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1:15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1

论文摘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做好新形势下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专科)半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当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为就业率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新的就业形势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本人在生物系从事了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下面是我对应用型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些认识。

1 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要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教育各年级学生认真上好就业指导课。低年级的就业指导课应侧重就业宣传教育,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毕业班的学生则侧重于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目前尽管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又有不少单位要不到毕业生,在我系应用型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专科)毕业生“有业不就”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转变就业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低年级的就业指导课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应用型高职毕业生就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基础技术操作工”观念。通过请企业单位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及优秀毕业生等为学生做就业形势报告会,让学生了解企业单位对员工的要求,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

毕业班的就业指导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等。即从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训练、就业心理测试等各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如传授给毕业生具体的就业的技巧和方法,指导他们如何笔试、如何面试等,让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上学到就业所需的知识。同时要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如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今后的工作都十分重要。

2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

毕业生个人基本情况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也是就业推荐的前提。我们每年在毕业班的第一学期就建立毕业生个人信息系统,把毕业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生源地、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就业意向等)输入计算机,便于推荐就业。同时建立历届就业学生的信息库,发挥已就业学生的作用,让已就业的学生推荐未就业的学生就业。

3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也就是用人信息,这也是推荐就业的前提。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取得,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一是主动深入到用人单位去收集信息,与各地的企事业单位联系并建立良好的实习就业基地。二是通过媒体、网络及人才市场等方式获得就业信息。三是通过已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4 以实习促就业,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就业基地

以实习促就业,适当增加顶岗实习及实践的学时。加强同用人单位的联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主动地位,我们已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并不断发展新的实习就业基地。目前生物系已与上海、马鞍山、合肥等地的4家花卉、园林绿化公司,3家乳业、药业公司建立了实习就业基地。通过顶岗实习、双向选择,解决学生就业。2006年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通过顶岗实习就业33人,占该专业毕业生的45.8%.

5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近几年更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人才职业技能的培训,因而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办学的开放性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很难真正做到培养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加快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已成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专科)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改革研究与实践。

5.1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专科)的培养目标及要求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高等院校的扩招,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国家及安徽省关于高职教育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我院及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设置了新的课程体系。同时在我系2003级、2004级、2005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专科)进行了花卉组培育苗和食品、药品的生化检测、微生物检测的课程教学设计改革试点,重点是突出培养学生组培育苗技术和食品、药品的生化检测、微生物检测的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提出了“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重点掌握花卉及植物组培育苗、栽培和管理实际操作能力;掌握食品营养成分分析和食品卫生的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技术”的培养要求。突出“能力、技能、应用”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的花卉及农作物组培育苗、栽培和生产管理实际操作技能和食品、药品的生化检测、微生物检测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5.2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专科)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随着社会对花卉组培育苗和食品、药品的生化检测、微生物检测等应用型人才需求加大,我们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植物组培育苗方向和食品、药品检测方向)专科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针对岗位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增设就业实践课,聘请相关企业的专家开设针对相关岗位的技能培训课程,提升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其中技能课程达390学时,占总学时的17左右;实践课程400学时,占总学时的20左右。

5.3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率

调整教学计划,提高专升本的应试能力。积极探索高职毕业生“双证制”(毕业证、职业技能证)、“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技能资格证考试培训,适当增加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课程的学时。2006届生物技术专业72名毕业生有54人取得高级花卉工资格证、27人取得中级食品检验工资格证。2007届生物技术专业57名毕业生有50人取得高级花卉工、50人取得中级食品检验工资格证。实现了毕业生双证制,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2

关键词: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综合改革

生物技术是我国优先发展的前沿技术,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1]。《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4)对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掌握生命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学、科研、生物技术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2-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于1994年在东北地区第一个本科微生物专业基础上建立,1998年微生物专业调整为生物技术专业。该专业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并在2019年入选黑龙江省“双一流”专业建设。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在原有微生物方向的基础上,于2015年增设食用菌方向。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方向的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农业、食品、环保和医药等行业从事技术研发和生产应用的能力;适应现代生物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生物技术专业食用菌方向的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在食用菌栽培与加工厂、检疫等部门从事应用微生物(侧重食、药用菌)、农业、食品、环保和医药等行业从事技术研发和生产应用的能力,适应现代生物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是立足于黑龙江垦区的现代化生态大农业发展实际,顺应服务寒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同时在学生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科研素质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理论基础和现代实验技能,成为能够胜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在当前“双一流”专业建设推动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对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进行总结,凝练特色,提升专业建设内涵,为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生物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一、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实践与措施

