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4 17:04:58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篇1

各市、县、自治县教育(教科)局,三沙市社会事业与后方基地管理局,洋浦经济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厅直属中学(单位):

为进一步深化海南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海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琼府〔2016〕2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我厅制定了本实施意见,并经教育部核准备案,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有利于中考、高考改革的衔接出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我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理好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在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初中毕业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坚持普职并重。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通过系统科学的制度设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将适合不同教育的学生合理分流到普通高中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畅通学生成长成才的多种途径,促进普职协调发展,为多样化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坚持公平公正。不断完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规则程序,探索高中自主招生,形成指标到校生分配、统一招生录取、自主招生录取、推荐录取等多元录取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平等升学机会,确保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坚持全科开考。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全部纳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打好共同基础,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海南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注重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使学、考、招有机衔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稳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改革目标

进一步完善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到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建立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公平。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组织实施,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保障义务教育基本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既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又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

1.考试科目。《海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规定的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生物、地理、美术、音乐12门科目均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过早过度偏科,确保达到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

信息技术、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等为考查科目,积极创造条件将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纳入考查科目。

2.考试范围。教育部颁发的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内容。

3.考试方式。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物理、化学、生物、地理7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实行闭卷笔试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2门科目实行开卷笔试考试;体育与健康科目实行现场测试,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自选项目供学生选择;音乐、美术及考查科目由省教育厅制定考查方案,各市县(含洋浦,下同)具体组织实施。

4.成绩呈现。学业水平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生物、地理10门科目的考试成绩均以A、B、C、D、E、F六个等级呈现,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9门科目的成绩等级,根据考试成绩从高到低以全省当年考生人数按A等级10%、B等级20%、C等级30%、D等级20%、E等级15%、F等级5%依次确定。体育与健康学科成绩等级按考试成绩从高到低依次确定,其中A等级40-50分,B等级35-39分,C等级30-34分,D等级25-29分,E等级20-24分,F等级0-19分。

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考试或考查成绩直接以“合格”和“不合格”呈现,其结果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一并记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

5.时间安排。全省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7门科目考试安排在义务教育九年级课程学习结束后(每年6月25-26日)进行,生物和地理2门科目考试安排在义务教育八年级课程学习结束后(每年6月27日)进行,体育与健康科目考试安排在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学期3月—4月进行。

6.考试组织。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生物、地理10门科目实行全省统一考试,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9门科目由省教育厅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卷;体育与健康科目由省教育厅制定考试实施方案,由各市县负责组织实施。

全省统一考查科目由省教育厅制定考查实施方案,由各市县按有关规定组织考试、评定成绩。

(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参照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由省教育厅统一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1.科学确定评价内容。综合素质评价要记录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内容,重点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参加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党团与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情况的记录及成果,各学科学习成绩和成果,体育和艺术特长以及参加活动的成果等体现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关键表现。

2.完善评价手段和方法。进一步完善海南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设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做好写实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学校要在每学期结束时及时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整理遴选、审核、公示等工作,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学生毕业时,提取经过审核、公示的相关材料形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表》,为高中阶段学校选拔学生提供依据或参考。

3.科学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学校和家长对孩子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初中学生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招生学校应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前向社会公布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录取办法,确保使用程序规范透明、结果公平公正。

(三)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1.改革录取计分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各计分科目等级和各计分科目原始分总分呈现。各科目分值为: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3个科目各12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4门科目各100分,体育与健康科目50分。生物、地理2门科目卷面分各100分,2019年(即2017级初中学生,以下递推)各按卷面分30%计入录取总分,2020年各按卷面分40%计入录取总分,2021年起各按卷面分50%计入录取总分。

2.依据综合素质评价录取。要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在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时,综合素质评价总等级作为门槛,其中“省一级学校”和经省教育厅批准面向全省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实验班只录取综合素质评价总等级达到A等或B等级的考生,其他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时,对综合素质评价总等级的要求,由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另行确定;若在录取时,各录取学科总分相同无法区分时,由招生学校根据考生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表》和《成长记录袋》提供的材料以及本校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录取办法,自主择优录取。普通高中学校在自主招生中,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3.科学合理确定普职招生规模。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4.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继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招生名额向农村初中和城区薄弱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引导初中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到2020年市县优质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比例达到50%以上。继续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的政策措施。

(四)探索和规范自主招生

支持普通高中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制定自主招生方案,探索建立高中阶段学校自主招生制度。试点普通高中“省一级学校”以自主招生方式,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结合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招收具有体育、艺术等学科特长以及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要求。自主招生名额控制在学校总招生计划的8%以内(其中体育、艺术特长生总比例不超过6%)。自主招生学校要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不得重复组织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招生录取方案报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后实施。要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招生结果公平公正。

(五)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1.认真核定招生计划。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认真落实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

民办高中与公办高中享有同等的招生权利,各市县应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将民办高中统一列入招生计划。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审核民办高中招生方案,按照学校实际办学能力逐校下达招生计划。未取得办学许可证(含筹设期间)或年检不合格的“民办高中”不得参与招生。

2.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严禁无计划、超计划招生,严禁违规跨区域和采取承诺、未经政策允许的签订协议等非正常手段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

坚持素质教育导向,规范中考成绩,坚决刹住炒作“中考状元”、“中考升学率”等不良风气。严禁任何学校公布、提供学生中考成绩。严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中考成绩、升学率排名排队、表彰奖励。

3.减少和规范加分项目。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大幅减少、严格控制中招录取加分项目,逐步将加分的激励导向功能转移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从2018年起取消省优秀学生干部、省三好学生、宋庆龄奖学金、“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实际保留的加分项目,严格控制加分分值。进一步完善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查公示制度。

4.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监督。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六)推进考试命题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思想。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要坚持有利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原则,兼顾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的不同功能,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突出学科核心素养。

科学设计试卷结构,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实践能力,重视对有关学科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积极探索初中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统筹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积极稳妥推进。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阶段学校要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按照省教育厅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好各项改革任务。

(二)深化教学改革。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国家和省级必修地方课程的课时。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完善课程计划,改革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初中学校师资、实验室、体育运动场地及器材等方面的条件保障,保障正常教学需求。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提升保障能力。加强命题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命题教师的命题能力,强化对试卷进行评估和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严格对试卷命题、印制、运送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试题试卷安全。探索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逐步建立我省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加强学业水平考试管理机构建设,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

(四)加强宣传引导。认真做好改革政策举措的宣传工作,及时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加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中等职业学校免费等惠民政策的宣传,为推进改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六、其他事项

(一)往届初中毕业生及由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学进入本省义务教育学校九年级就读的,或本省户籍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就读义务教育学校回本省报考的,可申请参加当年度生物、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录取总成绩。

(二)由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入我省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经转入学校审核认定后,存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从我省转出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考生,按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执行。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篇2

一、总体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教、学、考、招有机衔接,构建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

到2022年形成具有成都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主要任务‍

(一)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

“两考合一”

建立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体制。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坚持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备考负担。统一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科目和时间。完善全市统一的考试评卷信息化平台,统一网上评卷,实现同考等值。

2

“全科开考”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中一年级起,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地方课程等,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调整而调整。

