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03 11:53:13

护理专业现状

护理专业现状篇1

阅读现状调查护理学新生少数民族图书馆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食粮。课外阅读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什么书、读多少书、怎样读书,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大多数人急功近利。这种心态也反映在大多数学生身上。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任,因此大学生读书与否事关重大。但目前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各民族新生的阅读现状、阅读需求,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引导不同民族护理学新生阅读提供理论依据,探索如何指导护理学新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使新生从大学起始就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从中获取知识,受到熏陶。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大一级新生共494人,其中护理学院442人,厚博学院52人,男性30人(6.07%),女性464人(93.93%),汉族272人(55.06%),少数民族222人(44.94%),本科114人(23.36%),专科374人(76.64%)。调查时,这些学生均处于大一学年第二学期。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现况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及专家的意见,自行设计“新疆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大一新生阅读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调查表,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测,使问卷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

1.3研究内容

本问卷从7个方面进行调查:一般情况;读书态度及现状;读书需求;遇到的问题;所读书籍;读书形式;图书馆满意度,共计47个条目。采取Likert 5级计分法,如“非常满意”计5分、“满意”计4分、“不知道”计3分、“不满意”计2分、“非常不满意”计1分。得分越多,表示对此项目评价越积极。

1.4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Epidata数据库进行专人双录,并经过逻辑查错和一致性检验。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均数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分类资料用构成比、率描述其基本特征。其95%可信区间描述,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本调查对护理学专业新生共发放问卷495份,回收问卷494份,其中有效问卷4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79%。

对不同民族、不同层次、性别、护生来源进行分组,在各个方面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α=0.05为标准,分析结果如下:

2.1不同层次护理学新生对阅读现状满意度评分的比较有差异性(P

2.2不同民族护理学新生对图书馆满意度评分的比较有差异性(P

2.3大多数受调查者对图书馆有较高的满意度(见表3)。

2.4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新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严重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其中37.3%的受访者表示每天的读书时间不足一个小时,42.6%的受访者每月的阅读量在一到两本之间。

3讨论

3.1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严重不足

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就像进入了一个小型社会,一下子就被层出不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组织、团体和协会的活动所吸引住了。与此同时,他们意识到:学习,不再像高中时期那样,是生活全部的中心和重心。于是,他们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协会社团、学生会,做兼职,做各种各样感兴趣的事情。然而过多的活动打乱了应有的大学生活,使学生不能静心地读书学习,这种忽视阅读的现象在高校中屡见不鲜。对阅读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导致学生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不足的最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新媒介的出现也给大学生阅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以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吸引着大学生,他们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费到新媒体上,网络游戏、QQ聊天、微信、煲电话粥等占据了大学生多半的课外时间。为此,他们抛弃了传统的阅读,抛弃了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抛弃了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

3.2不同民族对图书馆的满意度不同

在新疆医科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要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预科学习后才能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尽管这种强化的教学使他们汉语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语言的沟壑仍旧是少数民族学生获取和使用信息的重要障碍,他们依然摆脱不了对本民族语言的依赖,所以民文图书最受少数民族学生的喜爱。少数民族护理学新生对图书馆满意度的得分低于汉族学生,主要是由于图书馆民语言文献检索资源的建设相对薄弱。分析得出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重视程度不够,过多强调中文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而弱化了对民语言文献的购置;二是新疆编译出版民族语言文献的能力有限,年出版发行数量很不可观;三是缺乏与民语言读者群的沟通,采购质量也不高。有些民语言图书复本量定为6本依然不够借阅,有些采购回来就成为了死书。

3.3不同学历层次对读书现状的满意度不同

专科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工作任重而道远。一是专科护生学制短,任务重,缺少时间阅读。专科护生学制只有三年,除了要学习必要的文化理论课程之外,还要见习实习,掌握实操技能技术。他们既要参加英语、计算机的考试,还必须取得护士资格证。除此之外,还要参加各种文化社交活动和社会实践。他们在校时间比本科护生少一年,可他们要完成的学业却是有增无减,因而他们无暇光顾图书馆,阅读更是分身乏术。二是刚入学的专科护生阅读的基础弱,底子薄,加之专科教育或多或少重技能轻人文,让专科学生不习惯阅读。三是因为大学图书馆针对专科生的宣传导读工作欠缺,重视度也不够。

4对策

4.1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如何将一个观念落后、思想保守、汉语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培养成合格的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专业人才群体,在民族学生比例较高的新疆医科大学,这个问题一直受到非常关注。除了学校要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上大做文章外,图书馆也要深刻反思少数民族学生对图书馆不满的原因和文献利用的不佳现状,积极调整服务策略,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4.1.1加强民语言文献资料的建设力度。一是要利用少数民族勤工助学学生,开展细致的读者调查,根据读者需求和专业设置做好采购计划;二是指派民族馆员和民族高校教师参与购书,根据“按需馆藏”的要求配置复本量;三是与新疆各出版社加强联系,多途径采购民文图书,对热销书在复本量上加大力度。

