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科技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36:05

农业生态科技发展

农业生态科技发展篇1

1.1以科技为先导,探索农业科技生态新领域

农业科技园体现的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并不仅仅体现于表面,更重要的是其应用价值不断增强。通过对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对科技园区内生态环境构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为农业科技与生态之间形成有效的融合,这样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才会有效拓宽,从而使农业科技生态新领域成为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点,成为我国农业经济面对时展潮流所产生的全新发展理念。

1.2以艺术创新为理念,提升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

从艺术层面出发,农业科技园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将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运用,使园区内生态环境由此得到更为理想的创建,这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形成有效的推动作用,为其带来较大的旅游经济。这是我国生态科技园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创新理念,使得农业科技园自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以及生态价值不断提升,而农业科技园的科技创新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促使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具有较强的艺术色彩。

1.3追求服务新观念,增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价值

从发展角度出发,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相应的服务作用,而生态旅游是将农业科技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对科技园生态效果进行更为有效的完善,提升农业发展所具备的旅游经济增加值。这是对传统农业科技园发展所进行的必要补充,也是农业经济发展“全面性”的重要体现。为此,应推动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发展其内在价值,为农业科技园发展成生态一体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满足新时期我国农业创新发展的要求。

1.4以品牌效应为基础,带动农业科技与生态一体化发展

品牌效应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企业经济不断实现突破的重要手段。农业科技园品牌效应的形成主要在于大力发展其相关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是基本途径之一,为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做出巨大贡献。坚持农业科技园所具有的特色,使其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在农业科技园的规划与发展中得到有效应用,促使农业生态化发展新思路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其农业科技园品牌效应就此形成。这样对于传统农业科技发展思想而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促使农业科技园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发展价值达到最大化。

2我国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

2.1以区域农业特征为基础,体现生态发展新模式

区域特征是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切入点,是使生态旅游自身特点能够得到有效体现的关键因素。结合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将农业科技与之相融合,并对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科学技术进行价值最大化挖掘,使其生态环境由此得到有效的优化,进而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遵循农业科技园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也是将农业科技园经济价值最大化挖掘的充分体现。实现农业科技与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农业经济整体发展脚步,使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全面性”由此增强。

2.2提升农业科技新价值,展现生态发展新目标

科技创新是为了带动经济增长,对传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促进作用。而农业科技园则应对科技创新思想给予有效的应用,使其为相关产业发展链条的形成提供有效的支持,为农业科技与生态发展之间形成良好的纽带作用。而生态旅游则是将这一方面更好地融合,以生态旅游模式对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进行有效检验,同时带动农业科技发展领域实现道路拓宽,使科技与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更为紧密,对其所具有的价值与内涵进行最大化挖掘,使得农业科技生态化发展目标由此形成。

2.3立足生态旅游新潮流,打造生态农业科技园区

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支柱产业,这也证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新潮流的出现。因此,农业科技园的构建与发展总体思想应与之相吻合,对生态旅游思想进行全面树立,发挥农业科技园所具有的优势,为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对传统农业科技园发展思路进行有效改进,使其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发展有机统一,从而打造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体现出农业科技园总体发展思想所具有的时代“先进性”。

2.4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思想,强化农业科技生态化发展新思路

传统农业科技园总体发展思路放在了农业科技研究成果方面,而忽视了时展的新思路,这与时展步调并不能统一,最终的结果则是逐步脱离市场经济发展主体模式。而生态化农业科技园打造的是将生态环境与农业科技之间紧密融合,对农业科技的推广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产生推动作用,这样才能与我国社会发展方向保持高度统一。这样的发展思路无疑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同时能够有效应对时展所带来的全新挑战。从时代进步角度而言,农业科技园发展模式应逐步形成创新。而生态旅游与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之间具有较强的紧密联系,因此要结合各区域农业特征,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思想,立足生态旅游新潮流,结合农业科技园发展与生态旅游之间所存在的“创新性”进行具体研究,使其农业科技园发展道路与生态旅游之间有机融合,探索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新模式,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全面性”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农业生态科技发展篇2

关键词:都市型生态农业;制约因素;创新机制;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962-04

Research on the Restrict Factors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agriculture in Henan Province

XIA Jin-mei

(Economics College,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Henan,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 agriculture in Henan province is restricted by such factors as the insuffici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vestment, new gener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supply, traditional achievement view dislocation, and lack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rand, therefore, to speed up the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 & D input mechanism innovation, funds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policy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are all needed.

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restricting factors; innovation mechanism; Henan province

1 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内涵

都市型生态农业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出现于日本、欧美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开始关注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比发达国家晚得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才出现都市型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规划[1],进行一些列改革和试点,将城郊农业和城市中心经济发展结为一体的都市型生态农业符合都市居民日益普及的绿色消费观,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生态环保的餐饮、娱乐等休闲需求,成为实现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重要纽带,因此,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程度,也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环境资源综合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

都市型生态农业没有统一定论,中外不同学者对于都市型生态农业的表述各有侧重[2],总的来说,理解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内涵,关键点有三:一是“都市型”,这是对农业职能地位的强调,区位特色鲜明,指整个大都市辖区,即城区和郊区均包括在内;二是“生态”,这是要求农业生产必须注重资源的再循环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规模化”,这是对农业发展模式的要求,不是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而是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根据都市居民对农产品生态绿色,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休闲旅游等需求,融生产性、生活性以及生态性为一体的高效的规模化经营管理的现代农业。简言之,所谓都市型生态农业主要是指大城市的边缘地区,利用靠近大都市的便利条件,例如较高的农业科学技术、较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等,根据都市居民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形成的一种新型农业,在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优质农产品的同时,也以清幽生态的自然环境吸引都市居民去休闲度假、体验农业、了解农村[3]。

