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和综合素质范文

时间:2023-10-13 17:02:01

能力和综合素质

能力和综合素质篇1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笔者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并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地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给予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创造

能力和综合素质篇2

【关键词】中专物理教学;行为导向教学法;能力培养

一、中专物理教学中应培养的能力

1.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思维的基本方法形成概念并造成判断和推理,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能力。它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两种形式。一方面,形象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多物理规律都可以用实验演示,很多物理知识是建立在具体或理想的模型之上。因此通过具体形象或图景去认识物理知识是最常用的方法,就单从物理本身的这一特点上说,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另一方面,抽象逻辑思维是学习物理必备的能力。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主观来源,是智力的核心和标志。在中专教育中我们就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总结自己学习活动的方式、规律,有效地组织、利用影响自己学习活动的各种因素,以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养成。为此,中专物理教师必须用新世纪的教育观点,积极构建适应和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努力探索,开拓进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中专物理教学中能力培养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中专物理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应试教育的观念,使得中专物理教学无法适应能力培养的需要。为此,在中专物理教学能力培养中必须注意要转变传统的物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传统的中专物理教学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三基训练,使得很多学生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水准上,头脑中不能建立哲学方法论与物理方法论的联系。为此,中专物理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强调发展,突出能力,在传授知识中,关注学习过程,重在传授学生物理的思考方法,使学生掌握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实质。

三、中专物理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途径

1.中专物理教学中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关注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中专物理教师要积极的掌握和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以满足中专教学改革的要求。行为导向教学法指全面的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这种教学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

(1)项目教学。这是行为导向教学中一种代表性的方法。它的基本模式包括:作为出发点的项目创意;为研究项目创意而产生的方案;确定行为步骤的计划;实施;项目结束等。该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去想办法解决,可以讨论,可以动手实践,可以查资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实践过程中,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动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学习了知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演示教学。演示教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进行重复教学,并随时进行学习评价和指导。演示教学有效地提供了一种人为的环境,让学生分析与处理各种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演示教学,创造适合教学的物理环境,让学生接触观察具体形象,让学生产生最典型的感性认识,学会观察具体材料,把抽象变生动,把难变易,从而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以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引导课文教学。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一种专门的教学文件及引导课文,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项目教学。它是项目教学法的完善和发展。在引导课文教学法中,学生主要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学生需要按照给定的引导问题,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从书本抽象的描述中刻画出具体的学习内容。

2.在中专物理教学中要开展探究实验教学

能力和综合素质篇3

关键词:油田企业;保卫人员;工作能力;综合素质;油田保卫人员

油田企业为了保障安全稳定发展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要做好安全保卫工作,保卫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油田企业的发展中遇到阻碍时,能够坚定工作思想,及时解决企业中的思想政治问题,并且能够对油田企业的安全风险进行监督和防范,大大提高了油田企业的生产安全。

一、当前油田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

现在油田企业的保卫人员工作标准不断提高,涉及内容越来越广泛,而且工作任务繁重,担负责任加大,但是由于编制有限,而且呈现缩小的局面,保卫人员数量缺少,这就容易使保卫人员的工作思想出现问题,给保卫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另外,在油田企业从事保卫工作的人员,一般有内部职工、招聘市场化员工、协警、劳务输出等形势的队伍组成,他们文化程度、年龄差异、身体状况等差别不一,对新时期新形势治安保卫意识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欠缺,缺少保卫人员具备的职业素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在执行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时很难胜任。油田企业方面为了控制生产成本,没有对内部的治安保卫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审核与培训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方面的工作不到位,很多规章制度都无法正确执行与落实。

二、如何提高油田企业保卫人员工作能力

(一)提高政治鉴别能力

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一定要高,这是保卫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工作要求。坚持党的方针与路线,与时俱进,全心全意做好保卫工作,面对是非要明确立场,保持党和企业的利益,具有一定的政治辨别能力。

(二)提高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顺利过度,油田企业也在不断发展,油田治安保卫工作同样面临着新的问题发生,传统的保卫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需要保卫人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我,使自己所掌握的保卫方面的知识能跟上时代的需要。培养自己的保卫意识,敢于挑战自己,面对困难不怕挫折,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在创新思维方面要善于思考、总结,摒弃传统的旧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1]。

