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测评范文

时间:2023-02-27 21:12:38

能力测评范文第1篇

一、职业教育中的能力测评

能力测评是以建立在教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标准化能力模型和测评模型为基础,确定相应的测试题目,利用这些题目对评价对象在特定职业领域的认知能力特征进行考查,看其是否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一种评价方式。COMET能力测评方法采用了大规模标准化的能力诊断方法,其能力模型和测评模型的理论基础是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行动导向教学、发展性任务、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和工作过程知识等职业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在国际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认同。

二、能力测评的结构

能力测评包括两部分,即测试题目和背景问卷。背景问卷是针对被试者的背景特征以及职业学校状况的调查,目的是识别影响职业能力发展的因素,并了解相关因素对能力发展的作用方式,认识测试对象的职业认同感及职业承诺,从而为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相关建议。职业能力测评最关键的是测试题目,测试题目一般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被试者可以获得任务情境描述和任务(项目)要求。情境描述是对一个具体情境的介绍,通过真实完整的情境建立与职业行动背景之间的联系,确定具体职业行动目标。任务(项目)要求简单陈述被试者的角色及任务,并明确被试者不仅要设计任务解决的方案,还要说明理由。按照职业能力的指标要求,每一个任务都要设计相应的问题解决空间,这些解题空间涵盖了职业能力的方方面面。

三、能力测评试题的开发

试卷题目的命题水平直接影响着测试的质量,能力测评的关键在于试题的开发。高水平的职业能力测评,不但对其试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等技术指标提出了很高要求,而且要求其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试题内容设计不但要符合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要求,而且要有实用性;既符合企业实践需要,又要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具有在实际考试环境下操作的可行性。

在能力测评任务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专业的差异性,还要考虑教学规律以及测量技术。即使是同一个项目(任务),针对不同阶段的被试者,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测评任务的开发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开发的任务具有以下特点:

1.任务是开放性的,不能用简单的“是”或“否”回答。

2.任务必须是职业或企业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某个问题。

3.任务的解决方案有较大的设计空间,允许有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解决方案。

4.任务解决方案中,除了考查基本的专业工具性能力之外,还要考虑其他方面的要求,如经济性、使用价值和环保性等。

5.任务主要侧重于方案设计层

面,要求记录解题的过程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6.任务描述要便于理解,有一定的情境描述,包括任务背景情况(要尽可能贴近现实,可以配图或照片),要避免暗示或提示;

7.不仅要利用草图、文字描述、表格和清单来说明任务的解决方案,还必须给出理由。

8.任务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即答题者从获取任务信息开始,要经过分析、计划、决策、实施、记录、展示和评价等工作环节才能完成整个过程。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需要有一个任务(项目)成果(产品)的体现。例如“点钞”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而“汽车发动机维修”就是一个完整的任务。为完成“汽车发动机维修”任务,学生需要评估技术资料,确定技术参数,计划和确定工作流程,分配材料和工具;选择加工方法;应用事故预防条例,遵守环保法规;评估生产设备的安全性;选择和应用检测的方法和设备,确认检测设备的工作状态,对结果进行记录和评估;记录和阐述任务的实施,形成技术资料和检测记录报告。

四、职业能力测评依据

COMET职业能力测评中对学生“任务完成方案”的评价依据是一个全面专业的评价表。评价表由直观性、功能性、使用价值、经济性、工作过程和企业流程、社会接受度、环保性、创新性8个评分指标组成,每个指标各有5个评分点,共包含40个评分点。在评价过程中,评分者根据答题者的答案,对其方案是否符合这8个指标、40个评分点,以及符合的程度进行评分。这40个评价点包含了职业能力的方方面面,在实际的测评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或增加。

五、COMET职业能力测评的特点

1.跨区域的可比性。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以及课程内容和教材的不同,传统的考试很难进行国与国甚至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比较。COMET能力测评方法打破了区域间不可比性的僵局,在一个跨职业和跨职业领域的能力模型基础上,利用标准化的测试程序认知职业能力的发展情况,从而实现不同专业间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比较,以及在不同类型教育体制中对职业教育的个体、学校以及教育机构之间进行比较。

2.关注职业效度。在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多数院校课程考核采用笔试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考试要求与工作实践脱节,考试结果反映的更多是课程的效度,而不是职业的效度,很难客观反映学生满足工作要求的能力。职业能力测评不仅对工作结果,而且还对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进行评价,不仅考察“做出了什么”,还考察“怎样做的”和“为什么这样做”,关注成本意识、事故预防和环保措施,关心的不仅仅是习惯的固化结果,更重要的是反思和迁移的能力与过程。

3.以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考题。职业能力只能在工作情境中通过实践获得,因此职业能力考核也必须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实践进行。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完成综合性的实际工作任务,这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而且可以考察学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经验,落实到考生知识技能运用的“输出”上。考生对专业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判断以及其实践能力,是最重要的考察内容。

六、COMET职业能力测评对学习评价的启示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通过各种考试考核,定期对学习成果和学习的进展情况进行监控,检测是否实现了预定的课程或学习目标,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目标。考试考核的标准是课程标准或教学计划,在理想状态下,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诊断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和学的过程进行评价。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而言,这种方法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COMET能力测评关注的重点是一个职业的工作以及工作所包含的各种能力,是对各种能力的测评。在网络技术条件下运作的现代企业中,特别是面对制造2025(工业4.0)的挑战,技术工人必须具备足够的工作过程知识,它是完成综合性和复杂工作任务的基础。是否具备职业能力,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是学习评价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考试或者测验是教师用来考核其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工具,这种学习评价的对象是教学内容和要求,反映的是课程效度,是对知识的检测,显然不能满足职业能力检测的需求。除此之外,能力测评通过收集被测试者的背景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对被测试者的职业认同感发展及职业承诺进行评价,从而对职业学习的效度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利用能力测评方法评价能力,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专业知识的范畴,这是传统的考试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的。

能力测评以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考题,为项目教学中项目的选择和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项目教学中的项目不应该是单一的任务,而应该是完整的、综合的工作任务。在项目教学中,对项目的设计也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同样一个学习项目,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按照COMET职业能力模型,可以将学习任务划分为3种类型,即针对初学者的小任务,针对提高者的综合性任务,针对能手的项目任务。针对初学者的是把项目分解出来的6个小任务,但是6个小任务也必须保证其各自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不能只是完成项目的一部分工作任务流程,6个小任务的任务要求很明确,提示的内容和材料都非常丰富和全面;针对提高者而言,项目中的6个小任务没有提示内容和材料;能手的工作过程需要自己设计。即便是同一个项目,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可以从中学习到相应的工作过程知识。

能力测评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输配电线路专业;能力测评

一、引言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承担专业对口的核心岗位工作任务。然而,长期以来,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就业质量偏低的现象,甚至有企业发出“毕业生上岗即需企业再培训”的“教育培训资源大浪费”的言论。

高职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以下简称“输配电线路专业”)如何保证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达到社会、企业的要求?笔者认为,以“三维职业能力模型”为基础,准确获得职业教育的核心参数,形成一种高透明的能力测评体系,能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学生“三维职业能力模型”

高职学生“三维职业能力模型”的第一个维度是“内容维度”,即遵循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成长发展的规律,将入门者、提高者、能手和专家四个职业发展阶段作为能力模型的内容维度;第二个维度是“要求维度”,即基于实用主义的解决思路,确定高职学生的四个职业能力等级:表识能力、工具性能力、过程性能力和设计能力;第三个维度是“行动维度”,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兼顾了工作过程和个体发展的双重需要。

