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3 17:35:41

孝文化教学设计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1

传承孝道特色立校特色一、立足实际定课题,传承孝道抓特色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而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传承孝道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而现实中的未成年人状况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条件越来越好,个体间的经济差距也越来越大。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致使被娇宠的孩子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很少能够体谅父母的艰辛,珍惜优越的生活环境,在学校里不少学生比吃、比穿、比阔气,把经济上的富有当作炫耀的资本,而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的感恩意识严重淡漠,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进取精神普遍缺失,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责任感难以唤醒。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的突出难题。学校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办学水平。

做好“传承孝道”教育工作,有利于增强学生“感恩父母,孝亲敬老”意识,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孝亲敬老”的能力;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培养师生高尚品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就把“传承孝道”作为校本课程的研发项目,并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断深入开发研究。

二、规范课题研究程序,紧紧抓住“五个一”开展研究活动

(一)确立一个研究主题:传承孝道

(二)提出一个课题口号:孝心引领,健康成长

(三)成立一个校本课程研发小组:小组成员有学校领导班子,教研组长和班主任组成。

(四)明确一个教育目标

知恩,让学生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培养教导之恩,亲人、同学好友的帮助之恩。

感恩,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心存感激。

报恩,让学生学会报恩,不断增强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报恩的能力。使学生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五)制定一个科学的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研究理论、发动实施

请教育专家指导,编写《孝亲敬老》校本课程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孝心篇、爱心篇、爱国篇、励志篇、活动篇”五部分,校本课程围绕这几个主题开设讨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家长课、社会实践课(包括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请模范人物讲座等。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务实高效

科学规划校园文化,精心打造凸显传承孝道学校特色的文化氛围,全面渗透孝道教育。

有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是无形的,必须有系统的实践活动,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第三阶段:全面带动,扩大影响

1.与家长联手,增强传承孝道教育的辐射性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创设“家校携手,共同育人”新机制。精心设计《“孝敬教育”协议书》,规定双方在“孝敬教育”方面的各自责任。向家长印发《“孝敬课”联系考核单》,家长打分,邻居旁证,学校评定。

2.与荣誉挂靠,增强传承孝道教育的激励性

按照学生自评、家长打分、邻居旁证、班级审核、学校终评的“五道程序”,评定孝敬课成绩。凡孝敬课成绩不合格者,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和其他单项先进均一票否决。

3.与社会联系,增强传承孝道教育的影响力

首先,构建社区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德育氛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格局。其次,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经常参与到校内外的传承孝道主题实践活动中来。再次,学校邀请校外人士来校作孝敬教育专题讲座和报告。第四,加大内外宣传力度,及时报道传承孝道活动内容和研究成果。

三、逐步深入,营造孝文化氛围,全面渗透,彰显学校特色

孝为德之本,彩石中学在被评为历城区首批特色项目学校之后,更加重视《传承孝道》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落脚点,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

(一)编写教材

彩石中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传承孝道》开发组。开发组成员深入社区,走访了十几个村的“孝亲敬老”代表,拍摄场景,采访纪实;在学校内,师生互动,开展传承孝道系列活动,制作了纪实片《传承孝道》。随后整理辑录,编写了出版了第一步校本教材《传承孝道》。内容包括:理论篇、纪实篇、古代故事篇(二十四孝)、现代故事篇、格言篇和活动篇。2009年9月,又编辑出版了第二本教材《弘扬国粹》,是第一本教材《传承孝道》的延伸和拓展。校本教材为学生们提供了系统的学习资料,使校本课程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路子。

(二)开展活动

规定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日为学校“孝敬日”,在这一天,学校倡议每个学生,主动为家庭、为学校、为社会做点感恩回报的事情,并将自己的行动填写到学校发放的传承孝道“孝敬日”调查表中。

(三)营造氛围

近几年来,学校累计投资50余万元,精心打造“传承孝道”特色校园文化。校园内四周的墙壁上,都有不同主题内容的传承孝道宣传教育园地。楼道文化,集中了二十四孝、历史名人、国粹京剧、传统太极等内容。每层教学楼一个主题。广场周边墙壁上,集中展示了学校传承孝道教育的主旨:厚德明礼;京剧脸谱、名人书画;孝道文化的渊源和内涵;学校传承孝道特色活动的成果;2010年,高标准设计了广场西墙文化长廊,以大型浮雕的形式,系统展示了“传承孝道”的文化理念,构思巧妙,画面精美,在全区范围内首屈一指。2011年,又将正对学校门口的大影壁装修一新,把“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十个字,制作成高档的名人字体,作为影壁内容,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时,以各有侧重的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墙壁文化、橱窗文化、教室文化、楼道文化、餐厅文化、公寓文化,全面系统地构建起浓郁的传承孝道校园文化氛围,极大地提升了环境育人的功能。

四、紧密联系学校实际,不断创新传承孝道教育形式

孝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要保持传承孝道的教育功能,使传承孝道永远成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就必须紧密联系学校实际,不断创新传承孝道教育形式,充分彰显传承孝道教育的活力和魅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校重点通过以下五个方面,不断推动传承孝道教育的开展:

(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补充校本教材

学校秉承“和谐发展,始之于孝”的理念,进一步把传承孝道与爱党爱国爱家乡,与理想信念和弘扬国粹结合起来。把“弘扬国粹”纳入学校特色建设的范畴,结合传承孝道活动,进一步开展以“学太极”“练书法”“唱京剧”为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将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发展延伸,使校本课程永远充满活力,使学校特色建设永远成为学校发展的主线。

(二)大型活动,引领主旋律

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在大课间学练太极拳、展演课本剧;利用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庆活动,举办以“传承孝道”为主题的大型文体活动。元旦和六一两个节日,开展校园之星评比表彰活动,大力表彰在传承孝道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有孝亲敬老之星、文明礼仪之星、助人为乐之星、团结同学之星、勤俭节约之星、学习进步之星、爱护公物之星……既是对传承孝道教育成果的总结,更是对传承孝道教育的推动和引领。

(三)班级活动,全面渗透

将各班有计划地开展“传承孝道”主题实践活动作为常规,班级主题实践活动活动按月分班级有序进行。活动突出学生自主策划,全班共同参与,打造精品活动,全校展示交流。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一次“传承孝道”主题实践活动精品节目展示评比活动。各班自主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活动资料、精品节目展评结果,全部纳入班级量化管理,作为班主任及所负责的班级评优评先的条件。学生表现突出的,作为评选校园之星的条件。使“传承孝道”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抓手。

(四)成立社团,提升文化品味

为强化特色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我校成立了各种文化社团,如文学社团、象棋社团、体操社团、排球社团、京剧社团、合唱社团、书画社团、民乐社团、科技社团等,每天下午第四节按时开展社团活动。寓教于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合唱社团在2010年在区级市级合唱节比赛中均获得了二等奖,排球社团代表区教育系统直接参加济南市比赛,科技社团的发明创造多次获得市区级奖项。