2 河南省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人口的过快增长、生态环境的失衡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极大困境,一方面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农产品以及农业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农业能够提供生态休闲、绿色消费等功能[4]。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兴起,河南省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郑州新区(中牟)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它的建成不仅能够为超过千万人口的大郑州提供有机绿色农产品,还可以成为郑州及周边地区人们休闲度假、体验种植采摘的好选择。但是,在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中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1)生态农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全省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仍然较小,生态农业的规模不大,覆盖率不高。都市型生态农业还无法成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与主要模式。

2)河南传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大多是处于初级水平的循环,循环不经济、循环不环保甚至循环不节约,投入高,产出低,可控性和精确性都无法把握,很难适应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5]。例如,“秸秆-饲料-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生态农业模式在河南省农村推广普遍。一般做法是每一家建设沼气池,将农作物秸秆等再利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每家都修一座沼气池既浪费资源,也不利于管理,由于技术原因,沼气效果也不好,大多成为“面子工程”。

因此,建立在循环经济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基础上,通过对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建立新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将农业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合二为一,为生态农业技术发展做出新的探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河南省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3.1 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足

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够制约了河南省都市型生态农业集约化生产。尽管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惠及“三农”,支农资金也在逐年增长,但是支农资金的去向比较分散,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仍然有待加强,突出表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到位,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和提供社会化服务,都市型生态农业的特征是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因此一线指导的技术人员尤为关键。根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底,河南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 747人,占整个农科系统职工总数的5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这些专业人才多分布于省市级的农科院所,全省高学历高职称的农业科技人才近95.0%都在省院。乡镇一线技术人员比例偏低,甚至面临断层危机,且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对最新农业生产技术接受能力较差,农业技术指导不到位,影响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此外,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导致农技培训不能有效开展,影响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民农业技能无法提高,农业收益不高。因此,急需要政府从增加财政经费、增加岗位编制等多方面给予支持[6]。

3.2 新生代农业劳动力补给不足

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对新鲜事物有较快接受能力的年轻劳动力,农民对现代农业的种植知识和对机械化生产技能的掌握程度,会对农业最新科研成果的实施和运用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中央加大支农力度,河南省的农业科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沿海开放省份,甚至是中部相邻省份相比较,对于农业发展所需各个层次人才的关注和培养还较为薄弱。一方面,河南省地处中原,人才引进政策上,既没有沿海开放省份的经济实力高薪诱惑,也没有西部地区强大的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导致大批各大农林院校的高层次专业性人才外流;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深入,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非农产业的高收益,也使得具备一定文化知识有农业实践经验的农村青壮年大规模流入非农产业。

从图1可以看出,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从业人员构成变化趋势中,农业从业人员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从1978年的19.4%上升到2012年的58.2%,相应的,农业从业人员比例从1978年的80.6%下降至2012年的41.8%。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加速了河南省劳动力老化趋势,新生代农业劳动力补给不足,影响了河南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以GDP为核心的传统政绩观错位

都市型生态农业强调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的一致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环境资源生态性保护,强调各种资源的再循环利用,永续发展。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永久开发使用是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必然要求,此外,都市型生态农业要求全局性、长期性的农业收益,对土地资源的整体性规划要求较高,甚至需要打破原有的生产生活格局,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说,在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及治理环境等方面会有较多的支出,这显然会影响传统观念上的经济利益,以传统GDP为核心的业绩考核标准容易使区域政府对生态农业发展态度犹豫不决,不利于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有效推进。

3.4 生态农业精品品牌推广乏力

河南省相较于沿海省份而言,经济开放程度依然较低,中原地区城市居民绿色消费观念尚未普及,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地区也有一定差距,这些都影响了居民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与一般农产品相比,生态农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在占有市场份额上缺乏强劲的竞争力,以至于生态农产品的普及率不高,除了现有的生态农产品的经营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外,生态农业品牌推广不到位是主要原因,尽管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加速,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效,不论是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还是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生态农业的精品品牌尚未形成,在农产品品牌的推广和实施中,对于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还需加大,从而用生态农产品的精品品牌效益助推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河南省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创新机制

4.1 加快农业经营机制创新

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的前提下,加快多样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以多种形式的经营方式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从多种农业合作社发展实践经验来看[7],目前比较普遍的形式有:①对于愿意流转土地也愿意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以土地入股,集体经营,农民参与受益分红;②对于不愿意流转土地但愿意加入合作社的农民,统一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统一提供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再统一回收粮食;③对于那些对土地流转持观望态度的农民,可以出租土地使用权。一是出租给个人,可以发展家庭农场模式,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辅以一定程度的机械化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带动畜牧、家禽、养鱼等循环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二是出租给企业,可以建立大型农场。一方面,便于进行大型机械化生产,大大地提高农业收益;另一方面,企业化规模经营,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利用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保证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供给量,从而改善生态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价格劣势,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进而形成生态农业的精品品牌,最终发展成为都市型生态农业园区观光休闲、农业体验一体化。

