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运筹学范文

时间:2023-10-23 11:16:17

博弈论运筹学篇1

博弈,词语解释是局戏、围棋、。现代数学中有博弈论,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表示在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主体根据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理论。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博弈是中国古代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有:六博、双陆、打马格、围棋、和象棋,是古人展现智慧、运筹争胜的重要方式。六博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双陆源于西域,是三国至宋元间流行的棋类游戏;打马格是宋代极其流行的游戏;围棋和象棋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意志的结晶。

(来源:文章屋网 )

博弈论运筹学篇2

上篇:埃尔文·罗斯

曾经辍学的博士生

1951年,罗斯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普通犹太裔家庭,父母亲都是高中老师。在这个以勤奋和教育为重的犹太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再加上父母的影响,罗斯受到了良好的启蒙。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数学、逻辑等方面的特长。

然而,罗斯在20世纪60年代末读高三的时候,做出了令人吃惊的决定:退学。他回忆说:“我那时学习缺乏动力。”事实上,罗斯当时就读的学校地处纽约的贫民区(皇后区),对于很多精英阶层和上流社会出生的子弟来说,学校的整体状况不尽如人意,这可能是罗斯退学的原因之一。所幸的是罗斯并没有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退学以后他在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读了一个工程类的周末班,并在那里崭露头角。一位教授惊奇地发现了罗斯的数学天赋,为了不让这块璞玉埋没,教授找罗斯郑重地谈了一次话。在这位“伯乐”的鼓励下,罗斯重返校园,并从此踏上了学术研究之路。

1971年,年仅20岁的罗斯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随后他赴斯坦福大学攻读研究生,并于1973年获得运筹学硕士学位。1974年,也就是在获得运筹学硕士学位仅仅一年后,23岁的罗斯获得了斯坦福大学运筹学博士学位。运筹学是运用数学工具去组织、统筹许多变化因素的综合学科,罗斯曾说:“我一直很喜欢研究如何利用数学的手段来让世界运转得更加顺畅。”

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罗斯主要在博弈论、市场设计和实验经济学等领域进行研究。作为研究博弈论的数学家,罗斯对经济学有自己独特的领悟。他在讲课时经常告诉学生们:“应该努力将自己做的事情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相联系。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善于利用数学工具去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不仅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科学的一部分。”

罗斯这样说,自己也是这样去做的。他正是运用博弈论的数学工具,通过研究市场和稳定配置,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全新分支——市场设计。事实上,市场设计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用经济学上的话来说,假设人们的行为是按照博弈论所描述的方式进行的,并且按照社会选择理论对各种情形都设定一个社会目标,那么市场机制的设计就是要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博弈的均衡解最接近预设的社会目标。

罗斯在接受中国记者的采访时说:“市场设计在中国有着很多机会,市场设计的出发点是通过所设置的规则让参与者决定有效的结果,而不是代替市场做出决定,这是市场设计与中央计划最重要之区别。”一个市场机制被设计出来并被采纳与执行之后,市场自身将形成一个持续的生命力。配置理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要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之后,再做出选择。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旦资源配置不合理,将会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考虑到经济学上的情况比较专业,我们不妨对罗斯巧妙地运用博弈论的数学工具解决了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难题,作为实例介绍,以期让读者对这种设计有一个简略的了解。例如,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医学院毕业的女学生占比首次超过了10%(现在大约是50%)。随着医学院临毕业的女医师数量的增长,医学院学生之间结婚的数量也随之攀升,这就造成了许多小夫妻或情侣期望能够在同一个医院找到实习职位。旧系统很难满足学生夫妻希望在同一医院实习的要求。罗斯重新设计了一套新系统,设计的新算法让夫妇根据成对的职位(即把2个地处一院的职务配对)来表达他们的偏好,以此来寻找稳定的配对。新系统投入使用后,全美医学院的毕业生每年被顺利地送往2.5万个实习岗位,他们找到了心仪的医院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

又如,罗斯运用市场设计理论和数学头脑,为纽约的高中生解决了入学匹配的难题。以前公立学校招生计划采用密集接收的系统,存在很多缺陷。每个学生根据优先顺序递交学校志愿名单,但学校一般首先在报考该校的第一志愿的学生中选择生源。如果你的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第二志愿也可能已经招满了也不会录取你。所以如何填报第一志愿非常重要,很有可能因为考虑到录取风险,学生会在第一志愿选择一个不太受欢迎的学校,以防一旦不录取第二志愿、第三志愿都录不上。这样一来,有些优秀的学生因为自我评价偏低而失去了上好学校的机会,同样也有些学校也会因此失去优秀生源,甚至连学生也招不满。罗斯和他的团队利用一种递延接受算法(Deferred-Acceptance Algorithm)重新设计了该系统。首先是秘密提交志愿,每个学生都向第一志愿提交申请,学校根据优先顺序给他们分配座位。第一轮的时候,学校并不会立刻接收这个学生,只是把位置保留下来了。如果还有名额的话,前一轮被其他学校拒绝的学生则会进入该校的考察程序。这样一直轮回下去,直到没有学生申请被拒绝。最后每个学生都会有一次最终分配,根据这种递延接收的算法,学生就很有可能保证被他的第一志愿的学校所接收,当然也可能被其他学校接收。总之每个学生得以分配到每个学校,而且学校也不会招不满。当然,实际情况会更复杂,每个学校还有自己的筛选机制,借助递延接收算法可以让学校和学生更好地利用名单相互选择,更容易被第一志愿录取。罗斯设计的新系统投入使用后,学生的参与率从66%跃升至93%。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大约地知道了,所谓市场设计就是巧妙地运用数学方法,编制出一套程序或方案,使参加竞争的方方面面能够做到各取所需,每一方都是赢家。这在如今关系盘根错节的经济市场中,在形势瞬息万变的经济态势下,实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评价罗斯“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理论学者,同时也直接进行实际工作”。罗斯和他的研究团队改进和完善了纽约高中招生制度、医学院医生分配方案和肾脏捐赠体系等,实现市场与资源相互配置的最优化,是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案例。

