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20 11:18:42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篇1

[关键词]高职 表演艺术专业 舞台课堂一体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罗润来(1968- ),男,湖南衡山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与设计专业教育及管理;俞晓康(1979- ),男,湖北武汉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表演艺术专业教育。(浙江 宁波 3152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2012年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表演”重点建设专业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F-BY-KC-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13-02

在浙江省、宁波市积极创建文化强省、文化大市过程中,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其中的着力点。其中,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服装表演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化、基层化服务,既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消费需要,也是实现文艺惠民和文化民生举措的必由之路。但如何在创建文化强省和大市过程中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如何在高职艺术教育和文化服务事业中寻找到科学有机的契合点?

一、大众文化服务需求和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办学定位

表演艺术的大众化服务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和演出服务。浙江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工程之一“文化阵地工程”明确提出:以加强县及县以下特别是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阵地建设为重点,形成比较完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力,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改变我省部分基层地区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现状,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权利的要求;加强群众文化产品生产,开展万场演出下乡活动,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坚持服务在基层,为繁荣普通百姓的文化生活努力,坚持开展文化下乡等活动,尤其搞好节庆演出、社区文化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文化活动。宁波市在积极创建文化大市的过程中,也把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大市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不断贯彻文艺服务方针,大力扶持新农村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广场文化等基层文化建设,使基层群众在“物质富有”的同时享受更多文艺作品带来的“精神富足”。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表演艺术专业办学定位,正是基于对以上表演文化事业发展现状的清醒认识,结合对区域文艺人才需求结构、数量、岗位分布等的认真调研分析而确定。首先,我们根据宁波市“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的构想,认为高校表演艺术专业理所应当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表演文化人才、项目和作品。其次,基于当前高职艺术教育的特质,表演艺术专业招生规模扩大,入学门槛较低,生源质量不高,艺术专业的大众化、普及化、基层化培养是高职艺术教育的主流。由此我们认为,在区域文化事业建设大潮中,基层文化阵地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去充实,恰恰是高职表演艺术专业教育的契合点。结合我院表演艺术专业群生态依存格局,我们专注培养“一专为主、德艺双馨、多能兼修”,具备“能唱、能奏、能舞、能编、能教”等应变能力的应用型文艺骨干,去满足基层文化建设和服务所需。

二、演艺大众舞台,构建开放课堂,探索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后,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而宏观地解答“如何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的钥匙,也是构建课程体系、统领教学方式的主脉。表演艺术与生俱来地带有强烈的舞台实践特点,舞台是表演的时空载体,也是表演艺术的灵魂所在,失去了舞台和观众,一切的表演艺术将无从谈起,更无法实现文艺服务的价值和生命力。由此,我们提出“课堂与舞台相结合、教学与演出相结合”,逐步构建“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涵:

1.把课堂当作舞台。教学紧扣表演,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舞台实践的内容,以舞台艺术表演要求作为课堂教学要求,以舞台汇报演出形式进行教学考核和总结评分;除一些专业基础训练课程外,表演艺术专业群的核心课程,如“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其课程内容始终与舞台表演内容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课堂教学场所模拟真实的舞台环境;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作品采取集体评分,并力求搬上校内舞台进行汇报演出,公开观摩。

2.把舞台当作课堂。舞台实践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它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方法。舞台是最好的课堂,观众是最好的老师。既然课堂教学的阵地是大众舞台,最大的教学目标莫过于观众的认可。直接用项目演出和舞台表演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课程有“演出策划与组织”“舞蹈作品排练与创编”等。舞台节目创编和演出的过程就是课程学习的过程,教师以项目化教学方式全程指导,最后让舞台和观众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直接获得真实舞台体验的同时完成课程学习,激发了学习欲望,更好地掌握了课程的要点和难点,同时教学的价值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三、采用“三式”“六进”做法,落实人才培养模式

介入式——我们可以用“请进来、走出去”来概括,首先是行业专家、群艺学者、文艺机构等校外资源充分介入教学,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到授课方式,从市场调研到专业研讨、再到专家讲座、授课,“请进来”的思路全面落实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其次是教学介入到当地文化市场和演出服务当中,走出校园,接受大众舞台演出的检验,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大量参加各种校外演出活动,就是“走出去”的具体诠释;项目式——我们整合音乐、舞蹈、模特表演和化妆设计等专业教学资源,专门成立并运行“浙纺服演艺工作室”作为校企、校外项目合作服务平台,承接和运营各类专业演出任务,并遵照市场规律,将所有主办、策划或参与的演出、文化活动作为项目来经营管理;竞赛式——积极参与和承办各种专业竞赛,以竞赛促进教学,以竞赛激发争先,专业群每年都积极主办、承办或参加国际国内和省市级的专业赛事多项,我们的教学安排在时间上与比赛统筹,在内容上和比赛衔接,既完成了课堂教学,又做好了充分的参赛准备,做到“赛、课”结合,常抓常练;近三年来,专业群学生共在各类演艺大赛和竞技舞台获奖100余项,其中国际比赛获奖5项,全国获奖19项,省市级比赛获奖80余项,连连取得优异成绩。

“六进”泛指演出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会展、进节庆、进部队、进校园”等基层服务阵地。这六个方面服务范围是“表演文化服务”的具体落脚点,这些基层社区、乡镇、企业和公众活动存在着迫切的表演文化需求,而专业人员较为缺乏,学生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期间,主要针对这些对象开展舞台实践,有利于同学们尽快熟练演出业务,了解群众所需,熟悉工作环境。通过舞台演出,既能检验和提高教学质量,又能衔接就业岗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近三年,专业群学生共计演出200多场。通过广泛的“六进”舞台实践,专业办学上游连接课堂教学,下游连接实习就业,进一步体现出“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所在(如图所示)。

四、以专业办学成效和育人质量,检验人才培养模式

“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也是我们对该模式的实践检验和探索过程,几年来,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存在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逐步进行深化和完善。通过课程、教材、师资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等专业基本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尤其用社会服务能力和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与反馈来来验证该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文化服务的大众化,并不意味着文艺作品的大众化与人才培养的平庸化,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技能、素质整齐划一,艺术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和不同艺术潜质,因材施教,口传心授,这些表演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依然被我们所尊重;基层文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大型的文艺活动组织,有小型节目慰问演出,有省市级会展节庆晚会,有企业和社区的内部联欢,还有对老年、儿童的演出培训与指导等,它们不同于大剧院、音乐厅的专业文艺演出,条件相对简陋,流动性大,随机受到的干扰因素多,和课程教学衔接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困难,平时个体化的专业技艺修炼和团队化项目演出更需要在演出实践中去不断磨合。值得高兴的是,师生们在数年的实战舞台中,提高了表演技能和从艺品德,获得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克服了以往重艺术轻文化的通病,做到“文”“艺”“技”“德”等综合素质互为养成。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下,我们不断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在歌舞团、大剧院等专业性文艺机构之外,先后拓展建设了一大批基层街道、社区、企业等校外演艺实践基地,成为学生进行舞台演出、顶岗实习和就业上岗的中转站,专业群办学成效明显增强,先后获建为宁波市重点建设专业、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专业,建有省级精品课程两门,教师获“省级教坛新秀”等荣誉,学生通过“钢琴、声乐、舞蹈”等艺术考级级别逐年上升,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稳定在100%,数百名毕业生广泛分布在浙江省各地的基层文化服务阵地。

