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8 16:56:47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篇1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创造力引导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儿童美术素养、提高儿童审美意识、激发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对儿童形成良好的艺术感知能力、表达评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和谐的开展人际交流活动,形成健康的情感、意志、品质乃至人格具有特殊的意义。区别于专业的美术教育活动,儿童美术教育应当通过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参与、感受、想象等一系列探索和实验活动,使他们首先产生愉悦感,并由此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在顺应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地完成儿童对外界认知作出表达的全过程。但在实际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儿童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健康发展,造成儿童学画思维的死板化、程式化、单一化,影响到儿童天性的释放。因此,必须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加以改革创新。如何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引领,有效地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的陈旧化

目前的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较为单一,部分教师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传统,缺乏创新,仅局限于纸面作画,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并示范—儿童临摹—教师点评的教学方式,重模仿,轻创作。通过教师讲解和临摹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儿童感受、认识世界,但是单纯地让学生比照范画,甚至为了让学生短时间取得好的画面效果,运用一些程序式技巧“教会”他们画画。教师的仔细讲解、具体演示、忙碌穿行、强调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儿童描绘、创作的机会,使他们朝着学校设定的方向发展,导致美术活动的自主性、人文性、艺术性大打折扣,对于儿童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害而无益,不利于学生多样化发展。

(二)教学目的的片面化

儿童美术教育普遍被认为是单纯的美术技能的传授,过分强调和重视绘画技能的培训。检验美术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孩子能不能完成一幅画,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美术活动知识、技巧和能力,培养儿童基本的自我表现能力,使其产生最初的审美情趣,是儿童美术教育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却非最终目标,儿童美术教育应通过借助美术活动这一形式载体,促进儿童认知能力、情感控制、个性发育等诸方面的健康发展。美术知识、技巧和能力只是达成这一最终目标的手段之一,美术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儿童用自我创作的形式来展现内心感受,产生快乐,陶冶情操。所以只有把美术作为儿童表现自己观察客观世界角度的工具,才能够通过美术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标准的成人化

美术作品的评价可以开拓孩子的视觉方式,形成对事物的多元化理解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或家长不是立足于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去思考,往往以成人的视觉和经验对儿童美术作品给予评价,脱离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去认定儿童作品的好与坏。而这种判断往往被誉为权威、专业的判断,以与客观事物“像不像”作为标准,打击儿童的创作的兴趣,遏制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作品陷入“被观看”“被审美”的尴尬境地,严重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平衡。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曾说过:“不要把自己的意象加在儿童的身上,除了儿童自己的表现方法外,其它均为他所不了解的,我们绝不应该以不适于儿童思想和认识的任何方向去影响和刺激他的想象力,儿童有其自己的经验和表现的天地。”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应依据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通过多元化的价值评判手段完成,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平等的姿态去倾听他们作品中本能的情绪和感觉的诉说。

(四)教育观念的非本土化

受国外儿童中心论自我表现和创造性的美术教育观念影响,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界也存在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这一倾向,持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具有创意独一无二的潜力,每位幼儿的发展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展露其天才。每个人的目标在于充分表达自己,从创作中实现完整的自我”。这一主张在儿童其他表达手段尚未发育健全的低幼阶段有一定的适用性。在这一年龄阶段,绘画是其和外部世界沟通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但如果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进而忽视甚至无视美术知识、技巧合能力的教授,与儿童后继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发展目标相违背,则是不可取的。

三、儿童美术教育方法思考

(一)以儿童为本,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美术教育存在儿童中心论与学科中心论两种观点之争。前者强调教育中儿童的中心地位,主张通过儿童的自然表现和创作,促进儿童审美与创造能力的提升。后者则强调美术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主张以严格的教学活动,实现美术的审美价值。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单纯的儿童中心论与学科中心论已不能为解决教育难题提供理论支持。儿童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首先要给予儿童美术素养的育培以充分关注。美术素养是指完成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技能学习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想象的意识和能力,美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儿童视觉经验的积累,提升其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创造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此外,我们还应当积极理解和关注人文精神的内涵,引领儿童在广阔的文化视域中形成对美术的特征的基本认识,关注身边的美术现象,欣赏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地域环境中的美术作品,领略美术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培养儿童用开放、宽容、尊重的心态去接纳、欣赏文化的多元性,并在兼容并包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审美品位。