多年来,罗斯在学术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出版了《交易的博弈理论模式》(1985)、《匹配的两面:博弈理论模拟和分析的研究》(1990)、《实验经济学手册》(1995)等著作。同时,他也积极研究配对问题应该如何应用于公众的日常生活。他说之所以关心配对问题,是因为人生的很多决策都与匹配相关。怎么选大学,怎么选配偶、选职业、选要去的医院,都是配对问题。他希望通过改变人们自我组织和管理的实用性办法,让生活更高效、更公平。

又如,在美国等待肾脏捐赠的患者名单上有多达8.5万人,每年有4000名患者因器官短缺而死亡,而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捐赠匹配系统的效率太低。罗斯从2003年开始负责设计新系统。对于想捐肾给亲人,但由于血型不匹配无法实现的案例,该系统可以帮助他们与其他不匹配的捐赠组交换器官。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萨利·萨特尔(Sally Satel)表示:“罗斯在肾脏匹配方面的工作,为现代器官移植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罗斯的贡献也为他带来了无数的荣誉,他是斯隆奖(Alfred P. Sloan Prize)获得者,古根海姆基金会成员(Guggenheim Fellow),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还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和美国计量经济学学会成员。生活中的他精力旺盛,喜欢穿牛仔裤、开领衬衫和登山鞋。对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他总是谦逊地表示,沙普利才是真正的诺贝尔获奖者,而他的市场设计项目都有赖于整个团队的密切合作。

下篇:劳埃德·沙普利

他与中国有缘分

1923年6月2日,劳埃德·沙普利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那里是哈佛大学的所在地。他的父亲是著名天文学家哈罗·沙普利(1885-1972),美国科学院院士,担任过哈佛大学天文台台长和美国天文学会会长。

1943年,沙普利进入哈佛大学数学系,同年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空军中士,并很快奔赴中国成都的美军空军基地,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当时,沙普利就展现出卓越的数学天才,曾因为破解气象密码而获得铜星奖章。

战争结束后,沙普利返回哈佛校园,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在美国兰德公司工作一年后,他回到校园,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1954年毕业后,他回到兰德公司,长期在这家美国著名的“战略思想库”公司工作,直到1981年他加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数学和经济系教授。

博弈论领域的独特贡献

沙普利是美国杰出的数学家和经济学家,是继20世纪40年代的冯·诺伊曼(von Neuma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之后,博弈论领域最出色的学者。他的贡献包括随机对策理论、邦达尔瓦-沙普利(Bondareva- Shapley)规则、“沙普利-舒必克指数”(Shapley-Shubik)权力指数等,主要著作包括《n人博弈的价值》(1953)、《随机博弈》(1953)、《市场博弈论》(1969)等。与传统赛局理论着眼于个人间的彼此竞争不同,沙普利的研究讲求合作,这也是他在经济学上的最大贡献。其著名的“沙普利值”(Shapley Value)即在于算出“合作解”,计算3个人或5个人在一场赛局中,通过合作可以获得多少回报。

“沙普利值”由沙普利在1951年首创,对于一个参与者而言,不确定结局(如“”“抽彩”等)的值是以其效用大小和对预期结局的评估来衡量的。同样,当人们希望评价一种对策的时候,就要测量该对策中每个局中人的效用值(即“起到的作用的价值”)。由于“沙普利值”非常直观,且在数学上容易处理,它已成为很多研究的应用手段,这在大型经济模型中尤为突出。例如,交换经济模型已成为许多经济理论研究的焦点,它的主要关键是强调“竞争的均衡”,例如商品的价格是由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方式确定的。然而,通过允许每个独立的联盟能自由地相互交换所拥有的商品,从而可以获得一种合作对策,这种方式被称为市场对策。这样一来,商品的价格就不仅由供、需双方来决定,还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获得相应于市场对策的价格。通过“沙普利值”的处理,就可以平衡这两个方面,从而获得比较合理的价格和配置。这种研究方法在一个大型交换经济中(单个的交易者是无关紧要的),显得尤为要紧。

另外,“沙普利值”在经济理论上的其他应用包括税收模型等。当然,其中政治权力因素则建立在交换经济或生产经济的基础之上(因为它是一种更强力的因素)。此外,确定“沙普利值”的那些公理可以方便地转换使用,来解决诸如以一种“公平”的方式考察配置联合成本等问题。

事实上,沙普利提供的是一个理论上的最优方案。他和数学家盖尔(David Gale, 1921-2008) 共同提出了“盖尔-沙普利算法”(Gale-Shapley Algorithm),提出和发展了匹配理论(Matching Theory)。其研究重点是如何使双方在不愿打破当前的匹配状态下,保持匹配的稳定性;这一机制还可对相关各方试图操纵匹配过程加以限制。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里,稳定匹配问题(the stable marriage problem,简称SMP)是在给定每个元素偏好的条件下,在两个元素集合间寻找稳定匹配的问题。“匹配”就是指从一个集合的元素到另一个集合元素的映射。“稳定”的含义是指两个集合中的某些元素只对另一集合中和自己配对的元素感兴趣,对其他因素不感兴趣。1962年,沙普利和大卫·盖尔(David Gale)证明了对于任何数目相等的男性和女性集合,总有办法解决SMP问题,使得所有婚姻都是稳定的。“盖尔-沙普利算法”就是具体解决SMP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能确保匹配是稳定的。这些方法同时也限制了市场主体操纵匹配过程的动机。以高考填报志愿为例,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让分数最高的人先报,然后让分数次高的人填报,最后直到所有人填报完毕,这样可以确保公平和效率。具体的模型比较复杂,核心思想是确保所有人没有动力偏离均衡。而与沙普利共同获奖的罗斯的贡献主要是在实验和经验检验上,在很多方面印证了“盖尔-沙普利算法”。

