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7 17:50:34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篇1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78-03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帮助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进行工作准备,选择职业,获取工作岗位,适应工作岗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一门重要课程。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就业指导课的性质与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作了明确要求。但一直以来,各高校实施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该课程的课堂教法研究不够深入,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吸引力不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如何让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能够适应并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得以增强,师生互动的主动性得以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与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并通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通过专业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健康的态度行为,是团体成员学习、成长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强调体验式、互动式学习,感悟式成长,重视在团队人际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在很多方面提供组员发展成长的机会,尤其是当小组组员在年龄、爱好、生活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心理特征的类型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时,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团体内个体间的冲突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相似。同时,团体组员的多样性恰恰会带来组员间非常丰富的信息反馈,个体可以通过这些形形人的眼睛来全面地反思、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学会信任自己和他人,学会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别人,学会更多有效的社会沟通技巧,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成员之间的相互分享,实现每位成员的成长与发展。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准确定位,规划人生发展。大学生的规划意识比较淡薄,自我认识不足,就业目标模糊。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涯设计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团体辅导是一种强调体验与认知并重的辅导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价值探索技术、绘画分析、纸笔练习、音乐表达、情景体验等团体辅导技巧,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正确剖析自我,分析优势与劣势,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学生参与各种主题活动,在情境体验中关注自己的需要,了解社会职业,澄清职业兴趣,确定职业目标,在紧密联系大学学业和未来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在教师的引导、团队成员的相互鼓励下,尝试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采取实际行动,从而实现有效的生涯规划指导。

(二)有利于大学生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培养健康的求职就业心理。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畏惧失败、与他人竞争时自卑、缺乏面试经验已经成为影响求职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偏重于传授知识,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心理训练,当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所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难以得到释放和消除。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和体验为主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一个自由、安全、温暖、真诚的氛围,成员身处其中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在和谐的人际互动气氛中,成员们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见解,能够互相倾诉、彼此认同、相互理解,交流就业感受,从而减轻心理负担,促使他们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从而化解压力,激发斗志,增强求职的勇气和信心。

求职面试,包含制作个人简历、应答面试提问、求职面试礼仪等内容。求职面试不能光说不练,在讲授诸多技巧的时候,可以通过模拟求职场景,运用“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团体辅导手段,突出求职过程的难点与重点,增强授课的感染性与形象性,将关键问题和细节问题都讲得深入浅出。学生很容易将学到的求职面试知识活学活用,从容应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体验,巩固学习效果。团体心理辅导聚焦大学生共同关心的生涯发展和职业选择、工作适应等问题,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具有简单易行、活泼有趣的特点,可以营造出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兴趣与热情。教师运用纸笔练习、身体运动、接触练习、媒体应用等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使他们在情感上获得真切的感受,在认知上产生思考与感悟,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分享,使学生之间的感悟碰撞出火花,产生共鸣,达到知、情、行三者的统一,强化了学习体验。

团体心理辅导模拟出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场景,向每一个参与者提供了社交的机会。成员的言行往往重现出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模式。在互相信任的良好氛围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参与者可以恰当地认识、接受、尝试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参加者在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能训练等主题情境活动体验时,可以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成员既能接受团体其他成员的帮助,又能成为帮助其他成员的力量。在共同的活动中,成员之间进行着交往相互作用,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暗示、模仿、氛围、感染、人际关系、社会知觉等社会心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互动过程,成员们改变认知,探讨自我,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发展新的处事态度,改善人际关系,解决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如果成员在团体中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必会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延伸,将习得的观念运用于真实的世界。因此,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较好,提高了课程教育的感染力,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为了使团体心理辅导更好地应用于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应根据大学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特点,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设计团体辅导活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训练、求职过程指导、创业教育、职业适应与发展等专题。每个专题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体验、感悟反思、经验分享、行动尝试的团辅活动过程中领会知识、掌握概念、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生涯管理能力和求职择业能力。

针对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可采取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面列举部分笔者在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一)教学内容:初识生涯规划――生涯意识培养。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介绍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掌握与生涯规划有关的术语,能够进行角色认知,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首先通过“按摩高手、滚雪球”等破冰游戏促进团体成员的相互认识,拉近成员间的心理距离;接着引用案例“一位大学新生的心里话”创设情景,导入活动“现在我关心的事”、“大学生小明的生涯历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职业,什么是生涯,让学生对生涯的概念和角色认知进行合作、探究;再通过活动“鲁滨逊的寻梦之旅”,引导学生探求工作能够带来的回报,理解职业对于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随后进行案例分析活动:“小林求职的启示”,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总结出生涯规划的定义。最后通过活动“十年愿景书”,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想象和探索,强化生涯规划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我的未来不是梦――生涯规划制定。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环境,进行职业决策,认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画像、兴趣岛、家庭职业树、价值观大拍卖、生涯十字路、冒险地雷、职业探访分享、生涯列车等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自己职业能力、兴趣、价值观以及职业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抉择,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制订行动计划,规划未来发展。

(三)教学内容:求职大练兵――面试技巧训练。该专题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面试的基本形式和面试应对要点,提高面试技能。首先从师生互动小游戏开始,设计“逃脱游戏”、“选谁做朋友”等游戏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仅仅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所能带来的不同结果,更让他们体会到人生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的深刻含义;接着采用模拟小面试、现场演示面试礼仪、情景练习、个案分析等团辅形式为学生们讲解应聘技巧与面试礼仪;最后通过“职场亮剑”、“职场生存考验”、“职面未来”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团体面试过程,丰富实战经验,激发学生的求职行动力。

(四)教学内容:直面困难,一往无前――就业心理训练。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抒解负面情绪。首先通过“成长三部曲”、“涂鸦心情”等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接着通过“压力圈”、“蜗牛壳”等活动澄清压力的来源,讨论自己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正确面对压力;随后通过“冥想放松”练习帮助学生体验放松的感觉,学会通过放松训练减压,利用“头脑风暴―寻求策略”引导学生寻求积极的应对策略,学会分享别人的经验和方法,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就业的压力和挑战;最后通过“遇见未来的你”这个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收获,指导学生制订行动计划,帮助学生把意愿变成行动,以更好的心态拼搏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实施的建议

(一)把握好团体心理辅导各环节的侧重点。团体心理辅导通常按照预热、活动体验、交流分享、成长评价、行动尝试五个环节展开。预热环节是为了引发个人参加团体的兴趣和需要,让成员彼此认识跨越沟通的障碍,教师要侧重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适度开放自己,善于赞赏和鼓励。活动体验环节是唤起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开始将活动中的肢体接触转化为心灵交流,并对讨论的话题表达不同见解。教师应遵循尊重与理解的原则,认真倾听,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问题,选择性地对学生看法作出回应和引导,并控制学生体验活动的时间,引导整个体验活动的进程。

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很多体验,交流分享环节侧重让成员分享体验,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行为,在“自我沟通”中成长,深化自我认识,理解与接纳他人,实现活动目标明朗化。成长评价贯穿整个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可以鼓励成员在活动前定下自己的努力目标,然后在小组活动时间内进行自我肯定;也可以在每一活动后填写有刻度的或有情感头像的回馈单,加强体验或反馈意见。行动尝试是学生将体验、分享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概念,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经验整合的过程,教师要特别注重渗透团体心理咨询技巧,运用反映、反馈、评估整合等技巧,帮助成员强化对问题新的认知,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提供机会让成员回顾团体经验,鼓励成员间进行给予与接受反馈,总结在团体活动中的收获,将学习所得应用于真实的生活。

(二)完善团体辅导实施方案,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具备团体咨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则成员们的积极性不能被有效调动,造成参与度低,致使辅导过程流于形式。这就务必要加强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生涯就业指导理论的应用研究,完善辅导实施方案,根据团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特质来设定辅导方案,并模拟辅导以明确操作流程;授课教师要接受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保证团体心理辅导在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虽源自与心理学,最初仅是作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一种手段,用来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但同时它也具有教育功能,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解决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遇的困惑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

[2]韦志兆.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

[3]黄学超.团体辅导技术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7(7)

[4]张明婧,邬瑞杰.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2012(9)

[5]陈玲.基于团体辅导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4)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2010 50)

【作者简介】兰珊珊(1974- ),女,广西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西省级精品课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讲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大学生就业指导。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篇2

Abstract: Enterprise education is a new type of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demand for which is high, b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enterprise education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As a new education model, group counseling can provide targeted business counseling and carry out high-efficiency enterprise educ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ogram design.

