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19 11:21:57

表演艺术基础知识

表演艺术基础知识篇1

高师音乐专业舞蹈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尽可能选择国内外多种民族、多种艺术风格、形式多样的舞蹈代表性作品,并深入探索研究和加大展示,其中,以我国民族舞蹈作品、舞蹈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代表作品,国外优秀的民族舞蹈、传统舞种与具有代表性或流派独特的舞蹈作品,搜集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最杰出的获奖作品、表演艺术家及其社会影响。增加与音乐的合作众所周知,优美的旋律与富有律动的节奏,是舞蹈韵味的独特体现。一直以来教师总是教导学生如何进行舞蹈情感的表现,而忽视对学生讲解与音乐旋律、节奏韵律合作的培养和训练。而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往往是需要很大的合作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舞蹈的基本功训练,组合练习或是舞蹈成品的排练等教学内容中,加大与音乐的合作,特别钢琴现场伴奏的合作,增强学生音乐旋律美感和节奏韵味的动感,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增加舞蹈理论的讲授当前,只重视技能技术而忽视舞蹈理论知识是普通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学所存在的最大问题。良好的舞蹈表演必须依靠理论知识指导下才能获取更加突出成绩。通过深入学习舞蹈理论知识,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基本原则。

同时,让学生广泛了解舞蹈理论基础知识、肢体艺术语言、人体生理运动结构和训练机理要素等,掌握不同舞蹈表演艺术家及不同舞蹈种类的理论著述。增加舞蹈创编的教学创编舞蹈节目,为歌曲编伴舞等,对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实践,也是中小学和群体艺术舞蹈教师必备的能力。通过大量的民族舞、儿童舞、歌伴舞等创编的活动实践,使学生积极挖掘创编思维和组织肢体艺术语言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舞台艺术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加舞蹈教学法的内容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加大“舞蹈教学法”是非常必要,“舞蹈教学法”重点研究分析和阐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方法。“舞蹈教学法”具有指导没有舞蹈基础或是舞蹈基础较低的学生,比较准确把握舞蹈学习过程中最基本、最具体的理论知识指南;并且把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相互结合运用于实践,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浓厚的兴趣。同时,对舞蹈基础较好的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舞蹈学习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舞蹈基本技术,提高舞蹈表演水平。而且不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舞蹈教学法”都将会在他们今后所从事的舞蹈教学或表演工作中,起到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实践的指导作用。

如今教师只注重舞蹈艺术技能技巧的练习,全套照搬专业舞蹈学院,教学模式完全脱离了高师舞蹈教学理念与设想,对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培养的极大错位。因此,我们要重视所有与舞蹈课程相关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培养出基础扎实的综合艺术新一代人才。改变高师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方式从目前来,小组或男女分组授课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舞蹈课程发展需要。必须采取有机的结合多种授课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其一,在基本功,技术技巧训练上多采用分阶段性,针对性强的授课方式,除了小组或男女分组之外,要分出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认真观察综合分析,学生在舞蹈技能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两方面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舞蹈教学,定期一对一检查和辅导,如每逢双周一次。这样便于教师更好掌握学生学习舞蹈情况,不断的改变教学方式。其二,舞蹈理论知识更多以集体授课形式,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将理论知识与技术性结合为教学形式,依靠理论支撑与媒体技术互相交换教学方式,高效的实施舞蹈教学效率。

通过理论课堂传授舞蹈教学论、舞蹈艺术史、舞蹈作品欣赏等,以理论性、知识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教学内容,并大量的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形象的展现历史悠久、精彩纷呈、内涵深刻的舞蹈艺术,从不同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展开舞蹈课程教学活动。转变思想观念重视舞蹈艺术教学实践舞蹈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表演形式,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学生必须依靠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取。加大学生各种形式舞蹈表演的舞台艺术实践,如班级表演、年级表演、学院晚会、艺术节等,从技术角度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开设舞蹈艺术教学实践机会,用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作辅导的方式进行,促进学生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为将来从事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拓展,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舞蹈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是紧密联系,它对舞蹈教学艺术水平、科学水平及其整体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文化艺术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使舞蹈课程教学工作符合学生与社会实际要求,全面顺应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自我的总体趋势。

作者:李海革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表演艺术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12-0077-05

Research on the“Onethreeone” Training Model of Performance Majors of the Sport Institutes in China

MA Hongtao1, WU Menghan1,LI Min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P.E. Department,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Henan China)

Abstract:with the sustaining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and culture industry in China, the demand of sport is more diverse.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society on the sport and art talent,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l of the sport and art talent and enhance the education level, the authors summarize a “onethreeone”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six years practice. It has provided a new concep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formance major in sport institutes an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better integration of sport and art.

Key words: sport institute; performance major; talent cultivate model

近年来,许多体育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使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结合不仅成为理论上的可能,而且成为持续发展的现实。然而,在体育(表演)艺术专业建设的同时,如何将体育与艺术更好地结合,培养优秀的体育艺术(表演)人才,以及形成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艺术系为例,将体育文化和艺术实践有机结合,探讨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今后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1 体育表演艺术内涵与特征

1.1 体育表演艺术内涵阐释 体育,目前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有意识塑造和美化自己身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增进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教育过程。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财富,从古至今,都在人类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审美意识集中物态化的鲜明表现,人类所创造的艺术品是至高无上的精神产品,能更强烈地引发美感,是我们孜孜不倦永无止境倾心追求的审美对象。[1]

体育与艺术相互渗透。从体育作为艺术的素材来看,体育渗透艺术的各个领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从古至今出现了体育建筑艺术、体育雕塑艺术、体育绘画艺术、体育音乐艺术以及体育文学等。[2]首先,从奥运会与艺术的关系来分析体育艺术。从古代奥运会的兴起到现代奥运会的鼎盛,艺术已经成为奥运会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次,从历史的发展趋势看,体育与艺术经历了结合―分离―结合的道路。人类之初,体育和艺术没有明显的界限,这一点我们察看体育与舞蹈的起源便可以得出,那时的一种活动往往具有多种性质。社会的进步使体育和艺术曾经分离了很多年,但科学技术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大趋势,使得体育与艺术近年来联系越来越紧密。艺术和体育互相渗透,各取所需。[3]体育和艺术的娱乐功能和经济价值被充分挖掘,也加速了它们的融合。体育与艺术的这种融合必然会导致体育艺术成一体的结局――即体育艺术。

因此,体育表演艺术是融合体育与艺术的一门交叉性学科,体育学科中不断加入了大量的美学因素,而且还有大量的艺术因素融在其中。如:艺术体操中不但考虑到美学因素,还加入了音乐、美术、服装等大量的艺术因素。同时,艺术学科中融入大量的体育因素,体育作为艺术素材被艺术家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如体育建筑艺术、体育雕塑艺术、体育音乐艺术等。[4]

综上所述,体育表演艺术的概念是:体育(表演)艺术是体育与(表演)艺术相结合,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和动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体育内容为表演素材,融音乐、舞蹈及艺术(表演)于一体,为促进人体健康、体现体育情感、展示体育精神及反映体育生活而组织的体育文化艺术。

投稿日期:2010-01-04

作者简介:马鸿韬,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体育表演的核心是体育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的活动。也就是说体育表演是运用表演的各种手段来表现体育文化艺术;手段是人体姿态、表情、造型和肢体动作过程。肢体语言是体育表演的动作语言,是体育项目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目的是体现人们对体育的情感,展示体育道德风尚和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反映体育生活,更好地促进体育的良性发展。[5]

