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步骤范文

时间:2023-11-14 17:04:57

研究性学习步骤

研究性学习步骤篇1

本课以研究有机物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应用为主线,经历了五个环节。而这些环节的推进是按照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即应用定量分析及质谱图确定分子式———应用红外光谱图、核磁共振氢谱确定可能结构———实验探究,确定结构式———利用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习有机物。这样以未知物为研究对象的设计,能让学生自然地遵循化学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以科学家的姿态,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的模块学习目标,也为后继学习有机合成创造了良好条件,实现了教材编者在选修5开篇《认识有机化合物》阐明的旨意,使科学方法的学习有的放矢,不流于形式,不空洞说教。

二、自然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理科教学中较难达成的课程目标。本课的第三个亮点正是较好地达成这一目标。这得益于本课伊始的情境创设,即选取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工作人员穿的T恤可降解的视频资料,产生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从中提炼了高质量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合成类似这样的环保材料呢?怎么合成?”显然,能有这样强烈的愿望,达成“认识到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这一目标,围绕这一情感需求,全课的学习活动逐步展开,直至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借助网络学习聚乳酸的性质用途,结合第二个视频资料“我国聚乳酸材料应用”,学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容地升华为运用所学改善、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三、驱动性的问题设计是推动探究教学的灵魂

本课从实验式、分子式的确定到结构式的确定,从化学性质的验证到用途的网上查询,各环节都是按照探究教学必经的步骤展开的,探究的形式包括了讨论探究和实验探究。课上学生主动参与、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善于质疑、勇于发表个人见解、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即使从参与时间、参与人数两个指标来考量,参与度也是很高的。比如课堂伊始,教师结合视频资料提出本课的主要问题“: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工作人员的T恤有何神奇之处?它的材料是什么?如何研究未知有机物?一般方法与步骤如何?”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直指未知有机物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应用,为学生的探究定下了方法引领的基调。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善于以学生的回答为抓手,穷追不舍,敏锐地针对核心问题补充后续问题,让学生通过回想反思自己先前的作答,去伪存真、缩小研究范围。从而接近未知物的确切结构和性质。

研究性学习步骤篇2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个案研究

许多中小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以自我为中心,厌学、经受不住挫折、不会合作、缺乏责任感、懒惰、逆反等。教师为教育他们磨破了嘴皮,但收效甚微。教师们非常渴望有高人给支招,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师自身,面对千差万别的、变化发展的学生,修炼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力,将有利于破解种种教育难题,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一般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个案研究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修炼的。即教师本人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修炼自身个案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修炼个案研究能力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

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如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初二男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不完成作业是该男生现在的表现,通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该生在小学就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忙于做买卖,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到了初中,学习科目多了,作业多了,特别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做作业吃力,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就更频繁了。由此做出的诊断是:该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逼近事实真相,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类,如第一类是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上课没注意听讲;听讲了但没听懂;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等。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

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有时,阶段的划分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如,一位教师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时也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课不随便接下茬;第二阶段:自习课不随便下座位;第三阶段是:自习课不随便说话。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要求某一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该生数学基础太差,就要和家长商量请家教的问题。再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这个成绩对于别人来讲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了。最主要的是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在终级目标的达成上,我的辅导可能还不够充分。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个案的撰写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6、主题明确。

无论用何种形式表述研究成果,都要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具体,能说清问题,又具可读性。如果用于交流和发表,对个案中涉及到的个人资料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尊重个人隐私权,隐去可以辨认的个案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学校及家庭的一些资料等。

研究性学习步骤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个案研究

许多中小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以自我为中心,厌学、经受不住挫折、不会合作、缺乏责任感、懒惰、逆反等。教师为教育他们磨破了嘴皮,但收效甚微。教师们非常渴望有高人给支招,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师自身,面对千差万别的、变化发展的学生,修炼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力,将有利于破解种种教育难题,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一般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个案研究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修炼的。即教师本人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WwW.133229.Com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修炼自身个案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修炼个案研究能力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

