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活动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1:08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1

关键词:艺术;档案;作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61-01

从历史作用来看,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过程源远流长,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艺术遗产。现如今,民族艺术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是因为几千年民族艺术的不间断传承与发展的结果。如果缺少了过去历史艺术的传承启后,那么如今艺术发展必将不会如此繁荣。我们要想把如今的民族文化艺术成就变成以后的历史艺术遗产就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不断积累完整、系统的艺术档案。每个文化艺术单位,每个艺术家的艺术档案都是国家的珍贵艺术财富,拥有多少艺术档案就拥有多少艺术财富,就意味着有多少历史艺术遗产留给后人。只有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艺术事业才能千秋万代永远繁荣发展下去。

文艺档案的现实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档案是艺术管理工作的依据

艺术管理工作范围很广,它包括艺术生产管理、艺术科研管理、艺术教育管理、社会文化管理等等。这里既有国家、区域、专业系统的宏观管理,又有各个艺术表演单位、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单位和社会文化单位等基层单位的微观管理。在不同层级的艺术管理工作中,艺术档案起着依据、凭借和借鉴作用。

比如,组织举办一次大型的文艺调演活动,组织者为了实现正确的组织、指挥,有效地进行监督和控制,需要各种条件,其中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有完整、系统的文艺档案。完整、系统的艺术档案,有助于组织者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分析、判断,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一次文艺调演。又如,在艺术生产管理中,艺术档案可以提供正确的数据和大量有关资料,是其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艺术档案是艺术生产活动的凭据

连续性与继承性是一切艺术生产活动所共同具有的特征。前一阶段产生的艺术档案,通常是后一阶段艺术生产活动的凭证和基础;而现阶段艺术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艺术档案,又常常是以后艺术生活活动的凭证和依据。

第一,艺术档案是艺术创作、修改、整理剧目的重要凭据和材料的来源;

第二,艺术档案是重排、复排保留剧目的必要依据;

第三,艺术档案是绘画、摄影工作者创作和设计作品时的参考材料。

艺术档案在艺术生活活动中的凭证作用是多方面的。这种凭证作用一旦发挥出来,它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避免重复工作,降低成本,节约资金,提高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艺术档案是艺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一切科学研究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继承性,都需要吸取和借鉴已有的科研成果。艺术科学研究也不例外。继承和借鉴前人的成果,是艺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很好地进行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占有大量的、可靠的艺术档案,这是进行艺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条件。实践证明,在艺术科学研究中利用已有的艺术档案,可以启发思路,开阔眼界,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如,在一项课题研究中,艺术科学研究人员在接受一个新课题后,从指定课题计划、拟定研究大纲,到编写调查方案;从编写阶段小结,到撰写成果报告,都要时常调阅有关艺术档案。可以说,查找利用艺术档案几乎贯穿于一项课题研究的始终。

(四)艺术档案是进行艺术教育中教材的重要来源

艺术院校在艺术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艺术档案编写教材、教案、大纲,对学生进行艺术辅导,还可以利用艺术档案中的声像材料进行观摩学习,进行示范教学。

(五)艺术档案是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必要工具

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是促进文化艺术发展和提高文化艺术水平、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文化艺术交流,有艺术家个人之间的交流,单位之间的交流。交流的形式有举办文艺演出,如艺术节、汇演、调演等,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览,如摄影展览、书法展览、美术展览、文物展览等,举办各种文化艺术研讨会、座谈会。在进行这些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艺术档案是其必不可少的必要手段和工具,如由文艺档案提供的各种数据、图表、实物、照片、录音、录像材料等艺术档案,丰富了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的内容,提高了文化艺术交流的质量。

此外,艺术档案还可以作为考核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绩的主要依据,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材料来源,有些门类的艺术档案还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教育、民族研究等领域发挥一定的特殊作用。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2

一、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艺术美

1.主题之美

作为传统工艺美术艺术,民间剪纸作品的取材多数都出自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民间百姓自有的艺术形式,植根于民间,多数保留在偏远村镇。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在闲暇时通过灵巧的双手创作出一件件饱含生活感受的剪纸艺术作品,其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艺术性,更富含民间自然、淳朴的人文之美。

在民间,剪纸艺术通常被用作寄托美好愿望,引导积极向上的思想。它是人们的真情流露,也是人们对于审美理想和审美境界的追求,剪纸艺术的主题通常取材于对自然和社会的赞美两方面。人们通过一张张带有喜庆寓意的红纸和剪刀创作出了在社会生活当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一项项事物,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还是山水花木等等,有趣且巧妙的图案设计表达了民间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而对于社会的赞美更多的体现于剪纸艺术中对生产生活的描绘方面,例如进行人物勾勒、生产劳动、祈福祝寿、婚丧嫁娶等等民俗风俗的表达,这从一个层面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不同的场合、时间所创作的剪纸艺术作品都不尽相同,例如在祝寿时,常以仙鹤、寿桃、南山、青松等等以表长寿之意。在进行剪纸艺术的创作前,主题选取是决定作品的风格与情感表达的基础部分,民间剪纸艺术家用朴素的双眼观察世界,并运用剪刀与彩纸所勾勒出的事物来还原事实与真相,将大自然当中的美学品格真实的表达出来,且其艺术构思不受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全方位立体式地表达出其作品的各个层次,这也是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在主题上所体现出的美。

2.符号之美

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使用诸多的象征性符号来满足自身的艺术表达需求。符号元素的应用更加丰富了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符号的象征意义与对人类思维的导向作用在剪纸艺术的载体上充分的发挥着自身作用。在传统工艺美术中的陶瓷器中,多数的花纹与纹样都是取材于动、植物等事物的抽象,劳动人民将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客观事物与一些图形的联系挖掘出来,并具象成为符号。在剪纸作品当中,符号能够通过其特性对其中的文化观念涵义进行解析,从而加深人们的理解,充分利用其象征性与代表性。譬如在剪纸素材的选择中,劳动人民对于桃子的定位既为长寿的意思,那么从中提炼出简化后的桃子符号,不仅能够令人一目了然,知道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所在,同时也能够提升剪纸艺术的内涵文化发展,使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艺术性与文化内涵得到双项发展。

在民间剪纸中,图形在演变的过程当中的绝大部分原始实践定义构成了观念性符号,符号的功能和符号的意味潜移默化地转变成了一种对美的感知,也成为了一种装饰。对于剪纸艺术来说,符号所赋予它的是抽象化的形式美,也是符号所带来的独有的美。

3.图案之美

在民间传统剪纸艺术作品中,艺人们为了丰富作品形象,常常对传统形象有所变化,对于形象的比例并非一味遵循,更多的是将时间、大小等概念模糊化。譬如在表现鱼、人、花、果、植物、粮食等组合时,这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加工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将民间的朴素理想与素材融入作品当中,将剪纸形象的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共同构成顺应自然,和谐统一的剪纸艺术的图案之美。在剪纸作品当中,被表现的事物上均会配以纹样装饰,并装点形态各异的花边,这为的是丰富图案,填补空白,令整体构图更加丰满达到符合人们观赏性与审美标准的状态,这也是充分体现主图案造型完美性要求的表现之一。

