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形式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4:05

课外阅读的形式

课外阅读的形式篇1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评价形式

阅读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然而就阅读教学的现状看,阅读评价的缺失甚为严重。纵观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口头询问、撰写读后感或随笔摘记、阅读考级。而这些形式最终被简化成一张表格或打星星等流水线似的评价。这些评价方式盲目性、随意性强,没有计划,也没有组织,既不能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品质进行考查,更不能评价出学生真实的课外阅读能力。

积极有效的阅读评价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仅给学生提出阅读能力培养的方向,同时也会修正学生在阅读能力形成中的缺陷。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让有效的评价形式来推动学生的自主阅读,以培养其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此谈些浅见。

一、活动式评价:保持阅读评价形式的活泼性

“阅读能力的评价过程应始终保持动态化,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循序渐进地转变与发展,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阅读行为活动记录和表现反馈,使评价处于开放的良性循环之中。”[1]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并将其转化为动机,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所以,应把活动式评价贯穿于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使评价日常化、生活化。

1.童言童语——故事会、词语接龙、古诗吟诵赛。在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课外书后,我决定每个月在班级举行“童言童语”系列活动。诸如:“故事长廊”——讲故事比赛、“妙语连珠”之词语接龙、“听!我们的声音”——古诗宋词吟诵等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引起学生对他人阅读内容的兴趣,产生阅读的渴望和冲动,拓展阅读的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体验阅读的乐趣,从阅读中找到成就感,进而提高阅读兴趣。

2.读书阶梯——阅读记录单。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累计知识的阶段。因此,我根据每次阅读的特点,设计了活泼、多样且阅读层次感清晰的阅读记录表:“亲亲我的儿歌宝贝”记录单、“游历童话王国”读书笔记、“班级读书会”的“我读书,我快乐”等。这些阅读记录单每个问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使学生养成循序渐进阅读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二、主体参与多元化评价:拓宽阅读评价的信息来源

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所以在阅读评价中,我改掉了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员参与评价,即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查评的多元化评价。

1.我心中的我——学生自评。学生要填写每周的自评卡外,还要认真回顾一个月的课外阅读情况,从阅读内容、阅读数量、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方面作书面评价。孩子们进行自我评价时总结了经验,学会了反思,这种由衷的体验将激励着他们更加投入其中。

2.同学心中的我——小组互评。学生每天对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做一个自我评价以后,在第二天的小组交流后由小组成员共同进行相互评价,对各自的阅读情况给出星数。一周后组内进行小结,并由小组长填写本小组对该组员的评价表。

3.老师心中的我——教师点评。学生的阅读成长记录每星期上交一次,教师根据每个同学记录积累的情况,坚持给每位同学写激励性评语,同时注意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和意见,表达教师的美好期望,以利于孩子改进。

4.家长心中的我——家长查评。学生每天完成阅读任务后,要求家长一起帮助计算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根据阅读时间评估阅读量,然后进行记录。每周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作一个书面评价。家长评价使孩子们感受到父母深情的关注,激起他们进一步努力的欲望。

三、“小脚丫快乐阅读记录袋”:凸显阅读评价个性化

“小脚丫快乐阅读记录袋”是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为本,记录学生自己收集的相关材料,来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发展状况。它将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的点点滴滴收集起来,成为学生课外阅读成长的见证。让学生自己在平时课外阅读中自行收集与阅读相关的典型材料,如结合课文搜集的材料、自己制作的读书卡片、读后感、读书摘记、阅读记录卡、读书积极分子奖状等,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资料放入学生的“快乐阅读成长记录袋”中。

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如果我们真的想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促进孩子多读书,那么就以落实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形式为载体,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他们一生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的形式篇2

关键词:韩国语阅读课程 考试改革 全程形成性考试

一、韩国语阅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阅读是学习一门外语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韩国语阅读课程作为韩国语专业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开设本课程使学生广泛地阅读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程度适当的各种韩国语读物,扩充词汇量和加大词汇的接触频度,得到大剂量的语言输入,获取知识,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其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其在韩国语精读课中所学到的词汇、语法等相关知识得到巩固、运用和提高。

