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4 08:20:37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1

1.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

由于生活环境的单纯,大部分中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困扰都是相似的,家庭方面主要是与父母间的沟通问题,学校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与学习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这些类似的问题困扰,把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困扰通过团体辅导加以疏导既可以降低学生单独参与辅导的精神压力也可以高效的对团体成员具有的心理困扰进行解决,能更有效率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1.2中小学生思维的简单性

中小学生相比于成年人思维更简单、单纯,并且乐于参加团体活动,这也使团体辅导的有效实施有了更多可能。在团体辅导开始后大部分儿童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团体辅导中,并能积极踊跃参与其中,不带有过多的戒备之心,这也是中小学生适宜做团体辅导的原因之一。

2.团体辅导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环境中,不可必免的存在于团体生活中,而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开展团体辅导不仅使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积极地感染力也能通过有效的团体辅导传递给彼此,使正能量在团体中得到关注。除此之外,团体辅导过程使学生产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在无人交流、或单独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有问题困扰的学生本人会认为自己是怪异的与其他人不同的,因而情绪低落,自卑情绪很强烈。但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每个人都存在类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扰因素,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低落情绪,并能接受自己遇到的生活困扰,而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避免了因不理解这些困扰只是正常现象而自暴自弃的情况。在中小学生间同伴效应是很明显的,同龄人间的交流更容易,提出的意见也更易于被接受,因此开展团体辅导增加了同龄人间的纠正与支持的可能性。让完全受教师、家长教导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多同龄人的建议,并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3.团体辅导时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生的团体辅导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开展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3.1团体心理辅导应围绕相应的主题展开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主旨,并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活动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活动能否给学生启示,使团体辅导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点。

3.2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中角色的界定要清晰

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不是一个老师更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指引者。倾听同学们的困惑,然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3.3要做好时间的分配

不可把前半程的活动堆积的很饱满,而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后期活动戛然而止,同学们的看法与意见均未表达清晰团体辅导便结束了。团体辅导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的自我发现与醒悟过程,如果因为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而达不到辅导效果,那么辅导就是无意义的,也会使学生误解团体辅导的真正目的。

4.总结

就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现状来说团体辅导确实是一种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展以预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心理训练和能力提高的团体训练是很有价值的。需要不断探究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完善团体心理辅导、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没有终点的。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2

关键词:辅导员;团体辅导;带领者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017-02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频发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更多的重视。2002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已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单一的个体辅导已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的要求,需要寻求新的教育途径。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主要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健康成长[1]。由于其效率高、适应范围广等特点,团体辅导已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很多应用[2-3]。

一、辅导员作为团体辅导带领者的可行性

辅导员工作职责与团体辅导领导者存在很大的相通性,譬如两者都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可以将团体辅导引入到辅导员工作中,扩展工作手段[4]。

1.目标相似。团体辅导本身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和治疗的作用,通过成员相互作用,来协助他们增进自我了解、自我抉择、自我发展,进而自我实现的一个学习过程[1,5]。团体辅导的教育能够使大多数成员在团体辅导中学习到新的行为和态度,帮助成员充分发展,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纠正成员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促进良好的发展与心理成熟,培养健全的人格,协调人际关系;同时能够发现需要进行个体辅导的人员,引导团体成员接受心理辅导作为个人成长的一个途径;此外团体情境下成员能够感受到接近现实状况的氛围,可以协助处理情绪困扰与心理偏差[1]。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自身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提升,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

2.角色相似。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以学生为本,了解和研究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过程中辅导员不可避免要组织各类活动,并且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行适当的引导,保证学生的成长,这些与团体辅导的领导者是类似的,团体的领导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团体内的沟通互动、帮助团体成员进行互相学习、指导他们建立个体目标,并且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及时付诸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两者的角色都是多重的,既作为领导者,也是观察者,更是一个参与者。

3.对象相似。与团体类似的班级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班级中学生的年龄、背景、知识、文化水平基本一致,并且面临共同的发展课题,如学习问题、择业问题、人际关系等。学生通过班级活动自我教育、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和共同成长。团体辅导的成员也是面临类似的问题,且都是通过成员的主动参与,促进成员在活动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二、辅导员作为团体辅导带领者的态度

辅导员带领团体辅导过程中,辅导员自身的态度对于团体辅导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保证团体辅导过程的进行和团体动力的发挥,辅导员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应当具有积极态度[5]。