五、结语

我校表演艺术专业群积极响应省市文艺惠民方针,在文化服务大潮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努力为区域文化建设奉献优秀作品、输送合格艺术人才;专业群在 “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下,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我们将始终把握新时代演艺文化主旋律,坚持大众文化服务方向,把握高职艺术教学规律,总结经验,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鲁雁飞,刘坚平,袁绍成.高职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1(4).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篇2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目标定位偏高、强调“做事”教育、未能体现高职特色等现状,文章提出: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应根据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应重视人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高。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目前,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培养目标为:“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能够胜任专业文艺团体等单位的音乐表演、研究、教育的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定位与本科院校相似,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明显偏高。第一,高职学生无论文化成绩还是专业成绩都不如音乐学院的本科生,因此培养“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这一目标,对于高职类院校音乐专业来说是不切实际的。第二,“专业文艺团体”要的是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演员,“研究”“教育”应是研究生或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2.过于强调“做事”教育。由于受传统“就业至上”价值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忽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状况。高职表演艺术类课程过于强调专业学习,强调“做事”教育,强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做人”教育,诸如精诚合作、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教育,以及与人共事的能力培养;追求所学课程的完整性,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学生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孤立的,不具备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所以,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技能单一及知识面狭窄的状况,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高职教育不仅是“做事”教育,更应该是“做人”教育,表演艺术音乐专业也是如此,否则,学生就无法在竞争的社会中立足。

3.未能体现高职特色。目前有不少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管理方式上较多地沿袭了本科教育或是中专教育的模式,没有很好地理解并落实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在艺术内容与艺术实践上对学生的要求,强调课程本位而忽视艺术能力,艺术素质教育抓得不力,使高职表演艺术教育发展成了“本科压缩型”或者“中专增补型”教育。

二、根据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确立高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确立岗位群及就业方向。随着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群众性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社会对具有一定音乐文艺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艺术培训学校、青少年宫、幼儿园、文艺团体、街道社区文化站等校外教育单位及社会文化活动阵地都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表演技能的技术型、操作型人才,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表演艺术音乐专业正适合于培养这种人才。所以,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学生的岗位群和就业方向为:艺术培训学校、青少年宫、幼儿园、文艺团体、街道社区文化站等校外教育单位及社会文化活动阵地。

2.依据职业岗位群和就业方向,并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1)具有应用能力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2)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忠实肯干、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第一线工作;(4)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这些要求,并从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群与就业方向的实际出发,将高职院校表演艺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应用能力所必备的音乐知识和表演技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能安心服务于第一线的技术型、操作型人才。

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的特色,调整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1.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合理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有了明确的就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就可以此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教学计划不必以学科教育为中心,也不必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强调根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来制订教学计划。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为艺术培训学校、青少年宫、幼儿园、文艺团体、街道社区文化站等校外教育单位及社会文化活动阵地,这些岗位需要会唱、会奏、会跳、会讲、会教、会编、会组织策划等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全能型人才,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技能性、科学性。也可让用人单位、企业专家、行业专家直接参与制订,这样制订的教学计划才会更加贴近实际,更有利于合理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2.优化教学方法,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职业性课程教学。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成效。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教和学互相脱离的弊端。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优化教学方法,譬如钢琴、声乐、舞蹈三大技能课程可以用渗透教学法,让学生做小老师亲力亲为。

就以钢琴课为例,可以采用大课、中课、小课等各种授课形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大课上,讲解有关钢琴史、钢琴演奏技巧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等,并让学生参与分析、总结演奏技术难点;也可由老师作现场示范、学生学做老师进行现场试教,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点评,找出问题所在,让学生在校内钢琴课堂上就能亲力亲为,体验教学,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基础。在中课上,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分组进行教学。从进校就可以把学生的演奏水平按照级别进行分组,可分成初级,初中级,中级,中高级,高级。根据每个级别进行授课,这是中课,一般中课的人数在5~6人比较合适,中课尤其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的教学更为方便,可以在此学期安排进行钢琴考证,做到教学考证一体化。小课上,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展开细化教学。尤其到大二后,选修钢琴学生来说比较合适。这三种授课方式也可灵活结合。

除了优化教学方法外,还可广开渠道,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承担职业性课程的教学。譬如艺术策划与组织、群众文化课程等可以从群艺馆或文化馆聘请专门从事艺术策划、各种文艺演出的专业人士担任教学。幼儿音乐教学、幼儿视唱教学、幼儿舞蹈教学等可以请具有艺术特长的幼儿园老师担任教学。像器乐选修课程既可以聘请相应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担任,也可把授课地点放到实践基地进行,可以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教学条件进行教学。

3.改革考核方式,多方结合全面促进课程教学的成效。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三大技能课程教学成效的考核一定要实行多方结合,即专家现场参与、教师评分、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平时成绩等几方面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专家现场参与学生技能考核,在考核结束后专家要给予评价,对总体教学水平或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现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集体评分,并在现场给学生客观科学的评价,包括在专业演唱演奏、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点评。学生自评主要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成果和横向差距。学生互评主要是学生之间相互评分。总之,考核方式一定要多方面结合,这对促进课程教学的成效是有明显作用的。

四、重视人文艺术教育,提高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个体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角色素质和健康素质五个层面上。思想品德素质体现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等一系列道德要素的有机结合;智力素质反映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广博等情况;心理素质主要指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角色素质为角色规范、角色认同、角色适应、角色整合诸方面的素质;健康素质则指体力、精力、耐力、毅力等生命指标。这些素质的培养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仅仅强调专业能力是没有远见的功利行为,一定要贯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型艺术人才。

人文艺术教学对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在培养人才上,除了教授知识和技能外,不能忽视人文艺术的教育。人文艺术教育的渠道是多种的。

1.开设人文艺术课程。如文化概论、中外音乐史、美学、艺术鉴赏等必修课或选修课,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了解文化、了解历史,学会审美和鉴赏。并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将这些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这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和心理素质。

2.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节和文化节上,学生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展示自己虽不成熟却充满热情的作品;体会运用艺术形式进行交流的感受,体验艺术创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素质。一是与实践基地紧密合作,培养学生艺术实践能力,重视艺术才能的挖掘。实践基地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单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舞台,这一舞台在学校内部是无法复制的,有其不可替代性。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可以根据就业岗位及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在社区、音乐培训学校、幼儿园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活动应有计划地进行,不能走过场,要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艺术实践能力,挖掘艺术才能的作用。二是在竞赛和考级中使学生的艺术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专业竞赛也是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专业竞赛,学生不但可以获得比赛的经验,还可以在比赛中获取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教学与比赛一体化,教学成效在比赛中得以体现,比赛更促进教学。象作品排练、合唱指挥课程可以专门与比赛或演出内容相结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就直接把教学内容与竞赛演出体现出来。专业考级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学生对待专业考级比较重视,所以,每一次考级都是对学生智力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素质的一次提升,根据每个学生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社会对文化艺术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实际、社会需求、高职教育特色尽快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专业人才,投入到社会中去,既能当辅导员又能当演员,为日益丰富和提高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基础教育新概念(第1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钱初熹.当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篇3

