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03:28:53

孝文化论文

孝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1.1家庭教育不到位来自城市的90后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小就受到几代人百般宠爱,在家庭中具有较大权威。然而长辈的溺爱使一些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畸形成长,自我意识较强,凡事总喜欢从自我角度出发,变得自私自利。他们觉得自己就应该是家庭的中心,长辈为他们服务是应该的。至于父母的想法,他们很少考虑,甚至有时性格暴躁,对长辈大发雷霆,自己的无理要求达不到满足就对父母心生怨恨。来自农村的90后中职生,家长的以身作则的示范性不足。有些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看管,父母只有春节才能和家人团聚,学生无法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敬老爱老的示范作用;有的农村家长,甚至起了相反的示范作用,他们嫌弃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让年迈的父母住在又小又黑的房间里,分灶吃饭,病了无人过问,脏了无人打理,甚至死了才被发现。

1.2.学校教育的缺位在中国古代,孝在传统教育中位居首位。而中国的现代教育中小学至大学一直都未将孝道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开设,孝道教育成了学生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当前,很多学校认为孝道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认为孝道教育有德育工作者做就够了,从而没有把孝道教育系统的实施。导致了德育老师随苦口婆心的讲授孝道的相关理论,但无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演练,学生上课听、下课忘。德育工作者在中职生孝道教育方面只能唱独角戏,无法形成体系。另外,学校孝道教育内容、方式有所缺陷。孝道教育的内容基本在德育课程里体现,偏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更适合应试教育。讲授时也只注重学生是否听得懂、愿意听,而不关注在生活中是否做得到、愿意做。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为主,互动较少。

1.3社会孝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孝文化产生一些片面看法,尤其在“”期间,传统孝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批判和否定,影响了国民形成孝意识,导致整个社会孝文化淡漠,使得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孝道渐渐疏远民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各种浪潮尤其是西方亲子关系的特征对当代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西方亲子关系中尊重个性自由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相对独立淡漠极易造成关系不和谐以及父母晚年的凄凉,这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友爱,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2.中职学生传统孝文化教育新路径

2.1编写适合中职学校的校本教材《中职学生孝文化教育读本》完整的孝文化教育教材是开展孝道教育的基础,因此,应该从学孝理、明孝德、践孝行三个维度选材编写,将我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孝文化教育的素材,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四书》和《五经》等著作列入其中,挖掘收集值得借鉴的孝亲故事如《磐安孝子陈斌强拳拳之心感动中国》《台湾6旬男子抱行动不便母亲就医》可通过德育课、选修课、公选课等形式,重新唤起学生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孝文化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鲜活入头脑。

2.2大力营造传统孝文化的教育氛围中职学校要有意识地加强崇尚孝道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积极向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染。一是开展孝道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学校可以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组织设计一些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行孝。比如:要求学生在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和父母生日,给父母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进行问候,还可以通过“与父母分享生活”、“我为爸妈做过啥?”等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敬亲爱老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伟大的养育之恩,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来回报父母。二是加强校园内的舆论宣传,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广播、板报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学习先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改进孝道教育的方式,深化学生的孝道实践。

2.3创新教学方法,发挥课堂主战场在孝文化教育的作用学校要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和改进,把孝道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的分额,开展孝道教育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孝道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加强课程的建设,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空洞说教、枯燥死板的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如微课和翻转课堂、小组学习、模拟孝行、拍微剧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讨论、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对孝文化的认识。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不可能会真心诚意地去对待别人。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孝行实践是孝道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孝道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要靠实践来检验,孝道实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边学边做,知行合一,比如:开展以“我教爸妈玩微信”,“给父母洗脚”等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孝道意识。第三,最大限度的发挥各学科在孝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比如,语文课的老师可以结合相关课文开展孝文化教育,在讲授《我的母亲》、《父亲的手提箱》、《一碗清汤荞麦面》、《点亮爱心奉献青春———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等课文时都可以将孝文化贯穿其中。学生管理部门、团委、班主任、所有任课老师都应当是孝文化的传播者和宣讲者。

2.4联手家长开展孝文化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和保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要收到较好的成效,我们必须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家庭共同牵手做好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指引工作,同时更好地发挥家庭在孝文化教育中的作用。一是学校要建立家长联系制度,适时地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邀请专家有针对性地为特定的家长群体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正确指导,主动加强对这部分家长教育方法的指引和感情倾注,开展合作和交流,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孝文化教育的效果进行有效的沟通,适时调整、改进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在教育指引过程中,应该把孝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生活自理和帮助父母料理家务能力等相互结合起来,并做好及时反馈和考核等工作,以便在教育中总结经验,及时纠正失误,达到理想效果。二是家长发挥孝敬父母的模范表率作用,父母的言行将对子女产生巨大的影响。三是评选孝文化教育好学生和好家长,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孝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沿着“孝德”的逻辑而逐步展开的,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代帝王均较为推崇孝德,“以孝治天下”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主张。儒家所提倡的一系列道德,构建的一套道德体系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不光是对中国乃至对中国周边邻国一体的整个“儒家文化圈”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其中儒家孝文化中所倡导的孝德更是整个儒家道德的一个核心。对于“孝”,中国古代诸多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派的学者们纷纷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诠释。《论语•为政》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违礼)。”那么,什么是无违呢?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由此可见,孔子对孝有两个标准,即对老人生前的无违和死后的无违。在孟子看来,“孝”主要指的是“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也就是说遵循孝德,就是要让青壮年利用闲暇之日接受孝悌忠信的道德教育,在家里服侍父兄,在社会上事奉上司。东汉的许慎在其旷世著作《说文解字》中对“孝”是这样解释的:“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此外,《尔雅•释义》中对于“孝”的释义是“善父母为孝”。这也就是说,所谓孝,那就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双亲,以一种善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父母,同时在某种物质层面而言就是要将好的东西侍奉给自己的父母。

由此可见,对于“孝”的释义,诸多名人志士均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解读,提出了他们各自的见解,尤其是以儒家学派的释义较为深刻,更具代表性。儒家文化中的“孝”在具体释义上,尽管看似纷繁复杂,但通过对其进行精心的梳理、归纳与概括:儒家孝文化中“孝”的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两个较为宏观的层面也,也即是表现在物质层面中的“赡养父母”、“爱惜自己的身体”、“传宗接代”等;表现在精神层面则是“敬爱父母”、“扬名显亲”、“葬祭以礼”。其中,在儒家孝文化看来,上述物质层面的孝与精神层面的孝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共同构成了儒家孝文化中的精华。具体而论,在物质层面遵循孝德,第一就是要“赡养父母”。孔子及孟子均认为,孝的首义那就是作为子女要侍奉自己的父母,尽量满足父母日常吃穿等基本需求,奉养是孝德的一个重要核心。其二,作为子女,务必要做到“爱惜自己的身体”,这也是儒家孝德中的一条较为重要的原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儒家认为,子女的身体发肤属于父母的遗体,不能使之受到毁坏和伤害。”

再者就是“传宗接代”也就是说儒家孝文化比较注重子女承孝道而繁衍后代的职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离娄章句上》)。在儒家看来,子女尽孝有一条重要的职责那就是要繁衍后代,如果未能完成这条职责,让父母的血脉中断,那就是一种大不孝。对于精神层面的“孝”而言,首先就是要“敬爱父母”,所谓“敬爱父母”,在孔子看来,“生,事之以礼”绝不仅仅是应付差事和对老人物质生活的关心和满足,更是要发自内心、关心和满足老人的精神生活,在精神层面真正做到敬爱父母、关心父母、孝顺父母。第二,作为子女,也不能安于现状而碌碌无为,要积极在事业上寻求发展与进步,做到“扬名显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此处所言的“立身”,其实质上“不仅仅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创一番功德业绩,以显父母之荣耀,光宗耀祖,其价值仍归于‘孝’”。[3]第三,在精神层面尽孝还体现在“葬祭以礼”。也即当父母去世时,作为子女要按照一定的礼节来安葬,而且要根据相关习俗与礼节进行祭祀等。

