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能力训练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08 17:35:46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1

要上好一堂课,必须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观念正确,设计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上好一堂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传统学科型课堂教学设计,往往围绕教科书和学科知识系统来进行。课堂内容与职业岗位实际严重脱节;课堂职业能力目标笼统、含糊;职业能力训练随意、零乱。而设计的最终体现——教案,则主要是抄录教科书章节目录和内容要点,缺少职业能力训练和知识认知的过程控制和行为引导的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与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及要求格格不入,必然会导致学生兴趣低落,职业能力难以提高,课堂效果低下。

一、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以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课堂教学质量观为指导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获得相应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能很快胜任未来的职业岗位。衡量高职课堂教学质量,应该主要看能否通过各种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这逐步提高。教师应立足手高职教育层次,彻底摒弃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观念,以符合高职特征的教学观来指导课堂教学设计。

(1)以职业能力目标为中心。高职课堂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来进行。首先要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课堂职业能力目标,然后考虑用何种项目、方式、手段、素材对学牛进行训练以实现既定目标。不能首先考虑要讲授哪些知识、怎样讲清这些知识。职业能力训练没有知识的支撑,难以顺利进行,但是高职课堂教学绝对不能颠倒“应会”和“应知”的地位,知识目标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职业能力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职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规律所决定的。职业技能和其他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素质,不是老师一讲就会的,必须经过反复、大量的实际操作或现场实施,才能形成和提高。知识也是如此,必须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牢固掌握。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功能不应是传授知识,而应是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前者是以教师为主体,后者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课堂教学设计重点应放在如何调动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职业能力训练上面,包括训练目标的把握、训练项目的选择、训练活动的过程控制及考核等等。

(3)以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具体要求。这里所说的项目,是为实现职业能力目标,需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具体事项。如“制作年度报表”、“完成某种商品的价格策划”、“制作某种零件的工艺图”等等。职业活动指学生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内容。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以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并且引入职业活动作为训练素材,才能使课堂教学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做到学用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能力训练。最关注最感兴趣的才会最主动、积极地参与,这是学生的心理依据。另外,每堂课设定的训练项目必须在课内完成,不能延至课外演变为课外作业。这样才能客观验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4)“教、学、做”一体化安排。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安排,指一堂课中知识讲授和职业能力训练应有机结合,不能分离。其结合点即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提高职业能力,并掌握必要的知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项目训练的过程之中。第一要务是要学生动手做,知识要融入到做的过程,根据项目训练的需要来讲授。一堂课应该从出示实例、学生试做或教师示范操作开始,不应从概念、特征等知识的讲述开始。一定要先将知识讲清讲透再让学生做、将知识认知和能力训练分离开来。

(5)符合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课堂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如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实质、由模糊到精确等等。教师在课堂目标的设定、训练项目的设计、训练素材的选择、课堂考核、特别是训练过程控制等方面都应符合上述认识规律。要从初学者的角度来考虑,从直观实例出发,重视学习行为引导,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参加职业能力训练的积极性。

(6)重视课堂考核。每堂课都应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及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表现(如学习纪律、学习态度、组织带动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等)进行考核。课堂考核应作为课程成绩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赋予合理的分值。要让课堂考核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行为和职业素质养成的有力杠杆。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1)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确定职业能力目标不能以教科书为依据,必须以学生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并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必须明确、具体、可检验,并设定可展示的成果或具体的检验参数。确定知识目标应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为依据,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不能以教科书的理论框架或学科体系为依据。

(2)课堂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为实现课堂目标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具体事项,课堂目标需要通过它去实现,教学内容需要它去承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需要它去激发和驱动,课堂成绩考核需要以它为依据,因此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设计内容。训练项目设计应切合学生专业方向,具有实用性、典型性、新颖性、可检验性和趣味性,还应有利于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法纪意识、创新意识和操作安全意识等素质的培养。训练项目要逐一编号列出,明确项目名称、拟实现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拟使用的训练素材,并对实施步骤、方式、场地、设备及工具、安全事项、考核方法等作出整体筹划。

(3)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指项目训练使用的实例(案例、习题、工件、图纸、工具软件等等)。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应体现“实、足、新、趣”四个特点:实,即与职业岗位实际活动和课堂职业能力目标相适应;足,即充分满足训练项目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对比性和丰富性;新,即体现职业活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知识;趣,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内在动力。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要力求采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真实实例。

(4)项目教学过程控制,这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细致、最能体现教师水平的环节。设计得好,职业能力训练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课程目标水到渠成:设计不好,则会忙乱无绪、劳而无功。项目教学过程一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①项目训练过程和步骤。即设计训练项目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分几个步骤进行、各步骤问怎样衔接和过渡、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怎样融合等。一般可以分为以下过程和步骤:①告知;交代本堂课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明确要完成的项目;②引入:出示实例,教师示范或学生试做;③初步归纳:教师或学生初步归纳完成项目的操作要领和知识要点;④强化:出示改变了参数、增加了难度的实例,让学生操练,加强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步骤和支撑知识的认识和体会;⑤系统归纳:教师系统归纳能力和知识要点,化解难点;⑥深化:从正、反、错等各个角度出示实例,继续让学生操练,巩固、拓展和检验学生的能力和知识;⑦课堂总结:综合归纳操作要领和知识要点,形成体系,并进行课堂项目考核。