(二)引导并不主导,注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儿童美术教育需要教师和儿童的一同参与,随着儿童美术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经验倾向的课程观已经逐渐取代学科倾向的教育观。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更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对知识和技巧的要求已经退居其次,儿童的审美经验已经成为构建儿童美术课程的核心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与技巧的教授为主要内容的灌输教学方式已经转变为以儿童兴趣培养为起点,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的引导式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参与度的把握很重要,不能干预主导又不能放任自流。教师的职责在于点拨和启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注重孩子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培养。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大小应体现儿童自身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和审美观,教师有一套成熟的美术技法和审美取向,但其作为成人的认知与审美,与儿童世界的认知与审美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儿童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因其稚嫩而轻易加以否定,并随意加以修改甚至另起炉灶。儿童的画作是极富创作性的,对他们作品的评价不应简单的用好不好或像不像来判断,更不能因此而对其批评,打击他们的创作兴趣热情。而是应以平等的身份、尊重的态度和他们共同创作,肯定他们富有个性的构思和表现,欣赏作品中的美感,支持并鼓励他们进一步创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做到适可而止,不限制儿童内心直觉感受的表现,引导儿童画面效果不断提升。

(三)灵活与多元,激发儿童创作热情

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受美术学科发展的影响,随着美术学科范围的拓展,与之相对应的儿童美术教育也产生了变化。相较于传统的美术教学,如今的美术内涵早已得到很大的拓展,不同的媒介材料扩充到儿童教育内容中,当延展的内容进入到课程体系中,就需要美术教育者去选择和组织,以顺利完成其课程化的过程。儿童美术是儿童本能的情绪与感觉的倾诉,映射的是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不完全是按眼睛看到的事物颜色、形状、结构去表现,而是根据内心世界对把握和理解进行表现。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过早的教授专业化技法。很多老师为了凸显自身的专业性,过早地去教授孩子专业技法,这不符合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很容易使之丧失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鉴于此,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尽量抛开成人化、专业化的美术用语,让学生能够领会老师的意图,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化、概念化、模式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避免简化、模式化图像,多给学生展示实物照片或者动作视频,让学生在了解其特点后再去表现。同时降低临摹物品和画作的使用频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儿童接触自然的机会,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场所、教学素材、作品表现形式,激发儿童热爱美术、热爱创作的热情。

(四)多方联动,形成师资培养合力

儿童美术教育早已不单纯是艺术活动本身,其更加注重艺术与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交融,也不再只单纯追求儿童绘画技能的提高,愈发重视儿童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表达,这对儿童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教师个人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的,需要各方共同参与,立足该学科教研活动,注重实践体验,抓住“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多元互动平台,采取个性化、精准化、内涵式的师资培训措施。首先,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利用高校美术教育、学前教育、儿童心理学教育等专业师资力量,与儿童美术教师形成科研合力,实现各学科间的联动,形成理论、实践间的互动;其次,要立足实际、重视学科教研活动,避免不接地气的盲目科研,针对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实际困难,立项研究,在项目中实现儿童美术教师的体验式、参与式培训;再次,根据科研活动和科研项目的成果,设立专门的儿童美术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专业性、常态化的互联网研究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教师多元互动,有效推动儿童美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儿童美术教育并非教授技艺、培育艺术精英的教育,而是全面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艺术教育特色活动中的有效方法,使儿童的艺术潜能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挖掘,达至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白金花.浅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2]慕德春.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3]戴祥勇.论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篇2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儿童

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第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儿童的美术素质,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情趣。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应更多地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针对儿童自身的心理、性格特点针对性地选择艺术门类,让儿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愉快轻松中发挥创造力和天性,注重学习的过程。所以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是,首先,引导儿童初步学习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感知周围环境,培养儿童对美的灵敏性。其次,引导儿童积极投入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表达能力和感受,促进儿童人格的完善。再有,引导儿童初步掌握多种材料和工具的操作,以及运用图形、造型、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审美表现。

第二,儿童美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阶段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合各层次儿童年龄特点的方式。同样,在学前教育这个人生的起跑线上,清晰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制定合理、合适的目标更是影响儿童一生的重要教育环节。教材和美术活动内容应贴近儿童生活,教学方法应丰富,且应该重视儿童美术基础知识的培养。

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及特点

第一,学前儿童美术本质是儿童认知的过程,随着思想认识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儿童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这一阶段儿童是通过绘画途径来表达感受。儿童美术的本质是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美术的原动力。儿童美术的本质是儿童的一种自我表现和游戏活动,儿童把美术作为自己游戏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启迪儿童的心智和情感,是研究儿童独特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说,当儿童有了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的时候,就会产生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美术。儿童美术伴随儿童成长是一个特殊阶段。儿童美术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美术无拘无束,个性特征鲜明,形成了儿童画独有的意味。这些特点直接体现了儿童的内心世界与思维。所以,在观赏儿童的美术作品时,能强烈地感受到儿童在美术中所体现的那种独特的拙稚美及童趣,儿童美术促进了儿童心智的成长,反映了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儿童美术对儿童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促进作用。

