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2 17:56:39

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

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篇1

同志们:

今天这个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对《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工作进行动员部署,这是新一届人大常委会在开局之年要着力抓好的一件大事。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群众要求抓好食品安全监管的呼声非常强烈,在今年人代会上代表提出这方面的议案和建议也很集中;二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政府要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人大要认真检查监督法律的实施情况。下面,着重讲三点问题。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的重要意义

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是今年市人大常委会的重点工作。搞好这次执法检查,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全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这次执法检查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吴邦国委员长也指出,全面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制度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日益完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逐渐增强,但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仍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如上海的“染色馒头”、广东的“墨汁粉条”、北京、重庆等地的苏丹红辣椒粉、沈阳的“毒豆芽”,还有双汇瘦肉精、三聚氰胺、水果膨大剂、台湾塑化剂事件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案件的发生骇人听闻,令人震惊,发人深省。从我市的情况看,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食品安全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这次执法检查,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进一步消除食品生产流通领域存在的不安全隐患,积极推动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方位的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是推动依法行政、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再上新水平的需要。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总体上处于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的不断拓展,食品安全问题应当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问题,一直是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难点,监管效果不能尽如人意。《食品安全法》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改进,为法律的有效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开展这次执法检查,就是要更好地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推动整改,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进一步构建覆盖食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从城市到农村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是坚持监督为民、履行人大职责的需要。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责。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食品安全卫生的呼声一直不断。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作出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目的是切实改进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让人民群众满意和放心。我省和各市、县人大常委会也积极开展这项工作。省人大常委会于今年5月下旬向社会公布了实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并在第25次会议上进行了审议,进一步规范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促进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因此,市人大常委会把这次执法检查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就是要进一步牢固树立监督为民的思想,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把人大工作与人民群众需求和人大代表的呼声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人大工作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二、全面部署,准确把握执法检查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工作安排

(一)这次执法检查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监督法》、《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保证食品卫生、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目的,通过执法检查,推动《食品安全法》的深入贯彻实施,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督促解决法律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构建起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执法检查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机制,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情况;

二是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监测检测体系,做好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情况;三是规范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监督企业落实保障食品安全措施的情况;四是依法开展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及时查处违法生产经营情况;五是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增强全民食品安全意识情况。

(三)执法检查的总体安排:这次执法检查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结合当地实际,对本辖区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作出部署。

这次执法检查共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准备部署阶段。5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并印发执法检查方案,这项工作已完成。今天组织召开这个会议,对执法检查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同时通过人大网站、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执法检查的监督电话,动员全社会来参与开展这项工作。6月中下旬,围绕这次执法检查内容,组织执法检查组成员集中学习有关法律法规。

第二个阶段为自查自纠阶段。6月中旬-7月上旬,市政府及市卫生局、市农业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食安办)、市贸粮局等部门开展自查自纠,于7月15日前将自查自纠情况书面报送市人大常委会。

第三个阶段为执法检查阶段。7月中下旬,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分赴各县(市、区)开展执法检查,全面了解掌握《食品安全法》在我市贯彻实施情况。7月底,执法检查组汇总意见和建议,研究起草执法检查报告。

第四个阶段为审议评议阶段。8月中下旬,执法检查组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作执法检查报告,市政府及市卫生局、市农业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食安办)、市贸粮局等职能部门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作自查自纠报告,同时安排部分市人大代表对上述这6个部门作评议发言,由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有关市人大代表对这些职能部门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工作进行量化测评,并提出审议意见,交市政府研究办理。

第五个阶段为整改提高阶段。9月至11月,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认真进行办理,在规定时限内,将办理结果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书面汇报,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通报全体市人大代表。

三、精心组织,确保执法检查工作有序、有力、有效进行

这次执法检查是全面检验各级政府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和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方式。各级人大、政府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的重要性,认真组织、协调好这次执法检查。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谐。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要切实担负起执法检查的重任,制定好执法检查的实施方案,组织足够力量,有序开展执法检查工作,做到责任明确、推进有力,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对金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全身心投入执法检查工作。市和各县(市、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自觉接受执法检查,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坚持自查自纠,边整边改,切实履行好各自的监管责任。金华日报社和金华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主要新闻媒体要根据这次执法检查的方案,研究制订宣传报道计划,积极整合力量,主动参与执法检查全过程,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辟专栏,全面详细地报道本次执法检查工作,并探索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舆论监督的长效机制。通过执法检查提升全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增强全社会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意识,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

(二)要认真把握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要认真学习法律。《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体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统一制定等有关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权力和责任进行了规范,在监管体制、监管依据、监管内容、监管手段、监管信息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第一责任从食品标签制度、索票索证制度、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食品召回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细化。对此,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法律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做到了然于胸,为开展好执法检查奠定知识基础。二是要深入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寻求到对应之策,探究到化解之道。如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如何履行法定职责、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如何在强化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过程中,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保证食品安全,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如何从体制和机制上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守法经营、严格自律;如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社会环境等等。在执法检查中要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企业,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执法检查深入开展。三是要完善执法检查方式。在执法检查中,除了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现场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抽查和暗访,以便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掌握情况。

(三)确保执法检查的实际效果。

这次执法检查工作是全民关注和全体代表关注的热点,要坚决防止流于形式、走过场,做表面文章。执法检查组同志要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坚持实事求是,决不回避问题,做到知实情、说实话、务实招、求实效。检验执法检查效果主要看三条:一是理顺体制,落实责任;二是查找问题,有效整改;三是完善机制,严格监管。

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篇2

■主动思考

启示之一:如何当好“抓手”,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的作用?如何落实“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形成合力”的方针,确保一方平安?

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需要有一个平台。为此,上海市局积极推动,成立了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局,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做到工作计划经常督办、重要问题共同研办、案件协办及时通气、行刑衔接快速介入,较好地发挥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综合协调、组织协调的作用。各区县分局立足基层,尊重实际,思维更加活跃。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宝山分局主动思考,在组织架构上,该区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为决策层,由分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副区长牵头,其他相关副区长配合,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另一个层面为操作层,由区各职能部门的执法机构负责人组成。在工作措施上,他们积极落实属地管理制、责任追究制,*5年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宝山区特定变样考核目标”,由区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对各街道或乡镇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考核。在工作方法上,他们以专项整治为抓手,以督促检查为手段,以后勤保障为推力,以信息为平台,形成了“开会不缺席、整治不缺位、信息不缺报”的良好工作氛围。

“抓手”要抓得住、抓到位,必须下移监督重心。经过两年的主动思考,宝山分局做成两篇监督重心下移的文章。

一是建立了街道或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站。

二是全区各街道或乡镇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村、居委会的考核内容,任务分解到村队、居委会、企业,监管触角延伸到基层。

启示之二:如何适应食品安全监管新岗位,履行好食品安全监管新职能?