他有一颗美丽心灵

从外表上看,沙普利颇像那种糟老头式的学究——在研究室里猫了半天,然后径直钻出来参加宴会,没有半点名人架子。沙普利的学生回忆说他是个标准的数学家,留着大胡子,经常穿着短裤在校园行走。有时候上课时,还会看到他的衣服扣错扣子。不修边幅的沙普利还常穿着拖鞋在校园行走,深思着他所关注的问题。当学生请他帮忙,他完全没有架子,讲话也非常温和。他的学术专长就是将赛局理论运用到经济学上,上课讲的也就是数学理论。

沙普利和1994年诺贝尔奖得主纳什是普林斯顿数学系读博士时的同学,他们都研究数学及其在博弈论中的应用。纳什的传记《美丽心灵》有一章就是专门写沙普利的,说他是纳什生活中的导师和朋友(mentor and friend),并且是终生朋友。事实上,《美丽心灵》这本书的书名就是沙普利建议的,他告诉传记书的作者,纳什有着“敏锐的、美丽的、逻辑的头脑(a keen, beautiful, logical mind)”,其实这也是他本人的写照。

尽管两位获奖者的研究是各自独立完成的,但沙普利的基本理论与罗斯的实证实验相互结合,各类实验和实际设计产生了一个研究和改善众多市场性能的研究领域。稳定配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最佳状态,也是人们所期待的一个目标。而通过市场设计是实现这种状态的一种手段或者方法,它是人们对经济均衡的一种构想。因此,2012年的经济学奖实际上授予的是数理经济学工程。获奖者观察问题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和启示。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即博弈行为)。在这类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下棋、打牌等。经济学家也将博弈论作为标准分析工具之一。而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不仅是军事书,也可以算中国最早的博弈论著作。

博弈论运筹学篇3

【关键词】 基本养老保险 全国统筹 博弈

1 概念界定和研究背景

1.1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全国范围内统一制度规定、统一调度使用基金、统一经办管理、统一信息系统为主线,实现全国基本养老保险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国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基本养老保险管理全国统筹、基本养老保险技术全国统筹等层面。本文中出现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核心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规范统一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全国范围内统筹使用,其覆盖人群包括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农民工、个体工商户、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者。 但全国统筹并不意味着所有省市都按照相同的标准缴费和计发,而是在全国统筹的条件下,在职职工仍按照实际工资水平缴费,灵活就业人员等可以参照当地社会职工工资的平均水平缴费,基础养老金仍以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和个人指数化工资为基数,按一定的比例计发。

1.2 博弈论

博弈论是指研究个人或者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和约束规则下,根据自己掌握的最大信息量,通过一定的竞争行为来使得自己的收益最大的过程博弈论是指某个人或组织,面对一定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在当前实现全国统筹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各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每个利益主体都会从自己的受益角度出发,为了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或者保持自己当前相对有利的地位,可能会做出一些行为,而这些行为肯定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或者阻碍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实施,本文将主要从阻碍的角度来分析某些利益群体可能会阻碍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顺利实施,这些博弈行为包括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以及企业与政府的博弈。

1.3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在未来的20年,老年人口将成倍增长,这无疑会为国家财政带来相应的压力。面对这巨大的压力,我国进行了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尽管如此,但是在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方面,仍在存在层次太低的问题,大部分地区只是省级统筹,甚至有些地区只是市级统筹,这无疑会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地区不平衡发展。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根据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开始准备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并且在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为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 我国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利益群体博弈

2.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为了相对独立的利益体,中央政府放权给地方政府,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以调动地方政府自我建设的积极性,也会在需要的时候对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和补贴。中央政府追求的是全国福利效用最大化,地方政府追求的则是当地福利效用最大化。因此,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方面一直处于动态的博弈过程,它是建立在地方政府利益双重性的基础上的,这一双重性将地方政府推进了两种境地,一是当中央政府在实现全国统筹作出的决策能使本地区总体收入效用增加时,地方政府会主动支持中央政府的决策;二是当中央在实现全国统筹作出的决策能使本地区总体收入效用或暂时受到损失时,地方政府会抵制中央政府所作出的决策。

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其中最关键的是全国统一调剂使用基金,即由中央政府下的社会保障机构直接掌握基金的征收和支出,社保机构依照全国的基金使用情况将资金从养老负担轻的地区调剂部分基金到养老负担重的地区。很显然,这种行为会导致基金调出地区政府的不满意。此时,基金的调出不仅让他们感觉到自由裁量权的减少,也会减少当地的资金收入和使用。这时便有可能会出现政策执行过程中表面敷衍、漏报、假报基金数额的现象,这将会为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政策的彻底执行带来一定的阻碍。

2.2 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也使得各个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作为地方经济利益的代表,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为了追求本地区的利益最大化,经常利用能制定地方政策的权利,构筑各种制度壁垒,出台保护本地区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根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有些省份之间的养老保险基金差异额较大,发达地区的基金结余量远远高于欠发达地区。

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中关于养老保险基金剩余情况中,可以看出发达地区剩余较多的养老基金,通过这些富足的资金,发达地区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劳动人民的养老保险待遇,同时可以利用剩余的养老金支持其他的经济项目,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而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上升就意味着要将基金在全国范围内调配,将资金由积累较多的地区调剂到资金缺乏的地区,同时也意味着富裕地区社会保险待遇给付的下降,甚至可能会出现部分人群的养老金下降的现象,富足地区出于对本地区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必然阻扰这项政策的实施。

2.3 企业和个人的博弈

虽然大多数的企业都已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处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之中,当前地方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偏低,企业缴费率偏高。由此产生企业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企业一般都按照最低工资的标准进行缴费,有些民营企业甚至会漏缴,以减轻企业负担。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后,全国城市就业劳动者都需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统一缴费率,这对某些企业来说可能导致其生产成本上升,生产利润降低,有些外企可能会减少投资,这对当地政府来说也是一种利润的损失,这种情况下,也可能会影响全国统筹政策实施的效果。

同时,个人也有自身的策略行为,由于人是无法准确的预测到自己的未来,而且大多情况下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利益让给别人。因此在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上会出现一些短视行为,如:对于发达地区或收入高的的个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可能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后,是用自己的钱养活别人,甚至有可能会导致自己的养老金的金额大打折扣,领取到的养老金大大低于以前的金额;大部分个人主要是依附于所在企业缴费,容易和企业产生合谋行为,向社会转嫁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责任,出现提前退休和冒领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可能性,减少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增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负担。

