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6:21:24

能力教育论文

能力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对于即将步入教师行列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教学反思尤为重要。首先,通过反思能促使实习生在教学方面有所提高。叶澜(2001)和姜勇(2004)均指出:职前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既需要课堂中理论的灌输,须要通过教学实践将其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教学反思是联系理论与实践,促进教师个人知识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次,通过反思会促使实习教师在经验方面有所增长。进入实习学校之前,大多数实习生缺乏教学经验,学生须要有效地利用宝贵的实地接触教学的机会,通过反思最大限度地利用获取的教学经验,汲取富有创新意义的智慧和力量。最后,通过反思可以促进实习生的专业化发展。师范教育是职前教育阶段,应届毕业生进行教育实习是为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做准备,是教师教育的一部分。只有使实习生尽早进入角色,培养其自我反思能力,使其自我察觉能力和自我反省水平得以提高,才能进行自我教育,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教学反思方法主要包括:录像反思法、教学反馈反思法、行动研究反思法、课堂观摩反思法、教学日记反思法、讨论探究反思法等。本研究中主要应用的方法有课堂观摩反思法、教学日记反思法和讨论探究反思法。其中,课堂观摩反思法可以从上课教师的体态语态、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效果以及教学可行性进行反思,教师本人对他们在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反思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教学日记反思法就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实践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于笔端而实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师的反思日记的内容涉猎应十分广泛,既可涉及到专业自我方面,如个人的生活经历,与他人的对话等;有关教学方面的,如记录自己在课堂上的成功之举,及时捕捉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瞬间灵感,或对课堂上的疏漏失误之处进行回顾,梳理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可吸取的教训。

二、教育实习三个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反思能力发展记录

本研究通过对7名在小学二年级进行教育实习的实习生进行观察与访谈,分析这些实习生的实习日记(包含其课堂观摩反思和讨论探究记录等),发现教学反思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一)实习初期———反思能力初步发展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第一周到第四周的教学反思主要体现在听课反思和作业批改反思两个方面。实习初期,实习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接触以听课为主,通过听课可以学习指导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观摩和了解学生。该阶段须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观摩指导教师的课堂授课过程,为自己走上讲台作好准备。通过对听课后进行反思的实习生进行访谈,发现实习生的反思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教学内容方面:实习生发现优秀的课例在知识的传授方面会有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遵循“引出新知———呈现新知———操练新知———巩固新知”的过程,每一节课都要围绕一到两个知识点展开,该知识点则为本课的重点。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教学已经不适应当今的课堂,尤其是小学阶段,英语学习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因此,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游戏的设定。然而课堂上并不是游戏越多越好,课堂上的游戏要既有趣又能与所学的知识点衔接。第三,在与学生的互动方面:课堂教学中有“热身”这一环节,它能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在课堂上,教师语言的运用,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的运用也十分重要。若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直以平缓无变化的语速讲课,学生易产生疲惫心理,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学生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批改是重要的教学活动,通过作业批改能检测出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实习初期,对于实习教师来说,作业批改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刚刚实习的学生不适应这么多的作业量,只想尽快地完成指导教师任务,对于练习册中出现了哪些题、考察了哪些知识点,缺乏了解和探究。但以速度为前提的作业批阅方式不会增加教学经验。经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实习生逐渐认识到:通过作业批改,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作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有的学生丢三落四,反映的是粗心大意;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的题错的多,反映的是基础知识不牢固等等。同时,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写评语,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

(二)实习中期———反思能力迅速发展通过听课和作业批改,实习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掌握了一些教学技巧,在实习的第五至八周,实习生的反思进入下一阶段———发展阶段,即通过对优秀教案的反思和对习题课的反思,逐步深入课堂。反思教案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课程质量的有效手段。对教案进行反思和再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很好地改善了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教案不仅是教师对授课重难点、授课过程的基本把握,也是对教学的设计,教案优秀与否直接影响整堂课的课堂效果。通过反思教案,能够反思整堂课的预期效果。教案中除了教学环节设计,还应记载授课的预期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反应等。然而,教学是一个不可完全预测的过程,只有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并以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思考问题,才能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因素,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习题课是对知识查缺补漏、巩固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习题课可能是枯燥乏味的。这就要求教师处理习题课不能仅遵循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多做题”授课模式,而应积极创新。通过习题课的讲解,实习教师作了如下反思:第一,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教师不仅要关注讲课,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同时,讲解的知识点应该以课本为主,不要一个知识点拓展很多,学生由于年龄因素,单位时间内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受限。第二,讲解时应该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三,习题课应该创新,应该达到既巩固了知识点又在娱乐轻松的氛围内完成。

