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养殖范文

时间:2023-10-22 14:24:21

渔业养殖

渔业养殖篇1

关键词:水库;渔业;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TV6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通过采取与当地发展环境相适应的渔业养殖技术,从而建立了规范运行和发展的健康养殖技术,促进了渔业养殖以及水库水质的持续发展,从而构建了良性的养殖产业的发展机制。水库渔业的养殖过程中,应注重健康养殖技术,建立良性运行的水库渔业的发展机制,这样才能实现水库水质维护的同时,以技术的提升和发展实现效益的提升。

一、创造良好的渔业养殖环境

作为渔业养殖使用的水库,水库的温度应维持在0-28℃之间,水库中水质应满足渔业的养殖标准,维持稳定的,无污染的水源环境。水库表面的风力应在0-6级范围内,养殖的水库应具有良好的植被环境和养殖环境,具有较好的降水数量,同时应具备便利的交通和开阔的水面,保证充足的光线和安静的环境,从而为养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所选择养殖的水库坝体以及坝基应保持不漏水。溢洪道和输水管处应设置拦鱼栅,应经常清理水库底部的树木树桩等杂物。对于可能引发农田与水库养殖纷争的水库,应保证水库中具有最低的渔业养殖的水位线。应定期检查水库堤岸、溢洪道以及水闸,若发现险情时应加固加牢。水库在春季时应修整溢洪道,建立好排水沟,清除溢洪道内部以及防水口部分的大型植物以及其他的障碍物质。还应加强对水库的定期检查,致使汛期十分洪水能及时排出。由此提高了水库的抗洪能力。水库溢洪道以及水闸处应设置相应的设备,防止所养殖鱼在汛期时逃走。同时,鱼苗的放养之前还应捕杀凶猛类型的鱼类,从而防止体态和规格较小的鱼遭到捕食。放养前还应严格消毒水库,从而消灭水库潜在病害。改良水库水质。

二、养殖合适的鱼种

1、选择所养殖鱼的种类

在水库渔业养殖体系中,应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大且整齐的优质鱼苗进行养殖,投放的鱼苗规格在15cm以上,生长较快,同时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投资回报,若是投放体格较为弱小的鱼苗,不但养殖过程中的成活率不高,体格较小的鱼类相应的也具有较差的摄食能力和较慢的生长速度。

在选择了水库养殖种类的前提下,应通过不同种类的鱼数量的协调和匹配达到最佳的养殖效率。可根据水库具体的水质条件在水库中逐渐增加草鱼、鳊鱼、鲤鱼的放养数量,这些草食性鱼类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具有较高的食物转换率,同时也能清净水库中的水质,鱼类的分粪便还可重复养殖花白鲢,草食性鱼类的饲料可通过利用水库周边的空地解决,也可与科研部门合作,引进新的渔业养殖品种,提高养殖的收益。

2、控制好养殖密度

水库的渔业养殖应注意鱼苗的投放密度,根据水库的条件以及养殖管理的水平进行灵活掌握。投放的鱼苗一般以鲢、鳙鱼为主。若是水库中的青草资源丰富则可搭配一定数量的草鱼,水库底部栖息物丰富则可搭配青鱼和大规格的鲤鱼。

3、掌控放养时间

水库渔业养殖应在春季或秋季放养,一般选在每年的4月末或10月初。鱼苗的放养时应选择晴好的天气,在水库的上游向阳避风的浅水处进行放养。有条件可采取轮捕论放的方法。

4、鱼种消毒

水库面积较大,在发生鱼病后难以有效治疗,由此,鱼种放养前应进行鱼种消毒,从而防止病害的产生。消毒方法一般采用硫酸铜溶液浸洗20min-30min,或是用1%的小苏打和3%的食盐合剂浸洗。严禁投施任何肥料或渔药。作好养殖全过程的记载,建立好生产操作规程,严把水库养殖的水质检测关,以及鱼的质量安全检测。提高养殖过程的技术操作,确保鱼的皮毛、鱼的体质、鱼的规格达到优质的无公害水产品标准

三、养殖模式的管理

1、大型水库网箱养殖及粗放型增养殖

大型水库网箱养殖以库区农民为主,经市、县水产技术人员的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和积极为市库区农民网箱养鱼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有计划地往库区投放较易捕捞的大规格中上层鱼类。由渔政部门配合库区农民共同管理,有计划按捕大留小的轮捕轮放模式进行,有利于增加库区农民收入,带动库区农民脱贫致富。由于大型水库水质相对较好、水位稳定、网箱养殖品种经济价值较高,主要有彩虹鲷、吉诺玛罗非鱼、奥尼罗非鱼、淡水石斑鱼、加州鲈鱼、斑点叉尾鮰、杂交太阳鱼、杂交鲟、匙吻鲟等名优品种。以网箱养殖残饵及其代谢物结合局部施肥等措施供粗养型鱼类所利用。这种模式可获得较高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2、中、小型水库混养养殖

在与农业用水无竞争的可排干的中小型水库中进行多品种鱼类混养。利用养殖周期的长短互补提高单位产量,获得较高的经济基础效益。其中,以吉诺玛罗非鱼、奥尼罗非鱼为主养品种;以易捕捞、生长快的淡水白鲳为次的养殖方式进行混养。

3、发展特色渔业

特色渔业,就是利用水库鱼类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天然鱼类丰富的特点,生产优质的凶猛性鱼类及其它杂食性鱼类。这些具有特色的能在水库自然产卵形成种群增殖的鱼类,过去我们为了追求放养的花白鲢鱼类,而对它们进行清除,现在这些鱼类的经济价值都比较高,也是水库渔业的一大特色,应该积极进行挖掘,进行种群增殖。同时对优势的种群建立或改良,有的水库以翘嘴鲌鱼为优势种群,有的水库以红尾(蒙古红鲌)为优势种群,有的水库鳜鱼丰富,有的水库黄颡鱼资源多,还有黄尾密鲴等鲴类杂食性鱼类,有的水库有资源,没有形成种群,另常见的鲤、鲫品种水库较多,可以进行优质鲤、鲫鱼的投放进行品种的改良,有的还可以引进银鱼、沼池公鱼等等,这些特色鱼类,也是水库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资源。