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于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更为迫切,事实证明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音乐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音乐技能的掌握。只有科学、合理地构建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音乐人才,对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010年以来笔者对我校及周边的几所高师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计划及实施情况进行了收集与比较,发现许多院校的专业教学计划普遍都存在书面上的全面性与操作中的片面性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在书面上,明确标注教学由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教育理论课与实践类课程等四大块课程构成,看似构建了较全面、完善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把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作为唯一目标,从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艺术实践课基本上是形同虚设。

具体表现在:

1、有总体计划与无具体操作的现状

在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计划中,各个学校都安排有艺术实践课程,但有的学校不占用教学时间,也不确定相应的学分,也有的学校虽然占用1-2周的时间并确定相应的学分,但艺术实践课程基本上都没有课程大纲和课程计划,只是用一些很简单的活动来填充这部分教学任务,造成了实践课程流于形式,使学生一上舞台就怯场,走出学校演出就发挥失常,毕业后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

2、重观摩与轻实践的现状

许多学校在具体安排艺术实践课活动时,基本上都安排音乐欣赏、请专家讲座或外出观摩等活动,也有一些学校将这周实践课当作学生义务劳动周,也有个别学校干脆给学生放假一周。这样就缺少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亲自学习和参与活动的机会,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的各种辅导、表演、比赛、创作、排练等实践活动,背离了当初安排艺术实践课的本意。

3、无专任教师负责的现状

高师音乐表演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都有专任教师担任,而惟独艺术实践课程,这一门在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课程却处于兼任或代管的状况,无专人、专职教师负责。长期以往,就造成了艺术实践课程计划随意,操作不规范,使艺术实践课程处于流于形式的现状。

基于艺术实践课程正面临严峻的现状,因此探讨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提高学生就业的社会契合度迫在眉睫。高师艺术实践课程改革首先是要转变思想,站在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高度,对艺术实践课程重新定位,把它摆到应有的位置如:

1、设定专门机构,制定明确的艺术指导书

艺术实践教学是运用实际表演的方法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安排实践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到音乐表演专业全面的专业涉及,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充分展示个人和集体的音乐素养,拓展音乐视野和审美标准,锻炼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通过各式各类的演出实践,积累经验建立自信,使全体学生在参与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达到培养锻炼各种能力的目标并为进入社会提前做好铺垫。

2、拓宽艺术实践途径,创建校内校外的实践基地。

重视和安排好艺术实践课程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在于拓宽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途径,突出实践性。艺术实践的主要实施途径有:

(1)定期组织、策划、参与全校性的文艺演出,创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专场文艺汇演,毕业音乐会等。在校外参加由政府、厂矿、企业和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形式、各种主题的中小型和大型的文艺演出。

(2)定期安排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种艺术辅导,如学院及各系的合唱比赛及各种文艺演出的专业辅导,并对本系低年级的同学开展单项的技能辅导,定期到校外的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参加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专业辅导。

(3)专业观摩与采风,积极组织师生参与观摩国内外著名音乐家的专题讲座与讲学,观看知名表演团体的各种形式的演出,并积极观摩音乐专家现场的专业实践和指导,组织学生到本地有特色的民族音乐的县城和乡镇去采风,体察民风民情,了解现阶段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状况,并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

(4)积极参加由各级各类专业机构组织的音乐专业比赛,从比赛前的技能训练、现场排练、到比赛的组织和参与都要安排专门的教师训练和带队,使每一次比赛都能让学生从专业和能力上得到提高、进步并终身受益。

3、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艺术实践课程有了明确的目标并把课程落到了实处,那么在活动中指导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表现、能力、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如指导老师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写一份艺术实践报告,主要内容是学生通过参与这项活动有哪些收获以及本人对今后活动的建议和意见等,老师可以依据艺术实践的计划,对每个学生填写的实践报告内容进行汇总,并依据学生在各项艺术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成绩和效果,综合评定后打出每个学生的成绩并在综合测评中适当加分,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和有力保障,现如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一定要强调实践教学,使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极高的音乐专业技能和文化修养,而且更需要通过实践训练和教学使学生在专业上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所以,只有重视和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指导,积极探索和研究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才能构建合理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篇4

学校名称:天津艺术职业学院

学校代码:12882

办学类型:公办高等职业学院

学校历史: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由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和天津市艺术学校共同组建而成的国办全日制综合性艺术类高职学院,隶属于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

办学条件:学院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天津文化副中心地带,毗邻地铁9号线的一号桥站,交通便捷。学院行业优势明显,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特色鲜明,办学成果显著,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人才培养:学院以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和服务天津文化强市发展战略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努力培养大批德才兼备、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就业形式:学院成立以来,为局所属的各级各类院团、展览馆、博物馆、天津大剧院、华夏未来等单位输送了大批专业对口的优秀毕业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就业率,现已成为与天津国际港口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

招生专业介绍:

1、表演艺术(曲艺表演)  专业代码:670201 所属院系:曲艺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相声、快板、评书、小品、魔术、鼓曲演唱、曲艺伴奏等多种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的基本理论和表演技能,能在各级各类艺术团体从事专业曲艺表演和承担群众文化艺术辅导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曲艺表演专业基础课、曲艺作品欣赏、中国曲艺史、曲艺概论、曲艺作品选讲、相声(鼓曲)写作、戏剧理论等。

2、表演艺术(幼儿艺术方向)  专业代码:670201 所属院系:学前艺术教育系

培养目标:依托我院艺术门类齐全的资源优势,为适应目前幼儿艺术教育岗位人才紧缺的市场需求,培养能够在各类幼儿园、艺术培训机构等相关行业,从事音乐、舞蹈、主持及中国传统艺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幼儿艺术教育及培训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核心课程: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舞台音乐剧创编、幼儿钢琴辅导、幼儿舞蹈编导、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艺术概论、舞台化妆等。

3、音乐表演 专业代码:670202 所属院系:音乐系

专业方向:(1)声乐 包括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

(2)器乐 包括中国乐器、西洋管弦乐器、钢琴、电声乐器演奏。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音乐表演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有较强的音乐演绎能力,能在各级各类艺术团体和学校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及与音乐活动组织管理工作及丰富企业文化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演唱、演奏、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基础、民族民间音乐、曲式、指挥基础、合唱与合唱指挥、乐器合奏、形体、台词与表演等。

4、舞蹈表演 专业代码:670203 所属院系:舞蹈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舞蹈表演的专业知识和舞蹈编导能力,掌握舞蹈表演专业技能,能在各级各类专业院团、群众艺术团体及演艺公司进行舞蹈表演、编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芭蕾舞基训、中国舞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外国民间舞、身韵、剧目、舞蹈编导、舞蹈艺术概论、舞蹈鉴赏、乐理等。

5、模特与礼仪 专业代码:670208 所属院系:文化市场管理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与艺术修养,能在模特经纪公司、影视广告传媒机构等企业,担任平面模特、礼仪模特、产品形象模特等,同时可从事公关接待、航空乘务等工作的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