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如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初二男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不完成作业是该男生现在的表现,通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该生在小学就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忙于做买卖,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到了初中,学习科目多了,作业多了,特别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做作业吃力,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就更频繁了。由此做出的诊断是:该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逼近事实真相,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类,如第一类是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上课没注意听讲;听讲了但没听懂;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等。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

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有时,阶段的划分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如,一位教师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时也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课不随便接下茬;第二阶段:自习课不随便下座位;第三阶段是:自习课不随便说话。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要求某一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该生数学基础太差,就要和家长商量请家教的问题。再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这个成绩对于别人来讲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了。最主要的是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性交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在终级目标的达成上,我的辅导可能还不够充分。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个案的撰写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6、主题明确。

研究性学习步骤篇4

关键词: 数学学习不良 比例应用题 干预策略 启示

数学学习不良是学龄儿童普遍的学习不良类型,美国一些大规模研究发现:约有6%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被诊断为数学学习不良。数学学习不良领域的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基本算术技能上[1]。与数学学习不良儿童基本算术技能的研究相比而言,对数学学习不良儿童更高水平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研究较少。研究发现:数学学习不良儿童最大的困难是解决数学应用题[2]。

虽然我国在国际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对于数学学习不良的研究却显得有些滞后。有道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介绍Xin Yan Ping对数学学习不良学生解决比例应用题的两种干预策略无疑是非常必要的[3]。本文首先介绍两种干预策略,然后对两种策略进行比较,探讨对数学应用题干预的启示。

一、两种干预策略

(一)基于图式的教学

1.图式

最早提出图式这个概念的心理学家是巴特莱特(F.C.Bartlett,1932)。他采用有意义的故事、图画和散文作为实验材料做记忆实验,研究发现:回忆得到的信息与实验材料相比,实验材料的结构保存下来了,但那些不重要的部分被忘记了。在记忆研究基础上,巴特莱特提出了图式概念,将图式界定为:“关于过去反应或以往经历的一种主动组织。”[4]

2.比例应用题图式

以比例应用题“一个菜谱使用3只鸡蛋做20个蛋糕,假如你想做80个蛋糕,则需要12个鸡蛋”为例,例示比例应用题图式。比例问题图式(见图1)具有下列特征:(1)比例问题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2)两个物体涉及两对联系,涉及四个量;(3)两对物体之间的数量联系(比率)是不变的[3]。

3.基于图式的教学[3]

基于图式的教学包括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为问题图式教学阶段,后两个阶段为问题解决教学阶段。

(1)问题图式教学阶段

步骤1:识别两个事物(一个为主语,另一个为宾语):鸡蛋和蛋糕。在图1上的主语和宾语下面写上它们。

步骤2:识别两个数量关系(共4个量),在图式图中填入数字。表征和匹配强调用对应的量正确安排两个维度(主语和宾语)。即,当第一对描述3个鸡蛋和20个蛋糕之间的联系时,第二对描述12个鸡蛋对80个蛋糕,而不是80个蛋糕对12个鸡蛋。通过等式检查正确与否:3/20=12/80,20×12=3×80,说明两对数量关系正确匹配。

(2)问题解决教学阶段

步骤3:在问题解决教学阶段,呈现具有未知信息的问题。指导学生使用图式图表征问题。与问题图式教学阶段一致,仅有的差异是使用问号“?”代替未知量。转换图式图为等式,并且求出未知量:3/20=?/80,?=(3×80)/20=12。

步骤4:写出完整答案,检查计算的精确性。

(二)一般策略教学[3]

一般策略教学包括问题解决四个步骤:理解;计划;解题;检查。

步骤1:理解。问学生:“你在问题中发现了什么?”“问题给出什么信息?”此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问题,列出已知信息。

步骤2:计划。可以使用一些策略解题(画图、画表格,写出数学等式,等等)。“你准备使用什么解题策略?”因为学生通常使用画图策略,教师集中于使用画图表征信息,然后通过数图形来获得解答。

步骤3:解题。展示他们的图形,求出答案。

步骤4:检查。要求学生说明答案是合理的,是否可以用另外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问题:“假如Ann使用5只柠檬制作2夸脱的柠檬水,若想制作8夸脱的柠檬水,需要多少只柠檬?”每只柠檬用一个*表示,每夸脱的柠檬水用@表示,先画出5只柠檬*****,接着对应画出2夸脱的柠檬水@@,然后画出8夸脱的柠檬水,即8个@(每2个画在一起),而每2个@对应5只*,所以,可以画出所有的*,最后,数出*的数目。