四、加强水库养殖管理

1、防治鱼病

水库一旦发生鱼病,将对全库养殖的鱼类产生影响,造成严重的后果。由此水库养殖应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在鱼种的放养前应使用生石灰、漂白粉进行消毒。在高温季节或是水体水质变坏时,在发现鱼病应立即对症治疗。水库中常见的鱼病有病毒性鱼病和细菌性鱼病两类,应请专业的人员进行诊断,从而能对症治疗。

2、调节水质

水库养殖应保持清新的水质,溶氧应控制在3mg/L以及以上,隔20d-30d泼洒一次生石灰,从而能对清水进行有效调节,同时也能预防鱼病。

3、日常管理

水库面积较广,环境相对复杂,管理的难度较大,由此,加强管理也是影响水库效益的重要因素,应建立严密的管理和巡视机制。勤于检查水库的防逃设施,尤其是汛期,更应加强守护。在空地变种植黑麦草以及苏丹草,从而能作为鱼类的饲料,同时也能防止泥土被雨水冲洗入库而引起的水体混浊。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库渔业的发展要从过去单纯追求养殖渔业效益最大化,不注重水库水体环境保护的渔业发展方式转变过来,形成以水库水质的环境保护为目的,以优质的水库渔业环境为出发点来进行环境渔业、技术渔业、特色渔业、休闲渔业全面发展。实现水库渔业健康、绿色、环保、持续发展,这是水库渔业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根本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文彬,徐勤政.水库渔业健康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9(11).

[2]王文彬,徐勤政.提高水库渔业养殖效益的途径与措施[J].渔业致富指南,2009.

渔业养殖篇2

关键词:渔业养殖者合法权益保护对策

《渔业法》第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养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了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规范养殖行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效率,创造和维护良好的渔业养殖秩序,依法打击侵害养殖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努力增强养殖者的法律观念和维权能力,积极鼓励养殖者充分利用现有水域滩涂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依法兴渔、科技兴渔、以渔富民的目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当前新形势下,保护内陆水域养殖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殖渔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养殖者的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养殖行为

为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减轻养殖者的负担,增加渔民的收入,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养殖者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指导,开展送法入户活动,让养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养殖,强化养殖者的渔业安全生产意识;让养殖者明白国家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方针、政策和对水产养殖水域滩涂实行养殖证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证养殖,合法权益才受法律保护。养殖权是养殖者依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水域滩涂从事水生动植物养殖的权利,为了保护水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养殖者在取得租赁、承包、使用养殖水体的养殖权时,应当签定承包合同或养殖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必要时可聘请律师代为办理并进行公证,依法完善养殖措施,以有效规避养殖纠纷,减少麻烦,放手大胆地从事养殖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法律意识,使其熟知国家发展养殖渔业的政策,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才不会受到侵害。

2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渔业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勤政清廉、亲民安民富民;做养殖者维权的使者,不辜负渔民的期望。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养殖水域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大力发展养殖渔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觉尊重他人养殖权的法律观念,对干扰养殖渔业生产秩序,偷捕、抢夺他人养殖水产品,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时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并按照《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调查取证,核算损失,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为养殖者挽回损失。努力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积极为养殖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3增强养殖者的技术水平,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渔民的养殖效益提高了,才有推动养殖渔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对养殖大户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抓点促面,带动整体,发挥部门优势,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送到渔民手中,强化高效渔业基地建设。抓住3个转变不放松:即从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无标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从分散单一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让养殖渔民从中受益,坚持以养为主,推广生态养殖,指导养殖者科学防治鱼病,禁止滥用药物,影响水产品质量,以渔养水,以水养渔,优化养殖结构,发展特色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改变渔民传统的养殖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庭院渔业和日光温室渔业,全方位、多渠道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4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养殖渔民市场化运作能力

渔业养殖篇3

关键词:渔业养殖者 合法权益 保护对策 

 

《渔业法》第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养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了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规范养殖行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效率,创造和维护良好的渔业养殖秩序,依法打击侵害养殖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努力增强养殖者的法律观念和维权能力,积极鼓励养殖者充分利用现有水域滩涂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依法兴渔、科技兴渔、以渔富民的目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当前新形势下,保护内陆水域养殖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殖渔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养殖者的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养殖行为 

为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减轻养殖者的负担,增加渔民的收入,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养殖者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指导,开展送法入户活动,让养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养殖,强化养殖者的渔业安全生产意识;让养殖者明白国家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方针、政策和对水产养殖水域滩涂实行养殖证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证养殖,合法权益才受法律保护。养殖权是养殖者依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水域滩涂从事水生动植物养殖的权利,为了保护水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养殖者在取得租赁、承包、使用养殖水体的养殖权时,应当签定承包合同或养殖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必要时可聘请律师代为办理并进行公证,依法完善养殖措施,以有效规避养殖纠纷,减少麻烦,放手大胆地从事养殖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法律意识,使其熟知国家发展养殖渔业的政策,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才不会受到侵害。 

2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渔业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勤政清廉、亲民安民富民;做养殖者维权的使者,不辜负渔民的期望。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养殖水域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大力发展养殖渔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觉尊重他人养殖权的法律观念,对干扰养殖渔业生产秩序,偷捕、抢夺他人养殖水产品,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时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并按照《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调查取证,核算损失,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为养殖者挽回损失。努力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积极为养殖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3增强养殖者的技术水平,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渔民的养殖效益提高了,才有推动养殖渔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对养殖大户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抓点促面,带动整体,发挥部门优势,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送到渔民手中,强化高效渔业基地建设。抓住3个转变不放松:即从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无标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从分散单一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让养殖渔民从中受益,坚持以养为主,推广生态养殖,指导养殖者科学防治鱼病,禁止滥用药物,影响水产品质量,以渔养水,以水养渔,优化养殖结构,发展特色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改变渔民传统的养殖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庭院渔业和日光温室渔业,全方位、多渠道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4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养殖渔民市场化运作能力 