(三)提高应对复杂形势能力

在油田企业保卫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突发事件或复杂形势,需要保卫人员具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在日常的保卫工作中要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对不利于安全稳定的因素有一定的判断及预见能力,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对复杂形势的情况下,可以从容面对,理性思考,果断处理,降低治安风险,同时也保护了企业形象与利益。保卫人员还需要分析和了解当前的新局面、新变化和新政策,加强保卫工作管理,不断提高保卫工作理念,这样在面对突发事件或复杂形势的时候,才能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维护油田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

群众是社会的基础,做好群众工作是保卫人员的本质工作,也是衡量保卫人员工作质量的标准。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就需要主动走入群众当中,积极参与群众安全建设,和群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了解群众的想法与意见,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可以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地位与形象,这样才能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同时,保卫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处理事物能力,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群众遇到困难时为他们提供帮助,遇问题时学会换角度思考,在解决纠纷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办法,逐渐摸索出符合群众工作需要的管理办法。

三、如何培养油田企业保卫人员综合素质

(一)加强保卫人员思想工作

油田企业的保卫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接触的人与事比较繁杂,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为了保障保卫工作的顺利与正确执行,加强保卫人员的思想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要加强保卫部门的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树立榜样,学习先进典型,培养敬业精神与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保卫工作氛围;再次,定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开展思想动态研究,了解保卫人员的真实想法,切实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负担,消除思想中的不稳定因素。

(二)加强保卫人员培训

油田企业在招聘保卫人员时应该把好素质关,其中包括思想素质与身体素质,这是保卫人员应该具备的适应工作需要的基本要求。加强保卫人员培训,需要对保卫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法治宣传教育,增强保卫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在遇到违法行为时能够自觉的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油田企业的形象与利益。另外,还要对保卫人员定期进行相关保卫业务内容的培训,加强日常训练,让保卫人员能够熟练使用技防设备,并且提高身体机能,具备保卫人员的合格体能素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也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理事件能力[2]。

(三)加强保卫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油田保卫人员的队伍建设需要企业领导提高对保卫工作的重视,增加保卫人员编制,改变传统的油田保卫工作方式,提高各项工作指标,到油田生产环境中做好保卫工作。为了增强保卫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在日常的保卫工作中,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考核成绩,以及荣获的表彰等,都记录备案,为日后对员工进行奖励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除此之外,还要对保卫工作机制进行规范,改变传统保卫工作的简单形式,使保卫工作与油田生产相结合,与生产计划同步,对保卫工作及时进行总结与评比。另外,设立油田企业的预警应急机制,从根本上避免安全风险,使油田保卫部门的日常工作达到规范化的标准,从而进一步保障油田企业生产与生活的稳定发展。

四、结语

油田企业保卫工作是一项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在保卫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保卫人员只有全面的提高职业素养与业务水平,认识油田保卫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与处理油田企业的不安定因素。做好油田企业的保卫工作,促进企业稳定团结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荣政.关于油田治安保卫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2).

能力和综合素质篇4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 国防生 培养

国防生综合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或制约着我国国防力量的生成与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工作。当前,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国防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内容和程序,积极探索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法,使国防生的培养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系统化道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1.充分认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加强国防生领导力培养,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管理力是带兵者在领导活动中率领并引导被领导者朝目标前进的能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吸引和影响部属的能力,这是一名合格军事指挥员最核心的能力。当前国防生培养只在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虽然这些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组成部分,但并不表示具备这些素质就具备领导力。因此,把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明确下来,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其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改善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实际举措。当前,毕业国防生大多文化基础扎实、科技素质高、思想观念新、进取精神强,但也存在军事技能基础薄弱、管理带兵能力不够强、基层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就是在培养过程中着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为部队输送合格军事人才,不断优化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再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的助推器。建设战斗力强大的国防,既要有先进的军事理论、体制编制和武器装备,更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指挥队伍。

2.加强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机构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应成立顶层设计和全面协调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标准化教学制定、培养评估、服务保障等项工作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协调。与此同时,还应成立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最直接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招收选拔、军政训练、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另外,需要从驻地部队和院校中选调一些军政素质兼优、领导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其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把国防生的综合素质潜能发掘出来。