(五)健全制度,确保实效

各项活动都纳入班级量化管理、教师评价体系,学校每学期都举行校园之星评选及颁奖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共建共享文化校园的和谐环境,学校的传承孝道教育呈现出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等特点,学校传承孝道特色建设凸显成效。

(六)学习交流,促进发展

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项比赛,如市、区级合唱比赛、区运动会、历城小名士评选活动、师德案例评选等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有力的促进了学校特色建设的发展。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对外影响。济南电视台、舜网、泉城信息网、历城教育信息网、财富时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了彩石中学传承孝道学校特色建设的成果。

五、不懈努力结硕果,传承孝道成特色

第一,由于彩石中学“传承孝道”的特色活动开展得扎实深入,有声有色,2007年10月,彩石中学被特邀参加了山东省首届慈孝文化论坛。2007年12月,被评为历城区首批“学校特色”项目学校。2007年11月,在济南电视台“教育视点”栏目中用5分钟时间专题播出彩石中学传承孝道特色建设的成果。2009年3月,在济南电视台“星耀泉城”栏目中,用10分钟的时间专题播出彩石中学传承孝道特色建设的成果,泉城信息网同步播出。2011年2月,舜网教育用9个网页页面,图文并茂的报道了彩石中学传承孝道特色建设的成果。只要在“百度”上输入“传承孝道”四个字,就能搜索到彩石中学传承孝道学校特色在历城教育信息网和舜网教育的专题报道。

第二,传承孝道研究课题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科学指导。2009年7月,彩石中学的传承孝道研究被列入济南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局领导多次到彩石中学指导德育功能室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全区校园文化经验交流会上,张校长就传承孝道特色建设做过三次专题汇报。彩石中学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课题研究合并进行的做法,多次受到市、区教育局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第三,作为学校的科研课题,师生全员参与,共同探索实践,不断创新形式,又是一大特色。这也是彩石中学传承孝道教育从2004年至今得以坚持下来,并且永葆活力的根本所在。

第四,课题组队伍庞大,成员构成合理,成为课题研究的强大核心力量。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到教研组长、再到班主任,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构成核心,又是课题研究的核心组织,很好地保障了传承孝道各项研究活动的科学定位和有效实施。几年来,课题组成员撰写并发表各种教育教学论文近80篇,实施活动方案50余个,全面总结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经验与不足。有利的推动了学校传承孝道特色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推动了校本课程的不断发展。

第五,传承孝道教育基地全面覆盖,初具规模。以校园为基地。全方位打造以传承孝道为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墙、文化长廊、德育活动室、音体美活动室、文化广场的资源优势,积极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

以课堂为基地。课任老师和班主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孝道教育。与学校大型活动相呼应,以班集体为单位的传承孝道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使学校特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

以社区为基地。深入社区,用“传承孝道”的实际行动,为社区群众服务。走进敬老院,为老人打扫房间、整理床铺、梳头洗衣;和老人们亲切地拉呱聊天;走进公共设施,清理垃圾,打扫卫生,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以家庭为基地。选出学生家长中孝敬父母的典型代表,聘为学校“孝亲敬老”辅导员。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家校联合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第六,为人师表,名师辈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彩石中学多年来一直注重师德建设,获得了“济南市师德建设先进学校”称号。老师们的呕心沥血、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使彩石中学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几年来,彩石中学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济南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18人,历城区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教学能手40人,市级以上优秀辅导员43人。2008年,李宽生老师荣获“全国农村十佳英语教师”称号,2009年,李莉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所有彩石中学的老师都兢兢业业,专心教学,从不因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影响上课。从早自习到午饭就餐,从午自习到晚自习,直到学生休息都有教师值班服务。孙美老师,由于晚上孩子在家中无人照料,就带着孩子到宿舍值班。吕仁水老师,虽年近五旬,仍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每年教送初三毕业班兼班主任,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他们早上710就准时到校,晚自习九点以后才能离校。晚自习后,部分老师还要到学生公寓值班。他们要提前到各自负责的楼层开门,核实学生人数。特别是初一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又是初次离开父母,有的半夜想家哭闹,值班老师都要随时起床,安慰他们,有的突然生病,值班老师及时帮他们就医。多年来,老师们就是这样从学生怎么吃饭,怎么休息,怎么上课等细节入手,让学生学会自理,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寄宿制生活。就是这些德才兼备的老师,用默默的奉献精神感染着每一个彩石中学的学生,让他们感动,学会了感恩,是老师们的模范行动,推动着彩石中学传承孝道特色建设的不断发展。

第七,成功的传承孝道研究,带动了学校全面工作的提升。教育教学成绩是学校的生命线,彩石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区前三位,是“历城区文明单位”。多次荣获“历城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2006年至2008年,学校连续三年荣获“历城区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学校再次荣获“历城区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荣获“历城区规范化学校”“济南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济南市优秀教研组”等荣誉。2011年,荣获济南市依法治校建设示范学校。2013年,荣获历城区“敬老文明号”。现在,全校师生又向着历城区行为习惯示范学校的目标继续迈进。

六、对于传承孝道课题研究的思考

传承孝道研究同学校的发展一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彩石中学从传承孝道校本课程的开发,到济南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凭着对传承孝道文化底蕴的深刻理解,靠着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集体对传承孝道研究的大力支持,靠着全校教师身体力行的率先垂范,靠着彩石中学几年如一日的不懈坚持,终于探索出了能够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传承孝道校园文化理念。其中,最大的成功是科学定位,最好的方法是立足实际,最强的动力是全员参与,最大的收获是和谐发展。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对老年人进行养老支持仍然是农村孝文化的重要功能。以孝文化为基础的家庭养老模式,不仅为老人提供了温情、和睦家庭养老环境,而且能够“在文化模式和行为模式高度契合的状态下实现农村老人精神上的终极价值”。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孝文化受到冲击,孝的内涵发生变化,传统孝文化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需要整个社会对孝文化的家庭养老功能进行思考。

一、孝文化的家庭养老功能

孝文化的核心内涵在于孝敬、奉养自己的父母。孝文化一直把生活上的“养亲”、“敬亲”和“送亲”看作孝的基本要求,看作是子女应尽的基本义务,孝文化对家庭养老模式发挥着强劲而有效的功能。据此,研究者认为家庭养老的有效性更依赖于子女孝道[1],孝道文化成为影响家庭养老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有利于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相对简单――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享受天伦之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慰藉问题将成为制约老年人养老的最大问题。但目前农村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主要集中在物质生活的满足上,对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视比较匮乏。因此,不断开展“孝亲”、“敬老”活动,尤其是通过子女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让老年人感受到儿孙绕膝的快乐,有利于满足老人在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体表现在: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子女要重视和关心父母的精神需要,加强代际间的情感交流。在实地访谈中,一位老人表示:只要儿女能够时常问候,日常生活帮一把手,生病时多管管,闲时听他们唠叨唠叨,自己就心满意足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要创造条件让老年人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融入社会生活。例如,农村社区通过举办一些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关注和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更多老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安享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