渔业养殖篇4

1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省的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在新品种引进和土著鱼类驯养繁育等方面有所突破,对基层的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大水面增殖和水库网箱养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1开展高白鲑为主的大水面增殖。2009年以来,重点在龙羊峡水库进行了高白鲑大水面增殖。经生长监测,其长势显著、成活率高、规格整齐、分布区域广,已形成一定的资源量。从该水库水域面积、饵料生物量丰欠、生存适宜环境等方面分析是我省目前高白鲑投放水域见效最为显著的水库。今后宜将龙羊峡水库作为高白鲑大水面增殖和品种结构调整的重点水域,集中力量进行投放增殖,以此来增加全省渔业产量。

1.2河蟹规模化养殖初见成效。我省河蟹规模养殖从本世纪初发展以来,现形成可鲁克湖和贵德黄河滩地两大养殖基地,约有养殖面积0.44万公顷,年产优质河蟹3—5万公斤。可鲁克湖河蟹具有反季节上市(3—5月)和高原纯天然绿色食品两大特色,目前已取得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得青海省名牌水产品的称号。2009年以来,可鲁克湖河蟹进入了北京超市,深受北京市民的认可和沿海客商的青睐,其品质可与名牌阳澄湖大闸蟹相媲美,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1.3沿黄群众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较好。近两年沿黄水库群众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至2010年8月底全省水库网箱发展到535个,养殖面积2万平方米。养殖品种有普通虹鳟、金鳟、三倍体虹鳟、目笋白鲑、哲罗鲑、青海湖裸鲤等。其中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计划在三年内建成网箱面积2.33万平方米,有望成为我省冷水鱼网箱养殖的龙头企业。预计2010年全省网箱养殖产量达15万公斤以上。

1.4池塘养殖向休闲渔业转变。目前我省池塘养殖的实际利用面积413公顷,主要集中在海东民和、乐都、平安,海南贵德县,以及西宁市、湟中县等地。从本世纪初我省池塘养鱼基本没有单纯靠养殖为业的,都是以垂钓为主,结合餐饮、娱乐等开展休闲渔业。但限于经营者基础设施差,投入严重不足,休闲渔业的规模和档次较低,大多只能算渗淡经营。

1.5土著鱼类养殖是我省冷水鱼特色养殖的发展方向。土著鱼类作为本地特色水产品,目前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均已获得成功,今后的养殖开发工作应借鉴新疆、四川等地的成功模式,大力开展我省土著鱼类养殖技术的试验研究和规模化养殖,努力打造本土特色品牌。同时深入开展土著鱼类养殖新品种的研发,增加养殖品种储备,以缓解对天然鱼类的偷捕压力,这也是我省今后冷水鱼特色养殖的发展方向。

2目前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形势分析

2.1我省丰富的冷凉水体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我省可供渔业开发利用的水域面积约4万公顷,这些水域水体洁净、水质良好、具有明显的冷水水体特征,具备生产绿色水产品的资源优势。我省沿黄水库网箱养殖规模理论上讲可容纳33.3万平方米,具有生产虹鳟、金鳟等冷水性商品鱼2000万公斤的渔业潜力。而目前网箱养殖规模仅2万平方米,沿黄大水面增殖除龙羊峡水库形成一定产量外,其余水库均没有形成渔业产量,其渔业潜力远未发挥出来,开发利用率不足,致使本省自产鱼比重很小,与丰富的水体资源渔产力很不相称。

2.2养殖技术、产品销路及市场风险等问题需要规避。目前沿黄水库群众网箱养殖的积极性很高,但虹鳟网箱养殖户普遍存在技术缺乏、饲料成本高、赢利空间小等养殖生产问题和市场风险。当务之急是从养殖技术、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规避其养殖风险。据调查目前在省内普通虹鳟鱼年均销量不足百吨,但西安、武汉等地虹鳟的销量持续增加;我国每年进口三文鱼2000万公斤,国内产量不足100万公斤,其市场潜力巨大。为此我省的虹鳟网箱养殖市场定位主要是凭借无污染绿色水产品的地域影响力和品质认可度来拓展国内大市场,目前养殖的普通虹鳟除少量满足省内市场外,主要销往西安、武汉等外地市场,同时要积极引导群众逐步由普遍虹鳟养殖向三倍体虹鳟规模化养殖转变,适应市场需求的需要。在运营模式上主要以企业和渔民合作组织为主,以便规避市场风险。

2.3冷水鱼养殖将成为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我省在冷水鱼新品种引进和土著经济鱼类品种的试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积累了经验,打下了一定的工作基础,筛选出如高白鲑、池沼公鱼、三倍体虹鳟以及河蟹等适宜推广的优良引进品种和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养殖品种。为此,今后要结合我省水域资源特点,突出我省养殖特色,做好主推品种的示范养殖和筛选工作,进一步发展规模化养殖,做大冷水鱼特色产业。

3我省养殖渔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3.1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要紧紧围绕在保护好渔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冷凉水域资源,采取集约化养殖和大水面增殖相结合,引进品种和本土品种并养,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加速推进我省冷水鱼产业发展这一方针,主推特色养殖品种、技术和模式,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大技术示范和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储备,强化渔民培训力度,提高技术服务质量,促进渔业生产比“十一五”翻一番。

3.2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水产养殖产量达到450万公斤,创产值1.4亿元,总产值比2008年增长6.3倍,年均增加1700万元。

3.3发展思路

3.3.1稳定池沼公鱼产量,推广高白鲑养殖。“十二五”期间,引导龙羊峡水库池沼公鱼产业的良性发展,使其每年稳定在100万公斤产量的前提下,加大高白鲑投放力度,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投放鱼苗800万尾以上,到2015年高白鲑产量达到50万公斤。

3.3.2大力推广三倍体虹鳟的网箱养殖。在龙羊峡、李家峡、苏只、公伯峡等沿黄水库向个体养殖户和民营企业大力推广三倍体虹鳟网箱养殖,同时做好群众网箱养殖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2015年虹鳟养殖(以三倍体虹鳟为主)产量达到100万公斤。

