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3 10:57:46

表演艺术教育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发展

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随着21世纪地球村概念的不断普及,外国文化逐渐入侵我国本土文化市场,韩流日流的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我国本土流行音乐文化。如何能够在各种文化充分涌流的现代社会使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了传统音乐教育者着重研究的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却因为时代潮流的冲击而黯然失色,新一代年轻人因为媒体的导向,逐渐向外国文化倾斜,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不但受众群体逐渐变少,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险境。对于祖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教育工作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古老的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进行适度融合,在增大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的同时,宣传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应该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来进行,政府发挥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适度拨款;学校普及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对年轻人进行兴趣培养,审美熏陶;民间艺术工作者积极宣传,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表演水平;富有极高造诣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应出版著作,便于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爱好者的培养和指导。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这一过程需要传统音乐教育者的不懈努力。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现状

传统音乐的传承一方面是民间心口相传的传承,一方面是在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以师生关系为前提,规定教材为指导进行的系统教育。就民间传播而言,虽然已有的经验和传统风俗能够为其提供有力指导,贴近传统音乐自然生长环境的授课地点使其更能够汲取传统音乐的精髓,但是民间的传统音乐传承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备落后,教育系统不完善等缺点。而就教育制度下的传承而言,学生生活在坐落于城市的培训学校,远离自然,原离传统音乐得以孕育而生的生态环境,原离充斥着人文气息的民间艺术家集散地,这使教育制度下的传统音乐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华而不实。如何使教育过程更“接地气”,更原汁原味地体现传统文化来自民间的的特性成为体制下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现代的音乐课堂,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出发,以理论为指导,从民间汲取养分,从国外吸收经验,注重传统音乐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又要把经典的,古老的,有高超水平的传统音乐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奉之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群体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涵养,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带给学生们,开拓其视野,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后备力量。注重在音乐传媒,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方面的人为调控。把控信息时代的价值取向,生产适合观众口味的具有传统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音乐工作者应该树立高度的民族责任意识,在精心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考虑商业利润,更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插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元素,引导歌迷对传统音乐的正确认识。

(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普及

目前,仅仅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才能够接触到一些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但事实上,由于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并未设置完整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课程,这给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富有浓厚兴趣的音乐专业学生带来极大的不便。如果能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学院设置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专业或者设置相关的辅修课程,不但能够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还能吸引更多的音乐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进一步培养富有良好音乐专业素养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者,提高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者的整体素质。其次,不仅应该注重对音乐专业学生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还应该注重对民间传统音乐业余爱好者的教育。国家应成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保护基金,基金应在社会的监督下用于成立非盈利的公益性质的民间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学校,主要面向学校,社区,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阶层,进行具有专业性保障的,同时也适合整体学员认知水平的免费教育。对于民间已有的专业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组织和团体,组织者应该注重学员从小的教育和兴趣培养。为年轻的表演者提供充足的舞台表演机会,使其在学习阶段就能积累大量的舞台经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团体的经营者应该注重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服装舞美等方面的投资,稳健提升其教育水准。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推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可以让国人找到历史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如果推广成为产业文化,其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都是丰厚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还可以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重视程度,使世界人民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既是历史的积淀和精华,又是新时期可以借鉴,值得探索的文化宝藏。

二、建议

(一)发挥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对于一些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艺术种类,国家文化部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一些符合条件的优秀剧种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群众的重新关注。同时,国家应该下拨经费,专门用于推进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使一些颇具历史积淀,地域特色,传统风俗的小型的,从事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的民间团体得以在观众群体稀少的当下继续正常运转。保证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固定收入,有利于为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二)坚持传统教学模式,糅合时代特点

保持传统的口授心传的教学方式,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由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本质上的不同,以至于在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无法领悟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所在。为了避免文化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保护文化源头,继承传统基因成为中华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头戏。与西方国家系统科学的音乐教学模式相比,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更加注重心口相传的教学方式,这顺承了中国传统音乐从艺工作者千百年来的从艺经验。讲究“师出名门”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者不但看中艺术手法上的传承,更看重人品格调上的代代延展。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家适当增强理论研究,总结新的教学方法

相比于西方的音乐体系,我国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缺少完善的理论支撑。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例如“借字”方式的旋律发展手法,传统律制的定律风格等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仅仅是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大面积的普及。我国大多数民间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开展依旧处在由表演者自身的艺术水平主导的阶段,表演水平良莠不齐,并没有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韵味和精髓,导致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误解和轻视。所以,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方面已有极高造诣的艺术工作者应积极承担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工作,总结自身经验,传播先进思想,为民间业余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提供正确的技术引导,精髓点拨。从基层出发,提高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领域的振兴。

三、结束语

21世纪,中国国民经济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大国,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新潮文化不断收获越来越高的关注度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逐渐黯然失色。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为例,在媒体,舆论都导向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情况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甚至,其中的不少剧种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如何让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紧跟时代潮流,俘获稳定的颇具规模的观众群体,是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音乐如果能够被好好地传承和发展,就能够大大发挥其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和特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目前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存在教育不到位,政府不重视,媒体忽视,受众群体老化等问题。如果能够引起政府的足够关注;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适度的引导;学校设立教授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专门课程,聘请优秀教师或民间艺人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那么,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复兴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安静 单位:贵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1987(2).

[2]樊祖荫.继往开来,团结奋进[J].中国音乐,1994(3).

[3]冯光钰.保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之我见[J].音乐探索,2003(1).

[4]杨立梅.柯达伊教育体系中传统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0(1).

[5]姜夔.一个有战略意义的构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1).

[6]李彦.不须“乞灵”自知自重[J].人民音乐,1999(10).

[7]李晓樱.中国大陆新闻教育发展的态势的走向[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4).

[8]戴元光,金冠华.传播学通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18.

[9]杨荫浏.国乐前途及其研究[J].中国音乐学.[10]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

[11]周文中,邓启耀.《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文库、文化史论丛书总序见王胜华《云南民族戏剧论》、周楷模《云南民族音乐论》等[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2]蔡仲德.溪山琴况试探[A].中国音乐美学史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13]杜亚雄.“民族音乐学”不等于“音乐人类学”[J].中国音乐,2009(3):42.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朱冉(1983~),女,广州工商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招生量不断增多,特别是表演艺术专业,每年都输送大量的表演艺术人才。通过建设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将表演艺术实践锻炼和专业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水平。结合当前职业教育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

一、职业教育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职业教育院校建设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很多地区的政府给予一部分资金支持,但是表演艺术专业实习实训需要配置的道具、服装、化妆、舞台等都比较昂贵,前期需要很大的投资,但是职业教育院校的自筹资金非常有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不足,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实习实训设施和设备都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表演艺术实习实训教学水平。

