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02 14:53:10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篇1

1.1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素质、自学能力、学习动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积极性均较本科生偏低,这是不可否认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1.2学时严重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均将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课,而本科院校则是在修完一学年的基础课后,在第二学年开课,同时两者在学时上也存在很大差距(高职护理专业基本安排64学时,其中实验16学时;本科护理专业基本安排90~128学时,其中实验50~60学时),但是高职与本科护理专业,对于解剖学知识掌握的要求基本一致,这就导致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基本素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学时设置又是“雪上加霜”。1.3教材专业性不强自高等护理教育发展以来,人体解剖学一直使用临床医学专业教材,可以说,护理专业教材基本上就是临床专业教材的缩编版。这种缩编教材,以系统解剖为主,内容泛而全,虽然可以为临床护理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突出,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少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用得极少或根本用不上,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1.4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

目前,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对护理专业技能操作及护理专业知识了解甚少,不清楚护理专业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也不了解护理专业学生真正需要掌握哪些内容,不能突出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特点,结果导致师生“两迷茫”。教师迷茫教学内容的取舍,学生迷茫学这么多知识今后在护理工作中能用上多少。

1.5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受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严重影响,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几乎照搬临床医学专业评价模式,即平时成绩、实验考核、理论考核。此种考核模式是当前被广泛使用的模式,本无可厚非,但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应区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有更强的针对性。如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考核,神经系统是绝对的重点,分值必定偏高,但对于护理专业而言,其在今后实际工作中不如运动系统运用广泛,沿用以往的分值设置方案,必定避重就轻。

2对策

2.1适当增加学时,尤其是实验课学时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第四军医大学的人体解剖学实验课学时占了总学时的60%[2],人体标本作为实验课主要的教学工具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更应增加实验课学时。实验课上学生除了直观地观察解剖结构外,还可以动手操作,培养不怕苦、不怕脏的品质。

2.2更新教材

好的教材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目前高职护理专业使用的教材是临床医学专业的缩编版,其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护理专业特点,因此要进行教材改革。首先,教材内容应体现专业特色,在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高职“必需、够用、实用”原则,将一些对护理工作不重要的知识进行适当删减和压缩[3],同时增加与护理操作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使之与将来的岗位技术接轨。此外,借鉴国外优秀的解剖学教材,因为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所以精美的插图及实物照片都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这些精心设计和编排的彩图最能反映出形态学的特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4]。

2.3教师精心备课,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人体解剖学教师大都不是护理专业出身,所以教学中很难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因此针对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师要多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备课,多与护理教师沟通交流,了解护理专业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需求,从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与临床护理有关的解剖学知识,如穿刺技术、注射技术、插管技术解剖学知识应用等。此外,由于护理专业学生将来要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因此还必须熟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使授课内容与考试大纲接轨。

2.4改革评价体系

(1)依旧沿用平时成绩、实验考核、理论考核这种模式,满分100分。(2)平时成绩10分。必要的课堂考勤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提问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及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考勤、提问占5分)。对于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预留课后作业,让学生绘图、复习,一方面加深印象,另一方面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后作业占5分)。(3)实验成绩20分。将以往的“看图填名”改为应用实物标本、现场选取重点结构问答的方式,避免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现象。(4)理论成绩70分。①阶段摸底考核20分。按照人体解剖学课程授课计划,每一章节授课结束后,开展针对阶段性学习内容的摸底考试,主要考核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并对人体解剖学九大系统设定不同的分值,且有所侧重,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对“有用”知识的掌握程度。②期末考试50分。单独出试卷,进行系统的综合考核,侧重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的内容,其实质是对阶段性考核内容的再复习,促进牢固掌握。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篇2

关键词:护士资格考试;护理;策略

本文为河北省教师学会课题(课题号:JJS2010--055)相关论文

进入21世纪护士职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凡申请护士执业者必须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得护士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简称GLEN,我国从1994年开始在全国推行,每年举行一次,而2009年报名范围发生了变化:在校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也可以参加考试了,而且考试由两年滚动通过改为一年通过,使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这项全国性的考试成为护生进入卫生职业队伍的准入证,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从业资格和法律效应。而其考试范围的改革更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为护理人员的资格获得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院要发展必须靠教学质量,而护士资格证考试在在校生中进行,正是考验教学水平,做好社会宣传的最好途径,也是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本课题期望了解近两年初级护士考试各个科目的过线情况及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想法和复习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为提高今后考生的过线率并为今后的考试辅导提供事实依据。尤其是研究资格考试改革对在校护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为护理专业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安排具有指导意义。