三、输配电线路专业核心岗位职业能力特征

依据我国职业大典企业工种分类标准,输配电线路专业所对应的主要工种有:送电线路工、配电线路工等,每个工种都有其特殊的职业能力特征,每个专业技能等级有各自的侧重要求。初、中工(入门者)侧重在工器具使用、具体任务的完成;高级工(提高者)侧重在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指导他人进行工作的能力;技师(能手)侧重在组织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操作技能技术方面有创新的能力;高级技师(专家)侧重在技术攻关、工艺革新和技术改革方面有创新的能力。

四、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探究

基于高职学生“三维职业能力模型”,结合输配电线路专业核心岗位职业能力特征,课题组成员连续三年对2011级、2012级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

1.测评工具

本专业职业能力测评的主要工具包括:

(1)心理运动能力测验:用来测量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所需的肌肉协调、高空平衡、手指灵巧、眼与手精确协调等技能。

(2)机械能力测验:用来测量本专业学生的机械能力,包括感知与动作的联合能力,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机械知识的运用推理能力等。

(3)创造力测验:用来测量学生发现新情况,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测评方法

本专业职业能力测评方法有: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情境模拟法和实训现场测试等。

3.测评过程

(1)岗位认知能力测评。2011年12月和2012年12月,项目组在本院分别对输配电线路专业2011级和2012级学生进行“认识专业”能力测评,测评采用笔试方式,试卷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即我眼中的架空输电线路、我眼中的架空配电线路、我眼中的电力电缆线路、我眼中的带电作业及我眼中的输配电线路专业。所有参加测评的学生统一在指定场所进行测评。测评教师按要求组织学生测评,回收答卷及相关测评资料。

为了保证测试信度,2011年10月,项目组对参与评分的教师进行了评分者培训。共有10位教师参加了培训,并对“认识专业”能力测评问卷涉及的五个方面进行了评分练习。评分者通过培训,10位评分者之间达到较高的一致性,评分者间的信度是令人满意的。

(2)基本操作能力测评。2012年4月和2013年4月,项目组在本院分别对输配电线路专业2011级和2012级学生进行“登杆”基本技能进行测评,测评以实训现场测试方式进行。每位参加测评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操作要求完成测试。为了保证测试信度,2012年3月,项目组对参与评分的教师进行了评分者培训。

(3)工作任务执行能力测评。2013年4月,项目组对本院输配电线路专业2011级学生进行“输电线路正常巡视”的任务执行能力进行测评,测评以情境模拟法的方式进行。每位参加测评的学生应知晓完成工作任务的内容,并进行分组、分工,按湖南省电力公司标准化作业要求合作完成输电线路正常巡视的工作任务。为了保证测试信度,2012年3月,项目组对参与评分的教师进行了评分者培训。

4.测评结果

(1)岗位认知能力测评结果。输配电线路专业岗位认知能力测评时学生人数为203人,共发放资料203份,回收有效资料202分,收集PPT40份。岗位认知能力测评结果:优秀率17%,良好率50%,及格率100%。

(2)基本操作能力测评结果。“登杆”测评题是从输配电线路专业技能操作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严格按照技能操作评分细则进行考核评分。测评结果:优秀率30%,良好率60%,及格率99.5%。

(3)工作任务执行能力测评结果。“输电线路正常巡视”测评题是从输配电线路专业技能操作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严格按照湖南省电力公司标准化作业流程作业,任务完成质量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测评方式。测评结果:优秀率43%,良好率55%,及格率100%。

5.测评结果分析

(1)岗位认知能力测评结果分析。此测试项目主要检测本专业新生对岗位和工作环境的认识能力、口头表述能力以及了解本专业相关术语、概念的理解能力。项目测试前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专业介绍。

项目组组织输电1117、1119、1220和1221班共203人参加“认识专业”能力测评,及格率达100%,优秀率17%。测试结果为什么会出现及格率高而优秀率偏低的现象?测评教师通过观察、结合测评结果分析发现: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全部是男生,学习热情较高,大部分学生做事积极主动,喜欢自我展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阅读面窄、较浮躁,要想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测试内容还需进行磨练。

(2)基本操作能力测评结果分析。主要检测学生通过操作某一工具实现基本功能的能力。项目测试前学生已经经过线路基本工艺实训。项目组组织输电1117、1119、1220和1221班共203人参加“登杆”技能测评,及格率达99.5%,优秀率在30%。测试结果表明有1/3的学生此项考核成绩优秀,及格率高。在测试过程中,测评教师发现,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对评分标准及操作关键点掌握得较好。

(3)工作任务执行能力测评结果分析。通过学生接受工作任务、资讯收集、计划、决策、实施、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检测学生在实施中是否能立足实际工作环境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解决方案中体现企业生产流程、企业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各项操作的相互影响,各个步骤、工序的连贯性和控制节点,以及与任务执行有关的各岗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项目组组织输电1117、1119班共105人参加“110kV输电线路正常巡视”的职业能力测评,及格率达100%,优秀率是43%。在测试过程中,测评教师发现,学生很喜欢线路巡视,输电线路正常巡视指导书的填写较为规范,团队协作较好,对发现的缺陷能进行正确定级,制作汇报PPT。学生对学习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五、结语

近三年来,项目组在职业能力测评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高危险性、条件艰苦等特点,积极探索对接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全面促进本专业高职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实效。

参考文献:

[1]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庄榕霞,赵志群.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李福东,皮洪琴,曾旭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的构建[J].素质教育,2012,(30).

能力测评范文第3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由于缺失了对于朗读能力的测评,其严重的后果不可低估。

对学生的影响:课堂上忽视朗读不说,老师布置学生回家朗读课文,谁还认真做?据调查数据显示:有63.55%的学生不习惯大声地朗读课文。

对教师而言:在这样情况下,学校领导、教师,谁还把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

对于上述状况,多少年来,我们都亲历其中,“习以为常”了。直到去年参与一次朗读相关的调查研究,看到《课堂朗读需要正能量》一文,特别是语文界的老专家陈树民校长指出:“忽视朗读,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有一种危机在蔓延……”这才让我们猛然有所感悟,于是下定决心,依靠我校语文教师团队,在区教研室的支持下,确定专题,进行探索。

二、 学生朗读能力测评的指导思想

我们进行朗读能力测评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测评方案的宣传、实施,引导教师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的规范和训练,注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朗读能力测评是对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教和学的测评。表面看是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测评,实际上,它像一面镜子,反射出的真实情况是教师教的结果。所以,我们特别让老师们认识到:从根本上说,朗读水平的测评是教师教学的自我测评。通过测评,从教的角度总结经验,从而改进教学。测评思想明确了,测评活动就不至于给学生造成压力,增加负担了。

三、 学生朗读能力测评的基本原则

1. 科学性。全面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朗读教学的相关要求,根据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规律,设计测评要点,以及测评的相关活动。

2. 针对性。测评要点设计,突出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之有针对性。如当前师生中普遍存在的 “张不开口、发不出声”的毛病,我们在“正确地读”的测评要点中,特别提出“发音清晰、响亮”的要求。又如《课标》先后两次提出要“摒弃”和“防止”“矫情做作的腔调”,我们在“有感情地朗读”的测评要点中,特别提出朗读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矫情做作”。再如教师普遍忽视学生朗读时的“姿态”和“气息”,而“姿态”不可忽视,“气息”更是发声朗读的原动力,所以我们特别加了这两个要点。

