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时间:2023-11-03 11:51:14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1

传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灌输性,教师在备课时预设好教学环节:比如设定教学目标,将授课的知识点即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重点解答,若学生无法正确会到,老师则通过引导将设置好的问题答案呈现在学生眼前。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本书的权威和绝对性,教学效果通过预设环节来完成,是一种强调师本位,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关键,使教学过程变成了灌输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按授课计划完成认识性的教学任务,是心里健康课堂教学的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授课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在教学中倾向自身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老师甚至在课堂上搞起一言堂,用单一的语言讲述来实现知识的传授,束缚的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这种灌输是授课方式。有学者在探索性的研究“新基础教育”时曾提出:一个课堂教学的真实过程就是营造一个师与生、以及多种教学因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推进的,并且是在新的状态不断生成的选择过程中推进的,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协助与服务来助人自助,它是一个教育过程,具备教育活动的性质,其目的是以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心理健康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民族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中不难发现,团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两者的目标都具有相似性,可以把两者的理念相互融合,进一步拓展、创新。因此,笔者根据团辅理论,借鉴专业的技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尝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2.1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高职学生成才与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的策略与训练、高职大学生情绪的调节、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调控、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推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必须设计针对以上教学内容的活动主题,使教学内容变得既生动有趣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如教授“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这一情景时,可以设计“我是谁”的团辅活动,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同事进行了自我剖析。

2.2根据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方案设计实施办法

在一个情景的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团辅活动的设计可以单一,也可以采用多重形式和方法,只要能够密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如过游戏环节设计时间过长,虽然学生互动性高,课堂也会很活跃,但是这样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就不能进行充分的分享和讨论,后期的理论分析阶段学生也就很难进入,教学效果不好。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具体操作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下面以情绪与调节单元为例,阐述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教学内容:高职大学生情绪调节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情绪,识别自我情绪的多样性,通过情绪轮稳定性测试尝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1)探究自我的负面情绪:让学生雨大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负面情绪,要求描绘得尽量具体。请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帮助分析出引发这种负面情绪的行为或心理的原因。

(2)收集情绪形容词汇: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要求每组在五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在一张卡纸上写出表现基本情绪的词语,写好后让其中一组学生和大家分享其想到的词汇,其他组别分别进行补充。

(3)讨论放松情绪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有效调节情绪的心得体会,找出共性的内容,组织起来,变成通俗易懂的放松情绪的方法。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应用

成效把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通过课堂教学创新来完善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教育功能,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授课过程中学生通过不同的语言、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是易行可操作的。但设计的模式、创设的情景以及采取的活动等仍有许多不足,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2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 学兵 心理健康 士气

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地改善军人心理环境[1],提高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促进军人心理健康发展[2]。当前,全军各部队在维护军人心理健康、提高军人心理素质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本研究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某基地在训学兵进行了心理实验研究,以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增强学兵心理健康及提高士气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基地在训学兵6个班。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接受心理测试,并全程参加团体心理辅导)35人,对照组(接受心理测试,不参加团体心理辅导)35人。有效样本量为70人,其中年龄17―23岁;军龄:1年62人(88.6%),2年8人(11.4%);文化程度:初中8人(11.4%),高中(中专)53人(75.7%),≥大专9人(12.9%);独生子女32人(45.7%),非独生子女38人(54.3%);双亲家庭64人(91.4%),单亲家庭6人(8.6%);入伍前户口所在地:农村33人(45.7%),县镇22人(31.4%),城市15人(22.9%)。

1.2工具。

1.2.1症状自评量表(self reportinginventory,SCL―90),也称Hopkin症状清单(HSCL),最早编写于1954年,即“不适感量表(discomfortscale)”。现在的SCL―90是由Derogatis于1973年编写的,1980年引进我国,由王征宇(1984)翻译成中文。量表共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标准主要评定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10个方面;军队士气量表,由李春苗在总结国外士气量表的基础上制订修改。量表共分43个题目,包括使命意识、荣誉感、团队精神、组织认同、战斗信心、工作热情等6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标准;自编班级评价问卷,包括九对形容词,如:合作―不合作,快乐―不快乐,敌对―友好,自私―无私,等等,采用7级评分标准,要求学兵依据自身感受来描述其对班级的评价程度;个人情况问卷主要包括年龄、军龄、学历、家庭情况、入伍前居住地等个人基本资料。为保证量表测试的有效性,评定时采用集体施测,统一指导语,由相同人员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内完成,明确告之实验目的,强调活动意义,量表、问卷以匿名方式进行。

1.2.2记录与统计工具。笔、SPSS16.0软件包。

1.2.3其它工具。黑板、彩笔、小卡片、白纸若干。

1.3方法。

1.3.1心理前测。所有参加研究的学兵均参加测试,然后评估备案。

1.3.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共分12次,选取4个与军事活动和军人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进行团体实施。内容如下:人际沟通训练,提高互信感,认识、接纳自我训练,增强团队归属意识。由三名心理教员对实验组成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施,三名教员都接受过相关心理培训。每周1次,每次辅导时间90―120min。采用封闭的结构式团体形式,在辅导过程中,成员保持不变,采用团体互动、脑力激荡、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和协助团体成员积极挖掘自身资源,对团体内其他成员的发言给与积极的反馈,分享自己的感受。对照组不参加活动。

1.3.3心理后测。再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兵进行心理测试。

1.4数据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实验前、后SCL―90各因子的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到,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各因子分值无显著差异(P>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的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意义(P

2.2实验前、后军人士气量表各因子的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军人士气量表的各个因子分值上没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在各个因子上的分值较对照组高,且差异显著,尤其是在荣誉感、团队精神、工作热情和战斗信心因子上差异非常显著(P