(二)实习实训基地利用率低

当前我国很多职业教育院校建设了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但是其利用率普遍不高,大多数的实训教室被闲置,实训设施和设备利用率不高,主要问题是一些学校设定的顶岗实习时间比较短,各个班级的实习实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存在一些交叉和冲突,没有充分发挥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

(三)缺少高素质的实训教师

职业教育院校建设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不仅需要相关硬件配套设施,还需要高素质的实训教师,但是当前很多院校实训教师的质量和数量都不达标,一些实训教师还承担着日常的教学任务,由于表演锻炼机会比较少,其舞台表演水平较低,表演技能很差,虽然一些院校招聘了来自表演艺术团的兼职教师,但是相关激励制度不完善,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由于缺少高素质的实训教师,无法对表演艺术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化指导,使得表演艺术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较差。

二、职业教育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策略

(一)建设多元投资的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保障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充足的资金,可以积极探索多样化投资运营模式,由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艺术团队和职业教育院校等组成产、学、研一条龙的联合体,优化实习实训基地中各种资源的配置,增加表演艺术教育对于大型企业的吸引力,使演艺行业和表演艺术职业教育进行无缝对接,和多家文化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开展订单式教学模式,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表演艺术学生。同时,通过多元化投资模式,加强企业、艺术院团和职业教育院校之间的沟通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将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和文化交流、联谊、社会服务等融合在一起。另外,基于多元化投资的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推进演艺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湖南艺术学院和湖南花鼓文化传媒公司签订协议,共同打造了《花鼓春秋》歌舞剧,实现文化产业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优化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教育院校建设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应设置影视表演、舞蹈、音乐等多个表演艺术类专业,打造以舞蹈表演、音乐表演、戏剧表演为核心,以钢筋调律、编导、服装表演、音乐剧表演、影视表演为支撑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的表演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幅上涨,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应积极优化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共享、高效、先进的实习实训基地,合理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训,避免时间或者空间的交叉重叠,将实习实训基地中各种设施、设备、道具、教室等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可以有效整合影音放映室、舞蹈剧目排演训练室、音乐表演训练室、戏曲剧表演训练室等,打造一体化的群共享实训室。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训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院校在建设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的同事,应积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训教师队伍,做好表演艺术的实习实训指导。健全相关管理和激励制度,按照引进+培养和实践+培养的模式,培养大量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聘请表演艺术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剧团表演的专家来职业教育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提高表演艺术实习实训指导水平。同时,逐渐落实和完善表演艺术展业教师到一线表演剧团进行实践的制度,和剧团、演艺行业共同打造和培养表演艺术类专业教师。另外,开展新老师和老老师之间的传帮带活动,定期开展说课比赛、精彩一课、示范课等活动,不断提高表演艺术教师的产业服务能力、科研创作能力和教学能力。结束语职业教育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专业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这需要院校、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打造规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大量的高素质、高水平的表演艺术专业人才,推动我国演艺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伍益中.湖南高等职业教育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122-123+105.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综合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现存问题;定位途径

一、对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现存问题的反思

1、音乐表演教育的理念亟待更新

在我国,长期以来艺术教育由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来承担。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步伐,艺术教育也开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仅就音乐表演(演奏、演唱)专业而言,过去历来被称作精英教育的专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大众化的专业。在这种背景下,综合大学的专业艺术教育学科应运而生。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特定学科,音乐表演艺术以其自身学科优势,目前在全国有着火热的发展势头。但是音乐表演艺术作为综合大学中一个新兴的学科,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音乐表演教育的学科定位不明确

从综合大学兴办表演艺术专业的动机来看,因为定位不明确导致学校的期望值过高甚至有些不切实际。虽然从宏观上讲,学校兴办专业艺术教育是为了健全和完善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结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往往希望表演专业为学校增光添彩,比如代表学校演出、参赛、获奖等等,以此来扩大学校的影响。这种要求往往导致教学中只注重急功近利的表演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调表演艺术学科的技艺性而过多关注技艺的磨练,通常会造成表演教育与大学的整体教学氛围格格不入,学生虽然置身于综合大学,但他们的知识结构却严重失衡。事实上,本科教育阶段应当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阶段。而以表演艺术比如演奏、演唱作为专业的学生,以表演艺术这样的单一学科作为发展方向,往往导致学生的技能单一、缺乏后劲,很难有大的发展。如果本科期间没有传授应有的专业和综合知识,大部分精力花在急攻所谓“表演技术”课程上,其结果将是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此以往,综合性大学培养出来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成了缺乏自身优势的“大路货”,社会上需要的复合型、外向型音乐人才,从综合性大学无法找到。这种情况显然是综合性大学的音乐表演教育的学科定位不明确造成的。

3、艺术表演专业生源令人担忧

艺术专业的生源,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专业学科在各大学成倍地扩大,各学科招生人数也在成倍地扩大,其结果是,具有出类拔萃表演天赋的人才的比例在锐减。中央音乐学院以培养世界级音乐人才为目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报考者当中优中选优。全国其他艺术院校情况比起中央级院校来讲,生源质量明显较低。因此,综合大学以表演艺术为主体的专业学科,生源劣势显而易见。

4.综合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出路不容乐观

在综合大学,有些天赋一般的表演专业学生热衷于专业技艺的提高,日复一日地磨练技术,渴望成为艺术专才,却荒废了不少文化知识性课程。到头来,还是很难在专业上有所发展。据调查,在综合大学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当中,除个别学生(约占1-5%)可以从事表演专业,其余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举步维艰,不能胜任用人单位的聘任要求。

一所综合大学表演艺术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择其专业之外的特长,或者以他们辅修的第二专业来聘用他。为了能够顺利就业,许多表演专业的学生到了高年级不得不撇开已设置的专业课,不在专业上进一步下功夫,而在第二专业上另辟蹊径。为了拓展就业门路,比如应聘机关公务员、企业职员、文化团体职员、文秘等不得不进行突击性充电。这种就业的现状告诉我们,综合大学办艺术教育,不能把培养“高精尖”表演人才作为唯一的发展方向,而应该面对现实,为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出路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与其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单一的舞台表演人才,倒不如因材施教,把多数表演天赋并不突出的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多面手。

二、寻求表演艺术教育在综合大学合理定位的途径

1.确定复合型的培养目标

我国一些艺术院校已有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学科体系是健全的,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明确的。与院校艺术教育相比,综合大学的艺术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培养目标也比较模糊。综合大学表演专业不能走艺术院校之路,也不能走师范艺术教育之路,而必须依靠自身优势走自己的路,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于:规模大、学科种类齐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综合大学的学科众多、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可以共享,这是一般艺术院校无法相比的。艺术院校的专业教育,以培养舞台表演艺术人才为基本方向,师范院校则以培养学校教师为目标。综合大学的培养目标应当更加宽泛,综合大学的毕业生既可以当教师又可以当演员,当然更多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起点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因此,可以把综合大学的艺术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具备艺术表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上。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为培养目标服务,培养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又决定了我们对生源的要求标准。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复合型人才上,这样的学科定位不仅能够拓宽学生就业途径、满足社会需求,而且能够依托综合大学丰厚的优势学科,使艺术表演学科搭乘优势学科的快班车,与优势学科一道共铸辉煌。