(二)有利于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

孝道文化是一个物质之孝与精神之孝高度统一的综合体,提倡对父母精神上的“敬”,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物质上的“养”[2]。目前,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村老年人口虽有所受益,但保障程度仍偏低,特别是遇到大病时,更需要子女提供经济和照料上的帮助。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高龄化,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口数也在快速增加。例如,2013年,宁夏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0.7万,占总人口的12.2%,80岁以上人口老年人口6.6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8.17%,其中农村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比例为30.2%,远高于城市20.7%的比例①。农村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滞后,子女还将继续在照料老人生活上担当重要的角色。

(三)有利于促进家庭、社会代际和谐

孝文化中的代际关系,主要指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衍生出的经济关系、劳动合作关系等。孝文化是代际关系的内核,“它表达的是一种出自父母和子女之间生育和抚养的至近亲情”[3]。在代际关系的互动中,子女孝顺父母,父母关心子女,有助于共同促进和睦家庭关系的形成,进而实现社会代际和谐。

二、孝文化的家庭养老功能的实现条件

传统养老主要依靠子辈的孝行,不仅使老人的养老生活有了可靠的保证,而且维护了家国、社会的稳定,更创造出了独有的孝道文化传统[4]。据此,姚远指出家庭养老运行的最根本的依据是孝文化[5]。

(一)孝道观念根深蒂固

孝道意识大大加强了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不仅从外部作用于家庭养老,还把孝文化与家庭养老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6]。在孝道文化的影响下,“由家庭成员赡养父母己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一致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尽管随着时代变迁,孝文化的内涵、外延都有所演变,但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仍还有许多孝的思想观念沉淀在中国人民的心里,国民依然对父母持有敬意、信任和感激之情[7],这些都是家庭养老功能得以发挥的条件。

(二)宗族制度保障

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宗族制度和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为孝道文化的存续及其养老提供了空间上、时间上、经济上等诸方面的保证。宗族制度是由父系氏族公社的血缘关系演变而成的一种家族制度[8],孝道文化与家族社会有非常一致的自洽性和高度的契合性,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宗族组织的管理与监督之下,同族之中如有对父母不孝行为发生,宗族惩罚机制就会发生作用,由家族长老进行批评教育甚至革出祠堂。对于孝养父母的仁孝子孙,宗族则进行鼓励、旌表,以鼓励族人效仿。宗族制度对家庭养老传统的强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社会道德控制

孝作为道德的核心内容,更需要依靠社会舆论监督来维护。一般而言,乡村共同体内部的舆论对群体成员能够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同时,道德规范本身是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传统社会甚至将孝道作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对于不孝行为,社会甚至运用法律手段严加惩罚,对不孝行为有明确的惩处措施。由此可见,传统社会对不孝行为具有强有力的监督控制作用。

(四)政治、法律制度保障

自汉代以来,孝道文化就被纳入社会道德体系中②,成为封建家长制的思想基础。为维护家庭伦理关系,政府还规定了诸多鼓励“孝”的风俗习尚与法律政策③,《大唐律》曾将“不孝”之罪纳入“十恶”之罪,根据唐律规定:“诸子孙违犯教令及供养有阙者,徒二年。”[9]在政府对孝文化的大力提倡、教化和监督下,“尊老”、“敬老”、“孝老”和“养老”成为了整个社会成员都遵守的价值观以及调节代际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由此,家庭养老已扩展成为社会性的家庭养老。

三、农村孝文化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孝文化的传承

1. 劳动力外流拉大子女与父母的距离。近些年来,农村大量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而且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良观念,如“盲目追求个人利益”已对农民产生了较坏的影响。同时,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农民买房子住在小城镇。对老年人的养老,“能做的就是给老人点钱”,而为老年人的生活护理,精神上的安慰,都因为“时空距离”的原因无法满足。

2. 老年人在家庭中不再拥有以往的“权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采用依据人口分配耕地的方式,子女结婚后,通常独立出户,有其独立耕地,收入不再上交给父母,由小夫妻掌控[10]。

(二)家庭小型化削弱了孝文化养老功能的发挥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在全社会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由1987年的19.68‰降至2012年4.79‰的平均水平④。农村的人口出生率也有显著的变化,“一孩化”的家庭越来越多。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1万户,户均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五普”时户均人口减少0.24人⑤。显然,家庭户数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人口的增长幅度,家庭规模呈现出明显的小型化、核心化趋势[11]。同时,独生子女也呈普遍化趋势。这不仅加重了后代赡养老人的负担,也造成了代际关系重心“逆倾斜”现象,削弱了农村家庭养老功能。

(三)孝文化教育缺失直接影响孝观念的形成

我们知道家庭养老主要依赖于子女孝顺程度。但改革开放以来,对市场经济原则的理解片面,忽视了对农村青少年的伦理思想教育,致使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极为淡薄,不少农村青少年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孝道”,更无从谈起如何履行“孝道”[12]。

1. 学校孝文化教育缺位。孝道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孝道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我国中小学开设了专门的思想品德课,但学校教育缺乏行动引导,使学校孝文化教育存在重“知恩”轻“行动”的现象。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目标直接与考试成绩、升学相挂钩,导致了德育地位被严重的削弱。

2. 家庭孝文化教育缺乏,甚至是错位。在国民教育体系外,家庭的孝道教育更是重要,父母是子女“慈孝”教育最好的老师⑥。但许多年轻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往往侧重于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养成教育。同时,农村外出务工人口不断增加,许多留守儿童常年见不到父母,缺少父母的关爱,两代人关系冷淡,导致孝道教育的缺失。可以说,家庭孝文化教育的错位、父母言传身教的缺失,已从根本上制约了孝文化的健康发展。

3. 社会对孝文化存在错误认识。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社会在看重各项具体的硬性指标时,忽视了人们的道德情况。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存在滑坡现象,孝敬父母这个传统美德也被抛之于脑后。对此,陈治国认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的孝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几乎都失去了往昔的合法性与效能,导致了年轻一代对传统孝意识的模糊、淡漠乃至厌恶[13]。

(四)农村孝文化的调控环境建设滞后

1. 道德评价环境缺失。自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都发生了改变,村民间的关系松散,这使得村民之间相互监督不复存在,而且基层村组织对村民奖惩的道德评价活动也日渐减少。同时,社会上也缺乏对不孝行为的谴责和制裁机制,导致了农村中不孝现象越来越多。2010年,宁夏红寺堡区曾出现了一幕“老母冷屋吃生面,儿子热炉啖鸡肉”有悖孝道伦理的闹剧。最后以区委书记“主持正义、挥泪教子”,村组织、政府部门迅速行动而圆满结局。但农村如此处境的老人又何止一个,如果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道德评价、约束机制,单纯依赖政府官员的正义教育的做法并不可靠。孝道文化建设亟需政府、农村社会组织切实有效地参与,进一步完善农村“孝德评价”环境。