1.专注――积极融入团队。(1)辅导员应当安排出专门的时间,对于团体辅导的主题、实施方案、团体成员筛选、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估与反馈等工作进行设计及整理。(2)活动前做好日常工作的安排,活动中带头认真遵守活动规则,全身心投入活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3)对所有成员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具有明确的生活取向,自爱自信,能够自我肯定,做到个人表里一致,心口如一。(4)做到同喜同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清楚了解个人的价值观,时刻为成员提供支持,包括积极地关注和进入他们内心的意愿,相信团体活动的作用。

2.勇气――积极参与活动。(1)勇于自我分析。了解自己内心的问题,认识自己的价值观,清楚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意识到个人内在的冲突和问题以及这些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影响。(2)勇于展示自己。勇于进行自我评价,以此来鼓励团体成员进行真实的自我探索。在团体中敢于冒险并坦率地承认错误,不在意表现出自身的脆弱,直面学生并明确表达自己的反应,与团体成员讨论自己的想法,分享自身的感受。(3)勇于应对意外情况。在团体活动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意外情况,包括团体成员的不配合、偏离团体预定主题,团体中个体差异引起团体内部冲突,甚至是对辅导员本身的批评等,这些都需要辅导员充满勇气地面对。

3.真诚――抛开现实面具。(1)坦诚承认不足。辅导员可能遇到专门的知识欠缺与团体辅导技术欠缺,辅导员应当如实告诉团体成员目前所面对的困难,摒弃团体中任何不真诚的行为。(2)抛开身份、面具以及围绕自己的光环。不能生活在借口之中及辅导员的面具后,辅导员此时就是团体内平等的一员,也不能刻意躲藏在面具、自我防御、无足轻重的角色或某种光环之后,真实地适当透露自己,说出自己对团体活动的反应和感受。(3)认同感。要求辅导员对于自己有清晰的自我认同感,了解自己的价值遵循内在的意愿而非外在的他人期望来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自己的需要、恐惧、动机和目标,同时接受所有人的长处与不足、每个人的差异性的需要及目标等,引导所有成员相信团体辅导过程并始终充满热情[5]。

三、辅导员作为团体辅导带领者的多重角色

与团体辅导类似,辅导员带领团体过程中主要有四个任务:调动团体成员参与的积极性;适度参与并引导;提供恰当的解释;创造融洽的气氛。辅导员在团体辅导中扮演着多重角色[5-7]。

1.团体辅导的领导者。辅导员在团体辅导中的首要角色就是领导者,活动前的策划和准备,活动开始阶段的开启团体讨论和互动,催化团体气氛,以促使成员进行自我探索,活动中的启发、鼓励和引导,活动结束时的总结和事后的效果追踪、反馈等。

2.团体辅导的观察者。辅导员在团体活动过程中还要发挥观察者的作用,观察团体辅导过程的进行,当团体辅导出现阻碍时,探索引起阻碍的原因,协调团体内部的关系、处理不同的意见和需要,同时观察团体成员在活动中的参与度与反应,了解差异化的个体需要,为后续的个体辅导或活动改进做铺垫。

3.团体辅导的参与者。辅导员在团体中也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积极地参与活动,把自己作为团体内的普通成员,感情投入地专心聆听他人的表达,专心地观察成员的一举一动,全身心地接受,不妄加判断;同时通过鼓励提高成员的自尊、希望和信心,改善团体的氛围,促进团体的和谐及性能的发挥。

4.团体辅导的示范者。辅导员为团体成员讲授新概念、新理论与新方法,提供新信息,介绍新价值。同时以适当的行为为团体成员提供模仿的榜样,帮助成员矫正偏常的认识和行为。同时协助做好团体内沟通,帮助成员确定对方所说的含义,使沟通更清楚、具体。

四、辅导员作为团体辅导带领者的不足及改进

1.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心理知识培训及严格、系统的专业实践训练,辅导员在带领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不足[5,8]。(1)事无巨细、包办代替。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辅导员会不自觉体现帮助学生处理问题时的工作态度,尝试面面俱到,这会损害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调节及自我完善的功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2)权威居多、说教过多。团体辅导的过程在于引导团体成员自我教育和自我启发,辅导员需要讲授新概念、新理论与新方法,提供新信息,介绍新价值,但是这也是一个与其他成员交流、探索,引导他们分析和接纳的过程,不能进行传统的灌输式的说教教育。(3)过多自我开放、角色混淆。辅导员需要通过自己的示范来引导和推动团体活动的进行,需要进行恰当的自我表露,不是过度自我开放,放弃自身在团体中的其他角色。

2.为了提高辅导员作为团体辅导带领者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团体辅导的效果,需要对辅导员进行两方面的培训。(1)学习心理及团体辅导的理论知识,提供系统、全面学习和培训的机会。(2)参与有关专业实践的经历,参与心理咨询团体或个人成长团体的经历,体验团体的力量,学习如何自我表露,领会自我分享时的困难,学会理智认识情绪水平,了解成员对指导者的感染力和知识的依赖。

辅导员成长为合格团体辅导带领者的途径为:理论学习参与团体观察学习带领团体检验提高。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陈婧,陆春红.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学理论,2009,(13).