(一)深化专业综合改革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始终坚持“质量核心”和“问题导向”的教育理念,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根据学科特色和市场需求,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每年修订和完善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和食用菌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为基点;在生物科学大类框架下,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执行创新实践学分替换制度。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造课程思政,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产出导向,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科研载体,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众所周知,专业建设与教师息息相关。多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始终重视加强教师教育科研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不断加大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倡教学及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同时以基层教学组织为载体,开展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化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高水平教材的编写,增强教材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将基层教学组织的各项活动纳入绩效考核制度,激励教师潜心教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全方位育人机制,提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建设质量。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不断加强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积极参与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本科实验平台建设;积极加强与企业联系,夯实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此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依托省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微生物实验室、省高校工程中心、省科技创新团队及校级重点实验室,逐步提升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实验内涵。在外部条件不断完善的同时,强化科教协同育人,根据生物技术学科特色和市场需求,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定期修订和完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一直注重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科研培训工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并且充分利用国家及黑龙江省的国内外访问学者项目,提升一线教师的国际化水准,通过学校“青年教师生产一线实践学习班”,提升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始终重视教师引进及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学能力。在人事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生物技术专业通过全职引进、兼职聘用和自主培养等多种方式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多种形式培养青年教师,全力打造业务骨干,并采用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根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特色,建立健全生物技术专业的基层教学组织。以教研室为单位,建立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生化分子生物学两个基层教学组织,所有教师(含实验教师、实验员)均为基层教学组织成员,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任务安排、课程组建设、教材选用与编撰、集体备课研讨、教学改革交流、教学效果互评、学生双创训练指导以及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技术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强化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教材管理、教学管理文件和教学监控管理等。建立和遵循学院各项制度与规范,包括试卷管理办法、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办法和实习安全管理等。制定和执行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包括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考试评估指标及等级标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办法等。同时建立完备的教学档案,包括专业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验大纲、生产实习大纲及教学日历等。实行教务处与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以及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保障机构,通过督导、学生评教、领导干部听课等教学相关监督检查体系,对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进行监控和反馈,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对教学工作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评价。同时,生物技术系积极开展教学反馈评估分类总结及毕业生跟踪调查评价,根据督导和学生等综合意见和建议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

(四)加强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多年来不断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进行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对每届毕业生连续跟踪调查三年,每年统计一次,三年调查覆盖率分别为50%、50%和20%。同时,采取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填写调查表、网上调查和电话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实质调查。由毕业生本人填写调查表时,要求填写时间具体,内容详细。采用电话调查形式时,负责调查人员要在调查表上签字,并确保调查内容详细、真实。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社团联合会就业部负责。每次调查结束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主题会议,提出整改措施,改进教师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将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纳入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实施,并随时总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重视并有目的地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效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绩显著,3年来,生物技术专业教师承担各级教学改革项目近30项,获得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基因工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两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生物技术专业教师出版各类专著教材合计15部;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本科生承担部级、省级及校级创新创业项目20余项,累计获得“互联网+”、“挑战杯”以及生命科学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奖项20多项,本科生参与近20篇。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在生物技术专业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支结构优、素质高、业务强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已然形成,并多次获得黑龙江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新入职教师3人,2名教师出国访学,1人入选青年龙江学者,教学团队博士率达90%以上,聘请香港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教师王震为讲座教授,。基于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的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于2019年制定了生物科学类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及技能,微生物和食用菌方向在选修课设置上着重体现了各自研究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其中,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项目总数占比超过40%,实验室新增和升级维护仪器463台套,扩展大学生双创训练实验室面积近500平米,新建校外生产实习实践基地5个,投资近30万元升级改造校内食用菌基地。近三年,生物技术专业所有教师无教学事故和专业教学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各教学环节质量较高,均达到国家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目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已培养24届本科毕业生,共计1100余人。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及其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培养模式等方面均给予了较高评价,很多毕业生已然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毕业生也普遍认为通过在生物技术专业四年的系统理论学习,结合实习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北大荒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双重引领下,培养出了具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艰苦奋斗的独特精神。从用人单位的整体评价来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方面优秀率达到66%,称职率达到28%,基本称职率6%。由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庆等城市,因此其成为了黑龙江省生物技术企业新入职人员的主要力量。其中,大部分毕业生目前依然活跃在生产第一线,各方面的表现均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近三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保研及考研学生累计52人,其中在双一流高校、中国科学院和国外名校就读者超过40%。

三、未来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紧密围绕北大荒及东北寒区地域特性、应用型和现代化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紧紧依托生物学学科的微生物方向,既保证寒区环境微生物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传统优势方向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又积极培育北方食用菌育种栽培等新方向;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和科研团队。同时,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不断拓宽引进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充实人才队伍,构建具有明确定位、生态良好、职责清晰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和支持新入职教师及青年教师进入以学科和专业实验室为载体的团队,充分发挥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和体制。加大专业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办学环境,把握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北大荒“三大一航母”发展战略和黑龙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创造发展条件,找准发力点,优化专业课程;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留得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要践行上述思路,必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配置资源,既要保证已有专业方向的优势,又要发展新的方向。通过制订详实的教师引进培养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积极培育各类人才,进一步强化寒区环境微生物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向的优势,同时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以及具有竞争力的食用菌方向教学和科研团队。在切实有效地开展吸引全国各地生源的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契机提升学科与专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生源质量。运用好各级政府和学校的专业建设政策,不断争取资金支持;加强社会服务和转化,拓宽专业建设资金来源,改善专业教学、实验及实践条件;加大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改革,舍弃那些传统的实验项目。鼓励教师申请部级及厅局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使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服务于教学。支持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各类比赛,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发表文章和申请专利。建设好校内食用菌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寒区环境微生物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高校工程中心,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科研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鼓励、支持和帮助学生报考研究生,努力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研究生录取率。

