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产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31 17:11:37

渔业产业分析

渔业产业分析篇1

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政办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在省及各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以更加严密的组织方式、更加有力的打击措施、更加严格的监管手段、更加有效的执法监督,及时发现、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渔业生产行为,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渔业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坚决遏制和有效防范重特大渔业安全生产事故,促进全省渔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工作安排

重点范围:突出渔业船舶建造、渔船证件、标识管理。

时间要求:从月日至月日,集中深入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渔业生产行为。

重点内容:㈠套牌、伪造渔船证书证件、擅自涂改船名船号和无证从事渔业生产的

⒈主要任务。⑴开展渔船标识专项整治工作。查处渔船船名号、船籍港标识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假冒、套牌或涂改船名号、船籍港等行为。同时,要按照《省渔业船名规定》规范船名、船籍港的标写和船名牌的悬挂。⑵查处海上无证捕捞违法活动。

⒉处置原则:

⑴严格按照《渔业法》、《渔业港航监督行政处罚规定》、《渔业船舶船名规定》等法律法规,查处渔船标识不规范等非法行为。海上行动中,查获的上述违法违规行为,要严格依法依规查处;发现涉嫌违规但抗拒执法检查且逃逸的渔船,应做好取证工作,并在回港后按照协作办案制度组织调查处理。对海上治安案件或有暴力抗法行为的,要认真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及时移交并配合公安边防部门处理。各相关单位要及时互相通报违规渔船情况,加强对违规渔船整改情况的跟踪核查。对查处的重大渔业违法案件,各级渔业执法机构应按照《重大渔业违法案件通报暂行办法》的要求进行通报。

⑵严格执行《渔业港航监督行政处罚规定》等其它法律规定。对海上查获的套牌和“三无”船舶,一律扣押回港调查处理,不得现场罚款后放行。在禁渔区线外查获的套牌和“三无”船舶,查获机构应当及时将相关情况同时报告渔政局和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以下简称省执法总队),由渔政局根据异地扣港处理原则指定扣押港口,明确办案机构,按照《渔业行政执法协作办案工作制度》处理。办案机构结案后要及时将案件处理情况报渔政局和省执法总队备案。

⑶严格执行财政部、农业部制定的《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违反《渔业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从事渔业生产的,视情节不得补助或扣减补助”的规定,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一律不予当年度补贴:

①随意涂改渔船标识、不标识或未按要求及时整改,情节严重的;

②抗拒检查、暴力抗法的;

③其它违法情节特别严重的。

各级渔业执法机构要在案件结案后第一时间将案件信息录入渔政执法检查与处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重大渔业违法案件要根据《重大渔业违法案件通报暂行办法》规定上报渔政局,并报省执法总队备案。

㈡未取得渔业船舶修造企业资质、非法建造海洋捕捞渔船的

⒈主要任务。各级渔业执法机构要摸清辖区渔船修造厂的分布情况,对业务量相对较多的船厂要重点进行监管。要联合工商、边防、安监等部门开展辖区渔业船舶修造企业执法大检查。省执法总队要加强对全省渔船修造厂执法检查的督促和指导。

⒉处置原则。对已获得农业部认可的渔船修造厂非法修造渔船的行为要及时调查处理,依法予以处罚。对未经农业部认可的船厂擅自修造渔船的行为,要强化源头管理,把好准入关,主动与边防、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配合,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予以查处。

三、方法步骤

㈠明确打击重点,制定行动方案

各地要按照本次专项行动的重点范围和内容,结合年以来开展的安全生产执法、治理行动查出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抓住关键环节,实施精确打击、重点打击、有效打击。针对可能导致重特大事故的严重非法违法行为、影响恶劣的典型非法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顽固非法违法行为,认真研究制定本地区集中开展专项打击非法违法渔业生产行为行动方案。各地的行动方案于月目前报省执法总队渔政渔港监督处。专项行动期间实行月报制,各地须在次月的日前,将上月专项行动情况报省执法总队渔政渔港监督处。

㈡实施联合执法,依法严厉打击

各地要积极参加由各级政府统一组织实施的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深入分析非法违法渔业生产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对拒不执行安全监管指令的,要依法从重处罚,真正打在痛处,治住要害。各级渔业执法机构要与海事、边防部门加强联合执法,形成合力。专项行动要注重做到“四个一律”: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和经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一律关闭取缔;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一律按规定上限予以经济处罚;对存在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并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对触犯法律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㈢严格规定标准,加强督导检查

各地要把加强督促检查和工作指导,作为深入推进严厉打击非法违法渔业生产行为专项行动的关键环节,严格掌握标准,防止流于形式。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不深入、打击不严厉、治理不彻底的突出问题。要层层组织检查,通过采取突击检查、重点抽查、跟踪检查以及地区间互查等多种方式,增强打击非法违法渔业生产行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根据“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对打击非法违法渔业生产行为不力的要严肃追究责任,据情对一岗双责负责人以及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专项行动结束后,上级安监部门将对重点地区组织开展综合督查。各地要把集中开展非法违法渔业生产行为专项行动情况总结,于月目前报省执法总队渔政渔港监督处。

四、工作要求

㈠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市、县(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机构要充分认识开展此次专项行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围绕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实现跨越发展这个中心,主动融入,主动服务,切实把严厉打击非法违法渔业生产行为作为落实省政府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规定,推进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全面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的有力措施和重要抓手。要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及时研究解决专项行动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为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省厅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加强监管,落实责任为重点,强化打击治理措施。要按照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规定,严格责任分工,周密部署、措施果断、强力推进、打击到位。

㈡标本兼治,注重实效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推动渔业生产转变发展方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关键、统筹推进,做到“六个结合”:把属地为主与行业督导结合起来,全面深入推进;把从严、从快与公正、规范执法结合起来,坚持依法办事;把严厉打击非法违法渔业生产行为与构建渔业安全生产防控体系结合起来,注重强化基础工作;把打击非法违法渔业生产行为与继续强化“安全生产年”、“责任落实年”活动结合起来,注重工作实效;把日常执法与开展明查暗访结合起来,注重改进方法和手段;把查找深层次问题与完善规范制度结合起来,打击一处、整治一处、巩固一处,规范渔业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健全和完善渔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㈢营造氛围,强化监督

渔业产业分析篇2

目前,我国研究渔业经济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渔业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及方法应用两方面。(1)在(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研究上,沈佳强(2010)从哲学角度探讨了区域渔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并在对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层面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渔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模型;周井娟(2008)选择3个一级指标(渔业生产能力、渔民生活状况、渔村生态环境)、8个二级指标及29个三级指标构建成沿海渔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渔业现代化评价模型,但该方法操作较为繁琐,不易应用;高强(2011)建立现代渔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8个方面的一级指标(渔业投入产出水平、渔业产业化水平等)及32项二级指标,并探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三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2)在(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实证研究方面,潘庆广(2011)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的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岛海洋渔业的发展要远超其他六市,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各沿海城市提出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鹿丽等(2011)以獐子岛渔业集团为研究对象,构建涵盖获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的渔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在对大连市渔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基础上,提出注重创新、实施人才战略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邵桂兰等(2011)构建20项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以及海洋生产力、海洋科技和海洋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从现有文献看,我国学者对渔业经济方面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较多,单独研究宏观渔业经济的少;二是对渔业经济评价指标基础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三是对渔业经济发展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本文旨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在定性研究基础上对我国29个省市区的渔业经济竞争力水平进行定量研究,试图对各省市区的渔业经济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我国渔业产业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长久、平稳、协调发展。

二、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青海和港澳台地区除外)渔业经济的发展进行实证分析。主成分分析法的思想是降维,即在损失原有数据较少信息的前提下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性指标,这些综合性指标即为原有指标的主成分。每个主成分都是原指标变量的线性组合,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两两线性不相关(时立文,2012)。

(二)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16个渔业经济竞争力水平评价指标,包括X1—单位水域面积机动渔船总动力(万千瓦/公顷)、X2—渔港数量(个)、X3—渔业经济增加值占全国渔业经济增加值比重(%)、X4—渔业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X5—渔民人均纯收入(万元)、X6—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吨/公顷)、X7—渔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8—劳均渔业增加值(万元/人)、X9—水产加工比例(%)、X10—水产品出口比例(%)、X11—养殖产量占总产量比重(%)、X12—规模以上水产加工企业数量(个)、X13—渔业从业人员比重(%)、X14—渔业技术推广人员比重(%)、X15—未受灾养殖面积比重(%)、X16—非污染原因造成的水产品经济损失比重(%)。指标数据主要依据《201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13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三、评价分析