上海市局办公室张仁伟介绍说,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两年来,共收到市局系统各级各类人员的食品安全课题、专题研究论文106篇,内容涉及《上海市水发产品安全营养评估报告》、《探索确保虹口区中小学午餐营养安全的新模式》等。上海市局将这些主动思考的课题、专题论文汇编成册,广为宣传和交流,使之成为全市系统共同的成果,转化为全市食品安全监管的整体成效。

启示之三:如何实现“无缝”监管,提升科学监管效能?

——积极探索分级、定人定点、格式化、错时监督的机制。上海市对连锁餐饮、超市卖场实施分级管理,区县分局负责辖区内连锁餐饮单位和超市卖场的日常监督检查,市食品药品监督所负责各连锁餐饮单位和超市卖场公司总部的日常监管和联系,并定期汇总各区县上报监管情况,定期召开总部负责人会议,及时通报和反馈监管情况;对屠宰场、农产品批发市场、餐饮单位实施错时监管;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集体配餐单位、屠宰场实施定人定点监管;对集体配餐单位、餐饮单位、超市卖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施格式化检查,市食品药品监督所统一制定相关监管工作规范和格式化检查表,明确监管职责、工作要求、检查内容及检查频次。

——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监督志愿者队伍的工作机制。*6年7月24日,首批40名大学生被市局聘为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志愿者并正式上岗。

——积极探索食物中毒的预警机制。上海市局根据食物中毒在各个季节发生的特点,向社会食品安全预警公告,从而达到预防食物中毒的目的。

■主动探索

启示之四:构建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链”,关键是要在各级政府中,锻造一条食品安全工作一级抓一级、一环扣一环、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链”。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南汇分局在构建“安全链”与锻造“管理链”的主动探索中,有效地解决了监督与管理畸重畸轻的问题,建立起以农业为主体的远郊区食品安全监管新机制。

一是制定印发《镇食品安全工作手册》和《基层食品安全工作手册》,统一和规范各镇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促进和确保镇食品安全监管年度目标考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食品安全绩效考核的规范运作。

二是坚持“条上监察”。由区监察委制定《关于对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实施监督检查的意见》并进行具体的行政效能监察活动,连续两年的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各部门的履职,这一做法被市政府推广。

三是细化“块上考核”。制定出台《村级食品安全工作职责》和《村级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细则》,并将村(居委)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镇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之中。

四是会同教育局与102所中小学签订学校食堂三方责任书,通过抓主管部门、抓责任部门、抓监督部门的各方责任,切实把牢学校食品安全关。

五是探索社会共同监管的“二员、三定、四进、一报告”的定点监管责任,

即以执法监督员、社会义务监督员“二员”为基础,以定人、定点、定责“三定”为保障,以进超市卖场、进农贸市场、进集体供餐配送单位、进屠宰场“四进”为重点,以定期上报《食品安全信息反馈卡》为载体,落实各自重点监督对象,实现点对点的衔接,切实提高监管效能。

启示之五:食品安全监管是否到位,关键是技术监督与行政执法监督必须同步跟进、保障有力。

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主动探索,做到了食品技术监督与行政执法监督同步跟进、保障有力。所长王麟达介绍说,为市局和各区县局及时提供公正、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是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所里两年来主动探索的重要课题。为此,他们建立了食品检验的应急机制,对食物中毒等紧急情况送检的食品,力争在24小时内出检验结果。对监督执法的送检样品,按照规定的期限出报告,做到发现问题及时、主动与送样单位联系、沟通,保证整个送样、检验、出报告流程的畅通。

作为中心所,他们还走访各区县所,实地了解各所的设施、设备、人员等情况;*3年他们又帮助新组建的七家区域所通过了计量认证;*4年至*6年,他们帮助和指导6家区域所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6年在5家区域所食品扩项的准备过程中,进行技术培训244人次,使区域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还组织了区域所人员上岗考核209人次,覆盖了区域所开展的检验工作的各个技术领域。

此外,该中心还积极开展了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技术服务,为社会的食品

安全检测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

启示之六:创建保障公众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关键在于监管队伍执法能

力的不断提升。

——在主动探索中提高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能力。上海市建立了两个机制。

一是召开食物中毒案例分析研讨会的机制;二是建立了食物中毒通报机制。

——在主动探索中提高保障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的实战能力。通过演练,监督执法人员的临场组织协调、组织纪律、应急处置能力、监督执法技能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主动探索中提高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6年底,市局组织召开了《食品安全监督执法技能培训教材》讨论修改会,市局法规处、部分区县监督所分管领导、编写小组成员共同对《食品安全监督执法技能培训教材》(初稿)进行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在主动探索中提高整体办案能力。市局不定期组织召开上海市食品、化妆品行政争议案例研讨会,案例研讨会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化妆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的分析讨论,总结在各起争议案件中好的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主动探索中改善监督执法装备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市食品药品监督所在充分调研并征求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督所意见的基础上,草拟了《上海市食品监督执法装备配置方案》。

■主动出击

启示之七:主动出击是责任,主动出击是风格。

上海食品动态监控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与上海人民密切相关的食品都处在高合格率的状态。从去年的监测结果来看,监测的项次总体合格率在98%以上。

上海市食品安全监测系统由日常监督抽检、食品污染物监测、现场快速检测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系统各有侧重,互相依托,构筑起食品安全的防护网。仅去年一年,上海市的抽检食品就约为10万个,按WHO提出每千人抽检3件的推荐状况来对照,他们已经超过每千人7.5件。

启示之八:主动出击是呼唤,主动出击是使命。

回首两年来难忘的人、难忘的事,是对“主动出击”的具体诠释。

——*6年9月1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瘦肉精”事件降临申城。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控制源头,加大抽检频度,防止食物中毒的蔓延。

在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协调下,各相关成员单位紧急行动,共同协作,在全市打响了一场围剿“瘦肉精”的战斗。直到9月16日,随着医院抢救的食物中毒病人全部出院,这场“瘦肉精”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以有效控制了事态发展、把危害程度和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点而终告结局。

