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法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1:27:47

认知法教学案例

认知法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 中职会计专业 《经济法基础知识》 案例教学法

由王永吉、吴春一主编的《经济法基础知识》是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经济法概述、经济法律关系、财产所有权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企业法律制度、破产法、合同法等。虽然要求为“基础”,但中职学校的学生要掌握好这门课程也并非易事。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无论是“从例到理”,还是“从理到例”,都应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从而发现概念,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较好地解决今后工作中的法律问题。

一、课前吃透教材,重视典型案例的选择

教材中的内容知识性强、案例少,多数为理性知识,中职学校的学生对此确实较难理解。根据认知规律特点,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都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仅用教材中的内容教学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感到抽象、枯燥,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做法是首先吃透教材,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精选案例上很下功夫。选择案例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有明确的目标性。即要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选编案例,要让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2.有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既要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要包含一定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能。

3.具有典型性。教材中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要完成教学目标,使用的案例必须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利用案例教学能让学生感知具体的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上升到理性知识。因此,一个好的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知识点上,将重要概念和原理蕴涵在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中。每个案例必须简洁、贴切、离学生的距离(指内容和时空)越近越好;案例可以来自课文中,除此外还可以选择教师用书和其他有关法律书籍或中国法院网中的案例库等;每个案例后设计好问题,问题的难易程度应适中。

二、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课堂重要环节中的应用

在新的知识教学过程中都应经历课题引入、新课教学、巩固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其中课题引入及新课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两个环节。

1.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现行中职《经济法基础知识》这门课程的编排来看,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一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每课时按照课本上的顺序讲解,就显得枯燥、无味。一节课的开头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特点在课前设计一些案例(后附问题),在新课前呈现给学生作为导入课题的重要材料,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到第八章“合同法”的第四节“合同的履行”时,我出示如下案例:合同规定甲公司应当在8月30日向乙公司交付一批货物。8月中旬,甲公司把货物运送到乙公司。乙公司应如何处理?[1]A.拒绝接受货物;B.不接受货物并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C.接受货物并要求承担违约责任;D.接受货物并要求对方支付增加的费用。学生看了这个案例,急于想搞清案例中的问题。我暂时不告诉他们答案,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抓住这一时机再引出课题。

2.理解掌握新知识。在新课教学这一环节,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法律知识联系起来。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积极思考,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一些见解后,组织学习进行讨论,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我认为应突出下列两个问题。

(1)在讲解新知识点时紧密结合案例来让学生理解。

中等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文化理论基础知识较缺,学习主动性也较差;《经济法基础知识》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又较多。基于此,教师在新课教学时应与其他课程教学有所不同。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利用案例分析结合知识点讲解是可行的。例如,在学习第九章市场管理法律制度第一节产品质量法中的“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时[2],我就选择了如下案例:张某从某商店买回一箱啤酒,放在家里的墙角边,一天有一瓶啤酒自动爆炸,炸伤了张某的儿子。问题:张某可找谁要求赔偿?(既可找销售者,又可找生产者)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学生对“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利用案例来让学生区别相近易混的法律知识点。

在教材中有较多的法律知识点极为相似,例如第八章“合同法”的第五节“合同的担保”一节中的“抵押”和“质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区别,很容易混起来。鉴于此,我认为可举一些案例结合概念的实质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从而使学生对这些易混的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三、利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经济法基础知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一学年的时间里完成。首先,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都应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核,一般是一章的内容学习完后就进行一次测试。虽然教材在每一课后都安排了复习思考题,但我认为作为一门必修课,学生对它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今后参加财务工作,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教师应另外设计一些案例分析题给学生练习,选择案例应结合要考核的知识点紧密联系。教师在出测试题时案例题应占较重的比例。其次,教师应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教材中“想一想”的问题,同时根据每课的重点再补充一些案例题(因教材中的作业题太少)。最后,可以请会计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到班级以工作中的真实案例教育学生。通过以上的考核、练习、教育对提高学生解决今后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利用案例中的教育和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案例中所隐含的信息,以学生为根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必将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育人功能。随着中职法律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也将不断更新,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育人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建伟编著.2009版国家司法考试专题讲座系列《民法60讲》.人民法院出版社,409页.