1.2 体育(表演)艺术现象的特征 在体育表演艺术的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节奏性、表演性和动态性体现出节奏美、表演美和动态美的特征。

1.2.1 体育艺术现象鲜明的节奏性 体育和艺术是双向律动为融合源,音乐的节奏与肢体动作节奏完美结合的一致性,表达体育艺术者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

1.2.2 体育艺术现象精彩的表演性 表演艺术性是通过学生(演员)的表演来完成形象塑造的体育艺术,它要求学生(演员)根据总体设计,在对各项目进行各种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音乐和目的任务的溶合和创新设计转化成为直接的可听可视的形象表演艺术。

1.2.3 体育艺术现象流畅的动态性 表演艺术主要表演活泼、流动的动态美。动态美是一种流动变化的美,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固定的、静态的美通过演员的表演转化为动态美。

2 “一三一”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1 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体育文化不断产生的新的需求,体育艺术作为一种新颖的表演艺术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也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体育文化领域。各体育院校相继设立艺术类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于体育艺术类人才的需求。然而,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专业,如何更好地建设好表演专业,构建好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真正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的问题。由于体育艺术类专业发展时间过短,虽然在组织、学科、课程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本条件,但还缺乏专业建设的经验,尤其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结构体系等方面研究得还不够深入,而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和完善性,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目前,体育表演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尚处在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在这方面还没有系统的研究[6]。

据调查研究2002-2004年度,天津、广州、成都3所体育学院相继设立了舞蹈学专业,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相继增设了表演专业,其中成都体育学院表演专业为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上海体育学院设置了舞蹈编导专业。尽管依据专业目录增设了艺术类专业,但在专业的方向上各院校有不同的侧重。[7]2010年9月, 全国共15所体育院校设立了表演(体育艺术方向) 专业, 它们是以下几所院校(表1)。

2.2 “一三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是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专业,其培养目标要求该专业的学生既要具备体育与艺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这两方面的专业技能,还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就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市场经济观念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实践性人才,其中5所体育院校开设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如下表2。

表1 目前开设表演(体育艺术方向)专业的15所体育院校

学校名称专业所属院系专业名称招收及主修专业开设专

业时间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艺术系表演(体育表演艺术方向)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舞蹈2004年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艺术系舞蹈学(艺术体育教育方向)舞蹈学、舞蹈与健身艺术2001年沈阳体育学院人文系表演(体育艺术表演)健美操、体育舞蹈2003年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舞蹈学(模特方向)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体操、模特2004年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表演专业方向体育舞蹈、健美操2004年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系表演专业方向健美操、体育舞蹈、舞蹈、声乐2005年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系舞蹈编导(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舞蹈2005年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健美操、体育舞蹈、舞蹈2006年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表演专业方向健美操、舞蹈、武术、舞龙舞狮2004年首都体育学院艺术系表演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舞蹈2010年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系表演(体育艺术表演方向)舞蹈、国标舞、健美操、艺术体操2008年吉林体育学院体育艺术表演系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瑜伽、体操2009年山东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表演(服装表演)健美操、体育舞蹈、中国舞、服装表演2004年湖南师大体院体育教育学院体教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健美操、艺术体操2008年江西师大体育

学院体育系表演、舞蹈专业(体育艺术表演、舞蹈教育方向)表演、舞蹈、健美操、体育舞蹈2010年表2 体育院校艺术类表演专业培养目标

学校名称专业培养目标北京体育大学表演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表演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专业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学校、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编导工作的一专多能型的优秀体育艺术人才。武汉体育学院表演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在体育院校、普通学校、文化(艺术)馆、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教学、训练、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西安体育学院表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承担高等院校、普通中等学校、各级文化艺术团体、厂矿企业、城镇社区、社会各级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体育文化艺术指导工作的复合型表演艺术人才。南京体院学院表演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能胜任各类学校、俱乐部、文艺团体、厂矿企业及基层社团等单位从事体育艺术表演教学、训练、组织管理等方面专业人员。沈阳体育学院表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体育表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体育表演的组织、创编、教学和指导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如表2可知,大部分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都遵循高校办学规律以及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和学校的理念与定位来探讨体育与艺术的结合,确定了基本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具体可确立为:掌握(体育)表演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专业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学校、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与训练、编导工作的一专多能型的优秀体育艺术人才,以满足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机关、社会表演团体等对体育艺术(表演)专业人才的需要。

2.3 “一三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3.1 “一个专业”的解读 表演专业是根本之基,与培养目标、课程建设与设置、师资培养及发展方向等密切相关。通过专业必修课程、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等系列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断强化、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3.2 “三种能力”的阐释 集表演、教学与训练、编导能力于一体的体育艺术人才。

首先是表演能力。表演是灵魂,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体育(表演)艺术的基本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表演基本技能融入始终,以专业必修课程为基础,以“体育表演理论与技能”、“体育表演剧目”等课程为支撑,以实践为拓展空间,将表演融入整个课程体系,达到“能演”(能领会、能表现、能发挥)。

其次是教学与训练能力。教学是核心,是必须能力,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教学质量工程的试金石。训练是提升,是延伸能力,训练能力映射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把教授学生学习知识与培养学生成才成人有机集合起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学生通过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了解并掌握专项的基本理论、项目特点、基本动作和教学方法,以及掌握正确的讲解、示范能力,同时还要掌握基本的科研理论与方法,了解各专项竞赛规则、裁判法及计分方法。通过训练将理论知识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教学与训练指导能力,全面促进教学与训练指导能力的提升。实现学习到教学的转变,从而达到“能教”、“能训”(能讲解、能示范、能纠正、能评定、能指导)。

再次是编导能力。编导是升华,是综合能力,是体现创作能力的载体。编导是教师运用艺术语言和形象的动作来描绘创作的意境,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通过一定的意境与组合练习合理地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激情,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艺术语言的运用与组合练习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编导能力。通过“编导理论与实践”课程、专项课程、实践创作等课程及不同方式完成并提高学生的编排指导能力,达到“能编”(能策划、能组织、能编排)。

2.3.3 “一种途径”的解析 体育艺术系的培养特色要强调体育与艺术的结合,同时突出学生的表演、教学与训练、编导能力在体育艺术领域中的实际操作性,即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以下三所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实践环节中可以看出(表3),表演专业的发展过程中,突出的艺术实践活动方式主要有:结课展示、期末联考、竞赛、毕业论文、教学实习、艺术活动等。

通过体育艺术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多项教学实践艺术成果。学生入校第一、二年以课堂教学为主,表演实践为辅,更多地学习技能与理论知识;第三、四年以教育实习、艺术实践、表演、比赛为重点,教师通过编排节目,带队参加实践活动,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反馈在培养艺术表演人才中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学生通过到各实习基地实习,参加大型文艺演出和比赛,锻炼自身专业素质,吸取更多实践经验,从而达到“能编、能组织策划、能总结”的目标。

2周2.4 课程体系的设置

2.4.1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通常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它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也呈现出多元灵活的特征。选择和编制课程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2.4.1.1 目的性 目的性要求选择与编制课程首先确定教育目的并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明确目标,围绕目标设置课程。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艺术课程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集表演、教学与训练、编导能力为一体的一专多能型的优秀体育艺术人才。因此,设置的课程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体育艺术审美趣味和道德情操;二是培养学生具有表现体育艺术的强烈欲望和创造体育艺术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具有体育艺术教学与训练指导能力。