4.1.2重视少数民族新生文献检索课教学。一是尽量多配置懂得民语言的教师,可以教会他们使用民文进行搜索;二是在教学形式上要多图解、多实例、多直观内容教学;三是注重实践教学,教会他们在互联网上获取各类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4.2提升专科学生的阅读能力

专科学生在校时间短,基础课的开设是按专业学习的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而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则相对较弱。专科学生要走入社会,想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发展的潜力,则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校期间,就更要提升专科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会学习,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2.1丰富馆藏文献资源,编制合理的推荐书目。在采购图书期刊时,要充分考虑到专科学生的需求,做好问卷调查,及时增补受到专科学生广泛欢迎的图书以及考试专用书籍。专科学生在短短三年,面对茫茫书海,是最需要推荐书目的。所以,专科生的导读宣传很重要,需要学生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要求学生在三年内达到一定程度的阅读量。对于推荐图书,图书馆必须配备齐全,并相对增加复本量,集中排架,重点推荐,方便专科学生借阅。

4.2.2冲出图书馆做宣传,激活专科新生阅读兴趣。现在图书馆的宣传就局限在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而专科学生很多压根就不进图书馆,这显然不适合引导专科学生阅读。在新学期开始,一定要在全校范围内针对专科新生进行大张旗鼓地、全方位地、形式多样地、周而复始地、不厌其烦地宣传工作,争取把更多专科新生吸引到图书馆来,让走进图书馆成为他们大学生活的一部分。

4.3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

4.3.1充分发挥新疆高校特有的周日晚点名班会制度优势。每周日晚八点是新疆各大高校周末晚点名班会的开始时间,每班的班主任老师主持班会,而且班主任老师几乎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高校教师。在学生的眼中,高校教师就是知识的储备库,是某专业领域的专家。因此,在整个社会浮躁的大环境下,在高校学生阅读时间减少、阅读内容单一的情况下,高校教师更应该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任,为学生推荐好书。高校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名著,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思想修养;高校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当前流行名著,提高学生对当前社会的认识。

4.3.2以图书馆为依托,以专业理论和兴趣爱好为标准,组建读者社团。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以学生兴趣或以学生专业为基础的读书社团,这些读书社团还可以细化分为不同的读书小组,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读书心得体会,互相推荐好书,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也可以参与到学校图书馆的建设中来,如通过“我的图书馆我做主”和“你买书我付钱”活动,以及读者社团组织发放的“新书新刊采购调查意见表”,每年拨出一定经费来采购受欢迎的图书和期刊。

4.3.3图书馆需要更广泛群体的参与。一是广泛开展书评工作。在网页和宣传栏中开设书评栏目,每周更新馆员书评,每月评选优秀读者书评,再节选一些网络中的专家书评,把专家、馆员和读者们更加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二是围绕“世界读书日”举办灵活趣味的读书竞赛活动等,是最能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吸引学生参与的方式。

5.结语

即使在现代社会,阅读依然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大学图书馆也应该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吸引新生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是让图书馆真正走入大学生生活的重要步骤。让我们从改善大学新生阅读现状开始,尽最大的努力让阅读蔚然成风,使我们的校园充满文化和书卷气、幽默和想象力、探索和好奇心,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品质和素养,让图书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彦军.大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06(26):90-93.

[2]张晓蕊.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1,1(下):110-111.

[3]梁国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献利用现状与图书馆服务策略探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02(24):202-204.

[4]何海燕.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分析与图书馆服务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6,26(6):217-220.

护理专业现状篇2

关键词:护理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

1重庆市护理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概况

重庆市举办护理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已有18年历史,2000年,为提高人才培养层次,重庆市一所卫生类中职学校开始与市内本科院校举办护理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但后两年教育主体在中职学校。后来陆续出现与市内卫生类高职学校联合举办护理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后两年仍在中职学校。2014年,市内护理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规范为后两年在高职学校学习。截止到2017年,重庆市内开展护理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的高职学校2所,均为市级示范高职学校;中职学校4所,其中国家示范校1所,市级示范校1所,2017年招生规模680人。

2重庆市护理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1招生规模逐年减小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健康产业发展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施,卫生类高职学校生源规模较大,素质较好。相较于普通高中毕业生,“3+2”中职学生在文化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处于弱势,目前市内高职学校均有计划地逐年减小护理专业“3+2”招生规模。