认知法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案例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调研

案例是随着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普及,被人们所熟知的。案例教学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通过师生的讲授-讨论-分析-总结-阐发等过程来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及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1870年,哈佛大学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1920年,哈佛大学开始调查、编写教学案例,并进行试用。80年代,案例教学开始引入我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教学功能,与讨论会、课堂讲授、模拟练习等9种教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案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居首位,知识的讲授和接受、储存方面居第二,端正学习态度和培养人际关系能力居第四。欧洲议会商业教育会对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能力调查后,也认为,案例分析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方面特别有效,在培养学生主动性、决策能力方面比较有效。国内教学案例运用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与传统讲授教学相比,来谈案例教学的特点;(2)关于案例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3)案例教学过程及操作策略的研究。但是研究对案例自身的介绍相对较少,对案例的一般规定性的介绍,也往往与案例的运用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涉及法律、道德、哲学等方面,案例运用较多。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能够让学生在感悟中实现理性飞跃。但是在案例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理念不清、案作例用、案理分离和案评单一等问题。如何从案例的自身功能去发挥案例的作用,根据案例自身的基本要求,依据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很薄弱。因此,调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对案例的看法与实际的教学行为为例,拟从案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时间、师生角色、质量与作用、与其他教学方式关系的四个维度,从实证的角度对师生的案例认识和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的量化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并有效地对教学进行改进,力求为培养师生正确的案例观念,以及良好的教学行为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

1调研情况

笔者采取立意抽样方法抽取我校540名学生,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表包含以下内容:(1)案例运用时间,如所用频率、时间段等;(2)师生角色,如运用案例教学时承担的是主导者、促进者或参与者等;(3)案例评价,如对案例态度、作用、质量等的认识;(4)案例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等。发放调查问卷540份,回收537份,回收率为99.44%。其中,有效问卷526份,有效率为97.4%。调查结果显示:有47.72%的教师经常采用案例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所占教学时间20%~80%的为81.37%,其中20%~40%的为33.65%;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评价中,喜欢并支持的为82.32%,认为提供案例质量较好的为41.06%,认为案例学习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依次为提高思维判断能力74.71%,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72.81%,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72.05%。对师生在案例教学的角色认知中,有45.82%的学生认为学生是促进者、主导者,教师是参与者。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中,有83.08%的学生认为案例学习可以使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71.48%的学生认为教学应以普通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2讨论

2.1存在的问题

(1)理念不清,难以体现案例运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目标。案例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时空性等特点。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根据基本原理和概念,关照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和交流,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目标上,以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的三维统一。调查显示,14.07%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比普通教学更容易接受,83.08%的学生认为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71.48%的学生认为教学应以普通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和大部分教师认为运用案例可以增加理论课的吸引力、趣味性,仍然是侧重于传统授受式知识教学目标,而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运用能力和价值观的提升能力,难以达成三维目标的统一。(2)案作例用,难以发挥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观培养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往往容易混淆了运用案例和举例的教学方式,简单认为,案例不过是一个例证,是对要传授知识的一种说明。误把案例当作举例,把案例的运用当作了演绎或者说明理论而不是为了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不是借助案例来完成。教师在举例中居于主要地位,学生通过例子被动认识理论,有近2%的学生认为对知识掌握程度与其他教学方式没有区别,有5.51%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有37.2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促进者、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案作例用,并未变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并未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3)案理分离,难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品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因其具体生动,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然而师生往往过于侧重案例的趣味性、吸引力,忽略了案例的思想性、理论性。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教师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容易忽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引导性。案例分析缺少时代背景、社会意义,难以揭示案例所包含的普遍结论以及对学生生活的现实意义,不能体现知识能力情感的关联性,结果导致学生能力培养和觉悟提高成为无源之水。调查显示,对待案例教学的态度,不喜欢不支持的占6.46%,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1.22%,有3.61%的学生认为案例学习对自己没有帮助,2.85%的学生认为案例在促进知识掌握程度上,与其他教学方式没有特别大的区别或无所谓。(4)案评单一,难以符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要求。对案例的评价侧重于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墨守唯一标准答案,忽视多元化思维交流碰撞的生成。缺乏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知识关联性,难以顾及到案例自身的价值、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考虑到教学的进度和整体的教学状况,降低了案例教学的质量。只有19.58%的学生认为提供教学案例质量很好,有38.04%的学生认为一般,近1%的学生认为较差。

2.2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转变的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案例运用,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育学生相关思维和职业技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台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学生主体性、过程动态性和结果多元性等特点。因此,案例生成“多元价值取向”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一元价值导向”要求存在差距。传统的讲授教学一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因其存在诸多弊端而屡遭诟病,教学案例的运用虽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讲授的不足,但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差距。调查中37.2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促进者、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有的教师也没有完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从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出标准答案。这就难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2)对案例本质认识片面。在实际的案例运用中,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就是案例加理论的描述或说明方式。或先讲理论,然后举出一些案例加以印证;或先举事例,后讲解概念和原理来说明、解释。事实上,前一种方法是举例,举例对于学生理解记忆能力很有帮助,难以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后一种仅仅是导入教学的一种手段或形式而已,引起学生注意或兴趣,但容易架空理论。还有的教师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大量案例,忽视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理论关照案例的联系。(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盲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案例运用过程中,不仅需要案例所指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教育性知识及实践性知识。案例就是一种问题情境,案例运用就是设置内涵有理论导向的问题情境。在案例中,以问题为中心,汇集问题表征,指向问题解决。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案例运用方法作进一步的改进,是教师缺乏教育性知识的指引;教师不能把理论与案例及自身生活经验融合,赋予案例与经验的个别意义,并升华为一般理论,是教师缺少实践性知识的根基。(4)发展性评价难以全面落实。中小学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主的评价制度,使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狭隘地认为运用知识就是提取记忆。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能力、情感、态度等价值成为附属的、次要的,乃至不需要活化的案例,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但容易忽略案例中所隐含的理性知识,致使情感道德价值观失去生成和发展的引领,从根本上失去了理论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观照,形成虚泛或苍白无力的情感道德价值观。