一、护士资格考试各个科目的过线情况统计

1.对象和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0年参加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护理专业大专班的学生。采用历史性研究方法,对参加护士资格考试的611名全体大专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见表1~2)

表1:2009、2010年初级护士资格考试通过情况

表2:2009、2010年初级护士资格考试4个科目通过情况[n(%)]

从表1、表2可看出两个特点:一、是由于人们对考试的重视,过线率显著提高;二、是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这两项过线率低,特别是基础知识最低。

二、问卷调查

1.对象和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0年参加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护理专业大专班的学生。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在报考初级护士资格考试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向其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611份,回收有效问卷611份,有效回收率100%,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及相关分析。

2.结果

(1)100%的学生在参加考试之前都做过模拟题或看过相关辅导资料,说明学生都很重视考试。

(2)2009届学生在参加考试之前均未参加考前辅导班,因为学院未举办这类辅导班,院外辅导班也很少;2010届学生考前有1.3%的学生参加了考前辅导班。且参加辅导班的42名学生(36名过线,过线率为85.7%)的过线率高于未参加辅导班的281名学生(229名通过,过线率为81.5%)的过线率。

(3)参加考试之前感到紧张的学生2009年占97.6%,2010年占96.6%,说明学生普遍有考前紧张,需要进一步的心理疏导。

(4)我国是一个传统观念很强的的国家,无论经济状况如何,绝大多数家庭其独生子女均视为掌上明珠,成为几代人呵护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怕苦怕累、娇生惯养成为这类学生的通病。我校生源进入独生子女高峰期,本次调查中,在未过线的学生中,2009年独生子女占76.7%,2010年独生子女占74.1%,均较高。

(5)本次调查中,在过线的437名学生中,农村学生过线率为79.4%,明显高于城镇学生的53.1%。可以说明农村学生成绩优于城镇学生。

三、讨论与策略

护理工作是一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工作,护士对其执业能力负有法律责任。对护士进行严格的考试,注册制度是一种国际惯例,如美国CGFNS国际护士注册考试等考试在国际上40多个国家开设考点。我国从1994年开始了护士执业考试(GLEN),这对于加强临床护理工作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和护理工作安全,巩固护理教育成果,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2003年度起护士执业考试与护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轨。我国护士资格考试报考条件:(1)获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护理专业设置评审合格的中等卫生护士学校护理专业毕业证书;(2)获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护理专业专科毕业证;(3)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境外中等或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毕业证和护士执业执照,其中外国人应当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的汉语水平考试合格证明,并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中见习3个月以上。2009年报名范围发生了变化:在校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也可以参加考试了,而且考试由两年滚动通过改为一年通过,使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这项全国性的考试,成为护生进入卫生职业队伍的准入证,具有从业资格和法律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其考试范围的改革更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为护理人员的资格获得提出了更高要求。

初级护士专业资格考试分为4场4个科目,即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其中前3个科目内容又包括临床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知识,内、外科知识各占35%,妇、儿科知识各占15%;专业实践能力均为护理学基础知识。但不管是哪一个科目没通过,都不能拿到初级护士执业资格证[2]。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关专业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用实验室检查,X线等辅助检查,一些特殊检查、特殊治疗;专业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见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并发症、护理;技能操作主要指专业实践能力,其主要内容涵盖护理学基础知识的有关理论与操作。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过线率低,特别是基础知识最低。说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往往只重视实践和动手机会,而忽视基础知识的再提高。因此在临床实习期间要教育他们改变重临床、轻基础的观念,注意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双向渗透,结合“三基”训练,通过临床实践来印证所学理论知识。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解答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学科界限,并通过考试或自测形式,对所学医学基础理论有一个巩固和再认识的过程,以此来实现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扎实、打牢理论根基。

