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礼仪思政范文

时间:2023-09-27 17:48:37

护理礼仪思政

护理礼仪思政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礼仪教育 基本途径

礼仪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既是交往活动的重要内容,又是道德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修养,不仅是现代文明人的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交往,商务活动和其他各项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自古就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代思想家荀子说“礼者,人道之极也”。“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从这些言语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礼仪,作为人际沟通的最基本的法则,高职生不仅只是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更要重视礼仪教育的学习。

一、高职学生的素质素养的现状

遵守公德,注重仪表,知书达理,待人以礼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和个人在生活中的观察,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着这些问题:厕所里乱涂乱画写满污言秽语、穿拖鞋进教学楼、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粗话脏话随时可听见、见到老师不打招呼、男女同学举止过分亲昵、仪表打扮过于前卫、上课吃东西玩手机等等现象都折射出高职生不守礼、不文明、缺乏礼仪修养,其言行举止破坏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加强高职生的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基本文明素养是当前职业院校的重要课题和当务之急。

二、高职学生学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可以促进自身素质素养的提高,逐渐形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仅反映出他的基本素质和涵养,也折射出他所在环境的道德风尚,重专业技能培养轻礼仪教育是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的现象,学生虽然接受的高层次专业技能教育,但是连基本的礼貌道德水平也达不到,对待家长大呼小叫、对待同学颐指气使脏话连篇、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功利心强、对待学校老师给予的培养和帮助理所当然,缺乏感恩的心,这些现象都是与缺乏礼仪教育有关,礼仪就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和仪式来表达,它包含了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展现出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体现出一个人对他人的社会的认知水平、尊敬程度,这些待人接物与人打交道的细节都是礼仪教育的内容,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素养的提高,形成文明的好习惯。

2.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备受娇惯和溺爱,他们在家庭环境中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不良个性,他们在所有的场合的人际沟通和关系的处理都照搬于家里与父母爷爷奶奶的处理模式,不懂得谦让与尊重。特别是和同学相处时因缺乏沟通技巧,造成周围的人对他的排斥和反感,如,住在一个寝室的同学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事后觉得都觉得自己无比委屈,跟家长哭闹要退学或是跟老师要求调换寝室。他们在人际关系处理时只是一味的强调自我,缺少换位思考和沟通,逃避责任,不会正视自己的错误缺点,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可以使他们迅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的人际关系。他们如果能够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懂得相互尊重,真诚守信、平等友爱、顾全大局等这些礼仪原则,就能很快很好的与交往对象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

3.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增强求职就业的综合素质竞争力

综合素质不高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融入社会时遇阻现象时有发生,很多用人单位抱怨高职生基本素质低,处理事情上过于傲慢和散漫,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以自己的想法做人做事,不善于沟通,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自身修养、文明素质令人失望。

学生在求职面试时,服饰打扮、言谈举止、气质风度、文明礼貌,都影响着考官对面试者的第一印象,决定求职者的前途和命运,那么学校的礼仪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在求职面试时取得好的成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一个必要的前提,礼仪教育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和职业特点进行设置,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护理专业侧重于护士的着装、仪表和举止及人际沟通的日常礼仪,机电汽修和财会侧重于现代交际礼仪,不同的专业礼仪教育的侧重点不同,这样更好的增强学生在求职就业时的综合素质竞争力。

三、开展高职学生学习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展礼仪教育课程

一般的职业院校开设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思政课程为辅,那么礼仪教育课程更是微乎其微,根据调查和研究,礼仪教育往往是作为选修课程而体现,那么学院的礼仪教育只有针对部分学生开展,更多的学生根本接受不到礼仪教育的学习,这样就导致了部分学生认为,读书与礼仪问题不挂钩,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只有将礼仪教育开设成一门课程,与思政课联系起来,才能让每个学生学习到基本的礼仪知识,使他们提高基本素质,养好良好习惯,塑造美好形象。

2.将礼仪教育纳入主题班会或团课

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每周日晚上的班会和每周三的团课都可以将礼仪教育作为主题开展,发挥班会和团课的作用,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也可以请辅导员、班主任参加,让礼仪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礼仪,不断积累社会经验。例如:发动学生寻找校园中不文明的现象,用海报和黑板报宣传基本礼仪知识,用礼仪的仪表和表情及着装举止进行文艺表演,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

总之,让高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不仅可以促进自身素质素养的提高,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强化沟通技巧,也为今后的求职就业增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Z] . ( 高教[ 2000] 2 号)3

作者简介:

护理礼仪思政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生 思政课实践教学 模式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高专医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围绕其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个人或集体参加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思想教育活动。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除了理论教学外的另一种教学形式,它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是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一般的高职高专相比,医学类高职高专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具有以下特性:

1.教育功能的特殊性。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外的另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有助于促进课本知识向学生行为的转化,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

2.价值作用的独特性。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看、听、想、做”等具体途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医学生为主体,以自身体验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医德的培养、生命意识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用。

3.教育方式的综合性。思政课实践教学使学生走出课本、课堂,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更符合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

二、高职高专医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

根据调查,高职高专医学生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领导重视不够、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配合不足、缺乏保障机制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局限,与专业结合少。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目标,没有形成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体系和模式,与学生的专业结合的比较少。如一些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过分单一,且在观看内容及调查对象的选择上没有任何区别,组织过程过于简单,缺少有效的监控和评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收到的效果也不理想。

2.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广泛性。思政课实践教学一般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有时间限制,再受到人、财、物及安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难以做到对学生进行系统、持续的有效影响。不少医学院校已经开展的实践教学,一般由思政部从各系部挑选组织一部分学生走出校门,到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其他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地方进行一次参观、考察和调研,但这种形式往往是“以点代面”,能接受教育的只是少数学生。

3.缺乏组织保障和必要的政策支持。受到领导不重视、资金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再加上教师实践教学经验的不足、动力不足,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组织实施、成绩考核等方面缺乏规范和明确的导向,因而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根据调查,大部分医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表现出了冷漠的态度,甚至抱着可参与或不可参与的态度。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高职高专医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构建高职高专医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模式,以提高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1.专题模块式实践教学

专题模块式实践教学,就是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将课本教材内容进行分解,整合成专题实践教学模块,集中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确保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广泛性。

比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将全书15章的内容整合成5个教学模块:、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和立志成才教育;爱国主义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教育;国内外形势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的发展和运用教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根据各专题的内容及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如观看影片、阅读书籍、开展辩论、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听讲座报告、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实践教育基地、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观察社会现象,确立正确“三观”;让学生了解世情、国情、民情,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高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接触社会、接触人的过程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学到为人处事的知识,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2.双基地式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医学生的教学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还安排有大量的实验教学及实习,可根据这一特点构建双基地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将思政课内容贯穿到学生的实验课及实习过程中,拓展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实现思政课与专业的结合,使学生既成才又成人。

