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2 17:29:38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1

1.学校源远流长的发展史

湖南省安化县梅城镇完小(以下简称“我校”)原名“阿乐德小学”,后几易其名,1983年更名为梅城镇完全小学。学校创办于1918年,是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的朱经农为其定名。创始人龙则灵先生将“乐学厚德”教育思想嵌在校训里永昭后人。“乐德”源于《论语》和《周易》。“乐学”语出《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厚德”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校教师光大校训,奉行修身仁爱之师德,营造尊重、关爱、民主之环境,以人为本,教书育人,践行“乐学厚德”的理念。现成为荣誉众多、三湘有名的学校。

2.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唯知识论的课堂观、唯应试论的教学观等造成了高分低能的人才怪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突出“综合性”“选择性”“适应性”的原则。因此,具体实施国家课程要符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必须经过校本化的改造,“乐德课程”的课程教学实践模式是国家课程方案校本化实施的有效载体。

3.学校内涵发展彰显特色的需要

有文化的学校是有特色的学校,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风格”是学校特色的三大要素。我校特色定位是:教育思想层面――实施“乐学厚德”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层面――构建“乐德课程”的课程教学结构体系,教育风格层面――追求“乐德”:师生通过“乐德”环境的熏陶,“乐德”活动的历练,滋养“乐德”气质的提升,实现幸福学习的最终目标。

“乐德课程”的实施,重构学校教育的发展远景和探索。我校从教育伦理的高度,提出培养“乐学厚德”之人,这是重视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是助推学校内涵发展的教育。故我们构建了“乐德课程”的课程教学实践模式。

二、“乐德课程”的研究过程

(一)研究阶段

破解教育“同质化”、课程“单一化”,培养个性化人才,关键在于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尤其是课程的多元化。我们在“乐德课程”的理论构建、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等方面做了大量原创性工作,“乐德课程”的构建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

1.课程初始探索阶段

对课程建设的研究始于2004年3月,我们认识到开发、建设课程有广阔的空间,编写适合校情、学情的校本课程――“梅山人文”,使学生受到深厚的梅山文化熏陶。2005年,学校把第二课堂作为活动课程排进课表。开设阅读课,2006年5月,全县“书香建设”研讨会在校举行,阅读课成为第一大特色课程,《益阳日报》以“百年老校飘逸书香”为题进行报道。电脑的普及,小学生书写能力减弱,2007年9月开设写字课。

2.课程教学结构研究阶段

2008年9月,学校将《小荷周报》改版成校刊《小荷》。2009年4月,建高标准羽毛球馆,成立羽毛球训练队。学校被定为县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校。2010年9月,新编《孝德》读本进课堂。将每周一、三、五的中午时间作为“午间经典诵读”,校园电视台播放《增广贤文》等,将《三字经》等搬上舞台。

2011年4月,学校举行“京剧进校园”汇演活动,肖毅等同学与京剧名票徐根保老师同唱《打金砖》等。在益阳市小学生经典诵读大赛中,学校《木兰辞》节目获市一等奖,并作了《诵读经典,传承国学,彰显书香校园魅力》的经验介绍。同年10月,我校被确定为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学校。

2012年3月,罗习锋校长在全市课程改革研讨会上作了《重特色,求创新,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经验交流;4月,改建高标准乒乓球馆,活动课程开设更完善;9月,成立农村少年宫,开设23个社团开展活动。另外,“农村小学生学习幸福现状及问题解决的研究”课题实施“乐德课程”引导学生幸福学习;“家校结合对小学生实施孝德和责任教育的研究”课题开发活动课程进行了孝德、责任教育。

2013年5月,全县课改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我校的“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得到县领导、专家的论证;9月,夏永恒主任在市“十二五”课题研讨会上作《关注生命本真需求,科研引领幸福成长》专题讲座;11月,在全市课程改革研讨会上作《打造课堂特色文化,成就学校发展之路》经验交流。

2014年3月,学校认为“乐德”两字系学校创建之校名,治学之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彰显“乐学厚德”思想,对“乐德课程”的结构进行论证:根据“乐学厚德”校训提出由国家课程乐德化、活动课程乐德化、环境课程乐德化三层组成“乐德课程”的课程教学结构模式,符合课程理论和学校实际。“乐学厚德”是学校的校训,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师生共同成长,最终发展成为乐学向上、博学厚积、涵养厚德之人。学校以“乐学厚德”内涵和教育意蕴为基础,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出发,遵循“乐学厚德”之所道,打造“乐德课程”体系,将“乐学厚德”理念融入校本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至此,“乐德课程”的课程教学结构模式初步形成。

(二)研究实施

几年来,学校围绕“乐德课程”,按照“课程为载体,项目负责制,全校一体化”的思路开展研究、实施。

1.国家课程乐德化:确保主体性,贯彻“乐德”思想

站在课程建设的高度,我校践行“乐学厚德”思想,再提炼,再创新,进一步拓宽“乐德”的领域,丰富“乐德”的形式,建构“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化“被动学”为“幸福学”,最终实现“以人为本,乐学厚德”的思想。

2.活动课程乐德化:实施选择性,践行“乐德”思想

(1)建设主题性的人文课程。一是传统节日人文课;二是现代节日人文课;三是校园“八节”人文课;四是主题人文课;五是特殊节日人文课;六是安全人文课;七是“梅山人文”“孝德”校本课程进课表,进课堂。

(2)建设自选社团课程。一是利用早晨、中午的第二课堂开设声乐、美术等16个活动;二是利用少年宫开设象棋、主持人、书法等23个社团活动。

(3)建设实践研究课程。利用梅山地区丰富的资源,开展“深山寻宝”“保ニ,清ニ”等实践活动。

(4)建设多元拓展课程。学校多元拓展音乐、体育、语文课程融合为“教学+技能”的大课程。制定体育、音乐、京剧、书法课程教学要求,体育课开展“阳光锻炼大课间”活动,要求学生分年段掌握两种体育技能;音乐课规定学生掌握葫芦丝小乐器;语文课将写字教学与书法相结合。