②项目训练方法和手段。即设计项目训练各个环节、步骤运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训练组织形式。如教师方面:示范操作、归纳讲授、课件演示、实物展示、挂图展示、板书、提问、巡查、个别指导、点评等等;学生方面:模仿操作、独立操作、分组操作、捉对比赛、分组比赛、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个别回答、代表发言、互相评点、作品展示等等。要求形式多样、方式灵活、能调动学生兴趣、切合训练项目的实际。项目教学过程控制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要注意行为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2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评价;概念;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11-02

高职教育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广度与深度上不断推进,各高职院校依据自身实际不断明确办学定位、凝练特色,各专业依据职业岗位需求重新设计课程体系,相关课程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其中,课程的重构与设计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通过对工学结合改革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探索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基本要求,有效地对改革成果进行评价,以更好地指导课程改革。

主要实施环节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尽管在教学内容上因专业差异而不同,但在主要实施环节上有共同的规律。一般而言,课程开发应包括两个方面: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设计。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管理信息、基本信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学习进度、考核方案、教材等,其中,课程目标、内容与训练项目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主要关系如图1。其出发点应是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也是对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后,在典型工作任务到职业行动领域再到学习领域的分析中确定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以一个教学单元(1次课)为基础,包括教案设计、教学设计两个部分。教案部分应明确本次课的标题、授课班级、上课时间地点、教学目标、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相关参考资料等。教学设计部分应规划本次课的每一个教学步骤及其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活动情况及课内时间分配等。

课程开发中应明确的几个概念

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中,教师既要从原有的课程架构出发,又要与原有的课程有所区分,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要有根本性的变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有着全新的设计基础与建构过程,因此,理解新体系下的几个基本概念是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对学习领域的定义是: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表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由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将学习领域这一概念引入国内后,为便于理解,可将学习领域类比为课程,一些院校直接用“学习领域课程”来描述。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要素,是课程方案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化。也就是说,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课程中的主题学习单元,在概念范畴上可类比为原有课程下的章节。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关于能力的定义没有一个可以普遍接受的答案,主要有三种论述:遗传说认为,能力是人生来具有的潜能,是由遗传得到的;技能说认为,能力是熟练和技巧的综合,是执行某种行动的技巧;知识说认为,能力本身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一般地,可将人的能力归纳为五个方面: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运用特种技术的能力。一门课程的能力目标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即技能。知识可理解为经验的固化,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是无法传授的,只能靠训练。在高职教育中,应首先注重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更不是知识体系。

单项能力与整体能力 在课程的整体能力目标中,可设计若干个单项能力目标,单项能力目标应相对简单,实现每一单项能力目标对学生要求的起点不高,训练单项能力所需的时间较短。而整体能力目标是指在单项能力目标的基础上融入综合分析、提炼优化等能力。

项目与案例 项目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主要是限定时间、限定资源)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任务。案例是实践活动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一个问题、一项工作、一个事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在课程中,项目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要完成的训练任务,而案例是一个已经发生过的事例,让学生在对典型事例的分析中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

课程评价的关键要素分析

(一)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设计

首先,应完成能力目标的设计,再据此设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设计是依据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即通过对专业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的描述,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中梳理出职业能力需求。结合本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明确本课程(学习领域)是由哪些行动领域转化而来的,对应了哪些典型工作任务,其中的能力目标有哪些。图2是某专业从职业岗位到能力要求的分析过程。

其次,应设计知识目标。知识目标依据行动领域及能力要求,以够用为原则,不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实现能力目标的训练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为标准。

在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过程发中,要避免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相混淆,特别是要避免将知识目标误认为能力目标。如在《3D网络游戏开发实践》这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将一项能力目标描述为“使学生深入了解游戏引擎的使用,熟练掌握使用游戏引擎及脚本语言进行游戏开发必需的知识”,这里的了解什么、熟悉什么、掌握什么的表述都是对学生知识目标的描述。

(二)整体能力目标与单项能力目标的设计

整体能力目标是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来确定的,是本门课程应达到的整体目标,它可以分解出若干个单项能力目标。整体能力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各单项能力目标完成,但简单地完成单项能力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综合项目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从而最终实现整体能力目标。有些工学结合改革课程往往缺少综合能力训练项目,从而造成实现整体能力目标的障碍。

单项能力目标是非常具体化、易实现的目标,它必须以具体训练项目为载体,只有设计出合理的训练项目,才能有效地实现单项能力目标。这里的单项能力训练项目要设计合理有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进度,从简单能力训练开始,不断提高、积累与突破。

(三)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实现能力训练目标的基本载体。项目设计既要考虑能力目标训练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既要考虑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实际,又要考虑教学组织的具体情况;既要考虑课程教学的总要求,也要考虑差异化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别。

项目一般应具备真实性、实用性、综合性、典型性、覆盖性、趣味性、挑战性。项目必须是具体的,且必须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和技术资料。

在项目设计时,要做到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重新定位。教师作为项目的设计者,要努力成为企业中下达工作任务的岗位角色;而学生作为项目的实施者,要成为企业中的岗位操作者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项目设计中面向工作过程。

在实际课程改革中,项目设计要避免出现以下几种问题:(1)设计的项目仅仅是一个学习步骤或工作生产环节。如在《网络程序设计与开发》课程中,将“VC++平台使用实践”作为一个能力训练项目,就是对项目的理解错误。这项内容只是学习中的一个步骤而不是项目,在这门课程中,其他的训练项目,如“聊天室程序开发”、“IE浏览器开发”、“FTP客户端开发”、“端口扫描工具开发”等则是能力训练项目。(2)项目不是一项具体的工作,而是一类工作的总名称。如《3D网络游戏开发实践》课程,能力训练项目中出现了“场景丰富的游戏”、“有声效的游戏”、“界面友好的游戏”等,这些都不是具体的训练项目,应该有具体的游戏项目名称,如该课程中的“荒原夺宝网络游戏”则是一个具体的项目。(3)项目中只有单项能力的训练,缺少综合能力训练项目。(4)项目名称不合适,项目描述不详细。(5)项目中缺少具体情境,过于单一与理想化,没有考虑到实际项目中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包括出错时的处理程序。