二、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技艺美

1.稚拙之美

在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中,取材是艺术品产生及意蕴表达的重要基础。民间艺人所表达的多数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风民俗及贴近现实生活的花果鱼秧等等,因为受到耕种劳作及生活条件的双项制约,导致在制作之初并不能对作品进行精致加工,艺人完全凭借对生活的一腔热忱与丰富想象对事物进行描绘。我国的剪纸艺术长期以来的创作主体都是来自民间的民众,他们没有受到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只能通过自己的双眼进行观察,随后通过想象进行创作,同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又与自己的设计意愿有较大出入,因此作品中透露着较大的偶然性与随意性。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偶然性与随意性,恰恰为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带来了另一种原始的美,一种不做作的美,在稚拙、质朴中体现了传统美学中的“稚趣”,即通过细微的不和谐形态所带来的趣味。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的稚拙美体现了其与传统文化的精神的契合,道家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倾注其中,这也作为民间剪纸的最为显著的特点。

2.构图之美

作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贴近民俗文化的艺术创作形式来说,民间剪纸的艺术美所主要展现在构图方面。对于剪纸来说,镂空的虚实面块对比相对分明,对线条的变化以及规律是形成剪纸艺术独特的构图美的重要元素,剪纸在构图之初变具备良好的整体连接性,便于制作及使用,同时也蕴含着传统手工艺人们匠心独运的设计思维。因为剪纸艺人在构图的过程中力求使所有表现对象都巧妙的连接,不断不漏。

剪纸作为以点、线、面所进行构图形式的艺术,需要艺人在制作过程中做到虚实结合,构图合理,将线条的自身变化达到和谐统一,在勾勒出所需要的形象的同时不丧失形式美感。在我国传统剪纸作品的构图中,富含想象力,充满了夸张的变形手法,是自然、质朴的民间传统艺术的充分表达,也是粗犷处大刀阔斧,细微处信手拈来的劳动人民粗中有细的朴实清新。传统剪纸的构图多以对称的图形为主,讲究均衡协调,对节奏韵律的掌握十分注重。它所传达出的,是对一种稳定、庄重的美感。其对称以左右或上下两侧的对称为主,也是传统剪纸的重要构图形式,对称法则多用于剪纸艺术作品的创作当中。在进行这种对称式的剪纸作品创作时,艺人往往通过折剪法来完成创作。作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间手工艺术之一,我国最早出土的剪纸作品出自新疆吐鲁番的古墓之中,而其中在南北朝时期的对猴团花剪纸,其造型便以十六只猴子所围成一个圆形,其中每两个猴子相向而立,作品当中使用树枝形状的花纹,如同群猴立于树上嬉闹一般。这副剪纸作品便是通过折剪法完成的,整幅作品展现了传统的朴素艺术美感,即均衡美与对称美。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对称美的表现形式是我国剪纸艺术中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早在一千年前便已被艺人们所使用。

3.设计之美

在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制作之初,都需要艺人对于图案、构图、结构、纹样等等元素的设计,并经过一次次的加工在艺人的双手上迸发出富有生命力的图案。剪纸艺术作为民间朴素手工艺品的精华,多数用处在于装饰,而这种装饰并不像金银饰品那样带给人一种冠冕堂皇的感觉。它通过朴实无华的图案、纹样将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融入其间,虽然并不能像其他装饰品一样一入眼帘便获得我们的瞩目,但是只要仔细品味,便不难发现艺人在作品图案中的设计手法及艺术表达所饱含的美感。源自于民间劳动生活的设计灵感使得民间剪纸艺人的设计思维充满着对平凡朴实生活的美好憧憬,生动简单的形象使作品的艺术表达粗中有细,隐晦中透露锋芒,从而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思考,并使剪纸艺术充满了艺术内涵的设计美。

4.反差之美

在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中,通常的艺术表现形式除了艺术设计中的图案设计、构图设计等元素设计外,其中的对比手法也不容忽视。在剪纸艺术中的对比所指的是造型、色彩、图案上的反差所带来的艺术效果,通过视觉上的刺激带来超出剪纸作品本身的艺术美感。而想要达到这点,主要体现这种反差的便是在颜色方面,例如在剪纸当中使用拼接、着色等方式,或者以单色剪纸配以反差较大颜色的衬纸,这种颜色上的反差能够将作品完整的呈现在欣赏者面前,同时打破了传统单色剪纸因颜色单一难以受到人们关注的弊端。这样,既能够强调色彩搭配为人们所带来的视觉美感,更能够使颜色的和谐统一为作品增加关注度,烘托出作品想要表达的主观意愿。

三、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内涵美

中国民间剪纸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精神,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观点进行创作并融入自己的信念与情感,剪纸艺术同样不例外。

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均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人民长期以来的从事田间劳作及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艺术结晶。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并不是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写实复制,是在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融入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寓意及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在剪纸作品中,不难发现夸张、比喻、谐音、谐形等手法的运用,通过这些手法,使得作品在对造型、图案进行表达的同时,也将美好愿望以及对生活的憧憬融入进艺术形式中,使之内在意蕴与外在形态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在剪纸艺术中,谐音法是常用的艺术手法,它通过以音象形的方式对作品的内在含义进行表达,例如我国民间传统的祝福语“连年有余”,“福在眼前”,“知足常乐”等等,通过莲花和鲤鱼的造型谐音为“连年有余”;以蝙蝠与钱币的造型谐音为“福在眼前”;以蜘蛛和脚掌的造型谐音为“知足常乐”。在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艺术中,谐音谐形都是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谐音法多数通过直观的形象使人们将传统文化中的祝福短语与之相联系,而谐形法是通过将某一显示生活中的事物加以简化,使其抽象为具有代表性的图形,让人们见形知意,例如剪出一朵云,在云下花一朵雪花,人们便知道是冬季;剪出一座谷仓,周围落满稻谷,人们便知道是丰收。同时,在图案选择上可以将花语、物语等隐含语言作为素材,例如石榴象征多子、松柏象征永不衰老等,我国的国花牡丹在传统文化之中表达着富贵的含义,也被经常用在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在剪纸艺术作品中,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性与传统文化之间有机结合,经过手工艺人的一双巧手杂糅成一幅动人的剪纸艺术,其中将文化与艺术充分融合的便是艺人所使用的比喻、谐音、谐形等艺术手法。同时,将这几种方法共同使用也可以使作品的内在语言表达得更加丰满。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3

【关键词】剪纸 夸张 变形

剪纸,也称刻纸,就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出人物、花鸟、禽兽、虫鱼、山水等形象,用这些凸凹图案表达祝福、驱邪、劝勉、警戒、趣味等寓意。其色彩可以是单色的,也可是多彩的,普遍以红色为主要色彩。

剪纸在中国很多地区已成为一种大众艺术,人们通常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剪出表现生活或情感的各类图案。剪出的图案往往活灵活现,不一定很具象,但一定很传神。图案的造型一般都比较开放、可爱,以变形夸张的方式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