——*6年11月,根据全市食品污染物监测点的检测显示,上海市场上销售和供应的多宝鱼渔药残留严重超标。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就抽检情况紧急召开专家咨询会,对食用渔药残留超标的多宝鱼将会造成危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11月17日,向社会发出了食品安全预警,告诫消费者谨慎购买和食用多宝鱼。该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加强宣传工作,邀请食品安全专家就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对人体危害程度和怎么加以防范等问题,积极引导群众理性应对“突发问题”。

——*6年6月中旬,上海合作组织第五次会议(以下简称“峰会”)在上海举行。为确保这次“峰会”期间的饮食安全,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指挥下,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专门成立了“峰会”食品安全保障指挥部,制定了“峰会”食品保障工作预案。在整个保障过程中,加强对保障点的厨房、供餐场所、采购加工环节等全面进行食品安全检查,从而确保了“峰会”食品安全万无一失。

——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主办的以“关注食品药品安全,享受美好健康生活”为主题的“食品药品安全宣传进社区”文艺巡演活动,自*6年7月15日起至9日16日止,历时两个月,对增强市民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引导市民积极参与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启示之九:激情与理性,为主动出击插上强劲的双翼。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面对成绩和荣誉,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记者对市局和区县分局的采访中,大家认为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上,有三个方面亟待加强:

一是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龙头管源头”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通过完善和健全食品抽检监测网络,通过加强对大型批发市场、超市卖场等“龙头”食品供应商的监督抽检,将压力传递到“源头”地企业,以市场的手段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二是充分依靠当地政府强化源头监管机制。与源头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合作,共同配合,将监管阵地前移,从生产环节就开始控制质量。

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监管;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DF414;DF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3—0027—05

食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催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相关实施条例和相关配套制度也很快得以制定。食品安全法规,新增了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法律责任,在理论上和立法上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更高的保障。然而,现实中,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染色馒头、瘦肉精、牛肉膏等食品安全问题继续频频曝光。是什么影响着食品安全法的实效?比较世界范围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笔者发现: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失灵,而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又相对缺失。因此,完善和创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之公众参与具有重大意义。

一、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理据

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是世界通行做法,目的在于克服食品安全中的信息不对称和维护国民安全与健康。但是,政府失灵广泛存在于政府监管之中,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同样不例外。公众参与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强调公众自我管理。因此,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成为当下许多国家用以克服政府失灵的重要举措。

(一)政府失灵与公众参与

政府失灵根源于其理性经济人属性。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面临多种选择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也是理性经济人,在理性选择时也可能偏离法定的监管目标。据报道,2009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凭现有的资源每年仅够检查7000家食品加工厂,而全美共有15万家食品加工企业。此种情况下,政府的最优选择,就是放弃对一些食品加工厂的检查监督。

在我国,囿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困境,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理性经济选择更为突出。计划经济带来的短缺、转轨经济带来的道德失范、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地广人多的现实,都为食品安全监管增添了诸多困扰。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为止,中国拥有各类食品生产企业数量总计45万余家,10人以下的小作坊约35万家,占食品生产企业总数的80%。现实表明:面对无数的小型食品生产企业以及无限的监管成本,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关往往有心而无力。

此外,寻租腐蚀了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导致了政府监管的失灵。寻租是指为了获得人为创造的收入转移支付而造成的稀缺资源的耗费。寻租对资源配置产生了极大的浪费,危害社会整体利益,并且将扭曲与寻租行为相关行业、政府机关的行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规范的不健全给寻租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譬如,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了众多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关,并赋予了它们很大的监管职权,但是这些机关之间职权相互交叉、责任不明,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后难以追究责任,这都加剧了食品监管的寻租,导致我国食品市场表现为“柠檬市场”。

可见,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由于食品安全监管成本的无限性以及寻租现象的存在,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失灵是一种必然。食品安全问题关系每一个消费者切身利益,需要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建立一个食品安全监管的公众参与制度,既是政府监管失灵的必然要求,也完全符合每一个消费者的利益。正如美国大法官波斯纳所言,个人是其自己行为的最佳法官。每一个消费者才是食品安全的最佳监管者。

(二)民主监督与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体现了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民主要求。而公众行使国家管理事务的权利,直接对国家事务以及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事务进行管理与监督。就食品监管而言,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最为切身的利益,让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既符合人民原则,又能保证人民直接行使自身民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强化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保证食品安全,树立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此外,从权力制约的角度来说,对权力进行制约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一种是以权利制约权力。在我国,由于不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更加强调权力之间的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制约。以权力制约权力,成为极为棘手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但是在我国实行在民的宪法原则,人民行使权利参与政治、管理国家事务,在理论上不成问题,在实践上也有经验。因此,运用权利制约权力的方式对我国政府监管权进行监督,无疑成为我国当前社会较好的制度选择。目前,我国诸多食品安全问题,例如地沟油、瘦肉精等,都是在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配合下,不断引起政府机关的重视,从而引发社会组织与食品生产企业对这些食品安全进行严格审查。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既监督了食品生产的企业,也监督了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机关,促使其及时地、积极地履行监管义务。

因此,从民主监督角度看,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既符合在民的要求,体现了现代民主的基本精神,又对食品生产企业与政府机关进行了双重监督,大大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

二、美、日两国食品安全监管公众参与经验

食品安全问题并不只发生在中国,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也都曾发生过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19世纪下半叶,美国作家阿普顿·辛克莱的小说《丛林》中描述的美国食品安全问题曾震撼了美国人;日本水俣事件(即镉米中毒事件)也震惊全世界。不过,这些国家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开始重视食品法律制度,引入公众参与食品监管,最终建立了基本食品安全保障制度,为消费者提供了食品安全保证。

(一)美国食品安全监管公众参与之经验

首先,在美国,公众全程参与并主导食品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这种充分发挥公众主导力量监督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处于次要地位,可称为公众主导式食品安全监管。迄今为止,美国已经通过了众多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而这些食品安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公众享有并行使了广泛参与的权利。在美国,《行政程序法》和《自由信息法》是主要保障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制定食品安全有关行政法规时被充分遵守。《行政程序法》规定了两种程序来保证公众的参与:非正式程序和正式程序。非正式程序,又被称为“通告一评议”制度。根据该程序,行政机关必须将拟立法规草案的主要内容以及草案立法依据等公布在联邦公告上,以接受公众的书面或口头的评议。公布法规后,需要经过一定期限的评议,该草案方得通过并成为联邦有效的法律。非正式程序是一种比较便捷的立法公众参与制度,被美国政府所普遍采纳。

