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19 15:25:28

孝文化的内涵

孝文化的内涵篇1

关键词: 孝文化 创新创业文化 载体建设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元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文化营养,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筑梦中国”的精神动力,需要不断继承和大力弘扬。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撬动“中国梦”的杠杆;创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崛起之途,助力实现“中国梦”。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等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地处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这里,孝文化资源丰富,浸润人心。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发掘孝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大力推进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

一、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内涵

1.孝文化的内涵。

“孝”字最早见于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墟甲骨文中,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会意字而成,形象地描绘出上面的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承奉着上面的老人,父慈子孝,十分和谐。《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曰孝”,这是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孝经》和《二十四孝》是传统孝文化的重要著作,综合起来,孝文化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珍爱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要行孝首先要保全自己的身体,健全的身体是孝敬父母的前提;二是孝敬父母。不仅是赡养父母,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1];三是“承志”、“立身”。古人认为,继承父母的意愿及事业是非常重要的孝行,而干出一番事业是最大的孝;四是“谏诤”。孝敬父母并不是言听计从,一味顺从,对于父母错误的言行要敢于直言规劝;五是慎终追远。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和特点使孝文化的思想从事亲,尊敬长辈,厚待亲友进一步深化为对君主的忠诚、对国家的忠心,对社会的责任,“小孝事亲,大孝事国”[2]成为孝文化的深层内涵。

2.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创业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而大学生已成为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创新创业文化已在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蔚然成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是在大学生长期创业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训练基本的创业技术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所以,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既是一种与职业教育使命相契合的全面的素质教育,又是职业教育追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路径,更是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的价值超越。

通过分别对孝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内涵的分析,我们对孝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内涵已经有了一定认知与理解。这两种文化看似是孤立的,实际是相辅相成的。“孝”有小孝、中孝、大孝、至孝四个层次,无论是孝敬父母,还是忠于国家,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自强不息,立志创业,都需要创业创新文化的引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不断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为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只有当创业成功,才能更好地孝敬父母,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二、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1.特色育人文化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需要。

高校肩负者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更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优良的校园文化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校园文化应该是常新的、与时俱进的。学校立足本土特色,大力推进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育人文化,既有对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又有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创新文化,把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有利于引导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特色育人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孝”的本义是孝敬父母,深层含义包括对他人的关爱、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忠于国家。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发奋图强,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他人及社会。创新创业文化教育能有效挖掘学生潜能,培育学生的创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育人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利于形成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具有“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品格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的载体建设

1.特色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充分发挥特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就应该营造浓厚的特色文化育人氛围,让特色文化如同空气,流淌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时刻萦绕在师生身边。因此,学校应注重文化育人的顶层设计,把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学校的硬件环境到人才培养目标,从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角一景到师生的精神风貌,从教学到管理、服务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都要体现特色文化育人的理念,让特色文化深深地扎根于校园的每一片土壤中,不断根深叶茂,开花结果。

2.设置特色文化育人课程体系。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必须结合孝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教育的核心元素设置科学、合理的配套课程体系,才能达到特色文化育人的功效。特色文化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感恩、奉献精神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以理论传授形式对孝的内涵及孝道精神进行解读,效果会更好,而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培养则要在实践中进行;其次,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渗透性。文化育人不是孤立的,应该与知识育人相互作用,创业课程可以设置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如电子商务专业的“E-BOSS”创业班开设了《网络营销推广》等课程,学生在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学这些创业知识会觉得很容易。同时,在专业知识的教授中,老师也会根据不同岗位的职责,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及职业责任感。

3.建设特色文化育人基地。

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重在实践。学校多举措建设开放式、多功能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中华孝道创业园,先后被评为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中华孝道创业园以创业支撑、支持志愿服务工作,弘扬中华孝文化、志愿服务文化,以中华孝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引领创业,打造中华孝文化的新形态。中华孝道创业园企业,员工都是志愿者,把企业利润的5%至20%用于弘扬中华孝文化,用于志愿服务。在以中华孝道创业园为首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中,学生睿智创新,激情创业,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的态势。除了在校内建设大规模的特色文化育人基地,学校还把特色文化育人向校企合作企业延伸,在条件合适的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创业的艰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感恩意识。

4.以活动为抓手,营造浓厚的特色育人文化氛围。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把特色文化育人工作引向深入。学校每年开展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为创业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以赛促创,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展“文昌大讲坛”活动,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创业专家等来校讲学,与师生面对面交流,讲述关于孝道的感人故事,传授宝贵的创业经验;开展孝亲爱老暨创新创业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不断培育与发现新典型,并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引导和激励师生学习典型、崇尚典型、争当典型。

5.整合校外资源,积极搭建特色文化育人新平台。

古代“二十四孝”中就有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等“三孝”发生在孝感。近年来,在孝感大力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浪潮下,修建了以孝文化为主题的董永公园、黄香公园等,学校可以在继承和弘扬孝文化实践教育中,带领学生到这些主题公园参观、学习,加深对孝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孝感不仅是一座孝文化名城,而且是一座新兴的发展城市,建有大面积的科技创业园,用于培育和孵化中小型企业。学校充分利用资源,每年开展“创业开放日”交流活动,吸引许多企业家来校交流创业经验或邀请知名企业家开展创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孔子.曾参,译.孝经[M].海潮出版社,2011.

孝文化的内涵篇2

关键词: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孝文化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加强农村“孝”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在农村的不断深入和深化,我国农村的老年人养老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老年人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老年人的农业收入保障不高、老年人的传统家庭养老面临着挑战等等。环境的变化使原有的一些传统的农村孝道文化和道德规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念模糊、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加强“孝”文化建设就越来越成为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孝”文化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它必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当代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精神,从而具有自身的特征,本着以上思路,特提出以下方法和途径:

(一)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孝”的本质内涵

对于孝为何解?首先必须要完整的理解“孝”的本质内涵,而这一本质内涵无论在什么年代、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不会有所变化。孝不能单纯的流于一种形式,比如洗脚、过母亲节、父亲节送礼物等,它只是我们表达自己的“孝”的爱的一种方式。往往我们会说父母给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其原因在于父母时刻把我们记在心上,所以说我们对父母的爱和孝应该是将父母放在心头,做一件事、说一句话是否能够让父母感觉开心、安心和放心,这也才是“孝”心。

2.“孝”的时代特征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把握大的历史环境,在具体环境下宣扬与时代相适应的孝文化,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孝”文化。

第一,体现时代性与文明性。当代孝文化应当以家庭伦理来规定亲子之间的相互责任,确定子女实现孝道的德与行。在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中融进现代民主、平等的意识,父母对子女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和尽孝的义务,家庭中互敬互爱,团结和睦。

又由于新型孝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必然受到当代法律、法规的规范,孝既靠良心、爱心、孝心来维系,需要道德的调整,也要通过法律来干预。

第二,体现科学性与和谐性。新型孝文化应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它不但彻底抛弃残忍、愚昧的行孝方式,而是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适应现代生活方式,运用科学方式行孝、践孝的新型孝文化。

所以,“孝”文化建设的推进要科学进行,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循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着力培养文明道德风尚,开展家庭美德教育,促进人际和谐

道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与其他教育不同,道德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一种道德情操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信念的确立和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要构建新型孝道文化,同样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宣传教育,使当代孝道伦理和孝意识深入人心,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家庭是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因而也是现代孝道教育的主课堂。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父母要“言传”更要注重“身教”,不但要善于抓住时机进行孝的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子女树立孝的榜样,感染孩子,对培养孩子的孝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加强制度建设

养老保障从文化到制度,再到制度的完善,文化的变迁,二者交互上升,使养老文化不断发展,养老保障制度不断优化。 实质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阶段要求,是孝文化延续的产物,同时也是孝文化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直接反映。 社会养老保障是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的重要方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和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样,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才能完成这一使命。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考资料,2009(15).