3

分类考核

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闭卷考试,按要求参加四川省教科院组织命题的考试。物理、化学、生物采取纸笔闭卷考试和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科目两项考试成绩合并计算作为学科总成绩;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按省教育厅相关要求执行。道德与法治、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地理采取纸笔闭卷考试。信息技术实行上机操作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由统一考试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组成,其中统一考试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实行必考加选考。音乐、美术成绩由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确定,由初中学校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方课程测试由各学校自行组织。

4

命题要求

切实提高命题质量,引导发展素质教育。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范围,研制考试试题,兼顾毕业考试和招生考试的不同功能。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基础考查。

5

“学完即考”

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坚持“学完即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考试于毕业当年6月中旬进行。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信息技术考试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体育与健康统一考试、音乐和美术技能测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

6

成绩呈现

初中毕业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毕业成绩等级分为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级。具体认定办法由市教育局另行制定。

(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

评价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市教育局制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2

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包括: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和成长发展的记载;各学科的学业成绩记录和学习小档案的记载;参加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和班级及社团活动的记录,“个性特长”和获得奖励的记载;身心健康状况记载;艺术特长和基本素养记载;校本课程的考查结果等。综合素质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坚持客观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进行。

3

评价程序

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基本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市教育局研发“成都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管理系统”,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学校使用好记录管理系统,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档案(含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并将用于招生使用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在招生中使用。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九年级下期(毕业当年4月底以前)完成。

4

结果运用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初中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作为高中阶段学校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依据或参考。各高中阶段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各高中阶段学校要在招生章程中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具体使用办法并提前公布,规范、公开使用情况。

5

评价实施

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初中学校应建立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控与评估制度、举报与申诉制度,确保公平公正。高中学校要向社会公布招生录取中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改革完善招生录取办法

1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将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和统一公布成绩。

试卷的结构及分数。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150分;物理100分(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化学100分(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体育与健康60分(含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10分)。生物(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满分各100分。

升学成绩计分办法。升学成绩以分数形式呈现,总分为710分。具体为: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150分;物理成绩按70%计入,满分70分;化学成绩按50%计入,满分50分;体育与健康满分6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升学成绩每科总分按20分计算。具体折算细则由市教育局、市招考办另行制定。

2

坚持普职协调发展

根据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制定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对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类学校实行免试注册入学制度,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推动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探索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建立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融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二次选择”机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来蓉工作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质量,扩大特殊教育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

3

完善指标到校生分配办法

合理分配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计划要以50%以上的比例均衡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重点(示范)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也可将一定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中学校推荐指标到校生要依据学生初中各阶段学业考试成绩,并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情况。

(四)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经市教育局批准后,可面向全市自主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自主招生一般安排在中考后进行,自主招生总数一般不超过当年学校招生计划的5%。经批准实行自主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制定招生录取办法,综合考查,择优录取,并将招生时间、招生办法和招生程序等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自主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安全有序进行。

(五)强化招生管理

1

严格招生计划管理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资源总量,完善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编制,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合理确定普通高中招生总体规模。根据各校办学条件、核定的办学规模确定每所普通高中学校具体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各区(市)县要按照国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办好各类高中阶段学校,提供充足学位。中心城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经市教育局审核后由市招考办统一公布,其他区(市)县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并公布。

2

规范招生行为

普通高中学校应严格按照规定录取新生,严禁无计划、超计划和违规跨区域招生;招生结束后,学校不得擅自招收已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学生。具有中等学历教育资格的中职学校按省教育厅规定的范围自主招生。严禁出现人籍分离、空挂学籍、学籍造假等现象,学校不得为违规跨区域招收的学生和违规转学学生办理学籍转接。

3

严格招生时间管理

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所属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保证九年义务教育依法实施。所有公办、民办高中学校均须按市教育局规定开展招生工作,不得在学生完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前组织考试和录取新生。严禁将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提前送到高一级学校就读。

4

严控考试加分

落实成都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普通高中录取加分政策的意见》(成教发〔2015〕8号),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学生相关特长和表现等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呈现。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5

实行阳光招生

各区(市)县和学校要在招生入学关键节点,就关键政策、群众关心的疑难点做好宣传释疑工作。高中学校招生宣传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招生宣传必须规范、合法,不得以任何形式虚假宣传资料和信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招生方式、收费标准、录取结果“七公开”,其内容必须在当地的主流媒体、教育网站、学校公示栏等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禁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或民办学校以公办学校名义招生。禁止把以公办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安排在民办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就读。禁止生源学校和教师干扰或违背学生意愿填报学校志愿。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招考委、市教育局统筹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明确各单位、部门责任目标,加强过程监督和目标考核。根据考试招生工作特点,提前公布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各项改革。

(二)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提升保障能力

各区(市)县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考场基础条件、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充分保障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和命题研究,提高命题质量。建立健全试卷命题、印制、运送、保管、阅卷等全过程保密制度,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加强标准化中考考场建设,到2022年按要求全面完成。

(四)做好宣传引导

各区(市)县要认真做好改革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工作,及时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加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中等职业学校免费等惠民政策的宣传,为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政策解读

现就《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中考改革方案”)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中考改革方案出台的背景、依据是什么?

成都市中考改革方案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川教〔2017〕107号)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的。

近十多年来,成都市高中阶段学校(含普通高中学校和中职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坚持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此次中考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坚持稳妥推进,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进一步优化中考考试制度、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录取方式、招生计划等。

中考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教、学、考、招有机衔接,构建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

中考改革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中一年级起开始实施,到2022年形成具有成都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

中考改革实施后哪些政策将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将保持“五个不变”,具体为:

01

坚持“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原则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将继续坚持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一考多用”,有利于减轻学生备考负担。

02

高中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保持不变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的规定,中考改革实施后升学计分科目与现行中考升学计分科目相同,继续保持不变。

03

9门科目录取计分分值保持不变

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9门学科升学计分分值将继续保持不变。

04

高中招生分批次录取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实施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仍实行分批次录取。

05

指标到校生录取办法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实施后,将继续实行指标到校生政策,将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计划50%以上的比例均衡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

中考改革主要有哪些变化?

中考改革将进行“五个优化”,具体为:

01

改革优化考试制度,减轻学生备考负担

实行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一考多用”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考试范围覆盖到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这是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确保义务教育基本质量的需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生打好基础。中考改革实施后,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音乐、美术和地方课程,但新增学考科目不纳入升学计分,由学校组织实施,成绩合格即可。此外,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学业水平考试,避免考试过于集中。

02

改革优化考试方式,实行分类多样考核

按照学科特点,分类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将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纸笔考试与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必修必考与选修选考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成都市将按要求参加四川省教科院组织命题的考试。

03

改革优化考试内容,引导发展素质教育

01

优化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

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增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02

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新增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并将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分值提高到15分。

04

改革优化录取方式,形成“一依据一结合”模式

中考制度改革以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制度架构,充分发挥中考在素质教育中的正向指挥棒作用,进一步破除唯分数论。

01

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的依据或参

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档案,突出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写实记录,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作为高中阶段学校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依据或参考。

02

提高体育与健康升学计分分值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和“将体育与健康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其分值权重原则上不低于总分的8%”的要求,中考改革实施后,成都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仍为10科,除体育与健康计分成绩由原50分提高到60分外,其余科目计分权重不变,升学成绩总分为710分。

05

改革优化招生计划,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

01

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

近年来,全市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升学率逐年提高。2018年,全市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已达60%。下一步,市教育局将加强统筹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普职比例调节机制,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目前,成都市正在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到2020年底前,全市将新建公办普通高中9所(不含民办),改扩建24所,普通高中学位将进一步增加。

02

推动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

探索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资源共享、课程互选、教师互派、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二次选择”机会。

03

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

中考改革实施后体育与健康考试怎么考?