2.2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按照国家护士条例的要求,目前护理专业“3+2”分段学生在第三学年可以参加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且部分“3+2”分段学生因家庭或就业原因,往往不参加后两年学习,故目前重庆市中职学校前三年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护理知识、技能和一定职业素养的技能型护理技术人才,调研中某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护士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执业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备人文关怀、团队协作、创新意识和终身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可见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本雷同,且中高职院校相互独立,缺乏协调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动力,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3课程设置重复较多

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3+2”分段护理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技能课程标准,缺乏相应的中高职衔接教材。重庆市中高职院校因各自独立办学和利益考量的因素以及中职学生参加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原因,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重复多,如调研中重庆某高职学校后两年开设基础护理实践技能、成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等课程与中职阶段课程基本相同,造成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下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2.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重庆市举办护理专业“3+2”分段的高职院校均为市级示范高职学校,师资条件相对中职学校较好,理论课教师基本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实训指导教师基本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相对高职学校,因各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差异性较大,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7.14%,专科学历的教师占12.86%,没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

3重庆市护理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建议

3.1“3+2”分段人才培养规模与经济社会相适应

目前重庆市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对护理人才的用人需求无论编内还是编外基本为专科及以上学历,部分乡镇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有编外聘用中职学生的需求,由此可见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较弱,提升学历层次,实现就业是学生就读“3+2”的主要原因。目前重庆市举办护理专业的中职学校有26所,每年招生规模为九千余人,但其中“3+2”护理专业学生仅有七百余人,比例不足10%。党的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应适度扩大护理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规模,以适应“健康中国”和人民群众发展的需求。

3.2构建一体化的“3+2”分段人才培养目标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在于一体化设计,衔接的逻辑起点是中高职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要依据职业标准和资格框架,而在资格框架层面要进行分级[1]。中高职的培养目标是根据行业职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的,护理专业“3+2”中职段学生应具备中等职业教育文化知识和道德水平,具备较扎实的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护理基本操作技能[2]。而高职学校应着重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理论、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能胜任护理服务、健康教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3]。

3.3建立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深入分析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建立由中高职院校及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统筹护理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组织开发中高职衔接的护理专业教学标准,为系统培养护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教学规范[4],避免课程设置重复。中高职院校及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技能课程标准和配套教材,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等引入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中高职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衔接[5]。同时,杨琼等[6]认为,在进行护理实训和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中高职学校教育层次不同,技能实训内容也应有所不同。

3.4提升师资队伍职业能力

一是制订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护理专业教师职业标准,建立教师发展的制度体系;二是通过在职学习等形式,提高现任教师的学历层次;三是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教师培训,如青年教师入职培训、信息化教学培训、护理专业技能培训、护理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训等;四是大力推进专业技能课教师的行业实践,鼓励教师考评临床或护理类专业技术职务,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扩大“双师”教师的比例;五是建立中高职师资交流平台[7],使中高职教师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等。

4结语

护理专业现状篇3

关键词:护理专业本科生;职业态度;现状;对策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护士需求数量日益增加,同时对护士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然而,目前护理队伍流失严重现象也日显明显,这就导致了“社会缺、护士走”的尴尬局面。而护理专业本科生是护理队伍的主要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职业态度直接影响着未来护理队伍的稳定。因此,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未定的职业态度,对于稳定护理人才队伍,保证护理人才的有效利用和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职业态度概述

职业态度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职业的评价和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倾向。护理职业态度就是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护理职业态度是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心理统合过程,被认为是现代护理人才素质的首要组成成分,是优化护理人才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现状研究

(1)职业认同方面

护理职业认同是护理职业态度的基础,只有从内心认同自己从事的职业有意义,才会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调查发现,护理专业大一学生在不加任何理论知识、不进行任何医学实验等手段的干预前提下,多数学生表示愿意接收这样一份有着“白衣天使”美称的工作,认为护理专业神圣而崇高。但随着专业学习时间的延长,学生对护理专业知识的更加了解,反而职业态度随着年纪的升高而慢慢降低。曾有研究表明,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特别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对行动负有责任的时候。护理专业学生在经历临床实习前后的职业态度反差最为明显。半数学生在临床实习结束后的职业态度明显下降,他们的职业态度渐趋相同。普遍认为长期从事繁琐、辛苦的“伺候”工作非常辛苦,并且认为从事长期的“三班倒”的护理工作会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年级越高,与临床接触越多,学生的专业思想越不稳定。

(2)专业学习行为方面

护理专业学生在经过始业教育、专业理论讲解、专业见习操作等相关教学活动的敢于后,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接受系统、深入、持续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操作实践。多数护理专业在校生对临床实践及护理专业充满着新鲜和好奇,学习态度基本端正,学习氛围良好。良好的学习行为有利于稳定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有助于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

四、影响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的主要因素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的形成受多重因素影响,从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进行讨论。