护士资格考试内容涉及面广,只有全面复习护理学基础知识及临床内、外、妇、儿等科的知识才能考出好成绩。考生要想在短时间内通过考试,必须端正态度、全面复习知识:既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忽视理论的学习;既要重视护理专业知识,又不能忽视护理学基础理论。学校在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任不能忽视他们的理论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不要错误地认为考生毕业及资格考试没有直接的考试科目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另外考生在学校学习及实习后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基础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掌握差的基础和相关知识,应肯下功夫、多下功夫,做到有的放矢。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农村学生过线率明显高于城镇学生,而独生子女低于普遍过线率,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城镇学生和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怕苦怕累、娇生惯养,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为改变生活环境而学习的愿望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因而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其热爱护理事业,主动学习护理知识,提高资格考试的提高率,为今后的护理工作准备有效的“敲门砖”。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考前培训能够明显提高过线率。增加考前培训、进行集中、系统的复习对学生考前知识的查漏补缺是效果显著的一种好方法。考前培训,可以保证考前学习的时间,尤其对那些自控能力较差、实习工作繁忙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有组织的形式帮助他们系统地完成复习任务、保证复习的成效。学院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考前培训,当然培训的教师、教材和内容选择都应该做到有针对性,高效率。我们2010年的做法是根据全国卫生专业资格考试护理学考试大纲,充分利用全国护理学卫生资格考试应试指导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等权威院校编写的模拟试题,指定各科有经验并参加了全国护士资格考试师资培训的教师讲解相关内容,课时培训方式以集中讲解为主,针对全国护士资格考试涉及知识面广、重视基础理论的特点,根据大纲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授课,详细地讲解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并依照授课内容及复习进度定期安排考试。参考资料也显示随时了解学生对本阶段复习内容的掌握以及教与学之间的配合,授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及时解答学员的疑问,可以有效提高过线率[3]。

另外,还应该在考试之前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减轻学生应试前的紧张情绪,做到心情轻松、准备充分的参加考试,从而有效提高考试通过率。

日前,2011年护士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已经公布,最新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和科目均有较大变动,考试科目改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改革后的考试内容主要按照各个系统进行编写,打破了原有的内、外、妇、儿基础护理学的分类方法,增加了《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护理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等学科,并且增加了疾病的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等板块,说明护士资格考试在不断地随着现代护理观念而改变,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应该不断地跟随职业的需求而改变,才能使学生考试通过率提高,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护理职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4-227.

2.黄建新.影响初级护士资格考试过线率原因的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11(2):36-37.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篇3

化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本文对护理专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以期待基础化学能更好的服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

关键词:

护理专业;化学;教学;整合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化学课,既是公共课,又是专业基础课。公共课是指以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必须掌握的基本的社会共同知识为标准,而不应以专业学习的“够用”为标准。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旨在让学生掌握与护理联系紧密的基础化学知识、理论的同时,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具备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1]。

1化学与护理专业的关系

1.1人体生命与化学

人体是由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无机盐和水等化学物质组成。人体的生命过程也是很复杂的物质变化过程,一切生理、病理现象、代谢过程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要掌握人体这一系列变化过程的本质就必须学好化学。

1.2疾病预防与化学

在疾病预防中,常用化学方法对空气、食物、饮用水等进行监测与处理,从而找到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如配制消毒剂、酒精、注射液以及以上物质的保存及使用的注意事项等都要运用化学知识。

1.3疾病诊断与化学

疾病确诊后就急需药物来进行治疗,各种药物的组成成分、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在体内所发生的变化和作用都与化学有密切联系。如临床上常用氢氧化铝、碳酸氢钠、乳酸钠来治疗胃病。由此可见,化学是是与护理专业紧密联系、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前置课程,想学好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必须首先学好化学,而现阶段的护理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习题设置上都明显滞后,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基础化学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现代护理观下的教学需要。

2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化学教学现状

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数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排斥传统的教学观念,喜欢动手,但不善于学理论;思维活跃,但缺乏韧性;有渴望成功的心态,但是缺乏耐心;有一定的,但是缺乏实际的动手经验;接收新知识很快,但是缺乏对知识的梳理和深入的思考;自学能力较弱;缺乏自我管理、约束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的课程内容,难度比较大,所需课时过多,会占用专业课课时,影响专业课程的进度。从教师的授课方式上看,多数教师一味地跟着教材走,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式不会变通,不能很好的融合化学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学生听课索然无味,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现有教材上看,基础化学教学内容繁多而广泛,许多知识的理论性太强,而实际应用价值不大,如现有教材中的杂化轨道、缓冲容量、电极电势的计算、有机化学的反应历程等知识难度太大,在进行基础化学整合时应进行删减,整合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注意补充进与生活常识和专业课程相关的内容。经过整合,化学教学从学生听不懂、不想听转化成是能听懂的,爱听的[2]。为了更好的让化学服务于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整合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势在必行。课程整合从狭义上讲,是指一种特定的课程设计方法;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不仅是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为了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的护理人才,笔者遵循高职高专基础化学教学的特点,选取护理专业为研究对象,将基础化学教学内容与护理专业课进行相互融合,力争使整合后的课程既在宏观上涵盖学校教学系统的学生、内容等要素,也要在微观上涉及到认知,情感、技能能成分,让基础化学更好为护理专业课程服务。