剪纸艺术的作者多是不知名的农民,他们自画、自刻、自染,农忙务农,农闲剪窗花。他们通过灵巧的双手,把广大农民的朴实情感、美好愿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全部倾注在自己的艺术品上,使剪纸艺术获得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可以说,剪纸从构图、造型、剪刻等方面无不体现出变形夸张的艺术特色。谈到夸张变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西方现当代艺术及艺术家,如毕加索、野兽派等。其实,中国人的剪纸艺术在当今是非常前卫的,剪纸艺术家就像是民间的毕加索,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着内心世界。剪纸艺术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以其淳朴、自然的形式美感和夸张变形的造型,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用具有现代设计元素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出来。而其最突出的外在形式就是夸张变形。

一、变形夸张之语言

剪纸多用于喜庆场合,以民间特有的风趣、浪漫情怀为变形夸张之源。

(一)剪纸的装饰性

剪纸多采用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既形象又富于装饰性。如作品《猫捕鼠》中,“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被刻画出来,天真烂漫的气息扑面而来。作品《福寿双全》中,佛手瓜里面嵌了个寿桃,寿桃中又有灵芝,象征着长寿。如有牡丹,象征着富贵;有石榴,则象征多子多福。

1.在左右对称的基础上变化纹样

对称构图是中国艺术的传统结构手法。如古代的城市、建筑的布局等。这种构图给剪纸制作带来了极大方便,取一张纸对折,只需剪出图案的一半,打开后就是一张完整的剪纸作品。如虎头鞋花、婚寿所用的“喜”“寿”字等。在左右对称的基础上,还可发展成四面、五角、八角或三瓣花、四瓣花、五瓣花等多层折叠纹样。这样的构图装饰性、图案性很强,给人以丰富多彩之感。

2.填充

“填充式”构图是花中套花的构图,这种剪纸在民间很常见。如剪一朵花,在大花朵或花瓣中套剪一小朵花或蝴蝶之类的动物;如剪动物,在动物身上也可套剪各式花样或其他动物等。

3.装饰

变形夸张的图案是在打破规则中寻找规则。对称是剪纸图案的基本规则,打破规则中也有规则可循。成功的剪纸作品有着浓厚的装饰意味,这与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是分不开的。其造型纯真,结构简练,虽不像绘画那样可以细微地描绘事物,但在平面上所剪出的花、鸟、鱼、虫和人物等,都带有一种朴素而夸张的美。其所独有的“刀剪味”是画笔不易做到的,正因如此,剪纸艺术虽出自农家却又不乏华丽,意味盎然、感情纯真,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淳朴、质朴。

(二)题材通过谐音、象征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

中国人讲究吉利,在人们眼里,吉祥的图案一定能带来喜庆与好运,人们企盼着生活吉祥如意,开心快乐。

剪纸题材为花的图案就是一个美好的象征,人们喜欢花的美丽和芬芳,向往花好月圆、幸福美满的景象;龙凤图案,中国人总喜欢以龙凤比喻圆满、吉祥,认为龙凤是高贵、成双成对的象征;喜鹊图案,民间有句俗语“枝头喜鹊叫喳喳,准有好事到我家”,人们剪两只喜鹊,就好像看见了喜鹊一样开心,喜上眉梢;蝙蝠图案,以蝙蝠喻福,因为“蝠”的谐音是“福”;柿子图案,从造型来看,柿子红彤彤、圆润润的,从谐音上可寓意为“事事如意”。这些图案往往不能用笔刻出原型,只能提取其精髓,用凸凹的纸张表现人们的愿望、心情和企盼。具体的实物用剪纸的凸凹表现出来,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变形夸张,再通过人们的想象加以艺术润色,变形夸张的图案就呼之欲出了。

(三)情感是剪纸之源

剪纸多用于喜庆场合,因此,艺术家常以民间特有的风趣、浪漫情怀为变形夸张之源。

剪纸艺术不同于绘画,其材料单薄,多用平面构图法,以夸张变形表现出丰富的内容,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作者在创作时可随心所欲,不受任何限制,想怎样刻画就怎样刻画,既可以夸大剪纸的喜庆感觉,也可以夸大其外在形式。如作者在剪鱼头与其身体的比例和动态时,可采用夸张变形的形式,让人们看到一条更活泼、更有灵性的鱼。而此时的鱼已不再是生活中普通的鱼,这种夸张变形的造型和构图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民间的艺术家以其浪漫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力剪出了自己的情感。

二、变形夸张之表达

(一)造型夸张

剪纸是表现大众情趣的一种方式。人们之所以喜爱它,主要原因在于剪纸创作可以让人们随心所欲,思维开放。

人们会把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以充满想象力的具体形式——剪纸刻画表现出来,而剪出的人物、花草、动物已不再是原来的形象,而是通过变形夸张的形态寄托了人们的情思。比如,在剪人物时可以展开想象,头发可剪成平时生活中梳不出来的样式,在人物的肚中可加刻一朵花、一个小人,或者是一个可以表达作者心情的图案。是否相似不重要,是否可爱,是否深入人心,是否让人们感到快乐才重要。

(二)图案传神

剪纸图案是否合理并不重要,是否美观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其传神,是否能给人们带来乐趣。要打破传统图案的合理性,突出了图案的夸张成分。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增加了形式美感。

在构图上,剪纸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等天上的物体同地上的建筑物、人、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形式有“层层垒高”或“隔物换景”。剪纸的构图应讲究构图饱满、主次分明、相互呼应、疏密匀称,无论怎样夸张变化,都要做到繁与简、疏与密的合理布局。

民间剪纸的形象比较单纯与夸张。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体现在利用形象的特征进行概括,选择夸张的动态、角度去揭示对象的精神状态。有些民间剪纸构图看上去似乎不合理,然而,整个画面却很协调,洋溢着生活的情趣。特别是农村妇女的作品,想象丰富、思路奇特、构图另类,但能给人以浑厚、朴实之感。

(三)寓意夸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把心情和愿望寄托于具体的实物上,如看到鱼就会联想到“连年有余”,看到鱼的动态就会联想到“鲤鱼跃龙门”,认为鱼代表着吉祥如意;看到莲花联想到“莲叶何田田”,莲的出污泥而不染,还有“连生贵子”等。人们把愿望在剪纸造型中表现出来,从而得到了快乐。从图案的寓意上说,剪什么图案是很有讲究的。吉祥的图案表示喜庆祥和;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瓜、果、鱼、虫等图案预示喜庆丰收。因此,剪纸的图案是愿望和幸福的象征。

三、夸张变形之启示

剪纸中无论怎样夸张变形,目的都是打开我们的思维,让丰富的想象力来做主。无论是象征、比喻,还是装饰,都是局部与整体的完美结合,都是表现人们的情绪及美好的愿望。无论是现代绘画还是设计,都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人们需要想象力,剪纸需要想象力,艺术更需要想象力。可是想象力从哪里来?笔者认为,想象力来自人们的内心,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寻找想象力之源,要打开思维,开放视野。不用去想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只要是内心的真实感受,都可以通过剪纸表现出来。

夸张变形是剪纸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我们要追求的是剪纸艺术的内在特征和精髓。剪纸之所以受人们喜爱,是因为其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希望,是表达情绪的一个途径,而且不受所谓的“规则”限制,可自由地展现人们向往的生活。

其实,剪纸的最根本意义在于其是大众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并表现自我的一个途径。通过此途径,我们可以了解到前人的特征和喜好,了解到不同地区、民族的风土人情,并能充分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另外,笔者认为,被大众接受的变形夸张图案,其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诠释,既有传统的图案传承,又有作者的风格和对生活的理解。剪纸作者无论是否经过正规的学习,都可剪出美妙的作品,随心所欲地表现快乐。