2.4.1.2 科学性 科学性要求编制课程正确地反映各门学科、课程内容符合科学体系要求,要重视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要解决好。一是某门类课程自身有序可循,二是各门类课程之间有序可循,三是不同形式课程之间的科学顺序与相互关照的关系问题。

2.4.1.3 发展性 发展性主要指课程选择、编制与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学生专业发展的规律性相一致。不同课程形式所占比例可能正因为这种发展性要求而应当有所调整,例如小学生加强活动课程有优势,高中生强化学科课程有优势。

2.4.2 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要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在“课程要求”中明确了每门课“为什么上”、“上什么”、“怎样上”等问题,并准确表述了每门课程学生必须达到的培养标准。依据标准:设定该门课程的学时、学分、学期时间安排等要素。表演专业生源来源,及其知识能力结构与水平,是表演专业学生本科培养的起点,基于学生知识能力现状,制定尽可能贴合学生实际的课程要求,使每课程发挥其做大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人才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落实点,表演专业人才应该根据表演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制定课程要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为学生就业打好良好的基础。从表演专业对人才的基本理论、基木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和特点,制定出符合表演专业特点的课程要求,明显区别于其它专业同类课程的课程要求,使课程符合比演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表演专业师资情况是制定“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在“课程要求”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校内表演专业师资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要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规定了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表演专业属于艺术类一级学科,其主干学科艺术学,其主干课程应包括:艺术概论、表演基础理论、表演基本技能、表演剧目、文学修养。表演专业的五门主干课程授予学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它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基本依据,是反映专业特征的重要参数。是表演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显著特征,也是表演专业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的重要依据。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过程中应紧密围绕主干课程以保证正确的专业方向。专业必修课中必须包含教育部规定的五门主干课程,并且以这五门主要课程为根本和中心,在此基础上适度扩展课程,要设置对本学科有提纲挚领作用的课程,而不是大量无序课程的累加。学生只有学习了对本学科有提纲掣领作用的课程,才会对学科有一个轮廓清晰的认识。同时,确保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别的均衡性,避免课程过多的集中于某些类别,造成学生学习内容的偏向与空缺。要将专业必修课课程数量控制在一定数量内,避免大量课程叠加,片面的追求大而全。要保证每门课程充足的学时数,而非短而细的课程叠加,从而确保课程质量,使学生学习效果明显。[8]

2.4.3 对“一三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分析 在课程设置上,以培养一专多能的优秀体育表演艺术人才为目标,本着“一三一”的培养模式,按照3:5:1:1的课程学时分配比例构建课程体系。即文化学科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艺术活动。

本专业课程总学时为2 684学时,除去文化学科课644学时外,专业理论与训练、教学方面课程达到2 040学时,其中专业必修课达到1 600学时,专业选修课达到440学时。按此学时分配比例,文化学科课占24%,专业理论与实践、训练、教学方面必修课占52%,专业选修课占16%,这两项之和达到68%。此外,学生实践环节占10%,主要用来支撑专业化的需要,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学术活动、比赛、实习实践及撰写论文。

根据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课程分类为公共必修课、科类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以及实践环节。

2.4.3.1 文化课(约占总学时的24%)的设置 其中文化课包括公共必修课、科类必修课,公共必修课是表演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是学生受益面最广的基础课,对提高专业基木素质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对该部分中的“两课”在课程名称、学时、教材、内容等方面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在各院校培养方案中,我们也能看到,公共必修课部分通常放在所有课程的最前面,充分体现了公共必修课部分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教社政司函12003117号)中规定“两课”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并规定学分分别为3学分、6学分、2学分、3学分,同时对四门课提出了具体的课程要求。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公共必修课所涉及的知识是他们大学期间必须要学好的课程,这关系到他们世界观的形成。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时期,特别是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思维还不够成熟,对社会上的很多事情的辨别能力还很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两课”内容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人的理想。军事理论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为中国人民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日的。形势与政策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社会政治形势、国家各项政策。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对于表演专业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一般来说,表演专业考生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所以他们在文化基础、文化素养方面表现出相对较弱,而21世纪社会的发展要求具备英语、计算机等方面能力的人才。因此,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中务必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开设“两课”,并开设军事理论、形式政策、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且从开课时间、学时、教材选择、课程要求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

表4 表演专业公共必修课学时比例的专家调查意见

学时比例选择人数/%15%~20%11420%~25%45725%~30%229 在对公共必修课学时比例的专家调查中,如表4所示,有57%的专家选择20%~25%;有29%的专家选择25%~30%;有14%的专家选择15%~20%。公共必修课学时过高,会导致专业必修课比例、选修课比例降低,不利于表演专业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公共必修课学时过低,不能保证教育部规定的“两课”、外语、计算机等重要的课程按质按量完成。

综上所述,在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一三一”人才培养模式中公共必修课学时为总学时的20%~25%为宜。表演专业公共必修课修订应该遵循教育部、学校相关规定,严格按照教育部对“两课”的要求执行;重视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培养;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与实用性。使学生的培养模式与方向向着厚基础、高素质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重视“两课”、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设置。

2.4.3.2 专业必修课(约占总学时的60%)的设置 专业必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修读和掌握的表演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专业必修课又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两部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规定了五门表演专业主干课程,在针对表演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中,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但这种选择是有限制的,即只能在专业培养放案规定的课程内选择。此类课程主要用于系统地学习、训练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表演、教学、训练相结合,技能培养突出体育艺术项目训练课程,培养一专多能型艺术类优秀人才。

专业必修课学时过高,会导致选修课比例降低,不利于表演专业学生全面发展;专业必修课学时过低,不能保证教育部规定的主干课程按质按量完成,不利于表演专业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综上所述,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专业必修课学时为总学时的50%~60%为宜。专业必修课中必须包含教育部规定的五门主干课程,并且以这五门主要课程为根本和中心,在此基础上适度扩展课程,要设置对本学科有提纲挚领作用的课程,而不是大量无序课程的累加,从而促进表演专业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培养。

2.4.3.3 专业选修课(约占总学时的16%)的设置 专业选修课根据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以及学校可能支撑的教学资源进行设置,其目的是继续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了既抓住表演专业所有学生的共同点,同时又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学生发展的需要,实行模块课程,开设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舞蹈选修课,即表演专业既有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相同课程,又有根据各专业方向设置的专业方向特色课程,保证学生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发展。约占学时比例为32%,学时数为192学时。

综上所述,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专业课程的延展性特点的基础上,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体育同艺术整体融合,充分把握课程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力,课程设置的架构相对合理、稳定,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践行“一三一”的培养模式,全面阐释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内涵[9]。

3 “一三一”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3.1 加强师资队伍名师建设,稳步提升优质教学工程 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整体目标是:坚持“人才强系”的战略思想。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培养、引进一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为重点,坚持不懈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科、专业和办学发展需要,大力支持、鼓励从外引进中青年专家,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功底的人才,以此大力充实教师队伍。同时针对新教师采用“老带新”、“一带一”的方式,采取“三步”措施:一加强自身、二组内互动、三扩展延伸;通过各种研讨、走访及调查,加强培训,包括校内的研讨与全国艺术专业研讨会。切实营造学术氛围,加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进修的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学术报告、进行专题讲座和课题研究,创作出优秀的体育艺术作品。