(1)个人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职业兴趣有助于职业态度的形成,当学生选择了与自身兴趣爱好相一致的职业后,就比较容易对该职业产生长期的依恋,所谓“爱一行干一行”。另外,个人因素中还存在性别差异。目前收到就业容易,上岗后发展空间大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专业的男生越来越多,但多数男生并不认为是自己的理想专业,以致于“干一行爱一行”。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学生职业态度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调查表明,学校对护理专业的重视、护理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学术活动等都可以对学生的专业态度产生影响。目前,医学院在整个湖州师范师范学院的二级学院中,发展前景良好,学校也告诉重视该学院的发展。随着社会对护理人才要求的提高,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内外的专业实践。除此之外,专业任课教师的学识、教学风格与方法、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等等也会对学生的专业态度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3)社会因素

访谈发现,目前社会因素是影响学生职业态度形成的关键因素。首先,护理职业社会地位低,难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其次护理工作琐碎、劳累,难有成就感;再次,不平等现象明显,医尊护卑首当其冲,用人体质不平等体现在护理本科生与其他大专、中专生无区别对待,等等。这些或细微或共性的社会因素让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态度飘摇不定。

五、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的对策

护理专业现状篇4

关键词: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一、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体系无法适应医学发展需求

目前的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缺乏护理职业特色。虽然其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护理工作打基础,但由于医用化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用不大,与生物化学衔接不足,与医学护理之间关系认识不足等问题,再加之医护教育长期存在着“重临床、轻基础”的思想,使得医用化学专业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得到护理专业的重视。

目前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的教学观念十分落后,这也使得医用化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十分陈旧,一些重知识、轻素质的教学思想,使得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甚至整节课完全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满足现代医学护理发展要求。

2.教材无法满足医学护理发展需求

目前,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材已经无法满足医学护理发展需求,对于化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说,部分化学知识十分深奥,很多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教材无法跟上医学护理的发展速度,那么医用化学教学也就无法达到护理职业的需求。甚至部分教材在编排上也缺乏基本的连接内容,无法开阔学生的视野,自然也就无法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进措施

1.改善教学体系,拓展教学内容

根据医学护理对于人才的要求,尤其是对知识、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一定要将职业需要、学科特点、学生发展几个部分结合起来,并将其作为教学基础来完善医用化学教学体系,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打破原有的医用化学教学体系,不断加强医用化学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联系,通过实践课和理论课之间的结合来渗透医用化学知识,并对医用化学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适当删减一些陈旧或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逐渐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多医用化学知识。

2.转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素质

首先,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教学观念,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尤其是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医用化学教学质量,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医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深奥、学生难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再适当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充分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对于一些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自学或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之后再自由发言和讨论,教师只需要适当总结和评价即可,这样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和讨论,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逐渐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解决医学护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教材建设,适应发展要求

高质量的教学教材是培养高素质医护人才的基本条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编写相应的教材,既能够满足医学护理发展需求,也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教材内容可以借鉴国内外医用化学教学的经验,增强其实用性,尤其是要引入一些与学生护理专业实践课程相关的医用化学知识,或者能够反映现代医学护理特点的知识,合理编排、实时调整,这样就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护人才。

三、结语

医用化学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相对较为落后,已经无法满足医学护理发展的需求,若想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提高对医用化学的认识,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跟上医学护理的发展速度。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对于培养高素质医护人才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豫峰,赵培亮,游文玮.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24-26.

护理专业现状篇5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及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结合目前的教育状况和时代对护生的要求,提出了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考模式、加强师资培养、营造人文氛围等一系列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护理专业是维系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从事此专业的护理人员更要有较好的人文素质水平,人文素质已成为护士职业素质的底蕴。因此,将人文学科、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引入护理教育之中,使护生同时拥有医学、护理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是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护理学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不够。在医学教育中,只侧重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视了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的培育,社会人文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

2、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很少。人文社会科学的课时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5%~25%的比例,而且内容比较单一,多以“两课”教育为主,这与国际护理教育学模式严重脱节。

3、教师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我国护理学院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文修养都存在与现代护理学发展不相适宜的问题,缺少人文素质与护理专业的融合,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理解不足,削弱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考模式

(1)适当增加人文课比例。增加人文课比例是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应进一步整合人文教育资源,加大人文知识比重,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强化护理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护理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

