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0:40

国家债务危机后果

国家债务危机后果篇1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财务报表;影响;应对措施

欧债危机也即欧洲债务危机,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现在许多国家,随着救市规模的扩大,债务比重也在大幅的增加,当这个危机爆发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违约。欧洲债务危机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了问题。如果把政府看成一个大公司,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的原因是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除了问题,尤其是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欧洲各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的问题是资产负债比率过高,从财务上看,资产负债比率过高会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企业的偿债能力会下降,带来债务风险。本文从三大财务报表角度审视欧洲债务危机,并据此提出欧债危机对中国影响以及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以期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从三大财务报表解释欧洲债务危机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中如果资产的增长速度快于债务的增长速度,资产负债比率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企业能够有效利用负债带来的财务杠杆收益,企业才能长久发展。相反,资产负债比率过高,企业财务风险超过可接受的水平,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最后破产。如果把欧洲五国各国政府分别看做一个大公司,这五个大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同一个问题就是资产过低,负债过高。欧洲债务危机实质上是增长危机,是这些国家经济“生产性”的危机。和欧元区的核心国家相比,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的经济基础较差。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引爆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受此影响,欧洲各国经济增长大幅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宏观经济深陷衰退之中。2009年底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很快就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五国陆续裁撤公务人员、削减福利支出,以压缩财政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这些紧缩措施在短期内必然影响经济增长,推高失业率。2008年以来五国国债余额占GDP比例不断攀高,除西班牙之外,其余四国债务比重均超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60%的基准线。西班牙国债余额虽然相对低一些,但由于该国失业率非常高,其财政形势仍然严峻。在资产负债表中,如果资产的增长快于负债的增加,资产负债表就不会出现恶化,该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良好。反之,资产增长缓慢甚至不增长,负债却增加,资产负债表就容易恶化,该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容易出现问题。五国实体经济增长缓慢甚至不增长,政府宏观资产大幅贬值,同时债务大幅增长,政府资产负债表恶化难以避免。五国政府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比率过高,由于财务杠杆效应,政府财务风险很大,政府的财政状况出现严重问题。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企业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超过营业成本越多,企业经营成果越好,企业盈利能力越强。相反,企业营业收入等于或小于营业成本,企业经营成果不好,企业不仅不盈利反而亏损。政府的营业收入可以理解为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的营业支出理解为政府的财政支出。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欧洲五国各国政府财政收入方面,经济衰退直接导致了税收的减少,即五国财政收入减少。但五国政府财政支出则没有相应减少,五国都是高福利国家,而且人口逐步步入老龄化,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福利支出,但由于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五国逐步老龄化的人口,财政支出几乎没有变化。由此财政收入减少而财政支出没变,政府的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可能是亏损状况,即财政收支失衡。从会计上看,企业利润表持续亏损,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就值得怀疑,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同样,政府的财政收支失衡,政府虽然不至于倒闭,但出现债务违约是很正常的。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状况的财务报表。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欧洲五国各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理解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由上面分析可知,五国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而财政支出没变,即五国政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为负值,产生的现金流出量为正值。由于上述五国均为发达国家,投资活动相对较小,所以主要论述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影响五国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主要因素是融资成本。五国由于国债余额过高,评级机构不断下调对五国的债务评级,导致国债收益率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市场担忧政府债务违约,投资者纷纷抛售国债,使得国债收益率更高,导致政府融资成本上升。由于五国社会福利开支过大,而紧靠税收收入难以满足其财政开支,因此仍要依靠举债,加重债务负担,使债务危机更加恶化。因此,筹资活动也产生了负的现金流入量。总体而言,五国政府的现金流量为负值,五国政府现金流断裂,未来“经营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其偿还债务能力急剧下降,欧债危机很可能进一步恶化,除非有大量的现金流的注入。

从财务会计角度看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资产负债比率过高,财务风险很大,同时经济增长缺乏动力,仅依靠单项资产(即征税权,理解为无形资产)的增加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乏力,而债务比重不断增加,经济增长陷入困境,导致政府利润表连年亏损。同时债务余额过高,导致融资成本过高,融资活动难以持续,政府的筹资活动现金流断裂,而政府的财政收支失衡也即政府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断裂,政府很可能债务违约,欧债危机爆发。要解决欧债危机,根本要靠改革经济发展结构,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降低资产负债比率,降低财务风险,使政府的现金流量得以持续。

二、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欧洲债务危机使欧洲国家经济更加困难,同时欧盟地区是中国第一大对外贸易区,因此会通过贸易影响到中国企业出口,中国的出口型企业将更加难做。同时,欧洲五国由于债务危机的上升,短期资本流动性的波动性加大,而中国的人民币对美元仍然有升值的压力,所以国内可能会有热钱流入,这样可能就会给中国国内造成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好企业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支,争取最大利润,是企业财务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欧债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本增加。由于世界经济的联动性,短期资本流动性的波动性家具,欧债危机可能造成一部分热钱流入中国,进而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企业成本增加。

第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受欧债危机的影响,通货膨胀,国内各种商品价格上涨,很多企业迫于成本突然增高会限产、停产甚至破产,造成市场萎缩。同时如果国内通货膨胀率一直高于储蓄率和工资增长率,消费者可能会缩减一些消费开支,消费需求下降,在总体上造成市场需求的下降,因而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及企业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导致了企业生产力的下降,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欧洲国家的跨国企业会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对中国境内企业发展造成冲击。

第三,融资难度大,资金流动难。虽然目前欧债危机对中国影响还不是很大,但中国仍处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融资难仍是国内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企业的融资仍然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由于欧债危机融资环境逐渐恶化,银行不仅提高了融资标准和成本,而且融资额度也随之降低。这样,使企业丧失许多良机。融资困难,一些企业会缺少流动资金,也就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企业由于资金缺乏而面临倒闭破产。

第四,出口型企业发展更加困难,可能直接破产。很多出口型企业主要市场是欧盟地区,由于欧债危机,欧洲各国经济萎靡,欧洲各国纷纷紧缩对居民的财政补贴,居民消费水平会因此下降,出口型企业出口数量会减少,可能有破产倒闭风险。对于出口型的企业,应该通过开拓新市场或者采用新技术,安全度过寒冷期。

三、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

面对当前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形势,中国企业应考虑在财务上如何应对欧债危机。综合对欧债危机的产生原因和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我认为中国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欧债危机:(1)对长期投资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对投资资金的影响,设法减少长期投资项目的建设。(2)提前购买、囤积生产必须的原材料,以避免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长,而存货的增长也会带来资金成本的增长,要从二者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3)对于跨国公司,可以加大对欧洲市场以外的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以使企业整体风险降低。(4)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的正常经营往往会因为流动资金原因而出现财务风险,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能有效地帮助企业培育、取得和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完善应收账款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程序。第二,采用客户信用管理。第三,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动态管理。(5)清理应收账款和存货,确保企业现金流的健康。以降低由于通货膨胀带来货币贬值导致对货币面值需求的大幅增加的影响。(6)抓住机会,进行企业合并重组。由于欧洲债务危机,众多欧洲企业的资产价格出现大幅缩水,急需得到资金援助。同时,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而且中国企业对资源和技术的需求也很强烈。因此,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入欧洲市场提供了机遇。

四、总结

欧债危机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从财务角度寻求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欧洲五国长期高福利,国债余额过高,资产负债比率过高,导致财政收支失衡,同时融资成本大幅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断裂。中国企业应谨慎面对欧债危机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财务管理,尽量在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获取盈利,谋求发展的新道路,未雨绸缪,以防欧债危机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参考文献

[1]陈志.欧债危机的财务会计分析[J].中国金融,2012(03).