3.3.3推广土著鱼类网箱养殖。土著鱼类人工养殖很具开发潜力,其人工繁育技术已相对成熟,人工饲育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作为本地特色品种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在“十二五”期间,在龙羊峡等沿黄水库推广土著鱼类网箱养殖,以缓解天然鱼类偷捕压力。

2015年土著鱼类网箱养殖产量达到100万公斤。

3.3.4推广河蟹规模化精养。生产无污染绿色“高原大闸蟹”,突出“三品”(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养殖精品)是我省今后河蟹养殖产业发展的主方向。重点在海西可鲁克湖和贵德发展绿色精品蟹,提高河蟹品质和产量,扩大品牌宣传,拓展市场销路,使我省河蟹进入大闸蟹高端市场。力争到2015年精品河蟹产量达到20万公斤。

3.3.5大力引导发展东部农业区特色休闲渔业。利用沿黄李家峡、公伯峡、苏只等大中型水库及东部农业区中小型水库渔业资源进行鲤鲫草等常规鱼类和土著鱼类增养殖,生产比市场价位高的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发展高原绿色水产业,至2015年渔业产量达到80万公斤。同时把东部农业区休闲渔业纳入渔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当中,制定休闲渔业发展的战略性发展规划,在经营上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结合农家乐风味餐饮,开展集垂钓、娱乐、餐饮、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经营,带动海东和沿黄地区池塘、水库的休闲渔业发展。

3.3.6继续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本土鱼类的驯养,做好技术储备。“十二五”期间,引进目松白鲑、凹目白鲑、哲罗鱼等鲑鳟鱼类新品种进行示范养殖,同时开展本土品种的开发,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等,做好技术储备工作。

3.3.7做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和渔业资源养护工作。有效开展养殖水域渔业环境监测以及病害防治和测报工作,如水库网箱养殖对水域富营养化影响监测及评价,群众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指导和服务。做好渔业资源养护工作,为水产健康养殖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做到环境保护与养殖生产并重、渔业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3.4保障措施

3.4.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做好示范推广和宣传工作,使我省沿黄及东部农业区各地政府引起高度重视,把促进冷水鱼产业的发展和做好生态保护工作作为同等重要的工作来抓,从体系建设、养殖基地建设、渔民培训、产品市场营销、打造品牌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并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安排资金予以扶持,创造良好的渔业发展环境。

3.4.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争取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保证财政每年继续拿出专项资金,在网箱养殖、河蟹精养、大水面增殖等生产养殖方面,以及基层推广体系建设,渔民培训和基础研究,实施品牌战略,开拓省外市场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比如三倍体虹鳟养殖生长周期长(3年以上)、持续投入资金较大,所以这期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鼓励和保护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引导养殖户规范养殖规程和管理模式,确保产品品质。

3.4.3加强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目前我省主要渔区海东地区、海南州和海西州等地都建有渔政站,但水产站只有1个地区站和4个县级水产站,且专业人才匮乏,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对基层水产养殖的技术服务功效十分微弱。“十二五”期间重点对沿黄共和、贵德、尖扎、化隆、循化及海西德令哈、格尔木市等基层水产站争取资金投入,开展人员培训,增强技术力量,保证有人员和经费,做好本地区的水产技术推广、指导和服务工作。

3.4.4开展渔业科学技术研究,做好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一是研究筛选适于冷水养殖的优良新品种,做好品种储备。二是加强对引进新品种的养殖技术、繁育技术和生物学研究,为进一步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三是继续花斑裸鲤养殖技术的开发研究,逐步解决饲料、病防、养殖技术等问题,不断总结土著鱼类开发模式。四是开展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产业发展研究。

3.4.5加强渔业养殖技术培训。目前我省渔业从业人员尤其沿黄网箱养殖户、河蟹养殖人员和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养殖技术缺乏,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这将成为我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加强渔业养殖技术培训迫在眉睫。一是对重点地区养殖户进行集中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标准化健康养殖操作技术和渔场管理技术,从而提高其管理和养殖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二是对民营企业、中介组织管理层、养殖大户等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强化培训,掌握绿色产品的标准化养殖生产规程和操作模式,更新经营理念,培养品牌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三是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聘用外地专家、高级技工等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培训标准化高效养殖技术;同时组织养殖和管理人员到省外考察培训学习,借鉴省外较为成熟的冷水鱼集约化养殖模式,考察外地水产品营销方式和手段,通过交流合作拓展营销渠道。四是对现有推广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技能培训,增强专业素质,提高服务能力。

3.4.6培育龙头企业,引导渔业合作经济组织。争取政府支持,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培育渔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渔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农渔民稳定增收、企业持续发展的“双赢”;加强渔业企业间的联合,增强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在主要渔业生产区引导成立渔业协会,发展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统一采购苗种和饲料、统一销售等方面发挥合作组织的作用,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并通过合作组织有计划地联合开展三倍体虹鳟等适宜品种的规模化养殖,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养殖户收入,培育营销大户,保障养殖户和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渔业养殖篇5

(一)盲目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

基于我国地大物博,若该种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则极易在我国各大地区找到适合其生长繁殖的水体。此外,因地域差异,我国自然界中往往缺少能够将该种类数量限制在一定范围下的天敌,在该种情况下,此种类将对我国自然环境资源及生物资源产生较大影响,不仅会打破先前固有的食物链平衡,还会对本土鱼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因此,在引进新品种时若不将此纳入考虑范围并实行相应的防范措施,其结果极可能弊远远大于利,对我国的天然渔业资源造严重影响。当前,主要对我国渔业造成危害的入侵鱼类有食蚊鱼、甲壳类克氏螯虾、麦穗鱼、鰕虎鱼等。

(二)沿岸资源与内陆生态环境受养殖业破坏

当沿岸资源与内陆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时,将对天然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我国海水养殖业是以藻类及贝类养殖为主的行业,而沿海湿地与潮间带则是大多数贝类及鱼类的主要培育场所,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近海或沿岸的渔业资源。然而,当该类区域被开发为养殖塘场时,富营养化或是鱼药浓度过高的养殖废话将会被排放到水中,并致使位于下游当中的贝类发生大量死亡,同时促进有毒藻类的生长,严重影响到下游地下水及水体的可持续性。此外,被开发为养殖塘场的沿岸将丧失其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并使近岸的天然水产品产量急剧降低。