2.3实验前、后自编班级评价问卷评定结果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到,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在班级士气问卷的分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的问卷得分较对照组高,差异非常显著(P

3.结语

本研究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对学兵心理健康与团体士气的影响。实践证明,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学兵进行心理干预,受到广大学兵的热烈欢迎。研究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对改善学兵的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成长具有显著的作用,而且通过增强学兵之间的互动,使其加深了解,形成一个新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团体凝聚力和士气得到很大程度提高。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系统的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在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学兵的自我和谐程度,促进了人格的良性发展,增强了寻求外界支持和采取积极灵活地应付生活事件的能力,减少了心理障碍的症状,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以往研究表明,士气对军人战时伤亡率、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延长服役意愿都有较大影响[3]。在本研究中,军人士气量表和自编班级评价量表的数据结果显示,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学兵在使命意识、荣誉感、团队精神、组织认同、工作热情、战斗信心等因子,以及对班级的评价得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学兵以队为家、乐于奉献意识更加强烈,战友间更加团结信任,表现出高昂的气势,能够积极参与连队的各项活动,工作热情高涨,热爱工作训练,充分信任战友和连队主官,顾全大局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显著提升,团体凝聚力和士气高涨。

辅导结束后,在对学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又运用访谈法,对班级和队干部进行了活动效果调查,并验证了上述结果。由此可见,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全面提高军人的自我和谐程度,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团队士气,值得进一步全面、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素珍,赵华,吴梦麟.团体心理疗法――军人心理辅导方法研究.心理科学,2001,24,(4):471.

[2]李萍,于云辉,盖旭红等.人际沟通团体辅导在基层部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评价.预防医学论坛,2008,14,(7):611-612.

[3]李春苗,申荷永.军队士气理论研究综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475-477.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3

关键词: 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团体辅导的形式灵活多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拥有独特的功能。将团体辅导形式融入到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趋势。我结合自身在实际教学中的摸索和体验,对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一、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是在我们常说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团体动力学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将团体辅导形式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框架和过程设计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二、理论基础

1.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理论是目前在西方国家较有影响的课堂教学管理理论。这一理论不但对个体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个体的行为对团体的影响,以及团体对其中每个成员的影响等提出了自己明确、系统的观点,而且提出了一整套活跃课堂民主和谐气氛、提高团体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学生优质高效学习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2.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社会联系。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等。其教学方法有合作学习、群体讨论、角色扮演、社会科学调查,等等,特别适用于培养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通过别人的帮助,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其教学方法有情境法、探索发现法、基于问题式学习、小组研究、合作学习,等等。

三、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而团体辅导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有助于充分实现这一目标,有针对性地协助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四、实施策略和手段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因为大学生“心理有病”,而是让大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少些困惑、曲折,促进大学生自我的实现。因此,要坚持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指导,逐步确立“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与发展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构建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要强调团体辅导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因此,不能单纯、盲目地使用团体辅导,而忽视其他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必须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条件,有效地将讲授与团体辅导技术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操作程序

1.认真做好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学习需求。有效利用新生入校后的心理健康普查资料,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档案。在首次上课时,发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调查问卷,收集学生所关注的成长话题和期待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东西。通过心理档案的建立和调查问卷的收集,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为教学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2)做好教学设计。第一,要摸清学生的心理特征,明确每一堂课的心理教育内容和团体辅导的目标。教学既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共性,又要抓住心理个性,以此作为团体辅导的依据,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话题,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巧妙地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团体活动中。第三,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及交流讨论等,巧妙地使学生感受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得到心灵的感化,这比空洞的说教和照本宣科来得自然、生动,是团体辅导的重要方法。第四,设计好团体辅导的导入和实施过程,包括团体活动如何与讲授的内容链接、团体活动何时导入、如何分组、场地要求、相关材料的准备等。

2.重点把握教学环节

首先,根据心理档案和调查问卷的结果,针对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成长困惑,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结合问题情境设置、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可理解性和接受性。其次,进行分组讨论和互动交流。主要是通过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互助”,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例如,人际交往训练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角色扮演。活动中一组员选择其他组员扮演生活中的人,真实地再现人际交往障碍时的场景。接着双方进行角色互换,同时其他组员也给出自己的见解,以便“问题组员”重新审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再次,双方再换回原来的角色,“问题组员”根据新建构的认知,以一种妥善的方式处理面临的问题。再比如,让同学们把自己目前最困扰、最想得到帮助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然后采用头脑风暴或热座的方式,协助组员解决个人面临的困惑。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活动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组内辅导。最后,组织各个讨论组报告其组员在活动中的体验,结合各小组出现的实际问题予以解释、指导和总结。并针对典型问题,采取重点关注的态度,引导学生深入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最终掌握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面进行教学评价和跟踪辅导

(1)全面进行教学评价。第一,鉴于心理成长的过程性,必须把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纳入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第二,考察学生心理档案数据的变化,通过分析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为教学评价提供客观、数量化的实证依据。第三,教学督导人员对本课程,尤其是对本教学模式的操作的评价。第四,学生主体的评教,在每个期末通过学校的网上评教系统进行,其中包括对课程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意见。

(2)跟踪辅导。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外,还可通过专题讲座、网上咨询、个别辅导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跟踪辅导,从而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和弥补对课堂教学中忽略的一些个性化问题的解决。

六、操作要点

1.恰当分组

根据教学的实际,一般可以考虑前后排6-8名学生分为一组。有时可以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空间场地的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组织。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有时可以采用固定的分组,有时又要避免组员之间太熟悉而采用编号分组。无论如何,都要注意在分组和学生调换座位时,维持好课堂秩序。

2.展示良好的教师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如热情开朗、友善宽容、愉悦乐观、自尊自信等优良品质,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轻松愉悦富有安全感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信任和亲近教师,并以愉快的心境接受新知识和积极地参与团体活动。