剪纸带给我们的首先是快乐,其次才是美。剪纸的创意来源于我们自己,来源于对生活的提炼和夸张变形。通过变形夸张的图案,可以让我们加深对作品“传神”的理解。

四、夸张变形之理解

艺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传统民间艺术的作用不仅是传承,而且能给当代艺术以启示。

(一)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夸张变形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要体验并找寻生活中的乐趣,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解放固有的思维习惯,在艺术中充分展示自我。

(二)象征含义

剪纸有其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象征意义。如《五子登科》《百子图》等是用做“求子”的剪纸;《喜窗花》《箱子花》《饽饽花》《鸳鸯花》等是用做婚礼的剪纸;《八仙庆寿》《寿窗花》等是用做贺寿的剪纸;《闹元宵》《剪蝎子》《艾虎》《剪斗鸡》《玉兔捣药》等剪纸又分别与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节日的风俗习惯紧密相连,用做庆贺这些节日。

(三)大胆、新奇的想象力

如剪纸艺人乐刘氏的《鱼虾戏莲》图,莲根须是虾的造型,花蕊变成蝴蝶,植物拟人化,亦真亦幻,难辨难分,又有统一的美感。又如艺人周丹的作品《夜景》,人如鸟宿,鸟似人形,极其浪漫化。

(四)突出形象

剪纸中要注意突出主要部分。这种构图在剪纸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一般讲究平衡匀称、主题突出、不失重心,给人以稳妥、静中有动的感觉,适合于剪单个花草、动物之类。

(五)强调神似

剪纸的变形夸张表现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提炼和理解。其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夸张变形表现人物或其他事物的本质。其实人们也是通过变形来表现自己的丰富情感,突出神似。这种神似是主、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强调的不是像什么,而是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王朝闻先生在《似曾相识》中写道:民间美术作为情感交流的一种手段,它敢于变形和虚构,敢于排斥丑的因素,对事物美的因素做相对意义的抽象。在这样的美术创作之中,单纯的模仿只能是美感迟钝的表现。剪纸最基本的特征是写实与变形的统一,很难去模仿。其是人们在对自然认识的基础上,融入主观情感,经过以心造型、以理造型、以美造型而形成的,能抓住典型的形象特征,重在表现神似。

一件优秀的剪纸作品,无论它的材质、篇幅、题材等因素如何,如果构图上独具特色,繁简、疏密适当,注重黑、白关系构成,就是一件好作品;如果能运用变形、夸张、装饰原则,抓住典型形象特征,表现出神似的造型就是一件好作品;如果剪不断,有个性,能发挥刀剪独特的艺术魅力,就是一件好作品。

参考文献:

[1]鲍家虎.剪纸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郑蔚珊.漫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J].装饰,2003.

[3]曹小鸥,张晶.民间美术欣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4

我国的民间艺术是观念艺术,因此,色彩更是观念上的。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使得民间艺术中色彩表现出了很强的审美特征和感情特征,这从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习俗的影响。所谓观念,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被淳朴的理解为吸福纳祥,消灾辟邪等传统的世俗目的。从而形成了民间艺术中火红喜庆的特色。很多的词语如万紫千红表现着喜庆吉祥的含义,还有很多描述色彩的词语,一般来说都是图个吉利,很多的描述色彩的词汇已经成为观念上的造型语言,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其在陶瓷艺术品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可以通过陶瓷设计将本民族的观念和信仰加之其中,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大大超出单纯色彩所能传达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色达意”的效果。

二、民族艺术在陶瓷艺术品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民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对陶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和促进作用。比如:剪纸、漆器工艺、编制、绣花、彩绘等等都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遗留下来的瑰宝,我们必须加以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中有非常多的图案,每种纹样,每一幅画都不是单单存在着的,其能够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其美丽的色彩图案,而是蕴含在其中很厚的文化气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中,其不断被传承和发展,一路上记录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坎坷经历,与外部民族交流的成果。就像一本历史剧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其所负载的各种信息和文化内涵还需要广大的科学工作者挖掘。在陶瓷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中,设计人员通常将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图案植入其中加以利用,以提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通过刻、划、剔、釉色等传统工艺程序,让陶瓷艺术品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感召力。这种将民族美术语言与价值实践统一起来的活动是一种装饰艺术,是民族艺术图案的传承和创造应用,充分体现了本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精神。所谓剪纸艺术,其包含的领域非常广泛,有着很多的表现手法,比如:阳剪法、阴剪法、剪影法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些美妙的神话传说。剪纸艺术中多样的题材包罗万象,其中很多不单单是对生活现象的再现和描绘,而是具有很多特定的含义,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剪纸艺术运用到陶瓷设计中,最早是出现在晚唐时期。通过两次釉色而烧制成的陶瓷制品,呈现出有层次感的花纹,具有剪纸的效果,其画面有层次感,视觉效果很好。现代艺术家们通过一些新的方法将剪纸和陶瓷结合到一起,然后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创造出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结合了时代特色和传统文化,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很好的思维途径。民间艺术是生活的语言更是艺术的语言,人们可以将感情寄托其中,将生活中感情物化。成为劳动者和造物者通透的桥梁和纽带,把人类的创造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民间艺术是一种和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创造方式,可以丰富和充实我们的社会生活。民族艺术的创作和思维方式、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式也独具特色。一般来说陶瓷艺术和民间艺术史同根的,在原始社会中陶片上的各种图案、符号,具有标记某种意义的作用。由于民间艺术所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其可以为陶瓷艺术品的设计提供极其丰富的养分和经验借鉴。

三、吉祥图案的寓意

所谓吉祥,意为美好的预兆,吉就是福善的事情,祥就是嘉庆的象征。吉祥的图案可以使用花鸟、走兽、人物以及一些吉祥的文字。这些文字可以是吉语、谚语甚至是一些神话故事为题材,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比拟、象征、双关、隐喻等修辞手法,形成“一语一图”的民族艺术美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展现人们的幸福快乐,还可以寄托愁思,表达对长寿的向往,以及各种吉祥喜庆的理想。可以这样说,吉祥在我国是一个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主题,同时在陶瓷艺术的设计中吉祥必须体现出来,很多艺术家通过谐音、比拟、寓意等表现手法,来展示现代陶瓷艺术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现代活力特征。所谓象征,就是根据事物的具体形态、色彩、习性等,使用其相似或者相近的含义。比如:鸳鸯象征着爱情,牡丹象征着富贵,竹子象征着君子,莲花象征着高洁等等。谐音原本是文学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民间通过谐音的方式表达吉祥,比如:在结婚的时候,会有枣,寓意为“早生贵子”,人们在吃饭的时候通常会有鱼,其寓意为“年年有余”,年糕的糕与“高”谐音,有步步高升的寓意。

