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8 11:26:57

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

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篇1

在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孩子们的看法有时会非常地幼稚,但在这些幼稚的见解中,也能了解到他们的独到之处(往往就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应尊重并善于培养他们这些方面,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挖掘孩子的创新思维,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教师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1、教师要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创新意识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幼儿身上,但却容易被教师所忽视。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总是给出太多的条条框框,让幼儿被动地去做,这样就会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失去主动性、积极性,更无创新可言。因此教师要发挥幼儿主动性,保护增强幼儿的创新意识,相信孩子有能力把事情做好。比如,在绘画课中,教师不要一贯地让幼儿照葫芦画瓢,可以给出一个标题,让幼儿自由地创作,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幼儿的创新意识就会更加强烈而持久。

2、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强的幼儿,首先应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幼儿。在科学课上,我问平时最调皮的一个孩子“雪化了,变成什么?”他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回答到“春天”。其它的孩子哄堂大笑,而我却感到非常惊奇,因为这个调皮的孩子能独立思考且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回答了一个不仅正确而且近乎完美的答案。由此可见,独立思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一个因素。同时,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封闭性提问而言,它打破了一贯地思维方式,能让幼儿充分展开想象,从而有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3、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质疑,是创新的起点,幼儿无知、幼稚,但好奇心强,经常会异想天开地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外星人会讲话吗?”“月亮上的小白兔吃什麽?”诸如此类问题,初看起来虽不切实际,但这里有幼儿创新的思想火花,教师应及时做出适合幼儿知识与心理水平的回答,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幼儿的创新愿望就会逐渐强烈起来。

二、家长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家庭是孩子步入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方面,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家长应尊重孩子个人的意见。针对某一个问题,倘若孩子做出与众不同的回答,家长应恰当的给予鼓励,而不要片面的做出完全的否定。即使是不符合科学规律,不符合现实生活的答卷,也要先对他的大胆,勇于发言表示赞赏,然后挖掘其中合理的成分,最后从道理上引导他摒弃不正确的想法。切忌对孩子的回答给予完全否定。这样就会很轻易的影响孩子创新意识的发展,使自身创新素质得不到提高。

2、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设置图书角”是一个很好的提议。书是知识的源泉,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钥匙。设置图书角,不仅能引导孩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更重要的是能从中逐渐发现孩子对书中某些知识的有所创新。例如,有一幅两只小鸡在抢捉虫子的图画,家长可提出疑问:“画上两只小鸡在干什么?”,孩子们说:“在争虫子。”家长可接着问:“他们是怎么争起来的,结果怎样?这样做对不对?”这样便可以使孩子展开想象,对内容会有所创新。由此可见,家庭图书角这块孩子们的小天地是很应该开辟的。

3、家长要注重对幼儿灵感的培养。灵感是非常可贵的创新思维。孩子们的经验有限,见识不多,对他们灵感的培养一定要把握时机。有时,孩子对某一问题一点也想不通,突然会在某一时刻来了情绪,并且能专心琢磨,很快将问题解决。其实这就是孩子灵感的出现,在这时候我们应对孩子给予鼓励,并让他从中体验灵感,加强对灵感产生的自信心,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三、幼儿自己创新意识的培养

幼儿们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遇到任何事情都爱问个“为什么”。如果我们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他们就不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依赖性,思考力差。所以我们教育者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更应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次幼儿们围着我问花朵是怎样喝水的。我反问他们。幼儿们叽叽喳喳说开了。有些说是用花瓣喝水的,有些说是用枝条喝水的,有些说是用树叶喝水的。我并没有立刻判断,而是让他们亲自观察去找结果。幼儿们就找来一盆茉莉花,分别让茉莉花的叶子、枝干和花朵接触到水,然后观察变化,结果花的叶子渐渐发黄,花瓣烂了,只有枝干仍然生存。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花儿是种在泥土中的,枝干吸收的水分从哪里来的呢?”幼儿们经过思考和讨论,终于发现真正吸收水分的是根。他们对自己观察得出的结果都有很大的满足感,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注意以下事项:

1、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与幼儿园教学评估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把创造思维培养的考核评估放在首位,而不能只注重幼儿获得知识的数量,管理者只有用“幼儿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武装自己,才能正确地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幼儿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要素真正投入,师幼均是教学过程的活动要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的关系。教师只有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在活动中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幼儿,以商量的态度和幼儿展开讨论,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他们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

3、重视幼儿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教师有意识地多组织一些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活动,如象征性游戏等,以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篇2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小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小组合作等,充分体验数学的发展和创造历程,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新课标如此注重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对祖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在以创新思维而闻名世界的以色列来说,思维决定思路、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在教育方面,以色列从小就将好奇心植入每一个以色列孩子的心中,犹太父母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们从小受到父母的鼓励,擅长提问,注重思辨,父母在孩子放学回家之后问的第一句话经常是“今天你 提问题了吗?”犹太人认为孩子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可放眼现在的我们中国孩子,眼神中少了灵气,思维缺少了创造。笔者身边不乏有些老师和家长认为,认真听课,按要求做事,成绩优异,就是一个好学生。而某些孩子古怪的想法、新奇的行为往往会被视为异类,扼杀在萌芽期。为了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孩子们不得不强迫性的学习,被动的接受,久而久之,孩子把学习当成了老师和家长的任务,大大地限制了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实纵观历史,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都起源于一个新奇的想法。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呵护他们每一个小小的发现,每一个新奇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未来祖国发展的需要。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就这一课题,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做了以下的策略研究。

一、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营造创新思维氛围

好奇心是推动人积极主动地去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成长阶段的小学生对一切他未知的世界都充满好奇,有着天马行空般的丰富想象力。为了促使学生好奇心的发展,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供能引起他们主动去观察思考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形成积极活跃的探究氛围,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教师事先在黑板上写上一组待填空的算式,只有第二个因数,让孩子们在一块小黑板写上第一个因数,只有全班学生可以看见,老师是看不见的,但是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说的第一个得数,写出下面其它算式的得数。这个富有魔术色彩的情境一下子就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思维立刻活跃了起来。紧接着老师快速得写出了其它算式的得数,学生们由惊奇到兴趣盎然,说出了种种可能和猜想,激起了学生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快学生们就发现老师的魔术谜底: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是原来的积乘几。在这一个教学过程中,好奇心推动了学生大胆的猜测,积极主动地探索、验证,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探索真相的欲望,从学习和思考过程中,体验创造给学习带来的乐趣。

我们只有从孩子的好奇心入手,结合实际教学中的重点去不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的兴趣,努力营造一种创新思维的氛围,才能为孩子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奠定基础。

二、鼓励孩子质疑问难,拓展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认为牛顿力学不是全部物理学,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可见质疑是打开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要善于发挥学生勇敢的个性,鼓励他们质疑问难,这对于拓展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孩子大胆猜一猜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去验证,学生们很快就想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这个验证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问难,拓展创造的过程。最后让孩子们回顾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活动过程,与此同时老师从旁介绍,数学得以有今天的发展,那是无数前辈数学家在一次次重复着“猜测―验证―结论”的这样一个过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我们也要敢于大胆的猜测,然后想办法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说不定,将来的某一天,某一条数学定理就会以你的名字命名。就在此时,孩子们的眼睛闪起了亮光。

又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孩子数出图中每一组间隔排列物体的个数。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每组间隔排列的物体的个数都相差1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就打开了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闸门,有的孩子用画,有的孩子用写,有的孩子用圆圈,有的孩子用符号……

三、拓宽孩子交流空间,挖掘创新思维潜能

语言和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思维又必须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语言的发展水平有多高,思维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大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语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拓宽孩子交流的空间,不仅有老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充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授新知时,除了引导孩子自己的推导,质疑,验证,得出结论,更要让孩子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表述出来。再如,让孩子尝试写写数学日记,把课堂和生活中的数学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魅力,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很好的发展小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 改变传统质量评定观,保护创新思维意识

