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培育范文

时间:2023-03-02 01:13:11

能力培育

能力培育范文第1篇

一、明确培育核心能力的基本理念――战略意图

根据Prahlad的观点,战略意图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可以持续组织关注机遇的注意力(包括每一位管理者和员工的注意力)。战略意图是企业取得竞争领先地位的雄心,是企业进行战略规划所依据的准则,也是实现雄心而进行的积极管理的态度。战略意图使组织的注意力集中于成功的关键要素(即明确企业所要抓住的成功本质或要害),并以成功关键要素为基础结合竞争因素和企业自身情况确定竞争突破点。战略意图可以指导资源配置,激发组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且使企业具有创造力。事实上,战略意图使企业资源与企业雄心并不相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和发挥创造力以弥补二者的差距。在企业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战略意图始终是决策的理念。

如上所述,企业的战略意图包括竞争领先意图、竞争突破意图和资源配置意图三要素,核心能力的培育与这三者密切相关。竞争领先意图促使企业培育作为竞争优势源泉的核心能力,推动企业把培育核心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竞争突破意图往往要打破产业原来的竞争规则或者突出关键成功要素,它通过决定竞争战略的基本方向产生对培育核心能力的影响作用。资源配置的意图则决定了培育核心能力过程中内外部资源整合的方向和力度。由于战略意图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可以延续组织的注意力,使得企业的组织注意力能够长期集中于核心能力的培育,从而有助于核心能力的形成(因为核心能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战略意图是核心能力培育的基本理念,确立战略意图是培育核心能力的起点。

二、确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方向――竞争战略

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要培育产生什么样的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取决于企业竞争战略。不同的竞争战略决定培育产生不同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成本领先竞争战略决定了要培育的是能够提供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差异化竞争战略决定了要培育的是能够提供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因此,核心能力是有方向的,它应当与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相一致。成本领先竞争战略通过建立和维持驱动成本领先要素的有效、持久性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差异化竞争战略通过建立和维持驱动差异领先要素的有效、持久性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些驱动要素的有效、持久性是由核心能力的独特性、难以替代性、不可交易性决定的。核心能力与竞争战略应当具有同一方向,否则核心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

三、选择核心竞争能力培育的关键环节――战略环节

核心竞争能力主要是围绕战略环节进行培育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首先要正确选择战略环节。之所以存在战略环节是因为在企业各个价值链环节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能创造出同等的价值,只有某些能够创造出企业更大的价值的特定的环节,能够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特定环节,才被称之为战略环节。战略环节的确定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

成功关键要素。不同行业其自身的特点不同决定了其成功的关键要素不同。如时装行业重在产品设计与营销,煤炭行业重在资源的开采、生产,化工行业重在生产制造,饮食行业重在营销。竞争形势和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环节。企业为了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避免与竞争对手进行无差异的残酷竞争,所以企业战略环节的确定与建立,也应该充分考虑竞争形势和竞争对手的情况。

企业自身的条件与优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已形成的竞争优势环节,是企业确定战略环节的重点。IBM公司已经形成的全球性的销售组织、维修服务体系及其高信誉是其优势,因而该企业以此为战略环节。

企业的竞争战略。企业战略环节的确定自然应先考虑其竞争战略的选择,如果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是成本领先战略,那就应该把战略环节确立在影响产品成本的关键环节;如果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是产品差异战略,则应该把战略环节确立在影响产品差异的关键环节。

战略环节确定以后,核心能力的培育转向核心技术的开发,而核心技术开发和资源的配置将围绕战略环节进行,并且价值链其他环节也都应当与战略环节密切协调。

四、核心竞争能力培育的核心――核心技术

按照Prahlad和Hamel的观点,核心产品是核心能力的物质表现,而核心技术又是形成核心产品的关键,有了核心技术才能够形成核心产品。尽管核心能力是一种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围绕核心技术培育起来的能力,如果没有核心技术,核心能力就没有了核心,没有了实质性内容。核心技术可以包括技术专利、创新制造工艺及独特营销技能等,不断努力地开发或获取特定的技术与技巧,组织能力才具有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核心技术的培育必须与企业战略环节一致,即核心技术主要解决战略环节的关键技术、技能问题。所以核心技术判断的标准不是产品技术本身,而是企业战略环节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才是核心技术、技能。对于一个企业是核心技术,对于另一个企业而言就不一定是核心技术,因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战略环节不一定相同。如果一个企业把营销环节作为战略环节,其核心技术是营销技能,就不一定是产品制造技术。

五、培育核心能力具有独特性、难以替代性和不可交易性――组织能力和企业文化

核心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组织能力,但是不是企业所有的组织能力都可以成为核心能力。只有围绕战略环节和核心技术形成的组织能力才能够成为核心能力,否则只能是一般的组织能力。为了在战略环节上形成核心技术,需要价值链的其他环节进行密切地配合,无论是价值链的基本活动还是价值链的辅助活动都对核心能力的形成有作用。资源的内部整合和资源的外部整合的组织能力对形成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以及对形成最终产品的竞争优势都起着重要作用。正如索尼公司的微型化的组织能力,一方面索尼公司可以把各种技术及其他资源协调利用起来形成微型化技术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把技术部门、生产部门、营销部门的有关人员组织协调起来,将微型化技术成功地应用到最终产品上。可以说,核心技术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组织能力的形成的过程。动态核心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企业依靠组织能力迅速以低成本建立、整合和重构其内外部资源、技能,形成核心技术,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还会不断形成新的核心技术。组织能力使得核心技术具有了独特性、难以替代性和不可交易性,因为核心技术可以被模仿和替代,但是能够迅速以低成本建立、整合和重构其内外部资源、技能形成新的核心技术的组织能力是难以模仿和替代的。在组织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企业文化起到了催化的作用;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对企业员工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并且最终能够形成一个开发、创新核心技术的组织氛围。核心能力的形成对于这种组织氛围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甚至特定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产生特定的核心能力。这就意味着一个企业要想模仿另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需要同时模仿其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具有难以替代性和不可交易性,这就使得组织能力更具有独特性、难以替代性、不可交易性,形成核心能力。

