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31 17:10:57

渔业资源专业

渔业资源专业篇1

休闲渔业旅游,包含的概念有三个,休闲渔业旅游。其组合,可以是休闲渔业,也可以是渔业旅游,或者休闲渔业旅游。休闲是指免于工作家庭社会的责任之外,个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所从事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松弛娱乐或扩大知识促进社会参与实践创造力。关于休闲渔业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所涉及。最早对休闲渔业进行定义的是台湾著名经济学家江荣吉教授,认为: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国人对渔村与渔业之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洪惠馨先生在《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一文中定义:休闲渔业,是利用海洋和淡水渔业资源陆上渔村村舍渔业公共设施渔业生产器具渔产品,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规划设计相关活动和休闲空间,提供给民众体验渔业活动并达到休闲娱乐功能的一种产业。研究休闲渔业的林法玲专家认为:休闲渔业是以资源为依托,从市场需求实际出发,通过渔业和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休闲娱乐餐饮等行业与渔业结合为一体,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提高渔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渔业。国内多数专家认为,休闲渔业是一种集渔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渔业,因为它具有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业的性质;也不同于以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第一产业,而属于以服务增殖为特性的第三产业。国内也有专家定义:休闲渔业是在资源开发和环境护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将休闲娱乐餐饮等活动与渔业有机结合,实现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新兴产业。上述专家对休闲渔业概念的表述虽各有侧重,表达形式各异,但其共识点有三:一是休闲渔业要利用渔业资源;二是休闲渔业是将传统渔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渔业方式;三是休闲渔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

休闲渔业相对于传统的渔业而言,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从从事的目的看,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是渔民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捕捞行为。其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捕鱼量,销售后获得渔业经济收入,从而维持生计。获取渔业经济收入是传统渔业生产的唯一目的。而休闲渔业是为了活化渔业资源,吸引渔业从事人员以外的人,也即旅游者的参与。旨在为前来观光休闲的客人即旅游者创造和提供体验渔民捕鱼生产方式的机会,通过旅游者对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亲身体验,获得身心的休闲与放松,体验另一种生活情趣,从而丰富人生的阅历,增加人生经验。也就是说,渔民是通过旅游者休闲的取得,来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的。渔民从事休闲渔业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渔业经济收入,但这不是唯一的目的,休闲渔业的目的具有双重性,也即创造渔业收入和为旅游者创造休闲体验。除此,休闲渔业其活动的主体活动的时间活动的空间范围以及活动形式等也与传统的渔业不同。休闲渔业更注重活动主体的参与性,体现出活动时间的短暂性以及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根据休闲渔业的这些特征,结合旅游业特点,认为可将休闲渔业旅游概念表述为:休闲渔业旅游是以现有各种渔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休闲为表现形式,将旅游活动与现代渔业生产活动结合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的体验型的旅游产品。

而对于渔业旅游,目前旅游业专家涉略的还不多,尚没有对渔业旅游进行定义。笔者认为,休闲渔业是个人或团体从事经营的一种关于渔业方面的旅游产品,是渔业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渔业旅游即是由一种以上休闲渔业旅游产品构成的多种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组合,是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组装,通常也指关于休闲渔业旅游的线路或者游程。

二休闲渔业旅游类型

对于休闲渔业,台湾专家将其分成五种形态:一是运动形态,主要指以钓鱼为主的体育运动。二是体验形态,让游客直接参与渔业生产活动,如采集贝壳等。三是食鱼形态,表现为旅游购买,品尝海鲜等方式。四是游览形态,指游玩,观赏渔业劳作的观光形式。五是教育文化形态,主要是水族馆渔业博览会及各种展览会等,带有一定的教育性和科普性。

根据以上五种分类,国内一些休闲渔业研究专家将现代休闲渔业分类为:生产经营型,指一些渔场以渔业生产为主,以垂钓为辅的生产经营方式。休闲垂钓型,指一些专业垂钓园和设施较完备的垂钓场以开展垂钓为主,集游乐健身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观光疗养型,指一些公园山区及沿海地区结合周围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水资源,“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既有垂钓餐饮,又能观景休闲度假避暑。展示教育型,指一些水族馆以展示海洋鱼类为主,集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博览馆。

除此,对于休闲渔业分类还有多种。2004年12月,在浙江省休闲渔业之乡舟山市举行的休闲渔业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对休闲渔业类型进行了多种划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是将休闲渔业划分为休闲养殖垂钓型涉渔运动观光型旅游综合配套型;二是分为海陆养殖垂钓型渔业生产体验型领略渔村风俗型海岛观光游览型和休闲综合配套型。三是分为体验型品尝型观赏型和综合型。四是分为以海钓为主,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运动型,以旅游为主,集休闲观赏于一体的游览型,以品尝海鲜为主,集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品尝型。五是分为休闲垂钓型生态观光型生活体验型和综合配套型。

而对于旅游产品的划分,依据划分标准不同,其类型也呈现多样化。根据旅游目的标准,可分为观光休闲度假探亲宗教修学以及参与性专题旅游产品。笔者认为:渔业作为旅游活动,应该根据旅游者参与方式参与程度旅游目的的不同来进行类别划分。类别的数量可以因地制宜,以浙江舟山为例可分为四类:一是单纯性观光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即单纯让旅游者乘上渔船,绕岛屿或者附近海(湖)域,欣赏和领略海岛风光,或岸上驻足欣赏观光海(湖)景,同时感受渔民捕鱼的经历。如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乌石塘嵊泗县菜园镇的休闲渔业旅游便是。二是参与型休闲渔业旅游,即旅游者或是乘上渔船参与捕鱼或是在圈定的深水网箱内凭杠垂钓或是在小岛(湖)边上垂钓,也可在海边赶海。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如舟山市定海区的半岛娱乐园普陀区蚂蚁岛的渔家乐项目岱山县秀山岛的休闲渔业旅游项目以及嵊泗县的田岙村渔家乐项目等均是。三是娱乐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就是说,旅游者既参与休闲渔业旅游活动,又可以休闲娱乐。如舟山市嵊泗县位于中心渔港的“海上人家”旅游项目即是。旅游者既可以乘船捕鱼,又可以享用丰硕的劳动成果,同时还可以一边欣赏音乐或高歌一曲,达到充分的休闲效果。四是科普教育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即以教育为目的休闲渔业旅游,包括各种渔业博物馆海底隧道水族馆等休闲渔业旅游产品[1]。

三发展休闲渔业旅游的重要意义

休闲渔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原本第一产业的渔业变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渔业仅仅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资源,一种工具,是众多旅游产品项目之一。休闲渔业旅游发达地区,普遍而言是渔区。在渔业发展内外环境不很理想的情况下,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具有一定的意义,主要体现为:

(一)休闲渔业旅游丰富了旅游地旅游资源,构建旅游地旅游品牌

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丰富了旅游地旅游产品种类,特别是对于旅游资源较为贫乏的旅游目的地,可以将休闲渔业旅游产品挖掘策划成为当地主打旅游品牌。

(二)休闲渔业旅游有利于解决渔区渔民转产转业问题,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海洋渔业资源减少捕捞海域受限渔民出路存在困难的渔区,休闲渔业旅游的开发,为无路可走的渔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开阔了就业空间。同时,休闲渔业旅游目的地普遍在渔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其区位优势较弱,交通不太发达。休闲渔业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渔区交通业餐饮业住宿业等其他旅游行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调整休闲渔业发达旅游地产业结构。

(三)增加渔区旅游经济收入

由于休闲渔业旅游项目先期资金投入不需很多,又可以利用现存的闲置渔业器械与人力资源,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增加了渔区渔民的创汇途径,有利于提高渔业经济与旅游经济收入,达到渔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双丰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对提高渔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

休闲渔业旅游深得广大旅游者喜爱,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奇重参与重体验的需求,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从事休闲渔业旅游的人员原本都是渔民,休闲渔业一旦与旅游业结合,那么其产业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第一产业渔业转化为第三产业旅游业,所以渔民身份与角色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渔民演变为旅游业服务人员。旅游者对他们的要求,也以旅游服务人员的要求相对应。这就对渔民们提出了一个提高素质的要求。要求他们既具有渔业知识,也要具备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原来,渔民很少甚至根本不了解旅游业状况,经营上只注重经济效益,而现则需多方面提升自己。这样,渔民势必要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陋习,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参加旅游业相关知识的学习。生活方式与业余时间支配方式的改变,渔民由闲散型生活方式向学习型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提高了综合素质,又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渔区的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总之,在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中国,休闲渔业旅游仅仅是冰山一角;在地缘广阔的中国,休闲渔业旅游发展地区一般多位于沿海以及内陆具有淡水湖泊之地;与具有近三十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旅游业历史相比,休闲渔业旅游才是近几年刚起步的旅游。但是,伴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海洋旅游休闲旅游的日益成熟,休闲渔业旅游必将受到旅游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将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参与到休闲渔业旅游中来。

论文关键词:休闲渔业旅游概念类型意义

论文摘要:休闲渔业旅游在我国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本文从旅游业角度,第一次对休闲渔业旅游概念类型以及发展休闲渔业旅游的意义进行探讨。