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往往强调死记硬背,考试得高分。结果造成老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这种总是被动的学习,不仅把学生的思维束缚,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应创设有趣、新奇的学习情境,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互动中,自己领会或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取得其他任课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为孩子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有能力去创新。总得一句话,只要老师和家长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真正树立了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得以很好地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篇3

1.改革传统的育人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幼儿,首先必须要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从学习陶行知先生把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至高目标,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他认为我们应承认小孩子的创造力,要去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要认识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师还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和《创造的儿童教育》等一系列文章,使教师们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还要结合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今天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开拓精神,才能担当21世纪的伟业。在贯彻落实科技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中加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非常紧迫,意义深远的任务。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在与充分尊重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重视个体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习的思想行为,文化知识,身体心理,劳动技术等素质得到和谐发展,而创造力是个体潜能的最高境界,从为了与发展角度来说,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造,成为创造性人才,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幼儿园是特殊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幼儿创新的意识及提高其创造的兴趣是幼儿教育的重点部分,要使幼儿有创新,首先育人者——教师先要有创新的头脑,要有超越必须先有创新,教师最忌讳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照本宣科,但也不排除学习和借鉴别人好的经验。例如,幼儿园可以请名专家来园传授最新的教育理念和信息给教师,可发扬年轻教师的创劲等,幼儿园的孩子好奇心强,而且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模仿力和广阔的思维空间,这些都是培养和发展其创造力的良好条件。因此,孩子的创造精神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

2.营造浓厚的创造氛围、激发孩子的创造兴趣

建设以创造教育为主线的园林环境,是培养和激发孩子创新毅力的重要一环。

从园环境的创设上做到能提供给孩子展开想象空间的物体,如,沙、水能够操作的实验室,工具房等,具有丰富想象意境的儿童乐园,让孩子们在这里随心所欲,尽情玩耍,大胆创造、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美工室里用自己聪慧的脑力,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展开无穷的想象和创造,制作和绘画出一件件,一副副优秀的作品,给周围带来无限的美。孩子们每天在幼儿园里都有新的变换,新的创新,他们对自己的成果深感愉悦不以,为此,他们喜欢上了制作和创新,从他们每天完成的作业上不断有新的创编就能说明,孩子的进步说明创新也在提高。我们还充分利用家园互动栏地,宣传橱窗的作用,及时反映知识经济及科学技术信息,及时宣传班上孩子研制的小成果,真正营造一个创造天地,使之成为学习创造的“升华剂”。

3.内外结合、开展自主创新教育活动

3.1 优化活动教学,培养创新思维。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是室内外活动场所,也是培养孩子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一日活动中,要有创新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活泼有创新地学习,以适应培养孩子创新精神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确立孩子的主体意识,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程度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①鼓励孩子大胆质疑,敢于善于质疑是创造的标志,鼓励、指导质疑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要求老师鼓励孩子大胆提问、善问、都给予表扬。②要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不是解答的唯一性,而是让孩子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思路去思考,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或独特的想法、解法和可能性。

3.2 强化活动课程、增长创造才干。

陶行知先生说“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他认为,创造力的培养要落实到“做”之中,落实到活动中,为此,我们以提高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才干为目的。因此,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渗透有让孩子创新的内容。例如,开展环保制作比赛,模特大赛等。

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162-04

1创新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由一系列心理活动组成。人们通常会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巧来激发创新力或使他们专注于某一事情,比如著名诗人Andrew Motion时常利用“冷疗法”诱使自己的内心处于抑郁心理状态,因为他发现这种状态有助于创作。在某些领域,这些特殊方法被称为创作者的“独门手艺”。

此外,还有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思维习惯和倾向也有利于创新,这里用“习惯”和“倾向”,而不是方法和技巧是为了强调创新不仅仅依赖于思维能力和对所做事情的专注程度、反应方式等,而且还依赖于做事情的习惯和乐趣等因素。富于创新的人随时准备并乐于关注一些在做事情过程中出现的迷人细节,并能承受挫败和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满足感。除了思维习惯和倾向外,兴趣、信念和价值观等因素也会影响创新的产生,这些往往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创新思维习惯形成的因素。