二、两种干预策略的比较

(一)问题解决过程

基于图式的教学和一般教学策略都遵循:阅读、表征、解题和检查四个步骤,但是两种教学在步骤2和3有很大差异,一般教学策略更笼统,基于图式教学策略更具体。

(二)策略干预效果

Xin[3]研究了两个问题解决教学方法(基于图式教学和一般策略教学)对22名数学学习不良中学生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基于图式策略在及时和延时后测、迁移测验都优于一般策略组。

三、启示

(一)干预策略应强调应用题的抽象图式表征

比例应用题图式定义为:学生在比例应用题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材料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具有一定框架结构的陈述性知识。如图1,图式表征能够揭示变量(或常量)之间的联系,是一种抽象的表征。而图2是一个半抽象半具体的图形表征,这种表征在数字较小的情况下能够解决问题,但是,解题速度较慢,更大的缺陷是:当问题中的数字很大时,几乎无法用半直观的形式来表示,问题将无法解决。因此,半直观的表征方式不值得推广。

(二)干预策略强调具体问题类型的图式表征

波利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四阶段模型:(1)理解问题。(2)制订计划。(3)执行计划。(4)检查算式和结果。此模型适用于所有数学问题解决。在此基础上,梅耶提出数学应用题解决四阶段模型:(1)问题转换阶段:提取语言学知识和事实知识,用以将应用题中的各句子转化成某种心理表征。(2)问题整合阶段:提取问题类型的图式知识,形成能够反映文本命题之间关系信息的一个整合的心理表征。(3)解答计划阶段:选择一个解答计划。(4)解答执行阶段:执行运算以求得一个数字答案。此模型更适合数学应用题的问题解决,他认为四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是问题表征阶段,最重要的是整合表征,但是他未指出对某些类型的应用题如何表征。

解决不同类型应用题的策略应该在整合表征方面更具体,应该强调此类型的问题图式。例如,比例问题强调比例问题的图式,加减应用题强调加减应用题的图式,乘除应用题应该强调乘除应用题的图式。所以,在新手阶段,也就是学习的开始阶段,解题策略越具体就越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曾盼盼,俞国良.数学学习不良的研究及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48-56.

[2]Diane,P.B.,Brain,R.B.& Donald,D.H.Characteristic behaviors of students with LD who have teacher-identified math weakness.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y,1999,33(2):168-177.

[3]Xin,Y.P,Jitendra,A.K,&Buchman,A.D.Effects of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solving instruction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problems.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a,2005,39(3):181-192.

[4]郭兆明.数学高级认知图式获得方式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

研究性学习步骤篇5

关键词:混合学习;高等教育 实施效果;应用研究

1. 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成效。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将混合学习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将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和讨论活动取代部分课堂的上课时间,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让一些因特殊原因无法常到学校上课的学生更有时间上的弹性,且有助于减少学生和学校的开销,提高完成课程学习的学生比例。

何克抗教授认为[1]: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既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作用,教师要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过程而也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这是把网络化学习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转变似乎说明当前教育技术理论是在回归,是在怀旧:但实质上是在按螺旋方式上升,说明人们的认识在深化、在提高,说明教育技术理论在不断向前发展。

李克东教授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有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的目的是不同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而企业培训则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商业利润,企业通过培训员工使得他们熟练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是自己的员工更能掌握自己的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绩效。这也是混合学习在对网络学习和建构主义的认识以后首先在企业内部实施的教学方式。其实混合学习模式在个体之间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能够在个体之间形成真正的互动。在企业培训中,通过混合学习能够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上的开支,所以很多培训机构和企业都会选择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培训。而李克东教授更加强调,如果能把混合学习模式和远程教育相结合,那么混合学习则具有更深入的内涵,更能达到教学效果。