3.善于领导团体

教师是团体活动的领导者,扮演着多种角色,如领导、专家、组员、朋友、老师、调解员等。教师要注意调动组员的积极参与性,并能够进行适度的引导,提供恰当的解释,营造融洽的氛围,还应该避免事无巨细、包办代替、以权威自居、说教过多等问题的出现。

4.定性和定量的评教相结合

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特殊性,要对心理教育现象做到全部量化是不可能的,也无此必要。因此,本教学模式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种教学评价的方法。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定性―定量―定性”规程,将定性和定量的数据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考察,真正做到评价结果可靠、有效。

七、举例

例如“情绪管理”部分的教学实践:

1.教学目的

学习和掌握调节情绪的ABC理论;学习如何管理愤怒;学习和体验呼吸放松、音乐和想象放松。

2.教学环节

第一,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导出艾理斯的ABC理论;接下来,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说明其中包含的不合理的信念,并解释不合理信念的三大特征,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然后进入实践应用的环节,把艾理斯的ABC理论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同学们谈谈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景,遇到这类问题该怎么办?第二,创设某个日常生活中可能引起愤怒的情境,请几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同的学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有的是愤怒,有的是无所谓,有的是伤心……通过情景体验,帮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愤怒反应。第三,教学生进行“1:4:2”的呼吸放松训练,平和自己的愤怒情绪。第四,由学生提供不同的生活情境并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在情景模拟中掌握管理愤怒情绪的关键――即如何“说”出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做”出自己的情绪,从而学会对愤怒的管理。第五,教师介绍音乐和想象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并选取一段3分钟长度的想象放松音乐,对学生进行放松训练。第六,推荐一些可以调节不同情绪的音乐,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利用。

经过我和同事近年来的教学体验和实践总结,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还处于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阶段,因此存在很多不足,期待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翠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龚小红,罗春晖,刘应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

[4]裴利华,史春宜.对话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依据和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5).

[5]王雪松.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初探.思想政治课教学,2000,(3).

[6]康志亮,陈秀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初探.中国电子教育,2007,(1).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4

关键词:团体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54-02

1 团体辅导的概念

团体辅导(Group guidance)主要是从团体咨询(Group counseling)和团体心理治疗(Group psychotherapy)衍生而来的。基本上三者有着相通之处,尤其是团体辅导与团体咨询,至今还难以区分。这主要是由于英文的团体咨询(Group counseling)翻译成中文其实有多种译法,比如可译为团体咨询、团体咨商、团体辅导等等,台湾地区多用团体咨商或团体辅导,香港地区多用小组辅导,而大陆则多用团体咨询。[1]

2 团体辅导内容

回顾一学期转瞬即逝的课程,我对人际交往训练团体辅导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体会到团辅这种形式带给大学生心理的成长。

2.1 寓教于乐,引导示范

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组织松散的一群人成为一个集体。每节团体辅导课我们都会有一个小活动,或者是小游戏。大家围坐成一个圈,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课上的活动,当时我们大家都不认识,钱老师先让临近的两个人互相自我介绍,然后扩大圈,两个组合并在一起,四个同学再相互介绍,然后相邻的圈融合在一起互相介绍彼此熟悉的成员。最后大家分成两大组围成两个大圈,里圈的同学和外圈的同学随着圈的转动相互认识。同学们都非常热情,甚至有同学帮助另一位同学开发出如何轻松记住名字的好方法。很快,大家就适应得很好。此后,我们在每节课都有一次跟所有同学一起接触的机会,在游戏中,即使还不太熟悉的两位同学也能互相拥抱,开心地笑。

很幸运当初选择了这门校选课,遇见了钱老师这样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在我的印象中,钱老师非常地随和亲切,就像我们的老朋友一样,跟她在一起可以让我把烦恼暂时忘记。同时我也知道她是一个真心爱学生的好老师,是钱老师帮助我们营造了一个我们印象中的大学的气氛;是钱老师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欢乐与笑容的团体,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放下烦恼和忙碌;是钱老师教导我们发现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所以非常幸福,也很庆幸选择了团体辅导课,选择了钱老师。

2.2 发现自己,增加自信

在“发现独特的我”的课程中,我认真思考了自己的独特之处。从前一直觉得我就是一个平凡的女孩,丢在人群中找不出来,同时也没有任何值得称赞的地方。而这节课带给我全新的认识,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们戴高帽的游戏,我认识到自己是个很受欢迎的、善解人意的孩子,我也有独属于自己的闪光之处。一直以为认虻男愿袷亲约旱娜毕荩想着怎样改变,努力成为别人眼中外向活泼富有生气的同学,也许这样会使自己更受欢迎。而这节课上,同学们说他们很喜欢我沉稳的性格,总是有自己的主见,不会盲目跟风,虽然大部分时候在安安静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但我总是带着微笑和所有人打招呼,感觉沉稳中有独属于自己的力量。而且我比想象中的自己更活泼一些,没有必要为了迎合他人去刻意做显得活泼的事情。除此之外,我还在大家的夸赞中更加认同自己平时微小的善意。整个课程中我感觉到,别人眼中的我还是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认同感加深了一个层次,也更喜欢这样的自己。

接下来的课程我们做了进一步简单的相识工作,仅仅是不说话按生日排序的环节就出现了小的惊喜。比比划划过后,有的同学惊喜的发现和自己生日相邻甚至是同一天的同学,有人甚至表示这是在人生历程中第一次遇到生日相同的人,这份感动确实留在了他们心间。