此外,创新还受到一些更加本质的、更加底层的因素影响,比如与生俱来的大脑记忆方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等,而这些因素是认知科学家广为研究的话题。由于已有大量研究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重点放在更上层一些的因素,即思维习惯、价值观和做事情的态度等(即上一段提到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改变以培养或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新思维习惯和倾向

本文将有利于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倾向分为以下6类:

2.1好奇心

富于创新的人常常会对一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提出质疑,虽然这种倾向更多地表现在他们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的知识。这种好奇心、质疑方式和想把事情弄得更加明白、看得更加清晰的企图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因素。如果交给青年人一个要求有创新性的课题,而他们却对此毫无好奇心,也不愿意对已有的研究结果提出质疑,那么这个课题的研究就很难有所创新,因为他们错过了一个发现问题的关键过程,而该过程是创新产生的源泉。

2.2坚持与毅力

真正的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困难而且枯燥的过程,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产生的。创新所带来的满足感来自于面临和应对外部的挑战(比如制作一个小发明)或者内在的理解事物本质的需求,富于创新的人有一种寻求事物本来面目的强烈欲望,而不愿意接受已有的观点和方案。这种寻求本质的欲望和克服挫败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创新产生的必要因素。而这种承担挫败、面对挑战、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是富于创新的人的主要特点。

此外,富于创新的人有一种坚韧的毅力:坚持自己的质疑和想法,即使别人没有意识到他所质疑的问题,并且认为他是在胡言乱语。创新意味着思维、做事情的方式和行为过程都要有所不同,富于创新的人往往能从人群中站出来,独立思考,虽然可能最终的结果证明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独立思考与判断是富于创新的人的另一重要特点。

2.3乐于尝试

富于创新的人喜欢尝试使用新材料、新思想和新的可能性。虽然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对他们而言很重要,但他们仍会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试图从新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愿意花时间去重复前人走过的路。“如果这样做结果会如何呢?”,“也许应该……”,这样的问题是富于创新的人时常问自己的。如果年长的人在青年人面前说:“你们应该知道你们正在做什么,你们要做什么?”,这往往会抑制他们去尝试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抑制创新产生的可能性。

2.4专注力

在尝试的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如果没有引起注意,也是不能产生创新的。富于创新的人通常会有强烈的、而且对他们而言是很容易的专注精神,他们能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尝试的事情和想象的世界中,并能全神贯注,沉迷于其中。即使正在做的工作很紧急,他们也会花相当时间专注于尝试新的方法,在他们大脑思维的后台,始终期望着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和惊喜。一个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人往往会采用成熟的、已选定的方法去求解问题,而对与之无关的方法视而不见。相比而言,一个热衷于创新的人却会避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会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和线索都有所关注,并沉迷于其中,从而有利于出现他们所期望的新的突破口。

2.5思维活动

人们如何利用大脑活动空间和思维会极大地影响到他们的创新能力。有以下几种内在的大脑活动和思维方式:

1) 考虑你所遇到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2) 深入的、系统化的思考。

3) 为寻求事物本来面目的敏感性的思考。

4) 处于幻想状态时(比如刚刚醒来、进入睡眠或者做一些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时的大脑状态,如洗澡或者驾车……)大脑的半自动“图像放映”(或者叫半意识想象)。

5) 对直觉(预感、大脑暗示、灵感等)持以的敬畏怀疑态度的思索。针对以上方式,富于创新的人往往知道何时该尽力而为去深入思考,何时该放弃,就像一位精湛的管玄乐作家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脑电图研究发现,富于创新的人能自如地在朦胧意识状态和深入思考状态之间切换,而一般的人常常会陷入某一思考状态,难以脱离。