关键词: 团体辅导;高校;创业教育

Key words: group counseling;universities;enterpris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241-02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大学生创业人数增加迅速,创业成为大学生中的热门话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全面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国家层面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上升到了新高度。

1.1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与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启蒙于上世纪末,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设计大赛被看做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端,随后各高校先后开展了相关探索。这种探索演变出两种教育趋势:以中国人民大学为早期代表的课堂式的创业教育和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早期代表的实践式创业教育。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都呈现出课堂式创业教育和实践式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态势,课堂式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创业意识激发,创业能力培养为主,优势是可以在所有学生中普及进行,灌输所有学生创业意识,激发部分同学产生创业想法,缺点是缺乏实践;实践式创业教育则往往在高校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进行,是一对一的辅导,优势是能够让学生全真操作,实践式的创业教育实施以来,培养出了大批成功的创业案例,缺点是涉及范围过小。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教材、书籍也都应运而生,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研究也逐步展开。

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①起步晚,但发展迅速;②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③创业教师严重缺乏;④实践教学开展不足。高校的创业教育与国家的要求、学生的渴望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课堂教学无法满足部分有创业意愿学生深化学习的愿望,师资的缺乏使得创业学生创业孵化和个人辅导的需求无法实现,这种情况下,团体辅导的需求应运而生。

1.2 团体辅导在创业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团体辅导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领导者,通过专业的技巧与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行为。[1]通过团体辅导,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在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储备、创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①团体辅导更具有吸引力。团体辅导形式新颖,氛围宽松,趣味性较强,区别于僵化的课程教学,具有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优势。

②团体辅导的效率优势。师资力量不足是高校创业教育的缺点之一,团体辅导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将有创业意愿的同学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大大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

③团体辅导能够更好的保护创业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学生是高校中的少数群体,创业的想法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上区别于其他同学,心理上的孤独感,缺乏指导的无助感,创业成功的压力等心理感受会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同学的创业热情。团体辅导能够增强团体成员的自我认同感,创业团体的组建能够让同学产生归属感,创业话题的探讨,创业知识的学习能够增强团体成员的创业信心,对团体成员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保护创业学生的创业热情,大大提高创业意愿转变为创业实践的可能性。

④团体辅导能够获得更多创业想法。团体辅导能够为每一位团体成员提供参照,从团体其他成员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更好的了解自身情况,获得更多想法和协助,资源的共享、团体的互助则可以给创业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业想法。

2 团体辅导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设计与实施

2.1 团体辅导的准备工作

①师资准备。团体辅导老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长期从事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熟练掌握大学生创业政策、创业流程等知识、并曾经指导学生成功创业。其次,经过相关培训,熟悉团体辅导活动,具备较高的心理学素养,掌握并能够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自我效能感理论等团体辅导理论。再次,具有较好的语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确保团体辅导的顺利进行。

②时间和场地准备。团体辅导将以专题的方式进行,每周一次专题辅导,每个专题2个小时,共10次专题辅导。创业团体辅导以室内教学为主,辅以室外参观、实践。室内应选择带有多媒体设备和移动桌椅的教室,以便于活动的展开;室外可选择操场、草坪、创业园区等。

2.2 团体辅导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设计与实施

创业教育中团体辅导目的在于激发同学的创业热情,科学的分析创业所需能力并着重培养,,在现有环境下将创业热情转化为创业实践,具体的团体辅导设计方案如下。

①团体的组建。

活动内容:团体的组建以自主报名为主,通过简单面试筛选创业意向和团队意识较强的同学参加。团体成员不宜过多,以30-40人为宜,根据创业方向、专业等因素将团体成员分为5-6个小组。订立团体目的、目标、活动内容和团体规则,建立团体成员档案。

②创业热情激发。

活动内容:厘清大学生创业概念,分析创业环境,解读创业政策,激发团体成员的创业热情。介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明确大学生创业的方向;成功典范介绍,通过视频、实地参观等方式直观的介绍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树立团体成员创业成功的信心。

课后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大学生创业案例(成功和失败案例各半),并撰写分析报告。

③创业典型案例分析。

活动内容:各小组汇报作业,针对典型案例,团体成员共同探讨创业成功、失败的原因,进而分析创业所需要的素养,面临的风险和需要避免的典型错误。

④创业能力探索。

活动内容:创业所需能力较为复杂,包括创业知识储备、创业心理准备、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等等,采取“表扬和自我表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共同分析团体成员个人创业能力,强化团体成员创业的自我效能感。

⑤创业方向探索。

活动内容:以头脑风暴法开展讨论。团队成员阐述个人的创业构想,辅导教师鼓励同学发散思维,通过思维碰撞相互启发,打破固有观念,创新思维模式,在现有的创业项目上进行整合、重构,探索更多可行的创业项目。

⑥创业规划。

活动内容:以小组为单位,选定某一创业方向,撰写创业策划书。

⑦创业实践。

活动内容:挑选创业策划书中的某一环节,利用3次活动时间,进行创业实践。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展网络虚拟模拟,进行仿真实践。

⑧课程总结。

活动内容:总结团体辅导的内容,团体成员分享个人感受。进一步巩固团体成员的创业意愿,并鼓励成员开展创业实践。开展调查,做好数据整理和统计工作。

3 团体辅导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 注意团体凝聚力的培养

团体凝聚力优秀团体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团体能够顺利开展活动,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之一。团体凝聚力表现在团体成员的参与程度、开展活动的配合程度、团体成员的相互信任程度、支持程度等方面。团体凝聚力的构建关键在于辅导教师的培养,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沟通能力、个人魅力等能够对团体成员产生吸引力,科学的活动设计让团体成员之间产生相互信赖,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和信任感,对团体活动产生渴望。

3.2 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团体成员对于创业成功的自信程度,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将在创业实践过程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2]辅导老师在辅导的过程中要积极正面的引导团体成员科学分析个人创业能力,鼓励团体成员尽可能的挖掘自身的有利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

3.3 注意团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相结合

创业团体成员虽然都有创业意愿,但在创业意愿的强烈程度,创业能力、创业品质等方面存在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团体辅导与个人辅导的关系,在团体辅导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

3.4 注意长期跟踪和总结

创业团体的辅导时间约为10周时间,在10周时间完成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并完全付诸实践的可能性并不大,团体辅导专题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者创业辅导的终止,辅导教师应建立跟踪机制,持续关注团体成员的创业实践活动,并注意典型案例的收集和整理。

3.5 注意协调团体辅导与其他形式创业教育的关系

团体辅导不是孤立的,它是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和其他的创业教育形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大学生创业教育。

4 总结与展望

团体辅导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其教育效果已被国内外广泛认可和接受。将团体辅导引入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和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教学实践的探索是富有价值的,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应开展积极的研究、探讨和实践,丰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形式,解决高校创业教育困境。

参考文献:

[1]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23.

