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9:57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1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环境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利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应建立以环境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及分析

2.1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不合理

就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是近十年来新成立的专业,与国外的相同专业相比起步较晚。基础课与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而且能够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校非常少,究其原因有二点:一是专业教学管理者不够重视,二是缺乏师资力量,即便是开设了专业理论课,也大多是由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设计课的教师来替代,没有“专业理论”指导的设计。在教学实力上还存在不小差距;另外师资队伍建设也比较薄弱,教学经验、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2应试教育的弊端的制约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带有应试教育的阴影,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虽然有系统性较强的一面,然而缺乏创造性,容易使学生形成按部就班的保守习惯,培养出的是知识型人才,就是教学以教师、教材为核心,让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听讲、练习等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手段趋于程式化,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技巧,轻思维;重表现,轻创意的倾向。在现行教学计划中,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方式,教师以模拟课题为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题设置等教学环节缺乏新意,缺少与专业课程有关的社会、经济、科学和人文等内容。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学生学习热情难以提高。

3创新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构想

3.1教学管理者应该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努力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环境美学课程。目前,环境美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在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开设环境美学课程对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2创建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工作室制”,“专业工作室制”是指学生在接受统一的综合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后,再进入专业导师工作室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既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辟了新的教育模式,使“教”与“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教学流程是:学生入学后的第

一、二学年学习“共同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

三、四学年,根据本人意愿和工作室导师对学生在第

一、二学年综合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潜质的认定后,导师决定是否接纳其进入自己的工作室学习。

3.3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创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相对艺术设计其他专业更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而且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四年。尤其是在“专业设计课”的过程化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课外小组中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到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讨论式的教学法体现在某一课程教学过程的细节中,意在强调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留出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小组来对完成的课程内容进行“讲”和“评”,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现对问题进行分析、理解、归纳和表达等全过程的认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4更新教学内窖,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在横向上,它涉及到建筑学、建筑结构学、社会学、民俗学、人体工程学、法学、艺术学、设计学、美学、装饰材料学、家具陈设和消防环保等;在纵向上,专业内容包括居住环境、办公工作环境、商业环境、文化娱乐环境、公共事业设施环境等人类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艺术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专业的教学内容还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改进,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精简、课程体系科学合理,

3.5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的改革必须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和物质基础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引进电脑这个现代化科技成果,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连网,使师生不断获得新的信息,开阔眼界和思维。电脑多媒体的发展给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大力开发研究电脑多媒体,充实电化教学设备是保证教学方法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按照“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交流,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3.6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与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该更新使教学观念:由知识型转变为创造型相配套的教学机制应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在环境艺术设计类所有课程,教师在授课时注重设计方法。创新思维方向方法的讲授。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中,强调“多种可能性”。对每一个同等规模的设计题目来说,强调和鼓励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构思方案。其关键是优化认知机制策略,即对解决问题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策略的训练;对解题过程的认知训练;解题过程的调控能力训练。另外,创新的意识除了有设计理念的引导外还依靠实践的培养。不参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就不能深刻体验和理解创意语言的含义。因此,教师授课形式、内容应多结合实际课题,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使学生切实地形成以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的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课题构思前的调查研究是环境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的要点。要求学生设计构思前要完成大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充分利用地图、照片和各种调查统计的表格与数据,说明环境特点,提出对环境建筑设计的构思制约性解决办法。

4结语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2

关键词:环艺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创新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以河南轻工职业学院为例,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涉及空间设计、手绘效果图、CAD制图、景观规划设计、电脑效果图表达、构成基础、设计美学、园林表现技法等。目前,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课程针对性不强

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分三个方向:景观方向、室内方向、装饰方向。目前开设的课程均是面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所有学生,教学课程缺乏针对性。如《手绘效果图》课程,不同的专业方向对手绘效果图有不同的侧重点。景观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植被和景观节点构思能力,室内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透视以及空间、材料和比例尺度设计能力,装饰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艺术创作力与构思能力。不同专业对应的课程重点应有不同,目前所有专业方向在《手绘效果图》课程中学习的都是石膏静物、结构速写、水彩国画再加上一些创意素描等,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

1.2学生基础较弱,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

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以艺术类招生为主,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专业录取分数高低不同,直接表现便是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所欠缺,给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学生中还有部分是因为调剂等原因选择这个专业,这些学生普遍不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美术基础,所以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投入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挑战。

1.3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专业课程效果无法达标

首先,高职院校学期一般为三年制,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就河南轻工职业学院的课程来看,没有按照学生特点进行安排,课程门类众多,且软件类课程占比较大,难以保证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时间。学生普遍以软件课程为主进行学习,缺乏专业理论支撑,在开展设计工作时对设计的内涵和相关手法以及设计思想的把握不足。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学习规律来看,扎实的美术基础是必备条件之一,最重要的是需要学生通过构成基础以及环境艺术设计概论等相关专业理论课程来学习设计理论。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众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为设计做支撑,也是为对设计内涵最好的把握和学习。[2]其次,教学大纲不合理中,过多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没有联系。以河南轻工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方向的基础课程为例,《设计美学》课程教学内容以石膏静物和风景画等为主,是美术类专业中的基础教学。其学习内容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景观方向所需的空间感、尺度感、植物搭配方式等没有直接联系。《色彩》的教学内容以水彩、国画为主,较少涉及对设计色彩的理解与表现。《平面构成》的教学内容以点线面三者的关系为主,缺乏对景观方向设计类的构成要素的理论过渡,内容知识点也没有延伸到专业设计的高度。最后,课时的安排也有所欠缺。以河南轻工职业学院为例,目前课程是以4周或者5周的教学总时长来计算课时,没有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对教学来说是不科学的。贯穿性教学安排可以以学期为单位,将理论知识点充分展开,前后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对学生的消化吸收和再促进学习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而非贯穿性教学安排则以短时间内密集知识点的教授作为教学的要求,对教师备课和学生获取知识都有一定的影响。

