途径。学校申报成立了《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组,选择“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同时还考虑到了网站的可续持发展性、网站的辐射性、综合性。江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21],一个民族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进行的。“创新教育”仍是教育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使得网站具有了可持继发展性。由于创新教育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和教育活动,这又使得网站具有了辐射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作为课题主研人员,本文作者全程参与了组织、策划、管理、研究工作。经过近四年的实践研究,该课题已经结题,本文作者代表学校课题组参加了四川电教馆和中央电教馆的课题评审答辩。本文就是作者在此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反复的实践、反思、总结,而撰写成的。

1.1.2专题学习网站研究的意义

专题学习网站是围绕与某门课程或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学习专题而展开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5]。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专题探索-网站开发”的学与教的实践,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专题学习网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新型形式,它既充分发挥了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体、大容量等优势,也不同于针对某一知识的课件,或某一门课程的网上教材,更不同于一个学科的专业网站。专题学习网站选择某一有意义的学习专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收集与专题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像、视频资料信息,扩充学习资源库,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本专题相关知识点,甚至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形成专题学习网站。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作,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习的主体、参与者和探究者,学习过程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认知工具,进行发现、探索的过程。

1、学校专题学习网站能体现各个学校的教学特色。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建立自己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网站的超时空特性,不仅能让本地区内的人们更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们了解你们的学校。

2、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桥梁。网络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它集全社会的力量,使教育资源无限增长。这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高投入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力上达成平等,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均等的得到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不会再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不仅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

3、学校专题学习网站能提供教学互动的全新方式。学校专题学习网站使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它不再受到传统课堂的制约。它可以使各个省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学校同处一室,共同讨论,共同共享。地理上的界限在这里模糊和消失了,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真正没有围墙的学校。

4、学校专题学习网站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平台,不同的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认知世界有诸多方式。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使学生寻觅不同的教育方式,各取所需。学校专题学习网站允许不同的学生沿着自己的途径,按自己的速度接受教育与学习,学生将有机会享受最佳的教育机会,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培植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5、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极佳的教学研究室。学校专题学习网站与教育类专门网站的有效链接,给学校教学研究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各种优秀教案、专家论坛、网络观摩课、各科素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为教师教研提供了极佳的平台,有效地降低教研成本、提高效率。

1.2 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

1、解决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专题学习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网站建设原则的确定、网站专题内容的选取、网站设计规范的确定、网站框架的搭建等方面的问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与其它网站建设的原则既有一些相似之处又有许多的不同,这些原则的确定是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正确规范的保障。专题学习网站主题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该网站的实用性、影响力、可持续发展性,决定了网站的生命力。而网页设计的规范、风格、框架结构决定了网站应用的效率、决定了网站的吸引力。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解决的。

2、探索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的模式

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通过研究,寻找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现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网络化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寻找师生的创新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全方位互动学习的方法途径。

3、如何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现创新教育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成都十二中在1999年参与了中央教科所的课题《创新教学设计与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实践研究》,并成立了课题组,由学校领导和教科室老师带领一批骨干教师在语、数、外几门学科中进行实验性研究,到2001年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课题研究要深入下去,需要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课题组需要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能调动教师积极性、推动所有学科进行创新教育深入研究的崭新的技术环境作支撑。课题研究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成果的应用,有许多课题因为没有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应用,而使得研究失去了意义。《创新教学设计与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要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应用,才能体现研究的价值。而成果的应用需要兼容性强的技术平台作支撑,才能及时、准确、高效地将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期望在“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得以实现。

4、资源共享

在信息资源无限丰富的今天,资源共享是每一个资源使用者的义务。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期望借助于“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搭建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1.3 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的方法和预期成果

1.3.1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是以高初中学生及教师为主要对象,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应用性、开发性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评价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

1.3.2 研究的预期成果

1、建立“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并全面地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2、确立《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建设的基本原则、设计的规范、基本结构。

3、 确定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的基本途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应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 探索出课堂教学实现了哪些方位的突破,教与学实现了哪些方面的转变。