(四)案例与项目的区分

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一项事例整个过程的详细描述,是实际发生过的,重在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尽管事情发生过程中有各种可能的选择,但最终为什么是案例中的结果,这些都是训练的内容。项目是让学生具体去实施工作任务,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切身体验训练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中,案例与项目的合理运用,要根据能力训练的要求来确定。

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端正观念,要另起炉灶,力度要大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相对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是巨大的转变。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中切实改变观念,认真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改革的理念,领会优秀改革课程的设计思路,要把着眼点放在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中,而不是知识体系的要求中。

要准确理解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要有全局视野 教师一定要有专业观念,要站在专业的角度思考职业岗位的需求,要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而不能仅仅从本门课程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来,理解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清楚专业的实训条件。

要有素材、案例的收集与调研环节,防止闭门造车 教师要深入到生产现场中去,广泛开展调研,了解本专业所针对的工作岗位的需求,大量收集工作岗位中的案例、素材,掌握生产企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与岗位技能要求,设计的教学内容、训练项目要能与生产现场“零距离”对接。

防止在学习情境的标题下简单地组合排列知识点 在工作过程导向改革中,有些课程仅是完成形式上的转换,将原来的学习章节进行简单地排列组合,并冠以“学习情境”、“案例教学”等名字,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从笔者所在院校开展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实践来看,尽管不同课程对改革的理解程度深浅不一,课程内容重构的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但从整体上看,改革后的课程有着巨大的变化,表现在课程内容与生产现场工作岗位结合得更为紧密,以案例与项目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更贴近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课程教学目标更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作者简介: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3

一、重难点训练

数学训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我们在设计训练内容时,要紧扣教材内容,并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让训练的题目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训练时,我们也要学会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训练中迅速掌握各种解题技巧。

例如:在教“8的认识”时,为了把握住知识的实质,让学生透彻地了解知识的内涵意义。在训练时,我让孩子们伸出8个手指,可以是5个加3个,也可以是4个加4个,这些都是8的组成;让孩子们拿出8个小棒,可以一根一根拿,也可以两根两根拿,还可以四根四根拿,这些不仅有8的分成,还有乘法的初步知识,如果他们加对了、拿对了,就说明他们能够理解8的内涵意义了。因此,我们在训练时,要切记突出重难点,把握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在玩练中学会数学知识。

二、分层次训练

我们在设计训练内容时,要注意层次性。层次性的训练可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这句话,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道理:学习好的秘诀就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若兴趣十足,他们一定能学得非常好。而分层次训练,可以让学生们逐步认识数学知识的规律性原则,让他们在经历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兴致越来越浓。

例如:在学生们认识了分数,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层次性的练习,让他们在分层训练中进一步巩固新知。第一层次:①4/5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②在图中画阴影表示一个分数;③把8只小猫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2只小猫是整体的( ),4只小猫是这个整体的( )。这样的三道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每道题目都有它的独特功效,针对性特别强。第二层次:生活中的分数。让孩子们说说下列每句话中分数所表示的意义。①小华看了一本书的2/3;②王天吃了一块大饼的5/9;③王大叔的地里有4/7是青菜。这样的三道题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也凸显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三层次:首先,拿出一个装有8个糖块的袋子。请一位学生上来摸出8个糖块的1/2(4个)。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出剩下糖块的1/2(2个)。提问:同样摸了1/2,为什么第一位同学是4个,而第二位同学是2个呢?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分数的乘除法学习奠定了基础。可见,分层次训练能够巩固孩子们所学的知识,而且也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多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们在分层次训练中,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三、思维训练

在一次听课中,一位专家说过:“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生命和灵魂,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是多么重要。中国的教育培养出了许许多多会做题的高材生,而西方教育制度下的学生,在做特定解法的题目时,往往不如中国学生,但在开放性问题上,他们的创造力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应该把孩子们框在某一个特定的圈子里。我们更应该积极利用和开发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更具有创造性。

例如:在解决“租船方案”问题时,可以锤炼孩子们的开放性思维。问题:四三班组织40位学生去公园里划船,每条大船可以坐7人,租金是20元;小船可以坐3人,租金15元。如果你是班长,你准备怎样租船?你是否能把每一种方案都写出来呢?在学生们思考方案时,我发现他们的解题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学生们会找到一种方法,然后依次去推算;②用列表的方式去设计方案;③先猜大概需要几条大船,然后推测小船需要多少,最后进行验算。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开放性数学问题,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时,思维非常活跃。如果让他们找到一种方案,他们会觉得很容易。但若让他们写出全部可行的方案,他们就开始挠头了。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策略引导,让学生们学会有序地思考,养成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才不会出现遗漏。我们相信,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就是在如此的训练中慢慢养成的,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在如此的训练中形成的。所以,我们要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索,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数学能力得到稳步的提升。

总之,数学训练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和积累数学经验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数学训练,把训练融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也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让他们在训练中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4

