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6:13

渔业信息化建设

渔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渔业 信息化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15-01

一、相关概念解释

1.渔业现代化

渔业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传统农业提出的。渔业现代化,响应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理念、设备、和管理理念,从而形成一个产业机构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渔业发展格局。

2.渔业信息化

渔业信息化在我国现代渔业发展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渔业科技要想创新,根本途径是渔业信息化。一方面,可以提高渔业科研的效率,拓展渔业科研依托平台,通过强大的网络平台,加强各地科研所的联系,缩短了一些大型科研合作项目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科研理论成果向实际产业化应用转化。紧密了渔业科研机构和实地运用机构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渔业科技贡献率,同时,也提高了渔业劳动者劳动技能。改善了传统的渔业方式。

渔业信息化也改变了政府管理的方式。传统的渔业管理部门,主要依靠金字塔式的垂直管理方式来进行对渔业的管理,行政运作成本高,办事效率低下,信息传递速度太慢。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管理模式得到了一个转变,渔民可以直接和政府对话,政府了解民情更加便捷,同时,也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简化了政府管理模式,提高了行政效率。

随着渔业信息化的发展,水产品市场流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信息化的发展,保证了边远渔村的信息来源渠道更加规范,真实度更高,市场需求和供给信息提供的更加及时,促进了偏远地区渔业的发展。

此外,渔业信息化对水产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水产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随着渔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高的科技技术对水产从业人员也就更加挑剔,他们不仅要有一些基本的吃苦耐劳、勤恳工作的精神,同样也要有较高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二、白银市渔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强渔业信息化发展,加快渔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在行政管理和业务化应用方面大量的应用了信息技术。在信息共享方面,通过建立相关渔业网站,为白银市渔业信息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平台。

1.渔业管理

在渔业管理方面,建立了渔业近岸超短波安全救助系统(90A系统)配备了船舶避碰设备(AIS)、搭建了远程渔港视频监控系统。从各个方面提升渔业管理水平。

2.水产养殖

在水产品养殖方面,通过构建专家咨询决策系统,实现了专家远程服务和信息服务,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的专业化,信息的时效性得到保证。

3.水产质量

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根据北京农业系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将水产品生产产地、中转环节、市场销售等一连串的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环节都记录下来,构建安全管理网络,加强对水产品的安全监控。

三、白银市渔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从我市的渔业数据库来看,数量多但规模小,更新速度慢、与其他地区数据库流通不畅。尽管渔业相关网站较多,但是内容过于繁杂,缺乏整齐有序的整合分类。政府对渔业信息化发展缺少一个长远的规划,过于注重短期效益。对于信息的采集、和查阅的渠道过窄,渔业服务人员对渔民的信息需求掌握不够准确,这样对渔业服务不到位。

2、政府监管不到位,体系构建不够

目前白银市对渔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指导和统一标准规范程度依然较低,缺乏一个统一完备的标准体系,这样,对信息采集、应用环境等的控制就不够全面。此外,因为体制的制约,各个部门自身的信息网络系统都是各自独立的,很难得到有效的资源共享,这样造成了信息重复,资源浪费。

3.养鱼群众文化素质偏低

我市养鱼群众普遍受教育年限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相当少,他们当中大多依然固守着传统的养鱼方式,接受新知识的意愿和能力较差。此外,因为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养鱼群众对信息的接受、筛选、组织和分析的能力较弱,对有效信息的敏感度不高,从而导致一些服务信息很难产生本应有的效果

四、白银市渔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大力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

要进行对渔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划的制定,从而确定渔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明确发展的重点,推动渔业信息化顺利发展。此外,应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给予渔业信息化建设的财政保证。同时,也要引导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到渔业化建设中来。渔业信息化也要注重与广大养鱼群众之间的交流联系,业务部门要做好培训工作,鼓励养鱼群众对渔业信息的关注度和了解度。

2、加大对渔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成立信息共享机构

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整理,在目前信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信息,挖掘信息潜在的价值,最大限度的使用好信息。同时,也要通过对养鱼群众的信息使用技能培训,提高他们使用信息的能力,使渔业信息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3、加强渔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农村农业信息化。“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是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大型工程。白银市渔业发展,应该借助农业发展的工程,以此来促进渔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加快速度完善现代渔业数据库,以及渔业信息化配套服务,比如经济分析、预测预警等。

4、加强渔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引进

科技发展主要依靠人才队伍的建设。白银市本地养鱼群众综合素质较低,对渔业信息化建设的了解不够深入,这些需要专业人才来对他们进行讲解和指导。由于白银市渔业信息化起步较晚,渔业信息技术人才相当的缺乏,因此,政府需要大力引进水产信息技术人才,可以给予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人才。此外,本地的大专院校可以因时需要,开展渔业信息专业课程,培养各个水平层次的渔业信息化技术人才,为本地渔业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供给。要注重对现有信息人员的定期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渔业信息人才的管理监督机构,从而促进科技成果及时得到应用,提高渔业生产力,促进渔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首英,闫雪,静莹. 我国渔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 渔业信息与战略,2013,01:20-26.

[2]王文彬. 浅谈渔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学种养,2013,07:7-8.

渔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2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先后成为省和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2009、2011年连续两届被评为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主要领导,关于充分整合利用社会信息化资源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指示精神,统一思想,创新思路,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迅速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经认真调研论证,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模式创新为驱动力,通过打造五大服务平台,推广十六项通信增值业务,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两大产业,加快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力争将我市建设成信息化建设先进市和新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先行区。

二、发展目标

今后5年,以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为目标,构建高效信息网络体系,网上服务、办事、管理能力显著提升,90%以上党政机关实现无纸化办公,行政事项网上办结率达85%,实施信息化改造企业达90%以上,互联网普及率等社会信息化指标跃居全国先进行列。带动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产值突破200亿元,使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

三、主要任务和推进计划

打造政务资源共享、网上行政审批、科技防腐、核心集散地和软件产业促进五大服务平台,推进无线城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应急管理、智能公交、移动政府网站、移动办公、移动执法、市民卡、手机生活通、平安渔业、智能抄表、智能校园、移动电子商务、智能物流、销售管家、手机二维码十六项通信增值业务,提升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两大产业。

(一)打造五大服务平台

1.政务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全市数据资源共享应用服务和灾备中心,搭建全市人口、空间地理和电子政务三大共享平台。围绕十条主线开展资源整合利用,形成“一个中心、三大平台、十条主线”的资源共享利用新格局。

2.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完善数据中心建设,开发三级联网、联审联办、一窗式并联审批软件,建设项目共享信息库和文件库,与各市区、乡镇实现互联互通。行政审批效率提高30%以上,超过85%的审批事项可以全部或部分通过网上办理。

3.科技防腐服务平台。建设纪检监察办公、电子监察和防腐倡廉舆论监督系统,行政审批、征收、处罚领域权力运行实现全程数字化自动采集、交流和监察,形成纵向与省、县、镇相连,横向涵盖各级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部门的科技防腐网络。

4.核心集散地服务平台。搭建地毯、家纺、海产品、渔具、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筹建企业电子商务促进服务中心。鼓励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以电子商务应用促进核心集散地建设。

5.软件产业促进服务平台。升级完善基础宽带网,建立信息安全保障和管理服务体系,搭建软件研发支撑、软件测试支撑、软件演示与验证、信息共享和教育培训五大平台。实现软件产值过百亿元,形成布局合理、分工协作、产业聚集、竞争力强、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国内知名、省内一流软件园区集群。