(2)建立考评体系。建立有效、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护理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护理院校应当把人文教育考核评价纳入学籍管理指标,作为学生奖惩、毕业的重要标准。课程教学评价考核与实际操行相结合,即与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环节的护理行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考核,能够体现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性化服务能力和医德修养水平等综合素质。教学评价考核可以分解为笔试、口试,也可以通过资料收集、案例分析、论文撰写、专题调查、社会实践等多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2、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1)不断加强专业教师自身的人文功底。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扩展教师视野,要求他们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克服重专业轻人文的错误倾向,并鼓励教师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之中;还要经常聘请知名学者任教或讲学,加强学术交流;在教师中举办各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教师书画展、教师摄影展等。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造就高品质、高素养、高品位的教育家。对于人文课程教师,要求其多学习和了解医学知识,寻求更多的医学和人文的契合点,从而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2)充分运用教师的人格力量。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敬业精神、授业水平、仪态风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

3、营造人文氛围,提升人文素质

(1)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是补充和拓宽课堂教学的最好途径, 特点是不受学时限制,内容新,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知识集中,形式活泼,感染力强。举办人文知识讲座既能照顾到知识面,又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人文知识的积累,为人文素质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围绕人文素质教育这一主题,可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读书班、学术沙龙、文化、体育、艺术节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展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渠道,使学生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同时,要加强人文科学类图书建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书可读,让学生在浩瀚的人类文化中受到熏陶,不断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内化。人文精神的塑造既要靠系统的教育,也要依靠与主流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每个暑假可安排学生1~2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提出不同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公益活动,深入工厂、农村、市场,访贫问苦,了解社会生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感悟人生、净化心灵、锻造品格,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增素质、做贡献,从而提高其整体素质。

“立业先立人”,人文素质教育应是多渠道、全方位的。护理院校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护理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立东 中国医学教育研究进程[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53~56。

[2]李雪芬 现代护士素质要求及培养[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 2003,2 (1) :46。

护理专业现状篇6

关键词:护理学;课程考核;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49-02

考试具有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保证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促进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是目前护理教育必需面对和思考的课题。我国高校目前的考试模式和评价制度,在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则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由于考试形式单一和考试方法僵化,严重制约了考试功能的发挥和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为此,我们对我院本科护理在校的2009级、2010级、2011级三个年级的考试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目前,我国高校考试仍以传统考试方式为主,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重知识再现、轻能力创造,一考定成绩,这样的考试方式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课题组针对我院三个年级的30余门课程考试情况进行调查,90%以上的只有期末一次考试,平时没有阶段性的考试。试卷的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部分课程的试卷完全是选择题。学生在临考前开始复习,主要以死记硬背知识点为主,缺少对知识的整理和深化,也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

2.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够。我院大多数课程的考核以学期末的总结性考试为主,多数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占该课程的学业成绩的7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0%以上。以2009级本科护理学专业6门学位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的调查情况为例(表1),均无期中考试,期末成绩占70%,平时加实验成绩占30%。这种单纯的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有失公平性和准确性,缺乏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够。

3.对考试的总结分析不够,缺少学生反馈的环节。考后的总结分析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从而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命题的科学性。我院护理学专业各门课程普遍缺乏对试卷考核后的总结分析,即使少数的考后总结也非常简单,分析不全面不深刻。考试结束后,缺少教师与学生反馈的环节,教师很少再与学生见面沟通,指出其考试的得失原因,并根据学生不足的方面做出辅导。

4.对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定和管理不合理。国内多数高等院校的课程有“考试课”和“考查课”之分,其区别主要在于考试课在学期末由学校统一安排进行,成绩以百分制为主。而对于考查课,有的高校以闭卷考为主要的考试形式;有的高校由任课老师通过实验报告、课堂测验、提问等方式给学生记分,学生多可轻松通过考查课,评价的随意性大。学生对考试课和考查课的重视程度区别也非常大。我院护理专业的课程也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2009级、2010级、2011级三个年级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中,公共课程、学科及专业类课程的考试课所占比例不到40%,专业方向课均为考查课,考查所占比例超过60%以上(表2)。究竟哪些课该作为护理学专业的“考试课”或“考查课”,界定的标准模糊,说服力不强,可操作性差。人为的将课程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不利于学生对医学核心课程的学习。

5.考试管理制度有待健全。学院对考试课命题有明确的要求,并由学院教务办统一安排组织考试。对于考查课的管理较为宽松,命题和组织考试都由教师自行决定,监控力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考查课容易通过,考试课难过。在评分标准上,以试卷考试的考试评分标准相对要规范、科学合理;而以论文或其他形式考核学生的,考核标准操作性不强,随意性较大,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不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区分度。考试的管理部门要不断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加强对考试各环节的有效管理。