如上所述,核心能力的培育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战略意图和企业战略始终对战略环节、核心技术和组织能力产生着影响作用(见图中虚线):战略环节的选择要符合战略意图和企业战略的要求;核心技术的方向要与战略意图和企业战略方向相一致;组织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的培育也与组织的雄心、战略实施的要求相吻合。

六、核心能力培育的典范――以沃尔玛(Wal-Mart)为例

沃尔玛以成为零售业巨头为战略意图,实行低成本、低价格战略,这就决定了其核心能力的培育方向是低成本核心竞争能力。沃尔玛将“商品采购”作为其战略环节,并几十年围绕这一环节不断开发、培育低成本的核心技术、技能:在20世纪70年代初,沃尔玛应用了交叉作业和电子数据交换两项物流技术。供货商将货物运到配送中心时,沃尔・玛特的价格标签和UPC(统一产品码,UniversalProductCode)已经在供货商那里贴好,货物在配送中心完成从配到送的作业,配送中心配备激光制导的传送带,运送过程激光扫描货物上的条形码,从而能有条不紊地将各种商品装上不同去向的送货卡车。由于配送中心不用存货,每年能节省数百万美元的费用。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通过计算机用EDI不仅将各商店与配送中心连接起来,而且将公司与供应商连接起来,并且最终购买了一颗专用卫星用来传输公司的数据。到1992年配送成本占售额的比重低于3%,而竞争对手则高达3%一5%,为此,沃尔玛每年比竞争对手节省了7.5亿美元的配送支出。更重要的是,经沃尔玛的不懈努力,到20世纪90年代时就已形成了快速反应系统。沃尔玛的供应商凭借计算机的连接,每天都能获取到某种商品的销售额、销量、库存状况、销售预测、建议等情报;不仅如此,沃尔玛还能向供应商提供前100个星期内的销售历史记录,并能跟踪某商品在某市场的销售状况,这些数据按品牌只提供生产该品牌的供应商。供应商的商品从接订单到进商店只需3天,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则可能需要一个月。当然要维持这样快的速度的另一个条件是沃尔玛拥有一个庞大的车队(6,000多辆货车),平均每天发货190,000箱。每辆卡车上都配备一个小型电脑,通过卫星与总部联系,总部可以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得知每一订单货物所在的位置。经过沃尔玛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不懈努力积累了:1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开发采购信息系统和降低成本的技术、技能;2沃尔玛与供应商进行高效率的组织“协调技能”;8沃尔玛内部各环节、部门的高效组织“协调技能”。沃尔玛在这一过程中,坚持“作为顾客的,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商品,并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出售”的经营理念,提倡“每一次我们浪费一块钱,就等于让顾客从口袋内多掏一块钱;而每一次我们替顾客多省一块钱,就等于在竞争中向前迈进一步”的节约精神。

沃尔玛以上述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培育了其具有独特性、难以替代性、不可交易性的核心能力,取得了近20多年来一直保持其行业平均销售收益率两倍的业绩。

能力培育范文第2篇

“渐悟”和“顿悟”本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对影响深远的范畴。慧远在《维摩义记》卷一中指出:“菩萨藏中,所教亦二,一是渐入,二是顿悟。言渐入者,是人过去曾法,中退住小,后还入大。大从小来,谓之为渐”。“言顿悟者,有诸众生,久乘,相应善根,今始见佛,即能入大。大不由小,目之谓顿”,“渐入菩萨,藉浅阶远,顿悟菩萨,一越解大”。渐悟、顿悟是两种修习佛性的不同方法,由于对两者强调不一,曾经形成了中国佛教史上两相对峙的南宗和北宗,即“南顿北渐”之谓。

其实,渐悟和顿悟亦可理解为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主张日积月累、由浅而深的常规之道的是渐悟,表现在修身养性方面即是“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的功夫。道德教育过程中,对伦理道德观念及规范日积月累的教与学,多是循渐悟之道而行的,我们平常所论道德认知,多是从渐悟角度展开的。其实道德认知和一般人类认知一样也还有另外一面,即“顿悟”。

顿悟即习佛上的“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即所谓“一旦豁然贯通”(朱嘉)、“发明本心”(陆九渊)或“反求本心”(熊十力)的功夫等。由佛学而渗透开来的顿悟早已成为我国哲学史、文学及美学史上重要概念。作为一般认识门径的顿悟既与渐悟有很大的区别,也有互补或统一的一面,无论过分强调渐悟,还是过分强调顿悟都是荒谬的。以辩证的眼光不难看出,历史上的“南顿北渐”的宗派之争,有其偏颇各执的一面,同时也可看出现实生活中对于遵循分析思维、循规蹈矩过分强调从而被理性思维缚绑手脚的单纯渐悟的方法论局限性。在中国现存的道德教育中因循理性思维的一般局限,人们多对道德认识“顿悟”的一面视而不见,或者视之为神秘的东西的而予以回避。因此对于道德认知的这一被忽视的侧面予以研讨是当务之急。

顿悟与直觉是相似但并不完全相等的概念。顿悟作为一种认识过程属于直觉的一种,直觉显然还包括在一种道德情境中凭直感立即作出判断的含义,而顿悟似乎更多地强调直觉之前的沉思默想等知情意的酝酿过程。但是直觉和顿悟之间相同的一面显然大于这些意义上的细微不同,本文是从直觉与顿悟相通的一面去进行以下论述的,亦即,本文的“直觉”作为认识的过程、方法和能力,也可称之为顿悟的过程、方法和能力。