2.构建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长期以来,音乐学院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是高度独立的,导致民乐学生不太了解钢琴,声乐学生也不太精通作曲理论。这种培养模式只能培养专才,而不能培养通才。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人们开始打破彼此割裂的学科之间的壁垒,寻求学科之间的互通,在培养专才的同时兼顾培养通才。综合大学的艺术表演课程体系,应当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在贯彻教育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原则,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大胆改革和调整。我们应当在艺术表演专业积极探索以专业教学为核心、以艺术实践和素质教育为两翼的综合大学艺术课程结构新体系。我们应当在综合大学所有专业积极探索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挖掘和释放艺术课程的潜力,把艺术教育普及到全体大学生。我们应当通过资源共享使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综合大学内部取得既培养专才又培养通才的双赢效益。要想取得双赢效益,综合大学必须因地制宜地构建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在表演艺术专业开展专才兼顾通才教育,需要我们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在非艺术专业全面开展艺术素质教育,同样也要求我们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在专业教学方面,要突破专业课教学方法、形式、内容方面的单一性的束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变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式,为启发诱导方式。鼓励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为低年级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辅导课程,培养学生实践技能;采用技术、理论、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配以系统音像教材,加强音乐文化修养教育。与此同时还要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合理地整合专业课程,比如将专业小课与合奏合唱、重奏重唱结合起来,以定期学习会、汇报会、师生音乐会等形式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4.完善合理的选拔机制

如前所述,综合大学选拔学生采用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队录取的方式,专业素质测试成绩仅为参考分,文化分数是最低线一刀切。而近年来不少艺术院校,在重视专业成绩的同时,也十分看重文化素质和专业基本素质。面对现实,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也必须与时俱进、完善选拔机制。既然是综合大学,主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就应当十分注重考生的文化成绩。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对考生的文化成绩要求比一般学校高出50分。中央音乐学院各个系科对考生总分、语文、英语等科目都有相应分数要求。入学后,特别在专业课程之外又设立了一个文化入学分数的奖励制度。目前,对文化成绩提出具体要求的学校已很多,而不太看重文化成绩的学校,在学生入学后乃至工作后,其劣势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现状

现实表明,欧美以履行社会责任为目的的表演艺术机构主要以非营利的模式运营,政府与社会给与它们广泛的发展空间和资金政策支持。同时,在市场经济体条件下,它们在服务社会中也形成了一套合理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一、国外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构建数目繁多

欧美发达国家的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的发展处于世界前列,日韩紧随其后,非洲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世界著名的非营利表演艺术机构有巴黎歌剧院、马林斯基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等。以美国为例,国内的表演艺术机构大部分是非营利的运营模式。美国表演艺术机构基本分为音乐(含歌剧)、舞台剧、舞蹈三大类,20世纪末数字显示全美共有15000多个演艺机构,演艺从业人员共有30万人,其中专业艺术家与业余演艺人员的比例是1∶30。在各类演艺机构中属非营利机构的舞台剧团、舞蹈团、古典乐团和歌剧院,在本类剧团中分别占到52.7%、70.5%、87%。

二、国外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构建成就巨大

(一)实现了多渠道的收支优势,解决了资金问题

国外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解决了困扰演艺行业发展的资金困境,实现了多渠道的收支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资助、票房收入和社会捐赠。在法国,文化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是每届政府重点扶持资助的对象,历史上形成了的具有法国特色的“国家文化政策”,对歌剧院这类高雅、严肃艺术的经营机构,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剧院、地方剧院、私人剧院无一例外。国外政府拨款在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开业初期(l5年)为机构年度经费预算的主体,其拨款额度维持在占机构年度预算的60%70%。在机构的发展时期(五年后),随着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机构演出活动和各项经营活动逐步走上正轨,机构的收入不断增加,政府拨款的额度可以逐年递减,最后维持在40%左右。但在美国,其文化事业发展所需资金的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票房和赞助。以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为例,2004年它全年收入总预算1.3亿美元。其中,政府拨款2410万,占总额的16%;票款收入4920万,占总额的34%;筹资4680万,占总额的32%;其他经营收入2640万,占总额的18%。二是国外融资方式还有多种经营收入。机构在保证主业(演出)的前提下,还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来填补经营费用的缺口,如经营餐饮、艺术品销售、各种展览、会议、讲座、参观以及与演出有关的派生产品的开发等。

(二)依据资源优势实现了“演艺产业链”的完善

国外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包括院团资源、剧院资源、演出经纪资源和票务平台等,按照演艺产业链原理,实施演艺产业链各环节的联动、互动和聚合,盘活存量、创造增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市场拓展能力。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主要有5个剧场;1个电影放映厅和3个大厅;在大前厅的两端有2个“千年舞台”。巴黎歌剧院有三个剧场: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国外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已发展成为“一流的演艺文化集团”,有来自全国和世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优秀的表演艺术剧目、高素质的制作和策划团队。国外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建成了一个从电话订票、窗口售票、网络订票和手机订票在内的票务系统,建立了客户管理的CRM系统,完成了机构的客户服务体系。

(三)演艺行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不断完善

当前,国外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社会责任的履行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艺术教育、免费演出、艺术普及。艺术教育主要分为四大类:针对年轻人和家庭的艺术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和学校的艺术教育活动、针对培养新艺术家的教育项目和针对艺术管理领域的培训教育,四个方面的教育活动都是在全国范围展开与进行的。国外的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通过演出季每天的某段时间为免费演出时间,欢迎所有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另外,机构的部分剧团每年要到社区和学校完成一定数量的义务普及音乐、歌剧、戏剧、舞蹈等演出。在网络媒体时代,国外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施艺术普及项目,建立全国艺术教育网站,开展网络艺术教育和卫星艺术教育项目。

(四)实现了各国演艺行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事实表明,国外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的发展对演艺行业起到了引领和支撑的作用,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运营模式,具有各国文化特色的面向市场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的运营模式。二是文化品牌,各国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聚焦国家艺术精品的核心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核心品牌的社会辐射力、艺术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通过演出平台,实施品牌一体化、策划一体化、推广一体化和营销一体化。三是演艺项目,各国通过不断引进、打造一流的演艺剧目来发挥对演艺市场的产品供给和艺术基调的引领作用。

三、国外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构建的不足

历史和现实表明,国外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构建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日益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有加剧演艺行业无序竞争的可能性