4.2 加快农业科技投入研发机制创新

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这需要政府持续不断的稳定财政支持。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的重点在于促进国内外农业领域的各种交流与合作,用科技武装农业,用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与环境保护。首先,要提供及时到位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大力度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一是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新技术研发;二是大力建设各具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农业科技研发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其次,要加强农业技能培训。这要求加大力度把农林院校专业性人才留在农业科技研发的岗位上,尤其是增加一线科技人员比例,同时鼓励高校相关科研机构以及省市级的科研院所直接进入农业生产过程,从技术支持的角度对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助力。定期进行新生代农业劳动力的农业技能培训,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土地收益,这样才能把较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留在第一产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3 加快多元化的支农资金投融资机制创新

都市型生态农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要求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因此,需要市场运行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创新多元化的农业投资融资机制。首先,保持政府支农资金的稳步增长,财政支农资金对于农业的长期高效发展有很大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的财政总支出总体处于上升态势,其中支农资金也逐年增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理,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8]。可见,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可以更加多样化;其次,要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引导来自于社会、企业或农户等不同经济主体的民间闲散资金投向适合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模式,将科技人才、先进技术等带入农业的生产管理中;最后,政府要创新支农资金的管理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产生良好的效益。

4.4 加快政府政策机制创新

1)优化政策环境。不论是休闲观光,还是了解体验,都市型生态农业都需要土地资源的大量供给,而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营的多样化发展,这需要政府从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相关政策体制,从而推动河南省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2)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科技最新动态,利用最新的生物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更重要的是要将技术成果实施到农业生产中,促进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这需要高科技人才团队的合作和努力,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优秀人才引进、岗位编制、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政策。政府要为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9]。

3)加强环境立法政策。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关注生态环境,要求将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外源污染控制到最优化,然而,即使强调了资源的再循环利用,也会有一定废弃物的排放,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严格的法律环境,有法可依才能高效地解决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从而推行现代农业体系的完善[10]。

参考文献:

[1] 俞菊生,吴轶韵,罗 强. 上海都市型生态农业模式及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5):1002-1006.

[2] 关海玲, 陈建成. 都市型生态农业研究评述[J].技术经济,2009, 28(7):77-81.

[3] 付恭华,王 莹,鄢帮有. 生态农业与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289-294.

[4] 黄倩倩,吴 琼.我国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上海市“崇明生态岛”为例[J]. 北方经济, 2009(2):27-28.

[5] 赵国杰,杜 翔,冯林安.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09(8):109-111.

[6] 陈佳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河南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0(10):35-36.

[7] 谢亚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实施[J].经济研究参考, 2005(31):31.

[8] 新华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http: // news. / mrdx / 2013-11 / 16c_ 132892941htm,2013-11-16.

[9] 谢裕林,张 丽,刘敬阳. 重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 促进科研持续强劲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5):92-93, 96.

农业生态科技发展篇3

【关键词】生态赤字 农业 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由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二者共同决定。生态承载力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系统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足迹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二者的差值即为生态盈余(赤字),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脆弱性)。如果一个地区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

第三,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尤其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宣传力度,向农民公布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让广大民众真正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

2.2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第一,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减少非农业占用耕地,促进土地复垦,种植农田防护林带,积极引导 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减少化肥对土地的侵害。保护水资源,控制水环境污染,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当用污水灌溉农田。合理开发和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情节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二,,改善农业资源环境。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化学产品对土壤、水质、大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减少农膜的使用,降低“白色污染”。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提高粪便还田和综合利用比例,加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2.3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首先,龙头企业是关键,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和带动基地发展的任务。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一种是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种养加销综合经营;一种是“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组织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就应给予扶持。

其次,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经营,都必须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努力形成当地的主导产品。有了规模,才能造就出产业,种养加工销售才会配套,龙头企业才可发育出来;公司与农户和基地才会逐渐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公沾”的经济共同体。寿光的蔬菜、诸城的肉鸡就是靠市场和规模发展起来的。宝鸡农村也应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努力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有新突破。

第三,要在培育本地主导产品基础之上,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活力。要抓紧建设一批大型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突出高附加值产品、精深产品开发,加强特色产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开发。建立高效的绿色农产品产业政策扶持体系,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第四、要加强合作意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经营能人组建合作社,集中采购原材料并销售产品;依托基层供销部门组建合作社,发挥场地和经营优势;依托基层农技部门组建合作社,发挥技术和服务优势;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特色农产品的中介和流通。

2.4 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发达的科技型农业,科技进步可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中要素的利用率,没有科技进步,就无法深入挖掘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内在潜力,就不能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就很难迅速提高农村各类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无从谈起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目前,农村传统的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地区间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随着科技发展,许多新科技在农业中很快得到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有些生物技术和产品已经用于实践,大大提高农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越来越高。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向农业领域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使农业投资变得有利可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要素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中的种子、化肥、土壤、工具、饲料等各个要素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渗透和推动。要实现农作物、牲畜、鱼类、林木的良种化,就必须利用现代育种学、遗传学的科学成就;要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就要采用现代改良土壤的先进科学和技术;通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抢农时,提高作业质量;通过先进技术和手段的使用,有效地对森林、草原、山地等资源加以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科学技术还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及其素质来推动农业的发展。通过农业各生产要素的改变,达到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

