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1:54:02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朋辈辅导 会心团体 培训模式 实验研究

[作者简介]钟向阳(1975- ),男,湖南耒阳人,华南农业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人本主义视野下高校朋辈辅导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3jk214)、华南农业大学201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大学生朋辈辅导员人本主义体验式培训课程研究”(项目编号:JG12077)和华南农业大学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高校朋辈辅导培训课程及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14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90-03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60年代始,直到90年代,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简称“朋辈辅导”)在西方学校教育的运用到达高峰。90年代中后期,朋辈辅导被引入我国大陆。至2009年全国已有超过60%的高校建立了朋辈辅导员制度。朋辈辅导员具有信任、理解、情感以及时空的优势,使得朋辈辅导具有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特点。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朋辈辅导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和重要教育模式。朋辈辅导在我国高校迅速推广,但也存在发展瓶颈。首先,科学系统的理论培训和督导工作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朋辈辅导的发育不良和整个朋辈项目的成长挫折。其次,团体建设的问题亟待解决。朋辈团体人数众多,又是专业性很强的组织,因此,团队管理难度较大。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朋辈辅导课程培训的设计,但是在内容上,主要是从培训者所擅长的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出发组织培训内容,而且在形式上和时间设置上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在管理上,普遍采取传统的学生组织管理方式,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缺少对成员人际交往和心理成长的关注。因此,在高校朋辈辅导模式被广泛应用的形势下,高校亟待解决朋辈辅导员的培训督导和团队管理上的发展瓶颈。

国外的朋辈辅导员训练模式相对成熟,已经发展出20多种教育课程。Vincent 和Peter(1983)对美国122所高校咨询中心负责人的调查发现,在朋辈培训中运用最广的是Carkhuff和Ivey的模式,其次是罗杰斯(Carl Rogers)的人本主义培训程序和基于Egan研究的系统。Carkhuf(1967)在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人际关系训练模式。Ivey(1971)将Carkhuff模式中的语言行为转成行为反应,而且增加了非语言的向度,发展出微格咨询模式。Egan(1975)提出了现实主义“来访者为中心”的方法,强调依靠当事人内在资源,并聚焦当下的问题,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正如Thorne(2003)指出,Carkhuff和Egan将罗杰斯的核心态度性条件化解成结构化的便于操作训练的步骤。

因此,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就是朋辈辅导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早在1951年,罗杰斯提出了“求助者中心疗法”,将辅导视为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一种成长过程。他还提出帮助者的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对建立良好咨询关系非常重要,称之是促使求助者积极改变的核心态度性条件。到了19世纪60~70年代,罗杰斯将来访者中心理论从个别咨询扩展到团体咨询,发展出个人成长团体――“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也称“交友”小组)。所谓会心就是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真实自我的链接与交流。他假设在一个彼此尊重、彼此以诚相待,大家有感同身受的理解的环境下学习时,自身的积极性能得到调动。本研究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框架,采用会心团体的方式构建朋辈辅导员培训模式,即会心团体的培训模式,旨在提高组员经验的开放性和自我觉察敏感性,进而促进自我的和谐发展;同时,创建良好的氛围,增强团队交流和归属感,使组员在体悟中学习和提高建立咨询关系的核心态度性条件。

二、朋辈辅导员会心团体培训模式的实验

(一)研究对象

华南地区某高校朋辈辅导员经过自愿申请和面试,最终20人参加培训,其中男生2人,女生18人,一年级10人,二年级9人,三年级1人,来自10个不同的学院。同时,随机抽取每位参加者的同专业同年级同宿舍的一位同学组成对照组。问卷有效率为100%。

(二)研究工具

1.自我和谐量表(SCCS)。用于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原因,共有35个项目,采用5级分制来评定,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及“自我的刻板性”三个因子。将“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可以得出SCCS总分。SCCS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2.情绪智力量表(SEI)。用来测量个体的情绪评价、表达、调节和利用,共含有33个条目,采用5级分制来评定,包含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和情绪利用4个分量表。SEI得分高者更少出现情绪障碍和抑郁,更倾向于乐观和善于冲动控制。

3.治疗关系量表(TRI)。 用来从治疗师的角度评价人本主义辅导关系中的态度性的条件,共含有20个条目,采用5级分制来评定,包含辅导者对求助者的共情理解、积极关注、无条件关注、真诚以及辅导者心理可接近性5个分量表。TRI得分高者说明在辅导关系中态度性条件越充分,越能促进求助者出现积极的人格发展。

4.团体气氛自评量表(SRGCQ)。用于评定团体的凝聚力,包括真诚、了解、尊重和接纳四个因子,共16道题,按5级评分。总分越低,说明团体气氛越佳。

(三)程序

整个课程依照罗杰斯“会心”团体模型设计,每单元不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固定结构。主持人在团体中创造安全、信任和真诚的气氛,努力做到移情式理解每个成员在团体中的“此时此刻”的交流。团体课程共6个单元,2.5小时/单元/周,广泛采用自我描述、定睛对看、盲人散步、信任练习、“热座”和正负反馈等常用方法,以及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知识串联等形式。整个课程由一位心理老师担任主持,配置两位学生助理,而学员随机分成两小组。实验采用前―后测一控制组设计,实验组接受团体培训,控制组不接受自变量处理,所有的学员在第一单元和第六单元进行测试,所得数据用SPSS17.0整理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1.朋辈辅导员的自我和谐和情绪智力的发展。从SCCS来看,实验组前后测差在SCCS总分以及自我刻板性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可见,会心团体促进朋辈辅导员的自我和谐和情绪觉察的发展。罗杰斯将自我概念视为自己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理论的基础。在自我发展变化中,首要表现就是个体经验的开放性。经验的开放性意味着个体不会采用僵硬刻板的态度来面对世界。经验开放性强的人,心理防御自然没有用武之地,能够觉察当下瞬间的体验。随着经验开放性增强,体验更加敏锐与丰富,面对各种刺激都能自我觉察,包括对人际交往中知觉力和敏感性的迅速发展。这样的个体会创造性地促进人格整合,达到自我和谐。

2.朋辈辅导员的态度性条件和团体气氛的发展。从TRI来看,实验组前后测差在无条件关注、可接近性上得分和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可见,会心团体能促进朋辈辅导员的团体气氛和态度性条件的发展。会心团体营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特别是在尊重和接纳方面,为参与者创造了安全、信任的氛围。这样,参与者就更容易放开自己,更愿意让别人接近自己,对别人更容易表现出无条件关注,整体上态度性条件也提高了。正因为参与者有了良好团体气氛和辅导态度性条件的提高,自我和谐和情绪智力也才会得到促进。正如罗杰斯所言:“小组成员的态度会从僵死刻板转向灵活变通,他们的生活方式会从一成不变转向寻求发展,从依赖他人转向依靠自己,从墨守成规转向富有创新精神,从谨小慎微转向接受自身的现实。”

三、朋辈辅导员会心团体培训模式的推广性

由于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学院,培训只有6个单元(15小时),相处时间相对少,而且也没有对共情和真诚等开展系统深入的培训,只是在活动中自然而然链接人本主义理论而展开讨论,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在真诚和共情、了解和关注等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变化。但本研究整体上结果显示,会心团体培训模式营造了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促进了朋辈辅导员的态度性条件的形成,而且也提高其自我的和谐发展,达到了培训督导和团队建设两大目标,这证明该培训模式是有效的。会心团体强调团体中的人际交往经验,都注重此时此地的情感问题,其目的是促进个人的成长,在协助人们成长和改善人际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罗杰斯看来,会心团体能够创造一种关爱、尊重、宽容、理解、安全、自由、支持、鼓励的心理氛围,参与者就能自然勇敢地表现出真诚和开放,能够完全探索和表达自己所有的情感,对别人的情感即可做出回应,最终达到增强自我意识和社会灵敏度。正如Kirschenbaum(1989)指出,对于罗杰斯的工作,广为人知的是心理治疗、团体治疗和冲突解决的技术,然而最为影响深远的是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和以这种理念为基础的治疗方式。当然,会心团体也被运用在朋辈辅导中的训练与督导中,并收到积极的效果。Gourdine(1974)等人还利用会心团体培训成功培养出朋辈辅导员促进者。会心团体可运用于朋辈辅导员的培训督导和团队管理中,有效推动朋辈辅导工作的持续发展。

首先,会心团体可为朋辈辅导员提供心理成长和人际交往新途径。会心团体帮助参与者变得“更主动、更灵活,更理解自己的感情,对自己的经验持开放接受的态度,与别人更加接近,更能表达出亲密之情”。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首任主席布根塔尔(Bugental)在总结会心团体的经验时指出,在人际关系日益疏离的社会里,会心团体是使“人际关系重新具有人性”的一条大道,也是“针对当代生活的隔绝而进行的一种文化尝试”,进入会心团体的人不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他们感受人际关系带来的惊奇与兴奋、充实与满足、激动与成长。

其次,会心团体可为朋辈辅导员提供持续有效的培训与督导模式。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朋辈心理互助的主要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咨询方法主要强调帮助者与来访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由于人本主义的贡献,几乎所有的辅导理论都强调确立辅导关系是决定辅导成功的第一要素。但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建立建设性的心理气氛放在了首位,帮助者的态度第一,技术其次。本研究结果证明,会心团体培训促进朋辈辅导员的态度性条件发展。这种在会心团体获得的积极的经验可以迁移到实际朋辈辅导工作和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去,成为一种“新的、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第三,会心团体可为朋辈辅导员加强内部交流创建一个共同平台。高校朋辈辅导员队伍一般由校级―院(系)―班级―宿舍等层级组成,人数众多,有些学校多达几千人。除了专业老师的督导相对缺乏之外,朋辈辅导员不同层级之间、同层级之间也急需加强交流。如按照会心团体的基本要求,将朋辈辅导员团体合理划分为不同的“会心”小组,每个小组配置1~2位优秀的朋辈辅导员担任组长(促进者)。促进者是经过系统的会心团体的训练和精心挑选的,能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并能按照会心团体的基本原则安排小组的聚会的次数和频率,形成交流的共同平台,为每个成员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会。这样,朋辈辅导队伍就形成了有层次结构稳定的充满凝聚力和人文关怀的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会心团体也可能被误用,特别是由没有受到训练和相应资格的人来担当促进者更容易使团体偏离方向,甚至导致参与者严重和持久的心理伤害。在团体成员的筛选过程中,Hartley等人认为应先考虑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加以筛选(screening for psychopathology),精神病患者、特定的神经病患者、歇斯底里症患者、处于危机中的个人等皆不适合参加团体。这就要求会心团体在小组成员的选择、促进者的素质培养以及专业老师的督导等方面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使其在合乎职业伦理和法律的气氛中有序地进行。

朋辈辅导员的督导培训和团队建设是长期的和全面系统的工程。在培训督导方面,一方面,要将团体的和个体的培训督导有机结合。Phillips(1962)等人发现在督导过程中,督导老师能够和学生一起管理整个面谈个案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获得并强化更多的面谈技巧。另一方面,还能将核心态度、辅导技能以及伦理规范的培训督导有机结合。Myrick(1992)认为培训要注重辅导朋辈所需要的技能。Lewis(1996)认为要注重保密、双重关系、风险评估、建立界线、清楚能力范围等方面监管。在团队建设方面,高校既有利用会心团体强化团队的归属感和满足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还要提供朋辈辅导员团队足够的物质和制度的保障,如充足资金的投入、制度建设的完善,以及齐全设施的配置等。

[参考文献]

[1]黄建刚,包陶迅.心理委员工作的发展报告――第四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会工作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2](美)卡尔・R.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杨广学,尤娜,潘福勤,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卡尔・R.罗杰斯.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M].张宝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M].林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英)索恩.人本心理学派代言人――罗杰斯[M].陈逸群,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6](美)文森特・J.丹德列亚,彼得・萨洛维.朋辈心理咨询:技巧、伦理与视角[M]. 中国人民大学朋辈心理咨询中心,译.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8]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9](美)夏洛特・布勒,埃伦.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M].陈宝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0]Hartley,D.,Roback,H.B.,Abramowitz,S.I..Deterioration effects in encounter group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6(31).

[11]Sehutte.N.S.,John M. Malouff,Lena E. Hall,et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measure of emotional inelligenee[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ees,1998(25).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幸福是什么?这个话题在互联网上被广大网友热议,国内最早系统论述“幸福”的理论源于《尚书•洪范九畴》中的“五福”“六极”说,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阿瑞斯提也对“什么是幸福”做了详细的阐述,可见幸福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近年来,西方的科学家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有关幸福的科学,即:积极心理学。2000年1月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这门新的学科形成。

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传统心理学将焦点更多放在心理缺陷和能力丧失上,较少关注个体的韧性、资源和更新能力。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给出了积极心理学理论概念的“精髓”,即:“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倡导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困扰做出新的解读,同时主张以个体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发个体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它的研究目标是,实现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实现从修复心理疾病到构建人类的积极品质的转变。它倡导用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好的帮助个体积极、幸福生活。

三、国内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问题

为了解国内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观念,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间,对江苏省部分本科高校2016届、2017届毕业生1200人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工学、理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问卷从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心态、就业认知三个部分展开,共计包含50道题目,主要从自我认知、就业观念、求职方式、就业心态、就业服务等方面维度综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调查结束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092份,有效率91%。本次调查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可以反映江苏省内多所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结合《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下面从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即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心态进行解读。从认知层面上分析,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动机较为功利和现实,缺乏奉献意识,就业过程中不能精准定位,但同时一部分大学生能准确认知,注重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就业观念呈现多元化。[1]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积极主动查找就业信息,参与各类招聘会和网上求职,少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就业意识,存在“依赖”和“从众”心理;[2]从情感层面上分析,即将走出象牙塔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的大学生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面临着多种剧烈情感层面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会伴随着就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部分大学生在情感层面上存在焦虑、自卑与自负并存、攀比等现象;[3]就业层面的意志是指毕业生自觉地确定目标,积极求职,克服困难,实现就业目的的心理状态。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毕业生时刻充满朝气与活力,能在遇到挫折与压力时从容应对,不断拼搏,最终成长成才。[4]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在:不善于应对挫折、缺乏恒心、存在惰性等方面。

四、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策略

传统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心理问题为目标,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部分同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问题上,而忽视了更广大同学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身心健康发展的培养目标,越来越显现出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变思维,由“消极”走向“积极”、由“解决少数问题”向“注重多数发展”转变。第一,心理健康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开展情绪调节。随着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视,更应把握好心理健康课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大学生情绪体验,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认知。首先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心理健康课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引发大学生开展积极认知和心理活动的“钥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一个令学生充分信任的引导者角色,充分保证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流露,敞开心扉,充分展示自我,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和情绪体验。其次教学环节设计是心理健康课程的重点,心理健康任课教师应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典型案列为同学们创设情境,通过启发式、感悟式、互动式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助人、自助的机会,为学生营造充分自主探索、与同伴协同探索的“学习空间”。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任课教师应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形式,摒弃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灌输、说教等显性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课程环境有机融合。第二,积极心理学专家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积极情绪的有效活动形式。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贴近大学生活、贴近就业实际,在实践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高校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展模拟招聘、专题讲座、团队讨论、技能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积极体验,提升技能,同时遵循“隐蔽教育的原则”,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使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体验中心理得以升华。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活动反馈机制,密切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动态,及时向学生反馈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情况,有目的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体验。第三,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开展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在团体氛围内个体通过人际交互,与团体成员开展观察、学习、体验,认识探索、调整改善等行为方式,从而促进个体在团队中良好的适应与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与目标有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且预防、发展重于矫治。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有关就业知识和社会体验,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协助大学生在就业时树立正确的目标,对自身的潜力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充分认知,从而发挥个人的潜能,塑造积极心态。第四,积极心理咨询注重对积极的培育和不断强化来取代个案的缺陷修补。传统的心理咨询中,治疗的目标在于症状的缓解和消除,而积极心理咨询重点在于发现个体身上的潜力和自助能力。积极心理咨询常利用一些故事与求助者沟通,这些故事一般不与来访者内心观念产生直接冲突,而是从另外的角度作出积极的解释,目的使来访者在积极想象中重新思考自身的行为和观念,并进一步建立新的积极观念和行为模式。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杨云(1974-),女,湖北恩施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湖北襄樊44105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襄樊职业技术学院2011科研立项项目“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ZSF1111)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82-02

一、关于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作为“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①的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非常短暂的历史。漫长的过去体现于其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他承认人性是善的,人类有能力辨别善恶是非,且具有从善去恶的理性能力,而其理论渊源则“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特曼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②。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积极心理学一词便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的最后一章的标题“走向积极心理学”中出现。由于此后的几十年,这个词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太多的注意,直到1998年的美国心理学会(APA)年度大会上,赛里格曼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并将此作为他任APA主席一职最重要的使命之一,这才使得积极心理学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而积极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则又推迟到了21世纪初,其事件是赛里格曼和M.西卡森特米哈伊联名在世界著名的心理杂志《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此后的2002年,由斯奈德和洛兹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一书的出版则正式宣告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独立。而随着国际积极心理学网站的开通,为全世界积极心理学最新成果的提供了平台,更进一步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其一是在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主观体验的研究,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对未来)、愉悦与幸福(对现在)等;其二是在个体成长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包括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等;其三是在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组织系统建构的研究,探讨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宽容、具有职业伦理等的公民。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要善于挖掘人的积极优势,积极待人,努力创造个体发展的积极环境,从而使个体最大限度地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并获得积极的发展和完善。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和改革措施,使得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各种消极心理,对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绝大部分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硬件设备,并配备了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从近年所发表的有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论文可以看出,不管是在学生教育方面还是在实证研究方面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纵观各教育和研究成果,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多,相应的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设备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难以满足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再加上绝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配备得严重不足,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是步履维艰。

其二,现阶段,由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名校至上”“本科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很多自认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比普通本科院校门槛要低得多的高职院校,在入校那天起不自信、厌学、价值感失落、冷漠等消极情绪就已经伴随左右,对过去的不满意、对现状的不乐观及对未来的渺茫充斥着他们的心灵。但是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的还是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对绝大部分学生所存在的严重阻碍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消极情绪缺乏关注和正面引导,从而造成很多学生从失去学习兴趣到失去人生目标,而最终自暴自弃。