[3]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4]夏文芳.高校辅导员工作引入团体辅导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5]杰拉尔德q柯瑞.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6]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发展[M].台湾:台湾心理出版社,1997.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3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12-02

教高[2006]16号文要求:“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90后”为主的高职学生群体,有着自身的意识和行为特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党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技术,不但适用于心理障碍的治疗,还广泛用于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径。因此,如何更好地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成为当前高校工作者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团体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

1.对象相同。团体心理辅导通过组织活动、创造特定情境来间接地改变人的思想与行为。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人是主体,人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彼此交流、彼此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格,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等问题,主体是人,客体是人,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由此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都以人为对象,所有工作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

2.目标相交。团体心理辅导的终极目标是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人的成长,达成自我实现。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内容还包含对人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来促进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两者在实现的目标上是相交的。

3.功能相似。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育人功能,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流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自我增长过程。而中央16号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由此可见,两者在培育人的过程具有相似性。

二、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吸收心理学、论理学、美学、逻辑学等其他学科的成果和经验,其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知识化,尤其是心理学知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更增强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而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咨询方法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显优越性,把团体辅导的思想和方法引入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1.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现今“90后”高职学生个性明显,对他们采取完全共性的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会有所欠缺。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团体内各成员的互动,集思广益,相互影响,在特定情境下的教育指导丰富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团体成员在活动过程中学到新的行为方式,并学会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得到成长和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引入团体心理辅导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资源和新视觉。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思维活跃、思想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对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质疑精神,在团体辅导中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会引出各种观点,成员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探索个人价值等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资源,而且将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容易激发出思想火花,多种价值观、人生观的冲击和交织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使其产生新视觉,彼此启发。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与高职院校学生相比,本科院校学生更加活跃,积极主动,并且注重实践能力,因此,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育人效果将更显著,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团体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参与性、互动性、生动性,将其中的方法和理念融入到理论教育课堂里,很好地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学模式单一、理念陈旧等问题,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育中,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与实效性。

2.团体心理辅导在不同学生群体中的运用。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学生都是以不同的群体形式来学习和生活,采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技术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更加深刻,体验也更加强烈。首先,运用在班集体上。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可以尝试把班集体作为一个团体,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例如,大一新生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大二学生如何应对学习压力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开展相应的团体辅导。首先,以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以活动塑造健全人格。其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关注“三困生”(指家庭经济困难生、学习困难生、心理困难生),针对这些特殊群体不定时地展开团体辅导,例如,以促进学生相识并且彼此接纳、信任为目的的团体活动,或以消除学生在陌生环境中的紧张、焦虑、自卑为目的的团体活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逐步引导他们在现实日常生活中自助,互助,共同进步。

3.团体心理辅导在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的运用。中央16号文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面对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够的,必须不断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学习更多跨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才能与教育对象进行更好的双向互动。实现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人员是关键。要通过工作人员的配合,普及心理知识,掌握团体心理辅导技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咨询意识和水平,着力造就一支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孔青梅.团体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探索[D].广州:广东商学院,2011.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4

关键词:心理学;倦怠; 团体辅导; 帮学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

一、团体辅导帮学目的

团体辅导属于心理辅导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对具有学业倦怠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主要有两方面的目标。

一是通过认知行为互动的团体辅导,使具有学业倦怠的学生面对学业倦怠问题建立合理的认知以及学习行为,通过实践学习问题解决的策略,促进人际交往,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学习目标,从而显著的改善学习倦怠状况,有效减低情绪衰竭,讥诮态度,并提高学生的个人成就感。此外,次要目标是为后续关于学业倦怠以及团体辅导的实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较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团体辅导帮学方法理论基础

1.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以及无动机三种类型。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外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无动机是最缺少自我决定的动机类型。它的特点是个体认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此理论中,团体辅导应当激发学习倦怠学生的内部动机,并引导其寻找外部动机,从而解决部分同学动机缺乏的问题。

2.萨提亚治疗理论

萨提亚治疗理论也被称为联合家庭治疗理论。联合家庭治疗理论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萨提亚建立的心理治疗理论认为,进行心理治疗的最大特点是要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是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此理论与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类似,但是本疗法更加强调于联合家庭等方面进行治疗。因而在对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帮学的过程中,根据此理论,团体辅导中应当注意联合被帮学者的家庭共同进行帮学,如与父母进行交流,鼓励父母与大学生多进行亲子交流,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等。