渔业资源专业篇2

1前言 水产品是最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全世界食品总量的7.5%左右来自海洋、湖泊和河流,由于野生水产品资源的日渐萎缩,人们将越来越依赖于水产养殖业。在世界水产品的养殖业中,75%以上来自于亚洲,其中中国水产品的生产量占60%。中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大国,水产品消费市场巨大,水产行业极具发展前景,加强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建设将有利于水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是当今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充分了解网络水产渔业信息并进行合理利用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水产渔业的发展。 2网络水产渔业信息资源的分析 2.1网络水产渔业信息资源的特点 Internet中的信息资源是以超链接的方式将文字、图像、语音和视频信息链接为超文本和超媒体系统。它不同于实体信息资源,具有数量大、增长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多媒体、多类型、多语种;跨行业、跨时间、跨地域、信息共享;信息资源的更迭、消亡无法预测;质量良莠不齐;无标准、规范、无统一管理机制等特点。就水产渔业信息资源而言,除了以上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性。 2.1.1信息来源广泛 提供相关水产渔业信息的机构包括水产科研院所、水产渔业企业、农业和水产渔业政府机构、水产渔业专业学会等等。广泛的来源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水产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给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带来了困难。据不完全统计,Internet上现有以水产信息资源为主的国内外水产网站有700个左右,各种水产信息资源链接更是数不胜数。表1为在Google、中文雅虎、Yahoo、百度等搜索引擎中输入检索词“水产”、“水产渔业”、“Fishery”、“aquaculture”的检索结果,由此表可见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2.1.2信息内容专业性强 Internet上提供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的网站包括综合性水产网站、水产机构网站、水产学术网站、水产商业网站等,它们提供的都是与水产渔业相关的信息。尤其是一些水产学术研究性网站,它们主要是由从事水产科学研究的机构或个人建立起来的,提供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及相关资源等信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资源,也是导航库收集整理的重点对象。 2.2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分布现状及特点 Internet上的水产网站及水产信息资源的分布,大致有两大类:一是以水产信息资源为主体的水产专业网站,二是在农业及相关的网站中涉及到的水产信息资源栏目。在水产专业网站中,根据其服务对象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以提供水产综合信息、栏目齐全、资源量大、服务功能强大的综合性水产网站;以提供水产政府组织、教育机构、渔业法规、渔业科技动态、渔业政策等信息的水产机构网站;以提供分类信息、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为主体的水产专业网站;以提供商贸信息等有偿服务(如会员制、电子刊物、商业行情信息、在线交易市场等),并以营利为目的的水产商业网站。 2.2.1国外水产网站特点 在国外,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Internet的发展已有多年历史。水产专业网站虽然只是无数站点中很小的一个分支,但也已比较成熟。目前国外水产网站总体特点是:1)数量多。例如,仅在Google(,访问日期2007-2-19)搜索引擎里输入“Fishery”就可以找到1,630,000个相关网站。2)类型多,覆盖面广。依照建站者的不同,可划分为许多类型,如有国家渔业、水产行业管理机构建立的网站;有各种水产协会、水产服务机构设立的网站;有水产学术研究机构、水产院校、各种水产报刊杂志办的网站;有各种水产公司机构设立的网站;还有各种专业水产信息服务网站、专业水产搜索引擎网站等等,而且内容涉及到水产行业的方方面面。3)特色鲜明,个性强。每个网站提供的信息内容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有的水产网站专注于水产行业的某一领域,如美国龙虾保护协会TheLobsterConservancy(/),主要从事龙虾的保护、科研及龙虾知识的社会普及等等,特色非常鲜明。四、功能多样。大多数优秀水产网站都提供较多的服务,有些网站是交互式的,允许用户自己的信息资料,如英国MAILBASE(www.mailbase.ac.uk/),用户可以在该网站上与鳟鱼相关的信息和讨论。五、制作简洁实用。国外水产网站大都不追求过分华丽的页面,讲究简洁与实用。网站大都提供站点结构示意图,让用户能直观了解网站内容分布,易于用户查寻所需信息。 2.2.2国内水产网站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Internet上的国内水产网站也在快速增长,网站数量从1999年的20多个(不包括提供水产信息的相关网站,如农业信息网站等)发展到目前的200多个。但与其他行业网站相比,国内水产网站还是存在数量少、类别单一、规模小、信息资源量小、更新速度慢、科研论文少、服务功能相对较弱等问题。但是,随着网络事业的飞速发展,各家水产网站也在不断的标新立异,推陈出新,以突出自身的特色。 3网络水产渔业信息资源的利用 应该说,利用价值较高的网络资源主要是水产渔业专业网站中的以提供水产政府组织、教育机构、渔业法规、渔业科技动态、渔业政策等信息的水产机构网站;以提供分类信息、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为主体的水产专业网站。具体说可以采用制作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导航库的形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水产渔业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3.1网络水产渔业商务信息的利用 商务信息的有效性在于其时效性、即时性和准确性。因特网上的丰富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科学研究方式和信息交流的方法,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局限,为人们提供了全新而高效的检索途径。网络信息的另一特点是信息传递的交互性和直观性,咨询人员可以直接和商家在网上通讯联系,增强了提供信息的即时性和准确性。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水产渔业专业网站对于水产品的报价、厂商名录、商标图像以及机构设施等各方面的商务信息资源为水产业者提供精确、及时的信息以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p#分页标题#e# 3.2网络水产渔业免费资源的利用 目前,我国网上信息资源和应用数据库已经达到4,400多个。其中包括国内数据公司、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等单位提供的各种网上数据库,以及国外引进的高水平数据,但水产渔业类专业数据库较少,而且一些国外数据库需要较高的使用条件和收费。笔者在与用户的互动过程中了解到一些极有价值的免费的资源令科技工作者十分关注和青睐,原因在于大多的免费资源都是一些针对某种专业领域的,例如:书目数据库;专利、标准、商标文献数据库;期刊、论文、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摘和部分全文;统计信息;参考工具书;以及一些商务信息。这些信息相对“快”、“专”,如书目数据库和期刊、论文、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摘,通过它们可以很快了解到一些最新动态,然后根据需要再获取其详细信息;专利、标准、商标文献数据库和统计信息;参考工具书等免费资源就较“专”,可以为用户研究提供很大的帮助。 3.3建立网上水产渔业专题讨论组 开展课题服务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参加网上的学术讨论组,这是获取网上有关信息的最佳选择。网上的专题讨论组、专业新闻组和论坛,是一种更灵活,更直接的动态网站。有关的专业讨论组会涉及专业的各个方面、其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因此,经常参加讨论组,可以开阔视野,掌握动向。水产渔业专题讨论组中有着丰富的水产信息资源,笔者经过多年的水产渔业资源整理的工作中发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讨论组地址。需要说明的是讨论组也如互联网站一样,变化迅速,只有经常浏览订阅,才能把握其发展脉搏。水产讨论组包含了很广泛的内容,按其讨论问题的专一程度,笔者将其分为单一水产养殖品种讨论组和综合性水产渔业信息讨论组。 (1)单一水产养殖品种讨论组单一水产品种讨论组又可分为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以及其他几种类型的讨论组。其中有鱼类讨论,如热带鱼TropicalFish(联系地址,申请加入地址mailto:)等;甲壳类的讨论组,如澳洲蟹网AUSSI-CRAB-NET(申请加入地址listserv@lists-dpi.qld.gav.au)等;贝类讨论组,如鲍鱼养殖ABNET(申请加入地址listserver@uct.at.za)等;藻类讨论组,如硅藻研究DIATOM-L(申请加入mailto:diatom-l@iubvm.ucs.indiana.edu)等;其他单一水产养殖品种讨论组,如丰年虫BRINE-L(申请加入mailto:listerv@uga.cc.uga.edu)等等。 (2)综合性水产渔业信息讨论组综合性水产渔业信息讨论组又可分为水产渔业理论研究型和相关信息讨论组。其中较有价值的理论型讨论组有海洋生物养殖的交互作用EIM(联系地址)、海洋研究信息网络-生物多样性Marine-B(联系地址Marine-b@listserv.heanet.ie)等等;相关信息讨论组有:海产食品SEAFOOD-L(申请加入地址mailto:listproc@ucdavis.edu)、水产期刊的讨论组RECIRC-L(申请加入地址mailto:listproc@upei.ca)等等。这些讨论组除个别标出讨论语言的外,均用英语进行交流;大多数标有申请加入地址的讨论组都是任何人可以加入的,但有些必须符合该讨论组规定的条件才能申请加入。

渔业资源专业篇3

第二条凡在本市管辖范围内的江、河、湖、海及沿江、沿海滩涂等渔业水域,采捕天然生长和人工增殖的水生动植物以及收购、利用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照本办法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以下简称“渔业资源费”)。

第三条渔业资源费的征收和使用,实行取之于渔,用之于渔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批准发放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的权限,征收渔业资源费。

第五条渔业资源费分为海洋渔业资源费和淡水渔业资源费。

第六条海洋渔业资源费的征收金额按以下方式确定:

(一)从事外海捕捞作业的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计征。

(二)从事近海拖网作业的国营、集体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计征;个体渔船按3%计征。

(三)从事近海围网(含对网)、流网、钓作业的国营、集体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计征;个体渔船按2%计征。

(四)从事定置作业的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计征,其中集体渔船从事高稀网、海蜇涨网、疏目转网、板曾网等作业的按2%计征。

(五)对持有临时捕捞许可证的渔船,按同类型作业的征收标准加倍计征,但最高不得超过9%。

(六)教学单位的教学实习船根据上级主管机关批准的实习计划从事捕捞作业的,可以减半征收;实习计划外从事生产性捕捞的,按国营渔船同类型作业标准计征。

(七)科研单位的科研调查船根据有关部门批准的课题任务书、调查监测计划从事捕捞作业的,可以免征;课题或者计划外从事生产性捕捞的,按国营渔船同类型作业标准计征。

(八)按规定属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渔业资源费的,按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制订的收费标准计征。

凡从事不利于渔业资源保护的作业(包括国家限制发展和应当逐步淘汰的作业)的,其征收标准应当高于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但最高不得超过9%。

教学、科研单位需要减征或者免征渔业资源费的,按发放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的权限审批。

第七条淡水渔业资源费的征收金额按以下方式确定:

(一)对从事钩子、丝网、扎网、抄网、扛网、虾笼、鳝笼、扒蚬(螺、蚌)等作业的船只或者个人,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至6%计征。