四、结语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3

由于我校已经有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开设了高分子、化工类材料、金属材料等专业,应用物理、物理学专业的方向就只有往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方向靠,而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与物理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物理系开设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半导体材料的形成原理、制备、检测手段都与物理有关;其次,光伏技术中的光伏现象本身就是一种物理现象,所以只有懂物理的人,才能将物理知识与这些材料的产生、运行机制完美地联系起来,进而有利于新材料以及新的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从半导体材料与光伏产业的产业链条来看,硅原料的生产、硅棒和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等,这些过程都包含物理现象和知识。如果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懂得这些现象,就能够清晰地把握这些知识,将对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不仅可以在我校的应用物理学专业开设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方向,而且应该把它发展为我校应用物理专业的特色方向。

二、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

(一)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过程

我校从2004年开始招收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当时只是粗略地分为光电子方向和传感器方向,而课程的设置大都和一般高校应用物理学专业的设置一样,只是增设了一些光电子、传感器以及控制方面的课程,完全没有自己的特色。随着对学科的深入研究,周边高校的互访调研以及自贡和乐山相继成为部级新材料基地,我们逐步意识到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应该是一个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从2008年开始修订专业培养方案,用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方向取代传感器方向,成为应用物理学专业方向之一。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逐步形成了我校现有的应用物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的培养目标: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和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得到相关领域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初步训练;具备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技术适应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能在应用物理学科、交叉学科以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教学、新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时代精神及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在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都分别设有这方面的课程,另外还在实践教育平台也逐步安排这方面的课程。

(二)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

为了实施新的培养方案,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入手。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我们引入学过材料或凝聚态物理的博士,他们在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从已有的教师队伍中选出部分教师去高校或相关的工厂、公司进行短期的进修培训,使大家对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有较深的认识,为这方面的教学打下基础。其次,在教学改革方面。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准备把物理类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将关系紧密的课程合成一门。另一方面,我们将应用物理学专业的两个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光电子技术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有意识地开设了一些课程,让半导体材料及光伏技术方向的学生能够去选修这些课程,让他们能够对光伏产业的生产、检测、装备有更全面的认识。最后,在实践方面。依据学校资源共享的原则,在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开设材料科学实验和材料专业实验课程,使学生对材料的生产、检测手段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开设材料科学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为以后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半导体材料及光伏行业是我国大力发展的新兴行业,受到国家和各省市的大力扶持,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主旋律,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由于我们国家缺乏这方面的高端人才和行业指挥人,在这个行业还没有话语权。我们的产品大都是初级产品或者是行业的上游产品,没有进行深加工。目前行业正处在发展的困难时期,但也正好为行业的后续发展提供调整。只要我们能够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并积极拓展国内市场,这个行业一定会有美好的前景。要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就需要有这方面的技术人才,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有责任肩负起这个重任。由于相关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系统模式,这就更需要高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共同努力,为半导体材料及光伏产业的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也为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4

关键词:现代物流;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杨从亚(1972-),江苏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8-0040-03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都进行了一些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批独具高职特色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专业。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准确把握无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向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多个稳定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学院在原来的专业基础上尝试一些新的专业建设的改革和试点,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就是在抓住无锡经济加速进行信息化为重点的结构重组,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物流服务的大环境的有利时机所建设的一个新型专业。

一、建设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背景

(一)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对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呼唤

根据无锡经济发展报告,无锡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层次,逐步提升第三产业所处的比例结构,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是最近一个时期无锡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然需要一支与其相适应的高素质职工队伍,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二)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相对缺乏

影响我国物流发展的因素很多,但物流人才是关键,没有人才一切无从谈起。据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认为,物流人才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而熟练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人才更是奇缺。据预测:我国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需求量为三万至四万人,物流操作和营销人才每年需要近五万人。入世后,仅无锡市物流人才缺口就高达现有总量的45%,近三、五年,至少需要培养引进数十万物流人才。目前,外国资本已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在资本雄厚、技术和人才优秀的跨国公司“登门造访”之下,我国物流市场这一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最有可能成为“冒险家的乐园”。为此,广大物流企业审时度势,纷纷加快引进物流人才的步伐,特别是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人才。由此可知,对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

(三)建设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培养物流信息技术人才是行业的需求

发展现代物流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物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一方面,从物流的技术上看,现代物流通过运用许多新技术、新设备,尤其是现代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物流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获得前所未有的提高;另一方面,从物流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方式上看,企业之间跨地区甚至跨国合作的趋势日益增强,许多产品的生产已转化为一种物流化的合作方式,在线了解并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大大增强集团企业的竞争优势,降低了产品成本。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比较,无论从技术,还是组织体系和组织方式上,都产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因此,现代物流的运作模式、技术与方法、流程设计,特别是现代物流的规划都将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现代物流的一个基础和灵魂正是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进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一)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推进。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企业迫切需要一批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熟练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拥有现代物流系统知识和专业物流管理技能人才的缺乏,已成为目前制约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培养既懂得物流管理理论又熟练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专业定位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定位是物流信息化应用和物流信息系统终端运作人员。这类人才必须能够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内涵,正确掌握信息化工具,且懂得物流运作的规律和组织方式,并能安全运行信息系统并对外部信息作出快速而恰当的反应,进而协同工作。其主要职业面向为:企业物流相关信息系统运作(如企业的物料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连锁超市的货运订货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等);物流相关信息(数据)采集、评判、筛选、;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等。这类人才为各行各业所普遍需要。