其次,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生产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和干旱沙化,促进农业的良性生态循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生产组织的科学化、社会化;在加工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开发出多品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发展先进的交通工具和设施,建立多功能、多渠道的市场信息网络;在服务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通过各个环节的改变,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最后,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农业产业结构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法人转变。一旦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经营,农业就会获得综合性开发效益,农林牧、产加销更加紧密配合,形成一条龙。合理的农业结构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水、气候和生物资源,提高资源的集约化经营程度,把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对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农业生态科技发展篇4

关键词 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作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17-01

1 生态农业建设的概念与特征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国家的农业走上了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投入大量的能源、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等,以获得农业的高产高收。该种做法在实现农业高产的同时,也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而新型生态农业,能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创造出更具效益的农业价值,既能对农业发展起增长作用,解决现在面临的“三农”问题,又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实现农业对生态平衡的效益作用[1-2]。

2 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对生态农业建设的作用

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多个因素、多个个体组成,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其中必然会有一个因素、一个个体起着主要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它决定着整个事物的运动、发展方向。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它关系到生态农业建设步伐、质量、效果及其生命力,甚至于成败。从现阶段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农民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明显地可以看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不够,除平原地区外,大部分的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方式都很落后,投入和产出严重不符,严重影响生态农业建设前进的步伐。因此,根据生态农业建设的长期性、阶段性、战略性需要和农村社会的差异性、发展不平衡性,认真分析和正确认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特殊位置和决定作用,对于从根本上实现生态农业建设战略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3 对策

3.1 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生态农业建设

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4]。

3.2 改进灌溉方式,建立节水型农业

总的来说,在大农业的范畴内,种植业是最重要的,灌溉对于种植业至关重要。传统的灌溉方式受季节地域条件影响,浪费严重,容易破坏土壤环境,造成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这显然不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灌溉模式,向节水型农业发展。灌溉方式的改进要求灌溉系统设计合理,注意工程、管理与农业措施的相互配套,对畦田的规划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实际,同时良好的灌溉技术也较为关键。

3.3 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下,发展绿色种植业

种植业除了要改进灌溉方式,还应改进原有的生产模式,走绿色种植业的道路。近代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过程中投入大量的化学肥料和农药,一切生产活动都围绕着高产出进行。这不仅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农业活动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支持系统的生态安全。有关病虫害、农药中毒和各种食物污染的报道接连不断,给人类的生态安全保障敲响了警钟。必须推行生态耕作,禁止使用矿物肥料,少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并对上市产品贴生态标签。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行来实现生态系统内闭合循环、防止土地退化、增加农作物品种、防止转基因新产品,使农业生产不再单纯追求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

3.4 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凝聚创新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设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具体单位真正营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不仅仅是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奖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建设健康向上的单位创新文化、激励文化,进一步改进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广大科技人员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课题审批办法、成果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方式。

4 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是确保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建成生态农业注入强劲动力。

5 参考文献

[1] 杨中柱.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智囊,2009(5):74-78.

[2] 康绍忠,蔡焕杰,冯绍元.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技术创新与未来研究重点[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1-6.

[3] 卢良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3):1-3.

农业生态科技发展篇5

人类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传统和石化农业三个完整历史发展阶段[2],现在正在从石化农业到生态农业转变。一般而言,石化农业被称为传统农业现代化,它主要以化肥、农药和动植物成长激素的高投入获得更高的产出为特征。石化农业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直接威胁了人类生存环境,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农业现代化,认为石化农业把原以生态为基础的农业推向了歧途,积极寻找替代传统农业现代化的新的现代农业形式,生态农业因此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生态农业要求将化学化的农业转向主要依靠以生物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等技术,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量,大力发展生物性肥料、生物性农兽药、生物性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品,并采用3S技术进行精确施肥、施药和灌溉,生产出更多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美国土壤学家沃•艾博克(W.A1berhc)于1970年最早提出生态农业概念[3]。英国农学家沃•克•沃辛顿(M.K.Worhtington)于1981年将生态农业确且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4]。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界又提出低投入持续农业等概念。1991年联合国粮食组织在《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中提出“持续农业发展”新概念。此后,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就持续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展开讨论,并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积极探索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在中国,生态农业概念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在银川召开的中国生态农业学会上,生态农业概念被首次使用,生态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推广。1980年,叶谦吉认为,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5]。1987年,马世骏等人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生态工程的简称,应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进行农业生态工程研究,它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为指标,应用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设计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在性质上属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一个类型[6]。1991年厉以宁提出,生态农业是指依靠农业内部来维持土壤肥力,促使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它的优点在于导致生态的良性循环,使社会既能稳定地、持续地取得农产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社会的生活质量提高[7]。1996年,钟晓青认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行模式,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完全在生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统一起来,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8]。在我国学术界对生态农业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生态农业的实践也随之展开。2002年,农业部全面总结各地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经过认真地调查研究,归纳提炼出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后又经过数年的推广实践及科学论证,又从中最后推出十大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包括:北方“四位一体”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南方“猪—沼—果”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平原与准平原区的农林牧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持续利用型的草地生态农业模式;混种与轮作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畜牧业养殖模式;生态渔业养殖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型生态农业模式;工业化设施型生态农业模式;旅游观光型生态农业模式。总之,尽管学术界对生态农业概念的界定不一,生态农业模式多种多样,但人们对生态农业存在以下三点共识:一是强调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二是强调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是强调将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技和管理相结合,突出现代科技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笔者在接受三个共识的基础上,给生态农业的定义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采用系统科学方法,继承传统农业的精华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自然或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内涵将更加丰富,生态农业模式也将不断创新。生态农业是集农业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利化、合作化为一体的农业,囊括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涵,发展前景广阔。所以中国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它代表中国农业的未来。

