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8 23:10:28

课外文学知识

课外文学知识篇1

一、善于作写

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在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为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就要关注个体差异,设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是打基础阶段,因此,我做到留有必要的作业外,更把一 定时间留给学生,留给他们选择的余地。这样的作业学生喜欢,即省时增效,又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作业;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兼顾基本要求。另外,还可以请同学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名言名句,格言古诗;提倡写日记、编童话故事;办小报;办展览;交流课外阅读书籍等。

二、善于读阅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选入教材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只有加强阅读,厚集薄发,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语文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完成这一 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课外阅读内容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以指导读和开放自由读相结合。指导读是学完一 篇课文利用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读另外几篇文章。因此,指导学生有选择、多方式、高质量地阅读和使用书籍,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样开放自由阅读内容,提倡读课堂教学内容以外的报刊、书籍。在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就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词、句、段)或主要的问题发表见解,也可以对课文内容、写法作出评价或对课文作出补充、修正……还可以充分利用汇报、演讲、朗诵、研讨开故事会等活动介绍好书、交流心得。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把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陶冶情操,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精神。 这样课内外结合起来,即丰富了学生知识领域,扩展了知识视野,又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善于观察

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入社区,走入社会。观察活动作业就是小学儿童智慧启蒙的真正学校,是打开儿童智慧之门的金钥匙。通过观察积累材料,培养能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兴趣,激发求知欲。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课余时间,结合课内学习内容,布置观察作业。

为了配合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们指导学生在家里养花、养小动物。当夏天下雷阵雨了,我让学生观察天的变化;当秋天下小雨了,我马上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领略秋雨的多彩;当初冬起大雾时,我马上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雾中、雾散的景色。当冬天下大霜了,又让学生到户外体会霜中的景色。这样学生在观中学,学中观,文景结合,师生会触景生情。因此也就有了:我观察夜晚的天空,找到了北斗七星;我发现金鱼睡觉时是睁着眼睛的;我看过蜜蜂在蜂巢上方跳过“圆舞”和“摆尾舞”;我真的欣赏到了月光花在晚上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当学生兴致盎然的介绍自己观察的事物、景色时,即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也提高表达能力。

四、善于画画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忠实原文,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加之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布置一 些涂涂画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无疑会有好效果。譬如:教学《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这两篇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我喜欢这金色的秋天,我要用我的画笔描绘我心中的金秋,而且给自己的画取个诗意的名字,再描述画面的内容,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描述画面内容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不局限于画面本身,让画面有动感。画好后,我们举行一次画展,看谁用手中的笔,画出自己心中最美最美的秋天。 这样的作业本身就具有了美与艺术的意味,用色彩鲜艳的画,使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并展开了联想的翅膀。 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在画展中,有的同学画了十几幅画。这样创造性的作业,不单是学生复习了课内所学的内容,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当学完课文《爬天都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望天门山》、《给予树》和《花钟》等课时,我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 幅图画。《富饶的西沙群岛》远处落日的余晖,结满果子的椰子树,艳丽的海水,千奇百怪的贝壳,庞大、有趣的海龟,翱翔的海鸥。作业画展中展示出了学生那一 幅幅美丽的图画。通过学生亲手绘画,即培养了他们爱美的情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交流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及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善于表演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课后作业形式多样化。表演是思想的外化,是才气的展示,是能力的发挥,表演是一 门融语言、动作、神情于一 体的综合性艺术。让学生把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能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也能使欣赏的同学从中受到情感体验,获得提高和发展。

低年级教材大多数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即使有些短小的古诗、儿歌,看似简单,经过创造性地联想,也能编排出生动有趣的课本剧。它能适应儿童的心理和爱好。为了发挥学生特长,活泼学生生活,表演课本剧是语文课后延伸中综合能力的体现。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每个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布置一些非常规作业:或随堂练习;或课前的预习;或是学完课文,回家之后的动手动脑作业。应该说,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是较大的,可是完成的情况肯定要比想象的好许多,学生不但不把它们看成是负担,而且还会花上很多时间,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并以作业为乐。