[2]姜林静.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分析.中国市场,2005(01).

[3]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N].人民日报,2006-01-19.

[4]度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5]秋实.正视道德问题 加强道德建设.求是,2012(07).

孝文化的内涵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孝德教育;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D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7-0053-02

一、和谐社会与大学生孝德教育

1.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

和谐社会具有以下六个基本特点:一是民主法治,就是社会民主得到充分发挥,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实施,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二是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适当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的社会矛盾得到正确解决,社会正义与公平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三是诚信友爱,就是整个社会互助互帮、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四是充满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助于社会发展的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才华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五是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秩序良好,广大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六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生活富裕,经济繁荣,生产发展,生态良好。

2.孝德与大学生孝德教育

孝德以尽孝讲和、尊老爱亲、孝行天下为其主要内容。孝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含赡养、尊敬、送终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也就是说,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有了孝德的观念。到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孝道,《孝经》、《论语》等书籍记载了孔子在孝德方面的大量言论。《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敬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必须身体力行的。由此可见孔子对孝德的重视与推崇。

孝德在历朝历代的演变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儒家孝道文化。传统的孝德思想内涵非常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敬亲、养亲、谏亲、无违、慎终追远等。我们今天讲的孝德,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孝德了,而是去除了旧孝德中的糟粕,赋予了孝德新时代的内涵,即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标准;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对父母尽孝心,善待老人;以独立思考、人格平等、具备创新精神的新孝道。将个人对父母的孝顺推及至对他人的父母,从而营造更加博大友爱的和谐社会下的新型代际关系的新孝德。

3.和谐社会与大学生孝德教育的关联性

和谐社会与大学生孝德教育两者是辨证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我国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中坚力量。当今大学生的孝德教育,是否能秉持和谐观念,在教育活动中使大学生建立和谐理念,并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集体及国家、正确对待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关系到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和生存,关系到全社会的兴旺发达与稳定和谐。

二、当代大学生孝德状况与分析

1.当代大学生孝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敬老尊老观念淡漠。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物质利益的驱使,对老人不孝顺、不尊敬父母甚至杀害父母的事件都时有发生。公交车上年轻人舒适的坐着,老年人站着的情形比比皆是,现实中恐吓老人、不赡养甚至虐待父母的行为也常常见诸报端。由此可见敬老尊老意识的淡漠已成为当今我国社会一个不争的现实。

二是缺乏实际行动。“孝”是意识和行动的结合,一个人仅仅只有孝的意识而没有孝的实际行动,是不能称之为“孝”。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虽然具备孝顺父母的意识,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实际行动却存在严重不足。在一些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甚至出现孝颠倒的情况,即“孝子,孝子,孝顺儿子”。

2.当代大学生孝德教育不和谐的原因分析

一是社会整体孝德意识淡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文化及价值观也越来越多的渗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尤其是西方亲子关系特点对当代大学生的孝德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淡漠,整个社会的“孝”意识趋于淡化。

二是学校对孝德教育重视不够。学校是当代大学生提升道德水平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的孝德状况与学校的教育有着必然直接的联系。在高校德育中,对大学生真正进行孝德教育的并不多,大学虽也有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里面含有一些孝德方面的内容,但却也只是以应试教育的方式来传授;在有限的思想道德课上,对孝顺父母等最基本的品德教育忽视了,从而致使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思想品德修养不足,孝德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缺失的状况。

三是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当。目前,我国家庭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对家中唯一的“小皇帝”可谓是百般呵护,宠爱有加。家长的过分溺爱容易导致孩子从小就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父母无私的付出与爱,反而使孩子认为是理所当然,很少为父母考虑。

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孝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1.加强大众媒体的正面引导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面对社会整体孝德意识的淡化,大众传媒更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运用网络、电视等传媒的力量对之进行积极引导,强化大学生的孝德意识:一方面让大学生从真实的感人事迹中受到鼓舞,加强孝德的正面引导;另一方面对各种不孝的现象进行批判,营造一种“以孝顺父母为荣,虐待父母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当代大学生孝德教育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是高校领导重视。一是抓好孝德教育的各个环节,立孝规,开设孝课,合理设计孝德教育内容,切保大学生孝德教育的开展。二是开展多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到行孝的重要性。三是学校领导增强自身的孝德修养,发挥孝德践行的模范表率作用。

3.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俗话说:智商不高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品质不好是危险品。[3] 由此可见,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孩子获得成长所需要的一切营养,包含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因此,家长要形成全面发展的现代成才观,注重培养孩子孝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M].人民出版社.1993.

[2]张敏,周青莎.论大学生的孝德教育内涵与实施[J].人才与教育,2007,(4):272.

孝文化的内涵篇4

关键词:新型;孝道文化;传承发展;张屋村

一、农村新型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

传统孝道与新型孝道的区别在于传统孝道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原则上同时也与封建集权政治相关联,具有两重性。而新型孝道是在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将敬爱、平等、和谐、恭敬等传统理念赋予时代精神,融入适合现展的元素,使新型孝道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奉养父母,以诚相待。

奉养父母,是新型孝道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子女从内心出发对父母恭敬,保证父母最基本的衣食需求,心情愉悦。这就要求子女不仅在物质生活中满足父母,更要注重对父母的关爱是否出于真情。

(二)敬爱父母,互相尊重。

传统孝道文化的家庭在父权主义的影响下,子女对父母行孝往往是畏惧多于敬爱。行事上,无论是非黑白,都要绝对地遵从。现代农村社会,父母和子女的亲情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父母抚养、疼爱子女,必须以尊重子女为前提条件,而子女也应给予父母尊敬和爱戴。

(三)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在现代农村社会中,“忠孝”思想依然作为人们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意味着行孝不仅仅是要求子女孝敬父母,更要求奉献社会、为祖国效力,去践行更为广泛意义的孝道。一般来说,忠孝是分不开的,两者是相统一的。因此,新型孝道的内涵要求人们要自觉树立起奉献社会,报效祖国以及为光耀祖先相统一的道德价值观。