3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政策顺利实施的建议

3.1 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

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基本养老保险责任不仅有利于明确历史债务,发展可持续性新制度;而且也有利于中央与地方政府责权分明、财力平衡,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减少地方政府过于依赖中央政府养老金拨款的现象。因此,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基本养老保险责任的划分,实质上是要解决对基本养老保险历史债务责任认定落实、地方政府的财务依赖等问题,若中央与地方政府基本养老保险责任划分不清将会严重阻碍全国统筹的实现。

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行政的方式,向地方政府下发合理的社会保险工作指标,因地制宜的对各个地方政府制定养老保险缴费指标和还款指标,但一定需要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的标准分开;也可以通过与薪资或者职位挂钩的方式,来鼓励地方政府明确自己的债务,及时的解决养老保险旧债、烂债的问题。合理的划分职责,才可以有效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施。

3.2 建立垂直的养老保险机构管理体制

建立全国垂直管理的养老保险机构管理体制主要是因为,当地的社保机构往往会受到当地政府的影响,由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竞争,会使全国统筹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建立一个垂直的养老保险机构管理体制不仅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的漏报、少报养老金的行为,也方便全国统筹方面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剂。可以按照行政区域来划分建立全国统筹的养老保险垂直管理体系,做好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参保人的信息衔接,保证养老金的发放。

3.3 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强基金监管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后必然会出现一定的资金缺口,预算内的资金缺口可以由中央政府进行补贴,预算外的资金缺口则应该由地方政府自主解决。为了确保全国各个地区的养老金的足额按时发放,应该完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可以通过增加基金投资渠道等多种方法弥补资金缺口。同时,也要加强基金的监督管理,确保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按时足额缴费,对企业的养老金缴费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审查,减少并杜绝企业的漏报、少报的行为。

4 结语

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关系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顺利运行的重大问题,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已经有了一部分的政策支持,这对于其在全国的顺利实施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只有实现了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才会更加有利于劳动力在不同地区的流动,有利于减少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更加有利于我国全面、稳定的发展。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选择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这四个利益群体,并简单的分析他们会对该政策的执行可能会产生哪些阻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总之,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仍需要国家、政府和个人的努力和配合,彻底的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实现全国统筹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刻不容缓的既定目标[J].理论前沿,2008(18).

[2]张利军.中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改革路径与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8).

[3]刘志国.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的界定[J].北方经贸,2006,(2):14--16.

[4]赵全军.中央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间利益关系分析[J].行政论坛,2002,(50):17―18.

[5]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6]中国统计年鉴(2013).

[7]发表讲话:http:///20140208/n394592234.shtml.

博弈论运筹学篇4

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直接表现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资困难,该缴的不缴,该收的收不上来。换言之,企业不愿缴纳基本养老保险金,有的企业故意隐瞒工资总额,少缴统筹基金;有的企业转移银行账户,故意拖欠不缴等等。据资料显示,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企业,一方面,有30%的工资总额未计在应缴的基数内;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欠缴金额逐年扩大,1998年企业累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318亿元,1999年达到388亿元,到2000年6月底已达414亿元,其中欠费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15户,欠费额63.4亿元。由于欠缴导致收缴率逐年下降,1992年全国收缴率为95.7%,1993年降为92.4%,1994年降为90.5%,1996年为87%,1998年为89%,1999年上半年为87.6%,2000年,也只有90%,2002年虽然加大了力度,但征缴率也只有90.3%。应收的养老保险费不能及时到位,使原本脆弱的养老保险基金雪上加霜。总的来看,统账结合制度近几年的实践基本上处于收不抵支—费率上升—收缴率下降—费率再上调—仍然收不抵支的恶性循环状态。不能否认,部分企业由于经营状况恶化而无力缴纳保费,但要想搞清楚这种大面积拖欠背后的原因,应该从现行体制设置中的博弈困境入手去分析。

一、我国养老保险金收缴困境的博弈分析

由于制度本身是利益主体在一系列的博弈过程中形成的,而制度在形成后又成为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规则。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是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博弈的一种契约安排,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中存在的大量企业逃费行为其根源在于制度安排本身处于一种非均衡的状态。在这种制度安排中,政府在和企业的博弈时把本应由自己负担的成本全部转嫁给企业和个人,从而使自己成为这一博弈中的“免费搭乘者”,导致现行制度安排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现在我们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现行制度安排中的各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

1.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企业和政府应作为具有理性的个体参与博弈,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如下:

局中人:政府、企业

策略:政府(负担,不负担);企业(缴纳,不缴纳)

支付矩阵:

在这个博弈中,如果政府和企业都决定负担一部分旧制度的遗留成本,那么新的制度便能建立起来。假设这部分成本共有16个单位,其中政府和企业各负担8个单位,而新制度建立后其总收益为20,其中双方各得到10个单位,那么净尽收益为4,或每方都得到2个单位的收益(见左上角)。如果只有一方决定负担,则所有成本将完全由该方承担,该方净损失6个单位成本,另一方将无成本地受益因而获得净收益10(见表右上角和左下角)。如果双方都不负担,那么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就不能建立,则成本和收益都为零(见右下角)。

企业是基于以下两个假设来决定是否缴纳养老金的:(1)政府决定负担;(2)政府决定不负担。可以看出,如果政府作出积极的决定,企业就有作出消极决定的动机,因为那样会使其净收益从2提高到10,如果政府作出消极决定,企业也会这样做,他们的净收益从–6上升到0。如果政府和企业作为理性人都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希望自己成为对方列车上的“免费搭乘者”,但同时都拒绝为别人搭乘,那么结果是每个人都得到0收益,相对于双方都合作的(2,2)结局来说这并不是理性的选择,这样就形成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即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和企业之间博弈的“囚徒困境”。

可见,不管政府作出何种的决策,作为理性人的企业都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希望自己成为政府列车上的“免费搭乘者”,这是企业在与政府的博弈过程中做出的理性决策,即选择逃费而非积极地缴纳养老保险金。