1.4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

1.4.1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10]。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基于主题(项目)的网络学习模式,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升华和延伸,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网络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指定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借助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通过自身的学习探究活动和与其他学习者或帮助者的协作努力,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达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它既能体现专题学习网站综合学习课题的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创新精神、信息素养能力。

1.4.2研究的指导思想

(一)课题的研究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选题新颖独到;课题研究的内容、学习方式以面向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课题研究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在网站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并注重教学应用效果的研究。

(二)为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专题性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和工具,把网站资源作为学习的对象,供学生浏览、查询、下载、评议、分析、交流、讨论之用。

(三)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成果、共享的平台;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研究成果,提供表达的平台;提供给其他教师共享的平台;为家校沟通、交流、学习提供平台。

(四)收集教育类、学科类著名网址,并实现直接超级联接,有序有效开阔学生视野和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

第2章 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研究的实施过程

2.1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是中央电馆“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下的子课题。课题研究分为两个大部分,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研究和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研究。在研究中,以建构主义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与元认知理论作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学科知识学习为载体,以专题学习网站为平台和工具,以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借助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通过自身的学习探究活动,与其他学习者或帮助者的协作努力,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养能力。通过教师自觉的、系统性的、习惯性的应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的创新教学行为,有效的对学生产生创新教育的整体效应。

2.2课题中几个关键词的厘定

专题学习网站 在网络环境下,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与专题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工具,围绕某一专题而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学习活动的一个数字化学习系统。[3]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很宽泛,而在本课题中,主要指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实施的教育教学。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基本构成部分,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教师每天在课堂上做着“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23]的工作。传统的教学往往压抑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把对创新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创新教育研究的目的,也是“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具体内容。

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 是一个网站,具有网站的基本性能,为教育科研方式多样化、研究成果共享化提供一个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资源、研究成果共享化的平台;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为课题研究成员的交互合作、资源共享、成果推广应用提供一个平台。

2.3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应遵循它特有的一些基本原则。在网站建设之初确定了它的建设原则,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修改,最终形成了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基本原则。

(1)专题性原则:网站的设计应围绕某一特定专题而展开,专题的创意与设计要进行科学的选题,主题突出、立意明确、内容健康、形式活泼、新颖独到、富有创造力,符合教学设计理论,符合信息时代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特点。

(2)交互性原则:专题学习网站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的反馈。表现的知识应该是可操纵的,而不仅仅是文字的电子搬家。

(3)界面直观友好原则:网站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不需要大量的预备技能;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

(4)创新能力培养原则:知识创新和信息获取的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专题学习网站应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以便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积极的思考,而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信息文化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5)科学性原则:专题学习网站中所要表达的知识要具有科学性,措辞要准确,行文要流畅,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6)协作性原则:协作学习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而网络为协作学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因此,专题学习网站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工具和网络空间。

(7)应用性原则:专题开发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学校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并注重教学应用效果研究。

2.4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

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包括选题、前期调查与分析、专题内容设计和系统设计几个步骤[4]。

2.4.1专题学习网站的选题

选题是网站设计的关键,主题的选择要体现专题的特点,可以涉及与中小学生学习有关的学科知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专题学习网站不同于网络课程,课程在内容上有系统性、完整性、教学性,而专题内容相对具体,更加针对一项具体的知识内容,因此在选题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教育性:专题是为教学服务的,要符合学习对象的特点,选题内容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突出学习中的重点,注意启发,促进思维,培养能力。

(2)科学性:选题内容正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扩展资源内容健康、合情合理,突出专题特征。

(3)整合性:选题要在专题范围内自成体系,各相关知识点要围绕专题设立,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允许在该专题涉及的范围内含盖相关学科,体现了学科的整合。

江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进行的。“创新教育”是教育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使得网站既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可持继发展性,由于创新教育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和教育活动,这又使得网站具有了辐射面广、整合性强的特点。因此,选择“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符合以上原则。

2.4.2前期调查与分析

在网站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以问卷方式进行了前期调查研究。

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调查目的在于确定 “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功能定位与内容版块。