2.3 团结合作,放飞理想

“团结合作,放飞理想”的专题中,我们分小组画出各组心里的家。原打算画一个房子的截面,里面有各种精心布置的家具装饰,我们觉得整个创作过程和装修房子一样可以真正体会到为一个家带着爱意乐意花费心思的感觉。最终考虑到透视等的专业画法,小组成员在协调商量后做出了新的方案,决定绘制家的外景图。小伙伴们一笔一划中充满着对未来的希冀,也勾勒出了大家心中理想的家。平时我不太会画画,很担心因为我的几笔毁坏了整张图画的构图和意境。但伙伴们都鼓励我,说我们是一个团队,首先应该拥有团队信任和自信,他们相信我,同时也接纳可能的不完美结果。于是由我率先勾勒出远处青山的轮廓,由最初动笔时的胆怯担心,到后来收笔时的自如充满信心,这是团队带给我的力量。团体辅导在团队合作中借助大家的力量给每一个成员前所未有的新感觉,这也正是它的神奇之处。

2.4 学会思考,了解自己

随后又陆续做了以“与压力共存”、“大学生爱情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感恩”为主题的团辅课程。每一次都会让我有独立的思考,那些一直以为很常见的问题,而真正静下心来思考它的时候还是会有全新的体验,从而会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

在“爱情”课程中大家提出了,大学生爱情最大的特点就是快,敢爱敢恨是这个年龄段的特征。同时也希望班里的同学珍惜这段美好的校园时光,谈一场对彼此都有成长的恋爱。“职业规划”中经过团队思考,我们认为还是要结合实际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已经确认了什么是自己的最爱,就必须要早作打算,提前做规划和前期的准备。从小事着手,一步一步走向理想的未来。

3 团体辅导独特的影响机制

与个别咨询相比,采用团体的形式进行心理咨询时,团体的互动过程会出现一些独特的治疗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机制。[2]

3.1 提高抗压能力,重建理性认知

当代大学生面临适应、人际、情感、求职等各方面的压力、比如,我一直觉得压力的可控性比较低,当它突然出现在你的生活中的时候就是出现了,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我从没有想过如何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早日转变自己的心态。而课程中我们以竞赛的方式,全班同学一起努力提出了好多好多的解决方法,这个对将来遇到的压力还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转移注意力,去旅游甚至争取交换生资格在陌生的国度体会全新的生活。又或者提升自己的能力,当自己的能力足够应对生活中现在的困境,压力自然会小一些。

心理适应不良的人,往往只看到事情悲观失望的一面,和同龄人一起的沟通交流会发现,换个角度看问题,焦虑抑郁的情绪能得到极大的缓解。

3.2 懂得感恩生活,尝试积极体验

“感恩”为主题的课程中,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是个习以为常的话题。从小就写各种感恩的文章,被鼓励着去表达。而每次大家的感恩点都是相类似的老生常谈的话题。而这节课过后,我们有了更具体的体会。我发现自己真是一个幸运的人,我的祖国没有战争并且日益强大,家庭虽不富裕却也其乐融融,而我的领悟学习能力很不错。生活中还会有很多陌生人给我们最真诚的善意,也有萌萌的小可爱们。当感恩和生活化一点一滴联系起来的时候,就是它真正被感悟到的时候。

在团体中,成员能觉察到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自己感受到爱与温暖,以及反思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为化解矛盾,增进了解,提供了良好的契C。

3.3 收获同学友谊,获得情感支持

很幸运在大二选修到“人际交往训练团体辅导”这门课程,它带给我太多的感动。不同于其他选修课即使到了结课的时候彼此之间还是不熟悉。但这门课程真正把大家凝聚成一个友爱的大家庭。就像最后分别的仪式上大家所言:“这是大家的小确幸”。

整个课程的最后,当我们围坐在一起的时候,心中有满满的感动和祝福,一些同学表示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曾经有过缺课记录。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收获,也许是感悟,也许是朋友,也是是来自团队的善意。

团体能让团体成员获得参与感、归属感以及认同感,团体就是小社会的缩影。

4 结语

团体辅导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支持,是以团体为对象依靠团体动力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自90年代以来团体辅导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团体辅导能够针对一个群体共同存在的问题对多个人同时进行干预,使个体在群体中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 在团体咨询方案设计中,确定采取哪一类型的团体心理咨询来改善团体成员的态度 认知和自我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的干预工作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成员的筛选和组织者的风格也会对团体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高校中可以普及推广团体咨询的形式,并进而发展朋辈团体让大家在真诚、信任美好的环境中悦纳自己、悦纳他人,增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这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提高将有很大的助益。[3]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著.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 樊富珉编著.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2.

[3] 王丽萍,曲海英. 团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及其治疗性因素探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6).

作者简介:张帆(1997-),女,山西人,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5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8-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教育学。(广西 南宁 53000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83-02