[2]张冬梅,吕明.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高职生创业教育团体辅导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90-93.

[3]袁婧,吕丽霞,李宝芬.团辅视角下的职业生涯规划[J].企业导报,2013(11).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篇3

一种教学法的成功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改革要求教学形式也应以团队为基础。团体心理辅导侧重于“知、情、意”,侧重从医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渗透心理引导,达到预防的目的,体现了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要从“四性”上重视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更有效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迅速适应医疗学习、职业规划和医疗工作的节奏。

1辅导目标的实际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这门特殊的课程注重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参与者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情绪和情感的心理波动,针对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因此,针对不同团队,辅导目标的确定是每个心理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是整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核心。辅导目标不是凭空想象的,要根据医学生的不同年级、性格差异、所属专业特点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设置的,关系着整个心理干预实施流程针对性、可操作性、有效性。课前调查是制订有效辅导目标的有效前提,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最基本的调查方式,了解医学生现实需求的前提。如:在为临床医疗本科低年级学生设计《分工》一课时,课前调查问卷以基础实验技能学习为调查点,发现医学生做基础实验时并不清楚实验流程、分工合作和实验结果评估。结合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设计有效活动方案,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并制作相应的自评和互评表格来检测辅导目标的可操作性,大幅提高了医学生的实验室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建立积极的自我工作评价理念,最后通过“群策群力”将这种评价方式和结果转化到团队工作模式中,达到辅导活动的目的。因此,活动辅导目标的确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事件,只有真实符合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的辅导目标才是打开医学生心灵第一道门的钥匙,才能使整个辅导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辅导形式的多元性

一堂有实效的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形式应该避免单一化,要有多元化的活动组合方案。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该组医学生的特设计灵活有序、有效、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方案。不同辅导目标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头脑风暴测试、对话行为训练、角色饰演、心理短剧表演、具体情景模拟、讨论沟通、心理量表测算等。如在为临床医疗本科高年级学生设计《竞赛与合作》一课时候,就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整合团队目标———签署团队公约,形成团队观念,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夹气球的肢体接触和小组合作夹豆子比赛,提出问题———短句串联游戏和巧解千千结,引发讨论———小丑木偶剧,形成体验———多媒体展示、自我设计解决问题。把多元化的活动方式作为辅导载体是帮助医学生获得真实体验的有效途径,可以让医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轻松地融入体验活动中,形成不同层次的感悟,循序渐进地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扫除潜在的心理障碍,完成防患于未然的心理辅导目标。另外,辅导形式的多元性还体现在辅导语言的丰富性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运用强亲和力的鼓励性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当进行真实的自我体验和积极的自我评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智慧和启发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激励性的语言可以激发胆怯的学生参与意识,获得交流中的初步体验;引导性的语言利于学生更自然的在参感悟自己内心的情感,尽量投入,以获得最真实的反应。提炼性的语言促使学生在形成浅层次感悟的基础上,挖掘内心深刻的体验,把游戏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提炼,解决实际问题。

3辅导过程的实效性

3.1辅导环节的层次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对象是医学生,对医学生的心理辅导要从易到难,按层次、分步骤完成。第1步,进行热身活动。要启动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气氛,使参与者乐于倾吐和表达,自我探索、积极互动。第2步,发起阶段。通过创设的活动情境,引导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完成队员自我探索、提升和帮助的第一步。以单个学生的分享为起始点,带动整个团队成员的活跃度,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启动讨论。第3步,问题探究阶段是关键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如何让医学生积极表述自己正向的和负向的生活体验,暴露消极负性的自动思维,从自责、幻想、退避、求助,到正视不良情绪、合理解决异常心理问题,具体评价个体面对压力时所采取的应对方法,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4步,收集汇总阶段。提炼精简、有益的收获。这个阶段中既清晰理顺问题的所在,也对如何应对防御或解决这些问题有了初步的概念,为辅导终极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基础。第5步,尝试实践阶段。在寻找处置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方案同时,结合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尝试新的实践后动,发现偏差之后再评估纠正,以期形成良性循环。最后,自我设计阶段。参与者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所学的方法,灵活机动地迁移到生活中去,并不断纠正偏差,进行自我和团队监督、评估、实践,达到真正意义的实效性。

3.2辅导活动的主体性

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中,辅导教师要遵循以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只给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要发动队员自主进行活动的意识。环节设计上既要重视连贯性持续性,又要注意动静结合。时刻以医学生为主体,通过团队游戏、角色扮演、团队行为训练、艺术活动、沙盘游戏等,鼓励朋辈心理辅导,使其在自得自悟中实现内心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让医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医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提高辅导效果。

4辅导理论的灵活性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是支撑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背景,让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发展性的辅导理论目标在于促进个人的最优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种类很多,如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个人治疗中心理论等。恰当、灵活地把不同的心理理论和学生实际有机结合才能让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更专业、更有效,达到实现医学生社会适应、人格发展、潜能发挥的目标。例如合理认知疗法中的核心理论是埃利斯的ABC理论。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代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比如,以如何使患者和医生形成良好的关系(A)作为共同探讨的内容,通过队员换位思考,角色扮演认识到规律和方法(B),期望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可以正确处理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并揭示调节情绪(C)的方法。由此把机械的心理理论用活动、讨论、表演、游戏等方式呈现出来,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逐步感悟理论的内涵,形成深刻的心理体验,顺利达到辅导的目标。

二总结

总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既是循序渐进感化和指导的过程,也是提供集体的环境,使医学生积极感悟、思考、比较和评价生活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要求教师努力拓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空间,用积极的态度关注,用发展的思维方式去探索,进一步思考如何评价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和效果,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带给医学生实实在在的启发和变化。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篇4

[关键词]团体辅导 就业 信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185-0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同志曾经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繁重艰巨。”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中坚力量,他们的就业动向、就业质量等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就业信心不足、对职业发展认识不够清晰。[1]爱默生有句名言“自信乃成功第一秘诀”,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对其能否顺利就业至关重要。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以成员为主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成员的心理特点,要求设计不同的系列活动方案以做出主题辅导安排。它强调团体成员间的互动,注重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它要求成员主动参与、积极体会感悟,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掌握生活经验,促进自身发展。[2]因此,通过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信心缺失的原因

缺少就业信心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若不及时加以纠正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导致对生活、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影响学业或产生心理障碍。当今社会发展迅猛,激烈的竞争环境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就业信心缺失。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时代因素。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且人数庞大,这样也就对毕业生产生了极大的就业压力,尤其在毕业面临人生第一次重要选择的时候,加之社会价值多元化趋势严重波及大学生,使其产生较大的心理冲突,因而引发其缺少就业信心。

其次,年龄以及个性因素。青春期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特殊时期。他们的心智发育还未成熟,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经验,遇到择业等重大人生问题时,易产生较大的心理矛盾。另外,高校毕业生就业信心缺失与他们极强的个性特征有着直接的关联,比如缺乏交际能力、团队意识、责任感,内向、自卑的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往往容易走极端,长此以往,就会缺少就业信心。

最后,社会阅历不足。我国现在教育体制决定了高中以前的学生都是以学习为主,缺乏社会实践。这就导致大学生的人生阅历相对较浅,当同时面临很多事情时,缺乏自我调控能力,表现出焦虑、急躁或消极的心态,进行心理封闭,内心敏感脆弱,久而久之,亦会缺少就业信心。