(5)建设全员阅读课程。将阅读课排进课表;开辟午间经典诵读时间;举行“亲子共读”“师生共读”活动;将《弟子规》发送到学生手中,开展诵读活动。

3.环境课程乐德化:施行熏陶性,渗透“乐德”思想

(1)教师精神文化。我校根据办学理念和校训,建设人文制度,挖掘本土文化,梳理出学校的文化精神本质――“乐学厚德,自强不息”,并以此感召教师,激发教师“乐教厚德”。

(2)校园隐形课程。学校校史、三风一训、校歌、校刊、校规等都是隐性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对学生施教,对生命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4.课程评价乐德化:落实多元化,执行“乐德”思想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课程建设落实在对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培养中,就必须用多元化的评价衡量课程是否落到实处。学校把“乐德课程”的实施分“夯实制度、立足个体、关注群体、共同成长”四个层面进行评价:一看是否根据制度进行评价,如“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标准等,使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建设,推动课程建设的不断革新。二看是否实现每个个体的成功。学校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为学生基础发展提供同等的机会。如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实现人人会跳绳,会打羽毛球、乒乓球,人人会一门小乐器等。三看关注个体是否得到成功。开设各种活动课程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四看是否追求个体融入群体而获得共同成功。课堂教学,从对个人的评价扩展到小组评价,如星级小组和明星个人的评比。课程教学中,声乐的评价,是通过小组集体合唱表演的方式,以集体的总成绩作为每个人的成绩。校园“八节”是充分利用集体项目比赛,如接力赛跑等,有个体评价,还有班级、年级组评价。这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融入群体,分享快乐、体验成功。

三、“乐德课程”研究体系的构建

1.“乐德课程”体系构建(图1)

2.“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体系

“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序课,要求高效能动,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技能展示和训练(话题训练、速算训练、名作欣赏、作品展示)。第二板块为学课,33分钟左右时间有三个“三有维度”,即学习方式、状态、效果。第三板块为结课,要求有效思评,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反思,评价小组学习情况。

四、“乐德课程”研究的效果

(一)“乐德课程”的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教育的落实

国家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位一体的乐德化实施,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个性特长、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乐德课程”的构建,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1.彰显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我校建构的多元化课程观和大“乐德课程”,使课程的整体结构走向现代化,使课程的基础性、拓展性、科学性和谐统一,确保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彰显了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2.彰显教师的专业成长力

多元化的课程开发做到全、新、精,锤炼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县、市、省级教学比武我校有30多人次获奖,50多人次参与省级送课下乡、送培到校活动,取得了10多项教科研成果。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

3.“乐德课程”的构建,有利于学校整体发展

(1)学校教育远离功利。“乐德课程”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彰显时代、国家和学校特色,体现师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办学目标远离功利,从而培养出了个性特长鲜明的学生。

(2)学校教学质量稳居前列。我校近五年的综合抽考中,均获得当年县局组考的各科“一分二率”法综合排名前茅的优异成绩,教学质量稳居全县小学前列。

(3)学校办学特色彰显。“乐德课程”的多元促教育方法多样化,教学风格个性化,使学校个性色彩鲜明,提升学校内涵。2011年以来,学校数学教研组被省总工会授予“芙蓉标兵岗”荣誉称号等各项荣誉。

(4)学校声誉鹊起。“乐德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兴趣高,习惯好,成绩优;活动多,素质高,能力全,让人民满意,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大量吸引了邻县、邻镇的孩子舍近来求学。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检查组高度评价:“梅城镇完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所做的工作令人震撼,做好了三开,即省部颁计划开齐了课、开足了课、开好了课;处理好了三种关系,即课改与改课的关系,教学与学教的关系,教育与育教的关系……”学校还承办国培计划县“特岗教师”岗前培训班;罗习锋、刘晓霞、夏永恒3人先后18次在县、市课改会上做经验交流,“乐德课程”理论影响延及全省。多家媒体先后从不同角度报道我校“乐德课程”的研究成果。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2

关键词:新课程德育整合特色

一、在新课程背景下,整合学校资源开展德育工作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形成了德育工作新机制

建立组织机制,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德育管理体制,以教育处、年级部、班主任为督导检查职能部门,全方位落实,上下贯通,相互支持,有序运转的德育工作的有机统一体。完善德育目标机制,健全德育评估机制,健全全员育人机制。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观念。班主任有德育工作计划,各科教学有德育渗透和转化学生工作计划。加强师德建设,将参与德育纳入师德考核和教师年终目标管理。坚持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更新观念,营造氛围,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各个方面

在德育建设过程中,学校要不断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信息快速传递的新形势,以观念更新为引导,努力在学校形成大德育氛围,最重要的就是把德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统一筹划,相互协调,在德育工作目标设立上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与重点工作来进行。搭建教育平台,形成全方位、全员化、全进程的素质教育新局面。通过文学培训、音乐特长培训、数理化奥赛培训、信息技术科技小发明、球赛、校运会等校园内的各种活动以及各种讲座、报告会,网络教育等平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样,在学生各项素质竞赛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的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突出德育特色,突出时代特征,探索德育新体系

当前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思想活、观念新、信息灵,迫切要求课程内容鲜活、容量加大。作为教育者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德育课程教材建设,把反映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作品编入教学内容;把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地纳入教学内容;把学生喜欢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入教学内容。

1、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发挥学校德育主体作用。首先,优化德育教学,注重德育渗透,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科学化。要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突出了德育教学的主体性,增强了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完善德育常规,突出专题教育,实现德育活动课程规范化。以专题系列化的周主题活动和月主题教育活动等德育活动为载体,建设德育活动课程。