(二)对从事机拖蟹、机拖虾、珠网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4%至8%计征。

(三)对从事机吸蚬(螺)、软硬簖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6%至12%计征。

(四)在划定的增殖水域采捕增殖资源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15%计征;在重点增殖水域采捕增殖资源的,征收比例可以高于15%,但最高不得超过25%。

(五)在本市管辖的长江渔业水域从事流网、挑张网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至3%计征。

凡从事不利于渔业资源保护的作业(包括国家限制发展和应当逐步淘汰的作业)的,其征收标准应当高于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5%,但最高不得超过20%。

非专业渔民从事季节性淡水捕捞作业的,应当按同类型作业征收标准的200%至300%计征。

第八条对多种捕捞方式兼作的海洋或者内陆水域渔船,按其产值较高的作业类型的征收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

对海洋、长江水域捕捞兼作的渔船,分别按相应的作业类型的征收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九条对专项采捕经济价值较高的渔业资源品种的,属海洋的可以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至5%计征渔业资源费;属淡水的可以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至10%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条因养殖和其他特殊需要采捕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按不超过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15%的标准征收渔业资源费。其中从事鳗苗捕捞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至10%计征渔业资源费,从事蟹苗捕捞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至5%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一条凡从事收购或者经营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其收购或者经营总金额的1.5%至2.5%计征渔业资源费。

收购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直接用于增殖、养殖的单位和个人,按其收购总金额的0.5%至1%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二条依法经批准采捕珍稀水生动植物的,依照本办法第九条的征收标准,加倍征收渔业资源费。因科研活动的需要依据有关规定经批准采捕珍稀水生动植物的除外。

第十三条经本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许可在本市管辖水域作业的外省(市)渔船和个人,从事海洋捕捞的按本市同类型作业的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从事淡水捕捞的可以高于本市同类型作业的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但最高不得超过其年总产值的25%。

第十四条从事捕捞作业的单位和个人如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重大损失的,可以向发放捕捞许可证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申请减征或者免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五条渔业资源费的具体收费标准,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发证权限,依照本办法第六条至第十三条的规定确定,并报同级物价部门核定和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六条本市凡利用江、河、湖泊、河沟等自然水域从事水产养殖生产的,按当地平均亩产值的0.5%至1%计征养殖保护管理费。

精养鱼塘、园沟、宅河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征收与否由各县(区)人民政府自定。凡征收养殖保护管理费的,每年每亩收费不得超过1元。

第十七条市、县(区)两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按照职权范围在核发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养殖使用证的同时征收渔业资源费及养殖保护管理费,在有关证书上记录缴款金额、加盖印章并出具收款收据。

已持有捕捞许可证、养殖使用证的单位和个人,在办理年度审证时缴纳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

在规定日期内不缴纳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的单位和个人,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责令其限期补缴,并按日加收0.5%的滞纳金。

第十八条渔业资源费列入当年生产成本。

第十九条渔业资源费实行按比例留成和上缴部分统筹使用的办法:

(一)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海洋渔业资源费,10%上缴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90%留用。

(二)各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海洋、淡水渔业资源费,1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90%留用。

(三)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委托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捕捞许可证所的渔业资源费,8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20%由机构留用,其中的鳗苗渔业资源费,2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80%由机构留用。

前款规定应当上缴的渔业资源费,征收单位应当按季度上缴,不得截留坐支。

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所征收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全部留用。

第二十条渔业资源费用于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的使用范围是:

(一)购置增殖放流用的苗种和培育苗种所需的配套设施,修建近海和内陆水域的增殖设施。

(二)为增殖保护渔业资源的科学研究提供经费补助,以及为渔业资源监测和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提供经费补助。

(三)购置、更新与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有关的渔政公务车、船,改善渔政管理设施。

(四)为保护渔业资源、渔场环境和维护渔业生产秩序提供经费补助。

(五)为保护特定渔业资源品种,借给生产单位用于转业或者转产的生产周转金(不得作为生活补助和流动资金)。

依据本办法所征收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全部用于维护渔业生产秩序的经费补助。

第二十一条渔业资源费用于资源增殖的开支原则上应当高于用于保护管理的开支。

本市渔业资源费用于资源增殖和保护管理的比例为:资源增殖不得低于50%,保护管理不得高于50%,其中对采捕、收购、利用鳗苗所征收的渔业资源费,资源增殖不得低于40%,保护管理不得高于60%。

第二十二条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按预算外资金管理。

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应当交同级财政在银行开设专户储存,按规定用途专款专用。

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使用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应当在年初编制收支计划、在年终编制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报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收支计划和决算报表使用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订的格式。

第二十三条本市的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自1989年度起征收。

第二十四条市、县(区)财政、物价、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征收使用的监督检查。对挪用、浪费资金的行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查处。

第二十五条本市各县(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和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补充条文,不另订实施细则。

各县(区)制订的补充条文应当报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渔业资源专业篇4

第二条凡在本市管辖范围内的江、河、湖、海及沿江、沿海滩涂等渔业水域,采捕天然生长和人工增殖的水生动植物以及收购、利用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照本办法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以下简称“渔业资源费”)。

第三条渔业资源费的征收和使用,实行取之于渔,用之于渔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批准发放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的权限,征收渔业资源费。

第五条渔业资源费分为海洋渔业资源费和淡水渔业资源费。

第六条海洋渔业资源费的征收金额按以下方式确定:

(一)从事外海捕捞作业的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计征。

(二)从事近海拖网作业的国营、集体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计征;个体渔船按3%计征。

(三)从事近海围网(含对网)、流网、钓作业的国营、集体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计征;个体渔船按2%计征。

(四)从事定置作业的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计征,其中集体渔船从事高稀网、海蜇涨网、疏目转网、板曾网等作业的按2%计征。

(五)对持有临时捕捞许可证的渔船,按同类型作业的征收标准加倍计征,但最高不得超过9%。

(六)教学单位的教学实习船根据上级主管机关批准的实习计划从事捕捞作业的,可以减半征收;实习计划外从事生产性捕捞的,按国营渔船同类型作业标准计征。

(七)科研单位的科研调查船根据有关部门批准的课题任务书、调查监测计划从事捕捞作业的,可以免征;课题或者计划外从事生产性捕捞的,按国营渔船同类型作业标准计征。

(八)按规定属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渔业资源费的,按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制订的收费标准计征。

凡从事不利于渔业资源保护的作业(包括国家限制发展和应当逐步淘汰的作业)的,其征收标准应当高于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但最高不得超过9%。

教学、科研单位需要减征或者免征渔业资源费的,按发放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的权限审批。

第七条淡水渔业资源费的征收金额按以下方式确定:

(一)对从事钩子、丝网、扎网、抄网、扛网、虾笼、鳝笼、扒蚬(螺、蚌)等作业的船只或者个人,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至6%计征。

(二)对从事机拖蟹、机拖虾、珠网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4%至8%计征。

(三)对从事机吸蚬(螺)、软硬簖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6%至12%计征。

(四)在划定的增殖水域采捕增殖资源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15%计征;在重点增殖水域采捕增殖资源的,征收比例可以高于15%,但最高不得超过25%。

(五)在本市管辖的长江渔业水域从事流网、挑张网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至3%计征。

凡从事不利于渔业资源保护的作业(包括国家限制发展和应当逐步淘汰的作业)的,其征收标准应当高于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5%,但最高不得超过20%。

非专业渔民从事季节性淡水捕捞作业的,应当按同类型作业征收标准的200%至300%计征。

第八条对多种捕捞方式兼作的海洋或者内陆水域渔船,按其产值较高的作业类型的征收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

对海洋、长江水域捕捞兼作的渔船,分别按相应的作业类型的征收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九条对专项采捕经济价值较高的渔业资源品种的,属海洋的可以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至5%计征渔业资源费;属淡水的可以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至10%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条因养殖和其他特殊需要采捕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按不超过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15%的标准征收渔业资源费。其中从事鳗苗捕捞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至10%计征渔业资源费,从事蟹苗捕捞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至5%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一条凡从事收购或者经营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其收购或者经营总金额的1.5%至2.5%计征渔业资源费。

收购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直接用于增殖、养殖的单位和个人,按其收购总金额的0.5%至1%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二条依法经批准采捕珍稀水生动植物的,依照本办法第九条的征收标准,加倍征收渔业资源费。因科研活动的需要依据有关规定经批准采捕珍稀水生动植物的除外。

第十三条经本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许可在本市管辖水域作业的外省(市)渔船和个人,从事海洋捕捞的按本市同类型作业的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从事淡水捕捞的可以高于本市同类型作业的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但最高不得超过其年总产值的25%。

第十四条从事捕捞作业的单位和个人如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重大损失的,可以向发放捕捞许可证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申请减征或者免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五条渔业资源费的具体收费标准,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发证权限,依照本办法第六条至第十三条的规定确定,并报同级物价部门核定和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六条本市凡利用江、河、湖泊、河沟等自然水域从事水产养殖生产的,按当地平均亩产值的0.5%至1%计征养殖保护管理费。

精养鱼塘、园沟、宅河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征收与否由各县(区)人民政府自定。凡征收养殖保护管理费的,每年每亩收费不得超过1元。

第十七条市、县(区)两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按照职权范围在核发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养殖使用证的同时征收渔业资源费及养殖保护管理费,在有关证书上记录缴款金额、加盖印章并出具收款收据。

已持有捕捞许可证、养殖使用证的单位和个人,在办理年度审证时缴纳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

在规定日期内不缴纳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的单位和个人,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责令其限期补缴,并按日加收0.5%的滞纳金。

第十八条渔业资源费列入当年生产成本。

第十九条渔业资源费实行按比例留成和上缴部分统筹使用的办法:

(一)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海洋渔业资源费,10%上缴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90%留用。

(二)各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海洋、淡水渔业资源费,1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90%留用。

