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0-20 11:17:35

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

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篇1

【关键词】曲艺;艺术;表演

一、关于曲艺表演

所谓的曲艺表演,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演员在舞台表演时,既要讲述故事还要注重表演,需要演员让自己进入那个表演氛围中,还需要投入到互动交流当中,用自己的作品感染观众达到表演的效果。但是仅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观众在欣赏节目时,会通过演员的演绎效果来判断演员的品德和道行,观众由此在心里会产生一把衡量的标尺,对此表演产生评价,从而达到对艺术表演的积极配合和反馈。在艺术表演上,表演者要学会掌握观众的心理状态,了解观众的口味,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让观众喜爱自己,让艺术之路越走越好。在曲艺演出中,表演者一般都是以讲述者的身份出场,还会对其表演内容进行人文知识传授,观众在欣赏曲艺表演的同时,还能够对自己进行多方面的教化作用。表演者为了能将角色表演得更好,除平时努力练习和对内容精心设计外,还要把自己塑造成观众喜爱的形象。通过演员一系列形象塑造的表演,他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演员,而是一个和观众有着密切联系的鲜活角色,让表演者和角色融为一体,并且也是一个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表演者。

二、关于曲艺表演艺术的创作

关于曲艺表演艺术,它的创作是对大众艺术本质的体现。曲艺表演必须要结合观众的审美情趣,这在曲艺表演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回头看一下以往的经典传统曲艺节目,就知道为什么其会成为永恒流传的不朽名作了。这些创作都表达了群众的愿望和诉求,采取了观众喜欢的表演方式和技巧,它的内容和主题都倾向于人民大众的理想生活,通俗性的说唱语言,比如说运用方言进行曲艺表演创作,这些表演都广泛使用了各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的语言,增加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让曲艺表演艺术的品种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一场特殊的生命救援》的创作特征

鄱阳大鼓约在清朝咸丰年间,由艺人张嵩山创演,传播于江西的鄱阳、乐平、余干、万年一带,后来又将鄱阳民间小调、鄱阳湖渔歌融入大鼓说唱,使鄱阳大鼓在当地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鄱阳大鼓《一场特殊的生命救援》是由江西省曲艺家协会策划,上饶市曲艺家协会、广丰县文化馆联袂创作完成的,讲述的是2014年8月,以江西美术书法界艺术家为主要代表的江西文艺家联手举办义卖笔会,筹集手术费,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生命的故事。这个曲艺表演是非常成功的,它把曲艺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都继承了下来。其成功之处在于它的通俗性。比如在此表演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善良的人物形象,比如说书法艺术家们,这些人物角色贴近现实的生活,贴近当前主流社会的价值评判标准,这样更容易吸引大众的眼球。故事的论述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贴近大众的生活,容易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除此之外,该剧的表演有一种集体性的特点,它不同于个人的个性创作,因为它要表达出人们的深层情感,包括乐于助人、慷慨的心理等等,它可以代表绝大多数人们的思想,显示出曲艺艺术与大众的价值取向。所以曲艺表演的创作一定要结合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生活,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所以通俗性是曲艺表演的重要一个特征,《一场特殊的生命救援》正是迎合了这一特点,才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曲艺艺术发展至今,曾出现过很多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艺术观念上出现了理论觉悟的偏差。对曲艺艺术本质特征的正确把握,会让观众清晰地知道曲艺到底是什么?然后才可以知道怎样继承并且创新才会真正符合曲艺的基本艺术规律,就不会导致发生偏差问题。我们只有真正掌握了曲艺艺术的本质特征,主要运用口头语言在说唱的表演形式上去继承,就一定会弘扬曲艺的艺术特点,发挥曲艺的艺术优长,而不至于在继承传统时误把糟粕当精华。

四、总结

曲艺表演艺术要真正被大众接受,要被大众尊重理解和喜欢,同时要在大众的心中树立新形象,作为传承者的我们也要发挥自己的绵薄之力,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弘扬曲艺文化,让它发扬光大。

作者:潘霞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崔冰.论曲艺表演中艺术形象之魅力[J].大众文艺,2009,(23):257.

[2]吴文科.论曲艺的本质特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01):107-113.

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篇2

一、多元性

声乐的第一大美学特征,就是它的多元性特征。这种多元性特征,表现在许多层面。

首先,从演唱方法上分,可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大类。

所谓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它追求声音效果,讲究发声方法,注意运用华彩与装饰。

所谓民族唱法,追求自然质朴,讲究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所谓通俗唱法,系现代工业社会电子传播技术广泛运用之后出现的一种歌曲演唱方法,演唱者常手持话筒或胸麦、耳麦,追求时尚自然,对声乐训练没有太多太严格的要求。

一般来说,美声唱法强调国际化、民族唱法强调多样化、通俗唱法强调时尚化,从而从总体上构成了多元性的大格局。

而且,三大类唱法中每一种又可细分为多种,也在其“子系统”中呈现多元性的格局。例如美声唱法中包括歌剧、声乐套曲、艺术歌曲等;民族唱法包括戏曲、曲艺、民歌、民族歌剧等;通俗唱法包括乡村歌曲、校园歌曲、摇滚音乐等。

同时,这其中的每一种,还可以再细分为更小的“子子系统”,如“民歌”就可以再细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创作民歌等等。

其次,从声乐形式上,也呈现多元性特征。例如美声唱法,就有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重唱、合唱、独唱等等。

再次,从演唱者的声音特征来划分,也呈现多元性特征,除了总体上分为男声、女声两大类以外,每种唱法中的男声或女声又各自分为高音、低音、中音三大声部,合起来计有18种之多,可谓真正的“多多益善”了。

二、抒情性

声乐同音乐一样,都是抒情性的艺术。演唱者就是将词曲作者在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再通过演唱将这种情感传达给听众,从而在听众中产生情感共鸣,以收到“以心拨心、以情动情”的艺术效果。

因此,从声乐的本体特征而论,其情感的真挚性、浓厚性、强烈性,便成为其主要内涵与核心内容。而从演唱者而言,在演唱中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三、节奏性

节奏是声乐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声乐的节奏包括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它是歌曲旋律的骨干,也是歌曲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

从本质上看,“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节奏不仅可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而且使旋律具有特色,从而使听众以节奏为依据来把握不同的声乐体裁。