一、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质量下降,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上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就业环境变化、学历偏低等,高职学生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有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效率高、感染力广泛、互助效果好的心理辅导方式,可以弥补个别心理辅导方式的不足,创新的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二、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1.团体心理辅导定义。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而提出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是一种在团体活动情境下,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领导者,根据成员的相似性,通过一定的形式帮助成员建立良好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是个体在团体中通过观察、学习、亲身体验,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升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助人自助”心理辅导形式。团体心理辅导为参与者创设一个微型环境,在团队中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互相交流探讨,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增强信任感和归属感。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我国后,逐渐成为高职校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2.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我国多数学者认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正常、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方面。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高职学生并未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出现不少心理问题。通过问卷抽样调查显示,有30%左右的高职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情绪失衡、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逃避行为、学习就业压力等,而且他们的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一是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认识你自己”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到现在,一直是成功人士的座右铭。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跟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相关。我国现有的家庭结构使得很多高职学生往往强调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认识自我。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在团体情境中,学生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促进自我反思,不断进步。二是增强团体凝聚力,使团体成员相互间得到直接的帮助。有研究表明,在校高职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更为适合他们的心理发展,因为他们更愿意与有相似经历的同龄人进行心理沟通。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活动为载体,团体成员的相似性让他们更乐意在一起,从而产生团体凝聚力,而凝聚力又可以使成员进一步产生共鸣,得到放松、减少心理防备、互相帮助。这种有效互动,在交流过程中,往往会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更身临其境,增进理解,相互认同,从而提高勇气和信心,帮助他们悦纳自我。三是有助于增进人际间的沟通与了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我国已故的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症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起的。高中的学生主要是以个人学习知识为主的模式,而进入大学后,交往的模式出现很大的变化,要求与他人建立广泛联系。团体心理辅导能提供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使参与者学会倾听、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沟通技巧等。团体就像一个微型社会生活实验室,成员可以体验自己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时出现的问题,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从而改善社会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四是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咨询与辅导、板报媒体宣传等。这些途径有优点,也有缺点,如整齐划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上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对于解决学生实际心理困扰效果稍显逊色。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具体心理问题做出指导,但由于人数的限制,效率较低。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处于心理健康课程与个体咨询之间,既能实现个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又克服传统心理健康途径的劣势,让一些师资配备不足的高职院校,有更好的选择。

三、团体心理辅导实践

1.心理游戏辅导,轻松愉快。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游戏”作为中介,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为参与者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支持的团体氛围,通过游戏活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但在中国的时间不是很久,进入高校,更是心理辅导的一种新尝试。心理游戏辅导很适合当代高职学生,因为他们不喜欢条条框框的束缚,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反而能调动他们参与的兴趣,得到意外的发现。另外,也能通过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高职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周围人的关注等。

人际关系方面的辅导――“信任之旅”的游戏方案:按团体分成两组,分别是“盲人”和“哑巴”,“盲人”学生得蒙住眼睛,在原地转几圈,暂时失去方向感,然后由“哑巴”学生依次站在“盲人”旁边,按原定的路线,带领“盲人”到达目的地,体验助人与被助的感觉。再互换角色,重复游戏,分享体验。

面对挫折方面的辅导――“心有千千结”游戏方案:10人一组,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记住自己左右手拉着的人。大家放开手,随意走动,老师一喊停,大家就停下来,站在原地不动,伸出双手,左右手拉着走动之前的人,形成千千结。然后在手不松开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方法,如跨、钻、套、转等,设法把结打开。

团队意识方面的辅导――“无家可归”游戏方案:让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然后对学生说“变3人一组”,学生必须按指令重新组成3人小组,形成新的家,然后请没有找到“家”的学生谈谈无家可归的感受。活动还可以重复几次,分成4人一组、5人一组等。

2.行为训练法,养成良好行为。行为训练法是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团体成员按时完成,通过强化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为目的。它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为基础,斯金纳通过实验证实只要方法得当,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因素改变人的行为。如很多学生在考试、比赛前或人际交往中易出现焦虑、紧张情绪,采用“一分钟呼吸”放松法,团体成员在自己的位置上盘腿坐好,指导老师用指导语帮助团体成员进行放松训练,双手掌心向下自然平放在腿上,收腹,闭上双眼,意念放在丹田上。空气从鼻子慢慢吸入,一直到小腹内,关键是小腹要慢慢鼓起,吸进来的气集中在腹部,直到腹部最大限度地鼓起,才慢慢把气吐出,直到把所有的气最大限度地吐出,反复10次左右,约1分多钟。坚持多次练习,可以缓解情绪。行为训练法的程序为选择情景,确定训练目标,提供示范,进行训练,总结与评价,结束后自行练习。在进行行为训练法时,还应注意遵循从易到难、及时强化、标榜示范等原则。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心理学家莫雷诺在20世纪30年代创设的一种应用范围很广、实施较为容易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它是让团体成员根据一定的故事情节,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增进参与者对社会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角色扮演法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是一种很重要且常用的技术。如可以开展下面一些活动:在进行职业生涯的团体辅导中,采用“模拟面试”角色扮演,模拟招聘活动,观察双方心理活动,在扮演活动中感受招聘氛围,在轻松愉快中讨论如何准备好个性化的简历、求职信等。在进行性和爱情心理的团体辅导中,采用“水手的故事”角色扮演,分不同的小组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价值评判,然后再整合意见,活动者亲身体验一致意见的达成过程,在活动中理解男、女对性和爱的不同态度,以此启发学生对团体意志和亲密关系的理解。在实施角色扮演时,参与者对角色的相关知识取得很重要,参与者要演好分配给他们的角色,首先得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还要有表现能力。

4.心理剧,从表演中体会。心理剧是一种通过团体成员表演的特殊戏剧化形式,它是让团体中参与者通过表演这个角色,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体会到的情感和态度,并得以宣泄情绪,从而减轻压力的形式。指导者可以在一旁指导,也可与团体成员一起表演。其余成员则鼓掌助兴。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郭冬临和小叮当在2003 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演的小品《我和爸爸换角色》就是一种心理剧。在高职院校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园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以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面对现在高职学生容易产生轻生情绪,不懂得珍爱生命,通过表演《生命呼叫转移》心理剧,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活动方案:讲述地震后,女孩在恐慌中拨打母亲的手机,电话接通后,发现拨错了号,是一个陌生男孩的电话,两个人之间展开了对话,男孩鼓励女孩,男孩的坚强打动了女孩。救援人员到来后,战士们的爱感染了女孩的父母,他们一起去救援。

四、小结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师资配套还不是很成熟完善的情况下,更值得心理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虽然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转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这是值得欣喜的。但研究水平参差不齐,辅导人员的活动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如何更有效地为广大高职学生服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郑晖,郑乐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俊峰.团体心理辅导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17).