2、改革德育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完成品德的建构。要大力改革学科式德育课程的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德育理念,把重建师生互动关系、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加深体验作为改进学校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方向。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学校组织或学生自我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活动式德育课程。如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活动中,可以采用学生设计制作文明用语标语牌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让学校的墙壁上悬挂着老师和学生的杰作,让它时时提醒师生,时时告诫学生,起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3、抓好学科渗透,开发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德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如地理课通过本国资源的了解、考察,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历史课通过学习、参观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理科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公式、定理,而且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与理想信念。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德育功能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因此,建立和强化“三维”德育机制,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大政方针。《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强调,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促进形成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因此,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维”德育机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一)强化家庭德育,夯实“三维”德育基础。

首先,要以校级家长委员会为核心,健全家庭德育网络。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构建以校级家长委员会为核心的家庭德育网终系统。其次,以家校德育活动为纽带,形成德育合力。建立教师家访制、优秀家长及文明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活动。第三,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采用讨论式、交流式等方式,开展家庭素质教育征文、家教知识竞赛、问题孩子会诊等活动。

(二)优化社会德育环境,开展社会德育实践。

注重以社区资源为主要材料的德育地方课程开发和加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努力开发地方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课程,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开发以社区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课程。根据实际德育资源,成立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可以由教育部门牵头,有文化、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参与,清理整顿文化市场,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创建“文明小区”。开展警民共建文明学校活动,聘请法制副校长、110联校民警和交通安全联校交警;联合举办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等等。配合这些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小交警”、“青少年志愿者行动”等研究性德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学生从中受到锻炼和教育。实施活动式德育课程也需树立大德育观念,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狭小的校园,而应消除学校与家庭、社区间的界限,让学生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获得完整的道德经验,促进道德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开放型、多元化的学校——社区互动育人模式,形成德育合力。

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着力于整体规划学校德育,把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系统整体考虑,合理配置,努力优化学校、社区育人资源。沟通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联系社区各单位与学校共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努力实践,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社区教育基地活动为补充的开放型、多元化的学校——社区互动育人模式,形成了德育合力。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遵循中小学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认知规律,着眼于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一位教师的职业发展、每一所学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研究目标,规范德育管理,强化德育队伍,创新德育途径,增强德育合力,全面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学校乐做的有效德育,为立德树人,推动全区基础教育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全面规划中小学德育工作,推动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有效衔接、有效管理、有效实施、有效操作、有效激励的中小学德育体系,使中小学德育工作与社会主流价值和学生实际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相协调、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承接。

具体目标:

1.全员师德教育目标。周期内,每年组织一次暑期集中主题师德学习培训活动。开展相应的师德楷模、师德标兵,师德征文评比展示活动。

2.德育干部培养目标。周期内组织开展两期(2011、2013)德育干部培训活动,培训德育干部70名。

3.班主任培养目标。周期内,所有班主任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至2015年,班主任持C证比例达60%;组建区骨干班主任研修班,力争培养市名班主任5名,市骨干班主任20名,区名班主任20名,区骨干班主任50名。

4.德育研究阵地建设目标。周期内,以德育特色项目创建为抓手,开展学校德育特色研究基地建设,使区级德育研究特色基地达到6个,市级德育特色学校达到5所,省级德育特色学校达到1所;市二级以上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达到10所,省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达到2所。

5.德育课程建设目标。立足于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周期内,指导学校开展基于当地文化的德育课程建设,其中3-5所学校完成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1-2所学校完成特色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

三、工作原则

在推进和实施德育研究工作方案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整体构建区域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开放意识,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民族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还要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1.坚持全面发展原则:促进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3.坚持实践体验原则:注重道德体验,促进德育内化,增强社会实践,培育创新精神;

4.坚持潜移默化原则: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挖掘德育内涵,体现育人功能;

5.坚持全员育人原则:形成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格局,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工作任务

“十二五”期间,坚持德育研究工作“以人为本”理念,立足全体教师,适应新课程实施,服务德育品牌创建,树立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实效德育、品牌德育意识,使中小学德育研究工作,与社会主流价值和学生实际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相协调、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承接。为此,展开如下五大行动:

(一)师德建设系列行动

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践规范、塑师德、展风采”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开展师德建设系列行动。

1.每年暑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集中专题师德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教师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誉观,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2.每年开展以“我身边的师德故事”为切入点的师德演讲、师德征文、“师德座右铭”征集、师德案例分析、“我转化的一个后进生”故事征集、模范教师师德宣传等系列活动,强化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增强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热爱教育事业,敬业乐业,甘于奉献,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3.周期内开展师德系列典型评选活动,通过师德楷模、模范班主任、终身班主任的评选以及师德年度考核等系列行动有力推进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廉洁从教,依法执教。

(二)德育队伍建设行动

以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为重点,挖掘整合资源,开展德育培训实践探索活动,积极营造“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氛围,形成“德育干部团队——班主任团队——全体教师”三级德育工作者梯队培养模式。

1.德育(班主任)队伍培训

通过德育校本研修活动,教师心理健康C证培训,明显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建设一支适应教育发展的德育工作队伍。深入实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所有班主任教师每五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2.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

通过心理工作坊、心理辅导活动课实践观摩等活动,提高教师心理辅导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示范辐射作用,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口,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3.德育干部培训

以“打造德育特色品牌”为核心,举办两期(2011年,2013年)德育管理骨干培训班,突出基于本校、本职、本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特点。通过分组蹲点分析德育工作现状,利用培训小组“头脑风暴”确定学校德育特色创建方向。面向校际展示德育品牌等多种形式解析德育现状,交流管理经验,全面提升德育干部综合素养。

(三)家校共育推进行动

指导中小学校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引导学校德育领导和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进一步提高指导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以此推进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孩子的工作。

1.家长学校创建指导

开展家长学校创建的引导和研究工作,通过家长学校的制度建设、家长学校日常培训、家长教育知识需求调查、家长学校经验交流等指导,促进我区家长学校创建得到普及。

2.成立家庭教育导师团

组建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选聘各行各业德才兼备的志愿者,成立家庭教育导师团。每年初确立讲课菜单,供学校、社区选择邀讲,不定期进入学校和家庭对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辅导。