[2]周逢民.欧债危机最新进展及未来走向[J].银行家,2012(01).

[3]冯永华.欧债危机的演化及应对策略[J].未来与发展,2012(01).

[4]赵东平.何静波.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分析[J].现代商业,2012(02).

[5]马骏.欧债危机以及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融资,2011(10).

国家债务危机后果篇2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地方债务;地方融资平台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81-02

一、欧洲债务危机现状

欧洲债务危机始于希腊,随后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和意大利也相继出现债务问题,并被开始称为“笨猪五国”。希腊债务危机发生之后,大多数国家并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均采取观望政策,以德国为首的欧洲错失了救助的最佳机会,直到2010年5月6日,美国道琼斯当天大跌近千点,才惊醒了沉睡中的人们,欧洲债务危机原来离我们这么近。次日,欧元区财政部长和IMF了决定救助希腊的决策,提供希腊1 100亿欧元贷款,后果还未可知。

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后,市场反映波澜壮阔,欧元大幅贬值、全球股市走弱、当事国国债CDS飙升、大宗商品暴跌。而最近一段时间,在各方“救火”以及当事国出台“整改”措施之后,欧元开始小幅反弹,CDS基本稳定,大宗商品重新进入上升通道。平心而论,欧洲五国未来五年到期债务在1.1万亿欧元左右,而欧盟和IMF联合推出的总额7 500亿欧元救助资金加上各当事国自筹资金,完全有能力一解燃眉之急,这也是欧债危机重归平静的基础。

然而,欧债危机是否结束,现在判断为时尚早,但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可能还是要持续一段时间。

二、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

1.欧洲债务危机可以看成是金融危机的延伸。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的时候,政府应该反经济周期操作,即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经济走出衰退。政府一方面要增加财政支出,另一方面要向市场投入大量的货币,从而加深了政府的负债。当政府债务达到一定程度时,国际投机金融机构的做空行为,加速了人们对该国偿债能力的质疑,尤其是穆迪和标普对这些国家的降级行为,引发了欧洲债务危机。

2.债务国家本身的经济状况欠佳。希腊加入欧元区之前,并没有达到欧元区的标准:第一,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第二,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为达到标准,希腊请美国投行高盛进行设计,从账面上达到了欧元区的标准,但隐藏了10亿欧元的债务。高盛对希腊的经济本身就知根知底,做空行为也是意料之中。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随后被降级,希腊债务危机演变成欧洲债务危机。

表1 2009年部分欧洲国家政府财政状况

数据来源:经合组织(省略/home/)。

(二)对中国的警示

近期很多专家认为,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因为中国外汇储备里欧元所占比重不大,其影响主要是来自对欧洲的贸易方面。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还是较为短视。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道琼斯指数从最高11 258点高处下跌至今,可以反映出,人们对欧洲是否能够走出债务危机是较为悲观的,而A股的连续下挫也说明大家对后期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笔者认为,希腊债务危机已经通过“蝴蝶效应”有效放大了,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会出现“滞胀”现象。对中国的警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地方债务过多。欧洲债务危机首先体现的就是政府债务太多,资不抵债,最终可能出现违约情况。2008年金融危机时,为了应对困境,中国打开了地方融资的门槛。然而地方融资容易,监管很难。截至2009年底,在有统计的31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只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山西、河南、贵州、宁夏的平台贷款债务率(平台债务合计/本省GDP)低于60%,有10个省市甚至超过了100%(《10省市贷款债务率超100% 地方融资监管意见难产》,中国新闻网,2010年4月6日)。欧洲债务的发生,也加深了对地方债务风险的担忧,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好后续监管问题,地方债务可能会进一步加深。

欧洲债务危机告诉我们,赤字财政政策的实施必须把握好相应的度。虽然赤字财政是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经济所共同使用的经济政策,但要注意量的积累所引起的质的转变,特别是在国际经济环境动荡不定的大背景下,财政赤字的持续攀升必须引起警惕。

2.货币政策。欧洲债务危机的发生,也是金融危机的延伸。各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泡沫,泡沫一破,就出现经济危机。2008年以来,中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同时,货币投放巨大。2009年的货币投放量是2008年的近2倍。其直接结果是:房地产价格翻了1倍,上证指数从1 664点一路上涨到3 478点。随后,各种物价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通胀压力加大。现在正好站在十字街头,货币政币外松内紧,经济形势更为复杂。

欧洲债务危机告诉我们,扩张的货币政府,可能在短时间内可以刺激人们消费,从而提升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通胀压力,形成一定的泡沫,当我们为泡沫而惊醒之时,也许就是灾难来临之时,之后一系列问题就将暴发。

(三)中国的应对措施

1.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加强金融监管。地方政府是有融资冲动的需求,因为融资,可以扩大投资,加速当地的经济发展,提升政绩水平,而且还可以增加相应的收入。如湖北省就有一个10万亿投资计划,按其GDP水平,是无法达到的,只有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增加政府债务才能做到。如果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有这样的冲动,最后会导致经济严重过热,通胀压力巨大,同时,地方债务水平严重超标,债务危机也就产生了。所以现在急需要做到的是要遏制地方政府融资冲动,加强金融监管。为此,国务院6月10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地方各级政府不得以财政性收入、行政事业等单位的国有资产或其他任何直接、间接形式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行为提供担保。这只是第一步具体措施,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从两个规则进行把握。第一,设置地方融资标准。地方政府主要是通过债券和银行进行融资,为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可以设置融资标准,只有达到相应标准,才允许其发行债券或向银行贷款。第二,地方债务水平超标要进行处罚。现今,地方债务水平超标的省份较多,如果不加以管理,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进行效仿。因为GDP增长了,自己就可以高升,而财务坏了,自己也不用担责。所以对于地方债务水平超标的,一定要通过相应的途径进行处罚。