课外文学知识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习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熟练地运用到新情境中去的链接能力。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实现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知识迁移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意义

语文学习重在知识迁移,立足课堂,功在课外。课外阅读也就成了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单一的课堂教学则意味着放弃了语文学习的一半阵地,因为课外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打好阅读的基础,使学生懂得各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以起到举一反三效果,那么课外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学生真实阅读能力的练武之地。同时,课外知识的积累和学科的迁移,反过来又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阅读历史、游记等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它们可以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的过去和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从而滋生民族责任感。比如在阅读“从鸦片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中国历史时,我们可以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横行霸道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也就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阅读文学作品能增进我们的文学素养,遨游于这些作品中,我们会懂得真、善、美,会变得爱憎分明。阅读礼仪方面的书籍,我们知道如何梳妆打扮,如何待人接物,从而变得仪态大方,举止高雅,谈吐不凡。目前,高中学生作文的最大弱势在于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说教,语言苍白,而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大量素材,可以捕捉、洞察当今时事,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做到言之有物,同时也可以填补语言的空白。学生如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适当摘录优美的语段、名句名言,则可以为自己的写作增添不少的亮丽的风景线。

二、课外阅读特征

语义课外阅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二个面:(1)灵活开放性。具体体现在两个面:阅读时间上较少灵活.其不受课时时间限制.想读多长时间就读多长时间阅渎环境上不受阅读地点限制,可结合具体的阅渎需耍灵活选择,可在阅览审、路边等等;此外,课外阅渎内容的外延具有无限扩展性,天义地理、趣味文学等等,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有益的都可以阅渎(2)自主合作性。语义课外阅渎既是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又是读者个性化和社会化行为的统一过程。因此,在平时学生进行深外阅读的过程中,可要求学生在充分地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实施合作化的阅读方式,共同促进阅凑疑难问题的解决。

三、知识迁移在课外阅读中的运用

1.构建具有清晰、概括、包容性的认知结构。

提高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尽管教师、学生、家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结果却是无论考上的,还是落榜的,多数学生语文实际能力并不强,难以适应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学习紧张无暇阅读课外书籍,不能使课外阅读很好地促进课内学习,也是重要原因。

迁移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广域网络结构,缺乏知识转换的场所和条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认知结构,他们都持同化论的观点,主张认知结构是实现新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有机场所,通过广域性认知结构(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问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这样,这个新问题、新情境变成了“旧”问题、“旧”知识,减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陌生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同时,这个认知结构中所储存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经过转换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观念结构;不再是陈述性的知识而是程序性的知识:不再是封闭性的知识个体而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这里所构建的认知结构要建立在对知识点问内在关系的理解基础(即在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只有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才能把知识学活,从无头绪得学习中解脱出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无论对学习者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学习者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都有极大的好处。

2.实践训练迁移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笔者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形成共识,“中学时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美好”。实践迁移法是把在课外阅读学到的理论知识自觉运用到生活实践和写作实践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一种方法。比如学了文章的不同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会不会自觉辨析,会不会运用,这就要进行实践训练。这种训练的迁移法分两种,一是再认识迁移法。可以从课内外文章中摘录若干段话,仔细辨析,进行概念上对号入座式的迁移,掌握其不同表达方式的标识特征。二是运用标识的载体进行仿写迁移,达到从形似到神似的练习,从而提高表达水平。这种迁移法也可运用到修辞、语法及整篇文章的写作上。这样,学语文就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规可操,目标明确,不再处于朦胧状态之中。这些均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度,为知识的迁移、应用莫定基础和准备。如果没有对知识的透彻和贯通性理解是无法实现知识迁移的。

总之,课外阅读是开拓视野、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师应该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指导性、自由性、探究性阅读的引导,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陶冶性情,培养情操,提升个人修养,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