3. 激励性。测评的基本目的,除了在于促进教师改进阅读教学,主要为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朗读的情趣和自信。朗读能力测评的方式要跳出一般的“考试模式”。测评采用“星级制”,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如用百分制,往往导致“分分计较”的结果。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自主升级”的办法:第一次测评结果不理想,学生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老师、同学乃至家长的帮助下,有了进步之后,可以主动申请“升级”测评考试。

测评的课文提前一至两周公布,老师可以根据《测评标准》进行辅导,特别是对个别后进生的辅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测评活动。

4. 简易性。为了便于实施,测评方案力求简约、易行。测评要点基本按《课标》要求具体设计,力求少而精,文字表述简单明了,让学生和家长都能看懂。评分等级宜粗不宜细,不拘泥于繁细的分数计算。评分标准用“星”表示。

5. 主体性。朗读能力测评必须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如上述“激励性”所说,这里必须进一步明确:朗读能力的测评是学科任课教师的职责所在,语文任课教师是主人,是主体。

6. 规范性。朗读测评的具体实施必须遵守相应的规范。为此,我们明确了以下几点:

(1) 学校教导处按教学管理常规,统一布置检测日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水平的评判要根据《测评标准》,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公开。事后将评判成绩记入学生语文学科学习成绩,与《成长的脚印》一并向家长公布。

(2) 教研组组长负责协调统一各年级用于测评的课文;研讨合理的测评活动方式、方法;每班测评时,安排一至两位同年级语文老师协助。

(3) 任课老师具体组织测评工作,全程负责。

四、 学生朗读能力测评的标准(要点)

1. 测评要点设计的具体思路

(1) 根据《课标》要求和上文所说“科学性”“简易性”原则,经过多次试验、不断修改,合理地细化,分成若干要点。

2. 关于朗读测评标准要点的几点说明

(1) 关于“项目”。

“姿态”“气息”:目前普遍比较忽视,因此,专项列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习惯。

“文章题目”“文章结构层次”: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两者均不可忽视,因后面三个项目不便列入,故单独列出。

“正确地读”:是基础的基础,权重占24%。

“流利地读”:在“正确地读”的基础上,“流利地读”是关键,权重占35%。朗读要口语化,像说话一样自然。

“有感情地读”:有了“流利地读”的基础,“有感情地朗读”就水到渠成。“有感情地朗读”权重25%。

(2)关于评分。评分以鼓励为主,遵循化繁为简,操作易行的原则。从实践看,绝大多数学生得分能在及格线60分以上,也就是在二星级以上,三星级是少数,四星级是多数,五星级是少数,这样符合常态。在一个班上,又能适当拉开差距,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3) 评分采取“星级制”。测评时,学生综合评估的得分,与“星级”相对照转换,其结果为学生朗读测评的成绩。

(4) “自主申请升级测评”制度。对于个别特殊的后进生,给予特殊照顾,鼓励其自主申请升级测评,即测评后改进,可以提出升级测评的申请。老师可以重新评定成绩。老师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更加关心、帮助,这对于少数后进生很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五、 朗读能力测评的前期准备

1. 组织教师的学习、培训。为了让培训收到实效,我们组织了一次语文老师的朗读比赛,结果发现:至少有一半的老师“张不开口,读不出声”,这让我们强烈地意识到:教师的朗读素养是对学生朗读测评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决定:一方面,从测评的指导思想到测评的基本原则,从测评的评分要点到测评活动的具体组织,都组织教师进行了学习和研讨。同时,通过阅读专业书籍、专家指导、同伴互助研讨等形式,对老师们进行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再研讨如何进行朗读测评。

2. 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老师在班级宣布朗读测评活动时,一改传统的做法,告诉学生,这是一种自我展示的朗读测评活动,学生听了,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

3. 对家长的调查宣传。在开展朗读课题研究之初,曾发放过相关的问卷调查。这次测评之前,我们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相关的做法和目的,家长很认可学校开展这样的测评活动。

六、 学生朗读能力测评的组织实施

(1) 关于测评的评委会。朗读能力测试是语文任课教师的份内事,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兴师动众”,所以我们没有设评委会。也有老师设想让学生参加测评活动担任评委,试行结果表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不太适宜,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参与测评当评委。

(2) 关于测评的时间。为了尽量不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每班每次测评活动一般控制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

(3) 关于测评的内容。低年级尽量选择篇幅较短的课文,中、高年级,选择一篇课文的部分段落,且以叙事性的课文为主最好。因为从朗读的角度来说,叙事性课文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指导价值。

(4) 关于测评时学生上台方式。形式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学生上台的方式,要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自我展示,尽量去掉“被考试”的心理因素,以致让学生“乐于朗读”“玩朗读”,不为“考试”而紧张,这样才能测出更加真实的水平。我们先后曾采用过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全班学生按照学号逐个上台;二是按照班级自发的小组为顺序;三是全班学生座位打乱,抽签决定先后顺序。试验结果表明:多采用第二种和第三种结合的方法效果较好。

(5) 关于测评的场地。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教室里进行测评,学生心理上会加剧紧张。尤其是一个人站在讲台上,面对全体同学时,会有更多的顾虑,影响其真实水平发挥。后来我们改在阅览室,环境优雅,学生走进去有一种宽松自如的感觉。

关于测评现场的布置,只用一块大黑板,上面用艺术字写着活动的内容和主题,例如,“朗读我能行”“我朗读,我快乐”等等,各班可以自定主题。

(6) 关于“自主申请升级测评”。测评时,学生自己感到不理想,可以申请“升级”测评。试验结果让我们老师特别感动,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个别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申请升级,星级提高了,很受鼓舞,增强了自信,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想再申请测评一次。

七、 学生朗读能力测评活动的效果

在我校开展朗读课题研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 学生都喜欢朗读了。据调查,实验班“喜欢放声朗读”的学生达到全班人数的92.38%。走进课堂,我们看到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说话嗓门亮,发音准确,更加积极,更加自信。学生独自上台发言或者表演也比较大方了,逐步摆脱了城郊结合部孩子上台的羞怯感和随意性。

2. 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了。所有参与朗读专题研究的教师,都逐步更新了教学观念,重视了朗读教学,很多教师对朗读教学的研究产生了兴趣,课堂教学开始有了改进。特别可喜的是,通过朗读的学习培训和实践,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平时上课、与同事沟通、参加会议发言等,语言更加流畅、积极、自信。

学生朗读能力测评是个新的课题,我们只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南京电视台教科频道也进行了相关的报道。但是由于受到水平和条件的限制,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专家和同行不吝赐教!