3.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认为,人生来就具备理性和非理性两种思维,理性思维使人通过思考和学习推动行为,迈向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个体对事件的非理性信念导致对诱发事件产生负性情绪和行为反应,通过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改变建立理性的人生态度。根据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学业倦怠大学生对学业的情绪衰竭等表现,源于对学习的不合理信念。团体辅导中通过设置适当的认知和行为作业,帮助他们认识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建立客观合理的思维方式;矫正不合理的情感,获得合适的情感体验;矫正不合理的行为,建立合适的目标。从而建立积极理性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三、团体心理辅导帮学方法与程序

1.团体辅导帮学方案程序设计

(1)团体辅导的初始阶段。在本阶段中,团体辅导的目标是促进组员彼此间认识与了解,使组员感受并习惯团体中的互动方式。此外,此阶段另一个目标是确立团体规范以及协议,使组员认识到团体的功能,组长的责任以及作为每个组员的责任,并进行团体规范的制定与签订。

(2)团体辅导的过渡阶段。在本阶段中,团体辅导的目标是为了引发组员的问题表露,促进其挖掘学习背后的动机与兴趣,以及当前学业问题的不合理信念。在此过程中促进组员间建立信任、坦诚互助的氛围,协助组员开始自我探索与认识,树立组员信心,促进组员间彼此支持与帮助。

(3团体辅导的工作阶段。在本阶段中,团体辅导的目标是为了探讨个人问题的根源,促进自我管理,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本过程中,辅导组织者应当协助每个组员设定个人目标,运用团体小组动力,制定相应的学习改善计划以及问题解决方案。

(4)团体辅导的结束阶段。在本阶段中,团体辅导的目标是彼此反馈,活动组织者应当注意观察并记录组员们的变化,评估组员自我任务,处理离别情绪以及团体未处理事宜。最终对本次团体辅导的学生参与状况以及辅导帮学效果等进行记录,以便进行长期跟踪与研究。

2.团体辅导帮学方案内容设计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有效途径,团体辅导时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设计和组织一定的团体活动,引发团体成员的主管体验和感受,从而对其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对于团体辅导学习倦怠帮学方案的内容,团体辅导以活动为本,强调主观体验,学生喜闻乐见。因而团体辅导采取以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各种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参与和体验,其游戏性质使得大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减少了他们对学校和家长“要教育我”的抵触情绪,也降低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真实问题时所产生的压力,使他们可以更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能力、体会活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体验和认识,从而最终达到娱乐放松以及解决学习倦怠问题的双重目的。

根据团体辅导程序设计的研究,在内容方面,应当根据每个阶段目的不同对团体辅导内容进行不同设置。

四、团体辅导的注意事项

团体辅导也非常重视良好团体氛围的形成。接纳、安全、尊重、温暖的团体氛围可以使成员真诚地开放自己,信赖他人,坦诚地探讨存在的困扰。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设立特定的场景活动,利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达到集思广益、互帮互助的目的,非常适合学习倦怠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者建议学校组织者遵守:师生和谐原则、重视学生主体性与学生隐私相结合的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相结合原则、领导者的影响力要适中。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5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 护生 心理健康

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刚从初中毕业,年龄小,适应能力欠佳,入学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若不能及时疏导,将直接影响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习发展。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其有针对性地调适,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人际心理理论等为基础的助人自助过程,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观察、学习、交往,促使个体开展深层次的探索,认识自我和他人,建立新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以促进良好适应和发展[1]。本研究旨在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促进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提供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某校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102人,实验组50人,对照组52人,均为女生,年龄16-17岁,平均(17.2±1.35)岁。排除有精神病史及人格障碍者。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2],包括90个项目9个因子,从抑郁、焦虑、恐怖、敌对、偏执、躯体化、人际敏感、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方面反应个体的健康水平。量表信效度良好,采用Likert5级评分,0表示从无,1表示轻度,2表示中度,3表示相当重,4表示严重。

1.2.2实验干预设计。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设计,团体心理辅导前对两组学生进行SCL-90集体前测。测试后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结束后再次用SCL-90进行集体后测。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分析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提高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为重点,涵盖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情绪调控、挫折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团队合作、角色适应、学习适应8个方面的心理辅导内容。心理学专业人员从事团体心理辅导员,每周1次,共8次,每次活动时间为90分钟。

1.2.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P

2.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学生SCL-90各维度比较: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SCL-90各维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的焦虑、恐怖、人际敏感、精神病性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校心理辅导模式,形式生动丰富,以活动、游戏、角色扮演、心理剧等为载体,团体成员通过参与、体验和感受,在相互了解中交流、探索,在感悟中提升、发展,解决成员共同存在的心理困惑。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改善高职护理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如何将团队成长中的成功体验真正内化于心,延伸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仍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6