(三)实习末期———反思能力逐渐成熟在实习的第九周之后,实习生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对教材和学生有初步了解,课堂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后,反思能力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通过对实习教师的观察发现,在第一次进行授课时,由于紧张,原本设计的一些有亮点的环节没有展示出来,学生的反应也不热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两节课之后,实习教师主动反思,逐渐意识到每个班级孩子的程度不同、特点不同,应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习教师增加了热身环节,让学生随着歌曲做动作,但是热闹过后发现课堂纪律出现了问题;该实习教师又在反思后想出解决办法:在课堂上提出一条规定,当喊出口号“1、2、3,收”时,学生立刻坐好,安静下来;实行过程中,学生对指令不熟悉,无法配合,实习教师反思后发现指令须要多次练习。通过实习过程的反思,实习教师发现:对自尊心、荣誉感都很强的儿童来说,竞赛的形式能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情绪高涨,学得主动、记得牢固。

三、结论

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教师只有不断对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的运用方法、教学各阶段的实际效果开展自我反思,才能产生研究和探究的动力,才能吸收新理念、掌握新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自身职业发展。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教学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学反思也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来探究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使教学能力在反思中不断发展和进步。

能力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是大学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学生首要的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因此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应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大学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主性,大学里许多时间是自己支配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提纲挈领式的,而课后时间则是留给学生思考、领会、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的。二是专业性,大学学习围绕着专业方向展开,在基础知识之上更加注重某一专业,是一种高层次的专业学习。三是广泛性,大学学习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渠道吸收知识,不仅学习专业知识,也可靠广泛的兴趣去探求本专业之外的知识。四是创造性,大学学习中许多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或者根本没有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开拓思维,展开想象去寻求答案。在日常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知识、经验的传授,学生往往更重视知识的吸收,即认知本身,而对非认知因素重视不够。学生能在学校学到知识、思考一些问题,但一般都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思考、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何让学生更会学习、更会思考呢?这就是学会学习。前一个学习是指学习的学习,也称元学习。元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知识、经验获取),还是一个情意的展现过程。这个展现过程既包含着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意志等的体现,还包含着教师、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投入程度,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感召力、感染力等,这些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个情意的展现过程,就是非认知能力作用的体现过程。在入学教育中,重视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坚定学习意志,在此基础上培养专业兴趣,使学生的思想在千锤百炼中逐步得到转变,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大学生修养

在大学生入学教育过程中,会涉及大学学习、大学生活、大学学涯规划、大学生心理调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会对大学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变。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大学生道理都很明白,但践行起来却很难;把事情一次、两次做好容易,但坚持做下来并逐步形成好的习惯却很难;好习惯养成不易,坏习惯改掉也很难。这些都是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重视认知层面,而忽视了非认知层面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对学生的教育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来,最后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在校园里一方面经常遇到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的现象,没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另一方面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坐姿不端正等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大学生形象。更有甚者,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白天昏睡、夜晚精神,不仅耽误了学业,更损坏了自己的健康,让人痛心疾首!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入学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大学生修养的培养,从点滴小处着眼,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意识、注重营造温馨宿舍氛围,学会换位主动关心他人,开展经常性的体育锻炼等等。

让学生明白意志需要锤炼,情感需要陶冶,兴趣需要培养,信念需要建树,态度需要端正,习惯需要养成,行为需要独慎。这都是修养,大学生一旦认识到修养的重要性并坚持下来,渐渐养成了习惯,将受益终身!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大学生说的一段话:“如果一个人像参天大树一样挺拔、坚强,那么即便他不去憧憬温暖的春天,春天也会把绿色带到他的身边;反之,如果一颗稚嫩的树苗只知道展望未来,只知道歌颂自己的理想和兴趣,而不知道锻炼自己的身躯和意志以迎接寒冬的考验,那么等春天真的来时他恐怕也无福消受了。”大学生思想教育也一样,如果只是流于形式而不能真正深入到学生心里,并且真正付诸实施,落实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那么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只能是浅显和表面化的。理想和计划如果不能有效执行,只能是空想;兴趣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意志作支撑,只能是爱好而不能成为取得成功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入学教育中坚持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逐渐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这将是学生受益终生的财富,将为大学生日后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能力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我们就要将成语特点和幼儿语言特点结合起来,从而找出适应性。成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式简洁而内涵精辟,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凝聚了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可以称之为汉语词汇系统中一座璀璨的宝库。汉语成语是幼儿从事汉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基础和难以替代的资源。除此以外,汉语成语继承了华夏民族优良的传统与智慧,在汉语教学中地位突出,是多年来语文测试中的必考科目。分析成语特点我们不难找出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之间相契合的因素。

一是简单的契合。幼儿这一发育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其思维简单、生性好动且好奇心强。但理解表达能力欠缺,对于意图倾向的表述往往只言片语,表达不全面、不完整。但幼儿期是口语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是口语学习最关键的阶段。幼儿的语言发展由于受生理机制成熟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双重制约,连篇累牍的复杂句式难以让幼儿理解消化。要强化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只有通过一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媒介才能完成幼儿语言表达培训的这一个阶段。成语语式简洁的特点正好契合了幼儿的发音要求,使得幼儿简单的思维能够通过成语简洁的语式表达出来,从形式上易于被幼儿接受。