3.建立亲子心理工作坊

开展亲子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和指导工作,建立亲子心理工作坊。通过亲子心理工作坊建设,探索家校联系和家庭教育的新途径,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积极作用,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相互渗透、整体协调的育人格局。

(四)社区德育引导行动

为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切实形成三位一体德育合力,周期内积极开展社区德育研究工作。引导形成以一定学校为核心,以一定社区为主体开展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让社区德育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社区德育实践阵地建设

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各种社区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统筹协调,结合区社区学院有关工作,打造一批适合青少年儿童活动的社区德育实践阵地,使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化,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提高德育实效,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促进当地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2.中小学生社区社团建设

引导开展社区学生社团建设研究。以社区青少年儿童为主体,自主形成假日雏鹰小队、团员假日先锋队等社区社团组织,让学生活动在社区、服务于社区,让学生在社区中历练,在社区中成长。

(五)德育研究行动

加强德育研究工作,使德育研究水平迈上新台阶。引导学校开展一系列符合时代精神,具有实效性的德育创新研究工作。努力推出一批有前瞻性的德育研究成果,建立若干个德育科研基地学校,成为引领学校德育工作的阵地。

1.实行德育科研推进计划

周期内,实施德育科研推进计划,每年结合学科德育、队伍建设、特色创建、课程开发等几个主题德育研究课题指南,确立若干个德育研究重点课题并认真组织实施,有序推进区域德育研究工作。

2.开展德育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周期内以学校德育特色项目创建为抓手,开展学校德育特色研究基地建设指导,使区级德育研究特色基地达到6个,市级德育特色学校达到8所,省级德育特色学校达到1所;使市二级以上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达到10所,省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达到2所。

3.实施德育研究品牌创建计划

继续开展每两年一次的“德育班主任论坛”,围绕德育关键性事件研究、德育特色创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等焦点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使之成为知名的德育交流平台。建成3-5个德育研究基地,整合德育研究资源,加强学科建设,凝聚研究力量,并建好重点研究基地。

4.推进德育校本课程研究行动

在贯彻落实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引导学校领导和德育工作者开展基于学校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建设,使德育课程建设有新的突破。周期内,一是围绕主题开展系列德育课程建设理论培训;二是选择几所有一定条件的学校开展德育校本课程试点研究工作;三是开展德育校本课程、活动案例评比活动;四是定期开展德育特色课程建设经验交流活动。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课程理论培训,德育课程建设指导,校本德育课例、课程、活动案例评比等活动,促进学校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五、工作措施

(一)试点先行,落实分层推进

分学段开展德育特色创建试点工作,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和问题处置机制。深入研究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二)项目引领,深化科研推进

完善我区德育科研机构建设,制定区域德育研究计划,通过项目立项的形式,加大德育课题和德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力度。充分挖掘德育科研队伍的专业潜能,探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策略和方法,为增强中小学德育体系整体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创造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进,学术研究与经验传播同行,不断提高德育研究质量与水平。

(三)完善评价,注重激励推进

在结合市、区教育局德育特色学校评估标准的基础上,推出我区德育项目创新评价办法,充分发挥德育研究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在评价原则、评价对象及形式、评价内容及标准、评价程序及方法、组织及管理、奖励与处分等方面,建立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的德育评价机制。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切实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经验共享,促进协作推进

建立校际德育工作协作机制,利用现场会、研讨会、座谈会、德育论坛等形式,搭建德育交流互动平台,推介德育经验,呈现德育成果,形成区、街道、校三级策略互补,经验共享、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引领、辐射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

(五)方式创新,加强技术推进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中央和省委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决策,紧密结合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注重实效,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核心,抓住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的关键,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德育体系,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把我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工作目标

按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围绕学前儿童和小学低龄段的学生重点抓好道德启蒙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重点进行以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品德教育,高中学生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共同理想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总体要求,健全不同学龄阶段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把手责任制,理顺工作关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健全课程体系,抓实“两课”教学,做好学科教学渗透,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德育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的作用。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教育,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工作内容和措施

(一)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1.全面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在中小学“两课”中增加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并选派优秀教师授课,选好和增补其他学科能够体现民族精神的教材;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要积极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学科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适时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2.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有主题、成系列地开展好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充分挖掘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的时代内涵,坚持用先进人物和道德楷模的事迹教育学生。结合未成年人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让这些精神体现在每个未成年人身上;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园宣传媒介、校园环境、走廊环境、教室环境等教育渠道和阵地,从身边可以感知的事物开始,常年开展知我柯城、知我*、知我祖国的教育,增强未成年人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及责任感。

3.做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组织和教育工作。学校要结合每年9月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庆祝教师节、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和迎接国庆节等活动,提前筹划、精心准备,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掀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高潮。

4.与有关机构和组织紧密配合,帮助学校和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共同搞好夏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经典诵读等活动。中小学校要做好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教育,把学生安全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二)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5.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精神,把诚信教育作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6.结合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等活动,尤其在各种考试之前,采取多种形式,在中小学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

7.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创建文明学校、诚信学校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教育。

8.在中小学大力倡导、推行诚信作业,诚信考试。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引导和管理,坚决杜绝中小学考试作弊、替代作业等不诚信现象,避免部分学校教育活动的形式主义倾向。

(三)加强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9.组织好中小学领导、教师学习、宣传、贯彻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今年秋季开学后,各中小学要结合新生入学、学生返校,集中对学生进行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10.中小学校要把执行新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经常性工作。小学重点进行讲文明、讲礼貌、爱劳动、爱集体的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学重点进行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意识和习惯。在中小学普遍开展诚信教育,培养中小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

11.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循序渐进地开展自律教育活动。要将学生遵守《守则》、《规范》的情况,并作为学生评优条件之一。

(四)发挥中小学德育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

12.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研究。坚决贯彻国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开全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开展法制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教学研究,推动学校德育类课程的开发。

13.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生活德育。中小学的德育教育,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学生作为道德学习的主体,把德育有机地融入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之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切身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4.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或兼职教师的配备,兼职教师必须有相关专业学历,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