能力测评范文第4篇

小学科学实验课上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引导学生做科学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并时常对学生进行实验测试来强化对学生的考核。

一、创设具体情境进行能力测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领悟。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采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科学实验教学若脱离了具体的情境便会失去生命力,一堂脱离生活具体情境的课堂教师无法看到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无法展开对学生的能力测评。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授课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外科学实验中去,课外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科学实验能力测评。例如,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为“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教师可以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带领学生去校园里观察太阳照耀下影子的变化情况,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对班里的同学进行分组,然后向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并选择一个参照物记录其影子的变化。每个小组的人在实验中要分工协作,一部分人记录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另外一部分人记录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在学生真正展开实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然后根据学生个人的表现以及小组成员总的表现来对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这四个等级。通过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进行实验能力测评有利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通过实验能力测评也帮助学生时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抓住课堂机会进行能力测评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教师要充分抓住这段学习时间进行能力测评。观察是教师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前提,小学科学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上的表现从而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耐心辅导学生并全面地评价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学生头脑灵活,善于表现自己,但是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的学生,或许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建议又或者他们对科学学习不感兴趣,教师根据这些学生的课堂表现对症下药,对于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可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们,并给他们一些小奖品。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例如,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温度计的使用”,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温度计去测量温度不同的水的温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主探究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并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在学生测试水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步骤来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水温测试的步骤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温度计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玻璃泡、玻璃管、刻度,学生在使用时,手拿温度计的上部。第二,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第三,3~5分钟后,等温度计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第四,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持平。小学生的科学能力水平可以从温度计实验的步骤掌握情况看出,能把四个步骤都熟练掌握的学生显然具有较好的科学实验能力。

三、通过考试进行能力测评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网络技术经过不断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对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进行测试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展开。每个学期可以进行三次测试,分别为开学摸底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开学摸底测试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上学期以及假期的科学学习有个了解,以便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学期开始时能够对本学期的学习有个全面的规划。期中测试的目的是对开学所做的学习计划的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计划以便在期末测试中取得佳绩。期末测试的目的是对整个学期学习的反馈,收获努力的成果,给自己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画上完美的句号。

考试进行方式为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具体为教师带领学生去机房,每个学生可以有一台电脑,教师通过教师网上系统平台将考卷以文档的形式发到每一个同学的电脑上,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考卷做完,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做完系统将会自动给学生提交,这样学生有了考试时间的限制就会在规定时间内全神贯注地进行测试。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展开科学实验测试方便了教师的工作,简化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方式,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外,在每次测试完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对学生的成绩做个全面的分析。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将学生的总成绩迅速呈现在Excel表格上,也可以将学生各个题型的得分通过图表的形式更直观地展现在教师的眼前。同时多媒体网络也可以将三次考试成绩做个具体的对比,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数字看出学生是否有进步。对于在三次测试中成绩一直都很优异的同学,教师自然可以判定他具有较高的科学实验能力,对于成绩不理想或者成绩一直退步的同学教师要及时给他们敲响警钟,并给他们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对症下药学习效果才会更好。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能力测评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时要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测评方式,从创设具体情境、抓住课堂机会、考试等多方面进行能力测评。

能力测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人机对话 公选考试 人才测评 领导干部

【项目课题】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研究(人才发展)课题“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科学研究” (课题编号:13SRB-3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吴根平,江苏省徐州市委党校教研室主任,公共管理在职博士,副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员,江苏省领导科学学会理事。长期从事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3-0034-03

公选考试作为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方式在各地日益成为常态,公选考试选拔干部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领导干部能力素质进行有效测评,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测评就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领导干部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素质进行分析和测量,为领导人才的培养、使用、考核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近几年,各地组织部门在公选领导考试中较多地引入了人机对话能力素质测评,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人机对话能力素质测评的基本理论

信息化的极大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人机对话测评本质上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引入人才测评软件的开发与运用,简单地说人机对话能力素质测评就是把传统的人才测评理论、原则和方法与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兴人才测评工具。

领导人机对话能力素质测评是经过中组部充分试点的基础之上在全国全面推广的一种新的领导干部测评的有效工具,目前在各省市公选考试中的应用程度还是依据各地情况自主确定。但依据2009年中组部新修订的公选考试大纲的规定,领导能力测试将是公选考试的必考内容,目前很多地方开始将人机对话能力素质测试作为公选考试的必考内容纳入考试环节。领导人机对话能力素质测试已经正在成为各地公选考试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新的测评方式命题形式新颖灵活、覆盖面广、评价手段先进高效、实战性和实用性强,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出领导干部的实际能力和真实水平。人机对话能力素质测试主要是以领导案例的形式出现,这些案例涉及到领导工作的方方面面,案例的来源是邀请全国公共管理学专家以及具有丰富领导经验的领导干部精心设计和挑选的,非常具有代表性,让考生模拟案例情景设定的角色,在规定的时间内对问题或措施的效度等级进行选择确认,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领导能力作为基础,是很难取得高分的。从实践反馈来看,无论是组织部门还是广大考生都对这一新生事物给予极其高度的认可和评价。

以前,公选人机对话主要用于心理素质测试,主要包括抗压能力、性格测试、团队精神等,但这种测试有效性不是很强,人机对话的应用侧重点和基本趋势是应用于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测评。与一般考试注重原理测试不同,人机对话测试偏重案例性、应用性、可操作性,具有很强的信度和效度,主要以测量领导干部对未来岗位胜任力的匹配程度,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测评是未来选拔干部的趋向。当然,人机对话也不是不测试原理,只是将重要的原则和原理蕴含在案例之中,这些案例主要以领导学原理为主,表现出来是技能和能力,包括领导决策、用人、用权、沟通、协调、应变、监督、控制等内容。案例的内容可能会涉及城市建设拆迁、项目招投标、领导班子建设与团结、应对突发事件和网络新媒体、上下级关系协调处理、生态建设、文物保护、“三农”问题、国企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案例涉及的基本原则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群体利益至上和群众路线、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依法行政、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原则、民主集中制和党管干部、任人唯贤等原则,这些原则也是考生在作答时务必要牢记的,以此来指导答题始终。

二、人机对话能力素质测评在公选考试中的应用价值

1. 人机对话测评弥补了传统测评方法的不足

人机对话适应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综合运用了各种传统人才测评的手段和方法,又能弥补了过去人才测评手段的不足,因而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测评的新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领导干部素质测评体系,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成为领导干部综合素质能力重要的测评内容,如群众路线、民主评议等行之有效的测评方法,人机对话能力素质测评可以很好地吸收这些传统评价方法的精髓。人机对话测评还可以有效避免过去单一测评工具的不足,对领导能力素质进行综合全面衡量。同时,任何科学的测评方法还要随着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的动态变化而嵌入适应时代要求的领导干部必备的新素质和新能力。作为新世纪的领导干部,无论是思想政治品德,还是知识能力素质、领导风格作风、职业倾向和心理素质,都应该与时俱进,着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实践,着眼于领导者特定领导岗位的新要求。

2. 人机对话能力素质测评偏重案例性、实用性、应用性和操作性,侧重于能力测评

中组部新版公选干部考试大纲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能力测试,这种导向实际上就是要让那些学有所长、长有所专、学有所专、专有所能、能有所成的人脱颖而出,就是要形成一种鲜明的用人导向机制,即以岗位选人、凭能力用人。有别于传统的以原理为主的人才测评,人机对话能力测评主要是通过领导者对案例的分析判断和掌握程度,通过案例分析测试应试者的分析判断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决策科学化能力和解决现实重点问题的能力,重点考察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领导者对未来即将上任的岗位胜任力的匹配程度。