二、开展就业团体辅导的必要性

(一)高等院校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

个性化就业指导是一种创新,强调以学生为本和以服务为主,建立在宏观就业指导基础上,对个体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细致的、系统的全过程的指导。[3]目前高校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更多的是依靠就业部门和辅导员的力量,这就导致了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给个性化就业指导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团体心理辅导介于整体辅导与个别辅导之间,是对现有就业辅导形式的有益补充,是开展个性化辅导的有效途径。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理性的观念

首先,很多的大学生还认为自己处于精英教育的模式下,缺乏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同时也就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这种现状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如就业过程中出现期望值过高或面对国企事业单位望而却步等现象。通过团体辅导中的“20个我”“我的人生故事书”等活动,可以帮助成员在团体内接纳、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找寻真我,并审视自己的在性格、专业上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了解自己,从而发现真我并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树立积极的择业心态。其次,有助于学生形成先就业、后择业的理性择业观,通过“价值大拍卖”“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等团体活动,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爱好、知识能力和所处的就业形势,从而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建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性就业观念。

(三)有助于学生掌握求职技巧

通过团体辅导中模拟就业过程中的相关活动,如“模拟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如何制作一份精美的简历、如何用合适的求职礼仪和恰当的面试方法获得自己心仪的工作。这种辅导方式比传统的课堂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现代企业非常看重公司成员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而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的。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人的过分呵护,对工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含糊不清,如何与同事建立和谐、互助、共赢的团队意识非常单薄。有针对性地进行团体辅导恰恰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并懂得如何在团体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三、发挥团体辅导在提升大学生就业信心的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摆脱消极、自卑和不切实际等不良就业情绪或心理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促使大学生为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团体辅导提升大学生就业信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认知方面

在团体辅导过程中,由于特定的活动方案、轻松融洽的氛围和老师的认真指导,促进了学生相互间的积极交流,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围。身处团体辅导中的大学生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关爱和信任,这些都会促使学生认真体会团体的真正含义,帮助学生重新进行自我认知,加强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善不良人际关系,减少相互间的冷漠,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关怀、相互信任。经过团体辅导,大学生会增强自信,敢于或主动与他人进行友好的交流,更加理解和信任他人,摆脱从前的悲观抑郁情感,并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行为方面

团体辅导可以重点围绕人际沟通技巧,加强团体成员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设定辅导方案,以此让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继而思考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通过积极的自我反思和换位思考,摆正自己的心态,并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自身问题,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付诸行动。

四、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就业团体辅导的几点建议

(一)将就业团体辅导纳入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学生就业团体辅导具有投入少、效率高、影响力强等优势,可以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将其纳入到普通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中,作为高校现有就业指导课程的有益补充。

(二)就业团体辅导方案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就业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和制定,一定要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紧密结合,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团体练习、心理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既与心理辅导有关,又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内容丰富、特点突出、针对性强、操作性佳的活动方案。另外,为了更好地调动大学生参与团体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结合专业、年级和性别等群体特点来设置团体辅导课程。最后,高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深刻认识团体辅导对提升就业能力和建立合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进而产生辅导意向并寻求帮助。也只有如此,团体辅导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建立开展就业团体辅导的专业力量

高校应加大对学生团体辅导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心理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为主、导员老师和专业教师为辅的团体辅导教师队伍。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大对这些教师的培训力度,聘请高校中开展就业团体辅导效果突出的教师分享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要加大内部的学习和交流,发挥心理教师、学生就业指导教师的自身优势,并力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探索,给学生更为专业、有效的指导。

(四)必须与个体职业辅导、咨询等多种形式结合

团体辅导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方式,是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具体的活动内容,达到团体成员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和相互鼓励的良性辅导效果。因此,在开展学生就业团体辅导后,要及时配合以个体职业辅导和咨询来实现辅导效果最大化。

五、总结与展望

首先,以团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辅导,会对提升学生就业信心,对其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可以作为普通课堂式就业教育的有效补充,使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做到全方位、深层次,特点鲜明,效果显著,切实帮助、引导每一位学生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

其次,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可将就业团体辅导与学生课外教育活动或课外教育学分紧密联系,加大资源投入,在有意向或需求的学生中首先开展,并结合具体活动与实际不断补充完善,最终形成更为系统的特色课程,再进一步推广,使更多的学生从中收益。

【参考文献】

[1]夏海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J].新余高专学报,2007(02).

[2]廖芳芳.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形式开展高校心理健康课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篇5

关键词: 团体辅导 高职《思想道德培养与法律基础》课 范例设计

“团体辅导”也称作“团体心理咨询”,其内涵是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运用团体咨询理论,创设团体情境,通过讨论、游戏、角色扮演、脑力振荡等方法达到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暗示、模仿、参与中改变态度和行为的一种知识和技能。

团体辅导技术一般常用于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大致由暖身—互动—分享—升华四个环节组成。它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能够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达到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目的。因此,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将“团体辅导法”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中来,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可行性与必要性

1.《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适合运用团体辅导技术。

就教学内容而言,在《基础》课中引入团体辅导法有着其内在的合理性。《基础》课是针对“大一”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青年学生,能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目前全国统一使用的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将“基础课”设计为1+8,即1个绪论和8个专题,前6个专题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后2个专题主要是法律的内容,虽然全书不像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那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该书贴近实际,关注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这恰恰为引入团体辅导法,实现课堂教学认知、情感、行为的一体化留下了较大的可操作性的空间。

2.《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可以通过团体辅导技术得到部分调整与改变。

《基础》课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重要的一部分,本身就教学内容来说,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完全可以变成一门学生爱学、教师爱教的课程。近年来,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各高职院校对思政课教学进行了改革,效果显著。然而,据笔者了解,在当前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虽采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但仍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模式,导致教学效果总体不理想。因此,有必要适当运用“团体辅导技术”,充分结合高职生的心理、行为,把“参与”、“互动”、“体验”、“反思”四个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3.团体辅导技术可以帮助高职学生体会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

美国心理学家、学生行为咨询专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重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我们面对的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相对来说属于教育系统的弱势群体,心理相对敏感、脆弱、自尊心强,他们渴望体验成功。团体辅导正是从学校应满足学生主体需要的基本假设出发,创设“参与”、“互动”、“体验”、“反思”的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之在轻松的活动与氛围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体会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促进了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发展。

4.团体辅导技术符合高职新生群体的一些特点,有利于《基础》课教学的开展。

团体辅导符合“90后”高职新生群体爱模仿、从众性强、易受团体成员影响的特点,趣味性、参与性强,形式新颖、活泼,能为新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营造一种信任、关心、接纳的团体氛围,使个体处于一种比较安全、温暖的情景中,达到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发展与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互助互利、发展良好适应行为的目的。运用团体辅导法可以给教学带来三个明显变化:一是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二是可以引导受教育者,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三是可以充分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二、范例设计——以第一章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为例

一般来说,各院校在新生入学之后,总会进行入学教育。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传统模式,一般都是通过开设讲座、播放录像、开班会等形式进行,内容主要以校史校情介绍、校纪校规教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安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主。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教育面广,缺乏针对性;教育周期短,过分讲究形式,灌输为主、缺少体验。面对“90后”新生喜欢新颖、强调兴趣的心理特点,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教育效果有限。