管理能力训练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活动训练,提升学生管理能力、绩效管理水平,能利用团队实现组织目标。纵观当前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开设管理能力训练课程的比较少,但能力的获得主要依赖于训练而不是知识,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应该独立出来,成为提升学生管理能力的专业课程。

一、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

(一)企业对于管理者能力的要求是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因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的融入,企业面临严峻挑战,越来越重视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实践管理能力的人才,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的共识。一般情况,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难在毕业时就招聘入企业的管理岗位工作,缺少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但实际上企业是非常希望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能直接跟企业管理岗位对接的,这不仅能减少对员工的培训成本、损失,而且能减短创造经济效益的时间。

(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的直接原因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是不同的,学术性大学的办学经验对高职院校是不适用的。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就业以及以后的发展,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相关的专业理论。高职教育强调能力与素质的教育模式,而能力是素质最主要载体,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把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作为核心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

二、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

当前,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材并不多,比较多的是以某个行业或某个管理层为基础的培训教程,内容基本上包括管理理论认知、计划能力训练、组织能力训练、领导能力训练和控制能力训练等。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企业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为基础,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从现有文字教材的知识体系来看,本课程与管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体系基本相同,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能依赖于传统教材,无法突破教材,部分教学内容还是注重理论性。

(二)教学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能力训练课程仍以课堂讲授为中心,虽然在课堂上能借助故事、游戏活动、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这些方法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少的,更多时候还是强调的知识传授。尤其对于高职学生,原本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有厌学心理,甚至对于不太贴近生活的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等教学也兴趣不大。

(三)教学手段

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手段还是采用传统的板书,稍微有条件的安排多媒体教室,就是一套简单的PPT课件,很多时候PPT课件也是由word文档粘贴复制过来的。教师在上课时忽略了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使得课程的教学缺乏灵活性。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会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减弱学生学习热情。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

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尽管很多高职院校也注重实践教学,除了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外,也努力做好各管理职能的能力训练作业和单元测验,但在实践教学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没有有效的实践方式,没有及时更新的实践内容,没有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指导等,造成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名存实亡。

三、高职院校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话和探究来营建一个全新的、适合高职学生特点、有效的教学模式,关于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整合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体现高职学生特点

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应贯彻“学以致用”“为用而学”的原理,强调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高职有意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打好基础。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积极体现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采用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和富有启迪的故事阅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知识学习中感受到生活和工作的真谛。

2.区别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

当前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上开设的是管理学原理课程,但凭借管理学原理进行设计的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教育的需要,管理能力训练课程便逐渐独立出来。从课程教学的内容上来看,管理能力训练课程与管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体系基本相同,但本课程的侧重点在能力训练上,所以从教学内容上应区别于管理学基础课程。

(二)改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一些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对其加以整理和加工,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本课程案例教学法应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基础,以贴近实际的案例为资料,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结论。通过案例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仅仅是一个案例提供者和参与者,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去查阅资料,内部讨论分析,讨论过程中的困惑,教师给予启发。在教学中,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增强学生对管理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管理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引入项目导入式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教学方法,项目导入式教学模式受到很多高职院校的青睐。为增强本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应积极引入项目导入式教学模式,不但能提高高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还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教学模式“以项目做引导,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做引导”为基本理念。在管理能力训练整个课程中,设计一个总项目,然后为了完成这个总项目,再设计出一个个具体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就是一个任务,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把相应的理论知识融进每个任务中,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可以设定某个实际的企业经营为一个总项目,根据总项目在规划出个个具体的子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任务分析,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整合完成的任务形成方案,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三)改进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设备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一些复杂的案例以及图表利用电子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但增强视觉感受,而且节约课堂时间。电子课件制作的各个模块可以风格多样,甚至能影像音一体化,动态的展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首先,在校企合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行业调研,共同组织编写教材,同时,为了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开拓视野,还可以编写学生学习辅助用书。其次,建立功能完善的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利用和开发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学校的教学资源。最后,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比如,外聘兼职教师指导教学、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给学生进行管理讲座,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媒体等,从中挖掘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素材,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四)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较为困难,但形象思维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对实践课程比较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加大学生动手操作的比重。

1.增加ERP沙盘模拟训练

ERP沙盘模拟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借助ERP沙盘模拟,学生能够强化管理知识、训练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管理能力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管理理论认知、计划能力训练、组织能力训练、领导能力训练和控制能力训练几大模块外,最后应当增加ERP沙盘模拟训练。ERP沙盘模拟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仿真教学系统,使学生在前期管理知识学习和管理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团队合作、全局观念、职业定位等会有新的认识和感悟。

2.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根据条件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与企业签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协议,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业务骨干共同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企业,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中顶岗锻炼,在实际工作中情境中提升管理的经验和能力。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5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问题 改革

从2001年至今,我国小学和初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正在逐步推开。在基础教育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对高校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最能体现师范性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面临着全新的巨大挑战。其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非常突出的实践课程。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具有培养学生语文教育能力、训练学生语文教学技能的意义。因而,这门课程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更加关键的作用。为了积极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不少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被公认为枯燥、乏味的课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门没有用处的课程。学生对它的喜欢程度也往往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这门课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不当,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应用理论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举是它的特点。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其他理论不同,它是直接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教师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才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才是有用的理论。

然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其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本来就差之甚远,也就不太容易吸引学生。再加上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变革,一味地满堂灌。一味地用讲授法单纯地讲授抽象、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很少联系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实际,很少运用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学生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就极易导致这门课的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对它产生空洞、抽象、无味、无用的认识,因而没有多少兴趣听讲,更不可能有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新理念、新理论、新变化缺乏深刻、充分的认识甚至是最基本的了解。那么,还何谈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呢?还何谈培养学生必备的语文新课程教学能力呢?又何谈这门课程的价值呢?