双基地式实践教学要求加强思政课与校内实验中心、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医院实践教育基地的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深度开发校内实验中心及校外企业、医院等实践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专业课与的配合,明确培训目标、任务及内容,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到学生的实验课中、实习中。

如在《护理礼仪》的实验课中,思政课教师可与实验员配合,通过精心设计和安排,在护理礼仪的学习过程中,穿插社会主义荣辱观、医学伦理道德等知识的讲授,通过案例重现、角色扮演等进行情景式、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自觉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行为和意识。

如在国有大型企业实践教育基地,思政课教师在深入了解企业的情况下,制定目标及行动方案,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参观。可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角度,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可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循环经济在企业发展的情况等。

如在医院实践教育基地,可在医院、学校、教师的三方配合下,在学生的实习内容中加入社会主义荣辱观、医学伦理道德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在长达一年的实习中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可从学生日常的实习工作出发,使学生在与医生、护士和病人的接触中,了解医务工作,锻炼专业技能,理解医务工作的重要性,体会“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宗旨,培养生命意识,培养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热点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医院中存在的一些请客送礼、送红包等不良现象,进行引导,并组织讨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社会不正之风。

除了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之外,高职高专院校还需要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机制体制,完善相关的管理、考核和评价等内容,以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向泽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宿州学院学报,2010.12.

[2] 朱海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3.

护理礼仪思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日合作 办学 德育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243-02

该院赴日项目开展于2014年4月,该院与长沙市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 同年9月开设赴日护士就业建制班。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指导下,项目开展比较顺利,现在参加该项目的在校学生共计76人。培训部学生16人。目前已经有9名学生已经赴日本医院工作学习。

1 赴日项目情况

日本需要中国护士背景如下所述。

1.1 日本护士缺口严重

为了缓解日本日趋严重的老龄化带来的人才荒、人力荒等矛盾,2010年11月起取消外国人护士只能工作7年的时间限制。(日本法务省公布的第4次接受外国人白皮书的内容节选)

1.2 非汉字国家护士在日困难重重

曾经在NHK新闻报道中知道,不少菲律宾的优秀护士正在努力学习日语,希望能够拿下日本护士的资格考试,从而实现来日工作的梦想。都是因为日本护士不菲的薪水而产生的吸引力。日本医院护理人员短缺现象日益严重。为填补缺口,日本先后与印尼、菲律宾等国签署协议,引进外籍护士。由于语言障碍,至今,在600多名来日的印尼和菲律宾籍护理人员中,取得日本护士资格的只有96人。语言障碍是考试及格率低的重要原因,汉字是最大难关,如“褥疮、误咽、轻度认知症”等字眼,对非汉字圈的外国人来说太难了。(读卖新闻)

1.3 中国护士有绝对优势

但由于日语中汉字的大量使用难倒了非汉字圈的菲律宾和印尼护士,所以通过日本护士资格考试的不多。原来在日工作的外国人护士,还是以中国人为多。因为中国护士擅长汉字,她们早早就进行了日语培训,所以较容易通过日本护士的资格认定考试。中国护士的合格率有70%~90%,直逼日本人。

与印尼、菲律宾两地相比,中国人在日取得护士资格的人数明显突出,考试通过率与日本人不相上下。日本《朝日新闻》一项不完全调查显示,2013年春季,外国人通过日本国家护士考试的人员中,中国籍护士占总数的84.3%。这是因为中国人认识汉字,无论是护士考试还是在日顺利工作生活,都有着绝对的优势。

2 日本医疗服务行业人才培养需求

中日合作办学让我们了解到,日本医疗服务行业十分注重学生的以下几个素质提升。

2.1 人文素质

(1)干净整洁:无论在大学、医院,还是在大街上,到处干干净净,没有垃圾桶,垃圾自觉带走。所有的垃圾都进行了分类,十分便于回收,对于国土面积不大资源不够丰富地质条件不好的日本来说资源再利用变得十分重要。不仅医生护士,连街角小小拉面馆服务员的工作服都是洁白如新的。特别是日本的公共厕所,智能、干净、人性化,每一个角落都充分利用,每一处都考虑到残疾人、孕妇、老人、儿童的使用是否方便,对特殊人群的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人觉得每个人在这个国度的备受重视。

(2)秩序井然:公共场所非常安静,说话很小声,不妨碍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在乘坐新干线的过程中,大家都十分注重公共文明,井然有序的排队上车,不大声说话,不打电话,十分注重人隐私,没有一丝喧哗,秩序井然。

2.2 职业素质

(1)敬业用心:护士对病人非常尊重,通过生活照顾取得病人的信任,几次看到护士满面笑容,俯身倾听、安抚老人,很受触动,感觉这里的病人很有尊严。用心为他人着想体现在细节之中,每位患者在做口腔护理时都有5种不同的牙刷,都是根据患者的牙齿来进行护理,牙刷也分为有牙齿的无牙齿的,数量多的、数量少的,种类细分得很人性化。在阪和医院参观时,特意参观了阪和医院的自动洗澡浴室,医院要求每个星期给患者洗澡两次。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每个患者的床头都贴了给患者翻身的时间次数,有些患者因特殊原因做了开颅手术的,会在床头特别提醒,比如右侧禁止等警告。所以医院的患者不仅没有得褥疮的,而且都很干净。

(2)务实严谨:做事有板有眼,守规矩。几乎所有医院都不允许病人家属陪护,只能够探视。患者所有的饮食都是在医生的医嘱下统一由医院的营养部分发,早、中、晚餐都不同,都是按照病人的身体需要来制定的。医院甚至都不允许患者家属带食物来医院。所以患者可以在医院得到很好的治疗以及全面的、健康的饮食护理,直至健康出院。

(3)人文关怀:医院的环境整洁温馨,干净舒适。每间病房都舒适实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细节都为病人考虑到位。我们在病房参观时看到一位重症病人正在使用呼吸机,可是他们的呼吸机很小很便携只有电吹风那么大,让病人没有压抑感,护士操作起来上手快,十分方便。重症病房中有一位奶奶,她的左手喜欢抓脸,护士们特意给她戴上了一个有着可爱小熊的手套,不仅可以防止抓伤脸,还可以让奶奶感到小熊的关怀,不孤单了。心理护理在护理中也随时体现。

