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时间:2022-06-10 11:07:02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针对阅读教学曾经提出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观点。那么,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外阅读的真正主人呢?

一、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

根据叶圣陶提出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课外阅读和课内精读要求不同。课内精读要求每个年段的阅读要求逐年上升,各有所侧重。课外阅读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不断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要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读书实践中去,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让学生从读书中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阅读教学目的,这才是正确的读书观念。

二、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教师要根据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指导,同时也要注重教材特意安排的“课外书屋”这一栏目,结合每个单元专题,运用重点推荐一本、顺便推荐一批的推荐方法,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课外阅读的书目。

1. 读漫画书籍,拓展想象能力。现在的孩子喜欢漫画书籍。其实,看漫画也是有益处的。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如,在五年级上册“父母之爱”单元,推荐了脍炙人口的著名漫画集《父与子》。而后,就向学生推荐一批漫画故事,如《宠物小精灵》、《数码宝贝》等一些关于一个个奇异的生命体的惊险有趣的漫画故事,还有《宇宙刑警》、《天鹰战士》等一些科幻高科技的故事。它们都是不合实际的,而孩子脑子里本来就常想着这些不合实际的东西,所以让他们感受书中妙趣横生的画面和人物的机智、勇敢,陶冶了学生的性情,提升了学生审美情趣。

2. 读科普书籍,激发探究欲望。祖国的“神六”、“神七”成功发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天地宇宙、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学完二年级下册第32课《阿德的梦》后,抓住时机推荐《简单的科学》、《法布尔昆虫记》、《布瓜系列》等科普类书籍给他们,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常为书中所述惊叹不已。

3. 读文学读物,注重积累素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如,学习了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后,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童年》、《海燕》、《在人间》等作品;学习了五年级上册《落花生》后,引导学生阅读许地山的《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作品……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4. 读革命书籍,走进红色经典。处在和平年代的儿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很难走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难以体会到文字里的英雄形象。教师可结合生活体验,激发认知冲突;拓展史实资料,传承英雄精神,引导学生走进红色经典,学完四年上册《倔强的小红军》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草地夜行》、《小红马》、《金色的鱼钩》等相关文章,拓展课程时空,打开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深入感悟,做到“人散课终情未了”,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感受生命的崇高,在“落雨无声”式的阅读中,收到“相融无痕”的功效!

5. 读经典名著,不断净化心灵。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崇高境界,也是一个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阅读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纯净而空廓,用经典名著作奠基可以充分激发他们一生对文化的向往。”当前,各校正在进行“经典文化进校园”活动,这为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无疑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低年级提倡诵读拼音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等,不但在儿童的内心播下了优美文字的种子,还使儿童从小养成了诵读的习惯,并在践行《弟子规》中体验中华礼仪之邦的美德。在中年级诵读《唐诗宋词选》、《论语》、《中庸》等等,不但使孩子们广泛了解我国诗词之美、文字之美、韵律之美,还使孩子们懂得了为人处世的简单道理,并且丰富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高年级诵读《古代文学作品选》、《大学》和四大名著等等,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并且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很有帮助。

6. 读时尚读物,满足心理需求。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表现力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喜欢冒险、刺激、神秘,崇拜英雄形象。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神奇校车》、《科学探索者》、《鲁宾逊漂流记》会成为儿童的经典,也就不会奇怪《小熊维尼与跳跳虎》能风靡校园了。我们要抓住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充分利用这些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

三、营造适宜的课外阅读氛围

为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开展“讲故事比赛”、“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这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我们要把读书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成为课外阅读的真正主人。

上一篇:7个食葵新品种在民勤县的引种试验初报 下一篇:魔尺玩具引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探索与实践