3针对护理专业课程调查后进行的基础化学内容梳理

作为专业课程的前期的基础课程,要想改好化学课程,必须掌握专业课程需要哪些化学内容,为此笔者调研了护理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内容,对所需基础化学内容做了如下统计:3.1无机化学:物质的量及相关计算;化合物的结构及性质;离子反应;溶液的酸碱性;酸碱中和;盐类的水解;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分子间作用力。3.2有机化学:有机官能团的辨别;糖类、脂类、蛋白质的结构及性质;杂环化合物;对映异构。3.3分析化学:溶液的配制;溶液的稀释及溶液浓度的计算。除了以上内容上的整合外,笔者还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引入大量和护理相关的教学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各种常见药品的主要成分所属的化学物质,从而引申其性质,最后再次重申其应用以加深巩固化学知识。实例:在讲解酸碱中和的时候可引入常见胃药“胃舒平”。通过PPT图片展示“胃舒平”的主要成分为Al(OH)3,讲解从物质分类上属于弱碱,有碱的通性,所以可以中和过多的胃酸,再延伸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了实例,让书本上的印刷体可以跃然纸上,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接受。

4整合后的预期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整合与改革,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具备以下能力:独立认领与正确使用化学仪器;重点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根据实验要求,通过文献查阅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描述实验现象,正确、规范地完成实验记录。参与课堂讨论,课后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努力提高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参与交流和讨论,学会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交流学习方法。感受并认同化学在社会发展和医药研究中的积极作用,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总之,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并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护理专业化学基础知识与护理专业整合的实践研究发现,学生对所讲授的学习内容越感兴趣,对知识与技能掌握得越扎实。同时,在化学课上引入护理专业问题,也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目前的整合实践仍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要想让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教学效果更好,还需不断深入探索和反思,以使基础化学教学能更好的服务于护理的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华美玲.关于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6,(11):94-95.

[2]黄红宣.浅议五年一贯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5):82.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篇4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各学科教师都认为自己担任的科目重要,要求增加学时,造成各个学科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所以制定现代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应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每门学科对人才培养目标所起的独特作用,来合理的进行学时分配。我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1.1%,对于学时的分配,是基础医学教学中最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学科不同的教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基础医学的教师认为应增加基础医学学时。护理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师认为应维持现状。但是我校受调查66%的06级学生(121人)认为基础医学学时需要增加。我校成人教育学生(在职医院护理工作者)104人,61%的人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太多,难学而意义不大。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4.2授课内容缺乏指导的问题在护理专业领域没有对于基础医学所要教的内容质量、难易程度进行指导。教师们认为正是基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指导,对于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他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解来选择课程内容,实际上应根据学生在临床上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

4.3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是众多院校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尤其在高职高专具有较强实践技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在学习基础医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程难学,教师也觉得基础医学难教。药理学、病理学是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但是也是最难把握的课程。护生在基础医学上所花的学习时间较多。但学生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完以后,大多不能把基础医学知识和护理实践相联系,难以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之许多教师教学任务重,到临床实践的机会极少,执业资格限制等问题,也很难把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结合。为此,在所学的教材中加入基础医学和实践相关的例子以及与其他医学相关的专业内容,供教师们共同探讨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但目前还没有较为合适的教材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使用,学生学习时不能把基础医学与疾病联系起来,便认为基础医学与护理关系不大。基础医学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担压在教师身上,需要教师有大量可供选择的基础知识,而且还需有深厚的临床背景,正所谓临床教师基础医学知识较薄弱,基础医学教师临床知识技能不足。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篇5

高专护理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因此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有其特殊性,应更注重人体整体结构的把握和常用穿刺、注射、插管等技术涉及的局部结构的掌握。而目前高专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尚没有成熟实用的教材使用,大多照搬3年制临床专业《系统解剖学》教材,内容过深过多,缺少局部解剖学方面的内容,更缺少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其内容过细过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同时阻碍护理专业必备知识的学习,非常不适合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连续3年使用由我校教师主编的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人体解剖学教材,其中缩减了大量与护理专业无关的内容,并增加了部分局解内容。同时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应用解剖学》作为补充教材,教学效果较好。因此正积极组织相关教师编写适合护理大专用的解剖学教材。

2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护理”这个中心,以护理专业“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使其更好地与专业培养目标保持一致[2]。