(二)推进十六项通信增值信息化应用

1.在城市管理领域,推进无线城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应急管理、智能公交四大工程。

(1)无线城市。实现市及各市区主要区域无线宽带网络普遍覆盖,建设无线政务、城管、商务、生活应用平台。

(2)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受理、指挥、处置、评价、地理、数据和维护七个应用系统和地下管网查询、市政设施查询、专项普查、视频监控和RFID部件管理五个扩展系统,实现市、区、街(镇)三级联网运行。

(3)应急管理。在完善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市、区两级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互联平台,实现市、区、街(镇)三级联网运行。

(4)智能公交。推广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建立主干道路监控、远程控制系统,在全市公交、出租、轮渡等领域推广应用。

2.在行政服务领域,推进移动政府网站、移动办公和移动执法三大工程。

(1)移动政府网站。打造市级党政机关的政府移动网站群,建立政府网站新的G2C(政府到民众)沟通渠道。

(2)移动办公。建设移动办公和移动业务系统,依托3G无线通信网,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网上移动办公。

(3)移动执法。完善交通违法行为集中式处罚服务平台和交通设施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停车场管理系统,在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环保、旅游、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文化市场执法等领域推广应用。

3.在社会服务领域,推进市民卡、手机生活通、平安渔业、智能抄表、智能校园五大工程。

(1)市民卡。整合社会保障资源,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民政、卫生、公积金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纳入“市民卡”体系。

(2)手机生活通。利用手机支付技术,实现公共交通、水、电、气、暖、超市消费等缴费或消费服务,为市民提供日常生活手机支付服务。

(3)平安渔业。建设渔船管理信息系统与渔业应急救援系统,实现船位监测、卫星导航、遇险报警功能,构建立体渔业安全管理体系。

(4)智能抄表。开发水、电、气、暖等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实时了解生产环节和重点能耗设备的单位能效及变化趋势,为能源消耗管理和监督提供科学依据。

(5)智能校园。构建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络,推广校园一卡通,实现教育管理、学校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服务网络化、无线化、集约化。

4.在两化融合领域,推进移动电子商务、智能物流、销售管家、手机二维码四大工程。

(1)移动电子商务。加快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移动电子商务应用试点。

(2)智能物流。搭建智能物流服务和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接入省公共物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物流服务电子化、网络化和自动化。

(3)销售管家。开发销售管家软件,实现零售终端的销售、销售成本、库存等海量业务数据的即时采集和管理。

(4)手机二维码。完善手机二维码识别技术,开发相关应用系统,在质量安全监管和社会消费等领域推广应用,带动相关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两大产业

1.软件业。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产品和地缘优势,重点发展面向行业应用和嵌入式软件,积极发展软件国际服务外包,逐步形成以高区省级软件园为核心,经区、文登南海新区和荣成经区为补充的,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软件园区集群体系,入园企业达到300家。到2015年,软件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形成20个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软件企业,孵化出20家在业界较有影响力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推出100个以上具有自主版权的软件产品,软件业整体实力进入全省前三强。

2.信息服务业。依托鑫城和软件孵化器大楼,高起点建设市科技信息服务市场,成为胶东地区著名的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市场。依托高区创新创业大厦和经区创新基地,建设两个具有较强影响力的IT企业发展集群,形成比较完整的信息服务产业链。引导相关企业和通信运营商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积极参与本市信息化建设。利用5年时间,发展信息服务企业1000家,营业额超过100亿元。通信运营商全面转型为信息化服务商,成为本地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驱动者和生力军。

四、推进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头落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协调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市直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分别落实相关任务,努力推进本行业、本部门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示范引导、组织协调的作用,努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广泛吸引各方资金、人才共同参与信息化建设。按照市场运作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通信和相关企业在信息化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突出重点,务求实效。适应社会需求,服务人民群众,选择社会公众急需、受益面广、信息密集的项目优先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具有示范作用的项目,形成自身特色,积累经验,带动相关领域信息化发展。

(四)鼓励创新,促进产业。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技术和管理创新,增强信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应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权威,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信息化部门要提高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提高执行力和创新力,加强调查研究,善于发现矛盾和问题,提出及时有效的应对之策,切实担负起行业管理者、行业促进者和行业服务者的重任。

(二)强化软件产业扶持。参照先进地区制定软件产业促进政策,在资金、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扶持力度应不低于东营、潍坊等市。切实落实国家、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财政按规定足额安排配套资金。加强交流合作,着力引进国内外软件企业,特别是IT领域世界500强企业落户。

(三)加强创新引导。加强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产业联盟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参与国内外、行业等各类标准制定,对取得重大发明、承担国家标准化课题等给予奖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广软件正版化,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各级财政应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和两化融合领域中基础性、公益性的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并根据发展需求逐步增加。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健全电子政务运行维护机制,鼓励主机托管、服务外包和市场化运作。

(四)强化发展合力。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密切配合,按照责任分工,制定细化方案和具体措施,明确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进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各项任务按时完成。充分调动通信运营商和相关企业积极性,利用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共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有关部门应制定政策,优先支持驻威通信运营商推广通信增值业务,优先支持本市信息服务企业参与本地信息化建设。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对采用以租代建、合作共建、服务外包等社会合作方式进行的项目,优先立项,提供启动或引导资金。

渔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3篇

农业的首要任务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要。面对80万亩耕地,55万人的现实,禹城市委、市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准确把握科学化的本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信息化、机械化、园林化水平。

一、强化组织,科学管理,积极开拓市场,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

为把农业做大、做强,禹城市委、市府把品质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的重头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可持续农业为主线,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成立了具体负责产业化的领导组织。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政策扶持,我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百余家,其中部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德州市级12家。前三季度农业龙头企业新增投资16.88亿元,销售收入465530万元,利润37036.55万元。狠抓基地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膨胀。全市已经建立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96处,其中,粮食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22万亩,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5000亩,无公害畜禽养殖小区120处。积极开拓市场,形成大格局流通。对外通过在边境贸易城市设立“批发中心”、“专卖店”的形式,发展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网上交易业务,使中樱、中商、福田、贺友等企业的产品销往国外;对内依托农产品加工基地,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35处,形成较科学的销售网络。强化组织领导,培育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00余个,带动农户3.8万户。每户去年因此增加纯收入达4380元。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玉米生产加工方面,全市有规模较大的玉米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转化玉米近80万吨,而且实现了“玉米芯加工木糖醇、木糖渣生产食用菌、木糖渣生物发电、玉米粒生产淀粉-低聚糖、玉米秸青贮饲养牲畜”的典型模式,玉米从根到梢吃干榨尽,促进了我市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