二、儒家孝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价值

通过对儒家孝文化基本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初步分析,不难发现,儒家孝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泽被长远。在当前形势下,作为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深入分析与认识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提炼儒家孝文化的精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将儒家孝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同大学生德育工作紧密结合,注重发挥儒家孝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价值。具体而言,儒家孝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儒家孝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责任与担当,历来是中华文化传统中所备受推崇的,也是各个时代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寄托与深度期盼。责任与担当内容丰富,语义深远,有包括对人类的责任、对世界的责任,对民族与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等等,担当亦如此。而儒家孝文化中所指的责任与担当主要是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例如古代传统儒家文化提倡的“诗书继世长”“非耕即读”等等重在教育子女要努力奋斗,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则强调不但要让父母能够较为舒适地养老、主动赡养父母之外,还要让父母心境安宁,尽量减少父母对自己的操心,如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也是一种对父母负责的体现。而对自己的身体负责正如所提到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毁伤”,说明作为子女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当代在校大学生,尤其是部分独生子女等由于父母长期的娇宠,他们中的少部分人或多或少的存在对家庭责任淡薄,缺乏责任与担当意识;对父母更是缺乏一定的责任,很少能够做到为父母分忧,而对于自身更是放任自流,痴迷网游、熬夜等现象较为严重。大学生责任与担当意识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大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与难点。而儒家文化中的孝文化的引入则刚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儒家孝文化中相关责任意识的熏染,可以逐步帮助大学生树立责任与担当意识。同时,通过德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与帮助,大学生对儒家孝文化中的家庭责任、对父母的责任、对自身的责任可以进一步升华与转化为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等,从而促使大学生真正、全面地增强责任与担当意识。

2、儒家孝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儒家孝文化中蕴含着浓郁的感恩意蕴。孝与感恩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优良基因,可谓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儒家孝文化十分推崇“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推恩及人”等,如上文所论述的,子女对父母物质上的奉养及其他生活上的满足与给养等均是从物质层面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报答;对父母的敬爱与陪伴,对父母逝世后的“送终”“守灵”以及根据相关习俗,运用一定的礼节进行祭祀等则是通过一种精神上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与回馈。当前,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剧,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其中有些不良思想开始往大学生群体渗透,少数大学生由于放松警惕抑或是自身分辨素质还不够成熟,往往被一些不良思想所蛊惑。近年来,随着教育工作者对感恩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不少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对感恩的理解有了一定的认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将感恩意识付诸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上。但是根据有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对父母和亲朋好友的感恩意识、对涉及感恩行为的感恩意识、对自然的赐予和生活中细微的美好的感恩意识水平还有待提高。”[4]近年来,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而被社会新闻所报道的事件屡见不鲜,诚然,其中有一定的媒体炒作意味,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亟待加强。而儒家孝文化这块德育“土壤”里恰好拥有感恩的“沃土”。将儒家孝文化中所蕴含的感恩意识,运用到对大学生德育工作中,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与理解感恩,树立感恩意识,最终将感恩自觉的运用于实践生活中。在儒家孝文化中,认识感恩、树立感恩、践行感恩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3、儒家孝文化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儒家孝文化从另一个视角而言,也可视为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子女与父母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家庭伦理道德规范。这一道德伦理规范提倡子女与父母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沟通,促进彼此间的和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儒家孝文化中充满了对孝道的教化以及对孝道外延的扩展而形成博爱的思想。这些博爱与孝道敬畏的思想,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同时也构建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这种孝文化的滋养下,家庭伦理规范能够得到良好的遵从,家庭更加和睦,亲子关系能够得到良性的互动,而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个性品德的形成与其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大胆借鉴儒家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进一步构建与巩固良好的家庭伦理规范,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大学生可以学会礼谦恭让、尊老爱幼、诚信守义等良好的品行;与此同时,在也可以逐步培养自尊、自爱、自信、自律等良好的人格。

孝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孝”作为中国社会所特有的道德伦理准则,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历代统治阶级都极为关注和崇尚。所以,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关于“孝”的文化体系。孝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不同时期给它注入了不同的内涵。孝文化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孝文化是指社会、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保障、精神赡养、情感慰藉等方面的思想观念、社会伦理、制度规范和价值取向。简言之,孝文化就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的总称。广义孝文化包含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及物质层面的内容,并将孝的内涵从家庭伦理进一步扩展到对国家效忠的态度上。传统孝文化起源于农耕社会,农村孝文化起初只是调整农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伦理关系,并没有家庭之外的社会规范。随着历史的发展,孝道逐渐与封建宗法制度相结合,农村孝文化逐步同社会的文化、政治、法律相融合。广义的孝文化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分析。

(一)从精神层面分析,孝文化是关于“孝”的观念体系,即“孝德”

“孝”字最早发现于殷商甲骨文中,这表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人们就有了“孝”的观念。西周以后,出现了大量关于孝的文献记载。《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的象形意是指年轻人背着老年人,象征着和谐的亲子代际关系,因而孝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尊重和爱戴的美德。总之,“孝”是孝敬长辈、赡养父母、善待老人的一系列观念。孝文化历来受到中国普通百姓和帝王将相的极力推崇。在古代,孝敬父母、光宗耀祖、效忠君国成为当时人们的崇高的价值追求。当民众将孝行从个人行为和家庭行为扩展到社会行为,上升到国家层面,并形成统一观念时,孝道及孝行就演化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深刻地融入到了民族的观念系统。

(二)从行为层面分析,孝文化是关于践行“孝”的具体活动,即“孝行”

第一,最基本的“孝行”包括养老、敬老、送老、祭老。《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养老就是照料老人生活起居,使老人吃饱穿暖。敬老就是精神上尊老爱老。送老就是老人过世之后,按照本民族本地方礼节风俗为其送葬、尽孝。祭老则是清明或老人的祭日,子女举行祭祀仪式对老人寄托哀思。第二,家庭孝敬,包括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友爱。家庭中夫妻之间要平等和睦,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对子女要关心、照顾,要尽心尽责养育子女,教育子女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还要教导子女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第三,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效忠国家。孔子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即一个人最大和最理想的孝行就是建立功业、扬名于世、显赫父母。这里的孝除了指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还指在社会上小辈对长辈的尊敬、礼让。孝的最终衍伸是效忠国家,就是人们要听命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封建社会君、国一体,孝就表现为爱国。一个人的成长、立业、处世,始终都贯穿了“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孝”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

(三)从制度层面分析,孝文化是关于“孝”的伦理准则,即“孝道”

以血缘关系为钮带的“孝道”宗法制度早在周朝初期已经制定,使孝成为一种正式的人伦规范和礼仪制度。孔孟儒学则提出了孝的具体伦理道德规范。“三纲五常”说,使“孝”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和政治制度,统治者标举“以孝治天下”。宋明时期,统治者更是大力宣扬孝义、倡导孝行,在选拔和考核官吏时把是否孝敬父母作为首要标准。至此,孝的本义从家庭伦理延伸到社会道德规范,从人际关系扩展到政治法律关系。

(四)从物质层面分析,孝文化还包括关于“孝”的物质载体和活动载体,即“孝形”

孝文化在中国绵延数千年,孝文化的价值理念、制度规范的传承和弘扬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和活动载体,包括与“孝”相关的人物、传说、典籍、民俗、礼节、碑文、建筑等方面。对“孝”论述的论著如《孝经》《礼记》《女儿经》等文化典籍;有以孝命名的城镇,如孝感;有丰富多彩的孝的故事传说、孝的代表人物;有众多的关于孝的遗迹碑刻等。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这一民俗活动历经六百余年从未间断,就是典型的孝的活动载体。这些物质和活动载体都是当前传承和弘扬孝文化的宝贵财富。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的时代内涵