1.4“结果”型教学评估

大多数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结果”导向型教学评估,老师们认为只要学生能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中拿出好的作品,就是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唯结果论只在意学生最后阶段的成果而忽视了设计专业学习规律,忽视了过往的教学中对设计类教学长期性的评估,使学生没有获得连续的、拔高性的理论学习和设计能力的提高,导致出现学生作品形式大于一切,只注重效果和表现力而缺失了设计本身是作为实际问题的一种艺术化解决方案的这样一种认知。忽略过程的艺术创作是在“葬送”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和想法的表达。艺术创作非1+1=2这样简单的数学逻辑,艺术设计教学的评估也应该更加重视过程,并在过程中促使学生养成勤动手、勤思考、勤创作的习惯,在过程中对设计进行艺术化的升华,同时拓宽学生思路。“设计没有唯一标准”,只有更好的设计。追求过程的教学评估将更具有现实意义。

2教学改革新思路

2.1因材施教并重视基础理论学习

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对环艺专业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理论,那么在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上便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适当地增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能够使同学们实现从艺术到设计的一个良好过渡,学会从理性的角度看待设计。院校可适当减少与本专业相关甚少的课程,多出来的课时用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课程设置要讲究学习方法以及设计类专业学习的规律,由简入难、由理论转向实践,通过交叉学科的理论学习正确认识环艺专业的艺术性与实用性。

2.2创新教育理念

现代高等教育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的属性。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设计手法推陈出新、施工材料不断更迭,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理念的有效革新。设计类专业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性,高校教师要从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入手,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和实际基础上,更好地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运用最新的教学思维和观念引领学生们进行环境艺术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从各方面提高学生们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认知和能力。

2.3任务主导式教学方法

针对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可以采用任务主导教学法加以引导。任务主导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个需要完成的任务为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引领学习和做出讲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用任务主导教学方法能模拟实际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工作熟练度,还能有效地解决课程时间过紧造成的学生所学不精的问题。

2.4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

新时代下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获取信息,通过互联网可以搭建一个创新驱动平台用于创新教学方式。环艺专业除了学习众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制图能力,在今天计算机制图已经成为设计行业的主流。互联网可以提供众多的可用多媒体资源,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根据环艺专业自身的特点,可以尝试将环艺专业中的计算机制图部分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云教学,也就是创建学校专门的计算机制图机房。教师可以在机房进行同步演示操作,学生在课上可以借助U盘等工具把教师的操作录屏以供后续学习等需要。信息技术的发达使互联网成了第二课堂,众多的专业网课尤其是软件类的网课,都可以通过这样一种云平台分享给学生,教学不再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课上线上均是课堂,有效地提高了环艺专业这门学科的教学效率。

2.5立足专业特点加强课上互动

教师要做的不是填鸭式地教,而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引领他们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问题的发现者、解决方案的提出者,是新兴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综合环艺专业自身特点,课堂方案讲评是每个设计类专业学生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与其说是“坎”,不如说是创新教学方式的一次有效实践。设计类专业经常需要绘制方案,使课堂回归到学生这一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同学们自主分析讲评优秀设计方案,立足专业知识点展开头脑风暴以及知识点辩论,是课堂互动与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使同学们发现不足之处,并带动集体思考解决方案,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创建这样的平台以及进一步点拨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进行独立的实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教师的引领能从侧面使学生们提前了解设计类专业市场用人需求以及自身具备的能力条件,促使其合理地应对将来的岗位需求。立足专业特点加强课上互动,可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确定对设计师这个职业更清晰的定位,对设计流程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提升设计水平。

2.6建立健全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

现今的设计类工作对求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跟上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目标,培养专业化综合性设计人才。建立健全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便是顺应新时代下环境艺术专业发展要求而被提出来的教育创新,即产业、学业、研究三者的有效结合,完成学生到人才的转变[3]。学校顺应社会发展,将产业元素融入课程改革,将企业需求与教学大纲有机结合,制定理论+实践的双教学模式。高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和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一起培养学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这个过程要求学校教师满足双师型教学要求,真正实现教学中实践和实践中教学的双重教学模式。因此,学校可以选拔优秀教师创建名师工作室或者相应的教研室,以实际项目为依托进行教学。对于毕业生,校企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融合度。学校选择优质企业供学生毕业实习,以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打造具有生产功能的教学工厂,并实行学院考核与企业考核。优质企业能够解决学生在供求时间差上的问题,在校外建立对口衔接的企业岗位,为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条件。

3结语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3

关键词:环境设计;职业素能;改革路径

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主体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当前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随着设计教育领域与市场、产业的不断融合,学科人才的职业素能是衡量人才标准的重要条件。本文将立足环境设计学科实际,从梳理制约职业素能的影响因素出发,着力探讨本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和思路。

