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国家形象 提升国家软实力

时间:2022-01-17 04:42:12

塑造国家形象 提升国家软实力

随着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深入展开,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正愈来愈引起文化艺术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艺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委托南京艺术学院承担的一个研究项目。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和南京艺术学院在京联合召开有关这一课题的学术研讨会上,记者从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

与会者认为,谈论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首先要明确相关定义和内涵。有的学者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是指以该国的物质要素(包括自然、地理、人口、政体、国防、教育、科学、文化等)和精神要素(包括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为内在基础、能引起关于一个国家的整体想像的特定的具象符号。有的认为,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反映了“社会”对“国家”的评价和认同程度,是观察国家在社会内部所拥有的政治凝聚力的重要指标,尤其折射了知识群体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国家形象最终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综合反映。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有两个观看主体:一是与国家相对应的社会即国内形象,二是在民族国家之外的国际社会即国际形象。

与会者认为,国家形象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利益。在中国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中,作为一种体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表意符号,国家形象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标志性的语言符号表现出来,并且融贯于接受者的心目之中。识别文学艺术作品中这些国家形象的表意方式,分析这些表意符号的生成路径,进而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一种可以依循的国家形象表述策略,不论对于提升文学艺术作品的文化意义、扩大当代文学艺术的市场空间,还是强化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正确地引导大众的心理趋向,都是至关重要的文化战略问题。

有的学者指出,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长期以来在不同表现形态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上的“错位”,因此确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念,以及确立国家形象的正面表述理念,对于避免不同形态的文学艺术作品在文化价值观方面的错位,对于整合本土艺术产业的民族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说,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提到国家形象这样的高度,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将极大地提升我们今后的文学艺术创作的时代和历史的维度。

谈到我国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国家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许多与会者指出,当前我国文学艺术实践中的国家形象塑造存在着宣传性高于艺术性和“标语口号式”的政治说教现象。某些评奖中的“题材决定论”、“主旋律作品优先论”则强化了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这种标语口号式倾向。某些作品迎合西方眼光、迎合西方理念和趣味,钟情于揭示中国形象的落后面,消解崇高。某些作品戏说历史人物导致对中国形象的歪曲,戏说革命历史题材导致对中国形象的误解。大众文化中严重存在的媚俗作风和倡导游戏化,也在损害着中国形象。

有的学者认为,提倡自觉地塑造中国形象,并不是要求作家艺术家一味简单地树立中国的“伟大形象”,而是要使观众确认中国的实际形象。塑造国家形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本着真实的原则,但它不是个别事实和个别枝节的真实,在整体上要抓典型的、本质的东西,而不能抓住某些阴暗面大肆渲染。有的学者说,要认识到国家形象的复杂性。国家形象要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来体现。国家形象的塑造也可以从艺术原理方面进行阐述。有的说,国家形象的塑造是有很高的难度的,它将是对作家艺术家的思想和才华的一种挑战和考验。还有的说,要提出一种中国独特的价值观,要为建立一个合理和完善的国家文学艺术机制提供深刻见解。

与会者指出,在全球化语境中塑造或确立中国国家形象,在文学艺术界今后的创作与理论实践中,应成为一个自觉的、重大的历史使命。

针对我国某些艺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塑造所存在的问题,与会者还认为,要采取积极措施和主动步骤,在当代文学艺术创作中催生一批足以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精品力作,在国内外公众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中国形象。中国形象塑造策略应包括:一、在文化宣传主管部门中树立国家形象意识。二、在作家艺术家中树立国家形象意识。要对专业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与国家形象相互关系及其战略意义的教育和研讨。三、充分发挥宣传媒体对于国家形象塑造的导向作用。四、充分发挥文艺评奖对于国家形象塑造的导向作用。五、充分发掘和利用文化资源,从历史、地理、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或传统与现实的角度,分析、整理我国的文化遗产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可资利用的资源。六、借鉴国外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其国家形象的经验。七、建立全球化的视角。八、及时反映代表国家形象的人物与事件,对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能够反映中国形象的人物与事件要及时地予以艺术的处理。九、要为文学艺术大师的诞生创造良好的土壤。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学者有:王文章、刘伟冬、张晓凌、贾磊磊、刘祯、梁江、陈飞龙、罗斌、祝东力、方李莉、李新风、王列生、马盛德、居其宏、方仪、沈义贞、顾平、黄厚明、钱志中等。

上一篇:“文学解读新杭州”丛书第一辑工程启动 下一篇:从天堂向下看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