二是趣味的契合。幼儿学习自主性差,多是由于好奇心或趣味性促动其进行简单意识的学习,而这种简单意识的学习也是经历由简到难的过程。常换常新的趣味性是引导幼儿坚持学习,进而促进语言能力发育的主要动力。汉语成语有许多故事情节或成语出处故事,具有情节生动、语言幽默、富有幻想的基本特点,因此通过满足幼儿猎奇心理达到进行教育的目的,比空洞乏味的文字学习更能够引发幼儿的心理共鸣,所以能够得到幼儿的喜爱。同时,幼儿有逞强好胜的心理,期望有成就感和受到赞誉,把所学成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得到老师的赞赏后,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浓厚兴趣。只因为成语具有语式简洁、趣味性强的特点恰好契合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好奇心理强的特性,因此将趣味成语应用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上,更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趣味成语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任何好的教学理念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都必须采取恰当的方法,趣味成语教育也不例外。因此细致研究将趣味成语教学应用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方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把握住如何将成语中的趣味转化为幼儿学习的兴趣,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总结了这样几种方法:即要求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氛围激发兴趣、帮助理解培养兴趣、开拓思维增进兴趣、实践应用延展兴趣。

一是创设氛围激发兴趣。从主观和客观因素上分析,教师为幼儿创设氛围首先是选择教学成语要符合幼儿认知心理和接受能力,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内心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根据幼儿喜欢数字、喜欢故事、喜欢动物等特点,可以选择包含数字的成语,如一心一意、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以一当十等等;可以选择典故成语,如拔苗助长、掩耳盗铃等等;可以选择包含动物的成语,如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叶公好龙等等。其次在教学环境的创设上可以通过创建成语学习角落、开展成语接龙游戏、进行每日一读成语比赛等形式,充分利用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达到成语教育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无论是成语的遴选还是客观环境的营造,主要目的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进行诵读,引导幼儿跟着教师的思维投入到成语学习中。

二是帮助理解培养兴趣。在激发了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后,要注重培养这种兴趣。但由于幼儿思维发育尚处在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认知上,抽象概括和理解表达能力不强,因此,教师要对教授的成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解读,让幼儿理解成语的意义和内涵。在帮助幼儿理解成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故事片、让幼儿模仿表演或复述故事等形式,让幼儿在接受过程中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教师在指导幼儿表演时,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成语故事情节中来。例如在学习掩耳盗铃这一成语时,教师要加强指导,辅导幼儿进行每一步骤的实际表演,让幼儿感觉故事主人翁的可笑,在表演中逐渐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方法,在故事情节的演绎中体验成语内涵,进而培养起浓厚的兴趣。

三是开拓思维增进兴趣。随着幼儿对所学成语理解的加深,逐渐开拓幼儿思维是成语教学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措施。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幼儿绘画构思,采用教学道具等形式,尽可能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极大地开拓幼儿思维。例如让幼儿描绘“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盲人摸象”等成语的画面情景,并在画面整体布局、人物形象上大胆创新发挥。同时给幼儿提供开拓思维的良好氛围,鼓励幼儿通过自主讨论在加深对成语内容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说出与之对应或相近的其他成语,在讨论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成语“百发百中” 时引导幼儿提出一些相对应的成语,像“十全十美”;在学习成语“左摇右摆”时引导幼儿提出一些相对应的成语,像“上蹿下跳”等等,通过引导幼儿思考和发音来增强幼儿成语学习兴趣。

四是实践应用延展兴趣。在幼儿成语掌握成语达到一定数量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将所学的成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不但能够起到及时巩固学习成果的作用,对于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可以随时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来向幼儿发问,例如幼儿在玩耍玩具后随意乱放这一现象,老师可以让幼儿们用成语形容出来,孩子们就会想到“乱七八糟”、“凌乱不堪”或“狼狈不堪”等。过春节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说出一些大家互相问候祝福的成语,如“吉祥如意”、“恭喜发财”或“五谷丰登”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在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让幼儿觉得学习的有用,这样不但能够巩固学过的成语,也积累了一些不知道的成语,实践应用进一步延展了幼儿对成语的学习兴趣和表现兴趣。

三、对趣味成语应用于幼儿语言能力培养上的体会

能力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传统的英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这一情况稍显改善。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甚至“翻转课堂”在某些大学的英语课堂中进行着实践,但并不是主流。这里一方面是有教师个体的原因,即没有参加学习或培训,教学理论和方法没有及时掌握,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客观条件,如班容量大、教学设备跟不上等。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理论和方法不能跟上时代潮流