2.6环境

富于创新的人通常觉得身边的环境(物理的、社会的)会影响他的创新。在不同时候,他们会选择和设置不同的环境以有助于创新的产生。他们尽可能地选择和调整社会环境以便进入他们所需要的思维活动状态。富于创新的人常常喜欢与那些有利于他们产生创新想法的人交流,无论是情感的、智力的、还是实用性方面的,他们知道如何利用时间节奏去平衡各种思维活动,他们知道一天中什么时候该辛勤工作?什么时候该幻想?他们知道幻想和休假的意义,他们知道一天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助于他们的创新思考。

以上是富于创新的人的一些思维习惯和倾向,也是让一个人持续创新的长效因素,当然这些习惯和倾向会因为个体的细微差别而有所不同。总之,使自己持续创新和让自己一时处于头脑风暴(Brain Storm)状态相比,前者的要求要高得多。

3改变教学理念

为了了解创新思维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这种习惯,我们分析了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并研究了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理念和过程。创新思维习惯形成的速度较慢,但对创新的产生有着长期持续和更为深层次的效果。总体而言,培养理念体现为一套大家共同认可的信念和价值观,这些信念和价值观又会加强大家的共同判定准则,比如:什么是常规?什么是好?什么是违规?什么是危险,什么是创新?为了养成真正的、有效的创新思维习惯,现有的培养理念必须做一些改变,改变身边发生的事情(即使有些事情可能看上去很小,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并将这些事情累积并联系起来。这些改变产生的结果不仅仅只是营造出产生创新的思考方法,而是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倾向,并且使之得以强化。培养理念的转变包括如下几方面:

1) 改变可获得的教学材料与资源;

2) 改变所允许的、所鼓励的学生行为及活动;

3) 改变教学时间的组织和分配的方式;

4) 改变空间和环境的利用方式;

5) 改变对学生行为、成绩和所做事情的评价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有时候不一定做出公开评价,但表示默许的态度);

6) 改变评价尺度,知道哪些应该正面评论,哪些不宜正面评论;

7) 改变评价方式,如采用玩笑和故事;

这些改变如果持续有效进行,将会对青年人创新思维习惯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4实例说明

本节引用两个例子说明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在培养创新思维习惯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英国加的夫小学师生开展了一项为期4年的研究,涉及到大约150位老师和所有学生,研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他们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估,现列举两个实例以说明之。

实例1:一年级教师维多利亚发现孩子们最初不能意识到创新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而她也没有从根源上去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她的报告中写到:“虽然我教学和传递知识的方式有所改变,以求鼓励他们能有创新的想法,但是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的具体教学形式、行为以及执行这些行为所采用的方式是简单有的、有限的、依照惯例的,因此没有能发挥出孩子们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而这个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教师维姬改变了教学中的空间利用、教学资源以及语言表达等方式,并通过一块黑色的布帘将教室的一角布置为一个创新角,这是一个安静的、相对隔离的地方,有微弱的灯光和优美的音乐。维姬鼓励孩子们尽可能地利用创新角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她会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时段的全班性想象力培养课,在这些时段孩子们要闭上眼睛,让自己的思想在大脑里自由驰骋,然后记录下自己想象的内容,并编制了各自的《幻想之书》。在课堂上,维姬对孩子们明确表示书中的内容由孩子们自己确定和编写,而且她不会评阅这些《幻想之书》。此外,每个孩子也为自己制作了“想象力徽章”,一旦发现自己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到了这些想象画面和内容,就给自己戴上一枚徽章,逐渐地,讨论创新在学习中的作用与价值变成了学校的热门话题。

该课题也对孩子们做了一些个人调查,结果发现,经常利用想象力的孩子的比例有所增加,从16%到22%,而通过想象力来帮助学习的孩子的比例有明显提高,从4%到19%。针对后一部分孩子做了进一步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孩子中绝大部分都表示:

1) “当我需要帮助时,我可以利用发挥想象来解决”;

2) “想象可以为你提供思路,因为它让你想得更多”;