2.1缩减或删除与护理操作无关的解剖学内容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在护理解剖学教学中适当地减少对医生来讲是必需的,对护士来说并不重要的内容。如神经系统只扼要介绍脑和脊髓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删减其内部结构中过多过深的内容,周围神经系统则删减细小神经的分支分布,内脏神经及神经传导路损伤后病例分析则一带而过;内脏学中重点阐述与护理操作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和位置,对与该专业关系较少的器官则简要介绍,适当压缩器官的内部结构与功能、毗邻等;在脉管系统中削减血管的细小分支、淋巴结的分布等内容;运动系统中简明介绍骨的位置和形态结构,删除了颅底的沟、管、孔、裂等结构,肌学部分着重强调肌性标志,略讲肌肉的起止点,删减头、颈、躯干、四肢远端的细小肌肉等;感觉器中删减内耳的部分内容。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增强了实用知识的掌握。

2.2增加与临床护理操作有关的局解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

掌握常用的体表骨性和肌性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着突出实用,注重实践的原则,我校在相关章节适当增加表面解剖学的内容,培养学生活体触摸体表标志的能力;同时增加和突出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如与注射技术、各种放置导管、内镜、各种穿刺及与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内容,为专业课所需的操作基本技能奠定基础。

3探索适合护理专业的教学方法。提升课程魅力

解剖学由于教学内容多、名词多,图片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事倍功半,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积极尝试多媒体教学、PBL教学、网络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提升课程魅力。解剖学知识很适合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弥补教具的不足,增强学习内容的生动直观性,突出重点、难点,使课堂的有效时间增加,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身心享受。在讲授解剖学知识的同时,播放些与之相关的解剖操作和临床护理操作教学录像,可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增加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在解剖学教学入门期,常规教学方法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解剖学知识。但在后期,我校适当引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方法,紧紧围绕临床护理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网上解剖学学堂突破课时空间限制,将解剖学学习延伸到课堂外,学生可以登录我校解剖学精品课程网站,自行学习网络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图片、临床护理操作录像等教学资源,并进行网上测试、网上讨论答疑,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量,有利于学生自主、交互和个性化学习。而且也解决了人体解剖学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我校还开设解剖学第二课堂,组织学有余力、且渴求亲自动手来提高操作能力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进行尸体解剖标本制作。要求学生明确操作目的,制作与临床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标本;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解剖步骤进行操作,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也为今后临床护理操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4建立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掌握知识的量,知识巩固程度为标准,以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理论考试来评定学习成绩,考核方式单一,将促使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知识积累方面,严重地压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元化,抹杀了学生个性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高分低能”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改革考核方法着手,可直接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校逐步建立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多元化考核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素质。其中理论考核占5O%、操作占2O、平时课堂讨论和互动占2O%、实验报告占lO%、课外科技和竞赛活动额外加分(满分1O分)。(1)减少理论考试成绩比例,增加平时表现成绩的比例,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大学教育旨在培养综合能力。(2)理论考试中缩减大量单纯记忆性知识的考察,增大与护理操作有关的判断、理解、应用性知识的考察比例,每套试卷最后另设一道密切与护理专业结合的开放式讨论附加题,重点考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创新性的回答,给予优秀的评定。(3)平时成绩将把实习课知识的讲授、资料的查阅、课堂交流与思辨、团队协作、出勤等作为评分依据,建立平时少量多次的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较大的发展。(4)课外解剖学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均可适当加分,包括参与实验准备、解剖标本制作、参与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知识竞赛、解剖结构手工制作大赛等,这样大大激励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外解剖学科研活动。(5)增加与护理有关的实验技能考试比重,如在标本或模型上进行穿刺、插管、按摩等技能。这样可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动手能力,为后期专业技能培训打下基础。

5强化解剖学教师护理操作的感性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临床专业,往往习惯用临床专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由于不熟悉护理工作,难以把解剖学与护理融为一体,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不能体现护理专业解剖学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外,长期从教,对临床护理中的科技进步、护理模式的转变及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十分了解,造成了适应现代护理学发展需要的解剖学师资不足。基于此,我校解剖教研室一方面有计划地选送承担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师去教学医院参观学习护理工作,增加对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尽可能掌握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要领及发现操作失误的原因,及时发现护理工作可能需要的解剖学知识和遇到的解剖学问题;另外召开解剖学教研室和护理教研室座谈会,讨论护理专业技能训练中常用的、基础的解剖学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以便在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的教学,为培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护理技术的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6建设护理应用解剖实验室。提高护理解剖学教学质量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科,实验教学效果密切制约着教学质量。目前大多数护理专业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多采用临床专业的示教标本,教学内容也与临床医学专业大同小异。由于护理专业学习解剖学的侧重点与临床医学有所差异,因而在实习内容、实习用模型、标本,以至于教学方法上均应有所区别[3]。因此,我校结合解剖学教学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的学习要求,(1)组织解剖学教师、护理专业课教师、解剖学技工联合制作了一批有鲜明护理专业特色的实验标本,如与肌肉注射有关的臀区层次标本、三角肌区层次标、各类插管解剖标本、全身浅静脉分布标本等,为护理解剖学教学提供丰富的实物基础。(2)专门开辟了护理应用解剖实习室,实习内容紧密结合临床护理的应用,实习课以临床护理操作作为主线展示解剖学结构。(3)解剖学教研室与护理教研室建立共享实验室,学生可以重复利用护理学模型进行学习,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对照标本在模型上模拟穿刺、插管、复苏等临床操作,既提高了学校护理模型使用效率,降低教学成本,也为学习专业课奠定了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篇6