课外文学知识篇3

一、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对于我们语文学科来说,学生由于本身的知识积淀很少,课堂时间也非常有限,他们不可能很明白自身怎样全面深入地去开展语文学习,特别是课外阅读的知识拓展,这就需要我们去指导了。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手中的课本,我们的教学也并不只限定在课堂,我们要从课堂这一语文学习的一点出发,用点连线甚至是连成一个语文学习的整个知识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不断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在“授之以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要“授之以渔”,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然而单靠我们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阅读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尽可能地拓展语文知识,丰富自己的视野。中学阶段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往往是处于一个比较感性的阶段,也就是单纯的兴趣阶段。那么语文教师最为重要的就是善于在平时利用学生学习的这一特点,从课堂指导促生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我们学习古代诗歌单元,学生可能已经学了李白、杜甫、苏轼的个别作品,甚至对其中的某些诗人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拓展了,像李白、杜甫、王维等的其他作品,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之外还能够继续追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够进步。

二、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断延续、发展呢?其实习惯是最为重要的。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能够把课外阅读培养成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那么学习的效果会是很明显的,因此,激发兴趣并使之保持成为一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经过努力,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在课堂理解的基础上,又在课外通过阅读,获得了更多的相关知识。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指导学生去拓展而不运用,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会受到挫伤,他们甚至会怀疑学习的作用,这样的情况长久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引到知识这个宽阔的海洋之中,还要能够把学生从茫茫海洋之中引领出来,让他们能够有一个方向,有一种冲浪般的。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及时、有效地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课外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活动,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这种课外阅读的习惯。我想只要我们坚持激发这种学习兴趣,学生不但会喜欢上阅读,阅读最终也会成为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三、考评课外阅读的成果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验,那些课外知识丰富、文章又写得好的学生语文成绩却并不是太好。这一现象从一定的侧面也反映我们的现行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科考查内容过于呆板,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对于课外拓展知识考查很少,可以说是一种“画地为牢”的境地,我们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一方面,我们强调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拓展语文知识;可另一方面,我们却在极力为自己画圈,把对语文知识的考查放在一个圈内进行,不可否认,现行这种方式确实也有它的合理性,但其在极大程度上也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知识拓展的一种漠视。因此,中学阶段要强化语文知识的课堂到课外的拓展,考查、评价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只有做好这一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做好课外知识拓展,更好地适应新的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才能最终达到语文学习所要求的结果。

四、安排课外阅读的时空

中学语文的课外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初中阶段,我们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去有选择地指导学生阅读,有步骤地规范,为他们学习以及快速提高提出一个可行性方案,让他们能够合理、充分地利用时间和空间的同时,集中最大的精力、花费最少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从学校层面来讲,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成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开展课外阅读沙龙、读书竞赛等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等现有资源向学生开放,安排专门的阅读课,开展午间读书一小时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去阅览和学习。同时,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安排上,语文教师一定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及时指导,把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展置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位置。

课外文学知识篇4

[关键词]复合型外语人才 培养模式 对策

[作者简介]范艳萍(1962- ),女,河南开封人,开封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应用语言学。(河南 开封 475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中原崛起背景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240045036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14-02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化的高度信息化时代,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人文科技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单一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社会更需要有外语与其他诸如经贸、法律、新闻、管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结合培养的既具较强的外语思维能力又精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由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①,外语教学也必须从单一学科性的教学转向以某一学科为核心、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以适应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已成为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复合型外语人才

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且能熟练运用外语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一专多能的人才②。《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③《大纲》还提出了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规格:“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④扎实的基本功是指要牢固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及基本的文体学与语用学等外语语言基本知识,熟练运用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是外语人才的安身立命之本。“宽广的知识面是指除了需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含外语专业与复合专业知识)外还需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涉及外交、外事、金融、贸易、文学、语言学、法律、新闻和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⑤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和融合以及不同专业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都基于外语人才宽广的知识面和宽厚的知识基础。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宽厚的外语专业知识不仅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而且还是复合型外语人才适应未来工作需求的先决条件。“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指除外语专业知识外的某一复合专业知识,这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方面”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择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较强的能力指的是学生“实际运用外语知识、复合专业知识重复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⑦,它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综上,复合型人才实际上是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复合,“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不同学科以及不同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⑧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学校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为学生制定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案和实施方式,反映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框架、程序与方法。由于21世纪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由过去的外语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转向了“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语言类,学生主修一门外语,辅修其他专业知识;二是专业类,学生主修一个专业,兼修外语。具体为:

1.外语专业型,包括各种外语语言文学专业。该模式一般在一、二年级基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基本功,从三年级开始增设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等专业方向课程,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大学系统的语言专业学习,学生除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娴熟的外语交际能力,还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主要从事教学、翻译和情报处理等工作。

2.外语+专业/专业方向。与第一种模式的培养方向不同,外语专业型模式重点是为各级院校培养师资,而该模式是为社会输送一些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该模式在前两年进行外语基础学习,后两年在外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及将来择业志向选修一两门相关学科专业进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边学外语边学专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制订该模式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计划时,要充分考虑专业与语言的兼容性,也就是说在专业选择上一定要选择那些与外语融合程度高的复合型专业,如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经济管理、计算机等,这样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既有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学科理论与基本技能,又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和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多元化外语人才的需求。

3.专业+外语。除“外语+专业”模式外,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还有“专业+外语”模式。“外语+专业”模式是指以外语为主修专业,兼修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而“专业+外语”指的是以其他专业为主,外语为辅,主要针对的是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该模式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辅修外语。外语应用能力,尤其是会话、翻译与写作等口、笔头表达能力的大幅提高使得这类非外语专业人才如虎添翼,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策略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教师和学生、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及教学管理等多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要素所构成的结构复杂的有机体。因此,为顺应外语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各校应根据本校所处地域、相关专业师资和设备情况及自身优势,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设置,彰显各自特色,使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1.转变教育观念,准确理解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传统外语教学忽视了复合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传统的就语言教语言的单一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外语教师必须树立以外语为主体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观念。复合型外语人才实际上就是专业综合化的外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就是把语言能力与别的专业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了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首先必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及专业之间课程的融合。其次要根据社会需求适当扩展外语专业的学科覆盖面,通过校内选修和外语加专业、专业方向等形式来协调外语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以达到知识结构上的复合。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外语的工具属性和载体作用,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本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相邻学科知识以及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此外,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市场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时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倾向,以培养更具特色的高质量的应用性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

2.构建科学化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构建目标明确、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内在规律、学生认知发展、专业要求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增设与复合学科相关的专业课,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和融合,探索如何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语言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融,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整合,从而达到“专业渗透、方向交叉、知识宽厚、突出素质”⑨的培养目标。

在构建科学化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方面,首先要分清哪些是主干课程,哪些是相关课程;然后采取课程模块建构的方法,先把课程按照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及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分类,然后再按照不同专业方向优化组合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模块。《大纲》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1)专业技能模块。由基础英语、听说、写作、翻译、选读、第二外语等课程构成的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听、说、读、写、译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专业技能课程模块。(2)专业知识模块。由语音学、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课程构成的旨在培养学生科学认识语言结构和实用规律的语言理论课程模块以及由英美文学、大学语文、英美概况等课程构成的旨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跨文化意识的专业知识课程模块。(3)相关专业知识模块。由学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及市场需求选择的与英语专业相关联的旨在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模块。此外还有以公共外语、文秘外语、物流外语、商贸外语、旅游外语、酒店外语、涉外法律等课程构成的旨在配合学生跨学科专业培养的实用语言课程模块。

由于复合型外语人才既要具备外语基本功又要兼备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设方面,我们要注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重点,适当加入人文科技等相关复合知识,处理好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之间的关系。

3.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优化教学方法。鉴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外语教学应在侧重语言技能和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交际法、情景法等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仅凭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行的,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第二课堂体系来实现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下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由于复合型外语人才重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外语从事与复合专业有关的具体工作的实践技能,学校可以利用学术讲座、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形式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操练机会,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业务技能,采用校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联合实习基地,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锻炼机会,指导学生通过工作实践尽快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知识、完善所学知识,通过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把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提高他们在相关专业领域运用英语的能力及语言应用技能,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性。

4.构建适应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体系。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工程涉及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知识结构模块的设计要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培养目标和对就业市场的充分调研;二是建立有效的适应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与运作机制。

