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养殖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26 17:16:41

渔业养殖技术

渔业养殖技术篇1

“十二五”期间,国家以物联网建设作为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实用性,本文以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水产品养殖为例,在其生产、管理过程中实施监控、预测、预警、分析等信息采集,及时的给养殖人员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最终实现水产养殖现代化发展,提高生产科技水平,加速生产自动化进程。

一、什么是物联网,其发展意义

物联网英文名:the internet of things,在中国称之为“传感网”。1999年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2005年,物联网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正式提出。在其定义上和应用范围上发生了变化,使其有了较大的拓展空间,不再只是指rfid技术的物联网。2009年,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 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简单讲,发展物联网技术意义,就是使其智能化,实现人与物的交流,达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例如:把感应器、电子芯片嵌入或装备到指定的生物或物体中,然后通过网络终端将其联系起来组成“物联网”。利用电脑对人员、机器设备、基础设施等实施管理控制,使其达到自动化、网络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大大减少人为误差,达到预期经济效益。

二、物联网在水产养殖技术中有哪些功能

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通过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实现集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水质环境参数采集、温度监控、光照控制、远程监控、智能处理、预警信息与自动控制等。养殖户可以在办公室、家里、外地,通过手机、pda、计算机等信息终端,实时掌握养殖场内水质环境本文由收集整理信息,及时获取异常报警信息和水质预警信息,并可以根据水质监测结果,调整控制设备,实现水产养殖的科学养殖与管理,最终实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增产增收的目标。

三、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分析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产品需求量逐年递增,传统的养殖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水产品产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基于物联网水产品监控系统应用,采用无线传感技术、网络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对养殖环境、水质、鱼类生长状况、药物使用、废水处理等进行全方位管理、监测,具有数据实时采集及分析、生产基地远程监控等功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产量。

(一)养殖场环境监测:1.温度监测。温度是影响水产养殖的重要物理因子之一。水温不仅影响水质状况,还影响水产生物生长发育,通过水温的观测实验,不同水产品种类对水温有着不同适应性,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水产生物摄食量越大,生长速度就越快。在通过电脑计算,即可推断某一品种从育苗到商品上市所需时间,可提前做好上市准备,及早抓住产品商机。水温的高低也直接决定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孵化的时间就越短,以上数据表明水温是影响水产养殖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传统室内养殖大多使用附近的江河或机井作为循环水源,江河水温受气候影响很大,大部分养殖场使用人工测温,数据的准确性和监控力度都难以得到保证。物联网在线温度传感器,24小时全天候监测养殖水体温度,采集温度包括进水口温度,池内温度,养殖场空气温度。系统可根据不同季节、养殖品种、养殖密度等信息进行系统报警值设定,当温度超出设定值时,系统报警,自动打开现场声光报警器,通过手机短信形式给管理员发送报警信息;同时电脑监测界面弹出报警信息,供值班人员及时发现。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打开温控设备,温度参数恢复到标准值后,温控设备自动关闭。2.光照度监测。光照度的时间长短和强弱会影响养殖对象的繁殖周期和体表样色,而繁殖周期决定产量,体表颜色决定水产品品质。采用室内型光照度传感器,系统可根据不同季节、养殖品种、天气情况等信息自动计算养殖对象所需光照强度、光照时间从而判断天窗开启时间、是否需要人工关照。

(二)养殖场水质监测:1.溶解氧监测。溶解氧高可以增进水产生物的食欲,提高饲料利用率,加快生长发育;同时,改良水质也离不开溶解氧,也是维持氮循环的关键因素。利用高精度溶解氧探头实时采集水体溶解氧含量,当水体溶氧量过低或遇到大雨空气压力大时,根据数据采集含氧值高低自动打开增氧泵,及时增氧减少缺氧导致的死亡。2.ph值监测。ph值过低,酸性水体容易致使鱼类感染寄生虫病,如纤毛虫病、鞭毛虫病等。其次,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天然饵料的繁殖减慢;ph值过低导致鱼鳃受到腐蚀,鱼血液酸性增强,利用氧的能力降低,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较高,还是会导致鱼体缺氧浮头,鱼的活动力减弱,对饵料的摄食大大

降低,影响鱼类正常生长。ph值过高会增大氨的毒性,同时腐蚀鱼类鳃部组织,引起大批死亡。通常ph值的检测,是通过试纸等简易仪器现场分析,不仅麻烦,而且不易发现,往往造成的损害比低温、缺氧更大。安装ph探头,监测水体ph值,ph值异常时,系统自动打开进出水口电磁阀进行换水,保证水生生物生长在恒定ph环境内。3.氨氮含量监测。水体内的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残饵被微生物分解成氨基酸,再进一步分解成氨氮。同时水体氧气不足时,水体发生反硝化反应也会产生氨氮。通过放养光合细菌,细菌进行硝化作用降低水体氨氮含量,同时采用生物传感器监测光合细菌浓度,从而判断水体氨氮含量。

(三)智能化控制系统:1.给排水控制。传统养殖模式里,鱼池换水全部有人工完成,费时费力。系统可根据水质需要进行自动换水,管理员也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实时参数判断养殖池是否需要换水,并通过远程控制系统进行换水。2.增氧泵控制。一般养殖场养殖珍贵鱼种时都是24小时长时间供氧,这样养殖池内虽然不会出现缺氧现象,却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将增氧泵与本系统对接后,可根据水生物实际需求开启和关闭增氧泵即保证水生生物健康生长也节约了能源。3.温度控制。温度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状况,为了保证养殖场水温恒定,可在进水口建立水温缓冲池,通过与系统对接的温控设备调节水温,之后再将缓冲池内恒温水送入养殖池内。当养殖池温度过高时,系统自动打开进出水口,更换池水,达到降温目的。

四、物联网应用所带来的成效

渔业养殖技术篇2

1行业管理情况

一是加强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工作。截止2011年末,全市已认证无公害产地26个,无公害产品56个。2012年7月3日昌邑区金龙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无公害水产品松蒲镜鲤鱼,在我市大型连锁超市大润发三店的水产品柜台挂上了“无公害水产品专柜”的牌匾,开创了我省无公害水产品与大型超市对接的先河。二是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从水产品生产源头抓起,对养殖用水和水生动物病害进行跟踪监测,对鱼药、鱼饲料、苗种等水产养殖投入品加强监管,要求渔业生产单位和个人建立“两证三记录”制度,即:养殖证、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和水产养殖生产记录、水产养殖用药记录、水产养殖销售记录。宣传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定期对水产品采样抽检,以此监督生产用药及水产品流向安全情况。三是组建渔业专业技术合作组织。2004年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昌邑区桦皮厂渔业技术协会,2011年成立了金龙渔业养殖合作社,同年还成立了松花湖渔业协会。协会(合作社)在组织渔农学习专业技术、引进养殖鱼类新品种、鱼病防治以及水产品产、供、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实施品牌战略,着重以松花湖鱼和“庆岭活鱼”为主导品牌向外界推出。“庆岭活鱼”蜚声省内外,松花湖开江鱼美食文化节现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12年第六届开江鱼美食节期间就接待参与者113万人(次)。五是抓队伍建设,逐步配齐配强渔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注重对科技人员的培养任用,开展水产技术培训,提高渔民养殖技术水平,促进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问题及原因