(一)强调精神赡养

自觉善事父母是新农村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儿女要自觉奉养父母,使双亲颐养天年。善事父母包括物质供给和精神赡养两方面。物质供给是善事父母的较低层次和基本要求,指尽己所能,从物质上为父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精神赡养则是较高层次的奉养,在满足老人物质需要基础上关注其精神需求。当前新农村的孝文化则应更多关注“精神赡养”。(二)强调“生命价值”《孝经•开宗明义》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要践行孝道,首先要保证行孝者和被行孝者生命的健在。为人子女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行孝,即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也是孝行的体现。当今社会的生存压力大,个别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点困难挫折就轻生,留下年老孤独的父母。这是一种非常不孝的行为。

(三)建立“平等原则”的新型孝道

旧的孝道强调子辈对父辈的绝对顺从,是条“单行线”。新型孝道则是“双行线”,核心在于子辈与父辈的平等对话,而不是对父辈权威的盲目顺从,更不是父辈对子辈过分纵容。新型孝道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平等交流和理性之爱。

(四)及时行孝,厚生薄死

现在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有很多人认为,等自己的生活条件好了再来孝顺父母。然而,“子欲孝而亲不在”,“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可能会突然离世,行孝已晚。有人为了弥补缺憾,并受封建迷信的影响,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办豪华葬礼。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孝道应破除旧时代的丧葬陋俗,大力提倡趁父母健在时做到物质和精神赡养,并建立社会主义的文明丧葬新风。

三、余家山头村“女儿节”及其特征

(一)余家山头村“女儿节”的来历及所体现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内涵

衢州市作为“南孔圣地,孝贤故里”,近年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了儒家文化发展的典型。农历正月十八为衢州市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相传余氏始祖守益公(明洪武年间)有一女儿,守益公非常疼爱该女。在女儿出嫁后,因思女心切。守益公在每年正月十八都叫其女回家尽孝。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由此得名,历经二十二代子孙的传承,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甚至在时期也不曾中断。每年正月十八,出嫁的女儿都会回到娘家团聚。在过去,女儿上午回家孝敬父母,下午到余氏祠堂祭拜祖宗,参加村里的民俗活动。“女儿节”当天的主要活动有:请佛赐福、祭祖、走马灯、舞龙灯、唱戏等。而今的“女儿节”与古时不同的是,它扩大了活动范围,女儿们会带上亲戚朋友到娘家聚聚,并与同村的“女儿”交流工作和致富信息。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是村民自发组织的。代代相传不间断,是因为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活动形式简单而隆重,是因为它过滤了繁文缛节,遗留了文化的精髓;活动内容丰富而务实,是因为它真正体现了孝、德、伦、礼等这些最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十八十八,女儿回家。”这个专为女儿而产生的习俗,在古代是破除男尊女卑传统的表现,在现代是孝文化、和谐社会的最好体现。2011年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确立了“尊重女性、崇尚孝道”这一宏大的文化主旨。正是从那一天起,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走向了更高的文化层次,注入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余家山头村“女儿节”的特征

1.浓郁的地方性。

女儿节民俗活动内容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请佛赐福、祭拜祖先、走马灯、舞龙灯、唱大戏等都是地方上流传甚广的习俗,体现了地方民俗节庆特点和鲜明的地方性文化特色。

2.悠久的历史性。

余家山头村“女儿节”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历经六百余年、二十二代子孙传承,至今从未间断过,在当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

3.独特的超前性。

在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地位低下,根本就没有发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因此不可能会以女性的名义来设立一个节日,而余家山头村却恰恰相反,传承着尊重女性的“女儿节”。这符合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男女平等与和谐社会的宗旨。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学术研究,把握新农村新型孝文化的时代内涵

余家山头村已经开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有衢州市文化局负责人、文联、作家协会、民俗专家、大学教师参与的孝文化研讨会。对当代新农村孝文化展开了深度研究:认真理清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孝的当代涵义、当代特征及当代价值;结合当前农村实际情况,了解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针对当前新农村养老资源匮乏的现实问题展开系列研究,为新农村孝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及方法建议。

(二)孝文化教育常态化

孝文化教育包括两方面,一是对青少年的孝文化教育。对农村青少年进行新孝道理念教育,使青少年懂得尊重、爱戴、孝顺自己的父母。这也是爱党爱国的基础和前提。要把孝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学校要开展各种活动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二是对全体村民开展孝文化教育。无论何时,家庭永远是农村老年人的第一生活场所。家庭的和睦及家庭成员对孝文化认知和践行状况,直接决定着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从当前农村家庭养老的需求者增加,而养老资源的供给者减少的现实困难出发,政府要对村民展开各种形式的孝文化教育,使每个人对“孝”都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设立专门机构落实农村孝德制度,建立孝德管理长效机制

要落实好农村孝德制度,使孝德管理工作日常化就必须设立专门机构。在村委会建立孝道奖惩机制,树立孝德典型进行表彰,促使村民孝德观念的养成。余家山头村每年“女儿节”都评选并表彰“好女儿”“好媳妇”。2011年评选出了“好女儿”26名、“好媳妇”46名并予以表彰,还建立了“孝慈善”基金。该基金针对本村生活困难家庭的老人予以帮助,为该村的孝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2011年9月,该村好媳妇邵玉仙被评为柯城区第一届“十佳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

(四)要强化法制监督,建立健全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

与舆论压力和道德约束力相比,运用法律规范人们的孝德行为、强化人们的孝德意识是很有必要的。政府要完善对农村老年人的法律援助机制,做到每个乡、镇都有法律援助工作站,每个村都有法律援助联络员和调解员,不断把援助的触角延伸到农村的每个角落,使农村养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部分农村家庭尝试签订了《家庭赡养协议书》和《继承财产办法协议书》等,减少了多子女农村家庭中的赡养纠纷,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政府可以对这些有益探索进行宣传和推广,对解决当前农村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五)倡导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卫生保险

在我国广大农村,老人们多固守“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村群众对社会保险机构的养老保险缺乏认识和了解,更不会有购买养老保险的意识。所以,政府应大力宣传社会养老保险产品,并在广大农村逐步推进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同时要加强立法工作,使新农村的养老保险走上法制化轨道,以消除村民对养老保险的疑虑,解决好制约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瓶颈。

孝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孝的思想深深地印在国人的道德观念中,这一点从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便可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对于孝的思想,古人早有认知,并延续至今,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孝在中国人的认知中的重要地位,对孝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后,将其与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创新和发展,突出孝的深层次含义,相信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孝为国人所熟知,将其运用于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便于人们接受和认可。对于外国旅游者而言,孝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极具中国传统特色,能够引起外国游客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华观光旅游,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现状

我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相对应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但相对于这些优势,中国旅游纪念品的发展状况却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我国旅游纪念品在创新性和品质上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时候,人们在旅行过程中很难买到具有一个地方特色的纪念品,或者是买到的纪念品的制作工艺和品质不尽如人意,让人们在一段美好的旅行中徒留些许遗憾。没有纪念意义的旅游纪念品,既不会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甚至对当地旅游业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其发展。此外,对于一些特色旅游纪念品,一些国人往往缺乏品牌意识,做出的产品影响力不够,白白浪费了很多优秀资源。这在让人惋惜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警醒国人,应该正视这些问题,一味地故步自封、患得患失,是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

三、孝文化与旅游纪念品的关系

孝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极具传统文化特色。将其融入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赋予了原本的纪念品新的生命力和独特性,这种带有明显民族性的纪念品具有长期的纪念意义,更能够激起游客的消费欲望并将其长期保存。旅游纪念品是最好的宣传广告,精致的、有意义的旅游纪念品会让人不停地回忆某段难忘的旅行,记起某个地方。原本毫无生机的旅游纪念品在被赋予了这样的意义与价值之后,就“活”了过来,并成为某个地方的代名词,让人留念,令人向往。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设计与再造。随着历史积淀越来越深厚,孝文化的精华使旅游纪念品更具有文化内涵,并以此向世人展示当今中国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被各国游客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最直观的名片。具有特色文化性格的纪念品,再加上个性化的设计,易于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魅力。将孝文化融入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之路,可以促进中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