大学里基本没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进行教学理论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国外的教学理论中引进、学习和借鉴,但引进的教学理论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外语学习者。我国的英语教育还属于单纯的语言学习,忽视了“学以致用”,忽视了社会和就业市场对英语学习者的需求。实践证明,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对于语言的学习与掌握十分重要。缺乏中国特色的英语学习理论,导致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只能学到语言的皮毛,而不是具有文化载体功能的语言。

2.教学内容与社会和就业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大学中的英语教育课程内容呈现出与社会和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忽视社会和就业市场需求及对学生进行就业英语方面的指导,无法满足就业市场对大学英语人才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在授课内容上,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忽略了英语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而单纯将英语作为一种学科知识传授,在注重语法、词汇学习的同时,忽视了大学生听说能力培养,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进而影响了他们在就业市场获得成功。

3.教材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学英语的学习在教材和课程设置上缺乏整体布局和谋划,大学英语教材以综合英语学习和听力英语为主,而忽视了本身作为重要交际工具的英语的运用能力培养,教材单一;无论教材内容多么丰富,也无法弥补教材自身缺乏规范的缺陷。课程的单一性体现在教师注重读和写的能力培养,忽视了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以及英语文化的培养。这就导致大学生只能成为“考试机器”,而难以成为具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人才。

4.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大学英语教育的评价方式主要是期末笔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极为不利。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表现。期末测试的内容以听力、阅读、词汇和写作为主,无法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进行测试;评价方式拘泥于闭卷书面测试,学生无法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评价方式过于强调阶段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发展和进步,极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为“高分”学习,而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忽视了学生对自身学习的反省,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二、坚持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提高大学毕业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007年版《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提高大学毕业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对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应成为英语教育改革的重点。针对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当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授课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几个方面着手,采取相应对策。

1.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提高大学毕业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保障。大学应努力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课程有机结合,对学生的英语知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质等综合培养,课程改革和建设围绕这些方面实施。课程设置要根据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进行统筹安排,确保课程跟上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课程体系要科学合理,确保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这是英语教育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

2.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理论应尽快在教育改革中应用。教学模式的先进与否是影响英语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大学毕业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条件,是大学生英语知识、英语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大学英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由“演员”转变为“导演”。教师应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进大学英语课堂,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转变授课方式

语言的学习不仅在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语言的应用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枯燥、缺乏活力,因此,高效的第二课堂学习等非传统课堂学习应成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助力。多媒体、网络等新型学习手段可以被运用到授课之中,这样既会使得课堂丰富多彩、活泼真实,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原声电影、原版小说等教学材料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话剧、演讲、辩论、英文歌曲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合作精神和竞争精神,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英语、运用英语。这样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一定会为英语课堂带来活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鼓励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进行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英语教育改革成功的必由之路。鼓励大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转变传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状况,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学习方式转变的目标是学生可以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英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学会有效地、高效地进行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强化学习效果。

5.改变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变终结性评估为形成性评估,最大限度地利用评价机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促进英语教育改革的成功和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形成性评估操作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着重考查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在一起,将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力争建立多元化、立体式、交叉式评价体系。在形成性评估操作过程中,将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和活动中的表现、知识运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和评价依据,并参考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合作学习情况和英语水平提高情况等。这种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评价为主线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既具备专业知识,又能运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流沟通的大学生人才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目标和方向。建立适合时代需求和大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也将会是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大学英语教育模式改革的实践,符合新时期对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要求,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直接影响。

能力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存在模式化教学和简单符号化教学的问题。实践证明,模式化和简单符号化教学因其严重忽视了小学生的直觉,妨碍了小学生的自由表达能力,而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课程和进行美术创作的兴趣。因此,学校必须注重创造性教育,通过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训练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其创造能力。

(一)科学把握小学美术教育的创造性特点

创新教育其核心价值就是关注小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小学美术教育由于教学内容广泛而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渗透着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审美教育,并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益的创造性美术设计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根据其本身的想法进行美术创作,使学生用自己创作的作品来表达其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这样可以培养小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个性的表现能力,还可以发现其创作才能,从而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及塑造其独立的人格魅力。

(二)注重学生的美术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小学生只有充分的理解并掌握了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在创新创造方面有所作为。这就要求教师要系统地教授学生美术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要循序渐进,逐步将教学内容引向深入。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一般途径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第一,观察能力训练。教师提供客观事物,由学生观察后提出事物的特点以及创作思路。第二,想象能力训练。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依据自己想法来想象,并创造出有关美术作品。第三,创造能力训练。教师以相关的美术教学材料为基础,在成品和半成品的美术作品上,让学生自由地添加自己的创作痕迹。

二、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美术教育

作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其独持的教育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的把美术和美学知识教授给学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运用启发性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对于美术的认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既由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也由美术教育的阶段、状况和水平所决定。对低年级的学生要注重把以往自由式即兴作画的热情引导到正规学习中去。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兴趣,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盲目地把枯燥、抽象的美术理论或概念强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否则必将大大削弱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无法激发不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以至于影响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关心、信任、尊重学生,注意进行鼓励性评价,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热情,鼓励学生在创作时要标新立异。