(四)平等相待,和谐友爱。

现今中国的农村大部分都是核心家庭,夫妻、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这三种关系是家庭伦理关系的基础。因此说,要在这样的三种关系中创造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每个家庭成员之间必须是平等相待,和谐友爱。夫妻之间既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又是亲密无间的伴侣,其地位、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当做到“慈与孝”,在付出和给予之间是平等的。兄弟姐妹之间应当“友爱”,相互爱护、协助,共同进步。

新型孝道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本文归纳的主要是重要内涵,其余的内涵如文明礼貌、扶危济困等内容也是新型孝道的重要内涵,就未进行归纳。

二、张屋村新型孝道的体现:弘扬新型孝道文化,开展“四孝”活动

近年来,周田张屋村把加强孝道文化教育、弘杨孝道文化作为治村的重要任务,贯穿于每家每户之中,村民遵守社会公德、弘扬家庭美德蔚然成风,为周田张屋村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树孝风,构建和谐农村。

张屋村被选为“孝心村”示范点是从2014年开始的,活动已开展了两年,在这两年中,县政府和村委会大力宣传孝道文化,以孝治村。本团队调查发现,为打造整村孝道文化氛围,从2014年6月起,张屋村采用了别具一格的宣传手段,在村道两旁房舍外墙上都涂上了24孝图画、亲情标语,并标明了带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孝道图画,成为该村一道亮丽风景。张书记告诉调查小组,村委会时常组织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村民做志愿者,设计《孝报》和《孝老爱亲倡议书》,免费发给村民阅看,让村民进一步了解孝道文化。除此之外村干部积极广泛组织开展孝道文化创建活动。如让《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进村入户,建立农家书屋--“孝心书屋”来教育引导村民孝文化理念,使广大农民群众知孝、行孝、扬孝,培养文明乡风,构建和谐农村。

(二)推孝贤,树典范。

自创建“孝心村”示范点工作开展以来,周田张屋村广泛开展孝亲敬老楷模评比活动,由县文明办、县妇联负责指导村里制定家庭道德守则,父母守则,好媳妇、好婆婆、好女儿评选条件和评选表彰办法。经过村干部考察、村民推荐,评选出“典型孝人物”、“典型孝事迹”进行表彰并登载在《孝报》上,把“孝风”送到每户手中,让全村群众以为榜样。在村委会一楼办公室的宣传板上“家庭美德”一栏贴满了村民的照片,据介绍,这都是村干部和村民推荐出来的孝人物,以此来营造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从“典型孝人物”选出来的村民陈淑能,结婚以来,她恪尽职守,做好媳妇、母亲的职责,每次公婆生病都主动背进背出,亲自照顾公婆,无微不至,毫无怨言。陈淑能告诉调查小组,从嫁过来的那天开始,丈夫的父母也是我的父母,我已把公婆视为亲爸亲妈来供养。在丈夫眼中她是为勤劳能干的好妻子,在父母眼中她是为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对于获得村里的“典型孝人物”荣誉,陈淑能始终心如止水,她表示:“尊老爱老本是我们做子女的本分,希望村里的孝道文化建设活动能越来越好,让孝亲敬老观念更好的传播出去,当地孝贤人物能层出不穷,当地风气能有所改善。”

(三)定孝制,入耳入心。

书记告诉调研小组,要让孝道入耳入心,仅靠宣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他上任后,发现该村有不少是独居老人,他们基本是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后,因儿女的嫌弃和拒绝被迫独居,在周田张屋村当了十多年村支书,每年都会接到有关赡养老人的纠纷。因此为了确保老人能享晚年之福,必须建章立制,使孝道之风入耳入心。该村对老年人情况进行了摸查统计,分门别类建档备案,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签订赡养老人协议书,规定子女需要履行赡养的义务同时又要给予老人精神慰藉;制定村民道德公约,设立孝德奖惩制度;建立志愿服务制度,使敬老助老活动常态化。同时,针对部分有重病、特困的老人,张屋村提出了“定期帮父母洗一次脚、每周为父母改善一次生活、每月给父母清扫一次居所、每年给父母增添两套新衣服、每天陪父母聊一次天”的孝行标准。这些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孝道文化的魅力,孝道之风深入人心。

(四)开孝堂,以德育人。

孝老尊H,需从儿童开始就抓起。仁化县人民政府和村委以弘扬孝德文化,建设乡村文明为目标,邀请以郭永进为领队的志愿团队进驻周田张屋村,为村民开讲,加强孝德教育。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志愿者将村委会工作大楼的第三层改造成“道德讲堂”,每周末进行讲课,据志愿者介绍,授课围绕“孝”字开展。而在此之前,孩子们在寒暑假已经过一周冬令营、夏令营的“洗礼”,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在村里捡垃圾,清洁村里的卫生,在家里就让孩子帮父母做洗菜、洗碗、打扫卫生,给长辈捶背,陪父母聊天,增强了孩子们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手能力,还使孩子从幼年开始就树立孝意识,实现以德育人。此外,通过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村民举办弘扬孝道、传承美德活动。不少村民表示,孩子们自从接受了孝道教育后,整个人都变得有礼貌了,村里的卫生也干净了许多。村干部表示,自从开展了“孝心村”创建活动,全村村民的孝亲敬老意识逐渐加强,村民道德素质普遍提高,之前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投诉大大减少,孝老尊亲行为蔚然成风。

三、对传承与发展新型孝道文化的思考和建议

事实上,即使政府和村委会对新型孝道文化进行大力的宣传,但依然有部分村民的孝道意识存在不足现象。究其缘由,其一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过渡提倡个性、独立,与上一辈缺乏沟通;其二随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产生了自私、贪婪的心理,不顾及上一辈老人的生活;其三经济压力所造成,部分村民不愿意承担赡养所带来的经济负担。还有的是张屋村虽有传承新型孝道文化的客观优势,却没有被充分发挥和利用。为此,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新型孝道文化,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处理好新型孝道文化与本土文化关系,深入挖掘阐发本土文化。

2016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会见参加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代表时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周田张屋村是唐朝宰相张九龄的故里,具有深厚的“九龄文化”资源,其中“九龄文化”中的家风家训文化,大大影响着张屋村村民的方方面面,其代代传承下来的祖训、家训,更是被张氏家族视为家庭建设的根本,族中也极为重视和睦家风的培养。如“孝德”、“百忍”是张氏家族传统家训中的重要内容。他们推崇和睦家庭之道,要求后人能相互忍让和体谅。