体育与健康考试由统一考试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统一考试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实行必考加选考。具体办法由市教育局另行制定。

中考改革是如何体现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的?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将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篇3

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各区(市)县教育局,直属(直管)学校(单位):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川教〔2017〕107号),结合本市实际,市教育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成都市教育局

2018年12月27日

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川教〔2017〕107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教、学、考、招有机衔接,构建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

到2022年形成具有成都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主要任务

(一)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两考合一”。建立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体制。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坚持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备考负担。统一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科目和时间。完善全市统一的考试评卷信息化平台,统一网上评卷,实现同考等值。

2.“全科开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中一年级起,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地方课程等,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调整而调整。

3.分类考核。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闭卷考试,按要求参加四川省教科院组织命题的考试。物理、化学、生物采取纸笔闭卷考试和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科目两项考试成绩合并计算作为学科总成绩;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按省教育厅相关要求执行。道德与法治、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地理采取纸笔闭卷考试。信息技术实行上机操作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由统一考试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组成,其中统一考试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实行必考加选考。音乐、美术成绩由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确定,由初中学校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方课程测试由各学校自行组织。

4.命题要求。切实提高命题质量,引导发展素质教育。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范围,研制考试试题,兼顾毕业考试和招生考试的不同功能。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基础考查。

5.“学完即考”。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坚持“学完即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考试于毕业当年6月中旬进行。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信息技术考试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体育与健康统一考试、音乐和美术技能测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

6.成绩呈现。初中毕业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毕业成绩等级分为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级。具体认定办法由市教育局另行制定。

(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评价内容。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市教育局制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2.评价依据。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包括: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和成长发展的记载;各学科的学业成绩记录和学习小档案的记载;参加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和班级及社团活动的记录,“个性特长”和获得奖励的记载;身心健康状况记载;艺术特长和基本素养记载;校本课程的考查结果等。综合素质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坚持客观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进行。

3.评价程序。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基本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市教育局研发“成都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管理系统”,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学校使用好记录管理系统,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档案(含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并将用于招生使用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在招生中使用。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九年级下期(毕业当年4月底以前)完成。

4.结果运用。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初中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作为高中阶段学校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依据或参考。各高中阶段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各高中阶段学校要在招生章程中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具体使用办法并提前公布,规范、公开使用情况。

5.评价实施。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初中学校应建立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控与评估制度、举报与申诉制度,确保公平公正。高中学校要向社会公布招生录取中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改革完善招生录取办法

1.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将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和统一公布成绩。

试卷的结构及分数。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150分;物理100分(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化学100分(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体育与健康60分(含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10分)。生物(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满分各100分。

升学成绩计分办法。升学成绩以分数形式呈现,总分为710分。具体为: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150分;物理成绩按70%计入,满分70分;化学成绩按50%计入,满分50分;体育与健康满分6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升学成绩每科总分按20分计算。具体折算细则由市教育局、市招考办另行制定。

2.坚持普职协调发展。根据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制定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对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类学校实行免试注册入学制度,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推动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探索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建立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融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二次选择”机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来蓉工作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质量,扩大特殊教育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

3.完善指标到校生分配办法。合理分配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计划要以50%以上的比例均衡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重点(示范)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也可将一定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中学校推荐指标到校生要依据学生初中各阶段学业考试成绩,并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情况。

(四)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经市教育局批准后,可面向全市自主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自主招生一般安排在中考后进行,自主招生总数一般不超过当年学校招生计划的5%。经批准实行自主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制定招生录取办法,综合考查,择优录取,并将招生时间、招生办法和招生程序等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自主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安全有序进行。

(五)强化招生管理

1.严格招生计划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资源总量,完善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编制,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合理确定普通高中招生总体规模。根据各校办学条件、核定的办学规模确定每所普通高中学校具体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各区(市)县要按照国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办好各类高中阶段学校,提供充足学位。中心城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经市教育局审核后由市招考办统一公布,其他区(市)县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并公布。

2.规范招生行为。普通高中学校应严格按照规定录取新生,严禁无计划、超计划和违规跨区域招生;招生结束后,学校不得擅自招收已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学生。具有中等学历教育资格的中职学校按省教育厅规定的范围自主招生。严禁出现人籍分离、空挂学籍、学籍造假等现象,学校不得为违规跨区域招收的学生和违规转学学生办理学籍转接。

3.严格招生时间管理。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所属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保证九年义务教育依法实施。所有公办、民办高中学校均须按市教育局规定开展招生工作,不得在学生完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前组织考试和录取新生。严禁将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提前送到高一级学校就读。

4.严控考试加分。落实成都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普通高中录取加分政策的意见》(成教发〔2015〕8号),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学生相关特长和表现等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呈现。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5.实行阳光招生。各区(市)县和学校要在招生入学关键节点,就关键政策、群众关心的疑难点做好宣传释疑工作。高中学校招生宣传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招生宣传必须规范、合法,不得以任何形式虚假宣传资料和信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招生方式、收费标准、录取结果“七公开”,其内容必须在当地的主流媒体、教育网站、学校公示栏等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禁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或民办学校以公办学校名义招生。禁止把以公办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安排在民办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就读。禁止生源学校和教师干扰或违背学生意愿填报学校志愿。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招考委、市教育局统筹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明确各单位、部门责任目标,加强过程监督和目标考核。根据考试招生工作特点,提前公布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各项改革。

(二)深化教学改革。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提升保障能力。各区(市)县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考场基础条件、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充分保障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和命题研究,提高命题质量。建立健全试卷命题、印制、运送、保管、阅卷等全过程保密制度,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加强标准化中考考场建设,到2022年按要求全面完成。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篇4

关键词:习档案袋;学习策略;有效评价;研究;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30-02

一、课题研究的具体情况

1.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查阅教学科研资料,通过杂志、书籍、网络等学习有关教学研究的理论,搜集当前“档案袋”应用于教学的成功案例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是做好学生的全面动员,在开展课题研究的班级宣讲建立“英语学习档案袋”的好处,集思广益,根据学生喜好确定“档案袋”的具体规格、栏目设置和具体名称(可自取一个子名称)。帮助和指导每位学生建立一个“英语学习档案袋”,用来收集课内外摘抄或剪辑的文章,自己的优秀作文或手抄报、成绩优异的考试卷、错题集锦、值日报告、教师评语以及不同阶段的学习感受等,积累英语学习的点点滴滴。在两个星期内这项工作基本完成。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档案袋的形式也丰富多样,尤其受到中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喜爱。在最初阶段,教师必须给予引导和建议。

2.课题实施阶段:

(1)教师耐心指导,对应该入档的内容给予提示,并对课外内容的拓展分层次给予引导。如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推荐阅读篇目或布置作文写作,并及时批改,写反馈意见。

(2)教师及时做好总结和鼓励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信心地参与进来,并坚持下去。对整理档案袋有困难或以前没有整理总结习惯的学生,要耐心指导,给予帮助。