三、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意义

以上提到,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使个体最大可能地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并获得积极的发展与完善,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始终与“消极”相伴,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无法获得积极的发展。因此,要使高职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以积极的状态、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学习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剂不可多得的良药。其意义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积极心理学为具有高职特色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新的内涵。在心理方面,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但就目前各类有关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成果看,绝大部分研究者都局限于对少数“问题”学生(贫困生、心理异常学生等)的研究。由此可见,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视线完全集中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而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所存在着的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却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及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这种困惑势必成为限制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积极心理学“是利用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乐观、希望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的一个心理学思潮”③,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以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为核心,使学生能一直保持乐观的情绪,并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方面,通过幸福课、积极情绪体验团体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并将这种积极情绪延续到学习和生活中;在心理品质的培养方面,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及美德为目的,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增强学生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勇气。因此,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感悟幸福、创造幸福,从而肯定自我价值,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种对美好生活的感觉和衡量将不断开拓新的教育视野,增加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2.积极心理学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新的评价手段。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一直是各高校包括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的一件事,而在评价手段上更多地采用SCL-90或大学生人格问卷,这可以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筛选,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包括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参考。在两种问卷的调查中,会将学生从心理健康到精神疾病分为几类,并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处理意见。在此基础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更关注学生的问题,而对学生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则视而不见。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更是如此,对很多学生存在的“平静的绝望”未加关注,更不用说关心学生的潜能了。实际上,在积极心理学研究者那里,SCL-90只是作为“幸福感”的负面指标与评价工具来使用。因此,高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正面评价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准确掌握学生的发展潜力,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促使学生发展。

四、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包括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作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通过激发个体的积极力量为手段,以达到对各种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让个体更加健康的目的,这就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较传统模式更具多样性。

1.以班为单位,组织各种能体现各学生自身优势的活动。每个高职学生都可能具备不为人知的优势和潜能,只是因为没有机会展现而被埋没,以班为单位开展诸如演讲、文艺、竞技等等方面的活动,给学生以展现自身的机会,并在得到老师和同学认可的同时,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其实不那么差或是自己的能力还很强,可以在某方面做到更好,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地挖掘自身的潜能,走向更加积极的人生。

2.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干预,采用积极手段进行。积极心理学认为,“治疗并非以消除病人身上现有的紊乱为准,而是首先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④。在对少数出现的需要治疗或修复的学生进行干预时,采用积极的手段,尽可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潜力,运用其自身的优点和力量,来完成其心理问题的解决。这种干预方法是通过对预者积极力量的挖掘和培养,使之在积极力量提升后以抗衡和战胜自身的消极力量而进行的。

3.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内容的院级公共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获取幸福的方法与途径。院级公共选修课是由学院组织开设的面向各专业学生的选读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修养,拓宽学生知识面以及发展学生多个方面的智能。通过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内容的选修课,讨论“如何增进你的幸福”“如何感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以及“如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等问题,让参与学习和讨论的学生掌握更多的获取幸福的方法与途径,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品质,能从容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4.以增强学生积极主观体验为目的,定时举行团体辅导活动。团体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⑤,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对于应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数多而硬软件少的困境,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按照学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精心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将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主观体验与团体辅导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参与团体辅导活动,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增强积极的主观体验,以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使更多的学生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理论作为一种年轻的心理学理论,强调的是“建构优势与美德”⑥,它不只是要求人改正错误或缺点,还希望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生活的意义,而高职学生,较普通本科类学生,更容易因为对过去的不满意(他们称之为“过错”),看不到自己所具备的优点,从而导致对生活的迷茫。因此,将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对高职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健康成长,热情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和未来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①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4.

②郝宁.积极心理学阳光人生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③冯林.积极心理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15.

④(德)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M].白锡,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8.

⑤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212.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第4篇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人们普遍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对待,这虽然体现出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看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一致性,但同时也会忽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很大程度上会削弱心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建立适合我国学校教育实际,符合时展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新体系,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内涵的把握。

1二者之间的一致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许多共性的东西,比如说它们的工作对象都是人,工作任务都是要影响人、改变人,工作的形式一般也都借助于语言的影响等等,这使二者之间有着更多的内在联系,或者说有着某种一致性。

1.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基本目标和任务上是一致的

它们都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型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和健康成长及发展服务。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从各自的特点出发,行使着自己的职能,担当着各自的任务,如果说德育侧重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的话,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但二者在育人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下又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1.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职能上是互相衔接的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其它教育创造条件;而德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进一步发挥其积极影响,二者协同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

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与道德问题、思想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协同作用来加以解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缺乏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才造成心理问题。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进行工作,才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2二者之间的差异性

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并不是否定二者间的区别,只是为了说明在学校教育中,由于教育本质内容的规定性,使二者在育人的总目标下有了更多、更密切的联系。在肯定这种联系的现实可能性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二者的一些基本区别,以有助于加深对它们的认识,更好地促进二者间的结合。二者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

(1)二者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不同。

德育工作主要以马克斯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思想导向,以德育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它主要采用灌输、说服教育、典型示范、环境熏陶等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它更强调个体的兴趣、需要、自我实现、价值观、潜能的发挥以及个性的塑造等,主要采用疏导、咨询、激励、心理测量、个别访谈、团体辅导、危机干预等工作方法。

(2)从内容上看,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它力图使学生认同并接受高尚的道德规范、正确的政治态度、良好的思想意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则是个体的成长问题,它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适应性问题,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使之全面地发展,其核心是推动个人不断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困惑,调节情绪、平衡心态,促进学生的心理成熟和全面发展。

(3)从工作角色上看,德育中双方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德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是教育的对象,这种关系也使德育变成为一个教导的过程,并且德育工作的评价标准是预定的,有固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疏导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相互平等的,即通过询问、商议、帮助、指导、服务等方式形成的参谋、顾问、朋友式的关系;其中虽有教育的因素,但主要不是以教育者的角色出现,常采取被动态势,如倾听学生的“渲泄”,注意观察其表情、手势、姿态等,力求进入并疏导学生的内心世界。

(4)二者的社会制约程度不同无庸质疑。

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制度性,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甚至同一时期同一国度的不同地区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内容和任务都有很大的差异。不过,尽管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归根结底,德育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养拥护统治阶级及其统治制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心里健康教育,尤其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形式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则很少受到阶级性和社会制度的制约,相反,它更容易受到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以及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更新的影响。

3二者之间的结合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开展德育工作,往往会收到一般思想品德教育收不到的效果;反之,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必须依赖于德育的教化和熏陶。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会更好地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起来,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学生的特点,更好、更有效地培养其健康成长,有助于增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该承认,虽然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面对当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前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工作对象的新变化,存在着很多教条化、经验化、不合时宜的东西。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我们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许多心理问题重视不够,德育工作者缺乏心理学方面必要的知识修养,影响了对学生的全面认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入,不仅因为它在研究、认识人的心理现象方面,有着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能够促使德育工作者重视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心理健康教育具备的许多优势,丰富和发展了学校德育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改变目前德育工作目前存在的简单化模式和狭隘化格局,极大地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其科学化、现代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把这些原则和方法引入德育工作中,进一步丰富、改进德育的方法和手段,使其更适合当代学生的特点,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德育的水平。

(3)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它扩大和丰富了德育的内涵,并使其效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塑造健全人格,培养最佳心态和良好情绪,也是学校德育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有效的介入,使学校德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效能进一步增强。另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比较深入、真实、具体等特点,教师更多以学生朋友的面目出现,容易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同,因此可以了解到许多从一般途径得不到的信息,可以更真实地了解学生思想深层次的问题,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为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超级秘书网

当然,我们也要避免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或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学校德育的倾向,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实际上,在我国目前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有两种错误倾向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学生中存在的大量思想观念、人生价值甚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都看作是心理问题;另一种是把学生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究其原因,是由于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以及它和德育的关系认识不清。传统的德育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但是对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作为一般的人的学习、交往、恋爱、择业、承受挫折等日常生活中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和培养;在方式手段上,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过分强调灌输、榜样等外在因素的强化作用。新形式下,传统德育那种说教式、单一化、公式化、压制化的简单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真正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渗透作用,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必要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工作侧重点也不同,故二者应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二者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互相包容;但在教育方法、研究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在教育内容和重点上可以相互弥补,互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上都可以追溯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大课堂中。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而是在于学生的生活,在于给学生真、善、美的生活。因此,在学校教育实践工作中应始终把握二者的异同,相互弥补,相互促进,努力实现二者的整合和有机统一,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2]班华.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国;英国;幸福课;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1-0028-04

一、幸福课 的诞生

心理疾病,如抑郁、焦虑、恐惧离我们不远。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已经有14大类心理疾病能够明确治疗。但这还远不够。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塞里格曼(Seligman)、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皮特生(Peterson)、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教授奇克森米海(Csikszentmihalyi),这三位最核心的积极心理学创始人进行了一次富有创意的逆向思维(Seligman et al.2005):心理学家为什么一定要将精力花在心理疾病上呢?当他们几位检索过1887年至2000年以来所有重要的心理学文献,大吃一惊: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depression)的有70856篇,而提及欢乐(joy)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happiness)的有2958篇,其中,居然关注抑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的论文出现了14次,才会出现一篇关注快乐、幸福等积极情绪的论文。可以说,心理学家太失职了!从2000年开始,他们联合迪纳(Diener,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尔伯特(Gilbert,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卡尼曼(Kahnema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发起了目前方兴未艾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关注如何发挥人类的优势和能力,帮助人们扩大和建立积极情绪。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是关注人类潜能与优势的。孔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对撞,使得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联手开创了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课。幸福课是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关注人类优势与幸福,帮助人们快乐与幸福的课程;幸福课的形式为团体心理活动、网络自助、面对面工作坊、集体讲座等。

二、幸福课 实践现状

幸福课在大学的实践首先是塞里格曼于1999年从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开始的,后来广受媒体关注的则是哈佛大学的泰勒(TalBen-Shahar)博士。

在商业机构及媒体的推动之下,哈佛的幸福课变成了一个传奇:泰勒博士的实践始于2002年。当时,他第一次在哈佛大学讲授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课,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两名学生中途退课。第二年,选修泰勒课程的学生总数达到380人。接下来的一个学期,学生人数增长到850人,这让泰勒博士讲授的幸福课《积极心理学》超过哈佛的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成了哈佛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加上哈佛的名牌效应及商业机构的推动,哈佛的幸福课广为人知。幸福课从美国的大学,逐渐深入到了中小学。比如阿拉巴马州(Alabama)的Homewood高中Amy C. Fineburg老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体系,分别向学生介绍了《积极心理学七天入门课程》的六个单元。

与哈佛的幸福课相比较,英国顶尖中学惠灵顿公学的幸福课实践更加务实。惠灵顿公学校长安东尼・塞尔登(Anthony Seldom)博士是一位历史学家,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传记即出自他之手。他一直比较好奇一个问题:那些在上课期间望着窗外走神儿的孩子为什么容易得抑郁症?看来,仅仅关注问题孩子并不足以导致孩子走向快乐与幸福。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关注学生有多聪明,而应关注学生是怎么聪明的。

当他意识到积极心理学在教育界的应用潜力之后,他开始在剑桥大学幸福学院院长、英国积极心理学家尼克・拜利斯(Nick Baylis,2004)的指导之下,从2006年开始,为10年级和11年级学生每周安排一次幸福课 ,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年龄从14岁到16岁不等。这些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关注身体和心理健康,控制不同的情绪,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这门课与哈佛的幸福课 实践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不是讲座形式,而是糅合了传统团体心理活动、宗教教育、体育锻炼、个人、健康与社会教育,以及瑜珈和冥想等众多元素,关注学生的四套成对能力:个人和社会;创新和物质;道德和精神;语言和逻辑。惠灵顿公学所在的英国伯明翰市(共有440所中小学、18万学生)2008年宣布,当地所有中小学生很快将学一门与文学、数学一样重要的课程――幸福课。

哈佛大学与惠灵顿公学这两所学校的幸福课实践迎合了信息时代人们追求幸福的需求,取得了极大成功,得到了《时代》、《科学》、《纽约客》等重量级媒体的追捧。TED等富有影响力的民间智库也纷纷邀请积极心理学家们讲授自己的理念及研究。与欧美交流紧密的香港不甘于人后,接上了积极心理学的传播火炬,分别于1999年开始在中小学开设“成长的天空”课程计划(香港教育署资助与发起,关注青少年抗逆力),2005年开始推行“共创成长路”(香港中文大学石丹理教授负责,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资助,关注青少年积极成长)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实践。至今为止,香港教育界已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出版了几十本教材,发表上百篇研究论文,可谓成果丰硕。

三、幸福课教什么

如果用一句话介绍积极心理学,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优势与幸福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它着眼于建立:积极情绪、积极个人优势、积极组织。积极心理学通过三个途径:快乐、参与和意义来帮助人们通往幸福与快乐。这是目前国际较公认的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在积极情绪、积极个人优势、积极组织三个层面,积极心理学家分别取得了大量研究进展。因此,幸福课应立足于最新积极心理学研究进展,向人们普及一些经过科学验证的实践技术与概念。阿拉巴马州(Alabama)的Homewood高中的《积极心理学七天入门课程》即围绕此体系展开,六个单元分别为:

第一课: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第二课:积极情绪体验:概论;

第三课:对过去的积极情绪体验: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

第四课:对现在的积极情绪体验:心流体验;

第五课:对未来的积极情绪体验:希望与乐观;

第六课:美好生活:运用个人优势。

与Homewood高中相比较,英国惠灵顿公学幸福课程更系统、时间更长。校方为10年级和11年级学生每周安排一次幸福课程,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年龄从14岁到16岁不等。英国惠灵顿公学幸福课程设计者、剑桥大学幸福学院院长、英国心理学家尼克・拜利斯(Nick Baylis)在《如何教积极心理学(Teaching Positive Psychology)》(见《积极心理学实践(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一书)中介绍到,积极心理学在课堂中的实践,应该关注五个主题:

1. 促进更好的思维能力(foster calm for clear thinking);

2.促进内在动机(foster intrinsic motivation);

3. 使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foster an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4. 使学生更快乐(foster respect for happiness);

5. 提升学生专注力与心流体验(foster Mindfulness and flow)。

Catalano(2004)的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关注青少年积极成长的课程计划都是有效的。他调查了北美77个儿童及青少年积极发展项目,仅有25个被证明是有效的。通过对这25项成功项目的分析,他认为,成功的项目包括了15个核心概念,分别是:

1. 推广亲密关系的构建与维持;

2. 培养抵抗能力;

3. 推广社交能力;

4. 推广情感能力;

5. 推广认知能力;

6. 推广行为能力;

7. 推广道德能力;

8. 培养自觉性;

9. 推广精神寄托;

10. 培养自我效能;

11. 培养清楚并积极的个性;

12. 培养对未来充满希望;

13. 提供积极行为的识别和支持机会;

14. 提供社交活动的机会;

15. 培养社交的行为标准。

Catalano调查的项目虽然并不只针对积极心理学体系,绝大多数项目在积极心理学诞生之前已运作良久,但是,他列出的15项积极特质与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主题一致,代表了帮助儿童及青少年积极成长应该关注的15项主题。香港“共创成长路”即围绕这15项积极成长的概念展开。

四、如何将幸福课引入中国:以心理资产为本

欧美积极心理学实践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如何与国内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教育实践的需要。幸福课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能照搬,要与国内教育实际相结合,要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我们提出,幸福课应致力于关注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积极组织六大主题。这六大主题正是构成《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阳志平主编)全书的六部分十五章。

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三者关注的是人们可以用于自身发展的心理发展资产。研究者(Benson,1997,美国)认为,青少年的发展资产有40多种,分为外在资产及内在资产,青少年积极成长的课程计划的目的就在于培养青少年发展资产(developmental assets)。Catalano整理的15项积极成长的概念建构也可以看作对青少年发展资产的归纳。同样,塞里格曼(Seligman,2008)在《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教育》中提到的智能资源(intellectual resources)、社会资源(social resources)也部分涉及到了人们的发展资产。“积极优势”代表着人们的个人智能资产、“积极情绪”代表着人们的情绪资产、“积极关系”代表着人们的社会资产。

当人们运用这三类最主要的发展资产去应对发展挑战的时候,会面临挫折或者成功。这就是“积极应对”关注的韧性、“积极成长”关注的自我效能、行动能力与自决能力。

“积极应对”是与传统致力于诊断并治疗心理问题的消极心理学对接的接口;

“积极成长”是体现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帮助人们追求幸福、开发潜能的实践意义的入口。

可以说,“积极应对”与“积极成长”代表了积极心理学实践的两个重要概念――人们使用心理资产的产出物。因此,我们特将其作为与“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三者平行的地位。

最后,考虑到教师身心幸福对学生幸福的重要性,学校在开设幸福课的时候,应围绕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环节,了解如何提升教师与学校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及基于教师素质模型来招募更合适的教师等议题,此部分即为“积极组织”所关心的话题。 这六大主题及其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如右图所示:

五、幸福课教什么:以问题为本与以心理资产为本

根据Catalano的整理,以问题为本与关注青少年积极成长(即以心理资产为本)的两种课程计划各自特点如下:

两种课程计划对比

系统整理青少年发展资产的Benson(1997)认为,致力于减少并预防青少年问题的预防模式阻碍了人们对青少年潜能的理解。他认为,应采取资产促进的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发展。他提出(2004年),以优势为本的青少年发展模式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积极成长。

Catalano等人指出,预防模式与发展模式并不冲突,应是兼容模式。心理学对于人类消极问题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关注不会也不应该被放弃。积极心理学是在视角上进行了一个巨大的转变,开始对促进人类潜能的研究感兴趣了。

Battistich等(1992)的研究指出,有效与持续地推行社工干预计划或校本课程计划必须包括五个层面,也可以称为五个步骤,同样,讲授幸福课

也应包括这五个层面:

(一)理论架构层面

1. 无论是大型的校本课程还是小型的工作坊,应尽量培育参与者尽可能多的积极特质。

2. 应尽可能依托实证研究,及概念构成成份清晰的理论框架来设计课程。

(二)课程设计层面

1. 尽可能地进行创意设计,让参与者能够获得参与课程的惊喜。

2. 课程设计应契合当地文化与现实生活背景。

3. 对课程的目的、涉及的概念或者培养人们的哪项积极能力,应有明确评估。

4. 课程配套工具、操作流程以及教学效果应能重复检验。

5. 可借助专业公司资源,比如购买专业公司的团体活动训练包。

(三)推行层面

1. 容忍课程实践的不完美之处,承认不存在十全十美的课程设计。

2. 明确组织身份及获取相关资源支持。

3.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可系统开课,也可小步前进,从小型讲座开始。

4. 让自己受益:从自己入手开始实践积极心理学。

(四)计划监察与评估层面

香港马庆强教授对大陆心理健康教材有过这样一段评论:“近年中国内地也出现大量有关中小学生精神或心理健康的教材及教科书。这些教材集中讨论青少年正面发展的一些范畴,例如心理适应、自我概念、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联系、分辨是非能力及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生命及道德教育亦倾向注重全人心理发展及日常生活事件。虽然这些精神健康或生命和道德教育的教材通常是由资深心理学家、教育学者及教师制定及编制,但是这些教材的效果很少经过跟踪研究而做出评估。”

可以说,对课程计划进行监察与评估,是很重要但却常常被忘记进行的工作,因此应注意做到:

1. 及时借助专业测评工具或者自行设计的量表对课程效果进行实时评估。

2. 详细记录课程有关效果,包括课程主持人与活动参与者两方面的心得。

(五)传播层面

1. 及时总结并形成校本课程或者有关论文、教材等物化产品。

2. 通过多种新媒体形式,比如博客、社交网络等分享教学实践成果。

3. 参与幸福课专业社区(网址为:www.省略)讨论。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D.,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2]Seligman,M. E., Steen, T. A., Park, N., Peterson,C. (2005).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of interventions.American Psychologist, 60(5), 410~421.