二、道德直觉的必要与可能

在道德教育中之所以需要培养道德直觉,首先是因为道德学习过程中运用道德直觉的必要。而这一必要性主要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道德基本概念的意会性质(或自明性)。西方伦理学史上许多人都对这一性质有所揭示。如18世纪的情感派就曾认为人的道德认识与其说是一种经验推理,不如说是依靠人类所固有的道德感(所谓“第6感官”?)而直觉到事物或行为的善恶价值。乔治·爱德华·摩尔(GeorgeEdwardMoore〕?认为,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是“善”,而善是自明而不可推导的。“‘善’是一个单纯的概念,正如‘黄’是一个单纯的概念一样;也正如决不能向一个事先不知道它的人阐明什么是黄一样,你也不能向他阐明什么是善”。人们对善的认识因而只能是直观的,而不是描述性的推导,因为善是自明的,无须借助其它事物或性质来证明,更不能从别的东西中推导出善。我们不能同意善和义务等道德基本范畴是完全自明、拒斥逻辑推导的极端观点,因为这一观点的片面性不仅因为其对立学派的强大存在遭到了实际的揭示,而且这一观点确有走向神秘主义和否认伦理学的科学性的危险。但道德基本概念有其可以诉诸逻辑分析的一面,也有其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直觉性的一面。正因为如此,情感派的摩尔、普里查德到中国陆王学派及所有非理性主义的伦理学家才能有经久不衰的立论依据。正如英国学者波兰尼所指出的“意会知识比言传知识更基本,我们能够知道的比我们能够说出来的东西多,而不依靠言传的了解,我们就什么也说不出来”。道德概念的意会性的存在,决定了通过直觉方式进行道德认知的必要性。除了道德概念必须通过直觉加以理解之外,道德行为所处的情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等也决定了直觉存在的必要性。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道德责任往往是多重复杂同时是相互矛盾的,加上道德情境可能存在的解决问题或履行义务的紧迫性(如救火、救人的情境)根本不容许人去进行复杂的逻辑分析或象功利主义、快乐主义伦理学家所倡导的那样计算结果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或大多数人的幸福。人唯有通过道德直觉进行当机立断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才能获得问题的解决。这里他“以为他的道德观念和直觉地完成的行动仿佛是自明的、当然的、没有疑义的”。

道德直觉既有其道德学习上的必要性,也有其存在和培育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来自于道德学习主体道德智慧的积淀。根据社会遗传理论,每个人都有类的禀赋,千百万年人类的一些社会经验都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实现了社会性遗传,积淀于每一个体的心理。所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在来不及作出合乎逻辑的证明之前道德主体就已然有了先在的道德判断和行动。在心理学“直觉”的解释中,容格所谓“原型”的触动,苛勒所谓“格式塔”的“完形”。实质上都是在一定情境之下,道德个体凭借并调动这些老祖宗的遗产对对象实施迅速观照和会意的结果,除了族类经验,道德学习个体自身的经验也可以以简约、内隐的形式积淀在意识的最深层。就象类的原型和图式起作用时一样,当道德情境刺激之下,人们的这种个体经验积淀也能为人所唤醒,不自觉地作出“非逻辑”(实为“隐逻辑”)的决断,而无论是类或个体道德经验的心理积淀都已成为心理学所证实的一个客观事实。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每一个个体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这些内存的直觉潜能,开发个体的直觉能力?这就不得不把论述的焦点移回到作为人类自身再生产活动的教育过程中来。

三、道德直觉能力的审美培育

关于直觉能力的培育,杰罗姆·S·布鲁纳(JeromeS.Bruner)在《教育过程》?第四章“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中提及6种增进直觉思维的可变因素,即倾向性因素、给某个领域提供各种经验、教学中强调知识的结构、启发式程序、鼓励推测、发展自信和勇气。庞学光在《浅论道德直觉及其培养》则直接提出了培养道德直觉的4种方法(第一,?给学生丰富、系统的道德知识。第二,重视学生道德经验的积累。第三,进行多样化的道德思维训练。第四,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布鲁纳曾指出,诗人和艺术评论家具有“直觉信心”,“需要在没有稳定的意见一致的标准下,着手选择一个形象或者表述一个评论。”教学过程就是要鼓励这种自信和勇气。庞学光也认为“对于道德直觉的培养来说艺术学科具有独特的价值”。他们都对艺术对直觉培养的价值作了不同程度的肯定,视为途径之一。但是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借助外在的艺术过程去培养道德直觉能力。只有使道德教育本身引入审美因素使之成为一种审美范式的德育,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审美的直觉培育功能。本文即是将艺术品及道德教育过程本身的审美因素统一起来论述审美对道德直觉能力的培育的。

审美活动何以能够培养直觉和道德直觉能力,这必须从分析直觉的特征和发生机制入手。首先,关于直觉的瞬时性与情感作用。直觉、道德直觉能在一刹那间“豁然贯通”地把握对象。这就是所谓直觉的瞬时性特征。瞬间性特征与直觉的许多特征和心理机制均有联系,但笔者认为其主要的决定因素是主体的情绪、情感因素,即布鲁纳称谓的“倾向性因素”。“这种倾向性因素对直觉的作用是使直觉倾向于对某个领域而不对别的领域进行直觉思维”,情感作为倾向性因素可使主体对对象作出与主体心理隐性需要和图式相契合的方向性选择,由于情感之中往往有理性的积淀,故有可能直接切入对象的本质,(也有可能导致谬误)。

情感对于直觉除了这种导向作用之外,还有直觉的发动机制。情感虽然不是认知,但它可以为人的认知内驱力提供能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主体的心理活动,从而象高效计算机那样自动将合乎当前问题情境的策略从内存中调出,迅速解决问题。因此,如果说有什么因素能够增进直觉能力,那么首要因素当属情感。审美活动(包括立美活动)被人称之为“情感的体操”,是因为无论是创美过程还是审美过程,都是情感表现和观照过程。审美活动所激起的情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随意联想、想象和幻觉能力,唤醒沉睡的思维网络,在一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对道德教育而言,审美情感不仅对道德认知的对象会产生“赋值”作用,使认识主体有一定直觉的倾向性,??而且利于通过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交流训练提高“移情能力”,在接受道德观念、实施道德判断和行动时迅速“反求本心”,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通感”。