2.3应对措施

2.3.1转变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案例多元价值生成的耦合案例运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于使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形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它生成着价值和意义;其目标是不以终端结果为满足,而是发现新的生长点,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理论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三维的统一,教学案例的运用必须围绕和实现这一目标。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的要求,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学生抓住理论体系的精华和灵魂,教学案例蕴涵理论,并为案例分析提供理论指导;又要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归纳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意义,内化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案例的运用,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自己思想实际问题过程中,自觉建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3.2强化案例研究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已有理论和客观事实的背景基础上,能动地选择一种理论关照一个现实问题,或由现实问题指向已有理论。已有理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亦或是客观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是作用于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具有更强的意识能动作用和行动者的阐释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把问题或问题情境寓于案例之中,案例探讨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是事实知识,而且还有对事实的解释。问题成为案例学习内容的载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便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过程。所以,任何一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都不是率性而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更是概念、方法、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命题或理论研究过程的理解。由此看来,案例所蕴含的问题必然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一定的开放性和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联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案例过程中,时时具备问题意识,处处创设问题情境,不断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的强烈愿望,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讨论基本概念或原理的发现历程,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经历独特感受,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3.3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性知识包括学科教学法、一般教学法、课程知识、条件性知识等,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具体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体验、沉思、感悟等方式来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并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所赋予的经验意义,逐渐积累而成的运用于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知识及其认识。借助案例,糅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教育性和实践性知识,使教师逻辑思维结构由书本转向问题,在案例、理论与问题的交互中,形成教师知识结构在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实践经验协调发展的整体性,随着社会形势变化吸纳新信息的开放性,预见新成果的前瞻性,和自主获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性。2.3.4完善案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1)需要理论指导下的冲突。引发学生在已有理论或经验的基础上,讨论案例在教学中的价值,它指向一个什么理论。(2)要能理性做出决定。学生从案例参与者的角度来思考如何采取行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并回答为什么。(3)案例要简洁、典型。事实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案例的主题,要尽可能涵盖一般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认知法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文化反哺;技校生;宪法认同教育;案例适用

一、引言

(一)文化反哺影响下的技校宪法认同教育的内涵

周晓虹在《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反哺的意义》中认为,文化反哺意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其实质是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积极主动的文化影响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致下而上的社会现象,体现了社会鼓励青年质疑和创新、尊重青年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潮流。社会对文化反哺等社会现象的包容与认同是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保护人权在文化领域的体现。这成为包括技校生在内的青年公民人心同归,认同宪法所承载的价值理念的思想基础。邹平学在2017年3月22日的文汇报上发的《国家认同、人心同归的本质乃宪法认同》一文中指出,社会秩序基于社会共识,国家秩序基于国家认同。宪法是根本大法,所以,国家认同必须表现为人民的宪法认同。凝聚公民共识,达成社会团结是宪法认同教育的终极目标。宪法认同教育是培养公民认知宪法、对宪法内在精神于价值取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认同宪法所秉承的民主、法治和人权这三大价值理念并最终付诸宪法行动的过程。文化反哺影响下的技校宪法认同教育是指教师引导技校生逐步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并最终自愿践行宪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过程。

(二)技校宪法认同教育与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给技校宪法认同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无限活力。第一,技校宪法认同教育的教学思路从教师引导学生机械认知宪法原理逐步走向知行合一,形成宪法行动;第二,能够缓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代际冲突,教学中形成一定的融洽关系,打破技校宪法课堂固有的严肃气氛;再者,师生通过互动交流,相互影响,从共同认知宪法到形成宪法行动。文化反哺影响下,教师应如何对本身比较抗拒理论学习的技校生进行宪法认同教育呢?实践证明,案例教育是培养其增强宪法认同意识,树立并完善正确守法观念的不二之门。

二、技校宪法课堂案例选择面临的困境

如上所述,在文化反哺的影响下,技校宪法认同教育主要依靠案例学习法来实现。值得关注的是,存在种种弊端的传统宪法案例却成为了阻碍学生掌握宪法知识原理,培养宪法思维能力,树立敬畏宪法,遵守宪法的法治意识的“拦路虎”。