(三)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委托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捕捞许可证所的渔业资源费,8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20%由机构留用,其中的鳗苗渔业资源费,2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80%由机构留用。

前款规定应当上缴的渔业资源费,征收单位应当按季度上缴,不得截留坐支。

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所征收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全部留用。

第二十条渔业资源费用于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的使用范围是:

(一)购置增殖放流用的苗种和培育苗种所需的配套设施,修建近海和内陆水域的增殖设施。

(二)为增殖保护渔业资源的科学研究提供经费补助,以及为渔业资源监测和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提供经费补助。

(三)购置、更新与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有关的渔政公务车、船,改善渔政管理设施。

(四)为保护渔业资源、渔场环境和维护渔业生产秩序提供经费补助。

(五)为保护特定渔业资源品种,借给生产单位用于转业或者转产的生产周转金(不得作为生活补助和流动资金)。

依据本办法所征收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全部用于维护渔业生产秩序的经费补助。

第二十一条渔业资源费用于资源增殖的开支原则上应当高于用于保护管理的开支。

本市渔业资源费用于资源增殖和保护管理的比例为:资源增殖不得低于50%,保护管理不得高于50%,其中对采捕、收购、利用鳗苗所征收的渔业资源费,资源增殖不得低于40%,保护管理不得高于60%。

第二十二条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按预算外资金管理。

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应当交同级财政在银行开设专户储存,按规定用途专款专用。

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使用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应当在年初编制收支计划、在年终编制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报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收支计划和决算报表使用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订的格式。

第二十三条本市的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自**年度起征收。

第二十四条市、县(区)财政、物价、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征收使用的监督检查。对挪用、浪费资金的行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查处。

第二十五条本市各县(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和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补充条文,不另订实施细则。

各县(区)制订的补充条文应当报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市商业委员会会同市财政局、市物价局解释。

渔业资源专业篇5

今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对我市年的农业及农村工作作了总结,对年工作作了具体的部署。下午,我们根据上午会议精神,召开全市水产工作会议。以上,各县、市、区的同志也分别交流了各地的工作经验,最后,市领导还要作指示。下面,我就水产系统年的工作和年的思路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发展我市渔业的信心。

年,我市水产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届中全会和市委届七次全体会议、市政府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座谈会精神,在省水产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分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我市水产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结合实际,突出优势,深挖潜力,各项工作全面超过目标任务:

全市年放养面积达到78.1万亩,较年的74.73万亩增加3.37万亩,增幅4.5%,超年初目标任务2.6万亩;完成水产品产量19万吨,较年的17.65万吨增加1.35万吨,增幅7.6%,超目标任务0.25万吨;实现渔业产值23.6亿元,较年的20.3亿元增加3.3亿元,增幅16.3%,超目标任务2.6亿元。全年共投入资金68920万元,其中招商引资270万元,建水产品加工企业10个,发展中小型水产品交易市场38个,交易量11万吨;新开发休闲渔业场所270个,新开发养殖水面7.1万亩。水产养殖业在大农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分析年的工作,主要闪现出以下九大亮点:

(一)社会宣传力度进一步得到加大。年,市局对加强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的水产部门形象极为重视,积极筹划实施宣传大动作。11月5日,借举办首届国际温泉旅游文化节东风,日报在第三版登出了整版的水产行业宣传专版,集中宣传了市局机关、市直属单位和各县(市、区)水产局,展现了水产人的新形象,提升了我市水产部门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人们对水产的认识。

(二)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水产大县、特色板块建设成效明显。我市在确保了嘉鱼县省级水产大县地位的同时,结合我市水产在全省的地位,根据省财政厅、农业厅联合下发的水产大县创建标准,增报赤壁市为水产大县,已获得批准,并落实了年度水产大县项目资金。另外,我局还按照省里创建特色大县的要求,推荐通山县富水水库网箱养殖项目,并报送了各种资料。同时全市积极争取项目支持,依托各自地域特点,大力发展特色板块项目建设,涌现出一大批特色渔业基地,赤壁市今年小龙虾野生寄养面积达10万亩,其中稻虾连作6万亩,湖泊围栏与沟、渠、堰4万亩,小龙虾产业已成为赤壁市水产规划六区一场中重要组成部分。通城县在牌合村大力推广“猪—沼—鱼”生态渔业养殖模式,目前全村猪、沼、鱼结合配套养殖水面达到300余亩,获得了猪鱼双丰收。崇阳县充分依托山区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开发青山水库冷水资源,实现山区库区渔业新发展。先后从外地引种池沼公鱼、虹鳟鱼、银鱼、娃娃鱼等多个名特优种类,逐步打造崇阳特色渔业产业化。通山县突出富水网箱养殖鳙鱼产业,实现网箱养殖2万多口,富水牌鳙鱼已成为我市水产养殖的名优品牌。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新进展,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年,我市进一步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尤其是生产环节的源头监管,规范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全面推行生产记录、药残反馈、产品标签、出口备案等可追溯制度,确保养殖企业(大户)做到生产有台帐、行为有规范、产品可追溯、质量有保障。年我市共申报了15个水产健康养殖场,有8家通过部级评审。总计我市已有12家养殖场荣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并认定无公害产地面积达71万亩(咸安区9.3万亩、嘉鱼县16.13万亩、赤壁市19.16万亩、通城县1.5万亩、崇阳县4.2万亩、通山县8.9万亩、西凉湖管理局12万亩);认证无公害产品32个(咸安区3个、嘉鱼县10个、赤壁市10个、通城县4个、崇阳县2个、通山县2个、西凉湖管理局1个),均位居全省前列。

(四)技术推广、科技示范户建设工作成绩显著。据统计,全市去年共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80多次,发放资料3.3万余份,开办各类培训班164期,培训渔民14000人次,渔业相关信息400余条。受理技术咨询2000余次。全市登记造册的渔业示范户达3300户,其中省级重点示范户80户,市级重点示范户250户,示范面积近20万亩,辐射带动全市近2万养殖户。

同时我们积极为渔民提供各种支持。通山县燕夏乡去年4月下旬发生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鱼突发大面积死亡的事件后,我局迅速反应,及时汇报,并启动应急方案,成立水生动物疫病临时领导小组,并争取相关部门配合,协助渔民及时处置,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灾区社会稳定,渔业生产逐步恢复。根据市领导胡部长、镇市长指示,市局于5月6日,召开全市水产分管局长会议,就此事件举一反三,部署鱼病防治工作,强化鱼病报告制度,对鱼病的防控起了很大作用。

(五)加工、休闲渔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二三产业比例日趋合理。年,我市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培植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的水产加工企业达11家,资产总额达3.37亿元,固定资产总值1.99亿元,年加工能力5.6多万吨,年吸纳劳动力2000余人;年加工原料1.32万吨,加工产量0.8万吨,加工产值1.34亿元。同时,我市全年共发展休闲渔业272家,休闲养殖面积7.24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10%、112%。年我市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86.7%:7.8%:5.6%,二三产业占总产业比重的13.3%,与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89.8%:4.9%:5.6%)相比,已略显均衡。

(六)渔政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大湖大库的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取得新突破。

年,我市渔业主管部门及渔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渔业执法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执法水平,有力地保障了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打击了各种违法行为,较好地维护了湖库正常的生产秩序,营造了较好的渔业投资环境。

一是依法治渔的工作力度加大。据统计,年共出动执法船艇100余次,渔政执法人员600余人次,查处各种渔业违法活动200余起,抓捕非法捕捞人员71人,查处非法捕捞船只31艘,其中从严从重处罚惯犯人员8人,移交公安机关处理2人,涉及非法捕捞种类包括电鱼12人次,炸鱼5人次,灯光网60人次,清除拦河渔具10余处,纠编航道、船路40余条,清理非法侵占水面40余亩。

二是全面落实了渔业许可制度。年全市实际共核发养殖许可证4703本,发放率达87.7%。核发内陆捕捞许可证2100余本,捕捞渔船持证率95%以上。

三是清理整治了我市水域养殖环境。年,我们对全市渔业污染源进行了一次了全面普查、登记造册,并严格执行“禁止水库化肥养鱼,严禁城中湖和饮水湖养殖珍珠”等有关规定,开展养殖水域综合整治,对大湖大库过度围栏依法予以取缔。

四是认真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年,我市及早制订禁渔方案,签订禁渔工作责任状,组织沿江两县(市)禁渔联合执法检查和跨市(州)交叉检查。确保了实现“零上访、零举报、零捕捞”工作目标。

(七)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方面,我市西凉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申报工作进展顺利。按照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和市委、市政府“环境兴市”、“生态”的建设要求,我市以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为重点,在加大西凉湖部级鳜鱼、黄颡鱼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力度的同时,加快建立西凉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进程。年6月16日,由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湖北省水产局和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湖泊生态修复行动在西凉湖畔成功举行启动仪式,由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湖泊生态渔业培训班在温泉开办,我市的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已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月22日,又在温泉召开了市级西凉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评审会,来自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北省水产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七名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组一致认为申报材料基本符合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申报管理要求,全票通过了对《西凉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的评审。与此同时,我市还多渠道、多途径,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月份,邀请省政协副主席、省民建主委仇小乐和省相关单位领导、专家前来实地调研西凉湖的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项目,由省民建向省政协提交议案,并将相关申报材料报送省政府,积极争取省级西凉湖自然保护区项目批准立项,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省长李鸿忠、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副省长赵斌等省相关领导作了重要批示,争取将西凉湖水生生物自然资源保护区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

另一方面,在全市各大型湖泊、水库开展了多批次的增殖放流活动。年,我市在主要的大河大库及大湖进一步推行禁渔期制度的同时,积极开展鱼类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我市水产系统先后组织资金136.5余万元,向长江、西凉湖、陆水水库、富水水库、青山水库投放各类鱼苗4680万尾,对我市渔业资源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八)“平安渔业”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全面清理整治“三无”渔船。全市今年共计整治低质量船舶24艘,取缔“三无”船舶7艘,登记检验了我市全部6293艘渔船,发出整改通知书30余张,登记检验率达到100%。