(三)使用鲜活饵料养殖对天然渔业资源造成不良影响

鲜活饵料来源于对非食用鱼以及野生幼鱼资源的捕捞。我国近海网箱养殖一直以来使用着鲜活饵料,甚至于抗风浪深海大网箱等也是使用鲜活饵料,如此长期和大范围的运用鲜活饵料将使资源耗尽,并进而导致位于食物链上层的鱼类发生严重减产现象,对渔业的资源修复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而网箱这类属于高密度的养殖模式对海浪作用具有抑制性,致使表层海水无法进行置换,使养分在表面停留,若气温较高则极易出现赤潮危害。此外,相对于国外,我国在养殖饵料利用率方面远远低于平均水准,大量的鱼类代谢物以及剩余的饵料未经过相应处理措施,在海底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渐渐释放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二、达成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

(一)科学性管理养殖引进鱼种

在引进新的鱼种之前,首先需要对其系列周期、侵入历史、天敌、适应性等各方面状况进行评估,在确保其不会形成入侵现象后再行引进。而对于已经入侵的鱼种,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疑似入侵鱼种则应在进行严格的控制及评估之后再根据评估结果判定该鱼种是否可继续养殖,做法如下:一是遵循检疫法规执行引种流程,禁止出现将病害带入国内的现象;二是构建全国性水产养殖新品种信息系统及引进管理体系,以跟踪管理引进及待引进水产养殖鱼种的全过程;三是做好鱼种引进后的推广及保种工作,预防种质出现衰退现象;四是提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确定引进鱼种及其养殖范围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后再行推广。

(二)提高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保护

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适当降低投饵量,改良投饵方式,并对放养密度进行控制,采取深水网箱养殖等生产工艺来使养殖水域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为减轻因大量取水而引起的海水倒灌以及地下水水位下降等现象,对养殖用水的用量进行控制与降低。此外,还应严加管理鱼用药,执行处方购药模式,并对鱼药市场内的药物进行一系列检测、监督措施,禁止有害药物进入市面,同时需控制养殖场排水,防止鱼药、病毒及多余养分通过排水污染下游水体。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

在进行水产养殖时,应尽可能采取生态养殖模式,例如轮养、混养、间养等。对肉食性鱼种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以最大限度降低其对鲜活饵料类自然渔业资源所造成的冲击及破坏。此外,捕捞作业应与渔业的休渔、转产等举措结合起来,给予天然渔业资源充分的恢复期,提高资源数量,严禁出现对资源无止尽采集的现象。如此才可实现天然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渔业养殖篇6

一、泊湖生态养殖的主要做法

泊湖位于安庆市太湖、望江、宿松三县交界处,是长江一级支流华阳河水系下游大型湖泊,面积35万亩,其中宿松境内10万亩。泊湖原本水草茂盛,物产丰饶,属于典型的草型湖泊。1995年,在“养蟹”的热潮中,宿松成立了泊湖水产开发公司,专门对境内泊湖进行开发。在“高投入、高产出”的思想支配下,泊湖水生动植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之后,大投入导致大亏损,大亏损后大投入……由于扭亏心切,导致恶性循环,泊湖几乎完全消失养殖功能,本世纪初,泊湖呈现出了藻型湖泊的明显特征。到2002年泊湖公司亏损2000多万元,资不抵债,数百名职工下岗分流。渔民弃湖而去,候鸟绕湖而飞,往日喧嚣的泊湖一片沉寂。

2002年,在国有水面使用权改革中,全美蟹业公司获得了改制后的原泊湖公司国有水面使用权。在水产专家的指导下,全美公司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从修复泊湖生物资源入手,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期望实现泊湖生物资源修复与渔业利用协调发展的目标。为了让这种全新的养殖方法更具科学性,全美公司与上海水产大学、安徽农大联手实施“泊湖生物资源快速修复与渔业利用”课题研究。通过5年的修复,泊湖已经恢复到了1980年前后的原生态水平。专家评审结论为此项研究成果在同类研究中达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全美公司的主要做法:

1、种草移螺。针对当时水草资源几乎完全消失的现状,全美公司先后在2003年、2004年移植苦草种子10000kg在湖底较硬处种植。同时移植轮叶黑藻种子3692kg,在湖面上游种植。2005年收割轮叶黑藻株体30000kg,经过枝术处理进行人工补种。与此同时,连续4年向泊湖生物修复区共移植螺丝890吨。

2、二级放养。春夏之交,水草正在发芽生长阶段。此时全美公司把引进的蟹苗集中1000亩左右小围网内,人工喂养。等到水草生长茂盛后,再投放到大湖。这样,既有效避开水草早期芽苗过度被河蟹钳断或连根拔起的危害,又能满足投放后的蟹在生长期内食物的需求。

3、科学投放。河蟹的投放量直接关系公司效益。之前许多经营者投放量根据“经验”和“经济实力”而定。但全美公司在泊湖的投放量是根据专家

组资源调查结果而定。每年秋冬时节,安徽农大祖国掌教授带队到泊湖取样,根据每平方米生物量提出投放意见,同时把上年的弹簧腿的河蟹(软壳蟹)比例作为依据,比例小,投放量适当增加。例如2003年投放100万只,2004年增加到180万只,2005-2006年投放在300万只左右。2003年上海客商要求与全美公司合作,投苗款由他出,附加条件是必须投400万只。全美公司负责人一口回绝。宁可少收益,绝不竭泽而渔。

4、改善结构。根据泊湖生态恢复情况,全美公司不断调整鱼类结构,2003-2006年平均每年放链鳙鱼种16350kg,鲢占14.7%,鳙占85.3%;2005年开始放养鳜鱼10万尾,2006年增加到了20万尾,当水草完全恢复后,为了防止水草资源量过大,可能水生生物自身污染,在专家指导下,公司向泊湖投放草鱼种4000kg,2008年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甲鱼一万只。通过不断地改善结构,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内形成了大湖原生态的生物。