有条件的学校要着手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心理咨询室要配备具有心理咨询资格证书或经过教育部门专门培训的专职教师以及常规的咨询条件。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要把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列入德育工作议事日程,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减少和杜绝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与伤害。

15.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减少课程门类,降低课程难度;教学过程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和乐趣的过程;加强课堂教学的质量监控,推进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保证小学、初中学生每天8小时睡眠和不少于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16.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中小学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到教育工作中,做好学校少先队辅导员选拔工作,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认真组织好入队、入团、入党、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等与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活动,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严格执行初中每年20天、高中每年30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支持开展健康有益的夏令营活动。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德育研究性学习,提倡开展志愿者活动,推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

17.推动高中青年业余党校的普及。根据实际情况,在部分高中先行试点,总结业余党校的组织管理、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经验和规律,逐步做好普及工作。

18.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对学生上网要进行正面引导和合理监控。有条件的学校要向中小学生开放本校的网络设施,吸引学生在校参加网上活动,引导学生远离不良网络内容影响,帮助中小学生提高对上网的自我调控意识与能力。学校党委要全面负责校园网的安全,落实校园网安全管理制度。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文明意识和网络道德习惯。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9.认真做好中小学师德建设工作。狠抓师德师风教育,继续开展全区学校“群体师德创优”活动。坚持师德教育“一票否决”的教师任职机制,对违背师德、师德败坏的教师严惩不贷。继续做好师德建设先进学校、师德标兵和师德骨干的评选和表彰,以在教师队伍中掀起“人人讲师德、人人当骨干”的正面导向氛围。

20.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班主任教师队伍。各中小学要选派和吸引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要在学校形成人人争当班主任、个个能当班主任、能够当好班主任的好风气。要为班主任的培养、进修创造条件,帮助广大班主任学习和掌握工作中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工作的水平。开展中小学班主任技能训练、比赛,使班主任在教学、班级管理、师德师风、德育活动等方面得到培训和提高,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学生喜欢的优秀班主任。要对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在岗位津贴、学习进修、职称评聘和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21.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日、教育月活动。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每年9月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9月20日的“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和各类传统节日活动形成制度化、长效化的活动机制,确立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教育主题,统筹安排。各校要依据自身实际和学生特点,集中开展时事政策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科普教育、安全教育、预防教育及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2.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先进的文化感染人、教育人。通过开展校徽、校歌、校训及校园绿化、美化方案征集评选等活动,校风、班风、学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校园环境德育化,全面提升中小学校文化品位。分别面对小学、中学,组织好每两年一次的“校园文化先进学校”和“文明学校”评选和复评。

23.大力开展文体教育活动。要结合新课程改革,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教育内容,逐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定期举办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节、体育节。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对于具备艺术特长的学生在升学中要有所体现。

24.中小学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时,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所提供的便利条件,用丰富的社会德育资源教育学生。

(七)部门合作,实施四个“未来工程”

25.实施未成年人救助和指导工程,由教育部门和卫生、共青团等部门紧密配合,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使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对未成年人的危机状况实施有效的指导和救助。

26.实施农民子女进城就学扶助工程,配合市政府户籍“零门槛”政策和市教育局教育“零门槛”政策的实施,建立、健全农民子女进城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在收费、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到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7.实施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管理工程,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司法、共青团等部门紧密配合,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帮教,切实抓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

28.实施扶残帮弱助学工程,广泛开展面向残疾儿童、少年的助学活动。关注特殊及弱势家庭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实际帮助。

(八)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制度

29.做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日常考核评价工作。以日常行为表现评价为主,以知识评价为辅,根据具体考核内容,采取自评与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社区评相结合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区中小学校建立“中小学生德育卡”,真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德育实践情况,并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升学和评选先进的重要指标。

四、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1.组织广大干部、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决策,开展“领会精神、寻找差距、创新形式、改进措施”的学习教育活动。把广大干部、教师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精神上来,牢固树立德育为首、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观念。

2.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德育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相应的考评、奖励机制。今后校长的任用和教师的晋级、评优,都要把德育工作业绩作为重要依据。要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监督和保证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各中小学校要制定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3—5年规划,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3.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切实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区教文体局在近期重点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上,今后每年至少研究此问题两次;中小学校教师一年至少要利用4次以上(每次半天)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时间集中学习,并有学习心得。学校要对教师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展示及共享。

4.教育督导部门要结合每年的学校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把中小学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作为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5.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根据本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推进中小学校(幼儿园)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二)加大对德育工作的投入

6.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不断加大对德育工作的投入,并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建立并切实落实德育工作专项经费,确保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大活动、队伍培训、设施建设及教科研等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级网络建设

7.中小学校要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落实家长开放日,建立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定期沟通”制度,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中小学校应主动与社区加强联系,共同建立社区内未成年人成长情况资料库,及时了解和掌握未成年人在社区的思想道德建设情况。

8.中小学校要主动与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部门联系,通报学校周边环境建设情况,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文化市场和周边环境的监管工作,协助开展“网吧”专项整治工作。中小学校要正确引导学生共同创建优良校园周边环境,严禁中小学生进入社会网吧。

11.要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共同组建一支校外辅导员队伍。有条件的学校要聘请1—2名相对稳定的“五老”辅导员。

(四)加强科学研究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5

关键词:校本模式 德育课程 主导 保障 建设

道德教化是德育的精髓所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进行了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等尝试,但是效果甚微。这种教学窘境是缺乏课程高度导致的,正是这种高度的匮乏,使得德育教育如丧失了活力的死水。换言之,要想激活德育教育,须要占据课程高度,通过课程开发提供学校德育的活水,实现德育的实效性目标。校本模式是德育课程的一种理想模式,它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个性,能够促进学校德育的体系化、有序化发展。