[3]Linley,P. A.,Joseph, S.Seligman, M. E. P. (Eds.). (2004).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 : Wiley.

[4]Positive Youth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Research Findingson Evaluations... Catalano et al.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004; 591: 98~124

[5]Snyder,Lopez. (2001).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6]Peterson, C. (2006). APrimer in Positive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7]Catalano,R.F., Berglund, M.L., Ryan, J.A.M., Lonczak, H.S., and Hawkins, J.D. (2004).

[8]Positiveyouth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States: Researchfindingson evaluations of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program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SocialScience,Vol. 591,98~124.

[9]陈虹,张婷婷.真正幸福论的临床实践:积极心理疗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

[10]陈虹,张婷婷.北美25个“有效促进儿童及青少年积极发展项目”的评定结果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7).

[11]石丹理, 马庆强总主编, 李德仁, 韩晓燕主编. “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概念架构及课程设计手册Ⅱ, 青少年正面发展构念 . 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7.

[12]DennisSaleebey编著,李亚文,杜立婕译. (2004). 优势视角 .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3]Stan Paine and Cathy Kennedy Paine. Promoting Safety andSuccess in SchoolbyDeveloping Student'sStengths[A].MarkR.Shinn, Hill M.Walker,Gary Stoner.Interventionsfor Academicand BehaviorProblemsⅡ:Preventive and Remedial Approaches[C].America:the NationalAssiociationof School Psychologists.2006.89~112.

[14]StanPaineandCathyKennedy Paine.PromotingSafetyandSuccessin School by DevelopingStudent's Stengths[A].MarkR.Shinn,Hill M.Walker,Gary Stoner.Interventionsfor Academic and Behavior ProblemsⅡ:Preventive and RemedialApproaches[C].America:the NationalAssiociation ofSchool Psychologists.2006.89~112.

[15]ThomasM.Kelly.Positive Psychologyand AdolescentMental Health: FalsePromiseor True Breakthrough[J].Adolescence.Roslyn Heights:Summer, 2004,39(154),257.

[16]K Angeleque A,Steven g LA Preventative Modelof School Consultation:Incorporating Perspectives from Positive Psychology [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4,41 (1),1551.省略)

备注:幸福课是北京安人测评技术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如用于商业用途,请征得安人公司书面许可。

由全国一线心理专家联合编写,包括75个最新团体活动设计的《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即将出版发行。如需预订,敬请联系。

电话:010-66019664;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第6篇

(一)心理教育的提出及论文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在校生因病休学、退学的病种中,心理疾患已大大超出传染病,名列榜首。更令人悲叹的是在校生自杀事件、离家出走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向我们表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十分严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学心理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首先,心理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要健康发展。当前中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教育占重要地位。其次,现在人们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当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新的健康观念时,就迫切需要中学开展心理教育。最后,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妒忌、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及至犯罪、自杀等,也迫切要求开展学校心理教育。

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不仅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改善教育素质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提高全民素质都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发展。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教育的意义。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巨大潜能挖掘的教育误区,把心理教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的日程上,并当做一项重要任务下大力气去抓。

(二)心理教育的几种形式

学校工作是心理教育的中心环节。心理教育政策的落实,工作的开展,最终要归结到学校一点一滴的具体工作中去。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有两条途径: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另一条是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两条途径功能互补,各有侧重。学校应以此为依据,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心理教育。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心理教育课程应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课程。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如对高一学生就应侧重“学生适应新环境,改变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心理辅导。

2.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咨询是指对同类心理疑问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在心理咨询老师的主持或参与下,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个别心理咨询

学校个别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咨询即意味着存在毛病的不正确认识,鼓励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其次,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热线电话,多渠道开展咨询工作。既可采取学生与教师直接面谈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心理信箱让学生不记名反映问题。

4.学科渗透

心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对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自然已是不可言喻的。将心理学知识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主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从监狱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一切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通过学生心理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心理因素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学科教育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特点,利用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使学生能积极接受学科教学的影响,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在进行学科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将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的形成、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学科学习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受到心理教育的熏陶。

二、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渗透模式

中学开展心理教育的路在

何方?目前,学校主要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与进行个别心理咨询的形式来实施心理教育,这无疑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两种重要途径。但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应该是从多渠道多角度出发,因地制宜,随时随地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学习各学科科目中度过的,心理教育应该以此为突破口,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于语文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同教材教法的关系,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实施心理教育。下面,笔者将重点阐述心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与语文学科相互渗透的模式,试图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社会的思想和道德标准认识的过程中,产生包括感知、情绪、意志等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使学生产生自觉的态度和积极的动机,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评价,并转化为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个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心理教育中情感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渗透

1.知、情、意的理解

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过程。在心理学上,通常把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是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是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认识、情绪与意志活动不是彼此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的情绪活动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说明认识对情绪的影响作用;而“知识就是力量”则说明认识对意志活动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的情绪活动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积极的情感,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能推动人的认知活动,相反,消极的情绪,萎靡不振,畏难苟安就会阻碍人的认知活动。再者,情绪和意志两者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

在此,着重阐述的是心理教育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利用语文学习的认知活动培养情绪与意志。

2.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

古今中外教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而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因为情感和态度教学不只是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或心理教育课的任务,学校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这方面的任务,因为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的任何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都不能离开一定的价值标准。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热对真理的追求。”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文字作品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Y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在这一过程中,都是情感信息的传递,并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共鸣,乃至是情感扩散、泛化,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这一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即使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3.情感教育的实际运用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保持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情感,就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引起积极思维的特定情境。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在教学中天衣无缝地予以结合,通过各种文章的阅读和教学,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事物经过,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在心理上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接受前途理想、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等教育,体现文道统一的实质。

以初中一年级课文《驿路梨花》为例,阐述在进行该文的教学时,可以将心理教育很好地渗透到语文实际教学中去。

《驿路梨花》这篇小说,通过同志以及梨花等哈尼族姑娘在瑶山设立一个驿站,方便了过路行人的故事,歌颂了雷锋精神。文章结句引用了陆游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并以“驿路梨花”为题,这“梨花”,既是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是指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在掌握文章的基础上使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教师可就下面两个问题请学生研究讨论,使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间自然而然得到心理教育。

问题1: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叫《驿路梨花》?

问题2: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关于这篇文章的标题,学生有这样几种理解:第一,驿路上有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哈尼族姑娘叫梨花,标题指的是人。第二,驿路上白色梨花开满枝头,有一片美丽的梨树林,指的是物。第三,环境有梨花其物,服务有梨花其人,标题是一语双关。第四,本文赞扬的是梨花一样洁白、美丽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

精神,标题是虚写。

关于本文主人公也有两种看法:第一,本文的主人公是主动为路人服务照料林间小屋的哈尼族小姑娘梨花;第二,战士修建小屋是为人民服务,梨花姑娘照料小屋也是为人民服务,梨花的妹妹接了姐姐的班继续照料小屋也是为人民服务,“我”、老余、瑶族老人既是林间小屋的受惠者,又是林间小屋的照料者,都是为人民服务,所以这些人全是本文的主人公。

学生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之后,期待老师言明正误,做出结论。这时,老师可以另辟蹊径,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例,点明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篇课文的标题“驿路梨花”,这既是指梨花姑娘其人,又是指路边的梨花事物,这既是因为因物的写实之题,又是以梨花寓意人们美好心灵的写虚之题。

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可以说是梨花姑娘,因为她是驿路上为人民服务的主要人物;也可以说是众人,因为战士、梨花的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人,也都是向雷锋同志学习,以实际行动为人民服务的。这样全面地看问题,就可以懂得本文歌颂的是包括梨花姑娘在内的、具有美好心灵的人民群众。

学生们在分析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的同时,通过联想、想像文中主人公当时的心境,体会到了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的过路群众的事迹。在显示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场景之下,学生的心灵情感也受到熏陶与感化,情感教育的目的由此而达到了。

通过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去,既有利于学生深入领悟课文,又很自然地受到了情感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将心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感要素,这些情感要素是激起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的催化剂。

(1)爱国之情

这种情感因素蕴涵在描绘祖国山河壮丽,介绍我国历史成就,讴歌爱国志士的作品之中。

(2)爱民之情

课文描写了许多平凡而伟大的普通劳动者,如《荔枝蜜》中为自己、为别人、为子孙后代酿造着生活的蜜的中国农民。

(3)爱党之情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介绍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事迹,他们的光辉形象正是中国共产党本质的体现,歌颂他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党的优秀意志品质。

(4)共产主义道德情操与高尚的审美观

这些课文寓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于形象之中,寓传递真情于感情熏陶之中。

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尽在其中,乐在其中,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

三、影响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渗透的因素

(一)教师的心理特质

1.教师的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是语文教师心理的主要成分。语文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智力的积极参与,特别是依赖智力结构的整体功能。语文教师的智力结构是多种智力因素以不同方式的有机结合,其中可以找到一些优良品质。

(1)观察的敏锐性

语文教师的观察力,应当具有敏锐、全面、深入和客观的特点。须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洞察到他们的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等情况,以及通过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作业等方面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习情况,了解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教师敏锐的观察力还应体现在教师应深入解刻作品,进入角色,竭尽全力挖掘作品创作时的匠心,找到心理教育渗透的突破口。

(2)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更好地融合对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本人,更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找到两者相互渗透的最佳揉合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理教育,并且借此发现学生的创造思维,有效地培养创造型人才。

(3)想像的丰富性

想像是一种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创造性因素。语文教师应当兼具再造想像与创造想像的品质,有极为丰富的想像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文中所记叙的事物和描绘的人物形象进行再造想像,获得鲜明的印象、亲切的体验,然后才能见诸外部语言,通过绘声绘色地朗读,形象生动的讲述,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跃然于纸上的形象跃然于脑中,从而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内容及其深厚的意蕴。

2.教师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的活动的智力操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的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非智力因素对语文教师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不仅能调节整个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塑造高尚的师魂、师德。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运用作家所创造的文学作品去影响学生的心理、道德面貌,塑造学生的灵魂,做到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和的有机渗透,把学生培养成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身心健康的人。

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语文教师应当具有美好的情感,特别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语文教材中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邪恶的抨击,对英雄的赞美,对山河的爱恋,对友情的讴歌,这些内容都是心理教育中涉及到的部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阅读和讲授这些课文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心理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感彩,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作用。

(二)教师

的教学方法与态度

心理教育的显著特别是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以炽热的情感、成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打动学生,所以在做到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渗透时,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上的共识。

语文教师随时要把每个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力置于重要的位置。关心理解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感受这个内心世界,并用学生的内在参照标准去感知他们看到的外在世界,还要能传达出学生的感受,即用一份童心去领会他们,而不是用成人的思想。语文教师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良好的渗透的同时,还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注意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并鼓励他们。对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责怪,不呵斥,不宣扬,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心悦诚服、主动改正,不断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的点滴成功都给予真诚的鼓励,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满足自尊、爱的归属心理需要,增强自信。此外,教师还应本着教师是教育者而不是命令者的原则,在人格、权利上与学生享有同等地位,自己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学生,这样,才能创造更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三)课堂形式与教学模式

心理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渗透,不仅表现在思想内容上的渗透,对于课堂形式等外在条件也有所要求,简言之,课堂形式对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两者的渗透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授,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知。因为需要,学生的心理疑虑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才能使学生逐渐地认识自己,更全面地把握自己的情感、意志。而且现阶段的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仍停留在讲授式的方法之上,主要以讲授的形式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且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渗透受到大家的共识并逐步加以完善实施,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旧的教学模式与课堂设置势必会对两者的良好渗透起到阻碍甚至破坏的消极影响。

四、讨论与思考

各门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按照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所言:“每门学科都有学科能力。”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数学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英语学习中的记忆等,如今的学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教师在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超越学科差异,真正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文只是就心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渗透做了一个简要的阐述。心理教育对语文学科渗透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渠道是多种的。心理教育中的挫折教育、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教育、创造力的培养教育,都可以很好地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育之中去,关键是要找到两者的切合点。此外,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写作教学也是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涉透的一个突破口,将写作作为学生心理、情感的反光镜,通过指导学生写好渲泄情感、迁移情绪的作文,使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心理指导,这一点也是值得做进一步探讨的。

教师作为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渗透的“工程师”,除了自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个性品质之外,掌握过硬的心理学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将帮助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实施渗透,提高教学艺术,从而保证教育工程的质量,使学生在智育、德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1.祝新华主编《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李创新主编《中学语文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3.杨成章谷生华主编《语文教育心理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张承芬孙维胜主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宁鸿彬主编《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沃建中主编《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关树文主编《教师要学一点心理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第7篇

9.以“党员之家”建设为载体,学生骨干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建立了“党员之家”阵地、创新工作制度与机制、改进党建工作规程、探索党员教育与再教育的方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分设和改选了三个学生支部等。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比例已经达到学生数的2/3。一年来,学生党员参加学习与培训680人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学习培训1272人次。学院给17个班级分别配备了1名教师党员联系人和1~2名学生党员联系人。

10.以“五星关注”方法为抓手,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得到进一步的细化。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了“五星关注”方法,即对困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五大问题:学业紧张、经济困难、就业压力、心理困惑、频繁违纪现象等予以关注。一是做细帮困助学工作;二是做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是制定并实施学生外出活动管理办法;四是创新学生始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11.以“尚美”文化建设为品牌,学生文化活动的层次和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各种资源,结合学生活动,全力打造“尚美”文化育人品牌。办好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和“学术月”,并注重与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结合,把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增强其贡献率上。扎实打造“三室二厅一家”文化建设基地,倡导学生创建“尚美”教室、画室、寝室,充分利用音乐厅、展厅文化资源,为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完善的平台。一年来,举办各类教学音乐会等80余场,展览近30场,专家讲座10余场,近20__多学生听取了讲座,3000多学生参加了各类技能比赛,有300多学生获奖。

四、改善师资队伍,大力推进学科建设

1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鼓励教师提高层次,有3位青年教师考上了研究生,1位教师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高访,有3位教师晋升了职称,其中2位晋升为副教授。

13.制定艺术学院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制订了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基本形成学科发展的基本框架,美术学、音乐学、艺术设计学三个二级学科共初步凝练了10个学科研究方向。学院邀请方达伟副校长为全体教师作了题为《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的讲座,通过积极的宣传,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14.科研成果显著,教师获奖多。科研成果层次不断提升,在一级刊物上已发表文章6篇,出版专著2部。多位教师在各级大赛中获奖:范斌等老师在省级比赛中获得2个金奖、2个银奖,在湖州市书画大赛上荣获两个银奖和一个铜奖;共有19位教师入展湖州市晋省美展;徐寒锐老师的雕塑作品《开发区》获得第二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学会最高学术奖“华艺杯”金奖,杜拙老师的《流光溢彩》入展中国百年水彩画展(1905~20__)。

五、今年工作中的亮点

15、全面实行党员学习教育学分制,大力推进先进性教育。实施了教师党员学习教育学分制,党员先进性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16.学院文化建设成就巨大,两大活动有声有色。打造“三室二厅一家”文化建设基地,全力塑造“尚美”文化品牌,艺术节和学术月两大活动有声有色,以文化服务为重点,逐步提高文化建设的贡献率。

17.综合治理工作在制度建设和创新中出成绩。根据《20__年艺术学院创建“平安学院”工作要点》,学院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保安全。制定并实施了《艺术学生党员考核办法》、《艺术学院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考核办法》、《艺术学院关于加强教师外出参加演出活动等的管理办法》和《艺术学院关于加强学生外出管理的若干规定》。

18.开始实施“新三百工程”特色培养方案。实施了“三百工程”特色培养方案,主要内

容是:音乐学专业,学生四年完成100首歌曲的即兴伴奏、100首歌曲的演唱、100首名曲的赏析;美术学专业,学生四年完成100幅绘画作品的创作、100位书画名家的了解、100幅名画的赏析;设计艺术学专业,学生四年完成100件设计作品的创作、100位设计名家的了解、100件设计名作的赏析。

理学院:

一、领导班子建设与综合管理

1.理学院注意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做到了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民主协商;做到了财务公开、透明、民主。综合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积极服务师生,学院的整体管理有序。班子团结、凝聚力强、师生满意度高。

2.学院领导班子思路清晰,主要领导注意抓学院发展中的大事,如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等,实现了快速发展。

3.在20__年新一轮的岗位聘任中,操作规范,群众满意度高。在校内有较好影响。加强了团结,提高了凝聚力,为建设和谐校园做出了贡献。

4.依靠群众,完成了学院“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制定,进一步明确学院的目标、定位、发展规划和发展思路,学院的发展必须以学科发展为基础的理念已经被确立。

二、教学管理常规与教学质量

1.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强和规范了教学工作和教学督导组的工作,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工作运转平稳有序,未出现任何教学事故。

2.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了数学建模、高等数学、电子设计、物理创新实验等一系列的课外科技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3.基本完成省级物理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为大学生创新、实践等提供载体和舞台,及时更新专业实验内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改革建设工作。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完成新的培养方案,努力加强课程、实验环节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5.继续重视并加强了对学生报考研究生的辅导指导等工作,20__年有14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

6.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了学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度,与宝信软件等著名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在学生实习、毕业论文、就业等环节与企业合作有了好的开端。

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管理

1.以党建为龙头,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学院在校学生党员148人,占全院学生的15,成立8个学生党支部,其中6个支部建在毕业班上,实现了高年级班班有党支部。举办理学院第七期党校和第二届学生党建活动月等活动,学生党员参加培训1200人次,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培训20__多人次。同时开展了学生党员公寓责任区、党团理论中心学习和设立党员爱心基金等特色活动。

2.以科研活动为抓手,加强学风建设。邀请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访问,并举办多场学术讲座。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成效明显,在校首届机器人竞赛、校“园丁杯”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物理实验技能竞赛中,我院学生均取得了历年来的最好成绩。在学校第四届科研立项中,申报了21个项目,有12个项目被评为校级项目。

3.着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帮困助学、就业指导等日常工作。加强和完善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级网络建设和三个层面培训的工作,开展了“心之情、寝之馨”心灵家园系列活动,相关活动被浙江教育网报道。以人为本做好帮困工作,准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需特殊关注学生。发放贫困助学金、困难补助金、紧急救助金、就业补助、冬衣等。扎实做好20__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平均就业率为95.58,高出全省平均就业率3.22,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展开20__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四、科技工作与师资队伍建设

1.理学院坚持围绕学科建设,引进和培养人才。20__年年引进1名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名副教授(博士后),1名硕士;1名教师晋升正教授,4名教师晋升副教授,有4名教师考上博士研究生,学科建设实力明显增强。

2.鼓励教师申报高层次的项目,出一流成果,获得高水平的奖项,20__年实现了突破。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浙江省基金资助,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同主持973子项目一个。在获奖成果上,理学院教师获得的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等奖。是学校历史上的首次。同时获得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三等奖二项。发表科研论文多篇,其中一级刊物以上文章50篇以上。

3.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际国内专家讲学交流10余人次,组织了全院范围的学术交流,加强了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

4.成功举办4次全国学术会议,活跃了学术氛围,增强了理学院重点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理学院两个省重点学科基础数学和理论物理在省内同院校的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为基础数学和理论物理硕士学科点的申报做了充分准备。

五、特色与亮点工作。

1.20__年理学院数学建模教练队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国家一等奖一队,国家二等奖二队;省一等奖三队,省二等奖三队,省三等奖六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较前几届比赛有重大突破,成绩名列全省本科高校第四名。

2.理学院刘太顺教授被评为浙江省特聘教授,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特聘教授零的突破。

3.20__年理学院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占全校获得该项目数的100,获得4项省基金项目。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同主持973子项目一个。在获奖成果上,理学院教师获得的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等奖。是学校历史上的首次。同时获得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三等奖二项。

4.20__年是理学院学术活动最活跃的一年,成功举办四次大型全国学术会议,聚

集了该领域国内的顶尖人才,理学院多位教师在全国会上做学术报告,与同行进行交流。扩大了理学院基础数学和理论物理两个省重点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5.理学院顺利完成了新一轮的岗位聘任工作,操作规范,群众满意度高。在校内有较好影响。加强了团结,提高了凝聚力,为建设和谐校园做出了贡献。

6.坚持用教学、科研、服务育人三个维度规范教师行为成效显著,一位教师被评为20__年度省“三育人”先进个人。

7.20__年理学院有14位学生考取了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其中物理专业一位学生以405分的高分考取浙江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8.由理学院高等数学课程组辅导参加的“20__年浙江省高等数学竞赛”,有6位学生获1等奖,27位学生获2等奖,29位学生获3等奖;列居全省39所参赛高校中第7名,居全省同类院校的前列。

信息工程学院:

一、领导班子建设与综合管理

学院领导班子团结合作,坚持每周例会制,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共谋发展。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才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观,完善了“大专业、小方向、模块化、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信息工程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领导班子三年任期目标。坚持“民主治院”原则,开好每年一次的教职工双代会,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通过院长、工会工作报告和分配方案,做到院务公开,真正实行民主管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能做到经常性教育和重要事项及时报告。严格实行院务公开制度,收费行为规范,未出现任何乱收费现象。积极落实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任务,加强安全防范和教育工作,20__年未出现任何重大事故。

二、教学管理常规与教学质量

1.加强专业建设,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组织申报省重点专业、新专业,加强能够服务地方、有发展前景的新建专业建设。初步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定位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结构。学院还着力加强课程建设,20__年有1门课程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通过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验收,其中1门被评定为优秀。

2.以教学质量月为契机,着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在教学质量月活动中学院积极组织教学观摩、教学竞赛活动,推进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系、部主任担任听课组长,学院督导组成员分到每个小组,对这项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学院领导根据需要,进行随堂听课,扎扎实实做下去,不走过场。要求刚步入大学教学的年青教师都去观摩学院“教学十佳”的示范课,并在此次活动结束时写出书面报告,对个别较差的教师要求整改。系、部、教研室多次开展教研活动,把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引导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重视实践性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学院以提高素质和强化技能为目的,重视基础实验,如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中安排双教师指导。目前,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已达80%以上,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已达20%以上。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重新整合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实验,构建一些跨课程及跨学科的综合实验室。课程设计是课程学习后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20__年学生根据设计要求写出了设计报告,完成了实物制作、实物调试等任务,效果良好。学生经过训练后,程序设计、电子系统设计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4.严格把关,着力提升毕业设计水平。20__年,学院有02级本科毕业生282人,全部参加答辩,共进行了6次,最后一次学院组织专家组,对前几次答辩不合格的学生重点考察,严格把关,最后确定5名学生没有通过答辩,不能毕业。在20__年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毕业设计(论文)抽查评比中,取得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的好成绩,还位列许多省重点高校之前。

5.积极承办、参与学科竞赛活动。20__年,学院承办了学校首届电子设计竞赛。学院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竞赛工作,利用网络、板报等对竞赛活动作了大量的宣传,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暑假集训,有69名选手参加了校首届电子设计竞赛,从中选拔6队参加了浙江省首届电子设计竞赛,并获得一等奖二项的好成绩。学院还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商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等竞赛活动,并获得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一等奖和部级二等奖的好成绩。

6.实验室建设稳步发展。新建实验室3个,扩建了部分实验室,新增仪器设备近120台套,价值近50万元,现已全部投入使用,进一步改善了实验条件,缓解了学生人数多、实验设备少的矛盾,提高了实验开出率。截止到20__年年底,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约900万元,生均值达7000元左右。开展了仪器设备清查与报废申报工作,现有实验用房面积约2700平方米。实验室开放工作进一步加强。20__-20__学年学校设立开放实验项目61项,信息学院占20项,共有200多名学生获得开放实验专项基金资助,资助金额达3万多元。

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管理

1.学生思想教育。设立教师党员先锋岗,每名教师党员联系一个学生寝室或几名积极分子,特别是组织党员联系毕业班,协助班主任帮助学生就业工作,20__年就业率位于学校第一。

2.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定期开展学生思想调研,做到了第一时间了解同学实际情况和思想动态,并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竭诚为同学服务,为学校和学院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开展了第八期团校主题调研活动,为学院学生工作提供了第一手有指导性的材料,并形成了《学生干部工作感想》、《学生组织之我见》等多项成果。

3.共青团工作。开展理论学习与主题教育,依托分团委信息调研部和新闻宣传中心认真开展信息调研及宣传工作,完善团校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入党推优程序

,各项团务工作开展有序。4.学生会工作。开展“三·五学雷锋树新风”系列活动、课件制作大赛等科技创新和校园文明建设活动,同时认真做好学风建设、学生维权和服务工作。20__年暑假,组织“推广农民信箱,服务新农村”、“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深入企业调研,构件就业服务系统”3支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其中1支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团队。在校第八届田径运动会上,全体运动员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竞技状态,取得了团体第二名,并拿到了本届运动会的大会最高奖项:优秀组织奖,充分展示了我们信息工程学院学子的昂扬的精神风貌。

5.社团工作。大力加强专业性社团的指导,四大社团,特别是计算机协会和科技协会,活动开展有特色,富有成效。如计算机协会成立“电脑医院”,科技协会举办首届学生电子设计作品展等。在20__-20__学年星级寝室评比中,我院计算机协会和青春漫舞社被评为“四星级社团”。同时,我院在第六届社团活动月中,荣获“最佳活动奖”,下半年,在校社团巡礼周中,我院社管会再次荣获“组织工作奖”。

6.团学工作成效及特色项目。经过长期地探索和实践,我院在基层团支部建设上取得很大进展,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如充分展示支部风采的“团支部工作日志”等。大学生成长成才论坛和电脑节成为我院结合专业特色的工作品牌,特色鲜明,效果明显,在学术文化和专业成才方面取得了重要推进作用,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7.学生教育管理。

①注重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20__年共有1位辅导员被评为校级优秀辅导员,3位班主任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

②学生帮困助学工作。20__年共确认经济困难学生103名、申请贷款98人,申贷金额167.8万元,20__年度发放金额达76.35万元;开辟14个勤工助学岗位、82位学生享受了困难补助和爱心助学,共计金额8.5万元。帮困助学工作卓有成效。

③学生奖学金、荣誉称号评定及学生违纪处分开展规范,20__年各项评比、处分工作顺畅,未出现学生申述、投诉现象。

④认真做好本院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完成20__级学生心理普查,积极开展讲座、沙龙等心理健康宣教活动,完成心理咨询室“温馨房”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加强班级心理互助员队伍建设,有效推动学生信息掌握和心理互助工作。20__年未出现因心理问题导致的重大事件。

⑤学生积极参加星级寝室评比,女生寝室违纪率低、卫生情况良好,通过教育和管理,男生寝室,违纪率和卫生情况也有了很大转变,成效明显。

⑥注重安全教育,20__年未出现任何人身安全事件和。

8.学风建设。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讲座,拓宽自身知识面,以考研考证为抓手,推进学院学风建设。20__年学院共13位同学考上研究生,6人考上公务员。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等级证书考试,目前共有150余人取得程序员、高级电工等证书,25人通过软件设计师考试,2人通过网络工程师考试。

四、科技工作与师资队伍建设

1.科技工作。20__年学院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项目3项(其中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7项(其中湖州市科技攻关项目2项),完成省新产品计划项目1项,共到帐科研经费43万元。一年来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一级期刊论文5篇,的量和质又有了新的提高。20__年获市厅级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学院还顺利召开了第四届科研论文报告会,进一步推进了我院的科技工作和学科建设。教师们的科技意识和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科技的整体实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师资队伍建设。20__年学院在职教师有1人破格晋升教授,3人晋升副教授,1人取得人事部计算机“系统分析员”资格(相当于高级工程师职称)。2人取得博士学位并返校工作。2人入选湖州市“1112人才工程”。1人荣获浙江省高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1人荣获校青年教师“教学十佳”称号。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五、特色或亮点工作

1.科技工作和学科建设。20__年学院教师成功申请到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使我校在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提高了我校在浙江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方面的声誉。同时也使我校成为浙江省高校中计算机学科获得过该类项目资助的5所高校之一。20__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申报成功,以及这几年我院在计算机学科取得的成绩,以及一系列高水平论文的发表,为实现我校计算机学科“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目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毕业设计(论文)。在20__年省教育厅组织的毕业设计(论文)抽查评比中,学院一直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抽查结果在14所高校中位列第7,在同类院校中名列第一。

3.学科竞赛。20__年我院承办了湖州师范学院首届电子设计竞赛,并从中选拔6队参加了浙江省首届电子设计竞赛,并开创性地获得一等奖等奖项,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一等奖获奖队数(2队)还超过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省重点高校的一等奖获奖队数。同时为参加明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做了积极的准备。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商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等竞赛活动,我院学生获得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一等奖和部级二等奖的好成绩。

4.就业工作。今年我院共有3个专业的308名学生毕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采取了“早起步、早动员、早开展、早落实”的工作方针,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经过全院师生的努力,我院20__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达89.61%,一次性就业率达98.05,居全校第一位,各专业就业率均超过全省该专业的平均水平。

5.创建党员先锋岗活动。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继续努力办好“党员之家”,创建教师党员“管理、教学、教辅”三类先锋岗,创建学生党员“学习、创新、实践、宣传、服务”五类学生党员先锋示范岗活动、学生党员示范寝室活动。树党员形象,展党员风采,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平台和条件。省教育工委组织处、市委组织部领导先后视察我院“党员之家”,浙江教育网20__年11月6日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

生命科学学院:

一、领导班子建设扎实有效,管理工作又上新台阶

1.打破常规强化理论学习。以学院领导班子为主体组建成的院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为龙头,进一步推动全院教职工及全体学生的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20__年院级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的时间达15天,主要学习了八荣八耻荣辱观、《文选》等。

打破了以往圆桌会议、纸上谈兵的惯例,有针对性地理论结合实际,

在走出去为地方服务建设新农村上,迈出了第一步,先后参观调研了织里镇有机食品生态科技园、湖州市食品科技园区、长兴扬子鳄村、湖州世纪清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学院中有多位教授、博士、硕士与地方相关企业和农村签订了多项服务建设项目。大学生中组建的“长田漾湿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实践服务团”被评为浙江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明显增强。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基本能够做到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团结同志、虚心倾听师生意见与心声,做到诚信待人、平等待人、为人正直,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工作责任心,在广大教师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确保学校、学院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3.管理工作喜上台阶。

(1)学院二届一次双代会成功召开。学院于20__年12月成功召开了二届一次教职工、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2)开创学院中层干部换届工作新思路。今年年底,学院从教职院工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新一届院级中层领导班子,经过了换届考核、述职述廉、民主测评、民主推荐、自荐、竞聘、组织考察等程序。换届工作现已基本结束,新一届院级中层班子将于下学期走马上任。

(3)全院教职工言传身教,工作热情高涨。学院教职工理论学习的成效明显,学院广大教职工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大部分教职工都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考研和科研导师、学生入党教育联系人,主动承担大学生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和专业辅导的任务。

(4)学院搬迁工作顺利完成。学校东扩工程基建任务今年上半年完成后,新班子马上认真研究,周密部署,克服困难,在9月份开学前基本完成了整体搬迁工作。

(5)完成资产清查、综合治理工作取得进展。学院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后,学院就着手进行资产清查工作,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基本理清了现存的所有设备和仪器。全院上下一心,在综合治理工作中也取得了好成绩。

二、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取得实效,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1.完善教学文件,规范教学管理。

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是进行新老教师结对子,实行老带新,互帮互学。帮助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熟悉教学环节,掌握教学的基本规程,使他们尽快胜任教学工作。

3.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1)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实验室开放项目,05-06学年有12项,06-07学年有16项。

(2)提前布置毕业论文题目,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

(3)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和实验项目的准备工作。

(4)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

4.充分发挥学院督导员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作用。

5.加强对师范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一是请外聘教学法老师进行中学教学改革、中学教学特点等内容的报告,使学生提前进一步熟悉中学的基本情况;二是请外聘教学法老师做说课辅导,修改学生教案;三是请外聘教学法老师和我院老师配合,利用学校微格教室,测试学生的授课技能,保证实习前学生人人能过教师技能关,人人能上讲台讲课。四是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辅导讲座等多场讲座和报告。

三、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学生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1.思想先行,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

(1)教职工、学生的组织发展工作平稳有序。20__年发展教师党员3人。教师党员共41人占教师总数的60。在学生党建工作上规范程序,注重从低年级学生中发展学生党员,06年共发展了学生党员84人,截至到12月底在校学生党员数为__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6.1。

(2)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不断加强。我院开办了湖州师院党校生命科学学院分校培训班及湖州师院团校生命科学学院分校培训班,今年有255名学生接受培训。学院党总支编印了《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党建工作手册》,指导党建和发展工作。同时推出主题党日活动、党员论坛、党小组理论学习等活动,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

(3)创新基层组织建设载体。学院党总支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困难请与我们(党员)联系”、学生“党代表”工作制度等为载体,切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2.创新载体,扎实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1)开展“五导工程”,导出学生学习热情。为积极营造学生成长成才新氛围,结合学院学生工作的实际,完善了以导论、导研、导读、导做、导师为特色的学术文化建设“五导工程”机制。

①导论。密切结合专业,充分体现学科特色,设立“硕博论坛”,有教授、博士进行主讲,二个学期共开办了9场高品味的学术讲座。

②导研。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级院级学生科研项目申报。06年共指导学生科研立项54项,其中院级重点项目9项,一般项目23项,校级项目22项占全校立项的26.8。在完成的结题项目中获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优秀奖三项奖,并把05年的大学生科研成果和论文汇编成册。

③导读。结合各班团支部的理论学习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报告。提倡学生读一本好书,写一篇体会,作一次报告,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

④导做。发动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化学综合实验技能大赛、化学分析工考证、教师技能大赛等,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体现理工科专业的教学质量。