第二,学前儿童美术是儿童了解世界的一种独特形式,儿童美术包括“想象、直觉、幻想、灵感”等形式,应不断地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实知识面。儿童了解世界的形式是感性的,思维的方法是非逻辑的,儿童在绘画时表现出的各种特点和所采用的表现方法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因为儿童对形体、结构、空间、色彩等很多的客观造型因素是直接和感性的。对儿童来说,美术活动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活动。在绘画过程中,儿童会感受美术带来的快乐。通过儿童美术让儿童在感受、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发展,保持对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

第一,儿童美术教育内容指的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美术活动,是引导儿童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各种事物,丰富儿童的审美情感和感性经验,激发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情感体验。

第二,欣赏活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人文环境和自然景物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儿童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趣、审美评价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一种提升儿童素质的美术教育活动。

第三,绘画活动:让学前儿童了解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及性质,并能灵活地掌握美术材料和工具;为儿童创设展示自己绘画作品的条件,引导儿童互相交流、欣赏,共同提高。

第四,手工制作活动:指导儿童利用纸、树叶或废旧材料制作手工折纸、树叶粘贴画、玩具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促进儿童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培养儿童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

第一,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在幼儿园的活动中,美术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提升素质教育活动,同时也是儿童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活动。儿童是否对美术活动感兴趣,对美术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美术活动时,我们应该从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入手,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主;创设一个美的活动环境,经常提供作品给儿童欣赏,将儿童的作品陈列在展台里,让儿童互相学习,在评价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动机,并学习相互介绍自己作品的内容,促进共同发展。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可操作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引导鼓励儿童收集美术活动的各种资料,如各种树叶、卡纸、花布、各种图片等,这些工具和材料可随时取用,让儿童在自由玩耍中引起对颜色、造型的兴趣;充分肯定每个儿童取得的微小成功,肯定儿童的独特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进取精神。

第二,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引导儿童认识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欣赏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儿童美术作品,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欣赏中,儿童对作品的讨论是自由联想的、随意的,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儿童最初的艺术感受并加以引导提升,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独特的理解等方面。美术欣赏的目的是通过美术作品的赏析加深审美感受和释放审美想象,开阔儿童的生活视野。儿童的审美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美术综合教育活动作用于儿童,就能促使儿童的多种功能协调发展,使儿童的审美经验向整体的、综合的方向聚合、转化,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激发儿童绘画,如表现力非常强的米罗、毕加索的作品。在欣赏评价美术作品时,应鼓励儿童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认识。儿童通常喜欢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拟人化,再现童话的王国,把自己喜欢的加以美化,讨厌的东西丑化夸张处理,使自己的画充满生活情趣和满稚气。儿童根据这一年龄特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极富童趣的作品。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强加于儿童。

第三,教给儿童初步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儿童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当儿童运用掌握的浅显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想的东西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各种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渴求和欲望,以促进学前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四,发展儿童的智力。通过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智力,儿童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儿童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的各种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智力得到发展。

总之,通过剖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认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掌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及特点,深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提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莉.学前美术教育浅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9.

[2] 王冰.美术的教育[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

[3] 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篇3

关键词:校外儿童培训机构 美术教育 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很多家长都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去学习美术。那么在这个特殊的领域中,如何发挥校外培训机构的优势,弥补学校美术教育的不足,提高广大儿童的绘画能力,已成为当前美术教育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学校儿童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共存之现状

美术课程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都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绘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学校美术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首先学校美术教育对于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欠缺相关的机制;其次学校儿童美术教育固定的教学内容往往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而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却能弥补以上缺陷。因此,民办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已如雨后春笋大面积存在。形成这种局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国家对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非常重视,在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扶持与奖励》第四十八条有明文规定:政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贷款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含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由此可见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正是因为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加之和学校美术教育比较起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才逐渐壮大起来的。

二、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有一定优势,并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家长的肯定,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校外美术培训教育的方式和现行美术新课标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以启发为主。而当前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的教育方式和新课标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支持,仍然还是实施着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且教学内容共性化的知识过多,缺乏对学生美术个性的培养;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追求在短时间内“出成果”,对学生的辅导方法缺乏新颖性,压抑了学生的绘画天性。当前这些美术机构都是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去辅导,而这些“师父”们对学生的绘画都做出了统一、严格的要求,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不能随便改变,这种方式钳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的品牌意识,往往过分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以上三条都是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和现行美术课标相冲突之处,有待改善。

2.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不少家长的关注,但其现有教育资源却非常有限,既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具体有如下表现:一方面培训机构的美术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虽然绘画水平较高,但教学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学生需要。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培训机构缺乏稳定的师资,流动性比较大,对学生的教学有较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因为美术培训机构大都是民办的,部分民办培训学校为了追求高利润,不注重学校建设的投入,在设备上能简化的就尽量简化。很多培训机构尚未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没有电化教学,有的甚至连电视机、照相机、录音机都没有。教学设施可谓简陋至极,严重偏离了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的要求。