2. 混合学习的应用模式

2.1技能驱动模式

技能驱动模式是将自定步调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在线指导相结合[6]。在该种模式中,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学习者之间通过Email、论坛进行沟通、交互。Masie中心是一个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和工作的国际性智库,它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学习的调查,该调查显示,88%学习者和91%的教学管理者认为,在自定步调的远程培训中,培训人员的指导作用尤其重要,是产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表明:培训人员监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同学习者保持沟通交流、培训人员通过对远程学习过程的评价、为远程学习者建立和促进远程学习社区形成以及利用Email或者论坛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指导方式是获取评价最高的方式。由此可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与同培训人员的主导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混合性学习模式,它有利于消除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孤独感,增强自律性,促使学习者圆满完成学习过程。

2.2态度驱动模式

态度驱动模式指的是把传统的面对面学习形式和网络协作学习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该模式是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先把协作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内容、属性以及最后的输出成果以及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协作的相关方法向学习者说明。这种模式是要求学习者在网络的环境中,利用在线协作学习的方式尝试学习某种新的行为。

2.3能力驱动模式

能力驱动模式指的是学习者与教育教学专家共同通过在线互动的活动形式,从而获取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方法。决策过程部分受基本事实和工作原则指导,但还需要具有通常专家才具备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学习非常适合采用能力驱动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学习者和教师在线沟通、交流、讨论等非正式交流而获取知识。因此,这种模式包括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实时在线交流活动,并通过在线交流工具进行探讨互动,对问题进行反思,从中感悟到的知识。

3. 基于WEB的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

为了有效指导混合学习的实施,在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开发流程,构建基于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型。该模型借鉴了多种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思想,并结合实际情况和混合学习的特点,加入了实施混合学习一些必要步骤,对某些步骤进行细化,增强混合学习活动的可操作性。

3.1混合学习活动教学模型

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教师以及他们之间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习活动的设计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学习活动的设计,不仅仅是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包括学习基本流程与步骤、过程监管和评价机制的设计,对学习活动进行流程控制,规定各阶段活动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奖励和惩罚机制,同时还应该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引入必须的评价机制,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使学习活动高效有序进行。混合学习活动教学模型可以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阶段,这部分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期分析阶段,是基础。第二部分是实施阶段,该部分是实习混合学习的核心。

3.2分析阶段

3.2.1制定教学目标

在整个混合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学目标在混合学习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具体的学习行为,不仅是整个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的一部分,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如果制定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必将导致混合学习活动的偏差或失误。教学目标的正确、有效制定是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基础,是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重要标准。所以,在混合学习活动中必须非常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这项工作。

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即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哪些学科知识和技能。第二是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策略和技能。第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主要是发展学习者非智力方面的因素。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可以做到的行为的明确性描述,是在需求评估过程中产生,针对那些可以通过教学达到有效解决的问题而确立。同时教学目标的选择和求精是一个推理过程,通过回答一系列的问题,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关于行为和教学内容知识的一般性描述,所以必须明确化描述。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明确教学目标:

(1)列出教学目。

(2)根据教学目标写出学习者要做的,而且可以证实学习者达到这些目标的行为。

(3)分析列出的行为,选择最能够表达、反应目标完成情况的行为。

(4)将筛选出来的行为完整的表达出来,形成文字,说明学习者要能做什么。

(5)审查修改后的教学目标陈述,判断能表现这些行为的学习者是否算达到了目的。

经过以上步骤,就可以产生明确的、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进行后续的分析活动。

3.2.2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目的分析法确定教学目的主要成分,二是进一步分析教学目的的每一步,确定从属技能。确定教学目的的主要成分就是进行目的语句分析,即如何精确知道学习者能够做什么。

目的分析包括两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是按照所要发生的学习类型对目的进行分类;

第二步是确定并顺序化完成目的所需要的主要步骤,这些主要步骤既包含行为,也包含相关的内容,并且要按照最有效的顺序安排。把目的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心智运动技能、态度技能。目的分析要可视化的显示学习者完成教学目的的过程中要做的每一步,最后的产物是技能流图,它给出了学习者完成教学目的的过程中要做什么的总体框架,这是从属技能分析的基础。