二、韩国语阅读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考试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和改进教学的基本途径。而课程考核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韩国语阅读课程一直以来采用单一的学期末终结式考试方式,即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闭卷笔试,并通过期末终结式考试去决定学生这门学科的学期总成绩。这种传统的以一张试卷或一种形式来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不仅导致了学生对韩国语阅读课程兴趣不大,教学效果不佳,而且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而到了期末考试才突击背诵。因此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课内系统学习的真实情况。为了纠正这种不良学风,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也为了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实际能力,克服韩国语阅读课程考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将决定对该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尝试性的改革。

三、韩国语阅读课程考试改革

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韩国语阅读课程的考试由过去的单一的课内笔试考试采取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笔试与多媒体网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全程形成性考试。以全程形成性考试改革为切入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发展教师的导学作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韩国语阅读全程形成性考试模式分为四个部分。即每单元的学习内容测验、每个阅读等级能力测验、课外阅读扩展自主学习测验、每学期综合阅读能力测验。全程形成性考试所采用的多种多样的考试全部成为学期成绩的评定内容,记入学期总成绩。

1.每单元的学习内容测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电脑和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帮助学习、促进思考、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本课程的考试改革中首先建立了既具有科学依据,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力求集强制性、趣味性、竞争性、客观性、公平性、形成性、全程性为一体的适应韩国语阅读课程教学特点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和考试系统。每单元的学习内容测验就是通过所建立的客观的、动态的计算机网络韩国语阅读课程试题库系统进行测试。测试以计算机随机出题测试、评定为主。此项测试能够避免学生学习前松后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全程形成性考试模式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一项新的阅读尝试。这种动态式单元阅读考试进一步凸现了课程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生的发展方向,使学生完全投入到一种自主性阅读实践中,并且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取教学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使师生根据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调整学习策略。教学过程决定着教学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单元测试的形成性评价的运用,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应付期末考试。

2.每个阅读等级能力测验

任课教师根据阶段教学情况和学生语言能力考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阅读水平和速度提高情况,以进行针对性教学所进行阶段测试或等级测试。测试仍以计算机随机出题测试、评定为主。每个阅读等级能力测验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能力自主学习。此项测试主要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测试。

3.课外阅读扩展自主学习测验

韩国语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但长期以来由于课程设置的限制,学生很难在所局限的每周90分钟的课时中进行大量的阅读,因此也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在传统的考核评价中突出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接受评价的客体。因此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都是由任课教师对所学课程进行出题,学生根据所学课程内容复习,接受考试,这种做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评价。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训练,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向学生提供适合每个阶段的课外阅读书目,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安排学生对所读书目内容做出标准试题提交任课教师,教师根据学生阅读书目的数量、出题优劣进行评价,进行扩展式自主学习的检验。这种由传统的教师出考题变为学生设计考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另外在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并对学生不良的阅读方法进行及时的纠正。这种课外阅读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度。

4.每学期综合阅读能力测验

每学期的综合阅读能力测验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总结性、鉴定性的期末考试。韩国语阅读课程的考试中每学期综合阅读能力测验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综合阅读能力测验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考试以培养和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主,通过不同的文章类型和形式多样的填空题、选择题、完成句子、回答问题、判断题等题型在学期末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终结性考试。每学期综合阅读能力测验是学生重要的一次学习过程,它不仅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把握,也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实践能力。科学的考试形式不但可以给学生以原动力和压力,引导学生学习,而且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四、结论

韩国语阅读课程的全程形成性考试,突破了传统的阅读考试模式,从注重结果转向了注重过程,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并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另外,通过全程形成性考试,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合理、真实、公正、全面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充分发挥了考试的导学促教功能。

参考文献:

[1]蒋晓霞.对大学英语期末考试的反思.黑河学刊,2009,(3).

[2]李美艳.浅析形成性评估的概念、必要性及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宜春学院学报,2010,(3).