其次,关于直觉的非逻辑性与形象思维。布鲁纳指出:“直觉是指没有明显地依靠个人技巧的分析器官而掌握问题或情境的意义、重要性或结构的行为”。

“没有明显地依靠个人技巧的分析器官”较为准确地揭示了直觉的非逻辑性或非理性特征。“非逻辑性”指主体在直觉对象并未进行自觉的归纳、演绎等理性分析活动。但非逻辑并不是“反逻辑”或“无逻辑”,而是逻辑活动在内隐的不自觉状态。之所以产生这种逻辑的内隐,是由于直觉活动中人是“以形象和概念共同反映事物本质”。直觉活动之所以优于单纯的“概念”思维,是由于形象和概念相互配合、补充、促进形成的合力。“形象比概念灵活、更能在问题情境不明确的情况下发挥创造性探索作用。它能表示概念、说明概念、扩展概念、并能启发创造出新概念”。正是与形象思维相融合,理性思维才显得“盐在水中,有味无痕”起来,因此,能够将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结合的活动将有利于直觉能力的培养,而审美活动恰恰是具备这一特征的典型。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正确地指出,审美判断是单称判断(如“这幅画是美的”),但仍带有普遍性(我觉得美的东西别人也觉得美),这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单称判断(当我说“这酒对于我是快适的”?时,?别人的主观感受未必一定与我同一)。这一矛盾的统一在于“想象力和知解力的自由谐合”。审美判断一方面是感性、个别的,另一方面又是主观、普遍的,超越感性又离不开感性、趋向概念又无明确的概念。正是因为审美活动的感性、理性思维的统一,才有利于主体在思维活动中发挥左右脑的共同优势,实现概念与形象联合的“非逻辑”性或“超逻辑”性。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过分强调分析思维的作用,改造这一范式的出路显然在于实现时道德教育的形象思维嫁接----实践德育的审美模式。

最后,关于直觉的整体性与物我同构。分析思维的特征是主体将对象各细部进行认真观照,由局部而整体,由小到大地认识事物。即“分析思维是以一次前进一步为其特征”。也正是因为思维的开端为局部、为分析,所以其认识事物的整体及本质有一个漫长而不保险的程序(不保险在于整体往往不等于局部相加)。

而直觉思维则相反,?它是“由大而斜?直接抓住整体切入对象的本质从而实现“豁然贯通”的。道德直觉也是如此,道德直觉对道德观念及道德情境的把握也是整体性的、未经分析直接从整体入手的。在道德情境复杂和紧迫的情况下,主体正是凭借这种对情境的直接整体性把握才能迅速作出道德判断并诉诸行动的。

苛勒在其(《猿的智力测验》,1917)中就曾指出,人脑对环境的反应是整体性的,人所认识的对象也是有组织的有机整体,直觉的过程即是主体实现对认识对象的(格式塔)“完形”的过程。因此,直觉可以理解为物我之间的一种同构现象的突然发生,就如柏格森所言的“所谓直觉,就是指那种理智的体验,它使我们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

审美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整体性的“物我同构”。无论是绘画、音乐或文学作品,局部都是为整体服务的,曾经有过罗丹斩去巴尔扎克塑像的手(因为观众的注意力过分集中于那只手,而不是整个雕像)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审美心理的整体性特征也证明,增强道德教育的审美性,不失为一个符合要求的直觉和道德直觉能力的培育方策。

能力培育范文第3篇

突出重点,分清主次,照顾一般,这是上好每一次课所必需的,处理方法也很多。主要包括重点、难点详中有精,综合归纳,引出思考。重点、难点反复强调,加深印象,而在课堂上教师只用几句话总结一般性内容,不作过多解释或只出思考题,下课后让学生根据总结好的知识点作为引导,或以思考题为引线自主学习,从而了解和熟悉这些基本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既突出重点,又照顾到一般,可以很好地解决内容多和时间少之间的矛盾。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到,经过教师细心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对小儿内科的学习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总结、及时改进、课后通过开座谈会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加强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逐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与量。

优化课程结构与设置儿科临床教学任务繁重、课时较多,而且一些内容和内科学、传染病学重复,导致学生学习的负担过重,学习的兴趣降低,接触患者的机会太少,教学效果不佳。但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儿科疾病不是成人疾病的翻版,课程内容有其特殊性和学科特色。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精简教学课时,优化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设置,进行统一整合。儿科临床教学的课程内容和实践,努力做到"源于大纲,高于大纲",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适应医学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发展。理论课的教学,做到突出关键点及难点,大胆整合旧内容,添加新内容,准确、及时地反映最新进展,医学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医务工作者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2]。

丰富教学手段及方法我们一贯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使用多媒体教学,配以相关的视频、动画,使其生动,易于理解、掌握,依托丰富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展开数字化教学,不断提高儿科教学水平,提高临床教学效果。使我们的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知新。加强儿科双语师资的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双语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认真进行选择,不搞一刀切,逐渐提高英语授课的课时,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儿科英语水平。儿科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外语能力的高素质医学生,通过坚持序贯性的双语教学的理念及实践[3],不断提高儿科学双语教学质量。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和国际医学教育日益接轨的今天,开展和加强医学教育双语教学,提高儿科学双语教学质量,培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更高的医疗人才是双语教学的目标。