3.突出发掘国防生领导潜能和实践锻炼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充分发掘国防生的领导潜能。将国防生的领导潜能作为内容列入国防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及配合实践活动中来。针对国防生特点,制订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包括基本的领导能力、科技信息、人文素质、动手能力等。在第一、第二学年,主要确保所有招收选拔的国防生在每一学期都能接受到驻校选培办给予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指导建议。第三学年,主要记录国防生的表现和潜在性的数据,并对这些表现进行总结。第四学年,主要是指导国防生以及以他们的表现为基础,为每一位国防生填写一份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估报告,作为组织考察和培养的重要依据。其次,要把实践锻炼作为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于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不只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要把每一个可能影响国防生成长的因素都充分利用起来。总之,将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深入到生活、学习、训练的方方面面,使国防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二、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

1.制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当前国防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也只提出要培养国防生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及身心素质的要求,但现有的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中并不包含领导能力的内容。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管理能力,就必须将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对军官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以及国防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将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我军未来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努力方向。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系统和规范培养,使国防生逐渐成长为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学校要为军队的未来培养合格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

2.明确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依据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要求和国防生实际情况来看,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素养。这是成为领导者的前提条件,也是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最基本的内容。国防生是未来的军官,需要在政治素养、品格与价值观、身心素质、形象气质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在政治素养上,要求国防生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熟悉人民军队宗旨和光荣传统、热爱人民军队、有献身国防的思想等。在品格方面,应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以及军人思想道德规范为主。在价值观方面,应积极引导树立忠诚、诚信、奉献等价值取向。身心素质上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人格,具备坚强的毅力、自信等意志品质。形象气质上具有军人的仪容仪表、礼节礼貌、作风纪律、日常养成等。

二是信息技能。这是领导者获取被领导者或追随者信任和忠诚以及带领他们实现组织目标的技能。对于国防生来说,不仅要培养其一般技能,也要培养其作为军事领导人才的特殊技能。一般技能,是指完成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一般技能应该包括: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现代办公能力等。特殊技能应该包括:人际交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监督执行能力、战略战术技能等。

三是领导方式。领导者在具备管理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去实际行动,要能够动用他们具备的一切素养,运用所了解和掌握的一切知识信息,综合所知道的一切方法为下属提供目标、方向和激励。培养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需要引导其将所具备的素养和掌握的技能运用到领导行动中去,并掌握相应的领导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包括:为下属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身先士卒、合理奖惩、培养和指导下属、善于用人、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等。

3.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为保证国防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受到相应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确保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序而渐进地提高,应该遵循四阶段培养程序。第一阶段:初始测试。按照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设立一整套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开展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之前对国防生进行一次摸底测试,并以此建立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档案。经过测试,可以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潜能进行了解,分析每个国防生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清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际状况。

第二阶段:制订计划。根据初始测试的结果,分析国防生现有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与培养目标和标准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培养计划可分为培养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设置培训内容、安排保障四个方面。一般来讲,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可划分为基础性学习、针对性提高、综合发展三个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可以将总体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小目标,最后将这些目标串起来,以保证实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总目标。设置培训内容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即在一定时期的培训内容要针对该阶段的培训目标;二是适应性原则。即培训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到院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安排保障,具体又可分为组织保障和后勤保障,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要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人员身上,确保各项培训计划内容顺利有效进行。

第三阶段:实施培训。这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的执行环节也是中心环节,培训工作的质量将决定整个培养的成效。借助目前的军政训练计划,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训的内容融入军政理论课、日常训练和假期集中训练中;开展专门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信息技能和领导行为方式的授课培训和专家讲座,对国防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借助日常管理活动的实施,对国防生在日常管理生活中的领导实践进行指导。

第四阶段: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是对一个培养周期(即国防生培养的全过程)或一个培养周期内的某个阶段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实施效果的测评和总结。包括评估和总结两部分内容,评估主要依据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进行测量,从而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全程、全面的评估。

三、科学培养、实践提高,创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

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正确引导。国防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直接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灌输,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誉观、业绩观;校园里的各种人文活动,如知识竞赛、科技咨询、学术讲座、文化培训以及社团活动可以增长国防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国防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防生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锻炼国防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是有效激励。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文文化氛围是使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得到赞赏,每个成员作出的贡献都能得到褒奖,由此激励广大学生为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不断进取。对于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来说,要积极发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作用,创建积极向上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教育氛围,促进国防生健康成长。