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导线,也是提升学科人才竞争力的关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从优化和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基础上,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构建相关主干课程与教学进程,以突出人才市场化需求,落实好就业素能教育。然而,环境设计学科人才培养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制度推进缓慢。学科制度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框架,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及课程实施中,就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明确。但由于制度建设不完善,对相关课程的组织上,存在差异性,难以满足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能的有序提升。二是人才质量相对不高。培养优秀的合格人才是学科教育的根本,而在实际教学、科研、实践方面,由于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陈旧,无法更好的协同好人才质量管理。三是课程体系相对滞后。从环境设计学科专业课程组织来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模式滞后,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未能与市场需求相关联,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缺乏设计思维的养成,缺乏设计实践项目的贯穿,缺乏设计视野的拓宽,使得人才培养陷入封闭状态。

二、改进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能的对策和建议

1、注重教学制度建设,营造职业素能教育环境

制度建设是学科人才培养的基础,在环境设计专业职业素能培养上,要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为核心,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规范化、科学化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如做好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调整好生师比,确保师资力量;完善导师制,结合学科专业实际,从教学计划、修读课程、教学进度、学生学习等方面,落实好教与学制度;做好课程、成绩考核及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制度建设,只有从细化管理方法,完善管理程序,修订管理制度,突出学生为本,满足岗位需求上,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能,培养创造性、个性化人才。

2、注重职业化课程平台建设

环境设计专业职业素能的养成,离不开专业特色及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从当前的平行式授课模式中,要充分挖掘学科专业内涵,借助于专业基础知识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设计技能。引入“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平台培养模式,利用前两年对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逐渐引入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公共设施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另外,在拓宽学科视野上,借助于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人才及专家举办行业发展知识讲座,帮助学生梳理学科专业内涵与方向,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明确定位。

3、注重专业化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设计是环境设计学科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优化过程中,要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在课程安排上,不仅要渗透环境学、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等基础课,还要引入新的科技艺术类课程,如生活空间、物质体验等前沿概念,将环境设计上升到文化设计层次。同时,职业素能中包含管理能力,而管理知识需要渗透管理课程。设计与管理本身是相互融合的,在设计中有管理,在管理中导入设计。如对于某企业设计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设计才能,还要懂得商业模式、组织管理、企业战略规划等知识,以满足企业设计管理者的岗位需要。另外,在环境设计技法课程组织上,手绘设计与计算机制图作为重要的基础技能,两者都不能少。学生通过技法类课程学习,从中来加大对相应技法技能的训练,并融入不同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方法,来强化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解,提升自我实践能力和设计水平。文化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辅修课,在近年来多元化设计背景下越来越重要。从现实生活中,对于成功的“设计”作品,西方国家的产品设计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西方设计理念与其文化的关联性,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自身民族文化的条件。因此,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还能够从中来挖掘民族艺术,彰显民族精神。

4、强调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对于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一方面通过导入具体项目课题,拉近学生对学科专业之间的距离,从真实的项目实践中来感受环境设计的内涵,避免单一的、脱离实际的说教。如结合真实工程,从项目设计、项目改造、项目环境的实施中,让学生从参与中来加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具体设计中来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实现毕业到就业的零距离。另一方面,健全工作室模式,利用西方“双轨制教学”模式,从理论学习与工作室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科可以从中来尝试和实践。如对不同材料的运用,对不同工艺的学习、对相关设备的使用等等,进而最大限度的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掌握相关岗位技能。

三、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职业素能培养离不开“双师型”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来支撑,特别是在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专业课程教学管理上,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倡导教师从项目设计中来提升专业水平。另外,加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落实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如课堂听课、期中检查、日常课题检查等。在实践教学评价上,引入课题竞赛,专业技能比赛,优秀作品设计等活动,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瑞.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教学实践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03).

[2],RichardWilfredYelle.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美国工业设计教育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02).

[3]盛燕.市场需求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01).

[4]林萌菲,严中华,林海.基于学科导向与基于职业导向学习情境创设的比较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4

关键词:环境艺术;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79-01

一、创新思维与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一)创新思维

单从字面上讲,创新思维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出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它由美国的一位教授熊彼特于上世纪早期提出,并在接下来的时间当中渗透进各个行业。从大的方面来说,创新思维并不止是一个新发明或新发现的思维过程,更是思维方式、思维技巧发生转变的一个过程。我们生活当中的一切事物、行为、需求以及理念都能够促使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思维方式和思维技巧发生转变,进而形成一种具有超前性、实用性以及行业导向性的思维体系。而这种创新性的思维体系和任何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相合,都有可能会形成一种具有前瞻性的价值体系、审美体系,也正是这种可能性一直在推动着人类设计艺术的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性很强,所涵括的范围很广,大致的包括了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的主要目的是美化环境、改善人类生活居住条件。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更加强调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功能作用的结合,即要求环境艺术品在具备内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对其注入环境艺术设计师的“人性感悟”,使之更加具有“情感”以及审美性。