2.忽视实践教学,学生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人们习惯的一种错误观念是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单纯定位为一门理论课程。而且,在高校教学中,所谓的“理论性”往往被过于强调且达到了一个极端的境地。因而,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才会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而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实践的现象。因而,不可避免的,整个实践教学往往处于被严重忽视的境地。

因为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大多数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一直存在着“理论讲授多,实践训练少”的问题。这门课的理论授课时间一般占3/4以上,实践训练时间不到1/4。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每周的课内教学技能训练时间常常只有甚至不足1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大部分项目不能正常开展,仓促进行的一些训练如设计教案、模拟试讲等也只是走走形式,收效甚微。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呢?学生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能力又从何而来呢?也就难怪不少学生在教育实习时甚至毕业后仍连最基本的口语表达、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都严重缺乏。

3.实践教学科学性不强,教学技能训练不够系统、细致、扎实。

近年来,有部分高校开始重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教学,专门安排每周1-2课时来进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但是,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至今只有理论教材,没有规范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所以,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项目、组织形式、程序、重点、评价等完全靠任课老师来设计、操作。这就很难保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教学的科学性。一些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来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细致、扎实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比如,不让学生站上讲台进行朗读、自由演讲、讲导入语、设计板书、提问等基础训练就直接开展说课训练、试讲课文训练;不让学生观看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讨论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就让学生设计教案;训练中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点评及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应付训练而教师不作严格要求,等等。显然,即使实践教学有较充裕的时间,如果组织、实施不够科学、扎实、严密,也会导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使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积极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首先,能够使抽象的理论显得更加具体、生动、易懂、有用,使学生乐于学习,促进学生学好理论:其次,因为课程与教学理论对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引作用,搞好理论教学又能够为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奠定必要的基础,所以,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也恰恰是搞好其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前提。我们在理论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改革策略。

1.让学生先感受、体会中小学新课程教学实际,再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经历小学、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他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模糊记忆中。在他们对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实际没有任何具体感受和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让他们去学习语文新课程方方面面抽象的新理念、新理论,理论就会显得枯燥、空洞而难以消化,从而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先让学生对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具体感受、体会,再开始学习理论,是最好的做法。而各高校传统的做法都是在学期中段或末段理论学习过半时才安排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或到中小学课堂现场观摩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改革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在第1至3周先安排学生观摩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或者到附近的小学、中学现场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第4周才开始启动理论教学。当然,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一定要认真、投入地观看,写出比较详尽 的课堂实录并保存好,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要求学生以后随时把这些课堂实录带到理论课的课堂上。带着观看课堂教学实况的感受和经验开始后面的理论学习,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动力。而且,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举出那些观摩教学中的实例来阐述抽象的理论,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讨论一些实例,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理论将不再空洞、抽象,不再枯燥无味。

当然,根据理论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学期中段或末段,教师还可以再安排一定的观摩教学录像或观摩现场教学的活动,并把观摩和理论讲授、探讨紧密结合在一起。

2.突出理论重点,强调其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要突出两大重点。一是语文新课程中最重要的一些新理论、新变化,例如,反映语文新课程总体指导思想的四点课程基本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性质观,全新的语文课程目标观,语文教学对话理念,个性化写作理念,综合性学习理论,语文新教材的巨大变化,等等。二是操作性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因为前者对于学生从事语文新课程教学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新理论,了解这些新变化,无论学生具备多么优秀的教学基本功,他们都无法成长为合格的新课程语文教师;而后者具备突出的实用价值,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以及一些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如教学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至关重要,而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正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教学能力之一。所以,教师要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这两大重点方面来精讲细讲,对其它内容则可以少讲或略讲。

3.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一词,英文中称“case”,也叫个案、事例、事件,是指与教学有关的列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义出的事实”来代替,它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者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为相互脱节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学,能给学生提供真实、具体、生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并能帮助他们用理性思维去解决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或者认识课堂教学的一些规律。通过分析案例,学生能够学会提取案例中的理论成分来对照自己学到的相关的教学理论,有助于深化他们的理论修养,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在设计教学过程的同时思考其合理性。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培养他们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广义的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用文字记述的反映教学中一些具体情况包括经验、疑惑、感悟、反思等的教学案例,如方智范、赵志伟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例评析》中的许多案例,文字记述的详细的教学实录,教学录像,现场教学,教案,教师所了解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等等。这几种案例都可以具体运用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案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常见策略有:(1)呈现案例,解剖麻雀,内化理论(主要用于系统理论讲授中);(2)呈现案例,展开讨论,把握理论(主要用于个别理论探讨中);(3)案例观察,做听课记录,写评课报告(主要用于观摩教学中);(4)案例开路,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设计(主要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中);(5)案例呈现,系统学习(主要用于学生试讲前)。

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非常适合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而且能够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真正把这门课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最好的纽带。

4.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

为改革学生总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教师可从这门课的理论中精选出一些重点专题,如“语文素养”观、语文课程三维度目标、语文课程性质观、对话教学理念等。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按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地去研究、探讨,最后在理论课的课堂上分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且展开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只做一个引导者、旁听者、评点者。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相互合作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也是实践者。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那些重点理论,又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教学理论研究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等多种优良品质。这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为了使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引导。而且,理论教学中要保证至少开展两次这样的活动,所占的理论课课时应在6课时左右。