三、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应和学校美术教育有机整合

从国家当前的政策来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特殊型的艺术人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以及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要想全面提高广大儿童在美术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实施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还要把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没有固定教材,教学灵活机动,但缺乏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灵活性不够。因此作为校外的美术培训机构就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的经验,根据学生兴趣选择系统化的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让教师根据大纲和学生的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使教师的教学既具有灵活性,又具有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教育教学灵活之模式,允许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传授教学大纲之外的美术知识,注重发展学生的美术个性和创造性思维。

2.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较为简陋。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钳制了美术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校外培训机构主要是由于资金缺乏,加之又是私人性质,以经济效益为主,所以教学设备不能随时更新。而学校美术教育是国家投资,资金雄厚,在教学设施上相对校外培训机构有较大优势。因此,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公办学校和民办儿童美术机构联合办学,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校外美术培训机构服务,从而弥补其设施简陋、师资不够稳定的缺陷,同时从另一方面也充实了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另外,民办美术机构为稳定师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3.如能把校外美术机构培养尖子生的特长和学校美术教育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素质的优势融为一体,无论是对校外少儿美术教育还是学校美术教育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孩子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经验,让孩子们既能提高绘画水平,又能提升在美术方面的艺术修养,成为全面的美术人才。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机构培养美术尖子生的模式,加强对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双向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为艺术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如果国家能够根据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再针对学校美术教育的优势,实施有效措施从以上角度入手,则可有效促使校外美术培训机构和学校美术教育优势的融合,最终让二者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红专.校外少儿美术教育的喜与忧[J].中国美术教育,1994,(5).

[2]应霁民.推动校外美术教育健康发展[N].美术报,2000.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篇4

“活教育”思想幼儿审美能力作用艺术活动对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形成、灵感的产生、创造激情的丰富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和人的个性发展,是现代美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陈鹤琴先生所提出的“活教育”思想,体现着全民教育的意识和“创造教育”的宗旨,这无疑可以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对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研究方面起到推进和指导作用。

一、对“活教育”理论核心思想的认识

“活教育”就是要用活的教育观、活的教材、活的教法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目标观上,体现着很深的内涵,揭示了理想教育的终极目标。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人,有责任感和民族正义感的人,能在世界舞台上竞争的中国人。课程观上,儿童感兴趣的一定是和它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回归自然和关注社会永远是不变的主题。方法论上,体现了在探索中学习,在操作中获得,和儿童共同成长的教学观。活教育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体现了解放儿童和相信儿童的理念。

二、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

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培养。透过《指导纲要》中关于“艺术”领域的目标看儿童美术教育,其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掌握技能,而是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审美情趣、健康心理、发展儿童健全的个性。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教师要“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这些观点是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提出的,也是在美术教学指导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的,相信儿童,尊重儿童,肯定儿童,是儿童自由创作的前提。活教育思想注重创造性人才和做人最基本品质的培养,强调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体现,这与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核心目标是一致的,“儿童是喜创造的”,美术活动要“尊重儿童的自由,发展儿童的个性,注重儿童的创造”。

三、活教育思想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运用

1.为幼儿创设审美环境,加强审美情感的体验

教育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儿童应该有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陈鹤琴认为,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环境的创设要自然化、艺术化。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自由的作画方式,有利于儿童思维的激活和表现的大胆,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去独立的参与活动,并按自己的思路去操作。所以,我们应当把欢乐、愉悦、健康的生活还给幼儿园的孩子,如果我们能根据美学规律,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创造出一种感情和艺术的氛围,使儿童在审美享受中接受教育,儿童的心智就会被激活,生理、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最佳状态,教育教学就会创造出最佳效果。

2.丰富的美术材料为儿童提供多样的展示形式

陈鹤琴先生说:“环境中许许多多的东西仔细研究可以变成很好的材料,很好的教具。”儿童是在和环境、材料作用中逐渐认识世界和建构经验的,操作材料的丰富与否,影响儿童的表现手段,也影响儿童个人独特爱好的展现。

儿童对美术工具的喜好是不一样的,有的儿童喜欢用线条表现物体,常拿记号笔或水彩笔作画;有的儿童喜欢用色彩表现物体,常拿水粉笔或用油画棒作画;有的喜欢用彩纸表现物体;还有的儿童喜欢在不断更换材料中表现物体。为儿童提供多样的材料工具,开放材料工具,让儿童有选择的机会,有助于创造出多样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儿童在操作中学会使用多种工具,感受不同工具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增添乐趣,增加美感。

3.改变美术教学活动中机械的临摹范画,从“灌输”走向“探索”