改革临床见习、实习临床见习是医学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4],在医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改进,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我们采用了阶段教学法。第一阶段,采用病例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拓展思维的目的。例如,问诊,告诉学生问诊是儿科医生最重要的一种诊断工具,应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采取有助于问诊的环境布置、坐姿、身体距离及语调,启发、称赞并鼓励患儿;采用开放式提问,问诊在于仔细倾听和观察,尤其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而非详细记录笔记,满怀同情心的倾听不仅是对患儿及其父母的尊重,其本身也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一种心理治疗措施[5],也是一种最有效的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方法。儿科也称"哑科",患儿不能准确、全面叙述病情,对患儿病情的了解,首先取决于父母的关注度,其次取决于父母的知识水平,更主要取决于儿科医师的细心观察,反复问诊,详细查体。结合具体问题,不仅复习和巩固了已学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阶段,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精选常见疾病,结合典型症状、体征,指定2名学生采集患儿的病史,进行详细、全面的体格检查,分析病情的演变过程,小组的其他学生给予补充。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围绕病例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及时纠正不足之处,改正错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分析病情,最后总结出病例的临床特点,做出详细的临床诊断、需要鉴别的疾病,明确进一步确诊所需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实际工作能力,老师因势利导,与学生共同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推广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进行研究和学习过程,是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以患儿疾病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6]。PBL教学过程可划分成5个阶段:①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说;③收集资料(自学);④论证假说;⑤总结拓展。PBL教学法既加强了学生的基本临床训练,又加强了逻辑推理和整合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改革出科考试模式出科考试以多站考试的模式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培养临床技能。多站考试包括:①采集病史;②体格检查;③辅助检查;④病历书写;⑤提问答辩。要求学生努力做到: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突重点出、思路开阔、融会贯通。儿科疾病具有特殊性,许多疾病具有年龄特点。儿科疾病病种多、病情进展快,临床表现多样,病人不能主诉病情,通过实践和考试,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全面考虑问题,给予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出科考核的目的是督促学习,发现问题,明确努力方向。知道要进行出科考试,学生们会有一些压力,促使他们认真对待,竭尽全力完成儿科实习任务。考核后,进行集中分析、讲解,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充实自己。出科考核对今后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及树立科研意识为了培养高层次的顶尖的医学科学人才,从开始到结束整个临床教学中,应进行临床能力的训练,避免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首先,在实习阶段,保证充足的病例和丰富的病种,从浅至深,按照循序渐进、系统化的原则进行。鼓励写作: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对于进入临床实习的高年级学生,鼓励他们对于复杂病例进行分析、综述,并且创造机会参加病历分享及讨论,逐渐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语言的概述和表达能力。树立科研的意识:通过介绍最近的研究现状,使学生树立科研意识,为未来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p#分页标题#e#

能力培育范文第4篇

对于初中生来说,兴趣的培养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前提。教师要特别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创造热情。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我们必须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因此努力创设语境, 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语言、学会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如:在进行语言功能项目“打电话”这一教学内容时,学生对用英语打电话很感兴趣,教师就应给学生创设多种不同的语境进行交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开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造兴趣。

2、通过转换角色,培养创造热情

为了使英语课堂更生动形象,使所学内容更贴近多姿多彩的生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的转换,使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表述教材、活化教材,把听说读写的英语基本功与创造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英语课堂教学充满创造活力。如:在进行语言功能项目“指路问路”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问路人、指路人(其中包括警察等角色)。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真实自然地进行对话,个人创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可以任意驰骋,从而使课堂活力得以焕发。关于角色转换,有时也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转换成其他一些角色。不管怎样转换,目的都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说、做,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会学习,会创造的人。

3、通过空间营造,引发创造潜力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保证,因为创造力是教不出来了,只能通过一定的氛围激发、培养出来。我们知道,如果教师声严色厉,学生就会噤若寒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理闭锁,创造潜力难以开拓。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否、敢做。对此,可经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发现,创造.如读完一段文章,教师可这样问:“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等。这样,教师始终处于从旁指点的地位,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实践的地位,易形成浓厚的创造研究氛围。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个见解。教师的评价要带有鼓励性,如“你真会想,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等。这样的评价语言,对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都大有裨益。因此,坚持为学生营造自由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发现,多探索,多实践,才能使课堂教学时处处充满创造的氛围。

4、通过讨论质疑,激活创造思维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基础。学生的质疑是学生创造灵感的闪现,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以此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讨论式、答疑式、辩论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题。学生在讨论、辩论中由于不受约束,因此发言大胆,真抒己见,思维活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去感悟、去综合、去归纳,并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提前给出学生预习提纲,而提纲应符合大纲要求,符合培养目标,带有启发性。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问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保护其积极性。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将自行解决的问题和留存的问题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教师当堂巡视梳理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让学生把自我解决的问题或帮助别人解决的问题大声地讲出来,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将讨论引向深入,从而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良好学习习惯,激活了创造的灵感,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了保证。

5、通过对比归纳,引导求异创新

人的创造力主要是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能使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如在进行“打电话”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复习有关“打电话”的词语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说道“call”,“telephone”,“make a call”。由此可见,学生们把这些词汇来表示同一汉语意思。接着,我问:“这些词汇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为此,学生们把这些词汇分别作了对比和归纳,最后学生们争先发言,说明他们之间的区别:call和telephone在此时都用作动词,而make a call 是一个词组,其中make用作动词,而a call 则是一个可数名词。他们的发言积极踊跃,而且敢于发现和创造。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而且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

能力培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能力;激发教学;实践教学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的学科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与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这种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就无法听懂音乐。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且多变,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丰富、变化、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音乐课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象是骑手们在摇鞭催马;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连贯而均匀,犹如群马奔驰时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跑过了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第25至32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从这几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学会。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对其深入一步的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如今每年的春节晚会,均有很多优秀的歌舞节目,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这些节目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如,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军队进行曲时》时,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踏步,感受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引入,让学生听出“风笛”这件伴奏乐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从生活入手,寻找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作起点的教学方式。

三、在学科综合中,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音乐教学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它包含着唱歌、律动、欣赏、节奏、旋律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而节奏创作、旋律改编、即兴歌舞、创编歌词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感能动作用,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曾听说过这样一句广告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或许压抑了学生许多的创造灵感,他们也只能跟着老师的脚印一步一步走来,不敢有什么大胆的创新。所以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上远远不如国外的学生。教师要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中,不妨在老师的指引下,多让学生创造,多让他们参与,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创造的成功感与喜悦感。在音乐课上,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拓展广阔的教学空间。

能力培育范文第6篇

一、多与同事以外的人交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而有些人的生活圈子过于狭窄。在工作上,除了自己的同事以外,似乎与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很少交往。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下,难免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提出的想法,也仅限于组织里那些大同小异的想法。

而策划人则需要多交同事以外的朋友。与其他行业的人保持联络,除了可以交换情报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想法,扩大思考的范围。在作策划时,别出心裁的点子是不可缺少的,只有经常与不同的人来往,才能拓展眼界。

在与人相识后,还要懂得与人交际的诀窍才能持续交往。自己应懂得如何制造机会。比方说,当五六个人在一起谈话时,你可以找出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互换彼此的背景材料,否则,与他人交往就永远只能是点头之交了。