传统家训虽然具有时代烙印,但经过千百年的文明洗礼,其所传递的传统道德与当今文明所弘扬的价值观有一定的统一性,因此在弘扬过程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次谈到传统文化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现任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给予继承”,“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为了弘扬本土家风家训,深入挖掘本土家风家训新的时代内涵:一是组建本土家风家训的研究组织,以传承、创新、弘扬为己任,整理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掌握本土家风家训的内容、时代价值及其影响。二是开展本土家风家训文化学术交流,邀请专家、学者、教授以及张氏后辈就其研讨,将家风家训赋予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转换。如,张氏家风家训中的“忠孝”、“和睦”、“百忍”理念与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友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有共性的。

如今,张氏家风家训越来越具有时代化,在张屋村部分外出打工的后人利用自己的积蓄在村里建造新楼房,房外墙壁到处都刷有“孝敬父母”、“家庭和睦”等标语和图画,与该村的新型孝道文化相辅相成,创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孝道文化。

(二)建立现代农村家庭孝德培养机制。

大力加强宣传,强化新孝道意识。孝老尊亲、和谐友爱是农村新型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若想使这些内容改变村民的陋习,除了利用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和教育以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便捷、迅速、直观、互动以及多样化、多功能的传播手段,利用当下的主流网络平台--微信、微博,有针对性推动新孝道意识的传播,从而达到改变农民传统的孝道观念,树立起新的孝道观念。

普及新孝德教育,强化新孝德意识。观念的改变在于教育,弘扬孝老尊亲、和谐友爱的传统美德,还需加强对农民的孝德宣传教育。因此,为了强化农民的新型孝道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新孝道文化教材及通俗读物,把孝德培育列入启蒙教育和中小学品德教育课程体系中,通过学校宣传教育,把尊老、孝老、敬老等观念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小养成孝道意识。二是发挥家庭孝德教育功能。长辈对子辈的新孝德教育,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靠品质和行为影响子辈,为子女树立起孝老尊亲、和谐友爱的良好形象。三是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把新型孝道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相连接,在农村进行五好家庭评选活动,积极宣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形成孝老尊亲的良好社会风尚。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建立孝德管理机制。以网络新媒体为平台、以传统媒体为依托,加强村委会和农民养老的道德监督,表扬那些孝老尊亲的好人好事,批评、谴责那些虐待、不尊敬老人、不善待老人的行为。同时,设立孝德管理机制,加强村民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意识。通过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手段,促使农村养老渐渐落实,营造孝老尊亲的社会环境。

(三)完善社会养老的法制体系,保护老人合法权益。

依法养老,建立和完善养老法制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保障农村社区养老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动用法制手段,规范人们的养老行为,强化人们的养老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全面建立老人维权的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并加大对虐老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戒力度,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部门定期开展《老年法》执法情况及老人优待政策是否落实的检查工作,着重解决好养老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经济保障和医疗卫生保障,使养老制度化、法制化。

参考文献:

[1]潘剑锋:建设农村新型孝文化[J].湖南社会科学,2006(06):154-04。

[2]程洪厚:新孝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讨[C].陕西老年学会―新教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讨讨论会论文集,2004。

[3]郭秀娟: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社会的传承[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

[4]计志宏:试论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建设的原则及途径[J].孝感学院学报,2012(02):12-04。

基金项目: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610576015

作者简介:

1.谢沛雯,汉族,广东广州人,韶关学院历史学专业2014级本科生。

孝文化的内涵篇5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25―01

孝道教育对青少年而言,是让他们认识到在生命长河中人类是生命共同体,要让他们感悟人生的道德责任和价值追求,能够孝亲敬老,知恩图报,发掘人性的宝藏,集聚仁爱的力量,让学生学会由孝及悌,把自己的道德责任化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将对自己父母的“小孝”扩充为对天下父母的“大孝”,建功立业,亲扬名,使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发展。

一、孝道文化的内涵分析

孝的基本内涵十分丰富,最直接的表现是敬老养老、事亲善行。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其一,强调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其二,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其三,强调“泛爱众”的伦理公德。爱人就是行善,行善就是德行,德行就是人的本质。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就是大忠大孝,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我们应该以科学民主的精神在中小学理直气壮地大力提倡“孝道”教育。

二、孝道教育的现状和机遇

现在孝道教育存在诸多误区,一是以说教为主,很多家长和老师采取教条式的说教,要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二是在 “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第一要务的影响下,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三是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虽然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但倡导者众,身体力行者寡。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孝道是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的活水源头,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应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出发,重新审视传统孝道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从孝道文化中吸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重构德育价值体系。

三、以孝道文化思想作为中学生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

德育价值的核心在于塑造人、发展人。我们应该借鉴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理念,将孝亲敬老,感恩图报;悌亲睦友,和谐人际;立身行事,齐家治国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并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一些保护孩子天性,开发孩子慧性,培养孩子慈心的育人之道。

1. 从“全体”的角度出发构建生命教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即生命教育之根本是要让学生以“孝”为出发点而保全自己的身体,珍视生命,懂得自尊自爱,不让自己的品格、节操受辱,是孝行的起码要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孤儿院、敬老院等,让他们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意义,从而培养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

2. 从“事亲”“尊亲”的角度出发,构建感恩教育。要学生知道赡养父母、尊敬父母、感恩父母这是“孝”的精神实质。自古以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教育学生不仅报父母之恩,而且要秉承这种观念对待他人,对待社会。通过“一封家书” “我的人生账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

3. 从“承志”“立身”的角度出发,构建理想责任教育。凡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人,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大力弘扬责任感教育,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4. 从“认知”“情感”的角度出发,构建孝道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孝道文化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孝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了解传统孝道,汲取孝道精华。在认知和感悟中增强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焕发出来。不仅把传授孝道知识同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而且在实践中使学生最终形成了现代孝道观。

5. 从多元评价出发,构建孝道教育评价体系。学校评孝,把孝道教育评价纳入《学生成长记录》,定期评选“孝德标兵”和“十佳孝星”等,让青少年真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学校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利用各种活泼健康的艺术形式传播孝道文化,热情讴歌孝亲敬老的好人好事,谴责违背孝道的不良行为,鼓励人们正确处理子女与父母长辈之间的关系。家庭评孝,建好“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定期组织家校联谊活动,开展与孝道主题相关的演讲、征文及家务技能等多种比赛,提高学生孝亲敬老的实际能力。社会评孝,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立足社区,制定激励措施,积极引导学校师生参与敬老好儿女、敬老好家庭的评比表彰活动,使青少年真正成为孝道文化的传承者。发挥社会舆论的褒贬功能,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大力宣传敬老、养老、爱老、助老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孝亲敬老光荣的良好风气,从而对学生言行发展形成正迁移导向。

孝文化的内涵篇6

【关键词】孔子 论语 孝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06-01

中华民族关于孝的文化博大精深,它初具雏形成于西周时期,成熟于孔子所在时期,经过后代人们一点点的完善、积淀,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精神体系。