全美公司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渔业,用生态的手段发展渔业。近年来泊湖整体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到2007年6年,泊湖沉水植物平均生物量已达4162g/m2,水草覆盖率达95%,大型底栖物的数量已达69个/㎡,水草上附着的幼螺生物量达49.3g。泊湖水质达到II级,冬季在泊湖越冬的野鸭、大雁、天鹅成群结对。2003年全美公司用于外逃蟹种回收投资为5万元(0.1元/只),也就是2003年放养的100万只蟹中,有50万只外逃,2007年该项投资仅为1000元。究其原因,专家指出,大湖修复区内环境优良,使河蟹乐于栖息于此。环境好,也带来了水产动物质量提高,近年来,泊湖母蟹平均规格达144g/只,鲢鳙增重数近8倍,青草鱼增重24倍,每万尾鳜鱼均获商品鱼3900kg,泊湖由一个连年亏损湖泊变成全县第一赢利大湖。2003年全美公司赢利仅32.39万元,而2006年增加到547.62万元。修复区河蟹投放产出比高达1∶7。

渔民收入与全美公司收益同步提高。2002年,60多户长期在泊湖为全美公司捕捞管理的渔民,户均收入在7万元左右,人均2.5万元,是当地农民收入的近10倍。

二、宿松大湖生态养殖的形成及发展

泊湖生态模式并非仅是泊湖的专利,只是泊湖起步早,恢复好,面积大,更具有代表性。2006年,宿松县实行生态养殖的大湖面积达26.1万亩。宿松大湖生态养殖模式的出现,并非偶然因素,而是近二十年大湖开发经验的总结,是宿松历届县委政府坚水产强县目标不动摇的结果。主要体现在:

1、成功的经验和惨重的教训使市场主体发展观念发生了转变。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黄湖公司、鹏程公司为代表的赢利大户带动了成百上千的投资者进入大湖。最初的“经验”告诉他们,投入越多,获利就越大。但由于轻视生态环境,许多经营者在大湖“翻船”。惨痛的教训,使他们从狂热中清醒过来,反思失败之痛。到2000年前后,一部分经营者遵循专家建议让大湖轮休轮养。另一部分经营者如全美公司刘全美,大赛湖的宋艳云则通过种草移螺修复大湖。不管是哪方式,目的都是让大湖恢复其本来面目。尤其是2005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后,宿松加快了大湖生态建设的步伐。到2007年,在全县73家养殖企业中,实施生态修复的有一半以上。

2、国有水面使用权改革,为生态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以前,宿松县境内水面属于各乡镇、村。由于水面管理体制不顺,承包几十亩、上百亩、千余亩者不计其数,有的甚至是多次转包。同时承包合同也是一年一订。这样迫使经营者急功近利,大湖生态急剧恶化。鉴于这种现状,2002年,宿松决定强力推国有水为使用权的改革,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由于措施有力,当年国有水面就实行了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收费,承包期也做了较大的调整。通过改革,使有实力,懂技术,真投入的经营者加入到大湖中来。刘全美2002年之前是一个水产品流通大户,通过国有水面使用权的改革,才进入到了大湖开发行列。

3、宿松县委政府对大湖生态渔业的政策支持。一方面通过国有水面使用权的改革,实行了一票制收费,减轻了经营者的成本。2004年宿松县委县政府又把“水产”作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五大“产业”之一。在政策、资金上向大户、企业倾斜。2007年,宿松县出台大湖水草恢复补贴政策,湖泊沉水植物资源覆盖率恢复到50%以上,每亩“以奖代补”2元。这项政策的出台,2007年,带动了各企业1300多万元的大湖修复投入。湖泊修复面积达40多万亩。为了减轻大湖的压力,宿松县通过政策引导,让一部分水产经营者转移到水库、潍涂圩田、池塘等小水面上,用双“浆”划动水产大船。

4、经常性培训和技术推广,提高市场主体的生态意识。一直以来,宿松县非常注重对市场主体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每年都要举行三、五次培训班。与上海水大,安徽农大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每年都要邀请国内知名水产专家到宿松授课。通过培训,使经营者从“老经验”中解脱出来,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大湖养殖,同时鼓励经营大户参加自学、进修。该县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赴上海水大联系,与该核建立达到合作伙伴关系:宿松作为为上海水大学生实践基地和教师的教研基地。

安庆市农委副主任、渔业局局长周锦云认为,宿松泊湖模式的出现不是偶然因素,而是必然结果。

三、泊湖模式的启示

泊湖模式一经出现,就在学术界、新闻界及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引起强烈的反响和高度重视。泊湖模式成为解开大湖渔业困局的金钥匙,其价值体现在:

1、它证明了发展渔业和生态保护并不是相悖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是宿松县大湖开发以来近二十年不断探索出的新路子。宿松的实践证明,既可以以水养鱼,也可以“渔”养水。上海水大王武教授用四句话总结泊湖模式“大湖面,原生态,稀放养,巧育肥”,他指出,这种模式完全可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世界自然基金会非常关注泊湖模式,把泊湖作为长江流域仅有的2个示范区之一。

2、化“自动疗养”为主动修复,提高了大湖的综合效益。轮休轮养也可以达到修复资源的目的,但是要达到原生态的目标,需要几年时间,而主动修复,时间相对短,同时可以边休边养,以养带休。这样既解决了轮休方式产品的大小年问题,从而能稳定渔业市场,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渔民有稳定的收入渠道,达到产业发展,渔民增收,生态增效的目标。

3、有利于提高产品品质,为区域产品竞争力奠定了基础。泊湖在没有实行生态养殖时,河蟹个头小,且几乎都是软壳蟹。产量上不了,质量又差,因此,年年亏损。通过几年生态恢复,泊湖河蟹质量优,个头大,平均价格比周边湖的成蟹价格高出二、三成,而且市场供不应求。优良的环境,过硬的质量,使泊湖成为了全国健康食品示范区。从长久的角度看,区域产品要想成为为“巨人”。就必须能进“超市”,出“国门”。走出“国门”走进超市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能通得过“检测”。从这个意义上说,宿松泊湖模式的生态养殖将会成为提升宿松大湖渔业产品的推进器。