(三)专业资源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现代物流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培养了一大批师资力量,办学基础扎实,并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目前已经建设的有物流综合实验室、物流信息实验室、物流沙盘实验室、ERP实验室和ERP沙盘实验室。购置了物流管理模拟训练系统,可以实现WMS、TMS、ERP、DRP、EOS等物流管理模拟训练。并和当地多家物流企业建立了真正的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顶岗实习,让学生深入第一线进行实习;目前仅物流相关企业有DHL企业、佳达物流、GE、嘉里大通、北京络杰斯特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具有广泛物流实训基地;因此拥有了较完整的本土化的物流管理案例、又有先进的物流模拟系统实训系统、广泛的物流实训基地。通过对专业的整合和提升,完全有条件完成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进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建设的方法

(一)确定专业以及专业的独特性

在专业设置中,首先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就业需要,专业的设置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就是培养运用信息技术在物流相关作业的综合能力,有了明确的定位,才能对教学课程和教学实践进行规划和实施。在强调智力技能以外还应考虑教育对象的态度和对这一职业的理解。我校在专业建设中结合学生管理,进行“5率”管理和企业进行联谊活动开展对行业相关教育。这样既强调了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又满足了企业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开发与职业岗位能力互动性

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专业建设中从职业分析入手,以社会需求为宗旨,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更新教学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根据―定的物流信息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尤其是职业综合能力、关键能力并兼顾中长远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开发符合时展的新课程体系。简而言之,课程开发应以满足企业或雇主对人才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为指导思想,强调“职业”又突出“能力”。构建出强能力、高素质和适应性强的课程体系。作为培养目标与教育体系互动的联结纽带,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联动作用的结果将提升教育体系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三)工学交替推进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工学交替是职业学校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也是我校实践探索出的一条可行之路,是让学生在校学习和生产岗位顶岗工作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工学交替的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它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实例(情境、模拟)教学法、多向互动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我校目前进行工学交替的企业有加达物流、GE等多家企业。不但让学生真正实现了工作和学习相关,也在就业和专业导向上起到了引导作用。

四、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职学院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核心的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因此课程建设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来进行。物流信息化技术包括基础技术和信息系统技术。基础技术包括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交换技术和Internet/Intranet技术等。信息系统化技术包括电子订货系统(EOS)、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分销需求计划(DRP)、企业资源计划(ERP)、物流需求计划(LRP)、供应链物流资源计划系统等。而培养既懂得物流管理理论又熟练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又是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课程建设要围绕专业核心内容和培养目标来考虑课程建设。

(二)实训实验基地建设

为了提高现代物流的技术含量,提升现代物流的品质,加强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技能培养,就必须开发和建设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实训演练基地。运用现代物流案例实作演练与操作训练,通过对物流系统信息软件平台的理论学习和实训,使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熟练掌握必需技能。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校内建有物流运作实训室、物流信息系统实验室、物流沙盘实验室,不仅有微机、服务器、自动化立体仓库、电子标签、条码扫描器等先进的硬件设备,安装了相关的模拟软件,既可以进行实验教学,又能模拟真实的物流活动过程。校外先后和无锡佳达国际货运有限公司、GEMS、DHL、嘉里大通、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实验实训基地。

这些实验室和实验基地的建设,可以完成以下几种功能:

(1)模拟操作。建设物流信息技术模拟仿真实验室,购置物流设施设备或模型,拍摄物流设施设备实物及其运转影像和图片,绘制各类典型物流企业业务流程图,让学生在实验室认识物流业务的全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软件操作。安装物流综合信息平台软件,将物流企业运作转换成计算机模拟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学生有了比较,进一步了解了物流企业运作的过程和原理。

(3)案例教学。邀请企业负责人来校讲座,针对该企业的具体情况讲解分析。或者由教师事先设计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教师把握讨论的进度及方向,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物流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通过实际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走访物流相关企业。组织学生到企业去进行现场教学,融书本知识与模拟操作为一体,更加贴近实际,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具有竞争力。同时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更推动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专业调研和就业导向

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在市场格局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专业的设置也应符合这一规律。高职教育主要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它的市场终端就是院校所在地和经济区域。研究区域经济的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既是专业建设的方向标也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走向。无锡地处长江三角区域的核心位置,代表着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无锡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物流业,仅无锡新区就已经建设或即将建设四大物流园区,制定了一系列物流发展政策,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给予了一个广阔的前景。我校的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市场就业的良好性也必将引导着专业的良性发展。

总之,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与前景预测,现代物流业作为当今社会生产专业化分工和高效运作的服务方式,能够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产品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物流及供应管理正迅速成为全球商业领域中最为核心的问题。现代物流涉及到生产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是制造、采购、仓储、运输、货代、配送、销售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我国从“十五”计划起就把物流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服务业,在宏观环境上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和保证,这就更加推动了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合作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的是掌握国内外生产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的物流动态,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技术与信息技术,掌握现代最有效的物流组织和方法,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的物流技术与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勇,承剑芬.高等职业教育与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职教通讯,2003,(3).

