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表演”非“彼表演”

时间:2022-07-04 10:16:47

“此表演”非“彼表演”

“情境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形式,“情境表演”既符合小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又能够满足小学生表现欲望强烈的性格特点,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实施“情境表演”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情境表演”的一般要求与基本方式方法,甄别“情境表演”与一般“文娱表演”的差异所在,走出“情境表演”教学过程中的种种误区,消除“情境表演”时的种种“非语文现象”,通过有效的“情境表演”,既充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又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文,我们有许多老师,特别是低年级的许多老师,都喜欢在教学临近结束的时候,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或称情景表演)。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用情境表演的方式,既能够体现小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又能够满足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表现欲望强烈的性格特点。这应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低年级师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形式。然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一些老师由于没有明确“情境表演”的一般要求与基本原则,误将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表演”当作日常生活中的“文娱表演”(或称之为节目表演、舞台表演)”,导致了种种“非语文现象”的教学误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甄别两者之间的区别,使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表演”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用,更好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谈几点个人的想法与做法:

一、明确概念 甄别差异 “此表演”绝非“彼表演”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表演”是指为学生创设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运用表演的方式来体现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体现对课文中不同人物、不同性格特点的认识与把握,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效果,这也是“情境教学”中的“情境表演”的一般要求。语文教学中,“情境表演”还具有极其显著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功效。“情境表演”的基本原则是:毋须刻意追求学生的表演结果,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表演过程,表演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表演过程即学生知识理解与反馈的过程,表演过程即对学生实施能力训练的过程,即在表演过程中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把握,在表演过程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它体现的是一种知识理解与把握的感悟性、提高性,能力培养与发展的训练性、渐进性。“情境表演”允许学生的表演反复循环甚至出现偏差,允许学生在反复体会、反复揣摩、反复讨论、反复正误(纠正偏差、纠正错误)中渐次地达成有效的表演结果。

二、迷途知返 矫枉过正 有效落实“情境表演”的方式方法

明确了“情境表演”与“文娱表演”的不同概念,区分了“情境表演”与“文娱表演”的不同内涵,认清了“此表演”与“彼表演”的显著差异,接下来,我们就来透视一下我们平时语文课堂中的一些“情境表演”的教学现象吧。

现象一

“下面我们一起用掌声来欢迎我们班的ХХХ、ХХХ等同学来为我们大家一起来表演课文的(故事)内容好吗?”

透视:为表演而表演,在表演之前已经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课堂上所展现的是学生亦已成形的甚至是非常精彩的表演结果。这显然是“文娱表演、节目表演”的形态。

矫正:取缔没商量!

现象二

“课文学到这里,哪些小朋友愿意到讲台前面来为我们大家表演表演呢?”

话音刚落,就点名学生到讲台前为同学进行表演,或在临近下课前几分钟让学生到讲台前为班级同学进行表演。

透视: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充分的准备时间,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对于课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情、性格、形象、特征、思想、品德等等方面)的认识尚未经过一个内化与转化的过程,此时便让学生上台表演,必然盲目,更难以在表演中体现语文教学的“训练”要求。

矫正:在学生表演之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排练与准备,给足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有一个知识转化与内化的过程,其间可将自我揣摩、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方法结合使用。

现象三

“如果你是评委,你觉得哪些同学演得好?为什么?”

透视:适时运用评价机制,让同学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不失为教学的一个好方法。此时的评价不仅评价“哪位同学演得好”,而且还追究到“为什么”(或是好在哪里),让学生说出评价的所以然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评价有理有据,使学生的评价逐渐变得合理、完善起来,同时也会使更多的同学从中得到启示、得到收益。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主张通过老师的有效调控使表演活动更加合理、更加完善。

改进方法1:

努力使学生的评价产生思想的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评价产生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相互争论或激烈辩论。

改进方法2:

此时的评价不仅要评价演得好的同学,同时还应该对存有表演偏差、表演不到位、表演不足的同学合理地、善意地、婉转地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或建议。本着提出问题即行解决问题的原则(我们平时教学中常常出现的是这样的情形:提则提矣,一提了事。这显然是不够的),对于已经被同学提过建议或意见的表演,表演的同学自己有什么不同的想法与意见?如果觉得别人的意见或建议是正确的,是可以接收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让表演的同学进行二次理解、二次准备、二次表演,或者引导学生交换表演(对提出不同意见或建议的同学),如果这段情节让你来表演,你打算怎样把它演好?让学生在改进中受益,让学生在改进中提高。

除了在透视上述各种现象中我们得到了应有的方式方法的启示与选择外,在进行“情境表演”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同时注意处理好以下各种关系或问题:

1.“情境表演”前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表演的目的和意图

小学生的“情境表演”究竟为什么而表演呢?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情境表演”之前应该首先明确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明确的、应该是肯定的,如前所述,“情境表演”应该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而表演,为体现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训练”而表演,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能力发展而表演。只有明确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作出有效的教学引导,只有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的“情境表演”才会产生应有的表演效果。

2.“情境表演”可打通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通道

“情境表演”可打通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通道,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是打开这条通道的一个捷径。也是学生能力形成与发展的一个有效环节。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热情和表演欲望,做剧中人比做普通的阅读者更令他们兴趣盎然。加之在排演中可以自己准备道具,自己设计服装,自己选配音乐,他们有了展示身手的舞台,实践才干的场所,似此,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和维持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熟记人物的语言、动作,然后布置和引导学生准备、编排、表演。再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表演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力、表达力,同时排练也是对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锻炼,从“大语文”观来看,这些能力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应有之义。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的独特体验与感受”的理念,学生编演课本剧时可源于课本,更可以高于课本;学生编演课本剧是一种再现,是一种复制,更可以是一种创新。因为学生各自的生活环境、生活体验、生活积累、认知水平都不尽相同,每个表演者在揣摩剧本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从自身的不同角度对课文内容作出不同的理解,在处理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都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表现形式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些同时也都能反映出学生鲜活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人生态度。

3.“情境表演”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表演评价

对学生进行有效、合理的表演评价是激发与维持学生表演兴趣,促进学生能力训练与提高有效途径。我们评价学生在情境表演中的表现,不仅要注意评价学生的语言、动作、表情、神情等,更应该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的积极性,努力的程度,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的精神等等。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采用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善意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意见。评价方式可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前两种方式能够更多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提倡。

三、强化过程,注重发展,通过“表演”达成应有的学习目标

学生进行“情境表演”的过程体现着一种“训练”过程、“培养”过程、“提高”过程和“发展”过程,而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通过着力落实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得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落实的知识目标大致包括:了解课文、理解课文――表演的基础;需要背诵的课文、片断(背诵建议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完成,如能给予具体的背诵方法指导、背诵技艺的指导或提示则更好)――表演时的旁白语言,也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表达;需要识记的人物对话语言――表演时的重点台词等等。

需要训练与培养的能力目标大致包括:朗读背诵能力(体现在对于课文的感情朗读、完成课文指定的背诵任务和背诵方法等方面)、表达表现能力(集中体现在表演的语言表达和动作、神态的表现等方面);理解感悟能力(既体现于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方面,体现于个人的思维特征、品质之中,也体现于个人的学习“发现”之中);协作配合能力(综合体现在表演的各个方面)。

需要激发与培养的情感目标主要包括: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的思想、情感、态度以及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等。

上一篇:从《陌上桑》的人物形象美说开去 下一篇:谈初中数学活动与数学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