国外的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大多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在演出剧目、剧场设施、礼宾服务、舞台技术等方面比其他演艺机构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有可能加剧演艺行业的无序竞争。

(二)容易导致市场经济条件下演艺企业的生存困境

演艺企业的宗旨是赢得最大利润,它不可能做更多的公益性事业,而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有优秀的剧目、低廉的门票、先进的设施,这无形中就加剧了演艺企业的生存困境。

(三)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倍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有著名的表演艺术团队、优秀的表演艺术剧目、高水平的制作和策划人才,还有大量的资金捐助,这些很容易造成资源集中于非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一方,而其他表演艺术机构的这些优势可能会相对薄弱。

参考文献:

[1]《2014年: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著

[2]向世海.从巴黎歌剧院的成功经验试论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经营管理[D].中国艺术研究所,2005

[3]李德田.美国林肯表演艺术中心[J].艺术科技,2004,(03)

[4]贾西津.国外非营利组织管理体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科学,2004,(04)

作者信息: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表演艺术人才问题及原因对策和措施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朝阳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它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最新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随着我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对包括表演艺术人才在内的优秀艺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大。然而,我省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和艺术类院校的发展与教育强省、文化强省建设要求不相称。

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湖南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无法满足本区域演艺产业发展的需要。就拿张家界《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来说,有216名专业演员来自四川、广西、山东、北京等艺术院校和专业团体;从总策划、总导演、作曲、编导,到舞美、灯光、音响等专业艺术人才,没有一个是本土的。一方面说明湖南善于吸纳外来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湖南作为教育大省和文化大省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尴尬与不足。

2、表演艺术教育资源分散,难以整合。至2012年底,湖南共有33所本科院校,其中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21所本科院校开设了艺术专业,大部分是设计类和艺术教育类艺术专业。湖南还有67所{职院校,其中有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职高专开设了表演艺术专业。无论是本科院校的艺术系之间,或是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业系之间,更或是本科院校艺术系与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系之间,少有来往,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很难形成艺术教育的合力。表演艺术教育资源既少,更是难以整合。

3、各层次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衔接明显脱节。艺术教育需从娃娃抓起。高等艺术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级别的专业艺术人才,这就要求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要与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育有衔接和配套的可能。但是,我国目前中小学艺术教育只能成为一种普及性的艺术素养教育,艺术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多被摆在相对次要的位置。这虽然符合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许会扼杀一些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会错过开发他们艺术潜力的最佳时机。相当一部分艺术高考生是考前参加培训班,现蒸热卖。系统的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高等艺术院校才开始的,艺术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处在一种不连贯、不恒常的断裂教育活动之中。

湖南目前仅有四所公立的专门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人才的艺术职业中专:湖南省艺术学校、长沙艺术学校、衡阳艺术学校、邵阳艺术学校、郴州艺术学校。虽然这几所艺术学校艺术教育功底深厚,但是由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的教学抓得不理想,加上是职业中专,多数好的艺术苗子都不愿上这几所学校。邵阳艺术学校,2012年脱离市文化局管辖,与当地几所职校合并,归属市教育局管理。郴州艺术学校2013年与当地几所职校合并为湘南幼儿高等专科学校。目前归属文化行业管理的仅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衡阳艺校。从全国来看,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衔接明显脱节,湖南更为突出。

4、富有湖湘本土特色的戏曲表演人才培养困难重重。湖湘本土特色的戏曲有湘剧、花鼓戏、祁剧、湘昆剧等。当前,其表演人才培养可谓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一是招生艰难。现在戏曲专业招生再不能象过去那样挑学生。10年前,戏剧表演招生是“花中选花”,现在是“雾里看草”,有时是求人入校。因为报名的人数往往还不及招生计划的零头,现有的一些学生甚至是其他专业挑剩的,戏曲专业照单全收。正因为如此,生源质量更是堪忧,多数学生不是真正热爱戏曲,而是在普通中小学文好成绩差,对普通升学无望或困难大,还有一些是性格顽劣任性的学生,原就读学校老师和家长管理头疼,才送到艺术学校来学戏曲。二是师资青黄不接。作为培养戏曲人才的湖南唯一的高等院校―――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以及几所艺术学校,随着一批老艺术家的先后离世,后续师资培养又未跟上,出现了教师行当不齐、年龄偏大,有些剧种后继无人,出现找不到人授课的现象。三是经费短缺。全国有10来个省份实施戏剧生免学费政策,并建立了专门的奖励基金,以吸引优质生源。而湖南还没有这样的专项资金,主要靠学费收入。本来戏曲人才招生困难,学费收入不多,因此没有更多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造,实习实训设施与设备很陈旧。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缺乏独立设置的高水平高等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截至2013年,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全国有31所,其中16个省份独立设置了艺术院校,就连欠发达的广西、云南、新疆省份,也独立设置了本科艺术院校。作为拥有7200万人口,拥有深厚湖湘文化底蕴和享誉盛名的“电视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动漫湘军”的湖南,却没有一所独立的本科艺术院校,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样一来,会导致许多有艺术潜质的苗子外流。当然不是说,有艺术潜质的苗子不可以外流,到其他省市本科艺术学院去学艺术,而是这会导致本省留不住艺术苗子,对本省本土特色艺术,如湘剧、花鼓戏的传承发展很不利,对我省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的要求也不符。因为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想上本科院校,对只是大专的职业院校不屑一顾。即使最后进职业院校,也是无赖的选择。因此,作为湖南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艺术高等学府―――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招不到好的艺术苗子,不足为怪了。同时,对培养我省高、精、尖艺术人才,包括表演艺术人才,极为不利。

2、中等艺术学校发展不好。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既需要在幼儿园、小学重视艺术教育课,也需要办好中等艺术学校。正如中国足球要发展,需要办好专门的足球学校一样。然而湖南的中等艺术学校,不仅在数量上减少,而且本身管理上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过于重视艺术课教学,而对文化课教学重视不够。这就导致学生艺术成绩提升较快,文化成绩却不理想。因而让许多家长感觉到自家子弟升学困难,不愿送自家子弟就读艺术学校,即使是艺术上有点起色的学生,家长总是想方设法转到好的普通中学里去。二是教学条件落后。就拿艺术教育的老字号、老大哥―――湖南省艺术学校来说,学生住的是80、90年代的宿舍,上课是80年代甚至是上百年的教学楼,教学设施设备很落后,与现代化示范性普通中学如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雅礼中学、长郡中学教学条件可谓是天壤之别。

3、缺乏表演艺术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和合作机制。虽然湖南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制定了湖南省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5年-2010年),但是这个发展规划是针对普通学校开设和重视艺术课程的规划,并不是专业艺术人才培养规划,更不是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由于湖南没有建立全省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没有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来牵头进行资源整合,所以湖南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很难达到很高的水平。