2.改革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制度。第一,明确地方政府收入来源。加强收入来源的管理,使地方政府知道,自己的收入是多少,举债的数量要与收入相稳合。同时,以立法形式加强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增强透明度,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加强风险管理。应该及时对全国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切实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防范偿债违约风险。第二,规范地方政府支出管理。为了“保增长”,地方政府会通过加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而不论这些支出是否必需。而作为纳税人的公众,对于这些支出毫不知情。中央应该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支出管理,对于那些只为增加业绩,而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的支出进行限制。而且政府的投入,有时会形成恶性竞争,反而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如前几年的风能发电、钢产等,都由于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产生严重过剩。

3.调整货币政策。中国去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欧洲国家一样,中国也产生了相应的部分泡沫经济,如房产价格上涨将近1倍,股市上涨1倍多。然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现在已走到十字路口。“中国的各种货币政策,目前都保持着弹性和余地,可以做到松紧有度”,这是央行副行长、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近日关于货币政策的最新表态。这说明中央对现在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已经了如指掌:如果继续执行去年的宽松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加大资产泡沫,通胀压力增加;如果退出经济刺激政策,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则可能对刚刚出现的微弱的经济复苏不利。所以今年以来,央行一直没有采取过于激烈的货币政策。一直都是使用增加银行准备金率的杠杆作用,而对大家普遍预测的加息则一直隐而未发。

很明显,中央银行不会再持续去年的很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否应退出刺激经济政策,即采取大家认为的加息政策来管理通胀呢?本文认为,现在加息的必要性不大,由于欧债危机到来,欧洲都采取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严格的货币政策,这对中国的出口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国内,现在房价和股价的效果已经显现,通胀水平正处于波峰,如果采取加息的措施,其延迟效应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总结

欧洲债务危机已经过去,然而余波不平,欧洲还将为欧债危机持续埋单。欧债危机本身对中国的影响不大,主要是从出口影响中国经济。但其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对中国的警示意义。中国虽还没有达到债务危机的时刻,但地方政府债务已经严重超标,需要我们提前预防,以阻止更大风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徐建军.欧债危机急性转慢性[EB/OL].新浪财经,2010-06-30.

[2]沈建光.欧洲债务危机:下一个拉美危机[R].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海外市场研究部内部报告,2010-02-08.

[3]韩志国.欧洲债务危机的四种演绎方式[EB/OL].t.省略/1291592332,2010-05-21.

[4]十省市贷款债务率超100%地方融资监管意见难产[EB/OL].中国新闻网,2010-04-06.[责任编辑 吴迪]

国家债务危机后果篇3

综上总体上看,欧债危机已经告一段落。未来虽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欧元区重债国的债务形势已经开始稳定。欧洲债务形势好转有以下几种迹象:一是市场对危机国的信心开始恢复,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国债收益率近期大幅下滑就说明这一点;二是希腊出局已不可能,欧盟与希腊都有信心让希腊留在欧元区;三是欧元区国家已经就建立银行联盟达成一致,具体步骤都在落实当中,欧洲金融市场开始稳定。

舆论界经常谈论,借贷发展、超前消费是欧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的确在欧元开始使用的前几年,后来的债务危机国都经历了一段经济蓬勃发展的阶段,因为这些国家利用欧元的信誉,大大降低了它们借债的成本。借债成本下来了,但宽松的贷款也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金融泡沫,导致了房地产泡沫。当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国际金融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恐慌,原来流入欧元区边缘国家的大量资金突然中断,于是爱尔兰、西班牙这些国家的房地产泡沫也跟着破裂,造成银行系统的灾难。这些国家的政府只好动用公共财政去求助银行,结果财政赤字猛增,债务危机就跟着爆发了。

除了这些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被舆论忽略了。那就是使用欧元后,欧元区的内部贸易收支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跟德国有很大关系。西班牙、意大利这些国家在加入欧元区之前,在对德国贸易中是有顺差的。但是在统一货币之后,德国的工资和社会福利没有增长,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支出则明显增加。德国的生产效率原本就比较高,再加上成本没有增长,所以其产品竞争力就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欧元区内部贸易收支结构发生逆转,德国出现了大幅顺差。其他国家因为使用欧元,不能再靠货币贬值来提高竞争力,所以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则持续恶化。从这个角度上讲,德国既是欧债危机的原因所在,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力量。如果德国不调整自己,不出手援助其他欧元区国家,最终也难逃危机的命运,因为德国也受到了一种经济全球化的挤压。

欧洲国家已基本达成共识,就是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才能最终走出危机。这种共识的出现是有教训在里面的。西班牙经济学家解释,西班牙在加入欧元区之前,其财政赤字水平和债务比例都比较高,许多欧洲国家都怀疑西班牙能否达到欧元区的标准。但是西班牙政府用了将近四年的努力,把债务水平和公共财政的赤字水平都降下来,达到了加入欧元区的标准。此次债务危机爆发之后,西班牙又想采取先前的做法,以期降低债务比例。但是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却没有出现任何效果。这充分说明,当金融市场怀疑欧元的稳定性时,某个国家单方采取措施是解决不了当前问题的。

其实,欧洲债务危机国已经排除了脱离欧元区的办法。而且大家几乎都认为德国的态度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改变。德国现在之所以仍很固执己见,主要是因为2013年有大选。目前看,默克尔继续当选已经没有悬念。在选举后其解决欧债危机的立场一定会有所变化,因为目前德国的出口和增长也已受到危机的影响,救欧洲就相当于救自己。

国家债务危机后果篇4

关键词:国家债务危机;金融危机;欧元区;世界经济复苏

近年来,伴随着冰岛危机、迪拜危机以及最近希腊国家债务危机的出现,金融危机后引发的国家债务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盟、各国央行以及美欧等国的许多会议上,国家债务危机都成为一个热点议题。鉴于2008年金融危机刚刚有复苏的迹象而国家债务危机随即在各国肆虐,本文拟对国家债务危机的发展现状、形成原因以及国际影响进行初步研究与探讨。

一、国际债务危机的现状

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还是向世界银行(World Bank)、向其他国家)借债。当一国不能偿付其债务而发生违约时,即出现债务危机。随着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来防止经济的大规模滑坡,这些措施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刺激政策导致全球债务激增,直至出现偿付到期债务的风险。伴随2009年到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的苗头,各国的债务危机逐步显现出来。实际上,早在2008年10月,北欧小国冰岛的债务问题就浮出水面,其后是中东欧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经济规模较小,国际金融救助也比较及时,债务问题没有酿成较大的国际金融动荡。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分别下调希腊的债务评级。起初,很多人仍然认为希腊只是个例,但是,希腊问题不仅仅是希腊的问题,此后欧洲多个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欧猪五国PIIGS”(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的信用评级被调低,经济下滑,债台高筑,赤字和债务像两座大山压在这些国家身上,债务危机就此在欧洲大陆蔓延开来,甚至有向世界范围内波及的倾向。