四、表现性

由于声乐是时间艺术与听觉艺术,它不提供直接具体的艺术形象,所以表现性便成为它的另一大美学特征。

这种表现性特征,主要通过声乐本身形象的蒙性、非语义性、多义性、不确定性,调动听众的联想、想象、情感体验,从而使听众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享受。

五、表演性

声乐的另一个美学特征是表演性。

表演艺术是指通过演员表演并借助舞台来完成的艺术形式。一般来讲,凡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魔术等),都包括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两部分。就声乐而言一度创作指词曲创作,二度创作即指演唱。而演唱又是具体与最终的艺术体现,因此,其创造性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创造性发挥,又主要通过个性化的演唱风格来体现。如同是男高音民族唱法,李双江与阎维文就风格迥异;同是女高音通俗唱法,李谷一与韦唯也各显风采。

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篇3

关键词:舞剧;舞台美术;艺术特征;作用

中图分类号:J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186-02

近年来,随着先进科学技术逐渐进入舞台美术的应用中去,舞台的艺术变现形式更加多样、视觉效果更加形象,因此舞台美术在舞剧中表演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舞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舞台美术所涉及的艺术领域也是很广泛的,包括了表演者的化妆和服装设计、舞台灯光设计、舞美设音响道具设备等多个领域。舞台美术设计师为了舞剧演出而服务的,因此必须随着舞剧的具体要求以及人们的审美观的不断变换而不断的进行改进与创新,要突破对视觉审美的需求,不断丰富舞台美术的审美内涵。同时要充分了解舞台美术的概念与特点、舞台美术的艺术特征充分运用舞台美术不同艺术手段,将各种艺术功能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的实现观众、演员与观众的统一与完美结合。

一、舞台美术的概念与特点

(一)舞台美术的概念

舞台美术是指为了满足舞剧剧本和舞台演出的需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的基础上通过光影、服装、音效、演员装扮的变换,营造出与剧情环境相适宜的舞台氛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是舞剧演出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说舞台美术设计的好坏的直接影响了一场的舞剧的成败,完美的舞台美术设计是舞剧成功的基础性一步。它们的综合设计称为舞台设计。它们的综合设计称为舞台设计。其任务是根据剧本的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舞美是寂静的戏剧”这句话十分形象地阐明了舞台美术与“戏”的对立统一关系。舞台美术设计的任务是根据剧本的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

(二)舞台美术的特点

要更好的进行舞台美术设计首先就要充分了解舞台美术的各个特点,在实际舞台美术设计工作中结合各方面的特点使得舞台美术设计更加合理。舞台美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舞台美术设计涉及到了多种艺术领域,比如在演员方面就需要专门的化妆师以及服装设计师,在舞台布景方面需要专门的设计人员,在舞剧的背景音乐方面需要专门的音响师,还有舞台的光线变换、幕布变换等等都需要该领域的专业人员来进行。同时多种艺术领域必须相互协作、做到高度的统一才能保证舞台美术设计更加完美。所以说,舞台美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2、服务性。舞台美术不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它依附于舞剧表演根据舞剧表演的需要而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不能够脱离舞剧表演的需要而存在,因此说它是附属于舞剧表演的服务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3、再创造性。一个舞台需要演出各种不同的舞剧,在面对不同的舞剧的时候就要运用不同艺术手段进行艺术再创造。作为舞台美术的最重要的特点,再创造必须要在简洁清晰的表达出剧本与舞台构思的基础上进行,以保证舞台美术设计能够呈现出剧本与舞台构思的艺术内涵。

4、现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产生了变化,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舞台美术设计不断的引进了现代技术手段使舞台表现形式更加形象与丰富。例如,在光影效果的转换上,YX-ATC型数控吊杆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电脑上自动控制、触摸屏控制、文本模拟控制和电器柜上手动控制吊杆的上、下行,增加了设备使用的灵活性。

5、时空性。舞台美术充分融合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舞台背景和演员的造型主要是空间艺术的表现,舞剧演出的全过程是时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它是随着时间不短流动的。

二、舞台美术的艺术特征

(一)艺术观赏性特征

艺术观赏性是舞台美术最重要的艺术特征,它将平面观赏性、空间观赏性和时间观赏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三者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舞台美术的艺术观赏性特征。

1、平面观赏性。平面观赏性主要指的是舞台的色彩、道具、光线等的艺术观赏性。舞台美术的设计者通过严谨的构思和规划,设计出的一种适合剧情发展需要的具有特殊形式感的平面设计形式。例如,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由于剧情需要可能会用到树木、山石、床椅和建筑物等道具,而这些道具在整个舞台中的摆放位置、平面比例以及相互之间的组合都需要进行严谨的设计,制作其平面图。在平面设计图中,光线色彩的应用直接影响到了其观赏效果,比如在剧情发展平缓的阶段通常会采用比较柔和互补的色彩,而在剧情跌宕起伏的阶段通常采用的是具有强烈对比性的色彩。可以说色彩的主基调是有剧情决定的,不同剧情在平面图上就能够让人感受到不同的平面观赏风格,例如情感表达较为强烈的外国舞剧多呈现出油画风格,我国的传统戏剧多采用国画风格,对于一些情感表达细腻的抒情类舞剧采用的多是抽象的表现风格。正是由于美术设计风格要充分服务与舞剧剧情发展的需要才使得舞台美术设计具有很好的平面观赏性,这种观赏性具有绘画艺术的一般特性。

2、空间观赏性。平面图的制作只是舞台美术设计的基础,而在舞台的实际布置中就需要考虑到立体道具所占据的空间问题。通过道具的摆放将舞台模拟成为一个接近剧情发生环境的空间作为演员的表演场所,也就是说这个创造性的空间是一个假定的真实空间。同时道具的设置具有典型的空间象征性,例如在中国传统的舞剧表演中通常只采用桌椅的组合来表现室内环境,用蓝天白云表现室外环境。空间的变换要依据剧情的发展,演员对于剧情的表演也要依托于空间来进行,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同时又相互制约,所以在舞台美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将舞剧演员与舞台空间环境结合到一起加以考虑,因此就使得舞台美术具有独特的空间观赏性。