3 减少文化差异对思政实践课程的改革

为能让护理专业学生更快融入日本医疗服务大环境,探讨适合学生跨出国门开展学习就业活动的标准化国际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学院需努力加强内涵建设,将现有思政实践课程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水平,在护理职教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拥有话语权。

3.1 思政课实行全方位教学改革创新,是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和主要因素,是思政课走出困境的出路所在

(1)在课堂教学方面,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教学手段,创造多视角、多维度、多感觉的全新教学环境和氛围。

(2)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更加鲜活的内容和平台。一方面,联系开辟新的德育实践基地,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将根据所学课程内容,在老师指导下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既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又能获得一定的平时成绩。在法律基础教育方面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开发新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成人成才的同时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守法公民。

(3)全面改革思政课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首先要打破课程成绩期末一卷定高低的格局,把学生平时成绩、平时品行表现、社会实践情况纳入课程成绩考核之中,分别占总成绩一定比例与期末考成绩一并进行综合评分。其次,要改变僵化的题型、呆板的考试,采用灵活多样的题型进行开卷、答辩、写小论文和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的考试。

3.2 积极探索适合该院现状的人文素养培养之路

该院学生人文知识储备相对较少,知识结构单一,思维拓展狭隘,欣赏品位较低。同时该院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实用主义倾向,过分注重技能教育,轻视人文教育;过分注重智力教育,轻视非智力教育;这些问题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该院整体形象的塑造。

(1)举办系统的人文素质讲座。围绕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丰富该院学生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举办系列讲座,内容涵盖“规划、感恩、诚信、礼仪、社交、爱情、创业、就业”等。一方面邀请院外专家开展讲座,同时更要充分挖掘学院教师的潜能,打造学院“名师讲坛”。 从而在全院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氛围。

(2)尝试院外实践教学。学院尽可能地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实施小班制人文实践课教学,充分利用院外实践教学基地,调动辅导员参与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项目,如德育大讲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志愿者服务等。学生可以把所学专业运用到社会服务的活动中来,尝试人文课程走出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

(3)改革考核方式。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支撑角色。高职院校应当如本科院校一样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勇敢地“走出去”,把当代中国的主流思想文化和经济腾飞模式对外输导,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 颜加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160.

护理礼仪思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德育;医学生;体谅德育模式

作为未来医疗卫生行业工作者的医学生,除了要具备精湛的医术,还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医风,因此,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教育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正视目前我国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改进与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医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是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德育体谅模式作为一种道德教育实践方法,能够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活动思考等步骤,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体谅”,达到医德教育的目的。

一、脱轨:目前高校医学生德育脱离医护职业需要

当前,“90后”已然成为了高校医学生的主体,一方面他们崇尚个性自由、彰显个性、标榜自我,而另一方面,他们心理脆弱、感恩意识缺乏、漠视生命、社会责任感淡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医改深入,全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尤其是对病人的“关心体谅”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目前高校传统的医德教育模式脱离医护职业要求,存在德育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针对性,途径单一,形式简单粗放,脱离医护职业要求,难以获得实效。

(一)德育途径:显性课程难获效果

德育教育的显性途径主要指的是被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当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在德育的理论与实践中一直认为德育是一种相对单独的教育,因而,各类医学院校在学生中开设“两课”、“医学伦理学”、“医学职业道德”、“医学美学”、“医史学”等课程,似乎医德教育就是此类课程的任务,这使得医德教育容易从专业教育及学生生活整体中脱离出来成为空洞说教的课。虽然通过这种显性教育途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理性的知识,但缺少及时的强化情感和相应的实践活动,难以诱发出学生内心的深刻情感体验,也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某省一项针对医学生的调查表明:81%的人认为《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作用不大,90%的人认为“两课”等思政课程学时太多、内容枯燥、效果欠佳。

(二)德育内容:理论普适难引共鸣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内容和其他非医学院校一样,内容具有普适性,片面强调理论结构、逻辑性强,全面但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对医学专业的细分,德育与专业分离,内容缺乏针对性、趣味性,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同时德育内容也缺乏时效性,对实践当中日新月异的医学伦理道德问题不能及时作出科学的解释,学生难以从中获得适合医学生吸收的医德伦理知识。有研究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些医学生直接从本科读到硕士读到博士,但是医学德育课程内容却一直没有更换,同样的老师在不同的年代,针对不同群体,却讲同样的内容,重复讲得太多。

(三)德育方法:简单粗放难顾个性

医学生德育普遍采用灌输的方法,教师最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张嘴,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采用“填鸭式”方式阐述理论,形式简单粗放,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样的教育形式对于实践性强的医学专业的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因为缺乏实践活动,直接导致医德教育效果不明显。有调查表明36.4%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作为医德理论的实践课堂,对他们的影响最深刻;临床老师的言传身教得到49.7%学生的认可。但大多医学院校开展学生的医德教育活动,仅仅是在某特定日期掀起的一阵德育浪潮或者在临床实践以前进行疾风骤雨般的突击教育,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照,效果微乎其微。

二、正轨:“体谅模式”及其医学生德育价值

“体谅模式”是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学校道德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及其同事创立,其代表作《生命线》和《学会关心》强调把对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倡导学会关心,此模式的操作侧重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活动思考等步骤。

体谅德育模式包含以下特征:(1)教育并不意味着教人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意味着当他们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教他们怎样做;(2)道德教育要把气质修养和行为举止塑造与发展时道德判断力结合起来;(3)在关心他人的生活中学习,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是无法替代的重要德育方法;(4)创造一个符合关心人的课堂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 “体谅模式”在欧美国家德育实践中流行甚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医改深入,“体谅模式”应用于我国医学生德育的假设主要有:(1)帮助医学生满足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天职;(2)德育重在提高医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3)尝试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是培养“创造性关心”能力的基本条件;(4)教育即是学会关心。

“体谅模式”的医学生德育价值主要表现在:首先,可以教会医学生了解社会规则含义的复杂性,通过对较为复杂的道德冲突情境的讨论,扩大了医学生的社会视野;其次帮助医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认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充分理解他人,体会到关心人、体谅人不仅是一种利他行为,还是一种能使自己快乐和满足的行为,提高了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增强了其人际意识,从而使其建立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再次是培养医学生的心智运作能力,促进其人格的成长,使之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多元化、复杂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意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多轨:医学院校实施体谅德育模式的策略探讨

(一)与思政课程的合轨

目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我说你听”的讲授法,这一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师生无对话、少交流,教学效果欠佳。若将体谅模式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在理论课程中提供开放性情景教材,设置假设情景,引入实例,穿插“角色扮演”、“观察体谅”等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选择,可以有效地转变原本古板、教条、高度理性化的课程教育环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二)与主题班会的并轨