[2]无锡新区.无锡高新区发展规划报告[C].2007.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5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在农、林、牧、渔、医药、环保等诸多行业愈来愈多地被广泛应用,已成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高新技术。目前世界上60%的生物技术成果都应用在了医药领域,这引发了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对医学生物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我国生物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专业主要设在理工类或农学类综合型大学,招生规模不大,课程设置侧重基础,倾向于理工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大部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余多就业于生物公司或科研机构的研发和销售。这些学生缺乏医学知识及实验技能,很难满足医药行业的需要,直接就业于医药领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医学院校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依托医药专业培养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需求现状及定位

医学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向医学领域渗透融合的结晶,是一门集生物学、医学、药学及相关实验方法为一体综合学科。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操作、质量检验和医学检验基本操作能力及生物技术产品基本知识和产品营销能力。吉林是生物产业大省,分析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具有医学背景的生物技术人才明显缺乏,毕业生就业前景好,个人发展空间也较大。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

吉林医药学院检验学院于2011年开设了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作为新开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处于探索阶段。我院具备医学院校的教学背景,我们将生物技术的人才培养充分融入到医学教学中,探索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课程设置

本着将生物技术与医学知识相渗透的原则,我院除教育部规定的四大工程和基础课外,还融入了本院的医学特色。依托学校基础医学、检验医学、临床医学等课程,首先,在基础课中加大医学课程份额,将医学检验、内外科、组培、解剖、病理病生、药理学成为学生的重要课程;其次,在四大工程的教学中倾向选择与医学联系紧密的内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后,与我院的检验专业紧密融合,使学生熟悉临床中有关生化、免疫、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学等检验新技术。既体现出医学院校教学特色,又可满足生物医药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

2.师资力量建设

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大量具有生物、医学背景和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师。作为医学院校,四大工程是薄弱环节。我院重视师资力量建设,首先,派出生物专业骨干教师到综合大学及生物医药公司进修学习,同时积极引进优秀师资人才。其次,要求专业教师多听医学课程,将其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授课中,杜绝照本宣科,使生物学授课与医学融合。最后,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要求教师及时掌握生物医学发展现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采取灵活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

3.重视实践教学

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使学生完成理论向行为能力的过渡并适应生物医药的就业要求。我院始终重视实践教学,要求课程尽量按照理论与实验1∶1比例开设,实验内容尽量与医学相关;全面建设专业生物技术实验室,购买实验课所需实验仪器并注重实验室安全建设,为学生提供专业安全的实验条件。在实验课程设置中增加综合性和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并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科研思想和科研兴趣。此外,强化生产实践,在生物医药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理论课结束后进行相应生产实习;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重视毕业实践,强调毕业论文突出生物医药特色。

四、小结

创办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是当今迅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必然需求。我院创办该专业三年来,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医学教育资源,在课程设置中将生物技术和医学理论融合,充分体现医学特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优化培养,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集知识、素质、能力培养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办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实践,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艳,王会岩,郝峰,等.为地方生物产业发展培养医学生物技术人才[J].中国卫生产业,2013,(3):185.

[2]林国平,唐圣松,田英,等.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生物技术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892-893.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6

关键词:工程物理;专业特色;就业状况

许多人容易混淆物理与工程物理,这里简单阐述,工程物理着重于工程应用,而物理系中的物理偏向于理论研究,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对而言物理系中的物理的理论性较强,一般有严谨的理论推导,学起来难度更大些,学生毕业后更适合搞理论研究,所以本科毕业后多数选择考研深造。工程物理一般讲究实用,学以致用,通常理论上不苛求透彻、严谨,重在实用,因此本科毕业后更能容易找到合适的、实践性的工作。例如:工程力学的侧重点在于工程建筑的受力而不是传统力学上的各种受力情况的笼统的研究,如果学生想要学习纯正的力学的话,可以考虑学习教育类的物理专业,现在工程力学和电机工程之类的专业多,是由于学校考虑到了就业的问题。

一、工程物理专业

工程物理是物理、工程和数学三种学科结合的学科,主要培养有坚实而宽广的工程热物理的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熟知并能熟练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技术开展本学科的科研与应用开发工作,深入了解学科的进展、动向和最新发展前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基础物理与要解决的问题及工程技巧相结合,使工程物理有广泛的应用。这门交叉学科是为技术领域内继续发明而设置,和传统的工程学科不同,工程物理不需限定在一个科学或物理的分支,是指某一专门化的科学,如光学、量子物理、材料科学、应用物理学、纳米技术、微型品制造、力学工程、电工程、生物物理、控制理论、空气动力学、能量、固态物理等在应用物理方面提供较彻底的基础训练。它通过加强对数学、科学、统计和工程原理的应用,使解决工程问题更优化和具创造性的学科。这学科侧重研究和发展,设计和分析,具交叉功能,是理论科学和实际工程间的一座桥梁。在许多国家中获得工程物理或工程科学学位是科学学位,许多语言的“工程物理”直接翻成英文的“技术物理”。