公众参与的正式程序主要表现为一种食品安全的司法化的程序,这种程序以保障公众参与规范制定为目的。根据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的规定,法律经常授权行政机关可以制定行政法规,但是同时也经常限定了行政机关在制定行政法规时必须采取“审判型的听证程序”,根据听证的记录制定法律。行政机关不得在听证记录之外,利用其它材料作为依据进行立法。因此,同非正式程序相比,在此程序中,听证记录是制定法规的唯一依据。美国在制定庞杂的食品安全法规时,一般都遵循了《行政程序法》。

《自由信息法》进一步落实了公众在制定法律中的参与权。该法采取否定例举式立法,政府必须把所列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都公开。任何居住在美国的人都有权获得大量的政府信息和记录而仅受某些例外的限制。公众可以从政府公开的信息中了解相关食品安全的所有立法资料和过程。可见,美国在制定与通过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时,注意广泛吸收公众关注与参与,这为保障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执行、取得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法的信任提供了基础。

其次,在食品安全法规的执行上,美国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优势,保障食品安全的民间监管。欲得到安全的食品,完备的法律体系固然重要,但良好的法律实施更是关键。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实施,实际上是公众、食品生产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公众、食品生产企业、政府,都会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之手段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因此,公众试图以现有消费成本提高食品安全生产标准;食品生产企业则以现有成本降低食品安全生产标准;政府则为了降低监管成本而怠于实施监管。在这三者中,只有公众处于一种劣势地位,如果在法律制度与实施上不给予其充分地位保障,其食品安全利益难以保障。在美国的法律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公众的劣势地位,把公众引导到法律实施、监管食品生产企业的主体地位之上。(1)美国的食品安全检测主要由分设在联邦和各州的实验室来完成,而这些实验室不是政府的行政机关。实验室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社会组织,它们一般都无涉于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利益之争,可以对食品成分做出客观公正的科学分析。这种食品安全检验体制,为公众平等参与食品安全法规实施提供了基础。(2)美国食品安全法规执法机关人员构成充分体现了公众参与。例如,被称之为食品安全最高执法机关的药品管理局,主要由医生、律师、微生物学家、药理学家、化学家和统计学家等专业人士组成,其中2100名是有学位的科学家,包括900名化学家和300名微生物学家。(3)美国在食品安全法规实施中,规定了一般公众可以提出公益诉讼,通过司法手段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美国判例法中有食品公益诉讼先例,成文法中规定只要存在实际损害或实际损害可能,均可提讼。在食品安全领域,法律支持实施惩罚性罚款,原告胜诉后,不但可以要求支付诉讼费用和损害赔偿,还可以要求从惩罚性罚款中获得一定比例的奖励。另外,集团诉讼等制度对食品安全领域的公益诉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日本食品安全监管公众参与之经验

日本在食品安全监管上虽然是以政府为主导,但也非常注重公众参与。日本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确立的原则之一就是公众参与。例如,日本2003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基本法》,规定的食品安全基本原则为:一是遵循公众至上原则;二是地方政府和公众的参与。为此,日本在食品安全监管的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都强调公众参与。

在立法中,日本《食品安全基本法》第13条明确规定:“为了将国民的意见反映于制定的政策中,并确保其制定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时,应采取必要措施促进提供政策相关的信息,提供机会陈述对政策的意见,促进相关单位、人员相互之间交换信息和意见。”第65条规定:“为了在食品卫生的相关政策中反应国民或居民的意见,促进相关人员相互之间交换信息和意见,厚生劳动大臣和都道府县知事等应当公布该政策的实施情况,并就该政策广泛征求国民或居民的意见”此外,在制定行政方针、政策、安全标准等时,应广泛听取私人的意见;在对结果进行评估时,也应对私人的评价予以一定的权重;在食品安全委员会以及其他的审议会中,也应有适当的公众代表参与。国民的参与有助于强化对食品关联企业的监督。

在食品安全执法中,日本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有规定或者主动进行食品影响健康评价、调查审议食品安全政策的重要事项等。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委员是“从优秀的食品安全的有识之士中选出”。这充分凸显出公众参与管理食品安全的最终决定力量。此外,在食品安全委员会之下还设立了独立的安全监督员。食品安全监督员在全国公开选聘,其选聘资格为:一是要关心食品安全,年满20岁以上;二是不能是国会议员、地方公共团体议员、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三是要能够出席食品安全监督会议;四是需要具备食品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选出的食品安全监督员完全摆脱了国家行政体制的干扰,把食品安全监管纳入到全社会监控之中。

在司法上,日本有诸多制度来保证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日本政府于2007年决定全面实施“消费者团体诉讼制度”,该制度允许由国家认可的消费者团体代替消费者个人要求商家停止其不当或恶意商业行为,特别是针对食品质量宣传不实等情况,消费者团体可以直接提请发出禁止令,取缔相关企业的违法行为。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公众参与之创新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在三方面规定了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1)可以对食品安全相关执法守法活动提出批评和建议;(2)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注意信息公开,保证公众的知情权;(3)各地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颁发的有奖举报制度。这些分散在不同法律法规里的公众参与食品监管规定,相对于以往的食品安全监管来说,已有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隐患,需要创新。

第一,公众的批评和建议权流于形式。食品安全法虽然赋予了公众批评、建议权,但是对如何批评建议,以及批评建议的法律后果、批评建议的范围没有规定,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行使批评建议权的公众不受打击报复。无论监管主体的失察还是失职,无论被监管主体的故意或者过失,都不会因为我们的批评建议而承受不利影响。“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充分反映了批评和建议权规定的软化。

第二,信息获得权停留在纸上谈兵。食品安全缘何能成为问题,主要根源于信息不对称。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配方越来越科学化、复杂化,这样就加剧了信息不对称。虽然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规规定了公众具有获取食品信息的有关权利,但是由于没有配套的制度以及具体的程序,公众事实上无法获取及时、准确的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而所谓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主要规范政府政策和职权行使等方面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其公开内容须采取肯定式列表和申请方式。对于食品安全有关信息一般都属于企业的信息,且处在保密状态,公众很难通过申请的方式获取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

第三,食品安全举报制度成为“鸡肋”。食品安全举报在食品安全法规里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各地食品监管机关也据此制定了实施细节。但据统计,食品安全违法举报同违法行为相比微乎其微。就连公众熟知的、极具危害性的一些食品行业潜规则,也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举报。这一是由于公众无法获得食品安全信息无法举报,二是由于举报制度没有规定保护举报人的举措不敢举报。