2. 社会保障制度环境不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孝文化的传承、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可以让老人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如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老人提供稳定的养老生活来源,子女也就不会因为要提供老人的养老费用而把老人当作负担,有利于子女对老人进行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以报答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遗憾的是,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明显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人与子女之间容易产生赡养费用争议问题,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更不能奢望享受家庭和睦、精神快乐的天伦之乐。对此,我们认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是制约孝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法律制度环境缺失严重。尽管我国在“孝”方面的立法正趋于完善⑦,但仍缺乏约束力和执行力。如2012年“常回家看看”写入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草案中,但近年来仍频频爆出“强制探母无果”的事件⑧。同时,相当多的农民并不知道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更不要说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了。甚至很多老人认为“告子女不孝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不愿站出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子女也只认为孝顺与否只是一种家庭道德伦理,并不知道不孝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四、推进农村孝文化家庭养老功能建设的思路

任何一种制度的健康发展都需要特定的运行条件,即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意识形态形成良好的互动。孝文化促进家庭养老的作用机制也不例外,它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法律等多种条件予以保证。

(一)引入制度因素,构建孝文化的制度基础

农村家庭养老并非只是一个道德问题,它还是一种法律、制度层面的问题。孝文化更是一种软性的东西,如果没有强制性的要素给予规范、约束,它的存在必然会受到挑战。因此,强制性的制度因素是孝文化重建的关键,需要通过对孝文化的制度伦理因素进行发掘,以重塑“孝”文化。

1. 把孝文化纳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纵观历史,中国传统孝文化作为养老的文化繁荣不衰,尽管存在其他影响因素,但与统治者进行道德舆论引导,甚至是政治干预是分不开的。开发传统孝文化遗产和推进新孝道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代际和谐、家庭养老问题,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孝文化,积极倡导孝道,把敬老、养老纳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

2.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在农村养老问题上,除了在家庭中做到“养亲、敬亲”,形成养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外,我们还应建设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为孝道文化重建提供制度保障。

3. 完善家庭养老支持的政策组合,促进家庭成员尽孝。现代家庭养老,不仅强调了对于长辈的家庭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以及其他责任。同时,也非常重视政府和社会为老人提供多重福利保障。目前,家庭养老政策支持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政策工具[14],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⑨。国家和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家庭养老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建立和完善家庭养老政策组合,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使老年人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以此为契机,也可以推动农村家庭养老的社会化。

此外,还要进一步推动社会化助老养老事业的发展。对那些孝敬老人的家庭要给予奖励、补贴⑩,不仅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正常生活,也有效地减轻子女的经济压力,使其更好的“孝老”、“敬老”和“养老”。对那些不赡养、虐待老人的家庭成员给予惩治,如吴忠市农村基层组织充分发挥传统道德舆论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的综合作用,通过公示不孝顺子女的姓名、取消低保评选资格等多种办法有效地促进了家庭养老和孝文化的建设。

(二)开发孝文化资源,强化孝文化发展的动力

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营造尊老、养老的氛围。基层政府除了倡导和宣传工作之外,还可以考虑建立一些老龄组织,如老年人协会等,以此提高老年人权利、地位。加强村级组织在社会价值观念、道德建设、监管等方面的职能建设。

2. 依托农村社区开发孝文化资源。孝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在于切实解决家庭养老问题,通过孝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巨大的代际和谐的动力。(1)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注重家庭孝道文化的提炼,如在社区开展“新二十四孝”的宣传教育、把养老诉讼争端的审判放在社区,开展议案说法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利于解决农村养老中所涉及到的伦理、责任和义务问题。(2)以农村社区为平台,充分调动社区里各种资源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农村社区大有可为。如何调动社区里的资源共同参与农村社区老年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是学界需要研究的课题,更是政府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

3. 依据少数民族孝文化特点发展家庭养老。回族孝文化在日常礼俗、佳节婚庆以及民俗节日里都有其独特的体现,如“开斋节”(济贫节),回民要自愿向清真寺出“也贴”(布施),向老弱病残、生活贫困、孤寡无依靠的人施舍。正是由于富含回族特色的孝文化在回族同胞里得以传承,农村回族老人的养老生活才得到了有效保障11。

(三)德、舆、法三管齐下,构建孝文化的传承机制

1. 大力加强孝文化教育。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应将弘扬和培育孝道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个教育主体有效结合起来,以“立德明义行孝”为孝道德目的,发展和完善青少年的孝道德意识和行为。近年来,宁夏灵武市中小学重点开展了特色品德教育工程,弘扬、宣传“尊老”、“孝亲”的孝道文化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极大地拓展了传统孝道教育的途径,赋予传统孝道教育新的内涵。同时,要把孝文化宣传教育引入农村社区。如笔者在中宁农村发现,在每年夏秋之际,都会举办庙会,在庙会上通常会演出大量传统戏曲,用戏曲故事对人们进行人伦孝道教育。

2. 要加强孝文化的舆论宣传。传统孝道文化对农村家庭养老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面对传统孝文化缺失、孝养功能弱化的现状,可以根据“弃糟存精”的原则对传统孝文化进行批判性的传承。同时,把“孝德”评价机制纳入到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注重发挥道德舆论的约束作用。如近年来,宁夏海原县红羊乡在民风建设中注重挖掘、发展“孝文化”,突出“抓党风,促孝风,带民风”的主线,已逐步养成“家家和睦,户户敬老”的风气。

3. 要加强孝文化的法制建设。尊老、养老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面对孝文化约束力下降,老人被弃养、遭受虐待现象,需要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援助制度,对农村老年人进行宣讲、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工作,来维护和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注释:

①数据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2013年统计公报。

②儒家将孝道文化由家庭伦理规范扩展为社会伦理规范,把维护宗法血亲关系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联系起来,使孝道文化成为同时维护家族与政治的伦理纽带。

③(1)进行经济奖励(赐物和免征租税),如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规定:“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2)赐予爵位、官衔,很多朝代政府都以“孝”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3)以“孝”为主要标准制定法律政策,如《唐律》将“不孝”列为“十恶”之一,不得依议请之例。

④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⑤数据来自《中国2010人口普查资料(六普详细数据)》。

⑥年幼的子女在家庭里,观察、模仿父母对祖父母的一言一行,这种“耳濡目染”的教育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族人民民间故事都流传着“幼子教子孝老”的故事,如回族的《小木碗》故事不仅鞭挞了不孝行为,同时更让年轻父母明白“只有自己给子女做出孝顺的榜样,才会得到他们的尊重和学习,晚年幸福才有保障”。正是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传统孝文化得以代代相传,更是有效解决了老人的养老问题。

⑦现行法律对孝的规定主要有:宪法第49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民法通则第104条:婚姻、家庭、老人、母亲和儿童受法律保护。婚姻法第20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4、10、11、12、13、14、15条均规定了子女应当赡养老人。