工程物理学科是研究能量以热和功,以及其他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和利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几乎与所有产业部门及科技领域都密切相关,在人类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此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热力学专论、传热学专论、工程流体力学专论、现代实验技术、现代数学方法概论、非线性动力系y、非定常及不稳定两相流动、高效换热器、计算传热学进展及其应用等。其课程设置面向新技术并具有工偏理的特色,其中有北京市和清华大学精品课。整个学习期间保持外语和计算机方面课程的连续性和不断上层次,并通过众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工程技术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许多大学,工程科学可包括从学士到博士课程的内容。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是全部课程的基础。选课包括流体动力学、量子物理、等离子物理、相对论、固体力学、运作研究、信息技术和工程、动力学系统、生物工程、计算工程、工程数学和统计力学、材料科学、电磁学、纳米科学、能量和光学等等。

工程物理专业培养近代物理电子学、辐射技术、加速器技术、核能工程、安全技术、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等方面的人才。此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基本应具有坚实而宽广的工程热物理的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熟知并能熟练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技术开展本学科的科研与应用开发工作,深入了解学科的进展、动向和最新发展前沿。此外,还应该拥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某一方面的理论或实践上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工程物理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由于现今此专业市场需要量很少,但是就业率很高,就业前景也不错,毕业生一直深受各行业的雇主欢迎,工程物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电子、电机、品质控制、市场推广、程序编写及教育等行业工作。毕业生亦可进一步在科学或工程学等范畴深造,获取更高的学位。工程物理专业学生从事的岗位为:销售工程师、研发工程师、光学工程师、工艺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 管理员、数据库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销售储备干部、技术工程师、算法工程师等。

工程物理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能源动力类,其中能源动力类共10个专业,工程物理专业在能源动力类专业中排名第1,在整个工学大类中排名第28位。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322514位工程物理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5005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573元,0-2年工资4253元,10年以上工资1000元,3-5年工资5338元,6-7年工资6816元,8-10年工资7686元。工程物理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盐城。据统计,工程物理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武汉、南京、厦门、成都等,平均薪酬在7000元左右。

近几年工程物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中,约有60%的学生直接免试攻读研究生,约有10%~15%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深造,其他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工物系毕业生就业及深造单位分布广泛,例如:包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等在内的著名大型企业;又如:国家环保部、国家工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部、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政府机关;再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此外,还包含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在内的金融领域。

三、结语

总的来说,工程物理的特色是“工程”和“物理”密切结合,培养既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又经过较强的工程设计、实验能力训练,且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善于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工程实际,能在核科学技术和核工程领域,以及其他与近代物理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生产、管理、教学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周丽霞等. 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2011,(01):78-81.

[2]张欣浪,温天舒.坚守为心中那个圣洁的“激光梦”――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副主任郑万国[J].《科学中国人》,2016.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 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27-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髓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指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质量的提高,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点。我院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2011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建设专业。

近几年,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宁夏及周边地区在发酵工程、生物化工、生物制药等领域发展较快。大多数职业院校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设置上对地区经济特色和发展论证不够,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设计领域过宽;课程体系设置雷同,缺乏自己的特色等不足。面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机遇,我们对地区经济发展深入调研并分析了宁夏及周边地区生物技术、生物化工行业背景、相关企业近两年的人才需求、地方资源优势、企业相关岗位对课程设置要求等。“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把职业教育的五要素融入专业建设全过程[3],以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为突破口,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依托行业、企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有两个特点:一是满足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二是适应学习者和职业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的职业学习[2]。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实现“三面向”(面向职业、面向岗位、面向生产任务),教学必须做到“三贴近”(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的内容要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3]。高职教育不仅要承担职业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要依托行业、企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审议专业人培方案,根据行业企业需求提出专业人培方案的调整意见,确保专业人培方案满足行业、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课程建设,指导实训基地建设,开发多种办学模式,为学校提供岗位及企业、行业人才需求信息,做兼职教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工程系于2012年5月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本专业根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立人培方案,专业教学目前定位于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方向是生物发酵及生物化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主要来自区内生物发酵、生物制药和应用化工行业的一线专家或管理人员,他们确保了人才培养需求的实时性、实效性。校企合作共同构建适于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依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需求重组优化课程体系,对一些课程(如生物化学与技术)构建多元化考核模式,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这些方式提高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2 设置工学结合教学情境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构建课程学习情境,每个情境下设若干工作任务,课程的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上课时下达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达到对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工学结合教学情境实现的关键[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知识模块化、技能项目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适时加入新的技能和技术,设置教学情境;并且学院重视校内实训车间和实验室的建设,有啤酒生产车间、发酵实训室、显微镜实验室、生物化学与技术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天平分析室等实验室。这为理论教学、实训、各种竞赛、技能鉴定、教师指导等相统一提供了保证,体现了学生、设备、任务、技能等的融合。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是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的主要场所,也为学生考证、训练以及实现各项工作任务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3 师资队伍的培养