(二)拓宽审美教育渠道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教师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教师在课前应该布置学生预习,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当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产生疑惑不解时,教师再给予解决,则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性格和人格。教师应该以博爱、平等和宽容的心态来看待每一个小学生,让小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友爱,有助于培养其自信心,提高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

能力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国内外教育家对养成教育的探索

关于养成教育的思想产生由来已久,并且一贯为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重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把行动、习惯、性格与命运联系在一起;教育家洛克也提出良好德行的练习和养成习惯的具体主张,其思想中的“绅士”教育是和习惯的养成密切相关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思想,陈鹤琴也认为,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其幼儿时期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期,应当特别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由此可见,养成教育成为培养人良好行为的一种重要理论和方式。

(二)陶行知关于养成教育理论的探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核心,而养成教育又始终贯穿于其中。他指出:“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倘若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陶行知从更为广阔的范围论述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陶行知认为,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他生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养成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其目的就是教会幼儿做人。陶行知提出了关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的方法和原则,主要有以下六种:第一,养成教育宜在幼儿期就开始实行,要对幼儿进行及时的教育;第二,养成教育应该遵循“行—知—行”的原则,要使幼儿在实践中和游戏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养成教育需要为幼儿提供一种良好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以使幼儿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第四,养成教育需要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第五,养成教育注重加强和巩固良好行为的训练,以促进幼儿的自我管理;第六,养成教育离不开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合作,家园共育能发挥强大的教育合力的作用。另外,养成教育还具有系统性、阶段性、终身性、基础性、反复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通过严格的管理、规范的行为、长期的践行、外在的培养与自我的内化等多种教育手段,对幼儿的自主能力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幼儿的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

二、幼儿自主能力的涵义及其与养成教育理论的关系

(一)幼儿自主能力的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自主的定义为“自己做主”。基于心理学的视角,自主性是个体个性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指独立性和主动性,即不依赖于他人,能自己主动负责的个性特征。幼儿的自主能力具体是指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带着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并且能够通过独自的探索解决困难,从而在不断尝试中逐渐完成任务,以获得结果的能力。自主能力主要包括独立能力、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是现代人最重要的品质。具有较强自主能力的幼儿能够在性格上保持充分的自由,他们在保持自己判断力和坚持自己想法的前提下与他人合作,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调整自己的活动计划,以幼儿自愿的方式从事游戏和活动。因此,作为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的更高追求和教育目标的重新选择,培养具有自主性的幼儿在当前背景下已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二)养成教育与自主能力的关系

养成教育和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由养成教育的含义可知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提高幼儿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养成良好的自立、自律、自强、自护的行为习惯。自主能力是养成教育内容的基本体现,其实质就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通过运用养成教育理论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正好从概念上强调了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这两个概念的相容性特点,为用养成教育的教育方式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

(三)养成教育对提高幼儿自主能力的作用

自主能力的养成和巩固要比知识的获取重要得多,它是一个人适应并且能够独立于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从而影响幼儿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养成教育理论作为一种传统、持久、符合中国育儿特点的教育方式,其对于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养成教育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和游戏活动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主张将教育建立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使幼儿在自己的不断探索中培养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自主行为习惯。

三、养成教育视角下幼儿自主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基于养成教育理论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个体都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它关系到人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与适应能力,而这一切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和持久的过程。

(一)及早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幼儿自主能力

养成教育理论强调要在幼儿阶段施教,对幼儿及早进行自主能力的培养。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关于及早施教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颜氏家训》中提倡家庭教育要及早实施,勿失时机。陈鹤琴认为教育幼儿应该从小就进行施教,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事待人的方式等都要从小就养成,从小加以训练,以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这样以后可以减少许多问题。由于幼儿在学前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人格特征,因此容易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及时地对幼儿进行自主性的培养,着力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那么幼儿的自主能力和自主行为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注重丰富实践活动,增强幼儿自主意识

陶行知的养成教育理论非常注重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其主张“行是知之始”,因此应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培养和激发幼儿的自主行为的动机,不只是教给幼儿应该怎么做,而是让幼儿自己主动去做。首先,教师应当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新颖有趣的教具。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形象鲜明、生动而又多变的刺激物是幼儿最为感兴趣的,在活动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教具,以吸引幼儿自主活动的欲望。其次,教师还应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游戏,还有看电影、参加活动等,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再次,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注重设置问题情境。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驳问题———再次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幼儿间反复进行讨论,幼儿不断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中,其探索的欲望和程度逐渐加深,答案也就越来越明了清晰。教师通过语言启发,提示幼儿,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和大胆地发言,这种在教师指导下幼儿不断探索的过程,活跃了幼儿的思维,培养了幼儿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等良好习惯,大大增强了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