核心课程:模特气质与修养、化妆与造型、服饰搭配、形体、台步基础、静态展示技巧、接待礼仪、中国传统文化等。

6、文物鉴定与修复 专业代码:660113 所属院系:舞美文博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文物鉴定、修复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部门的相关工作岗位,从事有关中国文化与历史文物的鉴定、修复与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文物保护技术、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勾描彩绘、线装古籍修复,文物摄影、考古测绘制图、文物修复实训等。

7、人物形象设计 专业代码:670105 所属院系:文化市场管理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能在广告文化传播公司、形象设计公司、艺术院团等相关单位从事美容护肤、发型设计、服饰搭配、化妆造型等人物形象设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服装设计基础、化妆造型设计、艺术甲饰、发型设计与制作、美容技术、化妆品制造与应用、美容医学基础、人物形象设计实践等。

8、舞台艺术设计 专业代码:670119 所属院系:舞美文博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舞台技术的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舞台艺术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类舞台设备及舞台道具、能够在各演出团体的舞美中心、各类演出场馆和广告传媒公司从事舞台设计、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舞台设计、舞台灯光基础、舞台音响基础、布景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绘画、汇景、摄影摄像基础、舞台与影视道具制作等。

9、主持与播音 专业代码:670307 所属院系:文化市场管理系

培养目标:培养熟悉礼仪庆典活动市场,具备良好的口才和一定的组织能力,能承担各种庆典活动的策划与主持工作,并在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部门从事采访、编辑、节目策划主持、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播音基础、庆典策划与主持、台词表演、语言训练、广播电视编导、电视专题制作、形体、配音艺术等。

10、导 游 专业代码:640103 所属院系:文化市场管理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旅行社管理及导游服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策划、研发新的艺术旅游线路和项目,在旅行社、 旅游景区从事经营管理和导游接待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旅游心理学、导游业务、导游基础、旅行社经营管理、艺术形体、艺术表演、语言训练、考证培训(导游员)等。

11、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 专业代码:660115 所属院系:文化市场管理系

培养目标: 培养熟悉文化市场,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一定的艺术素养,有较强的市场营销和管理技能,能在艺术团体、文化艺术场馆、演艺公司等相关产业单位从事文化市场营销和承担经纪人事务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核心课程:演出案例、演出经纪人、社会主义文化方针政策、文化市场学、文化法规等。

12、会展策划与管理 专业代码:640107 所属院系:舞美文博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会展策划与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实际从事会展策划与管理,以及与会展相关的各种活动的管理工作,有较强的中英文表达能力,能够在会展策划服务公司、会展中心、旅游文化产业、旅*政管理等部门从事会展策划、管理与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会展策划、会展项目管理、会展市场营销、会展制作基础、会展英语、会展财务管理、会展礼仪服务等。

13、摄影摄像技术 专业代码:670302 所属院系:文化市场管理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较扎实的影视理论基础、较强的影视制作和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具备影视拍摄和后期制作技术能力,能在各类文化广播影视公司的宣传部门从事影视拍摄、影视广告制作、摄像、编导及后期制作等相关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摄影构图、摄影曝光技术、相机实用技艺、摄影色彩构成、影视后期制作、影视美学、影视照明技术、数码相机使用实训、摄像技术、广告摄影摄像等。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

所有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考生所在省市组织的艺术类统(联)考测试。凡所在省市统(联)考测试未涉及到的专业,考生可参加我校自行组织的专业测试。同时我校也承认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校考合格成绩。如遇不允许我校承认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校考合格成绩的省市,考生必须参加我校自行组织的专业测试。

我校表演艺术(曲艺表演)专业只承认我校自行组织的专业测试合格成绩。

校考专业测试:

考试地点:天津市河东区娄山道27号

考试时间:2015年3月21日(初试); 2015年3月22日(复试)

考试内容:

表演艺术(曲艺表演):语言能力测试、无实物命题表演、才艺展示(曲艺、魔术、模仿类优先)、曲艺常识问答。

表演艺术(幼儿艺术方向):专项测试(考生可选择声乐、器乐、舞蹈任一方向参加专项测试)、即兴语言组织表达、色彩与简笔画、职业心理测评。

主持与播音:形象气质展示、语言能力测试(自选内容,体裁不限)、即兴语言组织表达、才艺展示。

音乐表演:专项测试(分声乐、器乐,考生根据自己专长任选一门作为专项参加测试)、乐理测试、音乐素质测试(听音、视唱)。

舞蹈表演:基础项目测试、动作模仿、即兴舞蹈、舞蹈剧目片段表演、节奏测试。

模特与礼仪:形体测量、形体观察、T台表现(音乐节奏感和艺术表现力)、才艺展示(舞蹈、健美操)、语言表达能力。

报名办法:

1、考生须先登录学院网站的招生就业专栏进行网上预报名。

2、完成网报的考生可于2015年3月2日起至考试前,到学院招生就业处现场办理确认手续,同时审验报考资格、缴纳报名考务费、发放专业考试准考证。

3、现场确认时,考生须携带相关材料。

①户口本(原件、首页及本人页的复印件);

②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③一寸蓝背景免冠照片四张(每张照片背面注上考生姓名);

④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往届生提供);

⑤带有以“15”开头的14位考生号的各类准考证(复印件);

4、若考生进行了网上报名,但未在规定时间内现场确认的,视为无效。

5、如遇特殊问题的,及时将情况反馈至我处。

录取原则:

一、学院院校志愿录取以志愿优先为原则,即按考生填报的院校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当各省、市公布的同批次最低控制线上第一志愿报考我院的人数少于招生计划时,再录取第二志愿报考我院的考生,依此类推。实行平行志愿省份,录取以所在地省级招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录取规则为准。

二、学院专业志愿录取以分数优先为原则,依次按照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顺序录取。在考生所报专业志愿均未被录取情况下,对服从专业调剂者,可调到未录满专业;对不服从调剂者,作退档处理。专业志愿不设分数级差。无男女生比例。

三、艺术类专业录取时,对于组织艺术类统(联)考测试的专业,执行各省市划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将已投档的考生依照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按文化课与专业课成绩总和从高至低顺序录取;

对于院校自行组织专业测试的专业,在考生专业成绩合格的前提下,执行各省市划定的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将已投档的考生依照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按文化课成绩从高至低顺序录取。

若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制定相关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以所在地省级招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录取规则为准。

如有调整,以考生所在省、市招生委员会制定的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为准。

四、符合有关加分政策的考生,按国家有关规定择优录取。

收费标准:

按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物价局规定的标准收取,艺术类学生8000元/年,普通类学生5000元/年。

学院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娄山道27号

咨询电话:022-58911913、58911936

学院网址: arttj.cn

E-mail: tjyszb@126.com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篇5

一、 艺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一) 艺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随着艺术产业越来越高速的发展,艺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在现代教育环境中,艺术教育最为重要的专业是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其在艺术产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创建以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为主的艺术教学资源库成为了当前艺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工作。如今社会中,互联网如此发达,任何资料在互联网中都能够搜索到,但是散落在各个地方。所以,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收集,整合,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更好地为广大艺术工作者及教育者提供服务。在对其进行建设中,教师手中的资源也是非常宝贵的,需要将分散在教师手中的资源进行整合上传,使艺术教学资源库能够成为一个高质量的信息化资源,艺术资源库的形成能够有效地促进艺术教育的改革,使其能够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二)艺术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于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