3、时间观赏性。舞剧表演的剧情以及服务于剧情的舞台背景都是具有鲜明的时间性的,随着时间的流动而不断的变换推进。通常大型的舞剧表演都分为多个部分,这就需要不断的进行舞台场景的变换,通过更换不同的道具、灯光色彩等达到空间流转的目的,以适应每一部分的剧情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再舞剧表演的不同时间段感受到季节、地域、天气等的变换,从而表现出时间流逝的特点使得舞剧表演更具观赏性,这种幻变的观赏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所做不到的。同时灯光色彩的变换仅仅依托于剧情的发展,通过不断的明暗交替和局部强化产生造型、色彩和气氛的丰宫变化, 形成流动、转化、跃迁一般的幻变审美效果。这种动态的审美特性更是其它视觉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

(二)艺术表现手段多样性特征

舞台美术中的艺术表现主要是通过空间形态、服装与灯光三种手段来实现的。艺术表现手段的多样性是舞台美术设计的一项重要的艺术特征。

1、在服装方面,首先,服装必须要较为宽松,这是舞剧中方面演员舞蹈的基本要求。其次,服装的款式、颜色必须要符合剧中的人物性格,类似于京剧中不同的人物根据其性格的不同有不同的脸谱。最后,在同一个出场中服装式样和颜色要一致。

因此舞台美术中服装的艺术特征是具有极强的象征性、代表性。同时为了使得角色特征更加鲜明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夸张性的艺术特征。

2、在灯光色彩方面,舞台背景的转化较为复杂、转换速度慢,因此通过转换空间背景来处理舞剧表演中的细节变换就有点不现实,而灯光色彩的转换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例如利用强化光来吸引观众对于重点剧情的关注,利用光线快速的明暗变换来表现紧张激烈的氛围,利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主人公不同的心理活动。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也为灯光色彩控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更有利于通过灯光色彩处理舞剧细节。

因此舞台美术设计在灯光方面具有象征色彩、强烈对比、诗化节奏的艺术特征。

3、在空间形态方面,舞剧的表演环境其实是一种抽象的空间,在这个假设的模拟空间中通过表演者的表演以及观众的丰富联想不断的将空间背景加以充实。为了给表演者和观众创造更大的发挥与联想空间,在道具的布置上必要要符合剧情发展的需要,通过紧密的逻辑性将各个道具拼接与组合到一起。

因此舞台美术设计在空间形态方面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可联想性、形象延展性强的艺术特征。

三、舞台美术的艺术功能

(一)深化舞剧主题,表达强烈的艺术情感。

舞台美术的本质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为舞剧表演服务,达到深化剧情主题的目的,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虚拟象征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舞台美术中最常用的手法,在舞台既定的空间内采用虚拟的道具达到突出人物的作用,以人代景、从情见景。

(二)营造典型环境,烘托舞台氛围

舞台环境是演员的表演平台,根据剧情发展需要为演员创造特定的环境,既有利于演员充分投入到舞剧表演中去,有利于个人的发挥,又能够是观众紧紧的追随着剧情的发展,有利于辅助观众了解剧情的发展产生情感共鸣。除了固定道具之外,光影的变换也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说营造典型的环境、烘托舞台氛围是舞台美术的重要功能之一。

(三)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营造典型舞台环境和烘托舞台氛围其实都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服务的,塑造鲜明的艺术造型除了依靠道具与灯光的烘托渲染之外,更直接的手段就是从演员的服装和化妆方面做起。例如在我国传统京剧中对于服装和脸部化妆就有严格的区分,红脸代表了脾气暴躁、义勇善战的人物性格,青色的衣服代表了生活贫寒,在舞剧表演中服装和化妆的作用也是一样的。通过不同的艺术造型可以直观准确的使观众了解人物特征,有利于塑造更加鲜明的艺术形象。所以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是舞台美术的核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越多越多的人选择走进剧场去体会传统舞剧给自身带来的审美、精神娱乐的满足感。舞台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舞剧的基础,舞剧表演是舞台美术设计的根本依据,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舞台美术设计直接影响着一部舞剧作品的成败,好的舞台设计具有营造典型环境烘托舞台气氛、塑造艺术形象、深化主题内容渲染艺术情感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了解舞台美术的特点以及舞台美术的艺术特征,根据作品的实际需要合理的进行舞台美术设计才能使得舞剧作品更具观赏性和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方志凌.新技术在电视舞台美术中的应用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0,08:137-140.

[2]毕文娣.试析舞台美术的艺术功能[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164-165.

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篇4

关键词:孟勇 声乐作品 艺术特征 演唱技巧 学术述评

作曲家孟勇被誉为“青歌赛高产专业户”。其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他合作的歌唱家、歌手更是数不胜数,既有李谷一这样老一辈的歌唱家,也有宋祖英这样一辈的优秀的歌坛中坚力量,还有唱着他创作的歌曲从青歌赛脱颖而出的雷佳、严当当、陈莉莉、王庆爽等青年一代。然而,学术界还未对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和演唱进行广泛地讨论与研究。

本文以“孟勇”和“其他作曲家”声乐作品艺术特征及演唱为分类依据,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章进行梳理、分类,仅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详细述评。

一、对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的研究

中国著名作曲家孟勇创作了恒河沙数的声乐作品,他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也获得难以计数的奖项。然而与之难以计数的奖项不相称的是,系统地研究其声乐作品基本特征及整体艺术风格的文献却寥若晨星,但是这为数不多的相关文献也可按各自的研究视角及维度进行分类论述。

(一)宏观把握,全面分析

湖南师范大学饶荣在其2011年学位论文《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探析》中,以孟勇的学习、艺术经历及艺术创作成果为切入点,从“曲名新颖”、“取材丰富”、“运用本土音乐元素”、“词、曲结合完美统一”、“作曲技法新颖独特”等 7个方面对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论述。又以孟勇的8首作品为例,从情感解读、润腔技巧的运用和演唱处理三个方面进行研讨,进而对孟勇声乐作品的演唱进行分析。最后深入对孟勇声乐作品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这篇文章中的“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这一部分涉及到“曲名新颖”、“取材丰富”等7个方面,但仅仅重点深入的分析了“词、曲结合完美统一”这一方面,其他方面都未能深入剖析。在“取材丰富,韵味独特”这一部分中,根据孟勇在作品创作上运用音乐素材的不同将孟勇声乐作品分为以少数民族音乐素材为题材、民间故事为题材、现代生活内容为题材、地方戏曲音乐为题材的四类,是一种可取的分类方法。对声乐作品分类的方法有很多,先将作品分类,通过对每一类作品的研究,来探析其艺术特征是一种好的研究思路。笔者将继承并发扬这一思路,对孟勇的声乐作品进行更科学的分类,以类别为基点深入地论证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文章对于孟勇声乐作品的演唱的分析,情感解读、演唱处理都很到位,不难看出作者对8首代表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以及作曲家对作品的演唱要求了如指掌。笔者曾对孟勇进行访问,掌握了孟勇具体的学习、艺术经历,每首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以及演唱其作品的一些要点等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参考价值较高。