三、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为了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必须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措施如下。

1.重视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教学技能训练课时。

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课时。只有课时充足,学生才有时间进行多个项目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多次登上讲台。反复进行训练。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才有保证。要专门安排每周至少两课时一共不少于36课时的实践教学课时。同时在理论课的54个课时中,还要抽出约18个课时安排教学观摩、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习汇报和讨论等活动,使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

2,加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

要改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在只有单本理论性教材的现状,各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一套实践教学教材,可将其定名为“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当然也可以组织多所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联合编写。两套教材在内容上互补,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如理论性教材阐述的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设计、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知识,训练操作教程就可以有相对应的具体案例分析或技能操作训练内容。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就会较易理解。在进行技能训练时也会因有案可依而就较易上手,既能保证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顺利实施。

3.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科学安排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和程序。

在实践教学没有教材无所凭依的情况下,教师自己要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明确其地位、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训练项目要全面、充分,包含各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单项教学技能训练及综 合性的模拟试讲训练;训练程序安排要合理,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例如,我们近几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是这样安排的:(1)学生课外练习普通话、粉笔字等教学基本功;(2)课文朗读技能训练;(3)自由演讲训练;(4)教学观摩及评课;(5)语文课导人技能训练;(6)语文课板书技能训练;(7)语文课提问技能训练;(8)语文课讲解技能训练;(9)学生课外进行教学设计训练(编写教案);(10)说课技能训练;(11)模拟试讲课文训练(即教学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最好采用微格训练的形式)。其中的第二、三、五、六、七、八、十、十一项都是学生必须单独登上讲台训练的。这样,学生在最后模拟试讲时已经经历过多次包含读、写、说、讲的公开训练,语文教学综合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水到渠成了。

4.扎实、严谨地组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将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

教师不仅要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而且要扎实、严谨地组织每一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把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证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学生训练前的指导工作。每一项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师都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练习时间。并且,在布置训练项目及任务的同时,教师要认真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指导,让学生练习时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例如,语文课导入技能训练前,教师就要把导入设计的内涵、作用、要求与方法等要点进行指导,最好结合一定数量的优秀导入案例使学生加深体会与理解。这样。学生才可能设计出有吸引力、有创造力的导人语,导入训练才可能有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要做好学生训练的课堂组织工作。在训练课上,要求每一位训练的学生要真正进入角色,认真投入地训练。教师自己也要做一个全神贯注的观众,认真观看每个学生的训练。而且,教师还要组织好整个课堂,让所有学生认真观摩台上学生的训练,不能出现一人登台认真训练而其他学生在台下漫不经心、各行其是的现象。教师要严格要求和认真组织,使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成为一个气氛庄重、热烈、活跃的学生充分锻炼自我、表演自我的舞台。

再次,做好学生训练后的点拨与评价工作。每名学生训练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总结训练的得失。教师一定要首先肯定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鼓励、称赞学生训练中的优点,然后中肯地指出学生训练中的不足。教师不能以过高的要求对待还未正式踏入讲坛的学生,只有充分地肯定,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充满信心,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才会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自己的训练体会,并组织其他学生参与评价。每个学生训练完之后。自己的体会是最深刻的,如果能让他们及时对自己的训练进行评价。效果是真实、贴切的。而同学的评价往往更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准确地指出一些亮点、优点或缺点、问题,使训练者容易接受。教师如果营造出这种积极的氛围,用学生训练的范例去引导所有学生,就会对所有学生产生更好的教育实效。

最后,通过一些特殊的课外活动来促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教学。如举办学生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专项教学技能比赛、讲课大赛等。这些活动能够在学生中形成热烈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氛围,强化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6

【关键词】职业学校 计算机 实训教学 新方法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社会的技能型人才,他们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较好的职业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实训教学就是围绕着这一目标而进行的,针对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训课教学的发展需要,本文提出两种新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精心设计案例题,以巩固深化知识,发展能力,以达到熟能生巧。案例教学法分为案例导入、案例例证、案例讨论、案例结尾和案例练习等多种方法。计算机实训课案例练习法的实施步骤如下。

1.1操作方法的理论准备

计算机实训课中包含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如flas中图形的画法等,这些理论和方法是实施计算机实训课的前提,操作方法一般是用教师的示范、模仿训练教学,这些内容在技能课中所占课时比例要尽量减少,让学生在计算机实训课中理解和深化,实现理念实践理论的认知过程。

1.2引出案例

练习案例一般以题目的形式给出,其中附有必要的说明提示,具体实施过程则不作提示,并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并作独立思考。

1.3自主训练

自主训练的主要指标是操作的准确率和速度。教师由易到难地安排具有综合性技能的方案进行训练,学生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达到快速准确的目的,这一阶段是学生发挥创造的阶段,教师要鼓励创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竞争的学习氛围,激发群体的学习兴趣。

1.4课堂讨论

案例练习法寓原理于讨论之中,这也是案例练习法有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的主要地方,由于案例练习法采用的是过程开放的案例结构,所以案例的实践过程是讨论的主要内容。

1.5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可以由教师来担任,也可以由学生来主持,主要是归纳评价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分析方法,而不是作最终的结论性意见,通过总结,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推广好的方法和技巧。

2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所学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明确问题所涉及的旧知识和新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2.1任务设计阶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法的第一步,也是任务驱动法的关键,教师要站在稍超前于学生智能发展水平的高度上,提出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获取知识的有意义的任务,设计的任务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把知识点分成一个个相对容易完成的小任务,任务设计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分别提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这样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继续追求,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精神。