课外阅读的形式篇3

一、帮助学生合理选择课外读物

中学生在整个中学学习阶段,会遇到爱好各异、特长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各类型的语文老师,这样,在对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指导上,可能会形成无序状态。作为老师,有必要研究一下其指导对象的共同阅读心理和兴趣以及个性差异,有计划、有侧重、有层面、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去选择课外读物。一般说,中学低年级应侧重选择适合于朗读、背诵和仿写的课外读物。如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同龄人的作文选集等;到了中、高年级,老师应该有序地开列一些书目,提供部分古今中外的名著,分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两类,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阅读一些虽然兴趣不大但非常重要、能终生受用的读物。与此同时,老师也应考虑到学生个体的阅读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根据其兴趣特点、阅读能力,推荐于其有益的一定量的课外读物供其阅读,以发挥其特长。 教材所选编的篇目虽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经典,但它至少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了各方面的优势,它的体系和结构具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序列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因此,对教材的阅读应是学生阅读的主体和重点,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内阅读来展开。语文老师在选择读物、进行阅读指导时,应当有意识地拓展课堂阅读内容。例如,在指导学习《群英会蒋干中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促织》时,不妨伺机诱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聊斋志异》;在讲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不妨选几篇同是写秋的散文来进行比较阅读;在分析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时,不妨把余光中的《乡愁》、舒乙的《乡色酒》、非马的《醉汉》等思归诗作介绍给学生品味。能这样结合教材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中学生在课堂里也接触到许多,哪一种阅读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课外阅读的方法最主要是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的,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编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的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则需要用精读的办法。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会积累,要摘抄名言警句,对重点段落要圈点批注,要做读书笔记。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有实效。

三、加强对中学生的阅读评价

课标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并分别从 朗读默读、精读的评价、 略读浏览、文学作品阅读、古诗文阅读的评价等几方面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反馈和检测。因此教师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落实评价体系,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进行,要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日常所见易操作的形式有:演讲、采用表演形式或演话剧的形式、采用交流会形式、采用手抄报、故事会、诗歌朗诵、知识比赛等形式。

四、多方面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

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开展阅读。学校图书室有一定数量的藏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每周安排一节固定的阅读课,尽量调到课外活动前,让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自由借阅书报。同时在班级建立图书柜。班级是学生每天活动的主阵地,可以让学生这个主要场所接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建立班级图书柜是一个极好的形式。图书角的书由学生从家中带来,没有的也可以买新的,只要每人至少一本,多多益善。由班委造册登记后派专人管理,每天课外活动时间为借书还书时间。还要争取家长支持。大部分农村家长把课外书看作闲书,对看课外书的子女横加指责、劝阻,更不用说会花钱给子女买课外书了。学生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课外阅读在家中就无 从开展。要鼓励学生多订阅报刊杂志。每年报刊征订的时候,教师可筛选一些适合学生订阅的报刊目录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订阅。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课外阅读。农村虽然相对城市落后,但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能充分利用,对课外阅读会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如很多民间谚语、歇后语、成语等都出自劳动人民之间,可引导学生注意收集。

课外阅读的形式篇4

关键词:课外阅读;策略;语言规律;语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无限相信书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阅读是获取知识、发展心智的重要途径。小学生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的一种拓展,是和课堂教学互为补充、互融共进的。通过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视野,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其作文能力。

一、小学阶段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低年段5万字,中段40万字,高段100万,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哪种版本的教材,课文不过三百多篇,几十万字,仅靠规定的文本是远远达不到新课标要求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所以,把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小学的阅读量是必由之路。

语言文字的教学强调“精读”与“泛读”的结合,强调教师的精读指导和学生的自由泛读的结合。叶圣陶先生阐述:“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课堂的精读揣摩玩味,悟得门径;课外泛读搜求积累,生成语感,互为滋养、循环往复,让阅读主体的学生在阅读中真正受益,才能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二、小学阶段基于校本实践的课外阅读策略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范围、方法、方向也需要老师专业的指导。在不少地区、学校,为课外阅读而阅读,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缺乏科学引导的课外阅读可能会滑入“伪阅读”的误区。

主题综合阅读策略。在教材编排时把相同题材的作品放在一个单元,这是主题阅读的一种常见形式。同题材作品主题的确定,还可以从语文教材里挖掘出很多。翻开课本,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单元都是有主题的。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学完相应的单元之后,把主体综合阅读内涵扩展到同体裁作品为主题、同作家作品为主题等多种选题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综合阅读指导,既拓宽了阅读面,又加深了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