(一)案例过时导致学生不能理性认知宪法原理

部分教师为了避免繁复的准备工作,年复一年,“聪明”地使用手头的陈旧案例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知识原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未得到及时更新,还停留在分析简单社会现象的阶段,当他们面对校园内外发生的现象时束手无策,不能从人权、法治的角度切入,有效梳理出相关的知识原理,很好地解读具体的纠纷,

(二)案例缺乏人文关怀性导致学生不能形成正向宪法情感

有的教师选取学生极少触及的国家制度领域案例,如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起草制定过程。此类案例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维由国家建构跨越到权利保障发展维度。否则,学生如无法感知到案例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其内容又非常晦涩难懂的话,他们是不愿意也无法通过案例认知原理,形成宪法情感与态度的。

(三)案例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不能产生正确宪法行动

一些教师选取的案例内容普通,涵盖的知识点简单,缺乏典型意义,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理论枯燥,案例也无精彩之处,这样的教育情境自然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令教师头疼的睡觉、走神的课堂现象并不鲜见。学生难以通过案例分析领悟宪法体现的价值观念,更不用说付诸实践了。

三、案例甄选的路径

文化反哺现象的不断发展,敦促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找到符合学生需求的宪法认同教育案例。案例的选择应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充分照顾到受教育者的内心需要;使学生消除不平等或逆反心理,拓宽宪法教育的渠道,从课堂走向课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面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并将这种认识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一)借助单个案例提升学生宪法知识学习能力

宪法的知识原理涉及知识点比较琐碎,如果每个知识点都引用不同的案例,学生很难就自身的学习水平将涵盖不同知识点的案例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理论储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尽量使用1个包囊所有核心的知识点并且涉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案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特点比较熟练掌握提炼案例相关信息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中级班可以主要引用实时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生活或学习案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被老师没收、校园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等情境培养其基础思辨能力;高级班则尽量多引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新闻热点案例:如扶老人事件、广场舞案件等提高其综合思辨能力。

(二)选用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性案件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

无论是古今中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还是近期发生的争议性比较大的案例都可以成为综合性案例的来源。由于这类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甚至超过学生的思维能力范围,所以案例的选择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与其利益相关,这样才能比较轻松地引导学生从综合性案例入手以权利义务的角度来分析每个知识点,不断通过提升宪法思维能力进而提升法治思维能力。

(三)借助权利行使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宪法的价值观念

《宪法》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要树立学生合法行使宪法权利的信念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需要,从他们关注的维权案例如劳动法维权案例入手,通过课堂学习、课外知识信息化拓展等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原理的掌握、法治思维的培养最终能真正理解宪法所体现的民主、法治和人权的三大价值理念。中级班的可以由教师选取古今中外名人敬业爱岗的真实经历如大国工匠视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服务社群的良好意识;针对高级班学生,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案例如出纳贪污受贿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离开校园后如何在工作中抵制现实诱惑,做到诚实做事,清白做人。

四、案例适用的实践

案例选择的路径是很多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丰富宪法认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育载体,为学生提供“反哺”平台,选择符合技校生守法心理特色的案例。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发现,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比较重视法律维权功能的实际应用而忽视自身义务的履行问题。如何对技校生进行宪法认同教育需要触动他们心灵的案例支撑。技校学生比较关注以法维权问题,而近年来纠纷不断的广场舞案例除了符合学生关注需求,涉及到小区居民劳动休息权维护外,还涉及到广场舞者社会文化权利行使、政府部门如何协调冲突者利益的问题。近年来个人宪法课堂教学实践证明,选择此类囊括综合知识点,且关涉民生的案例作为宪法认同教育的素材是比较容易收到教学实效的。以下将结合以上案例探讨如何运用课堂教学三步骤探讨引导学生掌握宪法知识,提升宪法思维能力,最终逐步树立宪法至上的意识。

(一)从学生关注的的权利知识原理入手分析

案例,明确公民个人应合法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利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找出广场舞者、小区居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依据。法律依据包括《宪法》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重点引导大家梳理文化教育权利方面的条款。《宪法》除了公民基本权利规定外,还有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的规定。《宪法》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权利知识原理外,还应从学生作为公民应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角度引导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公民责任:第一,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广场舞爱好者和居民在行使自身权利的过程中不能侵犯他人的权利;第二,不容许滥用权利。广场舞爱好者和居民应该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合理行使自己的基本权利。笔者在2016-2017学年宪法课堂教学中发现,7个高级班和4个中级班约500个学生中,超过70%的学生能轻松就找到38条和43、47条公民权利依据;只有5%同学能够找到51条权利正确行使的依据。可见,公民基本权利应该正确行使的宪法规定还没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仍需要教师在部门法的学习中继续加强引导。