2.1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吉林市水产养殖业的基础和支撑能力比较薄弱,投入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现有的水产养殖设施大多数老化失修,配套不完善,淤积严重,部分养殖设施质量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全市也只有松花湖利用每年收取的水面使用费和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的约260万元投入到松花湖、松花江自然水域。同时,试验和技术推广经费不足,试验示范项目和技术推广项目难以实施。因为没有检测设备,对某些鱼病的诊断只能依靠经验和目测,严重制约了渔业经济的发展。

2.2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缺少龙头企业长期以来,困扰我市渔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原因是原有的国有水产生产企业退出市场后,现有的企业没有形成龙头,未能真正创造出自己的品牌,致使渔业产业化进程不快,规模小,链条短,总量不大。

2.3基层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职能发挥不够一是我市渔业科技现有水平还不能满足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全地区共有渔政管理人员80人,水产技术推广45人,每个城区只有一个水产员,有的还是兼职。在新品种的引进养殖方面,还是以群众自主摸索为主,周期长,成本高,效益低;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手段相对滞后,缺少新设备和先进技术。二是渔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各养鱼户之间、企业之间各自为战,很难形成规模和合力。现有的合作组织号召力和组织力不强,作用发挥的不好。三是水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较多隐患,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没有相应的检测设备,不能实现对水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和全面检测。

2.4大水面养殖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资源利用的不好仅以松花湖为例: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60%,年产商品鱼只在4000t左右徘徊,平均亩产6—7kg。不但与其自身年产1.5万t的潜力相差较大,而且与国内、省内其他条件并不占优的大水面相比也是落后。大中型水库平均亩产也仅为16kg,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水产品生产潜力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2.5养殖水域发展空间受到制约一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失地、失水的农民也逐渐增多,可养鱼水面(池塘)逐渐减少。二是受工业、农业和生活等外源污染影响,一些传统养殖水域养殖功能逐渐丧失,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6各级政府对渔业发展重视不够由于渔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2011年全地区渔业经济产值37843•52万元,因此往往不被地方政府列为重点发展项目,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力度不够。

3建议对策

3.1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增强渔业发展动力一是尽快制定和完善扶持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本着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台惠鱼政策,给渔民水面补贴,把鱼补和农补等同起来,一视同仁。据了解,四川省从2004年就已经开始探索实行水产良种补贴,将过去用于水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推广的财政资金转变为用于支持水产品优势品种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对养殖户的种苗补贴(不少于75%)、必要的设备购置及技术培训。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渔业投融资体系。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渔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用于基础设施配套、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开发、龙头企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等。本着“取之于渔、用之于渔”的原则,将每年渔业主管部门按规定收取的水面使用费和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全部用于向松花江、松花湖等自然水域投放“三花一岛”等名特优和鲢、鳙、鲤、草等经济品种上。财政部门应将每年增殖放流专项资金列入预算足额发放。鼓励社会、工商资本参与渔业经济开发,不断扩大渔业发展的资金总量。三是加大保障力度。积极探索政策性渔业保险的实现形式,争取将农业保险覆盖到渔业领域,为渔民营造一个安定的生产环境,同时,探索研究如何解决渔民保障问题,对失水渔民政策处理要同失地农民一样享有补贴的权利。

3.2拓展空间,转变方式,提升水产养殖业的整体水平一是要对重点养殖水域进行规划。合理确定渔业水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切实加强对渔业水域开发利用的指导与调控,为渔业长足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大力开发水库渔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向舒兰太平水库那样尝试用大水面精养成鱼,提高单产数量和经济效益。要狠抓松花湖等大水面的渔业开发利用,变集中捕为轮捕轮放、均衡上市。不得随意侵占渔业水域,任意改变渔业水域功能定位。二是拓展新的养殖空间,鼓励和扶持养殖企业向工厂化、集约化发展。比如大中型水库的渔业经营企业,要创造条件走工厂化集约化的路子。三是要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广新品种养殖技术,发展附加值高的名优珍品,扩大名特优新品种的覆盖率;加快鱼塘标准化改造步伐,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强化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健康、生态、安全的水产养殖业。通过革新养殖技术,规范养殖行为,推广养殖新模式,在全市逐步形成具有明显区位优势、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渔业产业带,全面提升水产养殖业的整体水平。

3.3深化加工,活跃流通,延长渔业产业链一是要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以水产品保鲜、保活和低脂鱼类的综合利用为重点,逐步加大精加工产品比重,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创立名牌产品,提高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综合加工能力,实现由初级向精深加工转变。二是要充分发挥利用我市水域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发渔家乐等系列项目,开展漂流观光、休闲垂钓、河鲜品尝等以水为特色的旅游活动,拓宽渔民增收渠道;要打破单一产品、单一生产的格局,寻求投资主体多元化、休闲产品多样化,不断开发渔文化内涵,促进渔业向高深层次发展。三是要重视发展科技、信息、咨询、生产资料等为渔业经济发展配套的各类服务业。

3.4强化服务,科技兴渔,提高渔业发展后劲一是要大力推进渔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农业科技做为重点发展方向,以增加水产养殖品种、提高水产品加工水平、搞活水产流通为目标,逐步实现渔业经营管理高效化、科学化。二是要加大渔业技术推广和普及力度,充分发挥渔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与渔业生产的紧密衔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渔业科技示范点,推广示范品种和新技术。三是支持渔民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经纪人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与鱼户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进行产业化链结,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培育和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逐渐培育起运营规范、竞争力强、能有效带动渔民增收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广泛开展渔民技术培训,着力提高渔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全面提高渔业生产者的技能素质。

3.5加强监督,依法治渔,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一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进一步做好养殖证发放和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建设,加快水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完善渔业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水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和管理,坚持不懈地做好抽样报检工作,推进水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二是强化执法能力建设,提升渔政队伍执法水平。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培训,提高队伍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装备建设,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渔政队伍。三是加强渔政管理,坚持依法治渔。抓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渔业水域环保、渔船检验、港航监督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项工作的监督管理。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深入有效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大力宣传贯彻《渔业法》、《吉林省渔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渔业法律法规,加大禁渔期、禁渔区的管理力度,严格执行最小网目尺寸及禁用渔具规定,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坚决杜绝私捕滥获、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渔业生产秩序等行为。四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此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摆上位置,配齐配强专业人员,保证经费,制定发展规划,促进水产养殖业和渔业经济更好更保证经费,制定发展规划,促进水产养殖业和渔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渔业养殖技术篇3