教学分析的第二步就是确定从属技能和入门技能,确定在教学开始前学生应该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可以用一张图表示己确定技能之间的关系,最终的产品是完成教学目的每个主要步骤所需要的的从属技能框架。整个教学分析的结果包括教学目的、完成目的的主要步骤,完成每个主要步骤所需要的从属技能和入门技能。这是设计混合学习活动的基础。

3.3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描述混合学习活动具体的设计、实施的过程,是整个模型的核心内容。

3.3.1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教学策略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对教学行为的指向性。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内容,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

(2)结构功能的整合性。在选择和制订教学策略时,必须统观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考虑其中的各要素。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程和师生相互作用方式作全面的安排,并能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反馈、调整。

(3)可操作性。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具体的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并且可以转化为教师的外部动作,最终通过外部动作来达到教学目标。

(4)应用实施的灵活性。教学策略的灵活性表现在教学策略的运用要随问题情境、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5)调控性。教师能够根据对教学的进程及其各种要素的认识反思,及时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的进程及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推进教学的展开,向教学目标迈进。

(6)层次性。教学具有不同的层次,加涅把教学分为课程级、科目级、单元级和要案级四种水平。不同的教学层次就有不同的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制定首先要考虑的是将教学内容顺序化,将教学分析中的技能按逻辑分块。可以按照如下顺序制定、开发教学策略:

(1)安排教学目标的顺序,为学习者分组。

(2)指出教学前的活动、评测和增强活动应该如何做。

(3)确定计划呈现的内容和制定学习者参与策略。

(4)为各节课安排活动。

(5)统一媒体,确认或选择传递系统。

在完成教学策略的制定之后,邀请领域专家和目标学习者共同审核教学策略,并指出其中的潜在的问题,随时修改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09)37.48

[2]李广圣.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混合学习模式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3]汪燕,郑兰琴.实践、反思与交流:聚焦国际混合式教学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5):7.11.

[4]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电话教育研究.2004,(7):7.10.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和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07):I-6.

[6]赵国栋.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7]倪浩.混合式学习中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研究——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叶纪林.国外研究性学习的现状、特点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6):53.56.

作者简介:

研究性学习步骤篇6

物理实验、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问题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模块.这几个模块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物理学科发展的基本模式之一就是物理实验.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并上升成为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而归纳出物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对于物理教学来说,这几个模块都应重视才能达到物理教学的目的.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初中物理教学同样面临着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由于考试升学的压力而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在课前预习的比例偏低,实验时缺乏客观求是的科学精神;在课堂学习中唯分数论,在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往往是就事论事,只针对错误的题目而不是深入地思考物理原理.从教师的角度看,在教学方法上往往是重课堂概念教学,对实验环节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式呆板.

二、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目的

实验和探究都是物理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教学理论中又都有其理论依据.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把两者有机结合,通过教师将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融合到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索物理规律.

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究”,显然“探究”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施瓦布提出了“探究学习”理论.他主张学生参与研究过程,通过实验研究掌握科学概念、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的态度.“探究教学法”在美国教育界得到了普遍的运用,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其主旨在于,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过程,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很自然地进入到概念学习的环节,认识到对现象研究重要性并不亚于掌握知识本身;探究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掌握科学原理,并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态度.

三、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

与注意事项

在实验-探究物理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承担主要责任.教师要做的主要是以下几点.(1)明确即将进行的实验课程在年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以便于合理安排课时;(2)明确教学目的,即要清楚地知道通过实验环节让学生掌握何种程度的物理概念和深度;(3)明确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即在实验开始之前就必须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让学生知道本次实验要自己动手去了解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4)重视探究环节的设计.探究环节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这一环节.既要给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思考问题,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物理概念.

在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时,需要给学生以必要的心理准备和预习方面的准备.在实验课程开始之前,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所涉及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做必要的预习,避免出现实验中的盲目性.

四、案例分析

现以“物质的比热容”为例探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本课程在实验室中完成.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验证假设、交流提高.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和物理概念,大胆假设并用实验去求证,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步骤1:导入课程,在课前将和比热有关的物理现象向学生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此处以沙滩和海水为例.同时,让学生分组实验.