美日两国通过公众参与制度的设计,立法上保证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知情,同时在执法和司法上保证了公众食品安全利益的实现。因此,食品安全监管效率高,耗费成本小,促成了食品企业养成良好的质量保证习惯。相比较而言,美国的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社会效果可能更好,因为立法动议,执法检查,甚至司法程序都由公众主导。但笔者认为,我国不宜直接搬用,因为,美国这种公众参与监管对公众的素质和公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都有很高要求,而从我们的国情看来,目前条件还不完全具备。日本的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可能更切合我国的社会环境。因此创新我国的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宜结合我国现实,以日本经验为主,适当糅合美国的一些更为先进的做法。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立法上创新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首先,要建立起改变公众食品安全弱势地位的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弱势是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信息公开是保障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热情和质量的基础。在我国,要改变信息获得权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现象,须在法律上规定企业公开食品相关信息义务。对涉及食品安全的有关数据、配方、检验检测结果等都要公布于众,并且随时接受公众要求公布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的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最好能采取否定式例举方式规定信息公开范围,即只列举不能公开的信息范围。同时确定公开程序和相关法律责任。这样,公众能从政府及企业的公开信息中获取有用资料,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参与能力和效率。其次,制定新的法律规则,使公众利益诉求能嵌入食品安全标准等法律法规中。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有听证、征求意见等形式的运作,但很多情况下,不发生实际作用。因为我们的听证、征求意见只停留在形式上,同美国、日本在食品安全立法中听取公众意见、吸纳公众诉求的制度有质的差别。美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公众的听证记录可以成为立法的唯一依据。这种做法从根本上保证了食品安全法保护公众利益的价值取向。日本规定在制定食品安全法律时必须反映公众听证意见或者对之在正式立法中采纳与否的理由进行说明。此种规定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公众食品安全利益在法律上的确立。我国要在法律规则上确立公众意见作为立法唯一依据可能为时尚早,但可以在现在的听证、征求意见的法律制度上增加保证听证意见和公众意见起一定法律效力的法律规则,使食品安全法律制度能真正反映公众利益诉求。

(二)执法上大量吸收公众参与监管食品安全。徒法不足以自行。根据已有的食品安全监管做法,借鉴美日经验,我国公众参与食品监管执法具体可依以下步骤进行:一要统一各自为政的举报制度,最好能出台统一的举报法,在举报方式上采取更能保护举报人安全的形式,并对举报中涉及的利益主体设置相对应的权利义务体系。二要吸收社会上的研究单位参与争议食品的检测。吸收各地实验室参与食品安全检测,可以解决检测人手不足问题,增强检测结果的公平性。三是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借助媒体监督的广泛性、直接性和快速性,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可以促进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维护社会食品安全。

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篇4

在减少食品贸易摩擦层面,大多数国家都将提高本国食品安全保障措施与相关国际软法的一致性,作为降低本国食品出口阻力的途径之一; 在WTO 争端解决层面,若相关争议方不能证明其国内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具备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的基础,则可能如2009 年中美禽肉贸易争端中美国那样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这无疑提升了食品安全国际软法的实施效果,但效果仍然在根本上受制于各国对本国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考量,各国的国家利益又不可能完全一致,于是一旦产生贸易冲突,而诉诸WTO 争端解决机制,食品安全国际软法适用实体规则与程序规则的分歧,也就在所难免。

( 一) 国内措施同食品安全国际标准相符程度的分歧

WTO 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简称GATT协定) 第20条允许成员方实施虽偏离WTO 有关规定,却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但SPS、TBT 等协定同时要求各国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必须以相关国际标准为依据。为此成员国对其国内措施应同CAC、ISO 等国际组织制定的食品安全国际标准达到怎样的符合程度发生争议,这表现在DSB 对SPS 协定第3. 1条依据( based . . . on) 一词以及TBT 协定第2. 4条以. . . 为基础( use . . . as a basisfor) 一词的解释。在1996年美国和加拿大诉欧盟牛肉荷尔蒙案( European Communities Mea-sures Concerning Meat and Meat Products(Hormones),以下简称荷尔蒙牛肉案) 中,专家组与上诉机构对于确定争端方所采取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是应当严格遵照( Conform to) 国际标准还是仅需参照其部分内容,持不同意见,后者认为不必完全遵照( Not necessarily all) 国际标准的每一个要素对相关问题加以判定,前者的意见则与之相反。

正因为WTO 规则的模糊性,造成了争端各方在食品安全国际软法适用方面的分歧。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求其国内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完全符合国际标准,是不合法也不合理的。SPS 协定第5. 6 条允许各成员国在制定或维持SPS 措施时考虑技术和经济可行性。TBT协定第12 条规定不应期望发展中国家成员采用不适合其发展、财政和贸易需要的国际标准,作为其制订自己的技术规章或标准的基础,并应适时制订对发展中国家成员有特殊利益的产品的国际标准。这些条款传递了两个重要信息: 一是即使发展中国家国内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不符合国际软法,WTO 也应充分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不应不顾其特殊国情,强令其依循国际软法来制定相关国内法; 二是食品安全国际软法的制定不应一味迎合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生活水平,而也应同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相称,不应对发展中国家揠苗助长,不断敦促其跨越式地提升食品安全保护水平。如若断然否决发展中国家按照本国发展现状循序渐进谋求同国际标准协调一致的权利,必然引起发展中国家的不满,激化WTO 食品贸易争端解决中国际软法适用的矛盾。

( 二) 食品安全国际标准适用例外的分歧

奠定国际软法在WTO 规则体系中法律地位的SPS 协定第3 条,一方面要求各成员国的SPS措施应以国际标准、准则或建议为准绳,另一方面又容许成员国在遵守科学依据和风险评估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实施或维持比有关国际标准、准则或建议所提供的保护水平更高的SPS 措施。TBT 协定第2. 4 条则对成员国国内食品安全保障措施背离国际标准更为宽容,只要相关国际标准由于基本气候、地理因素或基本技术等原因,而对实现合法目标来说显得无效或不当,成员国便可以不予依照。这种例外为食品安全国际标准的适用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各争端当事国可援引此例外条款,为自己或高于或低于国际标准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辩护,在相关国际标准对本国有利时将其作为本国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的制定依据,对本国不利时便找寻各种理由将其摒弃在外。即便DSB 已经做出裁决,相关当事方还是可以为自己不符国际标准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继续寻求科学依据,以获得WTO 对其重新认可。在荷尔蒙牛肉案中欧盟甚至拒不履行DSB 的裁决,反而执意继续研究并依据新获得的证据于2003 年发布新禁令,美加则继续对欧盟出口采取报复措施,就此2008 年相关当事方二度提请WTO 争端解决。