[关键词]团体心理;学科教学;辅导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8-0008-02[ZW(N]

[作者简介]蔡任娜(1987―),女,广东潮州人,硕士,韩山师范学院教师。

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渗透到各个学科中才更有效果。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和有效的形式之一,本文将探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意义及其具体方法。

一、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开展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创设平等、安全、温暖、和谐的团体氛围,让成员在一系列的团体活动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接纳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有四大功能,即教育、发展、预防与矫正。在教育功能上,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培养人际交往技巧,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发展功能上,团体心理辅导能够促进成员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成员健全的人格。在预防功能上,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在团体中,成员可以一起分享、探讨目前或今后可能遇到的难题,以及研究积极、可行的解决办法。这样不仅可以让成员收获归属感与友谊,而且也可以预防和减少成员心理问题的发生。在矫正功能上,团体心理辅导提供类似真实社会生活的情境,特别适合有情绪情感问题及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个体。

目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很多理论与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帮助学生应对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环境适应等问题,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还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让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进而提升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为寻找一种适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并非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若能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运用于其他专业课堂中,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渗透性。每个班集体都是一个团体,每个学生都是团体中的成员,教师就是团体领导者,如果教师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来管理班级,那么不仅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而且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及其运用

(一)团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学是指把团体作为一种心理学的有机整体,并在这种整体水平上探求团体行为或人的社会行为的潜在动力。团体心理辅导强调整个团体的动力性质,通过团体内积极的人际互动来增进团体的凝聚力,促进团体成员发生改变,而每个成员的改变也正是整个团体动力性的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关注和利用班集体的团体动力。例如:设置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使班级具有一致的目标导向;开展竞争与合作的班级活动,进而活跃课堂气氛;采用民主和讨论的方式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二)社会学习理论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在团体辅导中,要为来访者创设一种充满理解、关爱、信任的情境,而

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变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关心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在学习和生活上共有的困扰,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营造出真诚、支持、信任、接纳的氛围,让学生放下防御、开放自己。

(三)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所创立的以人为中心疗法,被广泛地运用于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和教育等领域。它的基本假设是:人的本质是可以信赖的,如果给来访者提供适宜的环境氛围,他们就会动员自身的大量资源去进行自我觉察、自我接纳、自我实现,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基于该假设,教师应对学生持有积极的态度,并给予其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同理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错误的行为或者不良表现,应用关注的态度接纳它;对学生良好的表现或闪光点,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学生感受到越多的积极关注,他就越容易表现更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变化,进而也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成就感。

(四)人际沟通理论

人际沟通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它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前提与条件。只有提高沟通技巧,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才能改进沟通的品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言语所传达的信息,也要留意自己的非言语所传达的信息,比如手势、表情、语气等。此外,教师要不断地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以减少沟通中的误会,确保师生双方的沟通是有效的。

(五)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划分了四种生活态度:我不好―你好,这是抑郁者的态度,对自我和世界的评价都比较消极,急需他人的认同与关爱;我不好―你也不好,这是一种厌世或严重精神紊乱者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容易放弃自我、厌倦世界;我好―你不好,这是怀疑和独断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容易对世界和他人保持怀疑的心理,无法接受自己的错误,甚至攻击和伤害他人;我好―你也好,这是健康的态度,既能肯定自我,也能认可他人。如果个体在其所在的环境中获得自身价值以及他人的肯定的话,就容易形成这种态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并让学生互相表达对他人优点的赞美,形成欣赏他人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韦志兆.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7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赵英,陈云在其文章中指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团体并不是一群人的简单组合,而是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赵英,陈云还在其文章中提到,当代大学生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

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过于重视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学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不够。

2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系列的,是对一个团体的多次辅导,分阶段,每两次辅导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是一个情感连贯、主题渐近的过程。

2.1关系建立阶段

这一阶段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的目标就是关系的建立。一般1到2次的辅导,使得成员可以相互认识,建立良好的团体成员相互关系以及良好的团体辅导心理氛围。

2.2主题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团体心理辅导步入辅导的主题,主要目的是使成员通过具体的活动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并且受到启发以模仿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一般是3次以上的辅导。

2.3团体结束阶段

这一阶段团体心理辅导已经即将结束。在这个时候对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可能会使成员依依不舍,有的还可能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因此系列团体辅导的最后1到2次要进行团体关系结束的处理。可以设计一些分享活动,让成员们回顾分享在整个系列团辅中的成长与收获。