和普通高校的大一新生一样,高职生来到大学,面临着“调适”这一话题,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变化都给高职生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高职新生又有独特的特点:他们或因高考失意、或因父母逼迫、或因家庭破裂等因素选择了高职院校,因而心理或多或少会有些许自卑。因而《基础》课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除了帮助学生尽早“适应”以外,还有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思政课教师运用团体辅导技术进行该章节教学,不仅可以弥补学校入学教育的缺憾,还可以更好地帮助高职学生尽早“适应”并尽早摆脱自卑,建立“自信”。

具体设计:

相逢是首歌

三、团体辅导在《基础》课教学实施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团体辅导运用于《基础》课教学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着相应的弊端,教师需要思考如下问题,如:1.气氛沉闷怎么办?2.秩序混乱如何操控?3.不知道上什么内容?4.需要那么多活动吗?5.会不会侵犯学生隐私?6.与德育工作内容冲突;7.课堂调控与氛围营造失当;8.多次重复失去激情;9.与班主任的角色产生冲突;10.内容与形式单调,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1.团体辅导人数有限,较少的人数才能达到充分的交流与互动,而有些学校《基础》课都采用合班课教学的方式,人数在80~100人左右,如果完全按照团体辅导的模式运作,往往难以驾驭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2.团体辅导费时较长,一个专题往往需要几次或十几次的活动,如果初始阶段没有奠定好基础,探索阶段的讨论只能浮于表面,难以触动心灵,产生震撼力。而《基础》课教学学时有限,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3.团体辅导对场地要求较高,团体辅导强调互动,互动必须有目光的交流,这就要有可以挪动桌椅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围坐一圈。但《基础》课教学的课堂往往是固定的桌椅,难以达到这个要求。4.教师自身的能力限制。有些《基础》课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很强,导致课堂沦为“哄闹”的游戏场,达不到预设的目标。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弊端,方能有的放矢,规避问题。

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必须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选择性地借鉴团体辅导的方法: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团体辅导的一些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充分体验,进行交流与互动,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二是积极主动创造条件进行教学,如:借用心理课教学的教室,学校安排小班课教学,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某一专题的系列教育,制订授课计划时和班主任、辅导员商量,确定合适的教学地点,等等。

另外,课程的活动方案是保证团体辅导质量的关键。富有创意的团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式的学习机会,能提高学生交流的兴趣,使其自觉投入行动。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考虑三点:一是通过新奇的活动,要能调动现场气氛,让学生获得轻松感,有助于学生自由地表达所思所想,并用于做出新的尝试;二是有利于学生都能参与,获得亲身体会,而不是看着少数人所言所行;三是要有利于启发学生对问题做深入的思考,有利于他们把握相关技巧,而不是单纯地搞活动,只满足于活跃气氛。在设计活动时,教师有必要运用头脑风暴法来拓展思路,富有创造性地设想各种方案,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完善这些方法。同时,教育理念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意识,内容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接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捷信,罗美玲.班级团体辅导在90 后高职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的探索——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职教育研究, 2011(2).

[2]宋妍.引入“团体辅导法”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教育探索[J].2011(3).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篇6

关键词 大一新生 定向辅导 学生发展 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81

On College Freshmen Orientation Counseling Theory

GE Peng, WU Luocha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9)

Abstract Freshman went towards colorful college career, often mixed with a lot of vision and look forward to a little uneasy confusion, therefore, an urgent need remedial school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design,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ir smooth transition to College life. 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First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freshmen to demand, as a freshman orientation counseling based; secondly on the functional embodiment freshmen orientation counseling; and finally directed mentoring programs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grounded theory model.

Key words freshmen; orientation counsel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program design

0 前言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菁英型转为普及型,加上近几年来新生婴儿的出生率维持在低点,造成少子化的现象,因此,未来各高等院校间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而如何提升大一新生的报到率并减少其辍学率,将是各校努力的方向。学校的定向辅导主要是为进入新环境之学生而设,用以协助新生因应新环境挑战以达适应之措施;而大学新生定向辅导是大学协助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环境,以提升学生成就的做法。许多相关的研究发现,新生定向辅导不只能有助于学生适应新生的生活,也能有效地留住新生,减少辍学率。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各大学几乎都有新生训练的活动,而对于新生训练未臻理想最主要原因,多所学校的承办人认为原因是学生不在乎,学生却认为内容未符学生需求,流于形式、且功效不彰;新生遇到问题不知何处寻求协助。由此可知,大多数学校过去都忽略新生定向辅导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财务日益困窘的环境中,学校关注的重点除了招生之外,如何留住已入学的学生,减少辍学率应是另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新生定向辅导方案的实施有其必要性及迫切性。

1 新世纪大学生特质的转变与新生适应问题

1.1 新世纪大学生特质的转变

(1)态度及价值观的改变:对追求生命意义的兴趣远不及赚钱、毕业后找到工作,因此,对商科、计算机及工程方面的兴趣高于人文艺术及社会学科。

(2)态度及价值观的改变:单亲家庭增加,家庭暴力、待、药物及酒精滥用等问题增加,家庭功能减弱的比率提升。

(3)身心健康的改变:现在的学生常有许多情绪障碍,包括自残行为、暴力、焦虑、沮丧、饮食失调等。此外,药物及酒精滥用也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身心问题。

(4)学术能力的改变:学生基本的阅读、书写、数学及计算机的技术普遍不如过去学生,大一新生入学后需施予补救教学的比率增加。

(5)教育费用来源的改变:学生的学费多来自父母或奖学金,而今学费高涨,许多家庭无法承担,学生必须打工自筹学费,导致兼职学生增加,工作过度常导致辍学或成绩欠佳。

综合以上所述可知,现今的大学生较以往更加多元,生活层面也较为复杂,大一新生带着既期待又兴奋的心情进入校园,其生活环绕着课业学习及生涯探索两大议题,当适应出现障碍时所带来的情绪或精神困扰更需学务人员给予适切的辅导及协助。因此,新生定向辅导方案的设计必须先了解大学生的人口特质及辅导需求,以便能规划适切的方案,协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1.2 大一新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Upcraft & Gardner指出成功的大学生活大多取决于新生的第一年经验,而且第一年最关键的转换期通常是在前六周,在第一年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中有一半发生于前六周。可见,留住学生的关键期为大一新生的第一学期,尤其是前六周。根据国内学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一新生主要面临的学校生活适应问题包括对教师教学和学习的适应、对未来前途的担心、觉得生活太过散漫,不够充实、有忧郁敏感及神经质的精神症状比例不低。其辅导需求主要为认识所就读科系、确定自己兴趣,培养良好的求学态度及方法,并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

1.3 正式理论扎根模式

扎根理论(GFT)是Rodgers &Widick为协助学生事务人员将正式理论运用到学生事务上,曾提出扎根于正式理论(GFT)的应用模式,此模式有助于了解与评估特定对象的服务需求,本方案设计将采扎根理论模式。共分为下列七个步骤:集中问题、背景及对象上:检核与关注议题相关的所有因素;选择有用且可使用的正式发展理论:包括与关注之议题和学生发展有关的理论;使用所选择的理论之各种测量工具评估学生需求及发展阶段,将理论建基于实际情境中;形成改进目标:包括界定发展性与内容相关的目标;设计各种介入的方案及活动:以理论性概念指导发展方案内容及过程;检讨学生事务人员使用理论的能力及定时进行处理过程评估;评估介入方案的成效:以确定其影响或回答相关的理论性问题。

2 新生定向辅导的理论模式及辅导需求

新生定向辅导的功能就是要协助新生顺利过渡到大学的环境,提供适当的辅导方案,帮助新生开始与学校的学术及人际进行整合。以下将从相关的理论模式及我国实施的现况来说明:

2.1 新生定向辅导的理论模式

1960年代有两种影响新生定向辅导方案的哲学观点,第一个是“小宇宙”观点,强调测验、校园参访、信息性的集会和注册前的活动;第二种是“大宇宙”的观点,强调学术生活、认知发展、智能性挑战等相关议题,和高等教育的任务。这两种元素持续支配当前大部分的定向辅导方案。归结目前定向辅导方案实施的模式有三:

第一,新生日或新生周模式:1923年University of Maine第一个发展新生周活动,以大型集会的方式,强调分享信息、测验、谘商、注册、参访校园、游憩活动和小区服务。

第二,注册前模式:1949年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设置大学前临床讲座(Pre-College Clinic),是二至四天的暑期方案,包括测验、谘商、信息倡导和入学之服务,此模式公共关系的价值甚为明显,也是协助学生了解大学目标与增进学生最初适应的方式。

第三,新生课程模式:此模式包含两个主要的因素:分享并协助学生了解转换初期的信息,和建立社会性支持的环境。教师与高年级学生以团队的方式采小班教学,教师提供回馈以避免受高年级关系的影响。1985年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研究发现超过四分之三的大学提供学分或非学分定向辅导课程。

2.2 新生定向辅导方案的内容及设计原则

新生定向辅导方案的内容必须以提供学生支持性的服务为核心,包括:学生学习中心;图书馆的使用;学生健康服务及谘商中心;生涯服务;学生活动;住宿生活;服务学习的方案等。同时新生定向辅导方案的内容必须能促进学生以下六方面的心理发展:发展智能与学术能力;道德、伦理及精神方面的探索;建立及维持人际关系;重要的支持团体或针对危险学生的团体辅导方案;发展性别角色及性向的认同;决定生涯与生活型态;维持个人健康及精神方面的调适等。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CAS)认为学生定向辅导的任务必须包括:促进新生融入学校;使新生为接受学校教育作准备;引导新生统整学校知能的、文化的与社会的气氛。

而CAS中指出新生定向辅导方案规划的原则包括:以陈述的目的与目标为基础;与方案及活动相关之学校其它单位协调;让学校所有新生都可以获得;协助新生了解高等教育的宗旨与学校任务;协助新生了解他们在教育环境中的责任;提供新生有关学术政策、程序、必要条件及方案的充分信息,以做明智的选择;知会新生可以获得的服务与方案;协助新生熟悉校园与当地环境;提供计划性的机会,让新生和教师、行政人员及在校生互动;提供新生自我评估的信息及机会。

3 新生定向辅导方案设计

3.1 集中问题、背景及对象

为协助新生能顺利过渡到大学生活,经前述探讨检视,符合新生定向辅导需求之方案设计,需考虑下列因素:实施对象:经学校正式录取之大学日间部一年级的新生,年龄在18~19岁之间。实施方式:采家族学长姐制,以开学前模式、新生训练营、课程模式等系列活动进行。实施时间:采一整年系列活动方式。组织领导:由校长或副校长统筹,以院系为主轴,学务处及教务处为辅,其他相关单位积极配合,统筹全校教职员人力,全力投入。实施经费:调配现有各项措施及课程,经费不需增加。实施人员:全校教职员。实施内容:以学术取向(教务处)及人际取向(学务处)为两大向度。

由以上所述可知,新生定向辅导绝不仅是学务处的工作,其涉及教务、系科,甚至是学校各单位都需全面配合的工作。尤其是目前高等教育竞争激烈,如何将学生留住,减少学生的辍学率应是各校极思努力之处。因此,新生定向辅导应由学校高层统筹,全校动员投入。

3.2 选择有用可用的正式理论

经探讨与分析各大学生发展的理论,选择下列理论作为方案设计的参考:(1)Chickering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2)Perry智能和伦理发展理论;(3)Knefelkamp提出一套以Perry理论为基础的“发展性教学模式”;(4)Myers-Briggs人格类型理论。

3.3 将正式理论置于真实的情境中

3.3.1 Chickering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对方案设计效用。第一,发展重点:Chickering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大学时期发展的七个向度,前三个向度(能力感、情绪管理及自主性)是大一新生发展的重点。能力感的发展包括:对大学课业学习的能力,如做笔记、考试及利用图书馆等;运动和操作能力,如体力、耐力、健康等;人际关系能力发展则指能与人有效沟通、领导、被领导、合作及从事团体工作的能力等。情绪管理包含知觉自己的正负向情绪,并能平衡控制及适当地表达情绪。自主性系指大一新生要学习的是不要过度依赖他人(父母、师长或同侪)的肯定,要能独立处理身边的问题,并能融入群体中,与他人合作。

第二,影响发展因素:Chickering提出七个会影响学生发展的学校因素:①学校目标;②学校规模大小;③师生关系;④课程;⑤教学;⑥朋友与学生社团;⑦学校提供的学生发展方案与服务。而黄玉研究我国大学生心理社会发展发现大学经验(主修、学习投入、师生互动、同侪关系、住宿经验、社团经验、打工经验)可以显著解释大学生六向度心理社会发展之变异从17%到41%。其中同侪关系为解释大一学生发展之最重要因素。

第三,综合以上所言,在设计大一新生定向辅导方案时,应包括:能力感的建立(图书馆及学校资源的使用、学习适当的读书策略、大学教育目标的认知)同侪及人际关系、社团与打工、课程与教学、师生关系与生涯,自我探索及情绪管理等方面。

(2)学生发展与需求评估。由上述的理论及相关研究中虽已可获知新生定向方案的内涵及学生需求,但为更能精确了解学生需求及方案内涵的适合度,拟选取大一及大二学生各一名进行深度访谈,并以黄玉(2000)之大学生心理社会发展量表施测,了解其发展程度及成长经验,以作为方案设计的参考。

3.3.2 Perry智能与伦理发展理论

(1)对方案设计效用:根据理论及相关研究均显示,大一学生的认知发展程度大多为二元论,而二元论的学生在课程方面会期待高结构,具体经验,并有标准答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上或活动的安排上需考虑大一新生的认知程度,以免因挑战过高而流于无效的学习。

(2)学生发展与需求评估:选择大一及大二学生各一名进行深度访谈,以MER评量其认知发展程度,并了解其对课程教学与新生活动的需求与看法,以作为方案设计的参考。

3.3.3 Knefelkamp &Widick 发展性教学模式

对方案设计的效用:此模式系以Perry理论发展出来,以应用在教学上。此模式指出二元论学生在课程教学或活动设计上需考虑下列四方面:

(1)高结构化:如提供明确的课程表、活动流程或作业指导等,愈明确对其学习帮助愈大。

(2)低差异性:在阅读、作业、呈现的观点及教学的方法等差异性要低。

(3)大量的经验学习:大量的经验学习:提供结构化的讨论、活动参访、影片欣赏与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增进学习效果。

(4)人性化的学习气氛。人性化的学习气氛:活动的进行或教师之教学态度应有人性化,较多的支持与鼓励以利活动的进行及学习效果的提升。

3.3.4 Myers-Briggs人格类型理论

(1)对方案设计效用。人格类型在学习及教学上的应用及参考价值很高,可从藉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型态:如外向型的人经由讨论及团体活动可以获得最好的学习成效;内向型的人偏好阅读及独立工作。以决定教学方式:如感觉型的人需要按部就班的教学,在实务工作中需要记住事实和具体的观察;直觉型的人偏好独立学习和需要想象、观察关系和掌握概念的任务;思考型的人重视系统、客观的研究;情感型的人在意与教师相契合、透过关系学习及个人与内容的连结;判断型的学生偏爱稳定的工作、有次序的态度和有纲要性的任务及正式的教学;知觉型的人冲动行事,偏好非正式的学习和发现式的任务。