(三)创设良好自主环境,引导幼儿自主需求

真正的养成教育不在于说教,也不在于对幼儿的强制约束和惩罚。养成教育理论强调环境熏陶,多样和丰富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充分对幼儿的生活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幼儿接受生动形象的教育,养成规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蒙台梭利也指出,对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来说,为其准备一种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教师应当在活动室和休息室内为幼儿创设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的人际环境,从而创设出宽松、使幼儿能够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其次,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幼儿是通过眼看、耳听等感官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的,由于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他们对新奇、动态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不断地丰富和变化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数量的游戏材料,使幼儿有更多和充足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机会。在这种精神和物质上能够给予幼儿充满爱与平等的环境下,幼儿可以感受被同伴和教师所接纳,从而建立自信心,进而帮助幼儿养成自立、自信、自尊和自我约束等良好品质。

(四)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激发幼儿自主动机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天职是“自化化人”,教师应该与幼儿共同生活,做幼儿的朋友,帮助他们在积极的活动上行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行,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其教育幼儿的先决条件和前提不是社会赋予他们的权力所决定,而是要以“自化”的方式引导幼儿,成为幼儿的榜样。教师和家长应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自主行为的榜样和范例。首先,树立家长榜样。父母对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其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家长要在幼儿面前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为幼儿做示范,使幼儿养成自主行为。其次,树立教师榜样。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自主能力培养时,应为人师表,以身示范,加强对幼儿的感染与熏陶,从而达到提高幼儿自主能力的目的。再次,树立同伴榜样。研究表明,群体之间能为幼儿提供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的行为。因此,在平时的养成教育中,应善于发现幼儿在某一方面或行为上的优点和进步,积极表扬,让幼儿有具体模仿的对象和自主行为。

(五)强化巩固自主行为,促进幼儿自主管理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不断强化的结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也提出惩戒方式在降低幼儿错误行为方面的重要性,并且主张应用强化、消退等方式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通过适当合理的奖惩方式促进幼儿自主的产生和巩固。因此,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训练方式,增强幼儿自身的情感体验,磨练幼儿的意志,从而提高幼儿的自主性能力。首先,教育者要对幼儿的动手能力充满信心,鼓励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不断探索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当幼儿在活动中碰到困难和阻碍时不要急于去帮助或者代替幼儿去做,而是让幼儿在自己的逐渐摸索和动手动脑中主动解决问题,为幼儿留下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其次,要注意给予幼儿积极、正面的评价和反馈,针对幼儿的自主进行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和反馈一方面可以对幼儿的自主进行调节,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幼儿继续坚持自己的良好习惯,对幼儿的自主起到强化作用。

(六)注重加强家园合作,完善幼儿自主发展

养成教育强调家庭和幼儿园的相互配合,需要家长的参与。对幼儿自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靠一方面的努力就能成功的,而是需要教育者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相互协调,灵活使用多种方式,并且持续实施的过程。因此,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双重配合,两者达成一致的教育目的。注重从家庭、社区等多种不同的教育资源中挖掘信息,遵守教育持续性和一致性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幼儿自学、自理能力的培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以形成有利于幼儿自由发展、高度协调的环境。可以将家长的资源有效的引入和结合到幼儿园活动中,例如,可以开展家园互动的参观活动、亲子游戏,这样不仅提高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责任心和自觉性,能够充分发挥家长在亲子教育中的优势作用,又可以让每一位幼儿都体验到参与活动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为塑造幼儿健康的自主和培养自主性能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养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直线的过程,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需要多次训练,才能强化效果,这就需要教育者持之以恒地对幼儿的自主能力进行培养和教育,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教育幼儿,为其播下自主发展的种子,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为其今后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能力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主席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要靠教育。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学会了进行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思考,为他们以后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首先,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次,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首先,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成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其次,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协商"、"问题提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了客观条件。

3、在计算机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第三次全教会“决定”指出:“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而通过计算机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我在讲授电脑绘画《缤纷四季》一课时,自制了课件,通过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画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并用动画的渐变效果完成四季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季节的变化,体会其多变的美,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和创造欲望。使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一改以往那种被动沉闷的局面。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我还体会到,把计算机引入各科教学中不仅可加大教学的密度,节省时间,而且能根据教学需求将其内容动态地加以分解、组合,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讲授形象化,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亦可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基本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在计算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在计算机教学开始时,就让他们在业余时间不断积累有关计算机的各种知识,到对计算机了解到一定程度时,我把他们积累的各种知识,定期举办成一个展览会,让学生们在这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

2、我运用金山画王笔软件和窗户中的画图教学,与美术组共同举办了我校小学生电脑制作绘画,贺卡课外兴趣小组。电子绘图与美术教学联系紧密,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学生的美感越好,美术基础越扎实,那么学生用电脑创作出的作品就越佳,就越能体现学生自己的风格。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展示他们的作品,肯定他们辛勤创作的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我结合字模块教学,与语文,数学,科技,体育等学科共同联合举办不同主题的电子板报竞赛。关于字模块教在其他学科中丰富多彩的应用,我也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我发现在教会学生制作课程表,写通知,排版等简单的操作,但还没有更深层次的应用时,学生学着学着,兴趣就不浓了。为此,我与语文、数学、科技、体育等学科教师进行探索,发现实行老师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综合类电子板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4、我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教学中,把简单的电子文稿的演示逐渐转入电子动画的创作,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电子绘画,电子音乐进行创作,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定期为学生们展示他们的动画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