3) “想象让我的写作更加动人”。调查发现,更多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了利用想象力的习惯,而丰富的想象力也变成了这些孩子有别于其他孩子的重要特点。现在,这些孩子已经很少到他们曾经经常去的创新角,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并且在他们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例2:另一个子课题围绕着如何让6岁的孩子对所做的事情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思考,并逐渐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教师路易丝首先分别对班上每个孩子所说的:“老师,我已经做完了,现在该做什么?”进行统计。然后将结果分别反馈给他们,以激发他们对学习态度和习惯进行讨论。接着再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才能更好理解和体会学习中的关键问题。逐渐的,路易丝只告知孩子们去做什么,并提供一个做这件事情的要领的建议,让孩子们养成思考的习惯,独立考虑如何去做这件事,并且如何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并对各种实现细节和可能性进行比较和分析。路易丝表示,教学思路和理念的转变是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的,刚开始,有必要开展一些全班性头脑风暴活动,引导孩子们自己去讨论如何去做好一件事情。接着,这种活动可以逐渐减少,因为孩子们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正逐渐发生改变,他们能更加独立地去制定自己的学习策略,做事情的方式。此外,路易丝发现,孩子们学习的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她说教学理念的转变是要让孩子们专注于他们所要做的事情,老师和孩子们都需要明确共同的目标,深入交流,逐渐让孩子们养成创新思维习惯。

5结论

本文引用了两个实例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习惯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其中一个是关于如何鼓励孩子们养成对所做事情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以加强他们的想象力。另一个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个课题都表现出改变课堂教学理念能有效改变孩子们的思维习惯和倾向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而这种改变比教会他们一些创新的技巧更有价值和意义,并且这些改变都在课题教学中是能够有效实施的。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习惯和倾向是有必要的,也是有长效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徐光伟,史有群,黄秋波,孙莉. 培养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07,(7).

[2] 张菁.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7,(3).

[3] 马云,何淑雅,曹运长,龙石银,虞佳. 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生物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3).

[4] 黄庆. 开拓创新培养途径,推进本科研究型教学进程[J]. 中国高等教育, 2006,(2).

[5] 贺定修.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教育探索, 2003,(11).

[6] 卢焕章,吴东. 创造性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1,(2).

[7] 刘宝存. 大学理念的传统虞变革[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8] Hmeloce, Ferrarim.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tutorial: Cultivating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J].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1997,(4).

作者简介:

廖勇(1976-),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实时计算,嵌入式操作系统,最优控制。

雷航(1960-),男,博士,教授,副院长,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负责人,研究方向: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测试。

桑楠(1962-),男,博士,教授,省级精品课程《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主讲教师,研究方向:高可信计算,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构件。

罗克露(1949-),女,教授,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负责人,研究方向: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实时构件,仿真。

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篇5

创新能力是如今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能力,谁一旦有了创新的能力,就很容易被社会接受,也容易取得一份属于个人的成就。一个普通家庭的家长,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够有一份好的工作,不错的收入继续平凡幸福的生活。而创新的能力,可以为孩子带来这方面的成就,因此,需要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首先,创新来源于哪里?大家都十分清楚,要有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很丰厚的生活积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何来丰厚的生活积累?如果没有积累,是不是就不可能有创新?当然,不排除有一些孩子会偶然间的想到一些好的发明创造或者通过某个小技巧去取得成功,但是这种情况是鲜少发生的,要有创新的能力,首先要有足够的积累。这个积累不一定都得来源于自己亲身经历的实践,一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有限,不可能经历的了大千世界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因此,这种积累必须来源于书籍。各种各样的丰富内容的书籍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基石,只有看的多,积累的多才有可能爆发出那灵光一闪的瞬间。

第二,创新必须是通过人脑想出来的,这毋庸置疑。因此,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得培养孩子无穷无尽的想象力。都说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是在大面积的抹杀孩子的想象力,让我们的孩子变成只懂得读书的书呆子。学校的教育机制无法彻底改变,那就通过家庭教育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为什么要用保护?因为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有十分丰富的想象能力,只要家长适当的保护和引导,就能把孩子的想象力留住且发挥出它的作用。