关键词:渔业养殖者 合法权益 保护对策

《渔业法》第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养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了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规范养殖行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效率,创造和维护良好的渔业养殖秩序,依法打击侵害养殖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努力增强养殖者的法律观念和维权能力,积极鼓励养殖者充分利用现有水域滩涂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依法兴渔、科技兴渔、以渔富民的目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当前新形势下,保护内陆水域养殖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殖渔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养殖者的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养殖行为

为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减轻养殖者的负担,增加渔民的收入,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养殖者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指导,开展送法入户活动,让养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养殖,强化养殖者的渔业安全生产意识;让养殖者明白国家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方针、政策和对水产养殖水域滩涂实行养殖证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证养殖,合法权益才受法律保护。养殖权是养殖者依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水域滩涂从事水生动植物养殖的权利,为了保护水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养殖者在取得租赁、承包、使用养殖水体的养殖权时,应当签定承包合同或养殖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必要时可聘请律师代为办理并进行公证,依法完善养殖措施,以有效规避养殖纠纷,减少麻烦,放手大胆地从事养殖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法律意识,使其熟知国家发展养殖渔业的政策,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才不会受到侵害。

2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渔业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勤政清廉、亲民安民富民;做养殖者维权的使者,不辜负渔民的期望。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养殖水域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大力发展养殖渔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觉尊重他人养殖权的法律观念,对干扰养殖渔业生产秩序,偷捕、抢夺他人养殖水产品,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时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并按照《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调查取证,核算损失,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为养殖者挽回损失。努力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积极为养殖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3增强养殖者的技术水平,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渔民的养殖效益提高了,才有推动养殖渔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对养殖大户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抓点促面,带动整体,发挥部门优势,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送到渔民手中,强化高效渔业基地建设。抓住3个转变不放松:即从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无标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从分散单一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让养殖渔民从中受益,坚持以养为主,推广生态养殖,指导养殖者科学防治鱼病,禁止滥用药物,影响水产品质量,以渔养水,以水养渔,优化养殖结构,发展特色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改变渔民传统的养殖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庭院渔业和日光温室渔业,全方位、多渠道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4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养殖渔民市场化运作能力

渔业养殖技术篇4

摘要:为了大力发展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规范养殖行为,要不断增强养殖者的法律意识和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积极为养殖者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提供先进的的技术服务,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体现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强化养殖渔民市场化运作能力,做到增产增收及效益最大化,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依法兴渔、科技兴渔、以渔富民的目标。

关键词:渔业养殖者合法权益保护对策

《渔业法》第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养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了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规范养殖行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效率,创造和维护良好的渔业养殖秩序,依法打击侵害养殖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努力增强养殖者的法律观念和维权能力,积极鼓励养殖者充分利用现有水域滩涂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依法兴渔、科技兴渔、以渔富民的目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当前新形势下,保护内陆水域养殖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殖渔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养殖者的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养殖行为

为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减轻养殖者的负担,增加渔民的收入,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养殖者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指导,开展送法入户活动,让养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养殖,强化养殖者的渔业安全生产意识;让养殖者明白国家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方针、政策和对水产养殖水域滩涂实行养殖证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证养殖,合法权益才受法律保护。养殖权是养殖者依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水域滩涂从事水生动植物养殖的权利,为了保护水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养殖者在取得租赁、承包、使用养殖水体的养殖权时,应当签定承包合同或养殖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必要时可聘请律师代为办理并进行公证,依法完善养殖措施,以有效规避养殖纠纷,减少麻烦,放手大胆地从事养殖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法律意识,使其熟知国家发展养殖渔业的政策,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才不会受到侵害。

2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渔业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勤政清廉、亲民安民富民;做养殖者维权的使者,不辜负渔民的期望。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养殖水域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大力发展养殖渔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觉尊重他人养殖权的法律观念,对干扰养殖渔业生产秩序,偷捕、抢夺他人养殖水产品,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时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并按照《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调查取证,核算损失,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为养殖者挽回损失。努力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积极为养殖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3增强养殖者的技术水平,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渔民的养殖效益提高了,才有推动养殖渔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对养殖大户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抓点促面,带动整体,发挥部门优势,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送到渔民手中,强化高效渔业基地建设。抓住3个转变不放松:即从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无标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从分散单一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让养殖渔民从中受益,坚持以养为主,推广生态养殖,指导养殖者科学防治鱼病,禁止滥用药物,影响水产品质量,以渔养水,以水养渔,优化养殖结构,发展特色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改变渔民传统的养殖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庭院渔业和日光温室渔业,全方位、多渠道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4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养殖渔民市场化运作能力

渔业养殖技术篇5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苏州市渔业已成为本地区的主要标志性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性行业,在苏州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一五”期间,苏州市政府站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以“两个率先”为统领,大力实施工业化、城市化战略。这一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给渔业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1、工业化、城市化紧缩了苏州渔业的发展空间。近十年来,由于城镇、道路和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耕地面积包括池塘面积以每年10-20万亩的速度快速递减,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传统养殖业的发展。近10年来苏州市由于扩大城市规模,水产养殖面积逐年减少,到2009年,苏州市水产养殖面积比2001年减少了17.14%,而且有继续缩小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渔民成为失渔渔民。从行业产值分析可知,在2005年到2009年的5年间,苏州市水产养殖的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例从1/189下降到1/263;同时,苏州渔业在农林渔牧业产值中的比例也从2007年的41.64%下降到2009年的36.24%。因此,在高度工业化的苏州地区,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和过去农业生产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给养殖面积不断缩小的渔业加重了水源污染的压力,苏州给予渔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2、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了渔业生产要素的非渔化。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各类社会生产要素加快向优势行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积聚。农业包括渔业赖以发展的土地、人才、资金等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加速向二、三产业转移,“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渔业上普遍存在阵地缩小、资产流失、设施退化的现象;苏州财政收入投入渔业的基数较低,总量不大,投向也不尽合理,直接用于渔业生产的投入比重不高。渔业基础性投入在量和质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跟现代渔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渔业的渔业服务体系也一次又一次受到冲击,渔业服务成为渔业工作中突出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3、工业化、城市化催发了渔业功能的多元化。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渔业一方面将继续在提供优质水产品和增加渔农民收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更要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渔业将被赋于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多元化功能。但是,苏州市现有渔业从业者的现状是年龄偏大,体力差;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偏低,智力差。同时,渔业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多地将农村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吸引过去。而且现有的养殖水体分得较散,使得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难以实施,制约了渔业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渔业发展没有根本的保障。