二、调查统计,教育培训,加快平台布局,扎实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民增收节支和农业节能高效的重要途径。以工业发展为支撑,禹城特色明显、示范性强、富有成效的现代农业信息化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有力的提高了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2011年9月,禹城市与中科院取得联系,就农业信息化建设开始了初步研究和实验。在推进农业信息化过程中,针对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开展了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构建,建设了电脑、无线农业信息机、农业信息手机三大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在信息终端布局方面,与中科院密切配合,以认真调查统计的383个社区、350个专业合作社、98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1.1万个种养流通大户的数据为基础,进行了较为科学的信息终端布局。在教育培训方面,对农业、水务、林业等12个农口部门、885名村级信息采集员、2800户农村示范大户进行了培训,强化农业信息化参与人员的业务素质。以粮食、蔬菜、畜牧为重点产业,编制了节水灌溉、生态防治、运销区域价格等科学有效的运营规划。目前,墒情监测网络布局全部完成,农用信息机以“一带十”比例安装1100台,涵盖种植、养殖、运销、超市等各类农业大户,基本实现人员、行业全覆盖,从而,使全市机械耕作成本平均降低40%、节省燃油50%、灌溉节水20%、节肥20%、肥料利用率提高10%,粮食销售价格平均每斤提高4分钱,因此得到自上而下的普遍认可,对培育现代农民建设新农村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去年中科院、工信部、水利部调研组来禹城视察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工信部信息化司确定禹城为“全国现代农业信息化示范县”。李振声院士的典型总结是:“全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唯独禹城是扎根在农户,扎根在合作社,这解决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三、推广先进农机具,进行保护性耕作,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城镇化、老龄化及耕地急需保护的现实情况,机械化的普及与水平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近年来,禹城结合本地平原、农民工输出率高、“3861”部队种地、科技良种耕作要求有变化等实际情况,推广大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减轻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单位生产量。今年全市新增玉米联合收割机299台、秸秆还田机60台、小麦免耕播种机88台,玉米播种机58台、耕耘机420台,小麦机收面积达72.7万亩,玉米机播面积68.6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90.9%和85.6%。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是推动农机科技进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载体。重点突出推广免耕播种技术,把该技术改善土壤、培肥地力、抗旱保水的特点和省工、省力、高产节本等好处进行广泛耐心细致的宣传,并和中科院联合召开多次现场演示会,专家当场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从而使免耕技术得到迅速推广。技术培训是农机推广的有力支撑。今年,结合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活动,农机科技人员发放“明白纸”50000份,答复技术咨询1200余人次,向农民宣传国家对农机的优惠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推介先进农机,使广大农民开阔了视野,避免了盲目购机;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搞好小麦玉米跨区作业机手培训,介绍跨区作业市场情况,让机手们既了解了信息,增加了信心,又提高了收入,降低了成本;集中现场技术新购机农户,农机局邀请厂家技术人员现场讲授培训机械的结构原理、安装、调试、维修、养护等知识,使农户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机械的操作使用技术,确保机械正常运行,提高农户的专业收入。

四、综合整治,美化环境,农业休闲化特征日益突出

渔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渔业信息化;信息系统;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U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0-0084-02

1 渔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在国外发达地区,各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现代海洋渔业生物资源数据库、环境数据库、市场信息数据库、灾病害数据库以及文献专利技术数据库等等为渔业信息化提供支持,他们依托这些信息资源为参考,为社会各界提供专门有效的服务。

渔业信息化的概念确立至今,不同的国家给予了它不同的地位和重视。比如:南韩政府认为信息技术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工具,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经济并切实鼓励所有企业使用电子商务(EC);许多科技概念超前的发展中国家还建立了海洋渔船船位监测系统,收集船舶作业和渔业货物动态信息,应用于海洋渔业有效管理;不仅局限于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组织也建立了渔业资源、市场、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数据库。

在发达国家,国际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这不仅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表现,更是效率提高、信息现代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利用Internet技术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决策服务便是这一应用的具体体现。各个部门、各种等级的渔业用户通过互联网瞬时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国内外最新的市场经济信息(查阅有关科技文献和技术专利)展示组织机构概况、介绍新产品或进行技术咨询服务,甚至为解决渔业技术难题可以求助于国际高水平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指导。鉴于其种种便利及优势,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正在有效地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信息处理系统(R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RS)技术,应用于渔业生产、科研和管理等方面,针对不同的应用对象和用途进行研究开发。其中,许多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如政府辅助决策、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水面利用和区划管理;气象、海况、渔业情ushi况预报和鱼群探测、渔船导航和海上生产作业实时指挥、国际水产品贸易情报监测和预警等领域。

2 我国的渔业信息化

信息技术在实际渔业工作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图表描述分析来做一个梳理,我国水产品产业的运做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生产:流通、加工、交易、消费等等。让我们来看一下信息技术在整个渔业生产消费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渔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信息的参与。在生产环节,生产者(渔民或现代化的渔业企业)要掌握各种信息才可达成计划指标,这其中包括多种多样的资讯,如鱼汛、气象、市场反馈信息、WTO贸易规则(如TBT协议、SPS 协议、各种补贴政策)等。当工作进入生产流通环节时则要及时取得物流环节的信息,如:运输成本、市场行情等。在加工包装等环节要注意一些技术信息和进口国对包装装潢的具体要求、国际通用法规和惯例等。之后的交易环节,特别是涉及到水产品的国际贸易领域,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就更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重要性主要包括国际市场水产品价格走势、供求状况、各国的需求偏好和消费习惯、技术壁垒和相关贸易规则等。

通过以上简单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即在渔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水产品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是非常重要并不可或缺的。

3 我国渔业信息化的现状

3.1 整体信息能力低

渔业信息化是适应国际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的,目前,我国的渔业信息化水平和国外相比,特别是发达国家比起来是偏低的。有资料显示,按照国际评分标准,中国的信息能力得分为6.17,仅为美国的8.6%。较低的信息能力将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正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水平整体较差,在整个渔业产业链上,参与者缺少一种可以方便利用的信息交换平台来收集或生产经营信息,而是在各种环节基本上相对独立运作,跨环节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这样的现状导致的结果是渔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来讲,内部交易成本过大,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重复投资、市场不均衡、对外竞争能力差等后果。因此,在我国渔业产业逐步壮大的同时,渔业信息化建设就显得迫在眉睫,如果其不能跟上渔业发展的速度,或者信息化水平落后于国际上的平均进展速度,那么我国的渔业国际竞争力势必受到很大影响。

3.2 渔业信息化应用不足

在渔业信息化领用并不竭尽的中国,我们正在做着积极有效的努力和开发,目前,国内的渔业信息化在理论概念的引进和总体构架的搭建上已经有了可喜的进展,虽然在实际应用的开发上,作用的普及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更为紧迫的是我国缺乏构成信息化的基础体系。且当前,渔业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农产品出口领域,水产品的出口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已经稳步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品生产大国。在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国渔业发展的整体技术水平还不高,整体效益偏差,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足,特别是在加入WTO,的国际贸易背景下,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新科技浪潮的推动下,来自国际的各种压力、竞争已经严重冲击和影响着中国的渔业生产,客观事实推动着我国的渔业生产必须做出变革――那就是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手段来武装渔业产业,从而提高我国渔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并且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本身的快速发展是“信息化”的应有之义;而在经济和社会诸方面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来提高效率和效益,以加快发展步伐,才是信息化的本质。所以,在渔业信息化的热潮中,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应用来提高渔业产业水平,促进水产品贸易的繁荣才是渔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3.3 缺乏协调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

以物流为依据得出农产品供求信息是极为不科学的。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渠道较为混乱,虽然国家农业部有相应的渠道,但多为各地收集上来的价格信息,供求信息来源没有覆盖全国各地主要农产品集散地,同时对各地农产品流通方向指导力度不够,监管权利的有限导致宏观调控效果不显著。

3.4 物流信息标准不统一

首先是物流信息本身的标准不统一,如企业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录入格式、表格样式、语言格式和传输协议等,另外还有物流信息系统间的接口不统一和模块间的兼容性差、运行不稳定等。由于多数物流软件商采用直接买入成熟软件内核,自行开发相应接口与外包模块, 因此,物流软件商间的系统程序语言的编译标准不一致,企业在使用不同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时,有可能遇到不同语言编译的系统间相互不兼容的情况。由于目前有些最新开发的编译语言本身就存在的不稳定导致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差,企业在使用这种新的系统时经常出现系统不稳定现象,致使企业降低了对使用物流信息系统的热情。