一、孝的含义

据史料 记载,我国商代早就出现了“孝”字,距离今天已经有了很多年历史。在金文中,“孝” 字,由“老”与“子”组成,结构搭配上,可以看出是一个孩子背着一位老者。表现出一种侍奉老者的形象。作为中国有名的儒家经典――《论语》,其中,“孝”出现了 17 次。尤其是在前十章,均都涉及到“孝”的美德。因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1.孝在敬养,孝是有层次性的

古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都有一颗感恩父母的心,更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小戴记・祭义》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综上所述,孝表现为:首先,要养亲,敬亲。王璐的《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中有有体现,例如:该文提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其次,孝敬父母时,在敬亲的基础上,要和颜悦色,善始善终。程艳芝的《论语 》 中 “孝 ”的思想探析中提出:《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

再次,在悦色的基础上做到无怨。也是在韩高良的析《论语》中的“孝”中提出:《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无怨。”

2.孝在不忧,孝要让父母安心

《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作为人女,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拥有健康就是对父母孝道的开始。《孝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顺父母就要从爱惜自己的身体这种小事做起,不要让父母因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而担忧。进而自己再努力学习,工作。

二、 如何行孝

1.要继承父志,父道

王璐中的“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提出子承父志,实现长辈未竟的遗志。例如:《论语・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的“三年”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有可能是一生。这是一个自觉性很强的过程,需要很大的毅力。”

2.要以礼祭祖先

李振坡《论语》之孝孔安国传:“以念祖德为孝,以不骄慢为恭”。中提出孝的使用范畴,是在供奉先祖时出现的。”[6]还有《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6]这里的“无违”指不要违背礼的规范。父母活着时,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以后要按礼祭祀他们。”可见祭祀祖先的重要性。

3.要仁爱他人

亲情关系是人伦关系的核心;我们要把这种对亲子的“孝”扩张为“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孝”的最高体现。“忠”主要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主要指“己欲利则利人,己欲达则达人。”

4. 委婉劝谏

孔子在倡导人们要“敬爱 ”父母的同时,提出了子女可向父母谏诤的意见可作是家庭中民主思想的 一点体现,也 可说是时代的进步与升华。《论语 ・里仁》中有: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有过错的我们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任性,语言粗鲁,即使父母做错了,也要平和自己的心态。曾子《事父母》所说:“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孔子生活的时代,家 长的权威和尊严是占统治地位 的,在 家庭中是没有“民主”可言的。在这种情况下,孔 子能提出“事父母几谏 ”的建议,应 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也是孔子“孝”论中的又一闪光点。

三、行孝的价值

1.孝的社会政治作用

《论语―学而》中有子的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对“孝”的社会政治作用的坦率而明确的说。5因此,忠 君便是孝亲的扩大,可 以移“孝”为“忠”,由“孝亲 ”而“尊君 ”。冯友兰说过: “战国诸子,及其成家之时,无不谈政治。”这是从另一种方式阐述了孝的政治思想渗透在各个思想角落。

2.孝是德、仁之本

孝文化的内涵篇7

【关键词】“孝” 起源 事鬼神 事人

一、“孝”涵义之解析

何谓“孝”?《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许慎的解释来看,其主要说明了以下三点:一是从“孝”字的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子”字,意为子在下面侍奉上面的老人。此为孝的本义。二是“善事父母”。意为子女要好好照顾、侍奉父母。三是“子承老”。这是说子女尽孝,不仅要从物质方面侍奉好父母,而且还有责任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志愿。此外,“子承老”还有将家族血脉传承下去之义,《孟子•离娄上》所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是此意。“无后”就是“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当时的人们认为家族的每一分子都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血脉延续下去,否则就是对祖先的最大不孝。这是要把家族的血脉延续下去,以避免因为家庭成员个体的死亡而导致的家族乃至种族不能够继续发展,甚至消亡。

虽然《说文解字》中对于“孝”字的解释主要强调的是“事人之生”的方面,但其实已经内在地涵括了“事人之死”的方面。第一,“善事父母”一语可以引申出“事人之死”的方面,即由“事人之生”方面可以引申出子女在父母过世时的丧葬及之以后的祭祀等方面所做诸事宜以尽孝道的“事人之死”含义。第二,“子承老”也涉及到“事死”方面。传统宗法社会中的“子承老”之“继承”实际上是对权威的继承,而这种权威在丧葬祭礼中—尤其是在祭祀方面—有着明确的体现。因此,“孝”的涵义涵括了“事人之生”与“事人之死”两个方面。

二、“孝”观念之界定

从“孝”的涵义来看,其都限于“事人”方面,而“事人”又包括“事(人之)生”与“事(人之)死”两个方面。因此,笔者认为:

第一,“孝”观念应当界定在“事人”方面。“孝”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践行的生活行为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规范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伦理制度,因此,将“孝”观念界定在“事人”方面,不仅可以使其具有社会生活层面上的实践操作性,同时也使其具有了理念制度层面的理论规约性,即在实践层面上人们可以践履“孝”的行为活动,在理论层面上则可以规范孝行伦理,进而在实践与理论的双层面上保证了“孝”观念的完整性。

第二,“孝”观念被界定在“事人”方面,但是“孝”观念的起源却并不是一开始就限于“事人”方面,而是起源于“事鬼神”。当然,这并非说“事鬼神”就是“孝”,而是说“事鬼神”是“孝”观念的最早起源。当“孝”观念发展至“事人”时,“孝”观念才真正形成。需要指出的是,“事鬼神”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事鬼神”是指从丧葬方面对于鬼神的敬事,主要是指一些祭祀活动。广义的“事鬼神”除了包含狭义的“事鬼神”涵义之外,还包括由于古人们对于血缘关系的崇拜而践行的一些“孝的行为”,这是因为其并非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而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神秘性基础上的一种自发的活动。概而言之,人们从丧葬方面对于鬼神的敬事以及未有明确“孝”观念前的社会生活中的“孝的行为”,都是广义的“事鬼神”行为。

第三,“孝”观念之界定还应当注意到“孝”是何时以“观念”的形式出现的。“孝”观念是作为一种观念而存在的,因此其必须要上升到理念层面才符合它的涵义。所以,第二点中所指出的盲目的、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孝的行为活动,并不属于“孝”观念的范畴,而只能构成“孝”观念之起源的组成部分。

三、“孝”观念之起源

笔者认为,“孝”观念“起源”于殷商时期,而“形成”于周代。其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殷商时期的“孝”强调的是“事鬼神”而非“事人”,其观念尚未形成,其成为“孝”观念之“事人之死”方面的起源。二是殷商时期的“孝”活动虽已出现,但这种活动是自发而非自觉的,亦未上升到观念之层面,其成为“孝”观念之“事人之生”方面的起源。而周代的“孝”不仅回到了“事人”本身,而且成为自觉的活动,标示着“孝”观念的形成。