[3]李菁,马晓红.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08(7).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6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on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Impoverished Colleg e Students.Li YanhuiLi Hui.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ollege of Educa tion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650092, P.R.Chi 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by group counseling. Methods Two g roups composedindividuallyof 9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from two different type Universities receive d the group counseling. Results This study finds out that afterthe group counseling, 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self-Esteem Scale, Self-RatingDepression Scal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UCLA Loneliness Scale and Shyness S cale all decreased. The total scores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e-and post-tests ofthe 5 scales except one group's average score of Shyness Scale. The results of T he Self Subjective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show that all the group members madea great progress with understanding others, enjoying making friends and having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e results of The Feedback of Group Counseling Questio nnaire suppose that they thought the content of the group counseling was good an d valuable; the results of The Open Group Counseling Effect Assessment Questionn aire indicate that they also thought they had learned how to understand and hand le poverty properly. Conclusion The well-aimed group counselingthat has good atmosphere is generally applicable to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and also has a practical effect on it.

【Key words】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Group couns eling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统计,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占20%,特困生占8%。研究 发现,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1]。因此,对于高校贫困 生来讲,经济的帮助和心灵的引导同等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帮助多 停留在经济方面,而对于如何减少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明显重视不够。近年来个别研究者 曾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贫困生实施心理辅导[2,3],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种方 式对高校贫困生是 否具有普适性?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有其特殊性,如何增加辅导内容的针对性以提升辅导 效果等都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就是为探讨以上问题而设计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某师范大学和某民办高校同时张贴招募广告,通过心理测验和面谈,从2所 高校报名学生中各筛选出9名贫困大学生。年龄19~23岁,包括一至四年级,涉及文、理科 共十几个专业。某师范大学入组男生2名,女生7名,月花费在200~300元之间,家庭年收入 在5000元以下;某民办高校入组男生5名,女生4名,月花费在200~400元之间,家庭年收入 在5000~15000元之间。

1.2 评估工具 自尊量表(SES)、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UCLA孤 独量表、羞怯量表[4]和个人信息表、自我主观评价量表、团体活动反馈表、开放 性团体效果评估问卷[5]。

1.3 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前后测等组实验设计。

1.4 团体实施 通过基线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5,6]和团体成员实际状况自行设计 “贫困大学生成长 小组”团体辅导方案。辅导由6次活动组成,每周1次,每次约2.5小时,持续6周。每次活动都 有明确的辅导目标,分别为认识自我、发现优势;接纳他人、欣赏包容;学会交往、有效 沟通;合理认知、认识贫困;心怀感恩、应对贫困;管理情绪、轻松减压。采用游戏、讨论 、角色扮演、认知训练和行为训练等形式进行。每次活动后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促使成员 把在团体活动中学到的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1.5 数据处理 全部测量数据采用SPSS10.0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团体辅导前后两组团体成员自尊、抑郁、焦虑、孤独、羞怯量表的差 异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两组团体成员在团体辅导后各量表平均得分均低于辅导前,除某民办高校团体成 员在羞怯量表上前后测得分差异不显著外,其余量表前后测得分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 平。表明团体辅导有效降低了两组成员的焦虑、抑郁和孤独程度,提升了两组成员的自尊水 平,同时也显著改善了某师范大学团体成员的羞怯状况。

2.2 团体辅导后两组成员自我主观评价量表和团体活动反馈表测量结果 自我主观评价量表结果显示,团体辅导后,所有的成员都认为自己在理解别人、乐于交友、 有责任感、接纳自己、相信自己、关怀别人、与人沟通、分享经验、控制情绪和了解自己这 10个方面有明显进步,各项平均分介于2.75和4.11之间(量表为正负五级评分)。其中前3 项在2个团体中均进步幅度最大。团体活动反馈表结果表明,所有团体成员均认为来参加团 体是自愿、愉快的,团体过程是渐近、有目标的,团体气氛是友善、接纳、温暖、尊重、安 全、轻松、信任和自由的,团体内容是有益、有价值的。