3.2 加强对外合作,构筑体育艺术平台 加强与社会的接触与联系,保持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引导学科朝向社会需求发展;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争取做学科领头羊;重视与演出团体或舞蹈团体的交流与学习,加强对外联系提升影响力;切实加强中英文网站建设,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国际影响力。

3.3 重视教材建设,丰富教学成果 努力加强教材建设,在教学上重点抓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教材建设探讨以克服课程教学资源的不足,深入教学实际,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讲义,完善立体化教材的编写工作,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出一套理论与实践结合、书本与课件结合的立体化多媒体教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会同兄弟院校共同编著体育艺术专业教材,编写时做到对课程教学参考资料及课件等进行系统整理,去除过时落后的,增添现代先进的,力求突出教材的与时俱进性。

3.4 优化专业结构方向,推进整体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瞄准就业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更加系统和多样化,适时适当地增加专业方向。从目前我们已有的艺术体操、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舞蹈四个方向拓展,争取尽早开设能更好应用和实践体育艺术的专业方向,如体育绘画、体育模特等。

3.5 创建优质教学资源,发展优质教学 在追求“精品师资、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前提下,实现优质教学。以教师教育教学为主的“教”的因素应做到“精品师资”,教师具有高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对学生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实施实实在在的优质教学。根据需要和可能,努力创建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借鉴国内外高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做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推动教学质量跃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3.6 适应发展需要,创新提升品牌 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倡导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尤其突出以体育为根本、艺术为特点,构建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突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奠定创新素质基础。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在其与时俱进的进程中,理顺我们的工作思路,即以求进步创新为动力,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课程建设为核心,教育工作为主旋律,以基本表演技术与身体技术为基础,竞技比赛与表演为龙头,精品体育表演为品牌,育人为根本,一流为目标,发展特色体育艺术表演作品为方向,走积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艺术表演道路。

4 结 论

1)体育(表演)艺术是体育与(表演)艺术相结合,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和动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体育内容为表演素材,融音乐舞蹈及艺术(表演)于一体,为促进人体健康、体现体育情感、展示体育精神及反映体育生活而组织的体育文化艺术。体育(表演)艺术现象的特征包括节奏性、表演性和动态性三个方面。

2)表演专业实行“一个专业”、“三种能力”与“一种途径” 的“一三一”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文化学科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艺术活动的课程学时分配比例为3:5:1:1。

3)学科建设规划包括师资队伍名师建设、对外合作教材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方向、创新提升品牌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顾永之.艺术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3] 徐锦中.逻辑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4] 马鸿韬,李敏.体育表演艺术概念及分类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65-1267.

[5]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生出版社,1994.

[6] 李杰凯,郭亦农,马艳红,等.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重构[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1-5.

[7] 翟廷立,李芳等.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2006.

[8] 熊艳.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表演艺术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戏曲;传统文化;武旦艺术;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17-02

戏曲是我国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而戏曲中的武旦艺术是戏曲艺术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是戏曲文化中艺术魅力的集中体现。武旦艺术不仅仅是将戏曲作品中的角色性格进行形象化展示,还将历史赋予戏曲艺术的精神进行集中展现。在国外文化涌入我国的背景下,如何在传承武旦艺术魅力的过程中,创新武旦艺术,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扎实基础,过硬武功

武旦艺术若没有扎实的武打功底,则很容易在表演的时候出现失误,同时也无法表现出戏曲艺术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无法展现戏曲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1]武旦演员在戏曲舞台上,要在短短的时间内集中展示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物角色的艺术精神,可以通过武功展现,如利用踢腿、翻跟头等基本功,将武旦艺术魅力发挥到极致。如果武旦演员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在日常的训练中偷懒耍滑、得过且过,不严格要求自己,则很容易在表演舞台上无法展示表演技巧,也无法展现出戏曲人物的艺术魅力,更不要提将武旦艺术进行改革创新了。

武旦艺术基本功并不是我们常理解的基础戏曲动作,而是过硬的武功表现,是武旦演员在台后日积月累的练习,是经过反复训练以及反复摸索出来的艺术体现。一个优秀的武旦演员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将每个动作深深刻画在脑海里,对一个眼神、一句语气、一个动作反复揣摩,才能够在登台演出的时候,展现自身的表演技巧,将角色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使得武旦艺术魅力得到集中体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正是武旦演员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激励武旦演员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很多传统民族戏曲对基本功的要求非常高,比如我们熟知的剧目《十三妹・能仁寺》中,女侠何玉凤的侠骨柔肠将武旦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再如由《水浒传》改变的戏曲剧目《打店》,孙二娘与武松在黑夜中的打斗拼杀,一方面集中体现了二者的身手不凡,另一方面又通过武旦演员酣畅淋漓地对打表演,带给观众一个更加直观的艺术体验。

在武旦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最槌雒的武旦戏还当属《泗州城》,该剧目中的武旦艺术极为明显,极富魅力。[2]在观世音菩萨率领天兵天将与水母水族进行搏斗的过程中,对武旦演员的基本功要求极高。在该剧中,武旦演员要用到刀、枪、棍、棒等各种武器,并采用抛、踢、接等表演技巧,将武旦艺术魅力发挥到极致。如“水母”对“枪”这一道具的使用,挑枪、踢枪以及难度极高的前桥踢、后桥踢等,并同时做出虎跳踢、连续跳踢,以及乌龙绞柱踢等高难度的武旦表演动作。[3]这些都需要武旦演员打好基本功,并有着过硬的武打功底,才能够为武旦艺术的创新提供重要的力量支持。

二、拓宽学习范围,彰显角色魅力

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武打功底,是一个优秀的武旦演员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武旦演员在具备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同样要求具有相应的艺术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将戏曲艺术的魅力集中体现出来。因此,武旦演员要积极学习艺术知识,并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内容,吸取多层次、多元化的艺术成分,充实自身的艺术涵养,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得武旦艺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武旦艺术实质上是需要创新的,是需要演员在社会发展、人们文化理念变化的过程中,在原有艺术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改革。[4]如果一位武旦演员长期墨守成规,依旧用传统、固化的发展理念进行表演,将武旦艺术局限在方寸之地,则很容易使武旦艺术逐渐被社会所遗忘,成为小众艺术。而武旦艺术是一种宏观、大气的文化体现,如果沦落到小众欣赏的地步,那么如何将我国的传统民族艺术进行弘扬发展呢?因此,武旦演员要积极接受更多的艺术知识,改革自身的文化理念,用更高层次的文化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深层次了解武旦艺术,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逐步彰显武旦艺术的魅力。

武旦艺术一般分为技巧和武艺,二者是武旦艺术的集中体现。在创新武旦艺术的过程中,演员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深入分析戏曲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从而刻画极具艺术魅力的角色,要将武旦表演技术融入到人物角色的特征中,从而体现出武旦艺术的独特性。[5]

三、尊师重道,谦虚谨慎

武旦艺术的传承离不开前辈、教师的辛苦指导,在实际的学习、表演环节中,要能够做到虚心向学,多问、多练,逐步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同时,在学习请教的过程中,理解到艺术传承的庄严性,更能够使得学习者掌握武旦艺术表演的基础。[6]因此,学习者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并多向前辈和教师请教,从而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正确指导,使得学习者的表演功底达到最高。同时,学习者还要积极创造实践表演的机会,要多参加舞台表演实战,无论角色大小,都要投入全部精力,使得学习者在掌握实践表演经验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表演自信心,舞台风范得到显著提升。[7]

另外,武旦演员同样要注重向同辈演员以及年龄较小的演员学习,不骄傲自满、不自高自大,谦虚谨慎、不耻下问,与同行进行学术探讨,从而不断充实自身的表演经验,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激发新的想法,推动武旦艺术的创新,使得武旦艺术更适合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四、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发展需求让武旦艺术进行改革创新,在提高自身基本功的前题下,武旦演员要扩大自身的学习范围,提高艺术修养,并摆正学习态度,谦虚谨慎,以此推动我国武旦艺术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梦影.浅谈武旦表演艺术的创新[J].戏剧之家,2016,(09):45.