金融危机后伴随的债务危机并非第一次出现,其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史上历次的金融危机都加大了国家信用违约的风险,上世纪爆发的三次全球性金融危机――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和1997-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均是如此。1929-1933年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它对信用的影响十分显著。1926-1929年间在美国发行的债券中,到1937年底有70%违约。1930-1935年问,国际债券市场上58个发债国家政府中有21个违约。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导致42个债务国要求推迟还债,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拉美地区)债务危机。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地区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并波及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标准普尔下调了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评级。俄罗斯1998年出现违约。新加坡、日本、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及部分拉美国家的或银行债券等级也被多次下调。

反映债务危机,即各国政府债券风险大小的指标是信用违约掉期(CDS)利差。以刚刚席卷全球的08金融危机为例,各国CDS利差从2008年9月底以来开始表现出显著上升的迹象。2009年2月,一些国家的国债CDS达到最高点。阿根廷、乌克兰、委内瑞拉等国的CDS利差从2008年9月的1,000点左右直升到3,000点以上。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从700点升到1400点。英国、西班牙、德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等欧洲国家的CDS利率均在短短半年时间里翻了几番。冰岛从260点急升到11月份1,000点的高位。尽管美国的CDS利差升水幅度较小,10年期CDS利差仅为92个基点左右,但较2008年10月初的17个基点扩大了5倍多,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信用风险较高的国家向IMF寻求资金援助以减轻沉重的赤字和债务压力。虽然国家债务危机并非第一次出现,但本次金融危机后出现的债务危机却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二、国家债务危机出现的原因

早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欧洲就已经出现了债务危机的迹象,美国金融危机加速了它的暴露与爆发过程,并且造成了今天难以收拾的严重局面。美国、英国、日本与欧洲的债务危机都相当严重,日本的债务危机甚至远比欧洲严重,但债务危机在欧元区率先爆发,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欧元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欧元区各国运用经济政策发展本国经济的空间与能力。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两个最主要政策工具,松的财政政策往往会伴随紧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也往往会伴随松的货币政策。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政策指向与调节机制不同,因此这两种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松紧搭配的各种组合就可以有效地对经济运行实施调节,进而达到既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虽然《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欧元区国家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的3%,债务总额不得超过本国GDP的60%,但在实践中,大多数国家都早已突破了这两条警戒线,法国的债务总额甚至达到了本国GDP的90%,可见《稳定与发展公约》的规定早已成为一纸空文。

2008年,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并蔓延至全球,欧洲各国为了走出衰退泥潭,大都采取了大规模的扩张财政政策来刺激本国经济,这就导致了债务风险的快速积累,并且不断演化成了可能危及全球经济发展的债务危机。

2.“生产性”的缺失是造成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欧洲众多高福利国家,每年保持着极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以这次发生债务危机的希腊为例,2003年到2007年,希腊每年的平均增长率高达4%,但希腊自身与欧洲众多国家一样并不具有较强自身发展优势,这说明这种高增长的状况主要依靠着财政和经常项目的双赤字以及加入欧元区后更容易获得廉价的贷款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以及信贷消费。但是,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导致经济下滑,货币高估使得出口始终较差,而没有灵活的货币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投资

和消费拉动经济,赤字不断累积。在全球经济繁荣时期,这种赤字和债务可以不断周转;一旦金融危机经济滑坡使资金周转不利,赤字与出口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国家信用风险逐步积累,造成国家债务危机。

3.欧元区的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距甚远,尤其是南欧的几个国家在经济体制与运行方式上都有着与西欧各国特别是德、法两国比较明显的差距。

由于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政策、外贸政策与劳工政策,因而在加入欧元区后,各个国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就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

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等国家既没有特殊的地缘优势,也没有明显的资源优势,更没有领先的创新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欧元区的对外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就被德、法等强国所垄断,强国的发展优势与弱国的发展劣势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欧元区的经济发展优势与市场竞争优势不但没能得到体现,却反而呈现出逐步弱化的趋势,使得整个欧元区的经济增长乏力。

2010年一季度,美国的GDP同比增长了3.2%,而欧元区GDP的增长还不到0.5%,实施统一货币制度的欧元区的制度劣势与单一货币体系国家的制度优势呈现出了鲜明对比,导致没有发展后劲的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4.欧元区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但在某些国家经济遇到困难时,欧洲央行却不许对单一国家实施救助,只能靠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救助,这就使得欧元区内的解困机制与救助机制都极难建立。再加上欧盟与欧元区的决策机制极为复杂,所有的救助行为都需要经过各国议会的一致批准,重大问题决策还要经过所有国家的全民公决并且一致通过才能确定,这就使得在重大危机爆发时欧元区很难作为一个整体迅速做出反应并制定相应对策,这也就很难不贻误时机并导致危机的不断恶化。

三、国家债务危机的影响分析

1.欧元体制决定解决希腊债务危机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风险不会在短期内结束。从持续时间看,由于部分欧洲国家出现问题都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包括福利支出高、财政缺乏约束、缺乏主导优势产业等,而内在结构性问题难以一蹴而就。再加上这些国家目前经济增长仍然非常缓慢,甚至还有些国家仍处于衰退之中,削减财政开支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我们判断这波危机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2.债务危机会难以蔓延至英美日等国,全球性债危机难以形成。显然,高债务或高赤字的不仅是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照样存在高赤字或高负债的问题。尤其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都曾推出了规模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相应的财政赤字和负债水平也是明显上升。

不过,英国、美国、日本等高债务问题可能不像欧区那么重。美元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在危机升级时,美元甚至会充分体现其避险货币的作用,转而走强。而美国仍将是全球最具实力的经济主体,债危机难以发生。

而日本虽然也存在较高的债务比率,但其融资途径主要还是国内,银行金融体系持有的日本债务仅占其债务总额的10%左右。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能力应比较有限。因此,虽然英美日等国同样是高赤字和高债务,但问题相对更可控。