第三,创新能力需要积极的鼓励和刺激。创新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在创新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家长或老师都需要适当的激励孩子,鼓励他们朝他们想要的结果去迈进。很多家长总是喜欢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孩子做的事,家长觉得无意义的事就喜欢阻止孩子去执行,这恰恰是在打击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不管结果有没有意义,都该让孩子大胆的去尝试,尝试中才能迸发出创新的能力。

第四,要适当的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或是课外,都可以适当的给孩子一些需要创新思维的练习机会,比如在河边打水漂的时候,可以考考孩子,让他们思考一下如何能够打的更远,可以从现象中找出本质,并通过自己的想法去实践来寻找方法可以打的更远。

第五、巧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幼儿年龄小,经验缺乏,学习中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极易被感兴趣的内容所吸引,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一个个引人入胜、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良好环境(利用花坛、走廊、墙角为孩子设立植物角、动物角、科学角、活动角等),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这样也就为幼儿自主参与探索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六、珍惜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的本性。”好奇、好问更是幼儿的天性,是他们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好奇,才会去思考和探索,逐步发展为创新或创造的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所以教师应特别珍惜幼儿的好奇心,发现幼儿智慧的火花,采用“助燃”方式,鼓励孩子提问,并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想像,去创造,去寻求答案。

第七、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俗话说:“心灵则手巧。”对于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幼儿来说,动作是他们思维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早期教育时,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不失为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第八、鼓励幼儿标新立异,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不满足已有的成果,敢于别出心裁,追求新颖奇特,这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内部动力。一次,我班王果小朋友把大海画成红色,并解释说是鲨鱼的血染红的。

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篇6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以现有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通过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以此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1]。从而,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推动创新与进行创新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推动创新型教育的开展,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营造自由学习氛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制约创新意识的因素

我国知识教育是相当成熟全面的,但在有些教育上还有待加强,如常识教育、科学教育、创新教育等还需提高时效性。目前许多因素制约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创新意识提升。

(一)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创新意识制约的因素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部分家长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希望孩子以优越的成绩换取日后竞争的优势,然而他们忽视对孩子能力的锻炼,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孩子只会死读书、读死书,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如今,这些家长制约孩子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一些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本着“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占用孩子过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第二,部分家长抑制孩子做一些他们想做的事情,常以“命令”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孩子提出疑问时,部分家长没有能够进行积极引导,不在自己知识范围内的问题更是匆匆而过,没有培养孩子通过阅读自我解惑的能力,使孩子不敢进行有趣的尝试。第三,有些家长过于宠爱孩子或工作繁忙,经常将孩子放在家中,隔绝孩子对外界的接触,不利于对孩子灵感的激发,等等。

(二)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制约的因素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其办学理念、师资水平、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学校由于过分注重升学率提高,从而强化应试教育,导致在有些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如今,这些学校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学校方面,有些学校有效开展的创新教育较少,这里所说的创新教育不仅指开设相关课程或组织相关讲座,而是将“创新教育”与“平时教学”结合起来,寓创新于教学,寓教学于创新;其次在课堂方面,一些学校有严格规范的课堂秩序,课堂体制“窄、严、僵”,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另外,在教师方面,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形式上教学,如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笔记,做错题集,然而学生往往不能兼顾“写”与“听”两个方面,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以“你听我讲”为主,忽略“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三)传统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制约的因素

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一些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教育思想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一些学生过于相信权威,过度依赖教师和教材,经常按部就班,很少提出质疑。其二,“谦逊”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然而一些学生没有正确领悟“谦逊”二字,他们对老师过于谦逊,以至于对老师唯唯诺诺,对老师的一些错误观点也不敢大声反驳。其三,部分学生耻于下问,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问问题的习惯。

三、如何推动创新教育

目前我国中小学在教育目的上重传承、重选拔、重理性;在教育内容上重理论、重理论、重刚性、重基础;在教育方法上重讲授、重课堂、重纪律。在这些重视度上缺乏对创新意识的重视,下面具体阐述如何推动创新教育。

(一)推动“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只有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将自由、学习和纪律结合起来。赫尔巴特曾把兴趣分为经验兴趣、思辨兴趣、审美兴趣、同情兴趣、社会兴趣和宗教兴趣,他认为注意、期望、探究和行动是构成兴趣的四个阶段。杜威提出的“教学过程中的五个阶段”涉及有关兴趣的培养[2]。