[2]汪利军.浅谈武旦表演艺术的创新体会[J].大众文艺,2015,(08):166.

[3]段甜甜.浅谈京剧武旦艺术[J].北方文学旬刊,2016,(9):99.

[4]汪利军.浅谈武旦的“武戏文唱”[J].通俗歌曲,2013,(11):49-50.

[5]徐兴童.浅谈京剧武旦表演[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10).

[6]李绪玮.浅谈京剧武旦的“打出手”[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5,(6):210.

表演艺术基础知识篇4

少儿时期是学习音乐的最佳年龄段。对少儿音乐素质的培养,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一、少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

音乐感受力包括音乐听辨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音乐的感受能力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人们对音乐作品产生审美知觉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状态,是获得相应情感的体验,是审美感受的一种特殊能力。

要加强音乐对听觉能力的训练。人们的一切音乐活动都是通过听觉进行的,所以说,音乐艺术也是一种听觉艺术,离不开听觉的感知、体验和校正。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音乐才能引起人们的音乐感觉,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意义。”这就说明音乐活动要靠具有音乐听觉能力的耳朵来进行,训练感知音乐的耳朵是从事音乐活动所必需的,这就要求培养者在训练方法上从基础上训练。开始由听辨学唱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节奏变化,到学唱简单的歌曲和视唱简单的乐曲,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训练,逐步提高少儿的听觉能力。

音乐的听辨力和记忆力是感受音乐的重要条件,要在培养这种能力的基础上启发想象与联想,获得音乐所表达的形象,激发对形象的情感体验。这种形象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能使少年儿童进入音乐所描述的意境,进一步理解音乐的内容,音乐在他们记忆中也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想和想象能够提高音乐感受能力。

在培养少儿想象和联想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音乐感受力,更能强化知识技能的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又能促进感受力的发展,使之由感受简单形式和浅显内容的音乐,逐步发展到能感受较复杂形式和有一定深度内容的音乐。

二、少儿音乐鉴赏力的培养

音乐鉴赏力是指识别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及各种情趣、色彩等的能力。鉴赏力建立在欣赏能力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除了良好的感受力外,还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这种修养也就是所谓的艺术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技巧掌握的程度,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综合判断的逻辑思维的能力。通过教师多次的示范演奏,完成学生的思维过程。首先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第一印象,在第二遍演奏之前提出问题,通过反复欣赏,使学生能够对作品乐曲的体裁、形式、风格进行分析,了解乐曲的表现手段和创作特点,提高对作品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培养少儿的艺术趣味和鉴赏能力。

三、少儿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音乐表现力通过表演者与演奏者的演唱、演奏,生动地反映出作品的内容和表演者的表现技巧和创作才能,提供给欣赏者一个美好的享受。这一表现力也是表演者的二度创作。而要培养少儿音乐表现力,必须在演唱、演奏、表演活动中启迪他们的音乐想象和创作才能,而音乐想象和创作才能必须通过一定的演唱、演奏和表演去表现。

1.音乐的演唱、演奏及表演技能技巧和情感的训练。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技术性较强的艺术,是通过一定的技能技巧所产生的各种艺术审美及表现的综合效

转贴于

果。所以在少儿启蒙教育中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一个中心任务。在器乐演奏中两只手相配合地有节奏动作,十分协调,通过反复训练,领会情感和强弱的对比。由于少儿的模仿力较强,可塑性大,经过反复练习很快就熟练了。在熟练的基础上,便形成了第二创作,达到了艺术表演的升华。

2.音乐想象、创造、表演才能的训练。

表演艺术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钢琴艺术指导;素质和能力;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047-02

一、钢琴艺术指导的含义和作用

钢琴艺术指导,既是一个活动称谓,也是一个身份称谓;既指钢琴伴奏活动,也指钢琴伴奏者。早在巴洛克时期,就出现了利用古钢琴为演唱者进行伴奏的形式,在后来的发展中,随着音乐事业的逐步繁荣和钢琴形制的不断进步,使钢琴和声乐两者的融合越来越紧密,特别是艺术歌曲的出现和繁荣,更是再一次证明了钢琴是声乐演唱的最佳配合者。而在当代,无论是演唱者还是演奏者,都纷纷认识到了这样一个现实,即如今的钢琴艺术指导,所起到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伴奏作用,而是和演唱者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有着自身独立的意义和魅力,并和演唱者一道完成整个表演活动。从钢琴伴奏到钢琴艺术指导的名称变化,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发展中,钢琴艺术指导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

二、钢琴艺术指导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途径

(一)夯实演奏技术。钢琴艺术指导是一门艺术,但是其艺术展现却是要以扎实技术为基础的。倘若演奏技术不娴熟、不全面,则会使表现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个钢琴艺术指导,应该将技术训练贯穿于自己艺术生涯的始终。具体来说,首先是基本演奏技术的训练。钢琴演奏既然是一门技艺,就必然存在着遗忘、手生等情况,即便是著名的演奏家也不例外。相反,这些著名演奏家始终保持着系统的基础训练。所以,钢琴艺术指导要充分重视基础训练,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一个系统而细致的训练计划,对训练内容、时间、效果等作出明确的要求,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始终保证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在最短时间内适应演奏的需要。其次是钢琴伴奏技术的训练。因为声乐艺术本身是十分丰富的,从体裁上看,包括歌剧、艺术歌曲等;从形式上看,包括独唱、合唱、轮唱等。所以也对钢琴艺术指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在为歌剧唱段进行伴奏时,要突出一种戏剧性,并带有适当的夸张;而在为艺术歌曲进行伴奏时,则重在意境的营造,通过钢琴的渲染和衬托,将作品情感含蓄地表现出来。演奏技术是钢琴伴奏的基础,对于整个艺术表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只有不断地予以夯实,才能保证伴奏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其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二)开拓知识视野。钢琴伴奏绝不是机械地照着谱子按部就班地演奏,而是一项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对于钢琴艺术指导的文化修养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其知识视野越开阔,文化修养越丰厚,对作品的了解和体验才能越深入,继而为创造性地表现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这种知识的扩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对音乐本体知识的全面学习。很多钢琴演奏者都对理论学习较为轻视,这无疑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只有对乐理、和声、曲式、音乐史、音乐美学等有着较为全面的把握,才能够形成对作品的全面认识。这一点在作品的技术分析环节体现得尤为明显。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其在创作技术上的运用是完全不同的,演奏者如果没有全面的音乐知识作为支撑,就难以获得对作品深入的了解。所以要在加强技术训练的同时,全面学习各种音乐本体知识。其次是声乐知识。钢琴艺术指导的职责就是为声乐演唱进行伴奏,所以一定的声乐知识也是必备的,需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地处理,才能获得恰如其分的表现效果。比如为男高音进行伴奏时,其音色本身就是高亢明亮的,所以要适当地减轻音量,以免起到喧宾夺主的反作用;而在为中、低音声部进行伴奏时,则要适当突出高声部,为原本沉稳的音色加入几分灵动的色彩。又如对巴洛克时期的作品进行伴奏时,要做到轻巧和灵动,突出一种华丽的风格;而为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进行伴奏时,则要做到匀称和干脆,突出一种理性和严谨的色彩。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声乐知识,这些有针对性地处理也就无从谈起。最后是综合文化知识。每一首声乐作品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当一个钢琴艺术指导有着丰厚的文化修养时,就能够从更加多元化的视角来认知和感悟作品。如中国艺术歌曲都采用中国的古典诗词作为歌词,而古典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与现代的白话文迥然不同,需要钢琴艺术指导具备一定的文学和语言知识,通过对诗词逐字逐句地翻译,才能真正明白其表述的意思和内涵。所以说,钢琴艺术指导绝不是乐谱的“搬运工”,而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博学者。