一、明确主导

“课程通用、教案通用、书本通用”是当前德育教育的典型写照,这种“通用性”的德育模式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现实世界置若罔闻,将德育作为一种考核标准,而扭曲了德育的真正目标。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教育部也曾明确指出学校可以在确保国家课程实施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的现实需要建立校本课程,发挥学校自身优势,整合校本资源为教育服务,这实际上为德育校本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校本顾名思义以学校为本,它间接地指出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即从学校实际出发挖掘整合德育资源、以学校力量为主进行德育课程体系开发[1]。在整个开发活动中,学校承担的是开发者和享受者双重身份,这种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所要肩负的开发重担。由学校主导开发的德育课程,需要充分发现、挖掘学校资源和学校所在地的地方资源,由学校的一线工作者作为核心力量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编,形成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道德教化作用的课程体系。须要注意,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内部的德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持者,校外专家或学者只能是参与者,可以提供指导,但不能主导校本课程开发。因为校内一线德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最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问题,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有发言权,由他们主导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确保德育课程合乎校情、合乎生情。

二、梳理程序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整个过程需要强有力的支撑,这就须要有一个专业的机构负责具体的开发事宜。学校要根据人员配置情况和教师情况,组建由明确领导人领导、多个学校成员和校外专家成员参与的开发小组,一般由校长担任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则来自德育教师队伍、学科专家队伍和校外课程专家。由这些人员组成的开发小组将负责德育校本课程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开发工作,每个小组成员在开发过程中承担相应责任。如校长主要负责对整个开发过程进行把关审查,并为开发小组提供帮助;校内德育教师则要承担起开发的主要责任,将德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进行汇总,对校本德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课程开发小组成立之后首先要积极地对学校德育课程建设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主要调查学生德育学习需要、德育发展需要、社会及专业道德需要等。开发小组还要做好后期德育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课堂反馈情况的跟踪,根据反馈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相应调整,确保德育资源真正为学生所需。有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要在考虑学生特点、结合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校本德育课程的终极目标,从而为课程开发指明道路[2]。之后开发小组要对当地的资源进行调查研究,选择可用的德育课程资源,包括已形成图书、档案等的文本资源,已被拍成影视视频等的音像资源和具有悠久历史的人文资源、实物资源等。开发小组要负责对这些资源进行遴选,筛选最有价值的德育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规划分类,让其毫无违和感地成为校本德育课程的一部分。接下来就是对校本德育课程进行有效设计,主要是对内容、形式的设计,其决定了德育教育开展的成效。将德育校本课程投入教育实践之后,要针对德育问题设置教学情境、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德育活动的高效开展。最后就进入了收尾评价程序,这一程序是为了验证校本德育课程的效果,找出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问题,为开发小组的下一步工作积累经验。

三、_立准则

1.教育为先

课程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源泉,课程是否具备教育性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进行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时,须要慎重对待教育性问题,并将其作为首要准则。通过道德教育来对学生形成心理和精神的双重影响,改变学生的道德面貌,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如果课程资源不具备把道德准则传递渗透给学生的功能,那么课程将丧失意义。因此,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时,要牢牢抓住教育性这个基本点,以教育性为标准建设德育资源,确保其可以教育和感化学生[3]。要将具备教化功能的德育资源整合到课程体系中,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一种渗透力量,让学生自觉认同并遵守道德准则。

2.学生为本

生本是教育的追求和价值所在,也是进行德育校本课程时须要遵守的一个基本准则。这是因为不同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会表现出对德育知识接受的差异性。在开发德育课程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现实情况,从学生整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入手,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和思想特点入手,多维度多层次地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德育学习需要。

3.生活为根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有生活化的智慧,要走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开发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内容来,让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学习。如德育案例的选择可以以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为原型,德育情境的设置可以以学生身边的情境为原型,以生活化的内容为根实施德育,才能实现生活化教育的目标。同时,开发的校本德育课程内容要体现对学生生活境遇的关怀,如对学生交友问题、家庭沟通问题、学业负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的关怀和引导,要本着为学生解决生活难题这样的基础性、根本性原则来开发课程,让德育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4.实践为辅

真理无不来源于实践,学生的德育学习也离不开实践,只有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德育认知才能够内化成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时,要善于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建构学生的德育实践情境,让学生在精彩的活动体验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并在熏陶感召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5.务实为重

务实有多重内涵,首先是效益务实。学校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必然要投入经费、人力和物力,会产生开发成本,对学校来说,利用有限的经费创造更大的教育价值便是务实。要尽可能地对学校自身存在的已形成体系的道德文化传统进行整合利用,在选择德育资源时要善于就地取材并充分挖掘,在突出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同时节约开发成本。其次是效用务实。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正是基于德育实效性难以实现而提出的,那么在开发中就要把实效性作为一个重要准则。只有适合学生的德育内容才是有用的,才能发挥效用,应该开发出有差异的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德育资源。这就需要学校认真对待地方差异、环境差异导致的学生差异,开发有用的德育资源[4]。在开发时要尽可能将德育资源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使德育学习成为学生学业学习的有机部分,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全过程都感受到德育文化熏陶,真正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和脑海深处,达成育人的终极目标。

四、做好保障

1.资金保障

学校经费有限,但是要开发出符合校情、生情的校本课程,需要经费做保障,如果经费不足导致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搁浅,或开发中经费短缺草草了事,都将对德育校本课程的质量产生影响。为了避免这种不良影响,学校须要提前进行资金调配,成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资金。这样就可以有足够的经费成立开发工作室、购买开发所需的图书和课程资料、聘请校外课程专家、进行实地调研等,能够为开发小组每一步的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2.师资保障

开发人员的知识、智力和能力水平决定了开发效果,学校教师是德育课程开发的主干力量。要加强教师德育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引导教师研读德育课程论著、心理学论著等,还要组织教师参加德育培训活动和科研活动,拓展教师的知识面,让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以不断更新重构,确保教师队伍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素养,从而为德育课程开发提供知识上和智力上的有力支持。