1.“孝”观念的起源与人们对待鬼神的态度有着直接关联,它是随着人们对于鬼神态度的变化而产生的。而“事鬼神”与“事人”二者在“孝”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具有一种不可分割的交叉性,因此,我们不能够采取一种非此即彼的截然二分态度来看待“孝”观念的起源与形成。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夏商周三代人们对于鬼神的态度作一下分析。《礼记•表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

由此可见,夏商周各代最明显的特点即是“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夏道尊命”,我们可将其诠释为因夏王朝尚处于从蒙昧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时期,夏人对于鬼神之概念亦未有清晰明确之分辨,所以对于宇宙自然中之冥冥主宰之“命”茫然尊信,完全崇拜。虽然“命”这一概念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提升为最高的形上概念,但在夏朝时,“命”仍是作为原始的宗教性概念,并显示出夏人之原始宗教性的茫然崇拜之情。当然,殷商以前,因无文字出现,我们没有办法确定其真实的社会生活面貌,所以暂将殷商以前之时期“悬置”,待以后有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再论,本文暂且存而不论。

殷商时期人们对于鬼神的态度是最为“尊从”与“敬事”的,以至“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墟到目前为止所发掘到的16万多片甲骨中,其大多记载的是当时人们的占卜、祭祀之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殷人对于鬼神的崇敬之情。此外,殷商时期人们对于鬼神的敬事,还表现在厚葬方面。厚葬在商以后是“孝”的一个重要表现,但此时的厚葬是否能够表明殷商已有“孝”观念的出现呢?笔者认为:首先,由于古人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神,而鬼神又能够祸福现世,因此人的死亡特征便从经验事实性上升为宗教神圣性,这种神圣性成为原始宗教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因为生者与死者有着血缘关系,而血缘关系本身在当时又具有一种神秘性,所以这种原始的宗教崇拜中内在地包含着祖先崇拜。二者结合在一起,即可见出殷人的厚葬并非是一种对于死去之人的敬事,而是对于鬼神的敬事。或者说,殷人并不是将死者作为“人”来对待,而是作为“鬼神”来崇敬。因此,“孝”观念在此时并未形成。

到了周代,周人以礼制作为最高也是最为根本的行为规范,此即“周人尊礼”。周人“尊礼”,而非夏人“尊命”、殷人“尊神”,表明周人已经有了明确的鬼神观念,能够将“事人”与“事鬼神”分开,更加强调礼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或说更加注重“事人”方面,而对于鬼神虽仍“敬事”,但已“远之”,这与夏人未有明晰分辨之鬼神概念的“事鬼敬神而远之”有着本质的不同。“周人尊礼”,尤重丧礼,他们此时已经不是把死者作为鬼神来看待,虽然仍有鬼神的因素贯穿其中,但总的来说是回到了对死者本人敬事追思。可见,“孝”观念在周代已经形成,它来源于殷人狭义的事鬼神,并逐渐发展成为周人“孝”观念中“事人之死”的方面。

2.从社会生活方面来看,殷商时期已经出现“孝”字。如果“孝”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确为会意字的话,那么它必定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中某种行为的反映,而这种行为就是“孝的行为”,这种行为即体现出“孝”字的本义。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殷商时期已经出现了“孝的行为”,这种行为主要表现在“事生”方面。但这种“事生”是本着血缘关系而自发产生的活动,它并不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毕竟殷商社会人们主要关注的是“事鬼神”,而非“事人”。这种原初的“孝的行为”是伴随着宗法社会而出现的,它并不能够说明“孝”观念此时已经形成,因为“孝”观念的形成必定要上升到理念层面,并明确以“事人”为主,但它却是“孝”观念之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就此而言,殷商时期的“孝的行为”也是“孝”观念的一个起源,并逐渐发展成为周人“孝”观念中“事人之生”的方面。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孝”观念起源于殷商时期,形成于周代。“孝”观念最早起源于广义的“事鬼神”,它的发展经历了从广义的“事鬼神”到“事人”的过程。殷人狭义的“事鬼神”是“孝”观念之“事人之死”的起源;殷人“孝的行为”是“孝”观念之“事人之生”的起源。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173.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3]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4]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5]李裕民.“殷周金文中的‘孝’和孔丘‘孝道’的反动本质”.考古学报,1974,(2).

[6]何平.“‘孝’道的起源与‘孝’行的最早提出”.南开学报,1988,(2).

[7]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

[9]张剑光.入土为安——图说古代丧葬文化.扬州:广陵书社,2004.18.

孝文化的内涵篇8

一、创设孝文化教育基地推动南孔孝文化教育模式的嬗变

据康熙《西安县志》记载:周雄,字仲伟,杭州新城县(今富阳)渌渚埠人,生于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三月初四。幼时随父贾于衢,于孔子第五十一世孙、衍圣公孔文远同窗读书,最善交朋友。周雄二十四岁时,母亲病剧,他到鹜源五王庙祈褥,祝愿母亲康复。返归至衢,闻母讣,哀伤哭泣死于舟中,直立不仆。孔文远感其诚孝,为周雄捐地,漆身塑像立庙以祀。

衍圣公孔文远为周雄捐地,漆身塑像立庙以祀。从表面上看,是为纪念周雄,颂其诚孝,而根本目的则在于建立孝文化的教育基地,在秉承德教的同时,拓宽教育渠道,发扬儒家以“孝”为根本的思想核心,维护封建统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历史嬗变成就周宣灵王庙的诞生

两汉时期,孝文化的发展达到顶峰,“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要”(郑注《孝经》序),孝文化广为推崇。由唐至宋,孝文化的地位逐渐弱化,把“孝”作为伦理道德之一端,对孝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影响。特别到宋,统治者将孝文化宗教神学化,变孝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愚孝,扭曲了仁道“孝”的根本理念。社会矛盾复杂尖锐、时局动荡、伦理道德扭曲,百姓渴望社会稳定,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以“孝”文化为核心思想的回归,为以“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舞台。为维护“家天下”的统治,用“孝”来维系宗法血缘的纽带,强化“孝”对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实现“孝治天下”,建立“孝”文化的教育、传播基地变得非常迫切,周宣灵王庙为此应运而生。

教育基地的建立仅仅拥有了孝文化传播和教育的阵地,传播和教育的效果关键看手段。借周雄之“神”力而推“孝”传递之复兴是衍圣公孔文远为强化南孔孝文化教育和传播的重要力作。

汪绩《翊应将军庙记》:“(翊应)将军周姓雄名,字仲伟,杭之新城渌渚人。生于淳熙戊申,其母感蛇金盆之祥,殁于嘉定辛未。在三衢援笔作颂示异,按公称状貌魁梧,极显而为神,在有祠。”

临安府昌化县桂锡孙开庆元年(1259)为周雄之子周宗胜所撰墓志铭:“君讳宗胜,字子高,居杭之新城。父雄,能御大灾,捍大患,列在祀典,皇朝累封翊应侯。(中略)翊应生辰,四方稚耆办赉香而祝者,杂还骈阗,神鞠躬以相劳苦,远近大悦,祈福庇者,踵至里中。”