四、结语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5

一、 剪纸艺术的风格特征研究

(一)剪纸艺术的特征

中国民间剪纸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体系和表现风格。民间剪纸的作者运用剪纸的这种镂刻形式,把一些生活中常看到的素材转变成了优秀的艺术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艺术品的深刻内涵。民间发展的剪纸艺术是由剪纸材料和所用的工具就决定了它自己的特有风格。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剪纸作品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图案,所以剪纸一般都是镂空的,因为是镂空,就形成了阳刻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刻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画面,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而剪纸在构图造型上,大都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比如:轴对称、中心对称、平衡、组合、连续等方法解决图案的构图。在形象上采用夸张、简洁、优美,又富有节奏感的图案特点。剪纸在处理图案时,既要抓住物体的特征,又要使线条连接自然,以确保整体的构图完整。在色彩方面颜色比较单一,一般用一种颜色完成整幅图案、用色明快、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

(二)剪纸艺术的风格

剪纸艺术的风格优雅、细致, 轮廓和形状清晰明亮, 纹样生动有趣。民间剪纸作者们都将自身融人了创作的主要内容, 在经过剪纸题材的选择、酝酿及作品创作, 都要经历漫长的沉淀。

民间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 基本语言符号是点、线、面, 构成上采用二维平面化表现, 决定了剪纸表现的平面化特征, 形形色色的造型艺术形式, 各有所长, 剪纸艺术侧重于对物象轮廓的刻画,人物、走兽及许多形象的轮廓最富表现力, 侧面的剪纸形象在剪纸艺术中占绝对优势。

二、剪纸艺术的研究价值

(一)剪纸艺术在中国目前的现状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和生活实践中培育了自己浓厚的爱好,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剪纸艺术遍及民间,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入世界贸易经济组织”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下,民间的民族艺术受到冲击,这种冲击来自文化意识的观念。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面临挑战,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正经受考验。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发扬、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虽然有发展,但仍未发达,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的中华文明,尽管伟大、有着悠久传统的历史积淀,但它仍处于弱势地位。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和渗透力。传承民间艺术的优秀风格,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研究、认识、把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风格,对于传承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认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风格,也有利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自身的开拓和发展。

(二)剪纸在服装中的发展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工艺,它并不是一种局限于空间限制的,对于取材来说,一般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花卉、动物、人物等,细腻的图案,将其运用到服装中,使得在服装中起到装饰作用,同时,也让服装设计更具创新性。

剪纸艺术在服装中的应用,是在镂空剪纸效果的基础上,再将带有图案的面料缝制成衣服,使得剪纸效果的服装更具特色。剪纸艺术不管是在面料的设计上,色彩和造型的设计上,都有了更新的灵感。对材料和款式的突破,使得女性的柔美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不但抓住了局部细节,同时也尽显了服装的内涵,让服装的品质得到了提升,更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更具创意。

现代服装设计运用剪纸艺术时,将其纹样转化成平面图案,再经过烫印,数码喷绘,和粘贴的方法,将已经剪好的图案纹样镶嵌或者喷绘在衣服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服装起到了装饰作用。而在应用剪纸技术的同时还要注意让其和服装款式风格尽量一致。因为剪纸艺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所以再设计服装时要尽显东方神韵。图案在展现人体美的同时,也要展现人体形态和魅力。剪纸图案纹样能有效的结合服装款式的外轮廓线条,显得服装更加精致美观。

三、结论

我国的剪纸是中华文化和我国千百年来文化历史积淀的产物,它集中全面的体现了我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审美观念、哲学观念,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沉积,释放着特有的艺术魅力。不同时期的剪纸艺术,所反映的文化观念,时代背景,宗教信仰,民俗都与当时的生活氛围息息相连。剪纸艺术拥有最优秀的传统,最广泛的地域,最众多的人群,剪纸是广大?诙?者美好生活愿望的寄托性艺术。

纵观南北各地的剪纸作品,可以看出剪纸艺术家以他们质朴、鲜明,纯真的感情,浓郁的生活特色赋予作品以生命,它凝聚了一个地方世代承袭的民风民俗,浓缩了一个地方长期流行的传说和信仰。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6

[关键词]三边地区;剪纸艺术;南北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4-0043-04

中国剪纸艺术在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足印,它从最朴素的乡土气息中走来,带着泥土的芬芳照亮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殿堂。在我国各个地区,由于文化传承的不同,体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北方地区的粗犷豪放,南方地区的柔美细腻,不同的剪纸类型,给予人们不同的艺术美感。最具代表性的包括陕北、江南、山东等地区的剪纸艺术。在此,笔者将对陕北三边地区剪纸艺术特色作一浅显论述。

三边地区指陕北北部的定边、安边、靖边三地,与陇东、宁南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接毛乌素沙漠和鄂尔多斯草原,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随着人们的开垦及战争的影响,该地区植被状况不断恶化,森林面积不断缩小,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封闭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历史背景使这三个地区在文化上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三边地区的剪纸艺术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包容了我国南北地区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诸多因素,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从剪纸艺术的创作技法、创作题材以及其浓厚的地域性特点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作技法

三边地区的剪纸艺术主要以刻为主、以剪为辅。纸质选择上没有特殊要求,一般采用普通红纸即可,这种纸适宜窗花、墙面装饰等普通粘贴处。当然也有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用纸,如在祭神活动或是丧葬活动中,需用浸过色水的毛边纸(纸钱用纸),剪一些表现祈福消灾的画面。主要创作过程有以下五步:

(一) 缝合

根据图案需要,剪取相关大小的纸张,以10~20张为一沓,将其边缘缝合,可以用订书机订,一般情况下,年长的民间艺人通常用纳鞋底用的针将这些纸整齐地缝在一起。

(二)压纸

这些缝合在一起的纸张会稍显不平整,剪纸艺人会用炕石或重物压在其上方,直到纸张平整,易造型为止。

(三)印模

三边地区剪纸都有存在时间很久的剪纸模板,这些模板多是由上一辈人流传下来的,当然在流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动。首先,将模板用水固定在压好的纸上;然后,用煤油灯的烟熏贴有模板的纸的一面,直到在纸上熏出模板的纹饰;最后,去掉模板,纸面上就出现了要刻的图案。

(四)刻花

将熏有图案的纸压放在用动物油脂和炕灰混合构成的垫子上,用单片斜刀头的刀尖,按照纸上的图像进行创作,创作者要用力到位,仔细雕琢才能将图案表现得清晰明了。

(五)修剪

刀刻后的花纹有其不完善之处,比如人或动物的毛发、衣服装饰的细微之处等,用剪刀将其修改,自然、浑厚的剪纸就完成了。

二、创作题材

三边地区剪纸的题材主要包括吉祥图案、戏剧人物、山水风景、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等,这些题材都源于民间,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真实再现。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因地域原因又增加了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题材,如革命题材、陕北民歌的故事画面和极具该地区特色的劳动场面。

(一)革命题材

革命题材是陕北地区人民在剪纸艺术中经常表现的题材。三边地区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政权所在地以及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要一支,成为革命题材剪纸艺术孕育的摇篮。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艺术家力群、陈叔亮、张仃、古元、夏风等深入三边地区,向当地群众学习民间剪纸,并且创作了大批反映解放区人民生产、斗争、生活的新剪纸艺术,使传统民间剪纸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创作于三边地区的革命题材剪纸艺术,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迅速传播,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定性,使革命题材剪纸艺术又充满了不同的生趣。常见的三边地区革命题材剪纸有《夫妻识字》、《骑白马挂洋枪》、《送郎参军》(见图1)、《兄妹开荒》、《白毛女》、《五哥放羊》等。