一是师资队伍的培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所以教师队伍建设要放在首位来抓。工学结合教学必须具有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双师型教师可通过招聘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通过培训成为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也可通过专职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大都具有较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相对缺乏,因此,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挂职锻炼,可以获得行业和企业的动态信息,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前两条在实施上很难做到,我院的教师主要是通过后一种办法来来增强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效果比较理想。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的联系,教师带学生参观和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获得新知识与新技能,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实现了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学校还根据教学需要,按照专业需求,投资一定的经费,选派教师进修学习,培养双师型教师(生物技术专业教师,80%以上都具有技师证,75%以上教师是讲师,这些教师都具有双师素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科研和指导学生参加大赛等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教师的双师型素质与能力,不断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校鼓励专职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可以获悉行业或企业的动态信息,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三是开展科研、教改和技术服务,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师积极从事科研、教改和各项技术服务,通过这些方式不但能促进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四是加强对外交流。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国外、国内及省市的培训及学术团体活动,近几年,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教师每年都有机会与同类院校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吸取新的知识。通过交流开阔思路,增长见识,丰富知识,推动和深化教学改革,为办好生物类专业发挥作用,专业教师的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4 构建工学一体化的课程

专业建设的重点是师资、教学模式、实训室、校中厂、校本教材等,其关联模型如图1所示,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指南。课程建设主要涵盖图1中的教学模式实践、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4]。使学生通过完成工作的任务并进行反思,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等相结合。

针对专业的不同,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内涵也不同。生物类专业较适合模块化、情境化类教材[6]。无论哪种专业,高职的课程应该是行动导向体系课程,体现工作过程或岗位需求,必须实现学科体系的结构,完成教学体系的重构,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体现行动导向教学体系课程的特点,通过完成各项任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对知识的领悟能力。

校内实训基本能复现工作过程,我院有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过程突出了知识模块化、技能项目化的特点,完全满足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推进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据。由于条件不成熟,教师自编教材不能完全实现,教师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经过集体论证对一些内容进行增加和删减;教师吸纳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5 教、学、赛、顶岗实习相结合,开展工学结合教学

工学结合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岗位高技能人才,体现操作的高技能要求,尤其生物类专业是前沿发展学科,这方面更为重要。因此将课堂教学、创业教育、技能大赛、工种鉴定、顶岗实习等结合起来是培养应用能力和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3]。

教、学、赛相结合是工学结合在教学相长上的体现。一年一度的全区职业技能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大学生技能竞赛等为学生技能展示提供了机会,也为工学结合能更好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自2006年招生以来,专业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生竞赛活动,多次获得院级、区级及部级奖励。2011年6月,10级生物技术班的黎燕在参加全国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获得了二等奖,2012年6月,10级生物技术班的4名学生在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2012年5月,11级生物技术班的3名学生参加全区农产品检验技能大赛,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2013年5月,12级生物技术班的3名学生在全区农产品检验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二等奖;2013年6月,12级生物技术班杨丽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工业分析检验赛破格获得高级证书。通过这些方式,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6 结语

生物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团队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打破专业界限,不断探讨适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改革过程中,强调将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强调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5~7]。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生物技术及应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符合专业自身的特点,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

希望本改革模式能为同行所用,促进生物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和思考,完善实践教学,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兼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5(4):20-22.

[2]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继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36-140.

[4] 孙山林,葛仁华.工学结合的精品课课程建设[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93-94.

[5] 张丽靖,靳挺,等.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性实验的实践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111-113.

[6]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8

关键词:生物科学 职业技术 教学

在我系决定高师生物科学本科专业走高师生物科学(本科)专业附设“职业技术”的复合型办学路子以后,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创新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对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稳定办学新路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附设的职业技术课要怎样教呢?我们认为:

一、明确培养目标,转变教育观念

高师是直接为中学服务,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而中学开展新课程改革,又形成了新的课程理念。新课改后,中学对学科的看法有了较大变化,且在教学内容体系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对中学生物学的看法,过去认为中学生物学是一门科学课程。既然是科学课程,中学生物学就只可传授生物科学知识,不可传授生物技术知识。新课改后,认为中学生物学既是科学课程,又是技术课程。既然是科学课程,又是技术课程,那么,就应该既传授生物科学知识,又传授生物技术知识。所以,新课改后,中学生物学的初中部分选讲了十大课题,其中就有一个大课题是专门讲授生物技术知识的;高中部分六大模块内容中,就有二大选修模块分别专门介绍传统生物技术知识和现代生物技术知识。

面对中学的课程改革,高师教育的开放转型,我系在总结多年的高师专科生物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摒弃沿袭高师传统的“专业类课程+教育类课程”[1]的培养模式,大胆地采用转化我系高师专科生物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科研成果,即“专业类课程+教育类课程+(与专业相关)职业技术类课程”的学科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叫高师生物科学(本科)专业附设(生物类)职业技术的学科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附设的职业技术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生产第一线应用型的技术,使学生毕业后,既能到中学教好生物学

和劳动技术课中相关的生物职业技术部分的内容,又能凭借这技术到社会就业或自主创业。它不是培养从事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研究型[2]技术。因此,在教学上决不能沿袭传统高师生物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沿袭研究型农业大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树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念,紧紧围绕以形成某一技术领域的一门应用型的职业技术为主线,运用现代的先进教育技术,在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和职业技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能,以适合职业技术教育有效、灵活的教学方式传授新的职业技能和技术。