3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中运用的现状

3.1组建新团队

高校新生入学,新生会存在较多的不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新生快速相识,建立良好关系。余洁等人在其文章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适应新生活的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中有一部分就是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来使新生相互认识。

3.2针对学生普遍困惑,进行专题团体心理辅导

高校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普遍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大一新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余洁等人在其文章中就对新生的适应性做了较为完整的团体心理辅导设计。张徽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对在校园适应与满意度两个维度的适应水平显著提高。王小凤等人在其研究中得出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疏导寝室人际交往障碍,改善成员亲密度,促进良好 的人际交往等产生一定的效果。

除了新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适应性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以外,还会有危机情境应对。阚瑞云的研究对一名女生自杀未遂事件影响较大的学生61人进行了危机干预研究。研究表明学校建立危机快速反应小组,对于解除大学生的情境危机,减轻其创伤反应,维护校园的安定,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

此外,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与课程相结合。曾令玉,林凡在其研究中就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与生命教育课程相结合,通过设计和实施针对性、启发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中认识生命特征,提升生命价值,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3.3针对某类困惑较为突出的学生群体

一类特质相似的学生会产生相似的困惑,这样的群体也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王风姿,张海华在其研究中就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在自卑特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说明统合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在干预自卑特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切实有效。

4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中运用的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是适用面广、形式多样、获益面广、主题涉及丰富等等。从心理团体辅导在高校心理辅导运用的开始到现在,这些优势已经明显体现,并且与高校心理辅导的需求相结合,越来越受到高校心理辅导的青睐。笔者认为:第一,在当前高校教育的背景以及我国教育大环境下,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中的运用会越来越广泛;第二,团体心理辅导还需要通过实践去完善并且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赵英,陈云.谈校园团体心理辅导的认识及实践[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2] 余洁.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大学新生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J].校园心理,2013(4).

[3] 张徽.团体心理辅导调适大学生适应不良问题研究[J].世界家苑,2011(6).

[4] 王小凤.团体辅导在解决寝室人际冲突中的运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7).

[5] 阚瑞云.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情境危机的作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0(19).

[6] 曾令玉,林凡.团体心理辅导在“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运用[J].咸宁学院学报,2010(11).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8

关键词:团体辅导法;基础课;范例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84―04

就全国而言,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既有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缺乏积极应对、创新意识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单向灌输、我说你听、“一言堂”、缺少教育教学对象的积极参与、缺少与教育教学对象的主动沟通,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笔者多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从2009年起,开始尝试将“团体辅导法”引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中来,并先后在我校的2009、2010两个年级的“陈赓教学实验班”、“高水平运动员班”、自动控制、导航、仪器仪表、财会、电子商务、法学、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1100多名学生的7个“基础课”教学大班中使用了这一方法,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引入”的学理基础

研究表明:“团体辅导”与“基础课”教学,有着广泛的内在关联性,将“团体辅导法”引入到“基础课”中来,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一是“团体辅导”与“基础课”教学对象具有一致性。“团体辅导”按功能可分为“成长性团体辅导”、“训练性团体辅导”和“治疗性团体辅导”。“成长性团体辅导”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团体咨询形式,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更受关注。“成长性团体辅导”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团体成员的主动参与、表达自己,进而找到大家共同的兴趣与目标,重点放在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方面。“成长性团体辅导”比较适合于高校大学生,他们年龄相近、文化程度相同、生活环境类似、又抱有同样的发展课题或面临同样的苦恼,如学业、交友、人际关系等,这种“同质性”的团体成员相互间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从而达到辅导的目的,显然,我们所要引入的“团体辅导”是前者。

二是“团体辅导”与“基础课”教学目标具有相融性。团体辅导专家普遍认为,团体辅导的目标可以分为“特定目标”、“过程目标”和“一般目标”。“特定目标”是指每个团体辅导都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过程目标”是指团体辅导需要经历若干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一般目标”是指无论哪种“目标”的团体辅导,都要通过各种团体活动的形式,使参加者获得生长、发展的机会,强化他们的兴趣与经验,培养他们对社会的习惯、态度与责任,更好地适应社会。“基础课”按其教学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课程目标”、“章节目标”和“课堂目标”。“团体辅导”与“基础课”尽管归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团体辅导的“目标”与“基础课”的“目标”有着较多的相融之处,特别是在“适应社会”、“培养责任感”、“澄清价值观”等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

三是“团体辅导”与“基础课”教学原则具有相通性。多数专家认可的“团体辅导”原则主要有:“民主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启导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这些原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引导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相比较,除“政治性原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突出强调课程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观点外,二者之间体现出了较多的相通性。