A.在浙江省高校两大学科实验技能竞赛中摘金夺银。在浙江省首届高校生物学科技能大赛上学院师生精心组织,,最终获得本次大赛团体的唯一一个金奖,另外,参赛的四名选手都分别获得了大赛个人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的好成绩。20__年5月,在“第二届浙江省基础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上,获实验操作竞赛三等奖。

B.分析工考证工作稳步推进。06年有256名学生拿到了化学分析中级工职业技能证书,全学院在校生中已有70以上的学生拿有化学分析中级工职业技能证书。

C.大学生师范技能大赛精彩纷呈。今年4月,举办了学院首届大学生师范技能大赛,分为三笔字比赛、演讲比赛、说课比赛、多媒体制作、教案设计比赛等。

⑤导师。充分挖掘学院的师资人才强势,发挥导师的学术指导作用,以指导学生申报校级、院级教育和科研项目为重点和突破口,以“导研”作为推行“导师制”的切入点,以“助研”岗位为主要载体,以指导督促学生考级、考证、考研作为推行“导师制”的主要抓手,全学院有80以上的教师成为学生科研导师,他们以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使学生在思想、学业、工作上共同和谐发展。

3.举办“生命之光”活动,引导大学生专业成才。推出了品牌活动——“生命之光”专业成才系列,06年共推出了第一季和第二季活动。活动包括生化实验小制作现场展示、新校区植物标名,大学生辩论赛、东校区校湖命名等十多个项目。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为地方经济服务能力。今年暑期,组建了“道场乡新农村建设实践服务团”、“长田漾湿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实践服务团”等五支实践小分队,共120名大学生分别奔赴湖州的不同乡镇开

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其中“道场乡新农村建设实践服务团”被列为校级重点团队。“长田漾湿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实践服务团”被评为浙江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5.彰显特色,学生寝室建设又添新亮点。积极开展“绿色寝室工程”,倡导同学创建自己的绿色家园,在绿色寝室创建中专门设立了“文明示范寝室”、“军营示范寝室”、“党员示范寝室”,对学生在公寓区的待人接物、行为举止做出明确的引导。学院对寝室内的不文明行为及违反宿纪宿规的行为在组织发展、评优评奖、评比先进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公寓内建立党员监督岗、党员先锋突击队,强化监督力量,把遵守寝室纪律内化成每位学生的行为要求。

6.提升质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__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7.08,签约率达到91.23,各专业都超过了全省同专业的平均水平,居全校第二。考研率达17.74,为全校之首。

四、科技工作初见成效,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1.科技工作实力明显增强。

(1)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明显。今年,校级重点学科—《遗传学》、重点扶植学科—《材料学》已经接受了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的考核验收,反响良好。今年又增设了材料化学专业,《高分子化学》被立为省级精品课程;《动物生物学》《高分子化学》还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

(2)科研工作势头良好。一年来,学院教师共申请到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1项,省教育厅项目2项,市级项目6项,湖州市新农村建设项目3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20多篇,其中国家一级刊物和被SCI收录的有11篇,第一作者6篇。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今年学院进一步加大“内培外引”的力度,现在,学院教职工总数已达67人,专任教师42人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博士13人、硕士18人,青年教师已全部实现硕士化。

五、注重引导,特色工作势头良好

1.积极营造考研氛围,学生考出了优异成绩。学院着力抓好大学生的考研和就业,召开学生考研动员会,开展考研辅导讲座,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营造浓厚的考研氛围,调动学生考研积极性。为考研学生选派优秀的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复习场所,为上了分数线学生和未被学校录取的学生做好联系和调剂工作,为学生考研创造条件。20__年32位学生报名考试,有22人考上研究生,就读研究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17.74。

2.积极创造科研条件,做研究成为学生自觉行动。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实验室开放项目。20__年学校第四届科研立项中,全校81个项目中,我院学生共获校级立项22项。开辟本科生“助研”岗位,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以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为载体,拓展学生科研范围。

医学院:

一、领导班子建设和综合管理

1.学院完成党总支换届选举工作,并对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工作党支部及时进行换届和调整。班子成员之间互相团结协作,在财务预决算、聘任资金分配等重大的或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经过院务委员会议讨论决定。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经民主测定优秀率达95。

2.医学院系部和部门等学院中层领导干部通过个人述职报告、群众测评推荐,进行考察任用,使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走上管理岗位。

3.学院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坚持和完善学习制度,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管理决策能力。

4.根据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二级学院议事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医学院规范议事规则,明确责任,积极做好各项会议的召集工作,认真确定各项会议的议事范围和程序,使得学院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5.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全院上下发扬主人翁精神,认真做好医学院搬迁工作,保证了新学期正常教学秩序的开展。

6.制定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胜利召开了二届一次教职工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医学院分工会委员会。

7.认真做好学院安全保卫、综合治理工作,在学院搬迁过程中,未出现安全事故。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在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加装防盗装置。爱委会定期进行卫生检查,保持学院良好卫生环境。

8.分工会积极做好教职工的看望慰问工作,组织参加文体活动。门诊部认真做好医疗服务和健康宣教工作。

9.成人教育工作有特色,在学校成人教育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并被评为先进集体,招生数量保持稳步增长,目前成教学员已近1600人,创历史新高。

10.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我院9名师生对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社区与技术学院进行回访。双方开展了学术讲座、相互授课和走访医疗机构,并对今后中美两校开展涉外护理人材培养进行了探讨。

二、科技工作与师资队伍建设

1.在学校统一部署领导下,构建医学学科框架体系,使教师人人进学科,人人有方向。

2.针对医学院科研工作薄弱的现状,制定了医学院科研工作的扶持和奖励有关规定,对各类科研立项进行经费配套,对发表的论文和成果进行奖励,调动广大教师参加学科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3.20__年医学院科研成果丰硕,新增科研项目11项,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11篇发表在核心期刊,获得省教育厅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出版教材及指导书2项。

4.制定医学院“十一五”师资工作建设规划,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建立起医学院发展所需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

5.继续“内培外引”加强队伍建设。做好青年教师培养、鼓励考研、考博,06年有3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有3人考取在职研究生学习,目前医学院已有10名年青教师在读硕士,队伍得到很大改造。

6.进一步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想方设法招聘英才,利用全国会议等途径了解信息,主动上门联系人才,06年引进教授1名,博士研究生1名。为做好07年的招聘工作,主动与中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西安交大、吉林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联系,我院医学人才的招聘信息。

三、教学管理常规和教学质量

1.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全体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工作规程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操作,做到教学任务,调停课手续,教学档案的规范和完备。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作用,做好期初、期中、期终教学检查。

2.组织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开展了以全面听课、教学观摩、专家讲学、教学研讨、技能评比等为主要内容的首届“教学质量月”活动,成立学院听课小组,开展专家、同行听课,并检查教师的有关教学档案,并及时反馈,要求整改。活动期间全院教师听课达60多人次,1名教师获校“青年教学十佳”称号,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3.圆满完成评估检查工作。20__年我院《护理学基础》、《人体解剖学》两门精品课程,护理、

临床医学两个新专业和一个新世纪教改项目参加学校组织的检查评估,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和一个教改项目参与省教育厅组织的抽查,得到了专家的好评。4.加强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召开临床教学实习工作会议,安排实习计划。新建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基地三个,定期派有关领导和教师赴全省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检查。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实验管理队伍的运行机制,做好实验设备的预算申购工作。

5.认真做好06级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制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给4位青年教师配备了导师。积极做好学生专业技能与科研训练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重视毕业论文工作,圆满完成了我院第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工作。

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

1.团员教育活动有创新,学生党建工作出成效。开展“增强团员意识,创建和谐支部”基层团支部建设系列活动、优秀团员交流大会、团干部形象标准大讨论、团支部工作模拟课堂、“学以致用,服务地方”大型团员服务日、红十字医疗服务分队社区服务活动等,有力地加强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举办了医学院业余党校第五期培训班和团校第七期培训班,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立了学生第三支部,探索实习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新途径。20__年发展学生党员97人,学生党员比例为11.45。

2.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入,星级寝室创建受表彰。建设了一支班级心理互助员和寝室心理互助员队伍,成立了学生心理协会,建设了以“心灵直通车”命名的心理小屋。对导师、班主任、心理互助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评估与干预”专题培训。成功帮助4名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渡过难关。召开“我爱我家”寝室创优动员大会,举办“我爱我家”寝室创优活动成果展。20__-20__学年,三星级寝室92,四星级28.6,五星级34.3,积分797分,十个学院中名列第一,并获得06年校星级寝室创建先进集体称号。

3.学生科研立项有进展,有突破。制定《医学院关于大学生科研立项经费管理的规定(暂行)》,第四届大学生科研立项校级7项,院级2项。组织学生社团开展了心肺复苏比赛等4场专业技能竞赛,和6场专题讲座。公开发表学生科研论文4篇,1名学生获校高等数学竞赛二等奖,20__年医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为31,上线率为50%,录取率达16,有2名学生考上温州医学院全日制专升本。

4.招生工作创佳绩,就业工作显成绩。认真做好招生宣传工作,超额完成了年度招生计划。参加医药卫生类专场招聘会,与安吉县卫生局联合举办了护理专业校园招聘会,还召开口腔医学专业校园招聘会,为学生搭建双向选择的平台。20__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同类专业平均水平。

五、学院特色工作—发挥专业特色,主动服务地方

1.发挥优势,成为卫技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考核基地。学院立足本地,加强与本市医疗卫生单位的合作和交流,邀请市卫生局、各县区卫生局(社发局)、市级医疗卫生单位有关领导就医学院如何进一步因地制宜,服务地方,办出特色;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等议题进行了研讨。按照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组织了20__年度国家执业医师技能操作考核,完成了1400余人执业(助理)医师的考核工作;和团市委及市卫生局共同主办了20__年度市青年医生操作技能竞赛,并对全市28家医院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共培训491人次。承担本市继续医学教育的项目初审、申报和学分登记等管理工作。

2.服务新农村建设,主动融入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主动参与制定《湖州市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卫生系统的各类培训。20__年度完成乡村全科医师培训246人、注册乡村医生培训1851人、社区护士岗位培训103人;农村卫技人员学历教育109人。相关新闻报导被浙江教育网转载。

3.研究地方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学院成调查组对本市三县二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医生状况进行调查,完成了《湖州市农村社区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报告》和《湖州市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医生实施方案》,引起了市卫生局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现此项工作已由市卫生局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牵头,与省教育厅协调。有效地增强了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了学院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影响力。

4.服务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学生社团深入农村。组织师生在吴兴区八里店农民社区开展了“健康援助进农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湖州日报》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以“创和谐团支部,建美好新农村”为主题与南浔区堰四村结成了共建团支部,《湖州晚报》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学生还到墙壕里小区、龙泉街道市陌六社区等地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06年度“行遍浙江,服务农村”医疗调研团负责人获得省级先进个人。临床专业学生为主体的新医协会获校“五星级”社团。

求真学院:

一、贯彻落实学校党政联席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学院管理体制改革

制定了《求真学院教学管理办法》和《求真学院学生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求真学院与各二级学院在教学、学生工作上的职责分工,从而使全校上下形成合力,从学校改革发展大局出发,办好求真学院。调整了学院领导班子,明确学院领导的分工。建立了院务委员会会议、党总支委员会会议、院长办公会议等议事制度。

建立了与新的办学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20__年求真学院调整管理机构,充实了“一办三部”:综合办、教务部、学生部、财务部的工作人员;成立了七个系:经管系、人文教科系、外语系、艺术系、体育系、理学信息系、生科医学系,每

个系设有系主任、辅导员。现在学院的行政、教学管理人员已达到39人。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以专为主的教师队伍。学院顺利完成了20__年的岗位聘任工作,148名教师被聘任到求真学院任教。二、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狠抓教学质量提高

做好常规教学管理工作。按照《求真学院教学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与二级学院的工作职责,理顺关系,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确保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运行。

修订完善求真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听取各二级学院的意见,聘请有关的教师、专家,赴省内外考察,组织人员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并监督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执行情况。

建立系主任例会制度。学院建立了各教学系主任例会制度,明确教学运行各环节的规范要求,研究教学运行管理工作,及时处理日常教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

探索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和完善了了管理人员值班制度、管理人员听课制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督察员制度、以专家为主体的教学督导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来加强督导力度,强化过程监控,对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多渠道的检查和信息反馈。

结合专业教育,举办了多场讲座。今年,先后邀请了我校特聘终身教授、艺术名家沈左尧先生,清华大学机器人研究专家孙增圻教授,南京大学徐雁教授等来院作讲座和报告,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积极为学生考研、考证创造条件。认真做好省教育厅组织的“2+2”选拔考试工作,认真做好考研考证、合作办学、转专业等各项工作的发动、实施。并聘请专业老师为学生答疑辅导,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共有4名同学通过“2+2”考入省内部分高校重点专业,有18人考取研究生,9人考取公务员,有9人转入新的专业学习,有26名优秀学生被选拔到校本部学习。

三、以积极开展三风建设为抓手,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学生工作方面,学院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为重,认真开展“创优良班风,树优良学风,塑寝室文明之风”的“三风建设”,每月编印《三风建设情况通报》通报各系学风建设情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院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暑假期间,为增强学生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中长知识、长才干,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新农村调研团,赴杭甬温生存体验团,南浔社会实践团等。他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特别是赴杭甬温生存体验活动,受到《浙江日报》、“钱江都市电视频道”等多家媒体的关注,提高了学院的影响力。

经过全院各部门和师生的积极努力,协调合作,顺利完成了06年的新生接待工作。学院于当天为新生家长召开了四场家长会,积极和家长进行沟通联系。同时,学院精心安排,邀请了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专业成才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安全教育”“卫生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图书馆利用指南”等一系列专题讲座,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在校八届运动会上,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我院参赛的3支队伍全部进入前5名,04级和05级代表队分别夺得团体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06级代表队还获得了精神文明奖。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表现艺术治疗学;历史与哲学;身心健康;民生健康;考略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1.013

三、本土文化视野中的表现艺术治疗学

(一)表现艺术治疗学的中国建构

近70年来,表现艺术治疗在西方心理治疗学界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在英、美等国更是出现了表现艺术治疗职业化的趋向。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表现性艺术治疗学作为源于西方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开始在中国起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表现艺术治疗学,并对其进行思考与研究。由于政治制度、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等等的不同,东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正是由于这种不同和差异,为中西方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创造了前提和条件。中国表现艺术治疗学科的形成,将会根据中国已有的心理文化背景和本土学科特色构建而成。

中国古典心性学,即中国古典心理学,古已有之。中国古典心理学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自然界、人及其精神思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中国古典心性学所追求的精神超越的境界,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而且在哲学理论体系和心性修养方式的探索中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当代西方心理学历史学家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中国的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学体系。

儒学、道学和中国化的大乘佛学,以及融合三家、汇通一体的宋明理学、尤其是王阳明贯通有无的心学都是发挥直觉悟性的优秀代表。儒家提出的“反求诸己”、“穷理尽性”、“浩然之气”、“体会为心”等见解,道家倡导的“抱朴归真”、“虚静”、“心斋”、“神与自然”等心境,佛学界主张的“明心见性”、“顿悟”、“无思之思”、“体用不二”等思想,都是十分深刻精到的心理学洞见。[76]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易经》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是中国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学者们曾将《易经》冠以“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誉。当代西方心理学,尤其是分析心理学,在其发展初期,便已与《易经》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著名的中西文化交流功臣卫礼贤,又名理查德·威尔海姆(Richard Wilhelm 1873—1930)。经由他多年潜心翻译,向西方传递了中国古老文化中的心理学信息。在该译本的英文版(1967)的序言中,卫礼贤之子海尔姆特·维尔海姆(Hellmut Wilhelm, 1905-)曾说过,《易经》中所阐述的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人类心理现象。[77]荣格也曾经对《易经》有过这样的评价:“《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78] 正是由于这样的高度评价,并通过《易经》启发,荣格提出了他的“共时性原则(synchronicity)”。并将这种“共时性原则”作为其分析心理学发展的内在基石之一。“共时性”原则既是荣格的心理学信念和基石,也是荣格为之奋斗的一种理想。[79]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既有体系与规范的不同和差异,又是互相联系、相互贯通的。西方的心理学为理解东方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而东方文化为西方心理学的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

中国古代医学受哲学的影响,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身心关系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统一作用。儒、道思想对于中医心理学有着深远影响。儒家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仁义道德,其中,“仁”、“和”等思想对中医心理治疗学影响甚深。中医学深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启迪,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80]中国古代医学家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强调精神因素的作用,并将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清代著名医学家吴尚先,曾在他的著作《理瀹骈文》中讲到:“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治。”《东医宝鉴》引太白真人语:“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81]“心疗”作为我国最早形成的治疗疾病的方式之一,对人类的健康、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中医心理学为西方表现艺术治疗学在中国的启蒙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古代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上,也涉及到表现艺术治疗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在我国历史上,舞蹈治疗的思想早有记载。正如前文所述,《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昔阴康氏之始,……作为舞而宣导之”的记载。在这里创造、运用舞蹈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精神情绪压抑和筋骨血脉不畅等问题。这一萌芽状态的原始养生导引疗法,是我国古代在阴雨连绵、寒冷阴湿的季节,运用舞蹈作为导引干预手段,对百姓进行身心疏导和调节的最早记载之一。另外,古代心理治疗方法之一的运动治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思想家所重视。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曾强调指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82]适宜的运动,对于调节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当人们处于强烈的消极状态时,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进行疏导和宣泄。在运动的过程中,人对外界的适应性和抵抗力会有所增强,同时对于人的心理也起到调节的作用。西方表现艺术治疗领域的舞蹈治疗,与中国古代的舞蹈和运动治疗方法不谋而合,强调通过身体动作上的刺激与表达,来缓解患者的心理情绪或身体疾病。