就我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要想设计出真正具有一定质量的环境艺术品,除了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具有非常全面的深入了解、具有一定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以及对各种设计风格的融会贯通、对设计技能和设计方法的熟练掌握、对空间尺度和材料工艺的合理运用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留心观察生活当中的一切事物,加深自己的阅历和自己对人生的感悟,通过独具匠心的创新思维把它注入到设计实践当中,这样才能使一件环境艺术品不仅具有实用性、审美性,更加具有“人性”。

二、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培养量良好的设计心态,诱发创新思维的形成

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的目的是要达到“创造”与“创新”相结合,通过别具一格的设计思维来树立起独特的自然观、审美观,提高自身的艺术设计素养。这种创新思维、设计素养的形成可以通过对良好设计心态的培养来达到目的。

第一,培养自信心。一个设计师是否具有自信心、是否具有过人的胆识与气魄,是“创造”与“创新”能够相结合的基础保障。所以,我们在学习阶段就要养成这种对艺术设计的自信心,这对我们以后在设计实践当中能够将创新思维有效的发挥出来至关重要;第二,培养乐观的态度。作为一个艺术设计人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心态,要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失败当中依旧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这样才算是拥有了将创新思维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精神筹码;第三,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具有探索精神,因为只有勇于探索,勇于把创新思维实践于实际的环境艺术当中,才能让创新思维真正的发挥出效用;第四,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对将来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学生来说,坚持培养自己对未知、对知识的好心情与求知欲,是不断发现、创造设计元素、培养创新思维、提升专业素质以及获得事业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第五,培养独立性。这里所说的独立性并不是指的独立操作,不顾团队意识,而是一种不受原始设计模式束缚,不盲从、不一味的追求世俗,独立地去设计新的艺术构想。当然,这种构想不能与传统的设计模式完全相背离。

(二)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当中训练创新思维的主动性

现在,我们本科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思路基本上都以“传承”为主,以“复制”和“粘贴”作为基本的学习目标,把传统的设计概念当做了永恒不变的真理,没有对“自我理解”加以重视。这种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目的都存在这很大的问题,它不会带给我们创新思维能力,更不能培养起我们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的能力。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同理,要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树立起自身独特的设计风格,引领时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走向,除了要拥有一定的天赋之外,后天的实践性操作与明确的创新思维训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过程当中,尤其是设计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对自己创想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5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结合艺术美学与工程技术实践为一体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开放性,越来越受到学子和家长们的青睐。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不仅需要这一行业的从业人才,更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和具体的延伸。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主旨,充分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全方位发展。培养、引导和鼓励学生创业,可以较大的缓解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是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的主要体现。

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导入

创业教育理念的目的和意义

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创新型人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需要创业型人才。将创业教育理念导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为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指明了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还为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和自主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准则。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导入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可以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全面素质教育方面入手,多方联动,争取政府、企业、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配合和支持,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重点使学生具备和形成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能逐步的形成创业意识。可以说,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另一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素质教育最明确、最具体的成效体现。要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首先要大力开展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而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用以指导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实践。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造就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目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极大挑战,只有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从培养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出发,把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和具有创新型知识结构与创业精神的人才体系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构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成败的重要核心是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就业、创业就是以社会经济和人才需求为根本,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以社会的客观需求为依据,必须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调研、论证,并作出最为合理而行之有效的方案。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体现出明确的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指向性、岗位职业能力及素质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而且要在运行实施过程中不断的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调整,保持相对的先进性。

从社会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明确办学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就是在为社会、为企业单位培养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设计人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并建立完善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多方面关注新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群的就业增长点,如环艺动漫设计、会展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室内软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公共及居室环境设计等专业的发展变化。 既要培养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也要告诫他们作为一名专业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与所存在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让他们在享受成果的同时,也要做好面对挫折的能力。

1.转变教学理念,树立自主创业人才培养观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在学校,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创业教育的开展并不是学校行政指令或全面的包办,或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创办企业或开办公司;或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为了缓解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只是就业指导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只要将创业教育当作就业指导即可。以上这些观念上的思想误区已远远落后于创业教育的时代需求。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和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按照艺术教育的规律,与学生、社会、市场相互联系,改变重课堂轻实践的观念,熟悉掌握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艺术思潮、设计趋势。学校必须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确立各学科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教学竞赛、课件比赛、教案评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创新,即教育观念的更新,包括教学手段和具体方法的创新,让学生们认识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通识教育、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的高度统一。而这统一,其核心就在于通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塑造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

培养。

2.营造创业教育环境

自2000年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协同政府开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是专门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创业教育,还远远不能达到国家对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要求。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和对创业教育缺乏理性思考,高校在协同企业、政府、社会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只有开阔视野,多方联动才能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的新局面。从生源和就业情况看,高职院校的区域性特征鲜明,职业院校的学生应根据区域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选择创业的领域。创业教育课程应该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应该大力开展本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大胆改革创业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上着重突出会展业、装饰行业、园林景观行业、环艺创新产业等,以期培养创业型

人才。

校方可以与市场运作的各类设计公司合作开发项目,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深入研究,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动手中培养思维,在协作中学习团队精神。把课堂知识与设计构想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运作,逐渐转化成产品,进而打入市场,获得相应的价值。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对创业知识、技能传授不足,课堂教学与劳动力市场联系不够紧密的