三是行为规范。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全体师生认同的集体意识特点,对每一所大学在评定师生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从而规范每名师生的言行举止,促使国防生形成良好的素养和行为习惯。校园文化中这些规范的内容,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形成要素,因此,利用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对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2.进行科学的教学训练培养。首先,强化理论课程学习。主要包括学习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各种军事理论、政治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理论的相关知识。理论课程学习一般有三种教学途径:一是通过非专业性的科学文化课和公共政治课,以及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较紧密的选修课程,提高国防生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二是《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规定的军政训练课程的理论课程部分,这些课程包括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理论内容,为国防生熟悉军事领导科学、军事工作的特点以及将来从事军事指挥、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邀请综合素质能力培训机构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国防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理论和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专题讲座,帮助国防生了解综合素质能力的基本原理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基本方法。

其次,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管理技能训练。军事技能训练主要是指通过日常训练或假期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规定的军事基本技能的训练。日常训练以军事基础知识学习和体能训练为主,一般安排在早操、课余时间或者体育课进行。假期集中训练一般安排在第一、二、三学年末实施,以军事训练和部队见习为主。管理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如文艺活动、体育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培养国防生的洞察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丰富国防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通过丰富的实践锻炼提高。要使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就要积极为国防生提供多种实践锻炼的条件和机会。一是日常管理实践。通过实行模拟营连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国防生主体作用。连、排、班的骨干(领导者)由国防生轮流担任,负责本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对国防生骨干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和指导,促使国防生在担负值班任务、组织训练和集体活动中,不断提高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

二是开展课外活动实践。开展高质量的课外活动是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院校和选培办可根据现实条件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活动。

能力和综合素质篇5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 高技能人才 综合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123-02

综合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基本要素,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高技能、高素质。技能是劳动者外在的能力体现,它取决于劳动者在职业实践中的学习和积累,在传统的生产实践中,多以机器为主导,劳动者的主动性不高,只是被动地提高技能以适应完成岗位生产任务的需要,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只是孤立地提升技能,因此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不完整的。综合职业素质是劳动者的内在品质,它取决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实践过程。在高新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劳动者的主导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综合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以胜任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分析、构建综合职业素质要素,并将综合职业素质的训练、评价与工作过程的绩效相结合,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1 综合职业素质的内涵

1.1 综合职业素质

综合职业素质(Multiple 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适应、完成任务或与岗位要求匹配性等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综合职业素质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如诚信、健康的心理、遵纪守法的意识、尊重规则与规范等;职业行为,如创新、协作、竞争、奉献等行为;职业意识,如自律、服务等意识。影响和制约综合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性格等。

1.2 综合职业素质的特征

综合职业素质主要有以下4个特征。

(1)综合性特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综合职业素质必须与完成工作任务或者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匹配,要体现整体性;二是综合职业素质是根据完成工作任务的流程、工艺、绩效要求等而定的,与之具有内在逻辑的紧密相关性;三是综合职业素质是要以解决问题或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

(2)职业性特征。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对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不同。离开职业活动谈综合职业素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综合职业素质具有显著的职业性特征。

(3)实践性特征。尽管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与发展,但实践才是学习、提升职业素质的最重要方式。安全教育培训,可以提升劳动者的安全意识,但在实践活动中仅有意识是不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职业素质,必须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运用中得到提升,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养成。

(4)动态性特征。综合素质在不同的年g阶段、不同的职业岗位层级、不同的任务要求、不同的工作环境,要求是不同的。就如同在乡镇道路和高速公路上开车,对安全意识、注意力程度、快速反应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

2 高技能人才综合职业素质要素的重构

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素质应该包含认知能力、行动能力和个性能力,其核心是指劳动者为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一绩效目标应具备的胜任力。基于胜任力对高技能人才综合职业素质要素进行重构,是必要的、科学的。

2.1 胜任力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胜任力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来的,他首次将胜任力定义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随后,众多中西方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自己对胜任力的理解,其中影响最大的也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多采用的胜任力的定义:“与一项工作或一定条件下参照标准有效的或优秀的绩效具有因果关系的个体潜在特质,包括5个层面: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

胜任力有以下主要特征:(1)胜任力以工作绩效为导向,是导致个体工作绩效差异的重要因素。(2)胜任力与岗位任务要求具有匹配性,岗位任务不同,胜任力要求不同。(3)胜任力对工作情景具有依赖性,工作情景不同需要不同的胜任力组合。(4)胜任力具有可测量性,是特定工作情境下对知识、技能、态度、动机的综合考量。(5)胜任力具有动态性,随着年龄阶段的不同、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2 综合职业素质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指劳动者为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一绩效目标应具备的胜任力不同要素的组合。通常这些要素可分为知识、技能、动机、特质等几个方面。