(3)定期开展阶段性评比。在研究中期,笔者组织了一次“英语学习档案袋”的展示评比活动,为全体同学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平台。通过全体投票的方式选出优秀的对广大同学有借鉴意义的档案袋,并评出优秀奖十名,给予奖励。通过评比,学生们互相取长补短,从获奖同学那里汲取设计思路和灵感,更加学会管理和利用好自己的“学习档案袋”,真正做到为自己的英语学习服务,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4)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整理学习档案,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断增强积累和反思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学会与家长、老师和同学分享,成为进步的、能时刻超越自我的英语学习者。

(5)作为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笔者坚持整理和记录课题实施以来的具体过程以及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坚持写教育周记和教学反思,并通过加强学习和与学生沟通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评价和总结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对实验检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组织学生的“学习档案袋”评比,并结合大型考试和平时测验反映出的学习进步水平评出最佳。教师根据各阶段的课题实施记录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撰写结题报告及论文,并申请上级检查审阅。

二、课题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分析

经过短短一个学年的实践研究,基本达到了原定的研究目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效地改善了学生上课只会听讲,不善积累的现状,加深了学生对英语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解,使学生克服对课堂教学的单一依赖思想,积极探索新的学习途径,进而更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每次考试或测验完后,学生们都能够主动将有代表性的错题或典型题收集到改错本上,并写清错误原因,为后续学习留下第一手资料。

2.通过几个月的积累,学生看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英语学习轨迹,找到差距和不足更能看到希望和自己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考试这一单一性评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大多数学生找到了自信。

3.通过学生间“学习档案袋”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写评语、对档案袋建设提意见或与学生进行口头和笔头的交流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良性师生关系的形成,更加有利于学生保持恒久的学习动力和健康成长。

4.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对于提高笔者的教学决策能力和教学效率也很有裨益,克服了以前一些简单重复的教学及课后辅导方法,能够静下心来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建议和指导。

三、课题研究小结

本次课题研究使笔者和学生们受益匪浅。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年时间,但亲历了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细节,对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有了具体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笔者的教育科研能力,更使笔者对英语教学有了新思路。这一次的尝试让笔者尝到了搞教育科研的甜头,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一直将着力点放在对学生课下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研究以及学生英语学习的客观评价上,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给予足够的关注,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了总结、积累和反思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及时总结、反思和评价自己的英语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能力,学有活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笔者和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我们不断的尝试与摸索,本次课题顺利开展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也高兴地看到了有更多的学生学会了积累,学会了反思,课题实验班学生的成绩稳步提升,他们的“英语学习档案袋”日渐丰满并在初三毕业复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所有学生和笔者都深有感触。就连同组甚至其它学科的教师都非常感兴趣,在一定意义上说,“英语学习档案袋”的使用对学生其它科目的学习也起到了启发和促进作用。这些都是笔者乐于看到并一直在为之努力的。

四、后记

课题研究虽已结题,又迎来了一批新生,但笔者在英语教学中仍坚持让学生使用“学习档案袋”,想让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积累下来的经验为更多的学生学习英语服好务。在笔者看来“学习档案袋”已经超出了作为评价手段的意义,它能教会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以新的视角看待英语学习和自己的进步,给家长和老师提供了欣赏和肯定学生的平台。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中继续研究和探索英语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笔者将以此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在英语教学这片热土上播种希望,收获幸福。

参考文献:

[1]夏谷鸣,周瑜.初中英语教学评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篇5

一、“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概述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先后担任过多所工科院校校长,主持或参与了我国多条著名桥梁的设计和建造。在长期的工程实践和教育中,茅以升先生发现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通才与专才脱节、科学与生产脱节[4]、招生标准偏重理论、对于学生毕业的条件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等问题,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经验,提出了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内容的工程教育思想,即“习而学”的工程教育思想。茅以升“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的形成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1926年发表的《工程教育之研究》为标志,提出了“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的一些初步想法;第二个阶段是在读了的《实践论》后,茅以升觉得自己有关“习”与“学”关系的认识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的,自己的工程教育思想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定了信心,于1950年4月到1951年1月间连续发表了《习而学的工程教育》、《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工程教育的方针与方法》、《工程教育中的学习问题》和《实行先习而后学的教育制度》等一系列文章,形成了完整的“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而对其工程教育思想表述最为完整的是《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

二、重视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在《工程教育之研究》一文里,茅以升讲到一个比较初步而笼统的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工程教育之最大目的在培植工程上之有为人才”[5],就强调工程人才必须是在工程实践上是有为的,到建国后茅以升又提出“工程教育,应以完成工程任务为目的”[6],“新制的精神,是要训练见闻广博的熟练专家,而非造就‘精通理论’的万能通才。”[7]以及“新制造就出的人才是好的,因他们能结合理论与实际,而且他们的理论将是巩固的,他们的实际,将是深入的。”[8]将上面的论述进行综合,就可以得出茅以升要造就的工程人才就是以完成工程任务为目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见闻广博的熟练专家。而这样的培养目标与我们目前工程教育改革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背景是相适应的。

三、强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计划

茅以升“习而学”的教学计划是从其1926~1951年的一系列文中阐发出来的,笔者将这些文中的原始材料,以时间为维度,对教学计划中的进程、实施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作用分别加以分析综合,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该教学计划为期4年共8个学期,按照先工程专业知识后基础科学知识、先生产实习再理论学习,亦即先习后学、习学交替的原则进行,由于这种教学计划对于通行的工程教育模式是一种革命性的改造,因此,有必要对其要点做出说明:

(1)本教学计划以“习”为中心,先习后学、习学交替,即整个工程教育教学过程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中心。

(2)“习而学”工程教学计划的精髓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本质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化。[9]先习后学,再习再学,工程实践与科学理论密切配合,则工程实践过程中的破碎、割裂、偶然的具体现象,才能依靠科学理论的指导解释、整合、联系为一体,而对科学理论的掌握,也因为有工程实践的具体经验而更加理解深刻和透彻,因而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也更强。

(3)“习”,即现场实习,应以校外工程现场实习为主,并在入学后第一学年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确定职业方向,正如茅以升所说“学生在选系之初,如身临现场,亲眼看到将来一生的工作环境和任务性质,对于所选之系是否相宜,便能确切决定,如不相宜,趁早转系,不致浪费时间。在现行制度里,第一、二两年课程,多是理论性质,学生须到三年级学到业务课时,方知所学是否合适,如欲改系已是太晚。”[10]因此,第二年继续学习的学生都是对本专业有极大兴趣的。

(4)教学计划中的“习”,是指在工程现场参加实习或直接进行生产实践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但同时亦必须学习相关理论,“学”也如此,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必须学习相关技能,“习而学”是指主要任务而言,并非习时不学、学时不习。

(5)习与学应往复于工程现场与教室之间,具体情况应依照课程和专业的性质而定。但实际教学过程很难办到,所以上述教学计划只能大概规定一学年中工程现场与教室各占半年。为了弥补,应该在工程现场设教室,课堂学习期间也应设置实验室或校内工厂学习,以更好地做到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综上,茅以升“习而学”的工程教学计划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更好地结合,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符合我国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种思路。