(一)数据处理及主成分提取

为消除数量级和量纲不同带来的影响,在分析之前首先对16个指标用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Xi为指标变量实际值,Xˉ为该组指标数据的平均值,S为标准差。根据Kaiser和Bartlett检验,KMO的值<0.5,Bartlett's检验显著性>0.05时不适合因子分析,因此在因子分析前要对各指标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KMO检验统计量的值为0.728,说明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尚可;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值为0.000<0.05,所以拒绝原假设,认为各指标变量之间独立,表示这些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利用SPSS19.0软件,将16个统计指标建立相关矩阵,根据特征值>1,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得到该相关矩阵特征值,并得到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从所得的特征值相关矩阵可知,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1.879%,说明提取前四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原有变量81.879%的信息,已经能够比较客观地表示29个省市区的渔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为清楚表示每个主成分的指标,将其进行正交方差最大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第一主成分F1的方差贡献率为52.006%,所表示的指标因子最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成分。具体而言,其与指标X1、X2、X3、X4、X5、X6、X8、X9、X10、X11、X12、X13密切相关,主要解释了渔业投入与产出因素、渔业经济结构因素对渔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故命名为渔业经济效益因子。第一主成分F1除与指标X11相关系数为负值外,其他均为正值,说明渔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会阻碍渔业经济发展,进一步表明渔业投入产出子系统与渔业经济结构子系统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应重视渔业投入对渔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同时应注意合理调整渔业经济结构;第二主成分F2拥有全部信息量的12.563%,充分表明在指标X15、X16上载荷量绝对值较大,主要解释了渔业环境污染因素对渔业经济竞争力的影响,故命名为渔业生态环境因子,表明由水体污染造成的渔业生态环境破坏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渔业经济的发展;第三主成分F3在指标X14上因子载荷量绝对值较大,且与渔业技术推广人员比重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说明渔业技术投入能够促进渔业经济发展,故因子命名为渔业技术投入因子;第四主成分F4主要与指标X7有关,是一个表征渔民生活状况的因子,故命名为渔业社会效益因子。通过以上分析,基本通过各主成分反映渔业经济竞争实力。表4是各因子的得分系数。根据因子得分系数计算出29个省市区渔业经济发展各指标的分数,并进一步得到四个主成分与每个指标对应的系数,分别表示如下:F1=0.085X1+0.108X2+0.104X3+0.099X4+0.075X5+0.090X6+0.022X7+0.105X8+0.113X9+0.0890X10-0.092X11+0.099X12+0.090X13-0.066X14+0.005X15-0.083X16F2=0.364X1-0.070X2-0.272X3+0.026X4+0.258X5+0.067X6+0.190X7+0.091X8-0.103X9+0.094X10-0.340X11-0.200X12-0.134X13+0.068X14+0.141X15-0.249X16F3=-0.084X1+0.044X2+0.108X3-0.092X4-0.046X5-0.144X6-0.150X7+0.128X8+0.134X9+0.151X10+0.033X11+0.210X12-0.255X13+0.437X14+0.451X15+0.114X16F4=0.147X1-0.120X2-0.126X3+0.311X4-0.265X5+0.194X6-0.425X7-0.116X8-0.123X9+0.057X10+0.044X11-0.243X12+0.257X13+0.207X14+0.372X15-0.165X16此后,依据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占四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计算各省市区渔业经济竞争力综合得分:F=0.635F1+0.153F2+0.120F3+0.092F4

(二)基于主成分的各省市区渔业经济竞争力水平分析评价

从综合模型得出的各省市区渔业经济竞争力水平F的得分与排名,如表5所示。按照本研究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依据渔业经济竞争力水平综合得分进行分类,综合得分在0.30以上的为渔业经济竞争力较强区域,介于[-0.30~0.30]区间的为渔业经济竞争力一般区域,得分在-0.30以下的为渔业经济竞争力较弱区域。三类区域划分如表6所示。从表5可知,福建省是我国渔业经济竞争力水平最高的省份,海南位居次席,山东排名第三,排名最后的是河南省。该表明显反映出我国渔业经济竞争力地区结构发展极不平衡,总体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渔业经济发展良好,但中西部内陆地区渔业经济发展落后。具体分析如下。

1.渔业经济竞争力水平较强的区域

(1)福建、山东、广东和江苏省虽然综合排名靠前,但是在渔业生态环境因子中得分较低,说明这些省市在进行渔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受环境污染以及自然状况如台风、洪涝、病害等的影响较为严重。上述省市在渔业经济发展方面需要加快污染水域的改造进程、加强病虫害防治以及渔业基础设施建设。(2)海南和广西除渔业技术投入因子外其他各个因子的排名均靠前,说明这两省渔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技术投入问题。广东和浙江省在渔业技术投入方面的得分也较低,说明这两个省份在渔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着重增加渔业技术方面的投入,如增加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做好渔民的技术培训工作以及加大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3)山东、浙江、辽宁、上海、江苏等在渔业社会效益因子中的排名靠后,说明渔民不能充分享受渔业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

2.渔业经济竞争力水平一般的区域

(1)吉林、北京、内蒙古和黑龙江在渔业经济效益因子中的排名低于综合排名,说明这些省区应提高渔业的经济投入,经济、技术及生产环境得到保障,渔业产出将会得到提高。(2)湖北和江西两省在渔业生态环境因子和渔业技术投入因子中的排名靠后,而在其他两因子中的排名尚可,说明虽然这两省份的渔业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好,但由于没有良好的渔业生产环境,加之渔业推广人员和经费的缺乏,导致这两省的综合渔业经济竞争力水平一般。(3)河北在渔业技术投入及渔业社会效益两因子中的表现拉低了它们的综合水平,说明虽然渔业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但由于技术投入不足,渔民仍不能从高效益的渔业经济中获益;渔民得不到应有利益,渔业技术就难以推广,进而影响渔业经济发展,并陷入一种恶性循环。(4)天津的渔业生态环境因子得分较高,但其他因子得分均不高,说明生产环境在渔业生产中首先得到保障,但技术推广不利及经济投入的不足使得该市渔业经济和社会效益较低。

3.渔业经济竞争力水平较弱区域

(1)山西省虽然在渔业经济效益因子和社会因子中排名靠后,但在其他因子中的表现良好,说明该省良好的渔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技术投入并没有带来较高的渔业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可能与资源环境没有得到充分、高效利用以及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关。(2)甘肃省在渔业技术投入因子和渔业社会效益因子中得分较高,但由于渔业经济投入的不足、没有良好的生产环境,导致该省渔业经济竞争力水平低下。(3)排名最后的河南省虽然靠近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较大,但在渔业经济各方面因子表现均不佳,这与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地方政府重视传统农业而忽略渔业发展不无关系。其他在渔业经济竞争力评价中综合排名在中后位、且在四个因子中得分均不高的省市区,如安徽、宁夏、重庆、贵州、陕西、湖南及云南等应从渔业投入效益方面、渔业社会效益方面、渔业技术投入以及渔业生态保护方面给予渔业经济应有地重视。

四、提升各省市渔业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一)调整渔业经济结构,促进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众多中西部内陆省份渔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应该着力调整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养殖与捕捞结构、养殖品种结构以及渔业产业结构等,并促进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化转变,协调好速度增长和效益提高的关系(王世表等,2006)。另外,我国也应加大水产品对外贸易力度,针对加工出口企业,应给予政策扶持,如贷款贴息、提高水产品出口退税率等。同时,企业也应进一步提高精深加工的水产品质量,丰富出口水产品品种。

(二)相关省市要加大对渔业技术和科研投入

海南、浙江、广东和广西等省市区应尤为重视对渔业的技术投入。一是注重渔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加渔业技术人员在渔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二是增加渔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整合渔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加强高新技术科研和推广工作;三是注重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渔业新技术的应用,提升水产品的科技含量;四是对渔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推广、渔民培训等给予一定补贴或奖励。