国家债务危机后果篇5

欧债危机的爆发看起来是一场国家的债务危机,从希腊、意大利等国的债务曝险,到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债务比重超越警戒线引发债务评级下调,显示的是一场可能的债务违约和债务危机。现在这场危机还在继续延宕过程中,影响波及可能进一步扩大,这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什么在全球经济最核心的欧元区国家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在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欧洲经济和金融市场时,货币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看起来是关键因素,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产生的冲击波杀伤了融资过度、金融体系脆弱的国家,出现了像冰岛、爱尔兰这样的陷入危机的经济体。因为金融市场的扩张过度和过分的杠杆融资而导致金融体系脆弱部分曝险,一部分金融机构受到了影响,这显然与债务性质结构无关。金融危机的冲击首先体现为对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否稳健的影响,当时主要的观察认识认为金融市场衍生品的杠杆化交易失控和银行类机构资产的过度市场交易是主要原因,其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资产受到了影响,货币体系和货币政策并没有陷入危机,主要国家的货币体系和政策是健康稳定的。这些国家的财政体系也是健康安全的。在应对金融市场动荡时,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充分发挥了财政的最大能力对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主要国家的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当然也是应该的,一些国家的财政甚至超越了自身的承载能力实施扩张和经济拉动,甚至还带动或强制其他金融机构实施扩张和提高支出水平,以应对经济下滑。这在学术界不同流派看来,是对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或自由市场经济机制的一次彻底批判和否定。那么,在一个健康稳定的财政体制和货币体制下,金融体系的危机爆发可能吗?它仅仅可能是局部性的吗?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难以理解,金融市场的交易和融资活动与一国的财政体系活动和货币体系的活动可以完全地切割分离吗?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并不清楚,在学术和政策实际运作层面并没有很多关注。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美国的财政体系并没有编者按:鉴于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洲经济摇摇欲坠,欧债危机已对世界经济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并迫使我国经出现明显的危机,货币政策体系也显得稳健安全,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水平都是在稳定水平状态下运行,金融危机在当时显得像是个别银行和证券机构的信用危机。在应对流动性收缩和金融机构稳健时,美国政府冲在最前面,其采用了特种预算工具筹集资金,并给予了危机金融机构大幅度的资本输入,而美联储并未作出过多反应,维持了基本的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只是在2009年以后当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和就业率下降以后,才推出了扩张性的货币供应政策,即QE1和QE2。欧洲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冲击的初期,也体现出了一种有限的金融机构信用或支付危机,对于经济财政支出最多是一种间接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并未影响到货币体系的稳定,欧元体系的货币政策是稳定健康的。它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欧债危机来说,它似乎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某种联系,但作为财政工具的债务危机又似乎与货币政策体系没有直接的联系。这种假设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被多数人所接受,也就是欧债危机是债务问题,是欧盟内部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水平失调所带来的后果,如果是这样的话,债务危机也就是一国的财政信用危机,与欧元货币政策体系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必须要问,这样的假设合理吗?金融危机条件下出现的债务危机与欧元货币政策体系究竟有何关系。当我们深入地看一下欧元货币政策体系的结构影响,才能发现欧元体系内部财政体系的功能,它们二者其实是被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财政支出体系与统一的非的货币政策体系被结合到一起时,它们的运作就已经潜伏了财政扩张和债务失控的危机,而国际金融危机就是此次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因此,欧债危机,看似并非货币体系的危机,实际上真正是货币政策体系矛盾危机的集中爆发。我们这种分析假设的基本前提就是欧元货币体系隐含着内在的矛盾,财政体系的矛盾是一种突破口,债务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中已经是无可避免的结局。

二、货币政策体系矛盾的财政表现

欧元作为欧盟统一货币始于1999年,它的产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与职能。它既是欧洲统一经济体的流通货币和支付工具,也成为欧元区的储备货币和外汇支付工具。欧元一诞生,就取代了欧洲各国原有流通的货币,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与美元、日元、英镑在国际结算中竞争,而且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欧元的流通也形成了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于欧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财政体系运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欧元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与美元竞争国际储备货币中获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使欧洲央行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同时,在欧元区内部,统一的货币也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和利益,对于资本流通、货物贸易和劳动力就业等带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欧元体系从诞生起就带来了它的不稳定性,它隐含的矛盾冲突在市场条件形成时就必然爆发出来。

第一,欧元作为一种区域性的货币是欧元区国家的货币,它的出现是建立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统一开放条件下的,17个国家形成的货币区大约有3.3亿人口,12万亿美元的GDP总量,人口规模已超过美国,GDP总量为美国的80%。欧元一出现就被认为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欧洲各国经济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高度接近,经济市场化发展的水平差异较小,对于经济合作和联合市场化竞争的意愿十分强烈,因而在政治上的阻力也较小,大多数西欧国家都积极加入了欧元区,一些东欧国家也积极要求加入欧元体系,这也使欧元一度被多数人看好,甚至认为在未来10多年以后极有可能取代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欧元作为货币体系涉及到了诸多国家的权利和利益,在其中如果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货币体系的运行就会出现危机,尤其是在各国的经济利益诉求难以达成一致而又没有一种强制性的行政力量加以控制时,矛盾就会爆发,货币政策体系就难以去左右国家的财政行动,更不可能去控制各国的政治决策。而欧元被大多数人看好的原因就是因为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和一定程度的政治联合行动,没有被看出其中可能存在的严重分裂隐患,也就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政治结构和权力分配控制的不同,它们所获得的来自欧元体系的利益可能是不同的。而当面临市场冲击时他们所受到的冲击程度也是不同的,极有可能出现人们不愿看到的组合:最小的获益者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最大的受益者则成为最小的受害者。而十分不幸的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出现的欧债危机,正是这种结果。

第二,在各国纷纷放弃而加入欧元货币体系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的结果,显然也低估了这种可能性,也可能是在短期利益驱使下去搭便车,获得一些免费的经济利益。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南欧和东欧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会极尽努力直至修改财政数据力图加入这一体系。这种利益是什么,我们简而言之,就是在货币体系层面有可能的储备货币利益,竞争型的储备货币份额可能是发行和货币国际化流通获得实际的铸币税收入,而且统一的欧元变得更有竞争性,对于那些经济地位较为弱小的国家来说,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和对于美元的储备性依赖也会大大降低。而从经济层面上说,区域性货币减少了汇率波动带来的贸易摩擦,对于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会产生积极的效应,这在理论上也被归结为存在着一种最优的“区域货币配置效应”。现在我们从实际状况看,金融危机的冲击粉碎了这种美丽的梦想,欧元区不得不回到严酷的现实中来。这个现实就是,欧元区货币的运作需要付出极高的运行成本,利益矛盾冲突积累又可能使得区域货币体系分崩离析,财政和债务危机的爆发是货币体系矛盾的直接体现。