缺陷。

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离不开资金、项目、场所等硬条件的支持,高校除了积极与企业合作,还要学会整合和挖掘校友资源、家长资源,甚至公益团体资源,让这些资源发挥优势,与学校合作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的硬环境。比如与金融机构积极联系,争取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小额信贷优惠。也可以吸引企业捐助资金,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保障。加强学生创业能力训练,以创业带动就业。与基础学科相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平时有更多机会做兼职,完全可以利用兼职的优势,多培养动手能力,了解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早为就业铺路。可以根据专业特点,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造创意产业基地,着眼自身的未来发展,创办小型的设计公司,积极承接企业外包业务,如建筑模型制作、商业环境效果图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等。

3.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并不是一项单独的教学内容,而是将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并能融入于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和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1)构建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入手,在微观上以开创型个性培养作为目标,在宏观上以创业基本素质教育作为共性目标。

(2)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内容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开设大学生创业课程,使学生对自我发展做出规划,有利于今后创业少走弯路。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体系,形成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使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必须遵循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需要涵盖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熏陶、创业能力锻炼、创业方法指导、遵纪守法教育、职业指导和提供创业实践等内容。

(3)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

以创业理论课与创业活动课组成创业教育课程模式要与高职院校现有的公共文化课、专业知识课与实践实训课的课程模式既要区别又要衔接起来。第一,需要开设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课程,构建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第二,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要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例如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通过将《创业学概论》、《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成功企业案例》、《市场营销学》、《艺术品市场》等课程融入到《展示设计》、《工程预算与管理》、《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里面,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创业意识和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第三,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创业能力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第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和实践,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第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4)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工作和扶持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的工作体系分为专业教育、创业活动和创业环境建设三部分,并明确各个责任部门。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组织学生去相关专业的行业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业务流程与市场营销定位,身临其境感触创业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

个性。

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扶持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层面要加大创业资金和创业政策的支持,社会层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建立创业教育的帮扶机制。

(5)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应该以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对象,积极推行以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测评内容的素质评价制度,并且以所创的“业绩”为指标构成测评制度,考核方法既包括书面考核,又包括对实践操作的检验。

目前,许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往往是在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如此状况下的自主创业会存在着诸多的先天不足,他们对创业体系中的投资、理财、金融、营销、商务等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任重而道远。

构建完善的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体系,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教学水平,更多地为社会输送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等对于高校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结论

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开展的研究主题之一。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如何实施创业教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构建新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培养有创新观念、创业理念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及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重大意义。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6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群体化、资本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度创新性、高度渗透性等特点;而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对资金、人才、市场依赖性强且带动效应大。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涉及范围比较广,影响因素较多,特别受到政策环境、人才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等的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考虑主要影响因素,并有相应统计数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属于探索阶段,该体系要有可行性、易操作性,便于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因而从统计年鉴中选取定量指标。本文提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由政策、人才、市场环境三大要素构成.而这些要素具有相应的支撑指标。

2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体系设计是自主创新环境研究的起点。根据以上设计思路.考虑统计年鉴中与自主创新环境有关指标,选取定量指标如下。

2.1政策环境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包含1个二级指标: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万元)。

2.2市场环境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包含4个二级指标: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万元);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数,项);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万元)。

2.3人才环境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包含3个二级指标:高等学校R&D人员(人)、高等学校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该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组成,其下共有8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可通过查阅统计年鉴得到。其中,高等学校R&D人员(人)、高等学校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万元)、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数,项、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万元)等指标数据值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万元)指标数据值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3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

本文根据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挖掘的K一均值聚类算法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进行分析。

3.1线性排序方法及结果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8个指标.即每个地区有8个指标值,看作8维空间中一个点的坐标,n个地区对应n个点(即样本)。本文中两个点在高维空间里的距离采用欧几里德距离定义,A样本向量A(al,a,,a)和B样本向量B(bj,b:,,b)之间的距离定义为D(A,B)=[(a1)+(a2-b)++(a一bn)]。统计年鉴中、青海的部分指标数据缺失,故剔除这两个地区。使用数据完整的29个地区(直辖市、省份)的数据,即n=29。由于各原始指标值的取值范围、计算单位不同.需要进行归一化预处理:针对每个指标,按该指标下样本值的分布,把29个样本(地区)的原始指标值线性映射到[0,1]区间,使得最大值映射为1,最小值映射为0,其余按比例对应映射。按其对应的点离原点的绝对距离大小进行降序排序,分析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方面,广东名列前茅。广东自主创新环境排名第4名、江苏第3,落后于北京、上海。这些地区之间的差距在线性排名中无法体现,有待进一步聚类分析。