培养既具良好外语素质又具一定专业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需要开放式、多样化、突出学习者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保驾护航,教学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需要学分制和选修课制度的强力支撑与保障。教学体系包括通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实践课的理论授课体系、实践授课体系和素质教育活动体系。通修课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须按统一规划实施,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不合格可以重修或另选;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专业方向课可以设置几个专业方向模块,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学生必须选择某一专业方向模块中要求达到的规定课程门数和学分;实践课需在相关教师指导下,通过课外实践的方式来完成。

实行严格意义上的学分制和与之相配套的选课制。学分制是以选课自由为主要标志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手段。学生可在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下,在时间和内容上完全按自己的意愿选课学习,学校则通过弹性学分制,根据学生实际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学生在校学习年限。

5.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关键。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有一支年龄、知识、学历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专业主要讲授外国语言文学课程,这种单科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所以就现阶段来讲,我们的师资队伍还难以胜任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任务。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采取措施以解当前复合型师资不足的问题:(1)进行跨学院资源共享,整合教学团队。将一些复合型外语教师充实到外语师资队伍中,以改善外语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加快复合型外语专业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2)加大与兄弟院校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师资培训计划。我们可以通过有计划的国内外培训实现教师知识和技能结构的更新;还可以积极采取措施,激励外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根据学科需要及个人兴趣和爱好,进行跨专业深造,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鼓励非外语专业教师学习外语,力争达到专业与语言复合,实现知识的交融,更好地适应复合型外语教学模式的要求。

四、结语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需要教育部门与学校的关心与投入,需要有关专家的缜密思考与通盘研究,更需要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外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的努力探索、不断实践和无私奉献。

[注释]

①③④⑤⑥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4,5,17,18,19.

②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J].外语教学,1997(2):33.

⑦李悦娥.创建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0(8):92.

⑧韩高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内涵及其培养途径[J].科教文汇,2007(11):92.

⑨崔建立.大力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N].光明日报,2008-09-14.

[参考文献]

[1]范艳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需求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河南科技,2012(8).

[2]高翔,穆从军.关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2(2).

[3]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

[4]王金洛.关于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5(5).

课外文学知识篇5

一、知概念,言益处

1.能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课外汲取背景知识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拓展,是被动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静听式学习转变为活动式学习的过程,不断获得背景知识,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不断享受成功的欢乐与幸福。阅读兴趣便不断浓厚起来。

2.能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课外汲取背景知识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阅读行为。从时间上,学生会主动把握,不失时机地进行阅读;从态度上,学生凸现出认真、严谨、不懈努力地探索,不达目的不止的阅读精神。通过阅读,学生逐渐养成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的良好习惯。

3.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课外汲取背景知识,不但能获取大量的文章信息,还可获取在语言文字上负载的情感、思想,增长知识、提高思想、磨砺思维、发展智力。这种读内涵,学会了浏览、略读、精读,强化了对语言的认读、理解、内化和运用,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晓原因,懂汲取

1.从现状的角度看背景知识的课外汲取

(1)从教材的客观上看。原因之一:教材受课文篇数和限制,知识面窄。尽管课文涉及人文、科学、自然、文学等各个知识领域,但有些知识学生对其非常陌生,了解甚少。给学生全面完整地理解课文内容、精神实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原因之二:由于教材使用的相对稳定性,造成教材内容滞后于科技、社会发展的可能性或内容、主题要求与时代相悖,给学生的阅读知识产生模糊性甚至错误性。

(2)从学生阅读的主观层面上。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无法顾及对课外背景知识的阅读。尽管有些考试内容还是相当丰富,但由于学生只是对教材课文有限篇幅的阅读,是一种被动的吸纳,难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2.从“课标”和“信息论”的角度看学生背景知识的课外汲取

“课标”指出:“注重语言的感悟”“感悟”是一种读者在阅读中对语言文字的自我感知、理解和悟性。它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初步的抽象思维以及情感美感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学生背景知识课外汲取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和悟性,即使处于同一情境,背景知识课外汲取的差异,学生的“感悟”也迥至各异。