四是“团体辅导”与“基础课”教学作用机制具有契合性。支撑“团体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场论”(Field theory)。他借用物理学中“场”的概念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把人的心理和行为视为一种“场”的现象,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他强调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团体内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另一部分的变化,团体辅导的作用取决于团体成员的参与和互动所产生的“场效应”。主张通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使团体的每个成员都感受到“成长的力量”。按照这一理论,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参与”、“互动”、“体验”和“反思”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而这四个环节也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在作用机制的不懈追求。

二、“引入”的典型范例

“基础课”是针对“大一”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刚刚进入校门的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目前全国各高校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是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的重点教材”,它将“基础课”的结构设计为1+8:即一个绪论,章内容。整个教材除第七章、第八章是关于“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内容不完全适合“团体辅导法”外,其它内容与“成长性团体辅导”的要求是基本吻合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选择地引入了多项“团体辅导法”,现仅举三例,以飨读者。

范例一、《今生今世三个“最”》

一是辅导目标:这是一个讨论法的范例。结合教材《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达到如下辅导目标:(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理想,理想离我们并不遥远;(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二是辅导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做集体放松训练,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今生今世,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最担心的是什么,最想得到的是什么”三个问题,然后写在纸上,并与本组同学进行讨论。

三是辅导准备:(1)轻松舒缓的音乐;(2)事先设计好的3个问题;(3)每人一张纸和一支笔;(4)按所坐的座位,前后每10人左右划分为一组;(5)每级推选1人作组长。

四是辅导地点:“基础课”上课教室。

五是辅导程序:(1)请学生在各自的座位坐好,放松心境,去除杂念;(2)在轻松舒缓的音乐中,跟随老师的指令,闭上眼睛,慢慢站起,双肩高耸,牙关咬紧,手臂抬起,紧张十几秒后,再放松,反复几次;(3)热身结束后,让学生看着大屏幕(或黑板)上“辅导内容”中的上述三个问题,每个人在纸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时间3-5分钟;(4)各自写完后,如果没有特别的隐私,就与本组的同学交流、分享;(5)由各组组长把大家的答案归纳整理后,到前面介绍本组情况,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6)教师根据各组介绍的情况,进行讲评,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的类型和层次,理解不同理想间的相互关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范例二、《主题联想接龙》

一是辅导目标:这是“基础课”中的一个游戏法的范例。结合教材《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围绕“爱国主义”这个主题,要求学生进行词语联想,凡是与“爱国主义”相关的词语,都符合本游戏的要求。以达到如下辅导目标:(1)使学生全面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才是爱国;(2)树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政治信仰。

二是辅导内容:由学生联想与“爱国主义”这个主题密切关联的词语,然后各团队成员按所排顺序,每人逐一在黑板上写出这些词语,要求每人每次只能写一条词语,相互不能重复,在规定的10-15分钟时间内,写得最多的团队获胜。

三是辅导准备:(1)多媒体屏幕上呈现爱国主义主题的图片和主题词;(2)准备好粉笔;(3)每个小班推选出10-15人,也可由学生举手,教师课堂临时指定自愿参加者;(4)组成3-5个“接龙团队”,每队确定1名队长,负责全队的组织协调工作。

四是辅导地点:“基础课”上课教室。

五是辅导程序:(1)由教师先回顾总结第二章第一节“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的内涵”、“时代价值”等内容做知识铺垫和游戏前的“热身”;(2)明确游戏规则;(3)由队长组织本团队成员面向黑板按纵列排好队;(4)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后,各团队成员依次在黑板上写出相关词语;(5)教师掌控整个游戏的时间和进程;(6)教师宣布游戏停止后,由教师与全班同学一起,逐条评价各团队写在黑板上的词语,判定其是否符合联想接龙的要求,每条词语1分,分数最高的为优胜团队。

范例三、《洞口余生》

一是辅导目标:这是“基础课”中的一个角色扮演法的范例。结合教材《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达到如下辅导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生价值的标准及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2)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应对社会所做的贡献。

二是辅导内容:设定极端情境:你和你的同学在明媚的春天里去郊游,不巧突然遇到了泥石流,你们全部被困在了一个洞里。洞只有一个出口,只能容一人艰难地通过,而且洞的出口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这意味着谁先出去,谁就有生的希望。每个人都想一个能够说服大家最先逃出洞口的理由写在纸上,根据组内所有成员的理由,大家共同协商,排出逃生的顺序。

三是辅导准备:(1)多媒体屏幕上呈现预设的被困情景图片或视频;(2)有雷雨交加的视听音响;(3)用教室的桌椅临时围挡成狭小空间;(4)每个小班推选出7或10人,也可由学生举手,教师课堂临时指定自愿参加者;(5)参加者每人准备好笔和一张纸。