3.2聚类算法思想及多种聚类结果对比分析

本文聚类分析运用数据挖掘方法中的K一均值聚类算法。分类和聚类是不同的,分类需预设类的定义或判别条件,而聚类则不必,聚类是由所有样本依据相似性而自动聚合,增加或减少样本,设置不同的聚类(簇)个数,都会影响聚类结果。聚类过程就是样本自动归属到预设数目的簇中,使得同簇内的样本相似度最高,不同簇的样本相似度最低。簇内样本的相互距离作为聚类评价函数指标值,该值越小意味着聚类结果越好。K一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人为设置聚类的簇的数目K值(K大于1而小于等于样本个数),随机选择K个样本作为初始质心,然后计算其余样本到各簇质心的距离,将样本指派到最近的簇。这K个簇便是初始的、待优化的聚类结果。在此基础上,重新计算每个簇的质心,当前簇所包含的样本的各维平均值即为该簇新的质心,再将所有样本重新指派到最近的簇。重复这个过程.计算并比较每次聚类结果的聚类评价函数指标值,直到连续两次的聚类结果的评价函数值之差小于某个预设的足够小的数值.意味着各样本的归属基本稳定,这才完成了一次聚类,对应一个评价函数值。SPSS软件提供的聚类算法尽管方法基本相同,但迭代次数不是由聚类结果动态调整、且获得的各个簇未能体现出强弱顺序。本研究自主开发了聚类分析的专用软件,集成了归一化预处理功能,优化了质心的初始确立方法,用户能自行设置聚类的次数,程序自动在这些聚类结果中选择目标函数值最小(即效果最优)的聚类作为最终结果。本文设置3000次.反复多次测试.获得的结果稳定可靠。运行本专用软件,得到K=3(将29个地区的样本聚类为3个簇)的聚类结果,具体见表2由表2可知,2012年政策环境方面,北京处于第1簇,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方面,北京始终领先。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则与排名紧跟其后的辽宁、上海、江苏、广东被聚到同一类中,说明这29个地区中,广东等前5个地区之间的差异小于其他地区.北京的绝对优势不显著。K=3簇的聚类.对于29个样本(地区)的数据分析来说,仍略嫌粗糙。可以再次运行聚类软件,设置K:5簇、K=10簇的聚类,得到更为细化的聚类结果,以便进一步分析。K=5簇的聚类中,20l2年政策环境方面,广东处于第1簇,但在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方面,北京始终领先。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始终领先,广东处于第2簇,235说明广东与上海、江苏较为接近;而上海、江苏与北京不在同一簇内,说明与领先的北京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辽宁、上海、江苏、广东的各指标之间的差距不大、彼此接近,与排在后面的样本(地区)之间的差距则相异较大。2012年江苏自主创新环境虽然排名在广东之前(表1),但根据K=5的聚类结果,2012年江苏自主创新环境与上海、广东同在第2簇,总体上江苏自主创新环境领先于广东。表3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聚类结果(K=5)K=10的聚类中,2012年政策环境方面,上海领先,自成一簇,与其他地区拉开一定距离;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方面,北京领先;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始终领先,广东与辽宁、上海被聚类到第3簇,说明广东与北京、江苏仍存在不小差距,而紧跟其后的陕西已逐步接近广东。虽然自主创新新环境的绝对排名表现为上海第2、江苏第3,但江苏自成一簇名列第2,而上海与广东、辽宁被聚在同一簇中,簇排名第3,说明江苏的各项指标值与其他地区差异大,而上海的各项指标值与广东、辽宁较为接近,因此簇的平均值被拉低。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北京排名第1,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排名第1;在市场综合各样本(地区)排名以及K=3、K=5、K=10的聚环境、人才环境、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领先,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较大: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广东落后于江苏。总之,通过该评价模型,可清晰把握各地区自主创新环境状况.既可为各级政府制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又可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评价信息,有助于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取得经济效益,实现快速发展。此外,该模型对农业科技创新也有启示作用。

4.2建议

4.2.1法律法规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已得到颁布实施,它明确提出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促进科技创新,广东先后制定《广东省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广东省专利保护条例》《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广东省技术市场条例》《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等。应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特点,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地方法规,优化自主创新环境;根据农业科技创新的特性.进一步建立、健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地方法规。

4.2.2政策环境在财政政策方面.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升级改造的优惠政策,通过无偿资助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在税收方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减免企业应缴所得税;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完善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降低企业税负。在金融政策方面,完善对相关企业融资、投资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引导资金的支持,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鼓励企业向核心技术领域投入和拓展。应完善实施细则,采取保障措施,落实优惠政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信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强化创新意识,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各级政府需强化创新意识,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以利于农业科技创新,从根本上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保持政府农业科技投人主渠道,尤其要确保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高新技术研究资金需求。建立协调多方利益的激励机制,制定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拓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渠道,吸引、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投入,形成以政府拨款投入为主、科技贷款和社会投入为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体系.有效改善农业科研发展途径,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资金支持环境。推动创新发展

4.2.3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执法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通过产学研政策,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探索技术市场功能,发挥技术市场作用,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方式,健全技术转移制度。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适用技术应用。推广实用科技成果和应用技术,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以国家为主体,社会、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在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同时,促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专业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部门专业化、地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强化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效应,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的建设,积极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lll,推动中介组织发展。

4.2.4人才环境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完善高校管理制度,提高创新效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依托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搭建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服务,营造和谐氛围,聚集人才,留住人才,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重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主力军作用,重视人才的质量;在科研实践中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构建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梯队,建立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消除人才闲置和人才不足并存的不正常现象,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工作,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利用自身科技成果创业.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改善基层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提供发展空问,使广大科技人员安心工作.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才干。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7

【关键词】自媒体环境;展示设计;创新人才培养

展示设计泛指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博物馆等空间展示的设计,是与会展业相伴而生的一门设计专业。就我国会展行业发展的总体态势而言,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前景,都相当可观。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带动下,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更为迅猛,在展馆的数量、规模乃至面积上都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也正是在会展业的带动下,展示设计专业在各高校纷纷开设,截至目前,已经有数百家高校开设了本科及专科层次的展示设计专业,展示设计的人才培养愈加丰富。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展示设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如优质师资的短缺,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而创新恰恰是展示设计最为重要的内容。对此,自媒体环境的到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自媒体环境下展示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简要的探究。