旅游作为现代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旅游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对附属的旅游纪念品产业的研究与发展至关重要。旅游纪念品并非单纯的商品,它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特色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形象的缩影。因此,对于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设计师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要完美地将传统孝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进行精良的制作,保证旅游纪念品的品质,以顺应新时代人们的高品质生活追求。当然,这一切离不开设计师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在提高旅游纪念品的审美情趣的同时,不要忘记对孝文化的更深层次内涵的挖掘和探索,以便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孝文化旅游纪念品,让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以更好地展示和宣传。

孝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一体两翼。党的十六大以来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确立了“事业”与“产业”的比翼齐飞。从这层意义上讲,老龄产业发展应遵循与孝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1.1出台扶持老龄产业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老龄人口的增长,老龄产业备受社会瞩目,对此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积极推动了老龄产业的发展。然而,因为受到政策制约、资源配置、传统观念、受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老龄产业发展滞后,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消费需求,急待政府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大力推动老龄产业发展,其着力点在于:“一、老龄产业是国家福利和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利润少,投入大,国家应适当给予补贴;二、适时出台发展老龄产业的税赋减免政策,以及针对老年人消费的统一优惠标准;三、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养老机构的公平竞争机制”。

1.2培育发展老龄产业市场据我国人口普查的官方数据统计,“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总人口为13.4亿人,其中13.26%的是60岁及以上人口;据此测算,我国老年人口已近1.78亿,这意味着我国正由‘老龄化社会’迈入‘老龄社会’;面对这一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构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另一方老龄产业适逢巨大的市场潜力”另据了解,“2010年,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规模达1万亿元,2020年预计达到8万亿元、2030年预计达到22万亿元”。由此可见,老龄市场的开拓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开发孝文化资源,发展老龄产业,主要可从老龄用品业、老年旅游业、老龄服务业等方面着力培育老龄市场。

1.3打造刺激老龄消费环境随着社会加速进入老龄社会,将大幅拉升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但是,长期以来,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却影响着老龄产业的市场消费,迫切需要改变传统消费观念,打造老龄消费环境。有关数据统计,“42.8%的城市老人有存款,每年老人的各种来源存款可达3000亿至4000亿元,此外子女孝敬父母的各种支出也增强了老人的消费能力”。尽管如此,然而老人“轻自己、重子女,轻消费、重积累”的传统观念却阻滞了老龄消费的增长。如何改变消费观念,拉动老龄消费,除了鼓励老人消费外,关键是打造“孝文化消费”环境。特别是在传统民俗节日中鼓励“孝文化消费”,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使精神享受和物质消费交织在一起。

2发展具有孝文化特色的老龄产业

从市场经济来看,文化产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开发孝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爱老、养老、敬老的孝文化产业势在必行。综观以服务老年人为主、以孝文化为特色的老龄产业发展形式,主要表现为四类:特色旅游业、敬老服务业、产品包装业和影视出版业。

2.1孝文化特色旅游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促进旅游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2008年底,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着力发展旅游消费和服务消费”。据调查,在旅游中开阔视野、了解特色文化、创造幸福生活,是现代旅游观光的新价值取向。例如,国外的美国宇航旅游、法国乡村旅游、越南战迹旅游,国内的北京胡同旅游、温州茶文化游、武当道教文化游等,这些特色旅游项目不仅印证了以“特”制胜的旅游发展趋势,同时也为发展孝文化旅游提供了典型范例。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发展孝文化旅游产业,是开辟特色文化旅游的新路径。依托孝文化加大对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其吸引人、感染人、愉悦人,真正变孝文化资源优势为孝文化旅游品牌优势、经济优势。

2.2孝文化敬老服务业“依托孝文化资源,开发和研究孝文化敬老服务业,使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老有所依,让敬老服务业成为服务老人的一种神圣事业,也让晚辈参与敬老服务消费成为一种孝的象征”。发展孝文化敬老服务业,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体现孝文化的养老服务业,鼓励兴办满足各种老龄消费需求的敬老服务企业,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敬老服务人员,打造敬老服务业的孝文化品牌。此外,围绕敬老服务业,还可以开发节庆活动等,商机无限。比如,把重阳节办成“孝文化”节。重阳节自古有登高辟邪,饮酒、赏菊、品糕、插茱萸等习俗,1989年,由政府赋予了该节日敬老的内涵。传统节日已融入人们的生活结构和心理结构中,具有强大的开发潜力。把传统习俗与当代敬老风气结合,举行老年人登高比赛、赏菊、品食、插茱萸以及评选孝子等活动,可以拓展很多的产业项目。

2.3孝文化产品制造业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多追求精神上的需要,文化消费将走进千家万户,在老百姓的消费支出中逐步扩大比例,市场潜力无穷。比如,浙江义乌的竹简,上面烙上“孙子兵法”,0.35个平米的竹简卖到160元,上面烙上“孔子”,则卖到200元,而且不搞零售,6幅才卖。开发孝文化资源,用孝文化包装产品,让物质和精神上的“孝”相结合,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将本地特产与孝文化产品开发相关联,使孝文化产品“特”上加“特”,如孝感具有孝文化特色的麻糖、米酒;二是将孝文化产品开发与敬老礼品相关联,使孝文化产品与老年人生活用品息息相关,如老年人保健品、贺寿用品等;三是将孝文化产品开发与旅游购物品相关联,满足老龄游客购物留念的需要,如以孝文化为内容的雕塑、书画、纪念章、纪念邮票等。

2.4孝文化影视出版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发展孝文化影视出版业,传播孝文化的时代内涵,对于劝人尽孝、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比如,家庭是孝文化的发源地,“家庭幸福是人类第一大事”,家庭问题自古是创作的重要对象和源泉。近年来,我国表现家庭伦理的影视剧不断形成收视热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我的父亲母亲》、《孝子》、《咱爸咱妈》、《家有爹娘》、《戈壁母亲》、《我们的父亲》„„等一大批影视剧集中展示了我国孝文化的时代魅力,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对于人性的升华极具教育意义。此外,“孝文化书籍、戏曲、歌曲、动漫、游戏等也是孝文化影视出版业的重要开发对象,并且与新媒体传播相结合,更能增强孝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孝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孝感;孝文化;孝人物;孝景观;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5-0090-04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孝感自古出孝子。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孝感就有三大孝子:董永、黄香和孟宗,历代《孝感县志》有记载的孝感孝子就有493名。一代又一代的孝子风范凝聚成丰厚的孝文化资源,滋育了历代的孝感儿女,使孝感人热爱孝子,崇尚孝德。

现如今,经过十年洗劫了的孝道精神又正在经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危机。一些人的道德底线丧失殆尽,子女遗弃父母、不孝敬父母甚至殴打父母的现象屡屡发生,以至于有人感慨,如今社会的人际关系就是一种裸的金钱关系。在此背景下,孝子之都孝感市为继承和弘扬孝子精神,树立新时期尊老敬老良好风尚,自1996年开始进行“十大孝子”的评选,至今已评选了四届。“十大孝子”的评选掀起了孝文化研究的热潮,2005年孝感学院和湖北职院先后成立了“孝文化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两个学院先后组织召开了中华孝文化研讨会、孝文化与和谐社会研讨会、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孝感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国内以及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开展了一系列孝文化学术研讨活动。《孝感日报》、《孝感学院学报》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还分别开辟“孝文化研究”、“孝感孝子”等专栏,组织开展孝文化研究征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及其丰硕成果使孝感成为我国继济南后孝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基地。近十年孝感孝文化研究成果丰硕。