随着艺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也空前的火爆,因此,为了满足现今社会对其人才的需求,我国的艺术教育应该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与现在科技技术相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完整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资料库,让教学更加便捷高效,为我国艺术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2.满足教育模式改革,对教育资源整合与再创造的需求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所表现出的是资源单独使用的现象,随着改革的发展,需要打破这一传统的模式,要将分散在教师手中的宝贵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其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共享这一资源。传统的模式无法将那些优质的资源造福更多的学者,随时间的推移,时代在不断的进步,这些原本优质的资源最后都将会被时间所埋藏成为无效资源。因此,利用现如今高科技信息化技术来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处理,使其能够共享给所有有需要的人,同样这样能够促进资源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在资源的收集及创作上的积极性,让艺术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有效。

3.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师资队伍问题

就目前来看,对于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资料库的建设主要由学校网络管理中心和教育技术部门来进行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在建设中与其专业相匹配的教师没能够参与到其中,这是因为有很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师对于网络技术方面并不了解,不善于运用这些高科技的教学资源,所以,因为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在建设的资料库中常常会出现相关的学科专业问题,比如在对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注释及存放的位置上都需要拥有专业的知识,而专业的网络管理者及技术人员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并不了解,这就使其无法很好地完成这项工作。

4.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问题

从目前已经建好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可以看到,其主要的内容都是围绕教来进行的,其中的内容都是为了给那些处于一线教学的教师所准备的教学素材、案例、试题及课件等,这些内容只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对于学生而言并无过多的帮助,因此,这些资源库还有待完善,需要根据教育的改革来对其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要将原先以教为主的理念转向学教并重上去。所以在建设中不仅需要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的教学外还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方面。

二、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施方案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有着其独有的规律及特征,在对其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其教学流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景创设、角色扮演、示范演出、高校音乐表演等等一系列的环节。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平台就是根据这一结构来建造的,资源库应该做到与教学平台相同步,两者无缝对接起来。所以在其构建上也应该与其方式相同。

在建设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资源库时,其内容需要根据艺术网络教学平台为设计基础,再以其专业为导线,让课程作为载体,通过专业人员与资源开发专业技术人员相互结合,共同来进行资源库的建设。技术人员来开发其软件,而专业教师则负责收集创作整理课程相关的材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图像、视频、动画、课件、软件等等,对其进行整合和再创造,使其能够成为可以用于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资源,通过嵌入到其相应的模块中,让所有的教师与学生能够在资源库中上传或下载相关的资源。

(一) 成立课题组,组建资源专业开发团队

在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组建中,可以通过建立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其成员可以由计算机技术人员和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中的专业人员组成,所研究的课题是由其艺术与计算机学科相交叉的复合型课题。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对教学平台的建设,而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员则是负责对课程资源建设的整合及实践。在组建好课题组后,需要对其成员进行专题研讨会,要能够让所有的成员都能够明确课题的研究方案,要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规律有所了解,对其进行分析,如何在探讨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其所拥有的功能,选择最佳的构建技术,明确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使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能够在有条不紊的情况下进行。

(二)以专业为线索制订相关课程资源开发规划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多,因此在资源库的建设上需要一步步进行,不可能一次到位,只能逐步进行开发。首先,要对所涉及的内容有具体的划分,用最典型的内容作为标识,进行试开发,积累相关经验。其次,在积累了有关经验后,就可以运用到核心专业课程中来,一步步将所有涵盖的内容慢慢进行组建,最终完成对其的开发。

(三)分析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网络教学平台的结构,制定课程资源创作与收集整理标准

在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资源上,其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为了能够使页面看上去更加美观,需要将其风格统一规划,对于各种素材及资源需要对其格式、尺寸、规格等进行统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标准,教师在对资源进行收集,创作时也需要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来进行,这样便于资源的管理及日常维护。

(四)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

在艺术教育中,需要将各个领域中主要的专业开发团队召集起来,对其进行资源的开发,这样整合开发出来的资源才能成为优质的课件资源,这些资源上传至资源库,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提高资源库的质量。

三、结语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篇6

教育市场的需求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变化。近年来,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舞蹈类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的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然而,毕竟音乐教育专业不是舞蹈教育专业,办学模式、师资、生源素质等,相当程度地限制了舞蹈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难怪某些专业舞蹈教育界人士对音乐教师担任舞蹈教学任务的普遍现象感到担忧。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4年至2004年9月,国内师范院校学报和艺术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舞蹈教学论文近500篇。但直接与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与教学相关的文章不足50篇。其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关于音乐教育专业舞蹈类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与学时的问题;关于音乐专业学生舞蹈素质、条件与教学方法的问题。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上述现象背后的本质性的、观念方面的基本问题,即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问题和舞蹈类课程中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的问题。

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与舞蹈课程

培养目标与规格实际上是社会需求、个体发展和学科发展三方面的整合。从社会需求角度看,理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既能胜任音乐课堂教学,又能承担包括合唱、合奏、舞蹈、综合艺术表演(展演)的各类活动的组织与教学。因为这样能使学校在减少用人成本的同时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但要从个体发展和学科角度来看,某一个体同时具有如此全面的艺术教学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不可否认,几乎每一个体都具有多元智能发展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是说大多数人能同时习得需要不同智能支持的多种艺术技能。另一方面,虽然学校艺术教育属于普及型的素质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教师可以是低水平的。艺术师资培养中的粗制滥造会导致中小学艺术教学中的粗制滥造,也必将影响中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或者由于教师艺术水准的低下,导致学生对艺术类课程失去兴趣。

从理想和实际结合的角度看,音乐教师在胜任普通音乐课的同时具有某一方面课外活动的教学能力,对需求和培养双方来说都是可行的。一所中学或小学,当其规模较小时,正常的情况下,至少应有2--3名音乐教师。规模较大的学校,会需要4--8名音乐教师,每位教师除了能胜任普通音乐课堂教学外,可根据各自的专长承担某种课外活动,如合唱、合奏、舞蹈等。从中小学讲,这样的教师较易于保证教学质量;从大学(师范类)专业的实践经验和培养结果来看,这类培养规格具有较多的可行性。

当较多地从市场和个体发展的实际考虑,我们会看到,少数具有某方面艺术专长的学生在择业时具有一定优势。有的中小学专门招聘从事某种课外活动(如舞蹈或器乐)的教师。一些文化事业单位、文化发展公司、私立学校等,专门招录具有某方面艺术特长的毕业生。

重新认识和界定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是舞蹈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要前提。比如:

如果面对音乐教育专业的所有学生,尽可能努力追求理想化的统一标准的培养规格,即以宽厚的人文艺术修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能力为主,并具有多种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教学能力,那么,舞蹈类课程是否只能维持现状?甚或随着舞蹈学(师范类)专业的兴起,音乐学(师范类)专业的舞蹈类课程是否会逐步缩减?