第三,已有研究已经揭示了大量的问题和原因,指出了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本是一国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区域货币体系的形成已经统一了货币政策,各国也就只有财政政策可以作为调节支出的工具了,欧元区成立时已经意识到财政支出规模和预算赤字有可能危及欧元体系的稳定,已经对各国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规定了上限,但财政支出具有更高的含义,这一要求的提出没有强制的法律或行政约束,这为金融危机后的财政扩张和失控留下了隐患。财政支出失控和债务危机爆发的诱发原因可以分为下列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结构差异和政治决策冲突方面看,财政支出功能失控必然引发债务危机。欧元体系的17国在进入统一货币政策以后,各自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竞争能力以及市场产品的发展前景差异极大,它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阵营。第一阵营即欧盟的领头羊德国和法国,其具有极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劳动生产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均GDP在35000美元以上;第二阵营为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家,经济结构较为优势,有较高的竞争力,人均GDP为25000~45000美元;第三阵营为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爱尔兰、冰岛等国,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人均GDP大致为20000~30000美元,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低。这样的结构差异导致经济政策协调的困难。统一的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政策必然导致不同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不同的竞争力,并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的财政收入和预算支出能力会受到更大的制约,赤字政策和财政状况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欧猪五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比重已经达到了危机临界状态,而且背负的债务包袱越来越重。二是从危机应对决策过程看,财政政策失控导致的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扩展爆发,金融危机引发了债务危机的爆发,其中具有内在的联系。欧元区国家具有较为近似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但其国内的政治结构、治理方法、社会文化影响还是有着较大差异,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创新能力较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包袱,福利主义盛行,出于政党利益要求而对于财政约束松弛,导致债台高筑。其中欧猪五国的当年赤字占GDP比重在2006年为1%左右,到2011年已经达到13%以上;累计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70%上升到120%以上,其中希腊已经达到180%以上,其他国家也达到了100%以上,大幅度超出了欧盟规定的安全警戒线。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时,出现了人们对于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批判,对于用国家干预来影响市场的凯恩斯主义抱有幻想,学术上也出现了否定市场机制推崇国家干预的思潮,这正好迎合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国家干预控制的理念,在欧债危机爆发过程中,这种思潮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和信用收缩的主要政策,这些国家的财政纷纷采取了空前的扩张和救援行动,对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亏损进行补贴,增加公共项目的支出,甚至直接补贴消费者以拉动市场,应对危机事实上是在扩张支出刺激经济,这完全符合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原则,新凯恩斯主义者也主张财政扩张。但随后我们看到的是狂热扩张后的严峻局面,欧元区各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比重迅速上升,欧猪五国的财政赤字比重已经上升到15%左右,累计债务比重超过了GDP的1倍以上,更为严重的是债务在2009年以后,已经进入偿还期而财政已经失去了偿还能力,债务危机已经是一触即发。巨额的财政支出并没有带来就业和经济的增长,反而引发了严重的国内通货膨胀和失业增长,局面已经恶化到经济的负增长和高达20%左右的失业率,青年人的失业率已经达到50%以上,应对失业经济衰退和面对债务危机已是欧元区国家的两难处境。很明显,在财政扩张和收缩这条道路上根本就找不到出路。破产清算也许是唯一结局,这也意味着财政扩张主义的破产,连带着欧元货币体系的破产。

三、欧债危机的不同解读与启示

国家债务危机后果篇6

【关键词】欧债危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057-01

一、欧债危机简要回顾

如果把欧洲债务危机比作一场大火的话,希腊债务危机则是点燃"燎原之势"的火星。总的来说,欧债危机发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根本原因:欧元区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尽管欧元区国家都是世界上较为发达的国家,但内部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经济水平不一致,经济政策很难协调一致,而欧元区国家货币政策受到约束,于是财政政策各自为政,导致内部经济矛盾爆发。

(二)直接原因:财政、货币政策不统一的制度缺陷

欧元区16个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采取统一的货币政策,却可以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在此背景下,一国一旦出现财政赤字,因为缺乏弥补财政赤字的有效手段,只能对内增税、对外借债。而如果这些国家退出欧元区,作为国家就可以发行货币,用通货膨胀来弥补赤字,但这也意味着欧元崩溃,欧洲一体化进程必定大大受阻。

(三)内在原因:高福利、高公共服务等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希腊等国经济发展在欧元区相对落后,但却实行高福利政策。希腊债务危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政府过度举债维持高福利保障模式,目前希腊已陷入高福利陷阱,进退两难。一旦经济基本面恶化,债务就会暴露,危机爆发在所难免。

(四)外部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纷纷采取一系列以扩张财政为主的经济刺激计划,使一些国家财政赤字、政府债务迅速增加。

二、欧债危机对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的启示

(一)地方债务问题与欧债危机的联系

国内学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地方债务问题和欧洲债务危机虽然债务性质以及化解债务的经济实力不同,但仍然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1、举债应对经济危机

在欧洲,不少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复苏,为了融得资金,国家政府大量发行债券,背负沉重债务。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地方融资平台给予了支持与肯定,在政策因素刺激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急剧膨胀,而且始终保持着增加的态势。

2、预算管理存在缺陷

欧盟许多国家预算支出控制不力执行混乱,存在诸多不合规之处。同样,我国地方政府预算编制仓促,许多准备投入资金的项目并没有进行充分论证。

3、银行的侥幸心理与信贷信息不对称

欧洲银行愿意贷款给经济水平较低、还贷能力较弱国家,是因为他们清楚在欧元一体化的机制下,如果这些国家债务出了问题,欧盟不会坐视不管,否则欧元就要崩溃。我国的银行也存在这种心态。他们认为地方债务出了问题,中央政府不会坐视不管,中央将会弥补他们的损失。

4.借贷机制存在问题

欧盟部分国家存在借贷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比如希腊,政府之所以敢借大量的债,是因为本届政府借债获得的收入与产值由本届政府享受,而债务负担由未来的政府承担。这种情况在我国也难以避免。

(二)建议

我认为,既然二者存在众多共同之处,那在解决我国地方债务问题时,欧债危机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我认为要解决地方债务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为老龄人提供服务平台

都说老年人是应该好好颐养天年,享子孙福,可这个想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那么适用了。现在城市里的离退休老龄人较多,退休前后他们心里落差很大,又没什么地方可以继续施展才能。其实,很多退休人员其实年纪并不大,仍然希望为社会奉献一己之力。我认为,地方政府可以颁布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当地企业和单位为老龄人提供服务平台。这样前后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老龄人也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企业和单位也延续了它的经验和文化,作为回报,企业和单位可以给退休职工提供适当的福利。

2、当地政府应该规范预算管理

某些省市地方财政压力大,这固然会使得省市建设时捉襟见肘,但是我认为,目前国内的很多省市出现了某些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现象,这不仅会导致资源浪费,还会加剧地方的财政压力,进而债务问题会更加严重。因此,我建议,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地方政府可以先进行民意调查,加强预算管理,看看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最缺乏的是什么,把资金投在老百姓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方面。

3、中央政府应适当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目前我国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老百姓手中有一定的资金储备,然而由于传统的保守主义,再加上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老百姓主要都是选择将闲置资金储存起来。但是,这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资金运作来说不是高效的。如果可以的话,我建议,中央政府可以适当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只不过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可能存在一定的阻碍,中央应该通过政策和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行为,避免因此引起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发行债券,不仅老百姓可以获得低风险的回报,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缓解财政压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和百姓共同建设家园,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解决途径及启示[N].期货日报,2010.