3. 人机对话能力素质测评模拟真实的领导工作情景,对领导能力测试结果的效度更大

干部测评需要在一种真实、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下实现,环境条件越接近领导真实工作环境,测试的结果越真实有效。然而,在实际干部测评中往往难以实现在真实环境中测量干部的能力,比如对领导者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如地震、山洪暴发等)的应对能力的测评,就不可能创造真实环境去测评领导者的能力,即使遇到了这样的环境,代价也是十分昂贵的,而且这样的环境下实施测评工作对测量双方都会带来相当的危险,这样的测量代价会很大。因此,只能通过模拟真实的情景来达到测量的目的。人机对话测评适应了信息化对传统测评理论与方法的挑战,不仅让受测者在测评过程中自我认知,还可以通过对话获得学习经验,了解与岗位胜任力相对应的领导能力情况。因此,人机对话测评工具的一个优点就是集测评过程与学习认知相统一。

4. 人机对话能力素质测试实现了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多维度整体测评

以前通常采用的测评方法是将领导者职位素质和能力进行分解,针对每种素质进行多维测评,这种过于细化的测评办法忽略了领导素质能力结构间复杂的内在关系,难以区别不同职位的特点。国内外公认的领导干部的能力体系一般包括如下指标:政治鉴别力、综合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计划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政策理解力和应用能力等,还包括领导者的管理素质与管理风格,判断领导者适合于何种领导环境。因此,领导能力素质测评内容相当广泛,除了具备人力资源的基本内容以外,还包括领导干部特定的复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测评,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品质、知识技能、个性心理特征分析、职业倾向等。在实际工作中,某些职位所需要的领导能力素质并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内容,而很多时候是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往往很难被分解出来单独测评,因而不能用传统测评办法来测量,人机对话测评则可以规避传统测量的障碍,实现领导干部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测评,这种测评主要是依据领导者通过模拟真实的情景,考察其行为模式以及其完成任务的程度和质量来实现的,这种测评更具有客观公正性。

三、公选考试人机对话测评案例分析及应试技巧

很多准备参加公选考试的考生,由于对人机对话测试缺少必要的认识而感到紧张,人机对话考试与传统的考试是有所区别的。下面结合近年各地公选考试中人机对话能力素质测试的案例进行效度分析,以进一步增强考生对人机对话测试的理性认识。

1. 济南公选干部首次人机对话测评,侧重考察领导决策、判断、处理能力

2011年济南县(市)区联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进行了领导能力测试,在面试环节中首次增加人机对话测评,这种利用计算机答题的方式和题目设置,让很多考生都感觉“答起来简单,但心里没底”。来自全市10个县市区的334名考生从笔试中脱颖而出,进入面试环节第一道关口就是人机对话领导能力测试,每位考生均在计算机上操作,要求45分钟内完成10道案例题,每道案例题描述的是一个领导工作情景,反映了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并列出解决问题的若干举措和方法,很多考生第一次接触人机对话,答题时心里没底,更多是靠第一反应。公选考试人机对话能力素质测评实际上主要考察考生的决策能力、判断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像笔试、面试主要考察专业能力。人机对话的案例题实际上没有标准答案,考生选择的最佳处理方案往往会得高分。大多数人认为某一项措施比较有效,这一项的分值相对较高。这次考生经过人机对话考试后,会自动生成每人的分数,然后进入面试环节。

2. 合肥市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公选考试运用人机对话测评领导能力

2011年3月20日上午,合肥公推竞职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考试中,以人机对话方式进行了领导能力测评,测评的有效度令人满意。这次人机对话考试,采用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和测评中心组织开发的党政领导干部能力测评系统,侧重考察乡镇、街道党政正职的组织协调、沟通、决策、应变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合肥实际,还着重测试应试者勇于担当、执行力、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关注民生、做群众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人机对话测试与传统笔试相比,更科学、准确、真实、全面地反映应试者的综合素质,为选拔干部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考生反映,此次测评全方位、多角度考核领导干部是否善于负责、敢于负责,是否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突出检验招商引资、应对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关注民生、服务群众、科学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测评题设计与日常工作紧密联系,很富挑战性;有的情境很纷乱,要从一团乱麻中迅速理清头绪;有的场景很危急,必须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有的情境很微妙,必须在原则性和人情味中找平衡;有的出题者提供了一些非常个性化的选择让人会心一笑。还有考生反映,无论是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还是对乡镇街道党政干部进行能力测试,无不体现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的方向。

能力测评范文第6篇

但是也应当看到,结构化的测评方法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其有效性,特别是在选拔中高级领导干部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时的有效性受到人们质疑。一些学者对结构化测评方法的局限性进行了批评。他们认为中高级领导干部和中高层管理人员需要的较高层次的管理能力,如管理决策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也就是说,企事业单位中的高层管理者所需要的管理能力的行为表现,是以非结构性为主要特征的,用传统的客观化、标准化的心理测评方法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基于此,组织人事部门和一些大中型企业在选拔中高级领导干部和中高层管理人员时,纷纷尝试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和“实际问题的调研”等非结构化的能力测评方法,以弥补结构化测评的不足。但是,目前无论国内或国外,对于非结构化的管理能力测评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实践呼唤着理论。盛宇华等同志撰写的专著《管理能力的非结构化测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主项目研究成果,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以下简称《测评》)在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首先《测评》开拓了管理能力测评研究的领域。长期以来,能力测评研究的重心在于对结构化的测评方法的研究。非结构化测评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其研究进展缓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长期落后于从评价中心测评方法发明开始以来的非结构化测评的实践。调查发现,在实际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决策普遍采用一种基于主观判断的非结构化的管理能力测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缺乏合理的理论解释。该书旨在建立一种适合于测评管理能力,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的非结构化的测评理论和方法。《测评》提出,管理能力的非结构化测评研究应当以智力认知理论为心理学理论基础,以现代管理决策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管理权变理论为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这就为能力的测评开辟了的新的理论视角,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拓宽了能力测评的研究领域。

其次《测评》在对传统的、结构化的测评方法的产生、发展、理论基础、理论框架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管理能力非结构化测评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包括:①非结构化测评的心理学基础和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以现代心理学和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②基于主试主观判断的非标准化能力测评的理论根据,把测评的有效性分为完全有效性和有限有效性,提出了主观性测评完全有效性的基本假设和完全判断人的概念;并且指出,完全有效性是一种理想状态,人事决策中并不要求测评结果达到完全有效的标准,只要到达有限有效的标准就可以了,在一定条件下,基于主试的主观判断的非结构化测试,可以达到有限有效性,能够满足许多情况下的人事决策需要。③高层管理人员能力测评的有效模式研究,探讨了非结构化的测评方法的类别及特点,提出并论证了测评方式的非结构化程度要与待测能力的非结构性相匹配,建立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力测评的有效模式。④阐明主试在非结构化测评中的作用,提出并分析了主试在测评中对被试进行有效刺激(提问)提取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的方法,探讨了主试在主观性测评中的判断、决策行为的一些基本模式,以及主观性测评的对主试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⑤主试主导型的非标准化测验的可信度测定,提出了非结构化测评可信度的测评方法。以上这些方面构成了有别于结构化的测评理论框架的全新的测评理论框架。《测评》还把对业绩的考核也纳入到非结构化测评的框架内,作为对被试的管理能力进行测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指出,传统的业绩考评研究侧重业绩的客观性和业绩与岗位工作者能力的直接相关性。作者则提出,管理业绩的评定不可能完全实现客观化和数量化,主观测评在有些条件下更为有效,并提出了主观性业绩考评的具体方法以及通过业绩考评,确定被试的岗位工作能力的方法。