四、以工程任务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作为受过西方完整工程教育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和工程教育经验的桥梁学家,茅以升清醒地认识到当时我国工程教育中课程设置的问题,在1926年的《工程教育之研究》一文中,他就批评当时工程教育中课程设置“将各种纯粹学科置于专门学科之前,而假定理论必先于实验是也”[11]“实有背于教育之原则”[12],认为最理想的办法是进行彻底的变革:“先授工程科目,次及理论科学,将现行程序完全倒置”[13]。茅以升在《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中,以高等学校桥梁工程系为例,编制了一个很有操作性的课程设置方案[14],如表2所示。此课程设置方案与前述教学计划密切配合,都是按照先工程专业课程后科学理论课程,先工程实践后理论学习,先习后学,再习再学,习学交替的原则安排的。根据茅以升在《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中的表述,笔者将此课程设置方案的要点阐述如下:

(1)本课程设置方案的指导方针是以工程任务为中心,重点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工程师的技术上的准备,如果是经过高等教育,他在读完每一学年的课程后,便应能担当某一阶段的任务”[15],所有课程的讲授都是依照工程任务而定,课程学习的进度、内容完全依照工程任务的进度和难度来定。

(2)本课程设置方案设计的内在逻辑是课程设计是来自于工程实践的,是来自于对工程实践的分析的(如图1所示)。图1课程设置方案设计的内在逻辑图

(3)本课程设置方案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是能够做到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的。现代学校教学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强调先学习前人总结的间接抽象经验(即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样就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而习而学的教育制度在课程安排上都是先经工程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再学科学知识获得理性认识,由“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随后再进行相关工程实践,如此对科学理论的掌握就会更加透彻、巩固,而又因为随时有工程实践作背景,就能够明确如何以科学理论来贯通工程实践,以工程实践来应用科学理论。相配合的课程难度依据工作的展开顺序也是由简单到复杂,涉及范围由局部到整体,学习时间越久,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越自如,综合职业能力越强。[16]

(4)课程内容设计采取螺旋上升式。每门课程,根据与其相关的工程任务,“分为几个往复轮回的习、学阶段分配于若干学期内,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17](5)本课程设置方案只涉及了与工程密切相关的课程,通识教育的课程另外列出。理论课在学校教室和实验室进行,专业课在工程现场进行。每一学年的课程,必须和上下学年有纵向的连贯性,必须和同时期的课程有横向的联系性。不同学系相同名称的课程依据本学系的情况制定,不必相同。

五、分阶段、多层次、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茅以升形成自己工程教育思想的时间,无论是在1926年还是在1950、1951年,都处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体制都不完善,国家处于水深火热、社会急需大量建设人才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高效率地培养工程人才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茅以升思考一个分阶段、多层次、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习而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在1950年的《习而学的工程教育》一文中说“一年完毕后,学生认为桥梁不相宜时,可改系;认为相宜时,可升学。无力续学时,可在实习处所任桥梁工程的工人或领班工人(因已有高中程度)。在此二年级完毕时,学生可升学,或就地任监工员或技师。在此三年级完毕时,学生可升学,或就地任助理工务员。在此四年级完毕时,学生即系毕业,可任正式的桥梁工务员,以后按级升任工程师。”[18]为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茅以升强调工程教育以完成工程任务为目的。学生修完每一年的课程就能够担当某一阶段的任务。四年中,每年成一段落,学生可于每学年末决定升学或担任符合这一阶段学习程度的工程职务,或就业一段时期后,再回校进行深造。这样一来每一阶段输出的工程人才都能够将所学很好地运用在工程实践中,保持了人才分布结构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为此,茅以升专门制订了一个工程任务分析表和一个具体的桥梁系学生可担任的任务分析表(见《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的表一和表二),以说明完成每一学年的课程后就可胜任的工程任务以及所达到的工程实践能力。此人才培养模式即是以每一学年为一阶段,每一阶段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工程任务为中心,在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每一阶段后的课程后即具有了相对等的工程实践能力,就能够完成一定的工程任务,就能够担任对应的工程职务,这即是阶段性(如图2所示)。图2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注:此图根据骆永萍《“习而学”的教育制度对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启示》一文中图一改制而成。根据每一阶段工程任务的要求,学生在学校所修的课程,无论是进度还是难度都与之充分配合,不多不少。工程任务随阶段上升趋于复杂,课程也应随学年上升趋于高深。每进行一阶段的学习,学生的理论水平、基本技能、现场工作、技术表现、管理能力、训练能力和研究能力都相应提高,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像造塔一样,先造一座小塔,然后再把这座小塔逐渐扩大,每扩大一点便增加一点作用。”[19]因此,本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工程人才在分布结构上是多层次的(见图3)。这样一来,通过“习而学”人才培养模式而输出的工程人才就可以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技师和工程师四个层次,也就是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专本一体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中等工程教育、高等专科和高等本科工程教育。而这样一种以工程任务为中心,分阶段达到各层次的工程职业为目标的工程教育,培养的工程人才必定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

六、“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篇6

【关键词】机床夹具设计;项目化教学法;职业教育

1《机床夹具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机床夹具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按照传统学科教育的章节体系来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施,既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运行规律,又日渐难以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1]。因此,进行基于职业教育自身特征与要求的《机床夹具设计》课程改革就成为具有重要意义且应尽快实施的紧迫任务。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当前兴起的项目化教学法,正是适应职业教育特殊要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2]。项目化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将传统专业课程原有的知识体系解构并重建为若干新的教学项目,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接近于生产实践中的一项具体工作任务,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完成。一个“任务”中包含多个“子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及“子任务”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未曾接触过的新问题,问题会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新知识来解决问题[3]。当学生解决了一系列问题最终完成任务时,也就学习掌握了若干相应的知识点并培养成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能力[4,5]。

2《机床夹具设计》项目化教学总体方案

顺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对《机床夹具设计》课程进行了全新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改革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夹具设计能力,将原课程体系解构并重新开发为7个项目,见表1。项目1的设置,可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拆装来探究机床夹具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为后续的设计项目奠定基础。从项目2至项目7,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非常接近于生产实践的专用夹具设计任务,这些项目并不仅仅是夹具设计流程的简单重复,而是分别选择不同的典型零件及具有代表性的工序,要求完成不同类型的专用夹具的设计。原课程所有的基础知识都被合理分散并包含在各个项目内容中。因此,当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应的知识内容,而且强化了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专用夹具设计任务的能力。