一、有关孝文化研究学术专著与孝文学专著

孝感学术界有关孝感孝文化研究的专著主要有:《孝文化史料征集》《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孝文化研究》、《中华孝文化研究》、《孝感地方传奇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外学者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孝文化文艺新作》、《新二十四孝》、《当代学者论孝》、《孝经新解(通俗读本)》、《孝文化文学作品选读》、《孝文化景观》、《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中国孝文化概论》、《中国孝文化史》等孝文化研究与教育丛书。另外,有关孝文学著作有:《千古孝子黄香》、《三国孝子孟宗》、《孟宗的故事》、《补碗》和《无敌孝子剑》。其中,《孝文化史料征集》全书由孝文化遗迹、人文景观、文物精华和拾萃四部分组成,是孝感孝文化系统考证的奇葩。《孝文化研究》对“孝文化的本质”、“中华民族的人格思想”、“先秦以来历朝历代孝文化的演进与发展轨迹”以及“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均进行了深入和有益的研究,称得上是“孝感孝文化研究”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收录了孝感“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征文活动的40余篇优秀论文,它把孝文化研究与孝感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孝感孝文化研究实现了质的飞跃和划时代的新突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外学者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孝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论创新研究和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实践探索研究,该书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孝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新见解,对孝文化的现代化研究和孝感市“打造城市名片,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启示和指导意义。

二、有关孝经学、孝、孝道、孝观念、孝意识的研究

孝感孝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对《孝经》、孝、孝道、孝观念、孝意识的研究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研究论文主要有:《与的关系及其扬弃》、《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上)和《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下)、《浅议孝的演进与文明轨迹》、《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孝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中国古代文学与孝之初探》、《论的孝意识及其特色》、《唐代妇女孝行特征:女之孝重于妇之孝》、《与孝道思想》、《论、之孝亲意识与中国古代孝文化》、《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孝文化传统看贾宝玉的结局》、《中的异类孝子形象》、《“孝”字的创生及其原义释》、《不同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中西“孝道”之比较》和《中西孝道差异及其原因探析》等。其中,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与的关系及其扬弃》对《孝经》与《二十四孝》的产生及其内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上阐明了二者的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二者中必须弃除的糟粕和应该吸取的精华,并结合实际进行了论证;《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从忠孝的思想基础、《孝经》的理论基础、天子的孝道榜样、举孝廉的用人制度等方面论述了汉代的“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通过对“孝”、“孝悌”、“孝忠”、“孝廉”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孝的概念及其演进的过程,透视中国特有孝道文明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孝文化的内涵,展示孝文化的无穷魅力,指出孝观念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品德;《中国古代文学与孝之初探》从中国古代文学与孝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着手,指出古代与孝相关的诗歌、小说、戏曲和部分记叙性散文主要是通过塑造孝子形象对孝进行文学性诠释,其中一部分作品以史实为据塑造孝子形象,另一部分作品则通过虚构塑造孝子形象,二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对孝的完美诠释,这种诠释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罗移山等一批学者还分别以《周易》、《儒林外史》、《牡丹亭》、《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作为个案,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作品中的孝意识、孝道思想和孝行实践,并分别从文化同质与文化异质、中西文化差异和人性与神性等不同视角,分析了中西“孝道”、孝爱观的不同,并指出中西“孝道”、孝爱观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以此促进中国孝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三、有关孝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感学界在挖掘中华孝文化内涵,发挥其当代价值的研究的成果有:《论孝的文化内涵》、《略论中国传统孝文化

内涵的特征》、《浅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十大特性》、《论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扬弃》、《析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中华孝文化的存在方式三题》、《孝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孝文化与孝文明》、《关于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功能的思考》、《关于孝感孝文化形态及其当代价值的若干思考》、《论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传统孝文化道德观与当代道德价值观之比较》、《析孝感雕花剪纸的孝文化内涵》、《体味孝感雕花剪纸的孝文化底蕴》和《推进孝德文化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等。对于孝文化的内涵,《论孝的文化内涵》指出“孝”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包括生命意识、知性精神和道德观念三大要素,强调了目前对“孝”文化的研究,挖掘其生命意识和知性内涵尤其重要;《略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的特征》和《浅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十大特性》则分别梳理出孝的自然性、推及性、无我性、义务性、实践性等五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和久远性、普遍性、延伸性、人民性、阶级性、民族性、世界性、现实性和发展性等十大特征;《析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分析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化的特征,指出要继承先秦儒家孝文化的精华,必须弘扬善事父母、赡养双亲,敬爱父母、敬爱长者等孝道,创新赋予显亲扬名、光宗耀祖,爱护身体、珍爱生命等内容以时代精神,抽去忠孝合一、移孝于忠,葬之以礼、慎终追远等内容中过时成分,彻底批判包办婚姻、传宗接代,提倡建立起新型的婚育观和民主平等思想。另外,叶继宗教授等学者还分别从孝文化与现代文明、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孝文化与孝文明、传统孝文化道德观与当代道德价值观之比较等方面对孝文化进行了探讨,指出孝德、孝文化在弘扬中华传统道德,全面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深远意义,并从时代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等不同的视角对孝感孝文化进行审视,提出了科学界定孝德文化内涵、全面整合孝德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孝德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孝德文化产业等四条科学发展孝德文化的基本途径。

四、孝文化与经济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对于孝感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促进孝感经济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孝感政界、学界对此进行了较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孝文化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研究论文有:《对孝文化的经济分析》、《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研究》、《孝感孝文化产业集群开发战略研究》、《基于孝文化的银色营销策略》、《以中华孝文化开发农村银色市场》、《以中华孝文化塑造产品品牌模式研究――以湖北孝感市为例》、《从孝文化谈文化营销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塑造》、《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发展多利共赢――着力建设“四园”

打造孝文化旅游经典》、《旅游和孝文化资源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朝阳产业》、《日本“一村一品”理念指导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湖北省孝感市孝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思考》、《孝感董永资源旅游开发原则及模式探究》、《董永资源旅游开发刍议》、《对依托孝文化发展应城文化旅游的思考》、《以特谋发展以特赢市场――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感》和《浅议孝文化节日礼品开发》等。其中,《对孝文化的经济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孝文化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所发挥的多方面的促进作用,以及孝文化在我国现阶段经济中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引起孝文化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发挥作用的趋势。黄宏磊等学者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对孝感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孝感孝文化产业集群开发、孝感孝文化为基础的银色营销、孝文化特色产品品牌塑造、孝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科学发展等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和对策。上述研究成果对指导围绕地方孝文化特色进行特色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孝文化名城建设相关论文有:《孝感创建“中华孝文化名城战略构想”》、《孝文化在推进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空间》、《孝文化与孝感市城市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孝感孝文化名城建设的CI战略》、《中华孝文化名城品牌经营战略》和《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城市品牌战略》等。在上述研究中,吴崇恕教授等一批学者分别就创建中华孝文化名城的战略、孝感孝文化对孝感文化名城的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孝感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建设空间进行了研究,并以孝感市为例,讨论了基于孝文化的城市品牌建设目标定位、文化软实力的培育、孝文化名城建设的CI战略和文化名城品牌经营战略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有益建议。

孝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研究论文有:《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创建现代文明家庭何以立孝》、《对于孝文化建设之难点“婆媳关系”的思考》、《关于孝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论中华孝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等。上述文章分别就如何利用孝文化资源促进代际和谐、家庭和谐、婆媳和谐、校园和谐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及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设性建议和办法,为孝感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五、有关孝德教育的研究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尤为重要。孝感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把推进中华孝文化与高等教育相融合,在推进中华孝文化领域的产、学、研、用,培育以中华孝文化为特色的育人文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湖北职院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华孝文化学院。相关研究论文有:《“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论孝文化的回报德行》、《传承中华孝文化精华

建设特色高校校园文化》、《从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解读大学生极端行为》、《浅论孝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构建》、《解读孟宗的故事》、《“孝文化”建设与学校教育――关于“孝文化”建设的思考》、《和谐校园呼唤孝道教育》、《以弘扬孝文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运用开展家庭孝道教育的思考》和《孝道与道德底线教育》等。在上述研究中,《“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分析了现在我国孝道缺失的原因,强调传统孝文化对提升公民个人的道德素质、重建家庭美德、构建社会公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分析当前孝德教育被弱化的原因,指出要发掘传统孝文化的时代内涵,创新孝德教育的实践,提倡情行并重,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孝德。还有李友清教授等学者分别就目前在我国学校、家庭和社会忽视道德底线教育引发的弊端、开展孝德教育的意义、如何进行孝德教育、孝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孝德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这些成果无疑对孝感中小学及大专院校和社会开展孝道教育、弘扬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孝人物、孝景观及孝资源的保护研究