二是健全完善了渔船检验——燃油补贴发放的联动机制,全年实行“一册通”形式发放渔船燃油补贴183.3万余元,补贴渔船3900艘。

(九)水产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取得突破。今年,我市重点加强了渔业专业协会组织的建设,并筹办成立市级水产经济学会,目前已完成了组织申报,制定了章程、组建了首届理事会,后面将接着召开成立大会和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首个市级行业协会的筹建,也带动了各级专业协会组织的发展,咸安区福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通城县清水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通山县惠民渔业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十佳专业合作社”,通山县惠民渔业专业合作社还荣获湖北省“十佳渔民专业合作社”。

二、正视不足,增强我市渔业发展的责任感。

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市水产业可谓鱼跃年丰。在这一年中,嘉鱼县稳据水产大县之同时,赤壁市渔业快速增长,也荣等水产大县之榜;咸安区板块面积不断扩大;通山县水产局正式挂牌;崇阳、通城山区库区特色渔业有一定发展;西凉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项目稳步推进,得到省、市多位领导的支持和重要批示;全市生产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全市鱼价平稳运行;渔民稳定增收;这些都是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分不开的,既是全市水产干部职工创新思路、求真务实、克难奋进的结果,也是广大渔业生产经营者努力实干、不断奉献的结果。但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我们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这主要表现为:

(一)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目前全市注册水产品商标9个,分别是“食无鱼”、“沧湖”、“牌洲湾”、“双湖”、“通富”、“瑞发”、“口味鱼”、“七里山”、“云水”等。但这些品牌的市场知名度还有待提高,尤其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产业化进程不快,加工业仍然短腿。分析我市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总体规模小,加工品种少,占总产业比重仍然偏低。二是加工企业与养殖行业结合不够,没有形成大型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没能起到带动当地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龙头牵引作用。三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质量不高,品牌不响。我市水产品加工技术科技含量总体水平偏低,多为冷冻保鲜的初级加工,深挖渔业附加值还大有文章可做。

(三)休闲渔业还没有形成特色。目前我市投入经营的大型休闲渔业场所有53个,零星从业渔户有1000余户,总产值近1.3亿元,但无论规模还是设施、管理、效益均不理想,大多比较低级粗放、规模小、设施不全、功能单一、缺少文化内涵,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四)缺乏规模水产品交易市场。目前我市尚未建设一处上规模的水产品交易市场,生产的水产品绝大部分通过外地鱼贩运输到武汉的交易市场销售,本地市场销售的水产品大多是从武汉批发而来,即影响了我市养殖户的效益,又不利于市场消费水产品的质量监控。

(五)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及渔业互保工作有待加强。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渔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目前我市的渔业经济合作组织还不够发达,市级渔业经济协会还没有开始运作,尤其是渔业互保工作尚未开展,与现代渔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努力改进,开拓创新。

三、明确目标,认真做好今年的水产工作。

(一)明确工作思路

年,我市水产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两链”、“六块”、“八区”、“十品”、“百厂(场所)”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渔业政务信息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我市水产业的行业地位。在具体工作上,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线,全力推进水产大县和水产板块建设;以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水生资源养护为目的,全力推进西凉湖鳜鱼、黄颡鱼部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西凉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以渔业经济发展为中心,全力推进“一鱼一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促进水产品加工和休闲多元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以依法行政为重点,着力抓好依法治渔,加大力度打击渔业违法行为;以科技入户和重点科技示范户培育为突破口,着力做好“十大品种、十项技术、十个标准”的推广应用;以市渔业经济学会建设为核心,促进水产行业民间服务组织的发展;以机关党建和思想作风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执行力。

(二)科学确定发展目标

年,我市渔业生产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力争养殖面积达79.1万亩,较年78.1万亩增加1万亩,增幅1.3%;水产品总产量达19.8万吨,较年19万吨增加0.8万吨,增幅4.2%;渔业产值达24.8亿元,较年23.6亿元增加1.2亿元,增幅5%;渔民纯收入达8000元,较年7800元增加200元,增幅2.6%;为农民增收人均贡献达80元。

(三)落实七大工作举措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工作作风。要在广大干部职工中进一步加大学习力度,切实按照市政府的要求,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高效能,树立大水产观念,以大工业的思维,发展大水产产业。其次要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强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能力,提高渔政执法维护正常渔业生产环境,合理保护渔业资源。第三要促进技术服务队伍上水平、上台阶,全面推行竞争上岗机制,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加快我市渔业科技队伍建设。通过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干、作风硬朗、雷厉风行、敬业为农、廉洁高效地水产干部队伍,努力增强水产部门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现代渔业的发展。

2、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创新宣传方式,办好水产政务网站,力争充分发挥各种纸媒、网络、电信等各种传媒,多渠道宣传水产典型,传播水产政策,普及水产知识,提高水产行业的社会地位。

3、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线,推进水产大县、特色大县的建设。在积极开展无公害渔业生产“两认”工作的基础上,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上,按照生态健康理念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要求,推广发展一批模式优、标准高、品牌亮、效益好的生态健康养殖典型,积极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扩大健康养殖规模,推进水产大县的建设,保持嘉鱼县、赤壁市两个水产大县称号。要结合各地实际,发挥地域特点,更新养殖品种,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加大名特优的养殖比例,增加渔业规模效益,推行“一村一品、一方一业”,推进特色大县的建设,力争通山县进入省特色大县名单。

4、大力推进西凉湖自然保护区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依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契机,在年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争取农业部和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快建设西凉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

5、大力促进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发展。要正确认识当前渔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势,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倡导用工业化理念抓渔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从特色品种、主导品种的苗种引进繁育、成鱼生产到加工流通,形成水产品繁育—生产—加工—流通的一体化和产业化,实现水产品附加值的增值增效;因地制宜,对休闲渔业发达的渔区(村),要把垂钓休闲、旅游养生、观光娱乐作为重点,突出休闲特色建设新渔区(村);切实加大城市圈产业对接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发展有一定规模的水产品加工厂、水产品贸易市场、渔业休闲场所,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渔业附加值,努力实现二、三产业比例的突破,实现水产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6、围绕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以强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为重点,推进品牌渔业的建设。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是现代渔业生产的生命。要认真宣传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把水产品质量安全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使水产品质量安全深入人心,落实到生产养殖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强化生产源头的管理,切实加强投入品监管,规范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切实抓好渔业重点县、重点乡镇、集中产区、养殖大户的生产记录、养殖用药记录和产品销售记录,建立相关记录台账,完善健全水产品的溯源制,确保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我市无公害渔业生产的“两认”及换证工作,按照生态健康理念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要求,创新发展一批模式优、标准高、品牌亮、效益好的生态健康养殖典型,推进我市优质无公害水产品的品牌建设,创建和壮大一批在武汉城市圈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渔业品牌,提高我市水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

7、以成立水产经济学会为带动,引导发展一批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它作为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通过联合生产、规模经营,可以有效地将分散的资金、土地、劳动力和市场组织起来,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适应和对接问题,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增强农户和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还可以通过合作组织实现资金、品种、模式、技术、市场、品牌的统一共享,通过协会组织技术培训,传播新技术、新信息、新成果,促进农业新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对于实现“一村一品、一方一业”的专业化格局具有积极作用。我们要借助我市首个市级水产行业协会的建设,引导和带动各县(市、区)成立各种形式的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将科技推广工作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对各类渔业经济组织、各类协会的指导,加强协调联系,合理布局,认真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推动渔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高我市渔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积极着手开展渔业互保工作,加强行业自律,提升渔业自救能力,切实保障渔业生产者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

各位同志,当前我市的渔业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实行现代渔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希望各地水产部门的同志,认真学习省、市有关农村工作的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全力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安排好年的水产工作,针对我市水产发展的不足,切实强化工作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路,破解工作难题,并主动争取县(市、区)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寻求省、市、县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关照和配合,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克难奋进,努力开拓我市水产工作的新局面。

渔业资源专业篇6

关键词:渔业经济;学科建设;理论前沿

中国渔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而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渔业体制建立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渔业经济学科从理论探索和改革开放实践总结中,探寻了适合于中国渔业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突出在于发展中国家渔业发展经济学和转型体制国家的渔业制度经济学的世界性贡献。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国水产学会在青岛召开的渔业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水产专业7+2学科设置中,渔业经济作为2级学科,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渔业经济学科框架[1]。中国渔业市场经济的规范研究得以迅速发展,至今有8年。经过新一代渔业经济学者的孜孜不倦努力,已在渔业行业经济[2-4]、渔业微观经济[5]、渔业制度经济、渔业福利经济、渔业资源经济[7]、渔业技术经济、渔业经营体制、渔业生态经济、渔业环境经济、水产养殖经济、渔业国际贸易、渔业市场建设、渔业资源配置改革等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两种范式方面取得了与世界渔业大国地位相称的成就,并为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渔业强国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受福建省水产学会委托,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渔业经济学科前沿与现实急迫的渔业经济问题提出探讨。

1产量增长拐点的经济学问题

我国渔业产量持续增长了60多年,期间历经三次质的飞跃。第一次是改革开放的恢复性增长,是体制经济学在渔业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发挥生产力本能的飞跃。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确立以养为主的产业方针调整的结果。现在正面临第三次质的飞跃,其中渔业总产量增长拐点。从经济学考察:一是劳动力及成本推手。日本、韩国以及台湾省的渔业总产量增长的经验,当人均GDP从4000—8000美元阶段,由于渔业生产劳动特殊性,尤其是捕捞生产,入渔劳动力减少,且劳动力成本推高。