3《机床夹具设计》项目化教学方案的实施

项目实施过程完全按照生产实践中机床夹具设计规范进行,以项目2为例说明。首先给学生发放设计任务书、零件图、工艺卡片、工序卡片,引导学生分阶段完成设计任务。第一阶段子任务是工序分析。通过工序分析,明确零件尺寸、结构、材料、批量特点及工序加工要求。第二阶段是定位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分析如何保证工序加工要求,并引出基准、自由度、定位副等基本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定位基准。为了实现对工件的定位,需要对工件的自由度加以限制,于是过渡到定位元件的选择,在此需要熟悉工件以孔定位时常用的定位元件,才能合理的选择定位元件。随即引导学生思考定位方案是否可满足加工精度要求并引出定位误差的分析计算,介绍定位误差的概念、计算方法与合成规律。工件在夹具上的定位问题解决后,启发学生思考切削加工时如何能够保证定位位置,由此导入下阶段子任务:夹紧方案的设计。在此阶段,通过学生对夹具夹紧装置模型及实物的拆装、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夹紧装置的组成、作用、与设计要求,掌握常见典型夹紧装置的类型与结构,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设计任务中夹具的夹紧装置。夹具应与机床实现良好的连接,这需要设计连接方案。首先组织学生通过现场观察,对夹具与机床的连接产生感性认识,了解常见的连接元件及典型的连接方案;再组织学生讨论本设计项目的连接方案。连接时会导致工件加工出现夹具位置误差,因此,在选择连接元件、确定连接方案时,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计算连接导致的夹具位置误差。专用机床夹具的特点之一是一次对刀可以加工一批工件,所以完整的典型夹具应包括对刀装置。仍然通过夹具实物观察、模型拆装来使学生熟悉典型对刀装置的构成、作用,通过讨论来理解对刀误差的含义,确定本项目的对刀方案并计算对刀误差。当定位方案、夹紧装置、连接方案、对刀方案都确定后,引导学生思考,夹具给工件加工带来的总误差,就是上述各个方案分别带来的误差的合成,由此引出基于概率法的夹具精度分析公式,根据公式分析本项目的夹具设计方案可行性。实际可使用的机床夹具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需要进行夹具体的设计。与前相同,通过夹具实物观察、模型拆装来使学生理解对于夹具体的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并完成本项目的夹具体方案设计。这些方案确定后进入绘图阶段,严格按照绘图规范,要求学生绘制夹具装配图和非标零件图,并注意装配图上五类尺寸的标注,最后还要求学生编写夹具设计计算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专用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并在设计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且培养了灵活运用的能力。项目实施后,经考核对比,项目化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夹具设计能力在总体上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从而达到了强化学生夹具设计能力培养的目标。

4结论

为适应职业教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设计开发了基于项目化教学方法的《机床夹具设计》课程教学方案。课程内容包括6个完整的典型零件专用夹具设计过程,并涵盖原课程所有基础知识内容。每一个项目载体以代表性的典型零件为载体,以夹具设计任务为驱动,激励学生探索未知知识、完成挑战性任务的决心。从实施效果看,达到了“培养专用机床夹具设计能力”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贾建华.《夹具应用技术》的课程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2008(3):42-43.

[2]赵静.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实践与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4):44-46.

[3]黄淑芳,陈伟珍.高职“机床夹具设计与应用”项目化改革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78-79.

[4]安淑女,王凤清.机床夹具设计”课程讨论式教学的开展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5(15):90-92.

[5]万丽.《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武汉交职业学院学报,2010(1):65-67.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掌握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发展轨迹,对比中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本质区别,领会“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变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过程中,基于中央和部委相关文件的要求,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创新发展教学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加强思想教育、深化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历史变迁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阶级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统治阶级传播其特定价值观、教化社会成员、加强阶级统治和巩固政权地位服务的。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几经变迁,经历了三个时期、九个阶段。

1.革命战争时期(1921年至1949年)

革命战争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进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成熟。

(1)第一阶段:1921年至1927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我国并不具备独自建立高等教育机构的环境与条件。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在黄埔军校共同办学过程中设置了一些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相关课程,内容主要是引进与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和知识、学习与借鉴苏联的理论和经验,课程内容以国外作品的译著为主,还没有形成独特、自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与显著效果在北伐战争取得的胜利成果中得以充分体现。

(2)第二阶段:1927年至1935年。1927年,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是其中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央苏区先后成立了多个高等教育机构,如苏维埃大学、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校、井冈山红军学校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等,这些学校重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的就是为党培养合格干部和革命人才。在此阶段,我们党开始逐步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采用了学分制,要求“政治科目48学分”。但课程设置在此时仍然以理论为主,如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苏维埃革命与建设、党史与党建、中国革命基本路线、工人运动思想等,后期随着积累革命经验,逐渐结合革命具体实践。

(3)第三阶段:1935年至1949年。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党中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和批判了“右倾”思想,于1938年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从萌芽形成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后方革命根据地遍地开花,如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以及后来合并多所大学的延安大学等,还有著名的延安抗大(即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曾经建立12所分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在此阶段,除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之外,课程设置主要以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主,包括哲学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军事思想以及党的建设思想等,课程内容灵活多样,各所学校的教学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年至1978年)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发展包括2个阶段:思想的发展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动荡与波折。

(1)第四阶段:1949年至195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逐步解放,进入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和国家逐步建立、完善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初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政治经济学等。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新中国首个全国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方案《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课程的指示》,除对上述课程的门数、学时、顺序以及课程名进行具体规定与调整外,主要增加了“马列主义基础”课程,确定核心课程是新民主主义论;1953年,“新民主主义论”改名为“中国革命史”;1956年,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正式演变为上述四门课程。

(2)第五阶段:1958年至1978年。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经历了较大的波折。1957年至1960年,第四阶段形成的四门课程设置体系被全部取消,规定开设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1961年至1966年,几经调整与变动,除了形势与任务课程外,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际开设了层次不同、要求不同的中共党史、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四门课程。1966年,“”开始,至1969年,高校所有课程停开。1970年至1978年高校恢复招生前,政治课主要围绕“无产阶级下的继续革命”理论讲授马列主义原著和著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存实亡。

3.社会主义新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社会主义新发展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发展包括四个阶段:“78方案”“86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

(1)第六阶段:1978年至1985年的“78方案”。“”后,高考制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恢复,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得到重视,重新步入发展正轨。1978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即“78方案”。“78方案”课程设置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4门课程。

(2)第七阶段:1986年至1997年的“86方案”。1982年,具有划时代、历史性、伟大转变的“十二大”胜利召开。1985年,根据“十二大”以来取得的理论突破与创新成果,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通知》,原国家教委提出“86方案”,对课程设置进行相应调整。“86方案”课程设置包括由中国革命史(代替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合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代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四门新课组成的政治理论课程组,以及由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两门必修课和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码事门选修课组成的思想教育课程组,共计两组、9门课程。

(3)第八阶段:1998年至2004年的“98方案”。1995年,原国家教委提出“两课”要求,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原思想教育课)。1997年,根据“十五大”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要求,和教育部要求增设“邓小平理论课”。1998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即“98方案”。“98方案”课程设置包括由马克思主义原理拆分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代替中国革命史)、邓小平理论概论(代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4门课程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组,和由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合并“86方案”后3门)组成的思想品德课程组,共两组、8门课程。

(4)第九阶段:2005年至现在的“05方案”。2003年,根据2002年“十六大”把“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的要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代替了“邓小平理论概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取代“两课”的名称。2005年,、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05方案”,且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课程设置将原两个课程组合并成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86”方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应“86”方案中国革命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合并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6门课程。

4.对我国课程设置历史变迁的分析

针对上述三个时期、九个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历史发展进行分析,除了第五阶段受到“”较大影响与严重破坏以外,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呈现出曲折中稳步发展、发展中敢于创新、创新中重视实践、实践中勇于改革的特点。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变化与波动,是由党的发展历程曲折性、中国革命斗争艰巨性、社会主义建设复杂性所决定的。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改变与调整,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党的领导、奋斗目标、时展与革命建设的需要。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创新与发展,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得出结论、取得经验。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与理论课程设置的优劣与成败,都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也存在较大差异。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类:以自主管理为主,例如美国、德国、韩国;既有自主管理也有统一管理,例如英国;完全统一管理,例如日本、新加坡。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程设置也属于完全统一管理。