4、对表演艺术人才特别是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不足。在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上,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所占份额是比较少的。比如,2012年湖南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达671亿元,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财政投入0.37亿元;2013年湖南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达800.72亿元,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财政投入0.48亿元。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除表演艺术专业外,还有非表演艺术专业。但从全省来看,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是算多的。由此估计,无论是2012或是2013年,全省对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财政经费投入都未超过2亿元,所占全省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也未超过0.3。

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成本是相当高的,尤其是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普通专业的师生比一般为1:8-1:10,而戏曲专业教学必须根据生、旦、净、末、丑各行当再分男、女组施教;每个行当至少需要1位老师,再加上乐队的配乐有司鼓、二胡(祁胡)、唢呐、扬琴教师;1节专业剧目课至少有10位教师参与教学而同一课堂内学生只有3-5人;戏曲教学的师生比为1:3左右。湖南艺术职业学院2013年戏曲表演专业学生239人,每年每个学生培养费+生活费,要花2万元左右,全年总共要花费478万元,约占学院财政经费投入10。因而再无财力进行教学设施设备更新和教师业务提升,培养成本和经费投入极不相称。

二、对策措施

1、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恢复筹建湖南艺术学院。顺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按照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的要求,完善湖南高等教育结构,恢复筹建湖南艺术学院,打造高、精、尖表演艺术人才培养高地。目前,没有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的省份也在积极筹划,河南已整合全省力量申报中原文化艺术学院,同时安徽、山西等省也在积极组织申报之中。敢为人先的文化大省―――湖南不应该落后。

2、对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进行中、长期规划。为了提高我省表演艺术人才素质,努力提升在职演员技能水平,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打造一支专业理论扎实、表演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演艺队伍,促进我省演艺产业发展,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能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调研并启动制定《湖南中长期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计划(2015-2025)》,做好顶层设计。

3、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着力办好几所艺术中学。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开足艺术课程,提升中小学艺术教师水平,提升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同时,着力办好几所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知名的艺术中学,为艺术高等院校输送人才,把各层次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衔接起来。艺术中学,既要选好艺术教师,也要选好文化课教师,更要加强管理。艺术教学和文化教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艺术教学与文化教学融合研究与实践,让艺术成绩和文化成绩同时提升;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对于违反学校规定,屡教不改的学生,劝其转到普通学校,不要让艺术中学成为是成绩不好、品行不好学生最后归宿。

4、加大对表演艺术特别是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投入。我省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经费的体制,加大对表演实习实训基地投入,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学习其他省份经验,戏曲表演艺术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责任编辑黄晓利)

参考文献:

[1]鲁雁飞,刘坚平,袁绍成.高职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1(4).

[2]吴晓华,刘坚平.湖湘戏曲表演人才培养现状实录[N].中国文化报,2014-12-10(16).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艺术;表演;特征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一、表演艺术的界定

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对表演进行了全新的演绎:表演者的表演是将作品已包含的感性显现出来;创作者的表演是感性生成的过程;欣赏者的表演是协助感性呈现,并为之作证。[1]表演艺术就是结合创造性与真实性于一体的,由表演者、创作者、欣赏者三者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舞台艺术。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李贵森教授认为:表演艺术是舞台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演员同编剧、导演、音乐、美工密切合作,按照剧本所提供的规定情景和人物思想、情感、性格,运用语言和动作创造形象、体现作品内容和主题的艺术表现过程。一句话,表演艺术也就是演员通过舞台表演而完成的艺术创造。[2]

吕明先生在《表演基础》中指出:“表演艺术是综合艺术,它在客观上是戏剧、影视艺术所有表现手段,编、导、演、摄、美、灯、服、道、效、化等部分的综合;主观方面是演员本人的全身心的综合,其中有肢体、面部、声音、语言等外部的综合,还有外部要素和心理要素的综合。” [3]

可见,表演艺术是通过表演者的舞台表演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完成艺术创造,从而表现真实生活的艺术,是由表演者、创作者、欣赏者三者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舞台艺术,它自身具有表演性、创造性、不固定性、交流性、娱乐性、产品形式和生产过程的统一性等方面的特征。

二、表演艺术的三维特征

(一)经济特征

1.高风险性

表演艺术行业面临着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新产品的推出就是将生产出的新产品摆在消费者面前,没有人能确定消费者将如何评价新产品,也没有人能知道消费者是否会接受和喜爱新产品。它可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带来比生产它们高得多巨额财富,也可能会找不到认可它的买家,使生产者入不敷出。

其次,表演艺术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国内和国际的双重挑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带来的文化冲击和入侵,欠发达国家的文化趋于弱化,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导致了本民族与世界的表演艺术行业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张关系。此外,盗版的日益猖獗、产品时尚潮流的变化,都使得表演艺术行业面临开发新产品所冒的风险。

2.高成本和高价格

表演艺术的成本可以分解为表演场地的费用,设施及维护的固定成本和每场演出的边际成本。包括建筑构架的维护,照明、舞台管理、服装和设备施工人员等的支出,以及乐工在乐队中演奏的劳动力成本和正常工资。合唱团和公司负责人以及音响工作人员,他们的合同期限就是固定成本。每种产出都会有固定成本(布景和服装,排练时间),并有每场演出的边际成本,其中最主要的是流动艺术者和其它自由职业演员的表演费用。

鲍莫尔(1967年)认为生产力推动了整个经济中的工资上涨。上升的工资率没有伴随生产力的提高,表演艺术的劳动密集型本质导致工资不成比例地高于其他经济领域。为了保持表演艺术供应的质量和数量,成本一定会上升,价格上涨将会传递给观众,导致票价增长率将不可避免地高于一般的商品和服务。这些将在艺术组织的财政状况中导致一个“收入差距”,没有外界支持,它们将会导致一个“艺术赤字”。因此公共财政或私人慈善的补助金是需要用来确保表演艺术的质量与数量的。[4]表演艺术有自然垄断的结构,高昂的固定成本和较低的边际成本,呈现出高成本、高价格的特点。

3.逆经济增长性

从历史发展来看,现场表演艺术是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常很难获得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它们的实际生产成本往往有稳步上升的趋向(即所谓的“成本弊病”)。[5]从表演艺术与市场的关系来看,表演艺术带有鲜明的逆经济增长的特征,即相对于其他艺术市场,生产力滞后与生产成本的逐步递增的矛盾无法解决。比如,在人力成本方面,汽车公司因为技术的提高可以通过减少人员成本的办法进行生产,但一部贝多芬的交响乐一百年前后都还必须使用同样多的演奏人员,不能因为人员工资已经翻了数十倍而减少人员,否则将会由财政赤字引发表演艺术质量和数量下降的“艺术赤字”,即为了节约演出成本,雇佣二流演员或减少演员,简化舞台布景,用预先录制好的音乐代替表演者的现场演奏等。