高技能人才综合职业素质模型以任务绩效为导向,培养任务绩效的优异者,高质量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包括认知能力、行动能力和个性能力3个维度以及阅读表达、分析思考等15个因子。

(1)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在对所要完成任务的标准、流程、规则等目标阅读、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决策判断,对完成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做法进行归纳综合,形成共性的结论。认知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表达、分析思考、决策判断、归纳总结4个因子。

阅读表达是指能正确理解标准和规则等,并能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分析思考是指能准确剖析、分辨、观察和研究任务的目标、功能与关键技术,并能提出完成任务的流程、技术解决方案等;决策判断是指能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能判断、选择最优化方案;归纳总结是指对任务各个环节中的做法、经验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2)行动能力。

行动能力是指劳动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信息处理、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绩效评估、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6个因子。

信息处理是指获取和筛选有效信息并能分析和处理信息;沟通交流是指注重沟通技巧,有效传达信息,理解交流要点,适时提出问题;团队合作是指服从、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注重经验传承;绩效评估是指具有质量、效率及成本控制的意识,对任务绩效进行有效评估;安全防范是指遵守行业安全规范,对可能造成人身、O备、环境等危害的隐患具有防范措施,具备应急处理能力;操作规范是指遵守行业相关操作规范,按照岗位操作规程及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3)个性能力。

个性能力是指完成任务所必备的个人基本特质、动机等,主要包括道德诚信、工作态度、坚韧意志、创新能力和体能状态5个因子。

道德诚信是指恪守职业道德与诚信准则,尊重他人,遵守行业规范,具有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是指积极主动完成任务,对完成任务有信心,具有合作意识;坚韧意志是指遇到困难和突发事件,能够控制情绪完成任务,能够坚持完成各项工作目标;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改进或创造新的做法,并取得效果;体能状态是指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体魄,具有充沛的体能储备。

3 注重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训练评价

基于综合职业素质的构成,高技能人才训练与评价在训练模式、训练课程、评价标准等方面应体现认知能力、行动能力和个性能力3个维度。

3.1 注重综合职业素质的训练模式

训练模式是提高技能培训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其核心是训练课程。训练课程应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实际。综合职业素质应该结合技能培训,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得到训练及提升。训练课程来自企业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完整性及可测评性,通过任务分析、任务实施、绩效评价完整的工作过程,实现综合职业素质目标的培养。训练实施要特别重视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和效果评价,训练方法应依据职业岗位的工艺流程、技术标准、检测标准、操作规程开展,执行完整的工作过程。从高技能人才综合职业素质模型可以看出,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注重综合职业素质的训练。

3.2 以绩效为主导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与训练模式密切相关,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训练模式,综合职业素质胜任力的评价应采用以绩效为主导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是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综合职业素质进行评价。一个工作任务通常由几个部分或阶段构成,尤其是综合类的工作任务,每个部分或阶段都有可评价的阶段性成果,因此,这种评价也是一种动态评价。终结性评价是与完成任务的结果绩效相结合的评价,如任务最终完成的数量、质量、效率等,这种评价通常是一种静态评价。在评价实施时,要尽可能采用客观评价的方式。

3.3 基于3个维度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应按照认知能力、行动能力和个性能力3个维度对绩效的优劣做出明确的要求,评价标准可以根据绩效划分不同的等级(或层级),比如可以将绩效划分成完美、符合行业标准、低于行业标准、不合格等层次,不仅要让评价者能够准确实施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参评者能够理解评价标准。

4 结语

现代技术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伴随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涌现出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生命科学、可穿戴设备、航空航天、现代通信等新技术突破性发展,给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要求高技能人才具有更高的职业素质,以适应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为此,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转变为综合职业素质与技能并重的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1] 巩键.国内外的胜任力研究综述[J].新西部,2012(1):73-75.