3.5 信息系统脆弱

我国目前的物流信息系统多数还停留在使用专线上,这种情况很不便于网络系统间的连接,因此也会造成公共信息平台缺乏,不利情况也会常常出现在实际操作中;同时,不同的物流信息系统之间的兼容与互相支持性差; 缺少可靠实用的成熟物流软件, 物流软件商不熟悉物流业务, 对物流软件低水平自主开发重复,既符合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实际情况,又能提升到供应链管理层次的物流软件不多。虽然目前国内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高达60%的企业对系统的功能达不到要求和应用培训不及时感到不满,但由于普遍对国内软件服务信心不足, 企业不敢进行大规模投入,多数停留在某部门的内部运行阶段。现阶段多数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个信息孤岛, 企业间物流系统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与相互协调,导致国内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举步维艰。

参考文献

[1]任昱衡,于欣,段红.基于移动商务的企业管理系统探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5.

[2]任昱衡,赵立响.建立基于环境的电子商务安全体系[J].科技创新导报,2008,9.

[3]任昱衡.GCIE服务器评测体系的国内应用现状及替代设计[J].中国学术亚洲版,2007(8).

[4]任昱衡,曾莹.制造业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5]任昱衡.我国域名的法律地位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6.

[6]任昱衡.安防行业网站的SEO项目实施[J].硅谷,2008,12.

渔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渔船;安全管理;系统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U674.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导航、定位系统等先进设备的充分利用,大、中型等货船安全性能不断提高,但部分小型船舶,特别是渔船,事故不少。由于我国海岸线长,渔船拥有量庞大,从业人员多,渔船设备落后,人员素质差,缺乏必要的救生设备,通信落后,时有渔船遇险、人员落水溺亡事故。据有关资料统计,历年来成功救助渔船次数的比例占救助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所以建设渔船安全救助体系是我们必须及时探讨的课题。

1渔业安全管理的不足

一、是安全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与繁重的安全管理任务尚不完全适应。特别是渔区基层,由于管理力量薄弱,致使渔船港口签证、海上执法检查等很多管理措施无法完全落实到位,对渔船安全的全方位监督功能无法正常发挥,管理效果难以保证。

二、是渔业安全管理水平还相对滞后。尽管我们一直高度重视渔业安全管理问题,努力改善渔业安全管理能力,但目前我们的渔业安全管理水平仍相对滞后。当前,安全管理仍主要停留在事后追究模式上,手段单一,发生和处理事故时往往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长远谋划,工作的前瞻性不强,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不够,尚未全面建立起渔业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和政策、体制设计上,应急对策多,长远规划少,单项运作多,综合治理少;监管思路上,治标考虑多,治本研究少,事后处理多,事前预防少;管理方法上,被动防御多,主动出击少,易走形式主义等等。

三、是渔业管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国渔业管理队伍,渔政渔监船检加起来约4万多人,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一半,研究生学历的仅66人,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队伍素质比较落后;另一方面,渔业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也不够,调查研究、理论分析水平较弱,处理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较差。

2 渔业安全体系的内涵

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谓安全,通常是指没有危险,不发生事故、灾害,不造成损害、伤害,安全的实质则是预测、分析危险,并控制、消除危险。从哲学的观点看,危险是事物异常运动经过量变积累而发生质变的表现形式,是人类违背客观规律或不掌握客观规律而受到的惩罚、付出的代价。人们通过改变、防止事物异常运动的努力可以控制、预防事故、灾害的发生,使事物按客观规律运动,保持安全。从系统学的观点看,安全包含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人——安全行为;物(自然物、人造物,如场所、设施、设备、原材料、产品等)——安全条件,人与物的关系——安全状态。此三者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动态的安全系统。安全与危险相对而言,彼此为互补关系。安全的实现需要预防、控制、消除危险。安全系统的实现需要建立全面综合的预防、控制、消除机制。渔业生产作为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安全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渔业安全的实现是多系统、多领域、多层次工作共同努力的综合结果。降低渔业生产风险,提高渔业安全水平,需要加强建立渔业安全体系。

2加强渔船安全救助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完善灾害性天气和海况的预报、警报系统:海洋渔业生产的高风险性,渔业行业需要先进的海洋自然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从而为海洋渔业生产提供准确、及时的灾害信息,让渔民能够及时躲避自然灾害的侵袭,预防事故发生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以提高整个渔业行业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渔业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实现渔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信息化,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现代安全管理水平,实现渔业安全生产监督动态管理的现实需要。要高度重视渔业安全监管工作信息化建设,制定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积极筹建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大力研发先进的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努力实现系统内安全监管联网,为各级渔业安全监管部门及各类渔业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安全信息、安全培训、事故报警及投诉处理、安全隐患监督、相关安全表格下载等方面的服务,用信息化手段加大对渔业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和监管的力度。

(三)、加强统计工作,提高事故分析水平

渔业海事和海难救助统计报告是渔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准确、有效的统计数据,对于揭示事故发生规律,制定事故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加强事故统计分析工作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规范事故统计报告的程序、时间和内容,要落实专人责任,加强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事故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二是要加强对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

(四)、 建立和完善符合渔业实际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渔业安全工作的应急反应能力

一个覆盖面广、反应迅速、指挥得当、救援有力的应急救援体系既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具体要求,也是针对已发生事故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遏制事故进一步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保证。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必须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五)、 制定完善、可行的渔业应急救援预案,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

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渔业行业还应根据自身特点,重点做好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应急预案。

(六)、建立顺畅的通讯网络,为应急救援提供通讯保障

建立信息准确、渠道畅通的渔业安全通讯网络是应急救援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保障。

首先,要合理利用有限频率资源,组织建设一个快捷、便利、优质、高效的通信网络。今年,部局将整合现有通信资源,在我国沿海建立包括海洋渔业短波安全通信网、近海渔业安全通信网、渔业船舶船位监测网和公众移动通信网“四网合一”的海洋渔业安全通信网,该项工程现已列入了农业部为农(渔)民办理的实事之一。各级渔业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落实领导责任,加大配套建设力度,建立有效的业务培训机制,提高队伍素质,确保“四网合一”工程的有效落实,充分发挥其在渔业安全管理和渔业执法中的重要作用。

(七)、 建立分布合理的现场应急救援力量

一是要鼓励和倡导渔民积极开展自救互救。要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建立健全海难救助网络,积极引导和组织渔民编队(组)生产;对大马力渔船实施船位动态监控,二是要整合现有公务船救助力量。一方面以省为单位或者分区域建立若干应急救援基地,极参与海上抢险救助。

(八)、加强救助技能培训和定期应急演练

为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要加强有关救助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渔民的自救互救能力和渔政公务船的抢险救助水平。另一方面,要定期举行演练,这是检验和促进应急反应能力的重要措施。

(九)、 建立健全渔业海难抢险救助基金

多方筹措资金建立渔业海难救助补助(或奖励)基金,用于对参加或协助渔业海难救助的单位和渔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救助奖励,以保护和提高其参与渔业海难救助的积极性,鼓励和推进互救工作,增强整体救助能力。

3建设渔船安全救助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安全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2 有利于实现渔区稳定,建立和谐渔区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稳定这一重要基础,而安全生产又是体现社会稳定的一个关键性因素。(3 有利于推动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渔业安全防控体系是海洋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渔业在我国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属于生存型产业。建立一个符合渔业行业特点,适应我国渔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渔业安全防控体系,将有力地推动实现整个行业的安全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4 有利于提高渔业安全管理水平随着渔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的渔业安全生产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特点,对渔业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4结束语

渔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韩国;农业信息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5.022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XIANG N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system in Korea, mainly analyzed from the main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releas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manner, farmers'' access to information way. And proposed that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Korea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strengthened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mproved agricultural database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ystem, focusing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and training.