(2)学生发展与需求评估。开学后全面实施MBTI的测验,作为学生自我探索、团体分组、教师了解学生及活动规划之参考。

4 结论

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着两大主轴的议题:教育的宗旨及学校生存的危机。由上述的说明中可知,不管是基于教育的宗旨――促进学生成功学习;或是源自学校生存的危机――提升报到率、留住学生及减少辍学率。规划良善的新生定向辅导不仅能有效地留住学生,减少辍学率,对学校财务绝对有帮助。此外,透过新生定向辅导的推动,凝聚全校人力、物力,全力投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建立亲密的师生与同侪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除了能协助学生成功学习之外,更能藉此培养学校的共识,建构一个优质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富美.大学新生定向辅导实施之研究――从学务处负责人员与学生的观点探讨.台湾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

[2] 李燕鸣.东华大学大一新生之自述精神症状及其相关因素.慈济医学杂志,2001(14).

[3] 宋湘玲,郑熙彦,林幸台.学校辅导工作的理论与实施.高雄市复文书局,1998.

[4] 张雪梅.我国大学新生辅导实施的研究-学生及新生训练承办人对新生辅导之看法.人文述理学报,2007(1).

[5] 黄玉.大学学生事务理论基础――台湾大学生心理社会发展之研究 台湾大学生心理社会发展之研究.公民训育学报,2000(9).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篇7

近十多年来,各地的社区都普遍开设了家长学校。绝大多数家长学校是由社区聘请家庭教育专家以报告和讲座的形式向家长讲授教育理论与方法。这种培训形式的实施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少授课现场出现台上讲者声情并茂,台下听者昏昏欲睡的尴尬场面。也有很多家长反映听的时候轰轰烈烈,实际运用的时候却不知如何着手。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欠缺操作性;讲课者与听课者缺乏互动;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一般化的内容难以切合每个家长的实际需要。为了提高家长学校的培训效果,我们在社区中开展了家长辅导的试验,尝试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家长开展培训。

一、亲子教育团体的特征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特征

团体心理辅导是应用心理学的一门分支科学,它有着独立、完整的理论和技术,是许多行业用来培训专业人才的一种盛行的教育模式。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所进行的助人过程,是一种助人的社会服务。国外研究者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系统的辅导,强调其预防的作用,内容以发展中的个体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题。简而言之,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方式”去辅导他人的一种辅导模式。

(二)家长团体的特征

1.专家和学习者是一种辅导关系――真诚、同感、尊重。在亲子团体中,教者称为导师,团体辅导以家长为主体,教师的角色既是合作者,又是程序执行的促进者和团体动力的催化者。

2.导师要创设一个安全、信任、的团体情境,要接纳每一位家长、营造安全的情境。

3.导师参与到整个亲子教育活动之中,经历热身、互动、凝聚、解难、结束等几个发展阶段。

4.辅导过程体现成人有效学习的特点,既要有由外到内的认知学习,又要特别体现以人为本的由内到外的体验学习――在团体中建立关系、自我探索、自我了解、采取行

动等。

5.活动内容具有实用性。课程内容充实,以成长性的活动为主。主题选择符合家长的需要,能举实例,实例最好是现代的、身边的,有录像和采访更佳。

6.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可采用热身游戏、故事分享、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讨论分享、问题解决等多种方式,促进参与者的互动。

二、亲子教育团体的类型

亲子教育的团体可以分为治疗性团体和发展性团体两大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父母成长工作坊

父母成长工作坊就是把现实生活的情境和事件,模拟为室内的小组活动,在团体活动中进行体验学习。常见的有“自尊感提升工作坊”“父母情绪管理”等。

(二)亲子平行沟通小组

亲子平行沟通小组即父母与孩子分别组成小组,同步开展联合辅导活动,从而达到一个共同的辅导目标。如受虐的妇女及其子女、单亲父母及其子女等。对于这些辅导,采用平行小组的形式更为有效。其优势在于亲、子都清楚了解他们的共同目标,效果更佳;亲子在辅导过程中进一步沟通,增进认识,建立新的关系,积极面对亲子关系中的问题;团体动力可以促进亲子双方提高信心和勇气;亲子共同实践的过程就是共同体验学习的过程。

(三)亲子共享体验活动

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辅导活动,一同感受、体验、成长,例如读书会、参观博物馆、参观科技馆、参观文化艺术展等。

(四)亲子历奇训练营

历奇辅导综合户外拓展、历奇训练、体验学习、助人自助等多方面内容,帮助成员提升自我概念和团队精神。

(五)亲子团康辅导训练营

以开展康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亲子教育团体。团体康乐活动的内容有唱歌、唱游、带动唱、游戏、土风舞等,辅导者将这些内容进一步深化,运用团体的方法和技巧带领成员,就可以达到辅导层面的效果。

(六)亲子戏剧工作坊

选用亲子日常的普遍事例,或者事先准备好童话剧、课本剧,用 “角色扮演”的技巧,协助团体成员按一定的游戏规则排演出来,并在演出过程中进行角色体验,从而改变不良认知,宣泄情感,学习新的行为,实现辅导的目标。

三、亲子教育团体的设计

(一)订立团体辅导目标

组团之前,首先调查家长的需求是什么,即这个团体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团体辅导工作的第一要务,因为团体的目标是导师和家长努力的方向,也是评价的标准。订立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到家长的需求、社会的形势、导师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团体目标应文字化、具体化,并要分解到团体的各个发展阶段中。

(二)招募甄选成员

招募团体的成员,应当有明确的标准。例如,招募期望型和溺爱型的两类家长成员,就要在招募时进行测试,甄别分类。具体应考虑性别、年龄、人格类型、受教育程度、社会背景、技术能力、参加辅导团体的经验等因素。

(三)组团的具体工作

首先是宣传、广告、动员等工作,动员目标家长参加;然后确定地点和时间并进行首次见面谈话、测试和甄选;最后,介绍本次团体的目标、辅导的内容、方法、期望,签订共同遵守的协定,分组和导师

见面。

(四)设计辅导程序

设计辅导程序首要考虑的是活动是否有结构性。团体辅导活动有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之分。结构性活动就是围绕某一目标而开展的系列化的活动。结构性活动要按照团体活动的发展阶段来进行活动设计,从热身期―互动期―凝聚期―工作期―结束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程序的设计也会有相应的要求。设计好辅导活动后,还要考虑活动的安排是否具有连续性。连续性的活动就是活动在一天或连续几天进行,比如利用假期组织若干个家长学校的成员进行培训。

四、团体活动实施过程及效果

(一)团体活动实施过程

在团体活动中,我们采用了热身游戏、故事分享、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讨论分享、问题解决等多种活动方式。在每次活动中,我们鼓励家长积极参与,结合自身的经历组织讨论,交流彼此的教子心得,在活动中领悟教育孩子的新观念,学习新的教育技巧,并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教育方案,分享自己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体会。鉴于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育的效果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验证,故采用定性方法对此次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定性方法主要包括主持者的观察记录、团体成员的家庭作业和团体活动后进行的问卷