渔业养殖篇7

(长春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吉林 长春 130000)

作者简介:杨扬(1988.7.23- ),女,研究生,吉林省长春市人,从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E-mail:380547067@qq.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12.024

自2002年以来农业部投资在31个省建立“三合一中心”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但是在渔业养殖监管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我们需要改革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思路,将监管落实到产生问题的每一个环节上,从源头遏制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1成立专业的监管部门,推行有效的调查机制

我国缺乏专业的渔业养殖监管部门,已存在的相关部门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和惩戒机制,原因在于监管部门没有诚信的档案制度,出现问题时经常面临事实调查难与认定难。我们应该成立专业的渔业养殖监管部门,建立健全的渔业养殖单位信息,并且定时随访更新档案。如果发现被查渔业养殖相关单位提供的档案是虚假的,应该使该检查单位承担法律责任;其次推行阻挠调查,如果阻挠法官取证,同样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最严格的渔业养殖监管,不仅仅是要成立一个专业的部门,更应该推行有效的调查体制。现在国外有一种新型的语音系统,对于违法造假行为起到了极大的遏制作用,这个系统叫做电子证据鉴定,该系统是用电子技术专家对涉案的电子产品进行鉴定,然后还原真相。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既然现在能防止电子档案造假,实际上也可以完全借鉴这种方法,用在治理渔业养殖的电子档案造假问题上。因此推行调查机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有前景的。

2改变多头管理现状,转变监管思路,畅通监督渠道

我国涉及渔业养殖管理的部门很多,分工不明确。对于渔业养殖监管,虽然每一个环节都设有“重兵防守”,但是各部门缺乏统一协调和统筹规划,使得很多部门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卸责任。改变这种现状需要进行机构改革,采取一部门为主,多部门为辅;明确监管职责,进行实名制管理;协调配合,进行信息共享;实现无缝对接,消灭监管盲点,让各管理部门切实担负责任。

部分不法分子同执法部门打游击,白天关门半夜开工,加大了查处难度。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同时设立举报部门,完善举报体制,形成一个监督网络,及时有效地查处整改渔业养殖的违法行为。另外对待这些渔业养殖的非法商贩不能吊销营业执照、行政拘留几天就敷衍了事,要通过司法的威慑制止犯罪,并提高罚款金额,有效遏止这些不法行为的死灰复燃。

3采取“无缝式”监管,从源头遏制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我们从养殖人员的素质、渔业投入品的管理到养殖环境是否污染,全程采取“无缝式”监管,只有从源头遏制才能得到放心的水产品。

3.1渔业养殖人员

目前从事渔业养殖的商户多数都是农民,他们都处在信息交流相对闭塞的农村,缺乏渔业养殖的相关科学知识。很多养殖工作人员只讲求产量和效益,在养殖过程中任意使用添加激素的饵料以降低养殖成本。因此我们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渔业养殖相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摆脱费时费力的传统方法,采用科学的投喂方法,提高养殖产量。同时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不法行为进行严格的惩处,不能仅仅是罚款,这样根本无法让养殖人员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3.2渔业投入品

有些苗种生产企业为了缩减成本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苗种生产不按标准,不重视鱼苗的生产和开发,造成原种不纯,在高密度养殖过程中极易暴发疫病。同时部分渔用饵料厂家也不按国家和行业标准生产,在饵料中添加大量的抗生素。尽管2002农业部将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列为禁用渔药,但是很多养殖人员在养殖过程中仍然坚持滥用渔药。而且渔药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存在假冒伪劣的产品,部分渔药没有经过实验验证就投入到市场,严重降低了水产品质量。养殖人员自身知识文化水平不够,违规使用这些不合格的渔业投入品,使药物残留超标,引发大量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3.3渔业养殖环境

仅仅提高渔业养殖人员素质、严格管理渔业投入品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对于渔业养殖环境进行严格的监管。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给渔业养殖环境带来严重的外来污染;我国目前水产品养殖“四高”的生产模式以及药物的滥用,使水产品药残超标、养殖水源内污染严重,养殖对象通过对水中的重金属进行蓄积而危害人体健康。我们将渔业种苗投入养殖之前,必须对于养殖环境的水域进行测试,以保证获取优质的水产品。

4小结

为了积极响应吉林省关于“健康水产品上餐桌”的号召,我们对水产品养殖的监管体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成立专业的渔业养殖监管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建立有效的调查推行机制;改变多头管理的现状,采取一部门为主,多部门为辅的机构改革;实现各部门“无缝式”监管,从源头遏制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了老百姓能吃到健康放心的水产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渔业养殖篇8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域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S931 文献标识码:A

1 水产养殖的类型及其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常见的水产养殖的类型包括两种,即投饵集约化养殖与非投饵集约化养殖,其中投饵集约化养殖的形式又分为两种,即网箱养殖与池塘养殖,网箱养殖鱼类的主要营养来自于投放的饲料,不过无论是鱼糜还是配合饲料均无法被充分利用,未被完全摄食的饲料会与鱼的粪便一起深入水体,沉积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无机营养物,对水生植物与藻类的生长产生刺激作用,从而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而非投饵集约化养殖常见的有海藻养殖系统与贝类养殖系统,前者投入苗种后,利用太阳能与水体自身的营养物质即可生产出经济产品,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减轻水体的营养负荷,不过海藻可能会对水体的碳酸盐平衡产生影响,提高局部水域的pH值。

基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而言,水产养殖对象单一,采用人工投饵,会减少整个系统的营养层次,并且会切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某些环节,此外,由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结构不合理,正常的食物链也很难发挥其应用作用,这些因素均会影响到水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与其自身的调节能力,只有依靠人类活动进行调节,所以难免出现环境问题。养殖活动会对景观生态产生影响,由于养殖设施通常散乱、粗糙,会造成水质变色,出现异味,而一些生物残体所发出的恶臭必然会影响到景观的可欣赏性。