5、我把简单易学的电脑图片处理软件和传统的摄影相结合,开设电脑摄影课外兴趣小组,把电脑引入摄影的后期制作,对照片进行再加工,结果学生创作出生动活泼的电脑作品,有时能把自己的照片处理成明星照,这些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6、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扩大了学习、讨论和交流的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学生掌握21世纪信息化社会生存的手段。自从我校开设了网络知识课后,使学生的眼界大开,激发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都迫不及待地上网,根据兴趣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甚至有些学生还在家中和家长一起浏览学校的主页,或用电子邮件写信。许多同学还教会家里的老人上网,给他们远方的亲友发去电子邮件。

五、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如在讲授windows98的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的设置后,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目录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纷纷提出为什么?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更名、被设置为隐含属性、被复制到其它目录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进一步分析,肯定其正确的方面,通过这样的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近年来,我在计算机教学中还进行创新设疑启思,不仅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而且还培养他们的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在解题中,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在众多的解法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我在教学生如何灵活进行文字编辑时,学生要思考用几种软件把文字进行编辑,是WORD2000中,还是记事本中,或是窗口画图中等问题,这时,学生充分发挥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思考着究尽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呢?我抓紧时机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文字编辑。这种教学方法,经过课后的检验,学生掌握得很好,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举一反三,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应用,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其主要途径有三:一是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用窗口画笔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二是通过辅助教学,来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优势,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材料,这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直觉力。三是通过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目标的构建》,《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1-2

2、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7

能力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使得人才在专业知识与具体实践操作两方面得到综合的训练及良好的培养过于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的现象是普遍的,中职会计的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

2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会计教育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像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本国的计算机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及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及素养,培养学生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的习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设计及课程安排,旨在以专业基础知识为前提的情况下,提高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全方位发展及训练智力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知识包括会计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一般性知识。专业认同指的是会计毕业生要认同其专业、乐于学习其专业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AEECC认为,学校是学者掌握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最重要的场所。在美国,会计学校教学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形成坚实的基础知识素养。

3把握开端,发展过程,掌握结果

中职会计教育方面的改进旨在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及学校应该对学生在会计专业方面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重视,对于中职会计教育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

第一,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模式,塑造新型教学观念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决定了其能力的发展、知识的获得与品德的形成。改变传统教学下“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独立自主能力,提升学生积极进取的空间及时间,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恰当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注意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参差不齐的具体表现形式,让学习成为学生终身运用的模式及自身的能力。

第二,恰当地处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时间及空间系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促使其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也可助师生相互促进。只有教师对学生采取相对理解、鼓励的态度,学生才会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改革教学内容要使课程具有时代新意和自身特性,精简课程内容,删除交叉,清理课程间的关系。如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在在很多方面存在反复的情况。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实践模式,避免会计专业知识与实践相分离,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问题、发行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地对旧有的会计理论进行更新,恰当地运用外国的先进的会计思想理论,拓展学生在会计专业知识方面的广度及深度,让学生了解到外国会计方面的发展形势及具体政策。

第四,传统会计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感到单一、枯燥,进而失去学习兴趣。但是教师能够及时地引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乐趣,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及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利于学生其他能力的同时发展。会计教学方法应该由单相交流转化为多向交流,由灌输式转化为启发式,由单一式转化为多元式,注重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不是问题解决的结论,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形成独具特色而且适合自己学习的模式及方法。

第五,在教材方面的调整是众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它并不是随便的修补,而是在原有的前提,进行深度剖析,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及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正因为如此,教材内容的编写以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为基础,进行恰当地任务型教学模式及实例分析,不仅注重外表的更新换代,更加注重教材内在的本质变换,文笔的恰当地处理,与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两者共同更新。提供学生以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教材.