以上两段文字显示周雄身材魁梧,受乡人所敬重。曾在衢州“援笔作颂示异”,才能出众。成神后被列祀典,能御大灾,捍大患,深受民众香客的拥戴,“祈福庇者,踵至里中”。可见在当时,周雄的地位在民间已经极高,声名远播。之后,周雄“神”的性格在民间逐渐弱化,孝子形象在衢州却日益显著。

明嘉靖十七年(1538)衢州知府李遂《周孝子祠记》:“岁戊戌,余既获守是邦,奉天子明命,崇正黜邪,遍诸宇尽撤之,期弗贷。方议及孝之所,群庶民充庭,也。……既而故郡得孝子之概,再覆逸典,知其祥。”[2]

《循吏·李遂传》:“又周王苗多灵应,郡民率走祈福,遂访问知神为孝子,易庙额曰周孝子祠。”[3]

文章内容显示,周雄孝子形象在浙江衢州民间早已盛传,衢州知府李遂“易庙额曰周孝子祠”仅是锦上添花。

神人结合,化神为用,为树立“孝子”形象创造了极好的天机。唐、宋孝地位的下降,孝文化缺失副作用的显现,重塑孝文化的迫切,为建立孝文化推广教育基地创造了历史机遇,建立孝文化教育基地合历史之节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始至四月初八的“周王庙会”又为孝文化的教育及传播创造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畅通的传播渠道。

(二)周宣灵王庙的建筑装饰富含孝文化内涵

周宣灵王庙始建于南宋,据《衢县志》载,今庙是明弘治九年(1496年)复建,正德九年(1514年)增建,咸丰元年(1851年)遭兵燹,从朝京埠移入城内。

1.门罩端庄,气势恢宏,寓意深刻

庙门是建筑外观的焦点,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表现文化素养、理想追求的地方。门罩为大门上的一种特殊装饰,对大门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周宣灵王庙门罩翘起的高大檐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象征着行“孝”必能崭露头角、出人头地。把孝作为衡量道德品质高下和选贤任能的标准,并以此来教育百姓,造就顺民是设计的根本用意所在。门罩摆脱了徽州商人原有的两头翘起形似元宝,或形似“商”字的传统设计手法。端庄的门罩,恢宏的气势,彰显孝文化深刻的社会内涵,体现出孝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意义。

2.藻井设计别致新颖、寓意深刻

周宣灵王庙,大门进去为一门厅,有戏台,台上有霍斗形天花,是以密集的斗拱支撑的藻井。

藻井在中国建筑装饰上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一般只能用在宗教或帝王建筑中。《说文》:“藻,水艸也,从艸水,巢聲。”藻井原以莲花为主要装饰图案,意能压火,“莲”与“廉”谐音,清廉为政,清廉为民是其设计的主题。明代出现龙饰,象征着力量和权势。周宣灵王庙藻井装饰别具一格,双凤朝阳为其顶部装饰,而以凤为装设主题的藻井在建筑群体中极为罕见。凤凰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鸟,面向朝阳振翅腾飞,象征着追求美好、和谐、幸福和吉祥,是天下太平的象征,这恰好彰显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与理念的追求。藻井周边以繁星为装饰,预示着以“孝”维系宗法血缘关系,全民尽孝。“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把孝从家庭推广至社会,社会则必定呈现和谐稳定、繁荣昌盛的盛世景象。藻井下设可拆卸移动戏台,对声音的传播、共鸣起重要的辅助作用,也展现出戏台装饰的豪华。戏台是进行“孝”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周宣灵王庙藻井、戏台设计巧妙,一物多用,寓意深刻。

周宣灵王庙门厅两边山墙二十四孝图精美木雕作品的设计摆放,使建筑物在获取美感的同时,民众对周雄进行祭拜的过程中还能享受孝文化的熏陶,宣传和教育用心良苦。

儒家孝道思想在历朝、历代都起到了正人伦、安社稷的作用,并内化到中华民族的成员的内心深处,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正是在孝道思想的熏陶下,中国社会出现了众多感人的“孝子”。

二、衢州周宣灵王庙社会教育功能价值分析

周宣灵王庙的建设对南孔孝文化的传播,衢州地方孝文化特色的形成、推动当地孝文化的快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以衢州为核心的周边地区的孝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一)孝文化推动周宣灵王庙的蓬勃发展

周雄人神结合的魅力,孝子形象被封建统治阶级和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可,周宣灵王庙的建设在以浙江衢州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和省份得以迅速发展。周宣灵王庙主要分布在浙江全省、安徽南部和江西东北部,清朝以后,相继在苏北等运河比较发达地区也都出现。据统计浙江省有37处(衢州府11处、严州府8处、金华府3处、杭州府13处、温州府1处、绍兴府1处);安徽省24处(徽州府24处);江西省7处(饶州府6处、信州府1处),分布地域以浙江衢州为中心,向外拓展。[4]建庙地区都与浙江衢州交界,“四省通衢”的便利交通,商品流通、大量人员的交往为周宣灵王庙“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周宣灵王庙的蓬勃发展既体现出社会发展对孝文化的广泛需求,更展示出孝文化对维护社会稳定、孝治天下的重要作用。

(二)南孔孝文化社会教化效应分析

周宣灵王庙“孝”文化基地的建立,为以“南孔”孝文化为核心的衢州地方文化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历史的传承中,衢州孝文化内容丰富、积淀深厚,地方文化特色鲜明,典型意义突出。

1.孝文化的发展,孕育特殊节日的诞生

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产物,是传统文化集中传播的重要途径。由于周宣灵王庙“孝”文化基地教化作用的显现,孝文化在浙江衢州快速发展,最为突出的表象就是孕育出具有衢州特色、极具孝文化典型代表的特殊节日的诞生——衢州正月十八“女儿节”。

据衢州市余氏家谱记载,余家山头村余氏始祖为守益公。守益公有一个女儿,十分疼爱,女儿出嫁后,因思女心切,守益公在每年的正月十八都要女儿回家。经过二十二代子孙至今六百多年历史的传承和演变,形成了“尊重女性、崇尚孝道”的孝文化特殊节日“女儿节”。

每年正月十八,女儿必须回娘家看望父母、孝顺父母,下午到祠堂祭祖。“女儿节”当天活动主要习俗有:请佛赐福,祭祖,走马灯,舞龙灯,唱戏,为父母洗衣服、剪指甲、烧饭等。从活动的内容来看,无不渗透着女儿为长辈祈求幸福、祝福父母健康长寿、孝敬父母的宗旨和目的。

2.孝文化基地效应推动衢州特色孝文化的深厚积淀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注重人类文化的积淀,用精髓文化来教育、感化百姓,从而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文化成果经过传播而积累、进步,形成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活方式,历史传播导致文化积淀。