2008年1月23日我国颁布的《护士条例》别指出,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完成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专业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者就可以参加护士执业考试,这也就意味着毕业生于毕业后2个月即可参加毕业考试,考试合格后取得资格证书即能就业,因此,护士执业考试不仅是衡量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指挥棒[3]。我校护理课程采用的是混合课程模式,即在原有疾病分科护理的基础上,按护理程序授课。打破课程界限,教学内容优化整合,保证教学质量,强化能力培养,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理为主线组织教学,形成整体优化、突出护理特色的外科护理学课程内容体系[4]。

2淡化学科课程界限,优化教学内容

混合式的课程模式由于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而各自成体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课程之间不必要重复现象较多,许多内容在医学基础课和其他护理临床课中学习过的,在外科护理学中又出现。因此,将外科护理学中这部分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在保证整个护理专业教学内容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适当淡化学科课程界限,而不要求外科护理学这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必须、够用、实用”为度,是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避免课程教学中的重复。

2.1落实新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

在教学整合中,整合思路要清晰,具有全局观念,改革方案切实可行,积极适应教学计划调整后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整合不能采取局限单纯删减、压缩的方式,要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全面、系统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保证整体护理专业教学质量。

2.2不同课程共同涉及的内容,相对集中讲授

对疾病护理中有同性的问题,根据课程特点精选教学内容,整合相关课程具有共性的教学内容,集中到一门课中。如营养:基础护理学中已有了营养状况评估的内容,可将外科护理学外科营养中的相关内容省略,将重点放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制剂的特点、优缺点、配制要求、患者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将重点放到并发症的预防、观察和护理上来。通过集中调整,使不同课程中重复的内容大大减少,避免了一个内容在不同课程中反复重复已经讲过的内容,而没有新内容,即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解决了无限增长的知识和有限的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也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通过整合将课程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外科专业护理上,真正突出外科护理学科特点,增加了课堂教学新内涵。从而实现:教学重点突出、知识掌握牢固、考试负担减小。

2.3调整授课时间和顺序,使相关课程有机衔接

对于课程内容相近、侧重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调整授课时间和顺序的做法,使内容相关的课程能够有机衔接。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护理,内、外科护理均有讲述,但护理侧重点不同,将病因、身心状况、辅助检查等内容放在内科护理中重点介绍,安排外科护理有关内容紧接其后,以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为重点、直接讲授外科治疗病人的护理,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到内、外科疾病病人护理的内在联系,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内、外科病人的护理重点和区别点,保证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与完整。这样的调整和安排不仅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而且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同一类问题,有助于学员在学习新的知识点的同时,复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课程整合效果及存在问题

3.1课程整合效果

课终教学反馈授课效果均较好;通过对上述各门课程考试成绩分析,在试卷内容分布、试题难度、试题类型未做大的调整情况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保持了正常水平,与往年成绩相比,统计学分析差别无显著性;接收学生实习的医院反映,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好,知识面广。

3.2主要问题

首先,教师之间要倡导协作精神,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剖开门户之见,在认识和思想上统一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整体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大目标上,同时也能够增加长期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师与其它课程教师的交流[5]。其次,是开展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可以扩展到其他临床专业课,如果能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做进一步调整将具有更大的意义;最后,就是缺乏适用的教材、配套教材和参考书目。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篇7

关键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教学研究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三年护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我校护理专业三年专科的学习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进行,在近两年我校教学改革中,从考试课调整为考查课,课时安排从80学时减少为48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圆满高效的完成教学大纲的课时安排,又能促进护理专业课的学习,是我们教研室的长期研究内容。

1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研究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调整,对专业课教学和护理技能的熟练掌握的影响。