(二)选择同类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机关应履行的宪法义务

学生掌握了广场舞案例涉及的公民基本权利后,教师应将教学焦点从公民个人权利引申到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问题。教师应根据系列案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国家机关是如何解决类似纠纷的,哪种解决方式比较符合宪法的规定。广场舞的纠纷在中国并不少见,教师可以类比公安机关鸣枪警告、召集群众进行调解等解决方式结合宪法规定与学生一起分析哪种方式更符合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各方利益平衡达到效果最优。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理解作为国家机关应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遵纪守法。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在行使个人权利、享受个人自由的同时,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利益,履行法律义务、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

(三)引导学生结合案例从不同当事人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形成社会所倡导的宪法至上意识

我国宪法的规定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内容,一个是国家机关的运作方式;一个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履行。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相关规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从而拓宽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让学生分别从小区居民、跳舞者权利维护角度理解宪法关于劳动者休息权、公民社会文化自由的规定;学生对维护权利的原理有了兴趣后,教师再顺手推舟引导他们去探讨劳动权利与社会活动权利发生冲突了该如何解决。教师通过整个课堂教学的安排引导学生意识到,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维护国家的尊严,也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用宪法的思想说话,用宪法的精神做事,用宪法的灵魂提高个人对国家、集体和人民的担当意识,提升国家的荣誉,增强自己的使命。每个人心中都应当有宪法,以宪法引领行动。

五、结语

文化反哺现象的影响下,教师应做好三件事:第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二,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时时处处留心学习新知识,掌握宪法研究的理论前沿,并且把最新的理论与教学相结合,。教师不仅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还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留意,关注媒体,看电视、听广播、上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展教学内容,凭现代技术手段来占据教育的制高点;第三,通过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充分体验教学内容的社会实践形态。只有这样,才能弥补自己在“文化反哺”视阈下的知识不足,才能具备更多与技校生交流的共同语言,才能找到对他们进行宪法认同教育的恰当教育方式。宪法不仅是技工学校法律课程的基础内容,更是学习我国法律体系的开篇环节。近年来,宪法法律至上等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更敦促广大技校教师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案例为载体,辅助通俗易懂的原理,形象地诠释宪法精神,力求让学生记得住、吃得透,进而内化为力量、升华为态度、付诸于行动,用技能报国的理想承担公民社会责任,实现宪法认同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政治认同教育.陈红陈亚兰.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0).

〔2〕文化反哺现象与教师权威.杨美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3〕“文化反哺”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创新策略.王艳东,徐维东.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4〕中国社会变迁六十年的公民宪法意识.韩大元孟凡壮.中国社会科学,2014,(12).

〔5〕从“文化反哺”现象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萨仁娜.高校辅导员,2013,(10).

〔6〕“文化反哺”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创新策略.王艳东,徐维东.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认知法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课 应用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而中职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使之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对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应用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释义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适时地引入案例,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但学起来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新鲜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得抽象的规则具体化,原则的法律生动化。课堂上运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恰恰为学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础。因此,案例教学符合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法律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处理和判断有关问题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法条指定的初衷,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三、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为迎合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片面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现实性、针对性强但却脱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案例, 防止偏离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现象。应当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 选择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 尽量避免选择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例, 以免误导学生。

(二)贴近现实生活。 

许多学生对法律基础课兴趣不大。老师讲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调剂学生情绪的平衡器, 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现实生活不够, 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亲切感。法律是在动态中运行的,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包括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法律是一个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为主线, 各知识点和各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学实践中, 选择案例应注意知识点与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结合。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要考虑整个法律基础 课的教学内容, 因为不是任何法律知识均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的, 案例教学法

也不是研究法律的唯一方法, 因此教师应首先确定哪些教学内容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同时, 案例并不能代替系统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案例应与系统讲授相结合, 分析案例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的需要,使之成为系统介绍法律知识的良性载体, 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的性。 

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博得学生暂时的关注, 因此不能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运用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应始终将教学目的贯穿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否则可能会出现学生记住了案例的故事情节, 却不甚了解或忘记了其中要说明的法律原理。 

(三)法律基础。 

课课时较短, 一般为32学时左右。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 教师一定要注意课时的安排, 所选择的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都要充分的推敲,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参考文献: 

[1]魏敏.浅谈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3) 

[2]乔中国.”法律基础”课案例分析教学法浅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 (3).