二、把握职业技术理论的“度”,上好职业技术理论。

高师生物科学(本科)专业附设的(生物)职业技术,是以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从某种意义讲,它是属于高职教育,不是岗位职业技术培训。因此,它既要学习技术,又要学习理论。特别是在科技转为生产力速度加快、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要强调学习技术理论。技术理论一通,技术容易掌握,也有可能创新。不学理论,盲目地实训实践,只能依样画葫芦,毕业后就很难适应当今技术变化万千的社会。学习职业技术,不学理论不行,但学习时间有限,要像师范专业那样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要花很多时间去学理论也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必要的。课程理论要以应用为目的,根据形成该技术领域或职业技术岗位的实际从业能力的需要,以“必须,够用”为度,坚持实际、实用、规范的原则,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要求,组织和教授好职业技术理论,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职业技术。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目前,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生产技术日新月异。面对这种形势,学生靠在学校学习几年时间学完终生所用的技术的时代已过去了。学生只能学习某个技术领域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术,学习技术的方法。毕业后,凭借在校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技术,运用掌握学习技术的方法去学习新技术,就可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上,教师一定要探索启发式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利用生物类职业技术,特别是农业生产职业技术的直观特点,开发和正确组织应用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在内的直观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加强操作技能技术的现场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难为易,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加快学生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要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要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好学生怎样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够和善于自学的能力。毕业后,他们就可以自己学习和转化新的生产技术,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四、立足本地,面向农业生产实际,加强教学同本地生产实际联系

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多数是在本省中学任教的,部分是到本省与生物相关的行政、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应用型技术工作,或者自主创业。因此,在组织教学时,要立足海南,面向海南农业生产实际。首先,要根据海南经济发展的需求,确定其学习的“生产种类”。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地理条件差异甚大,种植和饲养的种类差别也甚大。不同省份、不同地区、条件不同,生产和管理的技术也有所不同。而教材编写是面向全国或分南北编写的。在教学上,在具体确定传授的栽培或饲养的种类时,一定要面向海南,紧紧结合海南的生产实际而定。切不可照本宣科,书中讲什么,你就教什么。在传授生产技术时,一定要走出课堂,把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同海南本地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去分析、比较和指导本地的生产管理;同时,又把生产上遇到的难题带回课堂上来,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比较、解决其难题,这样既可促进生产,又可让学生在探究、分析、比较中摒弃生产技术中的糟粕,建构起科学的先进的生产管理理论和技术。同时,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猎取国内外成功的生产管理理论和技术及学科科研新成果,充实教学理论和技术,使本地的生产管理理论和技术跟上时展的步伐。其次,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很强,而学生学习的时间有限,在传授生产技术时,要摆脱学科教学进度的束缚,尽量根据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调整教学进度,以既保证学生学到生产全过程的实际生产管理技术,又保证教师按时按质完成教学进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

量。

五、立足海南,面向中学,加强教学同中学(生物类)职业技术联系

帮助学生掌握一门职业技术,为上好中学生物学和劳动技术课中职业技术部分的内容打下基础,是高师生物科学(本科)专业附设的职业技术的另一个目的,也是附设的职业技术的师范性。这是附设的职业技术课和高职院校开设的职业技术课的不同之处。因此,在教学上,一定要紧密结合中学生物学和劳动技术课中职业技术部分的教学实际。备课时,要在备好高师职业技术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中学相关部分内容讲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实验、实训、实践,课程标准中要求达到什么行为结果,掌握什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形成什么技能、技术。综合分析,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要上好这部分内容,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技能技术。然后,把作为未来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技术结合到高师职业技术课中去,融为一体讲授。使学生既掌握高师职业技术课专业知识、技能技术,又形成上好中学生物学和劳动技术课中相关部分职业技术内容应具备的能力。毕业到中学任教,就能动手组织完成相关部分内容的教学和实践工作,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绿色证书”教育,促进“三农”的发展。

六、加强实践教育,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而操作技术和动手能力都是通过实训、实践的操作才能获得的,且在训练中形成技能技巧的,在理论的思维中是无法达成的。因此职业技术课的教学,要创建符合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反思和内化技术的机会。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为此,实践课教学注意:

首先,要明确本课程在整个职业技术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根据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上好本课程的课。例如,植物病虫害防治课,教师要明确它是作物和蔬菜栽培职业技术的技术基础课,是为学习作物和蔬菜栽培技术打下防治病虫害的基础。实训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识别作物和蔬菜常见的几种病虫害特征的技能;学会识别引起病虫害相关的昆虫、细菌和病毒的种类和特征的技能;学会防治的操作技能(包括知道用什么农药?浓度要多大?怎样配制?怎样喷杀?等技能),切实为后续课程作物和蔬菜栽培技术打下防治病虫害方面的技能技术基础。其次,要认真上好实践课。现在这些从校门到校门的大学生,实践生产技术十分贫乏。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践基地,按培养高等应用技术人才的要求,结合海南的生产技术水平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训练活动,紧紧围绕形成一门职业技术,各门课程应完成各自的基本操作技能、技术训练,使学生形成各门课程所要求完成的技能技术。切莫把“黑板种田”、“多媒体课件养猪”的方法代替实践,也莫把训练技术变成“讲”技术。最后,通过综合实践课,让学生将各门课程学到的技能技术综合起来,运用到综合实践课中去。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训练,形成综合操作技能与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万名、崔文涛,师专人才培养模式浅议[J],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2001.(13.14)54

[2]马树松,立足地方,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路子[J],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7)33

上一篇: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范文 下一篇:创新教育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