2方法

2.1调查分析 对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等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我校护理专业13级在校生、进入临床实习的12级学生和护理专业课教师。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71份,有效回收率为91.94%.与此同时我们与部分护理专业课教师和附属医院护理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问卷和座谈内容涉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知识与专业课程学习及临床应用的关联程度、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关系等。

2.2教学内容调整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想的教学内容适当调整。

病理解剖学中总论的四章(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炎症、肿瘤)是医学学习的基础,是指导学习各个疾病的关键,对护理专业课的学习不可或缺;而各论中常见疾病的病理解剖内容如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等可少讲或不讲,这部分内容可与护理后期专业课结合,通过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内科护理等课程进行学习,部分内容也可鼓励学生在临床实习中自学。

病理生理学内容适当增加DIC、传染病与性病,并就临床中常见的水肿、脱水、低钾血症、休克等病理生理过程增加课时学习,强化病理生理基本病理过程的认识。

综上所述,我们把病理解剖学内容和课时适当减少,相应增加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课时,见表1。

2.3教学方案实施 实验对象:14级在校护理专业学生。

实验条件:①教学条件:教室多媒体教学系统,实验室互动示教系统,示教显微镜,挂图,大体标本,HE切片,办公电脑2台,打印机1台等。②人员构成:本组研究成员具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9名,职称层次比例适宜,并且每个人病理学教学时间均超过8年。学历构成:博士 1名;硕士研究生 3名;本科 7名,学历层次比例合理。

实验方案: 2014级护理专业6个班学生随机分3组,每组由两个班级构成,每个班级学生随机分布,人数都在100名。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组,按照往年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另外一组作为改革组,采用调整后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每组由一名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任教,共计3个教师。

实验结果:第二学年结束,通过调查问卷方式,用SPSS统计学分析,比较改革组和对照组之间讲授内容的课时调整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习的影响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调查分析 12级和13级护理专业中,分别有91.4%和93.7%的学生认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多,课时短,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在12级护理专业学生,92.6%的学生和少量护理专业课老师认为病理解剖学内容与护理专业课和临床应用联系不紧密,与职业资格考试关系不大;98.7%的护理专业学生、大部分护理专业课教师及行业专家都认为病理学教学内容应进行适当的改革,以适应护理专业学习和技能操作的需要。

3.2实验结果 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8份,有效回收率为96.33%,见表2。

计算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情况,以合格人数计算,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5)。考察护理专业学生,对专业课学习及护理技能学习是否有帮助,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讨论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教育系统中,无论是护理专业,还是临床、检验、影像等专业学习中,都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桥梁课。熟练掌握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对疾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治疗等技术的掌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外科护理中,如何预防血栓栓塞的出现,通过血栓形成这一章节,让学生认识到血栓形成的三个条件,应用到临床上应避免反复在同一个部位穿刺,以免造成血管内皮损伤;长期卧床或手术后的患者,应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流动,防止血栓形成;血液凝固性高的患者,如肿瘤患者、妇产科分娩后的妇女,也应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在教学课时由80学时减少为48学时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调查分析,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研究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调整,对专业课教学和护理技能的熟练掌握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都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专业知识感兴趣。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上,实验组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专业课学习及护理技能学习帮助上,实验组学生认为对专业学习更有帮助。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专任教师与临床专家之间、专业课各门课程之间、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的广泛交流,我们对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改革,使教学内容与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制、教学课时数结合起来,合理调整学时比重,优化教学内容,以保证病理学教学设计符合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需要。

本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本研究未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充足优化和完善,使其更好适应护理专业课学习和职业能力的需要。考察对象,只考察14级护理一个年份的学生,结果可能受到人数、当年高考成绩等影响。观察时间短,实验结果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长期印证。在接下来的护理专业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适应护理专业课学习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多考察几个年级的护理专业学生,调整教学内容对专业课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对影像、检验、口腔技术等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使病理知识与护理专业课互相渗透,搭起互相联系的桥梁,将医学领域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融会贯通的综合性学科。

参考文献:

[1]刘青华,王晓晖,李灵敏,等.病理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

[2]石莺,杨梅松竹,王小莉,等.病理学教学与基础、临床多学科的整合[J].考试周刊,2014(88).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篇8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理论课程 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70-02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虽然一些高校、高职校乃至中专校都先后开设了该专业,但该专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与成熟,相关课程的设置及教材运用都不完备。尤其是理论基础课程,一些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不高,缺乏针对性较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教学用书。如中文工具书使用、应用化学等课程,市面上能够找到的教材,其编写内容都不太适用于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依据这些普及性教材,一门课程学下来真正与专业相关的知识量很小,并且也无法把原本互有关联的课程内容穿插融合。而如中国书史、造纸史等课程甚至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在其他书籍中辑录相关内容才能组织教学。