Key words: Korea;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nspiration

随着经济市场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日益受到国内、国际市场的约束。因此,不仅发达国家继续重视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完善高效的信息系统为本国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支持本国农业的发展并提升本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发展中国家也根据本国发展的特点,采取积极措施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韩国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连接政府、市场与生产者之间的桥梁,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韩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韩国政府在农业信息中的主要作用和角色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韩国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把农业信息化提到议事日程。

1.1 韩国政府和公共机构在农业信息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起主导作用

首先,加大对通讯设施的投资,尤其重视通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1986年政府在这一领域的投资高达20亿美元,占政府投资总额的7.7%[1]。

其次,鼓励私人企业投资。农村的信息主干网(带宽)由政府投资建设,从中心局到用户的网络由民营电信企业负责,政府给予经费补助。韩国为了方便农民上网还制定了专门措施,比如农民上网的费用白天比市话便宜30%、晚上比市话便宜51%,以及农林水产信息网农民可以免费使用。

1.2 政府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

1993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韩国出台了《农业基本法》和《农渔业振兴计划和农业政策改革计划》两部重要农业法律[2]。为鼓励农户扩大土地经营规模,1994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实际上废除了原有的《法》,打破农户拥有最大土地面积的限制。同一年,还推出了《农渔业振兴计划和农业政策改革计划》,加强科学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对农业的投资。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过程的作用。

2 韩国政府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韩国农业信息化经历了起步、初步发展和深入发展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农业信息化起步阶段( 1986─1993) , 主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为农业信息化初步发展阶段( 1994─1999) , 主要是加强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第三阶段为农业信息化深入发展阶段( 2000年至今) , 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及应用效果。目前, 韩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共同为农业的现代化做贡献,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已逐步建成了一个全天候为农民提供迅速、准确信息的服务体系。

2.1 农业信息服务机构

渔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7篇

在中国联通的所有省级公司中,浙江联通的各项经营指标名列前茅。2006年,浙江联通实现业务收入65亿元,上缴利润8.03亿元,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

对此,浙江联通副总经理端木云帆表示,浙江联通从发展战略入手,合理确定了CDMA和GSM网络的定位,同时苦练内功,使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同时,浙江联通将行业应用作为新的发力点,在竞争中做到扬长避短。而积极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让浙江联通找到了新的成长空间。

调整战略实现良性发展

浙江联通成立于1998年,当年的业务收入只有1亿多元,但这个新生的企业却凭借灵活的资费政策和较强的市场意识,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到2000年,浙江联通的年收入就达到了10多亿元,企业实现了几何级增长。

然而,2004-2005年,就像其他任何一个高速发展的新生企业一样,浙江联通的发展开始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端木云帆表示,“当时遇到的是高速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和网络支撑能力的问题,以及市场的响应能力和服务能力问题。”显然,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规模扩大后,内部也需要进行调整,包括企业的未来走向,CDMA网络到底如何运营,怎样保持两张网络协调发展等问题。

2005年,联通全国系统进行战略调整,更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浙江联通而言,调整更重要的是经营体制的转变,这样才能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员工队伍建设,我们从2005年开始进行用工、干部和薪酬体制改革,通过两次改革,做到所有岗位能上能下、用业绩说话。今年上半年,我们还进行了业务考评,让年轻员工也看到希望。此外,浙江联通在管理上还应用了ERP,这避免了管理中出现的不科学因素,也让员工转变了观念。”端木云帆介绍说,“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内控制度建设,构建符合索克斯法案规定的内控制度,做到”二线支撑一线“。”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浙江联通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浙江联通以此为契机,推动了销售服务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支撑响应能力的提升,成功地使企业的效益迅速增长。今年1-7月,浙江联通的收入在去年同期基础上增长了8.3%,成绩令人欣喜。

拓展行业应用

浙江联通最大的优势是创新,特别是业务模式的创新,比如掌上股市、炫铃,都是联通的创新,这种创新在CDMA上将进一步加强,比如与信用卡联网等,以此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2002年,浙江启动了“数字浙江”建设,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根据“数字浙江”建设的需要,浙江联通充分发挥业务全面、机制灵活、能动性高的优势,在浙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重点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等信息化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譬如,杭州湾大桥2003年建设启动时,浙江联通结合大桥建设的需求,在完善各类基础网络的同时,开发出船舶江面精确定位和监控、手机工程信息系统等技术和产品,向大桥建设者提供了完善的通信保障,成为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运用的典范。

在近3年的发展中,浙江联通更致力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且在不同行业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支撑能力。如在政务信息化方面,浙江联通支持省人大建设了工作网站,及时各类信息和收集群众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在交通运输行业上,浙江联通还开发出了移动资源管理系统、出租车定位及防盗系统、星图业务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对我省交通运输、物流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据介绍,浙江联通下一步将充分发挥综合业务和CDMA1X技术优势,一方面主动收集和发掘各大行业、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需求,积极开发适用的新产品、新技术;另一方面对公司已有的各类成熟产品和业务进行组合完善,为不同行业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同时,主动加强对行业应用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沟通和整合,帮助各行业进一步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度。

结合前期的技术和产品储备,浙江联通今年将重点针对工商、计生、环保、电力、金融、海洋渔业、公安、物流、气象、交通等行业重点提供信息细化建设支撑工作,努力为“数字浙江”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投身新农村建设

在拓展行业应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浙江联通还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实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力度,努力开发符合农村需求的各项业务,不断普及农民急需的各项通信服务,从资金、技术、服务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参与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为新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近年来,浙江联通大力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持续加强农村地区的深度覆盖和广度覆盖。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范围内乡镇覆盖率到达99%,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

在广泛覆盖的基础上,浙江联通充分发挥两网融合的优势技术,为信息新农村提供数据交换平台,并推出了一系列适应本省农村情况的新业务,既服务了广大农民群众,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浙江联通还充分发挥CDMA网络的信号覆盖优势,注重提高网络对沿海地区、近海海域的覆盖能力,开发了“海洋新时空”等业务服务平台,为渔民提供渔业船舶运行和紧急救助通信服务,保证了渔民在更广阔的海域实施安全生产作业,同时更快地获得更多的咨讯,充分利用远洋渔业资源增加收入。

今年下半年,浙江联通仍然将大力建设GSM网络,计划在各级乡镇和行政村建设各类站点近600个,将覆盖的深度和广度继续提升;同时,继续优化和完善CDMA网络的建设,推广CDMA数据功能的应用,为新农村建设的无线数据需求提供优异的网络服务和支撑。

对话

充分发挥CDMA1X技术优势

通信产业报:浙江联通是如何调整内部经营机制的?

端木云帆:我们特别注重加强了员工队伍建设,从2005年开始进行用工、干部和薪酬体制改革,通过两次改革,做到所有岗位能上能下,用业绩说话。今年上半年,我们还进行了业务考评,让年轻员工也看到希望。浙江联通在管理上还应用了ERP,这避免了管理中出现的不科学因素,也让员工转变了观念。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内控制度建设,构建符合索克斯法案规定的内控制度,做到“二线支撑一线”。

通信产业报:浙江联通下一步将如何满足企业的信息化需求?