课外阅读是“花的事业,根的工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必由之路。

三、课堂教学的“点”和课外阅读的“面”动态结合,交替互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语文发展水平如何,与语文课堂教学密切相关,更在于学生有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所以,教学中要致力于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使阅读增值。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指导自己的阅读实践,以范例为基础,牵引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语文实践,逐步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配套读本,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和人文关怀,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推荐指导,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机会,让学生在阅读与感悟中培养语文素养,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书面规范语言积累靠的就是学生平常的阅读积累,包括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累,积累来自阅读实践。课外阅读强调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越丰厚,习作越充分,学生体验才越深刻,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文感觉”和“语文态度”。

知识社会的来临,阅读已经成为一个人终身学习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是关键。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之后,在阅读过程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为说话和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的形式篇5

1.模糊性原则

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2.重过程原则

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因此,我们的评价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过程的评价,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淡化课外阅读结果的评价。

3.导向与激励性原则

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外阅读评价是建立在导向性与激励性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评价内容

1.爱读书――兴趣与习惯。

2.多读书――内容与范围。

3.会读书――技巧与方式。

4.善读书――积累与运用。

三、评价手段

依据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采用如下评价方法:

1.资料查阅法

查阅内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周课外阅读计划》、《读书卡》读书笔记、读书心得。

2.活动评价法

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搜集许多信息,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有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在广泛调查学生阅读范围、篇目的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是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动中评价学生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3.作品展示法

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个人阅读成果、独特感受的需要,有展示自己的独立发现的需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习作发表的机会。充分利用好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注重个性差异,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评定时间与成绩显现方式

1.评定时间

每周查阅一次读书笔记、读书卡,组内互相评价给出等级。教师不定期抽查,并写出评语。每月进行一次课外阅读总体评价,并填写评价表。期末师生依据平时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2.成绩显现方式

课外阅读的形式篇6

关键词:闲暇;阅读;评价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在校时间越来越短,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如何让学生的闲暇时间过得有意义?实践证明,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闲暇时间的最好选择。课外阅读是一种最经常、最直接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那么学生闲暇时间的课外阅读最终将成为空谈。合理有效的评价,能巩固阅读成果,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那么,如何评价小学生闲暇时间的课外阅读呢?

一、改革阅读评价的形式,让学生快乐地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地阅读书籍。因此,我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了活动式评价。

1.资料促读评价。每周我们请同桌学生互查一次课外阅读自我评价表、读书心得、读书记分卡等书面材料。教师每学期抽查4次,普查2次。成绩在四颗星以上的作品,可以复印放进成长记录袋。如教师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张设计精美的“踏上阅读快车”评比台。评比台的底部写有全班学生的名字,名字上一辆漂亮的卡通小车正整装待发。车上依次画着20个小格,教师告诉学生,读一本好书,小车就向上行驶一格,大家可随时将自己读过的好书,可以是教师推荐的书目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交给小组,然后由教师复查,在小方格中登记书名,记录字数。期末累计阅读量,评选小书迷。

2.展示激励评价。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把一些好词好句,独特感受以随笔形式记录在本子上,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为了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写随笔的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

3.活动展示评价。学生在广泛的闲暇课外阅读中搜集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有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我们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阅读经验交流。班级内根据所读书目的内容,定期举行与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我们先让学生前后桌四人互评,把评价结果用星级显示在墙上的统计表上,看谁读的书多,谁背的诗多,谁的手抄报最漂亮。从四人中推荐一名选手参加班级比赛活动,评出优胜者,然后授予“演讲小明星”“最佳创意奖”“阅读之星”等称号,并发给家长一张喜报,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品尝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闲暇时间课外阅读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愿意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所以,在课外阅读评价中,我们除了采用教师评价以外,还采用了学生自评、同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查评的全体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学会独立评价自己的言行。学生自我表现评价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自我表现完善的过程。对于学生的闲暇时间课外阅读,我们采用学生课外阅读自我评价表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2.学生相互评价。在研究中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如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以及自由配对互评等。学生进行互评时,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生生评价,我们采取每周五的课外阅读时间评,以四人一个学习小组互评方式展开,用小卡片的记录方式将自己小组里的伙伴这一周闲暇时间的阅读行为如实记录下来,提出建议或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3.家长评价。闲暇时间的课外阅读主要是在课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那么整个评价活动必须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使评价活动成为真正的“亲子阅读”,让家长能有效地监督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采用了“家校课外阅读联系卡”来监督学生的闲暇阅读。