美术教育最忌模仿在前。陈鹤琴先生在《幼稚园的图画》一文中指出:“那种老师事先画好范本,上课时让幼儿照着画的教学方法完全没有意义,不但不能引起幼儿的绘画欲望,而且束缚了他们的思想。”

教师应相信儿童有创造的能力,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情绪上的兴奋。多和儿童交流,会发现儿童的思维是多么的活跃,这比仅仅学画一样东西所获得的价值要多得多。即使是小班的儿童,一条短线就是一只小虫,一个圆就是一个家,只要能让儿童操作中获得感性经验的,要先操作;能让儿童探索的技能,要让儿童去探索。

大自然、大社会就是很好的活教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死教书”的方法,冲破幼儿园这一狭小的天地,带儿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描绘;用眼睛去看、和自然说话;让儿童在游戏中去体会、去创作,让孩子带着一颗放飞的心,在新奇中激发创造的热情。

4.设计情趣活动,在自由创造表达中获得艺术知识

新颖富有情趣性的活动设计应和儿童的心灵互动,能让儿童有想象创造的空间,能激发创作兴趣,便于创造美和表现美。美术活动需要儿童创造性的表现,需要儿童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撑,教师要关注儿童生活,敏锐地发现儿童的兴趣,并根据儿童能达到的水平设定相应的活动。让儿童习惯在“玩中学”,在探索中建构艺术知识,这对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极有好处。

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是幼儿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由于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因此根据他们爱玩、易动、好奇等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通过“猜谜”“表演”“剪贴组合”等活动来学学做做、涂涂抹抹、剪剪贴贴,从而提高幼儿的课堂学习兴趣。儿童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天真、浪漫的艺术气息,这是因为儿童把世界上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赋予灵性,让他们有感情、会说话,想象和创造在他们美好的心灵中蔓延。

5.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儿童的作品,在欣赏作品中体会自我价值

教师可以利用评价,让幼儿参与,积极发表看法,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调动了参与美的创造的积极性,从而体现了美术活动的真正意义。在评价活动中,引导儿童发现美、欣赏美,并让儿童分享经验和快乐,这个过程可以让儿童教儿童,让儿童学儿童。教师则关注儿童的绘画动机,了解儿童和儿童作品,满腔热情和儿童分享创作的乐趣,对作品本身的表现、长处和儿童的进步,给与肯定,增强自信和对美术的兴趣。

“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作品是儿童心性初始的创造性表现,天真稚拙的形态是它的自然属性,我们不应去改变它,而应去保护和发展它。儿童的创造想象之大胆是成人无法可比的,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懂得的符号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儿童欣赏自己的作品,也喜欢别人的作品……这一切都值得教师向儿童学习,和儿童共同成长。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篇5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21-01

幼儿美术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绝不是单单指绘画,它还包括手工、美术欣赏等,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其中绘画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形式,主要培养儿童视觉艺术和颜色搭配能力,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手工则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完成自己的作品,增强其个人成就感;美术欣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使孩子善于发现身边的美。理论上幼儿美术教育的分支越来越专业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着种种问题,不利于学前教育的长足发展。

一、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忽视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

幼儿美术教育对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家长过多的关注对儿童智力的培养,将幼儿教育的注意力放在认识多少字、背诵多少古诗、做对多少计算题上,忽视美术教育在强化儿童创造思维和审美能力方面的突出作用。即使学校强化美育,也带有很大的功利性,更多的关注孩子在绘画大赛中获得了多少奖项,而很少关注孩子的想法和孩子的兴趣爱好。甚至部分家长将幼儿的美术学习当成是将来上大学的敲门砖,这种片面的美育观严重影响了幼儿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

(二)美术课堂的教学单一僵化,过多的采用示范形式

一直以来,对幼儿园的美术教育都采取示范的形式,起初是简单的线条描绘,接着教孩子如何涂色。等幼儿稍大些就会在黑板上画出几个简笔画让孩子描摹练习。结果是学生只懂得模仿,一旦放手要求自己构思绘画时,孩子便无从下手,甚至是一幅画中出现多个图形的堆积,没有一定的主题,更没有意义可言。这就是传统的单一僵化的美术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孩子缺乏创新思维,在进行绘画时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种已掌握绘画技能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模式对儿童发展的要求,甚至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幼儿教师的美术专业技能不强

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一直是阻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简单,往往使人们误认为幼儿教育就等于看孩子,由此导致幼儿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而且专业技能差,遇到像美术教育这样专业性强的课程就难以应对。其实对于幼儿来说,美术教育主要是进行启发式教学,而美术幼教的职责就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儿童的学习美术的兴趣,用绘画表达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正真做到在游戏中学习美术,在美术中促进儿童学习。如果幼儿教师没有相关的美术专业技能,只是教孩子临摹简笔画,幼儿美术教育就难以达到激发儿童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优化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重视幼儿美术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