(三)形成合作默契。不同于钢琴独奏,钢琴艺术指导必须要和演唱者形成良好的配合和互动,才能获得水融的完美表现效果,需要两者通过不断地磨合不断提升默契程度。具体来说,首先是自身定位的明确。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表演活动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的,呈现出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但也正是这种过程性,让很多伴奏者都在自身定位上出现了偏差:有的认为自己是可有可无的配角,演唱者才是“红花”,自己只要当好“绿叶”即可;有的则认为钢琴伴奏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自己也是主角之一,将伴奏当成独奏来弹,漠视演唱者的存在。这种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都是没有正确定位的表现。在当今的声乐活动中,已经没有了主角和配角之分,伴奏者和演奏者是一种相辅相成、倾力配合的关系,唯有此才能获得珠联璧合的表现效果。所以必须先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才能为后续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是理顺合作过程。在正式演奏之前,需要伴奏者和演奏者制定出一个详细的训练计划,并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默契程度。第一步是双方的个人练习,通过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品,把握其风格和技术特点;第二步是双方的磨合,要通过多次磨合和真诚的沟通,使整个演唱越来越完善;第三步则是进行模拟演出,要利用音乐厅、音乐教室等进行预演,再一次查缺补漏,精益求精。在整个过程中,只有明确自身定位,理顺合作过程,才能真正形成默契,取得合作的成功。

(四)积累实践经验。舞台表演是声乐和钢琴艺术基本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一个钢琴艺术指导的舞台经验越丰富,才越能在舞台上游刃有余。具体来说,舞台实践经验的积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良好心理状态的养成。在正式的舞台演出中,由于演出环境的变化,很容易让表演者产生紧张、胆怯等心理,从而使演出质量受到不良的影响。对此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多参加实践,要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升自身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直至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其次是对突发问题的灵活处理。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即便是准备得再充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性的问题,而有经验的钢琴艺术指导则能够通过巧妙地处理,将这些问题化解于无形中。比如针对演唱者忘词的问题,伴奏者可以利用旋律或和声帮助他进行回想。针对自己弹错音的问题,则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对整个演奏影响不大,那么就可以不用理会,只需继续进行即可。所以说,一个成熟的钢琴艺术指导,必须要通过大量实践来积累经验,并巧妙化解各种难题,保证整个演出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音乐事业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对于钢琴艺术指导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此,需要每一个钢琴艺术指导都能及时地转变自身的观念,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伴奏者,而是整个音乐表演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这种认识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全方面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在满足一般表演需要的同时,能够充分展示出钢琴伴奏特有的价值和魅力。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钢琴艺术指导的素质和能力提升途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给更多的钢琴艺术指导以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佳.浅谈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指导性[J].艺术教育,2012(03).

[2]江澜.声乐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J].美与时代(下),2012(02).

表演艺术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 音乐师范生 内在要求 素质 自我教育

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发展音乐教育事业的需要,时代呼唤高素质音乐教师的涌现。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发展,要求音乐师范生素质优良、专业过硬、技能完善、全面发展。为能更好地承担这份教育使命,作为音乐师范生的一分子,从迈进高校的那天起我就在思考如何加强专业文化课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所谓素质,是人的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并发展起来的生活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总和。而音乐师范生的素质,是我们在长期的受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音乐技能素质、艺术审美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之和。正确认识时展的要求,适应未来工作挑战的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应该在以下方面积极努力。

一、自觉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与文化底蕴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周小燕曾说过:“要表现音乐魅力,必须要有文化的积淀。”我们今天的音乐师范生就是明天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艺术教育主力军,将承担着传播“音乐美”的重任,时代要求我们不但要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积淀,将来走进课堂时,不仅能上好专业课,而且能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更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关怀,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但由于前期高考指挥捧的作用(文化课成绩要求合格)和后期高校专业课学习任务相对繁重等因素的影响,客观上我们音乐师范生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音乐专业课的学习上面,致使我们大部分同学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薄弱;另外,进入高校后由于我们少部分同学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文化基础课学习呈现出一种不重视和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也导致了我们文化素质水平止步不前。低文化素养前提下延伸出来的低认知水平和低感悟能力,将严重制约着我们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因此,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应该成为我们音乐师范生的第一内在要求。

人文素质培养是相对专业技术教育而言的一种人文科学自我教育和教育的活动。在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过程中,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我们的个人品格、气质修养、处世哲学,从而为我们“建立一种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亮点”。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如果我们只有单一的音乐专长,文化知识贫乏、文化涵养低劣,将无法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人文科学的基础性、稳定性和非功利性的性质可以起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师范生如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一要合理制定自己的人文学科阅读计划,不断扩大阅读的面与量。我们要通过大量阅读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尤其是中外历史名著,从中吸取文化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身的文化品味。由于时间因素的限制影响,这里的阅读只强调要有一定的量与面,边阅读边思考即可,不需要深入的研究。二要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自觉关注并接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音乐艺术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结晶,其本身就是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的教材。如声乐学习中优秀的民歌、艺术歌曲等隐含着许多动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音乐欣赏中所呈现出的精妙绝伦的人类灵魂的声音,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所负载的人类文明成果充分彰显了鲜明的人文性,我们要自觉地加以挖掘和体验,从中去发现和感悟音乐的美,在音乐专业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人文内涵。

二、自觉加强音乐认知的培养,努力夯实自身的专业学科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素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和气质。艺术素质的提高对我们音乐师范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其前提是我们要加强对音乐认知的培养。音乐是一种时空艺术,需要我们通过听觉去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而我们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有音乐本身结构方面的,如音高、音色、强弱、节奏、节拍等;有音乐表演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如欢快、悲哀、抒情、激越等;也有音乐创作风格方面的,如古典、浪漫、现代等,对这些感知方面的培养是我们学习音乐的基础。我们体会到培养音乐的感知能力首先要从聆听开始,要了解乐曲的旋律、体验乐曲的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感受音乐作品的本质。这里要求我们不断培养对音乐浓厚的兴趣,多角度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加深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应该清醒认识的是:作为音乐师范生,我们绝大多数同学将来面临的职业是音乐艺术教育。那么,我们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就不能只停留在感知阶段,而要从感受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从深层次去分析音乐作品,注重加强自己感性思维的培养。比如声乐学习中的和声、织体,以及到每一首具体的音乐歌曲,要求我们不仅要能听出什么是优美的声音,而且要知道这种优美的声音是怎样得来的,通过什么样的训练才能获得优美声音歌唱的技能。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增强自己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抓住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机会去模仿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表现音乐,通过自身对具体作品的直接体验来反复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使我们对音乐的认识达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三、自觉参加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表演技能