二、改革考试现状的思路

高等院校护理学专业的考试应当发挥其应用的功能:即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获取护理学知识的同时更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认识学生特长,发现学生学习障碍所在,以便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笔者认为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考试方式。考试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服务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改革考试的方式,改变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试形式,在某些课程的考试中允许学生带工具书进行考试,不以考核学生记忆能力为目的,而是考查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转换到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知识的能力。适当的时候采取口试加笔试的形式进行,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我们09届毕业生中有学生在应聘回答提问时,不能很好地组织语言,而丧失就业机会。因此,建议考试方式多样化,增加开卷、口试、阶段性考试的比重,尽量避免以闭卷为主的终结性考试的一考定成绩的现象。同时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培养其自学能力,应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2.改革考试内容和题型。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因此,改革考试内容势在必行。除了考查专业知识外,更应注重考查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在考题的设计上,要重点检测学生运用学到的医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命题上,应适当减少客观题所占的比例,加大非固定答案的主观题的比例。虽然护士执业考试以选择题为主,但作为非选拔性考试的大学学习阶段的课程学习,在出题上应尽量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真正发挥考试的功能。在专业课的考试时,一定要安排技能考试的环节,让学生的模拟场景中进行操作考试,纸质的试卷一定要出论述性试题,答案不固定,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3.改革成绩评定方式。目前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单一,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过大,有一考定成绩的趋势,我们必需进行改革。在评定过程中引入多元化标准,以确保评定的准确和客观。除了期末考试成绩外,还应该包括实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平时小测验成绩、讨论活跃程度、上课出勤情况等等。平时成绩占总成绩不低于50%,而期终考试成绩不大于50%的比例。

4.建立考后反馈的制度。我院护理学专业多数课程只有期末一次考试,学生完成期末考试后就再没有机会和科任教师见面,考试答案情况学生无从知晓,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考后反馈机制,在课程考试结束后,安排教师与学生见面,讲评试卷,对学生把握不好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对个别学生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全面把握知识点。同时,试卷质量分析对于提高命题水平、考试质量、教学效果,完善题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试卷质量进行规范化、量化分析,有助于查明课程考试实际结果与考试预期目标间的差距,正确使用考试结果,正确评价教与学效果的客观性,反馈教与学信息的真实性,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整改措施,同时也是试题库建设及实现教考分离的基础[2]。

5.模糊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限。人为地将课程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在实际教学运行中已经浮现出许多弊端,让学生重视考试课而轻视考查课,教学管理部门对考查课的监管不严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而护理学专业许多专业核心课程如护理学导论、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预防医学等必修课程,传染病护理、中医护理、护理伦理及法规、五官护理等选修课均为考查课,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会有所下降。因此,应该淡化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限,一视同仁,特别在实行学分制后,每门课程按学分计入学生的成绩,考核的要求和管理标准一致。

6.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最主要方式,考试环节的规范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重大。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只有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从教师的命题制卷、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期末的考试管理、学生成绩的评定,都应该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并由专人进行管理。课程的考核办法应该由教研室集体讨论,报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综上,“考试制度”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构成,是学校“人才培养系统”的基本内涵之一。国外一些高校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能力考查为重点,考试方式多样,试题答案强调开放性,成绩构成具有系统性,评分标准公正,考试机遇多样,成绩评定灵活,有许多可供我国高校考试借鉴的地方[3]。护理学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对学生有非常强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护理学专业的考试,既要检测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应考核相关的技能、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在现有的笔试为主的基础上,采取口试、答辨和现场操作、阶段测试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改革成绩评定方式,改变一考定成绩的现状,建立考后反馈的制度,淡化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定限,建立健全考试的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

[2]刘伟东,屈华,石萍等.试卷分析的量化与规范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00-102.

[3]刘淑英.国外高校考试“以学生为本”的体现及启示[J].科技信息,2008,(33):555,547.

[4]王吉明.国外职业教育考试对我国高职院校考试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8,23(7):57-59.

护理专业现状篇7

【关键词】护理专业;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现状;对策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单位都非常重视对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在职教育,提高学历层次,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以现代通讯和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手段,以教育的大众化和终身化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其特点是时空分离、教学分离、管学分离。远程教育这种办学形式使异地教学成为可能,使优质教育资源能跨地区共享,改善教育资源、师资配备等不均衡等现实问题[1]。基于远程教育具有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加之入学门槛相对不高,使越来越多的在职护理人员,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护理人员选择远程教育作为接受在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的途径。高校远程教育的校外学习中心是学员与主办院校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是远程教育支持服务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因此,加强对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的研究,对确保远程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办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现状

由于护理专业学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每个学员学习时间不固定、居住地分散、原有专业知识水平不均衡、具备的上网条件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一,使校外学习中心在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的实际操作中遇到一定困难。

1.1 部分学员不熟悉远程教育的学习环境

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护理人员大多习惯于传统的校园式学习,仍习惯于教师讲、学员听这种形式,对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缺乏足够认识,对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坚韧劲。由于在远程教育学习中没有强制性要求,许多学员往往得过且过,从而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