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兴趣的培养,家长和教师要借鉴以上两位教育家的思想,同时注重以下几点:1.尊重孩子不同寻常的提问。2.尊重孩子不同寻常的想法。3.向孩子们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4.给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并给以肯定。5.给孩子的实践学习提供鼓励。

(二)推动“问题意识”的培养

近代许多教育家提出了关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模式。他们提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多开展一些讨论型活动,适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以此激发学生兴趣爱好。还强调教师不要只抓成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运用多变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在“讲授式”教学方法中融入发现教学,探究教学,自主学习。

教师应结合这些教学模式,从以下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适时进行教学激励;2.懂得课堂“留白”;3.进行示范引导;4.学会思维开拓;5.懂得认知冲突;6.运用发现教学。

(三)推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福禄贝尔在教育基本原则中强调创造的原则,即对儿童要及早给以外部工作,在活动训练中,使其能从外部表现本质。

普通心理学上关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以下方面: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兴趣和求知欲。2.创设有利于创造的氛围。3.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训练。4.培养激发和捕捉灵感的素质。5.培养创造性人格。6.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创造性活动[3]。

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篇7

关键词:改革 课堂 教学 数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6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早已成为教学的热点。创新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时代的发展更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创新能力既有智力特征,又有其人格特征,它体现了人的一种综合素质。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

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开展创新教育: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 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第五、与学生家长有效沟通,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经常带领孩子接触新鲜事物。认识的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2)鼓励孩子大胆进行探索性玩耍。玩是孩子的天性,不会玩的孩子不可能是聪明的孩子。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积极鼓励,就是要创造条件,必要时,也可一道参与玩耍;探索性玩耍,就是要鼓励孩子玩出新的花样,尝试各种各样不同的玩法。千万不能因为安全问题、怕孩子弄脏衣服、怕损坏物品和玩具等问题而不让孩子玩,因为玩不但可以增长智慧,还可以直接培养动手能力。(3)正确对待孩子各种各样的提问。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孩子都是渴求得到解答的。作为家长,都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避免出现以下三种错误态度:一是强行压制提问;二是欺骗搪塞;三是解释得太深太难,让孩子听不懂。对孩子的提问,家长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家长如不能回答,可实话实说,也可和孩子一道探索。

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篇8

关键词:能力;质疑习惯;操作能力

一、注重培养孩子的提问质疑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可以经常注意让孩子反思:这种方法行吗?符合实际情况吗?如:一年级教学中,这样一个问题经常出现:小明今年7岁,哥哥比小明大2岁,哥哥今年多少岁?经常让孩子算出结果后提问:合适吗?在质疑中也培养了孩子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力,还比如教学圆的特点时,让孩子找到生活中的圆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如,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经常让孩子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在猜测、验证中不断质疑、释疑,可以让孩子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教学中注意方法的多样化

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分类”这一课时,让孩子们先自己分类,然后说说为什么这么分?孩子们分出了很多种,如:按上衣和裤子来分,按颜色来分,按有包包的和没有包包的来分,按卷了边儿的和没有卷边儿的来分……方法之多,出乎我们成年人的预料。孩子的思维是最能放开的,能从我们成年人的局限性中跳出来,非常珍贵,教师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创造能力。还比如:我在西师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探索规律”中,让孩子先找到了按颜色,按形状的规律后,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我再追问:还可以怎么样有规律地摆放?学生自由发挥,摆出了如下图形:

1:

2:

……

在探索多种方法、动手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得到发散,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重视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孩子动手将平行四边形减去多余的两个三角形移补成长方形,通过剪、拼、摆的操作,在动手中创新,将复杂抽象的公式推导简单化、形象化,孩子的思维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提升。圆柱体积公式、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等,都必须让孩子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动手也是动脑,动手就是创新,在动手中,培养了孩子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 下一篇:篮球投篮专项训练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