调查。

从我们的观察记录来看,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他们大胆表露自己的教子观念与方法,并能主动提出自己的困惑,分享运用新技巧后孩子的行为发生的可喜变化。从家长设计的两个教育方案(分数奖励日程表、家庭合约)与家庭作业来看,家长们能较好地将所学的理论与技巧运用于教育孩子的实际中;有些家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定“家庭合约”,不仅对孩子提出了如早睡早起、按时完成作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听从父母合理的建议等要求,而且合约中还包括了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例如,每天允许孩子看一小时电视、父母不能大声骂小孩、不能无理阻碍小孩做感兴趣的事等。从这些作业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技巧正在发生着转变。

(二)团体活动实施的效果分析

经过这次培训,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民主的观念、合理期望的观念等)有了较大的转变,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教育技巧(奖励的方法等),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观念和技巧。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团体辅导的方式对解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困惑有着独特的作用。团体辅导强调主持人要以真诚、同感的心态,通过创设宽松、无批评的心理环境,让团体成员在活动中大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达到自我领悟、共同提高的效果。家长参加团体辅导后会发现其他家长也有类似的困扰,这对于提高教育孩子的信心有帮助。在团体辅导中,家长会得到多方的帮助与感情支持,同时也会去帮助与支持别人,这种互相帮助、互相启发的气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工作坊的内容较切合家长的实际,既有教育观念的研讨,又有教育技巧的学习。这些教育观念与技巧对于既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同时又不太懂得怎么教好孩子的家长来说,正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再次,在培训方法上我们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既有热身游戏、讨论分享、故事分享、问题解答,也有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使培训收到良好的成效。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篇8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体验式教学;实效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课程,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规划与应变、适应与发展,在大学阶段努力发掘个人兴趣、培养技能、澄清自我价值,确定个人奋斗目标,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以使未来在职场处于有利地位。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不适用于该课程的教学,因此,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构建以体验带动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理念源于体验式学习模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提出了体验学习理论,强调有效的学习要经过如下几个步骤:学生在课堂上开始体验并分享看法,然后进行反思与感悟,再通过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当前,体验式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到多种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来。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1.学生是主体。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记忆和重复知识,而是教学的主体和主动的参与者,去主动建构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承担了教练、主持者的角色,主要任务是进行教学设计、情境设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辅导、评价小组成员的分享互动等。

2.强调互动。体验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强调个人与环境关系的“交互作用”。体验式教学以情境、机会的创设或创造作为教学的基础,注重课堂互动。师生互动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分享和沟通不同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以获取更多的知识。

3.具有实效性。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从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两周后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来看,分别是:“听讲”为5%、“阅读”为10%、“声音或图片”为20%、“示范或演示”为30%、“小组讨论”为50%、“做中学或实际演练”为75%、“马上应用”为90%,体验式学习成效由此可见。只有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们通过积极体验、反思观察,具体体验、抽象概括,他们的潜能、灵活性和创造性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从而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二、体验式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情境模拟法、案例分析法、经验分享法、实践体验法、游戏互动法、团体辅导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模拟法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体验情境,让学生身临其中,扮演不同角色并完成任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在情景创设前要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任务完成后对学生完成情况作出反馈和总结,并收集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正模拟情景。例如,在探索职业兴趣部分,可以创设兴趣岛的旅游度假活动,学生按照要求,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三个喜欢的岛屿并分组讨论、分享交流,最终确定个人的霍兰德职业兴趣代码。在职业生涯目标定位部分,通过情景剧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现十年后自己的职业角色,表演形式不限。学生在想象美好未来的同时,会反思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弥补差距的行动意识。在整个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倾听者、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二)案例分析法

职业生涯规划课体验式教学中,案例分析法最为常见。这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研究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一到几个案例或前后相关的一系列案例,将案例发给学生,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独立做好准备,然后先小组后全班进行讨论。最后老师对案例讨论做出总结,指出优缺点,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如在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学部分,可以采用故事类案例,让学生意识到在大学期间进行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在职业生涯决策教学时,可以选取一些大学生生涯目标定位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准确掌握“5W”法、SWOT分析法、生涯决策平衡单等职业决策方法,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

(三)经验分享法

经验分享是指个体把自身积累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与另一个体或群体共同享有。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经验分享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让叙事主体分享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感受、经历、心得,叙事主体既可以是在某一领域的知名人士,也可以是身边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学生。例如,在认知职业世界教学部分,可以邀请本校或本专业往届优秀毕业生通过视频或现场进行经验分享,这会让学生产生亲近感,效果更好,也可以让班级、小组里的学生分享自己做兼职工作时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促使学生今后积极主动探索职业环境,提高职业素养。

(四)实践体验法

职业生涯规划课力求实践,实践体验是学生确定职业规划、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转换的重要途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实践体验教学体现在多种形式中:要求学生通过短期实习、参^和见习、做义工、职场人物访谈来体验和认知职业,并撰写体验报告、访谈报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参加社团及社区活动,认知环境,锻炼组织、协调、人际沟通的能力;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参与比赛过程中,把学过的职业规划理论科学化、系统化。在实践体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评定其成绩。

(五)游戏互动法

课堂游戏互动法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设计或引入游戏方案,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去体验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通过完成“生涯量量看”撕纸等活动,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通过“价值观市场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认知自我。活动结束之后,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分享,教师进行反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

(六)团体辅导法

团体辅导强调体验过程与经验整合,是让学生以开放、接纳的态度共同合作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将生涯知识设计成一系列活动或讨论,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事实开始,认知和分享个人学习经验,把学习到的心得和收获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体辅导的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快乐的氛围和平台,使其在沟通互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可以运用到探索自我、环境知识、职业目标和方向、学习做决策的技巧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分享、聆听别人的反馈而对自我认知有更多清晰的了解。团队辅导需要教师做好团体建立前的成员筛选工作,以保证辅导成效,可以把教学班级的学生按照不同职业兴趣分为若干团体。为增强团体辅导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把团体辅导活动拓展到第二课堂中,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如通过开展“信任倒”活动让学生体验信任与被信任的重要性,开展“大圈套小圈”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一)讲授与体验环节相结合

体验式教学重在体验,但传统的讲授环节并不能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包括了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生涯决策技巧、职业素养培养等内容,涉及到许多理论知识如舒伯生涯理论、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等,讲授目的是让学生构建系统的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行动,使学生清楚为何要做、怎样去做。在体验教学后,教师深入浅出的总结点评能让学生深刻领悟理论。

(二)提高教学设计和课堂调控能力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获取更多课程活动资料,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可操作性、要求条件等,不能只是为了制造课堂热闹氛围而不切实际地生搬硬套。体验式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是开放性的,气氛活跃,要求教师能灵活应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适时进行总结点评,驾驭好课堂。例如,在团体辅导中,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技巧,指导学生进行沟通互动与讨论。

(三)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

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重在学生实践感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情感,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情境教学中,缩短“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转化时间。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个性有一定要求,同一种教学方法会因教师风格特点不同而效果有别,亲和力较强、学生喜爱的教师课堂互动效果会更好。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教学需要选用适用的教学方法,鼓励广大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体验式教学给职业生涯规划课带来了活力,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提升个人综合教学能力,进一步探索、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北生.教育的应用探索[M].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2]黄兰红,李玉雄,廖辉天.就业指导

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J].课程与教学改革,2014.6:43.

[3]潘懋元,王韦廉主编[M].高等教育

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0:193.

[4]张旭东,夏徽.基于体验式教学的教

学模式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J].教学研究,2013.1:74.

[5]U硕来.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4:150.

上一篇:生活用水卫生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农业培训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