2.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具有理性的企业在作出是否缴纳的决策时,不仅考虑政府的行动选择,而且也会考虑和其他企业之间的策略互动,所以在企业之间也存在博弈。分析这种博弈的前提条件:(1)剔除政府影响,仅有企业参与;(2)企业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博弈模型如下:

局中人:企业甲,企业乙

策略:企业甲(缴纳,不缴纳);企业乙(缴纳,不缴纳)

支付矩阵:

在这个博弈中,如果两个企业都决定负担一部分旧体制遗留的债务,则新制度能建立起来。假设总成本6个单位,每一方承担3个单位,总收益为8个单位,每一方得到4个单位,那么净收益为2或每方都得到1个单位的收益(见左上角)。如果只有一方决定负担,则所有成本将完全由该方承担,该方净损失2个单位,另一方就无成本地受益,因而获得净收益4(见表右上角和左下角)。如果双方都不负担,新的制度就不能建立,则成本和收益都为0(见右下角)。

与前面的政府和企业间的博弈一样,企业甲和乙都将根据对方的决定来选择自己的策略,同时也都希望成为对方列车上的“免费搭乘者”,却拒绝为别人搭乘,所以最终的结果也是双方都作出消极的决定,即双方都选择不缴纳,得到(0,0)的结果,相对于双方合作的(1,1)结果来说,这也并不是理性的选择,这样就形成了企业和企业之间博弈的“囚徒困境”。

所以,目前我国的现状是无力缴纳的企业不交,而有能力缴纳的也在拖欠观望,其最终结果是使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陷入融资困境,导致我国养老保险金的筹资困难。

二、改变我国养老保险金收缴困难的博弈分析

前面我们分析了养老保险金筹集过程中的两个博弈模型,政府如何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改变当前我国养老保险金收缴困难的现状,需要从政府和企业两者的另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博弈入手来进行,这个博弈过程的参与人包括政府(或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企业,其中政府的纯战略选择是检查或不检查,企业的纯战略选择是逃费或不逃费。博弈模型如下:

局中人:政府、企业

策略:政府(检查,不检查);企业(逃费,不逃费)

支付矩阵:

在这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中,a是企业应缴纳的养老保险金,C是政府的检查成本,F是对不缴纳养老保险金企业的罚款。我们假设是C值小于a+F之和,在这个假设条件下,我们来试求解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假设x代表政府检查的概率,y代表企业逃费的概率,给定y,政府选择检查(x=1)和不检查(x=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QG(1,y)=(a-C+F)y+(a-C)(1-y)=yF+a-C

QG(0,y)=0y+a(1-y)=a(1-y)

解QG(1,y)=QG(0,y),得出:y*=C/a+F

即如果企业逃费的概率小于C/a+F,政府部门的最优选择是不检查;如果企业逃费的概率大于C/a+F,政府部门的最优选择是检查;如果企业逃费的概率大于C/a+F,政府部门随机选择检查或是不检查。

同理,现在我们给定x,企业选择逃费和不逃费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QP(x,1)=-(a+F)x+0(1-x)=-(a+F)x

QP(x,0)=-ax+(-a)(1-x)=-a

解QP(x,1)=QP(x,0),得出:x*=a/(a+F)

即:如果政府部门检查的概率小于a/(a+F),企业的最优选择是逃费;如果政府部门检查的概率大于a/(a+F),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逃费,即缴费;如果政府部门检查的概率等于a/(a+F),企业随即的选择逃费或不逃费。

因此,这个博弈过程中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是:x*=a/(a+F),y*=C/a+F,即政府部门以a/(a+F)的概率选择检查,企业以C/a+F的概率选择逃费。这个均衡的另一个可能解释是,经济中有许多各企业缴费者,其中有C/a+F比例的企业选择逃费,{1-(C/a+F)}比例的企业选择不逃费,而政府部门随机的检查a/(a+F)比例的企业缴费情况。由上述博弈过程中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对企业逃费行为的惩罚越重,应缴的费用越多,企业逃费的概率越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下结论:

1.完善社会保障立法,建立相应的养老保险金征缴监察体制。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在具体的养老保险金的征缴过程中,无法可依或无明确的法律法规可依的现象随处可见。

2.对我国企业按经营效益进行分类,按不同的类别分别征收养老保险金,能者多征缴,弱者少征缴。不可否认,当前我国部分企业确实存在由于经营状况恶化而无力缴纳保费,但在不缴、欠缴的企业中仍不乏经营效益很好、恶意逃费的企业,而这部分企业本来是应该承担养老保险金缺口的相当责任的。

3.积极研究探索低效亏损企业的缴费问题。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筹资不足的问题,客观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低效亏损企业的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尽快扭转亏损局面。同时,政府要加大行政干预力度,狠抓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清欠,对拖欠大户实行舆论监督,实施公开曝光制度;对经营情况差、无力缴纳养老保险金及其他经营费用的企业,应考虑拍卖资产予以偿还,或以破产的方式实行优胜劣汰。破产企业在进行资产清算时,要补足欠缴的社会保险费,政策性亏损企业应由政府采取适当措施解决。通过以上措施,努力使拖欠的基本养老保险金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4.加大对不缴纳企业的惩罚力度。在我国的养老保险金征缴过程中,不仅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而且存在着即使发现部分企业的不缴、欠缴保费的行为,政府部门也听之任之,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逃费的积极性。由以上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我们可以看出,加大惩罚金额,即F值,会有效的降低企业逃费的概率。因此,建立一定的养老保险金征缴过程中的处罚条例,对养老保险金的有效征缴关系重大。比如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欠费企业及其领导在评优、出国考察、资信评级、优惠政策、工商年检、劳动监察等方面加大制约力度,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率。

以上只是从养老保险金征缴过程中政府主体与企业主体的博弈过程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当前面临的养老保险金征缴的困境并不是由单方面的因素引起,其中涉及到历史遗留和当前体制安排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政府,更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相信在政府扶持、企业支持、个人积极响应的前提下,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会稳步前进,养老保险金的征缴会一帆风顺。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施锡铨.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孙祁祥.“空账”与转轨成本-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2001,(5).