对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在宏观上把握分析的学术论文还有张佳发表在《音乐大观》2013年第9期的《浅谈孟勇声乐创作的民族特色》和李咏云发表在《歌海》2014年第4期的《孟勇及其声乐作品特色探析》。张佳的《浅谈孟勇声乐创作的民族特色》一文对孟勇作品《阿妹出嫁》和《山寨素描》进行音乐本体分析,然后从“在歌曲选材方面”、“曲式结构独特新颖”、“多元化的结构特征”这样三个方面研究孟勇声乐作品中的民族特色。笔者认为,孟勇很多声乐作品都是以湖南的山水人情为题材,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在曲式特征上,孟勇很多作品都是典型的民族调式。而且其创作常常采用湖南民歌的主题旋律作为作品的主题动机旋律,在此基础上延伸扩展主题乐思,因此旋律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但是张佳重点论述了孟勇作品曲式结构灵活新颖,调式调性转换频繁,而没有抓住作品曲式特征上的民族特色来进行研究。曲式结构包括了歌曲的曲式特征和结构特征,“多元化的结构特征”不能与“曲式结构独特新颖”并列,而且“多元化的结构特征”这部分也并没有研究孟勇作品结构上体现的民族特色,而是概括孟勇的创作特征。文章没有充分的论证孟勇声乐作品的民族特色,结构混乱,逻辑不清。

可见,关于孟勇声乐作品整体风格及其作品的演唱艺术的系统的研究是相当匮乏的。

(二)微观切入,精深剖析

对孟勇声乐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固然重要,但是对某一具体作品的深入探究更是不容忽视。学术界也有关于孟勇《阿妹出嫁》、《斑竹泪》等具体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的研究。本节选取两篇研究歌曲《斑竹泪》的艺术特征和演唱的文章进行对比评述。

王芳发表在《安徽文学》2012年第10期的《泪洒斑竹潇湘情――对歌曲<斑竹泪>演唱教学的思考》一文,以歌曲《斑竹泪》的演唱教学为出发点,引出作者对此作品的思考。文章首先从歌曲的时代背景和结构调式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分析之上,强调了歌曲中的气息运用,引用沈湘教授所言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着重体现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同时,以歌曲的情感变化为线,串连了不同情感之下呼吸技巧的变化规律,也顺势引出了歌曲之中语言和润腔技法的运用。最后指出演唱者要想唱好一首声乐作品并达到歌曲演唱的一定境界,歌唱处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进行反复的推敲和研究,将自己的实践体会融入到歌曲演唱中,才能更好地诠释作品。

谢菁、胡建军发表在《黄河之声》2009年第3期的《泪洒斑竹瑟鼓湘灵――谈〈斑竹泪〉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技巧》一文,以《斑竹泪》歌曲的创作背景故事为引子,对歌曲进行了细致独到的剖析,首先指出了此曲曲式的结构图,并分析说明此曲主调为商调式的写法,运用了三个调式的转化,从而进一步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作者再根据自身演唱的切身体会和感悟,特别是对歌曲中润腔的处理作了细致入微的探讨。

以上两篇文章都以歌曲《斑竹泪》为研究对象,都从艺术特征和演唱技巧进行分析,但是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是王芳与谢菁、胡建军在文字功底、学术思维及表达逻辑上的本质区别。在文字功底方面王芳的论述更具口语化的特点,而谢菁、胡建军的表述则更具学理性语言的特点:精确、深入、简洁。在学术思维及表达逻辑上谢菁、胡建军的文章具有更强的严谨性和学理性,整篇文章在写作逻辑思维上更具有质感。两篇文章都对《斑竹泪》的曲式结构进行了分析,谢菁、胡建军的文章中调式转化结合曲式结构图直观的体现出《斑竹泪》中调式特征与曲式结构的综合发展。而王芳的文章则以语言叙述为主,在歌曲结构和调式特点的论述上较为抽象,意义表达较模糊。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谢菁、胡建军的文章更胜一筹。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孟勇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程度地展开,但研究之深度和力度仍显浅薄、苍白,也缺乏专门、系统地对孟勇的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因此,对孟勇的作品进行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和研究价值。

二、对其他作曲家声乐作品艺术特征与演唱的研究

在中国音乐界,有影响力的作曲家非常多,如王志信、徐沛东、印青等,他们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声乐作品,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作曲家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也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浙江师范大学黎莉在其2011年学位论文《印青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中,先按时间顺序介绍印青的艺术生涯,通过列举印青在同时期创作的各类题材的作品来回顾其歌曲创作历程。接着对印青歌曲作品进行分类以及本体分析,概括出印青歌曲基本创作特征。文章将印青创作的歌曲作品分为三大类:主旋律歌曲、军旅歌曲、其它社会题材的歌曲。选出印青具有代表性的四首作品从调式调性、和声、歌词、曲式、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音乐本体的分析。文章认为印青的歌曲有“歌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紧跟时代步伐,弘扬时代精神”、“通俗化与艺术性的融合”、“艺术风格‘精、美、真’”这四个创作特征。再从“演唱中声乐技巧的运用”、“与伴奏的配合”、“情感处理”三方面入手,对印青歌曲作品的演唱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对印青在创作之外的其它社会影响及贡献作了简要介绍。