认知法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 案例法 高中政治教学 应用

一、高中政治案例法教学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与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能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交流,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也能与学生培养感情,使教与学达到更完美的结合。

案例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运用,离不开案例的正确选择,教师的正确呈现,学生的积极讨论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案例教学法的步骤:第一,正确选择案例。案例法是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的一种,其目的是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的选择途径有很多,如课本中的经典案例,最近发生的与高中政治课程相关的时事等。案例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专题型与综合型、描述型与分析型。案例包括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分析,采取了什么样的处理措施及其处理的结果。整个案例只是较为完整地介绍一个事件,对其评价则需由学生完成。分析型案例就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看案例,并找出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这类案例对问题的描述有的在案例中已经明确指出,有的隐藏在案例的情境描述中,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最后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二,选择合适的途径呈现案例。案例的呈现方法,一般有教师发放材料、多媒体展示、教师口述等。教师发放材料的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案例,教师口述案例法则适合比较简单的案例,而多媒体呈现案例则适合有相关视频或图片的案例。第三,对案例进行讨论。讨论案例是案例法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案例的讨论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偏离主题,这时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要案例所包含的内容与相关的教材知识进行紧密的联系,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与氛围,并进行适时的调整。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有的同学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的同学则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上,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与辅导。第四,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评述。在案例的讨论中,有的学生观点偏激,有的学生观点错误,有的学生观点正确,教师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详细的评述,总结各类观点中的问题与闪亮点,从而使学生对案例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教师的总结评述,是对案例教学成果的总结,是对学生不同观点的评述,因此在案例教学法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高中政治案例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

在案例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能主动地进行学习,这对案例法教学而言,是非常大的阻力,因此教师在案例法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只有学生积极地对案例进行讨论,案例法教学才能开放。

(二)注重理论与案例的结合

高中政治教学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政治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并使学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认识社会,关注社会事件,关心国家的政治情况,了解国家的各项治国方针等。案例法教学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将之运用于真实的事件中,因此,在案例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向学生讲深讲透,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熟练地将理论应用于案例讨论中。对案例的讨论,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方面在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案例都来源于时事,这对学生认识当前的国家政治局势、关心国家大事有好处。

(三)注重对案例的收集与整理

案例法教学的成功进行,除了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外,一个好的案例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要有好的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在平时必须重视对案例的收集与整理,从而使用时便可有更多的选择。

(四)布置适当的案例作业题

适当的案例分析作业题,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中的案例法教学所获的知识技能进行很好的锻炼提升。案例作业题,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认真推理、准确判断,这些要求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的形成。案例作业题的布置,使案例法教学的作用延伸到课外,融入到学生的课后学习中,强化了案例法教学的作用。

三、结语

案例法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符合新课标的规定,是课程改革大力推行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更好认识,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政治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案例法教学在高中政治课程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不可缺少。

参考文献:

认知法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运用;初中政治教学;案例教学法

引言

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初中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以及全面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将教学与实际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十分重要。

一、初中政治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初中政治教师在引入案例进行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有充足的实践机会,从而实现教学的学以致用[1],充分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和价值,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二)针对性原则

初中政治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学时一定要遵循针对性原则,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确保教学案例在教学中的有效性,让教学能更加贴近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引入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认同,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案例,学习案例中的教学知识,总结案例经验并且吸取教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方向性原则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很多初中生由于认知能力、辨别能力较差,导致在面对是非对错时经常会出现不知所措,甚至行为偏差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初中政治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坚持方向性原则,在选择案例上重点选择正面、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案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是非辨别能力,正确指引学生的健康发展方向,同时通过一些反面案例有效警示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的形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时效性原则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对新鲜事物、外界环境或者学习都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遵循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坚持时效性原则,引入时下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实时案例,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政治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求知欲,从而拉近政治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有意识地自主学习政治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一)钻研教材,合理选择案例

教师是初中政治教学的实际执行者,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2]。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钻研,在实施教学前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尽量选择与初中生有关的教学案例,确保案例的有效指向性,通过自己编写、新闻收集等方式引入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案例,让学生可以在与教师一起分析案例后更加理解教学内容,并且可以从案例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思想教育,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在教学初中七年级上册《学会控制情绪》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马加爵案例,马加爵因为在校期间受到同学的歧视,产生了焦虑、忧郁、愤怒三大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日积月累使马加爵形成了扭曲的性格,最终他情绪失控,不仅亲手毁掉了室友的一生,也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一生。学生在听完这个案例后,更能激发自身的共鸣,不仅会对情绪控制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还会对同学歧视、同学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及反思。教师在与学生简单分析案例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学会控制情绪,学生在听完这个案例后会更加积极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和警示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二)找准教学时机,适当插入案例

目前,虽然很多初中政治教师能正确认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应用案例教学法,但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插入案例时机不够精准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初中政治教师想要在教学中最大化地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和价值,就必须要找准教学时机,适当插入案例,让理论知识能够与实践充分结合,避免教学出现脱离理论、脱离实际生活的现象,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打破传统案例教学过于形式化、机械化的弊端,从而真正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初中七年级政治《对不良诱惑说“不”》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教学疑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暴力行为、网络游戏、活动等不良诱惑?”要求学生思考自己遇到过的不良诱惑并且在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在学生互相分享后,教师要在这时适当插入有关不良诱惑造成犯罪和伤害的负面案例,以此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拒绝不良诱惑的重要性,在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一定的理解后,教师要“乘胜追击”继续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该如何做到彻底抵制不良诱惑的侵蚀呢?”在学生思考并回答了这个问题后,教师抓准这一时机再次引入一个有关拒绝不良诱惑的正面榜样案例,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让学生能在正面榜样案例正确思想行为的熏陶下,提高拒绝不良诱惑的良好意识。在这种抓准时机引入案例的教学中,案例与教材理论知识融合到了一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掌握,也促进了学生从了解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迁移。