⑧笔者认为,有法难依和目前法律体系条块分割有关,如果将强制探视权结合到家庭社会、经济政策上,就可能有效解决上述难题。比如,小城镇落户时,要考察入户的孝德评价等,就会引起子女对父母孝养、探视的重视。当然,如在现实操作,还需要深入研究。

⑨新加坡、韩国等国家通过各种积极措施敦促、褒扬家庭敬老养老,并尽一切可能优先为家庭养老提供诸如优惠购房等各方面的便利,得益于此,这些国家很少发生较大的社会动荡。

⑩主要包括:为有老年人的家庭适当增加护理假期、减免税收或义务工、授予善待老人的家庭荣誉称号、为那些照顾无自理能力老年人的家庭提供必要的经济补助和物资支持;在住房或工作安排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那些没有跟自己父母同住的子女搬回家与父母一起生活或就近居住,如在城镇化、非农化过程中为家有老人的人员优先安置就业、优先解决住房问题等。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 孝道;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回归

一、引言

传统的孝文化里有很多东西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如“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愚孝观念,无疑是与当代社会进步潮流相背离的,已渐渐地被人们所抛弃。孝道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近几年也慢慢地被人们淡化。在农村,年轻人根本没有孝亲敬老的意识,将辛辛苦苦劳累了一辈子的父母视为累赘,经常指桑骂槐,甚至遗弃不管。在城市,有些对父母漠不关心,事事依赖父母、时时向父母要钱花的啃老一族也不在少数。如果任这种风气一代一代蔓延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养老问题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2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快速老龄化阶段,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是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策略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方面需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的经济保障和社会化养老服务。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在短期内政府和社会还很难承担起照料老人的全部责任,家庭养老仍是我国较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养老方式。即使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福利水平越来越高,老年人会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但离开了孝道伦理观念的支撑,老年人就难以享受到来自子女亲情的精神慰藉,这种对家庭子女亲情的渴求却是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任何政府都难以解决的。因此,不论经济怎样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健全,传统的孝道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必须高度重视孝文化的重塑工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孝道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尽快地回归社会,回归到每个家庭中去,这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传承我国孝文化

1.要高度重视家庭中孝道意识的培养。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影响之下,每一个人都希望在老年时得到子女爱心的回报,能否得到这种回报并不只取决于对儿女有多么地关心和爱护,更多的时候取决于对待老人的态度。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去关心老人、孝敬老人,给孩子做好孝亲敬老的表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孝道意识,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不要对孩子过于溺爱,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分享,让孩子从小懂得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动去关心、尊重身边的每一位老人。

2.学校要大力开展孝文化教育。各类学校都要把孝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孝文化专题教育活动。一是开设专门的孝文化教育课程,阅读古代经典,如《弟子规》、《论语》等,让学生了解传统孝道的精华所在,摈弃传统孝文化中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形成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新孝道意识。二要强化孝道的践行教育。重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行的日常养成和教育训练,教育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出发,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会现代孝道的真谛。三要将孝道教育纳入学生的教育评价体系。各类学校都要把是否孝敬老人作为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孩子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中小学校还可把孝道文化列为必修课,进入中考、高考的试卷中,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来促进孝文化的传承。大中专院校可与志愿者活动相结合,把为老人服务的时间规定为必修学分,促使学生多参加一些为老年人服务的实践活动,体验到义务为老人奉献的幸福感。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4

1.1家庭教育不到位来自城市的90后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小就受到几代人百般宠爱,在家庭中具有较大权威。然而长辈的溺爱使一些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畸形成长,自我意识较强,凡事总喜欢从自我角度出发,变得自私自利。他们觉得自己就应该是家庭的中心,长辈为他们服务是应该的。至于父母的想法,他们很少考虑,甚至有时性格暴躁,对长辈大发雷霆,自己的无理要求达不到满足就对父母心生怨恨。来自农村的90后中职生,家长的以身作则的示范性不足。有些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看管,父母只有春节才能和家人团聚,学生无法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敬老爱老的示范作用;有的农村家长,甚至起了相反的示范作用,他们嫌弃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让年迈的父母住在又小又黑的房间里,分灶吃饭,病了无人过问,脏了无人打理,甚至死了才被发现。

1.2.学校教育的缺位在中国古代,孝在传统教育中位居首位。而中国的现代教育中小学至大学一直都未将孝道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开设,孝道教育成了学生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当前,很多学校认为孝道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认为孝道教育有德育工作者做就够了,从而没有把孝道教育系统的实施。导致了德育老师随苦口婆心的讲授孝道的相关理论,但无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演练,学生上课听、下课忘。德育工作者在中职生孝道教育方面只能唱独角戏,无法形成体系。另外,学校孝道教育内容、方式有所缺陷。孝道教育的内容基本在德育课程里体现,偏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更适合应试教育。讲授时也只注重学生是否听得懂、愿意听,而不关注在生活中是否做得到、愿意做。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为主,互动较少。

1.3社会孝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孝文化产生一些片面看法,尤其在“”期间,传统孝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批判和否定,影响了国民形成孝意识,导致整个社会孝文化淡漠,使得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孝道渐渐疏远民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各种浪潮尤其是西方亲子关系的特征对当代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西方亲子关系中尊重个性自由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相对独立淡漠极易造成关系不和谐以及父母晚年的凄凉,这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友爱,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2.中职学生传统孝文化教育新路径

2.1编写适合中职学校的校本教材《中职学生孝文化教育读本》完整的孝文化教育教材是开展孝道教育的基础,因此,应该从学孝理、明孝德、践孝行三个维度选材编写,将我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孝文化教育的素材,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四书》和《五经》等著作列入其中,挖掘收集值得借鉴的孝亲故事如《磐安孝子陈斌强拳拳之心感动中国》《台湾6旬男子抱行动不便母亲就医》可通过德育课、选修课、公选课等形式,重新唤起学生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孝文化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鲜活入头脑。

2.2大力营造传统孝文化的教育氛围中职学校要有意识地加强崇尚孝道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积极向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染。一是开展孝道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学校可以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组织设计一些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行孝。比如:要求学生在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和父母生日,给父母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进行问候,还可以通过“与父母分享生活”、“我为爸妈做过啥?”等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敬亲爱老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伟大的养育之恩,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来回报父母。二是加强校园内的舆论宣传,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广播、板报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学习先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改进孝道教育的方式,深化学生的孝道实践。

2.3创新教学方法,发挥课堂主战场在孝文化教育的作用学校要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和改进,把孝道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的分额,开展孝道教育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孝道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加强课程的建设,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空洞说教、枯燥死板的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如微课和翻转课堂、小组学习、模拟孝行、拍微剧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讨论、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对孝文化的认识。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不可能会真心诚意地去对待别人。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孝行实践是孝道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孝道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要靠实践来检验,孝道实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边学边做,知行合一,比如:开展以“我教爸妈玩微信”,“给父母洗脚”等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孝道意识。第三,最大限度的发挥各学科在孝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比如,语文课的老师可以结合相关课文开展孝文化教育,在讲授《我的母亲》、《父亲的手提箱》、《一碗清汤荞麦面》、《点亮爱心奉献青春———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等课文时都可以将孝文化贯穿其中。学生管理部门、团委、班主任、所有任课老师都应当是孝文化的传播者和宣讲者。