主题班会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但目前的主题班会多“传达文件”或“流于形式”,使主题班会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根据当今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强、关注社会时代热点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将体谅模式与主体班会并轨,构建“以生为本”的参与式主题班会,通过发散思维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和心理辅导等形式来组织和设计的参与式主题班会,能使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和效果得到强化。

(三)与团体辅导的同轨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辅导形式,体谅模式与团体辅导两者具有许多相同点:一是都重视情感作用。团体辅导员强调“共情”,即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接纳别人;体谅德育模式也强调通过情景假设中的角色扮演,来感受体会对方,从而学会关心、体谅。二是都提倡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三是教学方式都是灵活多样。都通过情景设置、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由此看来,两者都强调情感的作用,以关心、体谅为主旨,可将两者做法合而为一,更有效、侧重培养医学生体谅关心能力。

(四)与礼仪教育交规

在医疗进行中,医护人员的目光、神态、举止直接作用于患者并引起患者的心理效应,直接影响到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十分重要。医护人员如果能给患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就容易获得患者信赖,无形之中给患者以振奋,调动其积极性,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的好转或康复。相反,医护人员懒散拖沓、举止轻浮、神情冷漠,即使有娴熟的诊疗技术,也难于取得良好的医疗效果。因而,一方面可以通过长期的形体、气质训练,从本质上改变医学生的形象与气质;另一方面加强体谅模式与医护礼仪教育的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对专业、对病人的了解和关心,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从外在形象培养良好的大学生医德。

参考文献

[1] 包利荣等.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

[2] 肖丹.学生医德教育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3] 李长艳.西方德育“体谅模式”之借鉴[J].思想教育研究,2006(3).

[4] 崔萧.“体谅模式”在医学生德育中的应用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9(22).

基金项目:2013年度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赣南医学院免费医学生体谅德育模式改革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13408)。

护理礼仪思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政课;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一、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优势

根据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空间。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技能等。

近年来,在全球化、社会现代化的冲击下,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或正在消亡,现存的也大多处于濒危状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高校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教育部门应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体系、激发青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建立在高校基础上的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机制是人类文化延续的重要传播途径,具有天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第一,科技文化优势,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背景和极强的学习能力,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第二,资源丰富优势,高校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例如图书馆、研究所、实验室、实习车间等,这些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增强动手能力的场所;第三,群体调度优势,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上人员最为集中、最易于管理的一类群体。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对大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做全面的普查和搜集工作,还可以组成实践团队,就近研究和考察,以及做护理工作,能够充分的发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二、高校思政课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等教育中一些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的艺术院系已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但是仍具有局限性,例如,对于其他专业,特别是理工类的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少,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范围相对缩小,没有充分的凸显出高校的优势。因此,如果在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渗入到各个学科和领域的大学生中去,有利于全面的、深入的渗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当前高校思政课的开展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从教育内容上来说,难以引起深刻的印象和极大的触动,从教育形式上来说,重知识教育而轻实践载体运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难以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找到新资源搭建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新资源需要符合以下标准:一是形式的新异性,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内涵的丰富性,从横向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纵向可以深入研究,使学生不断的从中受到源源不断的启发和教育;三是受众的可参与性,能使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让书本知识与现实接轨,在实践中有感、有思、有得。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将这个资源引入高校思政课中可以为思政教学增强实效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价值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风貌、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显示出绚丽多彩的文化之美。民间文学幻化出凄美的爱情故事,励志的传说,传奇的神话渗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极具自然天成之美。丰富多彩的音乐,有的粗狂豪放,有的柔美温润,有的浪漫悠长,有的铿锵有力,有的活泼欢快,滋润着人的心田。舞蹈形式多样化,傣族的孔雀舞婀娜多姿,回民的秧歌舞活泼喜庆,朝鲜族农乐舞热闹欢快……风情各异的舞蹈真实的反映了地域特色,还表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美术作品和工艺品巧夺天工、千姿百态,或精美细腻,或高贵典雅令人惊叹前人的高超技艺,爱不释手。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最朴实无华的艺术手段,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无一不体现了独特的形式美、意境美、节凑美和动态美,极具有审美的教育价值。思政课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水平的培养和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道德标准迷茫期,社会中种种道德缺失现象比比皆是,传统道德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承担。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中,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01个项目入选,其中包括"梁祝传说"、"春节"、"茅台酒酿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以利用这些宝贵的精神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作为中华民族儿女的民族自尊、自爱和自信的文化自觉,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精神导向。例如河南的花木兰传说,对于河南的大学生来说,当说到此例子的时候,让他们油然而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大学生感受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情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意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讲授过程中,加入 "梁祝"传说歌颂矢志不渝的爱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愚公移山"的传说,赞美顽强苦干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心智,"董永"传说描画感人至深的亲情爱情,褒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美德。文化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大学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树立新时期的荣辱观、人生观、价值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当前思政课教育主抓实践教学,但部分院校的实践教学落于俗套,只为了应付检查,没有实际意义,仍然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资源的融入使实践教学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走访、抽样调查、对比统计、录像记录等多种形式进行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保护工作。例如走访河南登封市的中岳古庙会,新郑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阳牡丹栽培技艺等民间活动,亲自在网上搜索资料,制作调研题目,统计调研结果,形成调研论文。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到自己家乡浓厚的历史底蕴,回家与家长、朋友沟通时体现出自豪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思政、进课堂、进实践体现了合理利用资源,传承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是高校新资源教育的有益尝试,也是思政课的教学创新,有利于造就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思政课教育教学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丁永祥.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论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2).