(二)民歌题材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最初从劳动号子中衍生,经过人们的加工创作,成为今天的演唱形式,其唱词和表现内容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也多源于民间,三边地区作为陕北地区重要的文化摇篮,民歌 自然在该区域广泛传播。民间艺术是相互影响与渗透的,民间艺人也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民歌中的故事情节结合,创作出表现民歌内容的剪纸作品。

常见的题材有表现男女爱情的《清水水玻璃隔着窗子照》、《世上只有妹妹好》、《泪蛋蛋泡在沙蒿蒿林》(见图2),表现婚嫁题材的《嫁女歌》,表现革命新题材的《喜在脸上笑在心》等,这些民歌题材给剪纸艺术注入了多样性与灵动性。

(三)劳动题材

三边地区的人民勤劳质朴,他们靠自己的双手种田犁地、放牧收割,劳动是他们生活中所必须的。也正是因为劳动,他们才有收获,即使是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他们也一直用他们的坚强和勤劳与自然做着抗争,民间剪纸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面镜子。在农闲时,妇女们会拿起手中的剪刀,将平日里她们劳动的场面表现出来,剪纸是她们生活习惯的一种,但却正因为这种习惯,使那些看似普通的劳动场景变为一幅幅其乐融融的画卷。常见的劳动题材有放牧、打场、纺线(见图3)、搓麦粒、犁地、挑水等。

三、风格特点

三边地区的剪纸艺术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无论是人物的外观衣着还是富有特色的背景装饰,都使我们看到了这种剪纸艺术所特有的魅力。除以上专门提及的几种个性鲜明的表现题材之外,在其创作风格上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传承性。

该地区剪纸有别于陕北其他地区粗犷、不拘小节的风格,它在保存了自身具有的北方少数民族遗留的文化之外,还融入了许多江淮地区细腻温柔的感觉,两种文化因素汇聚在一起,使得黄土高原的雄浑与江淮地区的阴柔结合而诞生出这样一个民间艺术的瑰宝――三边地区剪纸艺术。

(一)简单细腻的技巧

三边地区剪纸最大的特色不仅仅是它具有地方特色的表现画面,而且其中的装饰纹样具有简约而不简单的魅力。在看似笨拙、轮廓简单的人物或动物造型中,总会出现细腻的装饰纹样,使画面变得生动清新。

1. 线条细腻

三边地区剪纸画面都由细线条构成,这种细线条使得画面干净利落,并具有立体感;回环缠绕的细线条不会使画面显得轻浮,反而更加灵动。靖边剪纸能手华月秀的剪纸作品,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细腻的线条在剪纸中的艺术美感。如《猴子捞月》(见图4)中那些细线条的树木与枝叶,同连成环状的块面的猴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样的对比,使得画面主体突出,有一种虚实相得益彰之感。

2.流苏式(锯齿式)装饰

流苏式(锯齿式)装饰纹样是三边地区剪纸艺术中的又一特色,无论是植物枝叶还是动物毛发,都有一种特定的(流苏式)锯齿状纹样作为主要装饰,在当地被俗称为“抖毛毛”。尽管在西北其他地域的剪纸中也有这种类似的装饰,但多数显得笨拙粗糙,不会像三边地区这样整齐分布且细如针尖,很好地突出了物体的特点和生命力。

(二)南北文化的结合

三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其文化因素深深影响着这个地区。三边地区人们冬季着衣以羊的皮毛为主,《汉书・匈奴传》中记载匈奴服饰:“自君王以下,盛食畜肉,衣其皮革。”由此可见,匈奴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三边地区还有头上扎羊肚手巾的习惯,据《旧唐书・党项传》载:“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毡。”这些都是由游牧文化转化过来的。该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以蒸煮为主,手抓羊肉、羊杂碎、炒米、炒面等为特色饮食,与蒙族的饮食文化相同,这些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使三边地区人们的身上有一种朴实与谦和,但并未丢弃马背民族高傲的天性,所以在他们的剪纸艺术中,亦有这种朴实的内涵。同时,江淮文化的进入,又带来了太多的细腻柔美,这使得三边地区剪纸艺术呈现出一种容纳南北的艺术特色。

吉祥图样、人物、动植物是剪纸作品中经常表现的题材,但南北方的表现手法却截然不同。三边地区将两种不同地区的表现技法结合于同一画面中,既有北方的大气,又有南方的细腻。笔者选择南北方各具代表性的剪纸,即江淮地区民间剪纸代表的安徽剪纸和黄土高原文化区域的民间剪纸代表安塞剪纸,予以比较说明。

1.吉祥图案

吉祥图案是民间艺术中最普遍与恒久的图样。安徽剪纸中的吉祥图案轻盈并且棱角分明,清新自然;安塞剪纸中的吉祥图案圆润饱满,一如黄土高原人民的那种憨厚感;而三边地区的吉祥图案则在表现轻盈之感的同时,将线条的分明感与体积的块面感合二为一,虚实表现得当,仍不失将一种富贵华丽感表现出来,在这种华丽中,也包含着北方人们所特有的朴实感。如通常所见的凤凰图案,安徽剪纸中的凤凰俨然是鸟中之王的姿态,翎毛飘逸,卓尔不凡;安塞剪纸中的凤凰厚重感十足,尽显富态之仪;三边地区则将二者凤凰的特点尽收其中,王者的头冠,庄重大气的尾部造型,盘旋动感的仪态,使得画面在传达富贵繁荣之意的同时,更多了些和谐平静的气息。

2.人物图案

人物图案是最能代表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纹样。江淮地区的人物娇小温柔,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魁梧直率,表现在剪纸艺术中,突出了他们文化中的细腻与奔放,尤其是将他们生活中的模样真实地展示出来。安徽剪纸人物造型简单,服饰装饰复杂,这与民间流行的染织布艺有关;安塞剪纸多突出人物的造型及动作,使画面情节清楚,衣物装饰简单,仅以线条表现真实服装的特点;而在三边地区的剪纸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人物的动作与造型,而且对人物的服饰装饰着重刻画,将南北剪纸艺术中的简繁,通过其细腻的线条表现在一起,构成了三边地区剪纸的特定样貌(见图5)。

3.植物图案

植物亦为剪纸中很常见的图案,它们时而独立存在,时而作为装饰与其他题材一同出现。在植物纹样的表达上,南北两地也有着各自的艺术语言。安徽剪纸中的植物造型多以写实的方式剪裁,从花朵到植物的茎、叶,都通过极其细腻的手法表现,宛如古代工笔画中花卉图样的再现。而安塞地区的植物类剪纸都采用了抽象夸张的表现技法,往往将植物与动物表现在一起,或是做以变形,使植物本身的物理特征弱化。与这两个地方的剪纸艺术相较,三边剪纸中的植物造型既有写实的成分,同时又兼有夸张变形。如剪纸荷花,在形象地表现荷花造型的基础上,又给荷花的花茎边缘增添了一些“抖毛毛”的装饰纹样。这种边缘的装饰,看起来不很合理,但正是这种不客观的装饰意味,才使得三边剪纸在表现柔情的花草时显出一种北方民族的豪迈。