2.4联手家长开展孝文化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和保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要收到较好的成效,我们必须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家庭共同牵手做好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指引工作,同时更好地发挥家庭在孝文化教育中的作用。一是学校要建立家长联系制度,适时地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邀请专家有针对性地为特定的家长群体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正确指导,主动加强对这部分家长教育方法的指引和感情倾注,开展合作和交流,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孝文化教育的效果进行有效的沟通,适时调整、改进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在教育指引过程中,应该把孝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生活自理和帮助父母料理家务能力等相互结合起来,并做好及时反馈和考核等工作,以便在教育中总结经验,及时纠正失误,达到理想效果。二是家长发挥孝敬父母的模范表率作用,父母的言行将对子女产生巨大的影响。三是评选孝文化教育好学生和好家长,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高职学生;孝道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一、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孝道教育

1、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对的每一个公民的严格要求。

2、孝道教育的内涵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受到国人的高度崇尚。孝道的具体涵义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赡养、尊敬、送终等。

3、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孝道

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孝道教育两者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与影响的。由对长辈的孝升华到对国家的忠诚,孝道使中华儿女心系祖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孝道能使家庭和谐幸福,家庭稳定就能使家庭成员将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由简单的孝敬父母推广到全社会的尊老敬老,建设和谐社会。高职学生是国家宝贵的技术型人才,是社会主义的建设主力军。当代高职学生通过秉持孝道精神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父母,正确对待集体与国家的关键,这关系到学生自身发展与未来的生存,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二、当代高职学生孝道情况与分析

1、高职学生在孝道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增强传统孝道教育,提倡“孝道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但就教育效果而言,仍存在诸多问题。现实生活中受到利益与物质的驱使,对老人不尊重、不孝顺的问题比比皆是。公交上舒适坐着的年轻人与站立的老人;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等行为也常常见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逐渐缩小,独生子女增多,相对负担较重,空巢老人的增多等,都是导致中国社会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削弱的原因。当代高职学生尽管有孝敬父母的意识,却在行动中表现的相对落后。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对于践行孝道的方式,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不跟家里要钱,就是孝顺;有些学生认为专心读书不让父母担心学业,就是敬孝,这都说明学生虽然有孝敬父母的意识,但这些意识仅仅停留在浅层面,情感交流也并不深入。有些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却羞于向父母表示感激;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成人,对父母的关心显得不耐烦,这导致了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不畅,最终导致出现隔阂,这种错误的认知与中国传统孝道是相背离的。

2、高职学生在孝道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目前部分家庭孝道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有些父母只是看重孩子学习成绩,重智育轻德育,有些甚至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德育教育不做也罢。父母对子女的关注远远超过对老人的关注,对上一代的态度对学生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这种做法使得学生产生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的心理趋向与价值观念。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学校的孝道教育明显存在重视不够的情况。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未将孝道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来开设,孝道教育成为了德育教育的薄弱环节,未能引起高职院校管理者的重视,忽视知情结合、德智同行。虽然目前各学校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但却忽视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更是前提条件,不少学生感情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偏激心理。通过孝道教育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自爱精神,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整体孝道意识淡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环境不断变化,西方文化与价值观越来越多的深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尤其是西方的亲子关系特点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孝道观念形成冲击,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淡薄。

三、高职学生孝道教育的策略

1、加强高职学生孝道意识的培养

首先需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责任意识,儿女对父母有不可推卸的敬养责任。《孝经》曾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这说明孝敬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人背负的重大责任。每个人都是社会组成的分子,只有履行好自己的角色,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社会才能发展。其次需培养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育之恩无法衡量,学生不但要感谢父母的辛苦付出,更要感恩于父母的舐犊情深,再从更深层次反思自己反馈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学校也可以针对部分学生的情感淡漠,加强孝道文化教育,通过宣传使其体会父母的不易,培养感恩的意识。最后需培养高职学生尊老敬老的意识,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道已经不单单是孝敬自己的父母,而是面对全体老人。

2、丰富校园孝道文化建设

要加强高职学生的孝道教育,离不开孝道校园文化的创设。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抓住校园文化这块教育资源,加强孝道文化的正面宣传,一方面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作用,加大孝道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通过BBS、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推送典型人物事迹,形成舆论氛围。更可以设立孝道规定,开设孝道课程,合理设计孝道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行孝的重要性。

3、鼓励开展孝道社会实践活动

孝道不能靠教,而是靠熏陶,正所谓“上行下效”。鼓励学校社团开展以孝道为主题的尊老敬老活动。通过主题团会日、社团活动日、重阳节等时期,举行行走进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感恩父母,为父母做一件小事、发一条短信、打一个电话、写一封家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知行合一,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行孝”,进一步把认知付诸于行动,内化为自身孝道品质。

4、将孝道融入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学校建立学生道德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道德实行量化考核,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孝道品质的评估。这种方法促使他们不仅具有社会公德,更具有家庭美德。孝道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学生的责任心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倡导孝道融入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5、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教育

高职学生的孝道教育,必须坚持以学校为主导,社会为辅助,家庭为基础的形式,促使三方面产生合力,形成三位一体的孝道教育模式。这种形式突出学校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校园孝道教育制度,倡导学生学习孝道。通过社会辅助功能,使学生在社会氛围中践行孝道,感受熏陶。最终发挥家庭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孝敬父母,构建家庭孝道教育的核心。

孝道教育是一切道德教育的源泉,更是核心价值观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塑造完美的人格,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健崭.大学生孝观念现状及孝道践行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

[2] 刘金如,任丹妮.论大学生孝德教育的主要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

【作者简介】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 信息化学校;学校管理;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78-02

1 前言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头雁,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的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生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思想也越来越活跃,学校管理的任务也随之增加。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立足实际,创新工作方法,以科学的管理机制促进学校管理和学生健康成长。在工作实践中,青州市逄山初级中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管理工作,有效地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优化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取得较好效果。

2 努力构建信息化学校

逄山学校是一所山区学校,当地经济相对困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任务,学校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多方筹资,努力构建现代化、信息化学校。本着“长远规划、高起点设计、高效使用”的原则,建成了“三通两平台”数字化校园网络。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及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办公、教务安排、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安全管理、教学设备及实验仪器管理等信息化建设新格局。

3 立足学校实际,有效应用

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立足实际,注重信息化设施有效应用,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