博弈论运筹学篇5

笔者深信“微波荡漾论”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管理者对于新生股市的希望及认识,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接手后的管理层的希望与认识。毕竟兹事体大;再说为官者又有几人不祈求自己执掌的领域风平浪静、长治久安的呢?然而现实却是那样残酷:迄今A股市场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成长为总市值排在世界第二的壮小伙子了,回眸审视这二十年间的股指走势,但见波澜迭起的奇峰幽谷,“微波荡漾市”却甚为鲜见。难道这二十年的沪深股市,走势都是不正常吗?假如我们承认并尊重现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应该承认:要是都不正常的话,这不正常其实就是正常的了。这里正好用得上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在黑格尔的语汇中,现实=事物的必然性。

本来,波动本身就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完全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大幅升跌不但是股市的基本属性,是必然的,而且是一种常态。这也是和A股二十年的表现一致的,其他国家股市的发展史也印证了这一点。

如果仅仅是个别的股价大幅波动,那还有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但倘使是大盘经常反复呈大起大落的话,那就肯定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了。而导演这一出出好戏的幕后推手,可以是经济的(例如宏观面景气度或业绩),也可以是非经济的(例如纯粹出于资金与筹码的博弈)。但只有在理性的范畴内前者的作用才是决定性的,一旦超出这个范畴后者就成为决定性的了。笔者以虚拟资本通过从价值到价格泡沫的扩张来实现对实体资本的异化来解释股份运动暴涨暴跌的本质:在这一异化过程中,虚拟资本在获得独立性的同时也就获得了泡沫无限偏离价值不断膨胀的自由意志,直至最终走向破裂的末日为止。

虚拟资本异化(表现在股价)的这种特性,和股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度开放的博弈系统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个系统中,博弈过程贯穿于整个股价运动的始终,故股价运动必然受到博弈规律的支配;与此同时,博弈者亦即所有的股市参与者的心理活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博弈的进程,从而使股价波动又不能不为心理规律所左右(引自上期本栏)。由此不难作出判断:博弈是股市的本质属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曾获诺贝尔奖的法国经济学家阿莱曾批斥金融虚拟资本使世界经济成为“”。

行文至此,很自然使人想起前些年曾经成为众矢之的的“论”。将A股市场比作“”,的确容易招来热爱与维护股市的卫道人士愤愤然。但平心而论若去除“”的贬义色彩,股市却实在神似一个精心设计的大赌局――它也分为博弈双方,输赢亦关乎钱,只是把注押在公司的前景与经济的荣衰上。其实现时股市通行的许多术语,例如篮筹、筹码、庄家、爆庄、上下家、套现、出局......等等,无一不是来自。因此正视股市是个博弈的场所、警惕其对赌本质,对于操作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博弈论运筹学篇6

对人类而言,命运与历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回顾中美两国关系史,我们会发现两国的命运是如此的引人注目:在两国的交往史中,能够看到的是经济与政治利益激烈的互动,以及大国间的权力博弈和运筹帷幄。

但要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世界表象,清晰看到尚未浮出水面的海底冰山?也许我们需要的是一把现代的奥坎姆剃刀,剔除一切非原则的东西,牢牢把握住剩下的东西,就接近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了。在中美关系的纷繁世界中,刘明博士的《博弈:冷战后的美国与中国》或许会给我们提供这样一把剃刀。

“博弈论讨论的问题都是在设定的条件下构建的理论模型,它给予我们的是在进行对策分析时开启智慧之门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简单的公式。”正如辩证法不是思维枯竭时的二分法一样,博弈论也不是解决人类自身命运问题时的简单公式。正是在这种基调下,中美间的一个个谜局在博弈论的模型解释中迎刃而解。

冷战已经结束了,中美关系究竟应该走向何方?带着这个疑问,这本书引领我们走进博弈理论所建构起来的世界。瞿秋白曾经说过,人爱自己的历史好比鸟爱自己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翅膀。作者首先提供的就是这对历史的翅膀。对历史的回顾,使人明了中美关系的模式演变。在给出了中美博弈的检验基础――博弈的前提因素――的同时,又引起了我们沉思:历史是否真的存在轮回?

博弈说简单了,就是一场游戏,而游戏者的定位则是整个游戏最开始需要解决的问题。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定位到底如何?通过详尽的资料、严密的论证最终得出了中美之间是“正常的大国关系”这一结论,话语虽然简单,但其背后隐含的力量却是不言自明的,其中的含义更是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游戏的规则确定了,一个个精彩的游戏开始了。中美间朝核问题、、贸易合作与摩擦问题、人权问题无一不是波诡云谲,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作者则以博弈之刀为我们找到了漩涡的中心。

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人们对“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的恐慌已经影响到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而恰恰是作者对这个灰色的理论解读,批驳了这一论调,开启于思考中美关系基本模式的另一种思路。

“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是对的?”这也许是古希腊人提出的哲学史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博弈理论也同样无法回避这样的疑问。博弈理论的解释力源于对现实的抽象、国家理性的假设、信息的假设、学习机制的假设等等,而这些假设都只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片断,而不可能是现实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这个知性动物的全部。

博弈论运筹学篇7

[关键词] 均衡点 得益矩阵 Nash均衡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一个完整的博弈一般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博弈的参加者、各博弈方各自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的集合、博弈方的得益、结果、均衡等。

非合作博弈是现代博弈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基础,而Nash均衡则是非合作博弈的核心部分。用博弈论解决现实纳什均衡是现代博弈论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基础。要用博弈论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决策问题,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其关键在于如何根据行为中的支付矩阵得出纳什平衡点,通过分析决策者的心理活动来得到相关模型,从而依据模型来针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以预防不良现象的发生。

一、非合作博弈

一般地,将不允许存在有约束力协议的博弈称为“非合作博弈”。在该博弈中,每个博弈方的策略都是针对其他博弈方策略或策略组合的最佳对策。事实上,具有这种性质的策略组合,正是非合作博弈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解概念“纳什均衡”。