音乐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创作、表演和欣赏等实践环节中,音乐表演是综合性最强的实践环节,通过学习音乐表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感知音乐和理解音乐,为将来走进课堂走上讲台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相比于其它的表演艺术,音乐的表演对表演者的技术性要求更高。如何提高我们音乐师范生的表演素质,我们认为:一是要坚持长期的基本功的训练。在音乐表演各个专业领域中都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技术训练方法,我们应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有针对性训练。如学声乐的要进行发声方法和气息控制的训练,掌握吐字行腔的基本技能;学钢琴的要进行触键运指、手背重量和踏板技巧运用的训练;学弦乐的要进行按指与揉指、换把与弓法变换等方法的训练,等等。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有目的地将所获得的技巧与技能运用到音乐作品的表现中去加以训练,最终达到音乐的表演技巧与深刻的艺术表现实现完美的结合。二是要加强心理活动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要使自己的表演感动听众,能表现出音乐作品中深刻的情感内涵,表演者除了要通过冷静理智的安排与设计来实施表演活动外,还必须将自己的情感因素调动起来,才能使自己的表演达到声情并茂和动人心弦。要做到这点,必须加强自己心理活动的训练。心理活动中的认知方面主要是指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它包括人的认知与记忆、判断与推理等要素。人的这些能力对音乐表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音乐记忆力的培养,音乐的记忆力是音乐表演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音乐表演者必须把自己要演奏或演唱的作品牢牢地掌握在记忆中并上升为内心的感受,才可能进行全神贯注的表演和再创作;再比如坚定意志力的锻炼,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培养,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刻苦练习来克服临场紧张的心理状态。三是要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表演阅历。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音乐师范生在校期间提高自身表演素质的很好舞台,我们要积极争取每一次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不断磨练和完善自己的音乐表演风格与形象。

四、自觉参加学术研究活动,努力培养音乐艺术的创新素质

音乐的发展在于创新,音乐师范生良好的创新意识是未来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成为具有学术研究创新能力的音乐教育人才,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我们音乐师范生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形势的发展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客观需要,我们必须在正常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艺术创新活动的实践中去。然而,音乐艺术的创新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有知识的积累过程,而且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地艰苦追求。如何培养音乐艺术的创新素质,我们认为在大学学习阶段,首先,要加强知识积累,自觉增强创新意识。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为我们聘请的国内外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表演家所开设的讲座、交流座谈和演出活动,学习和吸收这些优秀专家们的音乐教育理念、教育创造能力、学术思维能力和音乐表演技能,从而引发我们对音乐的深层次认识与思考。其次,要积极申报学校为我们本科生所设立科研项目,并主动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在具体的项目研究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科研阅历,积累从事音乐创新的经验。第三,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注意收集音乐教育的原始元素,做音乐艺术创新的有心人。有位哲人曾说过:“音乐来源于生活”,“只有被人民大众所接受的音乐艺术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许多不朽的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都说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蕴藏着无数的音乐闪光点。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感受和收集有价值的音乐教育素材,为将来更好地从事音乐教育研究和音乐艺术创新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表演艺术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戏曲演员;专业技能:艺术修养

表演艺术是以演员自身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是人演人的创作活动,不要以为演员具有人类的一切情感内容,就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感活动,而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训练与文化艺术修养。

1 专业技能训练

1.1 形体训练

对于演员来说,形体是最基本的创作材料。形体训练,即对演员进行科学、规范的形体基本功训练,对演员原有的未经训练的自然形态进行改变,使其端正、舒展、灵活自如、得心应手,具有演员所需要的可塑性。扎扎实实地打好身体的基本功,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把粗糙的身体变得细腻些。”戏曲演员要完成基本功训练。主要是训练腰功、腿功、身段、台步、软硬毯子功、跳转等。戏曲演员必须经过长期严格的基本功和技术训练,积累大量的程式手段,具备扎实的“功底”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因为戏曲表演特征对演员来说,①有严格的行当区分(例如:生、旦、净、末、丑)和程式化,一般不跨行当表演;②戏曲表演给予观众的视觉感受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来完成的,它比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和影视、话剧等艺术形式更夸张,具有很强的象征写意性;③戏曲表演受外部音响伴奏的节拍与弦律的约束,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演员是在规定情境中,运用自己形体的多种变化去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1.2 程式技巧训练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程式是生活的模仿,又是生活的概括、夸张、装饰甚至变形;程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程式化表演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特征之一,如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活动,有水袖、甩发、翎子、帽翅、髯口、指法等程式技巧,表现一定规定情境的有:“趟马”、“走边”等;表示两军交锋的有:“小快枪”、“三十二刀”、“打群档”等。演员只有经过长期的形体程式技巧训练,形体动作才能完全适应戏曲舞台的需要。才能使体验得到准确、生动、鲜明的体现。试想一个演员上了台一没腰功,二没腿功,台步走不了,靴子不听使唤,甩发缠在一起,还怎么演戏,满肚子的理论和角色体验也将化为乌有。

过去一些著名戏曲演员,虽然他们没有高深的理论,但是他们通过长期技术训练和舞台经验,掌握了舞台表演程式技术的规律,加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理解、感悟,因而他们在台上的一举一动、一顾一盼,总是那么协调,达到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境地,他们在戏曲舞台上创造的任务格外丰满,光彩夺目。

1.3 戏曲音乐、唱腔、念白的训练

演员对戏曲音乐(文武场)、唱腔板式及转换、道白等都必须认真去学习掌握,音乐、唱腔、念白在戏曲表演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戏曲一般讲是离不开锣鼓、离不开音乐的。锣鼓和音乐是每出戏都不可缺少的。音乐包括打击乐在戏曲中的作用有4个方面,即:①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②介绍时间;③介绍地点;④烘托气氛。总起来说,就是介绍规定情境和帮助刻画人物,传达人物内在情感的外部节奏。所以学习研究音乐、锣鼓、唱段极式等是演员的必修课。一出戏的气氛节奏是跟人物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演员只有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在节奏,全剧外部节奏才能找准。音乐是整个精神活动的一部分,是随着内心节奏和外部节奏而进行的。演员把人物的内部节奏、内心情感找准了,音乐才能找准确,以人物的情感、节奏来决定音乐,并运用音乐使人物的情感节奏更鲜明、更生动。演员掌握了锣鼓音乐知识,对所扮角色的情感、情境找准了,才能懂得该打什么锣鼓点,用什么唱腔,安什么过门,用什么手势、姿态、身段、舞蹈。才能准确地把握表演的节奏、速度、力度等,知道怎么适应锣鼓、怎么适应音乐、怎么适应舞台条件、怎么调度更能表达人物的情感等,使所扮演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唱腔、念白是戏曲演员的必修课,唱念是戏曲表演中极其重要的手段,在戏曲中唱念深刻体现着人物及故事情节的变化,演唱要将情、腔、字密切结合起来,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感染观众。演员就必须学习咬字吐字、气息控制、行腔韵味、念白等,必须在技术技巧上刻苦学习,才能完成对所扮演人物完善、真是、深刻的体现,使观众听其声知其意,达到真正的艺术表演效果。