4.动物图案

动物在民间美术中总是会被人们冠以一些美好的寓意,关于此类题材的剪纸作品样式繁多、风格各异,但每个地域总有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南北方剪纸艺术中的老鼠,均被赋予“多子”的内涵。安徽剪纸中的老鼠古灵精怪,有一种抽象的表现意味,身体上装饰有复杂的图案;安塞剪纸中的老鼠在保持其固有的老鼠外形外,杂糅进了夸张的成分,但多以一种简单朴素的造型出现,多了一份北方地区特有的淳朴;在三边地区的剪纸老鼠图像中,老鼠多以写实的方式出现,真实地塑造了老鼠的外部特征以及它精明的特点。与安徽剪纸一样,其身上装饰有复杂的花纹,使得吉祥意味突出(见图6)。

根据以上对比研究,三边剪纸艺术中充满着南北方剪纸文化中的很多方面,无论是技法还是装饰,都体现出南北剪纸的综合性特点,这种综合性使得三边地区剪纸在其固有的北方民族的大气和张扬中兼有了江淮地区的清新灵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三边地区剪纸集历史性、生活性为一体,不仅题材鲜明、个性突出,更重要的是它将不同地域的文化表现整合在同一画面中,朴素中兼具大气,同时洋溢着清秀典雅之感。

然而,这种充满文化结合性、本土发展性的民间艺术,正在一步步走向没落,当这个贫困的地方开始有了石油资源作为生活支柱之后,原本朴素的生活、质朴的内心,就离这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而剪纸这样一个心灵艺术的再现者,则慢慢被尘土所遮掩。尽管有部分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一地区剪纸文化的独特性,但由于资料的欠缺等因素,均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使得该区域的剪纸艺术在时代进步的大流中日趋淘汰。在这种情况下,关于研究陕北文化的学者或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应该对三边地区的剪纸艺术多做详尽研究,尤其是在本土文化中兼有江淮地区文化因素的方面,这样才能使得这种民间艺术不会随着地区经济的过快发展而出现不平衡现象,也会使三边地区剪纸艺术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范晔撰,李贤等汇.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宋祁、欧阳修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

[4]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5]张碧波,董国尧主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吕静.陕北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4.

[7]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7

关键词:教学案例;学画农民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82-02

一、教材分析

《学画农民画》这一课是人教版美术第八册的一节色彩课。它是在学生学了《生活中的暖色》与《生活中的冷色》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课,需要学生尝试运用写实、夸张、抽象、装饰等造型元素与对称、均衡等形式原理进行创作与表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一课我已上过好几次了,但学生老是对学画农民画有畏难情绪。经过反复实践,我发现首先要设法降低本课的难度,由原来的创作一幅农民画改为添画或改画一幅农民画。我带领学生充分分析了农民画后,总结出了其装饰图案生活化,以人物、动物、植物为主,造型夸张、变型、概括,色彩对比强烈、艳丽,以原色、间色为主,构图饱满的特点。我还让学生初步尝试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一张未加图案、色彩的农民画小稿。之前先提问:如果让你为这幅画添加图案与色彩,你想怎样添加?然后通过展评学生作业,发现图案过小、单一、散、没有中心,色彩对比不强烈、不艳丽、杂乱等问题。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我又进行了示范,并让学生发表意见参与图案与色彩的添加。如在添加图案时注意对称与均衡,涂色时出示色相环多用原色与间色,注意色彩冷暖与深浅的搭配。如:深红配浅绿、紫色配浅绿或浅黄色、橙黄配深绿色等。这样一来,学生再一次进行艺术实践时,他们的造型表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创作激情极其高涨,所创作的作品也避免了初次实践时的种种弊端,产生了一批像样的农民画。于是,经过我的反复修改,形成了以下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学画农民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农民画作品,了解农民画的定义、特点与装饰方法。

2.通过欣赏、讨论、尝试、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添画一幅教师提供的农民画作品。

3.感受农民画的艺术特色,了解艺术源于生活,热爱民间艺术。

教学重点:了解农民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农民画装饰手法添画一幅农民画作品。

教学难点:添画图案的内容、方法、主次以及色彩的艳丽、夺目。

(二)教学过程

1.欣赏农民画,初步了解农民画。课件出示《山间蜜糖果》、《舞龙》、《猴吸烟》、《喂鸡》等四幅农民画作品,学生带着问题欣赏。设问:这些画描绘的都是什么内容?(1)学生观看作品,分析,总结,汇报:画面上所表现的都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内容。(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总结:农民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农民画顾名思义就是农民的画,是以描绘农民生产生活为题材的画。

2.分析总结农民画的特点。(1)按小组发放一组户县农民画作品,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农民画的装饰图案与造型有何特点?主要用了哪些颜色?是如何搭配使用的?与生活中的颜色有何区别?农民画的构图如何?(2)预设回答:①农民画的装饰图案生活化,以动、植物为主,借鉴了国画、剪纸等民间艺术,造型夸张、变型、概括。②农民画主要用了原色与间色,冷暖色搭配使用,比生活中的色彩艳丽夺目,感觉农民很快乐,无忧无虑。③农民画的构图饱满,画满了各种装饰图案。(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总结,板书。农民画特点:①装饰图案:生活化——以人物、动物、植物为主;②造型:夸张、变型、概括;③色彩:艳丽——原色、间色;④构图:饱满。

3.学生初步实践,发现问题,突破难点。(1)出示一张未加图案、色彩的农民画小稿,提问:如果让你为这幅画添加图案与色彩,你想怎样添加?(2)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作业。(3)展评学生作业,发现问题,预设问题:①图案过小、单一、散、没有中心。②色彩对比不强烈、不艳丽、杂乱等。(4)教师总结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4.教师示范,进一步突破难点。(1)教师示范添画一幅小稿,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参与绘画。(2)总结:装饰图案应主次分明,点、线、面相结合;色彩可以一种原色或间色为主,再搭配其他颜色。

5.学生再次艺术实践,教师辅导。为学生每人发放一幅16开纸大的光有轮廓的作品。第一组为一条大鱼,第二组为一只蝴蝶,第三组为一个花瓶,第四组为一件上衣。

作业要求:请你运用农民画装饰手法添画一幅农民画,并涂上艳丽的色彩。

6.展评学生作业。评价要点:(1)装饰图案是否生活化,以人物、动物、植物为主。(2)图案造型是否美观、紧凑,具有夸张、变型、概括等特点。(3)色彩是否多用原色与间色产生出艳丽夺目的效果。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7.总结与拓展。随堂测试:农民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它具有( )的想象力、( )的表现手法、( )的色彩和( )的构图。

农民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与我国的民间刺绣、国画、剪纸、木版年画等传统民间艺术共同构成了我国灿烂与悠久的民族文化,我们要让这种艺术永远传承下去。

下去后,可尝试画一幅4开纸大的农民画挂在自己家中,美化我们的生活。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为学生每人发放一幅光有轮廓的作品。第一组为一条大鱼,第二组为一只蝴蝶,第三组为一个花瓶,第四组为一件上衣。作业要求是:请你运用农民画装饰手法添画一幅农民画,并涂上艳丽的色彩。我采用了“两实践、两展示”的教学形式,降低了作业难度。在第一次实践中,我发给学生的是一张小稿,让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添加图案并涂色。结果发现一些弊端:图案过小、单一、散、没有中心;色彩对比不强烈、不艳丽、杂乱等。经过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的讲评后,学生进行了第二次艺术实践。学生学会了装饰图案以人物、动物、植物为主的生活化装饰手法,造型要夸张、变型、概括,色彩要多用原色、间色来表现艳丽,构图应饱满。结果,大部分学生设计制作出了比较满意的作品,完全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8