二、逛街中培养感觉

作为策划人,你应能经常享受逛街之乐,刺激自己的想象力。

逛街的时候,一边逛,一边试着问自己:“为什么会是这样?”并尽可能为自己找到千奇百怪的答案。因为每一种街道都有其时代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可以由此看到它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这算是一种自我磨练,而又不花钱的娱乐了。

除了逛街以外,也别忘了要参观各种店铺,看看各家厂商如何展示新产品,尤其是超级市场。别人宣传、销售的方法,以及顾客的反应,一定能够刺激自己的创意及思考。

购物中心更是不能忽略的,十分有趣的地方。在大规模的购物中心里,每一家商店互相竞争,让消费者来比较、选择,因此,所有的商店无不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取顾客的好感。更进一步地,除了提品服务之外,购物中心可能还会设计有运动中心、喷水池、桌椅等设备,吸引人们前往购物。有的地方更是绞尽脑汁,搭建迷你小舞台,让消费者在购物、休息之余,能得到更多的享受。这种“笼络人心”的方法,也很值得设计师参考、学习。

需要特别指明的是,这里只是以逛街为例来说明培养感觉的一种有效办法,并不是说逛街对每一个策划人都很有意义。我们所说的“逛街”的外延,应该推及到整个生活的舞台。在这丰富多彩的“舞台”上,策划人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去多看、多体验,接触更多的信息,它们或许可以用在未来的策划中,或间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三、订阅三种以上的报纸

对于一般人来说,家里只要订一些关于运动、娱乐性的报纸就可以了,因为单位里已经订有专业性报纸,在单位里也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再偶尔看看电视、杂志,听听广播,似乎就足够了。但是,对策划人来说,应常搜集各种信息,并加以比较。而报纸则是价廉而丰富的信息来源。

策划人家中应订阅三种以上的报纸,这三种分别是:1.一般性报纸。可在全国或地方报纸中任选一种,作为重要新闻的来源。2.经济性报纸。可以了解国际国内的经济动态和经济发展趋势。3.专门性报纸。这些报纸可有助于增进策划人专门的知识。

在阅读时可以随时从认为重要的地方剪下来。剪报是建立个人小型资料库的简单而快速的方法,但首先要对内容进行分类,以防出现混乱。应从自己的工作范围,或是感兴趣的事物上来分界。至于一时无法归类的剪报,就暂放在“其他”部分里,等到足以形成另一具体项目时,再予以归类。对于剪下来的资料,应定时进行整理和细分,淘汰一些不重要的剪报。

四、学习策划的技术

与策划相关的一些专门技术已经分化到许多独立的行业中。这些相关的技术,可与策划工作相配合,所以策划人虽然不必将这些技术全部都学会,也应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在需要帮助时,知道应该去找怎样的人或机构。

与策划相关的专门技术到底有多少呢?日本的策划专家星野匡先生认为,它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信息收集、分析技术。例如:用电脑终端机来检索资料的技术,近年来已确立了其专门地位。又如,调查的专门技术,从设计调查表到采访调查,都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

2.构想设计的技术。策划人应训练自己的构思能力,这也是一种可学习的技术。

3.展现策划案的技术。要想学会执笔写策划书,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不过,对于策划人来说,经常需要把策划案做成策划书。而策划书的文字表现不同于一般的书信或小说,有其专门性的展现的技术。现在,说话的技巧已被视为一种专业,世界各地都经常有关于表达艺术的讲座,美国的大学甚至开了这方面的科系,而策划展现也与说话技巧一样,渐渐成为一门专业技术了。

五、多亲身去体验

任何事情都需要亲身去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地了解它。别人公开发表的活动,惟有实际到现场去看,才能知道那个演出的成功与否,其成功的原因何在,其失败的问题又在哪里。因此,有志于策划的人应注意多多亲身地去体验,体验那种“临场感”。

亲身体验整个活动的过程,可以得知其企划的概要、其主题及目的,此外,还可以观察来宾人数,来宾属何种阶层、活动反应如何,等等。你可以研究它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也可以针对它的缺点,思考解决问题之道。大家甚至还可能学到别人幕后的营运方法。总之,到现场参与活动,不但可以对整个宣传效果作一评估,还能使我们得到很多新的知识。

在实际生活中,参加这类活动的机会是很多的。例如,大型的文艺晚会、新闻会、企业的庆典活动,等等。多参观这种活动,能增长自己的见识,这对于策划人员是很有益的。

亲身体验对于产品策划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产品要用过之后才知道好坏,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浅显道理。

实地去参与活动和使用新产品,都应以愉快的态度去研究其内涵,否则便很难长久持续下去。在实际研究的时候,应注意以下事项:

1.选择好的研究对象。应选择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活动或产品,去实地了解它。

2.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用那个活动的策划人或产品设计师的眼光,来看研究的对象。

3.作记录。仅靠自己的记忆是不够的,应仔细地做笔记或拍照,才能成为有用的资料。

4.转化为策划基础。参观、使用之后,在脑中整理成为有系统的资料,再将这个概念予以构造化,才能成为策划的基础。

六、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策划人员需要很快地找到所需的信息资料,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完、整理好这些资料,从而迅速地针对某个主题提出策划案。因此,策划人的读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必须掌握“跳读”的读书方法,其方法要点如下:1.先了解策划主题,以决定寻找哪一个方面的资料。2.核对手边每本书的目录,看是否合乎需要。3.看完目录以后,如有可用的部分,就跳着看过去,将其中重要处加上记号,并把页数、内容抄在一张小纸上,夹在书页中。这样看完一本书,大致不会超过十五分钟。4.资料的选择和评估。把挑出来的东西比较一下,决定何者可采用,何者可放弃,再从留下来的资料中,区别出好坏。5.先选读好的资料。把做了“好”的记号的部分念一念、然后简单记下。在写下其大略概念的同时,也可加入自己的联想。将真正有用的部分复印下来后,再画线,做眉批,仔细精读。在时间的紧急压迫之下,应使用这种“跳读法”,只看最重要的部分。这是在大量信息中尽快寻找出有效信息的一种好方法。