[2]张泰城,龚奎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方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护理礼仪思政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理论课 实效性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要更具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情理交融为主旨”的教育理念

大学阶段,青年学子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的发展方面,处于主体性日趋增强、日趋活跃的时期。我们教学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体现对学生主体需求的重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情理交融为主旨,积极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成长。

以教师为主导,就是教师在课堂当中,要当好总导演,从总体出发掌握好课堂节奏,从全局出发设计好教学环节,从整体出发营造好教学气氛。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调动下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参与的感觉,并最终使得他们在学识上有所提高、心灵上有所触动、思想上有所感悟、行动中有所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反映在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就是教师主动“放手”、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可能根据教师的要求,依据所处主客观条件,自主安排具体的活动计划、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法,创造性地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

以师生互动为主线,就是积极开展教学互动,以生动活泼的互动形式替换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刻板教学形式。过去我们评价教学效果,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教师是不是“讲”得生动,学生是不是“听”得认真。这样的课,往往是教师讲得神采飞扬,同学们却听得昏昏欲睡。我们认为,教师不光要讲得好,还要以有效的互动手段使学生愿意学、学得好,让学生学在其中、做在其中、思在其中、乐在其中,这才是一堂真正成功的课。

以情理交融为主旨,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组织策划好每一堂课,在课堂上以自己的知识魅力、理论魅力、艺术魅力去打动人、征服人、感染人,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还要将自身的主导作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折服人,使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

二、将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纳入课程教学

在课堂中,我们采用个别提问、分组讨论、角色互换、课堂访谈、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学术品格;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个别思考和小组讨论,使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成长。培养他们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研究型思维。

同时,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将音乐、诗歌以及网络报刊上的大量时政材料充实到每一堂课。做到以课本理论知识学习为原点不断向外辐射,以拓展学生视野的广度;以理论知识讲解为起点不断向深处挖掘,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比如在讲授爱国篇中的江西红色资源时,我们为同学们播放《请茶歌》《十送红军》的片段;在讲授理想篇时,请同学们上台朗诵总理的诗歌《仰望星空》等。

我们还根据教学内容,将讲、评、看、读、听、访、写、唱、演、做等方式贯彻到课堂教学。比如在讲授爱国篇时,教师要求学生以原创作品展示的方式来表达对新中国六十华诞的祝福。同学们将精心准备的、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原创作品带到课堂,以团队为单位一一展示。他们的作品包括原创诗歌朗诵、歌曲集体演唱、手工制作、手抄报展示、舞台剧表演等,充分表达出了“90后”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热爱和诚挚祝福。这些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感。

三、以职业道德培养为目标合理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院校育人目标,在思政课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上,我们结合所讲章节内容,大量列举相关专业职业道德素质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们能够分辨是非、行荣拒辱、成长成才。我们提出了职业道德素质综合培养六项目标,即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端庄的仪容仪表、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求学生做到六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知,学会技能,学会创新,学会做人。做到三个懂得,即懂得聆听,懂得赞美,懂得欣赏。同时我们还结合专业要求、行业要求和岗位要求确立了思政课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分类目标,使思政课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按照专业化、行业化、科学化、实践化和具体化的要求不断发展创新,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需要、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职专业课教学一线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遵循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农村、街道、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组织教育、护理专业的学生前往附小,教孩子们学做礼仪操,教孩子们爱护眼睛、保护牙齿、正确洗手等;组织学生参加义工活动,体验交警、超市收银员工作等;组织学生前往福利院献爱心,到聋哑学校与孩子们做游戏、教孩子们手工、帮助孩子们布置美化教室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同学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在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采用科学全面的多元智能评价方式

“多元智能理论”是20世纪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纳德提出的。加纳德认为,教育教学的宗旨在于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特点和业余爱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从多渠道、多角度,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考核过程。

为此,我们在考核评价主体的设计上,引入“学生自评、他评、教师评定”三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主体;使学生们在评价过程中能真正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开发自我,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

在考核评价内容的设计上,我们设计出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内容。如通过举行演讲、辩论赛、诗歌故事会等活动评价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通过板报(手抄报)设计、学习笔记设计等活动评价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通过组织社会调查、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团队竞赛等活动评价学生人际关系智能;通过组织学生撰写入学感言、进行团队成员互相介绍等活动评价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等。

护理礼仪思政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养老服务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6-02

一、基本概念

养老服务人才从广义上来讲, 凡是从事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所有专业人员都可以被统称为养老服务人才,包括全方位供养老年人的经济保障、照料保障、精神慰藉保障以及制度、法律、政策、舆论、管理、思想措施等综合系统[1]。

我校以部分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为培养对象,依托传统护理学科,面向各类机构及其相关产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老年生活护理、老年心理护理、老年疾病照护与康复保健、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等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职业工作任务,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从事高级护理、心理辅导、康复保健、经营管理等技术的专门人才。

二、养老服务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

1.知识结构

(1)思政知识: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知识、实践与就业知识等。

(2)专业基础知识:老年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急救护理、社区护理、精神护理、急救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与重症监护等。

(3)管理知识:管理学、养老机构管理与运营、公共关系学、沟通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等。

(4)人文知识:社会老龄化状况、生命文化、礼仪、传统尊老文化等。

2.能力结构:

(1)专业技术能力:掌握护理学的基本技能,了解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特征,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护理、急救、康复训练等健康服务。

(2)管理能力:具备协调组织、沟通、指挥控制等基本管理能力,能够对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保证机构的有效运营与发展。

(3)学习能力:具有科学思维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能够自主学习、收集、归纳和整理知识,学以致用。

三、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模式设计

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方案是立足于当前社会老龄化的现状,为我国老龄事业健康发展与实际养老需求服务的。坚持以培养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将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人才综合全面发展。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实用性加强,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智力技能为目的,使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1.教学安排与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将人才培养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实践课程包括基本护理技能、管理技能、岗位综合实践技能。学校采用“校、院”双方联合培养模式,即在学校完成3年专业基础学习,在养老机构完成1年的实践课程,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等教学工作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完成。

根据4年制学习安排,第一学年为基础知识技能学习阶段,主要学习基本公共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英语等)、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等基础课程;第二学年是专业技能知识学习阶段,主要学习妇、儿、老年、社区护理,急救等专业知识及技能实践;第三学年为综合素质培养阶段,主要学习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等学科;第四学年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阶段,学生进入养老机构、老年医院进行实习,在护理岗位及管理部门轮转,并由带教老师现场指导,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下一步就业做好准备。

2.教学方式方法

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以互动及小组讨论为主,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教室不设置讲台,座位的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呈肩章式分布,让学生尽量的靠近老师。

教学过程中打破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壁垒,根据机构实际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能进行知识模块设计,保持教授知识的灵活性与实用性。模拟实际工作情景,进行现场训练及问题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及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未来适应岗位和接受可持续教育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老师教学,也便于学生之间沟通,互相监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3.培养对象的选拔与评估

我校养老服务人才教育是护理学教育的一个方向,培养对象是根据学生自主意愿及学习成绩来选拔的,进行小班制精英式教育。每年9月份对大二学生进行统一考试及面试,成绩合格的学生纳入培训计划。

评估机制,学生的成绩分成三部分,理论学习成绩、实践实训成绩、志愿者服务成绩,三部分考核成绩都合格才能毕业。其中志愿者服务成绩是以学生自主组织到养老机构、福利机构及社区等开展志愿者服务的次数和活动情况来评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甘于奉献的意识,为将来适应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四、培养模式的保障实施途径