中国古代心理治疗方法中的想象和畅怀,是一种经由医生分析,通过精辟的道理、畅快的言语,去激发患者的想象,使患者神思畅游,超然于目前的困境,从而使疾病得以治愈的心理疗法。在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作品《七发》中,将想象、畅怀的疗法加以运用和渲染。通过奇特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中,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壮美绚丽的画卷。文章中所应用的想象、畅怀疗法同样也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汉书·卷六十四·王褒传》中有所记录:“其后太子体不安,苦忽勿善忘,不乐。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宫虞侍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平复,乃归。”[83]通过语言的开导与文辞陶冶,来激发病者的想象,通过驰骋情怀,进而慧悟道理,最终达到治疗的效果,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表现艺术治疗学,强调的也是通过想象的过程,对记忆进行集中,对内在经验进行融合。充分利用积极的想象,将包含其中的意识与潜意识相互整合,并进行对话。从而达到引起心理的变化,最终改善病情的目的。

古代中国的先人们也发现了音乐具有调解心情、舒经活络、贯通气血的神奇功效。中国古代的心理治疗方法中,曾运用音乐来陶冶性情、调整心境。中国古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受到不同的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同时,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人们为了抒发、表达自己的不同情感和心境,创作出不同的音乐。人们认识到音乐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动人的音乐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解除郁闷的情绪,还可以陶冶人们美好的情感,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高超的歌唱或表演艺术还给人们带来强烈的美的感受和熏陶。正如西方学者保罗·纽姆(Paul Newham)所说:“我们的声音就是自我与感觉的表达。”[84]我们通过歌声可以揣摩出歌唱者的心声,同时听众作为欣赏者,也能被歌者声情并茂的歌声所感染,于是达到双赢的效果。中国古人甚至认为,优美的音乐不仅能使人感到愉悦,就连动物听见也会受到感动。不同的音乐,对于人的情绪的影响亦不同。比如,健康、积极的音乐能给人以正面向上的鼓舞;消极、低俗的靡靡之音,则会使人陷入颓废、悲伤的情绪之中,对于人们构建和谐的生活状态是十分不利的。古人在运用音乐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精妙总结,对于建构中国现代的表现艺术治疗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85]

正如荣格所说,西方的心理学为理解东方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参考,而东方文化为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帮助。[86] 这就为西方表现艺术治疗学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打下了本土根基,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操支持,也为建立和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表现艺术治疗学做好了初始阶段的铺垫。

(二)表现艺术治疗学的现状分析

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疗法在欧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在在临床应用方面也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通过艺术治疗的方式,使病人与其所处环境的内外取得一致与平衡,缓解病人情绪上的冲突,将其不稳定的情绪加以释放,并及时合理地反映个人需要与心理满足。这种以艺术表现的形式作为心理治疗的方法在西方国家十分盛行,并同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与心理治疗领域,是医院、监狱、特殊学校,甚至普通学校、养老院等场合普遍使用的心理治疗方式,同时成为灾难经历者和目击者的重要心理疗愈辅助方式。但是,由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治疗与康复潜力还未被深入挖掘,在临床心理治疗方面,特别是在中国的医疗机构,艺术疗法仅仅被当成是语言疗法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肖恩·麦克尼夫(Shaun Mcniff, 1946- )提倡创造出一种在更为多元化的学术研究环境下,以科学为基础的调查与研究方法。[87]他指出了艺术疗法的优势和魅力,是科学范式所无法实现的,只有治疗师与来访者在不断地互动中才能体验到。他观点表达了大多数临床实践者的期待,他倡导建立以艺术为基础的研究体系,进而发展为以艺术为介质的心理治疗学,进一步作用于生理疾病治疗。这种以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表现艺术治疗学学科的建立,服务于人类的心理治疗事业,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时代召唤的。

中国的表现艺术治疗事业刚刚起步。近年来,中国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过三次。“中国首届表达性心理治疗与心理剧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4—5日在苏州举行。大会由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苏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大会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首次大会邀请到许多国际著名的专家,由美国、日本、奥地利、以色列、瑞典、英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六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交流,分享表达性心理治疗和心理剧的实践经验。

首届大会的顺利开展,为2008年8月1—4日在苏州周庄举行的“中国第二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奠定了基础。在2008年“5·12”大地震的心理援助过程中,很多心理咨询师运用表达性心理治疗帮助灾区的人们走出困境,因而,表达心理治疗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美国、德国、日本、瑞典、韩国、新加坡、阿根廷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同时还有港、澳、台等地区的专家前来交流表达性心理治疗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本次大会不仅有高质量的论文报告,同时还有数场次的非常精彩的工作坊展示,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们显示了表达性心理治疗的独特魅力。大会主题紧扣“发展表达性艺术治疗,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对后现代心理治疗理论、艺术治疗、心理剧、绘画心理治疗、音乐心理治疗等十六个议题进行交流和互动。其中,由任教于台湾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系的副教授赖念华开办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涵融生命的创伤与意义重构”工作坊,较为全面的向参会者介绍了表达性艺术治疗学运用在创伤心理治疗工作的意图与理论基础。其工作坊包括:绘画、角色扮演、心理剧、叙说故事、创作诗歌等方式。通过以上方式来治愈生命中难以言喻的创伤事件,并透过表达性艺术方式让自己重新构建生命意义。[88]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表现艺术治疗方向的研究生也在中国第二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他们的科研成果,其中包括:刘凤琴的《绘画治疗——敞开自闭症儿童的心灵》、吴晶的《音乐治疗中的动力治疗关系》、郑峰的《浅析舞蹈治疗的基本概念及拉丁舞的治疗作用》和王丛丛的《浅谈戏剧治疗及其在电影中的应用》等论文和报告。

2011年8月6—9日,在苏州又召开了第三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主题是创伤与表达性心理治疗。本次会议涉及到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表达性治疗方法在灾后援助中的应用,来自不同国家的灾后心理援助的研究;同时,还涉及到重大的历史创伤课题的研究——关于犹太人集中营生活后的创伤治疗的研究和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创伤治疗研究。本次大会到会注册的海外专家60多人,他们在大会期间展示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开办、展示了自己的工作坊。这三次会议的开展,不仅较为全面的向参会者介绍了表达性艺术治疗学的研究体系,为绝大多数与会学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国内心理咨询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一行业在国内的未来发展趋势不容小视。

此外,第三届国际创造艺术治疗会议,首次于2009年8月15—18日在中国北京举办。大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国奥心理医院、香港人类自然健康工程研究院、北京多维舞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天赋园智障人士调理康复中心联合举办。此次活动由专业发展高峰论坛,专业研讨及讲座、工作坊介绍,以及融合艺术展演三部分组成。大会对“中医文化与身心艺术治疗应用与发展”主题进行讨论,并举办了五感心灵疗愈身心减压工作坊、中华医道与创造艺术治疗讲座、音乐与生理发育藏象基础讲座等富有中国特色的表现艺术治疗活动。会议进一步探讨了中医文化在艺术治疗中的作用和影响,对表现艺术治疗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表现艺术治疗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大陆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厦门大学独家首创了表现艺术治疗学专业方向,开始面向海内外招收硕士研究生,笔者于2007年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开始正式招生;与此同时,又在人文学院同时开创了戏剧治疗专业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并面向博士研究生授课。笔者利用在海外学习的八年时间里,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和资料,先后在民族音乐学、认知音乐学、表演艺术治疗学、戏剧治疗学、仪式与符号治疗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这方面的研究生人才。笔者还从人类学、认知科学、艺术学等方面对表现艺术治疗学进行整合性研究,并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等进行探索。笔者目前开设的《表现艺术治疗学概论》,以及2006—2010年先后开设的《音乐治疗》、《舞蹈与律动治疗》、《戏剧影视治疗》、《美术治疗》、《仪式与符号治疗》等课程深受全校研究生的欢迎,笔者一方面致力于表现艺术治疗学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另一方,也对大学生进行这一领域的普及性教育。

笔者指导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钱陈翔同学的毕业论文《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青春心理保健与治疗研究》获得由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中国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总课题组联合颁发的“2008年全国优质教育成果论文”一等奖。首届研究生毕业生刘凤琴的《表现艺术治疗学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作用——以厦门市自闭症儿童教育中心为例》、吴晶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中的表现性艺术治疗——以厦门市儿童福利院的生理缺陷儿童群体为例》获得评审专家的好评。另一名在读研究生郑峰同学于2010年10月29日,应邀参加由、全国青联、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主办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青年高峰论坛”。他提交的论文《创意生活?低碳生活——金融危机下我国民生健康产业发展对策初探》,从关注民生健康问题出发,以文化产业发展为视角,紧密结合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当下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了较富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一系列观点:“利用多种艺术手段和媒介,对人的健康进行维护”、“用人类智慧和大脑创意创造一种新的健康、低碳生活方式”、“关注民生,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将艺术、创意、低碳、健康融为一体,在金融危机中逆势上扬”。

此外,音乐治疗作为表现艺术治疗学的分支,在中国的发展尤为迅速。中国内地的音乐治疗在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迅速,并且由早先的精神、神经系统的疾病康复,而拓展到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牙科、肿瘤科等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之中。1988年,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医生的普凯元编著的《音乐心理学基础》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音乐治疗方面的著作。

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于1989年10月31日—11月2日在北京召开。参加大会的有来自25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音乐界、医学界、心理学界以及医疗器械厂家等单位的112名代表。会议在介绍了“学会”筹备经过及专题发言后,选举了“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理事会(32人),并讨论通过了学会章程。会议收到论文36篇,对音乐治疗中的临床实践、基础理论、适应症、治疗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交流。第一届全国性的音乐治疗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音乐治疗学的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为今后组织联络音乐界、医学界、心理学界的同仁,力争使音乐治疗学为人类防病、治病、康复发挥其应有作用。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从此迅速发展起来。[89]较早的学会会员员单位如精神病医院、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等,都提供音乐治疗服务。有的医生把音乐与电针灸和电疗结合起来,创造了音乐电针灸仪和音乐电疗仪,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近些年来,一些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心理咨询与相关音乐治疗的研究与应用,这一学科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90]

第二届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学术交流会,于1991年10月24—26日在上海召开。到会人数达100余人,比第一届中国音乐治疗学术交流会有所增加。提交的会议论文50余篇,其中关于精神病的音乐治疗论文27篇、心身疾病的音乐治疗论文2篇、音乐电疗8篇、音乐与中国传统中医疗法相结合以及音乐气功养生方面的4篇、对弱智儿童进行音乐训练的1篇、基础研究6篇、译文及其它方面的6篇。论文在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比第一届会议有所提高。会议期间还有物理学家、数学家、声学专家等作了音乐治疗与科技发展方面的专题报告。[91]

第三届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学术交流会于1993年10月12日—15日在青岛第二疗养院召开。参加学术交流会的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30多人。这次学术会议收到论文共81篇。学术交流会上除了论文交流外,还安排了专家讲座和专题报告。这次学术交流会的论文和专家报告,从数量上和学术领域的扩展方面都较前两届会议有所提高,也有一些很有影响的综合性医院派人参加,与前两届相比,参加会议的医护人员范围有所扩大,音乐治疗从精神科专业医院走向综合医院,说明了该学科在医学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中,首次评选出了优秀论文和优秀录音录像带,并给予奖励。评奖活动在鼓励和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对音乐治疗的学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92]中国音乐治疗学会自1989年成立以来,举办了两次全国音乐治疗骨干培训班,6次中美音乐治疗讲习班,召开了9届学术年会,出版了音乐治疗丛书和音乐治疗学科信息,翻译了美国音乐治疗师手册。1996年由副理事长张鸿懿教授带领的14人代表团出席了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8届世界音乐治疗大会,张鸿懿教授代表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以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理事国的代表身份出席了大会,并被选为常务理事。

1997年,留美归国的高天教授回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并成立了中国第一所专门的音乐治疗机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2003年6月,高天到台湾进行两周的私人访问,参访了台湾音乐治疗服务机构,与台湾治疗师对话,交换心得,讨论海峡两岸音乐治疗的学科教育问题,推广两岸交流的可行性,并开启了两岸音乐治疗学科互动的大门。同年9月他为中央音乐学院本科生开设了音乐治疗课程。

此外,首届国际音乐心理治疗高峰论坛暨音乐想象(中国)协会成立大会,于2009年8月1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邀请来自美国、香港及大陆的多位著名音乐治疗专家出席论坛并进行演讲。共同探讨了国内外最新音乐心理治疗发展的动态,以及如何加强国内外音乐治疗领域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发展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与方法等。为中外音乐治疗界、心理学界,热爱音乐治疗事业的个人、学校和机关、团体等单位提供了一个交流实操经验、研究成果和创新理念的平台。

在音乐治疗的学科建设上,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方向。中中央音乐学院于1997年成立音乐治疗研究中心,并于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上海音乐学院的音教系成立于1997年,于2008年开设音乐治疗专业。上海音乐学院注重该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发展,音乐治疗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见习与实习,充分积累实践经验。四川音乐学院的音乐治疗方向于2004年建立,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并设有音乐治疗教研室。该专业修业年限四年,合格毕业生被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另外,江西中医学院在近年来也开设了音乐学(音乐治疗)方向,是全国率先设置该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支持并有意把音乐治疗学科建成我国一流的音乐治疗教育、科研、临床及音乐特殊教育创新基地,成立了“音乐治疗研究中心”,为临床和科研服务。该中心建有音乐治疗室、音乐治疗研究室、音乐心理催眠治疗室、音乐欣赏体验室等。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接受音乐治疗临床实践教育。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声乐、钢琴、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基础、音乐治疗技术与方法、歌唱医学与嗓音保健、音乐分析、歌曲写作与编配、现代音乐技术与应用、合唱指挥、解剖生理学、病理学、中(西)医基础、舞蹈与瑜珈、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精神病学等学科。对符合毕业资格的学生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标准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93]

有关音乐治疗的工作坊在近些年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其中,首届中英音乐治疗工作坊,于2009年4月,在成都、昆明举行。由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音乐治疗专家海伦(Helen Odell-Miller)教授和阿梅利亚(Susan Amelia Oldfield)教授来成都和昆明作主讲导师。同时,邀请四川大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专家胡冰霜教授,以及成都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家吕建国教授(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担任工作坊翻译。为中国对音乐治疗感兴趣的心理学工作者、医疗工作者和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音乐治疗方向主要面向医院、康复中心、疗养院、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救助站以及工矿企业等单位输送人才。担任音乐治疗师、音乐教师、音乐特殊教师、心理咨询师、嗓音保健、艺术管理工作者,以及应用音乐艺术教育和科研等相关工作。

表现艺术治疗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在中国大陆也有所开展。绘画治疗作为表现艺术治疗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真正的学术研究和应用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1994年龚鉥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艺术心理治疗》一文,这是我国较早的一篇绘画艺术治疗方面的研究文章。随着中西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西方心理学理论影响的扩大,美术(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新局面,比如,心理学学者孟沛欣是我国较早专注于绘画艺术治疗的专家,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她开设的课程主要涉及艺术心理、艺术发展心理、艺术治疗概论等方面,并针对在校学生建立了艺术治疗工作室,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走出困境。她还在全国各地举办工作坊,将绘画艺术治疗拓展到了网络成瘾治疗及企业管理培训等领域。

沙盘游戏又称箱庭游戏(Sandy therapy),兼具戏剧治疗和美术治疗特征。沙盘游戏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学校和幼儿园,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人们通过唤起童心,找到了心灵回归的途径,进而在沙盘治疗中将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等问题进行调适、化解。2010年5月28—30日,在西安举行了以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申荷永为主讲导师的陕西省首届沙盘游戏治疗技术研讨会。同年4月6日,由14名高校老师组成的心理咨询师小组走进了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和孩子们一起玩沙盘游戏。沙盘游戏既提供了可视和观察的载体,也是将心灵问题通过意象呈现出来的媒介,同时还是安全可靠的心理疏导工具,为青少年提供了“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在这个无声的心灵工作室里,孩子较少自我防御,勿需多说话,便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福利院的孩子与普通孩子相比,因为亲人的分离,带有不可避免的心理创伤,是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和特别的关爱的。沙盘游戏作为趣味性很强的表现艺术治疗方法,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通过在沙子上摆放自己感兴趣的沙具模型,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由此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与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使孩子们能够在游戏中获得心理辅导和健康维护。

心理剧,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被介绍到我国,后来逐渐被我国心理咨询行业所了解、学习和应用。在近20年内,先后邀请了多国学者进行心理剧、心理剧治疗自杀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简称PTSD)、心理剧基本技术等专题教学与培训。与此同时,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先后将心理剧理论与技术应用到大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临床治疗实践中。也有人将心理剧的角色扮演方法应用到学校的外语、语文、医学等学科教育、道德教育以及禁毒教育中。资深心理剧指导师萧晴,致力于将西方经典心理剧技术,与东方哲学、医学理论加以融合贯通,并将其运用在咨询、辅导实务中,以阴阳五行生克之理与心理剧手法相结合,促进治疗对象的身、心、灵整合一体、人际关系和谐顺畅,并力求进入“天人合一”之境界。中国心理剧的初步发展,在有效地促进大众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近20年来,表现艺术治疗学逐渐受到了心理学界的重视,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表现艺术治疗的职业化在英、美等国家的快速发展趋势更为显著,并为这一领域的从业者提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和发展的机遇。但是作为表现艺术治疗的研究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表现艺术作为心理治疗的方法古已有之,但是是否能够被正式承认为一种科学完善的治疗方法,还有待于大家的进一步努力,这一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还较短暂、临床经验积累还远远不够。因此,表现艺术治疗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治疗学科,其科学性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仍不够成熟,社会大众对其仍然存在诸多疑问。这也需要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业者加强合作,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组成由艺术、心理学、医学(尤其是中医)、社会工作者等加盟的综合性的攻关团队,在这一学科基础性的构建与实施方面加大力度。

(三)表现艺术治疗学的未来思考

表现艺术治疗学作为表达性心理治疗学的一个分支,虽然学科历史并不长,但是艺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救治作用却从很早就开始了。崇尚自由的艺术与严谨科学的治疗相结合,并融合创造性和体验性于整个过程之中,从而使得表现艺术治疗学的发展显得丰富多彩而又自成一体。正因如此,表现艺术治疗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心理治疗中,有着无法估量的医学功效。艺术元素和艺术创作手段的加盟,为临床医学空间的拓展带来了可能性。表现艺术治疗功能、意义和作用的充分挖掘,为人类身心健康维护和治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近年来,表现艺术治疗学已经在心理健康维护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随着学科逐步确立和深入发展,我们更应该对该学科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更加全面的实践。