端木云帆:浙江联通下一步将充分发挥综合业务和CDMA1X技术优势,一方面主动收集和发掘各大行业、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需求,积极开发适用的新产品、新技术;另一方面对公司已有的各类成熟产品和业务进行组合完善,为不同行业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同时,主动加强对行业应用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沟通和整合,帮助各行业进一步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度。

通信产业报:在农村信息化方面,浙江联通采取了哪些行动?

端木云帆:浙江联通大力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持续加强农村地区的深度覆盖和广度覆盖。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范围内乡镇覆盖率到达99%,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

渔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北斗;渔船;应用

一、北斗系统在渔船信息化应用的现状

2013年,中国渔船装备技术发展论坛上,农业部有关专家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在渔船安全装备上的推广和应用,实现中国渔船装备现代化。结合当前海洋渔业生产的现实需要,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专项管理办公室和农业部渔业局经过协商,已将“北斗海洋渔业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列入重大专项行业应用示范项目计划。农业部计划以此为契机,加强北斗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安全管理和救助指挥领域的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为海洋渔业生产作业者提供自主定位、遇险报警、船岸短报文互通服务;为各级渔业管理部门提供作业渔船的航迹路线、遇险救助联络、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等服务[1-2],为保障渔民安全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北斗海洋渔业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在海南、山东、福建、大连和青岛,部署北斗中远海渔船船载终端6,700余台。在海南省安装北斗近海渔船船载终端6,500台,个人海上救援终端2,000台[2]。同时,在试点省市建设接口统一、规范性的省级陆地监控指挥平台和市县级陆地监控指挥平台。“中远海终端”使用的是北斗RDSS+RNSS,向用户提供基于北斗的RDSS通信服务和RNSS定位服务。“近海终端”使用北斗RNSS+GPS兼容定位功能,集成CDMA/GSM通信模块,向用户提供通信服务。

2016年,农业部启动《海洋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建设项目》,拟将油补资金调整用于加强渔业信息化建设,其中包括为全国沿海各省(市、区)符合配备要求的渔船,更新换代北斗船载终端设备[4]。截止目前,共计近6万多艘渔船配备北斗卫星船载终端设备,遍及全国11个沿海省(市、区)。预计到2018年,全国共有7万多艘渔船配备北斗船载终端设备。渔船装备北斗终端后,不仅实现对大中型渔船在中国海域作业位置的实时监控及遇险救助,降低渔民生命财产损失,而且使得岸与船的信息传输交互问题得到解决,大大推动了渔业的海上信息化建设,为保障渔民安全生产发挥巨大作用。

二、北斗在渔船应用中的问题

北斗船载终端作为一种集定位、报警、收发短报文等功能于一身的无线电通导设备,其在渔民出海作业时,可以发挥一定的助渔助航作用。但是,因为终端的设计场景与渔船实际作业状态存在一定差异,故在使用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1.北斗设备自身的问题

(1)设备兼容问题北斗船载终端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已经逐渐成熟,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产品有很多。各个产品都能实现定位等功能,但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接口不同,各省的监管平台不同,系统之间互不兼容,不能共享有关信息。比如山东的渔船到江苏海域内作业,在江苏的北斗监控平台只能看到有显示北斗渔船在移动,但是不能读取其他船舶基础信息。

(2)短报文字数限制问题北斗船载终端可为渔民提供收发短报文服务。每一条短报文字数权限主要由北斗卫星定位总站设定,由北斗地面站控制,由北斗IC卡控制权限。针对军方方面,一条最多可发120个汉字;针对海洋渔业目前一条最多可发30个汉字。这30个汉字,远远不能满足渔民的实际使用需求,一旦渔民准备发送长短信,此时只能被迫分成几条来编写,既不利于实际使用,又额外给渔民增加了负担。

(3)设备更新问题渔政管理部门为渔民配备北斗船载终端设备之初,曾明确表示设备的使用寿命为3年。但价值10,000元的设备,仅仅有三年的使用年限,对渔民是一种经济负担。而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在规定的设备更新换代年限时,大多数设备都能正常使用。其次,部分渔民存在逆反心理,认为装备北斗设备只是为了执法部门便于监控管理。所以,渔民对于更新换代问题积极性并不高,甚至有一部分渔民伴有抵制情绪。

2.北斗船载终端开机率问题

北斗船载终端系统的配备既是政府部门实施监管、执法与应急救援的重要参考依据,又是有效保护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渔民利益的根本。但就目前来看,海洋渔业执法和保障渔民安全存在矛盾。一方面,渔民为了自身出海安全作业,自愿开启北斗船载终端设备,主动接受定位、导航等信息;另一方面,渔民为为了一些利益,会逃避执法部门监管,比如在伏季休渔期出海作业或者在敏感水域违规作业时,就会擅自关闭北斗船载终端设备。

3.监督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面的问题目前,渔政管理部门为渔船装配北斗船载终端仅是一种建议性做法。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有关沿海省市,都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渔船强制配备北斗船载终端设备。国家对渔船配备安全通导设备检验的主要依据是《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2000),而该法规是由农业部2000年修订的,至今已使用10余年之久。电子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研发的安全通导设备并没有在《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必配的设备名单内,比如北斗终端设备。其次,渔民追求生产效率,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加大了渔船安全通导终端设备的推广安装和管理上的难度。相关部门目前只能依靠宣传、引导,以及利用柴油补助政策等方法进行推广。

(2)使用上的问题北斗船载终端作为渔船通导高科技产品,对无线电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目前多数乡镇无线电管理站值班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对北斗终端在渔船上的使用状况不了解,也没有对实际使用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研究。一些基层无线电渔政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使命和责任感,面对日异发展的海洋渔船安全通信新技术、新技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就造成了管理人员水平停滞不前,无法紧跟当前渔船通信发展步伐,导致基层渔政日常管理工作存在滞后性。

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安全意识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着重宣传北斗船载终端设备在海洋渔业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渔民对北斗船载设备的了解,使其在理念上接受这种助渔助航的新型无线电通导装备。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具体可以通过讲座授课、播放宣传视频等方式,通过典型事故案例的重现,对渔民产生直观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使其认识到事故的可怕性,强化安全意识。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救援,使渔民认识到北斗船载终端设备的对渔业生产安全的作用,最终使渔民充分认识到北斗设备安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完善法规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在加强宣传同时,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与长效管理机制,使北斗船载终端在渔船上安装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建议渔业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修订船检规范,将渔船配备北斗船载终端列入法定检验强制要求,明确规定检验标准,强制推进北斗船载设备在渔船上的安装使用。在强制推进安装北斗设备的同时,加大管理和检查力度,渔业主管部门可以利用渔船在港休息时间,对相关船员进行现场监督或实操性检查,迫使船员学习北斗船载终端设备操作技能,加强对设备操作的熟练程度,从而发挥北斗船载终端的功能。加强北斗船载终端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规定渔业船舶必须安装具有规定功能、符合特定技术标准和规格的安全设施和通信设备,并作为渔船适航的必要条件之一,从而对拒不安装北斗终端设备或安装后无故不开机运行、私自变更标识码等违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