1.教师队伍保障

培养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不仅要求老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掌握行业动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设备在课堂和实践课程中创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学校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组织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让老师在实践中提高,不断加强专职师资队伍建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另外,学校从参与“养老服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机构中聘任了数名具有10年及以上的机构护理及管理经验的行业精英,建设一支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以满足实践技术应用教学的多样性,实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2.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

养老服务人才在校所学的知识理论及模拟教学所学的知识并不能完全应对实际工作的需要,某些经验和应对方法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学习机会,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订单式培训,就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训基地,进行项目合作,根据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这样一是保证该专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方向性,二是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行。参与订单式培训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在学校合作的机构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3.教学管理体系保障

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计划是学校近年才开启的特色办学项目,在遵循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该专业方向的特点进行了系列改革,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1)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养老服务人才教学计划、模块教学内容、实训设计、考试、毕业论文设计,需由教学评定小组进行评定,评定合格后方能实施。教学评定小组不仅包括学校校长、教务处、教学院长、教师,还包括行业内的专家,根据相关规定和岗位实际需求来评定教学计划和内容,以保证教学质量。

(2)教学监督体系

由学校成立专门教学督导组根据《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办法》及《实践教学测评办法》的相关规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训、课程设计及毕业论文进行质量监督和指导。监督的结果与教师的年终考核、绩效相关联,从侧面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毕业生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比较后的偏差反馈上,因此,学校也将对毕业生进行终端监控、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对于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 [2]。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5,203,262.

护理礼仪思政范文第8篇

医患关系教育意味着医学院校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对医学生进行医患关系知识的教育,使得医学生能够形成对医患关系的正确认知和相应能力,以保证未来从事医疗职业具有较好的认知支持和能力支持。具体讲,医患关系教育是基于对医患之间关系的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知,通过医学、法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等学科知识的讲授,以及通过学校提供的其他课程外的途径的学习和体验,使医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医患关系的内涵,形成自觉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发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

二、我国医学院校医患关系教育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实际情况看,医患关系教育在学生专业培养方案中通常有或多或少的涉及,表明学校已认识到医患关系教育应作为医学生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实施中,医学院校开设的部分人文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护理礼仪、医患沟通等课程中也包含医患关系教育的相关内容。但与学生需求和医疗实践需求相比还存在某些不足,尚未形成科学的教育体系。

1.医患关系教育不受重视,缺乏机制保障

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尽管形式上通常已经将医学生医患关系教育纳入其人才培养方案,但其受重视程度远低于专业素质培育,往往停留在纸面上,相关课程学时数非常有限,有的甚至被列为选修课或讲座课,并导致学生对此类课程也缺乏必要的重视。这种认知误区使得学校缺乏清晰的教育思路,人力物力均缺乏保障,没有专门的规划,没有形成医患关系教育的制度规范和机制保障。

2.医学人文课程的教育功能未被开发,教学实效受到严重制约

按照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没有专门的医患关系教育课,医患关系教育涵盖在相应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内。但这些课程都有其侧重点,比如卫生法学主要讲授卫生法律法规,医学伦理学主要讲授医学道德,医学心理学则主要讲授心理学知识,均难以真正形成有实效的医患关系教育内容。加上上述课程学时数普遍偏少,使得医患关系教育内容更加难以凸显。

3.师资力量不足,内容与实际脱节

医患关系教育是典型的交叉型教育,涵盖人文知识和医学知识,因此也要求教师具有人文学科和医学的复合型学科能力。但现实中兼具人文和医学复合学科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在大多数院校,讲授医患关系的教师多数是人文课程教师,这其中很多就是思政课教师。这些授课人员尽管具备充足的人文知识,但没有真正在医院环境中见习过,对现实中的医患关系缺乏深刻认知,导致对医患关系的诠释往往理论化、理想化和片面化。某些院校安排专业课教师讲授,他们通常又在医院进修经历,或者本身就是双师型教师,对医患关系状况有较深刻认识,因此他们往往更受学生欢迎。但这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医学人文知识,对医患关系的性质把握不准,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改进医患关系教育实效的对策

1.明确医患关系教育的基本内容

医患关系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涵盖两个基本方面,即是什么和怎么办。是什么主要是向医学生明确医患关系的性质,这一点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医学教育尤为重要。医患关系教育,首先要让医学生认识到医患关系是平权关系,但同时又不能片面理解为普通消费关系。虽然当前我国医疗体制使得医疗行为带有一定的商业色彩,但医患之间的交往不能理解为纯粹的商业行为,绝不能忽略了医学的公益性和人道性。医患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以医患双方共同目标为基础的、带有一定契约性质的、具有深刻伦理内容的、以理性为前提的双向性的信托关系。在医患这种双向的人际关系中,一般而言,医者处于主导地位,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决定着医患关系的满意程度,这主要是患者缺少医学专门知识和技能,求助于医者而言的。因此,在医患关系中,对医方通常应有相对更高的要求。当然,医患关系双方的地位在现实中是可变的,有时在医患矛盾的原因中,患者要负主要责任,不能把医者在医学技术方面的主导作用机械地照搬到医患关系中来,对医患关系也要做具体分析。怎么办主要是要让学生初步具备处理医患关系,维护医患和谐的能力和技巧。这其中包括对学生进行医疗法规教育,明晰医患双方权利义务,尤其是要注意训练学生掌握在医患沟通中的技巧和方法。因为对医生而言,沟通能力对他们能否处理好和患者关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加强自身修养和涵养等。医院的实践也证明,加强医务人员沟通能力的培养,能有效降低医患纠纷。

2.建立健全医学生医患关系教育的体制机制

医患关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和现实的医学教育内容,医学院校要认识到其重要性,强化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位置。尤其是要注意形成教学、学工、宣传等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并注意校内校外两种资源的共同开发,从而使医学生医患关系教育得到体制机制上的保障。在师资方面,为解决人文课教师学科单调的问题,可以安排相应教师去医院做相应进修,从深层次上认识了解现实中的医患关系,从而保证讲授的现实性。在学校的各种校园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安排相应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开始对医患关系形成某种感悟。此外,学校还可以与教学医院等合作,安排专门的见习活动,让学生在医院里直观感受医患之间的接触交流;或者可以聘请医院医务科的工作人员,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等,使学生真切了解医患关系现状,清晰自己的使命。