2.3 团体辅导后两组成员开放性团体效果评估问卷结果与家庭作业摘录 团体辅导后两组成员都对贫困问题有了更积极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更积极的应对 贫困,成员们表示:“通过辅导我认识到贫困只是暂时的,现在贫困不代表以后也会贫困, 通过增强自己的实力,努力去改变现状,以后一样会过得很好。”“我从团体中找到了榜样 ,现在贫困并不让我像以前那么敏感了。”“我学会了自强自立,认识到其实自己是幸运的 ,生活是美好的,我不用抱怨太多。”“这次团体活动真正以贫困为话题,使我学会了以正 确的态度去面对贫困。”“参加团体之前比较安于现状,但现在我想,我要争取奖学金,争 取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我可以出去闯一闯。” 两组成员在家庭作业中写到:“读了洪战辉的故事,让我知道生活是靠自己经营的,命运掌 握在自己手中。”“我们也可以像他一样自强不息。贫困决不是我们的绊脚石!”“洪战辉 的事迹使我有一种被震撼的感动……和他相比,我的生活要好很多,可我却还在抱怨生活… …我应该像他一样,让自己变得更勇敢。”“他让我明白了应该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 活,感谢命运,感谢苦难, 感谢周围的人,因为我们因此而懂得生活,懂得生命。”“他说 得一点也没错,贫富在于人的心理状态……个人的价值才是永恒的。我们要像他一样记得自 己的有用之处,光是这一点就是无上的财富。总的来说,我们就是要保持一个良好得心态, 勇敢地面对困难。只要自己的精神不倒,就没有什么难得倒自己的。”“贫困在带来困难的 同时也在炼就一个人才。贫困可以使他更加勤奋,更加努力,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因为 贫困使他更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两组成员在认识自我方面的改变:“团体使我发现我有许多优点,我可以做我曾经认为自己 不能做的事……让我更进一步认识了自己。”“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缺点,更清楚的知道 了周围人怎么看待我,让自己成长了很多。”“让我们都从内心真正充分认识了自己,也从 别人身上学到了自己身上没有的东西。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好的面对自己,更有信心的迎接 挑战。”“团体让我有一个充分思考自我的空间,让我反省自我。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该 做什么。”“知道了自己其实也可以帮助别人,自己也有别人没有的优势,增强了自信心。 ”两组成员在接纳他人与人际交往方面的改变:“我变得更自信,更喜欢交朋友,更想接纳与 了解别人。”“团体让我更能容忍朋友的错。学会用一种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使我更加全面的认识他人,不会再带太多偏见。”“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秀的一面也有 缺憾的一面。明白了就算性格不同但只要彼此坦诚相待一样会相处得好。”“通过活动我学 会了信任别人,知道人际关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打开心门和每一个人分享自 己,也分享了别人,才知道其实别人没自己想得那么恐惧,于是不再害怕与人交往。”“我 学会对别人的真诚赞美,学会孤单时找一个朋友倾听我的心情,也学会耐心倾听别人的悲伤 和愉快。”“我开始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主动。”“体会到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别 人也需要自己的帮助。”“我比以前热情,懂得关注人际关系,以前我并不在意,除了学习 还是学习。”两组成员在认知和情绪方面的改变:“我不再是一条筋,懂得了每个人都可以有一种做法, 可以有多种思维方式。”“团体活动使我的观念和认识改变了很多,也增强了我对美好生活 的憧憬,使我更加积极向上。”“我的心态因为团体活动而发生了变化,我发现了生活中其 实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团体改变了我对人对事的看法,我看问题更全面了。”“我从团体中 学会了面对生活中的不平等、不公平的豁达态度,学会了乐观的面对生活。”“让我们的心 灵得到释放。”“改变了我的消极情绪,以及有时候对自己讨厌的人就很冲的坏脾气。”“ 我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团体使我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如何应对压力。”

3 讨 论

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团体干预,2所不同性质高校的贫困生团体成员心理健康状况均有明显 改善,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具有有效性和普适性。团体心理辅导 对于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具有有效性和普适性。

3.1 团体干预的目标和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团体干预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预 目标和内容的针对性。本次团体辅导的目标和内容均是在访谈、基线调查和大 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的,认识自我,发现优势;接纳他人、欣赏包容;学会交往、有效沟通;合理认知、认 识贫困;心怀感恩、应对贫困;管理情绪、轻松减压。每个专题均围绕高校贫困生最普遍且 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而确定,力图对症下药。正是这种针对性提升了辅导效果,增加了团体成 员对活动设计所持的积极肯定态度。

3.2 重视良好团体气氛的创设 针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敏感的特点,本次团体干预始终注意 精心营 造温暖、接纳、安全、信任、尊重的团体心理气氛,将严肃的主题活动以轻松自然的方式来 进行。团体领导者始终以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的态度带领团体,并积极倾听、敏锐 觉察、坦然表露自己,成员感受到领导者的真诚、关心和接纳,于是能够放下角色,开放真 实的自我,融入团体,从而导致积极的行为改变,促进了自我成长和进步。如同成员在开放 性团体效果评估问卷中所云:“老师和同学们真诚待人的态度很有感染力。”“温暖、开放 、坦诚的交谈气氛,相互倾听,沟通融洽。”“与同学们之间的有效沟通,几乎没有虚伪的 成分,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想法。”“在这个团体中每个人都会友善的接纳我 。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因此使我更有自信。”“大家对我的信任、赞赏和鼓励使我感 受到爱与被爱,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激和快乐。”本研究证实了针对性强、团体气氛好的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具有实效 性和普适性。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本研究属探索性研究,加之样本的特殊性所以样本量不大 ,也没有设立对照组,对团体辅导的长效评估也还可增加追踪调查。

4 参考文献

[1]安琪. 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研 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7

[2]李力生.团体咨询辅以个体咨询对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健康 心理学杂志, 2004,12(1),78-80

[3]徐浩岚,游向宇.团体心理咨询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中国学校 卫生,2006,27(3):225-226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社,1999,194,235,246,284,318

[5]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8-253,317,331 ,335

[6]樊富珉,何瑾.贫困大学生团体辅导手册.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 究室,2007,16-34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7

关键词:入学教育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 新生

部分大学生入学后,出现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出现对新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一些系列的“不适应”问题,少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个别新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的质量和心理健康。新生入学教育是他们的第一堂课,除了了解学校、专业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知大学的学习方式,掌握人际交往、生活方式,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求,传统的入学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需要将新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到入学教育中。面对入学教育时间短、面广、“不适应”心理问题突出的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成为入学教育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新生入校后出现 “不适应” 的心理情况

通过对新生入学的了解和观察,新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1、生活不适应。由于环境陌生,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开始,由于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在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下,新生容易产生孤独感,挫折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2、心理不适应。由于高中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转换的不及时,高考的落差和同学间的差异,导致部分大学新生出现失落感、失宠感、自卑感,出现焦虑、责任等心理不适的情况。

3、学习的不适应。由于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差异性较大,教学方法和模式与高中不同,对专业的认识偏差和喜好不同,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等,出现了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惧学等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障碍。

二、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内涵

新生 “不适应” 的心理问题对入学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入学后较短时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入学教育的一项新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如何发挥好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景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共同商讨、活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帮助学生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的教学活动。

三、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知、情、意”,注重让学生情感共鸣,积极体验,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能有效地解决新生出现的“不适应”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达到预防的目的,使其快乐的成长,是入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