4、工业化、城市化加剧了渔业竞争的国际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了WTO,经济的开放度越来越大,苏州渔业尤其是特色渔业被置于国际、国内二个市场一体化的大环境当中,竞争的对手越来越多,竞争的难度也越来越高。苏州作为全省唯一的与WTO接轨示范区,作为苏州主要标志性产业的渔业首当其冲,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但是,由于各种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的加剧,渔业水域的环境恶化问题相当严重,养殖病害频发,一些水域已不适宜发展食用水产品。而一些大面积发展的养殖品种,由于缺乏一定的提纯复壮和品种保护,种质退化,导致病害增多,生长速度减缓,上市规格偏小,单位面积的产出减少、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弱。加上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管体系尚在发展过程中,普通水产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等优质产品同台上市,产品的优劣在价格上难以体现,生产者对发展无公害甚至更高层次的养殖,积极性不高,质量型渔业生产技术推广缓慢。

二、苏州渔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现代渔业是相对于传统渔业而言,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形成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针对苏州渔业发展的现状,要实现有限空间,无限发展,唯一的途径是实现渔业现代化。而真正实现渔业现代化,就必须加大“政策强渔、科技兴渔”的力度,充分利用本市丰富的种质资源、良好的自然资源等优势条件,尽快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才能加快苏州渔业现代化的进程。在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同时,确保渔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使生态和经济“双赢”。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扎实做好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现代渔业,关键是要强化渔业基础设施的改造,提高渔业抗风险能力。首先要加快池塘标准化改造与老鱼池的清淤护坡工程,提高鱼池的生产能力;其次要完善池塘养殖区的进排水水利设施,池塘进排水分开,实行循环水养殖;第三要大力发展渔业适用机械,如微孔增氧机、投饵机、水质监测仪等;第四要积极发展设施渔业、循环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等,加强养殖区水源的保护、降低养殖尾水的排放量,不断提高池塘的产出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上基础建设均需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实施。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以工补农的发展阶段,同时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我国与日本、美国、欧盟、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相比,对渔业的补贴仍有相当大的提高空间,作为大农业中的渔业,可以参照世界其他主要渔业国家的单位产值补贴数额。苏州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应该有财政实力提高补贴力度,切实满足当前渔业发展的需要,解决制约渔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增强苏州渔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保护渔业和渔民的相关利益。目前,苏州已经在吴中区的临湖镇、相城区的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昆山的大唐生态区及周市东方高效农业示范区、吴江市平望的加州鲈、同里的青虾等基地、常熟市沙家浜镇标准化养殖基地分别进行了1000亩以上的规模化池塘改造工程,为苏州实现渔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地资源紧缺的苏州,实施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时,应避免建设大批的政府形象工程,耗巨资将大面积土地资源用于不必要的陆地绿化工程,将现有的土地资源真正用于标准化池塘改造与灌排水系统(水循环系统)的建设,严守渔业生产基本阵地,让养殖者、消费者得到实惠。

(二)依靠现代科技,切实做好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渔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现代生物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现代装备技术等现代科技来支撑,而标准化建设是实现现代渔业的基本步骤,它包括养殖池塘的标准化、养殖技术的标准化。苏州渔业发展到今天,地方政府有实力加大科技投资,加快苏州现代渔业的建设步伐。在具体实施时,当地方政府增加科技投入后,科技管理部门与渔业主管部门将资金使用在池塘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合力召集苏州本地区的专业技术力量,包括本地大专院校、研究所、水产推广技术部门的水产技术人员及规模化养殖基地的养殖能手,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水产科研仪器、设备、种质资源等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集中攻关,探索高产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和技术,探索渔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大量生产性试验成果的基础上,逐一总结、制定适宜苏州生产的特色养殖品种如河蟹、青虾、鳜鱼、黄颡鱼、花鱼骨鱼、南美白对虾及四大家鱼等养殖品种的养殖技术地方标准,做到成熟一个制定一个,严格审定,使之实用,切忌为了标准而制定标准,使地方养殖标准成为摆设,中看不中用。切实加强全市渔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平,推动苏州现代渔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推行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水产养殖技物推广力度。到目前为止,江苏省实行渔业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工程已三年,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从技术人员数量和力量分析,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人手太少,建议苏州市政府尽快扩大人员编制,健全推广队伍,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技入户示范户队伍建设,健全市、县、乡三级联网的渔业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等公众媒体,及时向渔民、企业、消费者传递渔业生产、市场流通、渔业政策、养殖技术等信息,实施针对性强的信息服务;通过技术培训、传帮带、示范和带动周边区域,促进高效养殖技术进村入户。

(三)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和功能结构,增强苏州渔业竞争力

从一定意义上讲,渔业经济发展正是通过渔业结构的规律性调整和转换实现的。苏州的渔业经济发展得益于渔业产业结构和功能结构的不断调整。到目前为止,苏州的渔业产业特色区域布局进一步显现。一是基本形成了优势生产区域,培育和形成了一批万亩以上养殖水面的特色镇、产值超500万元以上的专业村。二是扩大了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以蟹、虾、鳜鱼、龟鳖为主的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占总面积的61.6%,形成优势产业,产业规模居全省前列。三是加快开发优势品牌产品步伐。目前,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占到45%,创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1个,市级名牌产品13个,其中阳澄湖、太湖大闸蟹饮誉海内外,阳澄湖大闸蟹实施了原产地保护,“太湖牌”大闸蟹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四是逐步扩大规模高效渔业面积,现累计达到49.2万亩,涌现了太仓市双凤镇西川水产养殖场、吴中区临湖镇新南渔场、吴江市平望镇顾扇村、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村等一批高产高效的养殖典型。但纵观苏州的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似乎有些类同,绝大多数以虾蟹鱼混养为主,只有在吴江有一些较大规模的加州鲈鱼、南美白对虾、甲鱼、鳜鱼的养殖区,而且由于病害难以控制,养殖风险大等原因,鳜鱼、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规模还在逐渐缩小。这样的渔业产业结构不利于增强苏州渔业的竞争力,如近几年来阳澄湖、太湖大闸蟹等品牌不断受外地大规格蟹的市场冲击,使地方经济遭受很大的打击。因此,我们不但要规划不同养殖品种的功能养殖区,而且要化财力、物力、人力(科技人才)主攻某一养殖品种的养殖技术,如鳜鱼、加州鲈鱼、黄颡鱼、南美白对虾,突破其养殖技术瓶颈,降低养殖风险,恢复养殖者的生产信心,培育特色产品的产业区。增强苏州渔业整体竞争力。从功能结构上分析,苏州市渔业内“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在稳定增长水产捕捞业的同时,不断扩大水产品加工规模,初深加工能力达到5.5万吨。休闲渔业加快发展,建成休闲渔业基地43家,年直接经营收入达1.5亿元,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建议以后的方向是瞄准上海和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消费人群,利用苏州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自然资源,围绕自然生态和产业特点做大做特休闲渔业,加大渔业三产的经济贡献率。