三、举行评价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尽情地读

1.日常展示阅读常查阅。日常展示由学生自己或同伴、教师推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设立展示台,学生将自己的“采蜜本”展示给大家看。每天展示两三本,一周下来评出“每周之星”,一学期下来,累计获得的“每周之星”,评出“学期最佳”,颁发“阅读之星”。

2.家长会展示树榜样。在期中、期末的家长会上展示每个学生的阅读记录本或记录卡以及相关的材料。家长通过这样的展示清楚地看到自己孩子闲暇时间课外阅读成长的足迹,并根据自己的标准给孩子的阅读记录作评定,和孩子一起交流协商。学生也和家长一起观看自己、同学的课外阅读记录,找到榜样,明确目标,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活动展示促阅读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自己课外阅读的进步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

一是围绕学生共同阅读的内容进行的师生读书讨论会。学生就文章内容、写作方法各抒己见,交流感想体会,而教师则注意聆听并给出反馈,在阅读方法上予以指导。

二是形式多样的读书汇报。每月定期举行读书汇报活动,形式多样。每次学生自愿报名,自己主持开展。根据汇报情况,评选故事之星、朗诵之星、表演之星等,并设立好书推荐奖、读书用心奖、记录创意奖等,让学生在成果展示中遨游书海之乐。

闲暇时间课外阅读评价机制的实施,不仅营造了良好的闲暇时间课外阅读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闲暇时间课外阅读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水平,而且加强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教育合力,使学生逐渐养成了闲暇时间“多看书,看好书”的习惯。评价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一种享受、一种成功、一种能力,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真正使评价成了课外阅读的马达,让学生徜徉书海,乐此不疲!

课外阅读的形式篇7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内容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乐于读书。为使学生形成读书热潮,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形成自觉读书的氛围。

诵读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不可胜数。它们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催进器,是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导航灯。

讲益智故事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中外有许多益智、有趣的故事都符合少年儿童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教师利用晨读课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顺势引导他们自己去读;再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比一比,看谁读得多,讲得好。这样一来,学生都乐于去读课外书。

巧借名家读书故事教师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选取名家的文质兼美的精句华章,让学生细细地读,美美地品,让学生读出感情、品出味道,学生从中吮吸到甘霖,得到享受,进而就会产生“我要读”的欲望。如向学生介绍“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尔基“扑在书上就像饿汉扑在面包上一样”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使学生以他们为楷模,时时督促自己,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进行文摘和读书笔记的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对阅读摘记和读书笔记的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也是对课外阅读情况的一次互查。评选出优秀,进行表扬、展示,有利于促进课外阅读的进一步开展。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要使学生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学生年龄小,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因此,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会让他们保持长久的阅读兴趣。

选择适当的读物,打开学生视野好书美文如久旱甘霖,酷暑凉风,对学生的心灵起着浸润、净化的作用。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以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打开学生视野,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我创新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我创新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是课外阅读的关键环节。但是若对这一方式把握不好,就容易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读而不思则罔”。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自由的同时,要对阅读过程适时监控和正确引导。

提供交流展示的舞台,鼓励学生多读书在实践的过程中,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多读书。因此,笔者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手抄小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朗诵赛、课外阅读知识大赛、课外书故事大赛、看谁读的课外书多评比赛、读课外书方法秘诀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对话及成果的展示中交流读书方法,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提高生命创新的价值。同时也会激励他们坚持课外阅读的兴趣,把课外阅读进行到底。

探究作者思绪,走近作者

文本是作者心声的流露,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碰撞的过程,是从语言文字中汲取精神力量的过程。文本与人本的交融,才能支撑起语文斑斓广阔的创造空间。探寻作者思绪的阅读,能启迪学生与作者心灵的相通,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解读作者。