再次在《测评》中,作者还提出许多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如在管理能力研究方面,提出了表征管理者各类管理能力强弱的行为特征以及决定管理问题难度的因素和管理能力难度模型;在测评设计中,提出并论证了测评方式的非结构化程度要与待测能力的非结构性相匹配的观点,建立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力测评的有效模式;在测评主体方面,分析了主观性测评中的主试行为,提出非结构化的能力测评需要训练有素的主试,主观因素是测评误差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主观性测评的主试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测评方法方面,提出了主试在测评中对被试进行有效刺激(提问)提取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的方法以及主试在主观性测评中的判断、决策行为的一些基本模式,如行为特征判断法、类比判断、经验判断等;在测评结果的评价方面,把测评的有效性分为完全有效性和有限有效性,提出了主观性测评完全有效性的基本假设和完全判断人的概念并提出了关于主试主导型的非标准化管理能力测评的可信度和有效性的评估方法;作者还把对被试的业绩考核也纳入到非结构化测评的框架内,作为对被试的管理能力进行测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有这些理论上的创新构成了一个关于管理能力非结构化测评的一个初步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能力测评范文第7篇

阅读、写作、听话、说话是学习语文的最基本方法。语文水平的提高,又依赖与之相适应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的提高。就基础教育阶段现行的语文考试检测方法来看,它只是以学生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参照平时成绩,最后评定学生学期或学年成绩的方法。它只是用单一的笔试形式,又只注重了学习结果的考查。这与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极不相适应。它既不能反映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要提高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有激励作用有导向意图,既涵盖教学过程又包括教学效果的测评方法,使其更好地为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培养学生素质服务。

二、语文能力分项式测评方案的构想

1.遵循原则

语文水平能力分项式测评方法遵循的原则可概括为:两项重视一个提高。两项重视就是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环节效果与教学结果的目标效果,即把用以提高语文水平的各项内容具体分解在教学的大小环节中进行分项测评,然后与考试成绩等同计分,以求得基本能力(读、写、听、说)与个性特长的发挥。一个提高就是通过教学过程、结果与能力的正确科学的测评,最终达到语文素质的提高。

2.成绩构成

分项式测评对成绩的规定要求是:学生成绩两个学期构成,两学期各占50%。学期成绩由笔试成绩(平时成绩、中期成绩、期末成绩)朗读成绩、课外阅读成绩、背诵成绩、写字成绩、作业成绩、作文成绩、说话成绩等项构成。总成绩以120分的分值计算。平时成绩占10%、中期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30%,三项共占60分。另外朗读成绩占10%、背诵成绩占5%,写字成绩占5%,作业成绩占10%,作文成绩占10%,说话成绩占10%,共计七项占60分。除上述必须测评的成绩外,课外主动阅读、课外练笔和各项竞赛活动成绩是以奖励的形式计分的,其最大比值各限定在5%—10%以内。

3.具体方案

(1)朗读测评可从普通话掌握的程度以及读音、吐字、语调、语速、语体、语态、语境、句读、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此项测评一般可放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即课外预习检查、课内配合教学内容进行的朗读抽查等。每次可将朗读的情况以具体的分数形式计入学生个人朗读成绩栏,学期末再在累计的分数上求得分值。此项评估占总成绩分值的10%。

(2) 课外阅读评估。对课外阅读的测评可分两项进行。即规定阅读内容和自觉主动的阅读内容。对规定的阅读内容,分时间阶段提出阅读的具体要求,如用书面形式反映出字、词的认识积累情况、列出内容提纲、写出读后感或简要评价等等。计分时可根据规定要求具体操作。此项分值以总成绩的10%计算。

对自觉主动的阅读者,宜采用加奖励分的形式。如有内容情节概述、读后感、摘录要点、精段采撷、简要评价等依据,就可获得相应的奖励分,这项奖励分最大值宜控制在10%以内。

(3) 背诵测评。对背诵的测评,可根据声音的清晰洪亮程度,语气的准确流畅程度、内容的熟悉程度以及规定的时限等情况,给出具体分数。此项分值限制在5%以内。背诵的内容一般是课内的,最好的方法是随课进行,可采用定期分组检查或个别抽查的方式,亦可采用期中与期末一次性检测的方式。

(4) 写字测评。字写的好坏是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字写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书面语言的交流效果。因此,有必要将写字作为一项测评内容。

对字的书写要求,看是否工整、规范、清晰,再根据优劣给出相应的分数。检查测评除了平时的作业、作文外,还可测评每周一练情况,以促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此项测评应将周次进行与学期末集中进行结合起来,总分值不超过5%为宜。

(5) 作业测评。规定一定量的书面作业是深入学习、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及时反馈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主要渠道。因此,对作业进行测评十分必要。

对作业的测评,可从作业的整洁、清楚、正确程度、独立完成情况、规定训练内容的完成次数与质量及补正习惯等方面进行。可采用分单元、期中、期末集中打分的方法,然后累计求得平均积分。此项分值占10%。

(6) 作文测评。要真正提高作文水平,就得平时练好基本功。因此,平时每一次作文的练写都显得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能够重视平时的写作训练,就得有相应的测评手段予以激励。作文是思想、情感及综合能力的反映形式。对此项测评更应严谨、细致一些,可从写字、用词、造句、标点格式、书面整洁度、结构形式、情感表达及观点、论证等诸多方面全面衡量。最佳的方法是按照规定的写作篇数,每次分别正确恰当地打分,最后求得学期段的平均分数,再以总分值的10%计算。

(7) 说话测评。列入测评范围的说话,一般是指在课堂设置的特定情境中的说话、对话、课文故事情节的讲述、课文大意的复述、问题的回答与讨论、辩论等。

测评时,应根据学生说话的流利度、针对性、逻辑严密程度等情况给出具体分数。有效的方法自然还是随堂进行。最大分值宜控制在10%。这种测评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意识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8) 课外练笔。课外练笔活动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的训练项,应积极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去从事练习。

对这项内容的测评,应根据学生练习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优劣及进步情况进行计分。此项得分可按照奖励的方式对待。每个阶段可根据练写的数量与质量等情况打出具体分数,但总分值不得超过5%。

(9)各种竞赛。各种竞赛是指与语文有关的课内外竞赛活动。如语文知识竞赛、作文竞赛、演讲竞赛等等。对参加竞赛取得名次的可分班级、校级、县市级、省部级、部级分别给以相应的奖励分。另外在报纸、杂志发表的作文、作品也视其等级给予奖励分,但总分值宜限在5%之内。以上各项测评中,除奖励分值外,总分值为60分。

(10)考试成绩测评。考试成绩就是指传统的以书面形式通过单元、期中、期末考试获得的成绩。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语文的综合能力,对此项分值应根据分项测评原则要求降低了分数比率,使单元、中期、期末成绩分别仅占10%、20%、30%。三项总分值为60分。

三、构建分项式测评方案的意义

1.便于操作。分项测评方案虽然包括朗读、阅读、背诵、写字、作业及考试成绩等十项内容,涉及课内外、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水平和能力诸多方面,但对这些项目的测评都是有据可依的,这就为教师全面考察学生带来了方便,避免了无序、盲从的现象。

2.有助于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由于测评方案着眼于对学生读、背、听、说、写能力及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并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这就会自然引导教师把注意力由单纯注重书面表达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方面来,使其通过科学合理的测评,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它还可以扭转一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上中、高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内容就不教,老是跟着中、高考指挥棒转从不考虑学生终身教育的不良倾向。但我们还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就目前状况来看,这种测评方法与选拔考试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它只能对选拔考试起更积极的促进作用。