(四)加强地方渔业法规建设,做到水产品质量的依法监管,率先制定并实施“水产品无追溯体系不得上市”法规

近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影响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持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水产品质量竞争力是一个地区渔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关系着该地区渔业的生存与发展。苏州市渔业管理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健全水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等监管制度,加快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品牌的管理,提高“三品”的影响力,加大创名牌、保名牌力度,加快阳澄湖大闸蟹、太湖大闸蟹等品牌的整合,使这些品牌产品畅通销往海内外。但是在近几年抽检样品中还时常查出违禁药物的残留及有害物质的超标,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任重而道远。2010年11月,国家商务部信息,中国将扩容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从目前的10个试点城市扩展到全国,相关品种也将由目前的肉类蔬菜试点扩展到其他农产品,最终变"点监管"为"链监管",形成"无法追溯来源不得上市,上市农产品都可追溯"的市场准入制度,并于今年年底出台一批购销要求、等级、包装、标识、储存、保鲜、追溯等标准。建议苏州率先制定并实施“水产品无追溯体系不得上市”的法规,组建水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和质量检测监管队伍;建设追溯体系,使各流通节点的信息互联互通,形成来源可追溯、责任可追究的追溯链条,切实监管影响水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把大型批发市场尤其是一级批发市场全部纳入试点,把超市纳入“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范围,建立“超市+渔业经纪人+渔民”的新型渔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力推电子化统一结算,同时进一步提高水产品生产的集中度,把产能向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渔业企业集中。促进苏州渔业产业快速升级。

(五)积极拓展渔业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发展苏州现代渔业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保护广大渔农民发展水产养殖的积极性和根本利益。政府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利用地方财政,实行一系列高透明度护渔政策。在小农经济向规模化现代渔业转型进程中,政府财政的高透明度护农政策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如在确保产品质量与使用效果的基础上,推进“全市优质渔用生物制剂推广应用补贴”政策,明确在示范区渔民购买一定数量优质生物制剂给予一定补贴。这一绿箱政策,将大大地推动优质生物制剂的生产和使用进程,既减少了有毒有害药物的使用量,降低水污染程度,又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政府还应做好一般工作,率先推出渔业政策保险和渔业担保。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联合有关部门,在渔业落实渔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渔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渔民生活后顾之忧。推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制度,探索切实可行的投保办法,如个人、集体、政府共同负担的办法,建立渔民社会保障制度。同时,积极开拓多项渔业险种,积极为渔船、渔民提供保障。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渔业生态损害和环境污染补偿机制。对于因城市开发、工程建设、渔业环境污染致使渔民失水造成的损失,借鉴失地农民的做法,要提供合理补偿,并积极借鉴各地经验,对失水渔民设立养老金政策。

渔业养殖技术篇6

关键词:淡水渔业;高效率;规模化

中图分类号:S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64-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淡水渔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这既是一个新的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淡水渔业属于农业的一个分支产业,而“三农问题”和“如何让农民增收”又是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和关心的,因此淡水渔业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根据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淡水渔业结构,建立现代化淡水渔业发展模式,实现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目标,保持我国淡水渔业稳定、高效、健康发展,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摆在我国水产养殖面前。

1 发展淡水渔业所面临的问题

1.1 养殖面积大幅下降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加上渔业自身污染,养殖水域受到严重污染,同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不够,使淡水渔业养殖面积大幅下降。

1.2 养殖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设施落后,技术不高,养殖人员业务水平偏低,仍以传统生产模式为主,通过投饵、施肥的方式进行养殖,产品单调,产品质量较低,以常规鱼类养殖为主,养殖者普遍缺乏按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的能力,品质不优,养殖效益不高。缺乏生产经营管理先进的理念,缺乏先进的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的高科技养殖装置。

1.3 淡水渔业的发展不具规模化

淡水渔业基本上以家庭承包方式经营,属于分散的个体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产业化程度不高,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其产品的开发能力和竞争力明显不足,抗风险能力偏低,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严重影响淡水渔业整体发展。

1.4 基础设施落后

当前,部分淡水养殖的池塘仍然缺乏一定的电力和进排水的能力,实行的都是靠人放入苗种,完全依靠自然气候来收获。特别是有部分池塘的塘埂有坍塌的现象存在,导致池塘变得越来越浅。并且,基本上仍然是传统的技术和手段,机械化的使用程度不高,基础设施不加强建设,排灌设施过分老化。另外,病害防治以及苗种体系建设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水产品加工及饲料等相关的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2 提高效率促进淡水渔业的发展

2.1 加强养殖水域的质量控制

养殖水域的质量是保证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政府水务部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明确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思路,处理好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关系,结合政策法律法规,加大监督与执法力度,防止和减轻养殖水域受到污染,从而保证淡水渔业的高效发展。

2.2 提高科技水平达到高效发展

在科研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淡水渔养殖的科技含量。加强开展多种形式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淡水渔养殖者的专业水平,积极推进淡水渔业产业化,以促进淡水渔业的高效发展。

做好引进先进的养殖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高水平人才的工作。对引进外来品种进行驯化养殖研究,加强选种育种的研究,定向培育优良品种,加强适合于池塘集约式养殖的品种和养殖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养殖配套技术,优化养殖环节,不断提高淡水渔业的产量和效益。

加大科研经费投人,做好基础应用研究,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储备,促进科技开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积极推广淡水渔业各种生产技术,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建立并完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利用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将先进的育种技术、防治病害技术和养殖技术推广到生产第一线,提高淡水渔业养殖的整体技术素质;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培养和造就技术能手,在机械化养殖、工厂化养殖,生产管理自动化、品种良种化、生态环境改良以及经营专业方面、服务社会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将先进的技术推广开来。

2.3 加快淡水渔业择优养殖的发展

选择优良品种养殖是淡水渔业高效化发展的关键。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重点推广淡水渔业的优良品种养殖,实施名牌战略,创立名牌产品,采用良种生产许可证制度,促进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并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品种养殖,不断推出大批适合市场需求的高档优质水产品,以增强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3 淡水渔业的规模化建设

3.1 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产业规划,调整区域布局、品种选择、生产规划,并积极发挥好水产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作用,促进支柱产业培育工作向协调、健康、有序方向发展,以形成产业化与规模化。