为了更好地发展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更有效地实现培养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的目标,迫切需要对该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通过对教材的整理实现对课程的有效整合。

一 整合前的调查研究

在文献学习的同时,笔者还在该专业的教师(包括来自行业单位的外聘教师)和学生(包括实习生和近年毕业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听取他们对于课程现状的意见及建议。从“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调查表” 统计的调查数据来看,在被调查的近100位学生中,有68%的学生认为有些课程与专业的关联度不大,有59%的学生希望对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整合,编制与专业培养要求相合的校本教材!近年毕业生和实习生针对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提出了相关建议,比如,加强对档案整理知识的教授,关注繁体字的认知和掌握等,反映了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某些实际培养要求。

被调查的专业教师也一致认为应用化学、中文工具书使用等课程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与专业契合度太低,当下教材市场也无法找到更加符合要求的教学用书,最好能把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梳理,能用现成教材的继续沿用,现成教材使用效果不佳的,根据需要编制校本教材。

二 整合具体思路

1.梳理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专家讨论明确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

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展览馆、拍卖行、艺术品投资公司等,从事岗位有: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档案修复与整理、书画的修复复制与装裱、美术展览馆的布展等工作。现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和目前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列表,见附表。

要强调的是,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主要是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考虑学生将来可能到文博单位就业,自然要涉及一些基础的文博单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但这些内容都不是主干,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书史造纸史课程没有现成教材,需要在其他书籍中辑录相关内容,才能组织教学;应用化学课程也没有适用于本专业的现成教材,市面上能够买到的与专业要求基本风马牛不相及,并且很多相关化学知识在书史造纸史等课程中有出现。

第二,版本学、工具书使用虽有现成教材,但针对性不强、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一本书中仅有少数内容适合于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需求,并且这两门课程的诸多内容交叉重叠。

第三,书法史、中国绘画史等课程的教材偏重偏深,不符合初中起点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它们毕竟不是主干课程,学生只需掌握十几课时的理论知识即可,如此单独教学既显内容单薄,又因为跨时太长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文献保护与修复》和《档案保护与修复》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重叠。

第五,图书馆类两门课程的教材《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概论》教学内容偏重,教材中许多知识点重叠。

鉴于此,笔者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外聘专家,结合本专业的岗位及工作任务需求讨论明确了课程整合思路:因书史造纸史、中国绘画史和应用化学三门课程的内容有穿插交融,可以把这三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编制一部校本教材;版本学和中文工具书使用两门课程的内容也有许多关联交叉的部分,因此可以整合成一本校本教材《版本学及工具书使用》;而书法史可以与书法实践课程相融合,编制一本包含书法史的《书法》教材会比较实用;《文献保护与修复》和《档案保护与修复》两本教材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合为一本教材《文献保护与修复基础》;《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概论》教材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合为一本《图书馆学》教材。

2. 依据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编订校本教材

第一步,收集相关资料,整理编写校本教材;第二步,请专家审核校本教材,并进行修订;第三步,将校本教材修订成册。

三 课程整合的意义

1.梳理了专业理论知识点,调整和融合了相关课程,优化了课程设置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对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专业理论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整理,并在对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及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和融合了专业理论课程,使原先知识点分散、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技能学习相分离等不足有望得到改进。

2.探讨了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建立了新的教材体系,编写了部分校本教材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笔者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外聘专家,结合本专业的岗位及工作任务需求讨论明确了课程整合的思路,确定了校本教材编制内容为:《书史造纸史》(包含中国绘画史和应用化学的相关知识)、《版本学及工具书使用》、《书法》(包含书法史)、《文献保护与修复基础》和《图书馆学》。现已完成校本教材《书史造纸史简稿》,并且聘请了专家审核,修订成册。余下校本教材,将在后续时间里,合全组教师之力共同完成。

3.推动了专业建设与发展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还处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专业理论课程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专业的课程设置,精化了教学资源,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亦有助于教师的教,推动了专业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万德、孙鹏.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报告[J].图书馆论坛,2012.(2)

[2]许卫红、王阿陶.古籍修复工作中的知识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

[3]陈红彦.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科学培养对我们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

[4]黄玉琰、葛怀东、曹千里、陈英、颜丽.传统文化与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9(27)

[5]刘小兵、顾宁一.试论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模式[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上一篇:危重病人的护理与观察要点范文 下一篇:妇产科护理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