五、落实建设

1.开发多维德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一方面,开发学校当地资源。每个地区都有在地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特殊人文资源,如历史文化名人、历史文化遗址、红色革命遗址、民族英雄、抗日英雄、民俗运动等等。这些历史和人文资源里蕴藏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时,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调研,选取德育素材,整编形成德育精品课程内容[5]。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校内部潜在的教育资源。第一,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凝聚了学校办校以来的优良传统,通过对校园橱窗文化、广播电台文化、校报文化、名人文化、师生榜样文化等的整理挖掘,可以发现许多可取的德育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可以编制成相应的德育教材,如《学生道德手册》《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学生道德修炼》等。第二,学科素材。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善于寻找各学科中德育教育的融合点,将各学科中的德育素材进行整理连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价值的德育教材,如《学生性生理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历史与爱国精神》《心理学与健康的人际交往教育》等。这种融学科资源于德育课程中的开发办法,可以起到跨学科德育渗透的积极作用。第三,德育体系素材。学校为了实现德育,会开设各种品德修养课程,举办各种品德修养活动,将其编写成诸如《交往手册》《礼仪文明》《职业道德》等德育教材,并融入到德育课程中,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对学生进行各种品德养成教育,能够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2.开发多种德育活动,拓展校本课程形态

国外德育课程中实践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这一点在传统德育课程模式中并未得到体现。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有意识地弥补这一短板,多开发校本德育实践活动,给学生营造在多种实践活动中体验德育的氛围。如在德育校本课程中增加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德育课程时组织一些有意义的主题班会,进行德育大讨论;增加社会观察活动,鼓励学生在德育知识学习时进行社会道德滑坡现象考察和道德标兵寻找活动等;增加参观访问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多去当地有人文气息的景观、历史遗址参观,让学生在参观中获得更深刻的德育体验,形成更鲜明的德育态度。通过在校本课程中增加德育践活动,能够拓展课程形态,增强德育实效。

3.开发多样德育景观,形成校本课程特色

单纯以文字形态存在的德育课程是死板的,缺乏鲜活的教育意义。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时要注重德育景观的开发,并使之形成校本德育课程的特色,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德育学习。如根据学校发展情况建设学校史碑、根据学校发展中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事例制作榜样人物及精神事迹介绍卡片、根据学校优良德育传统建设德育墙。在建设这些德育景观之后将其编入到校本德育课程中,在学习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这些位于校园内的德育景观,让学生接受更有特色的德育。德育景观的开发能够形成一草一木皆有情的校园德育教育环境,将起到更显著的德育效果。

德育课程校本开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为了确保开发过程的顺利和最终的开发结果,要把握好方向、树立清程序、坚持好准则、提供好保障、落实好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具有校本特色和校本精神的德育课程,从而发挥校本德育的优势,让新时期德育绽放出更美丽的姿态。

――――――

参考文献

[1] 蒋怀柳.论高校德育校本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2] 丁蓓.中学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以J校德育校本课程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 莫岚.“四独立人”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策略谈[J].中小学德育,2014(6).

[4] 蔡秀华.地方乡贤文化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5] 卢少军,朱跃民.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6

下学期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一、明确主要任务

(1)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禁毒教育。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3)建立德育的目标体系、德育的网络体系、“三结合”的德育育人体系。

(4)加强学校乡村少年宫建设等工作。

二、坚持德育首位

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将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构,落实德育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相应的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党组织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党、团、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三、以德育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文环境

1.以“组建学生会机构”为载体,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视德育干部的培训学习,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二是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教育局将在四月份举行主题班会观摩活动,十一月份组织小学主题班会活动竟赛。

2.以“三自德育”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强校本德育课程建设。将校本“三自德育”课程建设作为德育创新的重要载体,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特点,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尊重学生个性需求、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本地、本校教育资源,逐步开发出德育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成为“一校一品,一生一长”特色学校打造的助力器。

3.以“打造三自育人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切实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本地、本校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三自育人”校园文化特色。二是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全面发展、个性彰显的人才成长氛围,积极推进“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质疑思辨,丰富课外活动内容,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创设条件。三是加强乡村少年宫建设,配备专兼职辅导员,做好活动场所的管理、使用,充分发挥乡村少年宫的作用。

四、以德育网络体系、“三结合”德育育人体系建设为保障,推进德育工作健康开展

1.以“三全五育”活动为载体,完善学校德育网络体系。德育工作网络化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要求,构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育人网络机制,力争实现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德育工作格局。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7

关键词:毓正教育;毓正课程;正心德育

广州市天河区四海小学坐落于苍郁青翠的白云山东麓,近年,四海小学坚持“毓正教育”办学理念,作为学校的文化符号,它不只表现为具有个性化的外显环境、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独特的学校特色项目,更重要的是在办学理念引领下的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

深刻理解诠释毓正教育内涵。“毓正教育”包含如下三个层次的意义:(1)萃取“正”精华,打基础、树根基,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等基本素质;(2)提升“正”能量,重心育、抓落实,将小学德育置于育人首要位置,培养从“心”而来的人格品质;(3)发展“正”方向,重创新,结硕果,以期教师在科研、教学上要有一己之长。

二、课程目标

四海小学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正德、能正行、博于学、精于艺的充满正能量的“毓正之星”。“毓正之星”做到以下四个方面:(1)具正德,有一种正德,一股正气;(2)能正行,习惯良好,遵规守礼;(3)博于学,好学善思,博闻多识;(4)精于艺,兴趣广泛,特长鲜明。

三、课程内容

“毓正课程”体系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特色课程”三个部分,其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打好基础、树稳根基;“特色课程”凸显特色、提升能力。

秉承“正德正行,博学精艺”的课程理念,四海小学设置毓正特色课程,以“具正德”“能正行”“博于学”“精于艺”四个目标维度,开设立品修德、习惯养成、学识素养、才艺发展四大课程模块。四海小学的特色课程同时也是学校的校本课程。