国家债务危机后果篇7

关键词:欧债危机;调控;地方债务

作者简介:袁战(1964-),男,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高级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F81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3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67-03

一、欧洲央行与欧债危机

欧元区是由欧洲12国组成的单一货币区,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掌握。欧洲央行可以看成是老的德国央行的放大版。德国的货币政策一直为世界各国所称赞,也是许多国家羡慕与效仿的对象,但是向他学习的国家没有一个有德国央行做得好。人们认为德国央行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央行是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机构,不受政府的领导,所以央行能专注于币值稳定这个单一目标,而不用考虑兼顾诸如经济增长、地区平衡等经济目标,更不需要为党派政治买单而出台各种短期的刺激政策,所以德国的货币政策极其稳健,调控精准,可预期性强,使得德国马克的币值长期稳定,成为受世界欢迎的硬通货。

欧盟实行统一货币,正是看中了德国央行的独立性,以德国央行为蓝本设计了欧洲央行,以为德国的经验表明货币可以独立于政治权力而存在,运转良好的德国央行模式能够帮助欧盟把货币政策制定权从各国政府手中剥离出来,打造一个币值长期稳定的欧洲统一货币,为各国政府专心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从而把德国的成功推广到所有欧洲国家,形成一个超级强大的经济体。所以欧盟在政治一体化没有实现的时候就首先实现了货币一体化,期望借助货币一体化推动经济的一体化,进而推动政治的一体化。

在设想欧洲统一货币的时候,欧洲的政治家们看到了财政政策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害怕各国政府自行其是,不同国家相互矛盾的财政政策会干扰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甚至通过财政政策把国内经济的矛盾转嫁给欧洲央行,所以马约中规定,欧元区各国的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

如今久拖不决的欧债危机表明,以上想法无疑乐观了一些,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不仅仅只有财政政策,与社会经济的其他许多部门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德国央行虽然独立行使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但是货币政策的贯彻运行是需要社会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的,尤其是需要行政权力的强有力干预,这样的干预有时是以牺牲局部区域的经济发展甚至经济利益为代价,没有这样的保障,再好的货币政策也无济于事。对于管理能力差的政府,没有了货币政策制定权,只是封堵了经济危机的一个宣泄口,并没有消除危机的根源,相反各国政府通过政府债务和统一的债务市场,把危机更快地宣泄到整个统一货币区。没有统一货币时,货币边界就是危机的一道自然防火墙,统一货币后,这道自然防火墙撤掉了,欧洲各国政府不得不手忙脚乱地用各种政治经济手段堆砌新的防火墙,以防危机之火烧到自身。

欧债危机爆发后,有人把它归咎于各国都没有遵守马约关于财政赤字的限制性规定,所有国家都突破了上限。实际上马约的这条规定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无法长期遵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经济目标,这已经是共识。马约的这个条款捆住了各国政府的手脚,本来货币政策这只脚已经被从政府的身上砍掉,现在又把另一只脚捆绑起来,欧盟各国政府如果完全按马约的规定做,实际就是放弃自己的经济调控责任,而完全寄希望于央行的调控,这样各国政府实际不能指望制定或完成任何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就整个欧盟来说,也只有货币政策这一只脚,无法前行。所以马约的规定,在欧元启动的一定时间内作为短期的约束是可能的,要想成为长期的制约,是很困难的。

随着欧债危机的发展和深化,现在人们对这次危机发生的根源看得越来越清楚,那就是单一货币政策与多种多样的社会政策特别是各种福利政策不匹配。在实行了单一货币以后,人们,包括政治家、投资者与普通百姓都没有从统一的政治经济联合体的角度看待身边的问题,仍然用传统的观念看待统一货币带来的变化,对自己有利的欣然接受,认为是货币一体化的红利,对自己不利的极力抵制,总认为是别的国家的问题,应该由别人承担苦果。

二、中国地方债与地方财政政策

反观我们国家,幅员比欧盟更广阔,人口比欧盟更多,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比欧盟更大,现在全国实行的是名义上统一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由中央政府进行强有力的管控。但从历次宏观调控的效果来看,虽然全国性的目标是达到了,但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很不一样,每一轮经济周期往往是沿海某些发达地区经济率先复苏,大力扩张,很快进入过热区域,带动中西部地区缓慢复苏。当发达地区经济大面积高烧不退,影响整体经济健康的时候,国家出台调整政策,急踩刹车。这时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才刚刚复苏,进入扩张期,不得不跟着调控节奏减缓下来,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这样的调控也被调侃为某地生病,全国吃药。

一方面是中央政府意识到这种形式的调控对各个地区并不完全公平,开始逐步微调,在宏观调控中的某些阶段加入了区别对待的政策,有保有压,另一方面是在中央政府的默许下,一些地方政府找到了对付调控政策的办法,在最近的几轮全国性的政府宏观调控中,只有热度最高、影响最大、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的地区降温,不少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在调控中不降反升,成为人们关注的泡沫严重地区。

这种不同地区在相同调控政策影响下的差异主要是各地区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造成的。事实上,全国的货币政策是统一的,各地方没有自己的货币,没有自己的央行,只依靠地方政府手中掌握的在当地市场份额中占比不大的城商行等金融机构对当地货币供给状况的影响微乎其微。地方政府主要是通过投资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虽然实际投资中可能社会投资占大头,但地方政府的投入对社会投资有很大的影响与引导作用。

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大部分时间一直维持在“稳健”状态,在中国的财政体制下,财政收入大部分归中央政府,再由中央政府下拨给各地方政府使用,所以在纯粹的财政税收收入与支出这一块,地方政府不大可能与中央作对,只能“稳健”,否则可能会招致中央财政的惩罚,资金划拨不到位。地方政府的投资资金主要出自两块,一块是卖地收入,一块是各种隐性的地方政府债务,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借的债务、BOT形式的建设项目及其他地方政府担保的债务等。

这几年房地产业高热,各地方卖地收入丰厚,投资热情高涨。但根据最近审计署的调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地方政府以未来卖地收入为担保,融入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实际已经把未来许多年卖地的收入变现,即使房地产热度不减,这一块的增量也有限。所以各地方政府继续实行激进的财政政策的资金来源只有负债这一块。目前中国的格局已经与欧债危机前的欧盟格局相似,全国有统一的货币政策,但实际已经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稳健”的只是中央财政,各地方基本实行的是“激进”的财政政策。虽然中央财政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较大,但是地方债务危机已经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经济肌体的稳定运行。

三、如果中国地方发生债务危机可能的解决路径

欧债危机爆发后,中国中央政府与社会各界对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都非常重视,调查摸底,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地方债务规模的增长。但地方政府与部分社会资金对此并不以为然,依然“大胆”投入,这除了政绩考核上的原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家都认为中央政府不会坐视地方陷入债务危机而不管,也就是说,中央会“托底”。这种想法并非毫无来由,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债务危机,主要由各级政府、国企等负债形成的四大商业银行呆坏账比率在1999年超过39%,最后主要是通过中央政府的信用担保,对部分债务采取剥离,对国有银行股改,增加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银行存贷款利差等一系列组合措施,历经近十年时间才解决的。