一、展示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展示设计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各种不同层次的会展在我国举办的次数与频率也不断增多,从经济类会展,如东博会、南博会,到文化类会展等层出不穷。展示设计作为服务于会展行业发展的专业,以提供专业化的设计服务为核心工作内容。而在设计服务中,紧扣会展的对象与内容、创新空间的布局方式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而这又离不开创新创造意识很强的新型会展人才。因此,展示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新时期展示设计的必然要求。

(二)展示设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在我国高校的展示设计教学中,专业设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仅仅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目前,展示设计专业作为我国众多专业中的一种,广泛地分布在本科、专科教育中。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展示设计专业每年输送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甚至超出了会展业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另一方面,大部分会展行业中高素质设计人才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这表明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产生了脱节,人才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对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最为根本的手段,创新人才培养同样是展示设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二、自媒体在展示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营造创新环境

在展示设计人才培养中,教学环境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教学环境的创新性直接关联到学生创新意识的生成与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磨练与提升。自媒体指信息化、数字化、大数据等多元信息传播的途径,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其在环境营造,尤其是创新环境营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以博览会的展示设计为例,其需要根据展览会所展示的内容、参展企业及国家的文化特征来设计外部形态。大型展览会的现场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如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就是展示设计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展示,无法满足众多学生现场观展的要求,而通过自媒体使学生得以在移动终端的帮助下,细致入微地感受展示设计中的细节,全面提升展示设计人才培养的效果。

(二)培养创新观念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培养是最为基础的内容。自媒体作为一项新事物,在短短的几年间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与其便捷性有着很大的关联。能否接受自媒体,并充分认识到自媒体除了社交功能以外的教育功,是学生思想转变中的重点所在。将自媒体纳入到展示设计的教学体系中,能够使学生突破对以往教育形态的认知,逐步培养其创新观念。不仅如此,在展示设计教学中,学生设计理念的更新是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点,而前人优秀设计中的理念精华则是学生汲取养分的重要资源。自媒体对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国家博物馆为例,其在展厅的设置上,没有遵循单一的分类依据,而是综合采用了时代划分法与专业划分法,并且在常规分类的基础上加入了临时展厅,使得展览兼有针对性和全面性。自媒体可以借助二维平面乃至在VR技术的辅助下,以三维呈现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博物馆空间,培养其创新观念。

三、自媒体环境下展示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点

(一)教育形态从封闭走向开放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教育形态本身是否具有开放性,对人才培养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教育形态越开放,教学中所能引入的资源就越多,相应的人才培养效果也就越佳。然而,一直以来,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都是我国教育形态的主流,展示设计虽然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其在人才培养中也难以彻底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以课堂作为主要阵地,依托相应的课时,对教材内容分解教学,教育教学活动受到较为严重的时间、空间限制,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自然不佳。对此,自媒体环境的到来给教育形态的转变提供了契机,教师要把握住这一契机,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使教育形态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举例而言,以微信等为代表的具有实时社交功能的自媒体,在师生交往中有着非常不错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制作相应的展示设计教案,然后到班级专业微信群中。如此,学生可以随时浏览教学内容,使课后学习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机的整体。开放式的教学形态使得传统课堂的边界日益虚化,人才培养的载体也在不断丰富与创新,这些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要径。

(二)教育目标从知识走向能力创新

能力是展示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本技能,是展示设计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之一。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学校的教育目标较为单一,即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将教材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随着展示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实践的日益深化,教育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能力发展取代知识传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追求。自媒体环境对教育目标的转变有着较为不错的功能与价值,尤其是一些自媒体平台,在学生的展示设计能力训练以及成果展示上有着突出的作用。教师要利用好自媒体这一教学利器,以之作为教育目标转变的媒介。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展示设计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创立相应的公众号,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与理念,把自己的展示设计方案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上传到公众号中,便于全班乃至全系学生浏览、查看。如此,可以让学生的设计思路、设计模式、设计方法等呈现在其他学生面前,而自媒体平台则为学生群体的展示设计案例讨论与互动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教育理念从共性走向个性设计

以创新为灵魂,展示设计作为设计的一种形式,创新在其中同样有着非常关键的地位与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就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而言,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只有在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才能有所体现,这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但在传统的展示设计教育中,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教育理念仍然是“一锅端”式的,教师给所有学生提供同质化的教育服务,学生的个性意识得不到有效的凸显。自媒体指以私人化为特征、现代化为手段的媒体形式,相比于大众媒体而言,大大凸显了个人在媒体中的地位。因此,在自媒体内容的传播上有着浓厚的个人化风格。自媒体环境的到来,尤其是自媒体平台在展示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为教师个性化的教育提供了可能。以小程序为例,这是一款以微信为平台的程序,教师、学生分别以各自的身份注册账号,教师可以借此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实时监控与指导。如在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空间形态和材料运用的分析中,教师可以观察不同学生分析的观点与理念,与学生展开不同形式的互动,在学生的分析后面给予点评,指出其中的亮点与不足,并引导学生从个性化的角度出发完善作品设计。也就是说,使教育理念从共性走向个性是展示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攻方向。