文章中对印青作品的音乐本体分析这一部分是最为出彩的。一方面,分析的四首作品选取得很好,四首作品都是印青流传度很广、评价很高、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并且它们是不同的四种风格。《走进新时代》是典型的主旋律歌曲,它反映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政治气息厚重,时代感强,是祖国繁荣富强的时代赞礼。《天路》是一首有着浓厚地域风格的创作歌曲,有着山歌的特点,可以称得上是的新民歌。《西部放歌》是西部开发的标志性文艺作品,有一股浓浓的西北信天游的味道,民族色彩厚重。而《芦花》则是一首抒情的艺术歌曲。所以文章选取的这四首作品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另一方面,文章对作品的分析全面到位,从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到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节奏再到歌词,条理清晰、分析深入透彻。除此之外,文章对印青歌曲创作特征的总结也比较全面且对每个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印青歌曲的演唱分析方面,文章从演唱中的呼吸共鸣、咬字吐字、音色音量、速度节奏以及与伴奏的配合,情感的处理这些方面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走进新时代》、《天路》、《西部放歌》、《芦花》四首作品的演唱,理解深入、思路清晰。所以文章有很多的可借鉴之处,值得学习。

山东师范大学路敏在其2014年学位论文《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风格及演唱研究》中,先简单介绍了王志信的艺术人生,并对其主要音乐创作进行分类,文章认为王志信的声音作品根据创作题材可分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现实题材、古诗词题材和借物抒情题材四类。然后归纳出王志信声乐作品具有民族性、多样性、时代性的风格特征,并对这些风格特征分别进行了剖析。再对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演唱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分别选取王志信具有民族性、多样性、时代性风格的代表作品分别从歌曲背景、歌词内涵、曲式结构及演唱处理这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王志信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贡献。

整篇文章内容充实、结构层次很清晰,各级标题高度概括了各部分内容而且用词准确,语言耐人寻味。文中“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演唱研究”这部分以不同作品为例,每个作品都分别从歌曲背景、歌词内涵、曲式结构及演唱处理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使得文章结构很规整,很可取。在分析作品的同时紧扣前文论证的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的风格特征的意图也是很好的。但是某一首作品所体现的风格特征一定不是单一的,要演唱好一个作品应该要全面把握好它的风格特征,文章从民族风格的作品如何演唱、时代风格的作品如何演唱、多样性风格的作品如何演唱三个方面来论证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演唱的这一思路笔者不敢苟同。而且文中所选取的《兰花花》、《昭君出塞》、《孟姜女》是三首风格类似的作品,而文章却将他们分别归为三种不同风格的代表作,笔者认为有些欠妥。

湖南师范大学李霞辉在其2014年的学位论文《徐沛东声乐作品的民族特色与演唱风格研究》一文中,先介绍了徐沛东的创作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接着从戏曲元素、民间歌曲、方言三个方面来分析徐沛东作品的民族性,然后分析了徐沛东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世界性的结合,最后从演唱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表演实践与自我理解相结合、演唱风格与作品风格相结合等方面阐述了演唱风格与作品风格的有机结合。

作者对徐沛东的作品如数家珍,举例阐述的时候大多是选一个作品配谱例详细论证,然后列举其他作品来辅证,笔者认为这种分析方法很有说服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平时笔者看到的很多文献只是对理论泛泛而谈,却缺乏较好的基础性案例分析,使得文献内容较为空洞,理论支撑乏力。这篇文章则较好地摒除了这一毛病,进行了大量而全面的案例分析,行文流畅自然,结构浑然天成。

整体而言,学术界以某一作曲家及其作品为案例的研究已然成为当下研究的一个热点,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针对作曲家孟勇及其创作作品的研究较少且多有浅尝辄止之嫌,研究视角单一,特别是对其创作作品的研究在固定单一的模式上泛泛而谈,这一点在相关的多数文章的谋篇布局上即可体现出来,对音乐文本的研究流于表层等等,由此,便体现出学术界对孟勇及其声乐作品的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权威的指导,仍处于摸索的阶段。而孟勇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极高的影响力与当下对其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之间体现出较大的现实差距,这就让笔者的研究课题具备了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饶荣.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徐迟.歌曲阿妹出嫁的艺术风格和演唱解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3]张佳.浅谈孟勇声乐创作的民族特色[J].音乐大观,2013,(09).

[4]王芳.泪洒斑竹潇湘情――对歌曲《斑竹泪》演唱教学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10).

[5]谢菁,胡建军.泪洒斑竹瑟鼓湘灵――谈《斑竹泪》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技巧[J].黄河之声,2009,(03).

[6]李霞辉.徐沛东声乐作品的民族特色与演唱风格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7]路敏.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风格及演唱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篇5

【关键词】新时期;戏曲;导演艺术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综合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戏曲导演存在的重要价值就是打造高质量和完整性的舞台表演。导演的艺术创作是基于剧本进行的二度创作,需要对演员的表演活动进行科学组织和优化,以便凸显出演员的行动及剧情的冲突,彰显独特性。要发挥戏曲导演在实际工作当中的优势,就要明确戏曲导演的工作职能,发挥其在戏曲艺术当中的组织与引导作用,把戏曲艺术的核心要素表现出来。

一、艺术形象完整性

戏曲艺术表演的形象综合了舞蹈、音乐等诸多要素,所代表的是戏曲导演的独特构思,显现出明显的完整性特征。戏曲表演不单单要彰显戏曲作品的艺术价值,还必须体现创作主体的个人意愿和导演的内在思想。在戏曲这门艺术的发展和实践当中,戏曲导演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体意识会影响到整个作品最终达成的效果,显现出很高的现实价值,表演活动中的深刻哲理必须通过戏曲导演来表现。就拿《曹操与杨修》这部京剧作品的导演艺术来说,这部作品整体质量很高,因为观众不仅仅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把握剧情,还可以跟随导演思路,针对现实情况进行一定的思索,进而在思想和情感层面上与导演生成强烈共鸣。戏曲导演把在构思上展现鲜明形象作为重要追求,对艺术形象进行高度概括,使得艺术形象通过凝练多方面的要素而变得更加完整。另外,戏曲导演在从整体上对戏曲作品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美学准则,突出戏曲艺术的写意性特征,有效把控传神与程式化的关联,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表演风格与特色。总而言之,导演所创作出来的整个舞台表演是完整的形象呈现,要求导演依照写意性的美学准则进行剧情安排,同时在其中融合进情感,有效展现程式化歌舞的动作魅力。