(三)加强渔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

此对策主要针对福建、山东、辽宁、广东和江苏等省市区。在渔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应加强如码头、护岸、防波堤、工厂化养殖场以及苗种繁育场等渔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把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渔业损失降低到最低;二是应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信息预警系统,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编制防风暴潮、洪涝及病害等应急预案。在渔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方面,一是在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规划渔业发展战略,渔业环境监管部门应认真贯彻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推进渔业环境保护向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转变;二是沿海省份应建立海岸工程项目建设者承担相应责任的近海渔业生态环境修复与补偿机制。

渔业产业分析篇3

摘要:渔业资源衰退、渔业环境恶化问题已受到全球的日益关注。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及可持续利用,加强渔业环境保护,呼唤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指导。该学科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本文在回顾其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梳理了其逻辑框架,指出这一框架应当包括绪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政策分析等逐步递进的四部分;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自然资源的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以及渔业生物经济模型应当成为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在构建这一学科的过程中,应当对稀缺性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资本观进行修正与拓展,加强既有政策之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逻辑框架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64-04

一、引言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本国乃至全球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受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1]。解决渔业经济发展、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从自然科学与技术角度加以研究,而且需要从经济学角度加以探索。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就是以探索渔业资源与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和演进规律及其应用为使命的经济学科。然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的发展尚有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构建、发展及提升。笔者曾撰文对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论述[2],本文在其基A上,对该学科的演进路径进行回溯,对学科的基本框架进行梳理,供同仁商榷以共同推动该学科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及渔业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协和发展。

二、学科发展的回溯与反思

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既是渔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溯其由来,就不能不从渔业经济学的发展开始。渔业经济学之思想起源可以追溯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A.斯密甚至更早,而日本学者蜷川虎三1933出版的专著《水产经济学》是最早的渔业经济学专著。之后戈登・史葛(Gordon,H.Scott)在《渔业资源的最优利用经济方法》(1953)[3]及《共享资源经济理论:渔业》(1954)等论文中提出了生物经济平衡和最大经济产量(Maximum Economic Yield,MEY)的概念及其方法[4]。1961年日本学者冈本清造出版了《水产经济学》。之后,随着渔业经济的日益发展及全球渔业资源的逐步衰退,世界许多渔业国家相继将发展渔业的重点由增加捕捞强度转向渔业科学管理,渔业经济学的文献也快速增加。Н.Π.琴索联夫的《苏联渔业经济学》(1977)、李・安德森(Anderson,L.G.)(1977)的《渔业管理经济学》,洛根渥尔德与汉尼森合著的《渔业经济学》(1978)、近滕康男的《水产经济论》(1979),清光照夫、岩歧寿男著的《水产经济论》(1982)和大海厚宏、志村贤男等的《现代水产经济论》(1982)等都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著作[5]。然而不能不指出的是,虽然著作数量增加、对渔业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理论阐释逐步深入,但受生产力发展所限,直到目前为止,国外渔业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实质上是就是渔业资源经济学,主要研究人类对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配置问题。我国学者毕定邦[6]、胡笑波[7]等人曾经在系统梳理前任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分别于1990及1995年出版了《渔业经济学》教材。然而受计划经济时代学术背景的影响,这些教材在学术体系上与全球主流经济学有较大差别。其后国内出版的渔业经济学教材至今尚未能及时系统地整合国内外学术成果,形成能够有效阐释中国乃至全球渔业产业结构、区域布局、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及其背后隐藏的经济规律。概言之,从主体看,目前的渔业经济学总体来看仍然停留在以渔业资源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发展阶段,需要从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加以系统整理。

在渔业经济学发展的同时,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衰退问题受到了全球关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应运而生,渔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受到了经济学家的重视。从全球范围来看,20世纪90年代起,捕捞、养殖及其相互之间、渔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经济研究成为了渔业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渔业资源经济研究与渔业环境经济研究逐步出现了交融趋势。

概而言之,对于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而言,要真正建立起一门学科,尚需认真总结、梳理和回答如下这些主要问题: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基本概念有哪些?建立在这些基本概念与假设基础上有哪些基本理论?在这些基本理论指导下,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哪些特有研究方法?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哪些可以借鉴到本学科中?如何将渔业资源经济学与渔业环境经济学加以系统整合而形成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体系?如此等等。

三、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逻辑架构

就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架构而言,笔者认为其架构应当包括绪论、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四个逐步递进的主要部分。对四个部分的基本构成,思考如下:

1.绪论。在绪论部分,需要对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学科性质、本学科与渔业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渔业资源学、渔业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和说明。

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部分,主要应当包括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回顾、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自然资源的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以及渔业生物经济模型等部分。其中,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它们既是经济学基础在本学科中的延展,同时也为本学科研究方法、尤其是渔业资源与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相关经济政策的设计及经济分析提供基础。

(1)经济学基础理论回顾。经济学基础理论回顾部分既为本学科提供基础,又是本学科与经济学基本理论之间的链接。尽管本学科具有自身特色,但作为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进一步延展及应用,在构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时,首要的是界定本学科与经济学基本理论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后面各部分的分析提供基础。其中包括对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社会福利理论、GDP核算理论、财政、货币与贸易政策等知识的简要回顾。

在此需特别说明的是,在对经济学基本理论进行回顾时,作为经济学基础的延展,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必要对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经济学基本假设进行重新界定与认识。若资源无稀缺性,也就无需节约,无需研究其开发利用的成本与收益及有效利用与配置。这一点毋庸置疑。传统的渔业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可捕捞的渔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配置问题。其中主要讨论的是渔业生物资源的稀缺性,在对于水域与水生生态系统等环境资源,在传统渔业经济学中被看作是外生变量。因此,在构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时,应当对传统经济学的稀缺性假设作一定的延展,这种稀缺不仅是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产生的相对稀缺,而是取决于渔业生物资源、渔业环境资源更新能力而产生的绝对稀缺,这种稀缺资源是这一耦合系统中的内生变量。

(2)外部性理论。所谓的外部性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生产者或消费者等经济主体在自己的经济行为中产生了一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这种有利影响所带来的利益并未被产生这一行为的经济主体自己所获得,或这种不利的影响所造成的损失并未由产生这一行为的经济主体自身所承担。外部性理论之所以应当被纳入到该学科基本理论之范畴,是因为人类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各种行为不仅会通过对渔业资源的作用而产生外部性,而且还会对水域环境造成外部性。可以说,渔业生产、水产品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外部性随处可见。如何纠正外部性带来的资源扭曲性配置,在保护好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尽量提高人类福利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必须探讨的问题,这一问题将贯穿于学科发展的始终。没有外部性理论的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构建起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3)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的界定与物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有关。所谓非竞争性指的是某人对一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妨碍他人同时享用该物品,也不会减少他人消费该物品的数量和质量。非排他性则指的是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其消费行为埋单的人排除在消费该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虽然在技术上可以排他,但排他成本很高而导致经济上不可行。如果一种物品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则说这种物品是纯粹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物品可能具备非竞争性但不具备非排他性,或者反之,此二者均被归入混合物品,而一些物品同时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称为私人物品。

(4)产权理论。产权是一束界定所有者权利、特权以及使用资源的限制的权利[8]。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渔业资源的产权界定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绩效会有所差异。冰岛、新西兰等渔业管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是否以产权理论为基础进行相关政策的设计、推进政策执行直接影响渔业资源保护之绩效[9]。要研究渔业资源及其相关的环境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就必须以产权理论为指导来进行制度设计、绩效评估。因此产权理论应当成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石。

(5)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指的是“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渔业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它具有与日俱增的稀缺性。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人类必须平衡当代人与子孙后代的权益,必须实现此类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永续利用。为此,需要探讨渔业资源贴现率高低、产权配置以及资源生物特性、环境特性等对资源跨期配置、动态最优的影响及实现动态最优利用的机制与路径。这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托。

(6)自然资本理论。所谓的自然资本,又称生态资本。“是存在于自然界,可用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自然资产。包括四个方面:(1)传统的自然自然资源;(2)环境消纳并转化废弃物的能力;(环境的自净能力);(3)自然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4)生命支持系统。”[10]。

显然,渔业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可以且应当被纳入到自然资本的范畴。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类仅将其当作财富的来源(即资源)而未将其作为自然资本。何以做出这一论断?理由如下:按照R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所谓的资本,指的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无论是何种资本,追求超出其自身价值之外的增量部分是始终是投入此类资源的目的所在。如果将渔业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作为自然资本,就应当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考虑如何实现其存量的补偿及增殖。然而,无论是全球而言还是在国内,渔业生物资源被过度开发、渔业水域环境被污染比比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因为在理论方面自然资本观的缺失导致了渔业生物及环境资源的扭曲性开发与不当配置,人们只考虑其开发,不考虑其增殖;即便考虑,也重前者而轻后者。