七、不放弃实践的梦想

能力培育范文第7篇

读———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笛卡尔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所以,要“以读为本”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可先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然后默读全文,找出不懂的地方;最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读,并说说自己的收获。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生解决了疑难,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由此,养成一种好的读书习惯,并将这种好的读书习惯运用于课外实践中去,学生将获益匪浅。《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可见,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背———《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70篇。背,绝不是一种过重的负担,而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途径。小学生记忆力旺盛,通过背来积累大量的精彩段落或篇章,可以充分库存语言,并从中领悟体会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用句、表达方法等,对培养语文能力有百益无一害。当然,教学中除了课文规定背诵的内容外,教师还应把课外读物或课文中的一些生动的句子、好的开头、结尾、优美的语段等,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去背诵,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演———演课本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学生通过亲自演课本剧,对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很有帮助。例如,在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分角色表演被捕时面对反动派士兵的情景,一次演不好,多演一次,直到学生演到满意为止;通过表演,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共产党人和反动派的本质区别:共产党人的人生目的是为了全中国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反动派的人生目的是“为了发财”。课本剧的表演不只拘泥于课堂内,还应充分发动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选一些内容来排演;也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定一些剧目。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学中要安排大量时间,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口语实践中反复经历、体会,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机敏性,形成好的语言习惯,增强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如到商店买东西,学一学如何与售货员对话,最终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即使学生开始说得不很恰当,也不要紧,因为我们旨在让学生通过无拘无束的口语交流,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的培养,教师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来锻炼学生口语能力。

写作———写作,主要是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学生的思维会更加严密、合理。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基础训练中的习作,具体说明了写作的内容和要求,这种安排,便是学生练笔的好机会。除了这种习作,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练习来增强学生写作能力。为了扩大学生的写作空间,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征文活动,以及编辑班报、校报等,让学生大胆去进行各种写作实践,来培养其能力。

能力培育范文第8篇

1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合作的机会很多,关键是要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为了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我们常创造幼儿合作的机会。如:共同搭积木完成一个建筑,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或采取两人合作或几人一组的体育游戏等。这样,幼儿在活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而需要两人或几人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把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溶进去,这时两人或几人协商的过程,就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我们还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机会,有意识地让幼儿互相帮助,比如你帮我擦擦汗,我帮你换衣服;你看我的书,我玩你的玩具等。这些都属于合作的范畴。尽可能多给幼儿提供自由活动时间和自由,而自己仅作为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与同伴交流,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幼儿。让他们与同伴自由交流协商,分配角色,并达到友好的合作。

2掌握必要的合作技巧与方法

幼儿可能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而语言能较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求和愿望,能更好的与人沟通,更好的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老师应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求、愿望,用语言解决各种矛盾。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应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反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另外学会分享,学会欣赏他人长处也是非常必要的。

3提供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让幼儿自己选择合作者

为幼儿提供感兴趣的活动是为了引起幼儿参与合作的愿望,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并从中找到自己参与合作的乐趣,从而增强交流、分工与合作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发现:幼儿进行自发性的合作活动时要比教师安排好的合作活动更投入。在自发性的合作活动中,参与活动的幼儿都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言行,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自觉地与同伴互相协商,分工合作,遇到了困难也能勇敢地面对,并商讨解决。而在老师安排好的游戏活动中,他们在合作时,有的幼儿表现得漠不关心,有的幼儿虽然在合作,但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放弃了。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并让幼儿自己选择合作伙伴,也是幼儿积极参加合作性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4让幼儿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大多遇到纠纷时不会很好的解决,不是告状就是吵闹。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问题。可以采取加入游戏活动的方式共同商讨解决办法;或采取大家都赞同的方式来解决;或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来提醒幼儿该怎样解决。这样,幼儿在协商的过程中学会了谦让、谅解等交往合作技能,懂得与人合作要友善、谦让、团结、互助,克服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社会交往合作的行为。使幼儿获得了与同伴合作时如何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为进一步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会继续产生合作的需要,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这时,教师让幼儿体会合作成功的快乐情绪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1)成果展示法如:展示幼儿的合作作品,让幼儿欣赏到合作后的成果,产生愉快情绪。(2)表扬法,表扬合作顺利的幼儿,让他们讲一讲是怎样做的对他们的好的合作方式给予表扬。老师的赞赏对他们是一个促进。(3)激励法,对合作中有冲突的幼儿要给予指导和激励使他们也产生积极情绪。

能力培育范文第9篇

(1)柔性特征分析。柔性是一种质量属性,企业财务的柔性能力主要指企业在多变的环境中,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水平,对原有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发掘新资源,使企业可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财务的柔性能力主要是根据动荡的经济环境中提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尽可能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它主要由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排解能力构成。这三种能力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例如财务控制、财务预警等方面。企业财务的柔性能力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的重要保证,还可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企业财务的柔性能力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2)不可交易性特征分析。企业财务能力是企业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摸索获得的,企业财务能力与企业是相互陪伴着成长的,每个企业都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企业财务能力。企业财务能力是无形的,是企业在逐步强大中自动形成的,人们可以感受的到,但是却无法像普通货物一样去交易,即使得到了交易,也未必适合其他的企业。因此,企业财务能力不可以用来交易。

(3)动态性特征分析。企业财务能力伴随着企业成长,需要根据企业每一个时期的实际情况,对先前的财务能力继承的同时,还要有所改进,具有动态的特征。企业只有处于不停地继承与改进这种动态模式下,才可以使企业更加强大,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二、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培育途径的探讨

(1)实施战略财务管理,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取得一定的优势,并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何为战略财务管理,就是财务与战略相结合,它是由企业财务决策者制定的,它指引了企业未来财务的方向,并且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企业更需要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的特色财务能力。增强财务能力的财务战略主要是依靠差异化财务战略,财务管理水平的差异,体现了不同企业财务能力的差异性。战略财务管理不仅需要具备财务的理念,还应具有战略的思想。战略财务管理的目的使财务能力得到最大的应用,促进企业得到更优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实施财务资源配置,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财务资源是企业资源的一个重要分支,财务资源包括企业的原有资金以及企业在资金运用中逐渐形成的财务管理体系。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组成了财务资源,这些财物资源都是财物能力的基础和重要。财务资源配置简单地说就是分配资金,财务资源配置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资金越来越多。财务资源配置主要分为融资中的资源配置以及投资中的资源配置。财务资源配置需要财务人员根据企业各个时段的实际情况,灵活改变决策。