四是辅导地点:“基础课”上课教室。

五是辅导程序:(1)每10或15人为一组,推选出1名组长;(2)各组分散开,进人用桌椅围挡成的狭小空间,扮演受困者;(3)播放多媒体视频、音频,模拟被困情境;(4)每人在纸上写出自己最先逃生的理由;(5)由组长组织讨论,将最先逃生的理由排出序来;(6)各组组长到前面介绍讨论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7)教师进行讲评,并请各组获得最先逃出洞口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悟。

三、“引入”的效果评析

一是丰富了“基础课”教学方法,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带来了清新、活泼的氛围。“团体辅导法”是在团体情境下“互相激励”、“多向沟通”、“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的教学方法。他使受教育者在讨论、游戏等活动过程中实现感悟与体验,这与传统的讲授法有着本质的差异。如在典型范例《今生今世三个“最”》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听着轻松舒缓的音乐,跟随老师的指令,闭上眼睛,慢慢站起,双肩高耸,牙关咬紧,手臂抬起,紧张十几秒后,再放松,反复几次热身时,整个教室出奇的静,同学们对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大家深入思考人生中的重大问题,表现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和神秘感。课后有的同学说:“真没想到,政治课还可以这样上,太刺激了”。在笔者“基础课”教学的课堂上,由于“团体辅导法”的引入,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空前高涨,课堂的活跃气氛是从来没有的,你可以看得到,几乎每个学生都表现得那么兴奋,每个学生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泛着亮晶晶的光,特别是进行“分享”阶段时,场面更是令人难忘。

二是提高了“基础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团体辅导法”的核心理论是“场效应”理论,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价值是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入座率”、“抬头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入其中。如在典型范例《主题联想接龙》的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宣布游戏开始后,各团队立即进入了激烈的词语接龙过程,没被选入团队的同学在下面为本团队“加油”,一些同学还不停的翻书,查找相关的词语,场面十分热烈。特别是教师宣布游戏停止,由教师与全班同学一起,逐条评价各团队写在黑板上的词语,判定其是否符合主题要求打分时,掌声、欢呼声不断,课堂中没有了打瞌睡的、看外语的、作数学题的……,同学们的眼睛都紧盯着黑板。“团体辅导法”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对教学过程关注度不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对实现教学目标“知情意信行”的最佳效果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三是增强了思考理论和重大人生问题的兴趣,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上述三个典型范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范例的运用都与教材中该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如《今生今世三个“最”》,是为学生理解理想的内涵做铺垫的,改变学生一谈“理想”就认为是“假大空”,促使学生思考自已应该“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主题联想接龙》几乎关涉到第二章的大部分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爱国不仅仅表现在抗御外侮、爱我河山上,努力学习,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爱国的表现;《洞口余生》更具有对教材内容理解的深刻性,凡逃生是“因为我学习好,以后对国家会有更大的用处”、“我是单亲家庭,我妈妈不能没有我”、“我还没有结婚,还没有享受生活”这类理由的,均被排在后面;而“我身体素质好,出去的目的是想办法尽快救大家”、“我受过野外生存训练,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把大家救出去”这类理由的,均被排在了最前面。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这些‘活动’让我们思考理论和人生问题,没有空洞感、距离感,觉得很现实。”

四是“团体辅导法”引入到“基础课”中来要防止四种倾向。一是防止单纯为活跃课堂气氛而活跃课堂气氛,用团体辅导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甚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了团体辅导课,这不仅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反而是舍本求末,本末倒置。必须明确指出,团体辅导法仅仅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其它;二是防止所选择的团体辅导法与“基础课”教学内容相脱节。团体辅导的方法有多种,即使在同一种方法中,也有不同适用对象、不同适用内容的差别。方法选择得好就会事半功倍,切实起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反之就会南辕北辙,让人摸不着头脑,背离既定的教学目标;三是防止不知就里“一锅煮”,各章节都引入团体辅导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重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理论思维能力,形成对社会和人生重大问题科学、理性的思考习惯,引入团体辅导法的初衷是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事实上,并不是各章节内容都适合引入团体辅导法;四是防止食而不化。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班组规模、教学要求等均与团体辅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引入”决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际,加以改造和变通,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所用。我们深信,只要我们潜心研究、扎实实践,就会实现中央提出的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课程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樊富民.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15―32.

[2]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9:2―27.

[3]万晶晶.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40-41.

[4]顾钰民.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9:121-195.

[5]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M].武汉:武汉大学

出版社,2007:129―136.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财务管理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班级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