二是渔业消费品全球资源配置。欧美、日本等发达工业化国家都把渔业消费自给缺口由渔业国际贸易平衡。我国从渔业出口大国转为既是渔业重要出口国又是渔业资源重要进口国阶段。

三是健康水资源贫乏。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水利建设,包括水资源安全,对水产用水提出警示。适宜于水产养殖的内陆水域越来越小,且让位于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四是技术创新增长不能满足水产捕捞业资源衰退的增长缺口,以及水产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负外部性。

因此,增产量是调结构、保消费,渔业增产、渔民增效的物质基础,保持稳定且有一定增长量的我国水产养殖在经济学视野中挑战与机会伴生。由此引发的产量增长极限与技术创新替代是今后渔业经济研究重点之一。

2渔业市场经济下“渔民、渔业、渔村”关系新变化在实证调查中,“渔民、渔业、渔村”是一种市场经济关系逻辑[33],有别于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之初的二元渔业体制。研究结论是,渔民不是身份,而是一种职业。由此带来的行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以及渔业资源配置研究对象的变化[39][21]。比如,渔用燃油补贴经济分析的争议,是补贴给渔民,还是渔船权益人,还是渔船上劳动者。像晋江、石狮市的主要捕捞渔村,外来工下海捕捞和外雇渔业劳力是否享有渔民生产者所有的权利。

“渔民、渔业、渔村”的逻辑已解构,用市场经济办法[14],正提出现代捕捞业“渔船准入、渔具准入、渔民准入”的制度设计[34]。

3近海水产资源捕捞管理的经济问题《渔业法》中规定,水产资源捕捞实行限额捕捞,并在投入控制上“双控”。近年来,由于近海渔业资源加剧衰退,禁渔期、禁渔区、禁渔线的效果不彰显,渔民转产转业缓慢等现实,渔业资源经济学上有3种观点争论;一是继续现实主义的限额双控,削减捕捞强度。恢复或提高CPUE。二是推行个人可转让配额或生产单位配额制[43],如学习新西兰ATQ制度。三是增殖恢复资源,平衡增殖与捕捞的经济、生态效益。从经济制度上设计增殖、养护、限捕、休渔等近海水产资源捕捞管理,由于近海水鱼类的洄游性和跨国界,水产资源的国际间谈判及渔业贸易摩擦带来经济学难点问题将持续争议。

4失海失水渔民补偿问题

虽然《物权法》规定了渔业养殖捕捞的用益物权,但还不能解决失海失水渔民补偿问题。

从制度经济学分析,渔业退出的损失,除了渔业在产损失、失海失水损失、设施损失等3部分之外,还应包括渔业劳动技能的刚性损失,海域滩涂财富增值的损失。

其次,从政治经济学分析,农民有集体土地,《渔业法》实施时也规定了滩涂、水域由渔业集体所有,但《海域法》颁布,旧法从新法原则,没有了集体所有海域。现实中有的沿海村和自然村,在解放初期,剥夺了渔霸、渔业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渔农民分得了海域或桁地,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海域或桁地归集于集体大队或人民公社。

失海失水渔民补偿是近年来理论探讨的热点,大多从弱质渔业和弱势渔民方面分析,[10][12][31-32]今后将围绕这一热点问题展开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5低碳渔业与碳汇渔业的经济学问题低碳渔业与碳汇渔业作为2010年全国渔业专家论坛主题,碳汇渔业在水产科技界和国家渔业主管部门已形成共识,但是实现碳汇渔业从经济学角度要解决碳汇价值的评价和计量,还要建立渔业碳交易平台和市场化运作规范。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离此则“空中楼阁”。而低碳渔业的经济学问题主要讨论渔业生产节能减排,渔业生态养殖节水、节能、节人力、低排放,可循环,可追溯。

从政治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经济学分析,应深入研究,捕捞生产以柴油“石化碳”换取的“生物碳”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其次,国际渔业贸易中“碳汇流转”本质涉及“碳贸易”,尤其是我国土地、水资源紧缺下,初级农渔产品出口的碳代价,而相反发展远洋渔业、公海渔业捕捞的产品是国内无碳经济产品。

6公共渔业资源体制问题

“公共鱼池”的渔业资源经济学已被认为哈丁悲剧,西方市场经济的主流观点是推崇华盛顿共识,在美国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奥斯托罗姆博士认为“社区管理”模式是第3条路径。

“社区管理”在近2年渔业经济专家论坛上呼声很高[7-9]。从我国渔业观察,像泰宁金湖渔业公司具有现代渔业特征的“社区管理”模式。由于“社区管理”带有互助集体性质,因此,实践中比较忌讳。但在日本、台湾渔业权制度中有这种制度设计,可以参考探索。

7渔业基层经营体制

渔业基层经营是渔业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石,现在中国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呈现多样化,基层经营单位有上市的股份公司如辽渔、獐子岛,有股份有限公司,渔村更多的有渔业股份合作制、合伙经营、合作经营、私营和三资企业,还有个体和家庭承包户。从微观数量而言,水产养殖中更多的是个体和家庭承包户,这些渔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3种形式组织起来:一是农业合作社,二是渔业协会,三是公司加农户或企业带农户形式。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于生产力发展,在当前渔业分散经营现实中,应尊重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继续探索各种有利于渔业发展的渔业基层经营体制,并及时总结,分析提高推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8水产科技创新及转化生产力的经济学问题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会议上讲话提出“自主创新,支撑发展”的科技发展方针,提出了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我国渔业行政部门历来重视水产科技创新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3年,国家渔业部门设立的行业科技专项经费中,都把渔业经济核算、评价作为项目内容,表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水产科技创新的经济学要求,前瞻性研究必须与未来水产市场需求相结合,国家公益水产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发为主体必须与“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价值创新相一致,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相结合,不但从技术经济学层面上推动水产科技创新,而且在市场经济中找准位置,发挥支撑作用。

此外,近2年对渔业保险、渔船安全、渔港经济研究开始成为热点课题。

9福建渔业经济学科展望

改革开放初期,福建渔业经济工作者,包括厦门水产学院渔业经济教师、福建省水产厅、省渔业经管站及基层渔业经管站等一批人员热诚致力于转型期渔业体制研究,探索了诸如以船核算、单船承包、鱼价放开、池塘承包、荒滩荒水开发等全国有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一些渔业经济理论创新被国家采纳、推行与借鉴。

21世纪以来,我国已形成了上海海洋大学渔业战略研究、国际贸易研究、水产养殖及鱼塘生态经济研究等专题的渔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国海洋大学致力于渔业资源管理经济、渔民权益制度经济研究;大连海洋大学的东亚渔业关系经济、渔业贸易经济研究;浙江海洋学院的渔民组织及经营研究;广东海洋大学的南海渔业经济研究以及东海区渔政局、中国水产科学院的渔业制度经济、渔业管理经济以及水产技术经济、渔业科技创新经济学等渔业经济研究团队,学科建设,同时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国渔业经济学科相对于水产自然学科,表征上存在着研究人员少、课题少、应用成果少,本质是知识体系不健全。

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理论从1768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为标志,已有200多年历史,我国渔业参与国际贸易业发端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及其延伸的理论,我国渔业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时间较短,还未形成渔业市场经济的语境氛围。其次,渔业规范经济学研究需要补上市场经济学的理论,实证经济学也需要高阶数学基础,博弈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新应用,使大多数文科毕业、不擅长数学的学者显得束手无策。而对于理工科转行的学者缺乏扎实的规范经济学分析。再者,我国渔业统计数据可信度较低,且长序列数据不易寻找,给实证经济研究带来困难。因此,渔业经济研究已成为稀缺资源的学科。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非常重视当前渔业经济研究急迫的问题和现实问题,已经把渔业经济研究列入重要的政府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国内外知名渔业经济专家协力作用,为渔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福建省渔业经济学科建设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渔业资源专业篇7

【关键词】海洋大学 专业 蓝色课程

一、引言

从中国考试网上查询,我国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有69所,其中211大学4所。 上述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比较趋同,培养农业或林业或畜牧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方面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全国只有少数海洋大学中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农业科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专业代码:120301;主干学科: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主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秉承专业建设面向未来,凝炼特色,打造精品专业的建设理念,深入探索研究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的界定及作用,目的就是明确专业建设方向,深化课程改革,突出蓝色课程地位,发挥蓝色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蓝色课程的建设完善,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专业定位目标,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有竞争力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蓝色课程的界定

界定蓝色课程的目的就是加强其建设,突出其地位和发挥其作用。

在自然界中,颜色是通过人们的眼、脑和其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光的各种现象,如红色、橙色、桃红色、绿色、蓝色,紫色、和黄色等,或使生物、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颜色具有三个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蓝色,光或颜料的三原色之一,这种颜色有很多种,有天蓝、湖蓝、宝蓝、粉蓝、冰蓝、碧蓝等,或蔚蓝、湛蓝、深蓝等等。天蓝色代表宁静、清新、自由,是很多人喜欢的颜色,是安抚色,一看到就让人的心情感到放松;湖蓝色,海的颜色,代表忧郁、深邃、冷淡;宝石蓝,为最深也最亮的蓝色,也叫海军蓝,代表冷静、智慧等。蓝色为极端的冷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

把海洋大学,把海洋大学的某个专业,把海洋大学的某个专业的课程和蓝色联系起来,需要一定理论依据和智慧方法。基于传承和比较借鉴,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的界定,一定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等几方面考虑。一定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课程特征。

根据海洋大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定位,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发展需要, 依托大连海洋大学的办学定位目标和教学资源,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农、涉渔特色。本专业研究渔业经济与管理,政策分析、水产品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理论与实务。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渔业企业经营管理、水产品市场营销与贸易、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管理、公司管理与市场开发、管理咨询、科学研究等工作。