(3)实施财务整合,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财务资源整合,包括财务管理目标导向的整合、财务组织机构和职能的整合等。财务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监查和控制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财务制度体系,使企业的财务能力得到提升,使企业更具竞争力,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在财务整合过程中,企业应该牢牢根据以上目标,尽最大可能实现并购的整合和协同效应。财务整合是扩大企业规模的一个方法,也是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并购方对被并购方财务管理不合理问题进行诊断和提高的一个过程。有效的财务整合可以提升企业的财务能力,还可以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实施财务预警,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财务预警系统,顾名思义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出企业未来可能出现的财政危机。商场如战场,瞬息万变,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财务危机,如果企业不能顺利的避免,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危机,陷入困境。因此,实施财务预警可以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并且有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对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5)实施足够现金流动,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定会有大量的现金流动,经营越好的企业,现金流动量也会越大,经营越好的企业优势越大,由于现金流动充足,发展前景会更好,反之,则企业前景黯淡。目前,想要企业可以更好地生存,必须遵循以下条件:一是企业拥有足够数量的现金。二是企业拥有一定的现金存量。三是现金净流量为正数。实施足够现金流的财务战略,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6)实施财务信息化,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财务信息化,就是财务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流程重组,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财务组织模式。建设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为运用技术,提高治理财务的水平、使业务流程更加顺畅和加强对价值流的监控。

想要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强企业处理财务的能力,实施战略财务管理、财务资源配置、财务整合、财务预警、足够现金流动、财务信息化和实施财务创新,最终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管理部门只有对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有一定的了解,才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制定出相关的管理条例,培育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

能力培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领导力培育 领导力开发 学习型领导 全员领导力

领导既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领导就是要创造一种方式,让人们致力于做出杰出的事情(艾伦-基思)。从领导的功能上看,领导是一项功能(而非某个具体的职位),其目的在于激励和释放组织内员工的工作潜能。企业公司领导力培育与提升策略包括领导能力模式选择、领导力培育系统开发、团队领导力培育以及全员领导力建设等内容。

一、制定与公司战略相一致的领导力发展规划,构建适合企业公司领导能力模式

构建适合公司自身的领导力开发模式,是公司领导力培育的基础和关键。不同的公司有其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由此决定了其不同的领导能力模式。如通用电气(GE)在整个公司推行“4E”领导能力模式,即所有领导者都应该有充沛的个人精力(Energy)来迎接和应对变革,有能力创造激励(Energizes)别人的环境,有作出艰难决定的决断力和锋芒(Edge),有不断执行(Execute)的能力。摩托罗拉也把这“4E”作为自己领导力模式的一部分,加上了第五个“E”职业道德(Ethical)。

领导力开发模式应该把公司的愿景、倡导等与领导力开发计划有关的要素与实施计划的具体工作联系起来,把驱动公司业绩提升的要素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联系起来,以此确定公司领导素质或领导特征,作为领导人招聘、选拔、绩效评估和晋升的依据,测评现有领导者,从中发现差距和培养的机会,并制定相应的领导力发展规划。

二、选择有效的领导力开发方式,建立领导力发展培训教育系统

领导能力模式和领导发展规划的确定,只是领导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要真正落实领导能力发展规划还必须有效的领导力开发,通过企业自身的领导力发展的培训教育系统来实现和完成。企业公司领导力开发与领导力培训系统从以下方面入手:

实施领导力开发促进计划。企业公司应根据自己领导人才的稀缺状况有计划地制定领导力开发促进计划,确定接受领导力培训的流程,开发针对不同层级的领导力培训的课程体系。

领导者兼任教师、行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辅导。领导者兼任领导力培训教师,既能保证公司的高级领导人始终参与领导力开发过程,同时又有利于完善领导观念和磨练领导技能。

三、造就学习型领导团队,培育高效领导团队决策力

领导者个体必须融于领导者团队中,才能产生领导团队的合力,进而形成高效的领导团队。公司高效领导团队具备以下特征:整体上价值导向一致,注重领导团队整体创造力;领导团队成员能力互补,注重领导团队的学习;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决策信息的透明度高;领导团队的高效决策机制,良好的冲突解决机制;领导团队整体的反应速度快。

建立学习型领导团队是培育高效领导团队的重要途径。首先是领导团队之间的相互学习。领导团队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领导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和整体领导技能。其次是领导者个体的终身学习。

因此,高效的领导团队应该有其高效的决策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企业公司应该对不同的决策机制进行一个有序的分类,以此提高实际工作中的决策效率。必须指出,在一个充满信任环境的领导团队中,以信任为基础的冲突的解决除增加领导团队的凝聚力和忠诚度外,还有利于增加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进而有利于避免或减少由个别领导引起的集体跳槽行为发生。

四、倡导全面领导力建设理念,实施全员领导力建设策略

领导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行为层次,这是指领导者日常的行为举止,对部属产生的影响。第二层次是管理层次,随着组织的扩大,中高层领导者难以用行为举止层次的领导力进行领导,必须需要管理层次的方法来搭配。第三,最高层次的领导力是战略层次。因此领导力的开发不仅涉及到组织的高层管理者,而且是针对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全面领导力的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全面领导力原则。全面领导力建设包括行为层次领导力、管理层次领导力与战略层次领导力的建设,而就每一层的领导力建设而言,还包括领导者的领导品质、领导风格、领导行为和领导技能等基本内容。

第二,全员参与原则。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与想象力,以期全力以赴,共同完成组织目标。

第三,员工的自我领导原则。强调员工的自我开发与管理,要让每个员工通过日常工作与生活经验培养而获得领导能力,使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领导。对于员工的领导力培育来说,主要是实现自我潜能的激发与自我能力的开发,使每个员工形成一种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的动力,以及对组织目标充满激情,自觉自愿地全身心工作,不断地去实现与超越自我目标。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库泽斯:领导力[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2]戴维・多特利奇:应变领导力[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3]理查德・达夫特:领导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上一篇:网络监管范文 下一篇:基层医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