3.发挥课程体系在医患关系教育主渠道作用

医患关系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实施的主途径还是应建立起规模适度、内容切题的课程体系,并能够发挥出应有作用。多年来我国医学院校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医学人文课课程体系,现实问题是如何在这些课程中凸显出医患关系教育的内容和取得实效。目前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人文课课程,均含有一定的医患关系教育资源,并且能够相互配合,有机协调。比如思政课和医学伦理学课,应加强现实品德教育,倡导高尚医德。卫生法学课,则从法理层面诠释医患关系教育性质,医患双方权利义务,使医学生对医患关系有理性认知。医学心理学课程,应把患者心理作为专题讲授,避免过分侧重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医患沟通学等相应课程,则主要讲授医患沟通技能和技巧等,使学生掌握沟通的基本技能。以上课程如能相互协调,做好统筹,完全能够形成规范性、系统性的教学体系。

护理礼仪思政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护理本科生 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教育

人们常把健康比作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对全国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作为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处在服务病患的一线位置,也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联系纽带。护士的职业价值观认同度高低将直接决定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从学校教育阶段开始,就引导护理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明确影响护理专业本科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提出相关措施建议,笔者进行了本研究。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本科学生800人,作为研究对象,总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6份,有效率为98%。其中,男生116人(14.8 %),女生670人(85.2 %);大一学生202人(25.7%),大二学生199人(25.3%),大三学生200人(25.4%),大四学生185人(23.6%);研究对象年龄为18-24岁。

1.2 调查工具

采用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护理本科学生基本信息的调查,由调查者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级,选择专业的原因等。第二部分是关于护理本科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该量表由Weis等编制,由龚艳艳请有关专家进行翻译和本土化修订最终形成调查量表。中文版职业价值观量表,由提供照护、职业特性、信任、行动主义4个维度26项条目构成问卷。每项条目都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不重要=1、有点重要=2、重要=3、很重要=4,最重要=5),得分越高,表示护理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认同度越高。

1.2 调查方法

调查由课题组成员在教室、宿舍随机发放问卷,鼓励真实填写,当场发放,当场收回。

2 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女生的职业价值观认同度高于男生;在四个年级中,大三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认同度最高;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中,本人意愿和父母朋友意见的学生职业价值观认同度高于专业调剂和其它原因的学生。

3 讨论

3.1性别对护理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女生的职业价值观认同度高于男生,女生职业价值观平均分97.17,男生92.11。这是因为在人们传统观念中,护理是女性从事的工作,护理从业者所需要的细心和耐心都是女性的性格特质。男生绝大部分是被调剂到护理专业,部分学生专业稳定性不高,认为护理工作工资待遇低,没有发展前途。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影响了男护生的职业价值观认同度。这与陆丽娟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3.2年级对护理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从职业价值观认同度看,大一学生的认同度最低,平均分93.04。原因可能与刚进入大学,还没有学习专业课,对护理专业了解程度不深,再加上有些学生存在专业调剂,对专业认同度不高。大二学生已经经过一年的学习,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对专业了解程度更深,职业价值观认同度得到提高,平均分95.55。大三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认同度最高,平均分100.13。因为已经系统的学习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常到医院见习,接受了护理实验操作系统培训,使得他们的新鲜感和自我实现感较大程度提升。到了大四,已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繁忙的实习任务使学生的工作热情降低,学生与社会接触增多,受到不稳定因素影响较多。加上面临就业、考研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护理专业学生认为护士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社会地位低,所以职业价值观发生动摇,平均分97.05。这与苏伟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3.3选择专业原因对护理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从职业价值观认同度来看,自愿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职业价值观认同度最高,平均分101.69。因为他们对护理专业有较高的认同度,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也高。听取父母朋友意见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职业价值观认同度也较高,平均分98.59。可能这些学生的父母或朋友在医疗卫生行业工作,他们受到亲朋好友的职业价值观的积极影响。由于调剂和其他原因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职业价值观认同度较低,平均分分别为96.36和94.86,因为他们对专业的了解和认同程度都比较低。这与郭晓娟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4结论

4.1 学校要加强护理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思政教师可以采用观看爱国影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生命科学馆等方式加强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下转第37页)(上接第23页)教育,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爱岗敬业精神;专业课教师利用上理论课、实验辅导加强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尤其是注重男生的职业价值观认同教育,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的职业素养;辅导员利用班会、查宿舍、与学生谈心谈话的时机了解、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对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

4.2 实习医院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护理本科生的最后一年进入临床实习环节,在这一年里完成由护理专业学生向护士的转变,因此实习阶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义重大。张小宁等人的调查显示,仅有38%的实习生感受到临床护理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信念。实习医院应该选择专业能力强和职业素养高的资深护士作为实习生的临床教学老师,从而发挥正面的榜样作用。老师在培养实习生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不忘进行南丁格尔精神、慎独精神、礼仪、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医院还应定期、不定期的举办讲座、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实习生,使他们内化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4.3 创建有利于护理职业价值观形成的社会环境

目前,护士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是造成护理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相关部T应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护士的权益,提高护士的待遇。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医护人员确实应该体现其价值。他说,国外的医护工作者收入水平会高于社会收入平均水平的20%左右,而中国内地远未达到这样的水平,医疗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未能得到体现。医院应该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培训、晋升机会,给予护士更多的人性化关怀,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综上所述,尽管护理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整体水平较高,但受性别、专业调剂等因素,特别是进入实习阶段后的其他诱发因素影响,需要我们从学校、实习医院、社会等多个维度,形成合力,巩固提升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认同度。

参考文献

[1] Weis D,Schank MJ.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professional nursing values [J].J Nurs Scholarsh,2000,32(2):201-204.

[2] Weis D.Schank MJ.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nurses 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revised[J].J Nurs Meas,2009,17(3):22l-223.

[3] 陆丽娟,郜琳娜,胡兰.新入职护士职业价值观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质,2015,30(14):64-67.

[4] 苏伟,满其忠,王丽,杨丽君,杨玉娟.民办院校在校护生职业价值观调查[J].护理研究,2014,8(8):938-939.

[5] 郭晓娟,王艳,许勤,陈天艳.实习护生职业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16):10-12.