二、中国农业的现实决定了必须走发展生态农业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不注重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牺牲农业生态环境,片面追求农业经济增长,造成了农业资源日益萎缩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了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农业资源严重萎缩及保证粮食安全的迫切性,决定了必须走发展生态农业的现代化道路。

1.土地的数量与质量江河日下。截至2012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人均不足1.43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尽管国家采取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占优补劣”、“硬占柔补”已经严重危害了耕地的质量,目前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1.8%,比欧洲同类土壤低1.5~3个百分点。同时,每年沙化面积为2460平方公里,沙漠及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

2.森林与草原锐减。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详查,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20.3%,人均占有林地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7,已基本无成熟林可采,造成森林覆盖率低,植被减少。我国现有可利用的草地面积约33.7亿亩,人均不足2.6亩,目前,草原退化面积达13亿亩,而且每年仍以2000多万亩的速度在退化。

3.水资源不足。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接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同时,水资源缺少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大,超过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

4.农业环境污染严重。一是大气与水体污染。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酸雨区接近国土面积的30%。农村畜禽饲养业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污染排放已占到全国总排放的50%,2010年,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约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约占排放总量的57%和67%。2010年,县域污水处理率约为31%,水体污染严重。二是农地污染。全国1/10以上的耕地遭受污染,土壤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的局面。平均每公顷耕地使用农药15公斤,高出发达国家1倍,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高达50%~60%;每年化肥施用占世界总量的30%,化肥用量60年增加近百倍,用量是发达国家上限的2倍。三是白色污染。每年有约50万吨的地膜和塑料残留在土壤中,百余年不能降解。四是食源性污染。在农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使用大量的生长激素、催熟剂和添加剂,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21万吨的9.7万吨用于畜牧养殖业,造成了农牧产品生长过程的污染,“有抗食品”已成为人体内的“隐形炸弹”,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五是外来物种侵害严重。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越来越多,有飞机草、互花米草、水葫芦等400多种,20世纪90年代,每10年左右才会发现1种生物入侵,可2005年以来,每年都会出现1~2个“新面孔”。

5.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尽管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十年丰收,但从长远看,粮食缺口仍然会扩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2013年粮食产量达1.2万亿斤,人均占有粮食860多斤,自给率约为88.4%,缺口约11.6%,缺口接近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全年1300亿斤的产量。我国人口每年净增700多万,比青海省还多200万,预计到2020年,人口将达到14.5亿,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需求总量将超过6亿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精深加工的食品需求越来越大,转化为肉、蛋、奶、酒的粮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每年仅生产白酒和啤酒消耗的粮食就有4000万吨。13.4亿人口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外国人手中。目前,全世界粮食贸易量仅为5000多亿斤,假如都被中国购买,也只能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40%,解决不了中国的粮食需求。2012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农产品的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其中美国出口粮食总量的15%销往中国,贸易逆差133亿美元,已经连续十多年逆差。粮食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我国除了18.36亿亩耕地外,还有60亿亩草原、43亿亩林地、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和内陆河湖。必须充分循环利用农业资源要素,生产出更多的畜产品、水产品、水果和蔬菜,减少国民对口粮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农情实际出发,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生态农业,尤其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实现较高的资源转化率和维护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这是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4年粮食生产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的最主要途径。

三、积极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涉及观念、制度、政策、技术等方面,必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加强整体设计,积极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

1.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观念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基础。一是中央要明确做出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战略决定,明确指出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明确把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二是加强全党的生态农业文明教育,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最重要,所以要在全党开展广泛的生态农业文明教育,要编写材,在各级各类党干校和农业院校开设生态农业课,普及生态农业知识,用科学的生态农业知识武装广大干部,重点武装农业和农村干部,以提高全党和广大干部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自觉。教育全党和广大干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农业资源,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生态。三是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广泛的生态农业文明宣传,使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民热爱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进而形成全社会的生态农业文明意识。