从信息论看,一个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必须经过信息的获取、输入、存储、提取和输出的过程,而“加工”则贯穿其中。“课标”所注重的“感情积累”即一种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存储的过程,即心理“内化”过程,课外背景知识的汲取便是心理“内化”的过程,是符合现代信息论的原理的。

三、讲策略,求途径

1.引导学生探求课外汲取背景知识的内容

(1)“课文作者”的课外汲取。在语文教学中对作者的介绍往往被作为一种例行的教学程式,泛泛而谈。有意义学习则要求教师利用作者情况,将学生引入与教材相吻合的情境中。在对作者的了解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对《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的了解,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懂得他是一位进步的、爱国的作家。以“落花生”为笔名,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品格。

(2)“课文时代背景”的课外汲取。对时代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如在教学《第一场雪》之前,学生通过背景知识的课外汲取,了解到1960年―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歉收,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呀!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就写下了这篇散文。

(3)“历史典故”的课外汲取。如果学生拥有那些引人入胜、趣味横生的文学掌故、数学史趣闻、科学家逸事等,对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理解课文是十分有益的。如教学《赠汪伦》时,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汲取了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到“万家酒店”“ 十里桃花”的典故。

2.引导学生探求课外汲取背景知识的途径

(1)利用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开放式书吧、阅览室、墙报、“会说话的墙”等各种各样的载体,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查找。

(2)利用广播、电视、多媒体电脑、班班通、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阅读、查找。

课外文学知识篇6

【关键词】 理工类大学;英语专业;人文课程设置

1.引言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有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已成为今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主要努力方向。外语界专家如戴炜栋、刘毅,何其莘等都就课程体系改革做过相应研究,但大都针对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本科英语专业。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开办英语专业的高校有939所(何其莘, 2009),其中理工类院校占1/3。如何改进现行的课程设置以适应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决定着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成败。本文探讨如何对现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优化,寻求课程设置合理方案,以引起更多的思考。

2.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就考虑到了交叉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与2000年颁布的《大纲》的要求不谋而合。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对专业目录进行调整,科技英语专业只成为一个培养方向。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相关知识课程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类:数理课程、计算机课程、行业专业课程。现今我国数量庞大的“英语专业”中,特别是近年来在传统上或依然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中设立的“英语专业”,有相当数量根据实际内容来看,也许称之为“专业英语”更为贴切。理工类课程虽然是理工类院校的优势,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3.课程设置理论依据及课程设置改革探索

3.1理论依据:《大纲》指出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是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外语专业课程建设主要面临以下几项任务:(a)开设与复合学科有关的专业课、专业倾向课或专业知识课,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b)探讨在专业课、专业倾向课或专业知识课中如何将专业知识的传播和语言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程的效益等。国内外学者对外语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把课程设置的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和目的,确定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分级,进行适当的教学安排,对学生进行分班,选择、改编或编写合适的教学资料,设计学习任务和评估方式。

3.2课程设置改革探索:各个模块课程设置具体要求如下:

公共基础课:本模块课程应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能够满足通识教育的需求,有的理工类、经贸类和管理类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相辅相成,可引导学生选修这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多开设一些理工类学生所缺乏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修养。

专业技能课: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应当对“双基”加强训练,把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人文知识课程的学习融为一体,增强技能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同时也有助于人文素养和知识的积累。毕业生对专业技能课重要性的排序是:口译、听力、笔译、写作、口语、视听说、精读、应用文写作。可以看出,应用类的课程被毕业生广泛重视,说、听、译、写的技能和相关课程最被关注,各种形式的阅读需要程度最低。毕业生认为,大量阅读可以课后自主完成。至于语音,每个人的程度不同,而且普遍水平在提高,如何进行因人而异的教学应引起重视。

专业知识课:专业知识课按照《大纲》要求开设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和学术论文写作等必修课。同时增设语言文化类的选修课以提高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课排序居前位的是:跨文化交际、英美社会文化、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国家概况。而像修辞学、词汇学、文体学等专业性较强的课认可度较低。基础的、对提高修养和对外交流有直接帮助的课程受到普遍重视,而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只合适一部分学生。也就是说,毕业后从事英语专业学术性研究的学生比例不大。因此,在专业知识课设置方面,应注意基础,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爱好、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专业知识课教学计划,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科目。