但今天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银行从政府的出纳转变成了独立的金融企业,不再对地方政府俯首帖耳,今日中国的金融生态虽然没有西方高级、发达,但就基本架构而言,已经与西方相似,银行不会心甘情愿地接下地方政府呆坏账的包袱,一旦发生地方债务危机,其表现形式很可能与欧债危机一样,地方政府的信用危机是主要的,波及到银行形成呆坏账危机。从前面的类比中我们知道,现在中国与危机前的欧盟一样,地方没有独立的货币,因而也没有天然的危机防火墙,一旦某一地方政府发生债务危机,会通过统一的货币市场向全国扩散,看看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盟内部的争吵和危机的解决方案就可以想像中国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可能采取的路径选择。

在这次欧债危机中,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不但德国没有债务危机,而且德国的经济一直维持增长的状态,虽然受到危机国的拖累,增长的速度有所放慢,但没有受到根本的影响,而最先发生危机的国家都是一些小国,理论上说,欧盟救助危机国的实力是存在的,也是危机刚爆发时欧洲金融界与危机发生国的一致想法。但事实是,希腊债券减记,塞浦路斯存款被血洗,人们一向认为最安全的两项金融工具成为巨大风险的来源,造成大量投资基金巨亏和居民财产的缩水。

如果中国发生地方债务危机,中央政府的救助能力有限。目前中国不存在像欧盟的德国那样的稳健、发达,能够撑起经济半边天的经济区域,中国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是一样的,调控中的表现不同只是中央政府的关注度不同,脱离开中央的视线,各个地方都在想方设法借钱投入,越发达的地方债务负担越重。所以如果地方债务发生危机,不传染开来则罢,一旦传染开来,必定会拖累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低迷,影响中央财政收入,使得中央无法对嗷嗷待哺的众多地方政府施救。第二即使中央政府有能力,也不会毫无条件的给予完全的救援,因为那样做有道德风险,会激起社会各界的抵制。实际上在历次宏观调控中,也发生过少数地方的债务危机中央政府并没有完全托底的情况,如广国投的破产、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等。

如果中国发生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中央政府会推出一定的救援措施,可能不会采取像欧债危机中的极端做法。但即使中央政府托底,也是有限的,托的是民生的底,而不会是金融的底。所以所有的金融机构与投资人都要对地方政府债务给予足够的警惕,不要认为与政府打交道就可以放心,从而纵容地方政府不负责任的做法,不顾自身实力大量融入资金,否则,一旦发生危机,所有的参与者都可能血本无归。

参考文献:

[1] 张春萍、沈琦、陈相臻.希腊债务危机对我国地方债处置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1,(24).

[2] 光等.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J].经济经纬,2012,(02).

[3] 陈楠.银行业十年拯救:耗资万亿促成国有四大行股改[N].商务周刊,2010-11-17.

国家债务危机后果篇8

【关键词】欧债危机 中国经济 启示

一、欧债发展历程

债务危机指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衡量一个国家外债清偿能力最主要的标准是外债清偿率指标,即一个国家在一年中外债的还本付息额占当年或者上一年度出口收汇额的比率。一般情况下,这一指标应保持在20%以下,超过20%就说明外债负担过高。欧洲债务危机源于希腊债务危机。根据1992年签订的《马斯特里赫条约》和1997年的《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即财政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政府公共债务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2009年12月,希腊政府正式宣布其2009年财政赤字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2.7%,而同时财政公共债务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13%,两个指标均远远超过欧盟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随后,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穆迪迅速降低希腊的信用评级,使希腊政府的融资成本显著增加,希腊债务危机浮出水面。2010年1月,穆迪警告葡萄牙需采取措施控制赤字,随后爱尔兰、比利时和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内预算赤字居高不下,整个欧盟开始收到债务危机的困扰。4月,希腊正式向欧盟和IMF提出援助请求。随后,标准普尔将希腊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接着降低葡萄牙、西班牙信用评级,危机迅速升级。

二、欧债危机形成原因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是欧元区国家债务问题的主要外部原因。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普遍实施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危机各国的公共债务规模和财政赤字,埋下了债务危机的隐患。高福利,低增长的希腊无法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来支持过度的负债消费,因此,欧债危机在希腊一触即发。

2、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发生的主要内部诱因。近年来,高失业率、高税收、人口老龄化和生产率低导致欧洲国家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经济发展缓慢,竞争力下降。在欧元区国家中,希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相当于德国的65%,主要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爱尔兰则多度依赖房地产和建筑业,葡萄牙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依赖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综合来看,这些国家的经济更多的依赖于旅游业和服务业,实体经济力量薄弱,抵御经济危机能力较差。

3、长期过度优越的社会福利制度。从2008年到2010年希腊等国家GDP都出现了负增长。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并没有降低。导致其财政赤字猛增。

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出口贸易额降低。欧债危机必然导致欧洲的消费减少,而欧盟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必然会导致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减少。根据德国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欧美经济增长没下降1%,中国出口增长会下降6%;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会直接冲击中国能源和原材料企业的利润、生产和投资。出口压力增加然会导致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影响出口企业的发展。

2、欧债危机影响欧元的价值,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我国的外汇储备约70%为美元,10%到20%为欧元,如果欧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将大幅度贬值。与此同时,欧洲国家信用降级,会加剧欧元贬值,导致中国持有的金融资产缩水。

3、热钱流入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欧债危机和美国的债务危机导致欧元和美元的预期收益率看跌,欧元和美元市场疲软。而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由于经济持续增长,利率水平较高,升值空间较大将会成为国际热钱投入的主要市场。中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增加。

四、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1、控制地方政府的借贷规模,加强风险控制。债务过大是这次欧债危机的导火索,因此中国政府应该控制借贷规模。根据目前数据表面,中国政府国债余额约为10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不足25%,远远低于国际60%的安全标准。但中国的地方债务总规模大约为10.7万亿,如果加上国债规模,到达GDP的一半左右,接近警戒线水平。因此中国政府应该在控制债务的同时,降低地方债务规模,规避地方债务风险。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欧债危机发生的主要内部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应该引以为戒防患于未然。中国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来的高速增长,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部分是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中国要想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平稳发展,增加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就必须降低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内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3、优化外汇储备结构。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购买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国债。一旦这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滞后,中国的外汇储备也会大幅度缩水。中国除了进行间接投资也可以利用外汇储备进行直接投资。除了购买国债,也可以拿出部分资金投资国际优质企业,支持企业重组和民营企业海外并购。

参考文献:

[1]霍建国,《欧美债务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国际贸易》,2011年第8期

[2]覃发艳,《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分析》,《武汉金融》,2010年第7期

上一篇:传统文化的笔记范文 下一篇:科技创新的启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