孔府南迁,周宣灵王庙的建设,为浙江衢州孝文化的发展和积淀提供了合适的舞台。通过近千年孝文化的传播和积累,形成了特定的以浙江衢州为核心的孝文化圈,孝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积淀深厚。为官清廉,人称“铁面御史”的宋人赵抃在墓旁造茅屋为继母守孝三年不回家,知县将赵家所在的村“陈庄保”改名为“孝悌里”;衢州市衢江区弘扬家族至诚至孝人伦孝道的明朝福建道监察御史,巡按交趾(今越南)余敬,千里迢迢从贵州赶回探望病重继母而自己病逝;衢江区云溪乡蒋村“尊老祭祖”重阳节,凡则老人重阳日一律款待的习俗延续至今;衢州市龙游小南海镇团石村马氏节孝坊和徐氏节孝坊;衢州市江山峡口镇广渡村广渡大公殿、广渡节孝牌坊、广渡贞孝牌坊;衢州市常山芳村镇大处村的“节孝坊”;衢州市开化县中兴名将余玠为抗蒙古骑兵入侵提前结束服孝,率兵大败敌军等等。从孝文化的内涵看,有朝廷官员为母守孝;有“尊老祭祖”重阳节对老人的无私款待;有媳妇孝顺婆婆、为夫守孝的感人事迹;有服从国家大孝,舍弃个人小孝的余玠。时间跨度大、延续性强、内容广博、典型人物代表性突出(从官员、军人、婆媳到素不相识的普通老人)、社会影响面广等特点,为浙江衢州独特的以孝为核心的地方文化的形成和积淀铺就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3.厚重的孝文化孕育出淳朴的民风

把“孝”作为“教”的出发点,寓“顺”、“敬”于“亲亲”之中,对衢州百姓起到了有效的道德教育作用,孕育出了以“孝”为核心的淳朴民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通过对家人祖先的追念,缅怀父母、祖先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承事业,遵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家法族规,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淳朴的民风自然而成。传统孝道中的敬亲、尊老美德,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孝悌作为仁之本,自家谱天下,变“家爱”为“大爱”,必定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浙江衢州这片土地上,出现了宋代“铁面御史”赵抃到今天“最美爷爷”占祖亿;“最美教师”陈霞、姜文、江忠红;“最美护士”林小娟;“最美店长”夏肖艳等。厚重的孝文化孕育出的淳朴的民风使“最美群体”的出现和动人事迹的产生都变得顺理成章。

4.孝文化维系家庭和睦、人际关系融洽,维护社会稳定

“德教”是“孝”的最根本的核心。[5]孔子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传统社会,“家”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元素,家庭担负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稳定的重任,“家和万事兴”就是最好的阐述。周宣灵王庙“孝”文化教育基地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浙江衢州孝文化的发展。从古代贞节牌坊的建造,到今天“好媳妇”、“好家庭”的评比,四世同堂现象的普遍存在,乡间百姓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敬老、爱老蔚然成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祥和稳定无不体现这一命题的意义所在。

5.南孔孝文化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孝文化在强调“孝”与“教”,[6]“谨身节用,以养父母”,邻里关系融洽的同时,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周宣灵王庙周雄在“孝子”形象的基础上,其御大灾、捍大患的本领还教育、启迪着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这种思想的长期熏陶、教育和影响下,浙江衢州形成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民风。衢州之所以能成为部级的优秀旅游城市、部级的园林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3平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达359天的良好生活环境,南孔孝文化的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功不可没。绿色经济成为当今衢州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亮点。

三、南孔孝文化教育基地现实意义探析

近代历史文化的变迁,家庭观念的逐渐淡漠,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社会在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利己主义思想渐浓,人与人之间过于利益化、契约化,孝文化观念渐趋淡薄。

(一)孝文化教育的缺失引发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由于孝文化传承缺失,现实对孝文化内容的冲击,社会对孝文化教育意义重视的偏离,孝文化发展跟不上时展节拍,导致社会伦理道德弱化趋势加快;传统孝亲意识淡薄、扭曲;传统稳定家庭模式受到冲击,离婚率趋高;对父母“孝敬”与对子女“溺爱”关系倒置;邻里淡漠,人与人之间关系过于契约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存在。

(二)强化孝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构建和谐稳定社会

加强“孝”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注重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稳定社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教育基地的建设为孝文化的教育与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孝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不仅能加强孝文化的教育功能,更有助于提高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封建社会靠“孝”来控制人心、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无违即孝”的思想的确已经成为过去。但孝文化中百善孝为先、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讲究诚信友爱、提高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思想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孝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理论结合实际,在传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统孝文化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平台优势,建立社区、农村孝文化教育基地,以点带面,促进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孝文化的快速发展。

2.“父慈子孝”是当代孝文化建设中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涵

“孝顺”中的“顺”寓有榜样和有效沟通双重含义。“孝”是道德的起点,长辈高尚的道德情操,严于律己的处事态度,是楷模、典范。只有自己做到了真正的孝,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晚辈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有说服力,才能真正实现“上行下效”的有效教育目的,这是“父慈”的重要内涵。“孝”实施的根本途径则是沟通,今天社会已经完全打破了家长制的传统专制家庭模式,有效沟通成为当代新型家庭交流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通过榜样和有效沟通,及时进行思想交流,实现家庭的真正和睦,“孝”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推己及人,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做到这样,人与人关系和谐,邻里关系融洽,稳定和谐社会的形成必定指日可待。

3.以学校为载体,强化新型孝文化教育

传统孝文化教育主要以家庭为主要实施单位,之后宗庙的建立虽为孝文化传播拓展了渠道,但仍存诸多局限。家仅仅是社会大单元中的一个个体;宗庙孝文化教育对象基本局限于成人,且受时段性限制;传播模式由于受百姓文化程度的影响主要以口口相传为主,封建社会孝文化传承和教育受到时空的严格限制,制约着孝文化发扬和光大。

文化和教育密不可分,目前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与课程设置中孝文化教育内容薄弱,导致部分青年“孝”观念淡薄、“孝”意识欠缺,自我中心,缺乏人际交流,功利主义明显,影响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教育部门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学校孝文化教育应注重适合新形势、新观念的孝文化内涵构建,在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加强新型孝文化思想建设,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培育学生适合时展需要的“孝文化”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新型孝文化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应有的作用。

“孝”是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基础,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财富,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孝文化建设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全方位加强新型孝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注释:

[1]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0页。

[2]参见民国《衢县志》卷18《碑碣志三》。

[3]参见康熙《衢州府志》卷31《循吏·李遂传》。

[4]朱海滨:《江南周宣灵王信仰的发生及其演变》,史林,2008年,第2期,第79页。

[5]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周海春:《从和看孔子“孝”思想的可能意蕴》,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0页。

上一篇: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范文 下一篇: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