(7)渔业生物经济模型。渔业生物经济模型是渔业资源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不仅在指导渔业资源有效利用与开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相关政策设计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资源与环境环境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之间重要区别之处。从演化进程而言,这一部分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研究相对深入的部分,在整个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这一部分中,不仅需要研究不同种类、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成本价格及经济政策条件下的渔业资源的最优采捕生物量等问题,而且需要对经济政策的变动对渔业生物资源的最优开发利用及保护的影响进行研究。

渔业产业分析篇4

关键词:渔业经济;学科建设;理论前沿

中国渔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而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渔业体制建立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渔业经济学科从理论探索和改革开放实践总结中,探寻了适合于中国渔业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突出在于发展中国家渔业发展经济学和转型体制国家的渔业制度经济学的世界性贡献。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国水产学会在青岛召开的渔业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水产专业7+2学科设置中,渔业经济作为2级学科,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渔业经济学科框架[1]。中国渔业市场经济的规范研究得以迅速发展,至今有8年。经过新一代渔业经济学者的孜孜不倦努力,已在渔业行业经济[2-4]、渔业微观经济[5]、渔业制度经济、渔业福利经济、渔业资源经济[7]、渔业技术经济、渔业经营体制、渔业生态经济、渔业环境经济、水产养殖经济、渔业国际贸易、渔业市场建设、渔业资源配置改革等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两种范式方面取得了与世界渔业大国地位相称的成就,并为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渔业强国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受福建省水产学会委托,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渔业经济学科前沿与现实急迫的渔业经济问题提出探讨。

1产量增长拐点的经济学问题

我国渔业产量持续增长了60多年,期间历经三次质的飞跃。第一次是改革开放的恢复性增长,是体制经济学在渔业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发挥生产力本能的飞跃。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确立以养为主的产业方针调整的结果。现在正面临第三次质的飞跃,其中渔业总产量增长拐点。从经济学考察:一是劳动力及成本推手。日本、韩国以及台湾省的渔业总产量增长的经验,当人均GDP从4000—8000美元阶段,由于渔业生产劳动特殊性,尤其是捕捞生产,入渔劳动力减少,且劳动力成本推高。

二是渔业消费品全球资源配置。欧美、日本等发达工业化国家都把渔业消费自给缺口由渔业国际贸易平衡。我国从渔业出口大国转为既是渔业重要出口国又是渔业资源重要进口国阶段。

三是健康水资源贫乏。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水利建设,包括水资源安全,对水产用水提出警示。适宜于水产养殖的内陆水域越来越小,且让位于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四是技术创新增长不能满足水产捕捞业资源衰退的增长缺口,以及水产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负外部性。

因此,增产量是调结构、保消费,渔业增产、渔民增效的物质基础,保持稳定且有一定增长量的我国水产养殖在经济学视野中挑战与机会伴生。由此引发的产量增长极限与技术创新替代是今后渔业经济研究重点之一。

2渔业市场经济下“渔民、渔业、渔村”关系新变化在实证调查中,“渔民、渔业、渔村”是一种市场经济关系逻辑[33],有别于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之初的二元渔业体制。研究结论是,渔民不是身份,而是一种职业。由此带来的行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以及渔业资源配置研究对象的变化[39][21]。比如,渔用燃油补贴经济分析的争议,是补贴给渔民,还是渔船权益人,还是渔船上劳动者。像晋江、石狮市的主要捕捞渔村,外来工下海捕捞和外雇渔业劳力是否享有渔民生产者所有的权利。

“渔民、渔业、渔村”的逻辑已解构,用市场经济办法[14],正提出现代捕捞业“渔船准入、渔具准入、渔民准入”的制度设计[34]。

3近海水产资源捕捞管理的经济问题《渔业法》中规定,水产资源捕捞实行限额捕捞,并在投入控制上“双控”。近年来,由于近海渔业资源加剧衰退,禁渔期、禁渔区、禁渔线的效果不彰显,渔民转产转业缓慢等现实,渔业资源经济学上有3种观点争论;一是继续现实主义的限额双控,削减捕捞强度。恢复或提高CPUE。二是推行个人可转让配额或生产单位配额制[43],如学习新西兰ATQ制度。三是增殖恢复资源,平衡增殖与捕捞的经济、生态效益。从经济制度上设计增殖、养护、限捕、休渔等近海水产资源捕捞管理,由于近海水鱼类的洄游性和跨国界,水产资源的国际间谈判及渔业贸易摩擦带来经济学难点问题将持续争议。

4失海失水渔民补偿问题

虽然《物权法》规定了渔业养殖捕捞的用益物权,但还不能解决失海失水渔民补偿问题。

从制度经济学分析,渔业退出的损失,除了渔业在产损失、失海失水损失、设施损失等3部分之外,还应包括渔业劳动技能的刚性损失,海域滩涂财富增值的损失。

其次,从政治经济学分析,农民有集体土地,《渔业法》实施时也规定了滩涂、水域由渔业集体所有,但《海域法》颁布,旧法从新法原则,没有了集体所有海域。现实中有的沿海村和自然村,在解放初期,剥夺了渔霸、渔业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渔农民分得了海域或桁地,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海域或桁地归集于集体大队或人民公社。

失海失水渔民补偿是近年来理论探讨的热点,大多从弱质渔业和弱势渔民方面分析,[10][12][31-32]今后将围绕这一热点问题展开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5低碳渔业与碳汇渔业的经济学问题低碳渔业与碳汇渔业作为2010年全国渔业专家论坛主题,碳汇渔业在水产科技界和国家渔业主管部门已形成共识,但是实现碳汇渔业从经济学角度要解决碳汇价值的评价和计量,还要建立渔业碳交易平台和市场化运作规范。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离此则“空中楼阁”。而低碳渔业的经济学问题主要讨论渔业生产节能减排,渔业生态养殖节水、节能、节人力、低排放,可循环,可追溯。

从政治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经济学分析,应深入研究,捕捞生产以柴油“石化碳”换取的“生物碳”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其次,国际渔业贸易中“碳汇流转”本质涉及“碳贸易”,尤其是我国土地、水资源紧缺下,初级农渔产品出口的碳代价,而相反发展远洋渔业、公海渔业捕捞的产品是国内无碳经济产品。

6公共渔业资源体制问题

“公共鱼池”的渔业资源经济学已被认为哈丁悲剧,西方市场经济的主流观点是推崇华盛顿共识,在美国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奥斯托罗姆博士认为“社区管理”模式是第3条路径。

“社区管理”在近2年渔业经济专家论坛上呼声很高[7-9]。从我国渔业观察,像泰宁金湖渔业公司具有现代渔业特征的“社区管理”模式。由于“社区管理”带有互助集体性质,因此,实践中比较忌讳。但在日本、台湾渔业权制度中有这种制度设计,可以参考探索。

7渔业基层经营体制

渔业基层经营是渔业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石,现在中国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呈现多样化,基层经营单位有上市的股份公司如辽渔、獐子岛,有股份有限公司,渔村更多的有渔业股份合作制、合伙经营、合作经营、私营和三资企业,还有个体和家庭承包户。从微观数量而言,水产养殖中更多的是个体和家庭承包户,这些渔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3种形式组织起来:一是农业合作社,二是渔业协会,三是公司加农户或企业带农户形式。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于生产力发展,在当前渔业分散经营现实中,应尊重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继续探索各种有利于渔业发展的渔业基层经营体制,并及时总结,分析提高推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8水产科技创新及转化生产力的经济学问题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会议上讲话提出“自主创新,支撑发展”的科技发展方针,提出了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我国渔业行政部门历来重视水产科技创新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3年,国家渔业部门设立的行业科技专项经费中,都把渔业经济核算、评价作为项目内容,表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水产科技创新的经济学要求,前瞻性研究必须与未来水产市场需求相结合,国家公益水产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发为主体必须与“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价值创新相一致,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相结合,不但从技术经济学层面上推动水产科技创新,而且在市场经济中找准位置,发挥支撑作用。