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中心,针对淡水渔业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促进养殖结构优化,开展网箱养殖、大水面增殖、立体养殖等多种模式的养殖,大力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品,创立企业品牌,率先做大做强做优。

3.2 扶持龙头企业,做好产业化发展

坚持政策导向,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模式,实现规模化经营,是淡水渔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利用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淡水渔业,吸引投资,引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建立一大批在养殖、良种培育、饲料加工、销售经营、产品深加工等环节起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并重,增强龙头企业在加工购销方面与群众性养殖生产增加融合度,使小规模的生产经营与大市场连结起来,达到优势互补,促进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同防患和抵御市场风险,从而最终带动淡水渔业高效规模化的发展。

3.3 提高淡水渔业的整体素质

淡水渔业通过发展产品深加工、服务业,不仅提高产品附加值,而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更是淡水渔业整体素质提高的标志。通过龙头企业采取创品牌、占市场、增效益,来促进生产的良性高效发展模式,延伸了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促进产业综合实力的提高。

水产加工业属于朝阳产业,目前大批加工企业具有优秀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水准产品开发技术,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并由初加工转向精、深加工,进行多次增值。水产品加工正向系列化、多样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质量有所提高。水产加工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必将带动淡水渔业产业的升级。

推广淡水渔业的多样化养殖方式,大力提倡生态渔业、立体渔业、休闲渔业和旅游渔业,把淡水渔业与服务业充分结合,既满足市场规律的要求,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4 结语

淡水渔业的高效率与规模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调整产业结构,综合布局的基础上,转变传统养殖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做好技术推广工作,采取科学养殖的方式,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品,同时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做到创名牌、占市场、增效益,通过大产业带动小产业发展,小产业促进大产业进一步发展,扩大规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达到提高整个淡水渔业整体素质的目标,服务于人民生活。

参考文献

[1] 范明生.市场经济下的水产养殖业发展思路[J].科学养鱼,2002,(5).

[2] 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2001)[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 孙云潭.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现代渔业信息,2003,18.

渔业养殖技术篇7

渔业局(处)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省水利、渔业工作会议精神,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宗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以增加渔业效益为中心,以农(渔)民增收、行业壮大、财政增税为目标,依靠科技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强化法制建设与渔业环境资源保护,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建设无公害水产品示范基地,加快工程化稻田养鱼和休闲生态渔业发展,努力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完成了各项年度工作目标任务。200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7.2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0.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和4.8%,全省渔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回顾一年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2005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修订后的《凤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于8月3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审议通过,10月1日起施行。制修订《凤珇省渔业船舶监督管理办法》报省政府法制办,《凤珇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管理办法》厅务会审议通过下发执行。

2、继续做好全省水域滩涂养殖证核发工作,全省核发渔业水域养殖证527本,发证面积3600公顷,累计完成全省核发任务的88%。

3、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建设榆阳区牛家梁等2个生态渔业示范点,建立冯家山水库渔场等4个冷水性鱼类养殖基地,全年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94亩,其中高标准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2935亩,示范点亩均增加收入381元。

4、完成了团头鲂养殖技术规范等2个地方标准的起草和送审,申报农业部渔业行业标准制修定项目4个,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组织完成石头河水库渔场、西安水流渔场等3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工作。

5、太白胥水河部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国家环保总局正在评审待批,省政府向全社会公布了《凤珇省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新批准建设陇县、洛南2个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完成了2005年度渔业水域环境公报和水产疫情公报的。

6、编制完成全省渔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大纲,“七大体系建设”建设规划报省政府,编制申报13个渔业项目报有关部门5个已被立项下达计划,全年累计落实中省基本建设资金12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400万元。做好了渔业年报、半年报、季报等统计工作,编制完成15个渔业重点项目进入“项目储备库”,农业部支持我省7辆渔政车和2艘渔政船交付使用。

7、全省举办渔业计划、统计、推广、养殖、技能鉴定等培训班6期386人次,组织开展3次渔资市场整顿和打假活动,严厉打击破坏水生野生动物等渔业违法行为。全省累计查处渔事违法案件523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64万元,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4多万元。

8、全面启动渔业船舶监督管理,做好全省渔业船舶登记检验以及船员培训和发证工作,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管,整顿和取缔“三无”渔船,全省有7艘渔政执法船经国家渔政监督局批准公布。

9、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完成政协委员提案2件、人大代表提案3件的回复,渔业信息40多篇,组织基层80多名职工参加四川农业大学专、本科学历教育。“池塘生态渔业技术推广项目”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存在的问题

1、转变作风,加强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今年,渔业局(处)按照厅党组统一部署,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动力,紧紧围绕渔业发展主题,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坚持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做好了新一轮行政审批审核事项精简工作,在年初召开全省渔业工作会议上,早安排、早布置、早落实,推进了全省渔业工作顺利开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渔业局(处)把认真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渔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四中全会精神上,结合渔业工作实际,自觉地创新执政理念,增强执政能力,不断推进渔业行业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通过继续深入推行基层评议制度,做好省水产供销公司、养殖公司企业改制的协调指导,并进一步研究特点,把握规律,落实措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政策引导和制度建设,规范综合政务运行管理,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重拳出击狠抓落实,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抓党风、促政风、带行风,有效促进全省渔业行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2、整合资源,进一步做好渔业结构调整工作。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主题,着重围绕解决“三农”增收问题,从有利于加快全省渔业发展,有利于规范渔业行业管理,有利于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出发,在年初全省渔业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渔业结构调整工作思路和目标。一年来,渔业局(处)在全面总结“十五”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基础上,立足当前全省渔业资源和水产品市场需求,进一步整合渔业资源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一是以水产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作为关键,更新改造全省现有水产良种繁育场站,积极引导引进和繁育名优新品种。西安市名优养殖品种35个,名优养殖面积达4500亩,占到全市养殖面积的15%;咸阳市引进河蟹3.4万只在三原试验养殖产量2100公斤、产值8.4万元、亩均收入1267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汉中市汉台区引进杂交鲶、鲈鱼、河蟹等名优品种试验养殖面积达1200亩,走特色水产养殖路子成效显著。洋县、城固县在小水库试验鱼猪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渔业产值达40万元,比过去水库单一养殖模式成本降低20%,水库纯收益提高15%,为改变水库传统单一养殖模式积累了好经验。二是大力拓展水产养殖领域,充分挖掘沟、河、库地等宜渔资源综合开发,在陕南、陕北等一些地区重点发展了水库、淤地坝渔业,在一些有条件地方引导发展工程化稻田养鱼,对全省秦巴山区冷水资源进行规划利用,全省优质、高效、无公害等健康生态渔业得到快速发展。西安市投资120万元建成鲑鳟鱼类良种示范场,填补了该市冷水鱼类养殖苗种生产空白。宝鸡市在冯家山水库渔场引进鳟鱼、鲟鱼试验养殖,苗种成活率均达到80%以上,新增冷水鱼养殖面积1200平方米。安康市实施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1932亩,亩产水稻643公斤、亩产鱼68.2公斤、亩增纯收入438元、亩均产值比项目实施前净增长89%。三是抓住今年鱼价提升的有利时机,转变过去渔业养殖生产和经营思路,依靠市场和经济利益驱动调节,广泛吸收大批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渔业生产,鼓励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机制,加快了休闲、加工等渔业二、三产业的发展,全省渔业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今年,西安市有350家渔场发展休闲垂钓业,带动旅游观光、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仅休闲游钓收入产值达1.4亿元,占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的30%,渔场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汉中市围绕“鱼”做文章,以人性化的经营理念,吸引城乡居民消费娱乐,已形成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100处,进一步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