步骤2:设置问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这些和比热有关的物理现象,即解释为什么在日落时海水和沙子的温度会有差异,并在后面的实验中验证自己的猜测.

步骤3:由实验引入理论讲述.通过在石棉网上加热烧杯中的水这一小实验来解释刚才展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原因,提出比热容的概念.通过对单位质量的水升温1°吸收的热量定义出水的比热容,进而引申到其他物质单位质量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就是该物质的比热容.让学生明白之所有前面的物理现象,是因为物质间的比热不同.

步骤4:安排学生实验任务,要求学生以实验数据来回答为什么沙子比水的温度变化要快.

步骤5:安排学生实验环节,并提供记录数据的表格,要求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实验记录.

步骤6:安排学生小组讨论环节.要求每个小组需要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给出为什么沙子和水温度上有差异的原因的讨论结果,并验证实验数据是否和自己的猜测一致.

步骤7:实验完成后,教师给出科学的解释,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比热的概念.

步骤8: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用概念学习和实验经验去解释其他的相关物理现象.

研究性学习步骤篇7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的意义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五步教学法是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按五个教学步骤或环节进行教学的方法。五步教学法旨在创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寻求一种可行的途径将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移到重方法、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轨道上来。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五步教学法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针对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教师单向传授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的方式、忽视研究生的能力培养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思路。它不仅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获取思想政治理论方法的传授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它将传授思想政治理论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后,所产生的效果明显,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将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能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体现“精”而“管用”的基本要求。三是能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与促进研究生个性张扬结合起来。四是能极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克服课时紧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五步教学法既能使研究生在课堂上基本掌握教材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重点地解决了研究生思想实际问题,使课堂教学效率极大提高。因而,通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可以实现以下的目标:能够改变长期以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改变理论知识教学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严重脱节的现状;能够改变以“一张试卷定高下”的单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能够改变高校很大一部分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冷淡的态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探索出一种适合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为同仁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的五个步骤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关键把握五个步骤,实现师生互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式教学。根据实施五步教学法的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了五个步骤,即:

第一步:精讲内容,精心导学。第一步骤主要是教师精讲或串讲教学内容,其目标是帮助研究生学好思想政治基本理论。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基础。这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中讲授教学内容时,注重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同时要求思想性、知识性、逻辑性、趣味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抓重点、讲难点,同时注意讲清楚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同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内容决定了在表达方式和讲授技巧上要讲求思想的深刻性、知识的广博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趣味的丰富性,并将它们完美地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努力做到:吃透教学大纲,深刻领会主题思想,真正熟悉课堂内容体系的逻辑连接关系以及每一逻辑层次转换承接的基本内涵及其要点,不断增强阐述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占有和搜集大量新鲜材料,选取典型生动、形象感人的事例充实论据,加强阐述中的条理性和趣味性;注重课堂上的语言的准确精炼和生动活泼,力戒表情呆板、照本宣科、空洞无物的枯燥说教。

第二步:师生思辨,探讨交流。在第一步骤完成之后,进入教师和研究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讨交流阶段,以“思辨”为主要特征。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这一步骤的实施分两个小环节:

第一个小环节是:教师提问、学生探究。这一小环节主要是教师应精心设置小思考题、让研究生进行思考,研究生谈认识和观点。在教师精讲或串讲教学内容后,教师根据掌握的学生思想状况结合课程内容,提出几个小问题供研究生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既是研究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话题又要注意与课程的重点或难点内容密切相关,以引起研究生的兴趣。研究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认真探究和思考,既要“研”,又要“讨”,在这一阶段,研究生通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分析和探究,揭示理论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研究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小环节是:学生提问、教师解答。这一小环节的任务主要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据“学须善疑”的教学原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提问。通过教师精讲、提问和研究生探究讨论的过程后,研究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问题会随之越来越集中。教师应引导研究生把对重大理论问题、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疑惑、把研究生自己心中的疙瘩或对某些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认识,大胆表达出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认真倾听并记录研究生发言内容包括针锋相对的辩论。在研究生提完问题之后,教师对每位研究生的提问,都应作出回答。教师采用启发式手段,点拨诱导学生思维,授之以渔,带着研究生走向知识,走向感知,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有意识地、有目的对研究生的问题进行释疑。