此外,近2年对渔业保险、渔船安全、渔港经济研究开始成为热点课题。

9福建渔业经济学科展望

改革开放初期,福建渔业经济工作者,包括厦门水产学院渔业经济教师、福建省水产厅、省渔业经管站及基层渔业经管站等一批人员热诚致力于转型期渔业体制研究,探索了诸如以船核算、单船承包、鱼价放开、池塘承包、荒滩荒水开发等全国有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一些渔业经济理论创新被国家采纳、推行与借鉴。

21世纪以来,我国已形成了上海海洋大学渔业战略研究、国际贸易研究、水产养殖及鱼塘生态经济研究等专题的渔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国海洋大学致力于渔业资源管理经济、渔民权益制度经济研究;大连海洋大学的东亚渔业关系经济、渔业贸易经济研究;浙江海洋学院的渔民组织及经营研究;广东海洋大学的南海渔业经济研究以及东海区渔政局、中国水产科学院的渔业制度经济、渔业管理经济以及水产技术经济、渔业科技创新经济学等渔业经济研究团队,学科建设,同时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国渔业经济学科相对于水产自然学科,表征上存在着研究人员少、课题少、应用成果少,本质是知识体系不健全。

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理论从1768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为标志,已有200多年历史,我国渔业参与国际贸易业发端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及其延伸的理论,我国渔业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时间较短,还未形成渔业市场经济的语境氛围。其次,渔业规范经济学研究需要补上市场经济学的理论,实证经济学也需要高阶数学基础,博弈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新应用,使大多数文科毕业、不擅长数学的学者显得束手无策。而对于理工科转行的学者缺乏扎实的规范经济学分析。再者,我国渔业统计数据可信度较低,且长序列数据不易寻找,给实证经济研究带来困难。因此,渔业经济研究已成为稀缺资源的学科。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非常重视当前渔业经济研究急迫的问题和现实问题,已经把渔业经济研究列入重要的政府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国内外知名渔业经济专家协力作用,为渔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福建省渔业经济学科建设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渔业产业分析篇5

【关键词】海洋渔业 海洋空间资源利用 灰色关联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海洋资源开发是当今人类扩大生存空间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海洋空间资源合理利用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的关键措施。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空间资源一词来自空间资源学。卢嘉瑞认为空间资源包括空间物质资源、空间广度资源和空间布局资源,这三种资源“三位一体”,从而构成空间资源的庞大体系。闵桂荣对空间和空间资源的概念界定为:空间是指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宇宙空间;资源学的角度来讲,空间资源主要包括高度资源、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本文海洋空间资源一词的涵义显然指海洋物质资源,即: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

一、文献综述

(一)(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文献综述

国外对海洋空间资源的研究,侧重技术突破、综合管理及公众的参与,具有明显的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空间规划理念,重视建立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欧盟在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和保护方面,主要集中在海域重叠密集的公海,侧重欧盟各成员国的协调合作。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则集中在海岸带综合管理,侧重生态环境的系统研究。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召开之后,形成了“生态系统海岸带管理”和“海洋空间规划”的理念,各国将开发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纳入国家战略。欧美国家从用海现状、环境影响、海洋生态价值功能等角度进行区域实证,一方面构建海洋空间规划理论基础,包括多目标规划管理等;另一方面建立海洋空间规划实施框架和方法,将生态系统管理技术、相关利益者识别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价值评估纳入框架内(张云峰,张振克,张静,陈洪渊,2013)。 国内大部分学者着重研究某一特定海洋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针对性管理等问题,对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领域研究较多。对渔场、鱼类、海岸线、浅海、滩涂、岛屿等海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进行了初步讨论(金秉福,1998)。以大连为例分析海洋空间资源概况、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连市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开发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相应对策(杨大海)。以浙江为例探讨了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提出了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陆海联动、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周世锋,秦诗立,2006)。根据江苏沿海岛屿、滩涂和沙洲的具体特点和优势提出具体的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路径(张名亮,2009)。在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诸多学者对效率测算和资源布局进行了研究。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和多边形综合指标法分析了我国沿海省市海洋资源利用综合效益的地区差异,结果显示我国沿海省市综合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较低(段晓峰,许学工,2009)。对中国沿海省市海洋资源综合情况进行比较,从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资源以及滨海旅游资源五个方面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资源情况进行了比较和概述,结果表明广东省海洋资源综合实力最强,山东、浙江、福建、上海和天津的海洋资源优势突出(宁凌,唐静,廖泽芳,2013)。

(二)海洋渔业文献综述

海洋渔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产品产量、鱼类渔获物结构、捕捞投入要素变动及相互关系和渔业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捕捞统计数据说明我国海洋捕捞总量、主要鱼类渔获物结构和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趋于稳定,专业劳动力数量保持下降趋势(唐议,邹伟红,胡振明,2009)。认为山东省渔业资源开发中存在渔业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竭等问题,建议发展生态渔业和海洋高新技术(傅秀梅,宋婷婷,戴桂林等,2007)。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应该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1991--2003年间,我国基于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基于生态足迹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构建了可持续性评价框架,运用该评价框架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其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陈东景,李培英等,2006)。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指出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的战略意义,提出良种培养、建立海水产品期货市场、建立远洋渔业基地、培育上市企业等发展战略(姚丽娜,2013)。我国海洋渔业管理中还存在管理机构混乱、职能交叉等问题,应构建完善的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张继平,顾湘等,2013)。用相关性实证分析检验了山东渔业与海洋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得到两者的单向因果关系(邵桂兰,李晨等2011)。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我国1996-2012年省域近海捕捞业的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进行测算,指出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加速,各省海洋捕捞业技术效率差异明显(梁铄,秦曼,2014)。

二、海洋空间资源利用与海洋渔业增长的灰色关联度研究方法

(一)灰色关联度分析基本原理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测度行为因子序列微观或宏观的几何接近以分析和确定因子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主行为的贡献测度。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来判断不同序列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根据折线的几何特征构造测度关联程度的模型。

1.分析序列及序列数据处理。设参考序列为:xi={ xi/i=1,2,…,n};比较序列为:xk={xk/k=n+1,n+2,…}(n为自然数)。由于系统中各因素列中的数据存在计算单位的不同,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时,一般都要进行无量纲化的数据处理,本文采用无量纲化形式为:Xi=xi/max( xi) i=1,2,…,n

2.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公式为:

关联度计算公式为:

3.关联度排序。将关联度按大小依次排序,如果r1>r2,则表示比较序列x2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大,其现实意义为比较序列x1代表因素作用于参考序列的影响比x2大。

(二)关联度测算因子选取与数据来源

1.因子选取

参照《山东省海岸带规划》对沿海岸线用地用海分类情况,结合海洋渔业发展所依附的空间资源类型,选取6个关联因子测算比较序列,分别为已利用的不同空间资源类型:海岸线长度(千米)、潮间带(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平方千米)、滩涂面积(公顷)、海岛面积(平方千米)、人工鱼礁面积(亩),其中海域面积数据采用5-1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海岛面积数据采用500平方米以上海岛面积;参考序列选取海洋渔业增加值(万元)、海洋捕捞产品产量(吨)、海水养殖产量(吨)3个因子。

2.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0年《山东渔业统计年鉴》、2007年《山东省海岸带规划》、2011年《山东渔情》、2010年《山东海情》以及调研资料等。

三、海洋空间资源利用与海洋渔业增长的关联度实证分析

海洋渔业的发展依附于海洋空间资源,各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海洋渔业生产的贡献程度不同,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可以进一步揭示海洋渔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因子。

(一)海洋渔业增长与海洋空间资源利用的灰色关联度测算

1.确定分析序列。选择山东省2010年相关数据,以山东蓝区各市海洋渔业增加值x0、海洋捕捞产品产量x1、海水养殖产量x2作为参考序列;比较序列为海洋渔业空间资源各因子xi , 分别为x3海岸线长度、x4潮间带面积、x5海域面积、x6滩涂面积、x7海岛面积、x8人工鱼礁面积。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原始数据见表1。

表1 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排列

2.序列处理。为便于分析,保证各因素具有等效性和同序性,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初值化处理。再求绝对最大差值与绝对最小差值。即先求参考数列与各比较数列的对应绝对差数列。

3.求关联系数和关联度。求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之间的关联系数,计算时分辨系数ρ按通常取0.5。得到关联系数之后,按照公式 求得关联度,经计算(略),关联度结果见表2。