对于孝感古代孝子和中华孝文化景观及孝资源的保护研究的论文有:《孝感“孝文化”中的“董永与七仙女”――“孝感是董永故里”的印证》、《“黄香故里”考辨》、《(黄香故里考辨>之考辨――与张昕先生商榷》、《中华孝文化景观》和《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等。上述文献分别就“孝感是董永故里”、“孝感是孝子之乡”、黄香的故里、事迹及文物文献进行了考证,并就中华事亲景观、孝亲景观和孝行景观等中华孝文化景观进行了综合考察,指出弘扬孝文化,积极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确保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

[参考文献]

[1] 孝感文史办.孝文化史料征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 昊崇恕.李守义.孝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3] 肖波。丁么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一中外学者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孝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孝文化;必要性;对策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强对中小学阶段儿童孝文化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基本的道德意识,尊敬父母,理解父母,还能使儿童正确地认识自我,洁身自爱,珍惜生命,促进孝道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一、中小学加强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中小学生的道德孝道意识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中小学生自杀、犯罪、辱骂老人的现象频频被曝光,从小学阶段加强孝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一)学界对中小学孝文化教育的关注度不高

论文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取数据。在搜索中以“主题”作为检索项,分别输入“孝文化教育”和“孝道教育”,选择“精确”查找,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除去重复的和不相关的文献,共得到论文374篇。通过逐篇进行文本内容的分析发现,关于中小学生孝文化教育的论文24篇,仅占相关研究总量的6.4%,而对大学生和高职生孝文化教育的研究125篇,占相关研究总量的33.4%。由此看出,专家学者比较关注大学生及高职生孝文化意识的养成,对于中小学生孝文化意识养成的关注度不高。

中小学阶段是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充分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在这一阶段培养儿童的孝文化意识和态度,对后期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中小学生加强孝文化的教育是培养道德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基础,应该引起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关注。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推动

自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成为社会中一个庞大的群体,越来越多的家庭里是四位甚至更多位老人宠着一个孩子,很多年轻人迫于工作压力或者其他的原因,把孩子交给老人看管。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难免会被溺爱,这就不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同时,人口老龄化在各项养老福利制度还不健全的中国势必会增加儿童未来的养老负担。从2011年4月底国家统计局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发展,老年人口的数量及老龄化人口的增速大大超出预期。

儿童生活在这样一个老龄化急剧递增的时代,急需从小就培养他们爱老、敬老的意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是一个整体,在这样一个整体里,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需要协同努力,弥补儿童孝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虽然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素来以孝治国,但是近年来,孝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加之媒体的宣传,比如婆婆媳妇一类电视剧的上演,以及很多家庭的儿童受父母一代的影响,耳濡目染地形成了一些扭曲的孝文化的价值观。

(三)未成年人自杀与犯罪率升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急剧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留守儿童在跟随老人居住的同时,与父母的感情淡薄,使得社会“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现象影响了儿童孝文化意识的根基。很多儿童不珍爱自己的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孰不知,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是最大的不孝。2011年,商丘9岁学生因功课压力大服毒自杀,2012年泌阳县14岁儿童喝农药自杀,2013年,开封市一名小学生上吊……从这些事例中足以看出儿童孝文化意识的淡薄。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9年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在调查涉及的13个省约1.5万名中学生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有6.5%的学生为自杀做过详细的计划。

未成年人自杀现象严重,其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急剧攀升,甚至2004年较之2002年增加了40%。未成年人犯罪率的攀升虽然由很多方面导致,但这些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基本的孝文化意识非常薄弱,他们很少考虑甚至不考虑父母的感受,也有一部分未成年人吸毒、上网,威胁甚至以暴力方式向父母索要“生活费”,给父母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折磨。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学校教育的缺陷

通过对不同年级的部分学生和老师的访谈调查发现,中小学孝文化的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现在的中小学儿童大都是家里的宝贝,在教育功利主义和社会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驱使下,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智力的开发以及儿童特长的发展,忽视了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有些儿童在帮爸妈干家务或者用其他形式来感恩父母时,往往会得到父母“你把成绩提上去就是最大的孝”这一类的话。长此以往,儿童的孝亲意识就会逐渐淡薄,认为自己有出息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而忽视了与父母在情感上的沟通。还有很多老人对待孩子一口一个小公主、小皇帝,使得孩子从小就养成了霸道不听话的习惯,动辄打骂老人。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方面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小学校基本的道德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讲文明讲礼貌、互帮互助和舍小家顾大家,忽视了儿童孝文化意识的培养。调查发现,教师对活动缺少积极的反馈与评价,活动举行得如何,儿童是否从中有所收获,都没有引起教师的关注,儿童对孝文化的意识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

二、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要形成良好的孝文化教育的氛围

让孝文化进课堂。课堂教学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校应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和加深孝文化的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传统孝文化承载的人文理念,以及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在适应新课改进行课程整合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孝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在人文学科教学中穿插孝文化的教育,从思想上和精神上进行孝文化的传递,使孝文化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深深地印在儿童的脑海中。从小培养孩子的孝亲意识,并形成连续性的教育,使儿童在中小学阶段能够不问断地接受孝文化的熏陶。学校还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和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孝文化资源,借助榜样的力量督促学生了解更多的孝文化知识,在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中植入孝文化的内容,把孝文化切实有效地贯彻到学生的学习中去。陈侠指出“在教材中重视学习者实践,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最好办法”。学生在理论的支撑下再去结合实践,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将孝文化的弘扬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除了通过直接说教外,还应把孝文化教育融人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巩固所学的孝文化的知识,真正认同和接受孝文化,践行孝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通过开设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办宣传栏等,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营造良好的孝文化氛围,通过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学生对孝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孝文化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孝文化意识。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资源,开展孝文化的相关活动,把课堂所学与多种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使学生在实践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每一个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都要负责任地组织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效果进行反馈,通过多样的形式展示学生实践活动的所感所获,并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对活动进行有效评价,借助儿童的同伴影响提升孝文化在儿童群体中的发扬。在中小学中,教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群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模仿,或是不自觉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因而,教师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表率作用,加强自身孝文化的学习,在掌握更多的孝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自己的责任心,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家庭要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第一园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与父母生活时间长,和父母有天生的亲和力,以此为切人点,孝文化教育工作更容易步人正轨。学校孝文化建设要通过“学校主课堂、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三位一体,形成一个广阔的立体教育空间。在孝文化教育方面,学校在充分利用宣传图窗、黑板报、校园广播等载体,做好广泛的宣传和发动工作,营造一种“崇尚孝道,感知孝文化”的氛围,充分重视并发挥好“家庭小课堂”的作用,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专题讲解孝文化,明确家长在孝文化教育方面对子女的要求与作用,使家长自觉担负起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责任,努力树立良好的形象,形成良好的家风。

家长在与班主任或教师沟通时,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只询问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家长要虚心接受教师的意见及建议,共同为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基础而努力。学校和家庭在孝文化教育方面一定要形成合力,比如,教师布置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干什么样的家务这样的作业时,父母要积极响应,为儿童设置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三)借助社会的力量进行孝文化教育

除了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外,社会环境对儿童孝文化意识的养成也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孝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它的开展有助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增加社会体验和积累个人生活经验。学校在开展孝文化教育时,要依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用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对孝文化的认同感,强化学生的孝亲意识和敬老观念,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孝文化的浓厚氛围。教师和家长要立足本地文化,通过社区组织的活动,积极引导孩子参加敬老助老的活动,融人到社会的良好风尚中去。