为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公共基础知识、农业科学知识、经济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通过课程设置表达为:公共基础知识部分设置大学外语、水产专业外语、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等课程;农业科学知识部分设置渔业概论、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等课程;经济科学知识部分设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与税收、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管理科学知识部分设置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渔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创业管理等课程。

从上述设置的课程中,我们从中界定出蓝色课程。即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农村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课程。

三、蓝色课程的作用与功能

1、专业建设发展需要

我国目前只有4所海洋大学,办学目标、办学定位有所不同,各自寻求差异化发展道路。在海洋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置蓝色课程,既紧密围绕海洋、渔业、食品三大产业,为行业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也体现学校的办学方向,表达专业价值和特色。

辽宁目前已有的39所本科院校中,海洋类大学只有2所,偏重海洋学、水产学、食品科学人才培养的只有1所。海洋大学自身建设发展需要多学科、多专业齐头并进,有所侧重。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通过蓝色课程突出特色,既是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也是本校办学目标、办学定位需要。

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定与农业大学、林业大学、畜牧大学、其他综合性大学或学院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差别。这种差别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体现。因此,蓝色课程的设置建设既是海洋大学办学的差别优势也是专业特色。

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需要海洋大学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海洋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仅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办学资源优化利用,而且增强多学科、多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有助于培养优质复合海洋科技人才,还弥补了以前重自然科学人才培养,轻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足。

2、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重要发展目标,海洋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在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生物资源捕获能力、大洋探测等方面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乃国家当务之急,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自在其中。

3、渔业产业发展需要

从1990年始,我国水产品产量连续居世界之首,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渔业大国。从世界渔业大国向世界渔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从传统渔业方式向现代渔业方式发展,需要科技支撑,需要专业人才,需要管理人才。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理所当然的要承担使命和发挥作用。

4、食品工业发展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已有13亿多人口,食物供给保障至关重要,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要解决食物数量问题,还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海洋大学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必然为之需求。

5、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产业一直是沿海省、市的支柱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和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辽宁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沿海有地级市有6个,县级市县、区共19个。社会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海洋大学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四、蓝色课程的设置与调整

1、蓝色课程设置

蓝色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突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定位,使蓝色特色更加鲜明,培养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合人才。

根据颜色的三个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我们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第1层次,为通识教育课程: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业法与海洋法、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第2层次,为专业基础课:渔政学、农村经济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第3层次,为专业课: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品营销学、海洋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

3个层次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关系,共同构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特色,即蓝色专业。

2、蓝色课程调整

蓝色课程调整的目的就是根据已经设置并运行蓝色课程的效果分析,以及其他大学的专业建设经验借鉴,对蓝色课程门类及内容进行增补和删减,使蓝色特色更加鲜明,优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合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通常农业大学或综合性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等。

例1,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企业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发展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管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原理、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技术经济学、农业企业管理学、项目投资与评估、农村合作经济、资源经济学等。

例2,浙江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经济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等、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微积分、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农产品加工概论等。

例3,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经济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

例4,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经济运筹学、市场营销学、农业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会计学原理、企业会计学、统计学、农村财政金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计算机应用等。

我校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渔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渔业概论等。9门主要课程有4门涉海、涉渔,蓝色鲜明。

调整后的蓝色课程,增加蓝色课程门数和学分,形成蓝色课程群,形成合效,使蓝色课程的设置的布局结构科学合理,内容衔接得当。

强化渔业管理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渔政学、水产品市场营销学、渔业金融学、渔业概论、渔村渔企调查等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反映我国渔业发展的需求。

农业政策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设置,反映我国农业发展需求。

增设海洋资产评估、海洋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课程设置,反映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需求。

水产专业外语等课程设置,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满足大连地区经济发展需求。

通过蓝色课程的设置与调整,逐步把本专业打造成精品专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影响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五、结语

海洋是沿海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基地,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对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矛盾突出。海洋在接替和补充陆地空间及资源不足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

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需要现代科技支持,需要海洋大学的科研成果和专业人才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建设是海洋大学建设的一部分,且任重而道远,永无止境,需要紧密依托海洋大学的办学定位目标,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蓝色课程建设,突出体现海洋大学的蓝色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z】.教高【2011】6号

[2]李桂山.教育国际化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3.

[3]徐小洲,张敏.创业教育的观念变革与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5):66-67.

渔业资源专业篇8

关键词:渔业资源;WTO渔业补贴规则;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922.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5—0065—04

一、问题的提出

渔业资源关系到一国的粮食安全,如何保持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渔业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往,渔业国家大多通过提供高额的补贴来促进本国渔业产业的发展。但现在各国纷纷意识到,不当的渔业补贴不仅扭曲国际贸易,更催生了对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由于渔业资源的特殊性,WTO《SCM协定》项下的一般补贴规则不能有效地对渔业补贴进行全面规范,对渔业补贴应该通过专门的规则予以约束逐步成为WTO成员方的共识,于是渔业补贴这个议题在2002年被正式列入W'I'O多哈回合的谈判之中。

然而,由于各成员的利益不同,对渔业补贴问题所持的立场和态度也各不相同,尽管谈判已经进行了10年,共40多轮,迄今仍未达成一致的意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渔业补贴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2007年11月渔业补贴谈判规则小组主席提交的文本草案(以下简称主席文本草案)的评介和谈判结果的预测,从法学理论角度对渔业补贴规则的建构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成果寥寥无几。本文将从渔业补贴规则构建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人手,深入分析渔业补贴规则在WTO整个补贴体系中的地位、构建模式及其主要内容,希望对我国在渔业补贴的国际谈判和相关国内立法提供有益的智力支持。

二、渔业补贴规则构建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整个研究对象中最简单、最普遍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对客体的具体分析所达到的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逻辑起点的意义在于它决定着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决定着理论体系的终点。正如任何理论研究都必须有自己的逻辑起点一样,任何一个经由法哲学思辨构筑起来的成熟的规则体系也有自己合理的逻辑起点,WTO多哈回合谈判正在构建的渔业补贴规则体系也不例外。逻辑起点的选择与确定将直接决定规则谈判者达成一致协议的难易程度。从法理上说,渔业补贴规则的逻辑起点包含着渔业补贴这一规范对象及其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切法律关系的胚芽。

渔业补贴是一把双刃剑,有些渔业补贴不仅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就业、发展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渔业资源养护也大有裨益。有些渔业补贴不仅会扭曲国际贸易,而且也是导致捕捞产能过剩和过度捕捞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开展了长达数年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渔业补贴可能有害于环境”。科学家们也认为,威胁全球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过度捕捞,而过度捕捞与渔业补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全球75%的鱼类种群的捕获量已达到或超过其生态极限。缓解渔业资源衰竭,迫切需要对有害于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补贴予以禁止和规制。基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宗旨:“成员方在处理其间贸易和经济关系时,需要同时考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佳利用世界资源,寻求对环境的保护和维护。”WTO各成员方同意将渔业补贴纳入多哈回合谈判的议题,期盼在世界贸易组织体制内达成具有约束力的渔业补贴制度来促进全球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WTO体制内渔业补贴规则构建的逻辑起点,并且该点与《SCM协定》的逻辑起点——公平贸易形成鲜明对比。

三、渔业补贴构建的价值取向

鉴于WTO成员方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利益也不同,WTO渔业补贴规则的构建首先要考虑为谁的利益服务、为谁的利益辩护。也就是说,渔业补贴规则的顺利达成、有效执行和终极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确立规则制定的价值取向。

(一)全人类共同利益

从保护的对象和目的来看,渔业补贴规则建构的价值取向与《SCM协定》不同,《SCM协定》的价值取向是保护成员方个体的贸易利益,而渔业补贴规则构建的价值取向是保护成员方整体的利益,保护全人类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利益。

过度捕捞使得鱼类生物资源越来越少甚至有些种类濒临灭绝,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这一共同利益将人类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类整体。这个整体强调的是人类的整体性和在渔业资源危机时代人类利益的共同性。以全人类对渔业资源的共同利益为根据规定成员方个体利益,以整体利益的需要思考渔业补贴规则的形态和服务能力等。

(二)实质公平

渔业补贴问题本身很复杂,涉及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例如,渔业补贴限制,必然会导致一些捕捞效率较低的成员的渔业产业逐渐衰退甚至退出市场竞争,而那些自然条件优越,渔业资源丰富,且拥有强大的远洋船队的捕鱼大国将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所以,采取一刀切的规则,虽然形式上显示出公平和执行的高效,但在实践中却因其实质上的不公平而有可能引发各方的矛盾,不仅无助于渔业资源问题的解决,而且使此问题更加复杂。因此,2001年11月多哈部长级会议宣言指出,将渔业补贴作为谈判议题之一,旨在澄清和改进WTO渔业补贴规则,并且要考虑到渔业部门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制定新的渔业补贴规则时应充分考虑最不发达沿海国的现实,在给与其“特殊和差别待遇”的前提下对其补贴行为进行合理的规制,而且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条件应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否则,如果条件太严格,就很可能会成为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造成实质上的不公平。

(三)国际合作

在发展国际贸易和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坚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发展理念,而要实现这一理念,需要国际社会各领域相关制度间的互动与合作,全球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不例外。目前全球渔业资源管理的现行制度主要有联合国国际海洋法、粮农组织渔业管理制度、世界贸易组织《SCM协定》和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渔业管理制度,在制定WTO渔业补贴规则中不仅需要协调WTO体制内不同制度间的关系,而且需要考虑全球渔业补贴管理现行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要关注和加强WTO补贴规则与WTO体制外制度间的互动与合作。