3.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测评方法,不仅能减轻考试对学生带来的压力,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将学生引导到注重日常认真学习,平时刻苦努力的正确轨道上来,并能促进其养成勤动口、勤动手的良好习惯。

能力测评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项目反应理论职业能力测评

一、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

职业能力是指对职业获取或发展有影响的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多种能力的综合。从广义上说,职业能力有三层含义:一是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每个职业都是需要一定和特殊的能力才能胜任,如教师要有专业授课能力,总经理要有协调管理能力,这个任职能力可以在每个职业(岗位)的任职资格中了解到;二是指在入职后表现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人的道德、态度、意志等层面的内在素质,还包括在职场上的工作思维、方式,职场规则、常识等;三是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表现为内省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职业选择与抉择能力、获取与分析信息、整合与利用资源、了解与分析职业环境、处理个人生命周期与职业发展周期冲突的能力、规划职业与转换职业的能力等,是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负责的表现。

职业能力测评是指运用合适测量工具对被试者是否具有某种职业能力及其拥有程度的评定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人―职业―组织”的最佳匹配并最终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和组织绩效水平的共同进步。在职业能力测评过程中,测量主要是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对人的能力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值,其在职业决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为事择人的职业选拔和安置、为人择事的职业指导以及执照和资格的授予等三个方面,这其中融汇了现代心理学、测量学、统计学等学科的许多理论和知识。目前,在人力资源实践中,职业能力测评工具或方法包括能力测评量表、面试和笔试、情景模拟测评、评价中心技术等。随着测量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经典测量理论、概化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三大理论模型的出现,职业能力测评手段也愈加丰富,职业能力测评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也不断增强。其中,由于项目反应理论自身理论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等优势特点,成为职业能力定量测评的有力工具。

二、项目反应理论的内容实质

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也称为题目反应理论或潜在特质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假设被测试者有一种“潜在特质”,潜在特质是在观察分析测验反应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统计构想。在测验中,潜在特质一般是指潜在的能力,并经常用测验总分作为这种潜力的估算。项目反应理论认为被试者在测验项目上的反应和成绩与他们的潜在特质有特殊的关系。因此,IRT理论上的基本思路是确定被试者的心理特质值和他们对于项目的反应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数学形式就是“项目反应模型”。

IRT的核心就是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对模型中各个参数的估计。IRT有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潜在特质空间的单维性假设。潜在特质空间指对于某一特殊行为的发展起作用的所有潜在特质的集合。大多数项目反应模型都假设完全潜在空间是单维的。

第二,局部独立性假设。被测试者对一个测验项目的反应不受他们对其他测验项目反应情况的影响。

第三,项目特征曲线假设(ICC)。该曲线反映的是被测试者对某一测验项目的正确反应概率同该项目所对应的能力水平或特质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

不同的项目特征曲线假设对应的是不同的项目反应模型。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项目反应模型是以伯恩鲍姆提出的逻辑斯蒂模型(Logistic)为代表为二级评分的单维非线性模型。伯恩鲍姆假定的项目特征曲线如图1所示。

项目特征曲线是描述各种能力水平或特质水平的被测试者(用θ表示)对某一测试项目的正确反应的概率(用P(θ)表示)。具有某种能力水平或特质水平的被测试者对某一项目的正确反应概率只受该项目的自身质量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被测试者的能力水平或特质水平可被认为是连续变化的,因此,反映不同能力水平或特质水平的被测试者的回答正确概率的连线就一定是一条平滑的曲线。由于能力或特质越高的被测试者回答正确的概率越大,所以这条曲线应是一条单调递函数曲线。经分析研究发现,被测试者的回答正确概率与其能力水平或特质水平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也就是说,当能力水平或特质水平θ大或小到一定程度以后,回答正确概率P(θ)随之变化的速度显著变小,研究还发现,这条曲线的形状是一条以其拐点为中心的S型曲线。

研究者通常采用项目难度、项目区分度和猜测参数三个指标来描述某一测验项目的质量。从图1中可以看出,项目特性曲线最下部的渐近线离坐标轴上的零点有一定距离,这说明由于有猜测因素的存在,即使能力水平或特质水平很低的被测试者也有可能回答正确。该项目的猜测参数(用c表示)表示凭猜测回答正确的概率。由于项目特征曲线是一条以拐点为中心的S型曲线,因此其拐点在纵坐标轴上的投影恰好落在c与1的中心上,即拐点的纵坐标为(c+1)/2。这表明能力水平或特质水平为b(拐点在横坐标轴上的投影)的被测试者回答该项目正确与回答错误的概率(不计猜测因素影响)正好彼此相等,所以b被定义为项目的难度参数。项目特征曲线拐点处的斜率表现的是曲线的陡峭程度,这与项目区分被测试者水平的能力有关。曲线越陡峭,回答正确概率P(?兹)对能力水平或特质水平的变化就越敏感,即项目区分被测试者水平的能力就越强。因此,这条曲线拐点处的斜率被称为项目区分度参数(用a表示)。用来描述项目反应模型的数学函数被称为项目反应函数。Logistic模型函数表达式为:

根据模型所绘制的曲线也叫做项目特征曲线(item characteristic curve,ICC)。其意义在于描述了“成功解答某一特定考试项目的可能性”和“被测试者能力”(在函数中以?兹表示)之间的关系。在以上Logistic模型中:D=1.702为一常数;?兹为被测试者的能力值;P(?兹)表示能力为?兹的被测试者答对此项目的概率;a为项目的区分度,即特征曲线的斜率,它的值越大说明项目对被测试者能力的区分程度越高;b表示项目的难度,即特征曲线在横坐标上的投影;c表示项目的猜测系数,即特征曲线的截距,c值越大,说明不论被测试者的能力高低,都容易猜对本道项目。

三、项目反应理论引入的合适性

传统职业能力测评在进行测评之前,问卷项目或测量的题型、题量及题目难度就已经确定,但是在现实测评过程中,受试者的能力有高低,如果测试难度与受试者的实际能力水平相差过大,就可能会出现系统性偏差,难以真正测出受试者实际的能力水平,导致人力资源决策的失误。项目反应理论则克服了传统职业能力测评工具的弊端,具有更好的信度与效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项目反应理论深入能力测评的微观领域,将被测试者职业能力水平与被测试者在项目上的行为关联起来并且将其参数化和模型化,通过统计调整控制误差。如果模型成立并且项目参数已知,则项目反应模型在测评中为项目性质调整数据,可生成独立于测评项目性质的能力或特质水平测量,这是依据项目反应理论建立项目反应模型的最大优点。简单来说就是被试者能力测评不依赖于测评项目的特殊选择。

第二,项目反应模型参数的估计独立于被试样本。项目特征曲线是被测试者回答正确的概率对其潜在特质水平的回归,而回归曲线并不依赖于回归变量自身的频数分布。所以,在估计项目特征曲线的各种参数时,由于回归曲线的形状、位置都不依赖于被试的分布,所以项目特征曲线的参数,包括难度、区分度和猜测参数也都是不变的。