1.2 部分学员学习的动机存在偏差

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由于单位对于学历的要求或晋升职称的需要参加学习的。这些学员参加学习并非是真正的主观意愿,以致学习缺乏主动性,平时不愿付出精力,只求考试过关。

1.3 部分学员缺乏主动学习意识

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必须登录平台,通过网络环境获取教学各环节的相关信息,如交费、选课、考试预约、成绩查询等,但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总是习惯于等候管理人员发通知提醒或操作完全依赖于他人的帮忙,给远程教育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1.4 学员存在工学和家学矛盾

护理专业学员大部分处于婚育年龄阶段,家务繁多,加上工作性质要上早、中、晚3班。家庭和工作的实际困难使她们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心有余力不足,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

1.5 管理不当将使学员处于“失控状态”

目前远程教育的教学支持服务大部分尚停留在对学生教学事务的管理方面。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辅导次数少、缺乏师生良性互动,学生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教学监督和激励,如管理不当,将使学员在大部分学习时间处于“失控状态”,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提高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质量的对策

2.1 抓好入学培训,转变学习理念

新生入学时,通过开学典礼和开设新生导学讲座对学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入学培训,帮助学员确立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习理念,了解远程教育学习的方式方法,掌握学生平台的操作要领,让学员在入学伊始就明确在远程教育环境下自己怎样学、学什么,切实转变传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习惯,树立自主学习观念。

2.2 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学员提供支持服务

远程教育具有教学分离、管学分离的特征。虽然学员的学习任务都在学员平台上,也要求学员每周至少登录平台2次了解学习任务、学习进度等,但是多数学员做不到甚至从不登录平台。这就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如建立班级QQ群、平台站内信、利用手机群发短信、电话联系等[2],与学员形成互动,了解学员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帮助排解实际困难,激发学习积极性。

2.3 利用考试集中机会加强重点环节指导

远程教育中管理人员和学员间面对面沟通机会较少,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站内信和QQ群等关注学员动态,知晓学员在平台操作、学习任务完成等情况。管理人员也可直接通过平台站内信或在QQ群内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并要利用期末考试等学员集中的机会,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的或易忽略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强调注意事项,做到不厌其烦,反复强化,特别要督促每个学员及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2.4 加强集中面授辅导管理

远程教育学院每学期都组织相关专业老师到校外学习中心进行面授辅导,以帮助学员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对此,学习中心须提前和学院沟通,确定辅导时间后及时通知学员,以便学员提前与护士长沟通协调,尽可能争取参加辅导听课,掌握学习重点,认真复习迎考。

2.5 帮助和指导学员充分利用学习资源

远程教育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包括教材、教学光盘、视频课程、电子教案等,学习中心要根据学院教学计划及时征订这些资料,保证在每次期末考试时能全部发到学员手中。对网络平台的视频课件资源的浏览、下载进行现场指导。针对部分学员不能熟练使用网络平台或网络条件受限制的情况,可利用自身先进的网络平台先将学习资源下载,再上传至QQ共享空间,方便学员下载,保障学习效果。

2.6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改善助学条件

学习中心要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强管理,根据招生规模大小分层次配备班主任,以保障对学员学习过程的监管到位,实现教学支持服务的有效性。参与远程教育教学管理的人员要树立现代远程教育理念,对网络教育的内涵、规律、特点、要求、发展趋势以及学习中心的任务、作用、条件等有明确的认识,不断提升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3]。平时工作中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多从学员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为学员服务、多做实事,用耐心周到的服务感染学员,激发学员的学习的自觉性,促进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加强和完善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办学主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远程教育学院校外学习中心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是要树立以人为本和以学员为中心的理念,了解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需求,使教学支持服务能体现出针对性、有效性,以此不断提高远程教育的办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样.网络环境中的互动式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178-179.

[2]张娜,朱斌,沈伟,等.提高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质量的实践探索[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2(5):10-12.

护理专业现状篇8

Abstract: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ies education and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weaving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nursing specialized course, the strategies of weaving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nursing specialized course are discussed. The goal i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nursing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nursing personnel with certain humanistic quality.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护理专业课;护理教育

Key word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nursing course;nursing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202-02

0 引言

近年来虽然医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但医患关系紧张等医疗问题却日益突显。卫生部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中提出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让病人满意,且感受护理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然而,人文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因此加强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护理人员是医学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1999年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开,各护理院校对护理教育中社会人文学科课程的设置及提高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就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于护理专业课教学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径内化于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其外显为人的志向理想、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其包含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三个层面,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人文能力是外在体现,而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和灵魂[1]。

人文素质教育是使人们在思想、道德、文化、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护理专业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是对护生及护士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尊重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及对患者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关怀,是更加强调尊重人性和职业道德的特定状态下的人文素质教育。