2.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发展完善已有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最大限度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具体而言,一是在沿海地区和太湖、洞庭湖、三峡库区、滇池等高集约化地区,借助3S技术,科学施肥施药,减少用量,积极防治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环境污染预警,保证农地和农产品免遭污染。二是在长江和黄河中上游地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华北和东北风沙综合防治区等生态脆弱区,加大生态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开发适合这些地区生长的优质速生林木品种,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独特的农业资源,生产各具地方特色的优质农林牧渔产品,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成都平原农业区,防止农产品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尽可能多地生产绿色食品,积极推进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建设。把黑龙江省和豫东平原建成亚洲最大的生态农业区。四是重点推进各地区主导生态产品建设,笔者认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是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重在坚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加速建立不同产业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利用体系,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农林牧渔结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制定完善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和法律规范。一是制定和完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扩大并提高对生态农业产品生产的补贴额度,扩大对生态农业产品生产的信贷支持,使农民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受益。各级政府都要加强生态农业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农田水利、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改善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减少生态农业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后劲,尤其要加大对生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二是将必要的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政府必须明确在发展生态农业中,支持做什么,不许做什么,奖励遵循者,处罚违规者。三是运用法律手段支持和保护生态农业建设。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要以此为基础,加快制定《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生态农业补贴条例》等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配套法律,尤其要加快制定规范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的法律,依法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4.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扩大生态农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一是调绿,大力发展非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中绿色食品生产,它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加速有机肥、有机农药和有机生物调节剂的研发与生产。二是调红,非生态农业区和生态农业区都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五大牧区必须率先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以发展生态型畜牧业为主,严格按草原合理的承载力放牧,对严重沙化与退化的草原禁牧,对一般退化了的草原周期性休牧,加快恢复草原生态功能,各级政府要增加休牧补贴数额。三是调白,即大力发展微生物农业,微生物农业是典型的高科技生态农业,要积极开发新的菌种,做好白色产业的精深加工,搞好产业化经营。四是调蓝,大力发展海洋和陆地江河湖泽水产业,变非生态养殖为生态养殖,做大做强海洋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海洋菜园、海洋粮食和海洋牧业。五是调特,大力发展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产品。总之,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充分考虑农林牧渔业各业间相互依存关系,充分发挥各农作物在生态链条中的作用,建立各种各样高效优质生态农业模式。

5.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的指导,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扩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面积,提高生态农产品质量。一是继续坚持已经开展的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选取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市,采取整县推进的方法,边推进边总结成功经验,做到以点带面,直至推广到全国。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生态农业基地,鼓励支持企业加速实现已有非生态型农业基地向生态型农业基地转变,借助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现生态化种植养殖,龙头企业与农户均享加工利润和销售利润,使自己有稳固的基地和农户群。三是加强生态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更多依靠龙头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生态农产品出口数量,使其成为农产品出口的生力军,进而成为平衡国际贸易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依托其进一步拉动国内生态农业发展。

6.加强生态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科技创新是生态农业发展之本,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客观要求。一是加快生态农业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种子,种子的科技含量占农业总科技含量的40%,尤其是要加快培育适宜粮食主产区生长的新品种,积极开展分子生物育种和天空育种,抢占世界种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二是集中力量开展先进适用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主要包括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农田控磷减氮、畜禽清洁养殖和废弃物综合处理与利用等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循环农业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及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节水节肥节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技术。三是加强生态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建议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学子报考农业院校,提高农业院校生源质量;国家免费培训基层生态农业科技人员、生态农业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奖励优秀受训者。四是加快新型生态农业科技成果在基层推广。农业科技推广的重中之重是基层,加强基层站点设备等硬件和队伍建设,实现农业科技入户进田,畅通“最后一公里”。加速建立完善生态农业科技推广的利益驱动机制,实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制,基本工资保底,绩效工资与推广的数量与质量挂钩;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农科教产学研推相互衔接的机制,强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9]的科研与推广评价导向机制;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农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必须承担生态农业农技推广任务,国家要做出农业高等学校的教师将1/3的时间、科研院所将1/2的时间用在农业科技推广上的规定,在职称和利益分配上予以更多的激励。

7.加强与完善生态农业服务保障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标准体系。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标准化,研究制定生态农业基地、生产资料、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加强生态农产品质量保障管理。严格执行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对农户和龙头企业实行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质量监测,严惩生产过程不达标和质量不达标者。通过对生态农产品全面的质量管理,确保质量与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强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建立培训机构,加强对广大生态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的培训,传播生态农业科技知识,使其掌握各项标准和规程,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加速县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努力实现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实现在广大农村的全覆盖。加强生态农业信息质量管理,确保生态农业信息的真实性。五是加强生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对生态农产品,尤其是绿色和有机食品及标准的宣传,积极促销;实行生态农产品分级包装进入市场销售,优质优价;实行生态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专卖销售,实行销产连带追溯赔偿制度,以保护消费者利益,防假打假。六是加快建立健全气象、疫病防治、科技推广、信息等全方位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各服务部门人事管理事业化,强化公益性。

总之,只要我们勇于探索,积极推进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丰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生态农业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条亮丽风景线。

农业生态科技发展篇6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导向、以社会效应为目标,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基础性、目标性和导向性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只有先理解了生态农业的特点,才能理解它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

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多样性和高效性。

1.综合性。

生态系统的综合性,主要是坚持以农业整体为中心,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效益,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再生,以达到调节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

2.多样性。

生态农业的核心是科学技术,通过生态模型的技术方式来实现特定经济作物的增值生产,以生态工程的技术手段来平衡各地区的区域优势,将技术与社会需要、当地实际协调,形成区域农业多样性发展。

3.高效性。

生态农业凭借其循环、再生的综合性,通过对物质的深加工和能量的循环再利用,提高了农民的增值收益,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改变了局部农业产业结构。

(二)唐山市生态农业的作用

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实现唐山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综合作用。

唐山市自身耕地面积少但农业资源丰富,生态农业利用其综合性的特点,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地区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济作物交叉经营和交替管理的模式,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有效转换。

第二,多样性作用。

生态农业利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在唐山市不同区域设立不同生态模式和生态工程,按照地区经济的增长需要,发展多样性的区域农业经济。

第三,高效作用。

生态农业继承发扬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点,摒弃了传统农业效率低产量少的弊端。同时弥补了现代农业高污染、高投入、低回报的缺陷,将现代农业提升至生产密集化、资源循环化、技术科学化、发展持续化的高效率高收益生产经营模式。