表2 关联度结果

(二)灰色关联度结果分析

1.海洋渔业增加值关联度分析

由表2可见,对海洋渔业增加值关联度最大的是海岸带资源0.85,其次为海岛资源0.737、人工鱼礁资源0.709和海域面积资源0.702,说明在2010年山东半岛蓝区渔业经济的增长受上述四种海洋空间资源的影响最大,即上述四种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海洋渔业产值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从而加强和改善此类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情况会对海洋渔业的增长产生正向影响。而滩涂资源和潮间带资源的现有开发利用情况影响作用较小。

2.海洋捕捞产品产量关联度分析

对海洋捕捞产品产量关联度较大的是海岛资源0.761和海域面积资源0.756,说明海岛资源和海域面积对海洋捕捞产品的影响较大,二者与海洋捕捞业有着密切联系,而潮间带和滩涂资源的关联度明显小于其他海洋空间资源。山东半岛海域面积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良好,海域底质资源丰富,是发展海洋捕捞业的良好场所;海洋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全省已有建成渔港245处(2010年),渔船43000多艘,为海洋捕捞提供了有利保障。

3.海洋养殖产量关联度分析

人工鱼礁面积和海岛面积对海洋养殖产量的关联度较大,均超过了0.7,大于其他因子的影响效果。2005年山东沿海率先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利用人工鱼礁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半岛建成人工鱼礁2865公顷,海藻、贝类大量繁殖,礁区渔获量是非礁区的15倍以上。山东半岛320个海岛(500平方米以上)有248个位于烟台市、威海市和青岛市沿海海域。三市多数海岛属于粉砂淤泥质海岸类型,海水理化因子良好,饵料生物资源丰富,适于海洋生物繁衍生息,尤其是各种贝类及鱼虾等底栖生物的生长发育,适宜发展海产品养殖业;岛屿周围水质肥沃,海藻丰富,为刺参和皱纹盘鲍等海珍品提供有利的栖息繁衍场所,是发展海珍品增养殖的良好场所。

(三)灰色关联度排序结果

各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情况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增加值、海洋捕捞产品产量和海水养殖产量的关联度排序不同。经计算,海洋渔业增加值的关联度排序为:海岸带>人工鱼礁>海岛>海域>潮间带>滩涂;海洋捕捞产品产量的关联度排序为:海岛>海域>人工鱼礁>海岸带>滩涂>潮间带;海水养殖产量的关联度排序为:人工鱼礁>海岛>潮间带>海岸带>海域>滩涂。在关联度排序中人工鱼礁对海洋渔业的驱动作用显著高于其他海洋空间资源。

四、结语

山东半岛蓝区广阔多样的海洋空间资源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海洋渔业的发展依附于空间资源,而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海洋渔业的科学可持续增长。山东半岛海岸线资源、海域资源等空间资源丰富;“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为山东半岛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和海洋空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政策环境。在此背景下,凭借丰富的海洋空间资源,明确海洋空间资源利用与海洋渔业增长之间的关联度,有针对性的科学开发海洋空间资源,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打造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优势产业。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海洋空间布局优化的模型及应用”(71273247);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海洋空间布局优化技术体系及决策服务系统应用示范”(201205001);教育部基地培育项目” 海洋产业经济基础理论框架研究”(2012JDPY01)

参考文献:

[1]Hoegh-Guldberg O ,Bruno J F ,2010.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World’s Marine Ecosystem.Science,328(5955).

[2]Hovik S,Stockke K B,2007.Balancing aquaculture with other coastal interests: A study of regional planning as a tool for ICZM in Norway.Ocean&Coastal Management,50(11-12).

[3]金秉福.山东省海洋空间资源合理开发刍议[J].海洋科学,1998(5).

[4]陈东景,李培英等.基于生态足迹和人文发展指数的可持续发展评价[J].中国软科学,2006(5).

[5]张名亮.浅论江苏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路径[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8).

[6]杨大海.海洋空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

[7]张云峰,张振克等.欧美国家海洋空间规划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13(3).

[8]孟庆武,任成森.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1).

[9]吴清峰,唐朱昌.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海洋综合管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4(7).

[10]张云峰,张振克等.欧美国家海洋空间规划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13(6).

渔业产业分析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增收;多元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4

一、引言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中的重点。安徽省2016年一号文件指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农民持续增收,是破解“三农”新难题的关键所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对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的产值和比例等内在联系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1]。如何合理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效用最大化,是对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的根本目的。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比重大,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加速解决“三农”问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问题,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为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王小平[2]等(2009)用VAR模型得出,宜春市农业总产值不是形成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从长期来看,牧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渔业、种植业。聂雷[3]等(2012)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得知提高种植业和牧业产值可以增加农民纯收入,而增加渔业和林业产值反而对农民纯收入有抑制作用,提出了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吴开[4]等(2014)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方法对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林牧渔业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农业内部四大产业中林业和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比较大,增加林业和牧业的比重有利于农民增收。余家凤[5]等(2014)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对湖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林牧渔内部各产业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湖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最大是林业,其次则是种植业和牧业,影响最小的是渔业,故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林业发展,充分发挥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余霜[6]等(2016)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和方程分解的方法对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构建农、林、牧、渔产值与农民纯收入的计量模型,利用模型的结果,同时结合安徽省农业发展实际,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建议。

二、现状分析

(一)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演变

从总体上看,安徽省1987―2015年农业总产值和农、林、牧、渔产值呈上升趋势,农业总产值由1987年的255亿元上升到了2015年的4391亿元,增加17.22倍。农、林、牧、渔各产值大幅增加,其中牧业的增幅最为明显,从1987年的4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259亿元,增加25.69倍。

1987-2015年,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农业(传统种植业)的比重在缓慢下降,林业、牧业和渔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其中,农业(传统种植业)的比重下降较为明显,29年间下降了24.03%,2015年农业的比重为49.53%,虽下降明显,但未改变农业(传统种植业)的主体地位。牧业和渔业比重上升幅度均在8-10%之间,渔业在2015年的比重已超过10%。林业的所占比重较低,变化幅度有限,仅为2.35%。

(二)安徽省农民收入变化规律

29年来,安徽省农民收入变化总结下来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低速增长期-高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波动高水平增长期。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推行家庭联产承保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纯收入大幅增加[7]。1987-1991年,开始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家庭联产承包任制的作用减小,收入的增长开始减速,同比上一年的增速由1988年的13.11%下降到1990年的4.56%。受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1991年出现了负增长。1992-1997年,高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速达到26.5%,国家在此期间两次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同时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农民收入增长迅速。1998-2003年,缓慢增长阶段,乡镇企业的影响是快速的,但是也是短暂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持续的低迷,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民收入年均增长仅为2.75%。2004-2015年,为波动高水平增长期。进入了新世纪,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和农村改革试点等,减轻了农民的税负压力,进一步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收入进入新的回潮和上升期,2005、2009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速下降,出现短期的波动。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0820.73元,是1987年的25倍,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选取安徽省1987-2015年间每年的种植业产值(PIO)、林业产值(FOO)、牧业产值(AHO)、渔业产值(FIO)与农民纯收入(RNI)作为研究指标,其中RNI为因变量,其余四个指标为自变量。为了消除数据波动对结果的影响,对指标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作LnRNI、LnPIO、LnFOO、LnAHO、LnFIO。

(二)方法选取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说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否对农民增收产生影响和农、林、牧、渔业分别对其产生怎样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由于数据波动较大,为防止出现序列不平稳出现伪回归现象,先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Augment Dickey-Fuller)方法进行检验,根据AIC和SC信息准则,选择默认的最大滞后阶数6,使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8.0建立实证分析的相关模型。

下表(表1)中可以看出,所有的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然后对它们的一阶差分进行平稳性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也存在单位根,说明时间序列的波动性较大。最后对五组时间序列进行二阶差分的平稳性检验,它们的二阶差分序列均在90%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单位根假设,具有平稳性,因此都是二阶单整序列。五组数据具有同阶单整性,满足多元回归分析的条件。

2.多元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是一种运用多个自变量的最优组合来共同预测和估计因变量的分析方法。由上述的单位根检验,说明了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运用对数化处理后的数据,建立自变量农业产值(PIO)、林业产值(FOO)、牧业产值(AHO)、渔业产值(FIO)对因变量农民纯收入(RNI)的回归模型,用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

由表2中的结果可以得出,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回归方程为:

LnRNI=0.535929LnPIO+0.636649LnFOO-0.029974LnFIO+0.0421431LnAHO-9.550954

根据模型检验结果,R2=0.993356,修正的可决系数为R2=0.992249,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程度很好。F检验分别针对H0:βj=0(j=1,2,3,4),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和α=0.01都拒绝原假设H0:βj=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农业产值”、“林业产值”、“ 牧业产值” 、“渔业产值”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农民纯收入”有显著影响。t检验分别针对H0:βj=0(j=1,2,3,4),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PIO、FOO和常系数C对RNI有显著影响,而FIO和AHO未通过显著性检验。DW值在0到dL之间,拒绝原假设H0,存在一阶正自相关。

3.广义差分变换

广义差分法消除自相关适用于一阶正自相关,上述已得出模型存在严重的正自相关,对预计的结果产生干扰,因此运用广义差分变换消除自相关,保证实证结果的准确性。DW=0.718451,可得 =1-0.718451/2=0.6407745,对所有序列进行差分变换,用新的序列DLnRNI、DLnPIO、DLnFOO、DLnFIO、DLnAHO表示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再次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3的结果得出,DW值在du与4-du之间,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D.W.检验,说明残差项无序列相关。R2=0.984651,修正的可决系数为R2=0.981727,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程度较好。F检验拒绝原假设,广义差分变换后的回归方程显著。在显著性水平α=0.05,DLnPIO、DLnFOO、DLnFIO和常系数C通过 t检验, 而DLnAHO对DLnRNI的影响不显著。利用怀特检验得出,nR2=22.69362

由于DLnAHO变量不显著,故将其剔除再做一次线性回归,从表4中得出最终回归方程为:DLnRNI=0.592305DLnPIO+0.401332DLnFOO+0.161323DLnFIO-3.353800。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农业(传统种植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最大,每增加1%的农业产值,农民纯收入增加0.592305%。林业的贡献率次之,每增加1%的林业产值,农民纯收入增加0.401332%;渔业最小,每增加1%的渔业产值,农民纯收入增加0.161323%。而牧业是唯一一个在模型中不显著的变量,可能是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е滤对农民增收并不能产生有利的影响。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计量结果表明,传统种植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传统种植业产值的增加对农民增收影响最大,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全省耕地面积达到422万公顷,平原面积占安徽省面积的45%以上,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因此实现种植业发展新突破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最小,不足10%,且增长缓慢,这与树木的增长周期长有关,但是林业产值的增加对农民增收影响较大,仅次于农业,应加大林业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林业收入稳步增长。渔业产值的增加对农民增收影响最小,且渔业本身基数小,但是发展势态强劲,尤其是在2006年之后,产值迅速增加,使其对农民增收起到了一些推助作用。安徽省水资源丰富, 长江、淮河、钱塘江三大水系流经安徽,适宜渔业发展,故而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强大助力。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次于种植业,接近30%,但是牧业产值在模型中对农民收入影响不显著,即牧业产值的增加对农民收入几乎没有影响,说明我省牧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需合理调整牧业产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和市场的发展需求。

总之,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多平原、丘陵,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农林牧渔各产业的发展,因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途径。由于各产业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其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农业(传统种植业)对农民增收起主要影响,林业次之,渔业最小,牧业对农民增收没有影响。

(二)对策建议

1.加快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的转变,全面提升种植业的现代化水平

传统种植业作为安徽省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仍然接近50%,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贡献最大,这与国家和安徽省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但是传统种植业投入大,回报少,竞争优势不足,改革势在必行,要加快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转变,优化种植业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种植业发展新突破,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加大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力度和影响。

2.优化林业产业布局,着力提升林业生态服务功能

林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我省林业发展力度不足,增长缓慢,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较低,未超过10%,但对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影响显著,因此加大林业发展投入、提升全省森林覆盖率、实现林业产值突破是保障农民收入健康稳步增长的关键之举。林业的发展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提质增效为主线,着力提升林业生态服务功能。落实和严守林业生态红线,增加林业的有效供给,使林业产业更好的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推进我省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开展和农民林业收入的增长。

3.调整牧业产业结构,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

我省人口密集,对畜产品需求大,且土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区位优势明显,牧业在我省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牧业对农民增收影响不显著,说明牧业产业结构有不合理之处。安徽省牧业产值中生猪比重偏高,草食畜禽比重偏低;猪肉、禽肉价格偏高、成本也在不断增加;畜禽质量安全隐患未消除,市场监管力度仍需加强。因此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应从产出高效、产品安全、优化结构、降低成本等方面入手,实现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突破。合理调整牧业产业结构,为农民增收带来正向的影响。

4.加强渔业资源保护,推进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

我省水资源丰富,近几年水产养殖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渔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较小,说明渔业产值的增加未能促进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应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推动渔业转型升级,提高现代渔业发展水平,增加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打造O业强省。在当涂、庐江、巢湖等水资源丰富的县(市、区)深入推进健康水产养殖,增加渔业产值;渔业发展要建立在健康、适度、环保、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优化和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抓住生态休闲渔业新的增长点,推进农民渔业收入稳步增长。

注释:

①1.检验类型中 c 和 t 分别表示带有常数项和趋势项,k 表示滞后期数;2.ADF检验值大于最大临界值时不平稳;3.“***”、“**”、“*”分别表示在 1%、5%、10%显著水平下平稳。

参考文献:

[1]袁璋.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2]王小平,朱叶.基于VAR 模型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7):210-213.

[3]聂 雷,何如,徐 晨. 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2(16):224-227.

[4]吴开,王莹莹. 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4(13):18-19.

[5]余家凤,易发云,孔令成.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149-151.

作者简介:陈 歆(1991-),女,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渔业产业分析篇7

关键词: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1引言

渔业资源是指水域中蕴含的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能够通过渔业得以利用的生物资源。它不仅包含水域中蕴含的鱼类和水生经济动植物,还包括与渔业生产和环境有关的水生野生动物、水生饵料生物等的品种和数量。渔业资源的储藏量和生物多样性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人为原因

2.1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过度捕捞

伴随社会发展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移,就业压力加大,而对于从事渔业生产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经济收入却不少,于是一部分人员纷纷转产转业投身渔业生产。渔业生产者往往过度看中渔业经济利益而忽视渔业资源自身特点,一味追求高产量,于是不断改良渔船渔具等器械,以求最大限度提高捕捞能力,造成捕捞强度极大超过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导致可供捕捞的鱼类种群数量日益减少,严重影响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

2.2因资源产权的虚置,管理无力

虽然近些年渔政主管部门采取了一定措施,如规定禁渔区、禁渔期、增殖放流、发展远洋渔业等,力求恢复渔业资源再生能力,但因为管理力量薄弱,社会影响力低,一些渔民仍无视国家的渔业法律法规,无视休渔禁渔的条例,滥捕幼鱼和产卵亲体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不合格渔网渔具屡禁不止,使得本已脆弱的渔业资源雪上加霜,再生难度加大,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无持续发展的意识,污染严重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工业和城市污水的乱排放、水利设施的盲目兴建等不顾及生态环境的行为,严重影响了鱼类洄游、种群繁衍,造成大批鱼类死亡,部分甚至到了濒危的地步,影响鱼类种群繁衍和存亡,危及食物链上的各个动植物。

3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意义

3.1可以对渔业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渔业大国,有长达18000km的海岸线,而且连续10多年来水产品的产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海洋渔业在我国—特别是一些沿海城市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能提高城市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为此,人们总是更加倾向于向海洋索取,而忽略了对海洋的保护,结果就是造成了捕捞能力严重过剩、海洋水体污染、兼捕物的浪费、栖息地退化、部分鱼类种群面临灭绝。此时,就迫切地需要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真实的反应渔业资源的现状。

3.2能够从优化管理的角度为渔业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可持续利用体系能够对其包含的子系统进行更加微观层面的分析,包括子系统的现状、子系统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等,这些分析和论断将为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监管渔业资源,及时发现影响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4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探讨

影响我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因素有:渔业劳动力素质不高、渔业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执行力度不强等,为了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采取以下措施。