二、艺术创作差异性

在对新时期戏曲导演艺术特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可以看到整体艺术形象的完整性之外,还能够明显发现艺术创作会受到诸多要素的制约,显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戏曲导演的艺术创作会受剧种因素的约束。从本质角度进行分析,戏曲剧本属于剧种剧本,其语言主要是方言,带有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导演在研究剧本的过程当中,必须了解语言,并立足地域背景,以便做好艺术构思工作。导演构思在极大程度上受剧种个性约束,假如戏曲没有变化,但是剧种发生变化的话,导演就要结合剧种个性进行构思优化和改进,其原因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定位会受到剧种相关要素的影响。当然戏曲导演对演员表演的指导也能够体现出剧种会制约戏曲导演。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各个剧种的形态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但是在实际动作展现形式上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哪怕是同样的动作,在不同剧种中也要有导演的合理调整。二是戏曲导演艺术创作会受流派和行当制约。导演需要先对剧本进行判断,确定其是否可以用剧团演出形式完成表演,演员流派是否与角色相符,接下来需要在排练之中发挥出演员与剧团的优势,保证角色与剧本和流派风格相契合,展现流派艺术特色。另外,戏曲行当在塑造人物角色时有着表演程式性的差异,所以导演构思会受到剧本行当影响,要求导演了解行当与剧本的关联,并把行当特征作为出发点完成构思创作。

三、艺术表演程式性

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篇6

中国戏曲表演最显著的特征是一种综合性,海纳百川,汲取各种精华并不断创新,是诸多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特别的戏剧表现形式。

中国的戏曲是综合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众多艺术形式于一身,并且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中国戏曲富于个性,在中国的艺术形式中独树一帜。戏曲艺术主要包括舞蹈、音乐、诗歌,而且还包括化妆、造型、服装、美术等方面。中国戏曲的这些艺术因素综合起来都遵循着一个规律就是艺术美。首先是需要一个完美的剧本为基础,这样,才有可能表演出绝伦绝美的戏曲,获得更多观看者的赞赏。在这其中,音乐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为故事情节配乐,为其增添色彩,使其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让表演出来的戏曲更加深入人心。戏曲表演是离不开音乐的,它以音乐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艺术语言。因此,音乐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不可或缺的。

清末学者王国维说过:“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一言道破了戏曲的特点。中国戏曲与中国的话剧都是戏剧形式的一种,但是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情节。各种表现形式都离不开舞蹈 ,所以说,舞蹈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简单但又不平凡的舞台布置,整个舞台布置只是简单的“一桌二椅”,给表演者留下更多的施展空间和表演空间,使其充分发挥表演才能。而西方的舞台结构复杂繁多,中国与之截然不同。相反,中国的戏曲表演更注重表演时所用的道具,如:有着艺术气息的服饰和惟妙惟肖的脸谱等,让起舞台效果更加鲜明。而简化了舞台布置。

其次, 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主要用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以及对故事情节推波助澜;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再次, 由于各地方言不一,各个剧种又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无论是典雅如幽兰的昆曲,还是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以及田园牧歌式的花鼓戏,高亢激越的梆子,低回委婉的越剧,在风格上均各不相同,绰约多姿。例如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包含有文学、音乐、表演、美术等各种成分,这每一种成分都有各自的艺术特性,但当它们进入戏曲以后,就又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融合在了一起。又例如,中国戏曲剧本的文学类型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如小说、散文、诗、词、大赋、小赋等等。中国戏曲有着不同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这种汲取精华于一体、海纳百川的综合性表现手段,与中国“和”是万物的根本的美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美学讲究万物和谐,就像一滴水最总要流入大海一样。在待人接物上,“和”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戏曲,各种艺术形式和表演形式的综合,正更加鲜明地印证了“和”这种美学思想,与之是密切相关的。

另外, 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是戏曲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而影响戏曲艺术综合性特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是我国古代文人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歌、舞相结合的特点。我们知道,诗是最富乐感的,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起,都能入乐、歌唱。中国常把诗与歌连称,曰“诗歌”,也时常伴有舞蹈,“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通志.乐略》,中国戏曲是诗的戏剧,一般称“剧诗”,它发源于诗,是诗的世子,始终带着它母体的特点,不但语言是诗,手段、构思、形象、意境也都是诗。连《楚辞》,都是伴有音乐和舞蹈的。

参考文献:

[1] 杨慧芹.中国戏曲表现的程式性特征探析[J].齐鲁艺苑. 2009(02).

[2] 魏莉. 湖北地方戏曲的历史成就[J]. 戏剧文学. 2007(07) .

[3] 子午. 元杂剧“戏眼”模式与中国戏曲架构的美学精神[J]. 南国红豆. 2007(04) .

[4] 张春里. 浅谈戏曲表演的形式美[J]. 戏剧文学. 2004(06) .

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篇7

关键词:非遗;安徽花鼓灯;优质基因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全国普遍展开,各方面都在不断地总结经验,加强学科理论研究,探求新的保护途径和保护措施。本文拟对安徽花鼓灯优质基因的传承与保护谈点看法。

播布于淮河流域的花鼓灯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不可能是原封不动,一成不变的。变的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变的是内在的个性的基因。花鼓灯鲜明的形态特征和高超的技艺性正是花鼓灯优质基因之所在。这些优质基因包括其基本结构、基本风格、基本曲调、基本节奏、基本舞段、基本精神气质、基本舞蹈语汇、基本技巧等等。另外,原生态花鼓灯含有“歌、舞、乐、戏”综合性四要素。花鼓灯锣鼓与舞蹈、舞蹈与灯歌之间配合的既规范又灵活(其中有即兴表演的因素)体现了花鼓灯歌、舞、乐、戏的整体性和一体化。历史发展证明,花鼓灯并没有形成歌、舞、乐、戏分离的趋势,而是走向了更高一级的综合。从民族文化整体性要求出发,花鼓灯优质基因的传承应当是整体的、一体化的传承。