(二)技术特征

1.依托自身基本技术和历史传统曲目而发展

表演艺术除了具有作为上层建筑的发展规律外,还有它本身的发展规律。表演艺术的形成、发展,有它自己的过程和特点。表演艺术得以保存、发展下去,除了积极地适应社会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主动地为基础服务,以求其自身的迅速发展以外,它本身还有自己的基础,即艺术技巧、方法、派别等各种因素。表演艺术是依据其所必需的基本技术和历史传统曲目两个方面的东西而形成、保持和发展的。

2.技术和劳动力的互补性和替代性

当表演艺术使用适量的资本,运用先进的技术时,劳动力被认为是更加多产的,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和劳动力是互补的。同时,它们也可能是替代品。例如,数字技术使照明系统受计算机控制而无需手动,可用预先录制好的音乐代替表演者的现场演奏等。

3.熟练技能

表演艺术需要不同特点的高度熟练的劳动力投入。一旦帷幕拉开,现场表演艺术呈现给观众的将是视觉、听觉的盛宴。在台上,它需要技艺高超和熟练的演员,幕后需要高度熟练的乐团演奏手和指挥家,同时,一台成功的现场表演艺术也离不开幕后管理人员的辛勤付出。

4.表演技术的直接展现

表演艺术需要演员、演奏家们的现场技艺展现。利奥・布劳迪认为对演员、音乐家这些艺术家来说名声和明星效应更显着,因为这些艺术家的演技可以完美地、直接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而对文学和观赏艺术家来说,观众不能直接看到他们的创作过程,因此他们很难使观众者迷[6]。

(三)社会特征

1.包容性

一些国家的表演艺术能使人们体会到它那种不同寻常的、有世界意义的独有的艺术风貌。这正是建立在本土之上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艺术体现。优秀的表演艺术形式的流传,带给人们的是开阔眼界,它以交流、对照、取长补短来促进其发展。

2.文化传承性

表演艺术传承人具有三种文化功能,即保存文化遗产、再造文化产品,熔铸文化心理、塑造文化品格,传承文化传统、加强文化认同。[7]表演艺术反映了一定社会特征和民族文化,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任何国家的表演艺术都是在吸收、借鉴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本民族特色发展起来的,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结合自身特色的提升和发展。

3.受教育影响大的文化消费资本的早期培养和积累

对表演艺术领域中的观众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显示,一个人的收入和所受的教育越多,他对艺术的兴趣就越浓,他观看表演的次数就越多。当然,人们的收入与其受教育的程度是成正比的,但所受教育程度对观看表演次数的影响绝对大于收入对它的影响。

表演艺术观众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一旦形成也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失。因此,有必要在创造艺术氛围方面进行投资,特别是早期的普通教育开始,以便于积累文化消费资本,同时,需要设计长期培育表演艺术人才和艺术观众、振兴表演艺术的具体路径,以使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期稳步发展。

4.社会阶层多层次化需求导致其发展不平衡

由于表演艺术较高的固定成本,使表演艺术在历史上一度成为昂贵的奢侈品,只有小规模观众能接受昂贵的票价。普通老百姓对高昂的门票遥不可及,只能望票兴叹。随着社会的发展,表演艺术逐渐大众化,但观众也只局限在受过艺术熏陶,有艺术修养的部分人群。再加上观众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所以,高雅层次的表演艺术呈现出小规模观众的特点。

5.消费理性化

创造性行业消费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消费创造性产品的过程中个人所得到的一种体验和艺术水平的培养。这种过程称为“理性的消费”。[5]

人们欣赏表演艺术的数量随着花费时间和积累的表演艺术的知识和经验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我们已有的表演艺术欣赏资本能够提高我们欣赏表演艺术的效率。而已有的表演艺术欣赏资本的总量又取决于我们过去花在表演艺术欣赏上的时间,以及我们接受普通教育所做的投资。一般情况下,专业人士的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的相关系数要高于管理者们和其他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的相关系数。[5]

综上所述,在文化大繁荣时期,激烈的市场竞争对表演艺术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认清自身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三维特征,才能在此基础上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惠芳.杜夫海纳多维视野下“表演”的全新演绎[J].社会科学论坛,2009(9):136.

[2] 李贵森.西方戏剧表演艺术理论的现代诠释与解读[M].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3):21.

[3] 吕明.表演基础[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4] Baumol,W.(1967),‘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0(2),415-26.

[5] (美)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13,167-170.

[6] Braudy,Frenzy of Renown,pp.524,550.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 表演艺术音乐专业 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一、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高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是培养目标定位,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高职学生无论文化成绩还是专业成绩都不如音乐学院的本科生,因此培养“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这一目标,对于高职类院校音乐专业来说是不切实际的[1-2]。

2.过于强调“做事”教育

高职表演艺术类课程过于强调专业学习,强调“做事”教育,强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做人”教育,这样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技能单一及知识面狭窄的状况,适应不了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3.未能体现高职特色。

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的艺术内容与艺术实践上,强调课程本位而忽视艺术能力,艺术素质教育抓得不力,让高职表演艺术教育发展成了“本科压缩型”或者“中专增补型”教育。

二、根据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确立高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确立岗位群及就业方向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社会对具有一定音乐文艺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样,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学生的岗位群和就业方向为:艺术培训学校、青少年宫、幼儿园、文艺团体、街道社区文化站等校外教育单位及社会文化活动阵地[3]。

2.依据职业岗位群和就业方向,确立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应用能力所必备的音乐知识和表演技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能安心服务于第一线的技术型、操作型人才。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社会需求、高职教育特色尽快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专业人才,投入到社会中去,为提高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基础教育新概念(第1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钱初熹.当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第8篇

舞蹈表演作为一个“客体”,不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我们应当按照“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的原则,把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来研究它的发展规律。

舞蹈艺术是表演艺术。她不同于绘画、书法、摄影,她是必须经过表演而完成的艺术她又不同于戏剧、音乐、曲艺,虽然都是必须经过表演而完成的艺术,但舞蹈却是以人体动作作为艺术创造的手段;她也不同于杂技和艺术体操,虽然都是以高超的形体技能进行表演,但舞蹈则更强调运用形体技能表达艺术的情感,体现艺术的意境,创造艺术的形象。舞蹈表演特殊矛盾性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它的独立研究价值。

在舞蹈应用理论中,舞蹈创作、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评论各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由于舞蹈艺术是表演艺术,所以舞蹈创作、教育、评论必须遵循舞蹈表演艺术的基本规律,而舞蹈表演的发展也有赖于舞蹈创作、教育、评论的发展。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舞蹈艺术事业的总体来看,舞蹈创作、舞蹈教育发展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舞台上,体现在演员的表演之中。编导的创作至关重要,但编导的创造不能替代演员的创造,演员要在编导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舞蹈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必须围绕“舞蹈表演艺术”这一中心来开展工作,要在透彻地研究舞蹈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方法的基础上,设置训练结构,确定教学内容、探求教育方法。在科学研究日益发展的今天,有关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成为一个趋势,我们从舞蹈创作、表演、教育、评论的分野和联系中,不难看出它们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个分支。设置舞蹈表演分支将使舞蹈学应用理论形成完整的体系。