3、强化执法,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一是本着“细化、完善、突破”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渔业管理体制,明确渔业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填补渔业管理中的空白,配合省人大完成赴外省法制调查研究任务,组织专家学者反复研讨修改,修订后的《凤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在8月3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于10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明确了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构的设置和工作职责,增加了对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程序和管理规定。特别是突破上位法,明确规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产品的质量监督工作,销售的水产品须经水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方可上市,把渔药和渔饲料(包括渔用添加剂)等渔需物资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管权限,逐步从畜牧兽医部门调整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解决了渔业行政部门多年无权对渔药、渔饲料生产和经营实施监督管理的空白,走在了全国渔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前列。二是进一步做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和修复,在汉江实行封江禁捕和开展鱼类增殖放流,组织召开了全省大鲵人工自然生态繁殖座谈会,整顿检查已批准大鲵驯养繁殖场,依法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严厉打击各类渔事违法行为,全省累计查处渔事违法案件523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64万元,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4万元。全省利用社会和民间资本过千万元投入大鲵驯养繁殖,汉中市大鲵驯养繁殖场有30组亲鲵产卵、孵化稚鲵5000尾,为进一步开展大鲵驯养繁殖试验研究积累了经验。三是加强全省渔政执法体系建设,严格渔业船舶登记检验制度,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和整顿全省渔政执法着装,配置改造基层渔政执法装备。目前,厅党组同意成立省渔政监督管理局并加挂省渔业船舶检验局牌子的请示报省编办待批,制定《凤珇省渔业船舶监督管理办法》报政府法制办,农业部支持我省的7辆渔政车和2艘渔政船交付使用,西安市渔政监督管理站正式成立,咸阳市渭城区渔政管理机构经政府批准成立,宝鸡市将渔政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的申请已报人事局待批。四是加快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设,申报太白胥水河部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专家评审待批,省政府向全社会公布了《凤珇省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新批准建设陇县、洛南2个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为进一步推动了全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

4、加大监管,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贯彻实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为契机,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对渔业生产和水产品质量监管,为确保消费者能吃上“放心鱼”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健全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法规。10月1日起施行的新《凤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中,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在水产苗种引进繁育、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水域环境污染和从事污水养鱼、水产品销售市场准入、渔药等投入品监管、无公害水产品管理等方面,突破上位法对其相关机构建设、人员配置、监管程序、具体权限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从法律程序上确立了渔业行政部门负责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地位,提供了实施质量安全监督的法律依据,为全面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监测、防疫检疫、产品认证体系。省渔业水域环境及水产品质检中心在“五一”、“十一”、“春节”等社会重大节日,对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销售的50个水产品120个参数进行抽检,在黄河流域(凤珇段)及全省重点养殖水域布点取样进行监测;省水产病害及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在生产旺季深入一线开展病防检疫工作,进一步强化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各市相关机构和技术人员积极主动配合开展工作,有效加强了对渔业水域环境状况和水产病害疫情的监测。三是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狠抓鱼药、饲料等渔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积极开展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深入开展渔资市场整顿和打假活动,做好了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工作,有效提升了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结合渔业水域养殖证核发工作,制定《凤珇省无公害水产品管理办法》下发各市执行,大力推行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快了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认定工作,引进渔业新技术改变传统养殖模式,营造发展特色渔业的氛围,打造优势绿色渔业品牌,全省高效、健康、生态、规模渔业发展趋势基本形成。截至11月底,全省完成了石头河水库等3个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核发渔业水域养殖证527本,发证面积达3600公顷,累计完成全省养殖水域核发任务的88%。

5、依靠科技,为渔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面临机构改革、事业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等困难和因素,技术人员开展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力度不大,大部分单位都在忙于维持单位正常运转。一年来,渔业处组织人员深入基层体察实情,了解困难并协助想办法、出举措,引导技术推广和科研机构克难奋进,并进一步强化了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组织制定全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省水产科研所和省水产总站,组织40名省级技术人员深入一线,选派8名技术员常年驻示范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渔民的培训力度,大力推广名优水产品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引导渔民群众自觉利用渔业养殖新技术,在全省各地举办渔民养殖技术培训班6期264人次,努力提高渔民自身素质,确保了全省重点渔区养殖技术指导;二是引进名优水产良种典型示范推广,落实大银鱼水库移植增殖项目面积31万亩。继续实施稻田工程化生态养殖、湖泊水库养殖增殖等4项渔业骨干技术项目,目前已落实推广面积21万亩,其中: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94亩,新增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2935亩,名优水产品繁育及养殖技术面积5043亩,盐碱滩地和风沙地区塘库生态渔业技术面积8300亩。三是制定渔业行业技术标准,开展渔业科技计划和规划工作,完成了《工程化稻田养鱼技术规范》、《团头鲂养殖技术规范》2个地方标准的起草和送审,申报农业部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4个,在总结评估论证“十五”期间渔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四是集中全省渔业管理、生产、研究、开发等方面力量,从技术、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为农(渔)民搞好服务,大力开展渔业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有效促进了全省渔业科技成果转化。2005年,“池塘生态渔业技术推广项目”通过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验收鉴定,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已申报凤珇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一等奖待评。“沿黄低洼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项目”研究成果报告已编制完成待鉴定验收。