1.保护花鼓灯舞蹈优质基因。①花鼓灯(以“腊花”为例)基本步伐重心偏后,着地部位以平足为主,步幅不大,但急速多交,呈现出多样化。腰部扭动,以及这种“扭晃”与步伐之间呈现出动静格局的时间差。②花鼓灯显要动作部位是手臂,其动作流程以环动型为主。各个部位之间的动静格局时间差比较复杂。③花鼓灯舞蹈呼吸型属自然型与非自然型交替与结合。在基本步伐的进行中以自然型为主,可根据舞蹈的要求进行了非自然型的控制与调整。④典型舞姿造型。稳态舞姿造型呈现出以拧、倾一人体曲线为基础“划圆”的基本造型特征,鲜明地体现了东方舞蹈“三道弯”的典型体态。瞬间舞姿既有与稳态相一致的曲线型,又有以倾为主直线型,拧、倾结合,构筑了花鼓灯静止姿态的舞蹈形态特征。⑤花鼓灯高超的技艺性特征。特别是其高、中、低三度空间造型,难度大,技艺性十分突出。这种特征性非常强的舞动具有标志性,都是在主体炽热的情感支配下呈现的,特别具有艺术感染力,能使演出达到高潮。

2、保护花鼓灯灯歌优质基因。灯歌的音乐曲调取自淮河地区的民歌、小调、号子,融进地方戏曲的唱腔而成,具有很强的见物吟唱的即兴性特点。它在演出中合乐而唱,曲调跳跃多,灯歌歌词的基本句子形式为五句一唱段,其基本结构,最常见的是铺陈、对比、问答、重叠,艺术表现手法使用赋比兴,体现了沿淮地区人民的高度想象力、概括力和艺术构思能力。

3.保护花鼓灯锣鼓音乐优质基因――节奏型。花鼓灯锣鼓的曲牌和鼓点子十分丰富,有50多种,其节奏型十分鲜明,复杂多变,它的基本节奏型为四二拍,但频繁使用闪板和休止,常模拟动物的声音,富于表情性、歌唱性;锣鼓经套路自成体系,表演性强,独立演奏或是伴奏,自由灵活,音色变化丰富,富于旋律感,演奏者在演奏时具有强烈的动感,形成了边走边打边舞的艺术特点。

4.保护后场小戏的优质基因。早期的花鼓灯只有大花场和小花场,即“上场”和“下场”。由于上下场的演出满足不了群众的要求,才在后面加演了具有故事情节的小戏,群众称之为“后场小戏”。“后场小戏”多为两人或三人表演的生活小戏,结构完整,其实就是卫调花鼓戏。卫调花鼓戏的唱腔有“娃子”、“羊子”、“母羊子”以及“慢赶牛”、“大调子”等。属板腔体。卫调花鼓戏里,尚有不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花腔子调,如“绣花调”、“巴缸调”、“纺线调”等。卫调花鼓戏的声韵特点及其方言的运用,构成了唱腔特殊的地方风格及韵味。

5.保护花鼓灯的基本风格和精神气质。原生型的花鼓灯具有鲜明的广场性,是农耕文化时期的综合性广场艺术。其即兴性、技艺性、自娱性、娱人同时具有娱神因素的特征是花鼓灯基本风格和精神气质形成的基础。要特别注意培养有即兴表演特点的艺人,注重传承著名艺人的艺术风格,培养能歌善舞的艺人,克服“重舞轻歌”现象。

上述方面的优质基因不是追求其孤立的存在与保护,而是一个整体的紧密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它是一个互为表里、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是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实践。这些优质基因的传承与保护一旦变为淮河人的自觉行动,会更加升华淮河人的精神世界,强化其丰富多彩的性格,提升其乐观向上的人性美、人格美,充分展示他们富于想象、精于创造、运用身体语言能力强、善于融合和化人为己的能力,提升整个淮河流域人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谢克林著.《中国花鼓灯艺术》.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篇8

【关键词】美声歌唱;语音特征;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65-02

美声是一种极具艺术魅力,且广为流传的歌唱形式,在我国,美声唱法较为普遍,无论在教学还是表演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一种成熟的演唱技法,美声唱法在语音上也具有较为成熟、系统的特征,同其他演唱形式一样,语音甚至会影响整个表演的效果。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所追求的语音特征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情况来决定。在我国,要将一首原创美声作品演绎到位,同样需要掌握我国的语音规律以及相关问题。

我国对美声歌唱者的培养主要来自高职院校、高校音乐学院以及专业院校等,对美声歌曲语音特征的研究,也以这些高等院校为主。美声歌唱者应当在语音研究方面付出较多的努力,认真对待、勤于练习,从而提高美声歌唱的基本功,完善个人唱法,为我国美声歌唱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将从以三方面对美声歌唱的语音特征进行讨论。

一、语音在美声歌唱中的重要性

美声歌唱中语音的重要性主要有三点,即影响情感表达、影响内容传达以及影响艺术水准。总体来说,美声唱法是一种歌唱方式,归根结底还是演唱,而演唱作为一种以声音为依托的艺术形式,除音乐语言外,语言和语音则是其基础框架和传递介质,因此,语音被称为美声歌唱的内核。具体来说,美声歌唱中的情感,尤其是深层情感的表达以歌词为依托进行传递。另外,一首歌曲所具有的艺术水准与语音息息相关,可以说,语音是决定这些内容的重要因素,把握好歌曲的语音,才能真正将歌曲演绎到位。

首先,语音影响美声演唱的内容传达。美声歌曲的发声是通过人体不同共鸣腔的共同使用,形成混合声,因此每个人的音色都有着个人特点。每个歌手都可以通过共鸣腔体的使用,选择适合自己的演绎方式。由于这种混合发声的特征,美声歌手对于咬字的要求相对于其他唱法的歌手要更高一些。语音作为影响咬字的关键因素,也因此成为了美声歌手传达歌曲内容的重要载体。例如,在高音部分,美声歌唱者往往会使用柔声唱法,使用头腔作为主要的共鸣腔体进行发声,在汉语中,n与l,zh与z,在很多方言中是没有分别的,而放置在歌曲当中,若表达不当,会使听众难以听懂歌词,继而影响对于歌曲的理解。

其次,语音影响到美声演唱的情感表达。美声歌曲发源于意大利,意大利民族将其浓郁的情感倾注于这一演唱方式当中,使美声歌曲生来便具有浓郁的情感因素,许多咏叹调和歌剧选段都是整段的情w展现和情感表达,因此,情感表达是美声歌曲的重要元素,也是其魅力所在。第一,语音的变化可以影响歌曲情感的传达,例如在流行唱法中咽音造成的哭腔用以传达悲伤等情绪。在美声唱法中也同样存在着通过语音进行感情表达的例证。第二,良好的语音表达是情感表达的基础,语音不清晰或者不准确,会使歌词表达出现偏差,影响欣赏效果。