3.加强船载设备建设,完善设备功能

针对北斗船载终端开机率的问题,建议在原设备的基础之上进行功能扩展,使北斗设备不管开机与否,渔政监管部门都能监测到该船的实时位置,加强渔船的安全监测。其次,由于渔民在海上主要的通信手段是卫星电话,因此建议附加卫星电话功能,即“北斗+海事电话”一体机,融合定位和通话功能,促使渔民主动打开设备,进一步提高开机率。针对不同船载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相关部门制定统一标准,从顶层设计出发,统一平台,统一制式,要求不同设备厂商提供统一数据接口[5]。同时,建议各省市监管平台共享监测数据,加强监管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流。针对海洋渔业发短报文字数限制问题,建议增加后台智能分条功能,渔民编辑的长短信就会自动分条继而逐一发送,弱化字数限制的问题。针对北斗更新换代问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将北斗船载终端设备列为渔船安全机械设备,并享受农机补贴政策。一方面调动渔民对北斗船载设备安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减轻渔民的经济负担。

4.加强船员技能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目前,基层乡镇和渔村的渔业无线电管理工作存在专业技能严重不足,满足不了海洋渔业安全管理的要求,是渔业生产事故频发的因素之一。因此,要深入到渔村和渔民中去,了解渔民的切身需求和对北斗船载终端的认识,加强船员对北斗船载设备操作方面的培训,使得船员可以切实了解北斗船载设备的所用功能,充分掌握报文发送、应急报警等一系列措施,进而熟练操作北斗设备,最终达到助渔助航和保护人身安全的作用。提高各级渔业行政部门无线电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管理人员要全面掌握北斗船载终端的最新技术,改变以前的不良管理观念和落后的管理模式,以“两学一做”作为指导,认真履行职能,树立新型无线电管理模式,保证无线电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和技术水平达到较高要求。

四、结语

北斗作为一种非常实用的海洋安全通导与助渔助航设备,受外界干扰较少,其在监管、执法、导航与应急救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能够根据渔民使用过后的反馈信息,进行设备功能上的优化,加强海洋海洋渔业管理,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使管理人员和渔民都能认识到北斗船载设备的重要性,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那么北斗船载系统的功能定能在海洋渔业得到充分发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大力促进渔业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林涛,郭庆祝.北斗示范项目在渔船安全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渔业,2014,(8):64-67.

[2]胡刚,马昕,范秋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上的应用[J].渔业现代化,2010,37(1).

[3]北斗海洋渔业应用示范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4]《海洋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及渔港动态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渔情函[2016]5号.

[5]《渔船渔港动态监控管理系统平台技术规范》农业部发农办渔[2016]61号.

渔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组成部分中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的相关建设,连续三年内,在中央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及“三农”的政策要求。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综合考虑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和信息化要为农村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结合当前农业信息化和经济发展现状,建立一套科学的、实用的、能够准确衡量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1.我国农业信息化在现阶段的发展形式

农业信息化程度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在准确界定农业信息化内涵的基础上,依据信息挖掘和信息传播理论,深入分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应用水平、主体水平、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以及农业信息化政策环境等情况。所谓农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有效使用,将有效的信息支持提供给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并使农业产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有效地提升。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但是在现阶段,我国信息化建设一直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国内有专家学者开展了对信息化评测的相关研究。目前国外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来对信息化的标准测量问题进行研究,但在还缺少大量的与具体研究农业的信息化方面的测量问题的相关文献,而近些年我国的国家信息化测度和农业信息化测度研究也才刚刚起步,比较权威的农业信息化测量的标准还并没有制定出。因此,我国现在还缺乏一些针对我国农业实际情况,能够真实反映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量标准。专家学者们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以信息化是21世纪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机遇,缩小信息差距是中国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为主要核心内容。原农牧渔业部在1984年提出组建农牧渔业部信息中心,1987年该中心正式成立。它的主要工作为承担制定规划及实施方案和信息管理办法,建立数据库、提供咨询、实现信息传输、开展信息交流、组织人员培训等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1999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农业部在1998年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己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农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对农业信息化的测度,实际上就是对信息能力的检测。

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产生了我国各地区不同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有指标体系在制定评测方案时指标的设计涵盖面过于宽泛,造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对象和标准的模糊,导致评价体系本身失去针对性和适应性,评测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较差,不能深层次的反映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真实水平。从电视和网络在农民信息获取渠道的重要性排名中,可以推断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越是农业信息化水平高的地方,网络渠道为主要获取信息渠道排名就越靠前,电视的重要性排名就越靠后;越是农业信息化水平低的地方,网络渠道为主要获取信息渠道排名就越靠后,而电视的重要性排名就越靠前。

2.设计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2.1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想

现有的信息化评价指标多是从正面评价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如农业信息化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如网络,电话,手机,图书馆等),农民中各种信息的流量统计等。由于信息产业发展及信息化进程很快,尚未有农业信息化方面的系统的、规范和全面的建立起来、统计体系建立起来。设计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为农业信息化内涵界定,将被评价对象的农业信息化基础、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前景等情况充分研究清楚。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指标数据的获取。无可厚非,这些指标的确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但是这些指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在收集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很难得到有效的实用研究数据,这大大降低了农业信息化的准确性。以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水平和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和统计体系的现状为参考内容,设计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代表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可比性、动态性等原则。

2.2指标体系确立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展开信息化测度研究和实践工作,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现有的指标体系,所建立的大多数理论仅仅以学者们的科研积累为基础,实际评价工作检验支撑缺乏情况严重,以全国尺度的大规模评价测度最为突出,因此,不免有一些不足。

在充分考虑国内外评价体系的基础之上,再结合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选择了长途光缆覆盖率、人均带宽拥有量、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和农业信息化投资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四个指标,用以反映被评价区域农业信息化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发展状况。农业信息化技术装备评价指标重点在于表征用户获取信息的客户端技术装备状况,选择了每千户拥有计算机数量、每万人互联网入户数量、电话普及率和电视机普及率四个指标。农业信息化主体水平评价指标选择了农业信息从业人员数、接受信息化培训人员比重、信息指数、农业科技人员比重四个指标,用以反映被评价区域农业信息传播和使用人员的总体状况。

3.结语

农业信息化是集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发展于一体的动态过程,构建能测度这种动态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该体现不同学科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性。将农业信息化评价分解为农业信息化基础、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及农业信息化前景3个方面进行研究,不仅评价农业信息化的当前状态,还关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琳,乔忠,刘伟.政府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投资作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11(2):1031

[2]殷晓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信息化[J].科技和产业,2004(4):24-29.