如果从社会需求、学生发展与学科特点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同时擅长于某一项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教学,那么,舞蹈课程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所需要的舞蹈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舞蹈课程;另一类则是面向部分学生,加强舞蹈基本功和培养具有舞蹈教学和编导能力的课程。

如果较多地考虑个体发展的可能性和市场的多种需求,允许较少部分学生在能保障修满规定学分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朝某一专业方向发展(如声乐、钢琴、作曲理论、计算机音乐、舞蹈、音乐教育学等),他们可以面向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应聘工作岗位,也可自谋职业,还可通过加强外语学习,报考硕士研究生。那么,面向舞蹈“专业”方向的舞蹈课程,就可以在上述舞蹈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更专业化的内容。有舞蹈专业的院系,可以允许这些学生选修某些舞蹈专业课程。

非舞蹈专业是否要强调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

艺术教育首先是艺术的教育。艺术的本体是艺术作品及其表演或展现,从学生角度讲,他们最缺乏和最渴望得到的,是能够深入内心的美好艺术的滋养与熏陶。从中小学教师角度看,他们的基本任务是在艺术类课程实践中,引导和指导学生围绕艺术作品把艺术课堂搞得更精彩。中小学艺术类教师不可能是舞蹈家、歌唱家、演奏家,但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以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对中小学艺术教师的舞蹈、歌唱和演奏等,在技术水平的高度和艺术表现的深度上不必太苛刻,但在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上要有一定要求。即使是跳一段儿童舞、做一个民族舞蹈动作组合,或弹奏、演唱一首幼儿歌曲,也要在视觉和(或)听觉上给人以自然、协调、流畅的舒适感,动作和(或)音色、表情和韵味(风格)给人以艺术美感。

作为未来中小学艺术类课程教师,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外在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是内在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艺术修养的体现。养成良好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的艺术操作行为习惯,是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艺术修养的重要条件之一。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的习得,既是艺术专业学生培育自身艺术修养的必要途径,也是艺术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

其次,艺术操作行为的良好习惯和艺术的审美标准与修养,是“把艺术课堂搞得更精彩”的重要基础。比如,课堂上,教师的艺术表演或操作行为的示范要具有美感,“美”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发审美欲望、唤起学习兴趣。而这种美感相当程度地依赖于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具有良好艺术操作行为习惯和一定艺术修养的教师,往往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艺术操作活动中的良好行为习惯,对课堂上缺乏美感的行为或现象及时给予纠正或调节。使学生在一开始的艺术学习中就追求美。否则,不良操作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不讲究艺术形式感的操作结果,会导致艺术教学活动缺乏艺术美感,看似红火热闹的音乐课堂恐怕早已离开了艺术的本体或音乐“主线”。

最后,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的重要性,在课外活动中似乎显得更为重要。舞蹈队、合唱队、乐队的排演,不仅对参加排演及其竞赛的学生有艺术方面的教益,而且对观看表演的学生、教师、家长、管理人员的艺术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艺术修养,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学校艺术类课外活动的质量,相当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学校、学区乃至社区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也许,不少人仍然在强调学校艺术活动的“业余”和“文化”属性。笔者认为,“业余”与“专业”主要指艺术学习时间和技术水平的层次等要求不同,而对艺术美感、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追求则是一致的。“文化性”与“艺术性”并不是对峙的矛盾,雅俗共赏是普及性艺术文化活动与专业性艺术表演的共同目标之一。“普及性文化活动”不该自甘“低俗”,“专业性艺术表演”也不应以“曲高和寡”而自傲。事实上,近几年来,有为数不少的中小学舞蹈队的表演已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平,通过大众媒体(如中央及省级电视台)的传播,对学校乃至社会艺术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内行人不难看出,这些业余学习舞蹈的中小学生所表演的舞蹈,在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这些学校舞蹈队所取得的成绩,除了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外,相当程度地取决于舞蹈教师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水平。

此外,笔者建议,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可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体现,即针对不同类型的舞蹈课程(尤其是基础性课程)制定相应的内容标准与评价标准,在具体标准的表述中体现一定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明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改革方案[J].舞蹈,2003(2)

[2]张琳仙:高师舞蹈课堂教学思考[J].舞蹈,1999(4)

[3]陈林宜:高师舞蹈学科思考[J].舞蹈,2003(3)

[4]冯爱云:高师舞蹈课的基本特征与相应策略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篇7

关 键 词:音乐 舞蹈 融合 教学模式 发展

在人们文艺视野不断拓展,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强调各艺术门类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艺术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如在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将音乐、舞蹈、戏剧与视觉艺术作为艺术学科群来架构;韩国小学低年级把音乐、美术、体育三科整合,叫做“快乐活动”课程。这些艺术课程涵盖了数门不同专业领域的艺术学科,使教学过程丰富有趣,教学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因为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和借鉴能够分别给予这些艺术门类更多、更强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探讨专业艺术领域教学模式的发展也应该把目光放在与姊妹艺术的融合借鉴上,努力从姊妹艺术中寻求可汲取的艺术营养来拓展自身的艺术发展之路。

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以人的嗓音为音源,由人自身唱出的音乐,也即人声的音乐。作为其基础、内涵或外延的关联学科可以为声乐的学习提供帮助。比如,视唱练耳和乐理的教学效果影响演唱者熟悉作品的准确度和速度。和声、复调课可以帮助演唱者通过歌曲及其伴奏理解作品的内涵。声乐学基础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声乐生理、声乐心理、声乐艺术表现等问题。各类艺术名作欣赏课程对于扩展艺术视野,培养艺术感觉,熟悉各类艺术风格是最好的启发。

对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产生最为直观影响的是表演课和形体训练课,它们的教学效果直接对歌唱者的台风、气质以及作品情感表现力发挥作用,并且决定了其能否胜任歌剧、音乐剧的演出。目前大多数音乐专业院校都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设形体课和表演课。学生可以在形体课上获得初步的,针对身体柔韧度、舒展度、灵活性、动作表现力的训练。但是课程内容偏重于技能训练,没有从专业领域的角度把声乐表演专业进行区别对待。因此,这对声乐这一强调视觉和听觉效果同样重要的学科不能起到针对性的作用,学生还是不知道如何应用肢体语言去阐释歌曲表达思想感情。而这种技巧和实用脱节的问题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首先,形体课的师资通常来自于舞蹈教育或表演专业,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了解声乐专业知识,因此不能针对声乐作品的演唱表演给予贴切适度的肢体语言指导。其次,声乐专业的生源大多数没有经过舞蹈训练,动作协调性差,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形体语言的使用要领。舞台表演课也存在同样的脱节问题,没有针对性,教学周期短。该如何让学生在歌唱中体会角色、表达情感?