4.1有计划地通过渔民转产转业以减少渔业劳动力

在21世纪初,我国就进行了大规模地鼓励渔民转产转业的行动,希望通过他们的转产转业提高其收入,同时也保护渔业资源,令渔业资源可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实际的结果却和预计大相径庭,在初期的转产转业成功后,出现了大量的转产后的渔民再度返流捕捞,极大的削弱了“双转”的成果。时至今日,从实证的角度同样可以得出,渔业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仍旧严峻,具体原因包括:对于“渔业”的传统观念束缚了转产转业的实施;巨大的渔业沉淀成本,如渔船、基础设施建设等;因为渔民中的文盲、半文盲和小学的文化程度比例高,使得他们很难再找到其他维生的行业。鼓励转产不是简单的动员渔民脱离渔业这个大产业,可以是鼓励渔民从捕捞渔业转向养殖渔业,同时政府需要安排一定的专家进行渔业养殖的合理培训指导。

4.2将海洋渔业资源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建立渔业资源有偿开发有偿使用的制度。海洋是我国蓝色的国土,海洋渔业资源也就是一种蓝色国土的资源,那么就应当将海域与土地同等看待,纳入资产管理的范畴。我国近海渔业资源面临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资源的无偿使用,渔民懂得“靠海吃海”,却不明白海也是要去“护养”的,自由入渔和恣意浪费,制约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利用。对此,渔业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管理渔业资源资产的功能,对渔业资源的开发或经营者收取一定的使用费、资源再生补偿费等,实现资源的市场价值。

4.3实行渔业资源的社会再生产,大力发展养殖渔业

随着人类对于渔业资源需求的剧增,仅仅依靠鱼类自身的繁殖能力很难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就需要人类介入鱼类的新陈代谢和再生循环中,通过增加社会投入扩大鱼类的再生。这种社会的投入需要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即包括发展人工鱼礁、营造渔场环境等,为鱼类的社会再生产提供优质的环境。通过鱼类养殖品种的优化升级、苗种繁育技术的提升、养殖饲料的调整,坚持存量调整与规模膨胀并重,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大、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海洋牧场,提高渔业养殖业的规模、质量和比重。通过支持建设高效节能的水产养殖业引导传统的渔民弃捕从养、转产转业。

4.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渔业产业多元化

在海洋产业中,海洋捕捞业是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但是随着近海资源结构的改变和国际渔业管理的加强,我国渔业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呼之欲出。合理的渔业产业结构应当是以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为中心,以海洋科技、休闲渔业为重要支撑的立体化的结构。休闲渔业是将渔业和休闲、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实现产业之间的相互交融和转移,在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保护渔业资源、改善渔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渔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意义深远,有利于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休闲渔业已经成为现代渔业和现代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渔业和现代休闲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渔业产业分析篇8

关键词:渔业反补贴 反补贴调查 预警 应诉  

    一、国际渔业反补贴:定义与性质 

    补贴是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性措施,由于补贴对一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人为地降低,增强了该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并对国际贸易造成不正当的扭曲效应。为此,wto达成了《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scm协议),第一次在一百五十多个wto成员之间统一了补贴的定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来由各个成员政府根据本国法律实施的反补贴程序也得到了高度的统一。根据该scm协议,反补贴是指凡进口商品在生产、制造、加工、买卖、输出等过程中接受来自其本国政府或公共机构的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捐献(协议中使用的是“financial contribution ”一词),并对进口国已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产生实质性损害威胁,或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阻碍的,进口国政府可对该进口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采取价格承诺、征收反补贴税等反补贴措施。 

    从性质上判断,渔业反补贴税是在海关环节征收的税种,可以起到削减进口能力的阻遏作用。其主要目的是抵销国外政府对其渔业出口企业的补贴,避免国外渔产品制造商或出口商享有不公平竞争利益,对本国渔产业产生不利影响。渔业反补贴是一个程序性事项。目前wto各个成员谈判的是渔业补贴的实体部分,也即:哪些补贴应被禁止?哪些补贴应被允许?哪些补贴应视其损害后果而予以削减?至于渔业反补贴的程序规则,wto各个成员认为渔业反补贴在程序事项上完全可以沿用既有的规则(scm协议)的规定。 

    二、国际渔业反补贴:现状与问题 

    渔业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行业之一,也是人类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渔业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造船和捕捞技术的进步也使这一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然而,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环境保护,还与贸易、发展、社会甚至文化等各个方面紧密相关。 

    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根据自己的职责和需要,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渔业补贴与渔业的过度开发存在着密切联系。1999年,一些成员国便向wto的贸易与环境委员会(cte)递交了有关渔业补贴问题的提案,之后有关该议题的争论就未曾休止。2001年,《多哈宣言》更是明确地将渔业补贴列入了规则谈判议程,成立了专门小组负责渔业补贴新纪律的谈判。一系列渔业补贴的新纪律正在不断孕育之中。 

    渔业反补贴是个全球性课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渔业补贴是政府行为,渔业反补贴的调查对象是政府的政策措施。 

    第二,渔业反补贴的涉及面极为广泛、持续时间长。 

    第三,渔业反补贴措施适用的连锁效应特别大。在wto成员政府渔业反补贴调查中被认定的补贴措施,可以直接被其他成员在渔业反补贴调查中援引。在当前wto的其他成员对渔业反补贴是否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一原则模糊不清时,美国的判例可能会成产生很强的连锁效应。美国修改反补贴税法后将之适用于中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欧盟等其他wto成员业已效仿美国,重新修订反补贴法,使之适用于中国出口的渔产品。 

    三、中国遭遇渔产品反补贴:出路与对策

 (一)渔业反补贴调查理论研究 

    我国入世后,在渔产品对外贸易壁垒日益森严,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的增长。在非渔产品反补贴对中国开始适用国内调查程序以后,加拿大、美国甚至欧盟更加强化可对华反补贴措施。可以预见的是,我国贸易伙伴必将在渔产品贸易中对华实施反补贴措施。

    我们要积极应对渔业反补贴调查及其对华渔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必须加强对渔业反补贴调查的研究,不断深化认识,做到

从容应对。目前我们对wto成员的渔业反补贴调查的关注很不够,基础性的数据不完整,研究缺乏全面性、前瞻性,往往是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在前,主动的应对性研究在后,不能适应我国渔业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和对华渔业反补贴案可能增多的现实。我国需要密切关注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运用渔业反补贴调查的动向,对它们的进口制度、体系的信息进行系统收集、分析,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加强对相关案例的研究和积累,从案件发生的萌芽、正式发生、最后结束、事后引起的连锁影响等多方面跟踪分析,积累典型案例,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二)渔业反补贴调查预警机制 

    渔业反补贴目前套用的是传统反补贴程序制度。将来谈判达成的新渔业反补贴机制也不会对之作太大的修补。企业是渔产品出口的主体,数量众多,很多渔业企业在国外设立了分支机构,信息来源广、反馈及时。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拥有独特的地位和丰富的资源,可以通过我国驻外机构以及使领馆的商贸机构、海关等组织收集各国反补贴调查的信息。行业协会可以利用身为民间服务机构的优势,加强与国外同行的联系,掌握国外同类商品的销售与价格信息。虽然我国行业协会目前面临美国对之提起的反垄断之诉。但是作为行业组织,其在渔业反补贴中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若能协调好各方的优势,建立起“三位一体”的预警机制,将使我国渔业出口产品遭遇不必要的反补贴调查的困扰。 

    (三)积极应对国际渔业反补贴调查 

    补贴的存在与否,需要证据的支持。由于补贴是政府行为,因此,起诉方要成功举证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渔业反补贴调查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程序性事务,必须取得相关数据才可以据之判断是否存在渔业补贴。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积极配合起诉方调查机构的渔业反补贴调查,而不是一味地回避或放弃自己在程序上所享有的权利。渔业反补贴的技术性要求高,证据必须确凿,程序也很复杂。渔业补贴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在调查过程中要触及它国国内法和涉及大量的政府间的交涉,被调查对象国政府提供给该国生产商的补贴的详细资料很难获得,同时还要考虑到自身国家整体利益的平衡。所以,国外对华实施渔业反补贴调查并非意味着中国的渔业补贴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我国主管部门应当迅速行动起来,组织一支集wto规则人才、经贸人才和会计人才为一体的精干的应诉队伍,采取主动配合的姿态。我国完全可以通过积极配合的方式,实现无补贴事实的裁决结果。 

    参考文献 

    [1]francis t.christy jr.,the death rattle of open&nbsp;access and the advent of property rights regimes in fisheries.marine resource economics,vol.11,page 287 

    [2]陈静娜,wto渔业补贴谈判探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2) 

上一篇:文化旅游的好处范文 下一篇:动物防疫的方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