在博弈论里,有各种各样的均衡概念,上述定义是所有均衡概念的共同特征。而在一个博弈中,可能有多个均衡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在非合作博弈分析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将着重介绍纯战略纳什均衡的定义。

1.纯战略纳什均衡

一般常用G表示一个博弈;如G有n个博弈方,每个博弈方的全部可选策略的集合称为“策略空间”,分别用表示;表示博弈方i的第j个策略,其中j可取有限个值(有限策略博弈),也可取无限个值(无限策略博弈);博弈方i的得益则用表示,是各博弈方策略的多元函数。n个博弈方的博弈G常写成。

有了博弈、博弈方的策略空间和得益的表示法,可以给出纯战略纳什均衡的定义如下:

定义1: 在博弈中,如果由各个博弈方的每一个策略组成的某个策略组合中,任一博弈方i的策略,都是对其余博弈方策略组合的最佳对策,即

对任意都成立,则称为G的一个“纯战略纳什均衡”。纯战略纳什均衡的求解,通常可以采用得益矩阵表示出在不同策略下各博弈方的效益,下面通过囚徒困境问题可进一步加深对纯战略纳什均衡概念的理解。

该博弈问题是1950年图克提出的,它虽然非常简单,但却很好地反映了非合作博弈的根本特征,并且该博弈模型是解释众多经济现象,研究经济效率问题的非常有效的基本模型和范式。其故事如下:

警方抓到两个盗窃犯,惜证据尚不足,遂寄希望于嫌犯自己招供。警方把两个犯人隔离起来,分别审问,交代政策如下: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你招了,另一个人没招,那么就将你释放,另一人判10年;同样如果你不招,另一个人招了,那么你得被判10年,另一个人被释放。如果两个人都招,警方证据就足了,两人都判8年。至於两个人都不招的情况,不用警方交代,两个人都得判,但因证据不力,判得都要轻许多,比如1年。警方最后说,那边还有个警察,对你的同伙交代一模一样的政策呢。

对于囚徒A和囚徒B来说,其双方想法如下:

(1)如果对方招了,我招是8年,不招是10年,还是招划算。

(2)如果对方不招,我招是无罪释放,不招是1年,还是招划算。

(3)如果对方不招,我招是无罪释放,不招是1年,还是招划算。

下面可将双方整个博弈过程的结果用一矩阵形式表示出来。这种矩阵称为博弈的“得益矩阵(支付矩阵)”。

表1A与B的得益矩阵

由于法庭对罪犯分别审讯,因而该问题还可以归结为非合作博奕模型。

其中,局中人集合,1代表囚徒A,2代表囚徒B。两个人具有相同的策略集合:,其中C代表坦白,D代表抗拒的策略。对于策略组合两个局中人的支付函数如下:

由支付函数可以看出,囚徒A的策略是坦白,囚徒B的最佳策略也是坦白,故纳什均衡点为(坦白,坦白)。

在囚徒困境中,每个参与人都能猜出对方的策略,故称这种纳什均衡为纯战略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很深的问题,这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即使两个囚徒在被警察抓住之前建立一个攻守同盟(死不坦白),这个攻守同盟也没有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个人要积极性遵守协定。

囚徒困境问题在经济学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两个寡头企业选择产量的博弈。如果两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卡特尔,选择垄断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每个企业都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但卡特尔协定并不是一个纳什均衡,因为给定对方遵守协议的情况下,每个企业都想增加生产,结果是,每个都只能得到纳什均衡产量的利润,它严格小于卡特尔产量下的利润。

二、纯战略纳什均衡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1.偷水问题

针对盗水现象,供水部门常采用罚款的手段处理那些被发现的盗水用户,但随着居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盗水手段越来越高明,因此被发现的概率越来越小,那么采用通常的罚款手段对防止用户盗水的作用越来越微弱,看来利用新的经济原理、采取新的制裁措施显得尤为必要了。

假定用户每家都有一个水表,而且每家实际用水没有通过此水表。假定水表测量准确无误。

(1)设N家总水表测出的实际用水量为A。

(2)第i家水表所示用水量为,B为N家盗水总和。

不妨设每度水的单价为1元,则供水局对第i家征收水费为即可防止用户盗水,理由如下:

为说明方便,不防简化为两家用户甲和乙,甲和乙都有两种策略选择:偷水和不偷水,在甲和乙之间就形成了一场博弈。

设甲和乙的实际用水量分别为和,偷水量分别为和,相应的得出甲和乙的得益矩阵:

表2 甲和乙的得益矩阵

可见:(1)对甲来说,在不做损人而不利己的事的前提下,他会选择不偷水,因为甲若选择偷水,则他期望乙不要偷水,此时他的最大利益为0,既然利益为0,他选择不偷水也可以达到,又何必劳神又费事。甲若选择不偷水,乙必定也会选择不偷水,因为此时乙无论偷水还是不偷水,利益都为0,在不做损人而不利己的事的前提下乙必定会选择不偷水。

(2)对乙来说,由于同样的道理,他也会选择不偷水这一策略。这样,(不偷水,不偷水)就成了一个纯战纳什均衡点。甲和乙谁改变策略都得不到好处,当然就会维持均衡点,那么这个均衡就是相当稳定的,这样供水部门也达到了防止用户偷水的目的。

另外,即使有人做损人而不利己的事,供水局也有办法对付,那就是对第i家征收水费为,其中.即可达到目的。同样,以两家用户为例,此时用户i所收水费,同样地可得出甲和乙的得益矩阵。

表3 甲和乙的得益矩阵

显然,对甲和乙来说为了使自己得益最大,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不偷水.对于多个用户同样可以进行分析,最后所有的用户都会选择不偷水的策略。因此供水部门只需任意选择一个大于1的a,宣布对用户i征收的水费即是防止用户偷水的有效措施。

接下来,谈谈对偷水用户进行一次性罚款和对偷水量由N家共同分摊做法的无效性.