自从我国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就大力提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习美术是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拓展创新思维,培养思想情感的重要渠道。其实儿童的绘画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与智力的增长是同步的,孩子构思一幅图画的过程,必须需要动手动脑,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构思结束后,对于图画的修改、修饰更是对儿童审美能力的一个考验。因此,学校和家长必须重视幼儿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关键作用,充分利用美术的学习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同时,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幼儿教师的美术技能和美术素养

幼儿园领导应该意识到专业的幼儿教师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为此幼儿园应该聘用专业的美术教师,从整体上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师资力量和美术素养。美术教师首先要掌握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技能,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美术这门课程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孩子的学习中,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将绘画、色彩搭配、手工制作等传授给孩子。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学习美术的乐趣,还能够提升孩子的艺术修养,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艺术知识,陶冶美术情操。

(三)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创新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美术教育方法不仅不适应时展的要求,而且难以满足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于儿童来讲,过多的示范课消磨的是孩子们大胆的想法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幼儿美术教师首先应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需求创设相关的美术教育环境。当然要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就要在课堂上下功夫,例如开设手工课,让孩子动手捏橡皮泥、剪纸、折纸、陶瓷、编织等,通过实践让孩子在感受中有所体验,有所收获。有些幼儿美术教师还会选择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上课,使亲子共同完成美术作品,这样既使家长亲眼目睹孩子的进步,见证孩子的成长过程,又使孩子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认可,增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感情。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普及,学校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幼儿美术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虽然幼儿美术教育还存在弊端,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美术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儿童,指引孩子用色彩、用智慧表达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随着幼儿教师理念的更新、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以及学校、家长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幼儿美术教育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周娇.幼儿美术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学园,2014(04).

[2]单媛媛.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05).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篇6

学前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对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美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核心,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通过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进一步增大学前儿童的自主想象空间,加强其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美术活动,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创造想象力的发展,进而有效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达到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根本目的。因此,笔者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对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能力进行粗浅的探讨,以供参考。

1 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时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笔者通过对大量学前教育数据的分析,提出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以期做好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工作。

第一,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应遵循层次性原则。也就是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前儿童的实际能力、实际水平、自身基础优势等多方面因素,将其划分为多个层面,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培养。例如:在实际美术教学中,如若让学前儿童以大树为绘画主体,进行绘画活动,则可以先根据学前儿童的自身学习能力、基本水平,分为两个层次,即绘画能力较强与绘画能力较弱两组,在针对两组幼儿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能力较差的一组幼儿运用学过的方法把心中所幻想的大树表现出来,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而引导能力较强的一组幼儿结合所学过的方法,大胆想象、大胆创造。这样每一名孩子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二,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应遵循基础性原则。创造力的形成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与发展都必须具有坚实的能力基础做保证。而这里我们所说的能力基础,主要指的是:生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以及相关的知识经验。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想更好的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加强这些能力基础的积淀。也正因如此,在实际教育中,就应该多给学前儿童提供一些接触美术、了解美术的机会。同时,多利用日常生活活动去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随时随地的引发孩子们去欣赏身边的景物,让人们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丰富自身经验,产生联想。

第三,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应遵循示范性原则。示范性原则是指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带动与感染学前儿童,让学前儿童在一个拥有创造性课堂氛围的条件下,逐渐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对美术形象的浓厚兴趣,对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大胆创新、添加联想,从而增强孩子们的创造欲望,这笔单纯的“教育”对学前儿童的作用力会更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第四,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应遵循主体性原则。这里我们所说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也特指人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尤其是对学前儿童而言,他们更是真正意义的现实主体,拥有很强的潜在创造性与能动性。所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前儿童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尊重孩子、接纳孩子的创造性,进而让孩子的思维更加跳跃、更加宽阔。例如:在进行绘画时,可以制定一个绘画主题,而不是直接提出范本让孩子们模范,因为范本势必会限制孩子们的思维,而指定主题让孩子们自己作画,通过教师的辅助指导,孩子们的思维会更加多姿多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

2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具体措施

创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帮助学前儿童去积累、去积淀。以下笔者即结合美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归纳几点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具体措施。具体如下:

第一,从自身做起,成为创造型教师,热情引导学前儿童发挥其创造性。成为创造型教师,是培养拥有创造能力的学前儿童的重要基础。因为,在实际美术教学中,创造型教师很容易将自己身上的创造性,加以发挥。特别是每一名学前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创造意识,他们喜欢夸大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创新型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应该仅仅做到高高在上的控制他们,更是应该和他们和平相处,尊重和爱护他们富有个性的表现,鼓励他们多进行创造,哪怕是再“离谱”的创作想发,也要在给予充分的肯定加以指导的前提下。这样,幼儿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自我意愿才能得以实现,其创造力才会不断提高。