二、WTO 争端解决中食品安全国际软法适用分歧的根源

国际法能够折射出主权国家的价值取向、利益和偏好,是各国外交协商与利益妥协的产物,国际软法也不例外。所以食品安全国际软法的制定过程及其在WTO 争端解决中的适用背后,实际上是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和实力较量,各国都希望通过对上述两个过程施加影响,以达到重建食品贸易体制的目的,分歧便油然而生。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国际软法本身内涵与外延及其适用条款的不确定性、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更使食品安全国际软法适用分歧成为必然。

( 一) 食品安全国际软法的制定及其适用存在利益冲突

食品安全国际软法的生成,本质上是利益博弈的结果,这种结果因其不可能完全公平而必然导致分歧。又因其为DSB 援引,原本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呈现出超乎制定阶段各国预期的硬法性发展,进一步激起获益较少或根本无从获益的国家的反弹。

1. 食品安全国际软法制定规则导向下隐藏的权力导向

传统国际法是西方文明的产物,现代国际法的主体虽已扩及世界各国,但仍然浸透着西方文化,在西方国家软实力对价值的影响力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一国际法律制定过程越侧重价值,对发展中国家就越不利。在食品安全领域,健康权等非贸易社会价值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除了受到一国经济与科技水平等硬实力的影响之外,一国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国内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对现有国际组织的利用能力等软实力的博弈更主导了国际软法的形成。所以虽然单从规则表面来看,无论是WTO 体制还是国际软法的制定机制,都对每一个成员国赋予了同等的权利,彰显了满满的规则导向,甚至某些规则还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倾斜,然而具体考察食品安全国际软法的制定程序,具备较强软实力的发达国家和产业集团仍然掌握着较多的话语权,甚至可以说现有的大部分食品安全国际标准都是建立在发达国家已有标准的基础之上,迎合发达国家某些产业集团需要的。

发达国家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强大的软硬实力,往往承担着国际标准起草的主持工作,意图尽可能将本国有关食品安全的各项技术指标直接转变为国际标准,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这使得一系列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面临着沦为一纸空文的危险。以CAC 的食品安全国际软法制定程序为例,从表面上看,其似乎保障了每一个成员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事实上由于发展中国家无力向CAC提供足够丰实的污染物监测、膳食暴露评估以及国内标准制定的数据资料,又囿于科技手段与谈判技巧的欠缺,其对CAC 标准草案建议稿提出意见和参与讨论的能力,都无法同发达国家相提并论。这必然造成CAC 在标准制定权分配上的实质不均,如若置之不理,则无异于放任发达国家国内法对软法国际性的侵蚀,进而影响了食品安全国际软法制定的公允性,食品安全国际软法的协调性可能被歪曲为朝发达国家的标准看齐。

三、结论

国际软法的适用既能在协调各国国内不同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又可能成为WTO 食品贸易争端解决中争端方新的分歧点。由于各国国家利益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国际软法制定机制以及WTO 争端解决机制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所以WTO 争端解决中食品安全国际软法适用的分歧必然会持续下去。为弱化、调适该分歧,WTO 既应当尊重各主权国家建立它们各自适当的食品安全保护水平的权利,又应当不断敦促各国对食品安全国际软法适当地采纳; 既不能放松对食品安全的保护,又应防范食品安全国际软法成为设置新贸易壁垒的工具。具体而言,第一,从制度的设计和专家的选任入手,确保WTO 下辖机构制定软法的规范性和公正性。第二,立法上完善SPS 措施之等效性规则,执行上鼓励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外相关技术援助。

第三,填补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缺漏,明确专家审议小组与法庭之友的举证权限。第四,SPS 委员会应当作为制定软法的国际组织之间沟通协作的枢纽,密切关注食品安全国际软法的制定情况,适时对制定组织和制定成果加以评估与认可,以避免国际软法间的不一致对WTO 食品贸易争端解决产生不利影响。最后,任何时候都不可忽略的是,食品安全国际软法的制定和适用,都必须以发展中国家充分参与谈判并考虑其切身利益为前提,并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技术援助与政策倾斜。面对上述情形,我国迫切需要赢得在食品安全国际软法制定过程中更充分的话语权,并利用WTO 争端解决机制来伸张合法权益。

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篇5

今年的监督工作将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14项专项工作报告,内容涉及保障轨道交通安全、加强养犬管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工作的决议》情况、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农村水利建设等。此外,常委会还将对审计工作报告和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等进行审议,开展执法检查3项,安排专题询问1项,做好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今年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精选监督项目,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增强监督实效;更加注重回应民生关切,促进改善民生的监督项目占了近半壁江山;加强跟踪监督的力度,在以前年度监督工作的基础上,2012年继续对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食品安全以及控烟等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持续监督,不断探索形成监督工作的长效机制,巩固监督成果。

多部门联手推进养犬条例有效实施

历时近两年完成立法的《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已于2011年5月15日起正式实施。条例实施以来,全市狂犬病免疫点和养犬登记点大幅度增加,城市化地区办证数明显上升。同时,由于养犬管理条例是社会领域法规,它的实施关系到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行为习惯的调整,涉及公安、城管、卫生防疫等多个执法部门,给条例执行的深入推进带来一定困难。

为促进养犬条例的有效实施,正确反映和统筹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规范市民养犬行为,提高文明养犬意识,市人大常委会统筹各委员会的力量,由内司委牵头,城建环保委和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共同做好养犬管理条例实施的专项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各委员会优势,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市政府相关工作报告将于7月份提交常委会审议,重点报告养犬管理和处罚、犬只收容、认领和领养,犬只饲养和经营过程中影响市容环境行为的管理等内容。

专题询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

2011年5月,上海市医改文件正式,政府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文件要求,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各项重点改革稳步推进。2012年1月,市长韩正同志在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市民提供,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一季度推出改革方案。继续实施国家及本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集中采购配送机制,降低药品价格。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关系全体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社会关注度很高,许多市民来信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对政府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情况进行监督。

为回应群众关切,2012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将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专题询问,着重关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等重点改革的推进情况,切实推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时间节点看,市人大常委会在医改文件实施近一年半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之后开展专题询问,此时医改的成效已初步显现,人大监督可以促进政府把医改做得更深入、更透彻、更符合百姓利益。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题询问是继2010年“世博后城市管理”专题询问,2011年“城市运行安全”和“食品安全”专题询问之后开展的第四次专题询问。市人大常委会将在总结历年专题询问的基础上,改进组织工作,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专题询问的质量和力度,推动政府顺利实现医改目标。