由于新生入学后出现的不适应具有相同性,诱因也具有相似性,团体性是这一群体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通过针对新生的群体性特征,以班级、专业或者相同问题的新生通过设立特定的活动场景,让新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实现引导,使其积极主动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所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是解决新生“不适应”心理问题的主要形式。

2、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寓教于乐,易于学生喜欢和接受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分享、典型案例讲解、教师的引导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对大学生活学习正确的认知,从而快速的适应大学,健康成才。

3、团体心理辅导节约了入学教育时间,效果良好

针对新生出现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具有普片性,如何短时内做好引导,是一个关键问题。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教育实现入学教育是不太现实的。针对新生在学校里扮演“求助者”和“助人者”双重身份,相互影响。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有针对性开展专题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双重身份作用,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达到解决大学生活“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4、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体验性增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某一问题,设计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知问题和解决的辅导,让新生认识和了解在学校期间可能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惑和不适应。将传统的入学教育课堂讲授转变为不场地受约束的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参与,达到情感共鸣,实现对入校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适应有所认识和了解,掌握其自我调节的办法,从而达到快速的适应大学生生活。

5、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预防性突显

新生入学后,对校园生活、人际关系、饮食起居等一些列新的生活学习开始了认识和适应。在认识和适应过程中,由于新生自我经历和性格等因素,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导致大学生活学习不适应。通过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通过团体活动设计,针对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认识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重点在于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预防,从而让新生的“不适应”自我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可以对已经出现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同学及时发现和矫治,并对后期的心理咨询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不适应”现象,有效地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矫治、预防和发展,并重点在于预防和发展,有利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帮助新生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心理困扰,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健康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炜炜.大学入学教育浅谈[J].科技信息,2010年29期.

[2]刘鑫.提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4期.

[3]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8

关键词 自我接纳团体辅导 高职生 心理健康 自我效能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8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elf acceptance group counseling on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 of self acceptance group counseling program. Methods: will 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ental health screening in SCL-90 total score is equal to or more than 160 or any factor points is more than or equal to 2 and self-efficacy low, self acceptance low score students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30, study group received self acceptance group counseling, once a week, 2-3 hours / times, for a period of 8 week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 self acceptance group counseling. The effect of SCL-90, GSES, SAQ, and the evaluation of self acceptance group counseling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ere evaluated respectively in two month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self acceptance of group counseling. Conclusion: self acceptance group counsel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self acceptance group counseling;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elf efficacy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长沙市某职业院校大一新生

(1)将某高职院校2013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中符合SCL -90总分≥160或任一因子分≥2,且自我效能低分,自我接纳低分条件的学生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0名。研究组接受自我接纳团体辅导,1次/周,2~3小时/次,为期8周。对照组不接受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在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完成一月后复查SCL-90、SAQ、GSES,评估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对照组有1名同学转学,1名拒绝再次复查,进入分析的对照组为28名。(2)自我接纳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采用文献复习方法及某高职院校特点设计的自我接纳团体辅导方案,包含团体组建、团体过渡、团体深化、团体结束四个阶段八次团体辅导课程,用以提高成员的自我接纳度,自我效能感,具体设计方案见附件。

1.2 评估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由90个条目组成,包括10个因子。量表条目采用1~5级评分,分别表示症状严重程度为无、轻度、中度、严重、非常严重,由被试自行评定近1周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以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作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指标。(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①由Schwarzer等人于1983年编制,已在国际上广泛使用,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该量表共10 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其中,“完全不正确”计1 分,“基本正确”计2 分,“多数正确”计3 分,“完全正确”计4 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3)自我接纳问卷(SAQ)。②SAQ共16 个条目,条目采用1-4级评分:A非常相同;B 基本相同;C基本相反;D非常相反,包括自我评价(SE)和自我接纳(SA)两个因子。量表总分在16~24分之间。总量表分越高表明被试的自我接纳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1.3 统计分析

(1)数据录入:全部数据采用EpiData3.0 数据录入软件校验录入。(2)数据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处理,t检验及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自我接纳团体心理辅导前后SCL-90、自我接纳、自我效能感变化分析如表1所示。

团体辅导前研究组与对照组自我效能,自我接纳,SCL-90各项因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研究组在接受自我接纳团体心理辅导后SCL-90总分,以及除恐怖因子、偏执因子及其他因子无显著变化外,均显著下降,提示研究组心理健康较团体辅导前水平提高。同时自我效能、自我接纳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显著提高。而对照组SCL-90总分及各分量表分、自我效能、自我接纳总分及自我接纳分量表分均无明显变化。同时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后,研究组自我效能,自我接纳总分较对照组高,而SCL-90总分及除偏执因子外各因子均较对照组低,提示经过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后研究组心理健康水平较对照组高。

3 讨论

谢留枝,李运丽,③赵琰玲④等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他们在校学习、生活质量,关系到国家产业结构转型时期劳动者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效地评估和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非常重要。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及解决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⑤本研究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利用团体辅导资源的多样性,⑥帮助高职生提升自我接纳度,提高自我效能感并提升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经过系统化的八次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后,研究组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接纳度明显提高,同时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明显降低,表明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而对照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接纳度无明显变化,同时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无明显变化,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改善。这提示通过自我接纳团体辅导来高效地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可行的。

注释

① Schwarzer R.The assessment of optimistic self beliefs: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IndonesianJapanese, andKorean versions of the General self -efficacy Scale[J].Psychologia ,1997.40:1-13.

② 张作记.自我接纳问卷.行为医学量表手册,2005:188.

③ 谢留枝,李运丽.中国职业教育现状.经济研究导刊,2015.3:245-246.

④ 赵琰玲.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策略.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2):148-149.

⑤ 陈婧,陆春红.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学理论,2009.13(41):17.

上一篇:学校班级管理方案范文 下一篇:新学期教务处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