1.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名义上不作为一种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也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等实际名称,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和到各种教育与实践活动当中,作为一种技能和文化进行教育和传播。课程设置有西方经济学、公民与法、美国与世界、科学哲学和实用主义等政治理论课,以及大学生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社会研究等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方面强调实用性与实效性,教学内容方面追求趣味性与应用性,教学方式方面注重灵活性与交互性,学习方式方面提倡创造性与自主性。从某种角度来说,美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强调个性与特性培养,虽然可以调动高校、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但是一定程度上缺乏统一性、规范化、标准化,不存在完整的教学与课程体系。

2.德国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

同美国类似,德国也没有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而是将思想道德教育广泛融入到其他学科当中,但是对于某些专业学生采取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进行考核,而且某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对于文科和理科学生同等对待。德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广泛融合到神学、教育学、法学、伦理学等类课程中进行。医学、药学、法律、教育等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国家考试。根据国家考试的要求,考试必须包含本行业规章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在德国高校,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也是理工科的专业必修课。

3.韩国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

韩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方面先后受到中国、日本、欧美等多个国家的影响,但是韩国在保持自己儒学核心文化精神的前提下,抵制不良因素,学习利用优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韩国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由国家统一规定,但是其高等教育也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韩国的大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人文政治、伦理道德、历史经济等相关课程当中。韩国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融合外来思想且发展创新的同时,非常难得地保持了自己的特色。

4.英国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

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分为统一管理的宗教教育和自主管理的道德教育。英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中,宗教教育按照统一的宗教教育制度和教学大纲进行,道德教育则包括管理相对灵活的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健康人格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同美国相比,具有很多相同点,尤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的融合方面。此外,英国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既重视宗教传统也重视实践发展。

5.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

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和消化外来文化的特性,从而将日本文化打造成一种复杂的糅合体,这些决定了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与多面性。与中国类似,日本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要求、统一布置的方式,并且通过立法保证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课程设置内容涉及民主主义教育、国体教育、集团主义教育、国际意识教育、感恩教育、体验性教育。日本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除了具备惊人的一致性、统一性、强制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强大融合性之外,还体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意识与民族危机意识。

6.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

新加坡也善于学习和消化外来文化,但是与日本不同,新加坡在文化方面采取“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的态度,尊崇具有创新、改革与发展的现代儒家思想文化。同时,新加坡重视国家认同与归属感,强调国家利益第一。与日本类似,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施行更仔细、更全面、更深入的政府干预,制订了更为详细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安排与实施方案,同时具有更加严格无情的法律和法规作为保障,制订一系列约束公民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条例和法规。课程设置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现代儒家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美德教育等。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虽然实行更加强化的统一管理,但是也非常注重创新发展与联系实践。

7.对中外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1)自主管理与统一管理的区别。我国的政体与西方国家不同,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既可以发挥多党参政议政的优点,也可以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出主导性、主体性、主动性,形成统一思想,凝聚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更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现实,所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较强的统一性、系统性、规范性。多党轮流执政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治思想的激烈矛盾与冲突,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不同政党,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必然存在利益竞争与差异较大的政治倾向,一般无法形成统一的政治思想,所以这些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和传播公共的政治思想与道德理念,政党竞争与政治矛盾决定任何执政党无法实现符合自己需要的、全民范围的、规范一致的政治思想教育。

(2)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的优点。西方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方式与手段,值得我们深刻学习与借鉴,他们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强调实用性、教学内容追求趣味性、教学方式注重灵活性。德国思想政治教育标准对于文科与理科同等对待,而且某些特定专业实行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韩国在快速吸收外来思想的同时仍能保持核心精神与发展特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各具特色。英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统一性与自主性并重,而且在注重教育融合性的同时,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传统与发展相结合。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基于国家全面统一管理、立法巩固,突出强调国际竞争与民族危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国家归属感,采取更加严格与细致的规划和法制加以管理,同时注重创新与实践。

(3)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不足:课程设置相对死板,创新能力不足;课程改革周期相对较长,不满足时展需要;课程类别过于强调意识形态与阶级对立,欠缺包容性与知识多样性;课程内容理论说教过多,实例应用较少,缺乏实践性、应用性与趣味性;教学方式刻板严肃,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习方式比较被动,缺乏交互性与创新性,无法形成独立意见与独特见解等。

三、“十”对于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调整与要求变化

“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并且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充实到重要指导思想中,并且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开展提出更高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与新的要求。为建设和谐稳定、健康向上、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力度,而且要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思路

在深入贯彻“十”会议精神、严格遵守中央和部委相关文件要求的前提下,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遵循“紧跟形势、依法设置、古今中外、创新尝试”十六字方针,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具有前瞻性、合法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1.紧跟形势,深入学习“十”会议精神,保证前瞻性

从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在每一次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都发生较大的调整与变化,都会按照中央新的指导思想,根据理论突破与创新成果,充实、完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这决定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要深刻体会中央要求,密切关注形势发展,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前瞻性。

“十”报告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注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建设和谐稳定、健康向上、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要加强理论研究力度,而且要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立足中国实际、紧跟形势发展、遍及普罗大众,丰富教材理论、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引领作用,带动舆论导向。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去几年的教学调整与课程改革过程中,虽然按照与时俱进、跟踪形势、创新发展的要求不断充实“科学发展观”的教学内容,但是针对“科学发展观”仍然没有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和完善的课程设置。“05方案”已经实施近八年,根据“十”指导思想的变化,预计不久将会做出相应改革与调整。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中央对于思想政治发展的变化动向,提前做好教学改革的相关准备工作。

2.依法设置,严格遵守当前课程设置要求,保证合法性

在中央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做出调整与变化之前,必须继续严格遵守宣传部、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即“05方案”。这决定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中央要求,同时紧密结合形势发展,只有在规章制度框架下做出相应调整,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合法性。

按照“05方案”要求,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按照“05方案”要求,共设置6门课程,其中必修课5门、选修课1门,最低16学分。除了形势与政策和选修课根据时事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之外,其余4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在课程设置具体实施过程中,考虑文科与理科学生层次不同、方向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在文理科学生都要学习5门必修课的基础上,针对文科的学科特点,要求文科学生选修“当代”。

在未来的课程设置中,我们提出如下改革思路。结合理科的学科特点与具体情况,对理科生的“形策”课进行创新,即在理科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按需增加一定比例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完备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也可以满足理科生课程安排的实际需要。

3.古今中外,以我国历史和中外对比为借鉴,保证科学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注重学习和掌握我国高等教育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发展背景与历史沿革,通过分析发展轨迹,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变化规律,继而根据中央指导思想的变化,与时俱进,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科学性。

另外,注重对比中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分析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通过挖掘产生区别的本质提高认识,通过吸收西方国家的优点来提高水平,通过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科学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坚持以“紧跟形势”为理念,以“依法设置”为准则,以“古今中外”为参考,创新尝试,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邓小林.中央苏区时期的学校与思想政治教育[J].求索,2012(10):65-67.

[2]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抗大简介[OL].2006:09-27.

[3]崔秋灏.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沿革[J].世纪桥,2008(1):117-118.

[4]杨彩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J].教育与职业, 2012(6,下):117-119.