2.2分析探索

分析任务是任务驱动法中必要的环节。教师对任务分析后,就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阶段,这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启发给出合理建议,提供学生所需的资料,也可以参与其中讨论,教师设计的任务可以由学生个人完成,也可以分小组完成,考虑到知识技能层次上的差异,教师可以把各种层次几位学生组成一组完成同一任务,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再安排个体的训练,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时间越少越好,并且要学生回答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力求学生每一步操作做到准确无误。

2.3效果评价

完成了任务,还要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是总结、反思和巩固的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学生成果的静态评价,还包括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通过教师的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促使学生反思自已的思路和行为,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消化除教师点评外,还可以让学生互评自评,彼此交流成功心得,分析失败原因。

下面以汉字录入教学和CAI课件制作教学为例,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训课教学的实践。

(1)汉字录入教学:当前对于输入法来说,学习最简单的要算拼音输入法,但目前最实用的还是五笔输入法,教师在对学生五笔汉字录入的训练过程中,就很好的运用了任务驱动法,教师采用一堂课讲述字根表的组成,一堂课讲述五笔字型的拆字方法,然后创设任务,根据现有的训练软件,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训练。首先,通过对字根的分类,要求学生根据屏上出现的字根,输入相应的字母,规定训练的数量和速度,一个学期至少要进行一定时间一定数量的输入,比如十篇文章约有3万个字据。本人多年来的实践,学生若能完成3万汉字的任务,基本能达到不再忘记五笔输入的功效,同时输入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50个字,也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

(2)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制作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当前比较流行的是用flash进行课件制作。在学习flash课件制作的课程中,可以很好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比如在进行移动图标的过程中,创设一个任务情境,在一个桌子上放置一个小球,然后指挥一个榔头击打小球,小球将向前移动,并进行抛物线的落地运动,最后还进行了弹跳的过程,像这样一个动画学生要用多个的移动类型,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动画制作过程中掌握了移动图标;学习声音图标时,创设制作一个音乐播放器的任务,学生在制作中,不仅学会了声音图标,还学习了变量函数的运用。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7

课程改革将依据“模块化主题情景式教学”的主要思路,将已经讲授过的内容和计划增加的内容有机整合,力求“贴近实战、强调实用”,用最短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以期取得最大的收益。

(1)整合资源,精简内容,构建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体制改革试点生的学生层次及其培养目标,本着技能为主兼顾理论的原则,采用模块化的组合形式,将知识与技能组成灵活的教学单元,便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模块化建设,是着重于教学内容的整合配置,按照公安机关实际办案工作内容和流程,将课程内容划分若干模块。每个模块重点解决一项或两项实战工作内容,各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成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各模块中按照理论讲授、现场训练划分子模块,均衡内容与学时配置,有效配合阶段性教学目标。

(2)紧贴实战,强化能力,创设主题情景式教学法。

主题情景式建设,是着重于教学方式手段的建设,是将各部分教学内容重点,通过再现真实经典案例或模拟构建案例来进行讲述和训练。在每一个子模块中,根据课程重点内容,通过对案例的实际剖析和动手训练,加深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强化实际办案能力,并通过模拟情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要以警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适应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为宗旨,突出警察职业特色,努力实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2课程改革实施路径

在教学实施中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与更新,主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且在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科研能力及创新精神。

(1)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围绕“模块化主题情景式教学”课改方案,以“贴近实战、强调实用”为目标,在认真研究反复推敲课程内容,划分模块后,将原教学内容打乱,重新划分教学模块。按照实际业务内容,筛选和整合知识点和业务项,并对专业前导课程的大纲、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研究。比如前导课程中,某些公安基本业务和法律知识内容偏少,那么就将办案过程中必要的法律知识、办案程序规定、法律文书的制作使用、执法规范等内容的整合,有机地融入课程的教学工作来。为实现“教、学、练、战”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训练手段,精选各类案件,布置现场环境,并适当引入基础公安业务内容训练项目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来。

(2)高效组织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对以往公安专业课程讲授的思路和方法做了重大调整。在以往的授课中,一般只是围绕中心讲中心,仅对涉及本专业课程的部分做详细讲解。而在课改后,对案件的讲授则从完整案情分析开始,按照刑事案件侦查的基本思路和程序,结合专业课程,训练学生的侦查思维、讲解个案侦查的关键点,并根据精选出来各案件的疑难重点,对细节部分予以剖析。通过这一改革措施,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对案件侦查工作的理解和掌握。任课教师更是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及借鉴的大量实战部门的典型案件融入到教学课程中,使课堂教学更为鲜活。

(3)精心设计实训环节。

在有限的课时中要实现理论知识讲授和强化实践教学的兼顾,就需要不断创新实训形式,提高课堂实践教学的效果。训练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是:巩固和加深理解理论课上讲授的重点内容;补充理论课未讲授内容;强化办案必备的实战技能;规范办案过程中的执法行为。训练教学成为联接理论课程与实战技能、规范执法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训练中,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相应学时和内容,并对每次训练科目均有严格的把关,比如模拟现场就是以不同性质的案件为中心,外延到相应的基本公安业务,每个案件均有不同的侧重,通过不同案件或现场的训练,力求学生对基础业务内容达到精熟。每次训练内容设置均以主讲教师精心选取的经典案件为蓝本,加以修改和丰富,增加学生训练过程中的临场感,以达成提升办案能力的目的。通过训练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实际处理问题能力显著提高。