艺术创造的活动,是创造者动心动情的活动,热切的情感冲动贯穿着创作的始末。舞蹈表演不是舞姿、动作、技巧的堆砌,而是由角色的情感线、视象线穿织而成的艺术生命形象的整体。因此,表演素质、表演技能是舞蹈演员众多技术因素的组织因素,有了这个组织因素,才能使大大小小的技术,应角色的情感应运而生,推动角色内在生命的运行,充分发挥技术、技巧的效应,形成协调的整体,构成艺术的力量,技术、技巧也才能显现光彩,获得艺术生命的活力。可是长期以来,对舞蹈表演研究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科学的认识,舞蹈表演理论建设还很稚嫩,与舞蹈艺术实践的发展不相适应,很多理论问题有待探讨。在舞蹈排演中违反表演艺术规律,不能进入艺术境界的情况随处可见。在舞蹈教育上,正如吴晓邦先生在《舞蹈学研究》中所指出:“过去有人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只是舞蹈技术上的全面发展,因此,只强调了人体生理技术方面,而忽略了心理艺术方面,这是过去教学上的缺陷”。设置舞蹈表演分支,既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研究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总之,舞蹈作为表演艺术屹立于艺术世界之林,这本身就决定了舞蹈表演分支在舞蹈学科体系中的坐标位置。

舞蹈表演分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独立学科,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系统,它有一个广阔而复杂的研究领域,诸如:舞蹈表演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舞蹈表演艺术的基本规律;舞蹈表演艺术生命;舞蹈表演艺术思维;舞蹈表演艺术创造;舞蹈表演艺术研究的重要性、规定性、实践性、科学性;舞蹈表演艺术的技术系统、智能系统;舞蹈表演与生活:舞蹈表演与音乐、美学、哲学、心理学以及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等。在这众多的研究中,舞蹈表演艺术生命是核心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舞蹈演员本来就具有活的生命,为什么还要提出舞蹈表演艺术生命创造之说呢?表演艺术的复杂性正在这里。我们常常看到,许多活泼泼的演员,在舞台上却没有活的生气,这是因为演员的灵魂生命不能替代角色的灵魂生命。前者是审美的创造主体,后者是创造的审美对象,舞蹈表演艺术就是要在演员的灵魂生命中,创造出另一个活的灵魂生命。表演过程中,演员实际上是在一个躯体内经历双重的精神生活,所以素有“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之称。舞蹈表演艺术生命这一命题,就是要阐明人之为人的意向性活动在舞蹈表演艺术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潜力,从根本上改变人、技颠倒,人、技对峙的困境,以达到人的感性生命对舞蹈本质和特征的把握以及对身心技术的统治,于舞国中立定精神,在舞风下显现生命,艺术剥落一切表层,在舞蹈这个特殊的艺术世界中,进行直观人类自身,创造发展人类自身的无尽追寻。

舞蹈表演艺术的内在生命属于非视觉的心理内容,要通过相应的形体技能,进行物态化体现,创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才能成为可视的舞蹈表演艺术,所以还有一个“形”的问题。形,既要服从于、服务于内在生命的创造,又要体现、推动内在生命的创造和发展。把内在的情、意、气、力与舞蹈的外在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进入到艺术生命的创造活动中去。舞蹈艺术之光,只闪烁在人的生命的本质世界之中。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音乐课堂 表演艺术 音乐教学

表演艺术概括地讲是一种动态艺术,具体地讲是一种集语言、动作、舞蹈、角色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人们在听音乐时,手舞之,脚蹈之是人之常情,这足以证明表演艺术同音乐是密切相关的。而手舞之,脚蹈之,必然调动学生身体的各个器官,使其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从而在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中促使全面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并在不断提高的表演艺术中,不由自主地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中,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一、语言是表演艺术的声音体现

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情感表现艺术,语言做为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是最接近学生的。准确的、抑扬顿挫的声音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如果表演艺术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了艺术魅力,可见语言是表演艺术中不可替代的部分。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一幅汇集丰富词汇的好口才,只有这样才可能引导学生把音乐作品表达得清晰、准确、形象,歌词才可能表达的富于情感、轻重缓急愉到好处,使其更贴近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鉴赏能力和语言表现力。

准确优美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表演艺术中最基础的东西,因而应鼓励学生说普通话,保证读音准确、流畅。这就是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有情,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安排设置语境,以达到以语激情、以情动情、,以情激思,使学生投身于作品中,展开丰富的想像,动情地表达出对作品的感受。如在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后,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学生讨论出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应采用凄婉、忧伤、缓慢、叹息、弱及寄予真挚的同情心来朗读和演唱。这种富于情感的语言描述,不但点燃了学生的情感之花,激发了学生产生美的情感共鸣,而且还增强了求知欲,陶冶了思想情操,提高了语言描述的表演能力。

二、舞蹈是表演艺术中的高层体现

舞蹈是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有节奏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要求有较强的节奏性及内在连贯性,是表演艺术中的高层体现。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身体的积极参与,必将调动各个感观,使之处在兴奋状态,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大胆尝试的念头,从而达到让学生喜欢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的目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了学生手脑并用,有意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艺术,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

当学生唱完或欣赏完一首歌曲或音乐作品,掌握一些基本的蹈动作后,便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想象大胆编织舞蹈,通过表演展示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的掌握程度。在此舞姿是否优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敢于尝试,敢从“想像”中走出来,将想象到的用舞蹈表现出来,从而获得亲身的感受。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由于它不像民族舞具有某种固定的特色,一开始同学们都感觉无从下手,但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任何乐曲的想象都无固定的答案,打消顾虑,开阔了思路,有的学生跳起了华尔兹,还有的同学做出了溜冰的动作,其中有一位同学舞蹈创意极为新颖,他竟和着乐曲跳起了非常时尚的太空舞,仿佛是舞在空旷的太空,又仿佛是信步在多瑙河上,一下子拉近了古典音乐与我们的距离,赢得大家一致好评。就此以后这位同学的舞蹈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每次舞蹈表演都十分出色,充分发挥培养了其特长,提高了创编舞蹈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施,使音乐教学走出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创新精神的提倡,激活了师生思维。然而表演艺术做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创新能力培养的一方面,却往往被忽视了,究其原因,无非是没有弄清何为表演艺术。表演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参与,给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使得学生在表演中展开联想,积极思维,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而且也使得音乐课堂有声、有色、有效,充实而不乱,轻松而不散。这正是我们每一个音乐工作者的愿望,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重视音乐教学中的表演艺术吧!