供水局若发现偷水户i则往往采取一次性罚款M,对用户i来说:

(1)不偷水,得益为0;

(2)偷水,若被发现,得益为;

(3)偷水,若被发现,得益为.但是用户偷水被发现的概率往往是很小的。

假设被发现的概率为P,则用户i偷水损益的期望值为:

因此只有,即时才能使用户不偷水。

假设偷水被发现的概率为1%,用户偷水=100,则罚款M>1000元才可能使用户不偷水。因此一般性的罚款并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

由上可知,利用纯战略纳什均衡理论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现象确实可以进行一定的定量分析,以此做出更好的决策安排。但是本文探讨的只是博弈论的一个很小的方面,对于均衡问题中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等问题本文没有讨论。对于纳什均衡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推广。如日常生活中,小到下棋打牌,大到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国家之间的倾销与反倾销、制裁和报复等,都可以归结为博弈问题。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纳什均衡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全贤唐张健:经济博弈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李本庆丁越兰:环境污染与规制的博弈论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41~544

[5]潘天群: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黄涛:博弈论教程[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

[7]陈芝兰:博弈论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J].经济新论,23-24

[8]RobertGibbons,APrimer in Game Theory,Harvester Wheatsheaf,1992

博弈论运筹学篇8

博弈论心得体会一我学过一段时间博弈论,一些思维过程中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博弈论思想,有两点比较突出的体会。

第一,制订政策或游戏规则,要保证所有人有参与积极性。这来源于“纳什均衡”概念,说起来当然简单。但我自己觉得,以前所知道的这条道理——制订游戏规则要保证所有人有参与积极性——是简单接受,没有逻辑,或者,在直觉层次觉得这是对的,但没有认识到它为什么对。

有本书上说,以后的经济学家必须知道一个“纳什均衡”概念,否则不算经济学家,或者说,玩明白了“纳什均衡”,就像玩明白了“价格”一样,是经济学家的基本功。我赞同。协议必须是能够自动执行的。

第二,千万不能把别人当傻瓜。这来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合理的行为序列必然在每一步上都合理(当然,这里不去探讨“历史理性”),即使存在一点缺陷,也要从“颤抖手均衡”的思路来考虑问题,使自己不要随意使用“触发策略”,保证你好我好(也可以说是“我好,他也好”)。如果把别人当傻瓜,吃亏的是自己,就像那个卖猫的故事。

把博弈论这种技术体系当作世界观,似乎有些危险,但其中的道理我必须重视。以上是一点体会,希望能抛砖引玉。

博弈论心得体会二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赢得更好的结局,也在于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先给大家猜一个脑筋急转弯,问:在什么情况下零大于二,二大于五,五又大于零。答案是:在玩“石头.剪刀.布”游戏的时候。

博弈,就是用这种游戏思维来突破看似无法改变的局面,解决现实的严肃问题的策略。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利益,强者未必胜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无出头之日。因为在博弈中,特别是多个参与者的博弈中,结果不仅取决于参与者的实力与策略,而且还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制约和策略。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屌丝若要逆袭,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博弈论的知识是很有帮助和必要的。

事实上,博弈过程本来就不过是一种日常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先分析他人的意愿从而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而所谓博弈就是行为者在一定环境条件和规则下,选择一定的行为或策略,实施并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比如你身为博士,当面临老板任务的压力和可爱妹纸的召唤的选择时,必要的博弈论知识的应用,也许会助你平安过关。当然,夹在这样一个三节点的博弈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势地位的你,往往只能自求多福了。

博弈论用途很广。博弈论原是数学运筹中的一个支系,其研究运用了许多的数学工具,这仿佛形成了一道阻碍我们初学者与博弈论的鸿沟。但是伟大的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是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面对这条鸿沟,我们不仅要学习数学公式和理论,也不可以忽略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一个不会编程的人照样可以成为电脑应用高手,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可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就像孙膑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但是这并不影响他通过运用策略来帮助田忌赢得赛马。所以我一直很淡定的看待本课的许多数学公式和算法,因为我相信只要我掌握了博弈论的本质,老师您是不会让我挂掉的。

博弈论首先是我们思索现实世界的一套逻辑,其次才是把这套逻辑严密化的数学形式。博弈论的目的在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赢得更好的结局,也在于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说到底,博弈论毕竟只是一个分析问题的工具,用这个工具来简化问题,使问题的分析清晰明了,也就够了。

英勇的博士们,为了碉堡的逆袭,为了老板的任务,为了妹纸的欢心,大家不仅要好好学习掌握这门课,顺利通过考试,更要将博弈的思想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名博弈高手。

博弈论心得体会三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

然而,通过本能所学习的博弈技巧,是既不系统也相当费劲的。因此,人们有必要以一种最为节省的方式来学习策略技巧。而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直接学习博弈论的知识了。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实上,不单一般人应该了解博弈论,各个领域的专家更应该了解博弈论——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表明,博弈论在军事、政治、商业、法律、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已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其中,在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和军事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4年和20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度眷顾博弈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其实,博弈论是如此有趣的学问,把博弈论的学习当成一件痛苦之事,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博弈论。这一点,我们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博弈比较基础的东西是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功底的。然而,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部分博弈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深感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博弈论这一门独具魅力的课程,只是从皮毛上略有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会了一种以博弈的观点来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比囚徒博弈的现象,我以前可能能够猜到结果,但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然而现在可就不同了,相似的问题我都能够用所学的博弈论知识去解释,能够了解其本质了。

博弈论心得体会四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

然而,通过本能所学习的博弈技巧,是既不系统也相当费劲的。因此,人们有必要以一种最为节省的方式来学习策略技巧。而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直接学习博弈论的知识了。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实上,不单一般人应该了解博弈论,各个领域的专家更应该了解博弈论——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表明,博弈论在军事、政治、商业、法律、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已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其中,在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和军事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4年和20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度眷顾博弈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其实,博弈论是如此有趣的学问,把博弈论的学习当成一件痛苦之事,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博弈论。这一点,我们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博弈比较基础的东西是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功底的。然而,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部分博弈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上一篇:监理单位安全生产职责范文 下一篇:道路施工监理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