(4)实施多元化课程考核。

根据“体改生”人才培养目标,在考核方式上,把平时成绩、平时训练成绩以及综合训练测试成绩分三部成组。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等,占总成绩的20%;平时训练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理论技能掌握情况,并根据知识的层次结构进行阶段测试,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40%;综合训练测试成绩是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测试,考核学生综合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占总成绩的40%;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测试,全面考核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考核方式的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及不足

(1)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需要进一步夯实。

由于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专业差别较大,而且大部分与公安专业课程相关性较小,学历起点、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好处理,难易程度不好把握。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无法深入学习,导致实战技能落后。因此,如何平衡学生之间的差距,如何处理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的切入点,成为下一步做好教学工作的重点。

(2)教学内容安排和学时分配需要进一步优化。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由于专业课时少,很多按照培养目标设定的内容和科目教学任务较为繁重,相当一部分训练课上的细节内容和收尾工作无法完成。而且,大部分内容各自为一个完整独立的整体,可增加但不适宜裁剪。因此,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还需要适当增加学时安排,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进一步完善。

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密度大,内容繁杂,大部分“体改班”选用的教材是原来公安院校本科学历教育时的相关教材,这些教材大部门按照学科体系进行分类,缺少实用性、灵活性,没有贴近基层、贴近实战。因此,仍然需要探索具有“体改生”特色的专业教材体系。

(4)相关业务领域的知识需要进一步丰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嫌疑人采用的犯罪手段更新速度也在价款,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就显得越发急迫和重要。而专业接触一线信息的渠道存在诸多困难,导致了教学与实战脱节,教学效果逐渐下降。因此,必须为业务内容的更新畅通信息获取渠道,加大在调研方面的支持力度。

总之,针对“体改生”的实际情况,加强课程改革力度,在教学中寻找不足,逐步深入,完善专业课程改革,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提供有力的支持,才能使公安院校的教学真正为基层公安机关培养输送高素质的公安专门人才。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8

教学形式和写作训练方式较为单一《广告文案写作》课的教学形式目前主要为校内学习,而校内学习又以教师讲解为主。写作训练形式较为单一,有些训练内容枯燥。这导致在课堂训练中,学生参与度不高,思维不活跃,缺乏求新求异的意识;在课外训练中则简单应对,不求创意,甚至抄袭模仿。因此,教师要积极开拓校外的行业实习和实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检测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的能力检测方法《广告文案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目前该课程的考试主要是出试卷,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显然不能体现该课程的特点,也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创作水平,更容易误导学生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活动。

对学生文案写作能力的培养应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创意能力的培养,第二个层面才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广告创意是使商业广告达到促销目的而形成的创造性想法和独特主意的思维形式。而广告文案写作就是将这一思维形式转化为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而最终呈现出来的一个过程。”[2]形成优秀的广告创意离不开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分析和寻找经典广告创意的思维过程,开展一些想象和联想的思维训练活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层面、多视角分析、思考问题,提高其创意能力。新颖的创意还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而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让学生正确认识广告作品中语言文字和图形的作用。图形以直观和形象的方式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广告文案则通过语言符号承载广告信息的。“调查表明,广告效果的50%—75%来自广告中的语言文字。”[3]可见,广告文案具有图形无可比拟的作用。明确了文案在广告作品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学生才能积极寻求锤炼语言,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从《广告文案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只有把创意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广告设计水平。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加大训练力度在实践性教学中,课内外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手段。课堂训练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教师的提示和启发,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都能带来良好的效果。因此,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有讲解有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既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在教学中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对一些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内容,可以在课内训练、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独立完成,这样才能保证课外训练的效果。

丰富教学形式和训练内容,规范训练过程当代大学生接受和感知新知识能力强,《广告文案写作》课程要适应学生的需求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实习,进行行业实践。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新方式。在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上也要多样化。训练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命题训练和自主择题相结合。在命题训练中要选择学生较为熟悉、较为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手机、电脑、小电子产品、休闲运动产品、饮料、零食等。学生对这些设计对象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和了解,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创作的欲望。自主择题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度,但也容易使部分学生迷失方向,因此,自主择题一定要围绕一个主题或者给定一个范畴,并给予相关的说明和引导。在训练形式上,可以采用课堂训练(包括实训)、课外训练、项目设计、行业实践、广告比赛、设计结课作品等多种方式。课堂训练和课外训练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项目设计、行业实践能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广告比赛、结课作业展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内外训练中,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训练过程,尤其是对思维活动过程的规范。很多学生在设计广告时,习惯从感觉出发,对产品不进行深入地、理性地分析,想到什么写什么,这样很难诞生优秀的创意。因此,在训练中,要重视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其创造力。广告文案写作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调查和研究,要求学生对产品信息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然后和同类产品进行对比,寻找其优势和特点;第二个阶段是广告创意,要求学生围绕产品的优势和特点,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多角度多方位寻求新颖的创意,之后,确定一个或二个优秀的点子。这个阶段学生要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创意;第三个阶段是文案写作,要求学生在已确立的创意思想指导下,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和方式,运用有冲击力和吸引力的语言符号,使广告信息的传递巧妙而新颖。这个阶段学生要反复推敲,寻求最佳表达效果。改进考试方法,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的检测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要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建立起综合考评的体系。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实习、行业实践、广告比赛、校内外实训等,都要计入综合考评中。这种考评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重视实践,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

作者:张萍

上一篇: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