第三,项目反应理论中的能力参数与项目难度参数的匹配性,也就是说项目难度参数与能力参数是定义在同一个量表上的。这样,对一个能力参数已知的被测试者,配给一个项目参数已知的试题,研究者就可以通过模型预测被试者正确回答的概率。如果估计出被测试者的能力水平,研究者可以在题库中选出难度与其能力相当的项目进行新一轮的测试,使得能力测评更为精确,这奠定了自适应测评的基础。

第四,项目反应理论通过项目反应模型测得的被测试者能力水平,可以精确估计其测量误差。测量误差的估计因人而异,项目反应理论可以根据每个受试者提出其能力水平的测量误差,而不是像经典测量理论那样,以一个笼统的标准误差来代表测量误差,所以能够很精确的提供不同能力水平被测试者的能力估计值的测量误差。

四、结语

项目反应理论主要是针对个体能力和知识技能进行测评,这与职业能力测评和人员选拔中依据能力水平和知识技能的原则是相一致的。而且,项目反应理论在个体职业兴趣、职业性向测评中也能被广泛采用。项目反应理论应用过程中,虽然对使用者的素质和客观条件有较高的要求,但是IRT理论数理逻辑严密,测量精度高,项目反应理论在人力资源领域,特别是在人员测评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詹沐清、卢荣华:论项目反应理论模型[J].科技信息,2009(15).

[2] 苏永华:现代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

能力测评范文第9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测评 一体化教学 实施过程

传统的测评方法以考试、测验手段为主,但是,仅仅通过考试、测验等手段还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导致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去调整教学方式。而职业能力测评方法,具有及时反馈学生能力、存在不足的特点。职业能力测评目前在国内尚属探索阶段,本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应用尚属首例,对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职业能力测评有借鉴意义。

一、“五位一体”职业能力测评简介

“五位一体”职业能力测评,是指测评的主体由职教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学生五个方面的人员组成,采用严格的考核考评手段,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该测试题目及评判标准是在体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由职教、行业、企业、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及校内教师共同开发的开放性测评试题。

二、“五位一体”职业能力测评的环境

完整的测评场地主要设置为以下七个区。

一是信息检索区。提供各种学习资源(给出信息来源:书籍、网络、网址、图片、素材、技术标准等),学生可以获取完成任务的所有信息。

二是器材区。存放学生用于完成任务的所有元器件。

三是工作区。提供学生用于完成任务的所有设备仪器,为学生创建一个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

四是客户区。学生在该区域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要求。

五是部门主管区。学生向主管介绍方案,期间做好执行订单的各项准备。

六是评判区。由职教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评判小组,学生同时参与自评。

七是废料区。用于存放工作中产生的废料。

三、“五位一体”职业能力测评的具体实施

现以2012年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五位一体”职业能力测评为例说明具体实施过程。

工作任务描述:某啤酒厂因经营不善,有一套七成新的液体混合搅拌设备准备出售。南宁某灌装饮料有限公司正好需要该设备用于生产330ml灌装饮料搅拌设备。请你根据要求改造这套设备以适应新的生产工艺。请你针对上述330ml灌装饮料搅拌设备改造要求,制定一份符合改造要求的方案并实施,方案设计至少包括:一是改造的控制原理图;二是列出材料清单;三是程序流程图及梯形图;四是制作一个模拟控制系统,能实现所设计的控制功能。

实施步骤一,前期准备。

一是与客户沟通,明确配套程序和硬件说明,改造要求,生产工艺要求。二是确认进行改造所需要的元件清单,并填写清单的相关信息。三是确认所需要的技术文件。四是列出工艺流程。

实施步骤二,制订方案。

一是列出所需工具和仪器仪表清单。二是制定出一份时间分配表。三是请根据材料清单选择合适元器件。四是列出I/O分配表。五是完成电路设计。六是设计梯形图。

实施步骤三,做出决策。

一是向部门主管递交方案。二是部门主管签订审定意见。

实施步骤四,实施计划。

请你根据方案完成:一是编写PLC控制程序并传送到PLC,二是完成电路连接,三是进行系统联机统调。

实施步骤五,检查控制。

过程中的检查由主管、评判专家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控制。

实施步骤六,评价与改进。

工作结束后,由学生完成自评,由职教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考评组开展考评。

一是自我评价。根据实施方案,自我评价实施效果,要求找出不足和改进意见,并完成自我评价部分内容;

二是客户评价(由行业专家评价)。请饮料公司技术人员(行业专家扮演)评价产品改造效果,要求找出不足和提出改进意见。

三是专业教师评价(职业资格考评员)。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量化考评。

四是企业专家评价。从企业角度分别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通用能力。

五是职教专家评价。全面考核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通用能力。

总之,通过“五位一体”职业能力测评,体现了学生具有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比较成熟的职业特点,同时还考察了其解决问题、创新、自学方面的能力,也反映了比较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较好的职场心理素质。由此“五位一体”职业能力测评,检验了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了解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状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能力测评范文第10篇

一、运用科学丰富、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激发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所教学段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测评教育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我们应根据所教学段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测评。明确了目标后应根据参加实验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选用科学丰富、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从而让学生愿意阅读并乐于去读。

笔者所教的学生是中年级段学生,他们已经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会默读,能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因此在选取阅读材料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选择阅读材料。如: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会亲自撰写一小段关于师生之间的小事来让学生阅读。因为文段内容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所以学生乐于去读,有兴趣去读;母亲节到来之际,我请一位母亲到校来叙述关于母子之间感人事件,让学生来阅读;六一节到了,这是孩子们的节日,我选择了朗朗上口的庆祝节目的诗歌让学生去读,从而体会节目的一快乐;我还选择了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毕竟童话世界是 每一个学生都向往的世界。通过选择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材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测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专项活动测评和综合活动测评,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小学生阅读能力测评过程中,为了培养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我开展了一系到的活动:如“好词好句大比拼” 专项活动,我让学生每个人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笔记本,让他们定期摘抄一些优美的词语、精美语段。可刚开始一些学生坚持不下来,并且不感兴趣。怎么办?于是我在学生积累了一段时间后开展了“好词好句大比拼”活动,让学生上台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展示给大家,那些有备而来的学生有的把自己的笔记本带来,每一页配上精美的图案, 请其他同学看;还有的同学把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制成了“专题手抄报”,如:有的学生设计了专题为“人生百态”的手抄报,记录了人物外貌的精美语段,还配上了丰富的图案;有的同学设计了“四季图”专门记录了关于描写一年四季的景物的语句,并配上了四季美景的画面,通过展示,我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分别颁发了班级同学设计的小证书,同时也激励那些没有做好词语积累的同学,要积极参与。正是一个小小的活动,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所有的实验学生都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去,等待着下次活动的到来。

三、科学、新颖多样的阅读方法、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阅读变为悦读

俗话说得好“方法大似力气”。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测评之前,我通过调查阅卷发现,多数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原因是没有科学的、合理的阅读方法,他们读起来很吃力,时间长了就不愿意去读了。针对此我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在阅读一些诗歌或古诗文时,我让学生用通读的方法去体味诗歌的优美,品味民族精神;在读一篇长文章时让学生略读;在读意义深刻有丰富内涵的文章时,教给学生研读的方法;在读一篇语句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时,让学生采用赏读的方法。这样阅读不同的语段,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了。

四、正面、积极的阅读能力测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在测评中重视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及时通过测评肯定学生的行为和成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自豪感。通过语文阅读的正面测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

上一篇:测评工具范文 下一篇:测评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