跟踪监督食品安全专题询问后的整改情况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牵动万千民心。去年,常委会针对“问题馒头”事件暴露出的监管问题,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成立6个专题小组,组织350多人次代表,对肉类、蔬菜、米面制品、乳制品、水产品、餐饮及粮油等70余家食品单位开展明察暗访,深入了解监管制度运行的实际状况。在常委会会议审议和专题询问中,就落实监管责任、推进监管公开、强化源头管理、促进企业诚信、扶持产业发展、加大刑事打击力度等提出14条意见建议和改进要求。常委会还审议通过《上海市实施食品安全法办法》,将规范回收食品管理、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等以法规条文形式加以明确。

今年,常委会将在去年监督的基础上,对本市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和《上海市实施食品安全法办法》的情况开展执法检查,重点检查2011年常委会执法检查审议意见和专题询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落实情况,进一步推动解决本市食品安全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据悉,食品安全执法检查工作已于近日展开。检查组紧锣密鼓地赴长宁、徐汇、宝山、闸北等区进行监督调研,重点检查市场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工作,查看了群众热切关注的废弃食用油脂管理情况。据了解,上海已构建了国内唯一的餐厨废弃油脂样品库,今后本市检测和判定餐厨废弃油脂有了重要的基础数据,餐厨废弃油脂变成“地沟油”回流餐桌更加困难。为鼓励社会监督,提升食品安全举报机制成效,全市食品药品监督电话12331已与12315无缝对接,便于群众及时快捷地反映市场违规违纪行为现象。市人大常委会力求通过持续跟踪监督,支持和督促政府切实按照“最严准入、最严监管、最严执法、最严处罚、最严问责”的要求,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各类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确保上海成为全国食品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根据2012年2月份与市政府党组沟通交流会的精神,今年常委会还将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重点在推动政府进一步均衡和优化基础教育公共资源配置,加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促进教育经费使用更加公开和透明;积极关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政策推进情况,有关委员会将开展跟踪调研,支持和推动政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篇6

2010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亿斤,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这样骄人成绩的背后,有很多农业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辛勤的付出。全国人大农业委员会主任王云龙说:“近年来中国政府为促进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其中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向种粮农民提供政策扶持、发放补贴,以及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中国的粮食增产创造了条件。”

农委的“调查员”

2005年,王云龙从重庆市委调任全国人大农委会还不到几个月,便迅速地组织了一个调研组,到全国多个市县考察调研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开始了农业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在此之前,长期从事党政机关工作,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使他很快就获得了中国高层的赞许和老百姓的信任,王云龙从一个主政一方的市委副书记一跃成为受人瞩目的农村问题专家,但是他一再声称自己并不是什么农村问题专家,他说:“在农委有很多比我年长的,比我资深的农业问题专家,我只不过是农村问题调查员。”

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立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王云龙是第三任主任委员。

全国人大农业委员会在全国人大几个专门委员会中成立得最晚,但是这些年却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王云龙很自豪,“我们人大农委这些年工作环境基础一直很好,无论是办事机构,还是委员会的委员、主任,大家都是团结一心,都很支持和配合我的工作。”

在大家印象中,人大专门委员会相对于党政部门工作会比较轻松,处理的政务不多、考核少,但从王云龙密密麻麻的日程安排上看得出,他所从事的工作,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样轻松。他不照本宣科,也不为世俗潮流所动,重在调查研究和实践。“我浅尝辄止随便写个东西报上去也行,但是想提出真正有见地、有真知灼见的、可供采纳的建议不做大量的考察和调研是不可能的。不能每天把‘你们要高度重视啊,加强’挂嘴边,这不顶用啊!关键是要提出具体建议,建议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让人家参考。”

合理的价格可调动种粮积极性

为促进农产品和粮食产量的增收,2010年8月,全国人大农委会在相关调研报告中建议:建立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粮食生产说到底是农民的选择,农民为什么要选择种粮,第一是粮食价格有保障,第二是种粮有“四补贴”,有这两条农民种粮的收益就有了保证,积极性也自然就高涨,这也是今年粮食稳定高产的重要保证。

王云龙就农产品价格问题继续阐释:“因为价格问题涉及到老百姓切身利益,所以中央领导和各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我觉得农产品价格还是应该保持稳中有升,因为根据农业部在人大常委会作的关于粮食生产方面的报告,据统计一亩地扣除化肥,种子,水电等的收益是180多块钱,有些做得好的地区一亩地收益可以达到几百块钱,可是一亩地单靠粮食收入上千块的几乎没有。”

王云龙细细地算了一笔账:“现在我国农民人均是一亩二的地,按平均数来说,现在一个农民辛辛苦苦种粮干一年只能挣几百块钱,如果他们到城里打工,一个月可以挣到一两千块钱。种粮的农民辛苦一年,操那么多心,还不如到城里打上几十天的工。现在的状况是谁种粮谁穷,产粮大县却是财政收入最少的县。如果这样下去,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在种粮这件事上投工投劳,不愿意认认真真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上去,那么稳产高产田就很难建成。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起码要通过各种政策,让产粮县的财政收入达到一个中等水平,种粮的农民能达到一个中等收入。我认为国家在这上面是采取了很多政策,但是还要进一步加大重视的力度、投入的力度、扶持的力度,包括市场调节,还是要保证农产品价格在稳中要有升。”

关于眼下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热议,王云龙回应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不能说是受了农产品产量增收的刺激,它有很多因素,比如俄罗斯粮食产量的减产等其他国际环境的影响。这些年我国农产品的价格,是在平稳的基础上略有上升,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价格反过来会对生产的产生促进的作用。另外,价格上涨实际在某种意义上讲反应了产品的短缺,所以农产品增收和价格上涨的关系不是线性的,是波浪式的关系,完全呈正比例。有的时候是价格高,反过来促进生产的增产,有的时候是相反。猪肉就是这样,猪肉一多,价格就下来了,猪肉一少价格就上去了。”

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要保障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产量的巨大转变,始于1978年安徽小岗村冒险尝试。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负责人说:“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实现增长,不仅大幅提高了中国国内的粮食自给率,而且对于稳定世界粮食价格也起到积极作用,这些对于中国自身以及整个国际社会都有重大意义,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粮食储备远远高于粮食安全警戒线。