二、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唐山市在生态农业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中,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让人诟病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唐山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理论、技术不足

生态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农业学科,它还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学等多门交叉学科。对这样复杂的农业学科,要从系统综合角度,分析设计生态农业的结构,科学划分各种学科的类别体系,将经济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合理交叉,综合运用。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往往是单学科深研究,或者多学科浅研究,这些片面的研究对于生态农业理论系统的构建和完善,远远不够。理论是技术发展的前提,因此理论体系不够健全,导致生态农业的技术发展不成熟。

(二)政府支持力度有限

发展生态农业与政府的支持力度分不开。首先,在技术研发上,需要政府联合各大院校和科研部门联合研发,这就需要巨额研发经费;其次,在技术推广上,政府要花巨资和派遣相关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优质幼苗、肥料和技术支持;最后,在生态农业长期发展上,政府要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金融信息机制,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信贷服务支持和信息服务支持。唐山市政府为了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在资源配置、政府财政和人员培训上,下足了工夫。政府对生态农业做出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同时因自身财务和人手的不足,支持力度仍旧有限。

(三)推广普及难度大

造成生态农业推广普及难度大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农村人口科技素质低,需要大量科研人员下乡进行现场培训,而政府机构内的科研人员却严重匮乏。二是生态农业配套的农业技术设备不足,或者部分设备价格昂贵,农民负担不起。三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有的地方经济作物发展好,农民收益高,另外一些部分,因为地域、气候的限制,经济作物发展困难,造成整体产业化结构发展不均衡。四是市场结构不完善,土地市场、技术市场、批发市场、区域经济市场等各部分市场都只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还远远不够完善。五是信息传递不通畅。唐山市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各项信息设施不完善,导致农民无法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接收生态农业的第一手信息。

三、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虽然生态农业有很多问题,但唐山市政府经过多年的经验摸索和实践总结,制定了一套生态农业问题解决方案。

(一)理论讲合作,技术求创新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以强大的科学技术为动力的,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理论研究,理论基础的厚度决定了生态农业的高度。因此,必须把理论研究放在发展生态农业工作的首位。生态农业在理论研究上要以合作为原则,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农、教、科为标准,以产、学、研为动力,以少投资、高收益为指标。在理论研究层次上,政府要加大对科研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奖励,鼓励部门间通力合作,攻克难关。在技术层面上,要继承传统农业的技术优点,同时结合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形成最优化的农业技术配套体系。技术的推广与创新,一定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通过技术将农业的生态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连接在一起。唐山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大致有以下六个方向:(1)节肥式高产农业技术;(2)节水高能式农业技术;(3)无药低耗式农业技术;(4)中低产良田改良式农业技术;(5)资源循环利用式农业技术;(6)生物生态式农业技术。

(二)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政府政策的支持息息相关,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农业政策体系,可以使生态农业最快速度走上正规化、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一是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环境、资源网络监测系统,进行定位监测,对监测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行为,将以法律和经济的手段进行双重制裁。二是农业科技方面。科技研发经费上,政府设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和专项筹款小组,保证研发上的经费支持;技术推广上,设立技术推广基金,帮助农民解决技术方面的资金难题,同时提高下乡技术人员薪资待遇,用高薪的方式鼓励他们深入农村,发展农村。三是农业市场方面。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价格。同时,设立市场危机保障体系,保证农民在减产时,收益损失降至最低。此外,政府要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体制和信息服务支持,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民的资金难题和农村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的弊端。

(三)政府、企业共同推广

生态农业的推广,一方面要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靠当地企业的积极推动。政府方面:(1)增加对农民生态农业的教育和培训,在村里定期办理培训班和讲座;(2)提高科研人员薪资待遇,鼓励他们下乡进行科研指导;(3)对农业技术设备进行政府资金补贴,让农民用得起设备;(4)建立健全市场结构体系,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权益;(5)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让农民在家里就能接收到生态农业的第一手信息。政企联合方面:一是培养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起到示范极带头的作用;二是鼓励公司多种经营模式,如订单农业、定制农业、公司农业、工厂农业等。唐山市通过近几年的艰辛努力,在生态农业上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不少成就。不过现在的成就还只是阶段性的,未来唐山市的生态农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困难要解决。因此,把握好沉稳心态,稳扎稳打,循环推进,才是实现唐山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农业生态科技发展篇7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生态农业含义及其发展意义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种养殖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一个地区的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资源,历经劳动人民选择培育,展现了它的独特农业景观。不仅说明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树适其土”的现实,而且各地区只有充分利用其特有资源生产农产品,发挥地区农业优势,才能调整好农业结构,改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考虑趋同的弊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农业生态种养殖适应了多层次、多样化、多变化的市场需求。实践证明,只有饱和的产品,没有饱和的享受。消费者对农业市场的动态或静态需求无止境,而且是同类农产品的多层次,不同农产品的多样化,数量质量品种的多变化。农产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产自许多地区,每个地区只有发展特色农业,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真正使农业增效、企业增收、农民增收。农业生态种养殖适应了地道产品、绿色天然、营养保健的消费需求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消费者需求信息说明,地道、天然、营养和保健类的农产品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是新阶段消费者对农业的客观要求。只有坚持农业生态,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才能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