此外,化学品残留还会影响到生态安全。水产养殖过程中,会采用各种化学农药、抗生素药物等进行病害控制,并且一些违禁添加的药物也会被滥用,比如漂白粉、硫酸铜、敌百虫、重铬酸钾、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并且在饲养过程中为了提高养份吸收、防治疾病等,饲料中也会添加各种引诱剂、抗氧化剂、免疫增强剂等各种添加剂。这些添加剂、药物或者其代谢产物均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活性,其不仅会对水体环境产生污染,而且对水中的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等也会产生影响。

2 污染防治策略

2.1 建立健全污染治理管理体系

2.1.1进一步完善水产许可证制度与相关的渔业养殖法律法规体系,在实地调查当地养殖区域的养殖负荷量与环境负载量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环境评估与养殖量评估,避免盲目扩大养殖规模而导致环境超载负荷,从而对水域的生态平衡产生影响。

2.1.2进一步明确科学的养殖排水标准,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严格控制养殖场的废水排放可以有效控制污染,但我国现行的渔业法对排放标准的规定还相对比较模糊,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套严格、标准的排施规范。

2.1.3设立健全的水产养殖业管理系统与模式,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属于农业部门与水产系统,而鲜有环境部门参与其中,国内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水产业综合治理模式,把环境问题纳入水产养殖业的管理要素中。

2.1.4全面培养养殖业人员的环保意识,提高养殖业整体的环保水平,现阶段我国很多养殖从业人员技术水准相对较低,多数学历水平、知识水平不高,且环保意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在养殖业中不仅养殖技术落后,而且对环境问题也不够重视;相关部门要针对现状采取相应的改善策略,定期组织养殖户进行专业培训,开设各类知识讲座与竞赛活动,提高养殖人员的技术水平;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养殖户的环保意识与使命感、责任感。

2.2 在水产养殖中采用先进的水净化技术

在养殖过程中,只要解决养殖用水的处理问题,提高其循环利用率,即可实现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要提高养殖用水的循环使用率,要将水中的残饵、生物代谢物等悬浮物质、溶解性营养盐类等净化干净。现在水产上常用的水体净化方法有两类,即物理化学处理与生物处理,其中物理化学处理可以将水中的悬浮物质、无机物等去除,而生物处理则可以有效除去水中的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氮等物质,其工作原理利用的是微生物的代谢反应。不同的处理方法有各自不同的优势与不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养殖户要根据养殖用水的水质情况、经济条件来选择适用的处理技术。

2.2.1 物理处理法

物理处理法属于一种初级处理方法,其根据水体及相关污染物的理化性质,通过机械的方法对水体进行净化,该方法的普及度相对较高。常用的物理处理法包括沉淀法、过滤法、泡沫分离法、逆渗透法、吸附法、曝气法以及磁分离法等,其中针对水中悬浮颗粒物较多的水质,可以采用沉淀法、过滤法、泡沫分离法等进行处理;水中如果存在诸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可以采用吸附法,利用多孔性的固相物质将有毒物质吸附清除,常用的多孔性固相物质包括活性炭、硅胶、沸石、浮石粉等;水中如果存在有害气体,比如氨气或者氯气等,可以采用换水、曝气等方法向水体增氧,清除有害气体;磁分离法主要是利用电磁分离原理清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污染物,不过该方法的成本投入大,而且技术含量高,所以目前不具推广性。

2.2.2 化学处理法

化学处理法可以有效除去水体中的有害离子,常用的方法有凝聚法、氧化处理法、离子交换法、络和法以及中和法、消毒杀菌剂法等等,其中又以氧化处理法的应用最为普遍,该方法是利用各种氧化剂氧化水体中的化学物质,氧化剂有臭氧、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其中臭氧的应用范围最广、处理效果最好。氧化处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氧化剂不仅可以消毒、杀菌,而且其本身所具备的氧化性还可以与有机物、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发生反应,去除有害离子。不过对于化学处理法而言,由于化学试剂本身存在一定的污染性,因此要限制其应用范围。

2.2.3 生物处理法

在各种水净化处理方法中,生物处理法安全性高,且效果好,因此正逐渐成为水体净化处理方法中的主流发展趋势。生物处理法的原理如下:微生物与自养植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会对有机物产生相应的生理需求,因此可以在水体中人为培育有益生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例如水中未被进食的残饵、养殖对象的代谢产物等可以作为一些藻类、高等水生植物等微生物和自养植物的营养来源,从而防止残饵、代谢物累积,对水质产生破坏。不过通常不会单纯地采用生物处理方法进行水体净化处理,而是要根据水质的实际情况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生物处理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稳定塘法等多种形式。比如可以制作生物滤器,将净化生物利用生物膜使其附着在固体表面,比如鱼网、贝壳等,可以有效除去悬浮物、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常用的生物滤器包括滴滤池、浸没式固定床生物滤器、流化床生物滤器、生物转盘以及生物转筒等多种,其制作简单、操作方便,且处理效果好,因此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还可以通过在水体中投入有益生物的方法来净化水质,比如光合细菌、绿藻、水生植物、酵母等,其中绿藻可以摄取二氧化碳以外的低分子有机物质,比如醋酸、葡萄糖类等,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增殖,而且可以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盐类与生物耗氧源;而在水体中投入光合细菌,大量繁殖有益菌形成优势种群,也可以对病原的繁殖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净化池中适宜生长的生物如下:龙须菜、西施舌、贻贝等适用于卤水种类;而水耕蔬菜、浮萍、布袋莲、蚬等适用于淡水种类。

3 结语

总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巨大,水体污染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特别是食物污染严重的今天,更应当注意对于养殖业水体的保护,特别是缓流和静水体。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从制度面与技术面着手,在最短时间内解决环境问题,在保证生态环境的正常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情况下,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稳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边蔚,王路光,胡晓波,等.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污染防治对策[J]. 河北农业科学, 2009(6): 91-93.

[2] 范大勇.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J]. 北京农业, 2012(3): 108.

[3] 刘松岩,熊彦辉.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J]. 安徽农业科学,2007(23): 7258-7259.

[4] 陆玉坤.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9): 206-207.

[5] 马海峰,张饮江.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研究. 第二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中国湖北武汉: 2010:4-10.

[6] 周井娟,林坚. 我国海水养殖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48-51.

上一篇:工程地质范文 下一篇:地质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