(三)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分析案例

分析案例是初中政治案例教学法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重视分析案例,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政治学习环境,通过设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来,与学生一起全面分析案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3],提高教学互动性。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分析案例活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增加对学生分析的关注度,对于分析思路有偏差的学生,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学习的方向正确;二是教师要多运用赞扬、激励性的语言,增加学生案例分析的自信心,鼓励学生能全面展现自己,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推进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效果、顺应时展需求的必然趋势。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原则,钻研教材,合理选择案例,找准插入案例的教学时机,与学生一起全面分析案例,从而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和价值,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认知法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研究生;MPH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33-02

MPH(公共卫生硕士)是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新设置的一个专业学位,其目的是培养疾病预防应用型和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在2010年前主要是非全日制教育,报考条件要求考生大学本科毕业后(一般应为医药卫生类专业且获得学士学位)工作满3年。随着SARS、禽流感等疾病的爆发和蔓延,国家对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需求增加。与此同时,正伴随着国家学位制度改革,自2009年开始从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全日制学习考生,且在全国范围已成为规模发展。为突出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才能,MPH教学多实行三段式培养模式,即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1,2]。鉴于MPH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上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然而,目前国内MPH的理论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学术型研究生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多数是合班上课。与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期望值均有较大差异。

案例教学是一种将现实生活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以实际案例为依据,强调学生自主研习、自主探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被应用于高校教育始自19世纪70年代的哈佛大学法学院[3,4]。百余年来,该种教学方法几经完善,现已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高校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特征是采用归纳性逻辑思维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注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学生要充分阅读教师筛选案例,并就案例形成自己个人的看法和意见;在此基础上由同学和教师之间就案例反映出的重要教学知识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由此体现案例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巧等。通过师生的共同研讨,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便于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和学习情景,逐步形成学科知识的“点-线-面”立体网状结构,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全日制MPH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无疑是在校园与社会公共卫生需求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一、现况调查分析

案例教学法在为受众传授知识、培养其分析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具有颇佳的综合效果,已成为各高校全日制MPH教学推荐方法之一。采用问卷调查和人员访谈的方法,本研究调查和分析了武汉市某综合性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1―2013级52位全日制MPH学员对所接受案例教学的评价。从表1结果可见,仅48%的学生对课程安排满意;约58%的学生认为硕士课程与专业关系紧密,但反映课程中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仅占35%的调查学员;全部学员都认为案例教学重要或非常重要,超过70%的学生希望案例教学比重能占总课程比例一半以上,但目前实际比例远远不足;对现有开设案例教学满意或非常满意的人数占调查学员的60%;认为影响案例教学效果最主要的因素依次是教师点评、学生准备、案例质量和课题组织。接近60%的同学认为案例教学对后期研究课题的开题思路有帮助。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MPH学生对案例教学方法的认可度高,同时对案例教学课时安排和教学组织均提出了希望和建议。

二、问题与对策

1.缺少公共卫生领域成熟的案例范例。案例教学虽然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渗透。在目前的MPH教学过程中,缺少公共卫生领域成熟的案例范例。教学案例不同于实例,需要同时兼备代表性和深度。代表性即案例中包含教学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和目标,力求实现解剖麻雀式的教学效果;要求深度是由于硕士研究生学习是高层次的学习,针对MPH的案例应该注重对于案例背后深层次理论知识的挖掘和研讨。

为完善和更新案例库建设,MPH教学团队应定期邀请公共卫生网络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相关人员共同选择和编写案例,知识点除满足案例教学的代表性和深度外,还要关注时效性。案例的角色、情景、数据等真实、翔实,并获得相关部门许可使用和传播。

2.学员缺少对实际案例情景的感受。全日制学生多直接从预防医学本科毕业就读MPH,其中还有部分本科专业为卫生事业管理、护理学甚或经济类专业,均没有企事业实际工作经验。现有案例多偏向于以预防医学知识为基础,以现场流行病学为主要研究方法,贯穿案情的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由于案例教学安排在社会实践阶段之前,也由于原学科知识结构的特点,尤其是非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生源学生在案例阅读、理解、分析和讨论过程常常不够积极主动。难以达到MPH案例教学应该注重的是知识“生成的过程”而非知识“掌握的结果”[3]。鉴于全日制MPH学员实际情况,建议培养方案中通开课和基础课安排在第一阶段的前段学习,而后是案例教学与社会实践交叉进行。如能遇到典型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要即时把握好机会组织学员到现场感受和体会,再回到课堂分小组讨论和分析其中涉及的知识、方法、技能等。以提高学员对案例场景的感性认识。