特别是近些年,我国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首位。连续8年,粮食产量都超万亿斤,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忽视粮食安全问题。“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很多人有不同看法,他们说我国粮食问题根本不存在问题,认为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就行了,在市场经济下,有钱就可以买粮,实际这说法都有一定片面性,因为13亿人的吃饭问题,国际上是无法解决的,命运是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的。而这些年,我国粮食问题也实实在在出现了不少隐患,比如:耕地减少和农田水利建设的问题,也包括越来越频繁的自然灾害,所以粮食安全问题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2010年,全国人大农委会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建设方面。

年初,人大农委听取发改委主任张平代表国务院向大家做作有关粮食问题的报告。报告之后,人大分为两组进行讨论,两个小组的讨论由两位委员长分别主持,为了这次的讨论代表委员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这次的报告和讨论于粮食安全工作的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制定粮食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因为制定粮食法是本届人大常委会的规划,也是我们全国人大农委在立法上的重点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立法机构,所以推动粮食法的制定是我们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务,现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粮食法的起草,进展还是比较好的,我们争取明年能将它放到国家立法的计划案中。”

全国人大农委在2010年的专题调研报告中还提出: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减少或取消农业生产项目的地方配套、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逐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体系。推动粮食生产,推动粮食流通,推动粮食储存,推动粮食的保障供给。

王云龙强调,“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可能是各种问题中分量最重的一个,如果粮食安全出了问题,等于是动摇了根本,其后果不堪设想,依靠任何国家、国际都没办法解决,而且不要说是靠国际解决,恐怕国际上就会趁机来卡你的脖子。粮食关乎13亿人的吃粮问题,这是最大的问题。”

另外,针对当前农民增收方面的制约因素,全国人大农委还提出:把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重点、通过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和致贫返贫因素采取不同扶贫政策等建议。

用农村社保体系建设保障粮食产量

当然,粮食产量的增加还离不开健全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国务院自2006年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资金来源、待遇水平等做了规定,明确要求“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不得批准征地”和“先保后征”。但有些地方的社保资金筹措施不能完全到位,一些被征地农民还未纳入基本生活或养老保障制度。

2010年,全国人大农委在17个省区市进行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跟踪调研。

调研发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近一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保障水平还较低,其中,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是整个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这样的结果让王云龙感到忧心忡忡,“农民们辛辛苦苦,为国家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和牺牲,却没有或者仅有水平很低的社会保障是很不公平的,就因为城乡户口的差异,待遇完全不同,这是不应该的。建立和健全好这一整套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等于是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他们种粮的积极性,放心搞生产。”

王云龙告诉记者,关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整体是属于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分管的,过去农委会不过问此事,但考虑到财经委事务很重,农委会就主动地承担起这项任务。

经过调研,全国人大农委建议,修改《土地管理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征地程序,增加社会保障费用,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

此外,全国人大农委会还建议,抓紧出台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有关规定,解决他们在流动就业中的关系转移问题,对建筑业和其他具有危险性特征行业的农民工,要建立强制性的工伤保险制度,对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应当允许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或农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篇7

正因如此,“问题奶粉”事件曝光后,政府快速打响一场食品安全保卫战。“问题奶粉”各方当事人和责任人受到严厉惩处,一系列稳定市场和保障食品安全的举措快速推出。

“问题奶粉”事件后,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全国婴幼儿奶粉和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要求企业召回问题产品并进行整改,严格从原辅料到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

政府动作密集而富有节奏。9月19日,国家质检总局开通食品热线电话。10月8日,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等四部委联合公布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对在食品中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的,将追究法律责任。10月10日,国务院公布施行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条例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分工,并对监督检查职责提出严格要求,建立违法生产经营者“黑名单”制度。条例很严厉,“黑名单”制度使扰乱市场秩序的黑心厂家被迫退市。奶制品行业驶入规范发展的轨道。

《食品安全法》也被提上议程。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对食品安全法草案进行了第三次审议,从国家法律高度切实保障公众食品安全权益。

这次“问题奶粉”事件中,北京市未雨绸缪,迅速反应。毒奶粉事件发生几天后,北京市场上就进行了专项检查,9月17日,媒体上公开披露检出三聚氰胺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名单。同日,北京市质监局向市内所有乳制品生产企业派驻工作人员,实施驻厂监管。从2008年9月24日开始,带有新标识的乳制品开始陆续投放北京市市场。

“问题奶粉”事件让公众在餐桌前犹疑。北京市已建立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则给公众信心保障。北京市从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开始,强化食品安全监控,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监控体系。北京市还以食品安全监管组织网络建设为重点,建立日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方面,北京市走在全国前面。

2008年,北京市进一步完善已建立的各项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深入推进食品、鲜肉、食盐、农业投入品等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大力推动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在食用农产品源头、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和销售企业的应用,加大食品市场检测密度、增加抽检品种、加大抽检频率,对不合格食品采取坚决下架、退市措施。北京市从“菜篮”、“米袋”、“油壶”、“奶罐”全线保障市民享用放心食品。

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和落实农业补贴政策。粮食价格的进一步理顺,在源头上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合理解决提供动力。扭曲的价格会间接刺激造假冲动,逐步理顺农产品价格体系,合理凸显农产品和农业劳动价值,既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也给食品安全系上一条更有力的缆绳。

从理顺农产品价格体系,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到建立行业准入和退出标准,直至拟定《食品安全法》,从源头到终端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脉络渐次清晰。而北京市在打造这套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路上一直在努力。

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篇8

一、传达会议精神,提高干部思想认识

我镇于26日上午召开干部大会,副镇长传达了县上会议精神,副镇长组织学习了《食品安全法》,党委副书记、镇长对我镇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指出,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措施,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会议要求,全镇各级干部要看清当前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充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切实抓好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经营和消费的监督管理。要对镇内游厨进行摸底登记,加强对农村聚餐活动的监督指导,按照聚餐人数规模实行分级指导、建立台帐,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得到保障。

二、加强组织领导,抓好食品安全监管

镇党委、政府经过研究,决定成立镇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镇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工作有序开展。近期由分管领导牵头,组织卫生院和安办的负责人根据县上目标管理责任制,并结合我镇实际。

制定年度食品安全工作计划和相关管理制度,将责任分解落实到村(居)和具体责任人,建立食品安全监督信息网络,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健全食品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确保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落实到位。

三、细化工作措施,提高卫生工作质量

上一篇:眼睛保健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关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