1)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培训。为了促进教师们尽快熟悉和应用信息技术,我们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积极对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请电教站的专业人员到校指导,对教师进行面对面培训,另一方面逐批选派教师外出学习,两条腿走路,使广大教师在短时间内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实施“典型带动”策略,重点培养信息化教学的典型个人和典型团队,以促进全体教师从能用、会用转向创新应用。还建立激励制度,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以此促进教师自主提高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经过努力,教师人人会用计算机技术教学,人人都能设计课件,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2)促进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学校地处偏僻山区,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沟通迟缓,制约了教师们的理论及业务水平的提高。“三通两平台”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建成以后,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组织教师通过网络学习教育理论,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学信息:①积极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如洋思、杜郎口等模式;②对那些认为有价值的教学建议和教学设计等,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库的形式储存起来,供工作中借鉴和使用;③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式特点,鼓励教师与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名师开展合作与交流,与同专业的教师开展相互评课。

3)为教师搭建网络研修平台。为建构多元化的教师研修渠道,学校通过架设网络论坛,让每位教师畅所欲言,谈教学中的感想,分享教学心得,形成网络共享。

①开展网络研讨。网上研讨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促进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迈进。如教导处把各年级的学科备课要求在网上以后,再由各级部备课组长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班的学生情况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遇到一些困惑。对这些问题通过研修平台进行,让大家交流、讨论和修订。在大家的交流中发现和思考问题,分析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共同提高。

②网上辩论。由于每位教师的认识和教学经历不同,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不同的看法。如如何正确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多元化评价,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各抒己见,最后通过网上辩论,达成对学生进行准确评价的最优化共识。

③网上反思。反思是教师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思路的重要过程。在教学实际中,教师的工作难免有些失误,只有不断学习和反思,才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查找原因,寻求对策,及时纠正失误,使教学思想和方法逐渐走向正确的轨道。

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效率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前沿阵地,利用信息技术,可有效地让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1)建立学生信息化档案和成长档案。班主任可把学生的基本信息,如身体情况、家庭情况、文化基础及个性特长等情况,都存入班级管理的数据库中,为学生建立信息化档案。将学生的上课、作业、纪律、劳动、卫生、考试成绩等情况整理存档,建立成长档案。这样的好处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变化及时变更,实行动态管理,不仅能看到学生的缺点和进步,还提高了效率。

2)丰富班级文化。班主任可在班级网站上设置班级特色模块,展示班级和学生的风采;也可以设立班级论坛模块,让学生发表对班级的意见和建议等,促进实现管理民主化。

3)丰富主题班会。班主任可根据主题班会的需要,通过下载和播放有关视频,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体会。如在开展以“孝道”为主题的班会中,通过播放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孝子之一的当地居民褚玉国的事迹,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今日孝进课堂,明朝孝行天下”的主题思想,效果良好。

4)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在班级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学生不愿与教师面对面地沟通,导致班主任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利用QQ、邮件等与学生交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此外,还可以根据有些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现实,利用QQ和微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到家校共育。

促进校本教研的提升 校本教研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从何处入手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呢?经过网上征集广大教师的意见,最终确定了“以孝文化教育为突破口,以孝育促德育”的方针。为此,广泛发动师生,利用实地考察和网络搜索相结合的办法,搜集丰富的资料,然后删繁就简,整理成文字再到网上,征求教师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经过修正和完善,最终陆续出版校本教材《孝文化教育读本》和《大山孝子》,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还通过孝文化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孝亲敬老歌》《劝孝良言》《弟子规》歌咏比赛以及举行“小孝星”评选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对德育工作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信息化建设,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了通道。学校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在互联网上向社会各界及家长校务信息,让大家充分了解学校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并接受监督,实施“校务公开”,促进了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

4 结语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孝道 感恩 德育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核心人物,在家过的是“众星捧月”般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真是吃饭怕噎着,过马路怕碰着,夏天怕晒着,冬天怕冻着,连背个书包都怕累着,而改由家长拎着。在这种“玻璃壳”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私、任性、唯我独尊,根本体会不到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也不知孝心为何物。再加上受西方文化影响,“孝”观念变得十分淡薄。中小学生跳楼事件、自杀事件让人触目惊心。2007年广州16岁少年向母亲要上网费未果而拿菜刀砍杀双亲;2008年江苏一名16岁少年因在网吧玩游戏很晚回家,遭到母亲殴打,于是拿水果刀疯狂地将母亲捅死,然后自己跳楼身亡……这一幕幕惨剧不正有力地说明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吗?

据我总结,小学1-6年级语文教材总共353课,涉及的孝道、感恩内容仅仅有8课,占总课数的2.3%。即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课《看电视》、第6课《胖乎乎的小手》、第7课《棉鞋里的阳光》、第8课《月亮的心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3课《三个儿子》、24课《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0课《妈妈的账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课《怀念母亲》。由此可见,学校“孝心”教育的缺位,造成学生“孝心”的缺失,更造成学生“孝行”的缺失,整个社会缺少“孝”的传承。因此,加强孝道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一、 以校园建设为依托,促使学生“识孝”

感恩教育的前提是先让学生了解“孝”,体会“孝”。 “孝”字产生于“道(导)之以德,齐(治理)之以礼”的西周时代,是会意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孝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上面像一位长发曲背扶杖的老人,下面像一个年幼的大头儿,隶书变为“孝”。用幼儿搀扶老人之形,表达孝敬父母之意。《辞海》注释:“善事父母曰孝”, “善待祖先曰孝”。

以校园建设为依托,融入孝道文化。1.校训“孝行 尚学 健康 和谐” ,制作大字粘贴于教学综合楼。2.在楼梯、过道等悬挂中外行孝名人画像、行孝名人名言、剪纸等。3.在学校橱窗长期进行“古今孝子”事迹图片展,并不断更新。校会班会传“孝经”,课里课外讲“孝行”,大庭广众树“孝星”。

二、以语文课堂为阵地,渗透孝道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要发挥语文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孝道、感恩思想,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为学生的“终身精神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教学生学习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让学生感受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那份牵挂,使学生知道孩子是永远也报答不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3课《三个儿子》,除了挖掘文本蕴含的“孝敬父母才是真正的儿子”这一主题外,我设计了三个拓展环节,环节一:了解“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故事;环节二:读《二十四孝》,了解“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笼负母归”“鹿乳奉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环节三:了解《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里黄香扇枕温衾的故事,让学生时刻铭记“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常怀感恩之心,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三、 以阅读经典为途径,积淀孝道故事

班级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场所,利用晨会和班队活动课等,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孝道、感恩小故事、格言、诗词等拿出来交流,或口头演讲,或传递阅读,和大家一起共享孝道、感恩教育资源。在“读”的交流中,全体学生为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动,为故事中的情节所牵挂,学生的感恩认识得到升华,感恩准则得到规范,感恩行为获得动力,使学生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

四、以课外活动为平台,践行孝道感恩

实施孝道教育、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利用黑板报、小报、教室外墙走廊营造孝敬氛围,开展主题为“我为长辈献孝心”的班队活动,“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让学生自编自演孝道小品,讲孝道故事,谈个人孝道体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懂得孝道的重要,感受孝敬父母的喜悦。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孝道教育 社会性发展 亲社会行为 国学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324-02