WTO与体制外的制度合作有其性法律依据,《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总理事会应就与WTO职责有关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进行有效合作作出适当安排”,“总理事会可就WTO与非政府间国家组织进行有关事项的磋商和合作作出适当安排。”从立法实践上来说,WTO的《SBS协定》与《TBT协定》已包涵了关于WTO成员方与WTO体制外制度合作的条款,也就是说,在渔业补贴领域,WTO成员方与WTO体制外制度互动合作已不是WTO的首次实践。

考虑到渔业补贴谈判中有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对WTO制定渔业补贴规则的担忧,规则谈判小组专家在行使自由裁量权制定相关规则之前主动向WTO体制外的相关国际组织举办的论坛、会议和网站了解信息。总之,合作原则是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不仅各国家应该合作,而且包括国际组织在内的各社会主体之间也应该合作,这一原则同样指导着WTO渔业补贴制度的构建与运行。事实上,渔业补贴制度构建中就WTO与体制外制度的合作,谈判方已逐步达成了共识,问题在于如何合作。这也是今后谈判的焦点。

四、渔业补贴规则构建的模式

渔业补贴是否需要规制?是否有必要进行单独规制?该问题的焦点是怎样界定《SCM协定》与渔业补贴规则之间的关系,即渔业补贴是在《SCM协定》框架内进行规制还是脱离《SCM协定》另行制定新的补贴协议。

对此问题,各成员方基于自己的利益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主要分为两个阵营,即赞成派和反对派。赞成派以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为代表,认为渔业补贴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和贸易均有不利影响,支持对此问题进行单独谈判。大多数国家支持此种观点。反对派以日本、韩国、欧盟为代表,他们反对就本问题进行谈判,即便谈判也反对进行单独的谈判。从公平贸易角度来说,渔业补贴受《SCM协定》一般性补贴规则的约束,但渔业作为一种资源类产品,有其特殊性,需要有专门的规则予以约束。首先,由于渔业的生物属性,其价格的变化不同于其它产品,对援引可诉性补贴条款的条件“不利影响”的确定相当困难,所以,确定其危害程度和对其的调查程序也应区别于其他的补贴。其次,由于一般补贴的通报制度的不完善,九成以上的渔业补贴是不透明的,公开的数据极少,而诉讼成本又非常高,这些原因都导致国际贸易实践中现行的《SCM协定》不被WTO成员援引作为应对破坏性渔业补贴的手段。

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有些渔业补贴并不违反《SCM协定》的规定,不会造成贸易限制或贸易扭曲,但是它却可能会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损害,需要加以规制,而现行WTO补贴规则体制无法有效地规范有害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渔业补贴,如《农业协定》适用范围条款明确排除了渔业或渔产品,《SCM协定》旨在规制扭曲贸易的补贴,而非对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其例外条款也仅是对环境保护的例外,不包括资源保护的例外,除非扩大解释,但是具体的限制性条件不适用,需要制定资源保护例外的具体适用条件。

从保护的对象来看,SCM保护成员方个体的贸易利益,而渔业补贴协定保护成员方整体的利益,全人类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利益。所以,渔业补贴需要进行单独规制。

那么,渔业补贴规则以何形式存在呢?对此,我们可以采纳2007年11月首次公开的主席案文的安排,将渔业补贴规则作为《SCM协定》的附件8而与之形成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统一体。这种规则建构模式的合理性在于,它表明渔业补贴除受《SCM协定》一般规则的约束外,还受附件8的专门规范的约束。换言之,《SCM协定》与其附件渔业补贴规则的关系是一般法与特殊法的关系,可以重叠适用。

五、渔业补贴规则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渔业补贴的定义

从字面上看,补贴即“贴补”,因补助而有所增益。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讲,补贴是一种经济杠杆,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从经济法角度讲,补贴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国经济的体现。当前,在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渔业补贴的定义。各国际组织,由于其组成成员多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对渔业补贴的定义往往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难以形成一致意见。例如,2004年粮农组织(以下简称FAO)出版的《渔业补贴识别、评估和报告指南》一书对渔业补贴进行了概括式定义:从根本上而言,渔业补贴是政府对渔业部门实施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干预或者不干预行为。也就是说,渔业补贴是政府在特定经济政策环境下,对渔业部门的作为或不作为,这种作为或不作为并非是一种常规行为,且这种作为或不作为行为对渔业产业的利润产生一定影响。尽管要构成补贴,还必须符合一定的参数或条件,但是,这样的定义非常宽泛,所有与政府有关的补贴行为基本都被包含在内。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或OECD)就渔业补贴给出列举式定义,认为渔业补贴是政府给予渔业部门的经济支持,该经济支持包括所有关于船舶建造和改进补贴、价格支持、改善渔业生产环境补贴、渔民和鱼产品加工者生活补贴、显著影响鱼类国内价值的政策,如对进口价格、关税的控制。

根据《SCM协定》,构成一项补贴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是主体条件,即补贴是由WTO成员领土内的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第二是性质条件,即该项补贴构成了一项财政资助或GATF第16条意义下任何形式的收入或价格支持;第三是利益条件,即补贴受体由此获得了利益。据此,我们可以将渔业补贴定义为WTO成员政府或公共机构向渔业部门所提供的财政资助,或授予GATT第16条意义上的收入或价格支持,使渔业行业或特定渔业企业因此而获取某种经济利益。

无论是FAO的概括式的定义,还是OECD的列举式定义,它们对渔业补贴的概念的界定都较为笼统,缺乏明确性,而基于《SCM协定》对渔业补贴所下的定义则克服了这一缺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渔业补贴的主要类别

OECD主张根据渔业补贴的实施方式进行分类,可分为:(1)政府财政预算中直接支付方式的补贴,指以捕捞量、销售量或单位船只为基本计量单位的直接补贴;(2)降低成本补贴,指那些能降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补贴;(3)一般,指政府预算中用于渔业管理的补贴,包括运行费用、科研费用以及资源增殖、发展渔港和港口自由停泊的费用等。

哥伦比亚大学渔业中心主要根据补贴性质的不同,将广泛存在于全球的补贴分为三大类:好的补贴、坏的补贴和危险的补贴。好的补贴主要指有关渔业管理与服务、渔业研究与开发这两种补贴。坏的补贴则主要包括税收减免、“入渔权”转让补贴、渔船新建或改进项目补贴、渔港新建或改造项目补贴、渔业开发规划和支持服务以及市场支持、加工、贮藏等基础设施项目补贴。危险的补贴则主要包括三类:对渔民的援助补贴、渔船回购项目和农村渔民社区开发项目。这种分类方法受到许多环保组织和利益集团的认可和支持,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鱼之友”集团代表方主张参考《SCM协定》的相关规定,将渔业补贴细分为禁止性补贴、可诉性补贴和不可诉补贴三种具体类型,从而适用不同的规则。但是,如何划分这三者的范围?将哪些渔业补贴归入禁止性补贴、可诉性补贴或者不可诉性补贴?应该说,界限的划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也是渔业补贴规则谈判悬而未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渔业补贴的通报与监督机制

鉴于《SCM协定》关于补贴项目的通知要求的执行程度非常低,监督力度不够,主席草案文本在要求成员方向WTO通报补贴情况,并由WTO补贴与反补贴委员会对这些已通知的补贴予以审查的同时,提出要加强制度互动,尤其是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成员方鱼群种类评估和渔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工作予以合作。例如,该主席草案文本第V条“渔业管理”规定,无论是允许性补贴,还是S&D补贴,各成员必须将其渔业管理系统的性质和运作信息包括资源评估结果通报给FAO相关机构审查后才能允许实施。

鉴于《SCM协定》注重某项补贴措施对经贸的影响,而忽略渔业补贴对环境资源的影响这一缺陷,笔者认为主席草案文本要求成员方在渔业补贴通报中增加渔业补贴措施对环境资源的影响这一内容是合理的,这顺应了WTO规则由仅关注贸易自由化向平衡贸易和环境资源二者的关系转变的发展趋势。

《SCM协定》第26条规定了就补贴的监督机制:“委员会应在每次例会上审议根据第25条第11款提交的报告。”然而,该规定是粗线条和概括性的,没有规定违反通知义务的惩罚性措施,给实施渔业补贴的成员不履行通知义务留下了空间。这是WTO缺少成员方渔业补贴信息和数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的渔业补贴规则构建中,有必要对这一部分加以改进。

(四)渔业管理标准

主席草案文本第V条“渔业管理”规定,无论实施允许性补贴还是S&D补贴,在实施前,各成员的渔业管理水平都要达到条款中规定的要求。即所有WTO成员方寻求补贴豁免的首要条件是这些成员必须实施一套特定的渔业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应该符合国际公认的渔业管理最佳惯例,这些最佳惯例集中反映在《鱼类种群协定》、《负责任的渔业行为规范》、《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及管理措施的协定》、技术准则和行动计划这五个国际文件中。基于这五个国际文件,对于可以补贴的渔业活动,应该采纳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好的捕鱼作业方式,且要进行定期的科学的鱼类种群评估,实施能力管理和效果管理措施。

(五)渔业补贴的救济机制

关于渔业补贴争端解决机制,主席草案文本规定了两种程序:一种是针对禁止性补贴争端的解决程序,一种是由其他条款引起的争端的解决程序。对于禁止性补贴争端,根据《SCM协定》规定的程序设立争端解决机构的专家小组。对于那些基于绿灯条款及特殊和差别待遇等其他渔业补贴条款引起的争端,根据《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设立DSB专家小组。在这两种案件中,如果争端引起了“与渔业相关的科学或技术性问题”,DSB专家小组可以从WTO体制外制度中搜集相关信息,包括法庭之友意见书和争端当事人自身的意见。

不过,就具体个案,WTO争端解决机构是否与其他制度的互动合作,如何互动合作,这都将由WTO争端解决机构自行决定,而且WTO与体制外制度的协调与互动需要先易后难,避免制度协调互动中存在的利益明显失衡的问题。

六、结语

上一篇: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探究范文 下一篇:初中生物教学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