能力和综合素质篇6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能力和综合素质篇7

一、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管理工作应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始终。通过弹性学分教育、劳作教育、校园育人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融于专业学习、融入日常生活、融进校园活动。为更好开展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建议从健全培训机制、完善激励机制、严格监督机制、落实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机制的构建。

(1)健全培训机制。培训机制是指其培训系统运行过程中各个要素相互联系以及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功能的过程与方式。这些要素包括:团委、学生处、系部、班级、学生个人等,是实现综合素质培训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有组织、有计划、有创新的培训机制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制订详细的培训方案。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所开展培训活动进行方案的设计,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其次,精选培训内容。要求教师要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高职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培训,更新培训内容和方法。

(2)完善激励机制。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效果,高职院校及教师应不断完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激励机制。结合贵州省某一高职院校已实施的弹性学分制、劳作教育、校园育人活动的实践现状,在这些活动中均体现了激励制。在公共选修课、劳作教育等课程上,依学生课堂表现给予不同分数的打分;在校园育人活动、创新创业等活动中,依据学生综合表现给予等级评价。

(3)严格监督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是实现职业教育政策目标的有力保证。[1]当前职业教育综合素质中的执行环节监督的缺失是影响综合素质培养实效的原因之一。在其实施过程中重视培训方案的制订,轻视培训过程的执行和监督。主要表现在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不强,监督队伍力量薄弱,未能制定相应的监督标准,监督的形式和方法单一等。为此,严格监督机制要从推动学生群体间的内部监督、强化完善教师及辅导员的外部监督入手,形成内外兼备的监督机制。

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经验总结

从宏观上看,随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开展,高职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从学院团委、系部、班级三个层面积极开展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学院团委负责全面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从各板块活动方案的拟定、活动的指导、监督与测评;系部由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具体负责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的具体活动,发动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的积极作用,并组织做好素质学分的认定、汇总等工作;班主任鼓励、支持班级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相关指导。

从微观上看,高职院校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为依据高职学生特点,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培养建设,并形成思想道德建设、职业素养培育、行为养成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身心健康拓展、人文素养延伸六大模块。由此,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经验总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以深化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内涵为起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大国工匠为目标,走产学相结合道路。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此,要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德艺双馨技能型人才。一方面,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化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明确办学理念,瞄准目标定位。另一方面,坚持内涵发展道路。激发学生参与的活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实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最终实现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量变过程引发学生综合素质高效提升的质变跨越突破的目标,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2]

(2)以提高高职学生有效参与度为关键。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度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即端正参与的动机,创新参与的方式,增加参与的内容,增强参与的能力,总结参与的经验并最终构建学生有效参与的长效机制。并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不增加学生负担为前提,切实保障学生對综合素质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只有真正落实学生有效参与,才能将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扎实推进。

(3)以完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模块结构为基础。高职院校应逐步完善综合素质中的思想道德建设、职业素养培育、行为养成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身心健康拓展、人文素养延伸六大板块。通过六大模块活动的优化、合理设置模块结构,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第一,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优化素质模块结构。以专业特点和课程目标为参考,结合学生实际,对素质模块结构进行统筹安排,在时间安排上有松有紧,在内容选择上实现多样化,在参与能力要求上拉开层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第二,不仅注重模块结构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而且也着重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最终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思想品质好的优秀学生。

(4)以实现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科学化为保障。针对当前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单一,学生疲劳应付、积极性不高的的问题,本文建议评价方式应坚持多样化、科学化、人性化。在结合实践案例、结合调研数据进行量的探索时,也应该根据参与的活动的层次、取得成绩进行质的考量。坚持阶段性考评与综合性考评相结合,坚持把校内评价和企业评价结合起来,坚持任课教师考评与班主任、辅导员考评相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提高参与热情,鼓励、提倡或制止相应行为。

能力和综合素质篇8

【关键词】军校学员 综合素质 培养

军队院校是军队基层干部的摇篮。军队院校毕业学员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员个人的成长进步,更关系到部队的全面建设和战斗力的生成与提高。因此,探索军校学员综合素质的基本构成和培养规律,认清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

1.学员综合素质构成要素

为了提高学员培养的针对性,学院将学员综合素质结构分解为思想政治、军事基础、科学文化、领导管理、专业业务、身体心理等6个要素。其中,思想政治、军事基础、科学文化、领导管理、身体心理等5个要素对于“合训”、“技术”两个专业的要求基本相同。专业业务要素,是两类专业区分度最大的要素。合训专业,主要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和科研学术能力,达到普通本科教育的学术水平,在此基础上,为适应后续分流教学需要,安排了必要的装备知识学习,使其具备一定的装备素养和装备技术能力;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专业基础能力、装备保障能力、专业组训能力、科研学术能力,针对毕业学员组训能力和参谋业务偏弱的问题,加强组训能力、参谋业务的培养。