3.从MBA培养中学习案例教学经验。商学院MBA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完成管理和决策技能培顺,该教学模式在国内外各大名校MBA教学中取得了公认的效果。尽管MBA和MPH分属不同学科领域,案例具体内容大不相同,但丰富和发展案例教学的思路、方法、组织形式等应该是相似的。从2002年部分院校试点培养非全日制MPH、2009年招收应届本科统考全日制MPH,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同时也发现诸多问题。有必要向MBA培养学习,并邀请MBA案例教学名家参与:(1)组织MPH案例编写和研讨会;(2)教师案例教学方法培训和经验交流会。

MPH是国际上公认的公共卫生领域主流学位[5],希望发展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帮助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能力,促进公共卫生领域人才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郝鹏鹏.公共卫生硕士(MPH)培养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4:1-3.

[2]任为民,温世浩,王],许放,贺祥.我国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模式现状及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4):16-18.

[3]于欣华,王涛.我国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未来与发展,2013,(8):101-104.

[4]王根顺,李立明.从案例教学看研究生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电力教育,2011,(4):38-39.

认知法教学案例篇8

一、案例教学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其业务能力的提高是教师关注的中心。会计专业是一门集理论性、业务性、方法性和操作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一学科的自身特点就说明,它并不可能轻而易举的借助对本专业的准则和制度就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实践的会计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就业为教学导向,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让其有胜任岗位要求的社会生存能力。

一般而言,在学校的教学中,学生都能比较熟练的掌握会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但是具体到怎样用会计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际工作、怎样处理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式各样复杂的问题,往往就显得不知所措。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的特点,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会计专业的教学,不但有利学生迅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其更好的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实践能力是会计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会计教学的必然要求。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关于企业的各种结算方式的程序和注意事项等内容时,传统教学只能是教师来逐条讲解,学生学起来干涩无趣,容易产生不耐烦的情绪,也不能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而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全班假设成一个企业,有付款单位、收款单位,也有付款单位开户行和收款单位开户行,让学生模拟整个结算的过程。在模拟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利用理论知识来具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模拟时,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他们熟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不但生动有趣,让学生掌握了结算的各种方法和操作程序,而且能够在模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在课本中涉及不到的问题,培养其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力。

二、会计专业案例教学的优势及应用

会计专业的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将会计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集体讨论、模拟操作、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教师点评等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行良好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案例教学法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系列相关的认知过程,认知过程从感知开始,感知是认识的源泉。会计专业的案例教学强调一切从感知开始,在教学的全过程都要求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形成认识并对案例进行研究,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并在实践的运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辩证的由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运用理论知识。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会计专业的基础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会计的相关处理技能,如会计结算、会计管理及其实际操作能力。案例教学把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融入到案例之中,学生在案例模拟过程中,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和研究,对专业知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而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的教学案例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例如,在讲授产品销售业务的财务知识时,主要反映的是产品销售收入、增值税的结算方法以及与购货单位结算货款等业务,如果与购货单位货款结算所采用不同的结算方式,其财务处理也就不同。案例教学可以把这个业务所涉及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银行结算凭证,把这些原始的凭证都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详细了解,企业销售产品与购货单位办理相关业务手续时,是由销售单位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在上面注明销售产品的种类、价格、销售数量、金额、税额等详则;在产品销售之后,企业收到货款,如银行汇票、转账支票、银行本票等,企业则需要填写“进账单”,并将款项存入银行。教学中,学生根据案例所提供的内容进行模拟操作,就能够更快的掌握该业务的处理方式和操作程序。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不同的结算凭证进行组合,就会构成不同情况的产品销售业务,从而决定了财务处理也应该不同。这样,由学生根据案例提出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掌握不同情况的产品销售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接触到的,不再仅仅是抽象的知识说明,而是既有实际操作,也有切身体会,加深了对该业务的理解,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计专业的案例教学生动形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所选的案例都是来源于社会实际,比较真实,并有一定的情节性,对学生有很强大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培养其实际解决问题的动力。例如,学生学习会计循环的原理,并了解了会计循环中所应用到的一些会计基本方法之后,应该利用案例,让学生提高兴趣去掌握这些方法。可以以制造业为案例,让学生深入学习会计循环的应用。案例中可以提出,制造业应该如何核算不断流动的存货资本;应该怎样确定企业所制造产品的最终成本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了解现实生活中复杂的经济和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

(四)案例教学法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密切相关。会计专业的案例教学促使教师不断的搜集、整理、策划合适的教学案例,并要提前对案例所设计的专业知识有一个较深的认识。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师传授知识的时机把握和组织协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只有教师掌握了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并在案例讨论中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在案例教学后有一个提纲挈领的点评和总结,案例教学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过程。

三、结语

上一篇:甲状腺的医疗方法范文 下一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