6、依靠项目,加快渔业基础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大渔业资金筹措力度,项目建设资金争取成绩显著。一是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搞好基本建设项目的编制、论证和申报,上报中省有关部门秦巴山区水生动物保护区、省冷水鱼良种引种繁育中心等13个渔业重点项目,有5个已被批准立项下达计划,首次申报农业部的3个科技示范场项目已被批准立项,全年累计落实中省基本建设资金12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400万元;二是加强渔业在建项目的监督管理,完成5个中央国债基建项目的初步设计、招投标和前期建设审查批复,配合农业部开展1998年以来16个渔业国债基建项目的财务审计和自查自咎,确保了在建项目保质保量按计划实施;三是组织开展渔业生产年报统计,配套建设渔业行业优惠政策,在良种引进繁育、病害防治、新技术试验推广、水生野生动物救护、渔政装备配套等方面积极争取公益性投资,特别是针对去年受灾地区渔业灾后重建和修复,多渠道想办法筹措资金,保证了渔业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2005年,太白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完成项目投资约380万元,建成土建工程面积2200平方米,装备1辆越野渔政执法车;省渔业病害防治环境监测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完成投资300多万元,监测手段和检测能力大幅度提高,可承担全省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测和评价;省团头鲂良种场项目完成投资180万元,经过试运行发挥了阶段生产效益,对解决凤珇及相邻省份苗种供应严重不足等问题起到了缓解作用。四是根据全省渔业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编制了11个专项工程建设和渔业7大体系建设规划,组织召开全省渔业基建项目管理及规划工作座谈会,编制完成了全省渔业“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大纲。《西安市渔业发展规划》6月4日经市政府审定批准实施,成为全市今后渔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余各市的渔业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五是贯彻新《凤珇省实施〈渔业法〉办法》有关规定,履行法律赋予渔业管理部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法定职责,向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在省级新增财力中增加水产补助费的请示》,多种渠道积极争取政府公益性资金投入,以进一步加快支撑全省渔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六是全省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初具成效。西安市已建成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3处,零售市场200多处,新建的北郊朱宏路鲜活水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鲜活水产品达4万吨。汉中市过街楼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目前已建成2000m2批发楼、3000m2交易大棚,设备先进、配套完善、功能分区明确、规范有序、物流畅顺的西部重点水产品批发市场。

一年来,渔业局(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厅党组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如:渔业工作仍未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渔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无公害、绿色水产基地建设和认证进程缓慢,良种引进创新力度不够,渔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开展工作活力不足,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够多,指导方式还不够适应,服务工作还不够到位等等。明年,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整改,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压紧逼,夯实责任,确保渔业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2005年工作打算

2005年,渔业局(处)将以十六届四中全会为指导,以农(渔)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强化依法行政和渔业资源保护,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规范行政管理工作程序,加大服务和督办力度,构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工程化稻田养鱼和休闲渔业发展,大力发展渔业区域经济,努力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增加渔业在全省大农业中的贡献份额,努力完成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的各项任务。

全省计划完成水产品总产量7.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2.0亿元,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编制完成全省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报省政府审批。继续抓好渔业前期项目的论证与申报,多渠道申报项目争取建设资金,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完成10个重点渔业项目的论证和入库,加大对渔业在建项目资金的财务审计和监管力度。

2、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优质、高效、无公害渔业发展的典型,切实加强渔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继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落实工程化稻田生态养殖等4大渔业骨干技术推广任务,计划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00亩,其中新建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1000亩。

3、深入贯彻实施新《凤珇省实施〈渔业法〉办法》,进一步落实渔业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发放任务,组织开展渔资市场打假和水产品药残专项整治活动,试点开展水产品销售市场产品检验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推广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技术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标准,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大、产品优、市场前景好的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生产基地。

4、抓好渔业环境资源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开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和病害防治,继续加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太白胥水河部级、秦巴山区省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立项,严厉打击电炸毒鱼、非法捕捉和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物行为。

渔业养殖技术篇8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和我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渔业“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把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作为我市现代渔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坚持把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现代渔业建设的中心环节。强化科技创新、强化成果转化、强化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

二、主要活动内容

1、开展渔业科技入户行动。一是结合民生工程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等,培训养殖者约4500人。二是切实做到科技入户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切实把科技入户工作不断的推向深入,为增加农(渔)民经济收入做出新的贡献。科技入户,就是要为渔民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帮助渔民解决好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帮渔民办好事,办实事。要以示范典型作用推动科技入户工作,根据科技入户规模的大小和户数的多少,按10%—20%的培育典型户,典型户要有专门的联系人和专门的技术指导人员,使典型户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三是春季渔业科技下乡咨询服务活动。利用春季大约一个月的时间,组织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全面深入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渔业科技咨询服务活动,帮助广大水产养殖企业、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养殖大户解决实际技术问题。

2、依托省科研所及院校,开展中华鳖、大鳞副泥鳅F1代、淮河鲤等良种选育研究和遗传资源保护。5-6月和9-11月继续喜佳公司“省鳖类良种繁育及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良种选育,大鳞副泥鳅F1代选育及推广,3月底开始淮河鲤选育,并争取建立工程中心。

3、黑鱼健康养殖及名优苗种推介现场观摩交流活动。4月初,在怀远举办各县区推广机构及养殖户现场会,约30人,开展技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并现场观摩,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4、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建设活动。组织开展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区)互查交流,规范示范场(区)建设,优化技术服务,提升规模档次,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升我市水产健康养殖水平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半年开展18家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

5、开展渔业科技行动。推广微孔增氧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以及饲料投喂技术、病害生态防治技术,开展以推介优质苗种、饲料、渔药、投入品、机械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渔资推介活动”。进一步推进“池塘健康养殖单产效益倍增计划”。通过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配套和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实现池塘养殖产量效益倍增,养殖环境优化,水产品质量安全。

6、依托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重点对无公害生产基地、水产苗种场、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养殖水体及养殖产品进行例行抽样监测,为养殖生产过程的水环境质量和水质调控提供技术服务,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7、开展常规病害测报和重大疫病监控工作。进一步扩大测报网点,增加监测频率,提高测报精准度,及时预测预报信息,加强重大疫病监测防控。

四、工作进度

活动分为动员部署、组织实施、总结考评三个阶段。

1、3月动员部署阶段:制定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部署落实相关措施。

2、3-11月组织实施:全面组织实施阶段,细化行动方案,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并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3、12月总结考评:对科技促进年进行绩效考核,并开展总结交流表彰活动。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渔业主管部门要提高对开展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其作为建设现代渔业、促进渔民增收、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市农委成立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组织领导。各地要成立工作小班,为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2、突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各县区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和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合理安排进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

3、精心组织,扎实抓出工作成效。组织水产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以及学会、协会、水产企业和广大渔民积极参与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要紧紧围绕广大渔民群众对科技的迫切需求,以水产健康养殖为重点,不断创新科技服务方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欢迎的科技服务活动。要把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与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着力培育渔业科技示范户,扩大辐射带动范围。

4、争取支持,保障活动顺利开展。进一步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渔业科技工作的支持,多渠道筹措经费,推动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全面开展;要为渔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创造条件,确保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顺利开展。

上一篇:脑卒康复护理范文 下一篇:生物燃料好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