第三步:教师讲评、学生领悟。在前二个步骤完成之后,教师应对整个讨论予以讲评和分析。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每个章节教学、讨论结束之后应做一些必要的讲评,进行正确引导,增强研究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教师应总结学生讨论中的正确部分和指出不足之处,并分析教学目的或目标的实现程度,提出研究生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并适量提供研究生自学参考书目。教师作总结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善引博喻;条理清晰,要言不繁;循序渐进,步步深化。通过教师的总结,引导研究生有所悟、有所收获,使研究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及优患意识,激励研究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对其良好政治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步:自我探究、撰写心得。教师在讲评结束后,要求研究生课后进行自我思考、撰写心得体会。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一是教师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求研究生自己以书面形式写出心得体会文章,篇幅不宜过长,可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包含课程学习后有哪些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二是教师给研究生布置思考题或提出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要求研究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三是教师要求研究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生就某一方面进行社会调查后写出4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无论是心得体会还是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教师都要求学生谈真实感受,不讲假话和违心的话,并力求将切实感受写得具体一点,避免空发议论。研究生将写好的心得体会、政治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交给教师。

第五,典型发言,总结提高。在第四个步骤完成之后,进入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作典型发言、总结提高阶段。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对每篇心得体会、政治小论文和调查报告进行批改,选择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心得体会、政治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在若干周时间里,在课堂上让学生作典型发言,也可让研究生自由发言,师生一起评论,最后教师作总结。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回顾总结,使研究生加深对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及运用。这五个步骤互相联系环环相扣又各具功能,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思想政治课的最终成绩是:学生课堂研讨和回答问题占20%,心得体会或政治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占30%,期末考试占40%,学习态度等占10%。

三、构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的长效机制

研究性学习步骤篇8

作者简介:刘鸿瑞(1980―),男,本科,助讲,研究方向:中职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是现在兴起的一种课堂研究类学习的方式,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来对知识进行获取、应用,并解决具体的问题,着重在教学的同时提升学生知识转化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本文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分析了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以期对中职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职教学;国际贸易课程;研究性学习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利用以往的学习步骤往往很难达到相应的目标,为此就需要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好地应用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获得长远的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的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其关键就在于研究,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定主题进行研究,以科研的方式开展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存在很大的主动性,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研究,以解决具体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都将得到很大的提升。中职毕业生应该具有基础的理论和动手能力,为此不但要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课程的理论,还需要将这些知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自己的学习信心,在就业的时候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二、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1)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题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的选择,让学生解除畏难心理,不要对课题产生恐惧,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尝试精神,让学生在研究的时候能够真正得到快乐,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诸如在讲授关税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安踏、福建鞋业等案例来进行“关税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的课题研究,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想要看到企业在关税变化时候的反应,这样就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实际的感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协助学生进行调查。

仅仅依靠课本并不能支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了取得更好的研究性学习效果,研究性学习就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教师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开放当前的网络,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来使学生获得最新的经贸资讯;第二,建立资源库,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教师应该建立资源库,及时分享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这样就能养成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态度;第三,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教师应该为学生争取相应的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企业进行调查和实践,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好地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3)交流研究学习的成果。

分享是学生进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措施,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并且对其中比较优秀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奖励,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4)总结学生的研究性成果。

总结评价是整个研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具体的评价应该以教师评价为核心,以学生互评为辅助,实现多元的评价体系,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评价的时候要尽量全面,更好地展示整个研究性学习各个步骤的优缺点,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下次研究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使其更具指引性。

三、总结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自主学习,但是并不是毫无节制和约束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改变观念,要让学生自己投入到科研中去,激发创新性思维,不是将答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二,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了取得更好的研究性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聘请相关的资深人士、教师来开展讲座,积极和海关、商检、外贸公司进行合作,为学生进行实训争取一定的平台。第三,教师要扩展自己的知识。例如,可以进修商务师、报关员等资格,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更好地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辅导。

参考文献:

石光耀 .职业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9).

上一篇:小麦病虫害及防治范文 下一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