三、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1.建设资源节俭型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展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深化我国生态农业科学研究和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开展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不仅是推动中国生态农业理论摸索、技巧集成与模式创新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是改良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和农村、农民生活条件等的急切需要,是建设资源节俭型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现实需求。

2.加速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严格依法履行非宜农耕地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杜绝并严惩对天然植被的损坏,同时由国家扶持发展相干产业以解决有关地区国民的生活问题;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国家加大生态环境软弱区(如黄河上中游)的环境建设投资力度;严格把持各种迫害农业生产的污染源,改良农业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大力发展农业职业学校,提升人口素质

大力发展教导事业,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完善农村基础教导,最大程度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在农村广泛推行各种情势的职业技巧教导和成人教导,有针对性地造就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巧,这样既有助于新技巧的迅速推广,也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强计划生育,把持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4.加强法制、宣传,加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

生态农业建设尽管已有20年的时间,但1993年颁布,2002年修订的《农业法》没有明确实行、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干内容,对包含循环经济思想的农业发展只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所以还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强干部群众的认知程度,激发发展生态经济理念和热情,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开发和经营。

5.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政策引导

生态农业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系统,科学方案,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业主和农户投入为主体,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方案及农业执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巧攻关和推广网络建设等必要的投入政策。

6.加强农业科研支撑力度,增进科研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合

由于农业科研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其不可能实现完整的自我发展,所以国家应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奖惩措施,促使农业科研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合,避免盲目性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率。同时也应加强农业相关基础科学技巧的研究,如污水处理利用技巧、农业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作物抗性育种与生理以及我国北方气象干旱化与全球变暖的农业对策等,以保证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加强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巧推广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国家应联合土地经营情势的调剂,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宏大的农技推广队伍,通过增长农技人员的工资、增长和保证推广经费,保证农技推广渠道畅通等道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7.保持可持续发展,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无论是深化传统产业,还是开发新兴产业,都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到重要地位,绝不能以就义环境来谋求发展.决策部门要高瞻远瞩,开发立项要郑重,不至被短期利益和经济效益所困惑,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重视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联合,以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路明.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动[J].农村能源,2000(1):1-2.

[2]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农业生态科技发展篇8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优势;贵州贵阳;花溪区

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1]。花溪区特有的资源优势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物资保障和技术支持。

1良好的自然环境

花溪区土壤肥沃、生态良好、物种丰富,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自然条件。区域内温光适宜,雨水充沛,无霜期长,盛产多种优质农产品。坝地、盆地、山丘、中低山峡谷等多种地貌类型为发展粮油、蔬菜、经果林、水产、畜牧等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条件。区内主要农作物资源有水稻、油菜、小麦、蔬菜、粮油、经济作物、果树及其他农作物品种共467个,主要畜禽资源有猪、牛、鸡、兔、蜂等100多种,主要药用植物有杜仲、天麻、银杏、金银花、鱼腥草等150余种,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生材料。资源组合度较好的旅游资源、农村丰富的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多种文化资源和城市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结合为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优越的区位条件

花溪区区位条件优越,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贵昆、湘黔铁路贯通区内,北有贵阳西站及货场,西有湖潮站和磊庄机场,东北部有贵阳机场;花溪大道、甲秀南路市中心,贵阳环城高速、312国道和101省道贯穿境内。在建的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使交通区位条件更加优越,为花溪区物流畅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贵阳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学城的规划建设,为花溪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3积极的政策环境

贵州省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花溪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以“农业510”工程为载体,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心环节,抓龙头,建基地,拓市场,创名牌,努力培育畜禽、蔬菜、果品、优质米、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全区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

4雄厚的技术实力

花溪区已初步形成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3]。花溪区内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水产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花溪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撑。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科技源头,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大户为主体、以农业示范基地、农业园区为平台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新路子,形成了以产业为载体,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示范基地、农户相结合的推广模式[4]。区乡两级和农业龙头企业组织的农业信息网络的形成,为先进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的提供了更快捷的通道,为推进全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5初步的产业基础

花溪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建设“大贵阳”等发展机遇,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求,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已建成了畜禽、辣椒、优质米、无公害蔬菜、中药材、果品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以大棚蔬菜、草莓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正在兴起,建成以奶牛、肉禽、蛋禽、生猪、肉兔为主的规范化养殖场(小区)近100个,生态畜牧业已初具规模。2005年获得全国农产品加工基地称号,党武辣椒2004年被评为贵州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全区3 666.67 hm2蔬菜基地通过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大白菜、香葱、莴笋等37个蔬菜品种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建成现代化设施大棚520个,为全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建成了“四线一河”蔬菜产业带5条。围绕“稳定生猪生产、加快发展奶牛、突出发展蛋鸡产业、适度发展肉兔特种养殖”的畜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畜种结构、畜群结构和产业结构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畜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通过招商引资,多渠道多方位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花溪区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辖区内有贵州康宝种猪公司、贵州欣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纯源养殖有限公司等投资100多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0余家,其中,被确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个。以湖潮-党武-燕楼为核心的生态健康畜禽产业带已初具规模。

6参考文献

[1] 曹俊杰.东亚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及其经验借鉴[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4):48-53.

[2] 孔令聪.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J].安徽科技,2008(10):33-35.

[3] 李风琦,曹建华,朱再昱,等.江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2):127-130.

上一篇:工业用地商业化的解决范文 下一篇:汽车专业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