2 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于护理专业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继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面向21世纪护理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之后,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医学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但却没有取消旧课程,使得课程设置不平衡,课程体系和目标模式不合理,造成师生负担越来越重。吴玉华等[2]对全国22所医学院校本科护理专业人文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也表明,护理专业人文课程开设的门数和学时比重较过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却处于门数多,相应学时少,知识传授零散、不系统的状况。目前,在我国医学教育中临床专业课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如果人文素质教育不与这部分课程结合起来,则很难深入、持久地开展。

2.2 教学安排不规范 受传统专业教育影响,在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学只注重学科的系统性知识的传播,人文知识、理论被以概念化、直观化的形式体现于教学内容中,真正有本学科特色的思想见解很少,造成教学内容陈旧、枯燥、空洞无物,甚至变成某种既定原则的论证或说教的工具,学生对此无兴趣,缺乏领悟这类课程中所隐蕴的精神内涵及与临床护理实践的交融,最后人文教育变成考试和学分的工具。此外,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互动交流;教学评价单一,评价方法多采用开卷或闭卷考试,过于注重量化,忽视对实际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评价,没有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促进、导向、反馈和反思功能。

2.3 教师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人文社科类课程大部分由人文社科系教师承担,而这部分教师缺乏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其教育理念、自身的人文素养与现代护理学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其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与护理教育不能相互融合,消弱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另外一方面,虽然专业课教师也承担一些人文课程,但普遍人文学科知识不足,大部分教学处于照本宣科状态,也不能很好地将人文教育运用到临床护理中。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修班等各种形式,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以便提高教学效果[3]。

2.4 社会文化不良影响 人文教育内容来源于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科学与非科学混杂,比如目前医患关系不和谐、护士社会地位较低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医学价值观念,如果教师都不热爱护理事业,那么其对学生的教育就会偏离社会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品质熏陶,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4]。因此,仅仅单靠人文课程的教育不足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于护理专业课教学中的策略

3.1 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否热爱护理事业,是否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是否亲切、和蔼,充满活力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人品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专业课教师如没有接受过人文课程的培训,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融合的角度和切入点,因此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如有计划、分阶段进行培训、进修或建立激励机制来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教师对护理人文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人文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3.2 科学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综合整个学习阶段的课程,构建不同的模块,加强人文学科课程建设,将人文素质教学贯穿于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并且在基础医学、专业学习、临床见习、实习等不同的阶段各有侧重。在早期开设基本的人文知识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实用性的医护人员职业态度、沟通能力、医学与美学等人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见习或实习阶段综合运用人文理论、人文精神于临床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总之,构建课程体系要以学生为本,要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将不同特点的人文知识融入不同阶段专业课的教学中,既不增加课时,也能提高护理人文知识的教学效果。

3.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 要改进教学模式,教师应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周素民[5]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引进案例、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个学生互相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形成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学会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史岩[6]对护理本科人文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表明大部分专业教师将人文知识融入专业课的主要方式是在授课中构建融入人文问题的案例,或在授课中穿插说明护理可能涉及的人文问题,并建议护理专业课教师和人文教师共同备课,通过构建医学人文教育案例,实现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周莹[7]认为医学人文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而PBL教学法本身就具有“先天的人文性”,因此将医学人文教育适当的整合成为PBL专业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总之要想将人文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中,需采用案例讨论、角色互动、问题情景、小组学习、情感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发学生从思想深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进而内化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

3.4 加强开展实践活动 临床实践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认识,更在于思辨、体验、情感的变化和精神的升华。如到宁养院与癌症病人交流,以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和生命的情感;利用学校的三下乡活动或志愿者服务到偏远山区或医疗设施简陋的地区进行医疗扶贫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为日后缓和护患关系,甚至化解一些纠纷打下良好基础[8]。

4 结束语

在所有学科中,医学应当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因为医学本身就承受着关爱生命,关爱人类,救人命于危难之时的崇高任务[9],而护理学又是医学中人文精神的主要承载者,因此如何培养具有人文素质全面、职业素养优秀的护生成为较为关注的问题。然而目前护理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仍处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安排不规范、师资结构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状态,因此探索出通过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设置人文课程等途径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是提高人文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总之,要把人文精神融入到科学知识中,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提高护理水平,使未来的护理人员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2]吴玉华,赵光,刘江恒等.本科护理学专业人文课程设置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91-92.

[3]李四海.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广东:第一军医大学,2005.

[4]袁凤琴.教育学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5]周素民,李向青,张献领.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3):66-67.

[6]史岩.护理学本科人文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杭州,2012.

[7]周莹,曾勇,汪青等.将医学人文教育引入PBL课程教学之必要性与可能性[J].医学与哲学,2009,30增刊:62-66.

[8]谢涛,赖文金.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2):206-208.

上一篇: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预防范文 下一篇:作文指导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