2.学员综合素质生成的基本规律

要想保证学员综合素质培养质量,必须探索军校学员培养的基本规律,把握军校学员培养的基本规律,以提升学员综合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总体来说,学员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规律体现在几个方面:

2.1学员综合素质生成的时间规律性

军校学员在校四年期间,其综合素质的生成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刚入学,学员主要是完成由青年学生或普通士兵向一名合格军校学员的转变。军校学员首先是一名军人,尤其对于地方高中入学的学员来说,这一转变尤为重要和明显。在这一阶段,一般是由军事教研室对其进行军事基础科目的教学,军事教员良好的形象、素质以及对教学标准的把握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对于课下训练来说,主要组织者就是学员旅干部,因此教员和学员旅干部必须密切配合。同理,对于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政治教员的教学,也离不开学员旅干部的日常教育。进入第二学年以后,学员基本适应了军校的生活,会进入到军事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学年是学员军人意识和作风形成的关键阶段,尤其需要引起教员和学员旅干部的注意。在第三学年,学员基本上适应了军校的学习、训练和生活,对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比较熟悉,思想趋于活跃,自主意识增强,同时因为专业课程的增加,人员也更加分散。在这一阶段是打造学员专业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关键阶段。第四学年是学员综合素质的整合提升阶段,在前三年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军事、思想素质都应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最终达到一名合格毕业学员的标准。

2.2学员综合素质生成的内容规律性

前面已经提到,思想政治素质是首要的,是贯彻学员培养全程的,它在学员培养工作起统揽全局、贯穿始终的作用。从学员在校期间来看,思想政治课程贯穿始终,学员旅负责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覆盖全程。军校学员除了要在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素质等方面要达到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的水准以外,还必须参加大量的军政学习和训练,严肃、紧张的学习和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和锻炼学员的身心素质,同时对学员身心素质的可塑性也是一个检验。军校学员虽然姓军,但是其科学文化素质必须达到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的水平,同时科学文化知识也是专业课程和军事课程的前提和基础。专业业务素质是学员的饭碗,是学员在部队发挥特色作用的必备素质,也是学员能够在本专业领域成长进步的先决条件。现在的学员是将来的干部,担负着管好部队带好兵的职责,一定的领导管理能力不可或缺。总的来说:政治思想、身体心理贯穿全程,军事基础特色鲜明,科学文化学习之基,专业业务看家本领。

2.3学员综合素质生成的主导规律性

军校学员的培养工作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程教学,二是课程教学以外。课程教学主要由教学系(部)负责,由教员主导;课程教学以外由学员旅负责,由学员旅管理干部主导。从我院学员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室的教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员的基础课程教学,主要由我院基础部负责,教授学员政治思想、军事基础、科学文化和领导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二是学员的专业课程教学,主要由我院的各专业系负责,教授和相应专业学员有关的武器装备操作、保养、维修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形象来说,基础部是负责锻造刀身,而专业系主要是负责磨砺刀尖。但是课程教学,传授学员的是知识和理论,要想将知识和理论转化成能力还需要一个过程。学员旅的管理模式,紧贴基层、靠近部队,管理教育工作贯穿全程,这样学员在课程上学习的政治思想、领导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就会学以致用。学员旅负责学员日常的军事体能、技能的训练,又可以将军事基础知识和理论不断的巩固和提高。

3.学员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员综合素质构成确定的过程中,基本情况是立足于c部队的实际需要和学员的长远发展,主要由学员培养单位自定。这种学员综合素质构成的确定模式,从一开始就将学员排除在外。学员的培养和在流水线上生产的商品不同,他们既有军校学员的共同特征,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素质差异和思想差异。将不同学员用同一个模子进行塑造,虽然可以保证学员培养的标准化,更有助于进行质量控制,但是在给学员“磨棱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和学员个体差异产生冲突。因此,无论是从学员综合素质培养的“入口”,还是从学员综合素质培养的“出口”来说,都应将学员的个体差异和诉求考虑在内。

4.加强学员综合素质培养的建议

上一篇: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范文 下一篇:插花花材的处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