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不同和将来就业的需要,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尽量要考虑到系统性、广泛性,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方向课程,使他们能在专业方向方面有所发挥。对相关专业知识课的认可度排序是:外贸函电与谈判、国际会议英语、科技翻译、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法入门、涉外企业管理、国际金融概论、经济学概论等。涉外经济类课程的认可度最高,其次是国际会议英语、科技翻译。这体现了学生就业以后的工作需求和我国当前的国情。毕业生就业后一部分会从事涉外工作,大部分进入经济领域,只有少部分进入其他领域。所以,涉外经济、国际会议英语、科技翻译的需求较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文化概论的认同度既超过了计算机应用,也超过了专业英语,可见学生希望系统了解自己的文化。所以,如何合理配置、讲授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应予以重视。

实践教学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要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压缩课堂教学的课时,多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发挥的机会,还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实践环节中的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要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保持一致,不能流于形式。

3.3加强师资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培养合格的英语专业人才,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学校要有规划、有目标地引进人才(学科带头人)、稳定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要重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4.结语

和外语院校、师范院校等其它类型院校的英语专业相比,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教育资源不同。要利用其办学优势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其它类型院校的学生所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就必须建立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组织模块。要使课程设置动态化,在保证和《大纲》要求一致的前提下,可根据各方面的变化适时调整,保证适合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张雪梅.本科教学评估与英语专业教学评估刍议[J].中国外语,2008(3):4-8.

[2]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秦秀白,吴古华.发挥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办学模式综述[J].外语界, 1999(4).

[4]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杨国旗.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9).

作者简介:

刘剑辉 (1972-),哈尔滨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王莉(1981-)哈尔滨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习得理论

李靖 (1972-),哈尔滨人,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语言哲学,语言习得理论,应用语言学

注:该论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理工类大学外语教育人文主义转向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10YJC740062)的研究成果

课外文学知识篇7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41-01

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是课内教学的延伸,还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扩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为今后的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课堂,指导阅读。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就是要通过切实有效的阅读指导。《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与教学生学。”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课堂是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的基本阵地,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我教课文《趵突泉》时,通过搜集有趵突泉的图片,边读课文边想像趵突泉的美,教师范读课文后,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从而感受趵突泉的美,自然会激发起学生对优美文章阅读的兴趣。我就因势利导,每周都提供一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背诵。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因此以通俗易懂的五言绝句为主。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些语文功底,加入七言绝句、律诗也不成问题。好多学生还自己买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书进行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划圈、摘录、做卡片、写读书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利用阅览课教学生阅读方法,对学生的发问,我总以为表扬鼓励为主,并及时指出发问途径,教给发问方法。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具有一定的认知、理解概括能力,教会他们除了摘抄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内涵等方法,读书笔记可以从以下内容构思:这种读书笔记形式既有语言文字的积累,又有语言概括能力的再现,同时又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兴趣展现,即鼓励学生把读到的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动物、景物或人物等标出来,加以欣赏。

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心态参与阅读。变教师的主观愿望为学生的主观要求。我采用“七个一”的教学步骤:拼一拼、读一读、猜一猜、演一演、画一画、赛一赛、玩一玩。

逐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本领。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资料,吸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适应21世纪快节奏、高速度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因此训练学生阅读速度、扩大知识面,使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快,也势在必行。它可以是:扫读——扫视文字,明白文章主要内容;跳读——挑重点段落、优美的语句读一读,积累语言文字;引读——教师引学生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课外延伸,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兼顾思想性和知识性,根据学生思想实际,语文教学实际,兼顾学生劳逸结合的原则,合理按排其中的“质”与“量”,反对那种“多多益善”,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最终流于形式的做法。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既要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又要考虑其它学科的需要及其学生兴趣的广泛性,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又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课外读物引进阅览课中,目的是让学生从各种书籍报刊中获得新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比较广泛,教师必须想办法给学生充实更多的阅读资料,激励学生大量阅读。