舞蹈是以人体为物质材料,以动作姿态为语言,在时间的流程中以占有空间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符号。舞蹈具有动作性、抒情性、节奏性、造型性、综合性等特点。在教学综合化模式发展的现今专业艺术教育中,将舞蹈学科与声乐学科相融合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学新模式。

1.融合历史性

自古以来,歌唱与舞蹈两种形式之间就存在着紧密的联合传统。据《礼记·乐记》记载,音乐一类的事物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产物,人的思想感情从“声”上表现,声音互相应和,产生高低变化,并有了一定的规律就叫做“音”,唱奏“音”的同时拿起盾牌、斧头、鸡毛、牛尾进行舞蹈,就叫做“乐”。古人所谓的“乐”,即是指乐舞而言。由此可见,音乐诞生的最初模式就是歌、舞、乐的综合体。这种三位一体的乐舞形式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且一直延续、渗透到文明时代的各种艺术活动中。后来,虽然音乐、舞蹈、诗歌都各自有了独立的发展,但是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手法一直为观众所喜闻乐见,被艺术家们传承发展。

2.内容统一性

声乐与舞蹈艺术作品在内容上都包含两种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作品在表达内容上都是以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为表现概要。主观因素是创作者和表演者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表现的情感和态度。所以作品的内容都是既表现客观的社会生活也渗透着创作者和表演者自己对生活的爱憎之情和独特感受。因此,声乐艺术和舞蹈艺术之间存在着内容的统一性。

3.形式互补性

声乐艺术主要是以歌声为物化媒介,通过歌声线有节律的运动,把人们带进在时间中展示、演化、发展、回旋、终止等丰富多彩的听觉世界。而舞蹈艺术则主要是以形体动作为物化媒介,通过动作线有节律的运动,把人们带入在空间中展示、演化、发展、升华、终止的视觉世界的。这说明声乐艺术是一门时间性极强的艺术,它与舞蹈艺术的空间性特征,形成了一种非常默契的二维空间互补,它们的艺术融合在形式上还综合了两种艺术形式的听觉性和视觉性特点,使声乐与舞蹈产生最为直观、清晰的综合艺术欣赏模式,丰富了艺术表现,丰满了艺术形象。

转贴于 另外,声乐艺术与舞蹈艺术都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它们综合了文学、音乐、戏剧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因素,以挖掘观众的形象思维来表情达意,使观众对作品表现感情产生共鸣。它们在表现形式上共有的综合性、形象性、表情性也是二者融合的基础。

综上所述,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可以充分调动二者的艺术功能,加强艺术表现力,更鲜明地塑造艺术形象,充分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作为新世纪专业艺术教育者应当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声乐舞蹈艺术观众是一个人数广泛、构成复杂、趣味多样的庞大群体。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灯光电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播传媒的广泛覆盖,特别是在社会物质生活水准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当今,人们对于包括声乐和舞蹈艺术在内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高涨。声乐舞蹈艺术的结合形式非常广泛,从大众娱乐普及性的歌伴舞表演,到旅游景点常见的民族歌舞表演,再到流行歌手及组合热情的载歌载舞,还有集多种艺术元素为一体的歌舞剧、音乐剧都已经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欣赏形式。这种歌舞表演多样化的态势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也督促着专业院校的教学工作为声乐、(转第41页)(接第48页)舞蹈艺术形式的融合教学提供可行性模式和发展空间。如何建构声乐舞蹈课程之间融合性的教学呢?

1.在对学生分别进行声乐和舞蹈课程的初级教学基础上,开设歌舞表演综合实践课。以实践为基础和教学模式,立足于充分发挥两门学科的优势,对专业技能亏盈进行综合衡量和共同挖掘。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为主旨,通过对学生进行声乐与舞蹈的协调性、节奏感和音乐感的统一性、想象力与表现力的融合性的训练,使之最终能够胜任歌声线和动作线的协同表现。使专业院校培养方向更好地适应文艺市场对高技能、广技术人才的需要。

2.广泛征集多技能人才,综合声乐、舞蹈、表演专业教师进行综合化课程研究,为满足歌舞表演综合实践课的教学需要积累师资队伍。采用双教师编制同时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学而不是偏向某一学科的片面化教学。

3.为专业院校招生环节制定更合理的尺度:对有舞蹈和表演特长的考生优先录取,或者考虑到大众欣赏水平和方向的不同,在保留为严肃声乐艺术服务的生源录取的基础上,也为能够胜任歌舞表演的具有综合素质的考生留出一定的录取比例。从而丰富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方向,适应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的审美需求。

4.目前,专业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大部分学校仍然保留着从上世纪50年代延用至今的教学模式。从事的技能技法训练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声乐课上,保留着专业方向上的单一化倾向,以胜任传统艺术歌曲或者歌剧咏叹调的演唱为学习目标。可是,这种技能、技法上的高、精、尖、窄的专业模式不能够适应日益高涨的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甚至是滞后于当前大众日益发展的审美需求的。当然,也可以欣喜地看到,有些专业院校已经提前关注到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歌舞表演、音乐剧专业的尝试和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专业教育体系看,还应当充分利用多专业的教学资源优势,将融合教学的改革形成常规、体系和专业技术团队,以适应符合世界审美趋势发展的综合艺术培养方向的要求。

5.在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普及性音乐教育也朝着综合化的方向拓展。中学音乐课程已改革为由声乐、舞蹈、乐器、欣赏等模块进行的综合化教学。据调查,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现今有些中学音乐课还没有严格执行多模块综合教学,有些中学音乐教师还无法胜任这种教学。专业音乐院校应抓住这个良好的就业契机,将音乐舞蹈融合教学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培养多技能人才,以满足教学改革带来的师资缺乏问题,并使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另一方面,这些为普及性音乐教育服务的、拥有多方面专业技能的新生力量,也将带动音乐教育专业化倾向的进程。

综上所述,开展声乐与舞蹈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构建,是适应社会审美需求的变化发展的迫切要求,也督促着我们在专业艺术领域为声乐和舞蹈学科融合教学开拓思路、拓展领域。只有继续努力探索,求新、求全,我们的艺术综合化道路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2]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3]刘再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

[4]隆荫培著.舞蹈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5]董锡玖著.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湖南教育出版社.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篇8

关键词: 音乐表演专业 舞蹈形体 课程改革

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舞蹈形体课旨在训练学生的肢体协调性,增强舞台表演能力,使他们认识自己的身体,能够在歌舞表演当中自如地运用舞蹈语言表达情感,塑造形象。但在现阶段,各大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舞蹈形体课的教学实际与课程预期相比,稍显滞后。一般都是按照以往师范类音乐专业舞蹈形体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来授课。殊不知,这已经脱离了音乐表演专业发展的要求,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和方法来丰富和完善舞蹈形体课的课程设置,以求更科学更有效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从科学的发展观来说,凡事要从实际出发,要遵循事物的普遍规律。所以,我从两个方面分析舞蹈形体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从音乐表演专业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编写音乐表演专业的舞蹈形体课教材。

音乐表演专业的舞蹈形体教学与舞蹈专业的舞蹈教学不同,舞蹈专业培养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舞蹈技巧和表演技能,在舞台上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而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开设的舞蹈形体课是该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课程。一些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培养,容易忽视表演的学习,不注重“台风”和“范儿”的推敲研究。通过舞蹈的学习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样一些问题,不仅学习了舞蹈,塑造了健康的形体,同时更增强了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同时涉及音乐、戏剧表演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共同为歌舞表演的人才培养而服务。随着专业性逐步加强,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更全面和苛刻。