调查对象是: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各学科教研组长、高特级教师,省、市电教馆及省内部分大学的教育技术专家,共120人。

2.调查内容。问卷设计过程中,采用多种策略对变量进行处理。为了排除干扰,在问卷中首先对被调查者的身份、背景进行鉴别,如判断被调查者是否参与“创新教育与中学生能力发展”课题研究或是否了解创新教育研究的相关知识,是否具有创新教学设计的经验,对创新教学设计的熟悉程度等。接着对被调查者是否进行过或参与过网络教学设计进行鉴别。如果这些项目达不到要求,被视为无效问卷。问卷的主要部分是对网站功能定位和内容版块的调查。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保证问卷中的项目正确无误、无歧义,专门组织了问卷的试测,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有关项目和问题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3.调查结果与分析。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6份,去除无效问卷4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回收率为96.6%。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调查项目

专题学习性

专题资源性

专题交流协作性

专题成果展示性

在线评价性

其它

学科骨干教师

创新教育研究专家

专业技术人员

在校学生

其它

在校学生

学科教师

教育专家

学生家长

其它

表 1 调查问卷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206-02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对传统的教育进行大胆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从而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在这一计划里,第一次提出要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新增“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模块,经过调整,高中课程结构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原来的课程部分变为两个部分,也就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指: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1]。在这之中研究性学习是必修的课程,可见研究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指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基于学生所具有的自主性以及探索性, 综合利用各种研究探索方法来主动学习并且应用知识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具体说来,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针对一定的现象所进行的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比较充分地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能够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以及能力,能够促进知识的增长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积累一定的经验。

二、研究性学习的功能

首先,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的要义并不在于使学生在技术上取得怎样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一种时刻准备接受机遇与挑战的心态,并在知识经验与人生体悟中发展成为志趣。”[2]提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非常重要的目标。研究性学习不是要求中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而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研究性学习更关注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以及反思。

其次,有利于让学生更加关注现实社会。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不能对社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那么对于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以往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联系社会这一点上是做得极为不好的,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课本、作业以及考试成绩上。但是研究性学习则是不同的,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在课题的设置上也极注意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力图通过让学生利用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再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团队合作的本质在于充分利用各方优势促进共同目标的实现。在充满竞争又寻求合作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我们来说,是否具有积极合作态度和能力,是否具有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能不能成功。当前,我国中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这就使得他们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但是,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这种情况就很有可能得到改变。因为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过程中如研究的选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的开展都需要团队积极的配合与合作。

三、当前中学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粗放化

有些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还不是很全面,更有甚者认为研究性学习只是学生自己的事,和老师没有太多的关系,只需要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和探索就可以了,老师不要管太多,甚至可以撒手不管。这造成的结果就是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管理较为粗放。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上比较片面

在某些教师眼中,研究性学习和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彻底否定,因而在教学工作中某些老师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全盘的否定,片面强调“研究”,而对于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培养则比较缺失。

(三)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简单化

很多学校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入,依然将其理解为与其他的传统学科是一样的,因此很多学校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依然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果仅仅是将研究性学习等同于其他的科目,采取一样的方式进行课堂上的教育,那么这样的理解无疑是极为狭隘的,这也和研究性学习最开始设立的目的是相违背的,这是因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仅仅靠老师通过课堂上的讲授是不可能达到的,这些能力的习得只有依靠学生不断地与自然、与社会生活的接触,不断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可以慢慢地培养起来,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推进仍需要理论上地指导。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不少地区的学校,总会有为数不少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利用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去做一些和课程学习没有多少关系的事情,例如到网吧打游戏,逃课等,这些现象的发生不但不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更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3]。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与管理的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强调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显然是不适应的。

(五)研究性学习中研究课题的选择问题难以把握

研究课题的选择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也是研究性学习得以开展的十分重要的一步,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关系到能不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研究课题的选择上必须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和指导。但是在很多地方对于研究课题选择这一环节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研究性课题题目过大;其次,选题没有新意。

(六)传统思想观念对于研究性学习影响很大

上一篇:企业智慧实验室建设方案范文 下一篇: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