孝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孝”作为人类共同的感情,各个国家对孝都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孝作为中国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历史的厚重度、理论的系统性和其烙入骨髓的深刻性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碰撞往往令教师措手不及,如何正确地阐释中华文化并为外国人所理解和接受,是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应当深思熟虑的。当前孝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还为数不多,而且大部分也是在文化因素的教学中有所提及。陈逸飞在其硕士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孝”的教学设计》中为“孝”从汉字到文化的教学做了系统的设计。叶剑华的硕士论文《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孝”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通过对“孝”字义项的分析来阐释每个义项包含的文化蕴意。

韩笑在研究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的选择时指出“我们的教材中应致力于宣传一种吸收中西方文化精髓的推崇个性自由和平等的人格,追求平等积极进取的新的孝文化观。”刘冬冬在其硕士论文《针对中级外国学生的<论语>思想文化教材编写设计》中提及儒家“孝”思想的教学中应注重中西对比,其对《论语》的教学编排对“孝”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王艳丽研究了朝鲜汉语教科书《训世评话》中孝文化的素材并探源其在中国典籍中的出处,分析了《训世评话》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编排特点,对于我们文化教材编著有很大启示。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孝文化研究成就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对中华传统文化表现了极大的关注,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文化主体论,这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自觉。孝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在对外汉语文化因素的研究中已初露端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拓展。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孝文化研究不足

对外汉语中的孝文化研究还十分欠缺,尤其是针对性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大部分的研究只是在文化因素中有所提及。因此孝文化传播存在以下不足:(1)理论性不足。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指导,缺乏理论会导致实践的无目的性和无计划性。对外汉语孝道缺乏理论研究,传播的原则、内容筛选、途径构建等皆缺少论述。(2)系统性不足。构建系统的传播模式和课堂教学范式是目前孝文化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3)实践性不足。对外汉语教学本身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孝道的教学如何正确合理地开展,需要研究者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制定可行的计划。现有的研究也未能注重中外的差异,没有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孝道传播做出合理的具体的扬弃和编排。(4)方法较单一。当前研究的方法单一,大多局限于文献研究法等常见方法,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丰富研究方法,如采用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从而扩展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成果。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孝文化研究展望

以孝文化为载体,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以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为手段,以文化学、历史学、传播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坚持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理想与现实相参照的原则,从中西孝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在广泛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查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孝文化传播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构建孝文化的传播模式,从而使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传统文化弘扬于海外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理应是未来对外汉语教学中孝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这一方向的研究至少具有以下5方面重要价值:其一,对于中西孝文化的发生学比较,有助于厘清中西孝文化的原生性差异;其二,对于中西孝文化的核心内涵比较,有助于在世界视野中透视中国孝文化的独特品质;其三,对于孝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现状的分析,有助于明晰对外汉语教学中孝文化传播的当下方位及未来走向;其四,对于孝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策略的研究,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孝文化传播的具体实践和理论构建;其五,系统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孝文化传播问题,有助于中华文化的推广和中国形象的塑造。

孝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来自中国内地、台湾、香港以及韩国、美国的五十余位学者莅会,共提交论文42篇,国际著名比较哲学与汉学家安乐哲教授,韩国圣山孝大学院大学校长、韩国孝学会会长崔圣奎先生,海峡两岸著名学者黎建球、万俊人、肖群忠、肖波等出席会议。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分别讨论了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传统孝道的文本与历史演变;二是传统孝道的问题及其义理研究;三是多元文化与宗教孝道观的比较研究;四是传统孝道的当代意义与反思。以下分别从上述几个方面略加述评。

一、传统孝道的文本与历史演变

传统孝道的文本与历史演变,是本主题研究的基础。《的‘孝’:儒家角色伦理与代际传递之动力》一文虽然立足《论语》文本,但实际上是以一个中西比较哲学家的广阔视野,阐述了孝是立足于关系至上的儒家角色伦理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代际、文化继承与传递的动力。该文对“孝”的最新英译也值得关注和重视:“按照惯例,‘孝’用英语可以表达为fmal piety(子女的虔敬),但是我们把它译成faITlily reverence(家庭尊重)。”

《先秦孝悌观之形成、演进及其当代困境》一文以《四书》与“郭店楚简”为材料论述文章主题,勾勒了先秦孝悌观演变的内在逻辑,该文对美国学界关于孝道的支持与反对理论做的简单介绍,对楚简材料中孝道观的概括梳理都值得关注。该文对孝之本质在于敬诚志道、孝是中国人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孝与政等的理论困境的揭示都是新的贡献。

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传统孝道是如何变迁的?《从魏晋时期的孝道讨论看传统孝道的变迁》一文以思想史与生活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孝道变迁。该文指出:“魏晋时期,尽管玄风日盛,祸乱迭起,传统儒家道德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伪孝道受到了反名教士人的激烈批判,但是,孝道本身并没有因之而解构,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话语中,成为魏晋时期新的思想话题,表达了魏晋士人对传统孝道的困惑,也展现了他们对注入了新的元素的孝的思考。围绕着孝道出现了忠君与孝父之争,名教与自然之争,生孝与死孝之争。这些争论兼具道德思想史、道德生活史以及教化传播的意义,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传统出现了松动,但并朱被撼动;孝道注入了新意,但不曾被取消。”这种断代史学研究非常有意义。

二、传统孝道的问题及其义理研究

问题与义理研究,也是孝道研究的重要方面,《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一文认为,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立国之本与社会之基;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孝是中华传统道德的百善之先。孝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深厚的影响,孝成为中国文化逻辑之网的纽结和核心。孝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体现在:第一,孝在当代中国社会不再可能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基础;第二,孝作为传统文化的首要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可以成为重要的价值资源;第三,孝在当代社会不再可能成为“全德”,但仍可成为“源德”与“首德”。孝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体现在:一是孝有助于当代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二是孝文化的弘扬有助于亲子关系和代际关系的和谐,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三是孝文化有助于推动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四是孝文化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孝道的生命本体意识》一文则从生命论的角度解释并论证了孝在中国文化中何以成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的原因和理由。该文认为,在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中,“追孝”、“不朽”与“继后”等观念,具有鲜明的生命本体意识。重视尊祖敬宗的祭祀,就是对自身命之所由与所出的生命本根的尊重。重视德业的不朽,延续并发展了中华的文化生命,而继后则是对生命价值的直接肯定。《仁与孝的关系及其现代价值》一文则从思想史的纵向、义理诠释的横向及当代关怀三个纬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该文指出汉唐以孝悌为仁之本,宋儒提出论行仁为孝弟之本,论行仁孝弟为仁之本,把“仁”看做是超越的形而上本体,而把“孝”统属于“仁”本体意蕴之中,强调孝的道德实践性。明清以后学者批评宋明儒者,回归汉唐孝悌为仁之本,从思想史的发展逻辑上看走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仁与孝关系的讨论融天道性命与百姓日用、道德哲学与道德实践、伦理核心与伦理基础为一体,形成体用、本末、先后、总分等相互融摄、相互包含,形成了相辅相成、相维相济、互为支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而独特的思想结构形态。

三、多元文化与宗教孝道观的比较研究

孝虽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与特色,但不同文化与宗教,都有处理亲子代际关系的文化传统。另外,各种宗教也有对待孝道的不同态度。不同时空与文化背景下的孝道观是如何的,中韩孝道之比较与中韩孝道之交流,这些问题在学者们提交的论文中都有所探究,使孝道文化对话体现出一种多元性与开放性。

《古代雅典社会的孝系统分析》一文的选题,在中国学术界非常鲜见,韩国学者的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学术资讯。该文认为,古代雅典的“孝”系统大体上分为三种形态:柏拉图的“孝”系统是带有现实性的权威主义形态;智者学派的“孝”系统相互保险性的形态;把两者统一起来的亚里士多德的“孝”系统则是折中主义形态。当然这三种形态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现代的“孝”系统在民主主义深化过程中极大地包含了智者学派的相互保险性的“孝”性质。该文还认为,正如《汉谟拉比法典》所记载的,“孝”的思维起源于公元前17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五世纪时传到了东方。这种观点具有西方中心论之特征,与中国人的认知相距甚远,但也是一家之言。