能力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很多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根本就没有兴趣可言,他们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其内心根本就不想学习英语,甚至非常厌烦英语学习。因此,他们上课时都是敷衍对付,硬着头皮学习,这样毫无积极性、主动性的学习根本就得不到任何收获,更不要说学习的自信心了,根本没有,也就导致了学生没有表达的愿望,英语口语练习成为一纸空谈。

二、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具体对策

高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种种缺点,对于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都有不利影响,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学生实际,探讨出具体对策,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和需求、动机有密切关系。如果人们有需要,希望能得到某种东西,就会在心理上产生获取的动机,这就是激励的起点,如果教师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朝着自己所需要的目标前进,直至取得成功,获得心理满足。持续激发人们某行为的心理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保持在一个兴奋的状态,创造性地进行某种行为并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这就是激励的过程,通过激励性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自觉参与英语学习。由此可见,激励在当今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摆脱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母语思维是影响英语口语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学生想要表达的时候,总是通过母语思维翻译成英语语言讲出来,导致出现语法错误,形成中国式英语。主要原因是因为:一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汉语,而不是英语,汉语思维根深蒂固。他们只是在课堂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内学习英语、应用英语,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二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内容有限,课外阅读也不多,导致学生对英语的语言习惯了解不深,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风土人情、社会交往等涉猎较少,这些都对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三)加强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口语驾驭水平“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身实践、实际对话的机会,让学生展开大量的口语交际训练,在实战中逐渐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为此我们除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用英语来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多用英语、多说英语,此外还要注重课外学习空间的开拓。课外有着更为宽广的资源与平台,同样是学生学习英语、提高口语水平的重要阵地。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辩论、表演等,此时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工作中来,这样更能引起学生对口语的重视,更加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总之,口语表达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掌握英语口语能力能够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情,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便使学生适应市场需求,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能力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美术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审美能力是基石,发展能力是目的。“小学美术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是对少年儿童审美意识的启蒙”。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就必须营造一个大平台,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中,由于对美术课程认识和定位的偏差,以及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导致美术教育过程中审美能力培养效果长期不理想。随着现代教育实践的推进,重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教育者的共识。美术新课标将小学美术教育课程定义为“必需的文化美术课”,这深刻地实现了小学美术课程认识的重大转变,将小学美术课程从过去单纯的技术教学提升到文化教育的层次,因而,也使得小学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结合成为现代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新趋向。许多学校纷纷从不同方面探索提高审美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以美术教育为基本平台,在“愉快教育”理念指导下,可以通过每年举办“教学节”,参加美术社团兴趣学习班,在课堂内外的结合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每学期在全校评选“十佳小画家”、“十佳小书法家”、“班级外墙美化评比”等丰富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小学美术课程而言,重点不在于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对青少年审美意识的开导。因此,培养审美能力成为了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任务。

二、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对教育认识的深化,小学教育者们正在逐渐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对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美术教育无论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理念,还是在培养的方法路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小学美术教育在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审美能力培养的认识存在偏差。认识和定位偏差,是导致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的深层次原因。由于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仍然坚持落后的教育观念,片面重视对学生技能技法的传授,而相对忽视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缺乏激发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自觉意识。实践表明,只有对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有全面、深刻地认识,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严重不足。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实际效果和程度,它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尺度。在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的教师不重视探索符合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有的教师不喜欢用多种教学设备,不善于创设不同教学意境,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只是简单就教材讲教材,从而导致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严重不足。

3.审美能力培养的渠道相对单一。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就小学美术审美能力培养而言,往往只重视课堂教育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课堂内在的有机互动,缺乏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的自觉意识。而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深受学生的喜爱。比如,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美术作品创作和比赛,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4.审美能力培养的考评机制缺乏。缺乏科学的教育反馈和考评机制,是导致目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不理想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审美能力培养是非常隐形的,很难用具体的显性指标来衡量,从而导致各级教学管理者往往不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更为严重的是,这又造成了审美能力培养不足的恶性循环。

三、探索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综合机制

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审美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结合新时期教育实践发展的特点以及少年儿童发展的特征,积极从多方面探索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的综合机制,从而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树立审美能力培养的观念机制。思想观念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先导。“美术教育正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思维力和奇特的创造力的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实现审美能力培养,首先就必须要确立对美术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正确理念。一方面,要求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高度重视小学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改变对美术教师的偏见和不正确认识;另一方面,要求美术教师树立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理念,热爱自己的工作和热爱自己的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善于不断总结审美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培养的水平。

2.健全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机制。实施机制就是指完成某种实践活动而采取的路线、方法和路径的总和。“审美首先是以能力培养为前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通向审美教育的桥梁”。在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中,建立、健全实施机制是基础性的环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健全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机制,必须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考虑学生学习认知的水平,以及时展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等。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要深刻把握新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中审美能力培养的资源,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证明,这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各学校可以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学校特色的素质教学经典品牌。

3.构建审美能力培养的反馈考评机制。要切实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要构建科学的反馈考评机制。对于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而言,就需要尽快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和合理的考评机制。一方面,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审美能力的现状,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把审美能力培养这些软目标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让审美能力培养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自觉追求。

4.探索审美能力培养的创新机制。创新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根本出路,要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要从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多方面,不断探索实现审美能力培养的新机制。从教育内容而言,一定要结合时代和小学生的特点,创新教育内容,精心选择教学素材,努力从内容上吸引学生;从教育形式而言,要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实际,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从声、光、电、动漫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同时,要创新培养审美能力的载体,让小学生在参与创造活动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

上一篇:品牌培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现代建筑节能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