渔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0篇

出台背景

规划出台是在三个背景下考虑的。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推进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高度重视,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此后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持续关注和强调推进农业信息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2010年6月,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总书记的指示和中央文件精神,对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提出了要求。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努力填平城乡数字鸿沟提出了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中央“三化同步” 的战略部署也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而既能提高资源产出率,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横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领域和各环节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建设新农村,将农民和市民,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有机链接起来,实现农业和城市生产要素,经济要素和生活要素合理配置双向流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信息化正好担当此任。

三是信息本身发展也是促进抓紧制定规划的重要因素。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发展工作,专门在市场信息司成立了农业信息化推进处。按照部党组的部署,2009年6月成立了规划编制小组开始着手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农业部首先广泛调研,了解需求。先后多次到宁夏、新疆、河北、河南、广西、江苏、广东、北京等10多个省市农业主管部门、基层技术服务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以及电信运营商、IT企业进行调研,基本了解和掌握了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主要需求和发展趋势。其次多次研讨,准确定位。组织部机关司局、部属单位、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对规划相关内容进行了多次研讨,确保本“规划”定位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全面性。三是反复修改,力求完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以中央会议及文件精神为依据,随着编写进程推进和农业农村信息化形势的变化,数易其稿,力求使规划既遵循国家重大会议及文件精神,又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实际,还便于实施。可以说经过“充分调研、多次论证、反复修改”,规划得以在2011年顺利。

指导思想

根据农业部管理“三农” 工作的职责,结合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在认真总结各地成功经验和“三农”工作对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五大任务、四大区域、三项工程和四项措施”。

具体来说,农业部的总体思路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主攻方向,以农业农村信息化重大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着力强化政策、科技、人才、体制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

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引导电信运营商、IT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合力。二是坚持“创新发展,示范带动”。创新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模式和机制,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快速、可持续发展,同时以工程带动为主要手段,在全国合理布局农业农村信息化重大示范工程。三是坚持“协同共享、注重实效”。加强部门、行业和企业的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四是坚持“规范运作、安全可控”。建立规范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并强化制度和标准执行力度,同时坚持重大信息系统建设与信息安全建设并重。

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与现代农业融合初见成效,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

“十二五”时期重点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在国家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的前提下,促进农村电脑、电视、电话的进一步融合,逐步提高我国农村居民计算机的拥有量,每百户达到30台,提高农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种植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园艺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养殖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业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扩大,渔业信息化迈上一个新台阶;农业生产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12%。

――农业经营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快速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业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20%。

――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电子政务平台基本建成,农业资源管理、农业应急指挥、农业行政审批和农业综合执法等基本实现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全面推进,农业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60%。

――农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部、省、地市、县四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信息服务专家队伍更加壮大,信息处理、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机制更加灵活有效,农业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50%。

区域布局

对于部署行业重点和区域布局,农业部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基础、讲求实效”的原则来考虑。鉴于农业管理信息化的全国垂直性和区域差异不明显性特征,在区域布局上重点考虑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结合《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的基本布局,拟按以下四类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一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试验区,该区域主要包括农业部确定的200个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在该区域开展3G、物联网、传感网、机器人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的先行先试,熟化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完善运营机制与模式,增强该区信息化辐射带动能力。

二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先导区,该区域主要包括大城市郊区和东部沿海农业区。重点在该区域发展设施园艺信息化、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信息化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提升“菜篮子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的深入融合。

三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区,该区域主要包括粮食主产区、大宗农产品优势区以及农垦经济示范区。重点在该区域推进农情监测、自动灌溉、规模化养殖环境监控、重大动物疫病疫情防控信息化、全国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

四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攻坚区,该区域主要包括西部地区偏远山区、牧区等区域。重点在该区域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资源监测管理,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动该区域实现农业农村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和评价指标体系的五个一级指标是相辅相成的,“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也是围绕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这五个方面展开的,具体来说:

一是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包括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化融合,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二是加快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步伐,包括加快推进种植业信息化,加快推进养殖业信息化,加快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三是助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包括提升农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示范,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四是推进农业政务管理迈上新台阶,包括推进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

五是开创农业信息服务新局面,包括打造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探索信息服务长效机制,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具体工程

为完成规划中提到的五大任务,依据《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十一五”时期工作基础,农业部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三大工程”,这三个工程分别是针对农业管理信息化的“金农工程”二期,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以及针对农业服务信息化的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农业部希望通过这“三大工程”的实施,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

(一)“金农工程”二期

1.完善“金农工程”一期建设

完善全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和各项应用系统,推动网络及有关系统应用由中央延伸到地方。完善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合理更新基础运行环境硬件设施,支持“金农二期”建设的系统运转。完善安全管理系统和等级保护安全体系,确保网络及信息安全。加大农业信息标准制定和推行的力度,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广泛兼容和共享。

2.农产品供给安全信息系统建设

利用物联网、3G、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农业种植结构、布局、农产品产量、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农情等影响农产品供给安全因素的监测,以监测数据为基础,建设农产品供给安全信息系统;实施农业遥感监测信息化工程,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立体数据采集系统、集成高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农业空间信息综合集成服务系统和农业空间基础信息库,形成及时高效、持续稳定的业务运行能力。提高农业部门调控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科学决策水平。

3.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建设

建设覆盖部省两级行政管理部门、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和固定风险监测点三方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完善涵盖猪肉、牛肉、鸡肉、水产品、蔬菜、茶叶等品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推进中央和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率和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4.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以耕地、草原、养殖水面的空间分布、面积、质量等自然属性信息以及使用权、承包权动态信息、耕地基础设施情况等经济属性信息为基础,建设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共享机制和校核机制,实现农业资源信息跨部门共享,为解决耕地面积不断较少、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有效供给压力不断增大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提供保障。

5.农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

按照国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的要求,以农机安全作业和渔船安全生产为重点,以农机及渔船购买、使用、出租、转让、维护、年检、报废等监控数据为基础,建设并集成农机安全作业信息系统和渔船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构建农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对农机和渔船进行统一监管和应急联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安全监管能力。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1.种植业生产信息化建设

在种植业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县(市)开展种植业生产信息化示范建设,选择区域内有代表性的作物,利用物联网、3S、3G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设施农业生产、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示范,实现种植业生产全程信息化监管与应用,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2.养殖业生产信息化建设

在养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县(市)开展畜禽、水产养殖生产信息化示范建设,利用智能感知、无线传感、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畜禽、水产养殖繁殖育种、环境监控、饲料投喂、远程诊断等生产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提高畜禽、水产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加养殖效益。

3.农业经营信息化建设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平台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时、快捷地把农业经营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建立全国休闲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国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服务的信息化。

4.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化建设

在全国选择若干家信息化基础好、产业链完整的“三品一标”获证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应用农产品电子标签及条码标识技术、信息采集与传输技术、移动数据采集技术与可靠传输技术,针对猪肉、牛肉、鸡肉、禽肉、蔬菜、水产品以及茶叶等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监管与质量追溯信息化示范,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其安全水平。

5.农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农机合作社、规模化种植大户、国营农场和渔业捕捞企业,开展农机、渔船安全作业信息化示范。加强农机作业导航、探测雷达、可靠性、稳定性监测信息终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升农机的安全作业水平;开展渔船信息接收终端、卫星船位监测终端、避碰设备、渔业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应用与推广,提升渔船信息化装备水平和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6.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信息化需求以及其在基层农村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从事特色种植业、养殖业、设施农业产业或交叉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化示范,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合作社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应用,为社员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提高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农业信息服务工程

按照“资源整合,协同共享”的思路,重点建设部、省、地市和县四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统一的运行管理标准规范,实现及时准确的针对。

1.部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重点开展全国数据中心、部平台中心(门户网站、呼叫中心、短彩信、手机报、远程诊断、网络电视)和部业务中心(含生产销售、科技信息、技术推广、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电子商务、农机服务、特色产业服务、农民生活、农村金融、农民组织等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

2.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重点开展省数据中心、省平台中心(门户网站、呼叫中心、短彩信、手机报、远程诊断、网络电视)和省业务中心(含生产销售、科技信息、技术推广、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电子商务、农机服务、特色产业服务、农民生活、农村金融、合作组织等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

3.地市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重点开展地市数据中心、地市平台中心(门户网站、呼叫中心、短彩信、手机报、远程诊断、网络电视)和地市业务中心(含生产销售、科技信息、技术推广、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电子商务、农机服务、特色产业服务、农民生活、农村金融、合作组织等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

4.县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上一篇: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范文 下一篇:中医学临床医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