[5]李祖超.“五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46-50.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东省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民办高等学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GJB12514)与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23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篇8

备受关注的四川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正式出炉!该实施意见有效期5年,哪些要点不容错过呢?小川川已经为您梳理出来了。

根据新出炉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实行“两考合一”,考试科目实现“全科开考”。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闭卷考试,有条件的市(州)外语考试可增加听力测试、口试。考试成绩呈现方式也将以等级呈现,分为A、B、C、D、E等若干等级。值得关注的是,体育与健康将被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其分值权重原则上不低于总分的8%。

此外,我省也将落实综合素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将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择优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在招生录取中,我省将开展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取得经验后全省推广。决定先在绵阳、宜宾、眉山三市开展试点,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可以暂继续按照现行的方式进行。

最迟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到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怎么考?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两考合一”+“全科开考”

根据四川省统一安排,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具体由各市(州)组织实施。各市(州)要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细则,针对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考试方式和方法。

从全省来看,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加重学生备考负担。

在考试科目上,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实行“全科开考”,包括现有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地方课程等,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调整而调整。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相关情况(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劳动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应结合实际作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省教育厅要求各地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同时,实施意见要求,考试各科目分值的设定,应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设定的课时、课程容量等为主要依据,避免个别科目分值过低、科目之间分值差距过大。

在考试方式上,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闭卷考试,有条件的市(州)外语考试可增加听力测试、口试。物理、化学、生物采取纸笔考试和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可每个科目两项考试成绩合并计算作为学科总成绩。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按我省相关要求执行。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实行纸笔考试;信息技术实行上机操作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科目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鼓励多项目抽考选考,由市(州)统一组织实施。音乐、美术成绩由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组成,由市(州)确定具体要求。地方课程的考试方式由各市(州)确定。文化学科可以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采取各科分卷或相近科目合卷的方式考试。

实施意见要求,考试命题要充分发挥学业考试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导向作用,兼顾毕业考试和招生考试的不同功能。要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要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基础考查。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命题由省教科所组织,其他科目考试命题由各市(州)组织实施,各地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联合命题。省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对各地命题指导和必要的培训,每年对各地试题进行评价并评价报告。

在考试时间上,我省要求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规定和要求,语文、数学、外语考试一般于每年的6月中旬进行。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信息技术7科考试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体育与健康考试、音乐和美术技能测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意见特别提出,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不得提前结束课程安排考试。

中考成绩的呈现也将有所改变。

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避免过度竞争,可以分为A、B、C、D、E等若干等级。音乐、美术用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现。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应用,由各地制定学业水平衡量和招生录取相关实施意见予以确定。将体育与健康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其分值权重原则上不低于总分的8%。

怎么评?

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艺术素养等五方面,是高中录取的重要参考

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我省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和学校要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包括: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和成长发展的记载;各学科的学业成绩记录和学习小档案的记载;参加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和班级及社团活动的记录,“个性特长”和获得奖励的记载;身心健康状况记载;艺术特长和基本素养记载;校本课程的考查结果等。

评价程序主要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学校将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反映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搜集相关事实材料,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每学期末,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写实记录材料整理、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记入综合素质档案。遴选出来、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于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学校要对相关材料进行汇总,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在招生中使用。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如何运用?据悉,学校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择优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各高中阶段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或依据。各高中阶段学校要在招生章程中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具体使用办法并提前公布,规范、公开使用情况。

实施意见要求,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实施办法可参考借鉴我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各市(州)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研究制定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并指导学校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怎么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将先在绵阳、宜宾、眉山试点

根据实施意见,我省将开展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取得经验后全省推广。试点具体任务包括两项,一是计分科目的构成。要在全开全学、全科开考、保障基本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夯实基础,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稳妥推进”的要求,确定计分科目。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二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试点地区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或依据。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高中阶段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订具体的使用办法。探索建立客观真实、方便适用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规范有效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克服唯分数论,要避免人为设定不同等级学生的比例和名额,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据悉,结合近年来各地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经市(州)申报,专家论证审核,决定在绵阳市、宜宾市、眉山市开展试点。试点地区要制定试点方案,根据当地实际,积极稳妥地进行探索。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可以暂继续按照现行的方式进行。实施意见要求,各地要立足实际逐步改革过渡,最迟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值得关注的是,我省将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打通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立交桥”,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选择机会。

此外,我省将继续实行优质学校指标到校。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生计划要以50%以上的比例合理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重点(示范)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也可将一定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

怎么管?

严格招生计划、时间管理,严控考试加分

在招生计划管理中,我省将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规定的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要加强招生和学籍管理,公办、民办学校均须按照经核定的办学规模,严格执行年度招生计划,严格按照规定录取新生,不得无计划招生和超计划招生。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应当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招生范围招生,严禁未经教育厅批准擅自跨市(州)招生。具有中等学历教育资格的中职学校可面向全省范围自主招生。

此外,在招生时间上,我省也作出明确规定。要求所有公办、民办高中学校均须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程序开展招生工作,严禁在学生完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前学校自行组织招生考试和录取新生,严禁将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提前送到高一级学校就读,严禁学校剥夺初中毕业学生参加中考和录取的机会和权利。

在考试加分中,我省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全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取消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比赛类、过程评价类等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呈现。各地要组织对本地区加分项目进行清理,同步取消地方规定的各类加分项目。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值得关注的还有,我省要求招生宣传必须规范、合法,不得以任何形式虚假宣传资料和信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招生方式、收费标准、招生结果“七公开”,其内容必须在当地的主流媒体、教育网站、学校公示栏等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禁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或民办学校以公办学校名义招生。

禁止把以公办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安排在民办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就读。

禁止生源学校和教师干扰或违背学生意愿填报学校志愿。

意见明确:各地要切实维护中考工作的性、严肃性,严格遵守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学校出现的提前私自招生、随意扩大招生计划、违规跨区域招生、擅自提高自主招生比例等违规招生问题,要按管理权限进行严格问责,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学校及责任人处分。

四川省教育厅七问七答解读——

小川川了解到,这次改革主要有五大任务:包括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和强化招生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与传统意义上的中考是什么关系?

《实施意见》提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

我省大多数地区过去已经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但名称、要求不一。这次进行了统一规范: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二)这次改革是如何处理“全科开考”和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关系?

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

同时,为防止增加学生负担,在考试内容上强调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在成绩呈现方式上,提出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在高中阶段学校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和数量上,主要由市(州)根据当地实际进行设计,一般仍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没有纳入的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

(三)这次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什么新的要求?

一是评价内容上,要求各地和学校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

二是在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

三是在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遴选典型事实材料、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做到程序严谨,方便适用。四是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

(四)高中招生录取看什么,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次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为了积极稳妥推进招生录取模式改革,将开展综合改革试点,逐步总结推广。

一是明确改革试点的两项具体任务:高中录取计分科目的选择构成和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录取中的使用,其中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

二是确定绵阳市、宜宾市、眉山市作为改革试点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改革。

三是明确试点外地区的实施步骤,试点外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但高中招生录取可以暂继续按照现行的方式进行,全省最迟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五)这次改革对考试招生加分是如何规范和完善的?

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统一部署,《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全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取消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比赛类、过程评价类等加分项目,各地同步取消地方规定的各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六)普通高中的自主招生如何规范?

为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可给予经批准的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明确规定了市域范围内和跨市州两类自主招生资格的审批程序和要求。同时,要求从严控制招生比例,市域范围内的自主招生名额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一般不超过学校招生计划的5%;跨市(州)自主招生的招生名额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报教育厅审批。

(七)此次改革对于一些高中阶段学校违规招生行为是怎么规定的?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步骤范文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的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