四、课程实施

(一)“毓正之星”评选

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毓正之星平行准则》及社会和时展的要求,确定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及成长过程中各习惯及素质各方面要求的“九星”,即学习之星、生活之星、卫生之星、纪律之星、诚信之星、礼仪之星、安全之星、劳动之星、特长之星。

为将学校的毓正教育办学理念内化到学生的道德实践中去,培养“具正心,能正行”的毓正少年,结合中国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四海小学开展“毓正之星”特色评比活动,分年级制定评价标准。每颗星用简洁的4句话12个字,帮助学生理解每一项优秀品质对应的特征。如艺术之星:音乐好,美术棒,朗诵强,善表演。

(二)“一班一特色”创建

一个班级就是一种文化,一个班级就是一种个性。四海小学举办班级文化建设一班一特色的活动,广泛动员班级成员参与到班级建设中,将“毓正教育”贯彻落实在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在一班一特色活动中,各班特色鲜明,有的是书香班,有的是创新班,有的是活力班。

(三)“第二课堂、重大节日”的开展

学校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包括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校运会、摄影比赛、环保活动、围棋活动、象棋活动等,开设了43个不同的兴趣组,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如合唱队、舞蹈队、语言艺术队、打击乐队、地震观测小组、语言艺术小组等。学校丰富学生的文体活动,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仅使艺术教育得到全面落实,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生活动获得累累硕果。

(四)国学经典诵读

四海小学将毓正教育与传承经典文化相结合,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灵。依托“国学经典诵读”项目,开展传统文化素养训练等活动,规定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在每天大课间期间,通过练习“太极拳”“太极加吟诵”,落实“经典教育”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以史为鉴,以“正身”待人接物。

五、课程评价

近几年实践证明,“毓正之星”评星活动把各项工作形成一个系列生成“正心德育”课程,具有一定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已取得一定的德育成效。主要体现在:

1.学生的自觉性得到明显提高,违纪现象越来越少,学生成绩和品德都有了明显提高,后进生逐步减少。

2.班风、校风越来越好,优秀班级不断涌现。班级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3.德育荣誉纷呈,例如,高年级一名学生获得广州市天河区“羊城小市长”二等奖;5名学生获得“广州市天河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读书活动征文”一、二、三等奖等奖项。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尝试。今后我们将更深入理解校本课程的重要性,更以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去建构、完善它,建设真正促进本校学生成长、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5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篇8

一、坚持立德树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注重发挥学科课堂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注重德育渗透,加强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引导各学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发掘地方德育资源,编印《革命斗争史》,完善德育课程内容。

(二)注重发挥少先队活动课思想引导作用。贯彻落实《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确保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专门用于开展少先队活动课。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教研,创造性地上好各具特色的少先队活动课,举办少先队活动课程展示交流活动。

(三)注重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教党[2016]4号)精神,以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组织上好2016年《开学第一课》。开展“向国旗敬礼”主题活动,规范升降国旗仪式,创新国旗下讲话主题活动形式。开展“缅怀英烈、圆梦中华”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中小学生祭奠革命英烈,寻访红色足迹。开展“三爱”、“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中国梦”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在五四青年节、建队节、“一二九”等重点纪念日举办主题队日、主题团日观摩活动,引导中小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举行十四岁青春仪式,引导中学生增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情操。

(四)注重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深化“我们的节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系列实践活动。以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为载体,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墨香书法展示等活动。

(五)注重深化守则规范养成教育。把行为规范养成德育工作的基础,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抓好纪律卫生、文明教室、文明寝室、课堂常规、两操两歌等评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把开学第一个月确定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训练月”,各校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集中训练,强化管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六)注重深化学生榜样示范群体建设。与县文明办联合开展县美德少年评选、展示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美德、弘扬美德、践行美德。评选表彰各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共青团员、先进班集体,宣传先进事迹,激励青少年学生热爱生命、乐于奉献、不断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积极开展学生间的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成长教育。组织优秀学生、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开展暑期研学旅行活动。

二、坚持合力育人,深化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建设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工作,指导学校开展“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创建工作。组建学校行政、五老人员、专家学者、年级教师、家长代表参与的校级家长委员会,把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家长学校章程》《家长委员会章程》《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学员管理制度》《教师备课制度》《家长学校会议签到制度》等系列制度。推动建立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把家长学校工作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和普法宣传教育、法律“进学校”、禁毒宣传教育、环境整治“进学校”等主题教育活动之中,统筹推进。举行家长会、专家讲座、学校开放日、“千名老师进万家”、“小手拉大手”和书香家庭创建等系列活动,引领家长阅读家教书籍,参与家长论坛、现身说教、案例剖析、撰写成长日记和育子故事、亲子活动、亲子书信等交流家庭教育经验,提升家长育人素养。指导1所学校(县初中)创建“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

三、坚持特色引领,深化优质德育品牌建设

(一)进一步深化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树“标杆”,抓典型,打造“一厅一室一站”即成果展示厅、亲情活动室、心灵驿站为一体的“县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展示中心”,集中展示和推广留守儿童教育保护“模式”特色做法,扩大社会影响。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每校至少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教师1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小学每学期不少于3课时、中学每学期不少于5课时,做到师资落实、课时落实、内容落实。同时,加强针对特殊群体学生实施情感倾诉和心理教育干预。

(二)进一步加强对校外基地实践教育和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管理和指导。把基地实践教育、少年宫活动与学校德育、艺术、体育、科技等相融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广泛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培育特色文化活动。做好中央公益金支持项目学校(河坝子小学)的建设验收工作,力争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列入中央公益金支持。

四、坚持育德导向,深化德育环境建设

(一)坚持德育为先不动摇。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内容及责任区督学的工作范畴,作为学校考核和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学校要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整体提升德育工作能力。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工程,强化对全体教职工的育德意识及能力的培训,强化“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通过论坛展示、专题讲座、专题拓展训练等途径,加强对德育分管行政、团队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养,整体提升县域德育成效。

(三)开展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评比。开展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评选表彰工作,大力弘扬典型事迹。

上一篇:心理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下一篇: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