护理礼仪思政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公民教育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95-03

公民教育就是将全体社会成员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的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加强公民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公民意识,把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融为一体,正确理解和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区别于社会的在学校校园存在并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培养个性、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一、基于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当前大学生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民主、权利、平等等现代化的意识。但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对公民意识的认识更多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意识,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应有的公民素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公民意识的淡薄。对国家、社会的关注不够,更缺少作为公民应有的关于个人与国家、社会关系、权利和义务等知识层面的认知,因而表现为缺少主人翁意识,对社会缺乏责任心,做事情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公共精神的缺乏。缺乏现代公民应有的正义、责任、参与、奉献、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等风范和风尚。在校园,我们经常会目睹公共设施遭到破坏的现象,一些学生不关心学校发展和建设,不关心公共事务,自主、自律意识差等。

公民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原则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来。因此,依托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作为校园的主角以及校园文化的受益者,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把我们的大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这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实现时时、处处、人人的全面、全员、全程育人,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建品牌化的高职院校以及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推动大学生公民人格的成长和精神素质的提升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切忌唱高调,也尽量不向学生灌输大道理,应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生主体参与性强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教育,获得正能量,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

(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培育学生公民意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花海林园・美丽南职”设计和规划校园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在学生中广泛征求创建的方案,让学生意识到学校重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以校园环境为实践场所,在学生中开展劳动周和“体验日”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学生在劳动和体验过程中,不仅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光荣,同时也迫切地希望全体师生能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而这样的想法也促成了他们在劳动结束后能更加懂得重视劳动和主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为进一步推动“美丽南职”建设,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共同营造更加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将罗文校区金葵广场向日葵养护管理项目面向校内学生团队进行公开招标,学生团队通过竞标形式获得葵花地“领养、领管”权。公告一经,同学们竞相组队竞标,希望领养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终共有五个学院获得向日葵地认养资格。

学校通过征集校园创建方案、校园劳动服务周以及认养、护理向日葵和绿化校园环境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培养热心公益、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实行校园劳动服务周之后,学生乱丢乱扔现象明显减少,维护校园环境的卫生意识增强了。

(二)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规范意识和民主意识。一方面,督促学生严格遵守现有的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针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也相应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制定班级公约来规范群体的行为,逐渐形成制度约束习惯和有序的自我管理局面,促进形成和谐集体。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社团自主管理、体育节和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的策划与管理、食堂伙食监督管理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最终的自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教师“放权”让学生自主管理,给学生信任与尊重。比如由学校翰林演讲与口才协会承办的“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价值观”主题演讲比赛活动,从制定策划案、场地的确定和布置、人员的分工与安排(联络、接待礼仪、主持、拍摄、音响设备技术、计时等),再到会场秩序维持、后勤保障以及善后工作,一切都由学生全程负责,分工到人、责任明确。这期间会涉及与校内各有关部门、领导、老师、参赛学生以及其他社团(晨曦摄影协会、校礼仪队等)的协调与沟通。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学会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相互尊重,激发了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完善的欲望,形成民主意识。

(三)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2013年以来,学校党委搭建师生与学校领导相互沟通的机制平台,举办了“校长有约共话南职”一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师生、干群沟通平台”、校长热线、院长热线、部门热线等平台充分广泛听取民意,鼓励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让学校领导可以直接了解、倾听师生诉求和建议,促进学校科学决策。师生可直接与校领导交流学习上的困惑、烦恼,促进师生成长成才。同时对于向学校建设和管理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的师生,还设立和颁发“献言献策奖”。该活动引起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家主动思考,集思广益,大胆献言献策,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主人翁责任感明显增强,成效显著。

为了指导学生科学使用网络,培养学生的公民媒介素养,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介资源作为大学生接触和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阵地与平台,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2014年6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媒体中心揭牌成立,这是一家由学生负责学校微博群、微信群、学校官方贴吧、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应用研究、运营管理的学生社团,在广西高校中尚属首创。新媒体中心成立和投入运营,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的建设管理,进一步筑牢网络宣传阵地,极大地畅通师生与学校领导、各二级部门的沟通渠道,不断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也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和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学校人文社科部在学校金葵花广场开展了主题为“共建‘金葵文化’,争做出彩南职人”的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此次实践教学活动旨在促进大学生学习和践行学校“金葵文化”,提高学生对“金葵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传递正能量,像校花向日葵一样“有点土壤就发芽、有点阳光就灿烂、有点雨露就成长、有点果实就回报”,力争做一名出彩的南职人。同时,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和实际,开展“校园文明状况”调查活动。利用一些平时易见的校园不文明现象作为切入点展开调查。通过观察与思考,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校园文明状况,进而明确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制定文明公约,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知行统一,不断提升自身文明道德素质。

三、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

(一)加强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育人氛围。以“花海林园・美丽南职”为建设目标,以“绿化、林化、彩化、香化”为校园园林景观标准,倾力打造一个2000亩的美丽校园。通过“花海林园・美丽南职”建设,立足于把校园环境建设成“陶冶学生情操的花园,育人启智的学园,发展兴趣的乐园”。在设计校园环境时,集观赏、教育、生态与一体,不仅注重优化校园自然环境,更着力于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力争让校园内的每个字、每条路、每块墙壁、每个景都能成为陶冶情操,启智育能的好教材。

(二)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途径,丰富了活动内涵,形成了事事育人,人人育人良好局面。学校抓住新生入校、党团活动、主题班会等各种契机,抓住教室、宿舍等师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载体和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化认识,践行规范,促进行为操守养成。学校每个活动的开展,每项工作的过程,都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个宗旨,使学生真正获益,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娱乐、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三)培养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了大学生的多种技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了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各项活动的开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陌生人交流的过程,比如文明班级、宿舍文化创建以及调查问卷和采访活动,要求同学们每一次开口说话前,都经过深思熟虑,小组讨论,让自己的沟通更有效,让每次行动效益更高。

2.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重在合作,大家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最后实现相互提高。在整个活动中,同学们相互间更容易发现彼此的优点,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3.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无论是讨论采访对象,还是活动开展中出现各种状况的应对处理,都要求同学们集思广益,考虑问题和处理不断成熟和全面。在不断完善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相信这些磨炼对他们走上社会后,更加能面对遇到的挫折、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苦与甜无疑是有益的。

四、一些思考

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环境中的设施、设备、景观和人等,在众多物质因素中的某一个方面要表现出某种稳定的精神品质和风貌需要进行长期的雕琢,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就人来说又包括全体师生。校园文化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要充分认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不断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建设,为大学生融入学校或社区创造条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下转第119页)(上接第96页)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载体、新方法,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格局。同时,思政课改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加大课程的实践教学力度,鲜活课堂教学素材,实现理论讲授学习与行为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学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思政人文课程知行合一的教学改革起到积极推进作用,打造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共享平台,共同承担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责任。

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活动,其活动价值具有多元化。不仅有利于营造一个清洁整齐、文明和谐、民主平等的校园,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提高全民素质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艳玲, 马欢欢.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2]黄平.对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8)

[3]许丹丹.探析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观[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

[4]伍琼中.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探析[J].广西教育(C版),2013(11)

【作者简介】伍琼中(1965-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与法律教育。

上一篇:农业生态治理范文 下一篇:公路桥梁养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