第二,为学前儿童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学前儿童从事艺术活动要有合适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创造性。这里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创设要富于艺术性,如在活动室挂置名画、幼儿作品等图片,摆放雕塑等艺术品,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进行美术活动的材料。心理环境是指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教师激励、欣赏、接纳幼儿的创造等。

第三,多开展创造性美术活动,丰富学前儿童的创造性经验。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学前儿童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开展一些创造性美术活动。例如:目前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常使用的创造性活动,主要有:意愿画、主题画、手工制作、美术欣赏等,而恰恰是通过这些创造性活动,增加学前儿童自我动手能力,加大动手机会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学前儿童的创造性经验,为创造性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对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能力进行粗浅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对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人们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共享,直接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发展。也能正因如此。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重要教育模式,更应该对美术教育去不断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完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为学前儿童营造一个更为轻松,更为健康的心理发展环境,真正发挥其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莫妮.论幼儿美术教育中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25).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篇7

    学前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对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美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核心,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通过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进一步增大学前儿童的自主想象空间,加强其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美术活动,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创造想象力的发展,进而有效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达到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根本目的。因此,笔者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对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能力进行粗浅的探讨,以供参考。

    1 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时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笔者通过对大量学前教育数据的分析,提出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以期做好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工作。

    第一,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应遵循层次性原则。也就是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前儿童的实际能力、实际水平、自身基础优势等多方面因素,将其划分为多个层面,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培养。例如:在实际美术教学中,如若让学前儿童以大树为绘画主体,进行绘画活动,则可以先根据学前儿童的自身学习能力、基本水平,分为两个层次,即绘画能力较强与绘画能力较弱两组,在针对两组幼儿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能力较差的一组幼儿运用学过的方法把心中所幻想的大树表现出来,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而引导能力较强的一组幼儿结合所学过的方法,大胆想象、大胆创造。这样每一名孩子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二,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应遵循基础性原则。创造力的形成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与发展都必须具有坚实的能力基础做保证。而这里我们所说的能力基础,主要指的是:生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以及相关的知识经验。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想更好的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加强这些能力基础的积淀。也正因如此,在实际教育中,就应该多给学前儿童提供一些接触美术、了解美术的机会。同时,多利用日常生活活动去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随时随地的引发孩子们去欣赏身边的景物,让人们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丰富自身经验,产生联想。

    第三,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应遵循示范性原则。示范性原则是指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带动与感染学前儿童,让学前儿童在一个拥有创造性课堂氛围的条件下,逐渐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对美术形象的浓厚兴趣,对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大胆创新、添加联想,从而增强孩子们的创造欲望,这笔单纯的“教育”对学前儿童的作用力会更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第四,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应遵循主体性原则。这里我们所说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也特指人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尤其是对学前儿童而言,他们更是真正意义的现实主体,拥有很强的潜在创造性与能动性。所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前儿童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尊重孩子、接纳孩子的创造性,进而让孩子的思维更加跳跃、更加宽阔。例如:在进行绘画时,可以制定一个绘画主题,而不是直接提出范本让孩子们模范,因为范本势必会限制孩子们的思维,而指定主题让孩子们自己作画,通过教师的辅助指导,孩子们的思维会更加多姿多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

    2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具体措施

    创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帮助学前儿童去积累、去积淀。以下笔者即结合美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归纳几点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具体措施。具体如下:

    第一,从自身做起,成为创造型教师,热情引导学前儿童发挥其创造性。成为创造型教师,是培养拥有创造能力的学前儿童的重要基础。因为,在实际美术教学中,创造型教师很容易将自己身上的创造性,加以发挥。特别是每一名学前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创造意识,他们喜欢夸大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创新型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应该仅仅做到高高在上的控制他们,更是应该和他们和平相处,尊重和爱护他们富有个性的表现,鼓励他们多进行创造,哪怕是再“离谱”的创作想发,也要在给予充分的肯定加以指导的前提下。这样,幼儿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自我意愿才能得以实现,其创造力才会不断提高。

    第二,为学前儿童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学前儿童从事艺术活动要有合适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创造性。这里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创设要富于艺术性,如在活动室挂置名画、幼儿作品等图片,摆放雕塑等艺术品,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进行美术活动的材料。心理环境是指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教师激励、欣赏、接纳幼儿的创造等。

    第三,多开展创造性美术活动,丰富学前儿童的创造性经验。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学前儿童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开展一些创造性美术活动。例如:目前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常使用的创造性活动,主要有:意愿画、主题画、手工制作、美术欣赏等,而恰恰是通过这些创造性活动,增加学前儿童自我动手能力,加大动手机会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学前儿童的创造性经验,为创造性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对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能力进行粗浅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对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人们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共享,直接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发展。也能正因如此。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重要教育模式,更应该对美术教育去不断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完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为学前儿童营造一个更为轻松,更为健康的心理发展环境,真正发挥其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莫妮.论幼儿美术教育中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25).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篇8