其次,大学生入学时一般都已成年,骨骼的发育基本定型,软开度比较差,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舞蹈风格的掌握及舞蹈形态美、动作的协调性等方面,由此使学生从中体会舞蹈的内涵,丰富审美心理。通常,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每周只有2―4节舞蹈课,如果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某个高难度技巧上,就会失去更多学习基础知识的机会,那是不现实的。因此,舞蹈形体教材的编写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善于发现和利用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有利条件,应该看到他们都具备了较高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对音乐和节奏的感受力也很强。所以高校的舞蹈形体教材编写时要注意这一点,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科学教学,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开发智力、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目的。

(二)从现阶段各个高校的音乐院系对于音乐表演专业设置舞蹈形体课的现状分析,其中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都趋于单一和程式化。

从各高校的舞蹈形体课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到,各高校仅仅开设两年(有的学校只开一年)的舞蹈形体课,其中无一例外都是以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及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主的一种模式,另外一些院校会加入外国代表性舞。由于教授内容涉及面广,课时量又比较少,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知识点只能“泛泛”而教。另外,这门课程也似乎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老师教了学生学了,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在于定位的不准确性上。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尽管学生能掌握这些舞蹈知识,但是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究其原因是所学的舞蹈知识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运用不大,两者是脱节的。单一、严格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必定是枯燥的,一开始就用芭蕾或古典舞训练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显然也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他们已经过了身体柔度、协调能力训练的黄金时期,一味地坚持效果甚微。

在一次舞蹈必修课间,我无意中发现几个男生在练习街舞,这深深触动了我,为什么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不能“洋气”点呢?基于此,在学生中开展了调查,竟然是100%的学生想接触和学习流行舞。于是,在表演专业的舞蹈选修课上,我选择了爵士舞和现代舞作为教学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大大增强了,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就连在表演专业舞蹈必修课上,一直喊苦喊累的学生如今都爱上了舞蹈,练基本功也不觉得痛,也不觉得苦,多跳几遍组合也不觉得累了。

如何使这门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获益、如何突出教学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经过几年的教学,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在课程的结构和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合理安排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基训、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爵士舞和舞蹈鉴赏以及剧目排练的教学。

1.芭蕾基训――在大一一期开设,将科学的芭蕾训练体系,融入于塑造美的形体训练中。学生在进行基础学习和训练时,都要从芭蕾基训开始。要注意的是在训练中不必强调动作的技术技巧性难度,关键是注重规范性的练习,让其有正确的舞蹈概念、舞蹈意识和舞蹈形态。

2.古典舞基训――在大一二期开设,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融入了戏曲、杂技、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在教学中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这三方面加以结合和运用。

3.民族民间舞课――在大二一期开设,民族民间舞蹈从人们的生活劳动中产生,具有鲜明的人文特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具有个性化、人性化、民族化的艺术表现风格。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丰富淳朴的表现内容,能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对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4.现代舞训练――在大二第二期开设,具体的课程安排,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素质设计训练内容,在自由的训练中将学生身体运动的潜力逐渐挖掘释放出来。例如,地面的快速滚动练习,可以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在用力,哪个部位可以放松;快速跌倒和爬起动作,能在练习力度的同时,使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很好的训练。目的只有一个,用最直接的方法强化训练身体的协调性和爆发力。

5.爵士舞――在大三一期开设,爵士舞动作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而纯朴的表现,舞蹈时所散发出愉悦的气氛和那种快乐的精神非常具感染力。爵士舞的表演空间很广,个人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才是舞动时最令人注目的地方。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鲜明的个性和极富表现力的身体是每个表演者所必须的能力,所以爵士舞对于开发学生的表演欲有着积极的作用。

6.剧目排练――在大三二期开设,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创作一些民族民间舞、现代舞和当代舞作品。同时还排演一些优秀的经典舞蹈剧目。作为老师要把学生表演的潜能挖掘出来,让学生能有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提升他们的综合表演能力,这也就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了。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必会格外关注所接触过的这些舞蹈。我一直认为,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认知不单单只是停留在身体上,也许是更高层次的关注。

7.舞蹈赏析部分――在大一、大二、大三与其它舞蹈课程同时开设,课时量可适当减少。主要是大量观看优秀经典剧目,讲解创作背景和舞蹈风格特点.培养艺术眼光和品位,提高学生基本的审美品质和艺术理论水平。其实鉴赏力是需要培养的,耳濡目染,正确引导,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结合每个学期所教授的内容,相应地进行赏析作品的教学,在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同时更能使他们准确把握各舞种的风格特点,能更好地为舞台表演实践服务。

(二)从舞蹈形体课的普及性、实践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来说,将舞蹈组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教材选择上应当有所区别。体形训练内容难易度适中,协调性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编一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舞蹈小组合,达到训练的目的。在教学方式上力求创新,突出参与性与创造性。学生虽然缺乏舞蹈基础,但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强。舞蹈教学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再让我们来看看作为拓展课程的舞蹈形体课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开发艺术形象思维能力,陶冶情操,从而对音乐专业表演起到一种辅助作用。一是了解和继承我国民族民间舞的优秀舞蹈,掌握其特点和提高鉴赏能力;二是通过对舞蹈组合的学习,提高自身各部位的灵活程度,加强四肢密切配合,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统一,寻找美感,增强舞蹈的感染力。大量的舞段练习不但使身体得到充分的训练,而且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兴趣。

另外,选择组合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民族民间舞组合,我觉得应该选择那些在我国影响大、普及面广的经典舞蹈组合,还有就是选择那些具有独特风格、学生能够掌握的组合,以及表演中存在薄弱环节、通过训练能够解决的问题的组合。例如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要求舞蹈者的身体各部位动作同眼神密切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臀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与静的结合,动作大与小的对比、移动性、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了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用这样的舞蹈组合提高学生在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是非常有效的。学习这种舞蹈是寻找舞蹈感觉的过程,又是对造型艺术美的探索。

以上是我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必修课――舞蹈形体课的一点改革探索。有人会说了,多舞种的课程结构是不是不切实际,要进行这么多舞种的学习,学生能否接受和消化,为我所用;会不会是本末倒置,本来学生是学音乐的却还要学三年的舞蹈,觉得没有必要。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对学生表演能力和表演素质的培养是长远的,舞蹈对于交叉艺术学科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我们先不要去怀疑学生能否掌握这些舞蹈知识,关键在于要极大地挖掘学生的表演意识和表演潜能。从舞蹈艺术的特点来看,它对学生的肢体表现力是一种开发和提高,而学生的肢体表现力又能弥补其他艺术表演的不足,换句话说,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会更丰富和真实。本课程涉及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爵士舞、剧目排练及舞蹈鉴赏等多方面专业技术课程,组成课程群。通过课堂训练与实践演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对舞蹈的历史发展和艺术表现手段有清晰的理解;能够按照要求完成所教的舞蹈动作和技巧,并掌握动作的要领;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不同风格的舞蹈,通过剧目排练能够将课堂所学动作运用到表演中,为塑造形象服务。

参考文献:

[1]吕艺生,朱清渊.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熊家泰.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贾安林,钟宁.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上一篇: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下一篇:房地产产业投资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