(四)教育手段从单一走向多元教育

手段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元素,也是对教育效果影响最大的元素。在展示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单一化的教育手段,即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学势必难以满足学生创新发展的要求。因此,创新教育手段自然也就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点。至于如何创新,最为显著的一点便是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条件,使课堂教学朝信息化、共享化、实时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入自媒体平台,比如微信,将定制化的教学内容发到学生的账号中;其次,如前所言,自媒体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教师可以构建全天候的自媒体学习平台,如展示设计论坛、展示设计贴吧等,为学生构建一种迥异于课堂风格的学习阵地。

(五)教育内容从单薄走向丰富教学

活动由教学者、受教者以及教学内容三个主要元素构成。其中,教学内容是教学者与受教者之间的桥梁,对受教者的学习与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理论上说,教学内容越丰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越佳,尤其是在知识体系更新换代不断加速的今天,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与实时化发展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内容。自媒体以网络为依托,可以将展示设计的发展脉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来,为校本资源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可以沿用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主要案例外,还可以根据展示设计发展的新阶段,不断充实、丰富案例的形态与内容。实践是展示设计专业的重要内容,学生实践成果中凝聚了其对展示设计的理解,既是学习结果的体现,也是学习资源的一种形式。将学生的实践结果纳入到自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不足。

结语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学都深受自媒体环境的影响,而自媒体环境在便于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也给教学模式的变革增加了压力。从自媒体环境的内在要求出发落实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从此点出发,采取好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8

论文关键词: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

1 专业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大学1979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河南农业大学1981年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能源工程本科专业,1998年专业名称调整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目前全国只有不足20所高校开设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在2015年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来自全国24所院校的领导和专家80余人就专业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与全国其他院校情况大致相当,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平台各不相同,培养模式也有较大差距。中国农业大学主要侧重于农业设施工程及工艺的改进和优化设计;河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主要侧重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我校及其他高校多侧重于民用建筑工程的培养;很多农业为主高校的该专业对风能和太阳能的研究相对较少。

2 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但在全国范围内招生数量一直没有明显增加,究其原因在于专业交叉性强、知识覆盖面广、专业特色不突出、没有上级主管单位、缺乏社会影响力。

2.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专业发展方向,是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专业培养目标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2],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这个专业名字涵盖的面广,涉及到的领域多,在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各地、各校、学生个体、社会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培养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3]。

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建筑业不在是国家的支柱产业,行业对建筑施工人员的需求量也大幅降低,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近三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从85%降到40%,说明原有以培养从事建筑工程相关研究、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的人才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地处南疆,干旱少雨、光热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效率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定义为:具备从事乡镇建设、设施农业与农村能源建设方面的基本知识,得到建筑工程师、农业生物环境与农村能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本专业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等基本能力复合应用型人才。

2.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高校课程体系是指各课程间的相互分工与配合,主要包括课程的组成“结构”目标和任务,它是学生所学课程的总体框架[4]。塔里木大学原有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课程体系的课程平台主要分为四大部分: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特色教育平台课程。职业规划论文我校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多偏向于民用建筑类,详见表1。

表1 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民用建筑类课程门数及所占学分都是最高的,达到85.4%,设施农业及能源环境类课程所占比例共计14.6%,几乎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学生就业渠道也一样,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90%以上毕业生都从事民用建筑的施工和设计工作,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后者主要是培养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管理人才,在课程设置上面应该有很大差别,学生就业与考研都与土木工程专业相比较根本没有优势可言。显然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合,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3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调整

近三年我国建筑行业毕业生就业率在逐年下降,加上十八大国家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4年12月党中央又提出精准扶贫,到时候要让七千万贫困人口一同买入全面小康社会,农业增效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适应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偏重于农业建筑与环境、工厂化设施、农村新能源开发与科学利用。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

我校地处南疆,人才培养要以足南疆、服务新疆、面向中亚、政治可靠、专业过硬,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较强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多听取行业专家意见,通过对每年毕业生的回访,社会发展对岗位人才的需求为指导。以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设计竞赛为引导,深化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内容上,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优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关系

原有课程体系当中所开设的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最后的结果学生必须选才能够达到毕业时所修学分,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把设施农业类、能源与环境类课程门数增加,大幅压缩土木工程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保持在5门左右,并都要与专业相对应,大幅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学时和所占比例,按照1:2的关系设置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从事专业自主选择所修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的建设,达到学生所选课程都能正常开设,让学生选择老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而不是表面选修学生必选。适当增设专业特色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包括体现南疆地域、专业传统优势、学科前沿的特色专业课程以及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应按照专业按方向或学生发展方向分模块、分方向设置。

3.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对于一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校而言,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促进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训练相结合,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5]。要推进实验、实习独立设课,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梯度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验课学时,更多设置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更多的去发现问题合计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善以现有实验室条件,依托教师课题、全国大学生农建专业创新设计竞赛等载体,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迎春,雷超.学分制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01:201-202.

[2]刘武林.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的进展与展望[J].科技创新导报,2010,01:123+125.

[3]王艳锦,刘圣勇,张全国,徐广印.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05:21-22.

上一篇:口腔健康广告范文 下一篇:审计报告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