参考文献:

[1]温立伟、扬仲华,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舞蹈 表演艺术 本质 特性

艺术创造的活动,是创造者动心动情的活动,热切的情感冲动贯穿着创作的始末。舞蹈表演不时舞姿、动作、技能的堆砌,而是有角色的情感线、视象线穿织而成的艺术生命形象的整体。因此,表演素质、表演技能是舞蹈演员众多技能因素的组织因素,有了这个组织因素,才能使大大小小的技术,应角色的情感应运而生,推动角色内在生命的运行,充分发挥技术、技巧的效应,形成协调的整体,构成艺术的力量,技术、技巧也才能显现光彩,获得艺术生命的活力。可是长期以来,对舞蹈表演研究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科学的认识,舞蹈表演理论建设还很稚嫩,与舞蹈艺术实践的发展不相适应,很多理论问题有待探讨。在舞蹈排演中违反表演艺术规律,不能进入艺术境界的情况随处可见。在舞蹈教育上,正如吴晓邦笑声在《舞蹈学研究》中所指出:“过去有人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只是舞蹈技术上的全面发展,因此,只强调了人体生理技术方面,而忽略了心理艺术方面,这是过去教学上的缺陷”。设置舞蹈表演分支,既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研究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总之,舞蹈作为表演艺术屹立于艺术世界之林,这本身就决定了舞蹈表演分支在舞蹈学科体系中的坐标位置。

舞蹈表演分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独立学科,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系统,它有一个广阔而复杂的研究领域,诸如:舞蹈表演艺术的本质与特性:舞蹈表演艺术的基本规律;舞蹈表演艺术生命;舞蹈表演艺术的技术系统、智能系统;舞蹈表演与生活:舞蹈表演与音乐、美学、哲学、心理学以及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等。在这众多的研究中,舞蹈表演艺术生命是核心的问题。

在舞蹈应用理论中,舞蹈创作、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评论各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由于舞蹈艺术是表演艺术,所以舞蹈创作、教育、评论必须遵循舞蹈表演艺术的基本规则,而舞蹈表演的发展也有赖于舞蹈创作、教育、评论的的发展。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舞蹈艺术事业的总体来看,舞蹈创作、舞蹈教育发展的成果,最重要体现在舞台上,体现在演员的表演之中。编导的创作至关重要,但编导的创造不能替代演员的创造,演员要在编导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舞蹈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必须围绕“舞蹈表演艺术”这一中心来开展工作,要在透彻地研究舞蹈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方法的基础上,设置训练结构,确定教学内容、探求教育方法。在科学研究日益发展的今天,有关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成为一个趋势,我们从舞蹈创作、表演、教育、评论的分野和联系中,不难看出它们是相互的理由相互联系的四个分支。设置舞蹈表演分支将是舞蹈学应用理论形成完整的体系。

一、舞蹈表演是艺术生命的构成因素

首先是内在生命的构成。它是舞蹈表演艺术生命构成的重要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谈得上外在形式的体现。外在形式卜;充分运用,又将促进内在生命的创造和发展。什么是舞蹈表演艺术内在生命构成的因素呢?它主要包括情与意,气与力。

情与意在舞蹈表演中是有机整体。意是理性内涵,情是感情内涵。离开前者,也就是离开演员对宇宙、人生、艺术、作品的深切理解,艺术表现将缺乏深度,演员的情感也将失去根基;离开后者,也就是离开感性生命的火花――情感,艺术形象将失去生命的活力和美感的力量。

气与力。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气有气韵。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古人认为,艺术表现中“活跃生命的传达”是以气取胜。气是宇宙万物生生化化的根本。明朝张景岳指出:“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只有生,全来此气”。“气”充斥周身,维系着人体生命活动的运行。不仅如此,气与情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恐则气怯,如此等等。因此,在内在生命的创造中,气的运作有重要的价值。

舞蹈表演艺术的内在生命属于非视觉的心理内容,要通过相应的形体技能,进行物态化体现,创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才能成为可视的舞蹈表演艺术,所以还有一个“形”的问题。形,既要服从于、服务于内在生命的创造,又要体现、推动内在生命的创造和发展。把内在的情、意、气、力与舞蹈的外在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进入到艺术生命的创造活动中去。舞蹈艺术之光,只闪烁在人的生命的本质世界之中。

二、 舞蹈表演是艺术生命的前提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总有这样一个特点,当某种艺术形式处于初始阶段时,往往最诚挚、最强烈地体现着人类生命的直接需求,体现着人类最富勃勃生机的创造本能,艺术本质也随之得到高度、深刻的体现。担当起艺术形式日臻完善,技术结构日渐庞大,专业性质一以强化之时,人们往往会忘却艺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有过不少优秀的舞蹈作品和成功的表演。然而在一些专业队伍中,并没有摆脱上述的困扰,突出的表现是“重技轻艺”观念的束缚。其中,如何看待舞姿、动作、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位置,是问题的关键。我们丝毫不能低估身体技术的存在价值,可以说,没有身体技术的存在也就没有舞蹈艺术的存在,没有高超的舞蹈艺术。舞姿、动作、技巧作为舞蹈艺术的手段,我们无论怎样形容它的重要都不过份,但它不是目的。这一点从人类舞蹈文化萌发的那一天起,就由她的本质所规定。舞蹈是人的创造物,舞蹈艺术为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而享有自己的意义。在人类舞蹈文化的发展中,她始终参与这人的意识和创造,并进行着直观人类自身、创造发展着人类自身。她同其他艺术一样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特殊形式”、“人类创造活动的最高形式”。因此,在舞蹈姊妹艺术这个人造的特殊世界中,只有以人为中心来面对自己的创造物一一舞蹈,才能真正把握她的真谛:舞蹈的艺术本质,永远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情感的结晶,生命的象征。舞蹈的艺术特征,永远是以人体动作作为表情达意、体现生命艺术的手段。前者是魂,后者是体,魂依附于体,体展现着魂,再魂于体的微妙运动中,演化出舞蹈艺术的大千世界。舞蹈的艺术本质、艺术特征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永恒的,它不依民族、历史、地域、国度的不同而不同;不随舞蹈艺术及其形式、内容、风格、特点的发展而变更。这个道理即是深刻的又是简单的,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舞蹈表演学的根本。

艺术创造无止境,舞蹈表演研究亦无止境。舞蹈表演艺术生命说,旨在唤起演员自身感性生命的力量,将生命的触觉和理性的自觉统一起来,去驾驭那人造的舞蹈知识与技术,是我们的感性生命,伴随着舞蹈艺术地实现而得到升华。

上一篇:动漫绘画教学范文 下一篇:古典音乐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