搜集信息,阅读信息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当人们看到一则文字材料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了阅读过程。因此,笔者在教学新课之前,往往都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在查找、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去阅读、思考。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事前,要求学生通过资料了解鲁迅是怎样一个人;教学《海伦•凯勒》时,先让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增加对课文的理解。

扩展延伸,拓展阅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作者、主人公、体裁、单元训练点、学生的学习动态引进大量的补充教材,让优美的文章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和人格。

课外阅读的形式篇8

关键词:学生;合作小组;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而在平时的阅读指导中,我们却常常为这样的现象苦恼:有的孩子读起书来津津有味,有的却始终兴致不高。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合作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教育实践中,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尝试把合作学习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阅读者的阅读经验,带动后者的阅读兴趣,就是个不错的办法。

在组建课外阅读的合作小组时,教师应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性格和心理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一般来说,可以从同质和异质两个角度来考虑分组。同质小组是将阅读水平相当的学生编排在一组,并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异质小组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配在一组,共同阅读、交流,发表见解。根据情况,灵活利用好这两种学习小组,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

一、异质小组以优带差,调动落后者的阅读积极性

我们平时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学生个体和小组之间的交互方式,使学生容易养成被动听课的习惯。对于后进生而言,更是丧失了很多练习的机会。而在异质小组中,这样的情况就得到了改观。基础好的、兴趣浓的学生可以感染和带动其他同学,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另外,也能使基础差、兴趣低的学生得到激励和帮助,形成了以强带弱、以弱促强的格局,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这种学习形式特别能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受益。

在阅读指导课上,我经常将处于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编为一组,明确组员分工,由组长协调,最后由组内最要帮助的一名学生作为小组代表,汇报阅读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每组的优等生都是主动承担起阅读的指导工作,而组内的阅读落后生,原本是很难提起兴趣的,但在这样的小组中,他成了“主角”,成了中心发言人。因为担任着本组的汇报工作,又有全组成员的帮助,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阅读兴趣自然也提高了。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磨炼,这些落后生的阅读水平也一步一步慢慢得到了提高。

二、同质小组合作竞争,实现阅读的多样化

《学记》中亦有言:“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倡导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效率,同质学习就是这样一种形式。

优秀的学生在同质小组中能很好地发挥出潜能。学生在这样的同质小组中因为兴趣相投、水平相当,讨论起来热闹非凡,发表看法也是各抒己见,经过思维的碰撞和相互的启发,往往能有很多精彩的生成。中等生的阅读能力比较接近,他们在阅读课上往往会更多地选择互相帮助的方式,来形成比较全面的意见。对于后进生而言,少了优等生的指导,少了对别人的依赖,就给了自己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保持一点不缺少的自尊。同质小组正是因为适应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有效地弥补了异质小组学习的不足。

以我在班内开展的阅读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为例。优等生组成的合作小组在阅读交流课上能围绕“爱”和“痛苦”这两个关键词抒发自己的阅读感受,还能抓住文中精彩的描写进行点评。在组员都畅所欲言后,派代表将整理好的发言面向全班交流。同质小组学习在这里实现了强强联手的效应,使组内的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也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他们的阅读体会往往精彩纷呈。

而中等生合作小组,朗读精彩片段、谈感受、排演小组朗诵、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是他们在读书交流汇报会上常用的形式。虽然不如优等生的小组呈现的交流那么精彩,但学生也能将自己的阅读体会融入其中。

对阅读情况比较落后的学生组成的小组,可以更多地开展竞赛的形式,从鼓励学生坚持读完一本书开始。由于组内都是水平相当的学生,这样的竞赛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种比赛无形中就是一种督促,一种激励,也能提供他们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愿意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

三、巧妙结合混编小组,提高阅读的整体水准

当然,上面提到的同质和异质这两种小组合作的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我们将两者结合起来,混合编组,课堂有时会更加精彩,学生的收获也更大。

以上是我对小组合作阅读的一点思考。我相信,巧妙组建不同类型的课外合作阅读小组,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彼此激励,一定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课程建设成果成效范文 下一篇: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