再次,语音影响到美声演唱的艺术水准。美声演唱是一个整体,任何瑕疵都将破坏其整体美感,降低其艺术水准。语音作为美声演唱的重要一环,是评析一首美声作品演绎水准的重要标尺,并且是基础标尺。语音准确、考究、用心的美声作品,与语音不准、粗线条、处理随意的美声作品,在评价伊始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观感上来说,语音带给一首美声作品最直观的感觉是地道与否、准确与否、清晰与否,倘若不能达到这几点要求,那么这首作品无论演唱者演绎得多完美,也不能称得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二、中外美声歌唱中存在的主要语音特征

探究语音特征,不同语言之间应当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因为不同的语言之间会存在着不同的语音体系,但一味的分离和孤立,会使语音研究陷入僵局,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外美声歌唱中存在的主要语音特征时,既要将不同语言中的不同语音特点分开来研究,又要找到美声唱法所追求的一般语音特征规律,从而取得最好的研究效果。

首先我们来看中外美声歌唱中语音特征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规律。无论是中国的美声歌曲还是外国的美声歌曲,对语音所具有的统一要求就是准确、清晰、饱满、稳定。所谓准确,就是每一个元音、辅音,包括汉语的声母、韵母,都要做到准确,用统一标准进行表达;所谓清晰,就是在歌唱中的语音发音要一致,即使在音乐的“包裹”下,仍能将歌曲内容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语音与音符进行完美融合;所谓饱满,即美声所要求的发声方式,需要将音符尽量饱满、圆润地发出来,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处理,让原本扁平的语音变得饱满立体,通过混合声的运用使声音自然而洪亮;所谓稳定,即发出语音的位置要稳定,丹田内气息要通畅、饱满、充沛、有力,有足够饱满的气息作为支撑,方能使得整个语音听起来饱满。

以上便是中外美声歌唱中需要注意的语音特征,下面我们以中国美声歌曲与意大利美声歌曲的语音为例,解析不同语言中所需注意的语音特征的差别。

在美声的语音发声中,最为直观的感觉是意大利语没有声调,没有量词,名词有性别,悦耳、清脆、元音丰富、连贯性强。而汉语则铿锵有力、抑扬顿挫,语调很有力量,相对来说连贯性较弱,不同语音之间的独立性强。这些区别就要求在美声歌唱过程中注意两者的发声。

演绎意大利语美声歌曲时要掌握清脆、连贯、小舌音丰富等特点,通过语音把握其情绪;而演绎中文美声歌曲时则要把握其语音独立性较强的特点,将每一个字的咬字发音做到位,每一个字都要咬得准确饱满,从而抓住中文美声歌曲语音的精髓。

可以看得出,中外美声歌曲的语音既有共性又有区别,若要统筹把握美声歌曲的语音特征,就要在共性中发现个性,在个性中抽出共性,将研究的视角放宽,同时将研究的深度加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摸清不同文化语言下,各种美声歌曲的语音特征。

三、美声歌唱语音特征的培养方式

要形成深厚的美声歌唱语音能力,需具备较强的语音素质,掌握不同文化语言下的语音特征,并将语音作为一项基础能力进行运用,从而提高整个美声演唱的艺术水平,即以培养为起始、以练习为过程、以普及为最终目的。

以培养为起始,就是培养美声演唱人才的高校要将语音方面的教学融入到传统教学过程中去,充分重视语音对美声唱法的影响,形成专门的、专业的语音教学队伍,建设标准化、正规化、规模化的语音教学课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语音教学,将培养工作做到位、做扎实,在教学评估和考核过程中也要充分重视语音,将语音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来抓,作为一项基础必修课程来抓,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从而在培养过程中夯实美声学习者的语音基础。

以练习为过程,则是针对演唱者个人而言的,各种声乐技巧的具备,都离不开台下的“千锤百炼”。语音作为一项基本功,对其要求就要更加严格。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日常语言的调整与美声语音训练相结合,从日常对入手,调整不良语音习惯,待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之后,再融入到歌唱过程中,这样逐步进行,化繁为简,并且持之以恒,会起到良好的语音训练效果。

以普及为最终目的,指的是在各大平台上,美声歌曲的选择要把好语音关,选录语音基础较好、发音较为标准的作品进行普及性宣传,各大网络平台以及电台、电视台都应在这项普及工作中尽一份力,通过耳濡目染,将准确的、地道的语音通过美声演唱展现出来,从而起到良好的普及学习效果,并通过这种普及性学习,更好地推动美声语音建设的再发展。

总而言之,以培养为起始,以练习为过程,以普及为最终目的,方能形成深厚的美声歌唱语音能力,具备较强的语音素质,掌握不同文化语言下的语音特征,并将语音作为一项基础能力进行运用,从而提高整个美声演唱的艺术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声歌唱与演唱者的语音基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音作为歌曲发声的基础部分,直接影响美声歌唱的情感表达、内容传达、艺术水准等多个方面,美声歌唱者在演唱不同语种歌曲的过程中,追求的语音特征也有所不同,中文歌曲与外文歌曲所需要注意的语音特征也有所区别。美声歌唱的语音特征培养,要以练习为过程,以普及为最终目的。美声歌唱追求的语音特征,不仅是对美声歌唱技法与效果的追求,更是对美声艺术与内涵的进一步挖掘,通过正确的演绎,我们才能真正领略美声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董旭.美声歌唱中呼吸对表现情感的效果及影响探讨[J].大众文艺,2012(17).

[2]徐敦广.美声歌唱的中国阐释与实践――简评《名家谈艺:田玉斌与名家谈美声歌唱》[J].中国音乐,2013(03).

[3]张建国.从文本移情到文化释怀――评《名家谈艺:田玉斌与名家谈美声歌唱》[J].艺术评论,2013(01).

[4]邓舒婷.5-6岁儿童普通话语音能力与音乐音调能力、节奏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03).

[5]尹艳.美声唱法与汉语普通话的结合研究[J].北方音乐,2014(05).

[6]王小宁.普通话语音发音的准确性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J].通俗歌曲,2014(04).

作者简介:

上一篇:建筑业行业报告范文 下一篇:设施农业行业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