孝道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永恒的经典教育,人才的培养从幼儿阶段开始就应接受良好的孝道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孝道素养的培养则在学前期就该纳入教育。良好的孝道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尤其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一、幼儿孝道教育概述

(一)概念

“孝”的原本含义是养、敬、立嗣、谏诤等,其现代意义则为赡养尊敬感恩追思亲和 [1] 。孝道教育是符合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培养与长辈或兄友的交往行为态度,提高孝道素养的思想教育。包括孝道认知、孝道情感与孝道行为三个相关部分。幼儿孝道教育要依据幼儿的发展特点,适时适当有效的进行,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选择科学的孝道教育内容,编排幼儿孝道教育教材与相关资料。

(二)学前幼儿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与作用

1.学前幼儿进行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学前期(3~6岁)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孝道素养,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孝道行为习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孝道”作为中国弘扬的传统美德,在应试教育下的当代社会中,学生的德育培养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切教育都要从小抓起,孝道教育也是如此;幼儿具有可塑性强、潜力大、发展空间大的特点。

2.幼儿孝道教育与幼儿能力发展的作用。自古中国奉行“百善孝为先”,把“孝”作为美德的核心内容,也是评价一个人优劣的重要标准,具有孝道素养的人是受人尊敬的,幼儿良好的孝道教育,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于社会性发展。可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制力,独立性认知水平;培养情感交流、孝道行为习惯、良好的孝道素养、形成正确的孝道价值观;能够正确了解自己,尊重关怀父母及他人,关怀社会的责任感与态度。

3.幼儿孝道教育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孝道教育与社会性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心理与教育研究表明,幼儿期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与其将来的社会往、行为、情绪情感、个性、社会适应性以及学业成就、智力发展等有密切的关系 [2]。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始于对父母的依恋与交往,尊敬父母,敬爱父母的孝道道德感的形成促进社会性认知的发展,孝道教育是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育,社会性教育促进孝道教育的各方面发展。

孝道教育有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培养。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3]。经过孝道教育学习,当幼儿对正确的孝道行为具有有分辨能力时,会逐渐学会尊敬关爱长辈、老师、兄友,与人交往时表现出谦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关心等行为。

二、幼儿园孝道教育的问题现状、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一)新兴国学幼儿园存在的问题现状、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1.新兴国学幼儿园孝道教育的现状。传统的国学是非常重视孝道的,很多家长认为社会道德和孝道素养缺失严重,为此给孩子选择了国学幼儿园,可以学习中国传统的古文化,为幼儿成为一个有素养有抱负的人才。但国学幼儿园存在重孝道文学知识的理论学习,幼儿缺少操作性强的实践经验学习;也存在孝道教材不系统并甚少的现象,幼儿每天学量的国学作品,虽然出口成章,但都不求甚解,这一现实现象使幼儿学习国学备受争议。

2.原因分析。幼儿的诵读经典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和诵读朗朗上口的诗歌,在幼儿期经过长期诵读《孝经》、《弟子规》等优秀孝道经典诵读训练,幼儿会牢记不易忘记,在漫长的成长经历中的体会中慢慢理解。经典国学篇目众多,依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还很低的特点,让幼儿全部理解是很困难的。

3.解决措施。加大孝道教育的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实际性、可操作性,例如,编写孝道故事、儿歌、宣传画、设计孝道亲子实践活动、各种综合活动方案设计等;国学经典的学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应幼儿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

(二)普通幼儿园孝道教育存在的问题现状、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1.普通幼儿园孝道教育现状:在幼儿园“我爱爸爸妈妈”的表达被幼儿不绝于耳的传诵着,但幼儿不能理解这个抽象的含义,他们也只掌握空洞的表达,问他们“为什么爱父母?”“怎样爱父母的?”时,幼儿却是沉默和思考的状态。幼儿习惯接受长辈无私的关怀与帮助,不理解父母与自己亲密感情的内在关系,不懂得关怀感恩父母。

2.原因。教育实效性差。 幼儿园在孝道教育上都是一些行为指导,教幼儿怎么做到孝敬,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并起不到根本的作用,幼儿在幼儿园可以附和老师倡导的教育,回到家里这个幼儿自由放荡的环境就把所有的教育化零;幼儿园没有依据幼儿心里发展的特点,内容过深、抽象,难以使幼儿形成应有的道德行为习惯;幼儿园性质私立比例大大高于功力,私利幼儿园以营利为目的,应和家长教育观的行为非常严重,重智育轻德育,使得幼儿园孝道教育重视程度低,不够系统,幼儿不知道在生活中怎样正确的规范自己。

3.解决措施。(1)完善幼儿孝道教育理论基础。理论指导实践,统筹兼顾,即要树立正确的孝道意识,以深厚孝道的思想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当孩子理解孝道的美好品德,了解了孝道的积极意义,有学习孝道思想理论知识和想付诸孝道行为的意愿时,使幼儿获得直接的行为经验,会大大提高孝道的教育效果,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在教育中注意教育的使用性和简单易懂的特点,让幼儿懂得尊敬父母是可称赞骄傲的事,让幼儿乐意学习孝道行为行动,在孝道的学习中得到快乐和满足。(2)幼儿的孝道教育科学性、规范性。幼儿必须根据其年龄特点,设计课程内容、活动形式以及实施等教育方式方法上。依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设计教育内容,幼儿的孝道教育内容与方法上都要依据其心理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不如实实在在地教育幼儿应该怎样孝敬关怀父母、师长,学会独立、与父母分享等交往基本规范,并延伸到如何与伙伴交往中。(3)孝道教育的教育形式和方式可以多样性。依据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可以以各种活动的形式开展,例如:经典孝道文学作品诵读大赛、孝道主题活动、工艺孝道行动等,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到养老院或社区里搞敬老活动等。(4)孝道教育注重实际操作性。幼儿都存在“向师性”的特点,老师布置的任务会认真的完成,把幼儿当天学到的孝道行为和知识落实到家庭作业中,道教育要帮助幼儿理解父母无私的爱,并把幼儿学习孝道教育的行为与爱父母联系起来,例如,为妈妈做一件小事;不需打扰爸爸妈妈休息;把自己喜欢的食品分享给爸爸妈妈;和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工作等。

三、总结

孝道,是中国从古至今总结出来家庭美德,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幼儿孝道教育是孝道文明的传承,孝道素养是幼儿不可缺少的良好素养,幼儿孝道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品德教育,不仅关系到社会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还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亲社会的培养。幼儿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需要幼儿孝道教育,幼儿是祖国的未来,让中国幼儿具备良好孝道素养,让每个华人心里都泛起暖意,心中燃起希望。

参考文献:

[1]魏英敏.孝道原本含义及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9,(3):32-35.

[2]庞丽娟,叶子,颜洁.论教师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1997,(2):33-37.

上一篇:反经济学常识范文 下一篇:文化空间室内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