2 文化艺术修养

2.1 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是戏曲表演的基础,演员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应当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演员只有对文化知识不断学习和钻研,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的内涵,并将所学知识逐渐转化为表演的艺术,渗透到创造的艺术形象之中,对自己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品位产生作用。在舞台上,不仅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演员要逐步学会把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和艺术实践,总结上升为理论来指导和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能力,这也需要广泛的文化知识,诸如哲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以及一切与所学专业有关的知识作基础。

2.2 思想品格和生活修养

表演艺术基础知识篇8

钢琴艺术指导,既是一个活动称谓,也是一个身份称谓;既指钢琴伴奏活动,也指钢琴伴奏者。早在巴洛克时期,就出现了利用古钢琴为演唱者进行伴奏的形式,在后来的发展中,随着音乐事业的逐步繁荣和钢琴形制的  不断进步,使钢琴和声乐两者的融合越来越紧密,特别是艺术歌曲的出现和繁荣,更是再一次证明了钢琴是声乐演唱的最佳配合者。而在当代,无论是演唱者还是演奏者,都纷纷认识到了这样一个现实,即如今的钢琴艺术指导,所起到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伴奏作用,而是和演唱者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有着自身独立的意义和魅力,并和演唱者一道完成整个表演活动。从钢琴伴奏到钢琴艺术指导的名称变化,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发展中,钢琴艺术指导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

二、钢琴艺术指导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途径

(一)夯实演奏技术。钢琴艺术指导是一门艺术,但是其艺术展现却是要以扎实技术为基础的。倘若演奏技术不娴熟、不全面,则会使表现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个钢琴艺术指导,应该将技术训练贯穿于自己艺术生涯的始终。具体来说,首先是基本演奏技术的训练。钢琴演奏既然是一门技艺,就必然存在着遗忘、手生等情况,即便是著名的演奏家也不例外。相反,这些著名演奏家始终保持着系统的基础训练。所以,钢琴艺术指导要充分重视基础训练,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一个系统而细致的训练计划,对训练内容、时间、效果等作出明确的要求,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始终保证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在最短时间内适应演奏的需要。其次是钢琴伴奏技术的训练。因为声乐艺术本身是十分丰富的,从体裁上看,包括歌剧、艺术歌曲等;从形式上看,包括独唱、合唱、轮唱等。所以也对钢琴艺术指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在为歌剧唱段进行伴奏时,要突出一种戏剧性,并带有适当的夸张;而在为艺术歌曲进行伴奏时,则重在意境的营造,通过钢琴的渲染和衬托,将作品情感含蓄地表现出来。演奏技术是钢琴伴奏的基础,对于整个艺术表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只有不断地予以夯实,才能保证伴奏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其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二)开拓知识视野。钢琴伴奏绝不是机械地照着谱子按部就班地演奏,而是一项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对于钢琴艺术指导的文化修养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其知识视野越开阔,文化修养越丰厚,对作品的了解和体验才能越深入,继而为创造性地表现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这种知识的扩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对音乐本体知识的全面学习。很多钢琴演奏者都对理论学习较为轻视,这无疑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只有对乐理、和声、曲式、音乐史、音乐美学等有着较为全面的把握,才能够形成对作品的全面认识。这一点在作品的技术分析环节体现得尤为明显。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其在创作技术上的运用是完全不同的,演奏者如果没有全面的音乐知识作为支撑,就难以获得对作品深入的了解。所以要在加强技术训练的同时,全面学习各种音乐本体知识。其次是声乐知识。钢琴艺术指导的职责就是为声乐演唱进行伴奏,所以一定的声乐知识也是必备的,需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地处理,才能获得恰如其分的表现效果。比如为男高音进行伴奏时,其音色本身就是高亢明亮的,所以要适当地减轻音量,以免起到喧宾夺主的反作用;而在为中、低音声部进行伴奏时,则要适当突出高声部,为原本沉稳的音色加入几分灵动的色彩。又如对巴洛克时期的作品进行伴奏时,要做到轻巧和灵动,突出一种华丽的风格;而为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进行伴奏时,则要做到匀称和干脆,突出一种理性和严谨的色彩。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声乐知识,这些有针对性地处理也就无从谈起。最后是综合文化知识。每一首声乐作品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当一个钢琴艺术指导有着丰厚的文化修养时,就能够从更加多元化的视角来认知和感悟作品。如中国艺术歌曲都采用中国的古典诗词作为歌词,而古典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与现代的白话文迥然不同,需要钢琴艺术指导具备一定的文学和语言知识,通过对诗词逐字逐句地翻译,才能真正明白其表述的意思和内涵。所以说,钢琴艺术指导绝不是乐谱的“搬运工”,而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博学者。

(三)形成合作默契。不同于钢琴独奏,钢琴艺术指导必须要和演唱者形成良好的配合和互动,才能获得水乳交融的完美表现效果,需要两者通过不断地磨合不断提升默契程度。具体来说,首先是自身定位的明确。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表演活动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的,呈现出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但也正是这种过程性,让很多伴奏者都在自身定位上出现了偏差:有的认为自己是可有可无的配角,演唱者才是“红花”,自己只要当好“绿叶”即可;有的则认为钢琴伴奏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自己也是主角之一,将伴奏当成独奏来弹,漠视演唱者的存在。这种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都是没有正确定位的表现。在当今的声乐活动中,已经没有了主角和配角之分,伴奏者和演奏者是一种相辅相成、倾力配合的关系,唯有此才能获得珠联璧合的表现效果。所以必须先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才能为后续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是理顺合作过程。在正式演奏之前,需要伴奏者和演奏者制定出一个详细的训练计划,并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默契程度。第一步是双方的个人练习,通过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品,把握其风格和技术特点;第二步是双方的磨合,要通过多次磨合和真诚的沟通,使整个演唱越来越完善;第三步则是进行模拟演出,要利用音乐厅、音乐教室等进行预演,再一次查缺补漏,精益求精。在整个过程中,只有明确自身定位,理顺合作过程,才能真正形成默契,取得合作的成功。

(四)积累实践经验。舞台表演是声乐和钢琴艺术基本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一个钢琴艺术指导的舞台经验越丰富,才越能在舞台上游刃有余。具体来说,舞台实践经验的积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良好心理状态的养成。在正式的舞台演出中,由于演出环境的变化,很容易让表演者产生紧张、胆怯等心理,从而使演 出质量受到不良的影响。对此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多参加实践,要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升自身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直至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其次是对突发问题的灵活处理。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即便是准备得再充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性的问题,而有经验的钢琴艺术指导则能够通过巧妙地处理,将这些问题化解于无形中。比如针对演唱者忘词的问题,伴奏者可  以利用旋律或和声帮助他进行回想。针对自己弹错音的问题,则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对整个演奏影响不大,那么就可以不用理会,只需继续进行即可。所以说,一个成熟的钢琴艺术指导,必须要通过大量实践来积累经验,并巧妙化解各种难题,保证整个演出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音乐事业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对于钢琴艺术指导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此,需要每一个钢琴艺术指导都能及时地转变自身的观念,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伴奏者,而是整个音乐表演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这种认识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全方面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在满足一般表演需要的同时,能够充分展示出钢琴伴奏特有的价值和魅力。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钢琴艺术指导的素质和能力提升途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给更多的钢琴艺术指导以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王佳.浅谈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指导性.艺术教育,2012(03).

江澜.声乐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美与时代(下),2012(02).

上一篇:数字经济与互联网经济范文 下一篇:建筑工程设计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