一、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

1 .审美情感。

所谓审美情感即对审美对象是否与自己需求相符合而形成的体验态度。对学前儿童而言,他们的审美情感是以移情方式而得到的,也就是将学前儿童的无意识的心理内容与情感投射进对象中,使学前儿童的精神有了寄托。学前儿童在欣赏音乐或艺术品时,会表现愉快或者其他情绪。学前儿童沉浸于艺术带来的愉悦时,除以语言来表达之外,还可通过自身行为进行表述,如表情变化、肢体动作等,这些都是学前儿童审美情感的体现。

2.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即根据直觉所掌握的材料,把自身经验渗透其中,并于广阔心理空间中进行翱翔。学前儿童的审美想象是将所感受的对象在头脑中进行改造,以创造力与想象力而创造新审美意象。例如,有位教师以《太极图》来使学前儿童讲出想象的意象;有些学前儿童说是白眼珠与黑眼珠,有些学前儿童则说是年轻人与老人的头发;白云由眼前而飞过;抑或一半未图色彩,一半图了色彩的脸,这些想象都是丰富而生动的,体现出了学前儿童的审美想象。

3.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即以对形式美感受的眼睛来整体把握所欣赏对象的光线、形状、色彩等因素,以揭示出事物的情感表相。学前儿童由一出生就有了审美的选择性与敏感性,此种感知通常是直觉与表面的。同时,随着学前儿童知觉与认知系统的完善与发展,学前儿童则可以通过审美能力主动选出对其有意义的一些审美对象。

二、学前儿童的审美教育策略

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应引导学前儿童去感受与体验艺术作品与现实世界,让学前儿童发现现实世界中的节奏、均衡、对称的美的形态,同时,让学前儿童形成这些美的感受力。学前儿童的世界是富有童话、诗意色彩的世界,因而,教师在对学前儿童开展审美教育时需以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为出发点,以科学的方法进行适宜指导。

1 .提供多彩而丰富的审美教育平台。美,有着不同形态,变化莫测、丰富多彩,如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内容美;滑稽美、壮美、崇高美等等,为了让学前儿童对这些形形、错综复杂的审美对象产生审美体验,教师则应通过多彩丰富的对象来引导学前儿童,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突破传统审美观念,充分把握已有的多种美育资源,向学前儿童提供更广阔的美育天地,发挥出美育应有的价值,促使学前儿童健康发展。如山泉河流、日月星辰、高楼大厦、行人穿戴、牌匾广告、电视节目、学习游戏等都可以作为审美的对象。教师与家长应于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身的审美态度来对学前儿童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同时,将各种美育要素渗透至学前教育的语言、健康、科学、社会等领域中。例如在语言领域中,教师可在给学前儿童讲解故事时,使学前儿童体验意境与语言之美。在健康领域中,教师则可教学前儿童认识常见的蔬菜时,使其学会欣赏多种蔬菜之美。在社会领域中,教师可于公共环境下教育学前儿童怎样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公共卫生等,从而保证环境之美。此外,在常规教学过程中,教育学前儿童相互帮助,逐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

2.营造优美、宽松的审美教育氛围。

教学环境对于学前儿童的审美教育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幼儿园这一小环境是学前儿童朝夕所处的,是学前儿童的隐形课程,对学前儿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美化与优化学前儿童所在的环境,让学前儿童于和谐、优美的氛围下体会环境所带来的无限乐趣,同时从中获得知识,使他们的情操得到有效陶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教师本身也是学前儿童的审美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由自身做起,自己的修养、形象、精神、学识、言行、人格等都可以对学前儿童起着直接的审美作用。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其自身是开放的,个人的审美经验、审美态度、审美标准是不同的,因而,教师应尊重不同阶段学前儿童对环境与事物的欣赏方法,以及在艺术作品上的欣赏兴趣,而不是将自身意愿强加于学前儿童。美育的目的则是在愉快的心理活动中,培养出精神愉悦的人,这是在愉快的氛围下开展的,若教师只是让学前儿童安安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听教师陈述,那么,美育则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3.培养学前儿童美的创造能力。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前儿童的艺术禀赋,让学前儿童涂鸦,首先选择衣服色彩,其次关注艺术文本等。在学前儿童的审美教育中,教师则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与发展学前儿童对美的创造力。对学前儿童来说,这一时期是他们最富创造力的阶段,应该使其无拘无束、大胆地表现出童趣与童真,打破教条规矩,以各种手段体现出自己的想法与情绪。

上一篇:汉语言文学的内涵范文 下一篇:美术创意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