在艺术疗法的研究方式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的、以艺术本身为基础的研究范式之前,临床治疗师和理论研究者要拓展艺术疗法研究,就必须尽可能地与科学标准的研究范式对接。[94]只有这样,在表现艺术治疗研究领域中才能获得更多学术上的共识。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中融入严谨的科学研究范式,加上接受治疗者的症状与群体的多样性,这使得对艺术过程及艺术作品的量化,成为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表现艺术治疗学的科学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评估和诊断结果的是否标准化问题、能否用科学的标准和规范要求表现艺术治疗学的临床实验、艺术治疗师的培养和教育教学问题等等,依然还未得到及时解决。同时,表现艺术治疗学是在欧美文化背景下孕育、发展起来的,其如何本土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表现艺术治疗学在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曲折而又漫长的。这也需要我们对该学科本土化发展问题进行审慎思考和小心探索。笔者认为:

首先,要进行系统的培训。表现艺术治疗学领域的诸多项目培训在国内还很缺乏或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本国开设更多的培训基地,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特色培训基地。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表现艺术治疗师作为一个颇具理论素养的医学工作者,需要以扎实、牢固的理论做支撑。例如,在心理剧治疗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各种疗法,所以学员要先学习团体心理剧、家庭心理剧、个人心理剧等流派的实操经验,并加强与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学习、掌握和运用。同时,表现艺术治疗又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技术,足够的临床实践的经历和经验是必不可少的。肖恩·麦克尼夫曾经极力主张:创造性艺术治疗师应该要重新回到艺术工作室中,因为那里是从事艺术探索和去扩展艺术的天然场所。[95]这里所提到的艺术工作室便是艺术治疗师进行实践的场所,通过实际的研究和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艺术对病人本身蜕变的功效和作用。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音乐治疗协会以及国内的表现艺术治疗专业课程的开设,都为这一学科在中国的构建,提供了学习交流的良好平台和生态环境。

其次,要经常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不仅要与国内表现艺术治疗师和学者相互沟通,也要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常规流。保持与与国内同行进行定期沟通和学术交流,极其有利于学科的稳健发展;同时,现代的表现艺术治疗学作为一个学科,是一个首先建立于西方国家的新型学科,国外的科研和实践经验十分值得学习和借鉴。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治疗学专业的教学标准和培养目标,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设置的,并按照美国音乐治疗协会的要求标准开设课程,力图培养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合格音乐治疗师。[96]国内学术界同行之间要建立直接通畅的联系和沟通渠道,以方便学术交流,同时也要与国外学术权威机构建立正常往来关系,及时获得最新科研信息、跟踪最新科研动态、了解最新科研成果。以戏剧治疗为例,它作为诞生于西方的表现性治疗方法之一,从古希腊开始,就开始利用戏剧表演过程进行精神疾病治疗和心理健康维护。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西方人开始重视剧场内戏剧表演过程中产生的治疗性特质和功效,最后才建立起包含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与戏剧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治疗体系与方法。当西方戏剧治疗理论与方法进入我国时,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然后才能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遗产资源,为这一学科在中国的真正建立和发展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最后,十分值得学者们注意的是,表现艺术治疗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作为中国的表现艺术治疗师或研究者,需要深入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和传统资源,进而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表现艺术治疗学学科体系。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很多传统的、与现代表现艺术治疗方式紧密相关的古老文献和传统医术自生自灭、销声匿迹于历史长河之中,至今留存于民间或文献记载中的信息和资料,需要大批专业人员进行挖掘、整理和翻译,但是,现在这一领域年轻的学习者和从业者中很少有人愿意致力于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阅读和研究,亦不愿意走出书斋和实验室,到民间田野中去深入实际考察。所谓“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的古训和观念,已经在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荡然无存了。但是在公元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就有详细的关于音乐与治疗、艺术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记载。比如,《黄帝内经》、《吕氏春秋》和《礼记·乐记》。其实,很多现实中的表现艺术治疗的临床案例都是深受一定时空背景下文化因素的直接影响和主导的,脱离了其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真正意义上的表现艺术治疗是难以成立的。这样就不能死搬硬套、单纯地借助国外的技术和方法,我们需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创造适合中国的理论体系和实操方法。就以中国儿童音乐治疗为例来说,其方法和结果取决于儿童自身的家庭教育环境、音乐治疗师的综合素质等多种因素。一部电影《刮痧》就足以说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治疗的不同态度与行为。随着高等音乐院校、医学院校音乐治疗专业学生陆续毕业,具有专业教育背景的音乐治疗师缺乏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缓解,但真正长期深入儿童音乐治疗机构进行深入实践的音乐治疗师,仍然十分缺乏。正如陈莞在《儿童音乐治疗理论与应用方法》中提到的,在国内音乐治疗发展状况初期,儿童音乐治疗师既不可以坐以待毙,也不可以夜郎自大。中国儿童音乐治疗师需要在学习国际音乐治疗先进体系上下工夫,并结合国内儿童音乐治疗发展现状,进行不断学习、不断实践。[97]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二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比较文学硕士、咨询心理学博士的龚鉥,在其留学期间拥有了心理剧导演和训练师的资格,曾经担任美国心理剧、社会计量、集体心理治疗学会(ASGPP)执行委员及考试委员。龚鉥将中国医学和西方心理治疗结合并发展出其个人的“易术”心理治疗方法,获得了2000年度美国“传统医学杰出成就奖”。在会议期间,展示了他的“转化冲突为户主合作与相互尊重的正向力量”工作坊,深受广大与会者的好评。

表现艺术治疗学,既有其医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源,又有人文科学的背景作为支撑。作为诞生于美国、以欧美文化为人文根基的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研究者在学科的基础建设上多下功夫,少走弯路。我们不仅在理论上需要进一步系统的学习和积累,还要在实践中边做边学,不断探索创新与发展之路。表现艺术治疗学一定能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四、结 语

当富有美学特征的艺术元素与治疗学相结合,就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表现艺术治疗学,它在人类心灵健康的治疗与维护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奥特利(Keith Oatley)将“疗愈”(healing)一词的概念和它的语源来源相联系:“疗愈”(healing) ——“强健”(hale)——“完整”(whole)。他认为:治疗“让自我和关系变得比较完整,而不是一些片段的组合。”他充分了解“完整性”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98]古代的人们在治疗的实践中把灵魂与身体放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灵魂与身体并没有绝对的区别,即使是身体本身也被认为是充满生气而富有灵性的。儒、道文化对于中医心理学有着深远影响,中国古代医学亦十分重视身心关系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统一作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如前文所述,作为一个存在的人,必然具有创作(poiesis)、回应世界苦难和自我塑造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实施和运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都可以在表现性艺术治疗的操作实务中得以实现。许多人在接触这门学科之前都误认为表现艺术治疗学就是以艺术媒介为手段,去取得一些言语心理治疗无法达到的辅助效果。但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专业的表现艺术治疗师相信:艺术所蕴含的生命的美本身就有治疗的力量,它所产生的力量和奇迹是计量指标所无法测算的。

治疗的功能与作用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无论在远古时期,还是在现代社会,从人一出生开始,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不可避免的会遭受各种疾病的困扰,需要疗愈以减轻痛苦。实际上,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物理生物医学的发展直到近代才开始相对地发达起来。身心医学(psychosomatic-medicine)意在使治疗的实践能够关注生命存在的所有维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的手段具有重要的“融通”作用,它同时包含物理和心理两个层面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美国麻省莱斯利大学(Lesley University)将各种艺术治疗,包括舞蹈、音乐、美术(艺术)、戏剧、说故事、诗、即兴写作等,总称为“表现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s Therapy)。它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都是心灵的一种声音,都是心灵外化表现的一种方式。当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创作过程、能力与技术要求上具有不同的特点,都能够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各种艺术形式都具有相对独立性。[99]近年来,关于心理疾病治疗和健康维护的理论一直在不断发展,与之平行发展的是治疗实务和实操技术的进步与改变。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寻找新的方法,整合新的方案来疗愈身心患有疾病的人。表现艺术治疗学深受存在主义、人本主义、象征主义等西方哲学思想流派的影响,不断地在相关的各种心理学领域中汲取营养。这种实验和创新精神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艺术治疗的认识和看法,透过表现艺术治疗的工作坊,参与者可以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进而超越自我,解决积压已久的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获得个人心灵上的康复、痊愈、成长和完善。本文从历史与哲学的角度探索表现艺术治疗学的发生和发展,就是试图向读者提供一个有关表现艺术治疗实务操作的理论前提和基础,为相关艺术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以造福于身心受到困扰的个人和群体,有利于个人或群体身心健康的治疗与保健。列维(Stephen Levine,1937-)强调,表现艺术治疗学强调身体的表现。身体的表现包含了跳舞、唱歌、音乐、绘画、雕刻、戏剧表演及文学作品朗读等。这些艺术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活动肢体、丰富想象、强化呼吸。治疗的力量在于“表现生命的遗憾与恐怖,彰显流亡生活的价值感。如果我们加速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将受到神的祝福、得到平安与喜乐。”[10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进一步掀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高潮。同时,加大力度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和精神支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生健康问题越来越明显地凸显出来,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摆到我们的面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维护人民大众的健康利益,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由于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作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许多人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之生态环境不断遭到人类不良行为的破坏,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对于那些灾难的受害者来说,他们的身心已经处于失衡和分离的状态,他们的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了困扰和危害。因此,如何去促进个人和群体身心发展的健康正常,如何更好地处理灾害受难人群的心理秩序重建等问题,救治和维护工作已经十分迫切。表现艺术治疗学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如何将中国的传统医学和西方的表现艺术治疗学有机结合,如何在中国表现艺术治疗学的创立与发展道路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如何推动中国民生健康、生命救治和身心保健工作与事业快速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

[全文完]

[参 考 文 献]

[76]申荷永、高岚.灵性:分析与体验[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104.

[77]Richard Wilhelm,Cary Baynes & Joan Brown.The I Ching,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pxvi-xvii.

[78]Carl Gustav Jung. & Wilhelm Richard.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New York: Causeway Books, 1975:p141-144.

[79]申荷永、高岚.灵性:分析与体验[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24.

[80]郝志《中医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9.

[81]崔正、彭雪艳.中国传统心理疗法应用的探讨[J].陕西中医,2008(10):1354.

[82]安小兰.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9.

[83]班固.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626.

[84]Stephen K.Levine,& Ellen G.Levine.Foundations of Expressive Arts Therapy: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London:Jessica Kingsley,1999:p109.

[85]赵传栋.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概论[M].北京:艺苑出版社,2004:303-307.

[86]申荷永、高岚.灵性:分析与体验[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8.

[87]Shaun McNiff.Art-based Research,London:Jessica Kingsley,c1998:15.

[88]赖念华.表达性艺术治疗——涵融生命的创伤与意义重构[J].中国第二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09:50.

[89]孙建英.1989年重要音乐活动[J].中国音乐年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540.

[90]张伯华、刘天起、张雯.心理咨询与治疗教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301-302.

[91]张鸿懿.音乐治疗在中国[J].中国音乐年鉴,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223.

[92]于红.我国音乐治疗现状[J].中国音乐年鉴,郑州:大象出版社,1995:177.

[93]江西中医学院2009年音乐学(音乐治疗)专业招生简章,.2011年11月23日,10:30.

[94]孟沛欣.艺术疗法——超越语言的交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87-88.

[95]Shaun McNiff.Art-based Research,London: Jessica Kingsley,c1998:p36.

[96]高天.音乐治疗导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08:16.

[97]陈莞.儿童音乐治疗理论与应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8.

[98]Keith Oatley.Selves in Relation: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therapy and Groups,London:Methuen,1984:p2.

[99]高颖、李明、杨广学.艺术心理治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15.

[100]Stephen K.Levine.Poiesis:The Language of Psychology and Speech of the Soul.London:Jessica Kingsley.1997:120-131.

Dimens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Zhou Xian-bao

Abstract: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is a modern discipline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it is the attempted remedia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problems by the use of all kinds of art media including music,dance,drama and painting,etc.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establishing,origin,and China’s culture background.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高中生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W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塞利格曼和契克森米哈赖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1】。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的青春期,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存在不协调性,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其心理正处在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中,其认知水平、能力人格、社会生活经验都有待完善,同时他们的模仿性、可塑性也较强,因此,在这个时期更容易表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学习适应问题、人际关系不良、情绪障碍、行为问题等等。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发展历史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模式。但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以学生的问题心理为导向,甄别问题学生,注重心理问题的解决,这在学校的个体咨询、心理测量、心理干预方面体现尤为明显。因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其针对的教育对象是“不健康、有心理问题”的人群,也造成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性的缺失,教育效果欠佳,这些问题大大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我们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应该研究并发展人身上如美德、幸福感、成就动机、价值观等积极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解读,从中获得积极意义,培养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品质来帮助人们不断挖掘增强潜在的思想和能力,以促进个体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积极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展示了先进的视角和方向。

本研究通过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坚持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关注积极情绪,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和教师快乐投入地生活,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拟以高一新生为样本,探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应用效果。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按班级整体随机抽取陕西省宁陕县宁陕中学2015届高一级7班、8班共126名新生进行研究,其中男生69人,女生57人。随机确定实验组、对照组。被试此前均未接受过积极心理学取向或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被试所在的班级以入学成绩高低为标准划分,两班级为平行班,学习成绩属中等或偏下,男女分配均衡。实验组男生35人,女生28人,对照组男生34人,女生人29。

(二)研究工具

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即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而成,该量表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至中学阶段学生,该问卷信效度较高,为我国目前测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常用量表[2]。MHT有100个测试项目,9个维度:即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8个内容量表分别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被试在某一维度上得分越高,说明其在该维度上显示的症状越明显。

(三)研究方法

采取不相等准实验设计,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后测法。从2015届高一级新生选取7班、8班两平行班作为实验被试,在入学之初均接受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前测。统一按要求说明指导语,由学生在电脑上接受测试。

7班作为实验组,接受为期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8班作为对照组,期间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其他环境、教育等条件一致。

一学年后,即2016年9月,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心理健康水平后测,进行结果统计分析。

(四)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1.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写适应本地教学的校本教材,0.5课时/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按照心理团体辅导的原理和技巧设计活动课程,倡导学生全体主动参与,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感悟与发展,关注学生内心需求,提供平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倾吐感受、表达情绪,阐述观点、讨论探寻办法,鼓励学生积极特质,从而发展、提高相应能力,完善人格。课程内容包括:积极适应、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等。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学校德育主题开展的知识性宣传讲座,但寓教于乐,将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理念散播于学习、生活,解读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消减其不必要的猜疑担心,引导学生提升认知,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处理问题,发展自我能力,获得生活的价值和成就感。讲座内容包括:新生入学心理干预、优化宿舍关系、塑造良好行为、青春期男生女生生理心理讲座等。

3. 个别心理辅导:与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不仅仅局限于问题学生及问题行为,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困难、烦恼,让学生体验到被重视、鼓励和相信,并且运用心理学咨询技巧,引导学生疏理情绪、宣泄情感、审视行为、改善认知、转化为积极行为。

4.心理情景剧、心理成长晚会、心理微电影大赛、走心歌舞晚会、家长成长晚会等富有趣味,参与性强,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辨析解决心理矛盾,提升心理素质,强化正向行为的活动形式。

(五)统计处理

数据利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研究”总课题组自主研发的课题配套心理健康测评软件――北京师大易度科技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以及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三、统计与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前测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表1、表2可以看出,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前测的八个维度及总量表得分中,实验组7班与对照组8班的大部分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在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因子及总量表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实验组7班的自责倾向、冲动倾向程度及总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班。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后测―前测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表3、表4可以看出,经过1年的心理干预后,实验组7班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以及总量表得分的差值上与对照组8班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以及总量表得分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从表3各因子及全量表得分的差值平均数上可以看出,实验组的焦虑程度均有所降低,而对照组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全量表得分均有升高的趋势。

四、论与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在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下,对照组高一学生在升入高二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以及总量表的焦虑升高程度上都显著高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组。

分析起来有以下原因:

一是度过高中一年的时间,学生感受着来自环境的压力,比如学习遇到瓶颈、自我苛刻要求以及来自他人的过高期望,班级氛围不佳,交际圈狭窄,缺少积极人际关系的情感支持、价值得不到肯定或实现等等。

二是学生自身经历着“心理不稳定期”,自身的认知、思维水平有限,较自我中心化、情绪化、高敏感性,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干扰,激起不良的心理反应。

三是尽管学校提供了体育科技艺术节、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文艺比赛以及道德主题教育等综合素质实践平台,但是对于现代教育来说还是缺少契合青少年心理需求的教育渠道,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事物的独立看法、潜在优势和能力等等得不到宣泄、挖掘、肯定以及提高,造成了心理积压的烦闷。

四是本校学生都是来自于中小城镇、农村,接受着学校及家庭的传统教育方式,教育者们未怀有一种教育心理学甚至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和方式来教育和管理学生,缺乏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内在动机、价值感以及乐观希望等等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忽视也渗透在教育教学之中,造成了消极影响。

所以,从本实验研究结果来看,缺少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导向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和能力的提高,也无法为学生带来持续的幸福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关系的构建、专注力以及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对未来的乐观等等,它依靠的只是学生自身固有的人格素质、自我调节以及外界帮助知识的获得和有限的促进发展。

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着庞大的中小学生群体,传统教育思路、方式必需采取措施去改变。积极心理学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带来了令人欣喜的理论研究基础,让我们再次审视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方法。