    它通常又是指由社会群体集体创作,或者在群体中反映其传统特征的个人创作(被群体认可),由该群体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的体现该群体的文化特征、传统习惯、心理信仰、生存环境的文学艺术表达方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民间文学艺术”则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者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者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1](P1)在联合国的其他法律文本中,称这些遗产为oral,non—material,intangi-ble,分别对应的中文为“口头/口述的”,“非物质的”和“无形的”。

    《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以下简称《建议案》)A条关于“民间创作的定义”,也作出了与上述基本相同的定义规定[2]。“民间文学艺术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更多地表现出多元化和独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它以最传统的方式在其来源群体内部世代相传,从而逐渐成为它来源的那个群体的象征和特有的表达方式。就中华民族而言,它是中华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几千年以来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之一。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及思维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民间文学艺术,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它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而且对整个东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际社会重视和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1989年10月17日~11月16日于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25届会议指出:考虑到民间文学艺术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是使各国人民和各社会团体更加接近以及确认其文化特性的强有力的手段;注意到它在社会、经济、文化及政治方面的重要意义,它在一个民族历史中的作用及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强调民间创作作为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之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殊性和重要意义,承认民间创作之传统形式的极端不稳定性,特别是口头传说之诸方面的不稳定性,以及这些方面有可能消失的危险;强调必须承认民间创作在各国所起的作用及其面对多种因素的危险,认为各国政府在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方面必须起决定性的作用;应当尽快行动起来,特制定一份给各会员国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大会建议各会员国根据各国的宪法规定,通过所需要的立法措施或者其他步骤,执行该《建议案》有关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尤其是民间创作)的各项规定,以便在其领土上实施该项建议所规定的原则和措施。

    大会要求各会员国将该项建议通知负责保护民间创作事务的当局、部门或者机构,并且提请负责民间创作的各组织或者机构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建议各会员国鼓励与负责保护民间创作的各有关组织进行深入接触。规定各会员国必须按照大会确定的日期和方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实施该《建议案》情况的报告。民间文学艺术是人类的一种无形的智力劳动成果,它在本质上和整体上具有许多与知识产权共有的特征。因此,凡属能够被界定或者被确定为“作品”的表达方式的民间文学艺术,还当受到当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早在1967年的斯德哥尔摩外交会议上,官员们(含专家)曾就修改《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的有关条款,专门讨论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保护问题;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曾联合召开了题为“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保护知识产权问题政府专家委员会”的会议,最后通过了《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免被滥用国内立法示范法条》;在WTO组织2001年11月的多哈会议“部长声明”第18~19条中,也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保护问题,作为随后一轮谈判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自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些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先后通过国内立法或者区域性国际条约的形式确立了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譬如,1977年签订的《非洲知识产权组织的班吉协定》,就是一个区域性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国际条约;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安第斯组织的《知识产权共同规范》,也将“传统知识”纳入成员国的国内法保护。目前,世界上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确认和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国家有50来个,还有一些国家是以判例的方式对民间文学艺术给予确认和保护。

    关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鉴别及保存的规定。《建议案》在“民间创作的鉴别”条款中指出:“民间创作作为文化表现形式应当受到表现其特性的群体(家庭、职业、国家、地区、宗教、人种等)保护,并为群体而保护。”[3](P2)教科文组织要求各会员国在国家、地区、国际范围内,就民间创作的鉴别问题做好如下几项工作:(1)编制国家从事民间文学创作的机构目录,以便将其纳入地区和世界此类机构一览表;(2)鉴于必须协调各机构使用的分类体系,建立鉴别和登记(收集、编索、记载)体系或者以指南、目录等形式发展现有体系;(3)鼓励建立民间文学创作标准化分类法:(a)编制民间文学创作分类总表,以指导全世界在这方面的工作;(b)编制民间文学创作细目汇编;(c)对民间文学创作进行地区分类,特别是通过实地试办项目进行。关于“民间创作的保存”问题,《建议案》认为,“保存”涉及的是民间文学创作传统的资料;保存的“目的”是使传统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能够使用有助于他们了解民间传说演变过程的资料。如果说,生动的民间文学创作由于它不断发展的特点而不能始终受到直接保护,那么,固定的民间文学创作或者研究则应当受到有效地保护。

    这种保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1)建立国家档案机构,使搜集到的民间创作资料可以较好地以稳妥的方式加以贮存,供更多的人(尤其是后人)使用;(2)建立一个国家档案中心机构,以提供某些特别服务(如编制总索引,传播关于民间创作资料的情报,以及适用于包括“保护”在内的民间创作活动标准的情报);(3)建立博物馆或者在现有博物馆中增设“民间创作展室”,展出传统的民间文化;(4)优先考虑种种表现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它们是这些文化的现在或过去的见证(如遗址、生活方式、物质或非物质知识);(5)协调种种搜集和存档的方式;(6)对收集人员、档案人员、资料人员以及其他专门人员,进行从事保存民间创作实物和资料的培训;(7)为制作所有民间创作资料的档案和工作副本以及供各地区研究机构使用副本提供便利,确保有关的文化团体能够接触到所收集的资料。[4](P2~3)

    关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传播及保护的规定。《建议案》在“民间创作的传播”中指出,应当使公民了解作为文化特性基本因素的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使人们意识到民间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民间文学创作的必要性。为了使民间文学创作的作品及艺术得到弘扬,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保持它的完整性、准确性、科学性,避免遭到不应有的歪曲,教科文组织要求各会员国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鼓励组织民间创作方面的地区性、全国性或者国际性活动,如庆祝会、联欢会、电影放映、展览会、研究班、专题研讨会、讲习班、培训班、专门会议等,支持传播和出版这些活动的材料、文件和其他研究成果;

    (2)通过提供补助金的方式,或者通过在新闻、出版、电视、广播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传播机构设立的民间文学艺术研究者的职位,通过确保对传播机构搜集的民间创作方面的材料进行适当归档和传播,鼓励这些单位在其节目中更多的使用民间创作资料;

    (3)鼓励各地区、各市政当局、各协会和从事民间创作的其他团体设立民间文学艺术研究者的职位,负责促进和协调本地区民间创作活动;

    (4)资助现有教育材料(如根据实地搜集到的资料摄制的录像片)制作机构,鼓励在学校或者民间创作博物馆中,以及在国家和国际民间创作展览会和联欢会上使用这些材料;

    (5)通过资料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机构,以及在民间创作方面的专门简报和期刊上,为公众提供民间创作的有关资料;

    (6)根据双边协定,在国家和国际范围内为从事民间创作的人士、团体和机构之间的会晤与交流提供方便;

    (7)鼓励国际科学界在接触和重视各种传统文化方面掌握适合的伦理学[4](P4~5)。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播民间文学艺术,在当前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它予以保护。

上一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措施范文 下一篇:绿色建筑行业发展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