提供环境,坚持阅读。利用图书室,广泛阅读。图书馆不仅是供应图书的地方,也是学校的文化中心。它是开展课外阅读的物质基础。我经常利用黑板报、墙报等阵地,及时作新书介绍和推荐,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阅览课上亲自带学生进图书室畅游书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形成读书氛围,并保持阅览室的宁静、明净,让学生在这种洋溢馨香的地方尽情采撷知识的花蜜。

开展比赛,鼓励阅读。课外阅读根据需要,既要安排在课余,又要安排在阅览课上,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比比谁知道得更多”、交流自己的读书铭言、读书心得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魅力,并以此评出班级的“小博士”,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书,增长知识。进行创作诗歌朗诵、故事会比赛,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向同学介绍10本少儿书籍的书名、作者姓名及主要内容。开展知识竞赛,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通过演课本剧、编小报等活动,不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受到多方面文人的熏陶,巩固课外阅读成果。

课外文学知识篇8

摘 要: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不只是学校里课堂上的知识,还应该包括课外所获取的知识,课外知识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也是对语文学习的补充和完善。但是农村小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相对闭塞,获取信息的渠道又很有限,对于课外知识农村学生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局限于书本知识,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十分单一等问题。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知识、能力的差距越来越大,他们进而形成胆小自卑心理。作为农村教师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积极参与课外活动,通过各种渠道有效获取课外知识。

关键词:农村学生;课外知识;引导;获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96-01

一、阅读是获取课外知识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但是农村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量少、面窄的情况,课外阅读在农村小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得不到保证,教师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指导方法上都很欠缺,阅读过程和结果的监控往往做的很少。因此,培养农村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形成终身的阅读技能已迫在眉睫,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质的全面提升。

1.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农村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要做到家校联合,虽然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但是依然可以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确保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来源;同时在学校里注意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教师要多读书,要把自己的读书体会、感悟、与收获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撰写随笔或读书笔记等,为学生树立读书榜样。学校也应该把检查教师读书情况纳入工作考核细则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2.提升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先引导学生认识这位“老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常给学生读一些美文或是讲一些民间故事、趣闻等等,在学生兴趣盎然时候,再叫学生自己去阅读。这时学生就会对阅读产生足够的兴趣,才会读得特别认真、特别仔细。这样做,不但能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经过这样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学生会逐步爱上课外阅读,并在兴趣的指引下,逐步迈向知识的海洋。

3.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读书,就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还要会读。教师的引导、点拨、渗透、讲解等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加强阅读方法的实践摸索、理论学习,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为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读书指导,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章可循。如:指导学生科学的安排课外阅读时间;指导学生有计划的确定课外阅读量;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课外读物;指导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学会积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重视学生读书过程的多元化评价,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4.加强学校图书资源建设。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学校的图书资源对学生能够进行更广泛的课外阅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农村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课外阅读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就更应该做好学校图书适和阅览室的建设,不要让这些部室形同虚设。首先领导要更新观念,淡化应试教育意识,树立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新观念,克服资金紧缺等种种困难,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利用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让学生畅游书海;其次,加强提高图书管理员的业务水平,积极更新适合学生可阅读的书目,保证学校藏书的质量和数量,确保每个学生有合适的书可读;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朗诵比赛、手抄报展等活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二、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是获取更多知识的有力保障

在现今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主要是在课堂上,这样获得的知识绝大多数是间接的,缺少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为基础,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所以有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生活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并能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实践。比如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艺术节、运动会、办黑板报、教室文化创办、参观博物馆、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集体劳动、献爱心、知识竞赛,手工制作等活动都有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课外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养成。养成教育所强调的是在长期的良好环境下对人的渐进影响的过程,是生活和实践中的学习,所以养成教育离不开生活和实践。课外实践将使学生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通过课外实践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这一过程的锻炼,其价值已远远超过了他们所学知识的本身,这也是老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直接传授的。这样的能力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帮助,但是我们给学生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少了。

上一篇:体育精神的价值范文 下一篇:大众传播的价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