《各大宗教在孝道观上的相通》一文认为,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人本主义的儒教,自然主义的道教、佛教以及神本主义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虽然它们历来在孝道观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争论甚至彼此非难,但如果我们从哲学伦理学层面考察其中的孝论,并对它们的思想内涵进行对比和思考,则不难发现,至少在孝为德性与德行、孝是客观的伦理义务与责任、孝道通天或通神诸方面,这些宗教的确是可以相通的。《传统孝道的宗教意蕴及现代孝道的重建》一文对传统孝道的宗教意蕴做了准确的概括分析。首先,孝道是对生命的安顿。从原初含义看,孝指向的正是人类的“终极关怀”,解决的正是“生死问题”。孝本源于祖先祭祀,回答的正是“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其次,从孝的内在精神看,孝既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敬之情,也包蕴着对命运的畏惧和希冀,充满了宗教精神。再次,行孝是古代中国人重要的宗教性生活,孝道践行的各种礼仪规范,如同是宗教仪轨,烙着深深的宗教印痕。最后,中国古代尤为重视孝道教化,而孝道教化在古代社会也发挥了的精神导引作用。特别要提及的是。佛教孝亲观丰富了传统孝道,也彰显了孝道的宗教性。

《韩国的“孝”与韩中交流》一文是我们目前看到的韩国学者亲自撰写的较为全面介绍韩国当代孝道推广与弘扬运动以及“孝行奖助法”文本内容的文章,对中韩两国共同的孝道传统与孝道文化以及两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老龄化社会问题,两国政府以及民间社会所采取的措施、教化都进行了比较分析。此文还介绍了韩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生活与伦理》课程中有关孝道的相关内容,相信这些资讯对于中国社会如何弘扬孝道、推动立法与教育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借鉴。

四、传统孝道的当代意义与反思

《传统孝道的检视与转化》一文全面论述了孝道的含义及其功能,并提出了现代转化意见。传统孝道之所以应该被重新审视是因为其具有权威性、阶级性与保守性。如何使现代伦理与传统孝道融合发扬?此文以一个哲学咨商的个案说明现代新孝道要强调亲子间的平等。在社会条件与价值观念已经改变的情况下,固守权威主义的父辈肯定要失败,作为子辈应该把孝作为原则,把“顺”作为方法。这些观点都是很有新意和意趣的,借此也让我们分享了台湾辅仁大学学者提出的“哲学咨商”的概念:哲学咨商的目的就在借由概念的澄清。价值的定位、方法的寻求及建构达到助人的目的。

《城镇化进程中孝道的嬗变与坚守》一文选题视角独特,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是一篇现实感强、对中国农村文化有深切了解、观察分析深入透彻的优秀论文。该文以“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两项孝道的核心含义为分析理据,认为在当代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孝道这一中国农民安身立命之道受到了严重冲击。城镇化改变了农民的生育观念,打破了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首先,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其次,城镇化冲击了传统尊老观念,动摇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文化基础。再次,城镇化使农村老人从子女方实际获得的感情交流减少。城镇化改变了传统婚嫁模式,冲击了传统丧葬礼仪,瓦解了乡土家园情结,孝道的嬗变和流失也许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其消极的社会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当下城镇化建设应当转变城市本位思路,保留对“乡土”的足够敬畏,坚守孝道,使乡村在与城市文明的互动中得到新发展。首先,坚守孝道有助于正确处理城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其次,坚守孝道有助于正确处理城镇和乡村的关系。再次,坚守孝道有助于协调中青年农民和农村老人的关系。事实上,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协调同构,乡村生活将成为一种现代生活式样,是一种比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生活方式更加亲密和谐、更加人性化的生活,也是更加节约能源资源、更加符合生态的“善生活”。

五、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学者们围绕“传统孝道的当代意义与多元对话”的主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与阐发,水平较高。对文献与历史进行了新的诠释,一些材料与解释角度都很新,如楚简中的孝道新材料;在义理与问题研究方面,对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孝文化的四维结构、孝道的生命本位意识、仁孝关系的研究都有深化。在多元文化与宗教的孝道观研究方面,我们看到了对古代雅典社会的孝系统的专文;有些学者对中国五大宗教在孝道观上的殊异与相通的研究,对孝道宗教意蕴的研究都相当深入。韩国学者对中韩孝道研究与中韩交流的论文,为我们提供了韩国社会的当代孝道实践的宝贵经验,表达了进一步交流的愿望。在孝道当代意义的重估与反思方面,学者们的研究深刻探讨了时代变迁给孝道带来的冲击,也充分认识到了孝甚至忠这些核心价值对于建设当代社会精神文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建设和谐世界的意义。

孝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儒家:孝道

“孝道”是孔子及儒家的重要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是由于“孝道”的影响,华夏民族才形成了尊老爱幼、抚幼养老的优良品德。中国古代的宗法家族社会,人际关系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亲情关系以及等级制度上。恰巧,儒家“以孝治天下”的“亲亲”“尊尊”将亲情、等级巧妙融合,被历代统治者采纳,“孝道”传承至今依然指导当代人的生活,可见“孝道”无论对古代社会还是现代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孝道的发展

1.儒家孝道起源于孔子

孔子生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传统宗教瓦解。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思想,即爱亲(父母)、爱人(其他人)、爱物。重建人们的信仰。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孔子认为父母的年纪做孩子的不能不知道,知道父母高寿感到高兴,同时害怕父母日渐衰老。孝亲之道从小事做起,发自内心。孔子的孝道归其根本是:一、不要违背礼仪;二、一定要尊敬父母;三、态度要好,脸色温和;四、子女保持身体健康不让父母惦记。

2.儒家孝道发展于孟子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他对孝道的行为规范做了更细致的说明。例如:孟子认为世人尊敬父母必须发自内心,“孝子之至,莫过于尊亲”――《孟子.离娄下》;孝顺也表现在为家族传宗接代“不小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下》。同时孟子将孝道上升到社会层面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3.儒家孝道践行于曾参

曾子是儒家孝道的忠实实践者。曾子日:“忠者,其孝自之本与。“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大戴礼记・曾子立孝》人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另一方面是希望晚年的时候自己的子女向自己照顾父母一样照顾自己。

4.儒家孝道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孝道的核心是:善事其父母。在宗族制度下引申为“以孝治天下”。我国古代社会是家天下适合“尊尊”“亲亲”的儒家孝道思想发展,天子是天下子民的父母,从某种程度上孝治天下减少了社会很多矛盾,并且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利器。

二、儒家孝道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儒家孝道思想深深植入华夏儿女心中,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孝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社会矛盾凸显,养老问题的解决事在必行。孝道的发扬传承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解决办法,孝道对当代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其一,其有助于家庭的稳定;其二,有助于子女培养;最后,有助于社会秩序稳定。儒家孝道满足人们对精神的信仰,其围绕:发自内心、回报父母、尊敬父母,以礼相待。正是千百年文化传承下来的精髓,大到适用于当今社会小到每个家庭。

三、弘扬孝道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孝道是我国的传统优秀美德,弘扬孝道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精神追求的的现实途径。孝道精神早已经不单单是个人情感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同志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传承孝道精神要通过学校的正确的教育引导、媒体正确的舆论宣传、社会孝文化熏陶,形成孝道风尚。孝道精神践行于每个家庭,蔓延于整个社会。将会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伟大梦想。

其次,完善相关立法,让法律为孝道保驾护航。老龄化加剧养老成为社会问题,但是由于发展经济对外来文化过度吸收国人一度丢失了孝顺的的良好品德,为了是社会长治久安国家积极颁布法律为孝道撑起一片天。

最后,作为公民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将孝道发扬传承下去,支持国家立法。让我们的社会早日变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张践,[J],2000年,第3期.

[2]期刊论文:金小燕,[J],文化建设研究,2014年,第76-82页.

[3]期刊论文;李拥军,[J],法治文明与法律发展研究,2013年,第66-74页.

上一篇:文化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花文化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