第一,改变教育的消极模式,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重视积极潜能的挖掘,以预防为主、全面发展为目的,创设积极氛围,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经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学生群体,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万万不能忘记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的职能。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树立积极理念,当学生出现问题心理和行为时要用发展、成长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和积极的解释风格,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带着积极情绪投入到学习和生活,更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行为,获得价值和效能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根据塞利格曼把解释风格划分的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个别性,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广义教育教学之中,这点让人感同身受。我们要将学生的积极、优秀行为表现对待为永久的、持续的,将学生不符合期望、消极的行为对待为暂时的和可以改变的;将学生的积极表现及优点扩大化,增加表扬的“横度”(面积范畴)和“纵度”(时间范畴),把学生的消极行为具体化、局限化;根据情况合理使用归因方式评价学生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归因【3】。比如:“你这次没有投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而不是“你从来都对团体活动漠不关心”;“部分同学请保持自习纪律”而不是“自习时大家请保持安静”;“你很真诚,你的分享很打动我们”而不是“你说的这件事情很感人”,从这些评价中就可以看出教育效果的差别。解释风格只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方面,但它却是每位老师时刻都在运用的东西,有时老师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解释风格有何不妥以及它是怎样深刻影响着学生成长的。我们要把积极解释风格有意识地使用在教育教学之中,直至形成习惯行为。

第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可能会是心理健康知识的堆积和传授,这种工作方式和内容在实践中都被证明效果极其有限。而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更要采用活动体验式教学法寓教于乐,尤其要注重在活动中体验积极情绪情感和心理过程,突显学生人格特质,引导实践积极行为,培养人际技能、智慧、韧性、宽容等优良品性,帮助普通或具有一定天赋的学生发觉内在的优势,这样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和积极的心态,激发正向情感,提升他们对环境的幸福感,也能够专注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能力、价值体验和成功期望,以此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在实践中,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分享思辨性较强的心理活动课,学生投入度较深、感悟性较强的心理情景剧,趣味性强、参与面广、集体氛围浓厚的团体拓展训练等活动方式在本次实践中都是学生满意度较高,也卓有成效的心育方式。

教育时刻体现着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种过程中,教育者自己首先必须有足够的“积极力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形成积极的关系网络,这样积极教育才能在彼此的关系中“流淌渗透”,所以,积极的心育工作并不只是几个心理老师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渗透在整个学校的教育环节过程之中,这就对我们所有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重视环境对人的塑造,建立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心理学肯定人性内在的积极力量,同时也认为个体人格和经验是从环境中获取的,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模式不成熟,环境对其的影不可忽视【4】。因此我们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促使个体发挥潜在的积极特质,比如美德、利他行为,责任感等等。对中学生而言,他们所处的环境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最重要、最直接、最深入的因素,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人际关系圈和重要教育过程;学生从社会获取间接和相对少量的直接学习经验,耳濡目染,形成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通过宣传、实践,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传播贯彻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之中。本校处于相对落后的山区县城,更应该多多利用充满意义、关爱、善良的社会实践途径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来体验交际能力、利他、自我欣赏和成功,创造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和乐观,以此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通过个体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来塑造、培养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增强个体的“力量”。

五、未来研究方向

(一)本研究的被试样本数量有限,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更大样本更大时间跨度来进行再验证和推广。

(二)基于本研究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校本教材需要进行多次实践、反思、讨论和再修订,本校心理老师的专业素质、职业人格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Alan Carr.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9:序.

[2]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1.

[3]何Z晶.运用积极的解释风格优化课堂评价语言[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04(291):42―43.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12-0004-04

心理教育是以心育心,以人格陶冶人格,以个性影响个性的复杂教育艺术。一个素质优秀、人格健全的学校心理教师,本身就是一本用人格、精神、思想和生命打开的心理教育教材,蕴涵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心理教育资源。成为一个成功的心理教育专业工作者,是许多学校心理教师孜孜追求、积极向往的发展目标。从心理教育专业实践的视野去思考,学校心理教师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哪些?现代学校心理教育需要什么专业素质与类型的心理教师?学校心理教师应该扮演哪些专业的心理角色与形象?这些问题需要心理教师认真思考,更需要理性分析和科学把握。

一、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心理问题

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有心理问题的存在。心理健康的现代人并不是没有心理问题,而是如何对待心理问题。只有正确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学校心理教师才能积极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社会不正之风、精神污染与文化垃圾,教育改革不到位,管理不完善,专业地位不如意,学校心理教师的困惑、失落、无奈和忧虑不断增多,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并且这些心理问题错综复杂,总是交织在一起。

(一)角色心理矛盾

角色是指某一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适当的位置,被该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心理教师在学校教育情境中要扮演的专业角色是多方面的,如心理保健者、心理咨询者、心理辅导者,诸多专业角色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心理教师扮演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与德育工作者、辅导者与管理者之间时常产生矛盾冲突。分析心理教师的角色心理矛盾,主要来源于社会、学校对心理教师的角色期待偏差和心理教师自身的角色意识模糊、角色定位不当。一些心理教师感觉自己是学校教育舞台上的“配角”,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多余人”和“边缘人”,甚至是“旁观者”和“受害者”。对学校存在的一些不良教育现象,心理教师觉得“痛心疾首”,却又感到无能为力、无所适从。面对学校教育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心理教师也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二)工作心理压力

压力伴随着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压力也是人前进发展的动力,不可缺少。心理压力是指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个体预感到可能发生的不安或对威胁有所察觉时而产生的内心不平衡的状态。当今教育竞争日益剧烈,教学强度和难度不断加大,学校、社会对心理教师的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过度的要求演化为多样的心理压力,如工作目标任务的压力、自我发展压力、经济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以及工作过程遇到挫折失败而产生压力等。有调查表明,90%的中小学教师觉得“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学校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样来源于多方面。英国剑桥大学的基里亚科等人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恶劣态度和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学校领导和同事希望心理教师能够帮助对付那些最难处理的问题学生、后进学生或者双差生。有一些心理教师自尊心强,在学校实际地位比较低,往往对工作有更高的个人成就期望,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要拼命去做得最好,希望以此得到领导及周围同事的认同与肯定。不少心理教师感叹,每天工作任务繁重,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和辅导等事项交织在一起,除了要完成本职工作任务,还要想方设法学习进修提高学历层次、业务水平。有的心理教师身兼数职,升学就业指导、行政事务管理、社会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还要与一些来访学生家长交流,加上学校接受名目繁多的检查、考核验收等任务,经常处于应激、应急和“游击”状态,而且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出错。因此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之中,学校心理教师常常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觉得心情很“郁闷”。

(三)职业心理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又称职业心理枯竭、职业心理疲劳,是在长期职业活动中形成的综合心理感受,包括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组成部分。学校心理教师职业倦怠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丧失工作热情,以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对来访者和他人缺乏同情心,对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下降,觉得自己无法或难以胜任工作。不少心理教师缺乏稳定的群体归属感,时常感觉自己势单力薄、孤家寡人,业务上不属于哪一个教研组和专业办公室,就好比是一个没有人愿意理睬的“穷亲戚”。也有一些心理教师缺少职业活动激情和专业灵感,觉得没有适合自己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才能发展的空间,日复一日做的只是单调乏味、机械刻板的基础工作、常规工作,无法创新,难有作为,谈不上什么专业前途和职业理想。有一些心理教师缺乏一贯的职业成就感,认为自己总是在疲于奔命,忙于被动应付。有调查显示,75%的心理教师认为,“每天觉得很忙很累,但总结时又想不出自己干了些什么”。有的心理教师对于不能有效解决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不能够及时帮助来访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怀有深深的歉疚感、自责感和罪恶感。

(四)专业心理障碍

这里所讲的专业心理障碍,不是病态学意义上存在的严重程度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从认知到情感到行为,贯穿于心理教育活动全过程。如专业信念动摇,专业情感淡漠,专业兴趣减退,专业精神萎靡不振。烦躁、焦虑、忧郁、失眠多梦等,这些心理状态因专业而生,也影响专业活动质量,产生的负面心理效应不可小视。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心理障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专业视野的狭隘和认知方式的匮乏,也有来自社会、学校方面的偏见和误解。在领导、同事、学生和家长等许多人心目中,学校心理教师理所当然应该身心健康、“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对心理学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会。似乎只有教育教学管理的本职工作做得最好最优,才是名副其实、合格称职的心理教师。心理教师天经地义应该心理最健康健全,心态最积极阳光,人格最完美无缺,没有心理矛盾冲突,不会闹情绪,没有坏脾气。一旦心理教师的 言行举止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被认为是心理变态、个性乖张或行为异常。在教育观念、组织教学和课程设计方面,心理教师会与其他教师或同事存在不同的看法或者分歧,一些心理教师想张扬自己的教育风格,坚持教学活动的原则和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反而被一些同事和别人另眼相看,觉得是不能够合群的“另类”,从而造成人际关系复杂紧张。

(五)发展心理危机

学校心理教师的心理危机几乎无时无处不在,最突出的是发展性心理危机。发展性心理危机主要是应对学校教育挑战和变革产生的危机。一些学校心理教师对未来职业目标和发展道路感到迷茫,自己究竟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存在着“先天发育不全,后天营养不良”的危机感。面对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不少心理教师感到茫然困惑,找不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看不到自己的工作成果、教育地位和存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自我效能感和教学成就感,产生“辛辛苦苦为谁忙”的疑惑。也有的心理教师觉得自己学富五车、满腹经伦,大有怀才不遇之感。不少心理教师缺少学习进修和研讨交流的机会,提出的进修申请总是“靠边站”和“礼让三先(语数外)”,得不到应有的扶持和重视。许多学校改革人事制度推行聘任制,心理教师缺乏职业安全感,迫于生计与生存的无奈,很多时候只能委屈求全,暂且谋求一席立足之地。

可以说,学校心理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上述这些问题是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并非所有的学校心理教师都存在。当然,影响心理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剖析清的。学校心理教师能够以理性而客观的态度看待自身发展存在的心理问题,比心理问题本身的解决更为重要。学校心理教师要用发展性的眼光来分析把握,用专业化的思路来应对和解决,使得工作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成为其行动研究的课题,职业压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专业发展的危机能够成为专业化成长的契机和转机。

二、现代“心理人”: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色目标

学校心理教育的核心是助人自助。心理教师在心理方面有效自助、他助、互助才能科学助人,心理教师更需要培养自身的心理自助意识和能力。学校心理教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而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是人格健全的、大写的现代“心理人”。笔者认为,心理教育是心灵沟通的复杂艺术,是以心“换”心、以心“唤”心和以心‘焕”心的教育艺术。心理教育也是以德育德、以心育心、以德育心和以心育德的教育过程。学校心理教育的工作既崇高又艰巨,学校心理教师的角色既丰富又复杂。顺应心理教育职业岗位和专业实践的要求,学校心理教师要全面加强自身心理建设,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扮演好多重专业心理角色。

(一)成为心理安全与心态积极的“重要他人”

安全是人不可或缺的基本需要。学校心理教师应该具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没有对职业、交往、生活、环境的过分恐惧和紧张焦虑,没有明显的专业无助感、无望感和失落感;应该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积极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乐观向上的思维方式,富有基于教育原则的爱心,有职业的自豪感、幸福感、快乐感和成就感。只有以积极开朗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和生活,才能适应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才能一步步地取得成功。

要培养心理安全感和积极心态,学校心理教师一是要有积极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生活观,对社会、对他人、对职业、对人生有积极而理智的评价;二是有积极的问题意识,正视职业劳动和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看问题一分为二、实事求是、辩证客观,不简单回避或者随意夸大存在的问题,不急于求成地希望学生个性彻底改变;三是积极的思维方式,不将工作中的一两次失误夸大为自己的完全失败,不企求立竿见影的心理教育成效;四是具有积极的责任意识,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自觉承担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负责,对教育过程成效和专业实践价值负责,对自己的专业未来负责。

(二)成为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的“心理指导者”

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情绪稳定乐观,适应职业岗位要求,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全的自我意识,行为表现方式符合自己的年龄、性别和角色,力争自我的成长。一个心理平衡的心理教师生活在现实和当下之中,重视今天的快乐生活,也能利用过去的经验以规划未来。他们不会总是为过去的错误而懊悔不已,也不会总是为未来可能有的失败而担忧畏缩、惶恐不安。一个心理健康的心理教师,应该能适应紧张,承受压力和挫折,积极安排自己的各种活动,通过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理、精神和情感融为一体,使人生更丰富多彩、辉煌灿烂,更加充满生机和富有文明意义。

学校心理教师要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一是要树立现代心理健康观念,增强积极而科学的心理健康意识,坦然面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挑战;二是协调处理好人际关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辩证对待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善于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建立积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三是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遇到心理失衡可以采用回避法、幽默法与升华法。比如对于“官”念、“钱”途、“物”欲等引发的烦恼与困惑,心理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期望值,采用“低调法”,便会摆脱心理困境。心理教师一旦有了海阔天空的心境和虚怀若谷的胸怀,就能自信乐观地笑对人生的种种苦难与逆境,视世间的千般烦恼、万种忧愁如过眼烟云,不为功名利禄所缚,不为得失荣辱所累,遇事想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处人蔼然,自处超然,无事悠然,这样就能从人生困境或心理困惑中解脱出来。

(三)成为心理自由与精神富有的“精神关怀者”

心理自由的人更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在该我行我素的时候就我行我素,可以在进行发散性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可以充分表现自己思想的火花而无须压抑,不怕别人笑话或讥讽。精神充实主要是指心理教师对心理教育的执着信念、坚定的教育信仰、对青少年学生的充分信任和对自己胜任专业要求的信心。只有精神健康充实的心理教师才能充当青少年成长“精神关怀者”的角色。现代学校心理教师最需要的就是放眼未来的前瞻思维,面向世界的全球眼光,正视困难的坚定信心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学校心理教师怎样才能做一个精神信仰坚定、精神世界充实的精神关怀者?一是要坚定爱国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善于汲取传统心理文化的精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追求卓越;二是建构学校教育精神,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完善人格,积极争取获得社会机构和同伴的专业支持;三是学习专业精神,树立以人为本、助人自助、育人至上的心理教育理念,培养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气质和专业智慧,着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精神境界;四是实践时代精神,与时俱 进,求真务实,努力做一个教育思想解放、教育观念先进,锐意教育改革创新的现代教师。

(四)成为心理成熟与人格健全的“个性示范者”

心理成熟是指个体逐渐内化其社会经验,从而形成生活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的理想状态与水平,包括认知成熟、情感成熟、性格成熟和自我意识成熟等。教师的心理成熟是一种教育智慧,是一种专业能力,是一种人格力量,更是一种综合素质美的体现。人格健全的心理教师应该具有现代人格特征,养成文明的生活行为习惯,富有责任感和正义感,具有爱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并认识自己存在的心理潜能,善于发现自己的才能和优势。

学校心理教师如何成为心理成熟与人格健全的“个性模特儿”?一是善于对自我人格进行理性自觉的心理分析,培养个性特长和专业人格特征,自觉克服和矫正人格缺陷,善于汲取心理营养,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善于化解诸多心理矛盾冲突;二是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不断汲取心理教育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因为“知识改变性格,学问变化气质,奋斗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三是积极从事专业实践和服务活动,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四是善于扮演多重专业角色,掌握专业角色技能,能够协调多重角色冲突,增强角色自立自主意识,正确定位专业角色,把自己区别于一般的心理学教师、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和德育教师。

(五)成为心理和谐与个性张扬的“自我实现者”

实现自身的心理自主和谐是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第一要务。心理和谐体现的是心理品质真善美的高度统一,表现在与社会和谐、与他人和谐,以及个体身心和谐。而心理发展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理想状态。自我实现是张扬鲜明独特个性,形成自身教学风格,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真正自我实现的心理教师,才能在学校生活中积极引领其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教师开始认识到,没有疾病只是健康的最低要求,健康的目标应该是追求更加积极的人生境界、更高层次的社会适应和更为充分的专业发展。

学校心理教师怎样才能自我实现呢?最实际的策略:一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理想目标,明确阶段性成长发展目标,找准立足点,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努力;二是树立健全的自我意识,就是能够客观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勇于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专业发展目标;三是积极从事校本教学研究和专业科研活动,在行动研究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维能力,成为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的心理教师,对于心理教师而言,“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理念显得更为至关重要;四是开展专业交流对话活动,学习观摩心理教育界同行的有益经验,自主进行专业反思,包括课堂教学过程反思,进行教学工作小结和写好教育教学随笔,不断积累提高;五是发挥专业所长和优势,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在专业实践中长才干、作贡献、塑形象、展风采,因为心理教师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振兴心理教育的希望在心理教师。心理教师的专业理想就是努力成为理想的专业化教师。理想的学校心理教师,应该也必定是心理安全、心理平衡、心理自由、心理成熟和心理和谐的专业教师,应该也必然是心态积极、心理健康、精神富有、人格健全和个性张扬的优秀教师。当然,我们很难简单刻画学校心理教师的完美形象,我们不应该也根本不可能机械刻板地要求所有的学校心理教师都成为个性整齐划一的模式化教师。何况,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心理特征完全相同和个性人格十全十美的现代人存在。人为设定一个“高大全”式、神圣化的学校心理教师榜样并不现实,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实践意义和教育价值。向着专业化目标自觉前行、不懈奋进,学校心理教师要懂得反思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明晰专业发展的角色心理目标,确定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才是最智慧的选择。而学校心理教师如何理解和建构多重复杂的专业角色,笔者也将另文进一步加以阐述。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07SJB880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得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资助。)

注释: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339,

[2]崔景贵,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工作中的心理障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 (11):4~7,

[3]崔景贵,助人自助: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的理念与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07, (24):4~8,

[4]早在1949年,当托尔曼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他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了“心理人”这一主题。《心理人》(Psychological Man)就是其就职演说的题目。面对当时美国社会所流行的、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的的“经济人”,托尔曼从心理学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出发,提出了“心理人”的概念和观念,呼吁人们注重生活的品质,注重生活中的心理感受和意义,从而提出了心理学对人们生活质量的研究,以及关于生活质量的心理学。参阅申荷永,高岚,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30,

[5]崔景贵,心理教育范式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48,

[6]崔景贵,专业化:国外学校心理教师发展的路径与目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 (8):74-79,

(作者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电邮:cuijjnggui@jstu,edu,cn)

学术空间征稿启事

上一篇:班级建设论文范文 下一篇:财务管理教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